艺术教育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的发展

篇1

关键词:中职;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47-01

一、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现状剖析

近年来,我国艺术学科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是在艺术教育的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中等职业艺术人才培养处于一个低水平的情况,这与艺术人才培养发展规律是不符合的。

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管理的难度明显大于普通中学。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另一方面专业技能学习任务较重,就业压力大。笔者在对本校以及周边地区中职学校的艺术教育进行调查后发现,各校对艺术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一。当代中职生较之以前更为崇尚个性和自由,可塑性也更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认识到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或是有所作为,除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具备综合素养。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学校,更应积极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中职学校艺术教育定位的思考

1.普适性。教育部早在2002年9月颁布实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就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优秀艺术成果,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陶冶学生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态度是大众化而不是精英化。

2.广泛性。(1)参与人员广泛。通过艺术教育来陶冶情操、愉悦内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通过对各类社会资源的引进,请各类艺术家上门传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欣赏艺术活动,使艺术教育的参与面更为广泛;(2)艺术门类广泛。艺术涵盖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门类。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欣赏能力为主的艺术教育,应强调基本艺术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基础学科的认知过程中广泛接触各门类的艺术经典,初步理解各门类艺术的语言表达形式,为自己的专业修养寻找参照并进行比较。

3.审美性。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的艺术教育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本体美的领悟,进而通过对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来理解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观念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也是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引导受教育者在审美与非审美层面上的统一,不仅让学生视觉、情感上得到满足,也能让其在思想境界上得以提升,最终使艺术教育升华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上。

三、中职艺术教育的改进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艺术氛围。首先应转变观念,改变对艺术教育的错误认识。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都应与时俱进。文化的多元性要求学校呈现适应时展的教学特征,把艺术教育看成“不务正业”势必会制约教育的全面发展,当代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学生成为艺术的欣赏者,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努力成为艺术的传播者。

2.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模式。艺术课教师应着眼改革艺术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爱国爱家乡之情;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艺术教学领域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学校在教材选择上应呈现多样性、选择性,使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各个领域都有更大的自。着力创新艺术教育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浓厚兴趣,还可以获得艺术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艺术课教学要逐步形成研究和实践互动互促的模式。以生为本,通过艺术鉴赏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以传统美术课为例,教师应在讲解艺术技巧和形象思维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利用创作课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建立长效机制,强化队伍建设。高质量的艺术教师队伍是高水平艺术教育的根本保障。教育部要求,乡(镇)中心校以上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都应配齐艺术专职教师,规模较大的学校应设立艺术教研组织。各校在充实师资力量时应优先考虑艺术教师的引进,为学校的艺术教育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另外,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加强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交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4.优化校园环境,渗透艺术熏陶。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理想的学校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博物馆。只有在充满人文艺术气息的教育环境里,受教育者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艺术教育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校园各处精心创设艺术载体,弥漫艺术气息,使学校处处成为渗透艺术教育的亮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会对艺术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 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 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 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 ,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 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 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 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 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 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 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二、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 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 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 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 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 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 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 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 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 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 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 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 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为了叙述方便、把音乐艺术主要的特殊性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 影响的。如,正因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因此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 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 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 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长, 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促进儿童发展。

    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最容易普及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中有词有曲,词曲共同 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人们可以借助歌词较为具体地理解歌曲的含义。而旋律中声音的起伏、节奏的 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都是在和歌词一起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发挥激励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演 唱中词曲共同表达思想感情。如果在歌唱中只注意歌词的教育意义,忽视旋律的作用,就会忽视歌唱的艺术表 现力,削弱唱歌教育的力量。下面以剖析歌曲《让座》(刘明将词曲)为例〔曲例见《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教材 》(李晋瑗编著)中班第17页〕,试说明词曲共同表达歌曲的内容、思想情感。

    这是一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性歌曲,歌曲选择的特定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 车上。在歌唱叙事的过程中,自然地流露着叔叔、小朋友和老婆婆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亲切情感。这种 纯真、朴实无华的情感不仅在歌词的情节中流露着,也在旋律中流动着。歌曲开始以平稳的节奏,叙事的口吻 ,唱出“乘上公共汽车,乘客实在多”的特定环境,紧接着以上行又下行的旋律唱“叔叔站起身来,给我来让 座”,而

    (附图 {图})

    表现了叔叔让座的行动,小朋友感激的心情,突出了让座的主题。第1—6小节第二段词以同样的旋律来 唱“前门又上来了一位老婆婆,我忙拉着她的手”,表现小朋友和叔叔以一样的心情,把座位让给老婆婆,并 以平稳的

篇3

    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工作却迟迟难以开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缺少了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作为培养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实施完善的艺术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校园艺术教育也更有利于唤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促进农村地区艺术师资力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孩子自我封闭的个性,完善审美。不仅如此,学习艺术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艺术教育课程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农村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也正因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利因素,农村的艺术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学校、家长、学生自身在内,都对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认识,单纯以最求文化课的高分以及升学为目标,艺术课程被普遍认识为“副科”,甚至是“副科的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占用美术、音乐课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课,长此以往,便对艺术教育的产生轻视的看法,更不利于参与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甚至连相关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相关教育规定是并没有将艺术教育列为“必修”的重要课程,只是将这些艺术课程屈居主课之后。

    2.农村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

    艺术教师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学校,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师往往都是非专业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开展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在有些农村中小学中,美术、音乐等课程往往都是由语文、英语老师兼任,在进行艺术教学时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往往是单纯的娱乐性质,无法掌握绘画或是歌唱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更加削弱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良好审美的培养。

    3.财政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不足,造成艺术教学缺少最起码的设备

    充足的教学设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辅助,而在很多农村学校之中,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却是极其缺乏。最基本的音乐器材,美术用具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专门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画室。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学设施,艺术教育课程便很难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也明显不足,而学校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用在最重要的主要课程上,首先保证“主科”的师资,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会对农村的教育关注力度不足,人们对在农村工作存在偏见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距离较为发达的城市较远,所以广大艺术专业毕业生宁肯在城市中做着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大老远跑到农村学校任职艺术教师,心中对农村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便很少有人会愿意到农村做教师,教育资源的倾斜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富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无人问津。

    三、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对策

    1.要在思想上扭转对艺术教育不合理的偏见,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艺术的力量深入人心,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开展教育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可以以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逐步打开农村艺术教育的局面,让农村艺术教育成为常态化的课程,让每一位农村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快乐。

    2.要确保农村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引进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授课

    一方面,要呼吁上级部门制定政策,为农村地区补充大量的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过硬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使之可以源源不断的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可以与专业院校建立对口支援,让优秀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专业学习跨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给与艺术课程以充分的空间,要合理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并将课程列入实施计划严格遵守,让广大的农村学生可以充分学习艺术,更好的感受艺术的魅力。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更大支持

    在进行教育拨款时,要留出专项资金保证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应为各校区合理添置相关的教学设施,并且要不定期举办文艺节目,为校园增添艺术氛围,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

    4.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进一步均衡教学资源

    要从根本上改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的艺术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艺术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选派一定数量的市、县级学校中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援当地的艺术教育,分享各校区、各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艺术教育共开展的更有活力。

    5.要认清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篇4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和每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指人在各方面都有能力,具体指人的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情操、意志、审美等。很显然,恩格斯在这里把情感、审美等艺术修养列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人的认知能力和艺术修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李政道先生在论及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时说:科学和艺术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吗?可见它们确实是不可分的。在历史上,那些对人类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几乎都具备艺术家的素质,而这种素质进一步扩展了他们的思维,对他们取得科研成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以下作用――

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和道德素养。艺术教育是现代社会中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和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以音乐为例。音乐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素质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音乐作品是音乐家心智的果实,它对于人的精神感染是最直接最强烈的,往往又是潜移默化的,它在人的心理和生理上起着直接共鸣和感奋的作用。优秀的、高尚的音乐作品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人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树立科学的崇高的理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曾谈论过音乐教育的作用。我国最古老的音乐专著《乐记》就有专门论述音乐美育的“乐化篇”。“以美辅德”有利于人们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和陶冶情操;“以美益智”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和发展智力;“以美促体”可以振奋精神和愉悦身心。在近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普及学校音乐教育,以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今天,音乐艺术教育在培养创造型人才中正在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启动思维,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1世纪,人们对实施艺术教育价值的认识已不再仅仅停留于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情趣方面。20世纪末美国艺术教育的报告提出,艺术教育具有培养开发人的另外一半大脑的功能。有关研究证明,弹钢琴能增强人的空间感和线性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是学习数学所必备的能力要求。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证明了音乐与全面的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在同样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的两组8至12年级的学生中,受过音乐训练的学生,数学成绩明显高于未受音乐训练的那些学生,其阅读能力、对历史和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也提高了40%。

会审美才会生活。艺术教育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以艺术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为例。人类审美能力的提高,导致人们的消费心理发生变化。今天,人们购买产品既注重质量又注重外形设计,即既注重使用价值,也注意欣赏价值。这反过来促进生产部门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必须注重外观。消费观的变化,消费与生产领域的互相促进,不仅美化了生活,更美化了人的本质,成为走向新的文明的一个具体表现。今天,人们越来越感到,不会审美就不会生活。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就不能欣赏美,也就不能进行批判、进行创造。不知美也就影响对丑的认识,反过来,知道了什么是美,就能判定什么是丑。让青年学生接触大量严肃或通俗的艺术作品,会促使学生逐步学会从中判断艺术作品的优劣,并作出理智的选择,而他们的这些选择,又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生活走向。

培养青年人的集体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世界许多国家都普遍重视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力图通过美育来陶冶和培养青少年的品德和性情,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而又丰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今天,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单凭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已难以抵御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弘扬团队精神,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使团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得到更大的发展。世界上的许多大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也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培养集体意识应当从青少年抓起,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来强化这种集体意识。凡是参加合唱或乐队训练的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只差半个音,那么发出的声音就会与整个集体很不协调,有时只差半拍或几分之一拍,也将严重影响整个集体的演出效果。我们试想:乐于接受这种教育的青年,会不关心和热爱集体吗?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乐队演奏员会不认真地去练习吗?正是这样的训练要求,促使他们逐步养成学习认真、团结一致、爱护集体的良好意识,从并由此进一步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篇5

一、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

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

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五、结语

篇6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而在素质教育中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又是一个不可估量的部分。因此,在信息社会里,怎样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成了素质教育中一个我们必须及时解决的课题。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各种信息化的终端设备将无处不在。“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人们将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影响而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广为应用、网络技术使用的普遍化。音乐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审美教育、素质教育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使音乐艺术教育一直是少数人享用或垄断的位置。这显然是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中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和音乐艺术本身发展的需求以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怎样让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很好地配上信息化的翅膀展翅飞翔,以求尽早地实现社会发展中相应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音乐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而在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中,尤其在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中和社会家庭的音乐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多采用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地面授,成本很高,但“产品”的效率很低。在大、中、小学非专业音乐教育中,限于时间和课程的设置以及落后的教学模式,一堂课,教师能传授的音乐知识很少,常常是学生毕业时,提起音乐课,能够回忆起来的只是几首歌而已。这根本就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现如今音乐信息很多已经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已经很成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已经很普遍,网络传播也是相当普及。怎样将其与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良好地结合,充分地发挥其优势,使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高效、优质? 

一、音乐信息以及音乐教育、教学信息的进一步数字化 

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是言传身教,现场传动,传播很慢。随着社会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信息逐步也在信息化,但是也仅仅局限于广播、电视、磁带、光盘,受社会发展条件、设备节目推行程度,以及制作成本和消费成本的约束,还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一定要最大化地音乐艺术教育信息数字化,以满足应用和传播的需要。 

二、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 

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对人体原本只能起到听觉感官的刺激。现如今是信息化社会,人们所被动或主动接受的信息量很大很大,单单靠一种感官刺激来接受信息的速度和程度不能满足需求。所以要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全方位地、立体的传播和感受。 

(1)多媒体软件、课件的应用 

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计算机、midi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传统的音乐理论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个别化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多媒体软件、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改变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2)多媒体教室的使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首先要有经典的音乐和一个很好的听赏环境。经典的音乐不单来自教材,还有经过教师挑选的庞大网络音乐。良好的听赏环境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以计算机、midi设备为中心的多媒体音乐教室。 

在网络化多媒体音乐教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可以共享音乐创作软件,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在完成作业并体验到成功乐趣时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使他们在了解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时,能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教师通过监控学习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能及时调整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网络传播技术的使用 

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音乐感受力,较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爱好。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薄薄一本音乐书已远远承载不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目标、内容也不会完全按照音乐书上的编排顺序进行。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教材仅是学生的拐杖,教师也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协作者。就像烧菜一样,学生是厨师,教材和教师仅提供原料和基本方法,变成怎样的美味佳肴是学生的事情。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不一定按照音乐书上的要求而进行。 

四、音乐教育观念的革新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对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时至今日,传统音乐教学理念还仍然占据着音乐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改革大都只是解决教学手段的问题,对于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思考和改革则比较少。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中革新音乐教育观念是个关键,这仍然需要我们大家引起注意。 

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和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性、需求最大程度地融合,把音乐艺术教育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化教学、网络化教育的充分结合利用,实现信息社会中新的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及艺术本身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广泛地涉及到了音乐艺术教育领域。大量使用电脑、电子设备、电子乐器的同时,音乐专业领域的各个行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音乐专业前景将更加广阔。音乐艺术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不知不觉中产生不小的效应。这样音乐艺术轻轻松松地就走进了全社会的每一个家庭,走近了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 

[2]李素英.试论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 [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6) 

[3]石恒利.网络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8(9) 

[4]姜靖.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5(8) 

[5]张荣智,黄欣红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j].教育信息化,2003(6) 

篇7

 

关键词:艺术教育 自主创新 开发智慧 综合素质

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校长谢佐齐教授在中国访问时,曾经指出:“中国的教育非常严谨,培养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笔试成绩大多非常优秀,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比较差了。”他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左脑比较发达,而左右脑的训练失衡。我国目前的各级教育,主要体现在重视左脑教育,忽视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创新思维能力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要想改变目前这种落后的状况,加强素质教育,其中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重视艺术教育对提升人类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当前搞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就是说,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能得到有力的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发展,必须加强艺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艺术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影响深远

美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右脑教育的重要性。1967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的起因是:1957年11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把美国抛在了后面,为此美国举国上下感到震惊和耻辱,各部门先后指责教育,后来一些教育家提出这样的观点:美国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即两国科技人员不同文化艺术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为此美国用了20多年,投入上亿元对《零点项目》进行了研究,参加研究工作的科学家超过百名,他们在100多个私立学校做实验,有的从幼儿园起连续20年的追踪,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教育的影响特别大。为此,美国国会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教授从1980年开始多次回国,倡导科学与艺术相结合,1993年和1995年两次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参加者有科学家和艺术家。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汇合”,李政道认为:“下个世纪就是这两者汇合的顶峰”。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落后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利用学生社团开展艺术教育以及打造校园文化氛围,都是促进学生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艺术教育能鼓舞人们的斗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古代《乐论·乐施篇》中提到:“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论语·述而》中提到:“子在其闻韶,三月不知其肉味”。可见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感受,能有力地激起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

但现实教育中也有人存在错误认知,如有人认为,“音乐发声学里有啥素质教育?”其实不然。第一,“发声”是建立在语言发声基础上的,所以“言”中有情。如果发声练习的位置向后一些,则可表达低沉或痛苦压抑的音色韵味;假如发声的位置极端向前,那么发出的音色必定是让人感到快活,或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情带声”“以字行腔”,其中,就要积极发挥“发声学”的语味优势。《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置缶而鼓之。”从音乐的起源来看,自然的、物质的、情绪的因素就是难分难解的;同时,“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里,我们决不能切断歌唱发声与人本主义声源说的关系。第二,“发声”是建立在语言发声基础上的,所以“声”中有义。音乐不是抽象的,即使所谓的抽象主义音乐,它再隐晦曲折,其实也是有其玄机在内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单个的音符或许仅有其物理学的意义,但音符都是组合的,不同的组合,就有不同或细微的差异。例如,《信天游》是流行于陕西秦陇一带的民间乐调,演唱时可即时即景闹“吼”。但是,其由“1”到“a”的过渡和由“a”到“1”的收束,那是极不相同的,悲喜哀怨,苦闷抗争,分明清晰。第三,“发声学”的运用发挥,必须以声情并茂为前提,根据音乐形象的需要而决定是用“真音”还是“假音”,甚或“真假不分”,从而形成美的音律。

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例如徐悲鸿与名画《奚我后》、鲁迅先生郑重刊发的木刻《母亲》,对于鼓舞抗日斗志、纪念“左联五烈士”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艺术教育对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艺术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热爱艺术,有的甚至有着良好的艺术文化底蕴。据统计,世界上各大领域的1000位突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他经常弹奏贝多芬的作品。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不但会吹圆号,而且还会弹钢琴,他的名言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篇8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幼儿创造力;艺术价值

G612

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最常见也最受欢迎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是艺术的根本属性,不论是对别人艺术作品的解读欣赏,还是进行全新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创造力。而利用艺术教育活动激发和促进幼年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创造力激发和培养上十分欠缺,很多幼儿教育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割裂了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的必然联系,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凸显功利性。幼教老师中很多人不了解幼儿艺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特点,将幼儿艺术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模仿,无法为学生成功搭建艺术学习的支架,同时,幼教老师的自身艺术素养不够,对艺术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了解过少,无法实现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进行教育,甚至有些老师缺乏准确评价学生艺术学习成果的能力,以上这些,都是现今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明显问题,改革这些弊端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艺术教育重在审美

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过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素质教育。只有学生能从中获得快乐愉悦的体验时,艺术教育才会被学生真正需要和接纳。幼儿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对幼儿内心的艺术滋养,充分关注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热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图片故事等手段,更好的将音乐等艺术之美呈现给学生,用心引导学生反复经历其中的情感体验,同时,在课堂中也要善于营造轻快的审美氛围和环境,以便更好的展示艺术的情感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双方之间必须建立双向的情感交流,知识的传递才会直接有效,该点在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情感素质的高低对艺术教育效果的影响十分明显,艺术教育要求从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实情感,把艺术欣赏的乐趣真实的呈现给学生,以此感染学生。以幼儿舞蹈《芭比娃娃》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轻慢的语调表现木偶寂寞的心情,用重复单调的动作呈现娃娃孤单的身影,同时用木偶娃娃与在场的每位学生互动,拉近学生与故事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同感共鸣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自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幼年儿童,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表扬,乐于表达自己的新鲜感和想法,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和引导的。

幼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相较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更烈一些,他们充满童真和稚气,创造力非凡但也稍纵即逝。作为幼教老师,最大也是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保留他们的创造力,当他们的情感展现“手舞足蹈”的时候,切不可用对错的观点束缚他们,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科学的引导,让他们自由大胆的想象。

二、艺术教育需要多样化

现代科技为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的教学材料更加的广泛,艺术教育中,教师应选取不同民族和时代的经典作品,有计划的让学生体验不同时空和特色的艺术魅力,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例如:音乐、戏剧、舞蹈等,增加幼年儿童的对艺术的体验经历,引导他们建立多元化的艺术观。教学形式上,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幼年儿童的艺术教育多以体验为主,从欣赏的角度入手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教师务必要为学生准备创造力的输出环节,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保持兴趣,更好的满足幼年儿童对艺术学习的特殊需要。

除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还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的艺术渠道。学习个体在习得过程中的感知渠道越多,对知识的习得就越快,理解越深刻。幼年儿童受其年龄的客观制约,感官感知在其知识习得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们在学习中多是以外部感知来体验和表达。艺术操作和欣赏活动为幼年儿童提供了很好的感知力和激发创造力的机会,不同水平或风格的艺术作品,对不同年龄和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多种类的艺术刺激学生的听、视、触等感官,增加学生多色彩、声音等的接触,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艺术之美。

三、艺术教育重在彰显个性

艺术中的个性实际就是指个人的创造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要处理好技能培训和个性培养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没有知识技能的情况下创造活动是无法进行的,它与人生来就有的艺术创造本能完全不同,艺术知识技能要通过长期刻意练习获得的。假设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掌握艺术知识技能,不仅自身的创造力本能无法发挥,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艺术积极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努力发掘学生自身天赋的同时,一定要强调艺术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创造是艺术的目的,但知识技能是艺术实现的根本手段。同时,艺术知识技能不同于其他科学知识,它更多通过师生间的口授和模仿实现,当然这里的模仿并不是指单纯的灌输,而是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体验,对教师教授的技能进行内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给予学生更高的关注,时刻了解和矫正学生在自我内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误解,师生之间要保持高频度的交流,才能更好的避免学生可能形成的不好的艺术技能习惯,最快的得到提高。

教师在针对幼年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时应尽可能多的提供想象的空间和线索,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提供充足的时间场所等,还应准备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线索,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搭建创造力支架。将各种艺术活动的器材或材料融入游戏,使学生在熟悉的游戏过程中接触陌生的艺术器具,既可以减少学生因陌生而产生的排斥感,又有利于学生搭建已有知识和习得知识之间的支架,帮助学生实现快速习得。

幼年儿童的艺术教育中教师若有步骤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将会对学生的艺术习得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批判性或者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就是很好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已知的知识进行质疑,在进行艺术欣赏时提出与他人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尽管幼年儿童因为年龄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情况下会答非所问,但这不正是他们创造力的表现吗?利用创作游戏让学生找出相同或相似的答案,训练其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增强创造力锻炼的同时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梳理,有利于学生的内化。

四、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师

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功能的发挥等都对从教老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当今,受到教师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能多方面的影响,幼教老师的艺术素养质量参差不齐,而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成果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艺术潜力,一位幼教老师能否准确的理解学生,理解创造和教育的意义,主动汲取和展现艺术之美,能否将自身的艺术感悟和能力融入到教学中,甚至教师的教学态度、情感风貌等等这些,都是由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决定的。

第二、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老师,仅仅具有基本的艺术表演能力是不够的,它要求从教老师有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对艺术行为和艺术作品能够进行很好的理解和阐释,可以自如的将艺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第三、教师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幼教老是教学过程中艺术的传递者,教师的传递能力决定学生是否可以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艺术的美好很难被学生直接的理解和感知,缺少了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学生很难感受到艺术作品的伟大,同时也很难产生创造的欲望。教师在充当艺术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时,既要对艺术有很好的理解又要很好的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通学生和艺术之间的隔阂,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感染,从内心生出对艺术的渴望。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艺术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比较权威和主要的评价者。尤其在幼教中,教师的价值评价涉及了其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评价引导学生学习情绪,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活跃给予适时的鼓励,肯定他们的创造力,让幼年儿童在艺术体验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更好的促进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当然,在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同时,教师也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创造力。面对天分高、可塑性强的学生时,一个自身缺乏创造力的老师是不可取的,更别说培养。幼儿教育是一个展现教师创造力的天地,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活动设计,甚至活动区域的安排和游戏的指导都要教师参与其中。只有充满创造力的老师,才能给幼年学生带来真正智慧和快乐的艺术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郭倩汝.幼儿园艺术教育对幼儿生活的背离与回归 湖南师范大学.2009

[2]高华.幼儿艺术教育综合性的实践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2005

篇9

2.国内发展现状。到了2006年,我国逐渐提出了建立具有创新型国家的全新理念。伴随着这种宏观观念的引领,使得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迎来了最为全新的发展。随后,具有创意性的理念逐渐引入设计艺术,高校有关数字艺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也随之应运而生。到目前为止,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有80%以上的学校设立了有关艺术设计类专业,有数百所高校设置了动画专业学科。从这些可以看出,媒体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非常普及的教学专业之一。虽然办学规模在扩大,但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运用多学科交互式培养人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跨学科、多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当中既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提高,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熟练操作各种计算机绘图软件以及对后期制作程序进行了解,从而成为当今高校教育教学当中最受关注的学科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有关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而这种需求也在朝着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应当融合不同的专业和学科进行交叉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对现代人才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实际能力等进行提高,从而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与市场的需求。

2.构建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在高校实施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主要取决于学校对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建设方面。首先,教师是进行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引路人,作为对数字媒体设计进行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拥有广阔的视野、牢固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针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这样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新兴学科来说,更需要教育者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敏锐地意识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并能够实时捕捉一些最新的、前沿的媒体信息。除此之外,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支迅猛发展的艺术形式,要不断融入新知识以及新信息科技,从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而且,学校应当不断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其知识理念的更新和拓展,有效引进青年教师,为教育教学工作引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3.理论联系实践,强化“产、学、研”相结合。对于数字媒体设计艺术教育而言,关键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高校而言,应当将培养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等综合型人才作为主要前提和培养方向,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不断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社会发展产业、学校学习以及科研进行有效结合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意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不断发展和促进教育的实施和完善。

4.定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促进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的提高。学校还应当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国内外知名专家、数字媒体研究者或者是相关专业的企业家进行邀请,这些研究者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领军人物,对数字媒体艺术以及相关的教育都有其独特的见解。通过他们的讲座,学生可以从其思想当中去了解数字媒体专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则是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了解更为全新的思想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同时还可以了解到这些研究者在数字媒体专业当中已经获得的相关成就,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学习都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05-02

中国作为陶瓷的故乡,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制陶历史,而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延续离不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陶瓷教育形式大约有两种:一是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二是学校陶瓷艺术教育①。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陶瓷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高校陶瓷艺术教学模式渐渐产生。

一、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在高等学校系统内进行的有关陶瓷艺术的专业教育活动。

中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起源于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成立,建国以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以徐悲鸿为首的教育先辈们为我国的高等陶瓷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我国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设置了五年制本科陶瓷艺术设计系。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院校本着“科艺办学”的原则,利用本土人文资源和地势资源优势,从社会中大量吸收了一批民间陶瓷艺术大师,他们虽没有较高的文凭和文化基础,却技艺超群,各有特色,这些民间艺术工作者为当时的院校充盈了雄厚的师资。19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成立。一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都以教育模式封闭和课程单一的状态缓慢发展着。直到90年代后,全国各大美院以及综合类院校相继开设了陶瓷艺术系,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育技法等方面也渐渐得到了开放和提高。

二、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虽稍有成果,却面临着许多尴尬问题,其背后诸多因素制约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三大功能,即: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的功能,从这三大功能分析我国的陶瓷教育体制现状还是存在着薄弱环节。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一些新建的陶艺工作室设备严重落后或短缺,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扩招以来,学生逐年增加,使得各院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发展速度不能及时适应需求。产学结合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等诸多问题,因此陶瓷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优化是提高教育品质的必行之路。

我国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陶瓷设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现代设计的手段,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化艺术修养,使陶瓷艺术普及并应用到各个艺术学科领域。目前各院校的陶瓷艺术教育仍以传授技艺为主,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教育欠缺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学生在陶瓷艺术创作中临摹借鉴现象普遍,缺乏创作内涵和创新精神。

课程设置: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课程专业课为主,其中文人学科只占8%左右较少的比例。让学生在就读期间掌握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史,了解当代陶艺风格、流派、材料和未来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陶艺教材:教材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处在高质量教材少,高质量教材普及不到位的现状。有些院校由于定制教材人员的不专业,不懂,造成为学生定制的教材专业性不强,内容不详细,不深入。

陶瓷教学法:陶艺教学法主要包含理论讲授,技法讲授,教学示范,作业辅导。传统的陶艺教学法以师傅亲传亲授为主,边讲边示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让学生的学习更形象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将文字、图例、视频材料等多种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授,结合教师亲自示范技法,作业点评辅导,使教学过程更丰富化、多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陶瓷教育体系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很多院校的陶瓷专业只有一两名在编陶瓷专业教师,或外聘教师,一些院校新开设的陶瓷专业中教师年龄普遍年轻,缺乏教学与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院校陶瓷艺术教育质量也悬殊巨。在这样的对比下,一些起步迟,发展慢,经济水平较低城市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状况令人担忧。

招生与就业:随着中国陶瓷产业市场的发展,陶艺生源不断增多,毕业人数逐年增多,陶艺人才的就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②。我国招生计划力度不断增大,虽然每年毕业生中不乏佼佼者,但由于陶瓷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的局限性,使得每年陶艺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陶艺相关工作的只有10%左右,其余不得不另外改行从事其他艺术相关工作或者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培养陶艺人才的同时,处理好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无论高校陶艺教育工作者还是正接受陶艺教育的学生,都应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不仅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更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继承者。但一味的固守传统,缺乏吸收外来营养,使我国陶瓷艺术教育进入了瓶颈时期。所以,在基于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结合新科技、新材料、新思想、吸取他国经验,使陶瓷艺术教育发展成为一个更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的综合性学科。

其次,推行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实质是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有利条件融入陶艺教育的过程,它有利于减少模式教育带来的同一性,并对当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高校陶瓷艺术本土化高效与充分的利用了本土文化和材料资源,更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本地优秀传统艺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

产教结合是高教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产教结合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创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处理和谐社交关系。学生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工作,对学生来说不仅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养的,并增加了就业机会,节省了找工作的时间,对企业而言,也大大缩短了招聘人才的和培训人才的时间。这种良性循环对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和增强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作为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骄傲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宝藏,珍惜现有的硕果累累,也憧憬未来高校教育发展之路。只有认清我国现行陶艺教育现状,树立明确目标,立足传统,努力创新,接轨国际,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现代陶艺与陶艺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齐皓,曹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江苏陶瓷,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