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In some sense, cities’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software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nurturing convey not only their vision and spirit, but also their wisdom and determination in repositioning themselves in the global industrial labor division.
和南京一样,成都、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也都将软件产业作为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在为这些城市开放的格局、敏锐的嗅觉和前瞻的眼光叫好的同时,也不得不去思考:面对共同的目标,它们如何吸引以跨国软件巨头为代表的目标企业入驻自己的城市。
优惠的政策和支持措施是一个公认的比较可行的办法。
于是,这些城市从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各自在支持软件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
而人才是支撑软件产业发展的最核心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致力于做大做强软件产业的城市在软件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所制定的优惠政策,彰显的不仅仅是它们的眼光和魄力,更是它们各自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中重新定位自身的智慧和决心。
基于此,我们摘选南京和上述四个城市在软件人才引进和培训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期从另外一个侧面展示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魄力。
南京
1.软件产业领军人才创业资助计划。鼓励国内外高层次软件研发、经营管理人才在我市创业,对领军型创业项目择优给予重点资助。每人资助100万元,资助人数每年不超过2人。
2.软件产业青年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培育一批35岁以下的软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研发、管理复合型高级人才,对其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成果转化和培训进修项目予以资助。每人资助50万元,每年资助不超过4人。
3.每两年度对为我市软件产业发展做出特别贡献的“南京市软件产业领军人物”进行表彰和奖励,每人奖励不低于5万元。
4.积极支持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软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对年培训规模1000人以上和办学质量达到一定要求的,经考核认定授予“南京市软件人才培训基地”称号,每年对培训成效显著的前5家培训基地给予每家10万元的奖励。
5.鼓励软件企业和“南京市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合作开展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对高校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高校大专以上毕业生通过此类合作培训3个月以上后被我市软件企业录用并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用人企业和被录用人员一定的培训费用补贴。
6.对经认定的软件企业中年薪在10万元以上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由同级财政对其在本市第一次购买商品房或汽车给予奖励,额度为其上年度已缴纳个人所得税本市财政实际留成部分。世界500强企业在南京设立软件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中国软件100强企业在南京设立总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符合同等条件的,连续3年享受奖励。
资料来源:《南京市软件人才引进与培训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成都
1.个人所得税奖励。对企业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给予个人所得税奖励,期限五年。奖励标准如下:连续工作期满一年,年工资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人员,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全额给予奖励;年工资性收入50―100万元的人员,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60%给予奖励;年工资性收入30万元―50万元的人员,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40%给予奖励;年工资性收入10万元―30万元的人员,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20%给予奖励。
2.人才培训补贴。对软件和软件实训企业开展实用型人才培训,可根据培训规模和技术标准,给予适当的培训补贴。
3.创业与创新。对在海外从事5年以上的软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归国人员在高新区创业设立企业,一年内公司固定人员在10人以上的,给予20万元的资助。
深圳
对软件技术或管理人员出国,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国有效”的方法。软件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业务需要经常往返港澳,可申请办理多次往返港澳证件;因业务需要派员赴境外培训,不受本市因公出国培训计划的限制。
软件企业人员出国(境),经有关部门审核,市外事部门批准,可持因公护照(证件)出国(境)。
从事软件工作的软件系统分析员和系统工程师,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或有重大发明创造的软件开发人员,准予其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深圳落户(不分随迁或工作调动),免交城市增容费。
鼓励高校扩大软件专业招收规模;支持和鼓励软件大中型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优化工作站环境,吸引国内外软件类青年博士来深工作。
资料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上海
1.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设计人员的奖励,经市信息办报市政府批准,免征个人所得税。企业以实物形式给予软件人员的奖励部分,准予计入企业工资总额。
2.软件企业人员出国,可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的办法;需要经常派员往返香港的软件企业,可申请办理多次往返香港的手续;无行政主管部门的软件企业人员出国(境),经市信息办确认,可以通过因公渠道办理出国(境)手续。
3.高等院校要加强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建设,允许在校学生转向软件专业,允许在校学生到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对成绩突出者,可给予学分。高等院校在与软件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
4.鼓励境内外高等院校、教育机构、著名软件企业合作办学或建立软件职业培训机构,培养软件人员。软件人员的培训,纳入本市智力引进计划。在智力引进项目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软件人员参加培训。
资料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
大连
1.鼓励软件企业聘请外籍人员来连工作,加大对软件企业聘请国际化高层人才的补贴力度。对在大连工作的外籍人士,居留时间1年以上的,发放外国人居住工作证,在大连通关、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2.鼓励教育机构培养企业需求的适用人才,特别要强化外语和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实用型、国际型人才。要参照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和学校开展“订单式”模式教育。
3.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要加强计算机与软件等专业的建设,允许非计算机专业但有计算机专长并符合条件的在校生转向软件专业和从事软件开发。鼓励软件学院培养双学位的复合型软件人才。
篇2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
1 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状况
1.1 在开发领域的限制
很多企业进行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主要是为了自身企业的发展,这造成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且各行业间并未形成充分的交流与共享,导致数据获取存在着较多困难,难以实现对现有数据的充分利用。
1.2 缺乏专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人才
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培养与塑造,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且很多企业无法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员支持,更是缺乏必要的素质培养工作,导致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行业缺乏充足的智力支撑。
1.3 技术应用存在较多漏洞
虽然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大数据环境下得到了普遍应用,且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技术操作的复杂性,导致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巨大漏洞,而影响了其性能的充分发挥。
2 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趋势
2.1 智能化
在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软件的功能越来越智能化和全面化。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特色代表是人工智能,即自身具备学习能力、推力能力和逻辑能力,是对人类智慧的吸收与借鉴,能够模仿人的思维开展工作,通过对大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与搜集,从而做出正确决策。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和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普遍融合,如苹果手机的智能语音助手Siri。未来时间内,计算机软件技术将会在商业、信息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2.2 网络化
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在未来时间内,计算机软件技术将会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并融合进入蓝牙技术、网络技术等,构建新型的网络系统,从而扩大通信网络,实现对数据信息的迅速推广。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用户以无线设备来进行网络访问,从而获得自己所需资源,迅速了解世界。互联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显示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独特价值。
2.3 大众化
任何技术都要和人类社会产生普遍联系,而计算机软件技术只有被人类所使用,才能发挥出自身的内在价值。因此,在未来时间内,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的大众化将是必然趋势。现今计算机软件技术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比如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家具等,可以根据人类的具体需求,而改变自身的功能。而这样的技术运用,在很多大城市已经获得了迅速普及,在未来时间内已经显示出明显的扩大趋势。
3 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大数据中的应用
3.1 信息通信
通过IBMSPSS预测分析加速器软件在企业信息通信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对不同的企业和用户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从而有效降低用户的成本。与其他IBMSPSS企业预测通信网络分析加速器软件相比,XO预测分析技术加速器有着更为完善的预测分析功能,实现了对用户行为的准确分析和估测,总结得到了用户的实际使用和行为报告。XO预测分析技术加速器能够对于信息预测通信行业的运营管理发展情况和数据进行准确分析,检测到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了企业和用户的成本和流失率。另外,IBM企业自主研发的XONETEZZA预测网络分析加速器系统为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通信的数据量飞速增长,提高了企业计算机通信软件技术对信息通信数据的准确划分与整合水平,分析得到了用户的信息通信行为发展趋势及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企业用户或者信息通信行业组织提供了相应的数据分析服务。
3.2 商业运营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在当今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在商业经营运行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各个环节中,进而能够为企业和用户带来一定的帮助。在计算机企业对用户的信息采集和运营过程中,技术信息管理人员可以合理掌握和应用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而合理设置临时信息管理平台,能够便捷采集和处理用户的信息,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和用户的需求开展多功能的信息服务。因此,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合理使用,可以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3 数据分析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运转产生了大量的数据,给企业查找数据和分析数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捕获和分析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在生产和运营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分析和了解客户的需求等相关信息和资料,还需要及时查找之前与其他客户进行合作的产品等相关信息和数据,通过及时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制订出让客户满意的产品和合作方案,促进了企业业务的正常顺利开展。对于企业的研发环节,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数据库及时调研当前产品市场的情况,帮助明确企业产品市场研发的方向和策略。在产品销售管理环节,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开发人员可以及时分析以往的销售量,查找出产品销售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而帮助企业改进产品销售策略,提高产品销售利润,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4 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发展的对策
4.1 拓展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领域
1 )企业要改变闭门造车的想法,根据大数据的发展优势,做好企业运用、通信与管理方面的开发研究,以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同时,企业间也可以强化合作,以共享相关数据。
2 )近年来国家对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发展机遇,打造计算机软件技术产业园区,以集合优秀人才进行研究与开发,促进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提升,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从而实现技术质的突破。
4.2 重视计算机软件技术安全性能的发挥
在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软件技术虽然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是其具体应用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威胁,比如黑客、病毒等对计算机安全的侵袭。因此要做好安全技术防护,创新防火墙设计,对一些具有高度机密的软件进行多重加密,避免资料与数据的泄露;同时,要构建完善的计算机软件系统,通过测试不断修补漏洞,以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迅速提高。
4.3 注重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政府、企业和学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1 )政府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并对相关行业进行人才培养奖励,以调动企业和学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2 )企业要做好培训工作,通过技术培训和人才培训,并定期举办讲座、交流会等,帮助员工认识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3 )学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增强社会实践,通过课堂实训、企业实习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以为社会培养全面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虽然大数据在中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目前的整体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巨大挑战,它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Java开发人才 高职院校
一、JAVA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快速发展,Java成为互联网的标准编程模式以及分布式企业级应用的事实标准。以Java2平台为核心的J2EE、J2SE和J2ME三大平台,在世界上形成了一股巨大的Java应用浪潮。据全球市场调查分析显示:目前已经有25亿部电子设备采用Java技术,Java智能卡发行量已经达到10亿张;采用Java技术的手机达7亿多部;7亿台PC机应用了Java技术;140家电信运营商支持Java技术。
Java技术应用的广泛,使得软件产业对Java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2006年根据文华学院与上海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统计,仅上海地区,各级水平的Java技术人才缺口就达到18―20万人,以此推断,全国Java技术人才的缺口应该在60万人左右。[1][2]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Java应用的扩展,国家为加快软件人才,尤其是“软件蓝领”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在批准清华大学等35所本科院校试办软件学院的基础上,又发文试办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除了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外,在全国1047所高职(专科)院校中80%以上的学校都开办了计算机专业。
然而,虽然Java人才的薪水较高,但目前对该类人才需求旺盛的IT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合格的Java人员。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有数十万之多,但却难以满足软件产业的直接需要。一方面IT企业招不到合格的Java开发人员,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无法正常就业,在供求表面“平衡”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实际供求不平衡的尴尬局面。
二、需求现状产生的原因
出现上述供求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国内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读期间没有掌握实用的技能与经验,距离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当前,大学的学科教育仍然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为主。尽管高校已经意识到Java的就业前景,开设了各种关于Java的应用课程,但概念原理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最多只能算是了解了Java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然而作为软件产业,它需要的是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它与传统的大学教育有一个根本的矛盾:前者需要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但是后者产生的人才以研究型为主。作为Java软件技术开发人员,他需要做到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相应的开发,除了了解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相应领域的开发能力,包括图形界面的开发、Web组件的开发、移动应用的开发以及Web服务的开发等。一个Java程序员至少要具备以上四项能力中的一项,才可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软件企业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训练和企业再学习才能成为成熟的软件人才,这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招人就用的实际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提出了培养“软件蓝领”的方略,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如培养方式很模糊,并没有形成定位准确、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向本科看齐,套用传统学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致使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有理论、无实践,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另一种倾向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滞后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饱和度,盲目跟进市场。[4]
此外,培养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多年来并无过多变化,学科体系的烙印仍然明显,过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只强调遵循知识系统上的衔接性。虽然采取了模块式教学,但其模块也只是将不同的课拼凑在一起;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仍然是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
三、高职院校应如何应对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究竟该采取何种正确合适的策略来培养学生才能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1. 提高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大学的学科教育难以解决软件产业的成熟软件人才的培养,其根本出路就是建立直接面向软件产业的职业教育体制,解决软件产业的不同层次的软件人才培养。只有对软件产业的成熟软件人才进行分层和定位,才能发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软件学院的各自优势,制定相应的培养标准。
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定位在专科层次,担当软件产业的底层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软件编程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文档编写工程师等软件产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以培养计算机软件领域的“蓝领”人才为目标,将人才规格定位为掌握常用软件应用开发技巧,了解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能够从事计算机初级编码、程序调试、软件技术服务和销售的专业人员。
(1)软件编程工程师
软件编程工程师就是根据软件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系统架构,熟练地使用某种编程语言的编程技巧和细微技术来实现设计要求,注重的是编程能力的训练,除了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还需获得著名的开发工具厂商的认证和程序员资格考试,争取在校内完成人才规格的培养。
(2)软件测试工程师
软件测试工程师是按照软件设计师的功能设计要求,采用相应的软件测试方法来验证软件编程工程师的实现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注重的是测试方法和测试技能的训练,很多组织软件测试的费用占到了整个软件开发费用的30%到50%,高质量的软件和软件测试密不可分。
(3)文档编写工程师
文档编写工程师根据软件设计师的功能设计和编程工程师的功能实现制作最终用户支持文档,包括用户使用手册、帮助文本和说明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软件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软件产业的底层人才,都和软件项目的实施角色有关,因此在培养方向上,应该重点偏向软件项目所涉及的中底层技术领域,提供正确的技术导向,重视面向管理的软件工程教育。
2.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
为了适应软件产业的需要,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设置上应紧密配合,完全打破学科教育体制,采用项目培训模式,提供相应的专题,让知识点融于专题当中,具有针对性地学一点,提高一步。
为培养新形势下的软件产业人才,一般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教学计划按照理论、实践连个方面进行课程组合:
(1)加强理论知识的设置。设置“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页制作、JSP、SQL server、J2EE企业级应用开发-web service&EJB、J2EE框架技术开发-Struts&JSF”。
(2)开设实训课程。
结合两条主线的共同需要,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大胆的改进和论证,删除或压缩学科性强的理论课程,设置“数据库开发技术、现代软件工程与UML应用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文档写作、软件项目管理与配置管理”等课程,让课程主线更加清晰,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点以软件产业的底层软件人才培养标准来设定。
3.实行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设计了合理的教学计划后,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先进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如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完成。
在软件产业的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的软件项目。针对一个学期的课程组设计一个综合项目,知识点包含每个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再对每个课程分解出分项目,让知识点融于项目之中。根据项目制定每个课程的授课计划,为了使之协调,就要让各个课程教学之间互通交流,避免传统的教学中一个学期的各个课程的教学互不相干、互不影响,各个学期之间的课程没有系统性。
采用项目实战教学法,在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需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观念,教师先做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然后才是教师;学生先当项目成员(A member of team),再做学生。[3]
(1)在一个单元的开始,项目经理介绍本单元要完成的任务(task),对任务进行分解,对一些关键问题和难点做出说明,讲解任务涉及的知识要点,示范演示操作流程;
(2)规定时间,对项目成员作出规范要求,组织和协调成员积极动手、勤于思维,经过高强度的教学,项目成员之间会参差不齐,反映出各种问题、疑惑和不理解;
(3)留出一定的时间,项目经理的角色变化为教师,统一解决学生的问题,对各种现象理清思路,进行总结,归纳出任务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在问题解决之后对知识的理解会更为深刻。
然后,教师对下一单元的任务提出要求,提示需要准备的知识点和参考资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主动学习,应对下一单元的高强度训练。
由此可见,担当这一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资深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同时又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就是双师型的教师。
在一个学期的课程组之间,在担任课程组的教师中选定一个总负责,协调课程组的授课计划,把握课程之间的项目,综合利用课程间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完全改观了传统课程教学割裂的现象,改变了过去学生不了解所学课程具体用途的弊端。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法培养的同期学生相比,改革后培养的学生在综合能力、实践和应用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都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培养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可达到软件人才较高质量的标准。
总之,以就业为向导,推进面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模式,是软件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软件专业技术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桑红石,沈绪榜.Java硬件实现技术现状及发展.计算机科学,2001年04期.
[2]单文仁.Java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科技成果纵横.2007年02期.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会计电算化即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是会计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飞跃。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数据处理方式和账务处理方式及内部控制制度,更注重会计信息分析。对我国会计工作的产生了重要影响。电子会计在我国已有了较普遍的应用,使我国的会计行业水平有所提高,但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还属初级,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分析问题,总结出经验和相关的解决办法,使会计电算化更适应我国会计行业的现况。
一、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 会计软件通用性差及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财务会计软件生产者缺乏市场考察,所生产出的财务会计软件难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种类繁多,可是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真正需要的功能却不完备,失去了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积极意义。很少有财务会计软件生产者对财会数据的保密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因此生产出来的软件即便加了密,也只能防止盗版,起不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大多软件只是停留在单个用户级的。
1会计软件存在的问题。当前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合作愈加频繁,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积水平,未真正实现数据库高度实时共享。导致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保密性差,任何人均可破坏、修改数据。如果骤然停电,或者系统受病毒侵袭,原有的财会数据则难以恢复。
2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上偏低,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比较滞后,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普及率较低,多为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较发达地区的企业采用。其软件也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早期生产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一些是自行开发的核算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不多,所以,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3会计信息系统启用的成本效益比还比较高,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很多企业脱离实际,不能量身打造、因地制宜地引进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系统,高价购进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只能使用一小部分。还有些单位购买会计电算化系统后,忽略了二次开发及管理环境改善,致使会计信息系统出现投入高,运行成本高和效率低的“两高一低”现象。同时由于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欠缺,致使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到位,会计电算化中最科学先进的会计核算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4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偏低现象还比较普遍。在我国,当前会计电算化人才严重匮乏。许多老财务工作者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不愿再接受高端的、最新的会计电算化业务。工龄较短的新参加工作的财务工作者对电脑操作是很熟练,可是对会计实务却甚为陌生。由于手工会计系统强调组织内部人员职责分明,相互牵制,每一步作业步骤都留有原始记录,如:制单、稽核、收付款、会计主管签章等工作程序,这些比较落后的操作模式,已经无法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网络环境当中,由于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常常被赋予一定的访问权限,在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里,有可能掌握重要的财务信息,窃取企业商业机密,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5会计软件的开发人员在知识结构方面尚欠合理 ,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识程度不够。我国会计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以计算机理论为主,他们对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方面的知识欠缺,这就导致会计软件升级及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另外,对电算化的认识广度及深度不够,也对会计电算化在实务工作中的应用造成障碍。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策略
经过前文的分析,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能使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巩固会计基础,学习相关先进经验
各企业应加强自身的会计部门建设,进一步健全会计机制,不断改进会计工作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会计机制的改革。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会计理念和工作技术,扬长避短,根据我国的实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
2.统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根据我国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对较弱地区和部门进行扶持和帮助,优势地区和部门应对其他地区部门提供人员和技术上的支持,开放先进的经验,使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协调的发展。
3.转变会计软件开发模式,采用统一标准
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知识经济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加工与输出具有很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操纵着硬件与软件的人就具有更高的素质要求。一方面,它要求软件的设计者要具有很高的学科交叉知识。较之现在的会计软件,未来的会计软件要实现更网络化处理与输出信息以及在信息的处理与输出上采用新的更为专业的处理方法,而且还要适应更为复杂的软件和硬件,没有在计算机和会计两个领域的专长是很难胜任的。因此,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要求,需要有大批的会计软件工程师,要达到这一点,现在就要扩大会计研究生教育中电算化研究方向的教学规模,在财经院校,增设电算化。这样可以从理工科吸收一大批人才从事这一工作。
4.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转变思想观念
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对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
5.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电算化专业人员培养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篇5
一、高技术产业人才供需矛盾现状
1 人才层次配置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匮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不足。2002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约1.4亿人,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不足5%,约为350万人。按照高技术企业从业人员与全国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约3%)放大3倍(10%)来分流高级技工约35万进入高技术企业,也难以弥合40.6万人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2002年我国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毕业10881人,但真正进入高技术企业的不到10%(约325人),而同期高技术企业就需要近6000人,显而易见应届毕业研究生很难满足高技术企业的需要。
2 供需总量的行业间差距十分明显。以2002年为例,通过分专业考察应届高技术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发现,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供大于需,而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则是需大干供,其中电子通讯企业缺口占当年需求人数的82.3%,医药制造业高技术人员供需基本相当,供过于求的状况尚不严峻。
3 人才供需地区结构基本相称,但东部地区高技术人才供需在未来可能会渐趋紧张。一方面,从上面的高技术产业人才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生培养的地区结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高技术人才的供需地区结构基本相符,东部地区不论在人才需求还是人才培养上其比重都占有绝对优势(都在60%以上)。但另一方面,从高技术产业人才需求的地区变化趋势分析,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同期东部地区硕、博士研究生录取的比重却表现为不断下滑。今后东部地区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会与高技术产业需求产生更大缺口,高技术人才供需趋于紧张。
二、高技术产业人才供需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 传统的高技术人才观尚未改变,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尽管从1996年开始,毕业生分配机制开始向市场需求决定转变,但“唯学历主义”和企业“学历高消费”等现状普遍存在,导致相当数量的技校不得不关门,造成实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恶果而残存的大中专技校则想方设法提升办学档次,以培养低素质的高学历毕业生取代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更加剧了“学历贬值”,最终导致技术人才的大量减少与大量初中以下水平人员得不到职业教育相并存,出现非技能劳动力与“高学历人才”之间的断层,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2 教育上的计划为主与人才需求上的市场为主相冲突,导致专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高校专业设置虽经历了1999年国家教育部级的调整,但仍以传统专业结构为主要依据,其基本结构往往在7、8年内保持稳定;而市场激励和国家产业政策倾斜所催生的新的产业增长点(高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是直接受市场左右的。计划性的专业设置机制难以与市场调控下灵活多变的人才需求结构保持大体协调,尤其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期,这种人才供需结构不适应的矛盾就越发凸显,表现为新兴高技术行业人才长时间内短缺(如电子与通信)与传统高技术行业(如航空航天器制造)人才供给过剩相伴随。
3 宏观导向与微观实际相去甚远,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毕的地区、行业择业观。在地区选择上,毕业研究生首选工资水平、社会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较大优势的东部;在行业选择方面,由于福利待遇、工作稳定程度及社会保障差异,硕士以上毕业生普遍倾向于高校、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对经营风险较高的高技术企业则望而却步。
4 人才市场不健全、不规范,不利于各类人才向高技术企业的自由、有效流入。我国人才市场经过自1992年以来十四年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人才市场的主体不完善,国有企业在难以利用人才市场吸收高技术人才,同时,大量在职高技术人才也很难流向自己心仪的企业;二是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功能不健全,对交易咨询、人才评估、人才培训等中介功能采取漠视甚至回避的态度,缺少像猎头公司之类的民间中介组织;三是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如覆盖全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政府对人才市场的调控机制不健全、调控手段和方式落后等,都阻碍高技术产业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的自由、有效流动。
三、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人才供需矛盾之对策
1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开展高技术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对于高技术研发人才,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紧密结合。首先要对有关学科和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建立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育才机制;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相关学科的研究生阶段教育走出学校,参与产业发展实践,提高高技术人才可适应性;同时要加快高校自身素质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作为高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选拔高技术产业内部急需提升行业的学习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人才培训,争取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2 以创新和业绩为导向进行高技术产业人才有效激励。首先,应保证产业内研发费用的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从整体上提高对研发工作的经济支持;其次,应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探索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将研发人员的贡献股权化、期权化;第三,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依法确保高技术人才和其所在机构对研发成果的共同所有权;最后,还应设立行业奖项,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两方面的激励作用,对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
篇6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困境;对策
软件曾作为计算机的附属物,服务于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也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当今,软件终因其特殊性——特殊的制作、特殊的作用和特殊的属性等,独树一帜,成为与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平级的一级学科。这是软件在信息社会中重要作用的映射,也是社会对软件人才大量需求的映射,标志着软件工程专业进入了一个规范发展的崭新阶段,但同时也给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和提出新的挑战。
不断发展的软件产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快速变化的技术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以保障其后续学习的能力,而追求效率的企业则希望毕业生能迅速进入实际岗位和融人行业环境。目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尚存在的问题有:①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②课程体系相对滞后;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培养目标。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为实现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校企合作成为普遍的共识,但如何做又成为一个难题。学校由关门办学到开门办学,企业由只做产品到参与人才培养,新的职能与责任使双方均感到不适应,于是校企在相异的体制、观念和收益分配制度下进行合作,会产生许多困境。
1、校企合作的内涵、困境与对策
校企合作指学校和企业合作,为学生培养提供软(师资、资讯等)、硬(实验、生活设施等)环境,按照培养计划要求,共同培养本科生的一种模式。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1.1 校企合作需求分析
校企合作存在由学科特性决定的客观需求和校企双方的主观需求。
1)客观需求。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上软件工程学科筹建之初,倡导创建该学科的美国人MaryShaw、Nico Habermann、Norm Gaibbs等,为研究该学科的特点,专门成立WGSEE&T(Work Groupof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Training,即软件工程教育工作小组)。该小组出炉的报告中指出:软件工程专业具有特殊性,且针对性很强,以前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实际开发差距太大,导致开发过程的延误甚至失败,所以要求学校与软件企业间要经常互动,把一些传统的、适合软件开发的方法移植到软件工程中去。该报告表明,软件工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该学科的人才培养在客观上需要校企合作。
2)主观需求。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人才。IT企业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这样才能减少员工岗前培训的成本。高校的责任和生命线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打造特色专业,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
院校丰富的教学经验、完整的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环境和较强的师资力量,可以减轻企业进行人才培训时的压力;而企业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的场所和实践素材、最新的行业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解决学校在人才培养后面临的学生就业问题。
1.2 校企合作内容
合作培养模式使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和社会对大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的需求,同时使课程规划和教学内容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对整个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校企合作使学生对计算机行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顺利地进行工作作好铺垫。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以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通过深入合作,学校可实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变化和毕业生在计算机行业的就业情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向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2)构建企业深入参与的实践体系。
企业最丰富的同时也正是学校最稀缺的是企业产品内容和企业环境。合作创建实践体系是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内容。校企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一项目实训一企业实习”等各个实践环节进行实践内容设计、实践基地和研发基地共建、实习场所提供等合作。
3)建设校企互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校企双方进行人员互聘,企业的技术人员、部门经理既能成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又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及教学的各项工作中;教师可以到企业参与企业人才培训或项目开发。双方通过沟通与交流,能很好地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4)制订教学评价和技能训练标准。
校企合作制订专业技能训练标准,规定训练任务及环境要求,明确考核办法,以新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并以实践能力体现专业水准。考核重点应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彻底改变只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模式。
5)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教材。
校企合作编写教材能更好地把实际工作中急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内容融入教材,体现专业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吸纳行业企业职业标准,把专业新技术融入教材,体现专业教材适度超前并实用的特点。
1.3 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1.3.1 认识缺失,参号性不足
1)问题陈述。
就目前而言,校企合作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之需,无论对学校还是企业,都不会直接影响它们目前的生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①普通教师关心甚少。教师的业绩考核点多是论文质量、项目经费等,与学生的培养质量无直接关系,因此绝大多数教师并不关心校企合作。另外,由此产生的新的工作往往会遭到抵触或无人执行之窘。
②学校高层领导关心甚少。一方面,由于有关某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会议通常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或系领导主导,校领导不是很清楚情况;另一方面,就普通综合性大学来说,相比于如何培养优秀毕业生和提高毕业生质量,校领导更关注学校的科研能力,这被认为是关乎学校生存的关键要素。另外,近几年是计算机相关行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问题。因此,校企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而进行的合作,很可能会被自然而然地认为是多此一举的行为。
③企业关心甚少。企业本是优秀人才的直接受益者,本应是最关注此事的当事人,但传统的精英培养、包分配之道,至今还产生着不良影响,使得多数企业仍然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区别于美、日等国家,中国很少有企业愿意把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联系在一起,将其作为企业责任的一部分。
2)解决思路。
①教育界需要从上到下统一认识,充分领会国家的人才战略,理解校企合作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意义,认清新时期合格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普通工科院校回归工程教育的社会之需。
②企业界需要从更宽的视角来看“人才”,而不是只局限于“本企业用人”;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与学校一起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努力,而不是一味地把人才培养问题推给学校。“用人”与“培养人”如同“客户”与“产品”的关系,好的产品离不开需求与设计生产的紧密沟通与协作。
③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培养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这关系到“培养人-用人-社会进步效率”的大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如果能有地方政府主导,由校企共同参与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那么校企合作必能更好地推进。
1.3.2 政策缺失,实施困难
1)问题陈述。
校企合作无论对于学校还是企业,都打破了原来办学或办企业的模式,使得学校和企业彼此之间多了一条交互通道,增加了新的责任与工作。
如何认定这些工作的业绩??如何规范这些工作的行为?如何为这些工作中产生的人力、财力、物力买单?如何激励员工或教师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及政策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激励和约束保证机制,缺少双方交流对接的平台,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的动力不足。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合作的成效。
2)解决思路。
①校企双方均在充分认识到这是个学校、学生和企业能够获得共赢的事业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进行深入研究,对合作内容、合作途径、合作流程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根据校企合作行为的特点制订各自相应的管理条件、指导政策、激励措施、业绩评定方法,形成有机的运行机制。
②校企合作双方把合作事宜纳入日常工作之一,可以分别成立专门的机构,如企业的“新员工培训机构”或学校的“设备采购办”一样,明确职责,专职负责合作事宜,研究管理制度,处理日常相关事务。
1.3.3 经费缺失,寸步难行
1)问题陈述。
校企合作中,无论是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平台,还是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均需资金支持。目前,校企合作得比较好的都是一些自比较大的学校或是民办高校,而普通省属院校因受其财政制度所限,加之缺乏认知和管理,导致经费缺乏或有钱但使用困难,难以推行校企合作。
①企业不愿免费合作。企业认为其培养的不一定将来就是本企业的员工,因此校企合作需要的人员、技术、材料、场地应该由学校出钱。另有观点认为校企合作需满足的条件之一就是院校舍得部分收益,拿出一部分学费收入与软件企业合作办学。
②学校不能出钱。学校认为学校的工作并没有减少,校企合作是额外增加的工作,且不论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光是从学费中支出人均几千元的费用也不合理。
③学校不能额外收钱。学费是国家统一规定的,额外收钱有悖于国家政策。
2)解决思路。
①根据校企合作办学所需和专款专用原则,学校制订相应的财务报销政策,使经费能按需所用。
②政府从大的政策层面鼓励企业承担起更多的人才培养责任,如同政府鼓励企业做慈善一样,促使企业与学校一起,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临门一脚”。
③学校可与企业从小的受众面开设小受众面的定制班,满足企业只培养自己人的意愿。
④相关部门根据新的办学特点,由财政拨款增加相应的教学经费。
⑤校企只针对部分学生开办一些特色班,向学生讲明由于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增收学费。
⑥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培养人才增进了解,拓展合作途径,获得多角度、多方向、多范围的共赢,但这也需要时间和双方的契合。
1.3.4 人员投入不足
1)问题陈述。
现在影响高校口碑和排名的因素多为科研经费、科研奖励、科研成果、专利、SCI论文等。针对毕业生培养的质量,学校却缺少可量化的指标,这导致学校的精力和教师的精力大多只投入到科研中。
普通高校均以办成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学院力争升格为大学;无硕士点的力争硕士点;无博士点的力争博士点。要获得这些均与本科教学无直接关系,因此学校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也没有以这些为重点。
教师的业绩除了工作量外均与科研有关,如论文、科研经费、成果等,因此教师的精力投入也永远都不会以教学为重点。国内某一流大学的一位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表示当今教师的状态是“希望一门课上到黑,保证其工作量即可”。在此种激励机制下,劝说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质量,无益于是让他们去做“公益”。
2)解决思路。
①高校完善当今偏重科研的高校评价机制,完善本科生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促使学校在追逐科研能力的道路上,把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评价的首要指标。
②高校根据评价机制建立多样化的教师评价机制,如研究型、教学型、工程型等;教师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选择发展方向,使得校内科研和教学均有人承担。
③高校修改现有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将工程技术能力与科研能力一视同仁,把具有一定的工程训练背景和工程技术能力纳入工科教师任职和晋级的条件之一,促使工科教师重视技能,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工程实践的需要。
2、深入校企合作,改革现有教学
2011年9月,南通大学作为江苏省首批试点,获得软件工程(服务外包)的招生资格。以此为契机,我们对原有的软件工程培养模式进行了以“加大校企合作”为突破点的改革。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该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考虑到本院相关专业办学的历史沿革,并借鉴其他院校相关培养方案,我们制定了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方案对应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该培养方案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根据当下软件外包行业的主流开发工具及应用领域,将开发技能分为.NET方向和JAVA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其中一种。这样就可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某一方面的技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
2)根据软件企业需求改革外语教学。首先,除英语外,增设基础日语;其次,强化外语的听、说、写能力,开设服务外包英语、项目管理双语课、数据结构双语课以及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等选修课,以课程学习为平台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锻炼听、说、写本专业论题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增加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和课程实验的学时比例,两者加起来占总学时的43%左右。除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目前是C++)外,在后续的程序语言课(C#、JAVA等)及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中,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与实验教学学时均占50%,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感受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4)增加校企合作力度。首先,引入校企合作课程,如软件服务外包概论、软件项目管理等,聘请资深项目开发或管理人员进课堂或开讲座,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其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将企业项目引入课程设计或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进驻企业或校企中介——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实训,或聘请项目辅导人员入校为学生培训,使学生受到“实景”训练,弥补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的不足。
5)增强专业素养教育。首先,软件开发是一个服务他人的行业,开发人员仅有开发技术是不够的,因此我们根据软件开发行业的需求开设三门行业背景知识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银行实务和物流概论,学生可根据兴趣任选其一;其次,我们还根据软件服务外包开发的需要开设了跨文化沟通与礼仪、软件经济学等课程。
2.2 原有学制形式的变革
与许多实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或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校一样,为了弥补学生普遍缺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我们把校内的教学时长由3.5年缩至3年,并用0.5~1年的时间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形成“3+1”培养模式。
如何安排好“1”的内容是“3+1”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安排实训,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1)学校为多数学生统一安排实训企业,以满足一些大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并由企业帮助学生完成培训与实习。这种做法方便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目前,南通大学已与江苏欧索软件、上海捷普、南京中江、南京苏富特、南京集群、无锡NIIT等企业达成培养协议或意向;今年已有部分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民办本三)计算机专业学生前往上海捷普,现在正处于实训阶段。
2)部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训企业。学校安排企业到校招聘实训学生,企业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同时学校也允许少数学生在选不到理想企业的情况下,自主联系实训单位。作为试点,我们今年联系了南通华网、江苏微软、南通江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思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通范思软件有限公司、南通金正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面向学生举行招聘会。目前,已有30多名学生找到了实训企业。
3)校内实训。有3类人可能留在校内接受实训:考研的学生想更自由地支配时间和有较好的复习环境;学业积欠太多的学生,相比实训,他们更关心能否获得文凭,可能不愿意出去实训;还有在方式1和2中均未找到可实训场所的学生。学校将为此3类学生提供模拟企业环境、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实训内容的校内实训。
2.3 校企合作经费的安排
我们在为学生找实训单位或创建校内实训基地时,因经费问题遇到很大障碍。通过不断地开拓思路和不懈的努力,探索出如下合作经费安排方式。
1)用顶岗实习工资支付培训费。校方根据企业与学生签订的培训协议,给予企业8~10个月的时间,企业用3个月的时间培训学生,用3~5个月的时间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这样学生就可以用实习工资的一部分支付前期的培训费。目前,已有3家企业有这样的合作意向,其中1家企业已开始实施这种培训。
2)用服务外包经费和其他教学经费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学校进行多方筹资,以支持该实训基地的建设。该基地除了解决一部分学生“1”的实训问题,还解决“3”期间的一些初步工程训练。该实训基地位于南通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有初建规模62台计算机,基本完成硬件设施。大三的学生首次在此实训基地用企业项目完成了2周的软件工程实训。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规范;建设
1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单位管理者及财会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当今信息化时展的趋势,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实质上也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会计技术和财务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切入点。由于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水平的局限,致使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淡漠,有法不依。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作了较详尽的规定,但长期以来经济领域的法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由此造成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在工作中就造成对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不够严谨,随意性大,再加上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不懂《会计法》,为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弄虚作假,逃避国家有关法规和纪律的监督,而会计人员又受单位负责人的聘任和管理,在工作中很难坚持原则和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又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清,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
(2)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等工作人员,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由于受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的影响,目前我国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会计人员非专业化现象普遍存在,会计工作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浅层次上,难以做到合理、合法;二是财务基础管理薄弱,如财务制度不健全,不少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不能正常健康运转。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就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操作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3)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计算机管理与应用要求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轻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二是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周期短,仅几年时间速度就提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的变化也非常快。而现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多是几年前的,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会计人员实际操作能力难以适应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
2会计电算化规范性建设的对策
(1)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建设一支会计、计算机和管理三者皆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会计电算化规范性建设中首要的工作。要树立以财会人员为中心,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的思想。经济全球化要求会计人员知识不断更新,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使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更新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会计人员成为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懂法守法的合格专业人才,会计、计算机和管理三者皆知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会计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进行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应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从而有效地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性建设。
(2)建立健全一整套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在实行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只有建立健全一整套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才能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建立健全一整套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不兼容权限分离原则。即对会计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禁止原系统开发人员接触或操作计算机,非计算机操作人员不允许任意进入机房,系统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二是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三是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是建立设备设施安全措施、档案保管安全控制、联机接触控制等;使用侦测装置、防伪措施和系统监控等;规定建立备份或副本的数量和时间,以及由谁建立和由谁负责保管,当系统被破坏需要恢复时,应先经有关领导同意,不允许轻率地进行系统恢复工作,以防止利用系统恢复时修改系统。四是内部防范原则。主要解决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3)规范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机制。规范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机制是会计电算化运行的保证。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按内容划分为会计数据采集、会计数据处理和会计信息输出。一是数据采集管理规范性。数据采集是指将计算机加工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手工准备的过程。为确保系统提供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道德、规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所有凭证不论是手工编制的还是机制的都要有操作人员、财务主管共同签章后才能进入有关账户。其次,录入的会计凭证除手工应有的信息如摘要、会计科目、金额、经手人、审核等外,还应包括科目代码等。为便于计算机的识别处理和提高运行速度,编制代码工作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础工作。编制代码时要注意它的惟一性、有效性和可扩展性,录入科目时是以代码的形式录入因此代码输错则输出的自然也是错误信息,所以要特别注意。再次,要对凭证分批记录张数及数量金额总数,防止已编凭证的丢失或插入未经授权的凭证或未经授权随意改动有关数据等问题。再次,建立工作日志,详细记录凭证编制日期、经手人、凭证传送的手续和时间。二是数据处理机制规范性。手工操作可随时结账,计算机则是分批进行处理的,而且数据的存储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数据记录具有不可见性,数据修改也不留痕迹,中间处理是不可见的“暗箱操作”。所以首先要加强接触控制,杜绝未经授权人员进行越权操作,严格密码权限管理。其次,应设置必要的稽核检查。再次,做好工作日志,以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三是会计信息输出管理规范性。输出是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的最终结果,如账簿、报表。为确保计算机输出及时、安全地送到有权使用者手中,可建立输出文件分送清单,设专人负责传送,设置工作日志等。由于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是以各种数据文件形式记录在磁性介质中,这些是肉眼看不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由于误操作等诸多原因而使文件丢失,因此,应制定备份制度,对数据文件进行日备份、月备份,并按财政部规定的档案管理办法由专人负责归档,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尘工作,防止磁性介质损失,保证各种档案的安全与保密,保证档案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篇8
1.1 会计内部控制对象发生变化
手工会计主要通过会计核算流程和会计人员岗位、权限设置进行监督和控制,以确保会计核算环环相扣、会计信息客观完整,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电算化会计不仅需要会计人员,更需要计算机系统的支撑;不仅需要设置会计岗位,还需要设置电算化岗位;会计核算流程不再单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接和监督,更需要人机的相互配合;会计电算化不再是会计核算流程的全程监管,而强调初始数据的录入和审核,更多的后续会计处理是由电算化系统自动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除了做好手工操作部分的监控,还需要对计算机操作部分进行控制,及时做好计算机安全维护,确保电算化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1.2 会计内部控制方式发生变化
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是以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设计的,其内部控制方式是通过凭证复核、账簿记录、账证核对、报表审批等方式实现的,控制关键点存在于业务流程的多个环节。电算化会计重在会计数据的录入,许多人为操作程序被简化,重复、不增值环节的消除使内部控制力度削弱,口令授权的形式存在密码被盗甚至篡改风险,如果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设置不合理,系统将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来约束其对系统的监督,系统中的一些会计信息将会变得非常透明,会计数据安全防范存在漏洞,财务风险加大,有可能导致企业的重大损失。
1.3 会计内部控制流程发生变化
手工会计是通过会计业务资料的层层传递逐渐完成会计的核算和审核工作,形成了严密的、互相牵制的会计工作体系。而电算化会计数据一次性输入和即时传递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次输入完成的数据在系统内是通用的,缺少手工会计下对数据的重复核对和检验工作,如果初始数据录入有误,将会致使错误的数据自动在系统内的账簿上被错误记录,并最终导致来自系统数据的财务报表有误,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客观性,造成企业相关决策失误,电算化系统下无法形成整个过程的监控。
1.4 会计信息存储形式发生变化
手工会计形成的信息最终以纸质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留存下来,从而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电算化会计的信息存储主要是电子形式的机内数据,这种没有实物载体的电子信息极易被盗取、篡改、伪造而没有任何痕迹,削弱了纸质会计资料所具有的控制功能,电子会计信息的输出、备份和存储等增加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内容和难度。
2 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使会计内部控制的环境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个性化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岗位手册、严格的管理规章、权限划分、岗位职责、各项控制制度、操作流程等都是制度中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岗位设置与财务人员岗位设置相分离,业务部门、信息部门、计算机管理部门相互独立;数据库管理授权和财务软件操作授权分别由不同人员进行;让实际业务操作人员和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等技术人员各自独立,做到各司其职。
对档案管理制度要格外重视:一是查阅时手续完备、做好记录,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查阅手续,同时也要得到领导的批准,在查阅过程中有关的会计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参与;二是归档的及时性,购买、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软件程序和文件细节,都需要备份,并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安全保管;三是安全保管,对重要的材料信息要选择高质的储存介质进行备份,并由财会部门和档案部门指定专人进行保管。
2.2 加强组织控制、明确职责分离
电算化系统内,某些职责是不相容的,须制定较完善的组织和控制制度。
2.2.1 信息部门和用户部门职能分离
用户部门负责业务的审批和执行,对相关业务发起并授权,信息部门负责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检查处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纠正部门内部出现的漏洞以及错误,并将更正后的信息录入;信息部门不能保管计算机系统以外的任何资产;经济业务发生的记录单据和相关合同、协议等主要文件的变动需用户部门授权,信息部门无权干涉,且不得私自修改;所有现有系统的改进、新系统的应用都由用户部门授权,信息部门无权修改系统程序。
2.2.2 信息部门内部不相兼容职能分离
首先,软件开发与应用分离,软件开发人员在系统交付使用后不得接触操作软件系统,电算化系统运行后,只有经过授权的人才能进入系统,数据输入需经过严格把关且具有完整无误的原始单据为依据,数据录入员对录入信息有疑问,要认真核实,不得擅自修改。其次,系统内不相容岗位分离。单据的录入和审核应分别由不同人员完成,系统中各类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提供保障,以期设立一种彼此监督、彼此约束的保障机制,达到会计数据的客观完整,减少错误和舞弊发生。
2.3 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包括管理风险、业务风险、财务风险、安全风险和技术风险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流转模式确定控制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全面系统地、持续地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为客观地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吸收专家、各部门专业人员等组成专业团队,采用合理的风险分析方法,定性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同时,运用定量分析,对风险进行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制定应对措施。管理者应避免主观臆断,多听取专家和相关人士意见,客观分析,冷静应对,权衡利弊,从规避、降低、转移、接受几个方面去选择合适的措施。
2.4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首先,要做到软件安全。软件的安装与修改要做到严格监管,定期对系统软件进行预防性检测,及时更新维护,建立坚固的病毒防卫体系,禁止私人存储设备在系统设备上使用,软件系统受到破坏时,具有强制备份和自动恢复功能。其次,要保证数据安全。输入系统的数据保证不丢失,保证不被盗窃和篡改,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检查,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完整。最后,规范数据使用,设置操作人员的使用权限,对于重要、机密的数据,进行加密管理。
2.5 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保管包括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电子数据和打印出来的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文件。系统相关操作人员要注意备份计算机系统中的工作数据,并且有规律地存储到光盘或磁性介质上,确保电算化系统遭到破坏后,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系统数据,降低损失。由于磁性介质易盗易篡改的风险,会计电算化档案应由专人保管,并制定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实行责任落实到户,电子数据的查看和复制需由上级主管签字审批。在保存过程中要做好防尘、防潮、防磁,更要注意定期的检查和复制应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防止会计档案因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丢失。
2.6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篇9
关键词:软件外包、教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软件外包。所谓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如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他们的一些不涉及到核心技术的软件项目通过开发委托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软件公司,以达到减少预算的目的。众所周知,软件开发的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比例是人力资源成本,特别是技术员的单价、加班费等,所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有效地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而且,日本美国等国家劳使关系紧张。仅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在2011年颁布了史上最严厉劳动关系法,许多公司为了减少劳使危机的风险,把开发项目外包给其它国家。目前,全世界软件的销售额为6,000亿美元,而其中软件外包的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软件外包的大幅度增长为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印度和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环境。有了人才市场的需求,各高校也同时增设了计算机加外语专业,以适应软件市场的人才需求。
虽然我国高校目前软件专业招生比较好,但是就业不是十分乐观。主要原因是双语型人才不懂得软件开发,而技术人员又不能流利的用外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基于软件的特殊性,一个企业不会将一个软件项目分开分别发包给几个软件公司各自来开发的,如果直接从发包的企业外包软件的话,应当可以总包的。也就是客户公司定义程序之后,设计书,仕样书等基础设计都是有国内的软件公司进行。但是这一部分比例还很小。主要比重都是分包。而被分包出去的,都是软件系统非核心的内容。核心内容和技术都被外包的大型软件开发商牢牢控制着。做软件分包,为国外大型软件企业提供软件外包服务,只是在做软件外包最底层部分的编码工作。如果一直做软件外包中的分包,对产品不能拥有任何知识产权,也始终没有任何技术竞争力。
软件外包行业有以下两点问题需要改善:
(1) 质量问题。
我国软件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微软、NEC、Apple及Oracle等跨国软件企业由于资金雄厚,发展迅速,研发人员规模基本都在3000-5000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发型软件企业一般都是千人以下的规模,很难开展长期战略性研发项目。即使是企业规模发展十分迅猛的纯粹软件外包企业中员工达到千人以上、出口超过千万美元的企业,但是相对印度的TCS、Infosys等员工超过5万人、经营规模达到5亿美元的大型外包企业而言,中国外包企业规模还是比较小,难以承接到大型软件外包项目。
而且,通常的软件外包业,技术核心和仕样要求都是由国外软件公司掌握的。这就使得开发的程序BUG很多,而且确认和理解仕样往往会拖慢项目开发的速度。导致程序纳品期严重滞后,而且后期系统维护时间过长,影响成本。
教育需要加强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目前的专业授课,还是以填压式为主:教师教授学生代码编写的方法,函数的使用以及逻辑结构。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普遍反应学校里面学的东西没有作用。因为在开发项目里面,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把文字化的仕样书写成代码。到大学高年级的专业课里面,虽然有一些小程序的练习,但是逻辑相对简单。高年级的专业教学应该多加深学生的程序设计方面的研究,让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程序开发。而且要求学生向研究角度发展,即可以仅用一门开发语言,但是能够培养出独立自主的设计开发一个中小型程序的能力。
(2) 人才问题。
现在的软件外包行业通常对人才的要求比较低,有一些开发基本常识的人才就可以从事这一行业。项目前期的代码开发过程中,通常国外的客户公司会把所需要的共通函数全部准备好,要求单本程序直接调用即可。格式也是项目合同上面要求的格式(即If文、Case文或者是Try…Catch文等)。这使得外包的程序员完全按照客户要求的框架写代码即可。项目后期的测试和维护更是完全按照客户的测试项目书进行即可,毫无技术可言。而且仕样书和测试书等都是由英语或者日语写成,从而导致许多文科生或者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与这一行业的就业竞争,增加本专业就业压力。
综合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方案:
(1)扩大核心技术开发的力量。
由于多数的国外客户公司在国内设立的开发研究中心承接的项目都是全球水平分工层上高层面的项目,也就使得我国本土软件公司自身实力的增强,承接的软件外包项目层级也在不断的上升。所以,我国软件公司不要仅仅承接客户公司的软件仕样书,进行基础开发工作,也要提高中层力量的培养,能够设计管理程序。
这就需要加强对SE的培养。软件的教学不仅仅是程序代码的教学。无论.NET,JAVA还是C#,这些目前时兴的开发语言几年之后也将会面临着淘汰的风险,一如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盛极一时的BASIC,C++现在也是无人问津了。所以,对学生不仅要进行代码技术的教育,更要从全局着手,加强软件设计教育和全局开发意识。
同时,程序项目开发的经营管理人才也是重点培养的对象。目前国内的程序项目开发,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项目开发,管理层面上存在问题。由于核心技术和仕样设计,共通函数等是由国外软件公司直接提供的,导致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是等待国外客户公司进行解决,无法有效的安排程序完成预定时间,看不到项目开发计划,导致纳品日期不能保证,公司信誉下降。
(2)要培养多面型人才,提高技术能力。
我国目前大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以JAVA为核心,多种开发语言并存的层面上。而且新型控件的教育不是很先进。比如能熟练掌握开发里面比较重要的ActiveReport6.0J,ExcelCreator8.0等新型控件的人才还是很少。
尽管中国的软件人才较多,但是真正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依然缺乏,尤其是既懂行业专业知识、又懂软件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中国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有许多直接留在当地跨国公司就职,他们了解国际上先进的软件技术、项目管理经验和行业专业知识,通过制定一定的政策导向(从调研中反映出来,主要是要解决好他们的子女就学),加强宣传推广,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储备途径。此外,可以建立多层次的软件人才培训体系,培养既懂英语、软件专业知识,还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篇10
一、社会需求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企业的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会计电算化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全国有一百万以上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在私立工业、企业、商业及公营事业、政府、学校中工作。其中有很多没有执照的会计管理人员,他们多数在企业、事业内部从事会计工作。但是也有很多人通过考试成为有执照的公共会计师。近年来会计行业的一个新变化是,会计人员不仅要懂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方式,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在
(2)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的高级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严重缺乏。另外,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较差,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诸如会计电算化、基本的会计系统维护等。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
2、专业需求的微观分析
(1)唐山市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唐山市作为一个以钢铁、煤炭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大量的企业和单位都需要既懂会计理论和操作技能,又懂英语、计算机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人员。目前,我们选择了唐山市16家企业做了抽样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①唐山市会计从业人员现状
在16家企事业单位中,在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员是通过继续教育、在岗培训获得的学历证书。这说明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需要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技能。
②新增的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在对专科层次的会计人才需求中,绝大多数又是中小企事业单位,所以专科层次的会计专业主要应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按照唐山市现有的企事业单位5000家来推测唐山市大专层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新增需求,保守估计应在9000人以上。而唐山市目前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中,仅有唐山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会计电算化技术人才的院校。
另外,唐山市每年参加财政局举办的各类会计考试的人员有近万人,这也说明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是极大的,尤其是对高层次会计人员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因此,熟练操作各种会计软件,又具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2)从河北省的具体情况来看,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状况出现两种趋势:一方面大企业需要大量的企业信息化人员,包括会计电算化人员,而唐山地区是河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曹妃甸开发区、与唐山相邻的天津港区、保税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竞相发展,合资、合作、独资企业上千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涉外的生产型企业、业务性公司发展很快,急需大量的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另一方面与大行业配套发展的一些小型民营私企公司需要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基层会计人员,而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面临着老龄化,职称、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另外,我省每年参加会计证考试的人员有近万人,这也说明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是极大的。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的逐渐壮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该领域吸纳高级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在未来五年内河北省需要大专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应在10万以上,其中重点是会计电算化人才。
综上,对唐山经济的特点和财会人员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
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前景。 会计电算化调查报告(二)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会计电算化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规范,财会电算化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如电子结算、电子对账、电子商务的支付等。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企业电算化运用的现状,我在实习时针对这些问题以吉天利广告有限公司为例做了一些调查。
一、吉天利广告有限公司的简介及现状
吉天利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在省内高速公路两侧制作与广告的公司。其实任何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方针和政策,该公司也不例外,虽然公司内部人员不多,但单位财务会计机构内部工作岗位设置是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关于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内部岗位分工是按照“经办、审核、复核、审批”四分离原则确立的,在岗位设置与业务分工中坚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该公司财务科设有财务负责人1名,会计2名,出纳1名,保管1名,其主要是核算公司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报告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计算、报告财务收支和业务开展情况,为下一步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吉天利股份有限公司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该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企业领导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甚至有的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打出的帐比手工记的帐好看一些,搞不搞无所谓,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因此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一味求简。
2、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仅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因素,把财会人员作为次要因素,只重视机的因素,不重视人的因素,不重视人员的培训。
3、部分财务人员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较为方便,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大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只局限在核算上,对于其他作用、功能不加以使用推行,以至于有些单位花钱买了软件却没有真正使用。
(二)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虽然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能够满足手工会计核算,但会计电算化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及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知识。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对软件的认识存有局限性,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另一方面,会计软件开发人员知识结构构成不合理。我国会计软件开发初期主要由计算机人员为主进行开发,虽然他们有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但对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因此严重影响了初期的软件需求设计,导致计算机技术不断升级,而会计功能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
(三)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为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运作,财政部从1994年开始到目前为止,相继颁布了一些规章制度。对于这些专门针对会计电算化的规章,许多相关人员并不知道和了解。()因此,有时在实际操作中已经违规了,但操作者不清楚,单位的领导也不知道,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去纠正,更谈不上有部门监督管理了。还有不少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虽然知道国家制定的规章,但并没有真正地实施这些规章制度。比如有些单位对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没有严格实行权限限制制度,操作员密码公开或不设密码,为越权使用和数据篡改留下隐患;有些单位人才缺乏致使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这一制度形同虚设;有些单位由于没有处理好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人员职能的转换问题,致使一些会计人员在岗位责任制度方面,职责不明,无从下手;还有些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机房,没有制定相应的上机操作制度等等。
三、推进该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主要举措
(一)使企业领导更新观念,加强认识
单位领导以及会计人员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转变观念,既要重视计算机的因素,也要重视财会人员的因素,要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对于会计学科本身也是一次大的革命,这种“革命”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帐、报帐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资金管理、资金分析上,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从而促进单位经济业务的发展,提高整个会计工作的水平。
(二)发挥会计电算化的财务管理功能,努力实现管理一体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组织规模的大型化,企业管理的高效化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面临着新的竞争,新的选择,应该逐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从而有效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会计电算化应该是全面面向企业管理现代化,与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的协调运转相适应的企业管理电算化,以实现对企业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不仅要反映事后的经营业绩,而且能有效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不仅能提供简单的财务数据,而且能反映与其有关联的资料。
(三)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在培训的内容上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了就能用得上,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落实培训效果,造就一
大批既能够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四)结合实际,制订完善的实施规划,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在全省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的购置、软件开发、人员培训、资金筹措及组织管理等许多方面,其中会计电算化人才匮乏是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的实施规划,促进会计电算化再上新台阶。
1、结合会计情况,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选点及推广工作。
2、努力把握我省会计电算化的趋势和基本要求。
3、作好软件管理与开发工作。
总之,在会计实践中,只有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才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和工作规范化。我希望企业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下,使企业的会计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会计电算化调查报告(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企业的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会计电算化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全国有一百万以上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在私立工业、企业、商业及公营事业、政府、学校中工作。其中有很多没有执照的会计管理人员,他们多数在企业、事业内部从事会计工作。但是也有很多人通过考试成为有执照的公共会计师。近年来会计行业的一个新变化是,会计人员不仅要懂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方式,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现代企业的会计人员更要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即对掌握电脑技术的比较高级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增加很大,而对以前只会记账的簿记员和低级会计人员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原因是由于电脑日新月异的发展与会计专业软件的日益完善,使得初级的计账、会计工作更加简单易行。许多个人企业和小企业从此不再需要雇用簿记人员。这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开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规范,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以后,金融体制的改革,各项新的会计制度的出台,一方面现代财务制度的建立,使会计业务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财会电算化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迅猛无比,如电子结算、电子对账、电子商务的支付等。所以,未来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具有敬业精神;第二,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第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中国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会计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92年完成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随后又并实施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
度》等,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标准体系;先后修改和制定了《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规,使会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会计环境变化调查分析
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各个方面,它使我们所面临的会计环境发生下列变化:
1、在过去会计的主要工作在于记账、规划、编制、定期使用报表等,会计人员的业务停留在账务处理、资产评估、资金调度等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耗费人力、物力的会计确认、计量、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的业务将被电脑在瞬间完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使会计业务的处理和信息提供变得越来越快捷。这表明,计算机将对传统的会计记录和记量手段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2、在新的世纪里,会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处理内容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问题是传统会计和记录手段所无法解决的。
3、会计职能也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帮助和参与经济决策。
4、随着会计职能的拓展,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适应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将传统的教育目标从获取知识转到学习如何学习上,将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育方法改变为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国会计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会计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拥有一支1200万人的会计大军,可这些会计人员的特点是数量多、平均水平不高、素质低,据财政部在90年代中期统计结果显示,在现存的会计人员中,受过中等以上专业训练的人不足一半,显然,目前的这种会计人员结构要满足下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力发展大学教育,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我国高等会计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另外,考虑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层次性,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及非盈利组织由于其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如大的企业和单位,用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中专或成人教育层次的学生就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会计教育的培养重心就是要培养下一世纪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专业需求的宏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