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创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善用已有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学生缺乏学前教育研究的亲身经历。传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传授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改变并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以课题研究样例为参照,丰富学生科研直接经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和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两大部分。无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感知,教师应结合学期备课为学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学前教育研究样例。这些样例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报告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综合性案例。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结合备课设计使用有机搭配的三类样例,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阅读样例,不仅能够直接充实学生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关注学前教育改革状况,追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良好习惯。
由于样例是一个研究设计或研究实施的整体,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实施样例教学的效果远优于教师的举例。只有在样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课题名称,什么是研究设计,什么是研究类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教材也注重样例介绍,但教材上的样例始终需要授课教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远为近,量学取材,灵活运用。为了提高样例的参照性,建议教师为学生布置样例时,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应至少安排两个不同类型方法运用的样例。每一样例都应完整体现该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初期,全班应使用统一的样例,待学生基本入门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检索样例。
以随堂探究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的学前教育行为能力的养成。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到每一堂课,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结合学前教育研究理论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前教育理论及经验,自行选择一个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准备课题论证;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示适合其学习参考的学前教育文献及其检索途径、方法,并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书目登录、摘要、文献综述等检索工作;结合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督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课题论证等等。选择并论证课题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随堂探究设计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紧盯学生学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养成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样的练习触手可得。如“观察研究”章节中有许多观察记录表,教师从探究设计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填写并进行分析,空表格就会变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学生随堂探究设计学习,每一个环节持续1~2周,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随堂任务,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如有的学生能够检索到相关文献,有的学生检索不到文献。检索到文献的学生可以考虑课题论证,检索不到文献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检索文献外,就要求从选题的价值原则重新审查课题,以确定是进一步检索,还是重新选择课题。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起点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课教师容易忽视或拔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图书资料的检索使用意识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学生随堂探究设计这一学习方式被许多授课教师所忽视,直接导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显得枯燥。
以课外文献检索为动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前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实践基础的学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眼光考察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实践;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方法分析评价周围幼儿园管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可以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立场审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动态与举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两部分。《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可以丰富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兴趣爱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笔者把它叫做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这种检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但若从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出发来考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更不应把它看成负担。只有学科的文献检索,而没有专业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肤浅与枯燥的状态;只有专业的文献检索,而没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又会处于盲目与混沌状态之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文献检索是学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是田间精耕细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既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发展保育教育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要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回顾学前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儿童事件” 、“幼儿故事” ;(2)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学前教育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等,并加以交流;(3)结合观察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使用不同观察记录方法的文献,体会各种记录成果如何成为研究的素材;(4)结合实验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现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法律法规,等等。
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课题,选择更典型的课题。这种文献检索贵在教师根据所授理论,或从理论延伸、或从方法使用、或从事业创新的视域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益,保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以尊重幼儿为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前儿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体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是“小孩儿”。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判断眼前儿童(个人或集体)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表现,针对眼前儿童发展愿景,实施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学生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尊重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操。
应该说,陶冶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对教材中列举的许多样例进行具体探究操作,而且应有意识地对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幼儿保育、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保证幼儿“跳一跳,摘桃子”地发展,帮助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矫正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促进发展或问题解决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幼儿的热爱与尊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深则爱之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有意引导学生接近幼儿,选择学前教育保育、教育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能够直接促进学生专业理想的形成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语言是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它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 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及规范性的特点。因此要上好数学课,课堂语言自然要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与要求。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彻的正确认识。如果辞不达意、模糊不清,或用语含混,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如把”除以几”表达为”除几”,漏了一个”以”字,就把除数与被除数颠倒了。 又如有的教师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二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这些不规范、不严密的语言都会影响学生对概念公式的正确理解,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准确、规范、严谨的语言是数学老师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技能。
二、数学语言要通俗、形象、直观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及规范性的特点,枯燥、乏味的数字成为数学的主要特征,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也具有了这些特征。然而小学生的思维还主要还停留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意识形态上。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求老师要使用贴近小学生的儿童化语言,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明白流畅,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过度艰深,充满了抽象的名词、概念、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就会如堕云里雾中,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如果老师能用形象、直观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名词、概念、术语讲出来,不仅易于学生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加法的交换律,定律的本身是抽象的:两个加数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如果我们在教学这段定律前,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时和学生共同讨论”要表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用两只手也可以表示”。这时肯定会有一些学生演示两只手交叉换位,然后让其他同学尝试体会一下,接着教师又可以让学生试试”在课桌上,哪两样物体可交换位置。”这些直观的换位可以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最后教师再举现实生活中购相同两件物。品的问题:先买甲后买乙或先买乙后买甲所付的钱相同吗?经过这些直观语言的叙述,再抽象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就容易多了。
篇3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实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技巧,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胜任幼儿园的一线工作岗位。为了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笔者将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目标确定为:第一,通过教育实践,使学生对幼儿教育事业以及幼儿产生教育情感和兴趣,建立初步的专业素养;第二,通过教育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以便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第三,通过教育实践,使学生能够具备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技能,并能独立组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设置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内容
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应立足于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岗位需求,设置与人才目标相适应,以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面的教育实践内容。开展教育实践宜采取“理论课程中的教育实践、校内实训、校外见习、短期实习、顶岗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模式。
(一)理论课程中的教育实践
在所有的专业理论课程中,最凸显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是各科教学法,包括健康、社会、科学(科学和数学)、语言、艺术(美术和音乐)等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主要让学生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方法和技能。在此课程中,教师运用大量的教育活动案例,通过观看教育活动案例视频,让学生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并掌握一些教育活动组织的技巧和方法;教师鼓励学生采用讨论式的课堂活动方式,评价教育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最终以学生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为考核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幼儿教育理论,掌握一定的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技能和方法,为下一步的幼儿园实习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要求教师制定本课程的教育实践大纲,要求每学期的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中必须包含至少2周的实践课时。
(二)校内实训
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已配备包括奥尔夫音乐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亲子游戏室、感统教学实训室、幼儿园教学模拟实训室、幼儿行为观察室、儿童卫生保健实训室、自然科学观察室、陶艺实训室、情景教学实训室在内的20个校内实训室,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为本专业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提供了保证。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越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包括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0~3岁亲子教育等课程,另外,学校根据实训室的条件还开设了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包括蒙氏教育理论与实践、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感觉统合训练与指导等,并聘请附属幼儿园具有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进行授课与教学。
(三)幼儿园实践
幼儿园实践主要分为幼儿园见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以前,一般把教育实践的重点放在学生毕业前2个月的集中实习,忽视了整个学程中的教育实践,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实践效果。事实上,真正的教育实践应贯穿于整个学程,可以建立贯穿入学至毕业的教育实践体系。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年级时每学期进行为期1周的教育见习,分别安排在我校的4个附属园和其他的市内幼儿园,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幼儿园保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等;旨在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增强他们对幼儿教师的感性认识,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学生在大三年级进行毕业实习,为期3个月;另外,我校每年从大三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国培计划”的顶岗实习,为期2-4个月,并认真完成实习手册和顶岗手册,最终由幼儿园教师和指导教师给予成绩评定。除此之外,学校在寒暑假还为学生布置了见习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的家乡选择一所或多所幼儿园进行深入观察和调查,并完成见习心得与听课记录、观察记录、一日常规活动记录等。教育实践时间的延长和次数的增多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幼儿园工作,更快适应幼儿园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笔者在学生的评教调查中发现,学生最希望任课教师是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理论基础与研究能力以及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定期入园实践,完成教师专业实践发展记录手册,让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定期到幼儿园进行全岗实践,亲自参与幼儿园的具体工作以熟练掌握各种教育技能,提高教学水平,使他们能立足实践亲自示范、现身说法;二是建立“传、帮、带”的长效机制,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和业务进修,学校定期选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校研修相关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三是定期聘请教育专家来校开展教育讲座,把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师生;四是加强课题研究,联合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和合作,使理论与实践能够密切联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加强教育实践实习的指导和考核
目前,很多院校存在学生教育实践与实习中无教师指导和监督的问题,使得学生的教育实践往往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学校应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一)加强教师对教育实践与实习的指导
要保证学生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专业教师应全程参与并提供教育实践指导。在实习之前,指导教师首先应明确实习的内容和相关要求,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其次,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亲自到幼儿园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通过试教指出学生在教学方法选择、教育活动组织、教具选择及师友互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组织技能和方法,使教育实践达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学校要求指导教师编制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大纲,编写教育实践指导书,以保证教育实践的效果。
(二)综合考核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学校应根据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结构,建立科学完整的教育实践考核标准,力争为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教育实践能力评价。具体的考核方法有:一是每次教育实践的作业由教师批改并评分,按一定比例记入总考核成绩,教育实践作业包括见习心得、每学期的实习作业、寒暑假实习作业以及毕业前的实习手册等;二是毕业前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学生先抽签确定试讲的内容,然后准备一份教案与相关教具,并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最后分组试讲,由幼儿园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评定并给予成绩;三是提交实结,由幼儿园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给予评价,按一定比例记入总考核成绩。学校应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学生应具备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高职 学前教育专业 舞蹈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相应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要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在注重其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他们的艺术教育,而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很多的高职院校对这门专业都不够重视,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对舞蹈教学专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这门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舞蹈教学在高职学前专业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舞蹈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是一门必修的课程,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奠定他们坚实的舞蹈专业知识基础以及专业实践基础,让他们通过发挥自己的舞蹈专长,具备一定的舞蹈示范、表演、教学和编排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舞蹈学习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他们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学生职业能力里包括了舞蹈能力。该专业的学生在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中要利用这项能力做好美育教育的实施,幼儿学前教育教师是孩子们最好的启蒙老师,他们给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不能替代的。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都得到提高,必须从自身开始重视心理素质和舞蹈专业技能的发展。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课时少
舞蹈这门课程的技能性比较强,但是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时安排中,它的时间严重不足。可是少必然会带来训练上的不足,也会引起学习内容的高度压缩现象。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时中完成教学计划,同时还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自身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2.学生基础弱
告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年龄上已经趋于成人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错过了舞蹈学习的最佳时期,有的甚至都没接触过舞蹈。从舞蹈学习的角度来说,成人的骨骼基本已经定型,在身体素质柔韧度、软开度方面的可塑性都比较差,所以在舞蹈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这对于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专业目标明确
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教师。舞蹈教学的谜底是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所以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和专业的舞蹈教学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教时的指导思想应该符合培养的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对学生的定位准确,训练内容的取舍要准确,一定要突出这个专业的特点。
三、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的对策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舞蹈课程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它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安排要以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工作之间的关系为原则,重视学生的上岗学习,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要相互提出意见,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学前教育的舞蹈专业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的,其目标不是培养舞蹈类的专业人才,而是幼儿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应该多注重一下趣味性和亲和力的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养。
1.舞蹈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分配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大都是实践类型的技能训练课,一般都是每个星期两节。加起来一共90分钟的学时。在常规情况下,舞蹈课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一节或者两节,这样的课程安排的弊端显而易见,在课程的设置中,不仅仅要注重实践的技能训练,也应该加强舞蹈史和舞蹈欣赏的内容,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提高,艺术素养得到发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舞蹈学习以及参加工作以后的舞蹈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2.通过舞蹈教学让学生们从身体到思想都受益
舞蹈教学和其他艺术教学一样是难以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的,它以人的身体作为中介,把生命的激情和心灵美通过婉约、雄浑、粗犷等的舞姿和神韵表现出来。舞蹈的训练不仅仅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舞蹈知识作为基础。比如说古典舞蹈的教学,就是要通过中国古典舞蹈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体味自然流动感,以及身、手、眼、步、法的应用,“感受中国古典舞的美学范式及其艺术表现特征―――圆顺、飘逸、形神兼备”。“舞蹈艺术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逐步提高艺术审美趣味和艺术审美能力,而且能够学习掌握审美知识和艺术审美与生活审美的方法,最终形成审美经验和审美态度与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通过舞蹈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实现美育的目的。
3.融会贯通,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各类型的舞蹈课程之间环环相扣
舞蹈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通过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儿童产生想象。让学生在一种欢快、轻松的氛围中。稳固地掌握好舞蹈的基本动作,等他们熟练以后,还可以加入简单的队形变化。这样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的比较快而且印象会比较深刻。教育的本质是影响人、改变人、造就人,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见多识广。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目标地对教学的内容有的放矢,从感染学生到影响学生,最终达到教育学生、造就学生的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舞蹈教学是告知学前教育中一门以专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具备一定的舞蹈素质和艺术品位,注重自身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以期达到社会人才需要的标准,胜任舞蹈教学工作。高职教育中,要切实改善舞蹈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投入到学前教育中去,为教育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洁.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J].邯郸学院学报,2006,(01).
[2]颜晓双.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改革[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3]向黎立.浅析高职学前专业舞蹈教学[J].大舞台,2010,(04).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堂分层;声乐课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同时乘着2010年11月出台的《国务院有关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文件的东风,全国诸多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地调整、更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培养的多种专业基础课,如声乐、钢琴、舞蹈、美术等当中,歌唱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幼教音乐职业活动所需具备的重要知识和技能之一。[1]声乐课程的学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不同于音乐学专业中的声乐教学,由于其专业的自身特点,也就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具有鲜明的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往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容易受到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使声乐教学过于偏重音乐艺术使命,甚至照搬美声和民族唱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和幼儿园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情况。
笔者所工作的长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体方向)创办于1994年,在生源方面不同于其他高师院校招生文化课考生的情况,我校主要招收艺术与体育类高考生,每一个班基本都由音乐(舞蹈)、美术、体育方向的学生组成。由于其生源入学前学习专业的特殊性、多样性及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就显得颇为重要。
本文试图从社会分层理论出发,结合自身声乐课程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实际特点,具体分析声乐课堂中学生存在的课堂分层现象,并对不同层次中的学生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分层教学管理的解决策略,进而为学前教育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声乐技能提供有力的保证和支持。
一、课堂分层理论
课堂分层理论起源于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社会分层理论源头之一当属马科斯?韦伯,他主张从经济、声誉地位、权利角度上综合考虑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同时马科斯?韦伯还认为,这三个标准是互相联系互相强化的,但是又认定他们是各自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2]
大学校园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更直接地投射在在校大学生当中”。[3]而在大学课堂的实际运行中,也受到社会体系中家庭文化、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深远影响。借鉴马科斯?韦伯的分层理论,可以将课堂分层定义为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学习基础的程度、周围同学和任课教师对其个人的认可度高低等三个方面来划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层级。
二、目前笔者教授班级学生层级分析
笔者目前承担长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体方向)2011级声乐课程的教学任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共招收学生217人,分为六个教学班,笔者主要承担一、二、三班共108名学生的声乐课程教学。从整个学生入学前的专业方向构成来看,高考前学习音乐(舞蹈)方向的人数为24人,占总人数的22%;学习美术方向的人数为41人,占总人数的38%;学习体育方向的人数为43人,占总人数的40%;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可度来看,对学前教育这一专业认可且愿意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数为52人,占总人数的48%;从声乐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来看,课堂分层已经非常明显。
按照课堂分层理论,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勤奋优秀层,默默无闻层和边缘弱势层三个层次。
勤奋优秀层:此类学生指学习目的明确,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可度较高,非常愿意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群体。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此类学生由部分音乐(舞蹈)方向、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及部分美术、体育方向,愿意认真学习声乐的学生所组成。因此,声乐基础的高低并不是划分此类层次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类学生在课堂中是主要的参与者和课堂学习气氛的活跃者,他们往往敢于在课堂中担任范唱的任务,接受知识快,敢于实践及大声演唱。目前这类学生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有42人,约占整体学生的39%。
默默无闻层:又称中间忽视层。这一层级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度比较模糊,且缺乏发自内心的专业热爱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没有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因此对声乐的学习就稍显被动,不够认真。从课堂教学互动环节来看,此类学生较少积极参与到声乐课堂的演唱和表演中来,参加实践演出的积极性也比较低,对自己的声乐演唱缺乏自信,对于单独在课堂上表演的机会不能够很好把握,演唱时音量较小,表情紧张,缺乏亲和力和亲切感。这一群体有48名学生,占44%。
边缘弱势层:代表的是对学前教育专业产生一定的排斥感和抵触情绪,不愿意在毕业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或由一部分认为自己“五音不全”,对声乐演唱极度缺乏自信的学生组成。这类群体学生占的比例较少,约占学生人数的17%左右,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存在不容忽视。从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来看,这一层级学生对声乐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对老师所教授的一些发声练声方法觉得可笑,不愿意学习,对老师所布置的声乐曲目的学习也有抵触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愿意发声不愿意演唱,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纪律松弛,课堂表现消极。
三、分层对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新声乐教学改革
目前,很大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采取的是集体授课教学的方式,由于集体课时间短,人数多,教师往往不能够注意到三个层级学生的区别与联系,所有学生的课堂练习及演唱的声乐曲目都是一模一样的,缺乏声乐学习的针对性及个性化,往往会导致勤奋优秀层同学有种“吃不饱”的感觉,或者默默无闻层和边缘弱势层的同学感觉学习声乐非常吃力,很大地影响了声乐教学的课堂效果和学生的技能学习。因此,声乐教师应根据课堂中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分层对待,在课堂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在声乐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准、节奏和表演技能,最终实现声乐教学课堂效果的提升和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
1.以集体课为主,同时开展声乐个别课的选修课,充分引导勤奋优秀层的学习自。
针对笔者所在的长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进校前所学习的专业方向不同,因此学生的音乐基础也参差不齐,学生对乐理的掌握也是程度不一。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声乐集体课教学是最好的方式,集体课中比较便于讲解基础的声乐演唱方法,学习歌曲中所涉及到的乐理、视唱等基础性问题,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同时对于大力灌输基础的乐理、视唱等知识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集体授课的同时,可开设声乐选修课,选修课采取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于勤奋优秀层的学生来说,集体课的基础理论、集体演唱及统一的声乐曲目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这部分学生由于具有一定的声乐演唱基础或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已经能够胜任较有难度的声乐作品,加入选修课的课堂中来,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个人程度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提升其声乐演唱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创造性和声音的独特性。
2.开展特色课堂,活跃中间层,促进其向勤奋优秀层转化。
实现中间层向勤奋优秀层转化,离不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实践。通过对幼儿园的实践调研,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及与幼儿园教师面对面交流学习等活动进一步深化这一层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规划感,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根本上激发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热情和主动性。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开展特色课堂、特色活动等,可以将本班学生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帮扶活动,在课堂中给每个学习小组以轮流演唱的机会,鼓励每一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声乐演唱中来。由此,让每一个方向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特色课堂特色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优势。通过特色课堂、特色活动的开展为中间层学生提高学习声乐的兴趣,探索学习声乐的方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这一部分学生逐步向勤奋优秀层转化。
3.加强沟通交流,科学调整课程进度,缩小边缘弱势层比例。
针对第三层级同学的特点,首先需要授课教师及辅导员教师的共同努力,加强与这部分同学的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排斥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通过开导、谈心、分析等沟通方法,及时转变其对本专业的抵触心理,同时通过《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管理》等相关课程,使学生扭转对幼师职业的认识误区。
作为声乐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内容的安排,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为幼儿服务的职业教师,而不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所以在声乐课程中要注意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提供具有一定实用性和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笔者所教的一个学生在入学前是学习体育方向的,对学习声乐不感兴趣,通过交流及观察,发现他非常喜爱演唱通俗歌曲,就鼓励他在班级中表演演唱,给予他表扬和肯定,同时指出他在演唱中气息不够、表现力有些欠缺、缺乏亲切感的不足,使他对声乐基础方法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声乐考试中以歌曲《母亲》和儿童歌曲《丰收之歌》得到了较高的分数。
声乐技能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一定要结合所教学生的不同基础及实际情况,全面兼顾,灵活多样地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课程实践,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不断地用课堂教学效果来反思,将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多样化和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们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并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刘娟.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以大理学院为例.大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陈帆.校园分层研究述评.消费导刊.2009年第1期
[4]刘扬.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构建.艺术研究.2006年第3期
[5]杜悦艳.试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技能教学.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6期
[6]张焱,冯夏婷.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构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3期
篇6
【论文摘要】《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自身实践,就课程安排、课程特点、案例教学、多媒体使用和学生悟性培养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其对管理学授课效果有所帮助。/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讲授良好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有莫大帮助。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一、规范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管理学基础概念的讲述。在这个层面上,主要要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对象和环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的社会责任,此部分课程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活动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三是认识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管理思想发展的讲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对我们的后续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部分的讲述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形成的源远流长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上,应该按照管理理论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管理理论没有过时和现代之说,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说。管理职能的讲述。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向学生讲授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讲课过程中将四大职能分开造成学生各个职能是割裂开来的错觉,要始终在课程中灌输管理学各个职能是一个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总体和部分的哲学观。//zuowen/
将课程的标准规范起来,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管理学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几块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深度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1.根据管理学通俗性的特点实行疑问——自学——老师解惑授课过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知识,但他们管理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他们通过自己班级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对管理有了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问题。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对管理学的认识,就可在课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个他们本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课本中自己先寻找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让学生通过疑问——自学——老师解惑这样的过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学习。根据管理学抽象性特点实行提前预防授课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之前会以为管理学案例丰富,应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加之管理无定法,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出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面对抽象的东西就会降低对管理学的兴趣,开始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识前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管理学面对实践时千变万化,才使管理学充满了魅力,而找到万象中的头绪正是每个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提前预防授课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html/jianli/
三、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 作文 /zuowen/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引进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有加强的真实感,另外案例分析中总是充满着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加之在案例分析时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转化到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来,这对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确的使用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作文 /zuowen/
1.案例的选择要紧扣课堂内容。管理学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紧扣课堂内容的案例却很难。授课教师不能因为案例不好寻找就选择一个贴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寻找生动有趣的案例,因为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案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项艰苦的过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大量的案例中精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管理规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寻找到的案例比较枯燥,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的形式展现案例来增加趣味性。总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繁重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坚持紧扣课堂内容的原则,然后辅助多种教学手段。授课教师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良好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充分考虑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远站在幕后,但课堂讨论的氛围却一直在自己无形的控制之中。既充当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当学生出现偏离案例分析目的情况时,应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在学生们观点独特、思维开阔的时候,又要无形中将这个氛围带到一个新的。总之,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案例讨论的根本目的,通过自己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一个案例讨论画龙点睛的地方,有了这个步骤,整个案例分析的目的才会更清楚,学生才会学到更多东西。案例分析总结可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先让学生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由各个小组相互比较对方的总结报告,给出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结果重新思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颇有益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观察和结果分析进行最终评价。在最终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同时,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案例分析对课堂学习的作用。//zuowen/
四、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一种“嬉皮”文化,他们热爱搞笑,但是希望这种搞笑的形式中蕴涵有某种社会现象。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件讲授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是,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图片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而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跟课程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视频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延长更多。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如搜集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搞笑视频,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述中,使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视频反应的内容进行思考,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笔者对“悟”的理解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同样如此,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悟性是可以在课堂上培养的,这需要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课堂上压力提问形成的,因为压力情景并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提出一些开放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习惯向右脑及逆向思考习惯方面转化。起初这种教学方法对习惯规律性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悟性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成果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笔者也相信,经过每个老师的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初蓓.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无锡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篇7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体育教学评价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以?W生具体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定。而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数追求体育考试的分数,既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也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因此,教师应了解各方面学生的需要,分析学生不同要求,让老师不愿教课,学生不愿上课,家长怕出意外而不让学生参加活动的现象不再出现,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之间的紧密关系。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因素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组织竞赛等来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新课程标准专门提出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既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于合理。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充分尊敬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也应尊敬教师,了解师恩不图报。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体育课的时候,可以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完成教学内容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常常会在下课以后要求老师再练习一次,这就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他们身体得到了锻炼。
(四)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既不影响学生的升学压力,也不影响就业机会。所以教学内容只有引起了学生兴趣,学生才能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一)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
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体能与技能两部分的分值,即学生成绩={学习过程(平时分)+体能与技能(身高、体重、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一分钟毽子、1分钟跳绳和坐位体前屈)+身体质量}/3。这套评价方法看起来虽然比较繁琐,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期中和期末的两次测试的成绩以优的为主,可以评价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以后的发展空间。它不仅使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要求。
(二)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
即体育课堂常规的评价,比如上课时,老师要求的器材有没有带,运动鞋、运动裤有没有穿,排队是否及时,上课进队伍时有没有喊报告等等。这一评价标准对规范体育课堂常规有一定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教师是学生的引航灯,应教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锻炼意识。评价的时候要注意的方面是是否与学生合作?教师的基本功怎么样,上课的内容是否新颖?老师的着装是否合理?上课的教法是否正确?场地器材的分布摆放是否合理等等一些相关因素进行评价。
(四)学生的自我评价
评价的因素有对上课是否感兴趣,这堂课你是否学到了什么,自己平时有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开学相比期末的时候自己有没有进步等等。这样的评价可以使得学生更加了解和清楚的指导自己本学习的学习情况,今后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再努力发展。
篇8
关键字:英语教学;课堂用语 ;课前导入
H319
好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为课堂的发展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课堂导入可以是一段笑话,一个游戏或相关资料片、图片等。总之,你的导入要注重审美性、形象性、娱乐性等,让学生在获得艺术的愉悦体验的同时,自然合理地引出你要讲的课题。记得有一次,我讲到导游、饭店服务人员的讲话艺术时,我引用这样的一个笑话,有一个妇女抱着小孩上了公共汽车,汽车司机对她说:“这是我见过最丑的小孩子了。”这个妇女听了以后很生气,气冲冲地走到车的后座坐了下来,坐在旁边的一位男士关心的问发生了什么事。“那个司机说了侮辱我的话”,她愤怒的说道。男士深表同情的说:“呃,这就是他的不对了,作为一名驾驶员,作为一名公众服务人员,他怎么能对乘客说无礼的话呢。我想你应该过去狠狠的教训他一下,这样吧,让我来帮你抱着这只小猴子。”讲完故事,同学们哄堂大笑,笑过以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出今天的课题,作为一名司机,作为一个公众服务人物要注意讲话的艺术,有些实话是不能讲的,故事中的司机说的也许是实话,可他的话却深深地伤了乘客的心。这样的导入自然而引人入胜。
通常英语语法课总是让人觉得乏味,因为一般的语法教学,都是老师讲,同学们听,这种“听讲”式的教学方式,虽然也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参与,但这种参与仅仅是比较被动的参与,不能成为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要参与方式。另外,反复地说教,一味的灌输只能让学生觉得疲倦,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输出教学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在n堂设计上下功夫了。如果我们能把教学活动转变成一个游戏过程,它承担了包括使学生获得艺术体验在内的一定的教学任务,或者说是一个教学任务已经渗透于其中的游戏过程,那么这样的教学可以称得上是非常有艺术的教学,即教学本身就是艺术,换成杜威的话就是:“工作始终渗透着游戏态度是一种‘艺术’――虽然习惯上不是这样称法,在性质上确是‘艺术’”。记得有一次我讲解一般现在时的时候,我设计用一个游戏来开展我的教学。我把全班分成若干纵排,每纵排为一组,然后我分别发给每一组最后一排的学生一张纸,上面分别写上表达一般现在时不同意义的经典例句,在我说“开始”后,最后一排的学生即用耳语告诉前面的学生,这位学生再把听到的例句告诉前面的学生……,这样依次进行下去,第一排的学生把所听到的例句写在黑板上或说出来。传得最快、最准确的组获胜。在这个游戏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开口说英语,每个例句在学生中传读,因为每组的成员都关心他们合作的结果如何,因此,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黑板上的例句上来,整个过程气氛活跃。最后我再对每个例句表示的意义一一讲解,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说出更多的例句。这即培养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精神,又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当然,因为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游戏活动,它是有着明显而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不能像游戏那样玩个痛快就完事,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你的学生的需求、知识结构,创设活跃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课堂里“玩”也始终有一个度,换一种说法也就是玩也玩得有艺术,这里,学生的玩就是参与。请记住沛西?能的这样一句话:“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
篇9
1.学生基础薄弱,情况复杂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基础起点不一,音乐素养个体差异很大。有来自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还有来自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大多的基础差、底子薄,音乐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对音乐的感悟能、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相对而言也比较差,这就给课程教学带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2.课程内容杂、难、多强调学科本位
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多强调技能技巧的重复性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灵活性,创编能力,即兴伴奏能力差。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偏理论、忽视实践,内容多年不变,课程结构不合理。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达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区别?如何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是为以后从事幼儿音乐教育打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帮助他们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地弹、唱、跳的表演能力,能够即兴地为幼儿歌曲伴奏、幼儿舞蹈创编、具备幼儿歌曲边弹边范唱的能力,初步为学生形成自己的音乐特长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音乐教学法,能够熟练开展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音乐教学应该改革,音乐课程应该趋向综合化、精炼化。
二、学前音乐课程融合的可行性
学前音乐学科融合课程是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契合点,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校、教科书、教学都必须建立在生活历上,始可谓活的学校,活的教科书,活的教学。将乐理与生动的钢琴曲相结合,开拓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变无声为有声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概念,使其走出基础理论课程的认识误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意识到乐理课程实际上是集知识性、操作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课程。在过去传统乐理教学中,一般都是重理性轻感性,重理论轻实践,而实践证明,只有将有声的音乐片段融入到乐理教学过程中,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音响完整表达出来,才能改变学生以往空乏无力、缺乏感性认识支持的学习状态。比如在讲解节奏、节拍章节时,教师可以用钢琴弹奏熟悉的圆舞曲和进行曲节奏,让他们来分辨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型和节拍类型;通过弹奏新疆歌曲体会切分音,通过视唱《国歌》体验三连音的特点。让学生在在有声的情景中,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三、音乐课程融合的对策
音乐学科课在内容方面融合的设想是将原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与乐理、音乐欣赏、歌曲伴奏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将钢琴演奏技术与音乐基础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如将识谱、记谱法、音乐常用术语、符号、音程、和弦、调式的学习与学习钢琴作品的弹奏相结合。还可以将钢琴演奏技术和器乐作品鉴赏相结合:包括相关理论知识(作品分析、曲式分析)、音乐欣赏的方法、音乐史等有关内容。将钢琴作品练习与钢琴伴奏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儿童歌曲与一般声乐作品的旋律分析等。进行器乐(含打击乐)合奏训练(如键盘合奏、齐奏),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了解基本的幼儿器乐合奏的组织与编配知识。在课时安排上,前期以弹奏与鉴赏为主,后段以歌曲伴奏训练,主要是侧重幼儿歌曲的伴奏编配与即兴伴奏为主。
1.音乐理论钢琴化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音乐学科的改革中,尝试将其与课程相结合,以期借此契机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是通往优质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表现为教师逐渐树立起资源的意识和,观念不再将自己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是将课堂教学方方面面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性的层面上,围绕教学要求加以挖掘、利用、整合,从而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改革革前,音乐理论为36学时,实践几乎为零。主要依靠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缺点:学生在知识接受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获取的知识很抽象,很难在实践中运用。改革后:采用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教学实践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方法则不再以老师讲述为主,而是师生互相表演(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训练)、讲述、评论,教师以启发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各抒己见、评述优劣,变单个的填鸭式教学为多个的相互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单个或整体的训练与讲解,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研究、探讨专业课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钢琴集体课为基本教学模式
以钢琴为主的器乐课程,不应该是单纯的钢琴演奏能力提高。而应该以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钢琴弹奏基本技巧为教学核心内容;以音乐理论+钢琴弹奏为基本教学形式;以数码钢琴集体课为基本教学模式;以合作学习与参与教学、互动式多边教学、案例式教学和行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强调音乐理论教学钢琴化。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为基本目的。在数码钢琴教学实际中,有机渗透乐理、和声编配、儿歌创编、即兴伴奏等内容,并通过键盘弹奏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同时巩固其他音乐基础知识,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从而加强对学生音乐思维品质及艺术修养的训练和能力的全面培养。此外,对于在弹奏与鉴赏中不涉及到乐理且太具有音乐专业性的内容如和声大调、旋律大调、旋律小调、特殊自然大小调、交替调式、移调等完全可以在幼教教材中删除。可将音乐作品鉴赏可综合起来开设。键盘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不仅内容丰富,也更具直观性,乐理课实际上是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长技能、陶冶情操的一门课程。以精选钢琴曲目、歌曲为基本主线,将音乐理论与钢琴技巧紧密结合起来。以此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实践中,学起来会更加生动鲜明。构建一个理性的思维网络,即用音乐理论的思维去弹奏钢琴。
3.教学内容短而精
音乐教学内容安排当中,可以适当将乐理、和声、曲式等基础音乐理论知识融入进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融合,避免各门专业课程相互脱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是否恰当,教学进度安排是否合理,将对学生能否快速掌握钢琴弹奏与即兴弹唱的技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曲目的选择上,以实用性为原则,可以选用大量的幼儿钢琴曲和幼儿歌。以声乐为主线的综合课。本课题主要研究声乐与钢琴课程的融合歌曲即兴伴奏与弹唱。它是音乐多学科综合运用的表现。它最能体现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为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即兴伴奏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通过为演唱者伴奏或自弹自唱等形式,增加钢琴弹唱的能力与意识并促进弹与唱的协调配合,把伴奏与歌唱完美的融为一体,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与弹唱能力使学生进步较快,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情带形法,通过以情带声,以情达意义来挖掘学生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具有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为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根据学习儿歌伴奏的需要,乐理课中应当加入初级的和声知识,包括连接法、伴奏音型、选择和弦与音型、编配伴奏的方法、正三、副三和弦的运用等。另外,幼师的乐理课还应当加入简单的曲式结构的知识,如乐段、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等。这些教材内容都不需要很多、很深,只要略微涉及就可以。把这些初级和声、简单曲式结构的音乐知识都纳入幼师的乐理课的建设,体现的是一种以培养综合音乐素质为目的的整合型教材。
及早介入钢琴弹唱的配合训练。在入门阶段就训练简单的弹唱,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钢琴基本技术的训练,结合发声训练,将声乐和钢琴两项教学合二为一,逐步推进,从易到难。通过大量实践教学。每学期在学生中开展唱、弹、跳比赛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授课方式从原来简单的从讲授到示范到练习的基础上,发展为引导学生在相关实践知识(技术知识)的介绍后;问题探究,即相关理论知识的分析;知识拓展,即选学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训练与练习,即根据知识、技能目标提出的练习、训练项目等。将启发式、探究式、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综合。通过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形成学前特色的音乐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示范、练习、观摩、实践等相互交替、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篇10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这种方式,真正发挥体育的作用,促进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2.随迁子女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研究
2.1教学目标情况
体育教师认为不管是随迁子女还是本地学生都应该在体育教学中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自我健身、体育欣赏及创新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教师认为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都应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说明体育教师仍然把增强学生体质和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与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体育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也可以说这两个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最根本最直接目标。
2.2教材适应性情况
体育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重要媒介。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至关重要的纽带。体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体育教材(又称“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教材使用情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体育课程实施的优劣,更反映了该校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贯彻和实施情况的。
现在上海全部使用的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二期课改教材内容新颖多样,教师的教法灵活多变,课堂的教学氛围十分灵活,而且特别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精神,这对随迁子女主动学习能力和团结精神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和整个班集体的凝聚。
2.3交流语言情况
根据文化结构的“洋葱头”理论,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最直接的工具,它属于文化结构中的表层方面。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刚刚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时往往或多或少带有乡音。这就给随迁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严重的会产生沟通障碍。
透过表层机构中的语言,往更深层次探究,语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作为随迁子女,从另外一个城市来到上海,他所要面临的是从外到内都要与这个城市融合起来,要从内到外与这个城市产生交集。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上海话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的积淀,传承着这个城市的传统,可以说是上海的精髓,如果对随迁子女增加上海话的教学,必定会增加同学之间的亲密感,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上海这个城市和所在学校中去。
2.4着装、出勤、课堂纪律等课堂常规情况
衣着作为无声的语言,在诠释着主人的家境、消费品位和地域特色[1],它也是表层结构中的内容。现实中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衣着上与城市的本地子女存在的不同或者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往往会被城市的本地学生嘲笑、讥讽,同样会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的学习以及与同学的沟通与交流。
但是之前曾有报道上海宝山区高境三中,歧视农民工子女,将其与本地生隔离,在对本地学和随迁子女发放不同的校服,并且在作息制度、教学设备、评比表彰、教材使用和教师配备等方面均将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区别对待,这种以貌取人的行为严重伤害了随迁子女的自尊心,给随迁子女设置了一堵不可逾越的“围墙”。
出勤代表着学生对课的重视程度和喜爱程度,同时也能衡量出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对自我约束能力。课堂的纪律直接反映学生对课的重视和喜爱程度,也直接反映出学生的素质和对知识的渴望程度。
2.5教学内容方面情况
体育教学内容有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内容排列方式有直线排列、螺旋排列、混合排列,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虽然是随迁子女来到上海,但是他们曾经所喜爱的地方有一些自己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也充满了乐趣,本地的学生也对这些农村体育项目充满了好奇与渴望。这些项目主要包括:舞龙舞狮、龙舟、花毽、荡秋千、打沙包、踢毽子、跳竹竿、斗鸡、扭秧歌、踩高跷等。从图4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荡秋千、打沙包、踢毽子、荡秋千、打沙包、踢毽子,但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这些项目有开展条件的依次为踢毽子、打沙包、跳竹竿、斗鸡、花毽,从这些项目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对场地和器材要求都很简单,并且简单易学,没有什么危险性,所以这些项目容易开展,像龙舟、踩高跷这样的项目在中小学开展还是不切实际的。
如前文所述:学习习惯、教育方式的冲突是影响社会融合的中层文化冲突,而公办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缺少随迁子女喜闻乐见的项目,内容的排列上未充分考虑到随迁子女的基础以及体育技能掌握的程度,这些影响了随迁子女对体育的学习热情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6随迁子女分班情况
体育课教学如何编班是影响随迁子女能否融入到学校和本地学生中去的首要方面,如果刻意将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分开教学,不仅未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而且会产生人为设置的一堵分割随迁子女与本地子女的“墙”。要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上课情况至关重要。学生是课的主体和灵魂,只有学生课上的好,教师的教学才会得到实在的成果。本文认为:要想利用体育的这种方式达到对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的促进,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关注随迁子女上课的情况。
3.结论
上海市公办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为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超过半数的体育教师认为有必要将教学目标跟据进随迁子女的实际情况具体化、明确化,这将促进随迁子女的学校融合和社会融合。上海市公办学校全部使用的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且大多数公办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课程)。在语言的运用上,所有体育教师、本地学生和随迁子女表现较好。体育教学内容虽然较多,但是具有农村特色的项目较少。(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2]胡莉.牟映雪.进城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