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科学科普知识

篇1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学前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52;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45-02

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幼儿常识教学法》;20世纪90年代《幼儿科学教育》;21世纪初至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我国幼儿科学教育从常识教育过渡到科学教育,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这一现象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且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应走在科学教育改革的前沿,承担起这个重任。

一、幼儿园对科学教育的要求

随着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够了解、掌握、分析最基本的自然常识、科学常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把掌握的科学知识用最浅显、最明了的,可以让学前儿童接受、理解、并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探究而习得,同时还要与孩子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事物结合到一起。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学前科学领域活动的引领,只有教育教学的理论及技能还远远不够,学生还必须要有浓厚的科学底蕴才能很好的胜任,尤其是幼儿园一日常规中各个环节所随机触及的科学内涵。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成因分析

(一)高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设置不足

以某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开设的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原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钢琴、舞蹈、美术实践、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教育活动与指导、幼儿园课程论、0-3岁婴儿保育与教育、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史、儿童弹唱、书法、幼儿教师礼仪基础与口语训练、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纲要》解读、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教育评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前沿及热点问题研究、学前教育改革研究、幼儿园环境与玩具制作等等。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科学教育课程只有一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开设在第四学期,只有32学时。在课程体系中根本没有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致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难以适应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必然造成学生科学基础薄弱

在目前,多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招收文史类学生,有很多高校的招生对象还有一部分的幼儿师范的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他们接受的主要是文科课程教育,这就造成学生理科知识结构的严重不足和缺失。虽然在初等教育阶段他们曾经学习过理化生等课程,但是并不系统,不能构建他们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不能对自然科学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在我国初等教育阶段有关天文学、宇宙学等方面的常识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更是基本涉猎不到。加之文理分科之后,在高考的重压下,学生对既有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也缺乏巩固和提高,上了大学之后,连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都知之甚少了。更不用说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前沿知识,学生们更是一无所知。在以某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从调查结果看,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对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和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在访谈中,多数学生对毕业后从事幼儿科学教育感到非常的困惑和畏惧。

(三)学生缺乏独立开展儿童科学教育的能力

学前专业学生在设计和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确、选题不恰当、表述不清晰、材料准备不充分、环境利用不能有效支持开展活动、活动设计与指导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轻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解决突况、不能正面准确回答相关科学问题、不能把科学教育有效的与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和幼儿的日常生活充分融合等问题。因此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几乎都会回避科学教育类的课题。

(四)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缺乏性别平衡的意识

绝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性别比例上严重失衡,男女生招收比甚至小于1:30,以至于让人逐渐产生了学前教育专业是女生专业,幼儿教育只需要女教师,男人不做“孩子头儿”。而事实是男生在科学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也大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质量。

三、关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对策

自从2001年《纲要》颁布以来,对于学前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构成和内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的重知识掌握的幼儿园常识教育,学前科学教育转向以探究为核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改变传统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把知识习得模式转变为技能模式,这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了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应转向“反思性实践家”的课程理念和培养模式,即实践反思模式――强调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过程,强调幼儿教师应以“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生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的、经验化的个人知识。[2]

(一)构建合理的科学教育体系

很多西方国家,在师范教育采用“3+2”模式,即在前3年开展学士学位课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系统学习数、理、化、生、天文学及科学常识等,合格者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如果要从事教育工作,必须要经过2年的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并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又如,新西兰设立了幼儿科学教育专业,其录取对象为有着优异理科背景知识的综合性中学毕业生,在进入本科教育的第一年将要参与为期半年的幼儿科学教育专业的筛选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学生才能顺利进入学前科学教育专业。之后接受自然科学领域的教育包括物理、生物、地理、化学、天文等幼儿科学教育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及学科的知识。而在我国,高中三年文科学习的学生,进行大学后他们更多的在学习教育学、学前教育学、艺术技能、各幼儿领域教学法等方面。[3]在我国,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让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科学类课程的教育,如文科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科技发展与社会、科学与探究等课程。

(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由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偏低,对于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学习科学课程的基础,因此,在开展科学类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具体可以结合科学课程内容开展探究式学习,把教学重点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转向对既有自然科学发现过程的“模拟”。教师在课堂里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演示或证明,而是提出问题,然后充当学生的“助手”,向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服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科学教育多样化、生活化,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1、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以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各种科学实验、科学小制作、小发明、小创作等等。另外,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动手探究感兴趣的问题。

2、进行科普知识讲座,普及学生的科普知识。为学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在讲座中可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及其发展过程、前沿科学动态、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及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科学问题等。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科普书籍,以弥补他们对现代科学知识及其发展状况方面知识的空白。

3、开展各种有关科学知识的活动,加深对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组织开展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各种竞赛,科普知识竞赛、一站到底、科技创新大比拼、科普论文竞赛等,在各种活动及竞技的过程中,学生的科普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实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及运用得到加深、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4、开展多种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到化工厂、制药厂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到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等地参观、观察,到幼儿园去见习、观摩科学教育课,与幼儿多接触以发现幼儿日常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思考如何将学到的科学理论应用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工作之中,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及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适应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篇2

【关键词】物理 实验 前沿 科技

在最近的百年里,物理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今天的物理学仍在飞速发展,已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和全新的物理观念,仍然是现代前沿科学中最为激励人心的学科之一。面对一日千里的现代科技,物理教师有必要对物理学的现代进展的各个领域有一个概括的、清晰的了解,然后把它们通俗的引进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来。

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进新奇的物理知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充分收集和整理那些与物理教学相关的新奇有趣的知识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适时透露或讲述这些知识信息,既能对教学过程起画龙点睛的妙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惯性一节时,教师为印证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可以以世界上最大的轮船为例,最后引进惯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由于轮船质量太大,所以在航行时遇到礁石等障碍时根本就不转弯,它也来不及转弯,直接就压过去继续航行。还可以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引进天文知识,如黑洞,讲述了光也无法逃离黑洞引力的束缚。根据第二宇宙速度公式和恒星质量算出黑洞半径不到三公里。学生们知道大的恒星半径是百万公里,现在塌缩成不到三公里,那么他们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实际上这也在无形之中为我们解决了黑洞半径的估算这一考点。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通过网络收集能够紧扣教学内容但又新奇古怪的知识信息,再通过备课组织这些信息,上课时合理创设情景巧妙穿插讲述这些知识信息,不仅能使教师自身知识面得到拓宽,更能开拓学生眼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即使是对物理最排斥的学生也会接受物理的。

二、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

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目前,我国中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例如:用激发演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磁感应中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在规定的实验中,适当增加相关演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增进对前沿物理学的了解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物理教学和物理测试中应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中学物理教学和测试的内容更接近现代物理的发展,体现前沿物理的最新成就。教育主管部门也明确要求学生要“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能读懂一般科普类文章,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有关当代物理学前沿的最新成果,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进步。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篇3

【关键词】青少年 科普教育 组织 管理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作为我国青少年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科学知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内容之一。

1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模式分析

1.1 学校主导型科普教育模式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青少年科普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内容,受到各中小学的高度重视。现如今,很多学校都积极探索和实践科普教育模式,通过一系列手段开展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以学校为主导的科普教育,可以以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和校内科学俱乐部等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以学校为主导的科普活动是由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时,不仅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科技书刊、观看科普视频资料、参观科技展览,还能够通过科普知识竞赛、科普课题研究、实验小组、发明小组等模式参与科普活动,科普教育成果显著。科普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能够解决现代学校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化的学习科普知识。

1.2 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科普教育模式

除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外,我国很多校外教育机构和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也积极投入到科普教育工作中,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贡献了力量。学校可以与这些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联合起来,利用周末或暑假等假期,共同组织某一学科专业的科技竞赛、考察、参观和实验等活动。在学校与社会力量的互动科普教育模式中,社会上的科技专家能够以更加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讲解科普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科普知识掌握水平。这种由学校组织,社会力量配合实践性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调动了社会上的科技力量参与青少年科普教育,极大的提升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水平,激发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兴趣。

1.3 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科普教育也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极大的拓宽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自学渠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在学校或家中就能够访问学校、科研团体、政府机构等社会各领域的科普资源,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近年来,很多组织和机构为了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软件,使学生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就能够自由开展科学实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4 部门联合型科普教育模式

青少年科普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部门联合型科普教育模式就是指国家的有关部门与相关科研院校和中小学进行优势互补,以有关部门为主导,在全国、省、区、市、范围内举行较大型的科技竞赛活动。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等,并从中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

2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依托于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模式,我们能够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由于青少年社会经验不丰富,安全保护意识不健全,因此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对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活动。

2.1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组织与管理的活动主体定位

为了做好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我们首先要找准科普教育的主体。由于科普教育活动具有互动属性,因此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并不能将教育的主体简单的定义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主体应该包含青少年、青少年家长以及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其他参与者。我国现如今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将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定位与青少年,这种主体定位是片面的。因此我们在组织与管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发挥组织和管理者的活动主体地位,做好对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课题设计、活动组织与安全管理,并让孩子的家长也参与到科普教育工作中,实现提升青少年科普知识水平的目的。

2.2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教育内容选择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指标与成年人都有很大的区别。为了提高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在选择科普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科普教育内容符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与知识水平。青少年科学教育作为一项普及教育,我们还要保证科普教育活动符合大多数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为此,我们可以选择身边常见的事物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切入点,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生动有趣的简单科学实验,让青少年能够了解和认识人们生活中应用到的但被忽略的科学知识。

2.3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开展要注意方式方法

科普教育是科学与青少年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青少年缺乏缺乏完全行为能力,对很多科普教育活动中潜藏的危险无法有效辨别。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科普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方法,让青少年掌握科普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并且保证青少年在参与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绝对安全。

3 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影响着青少年对科技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还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我们一定要依托于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模式,合理设计科普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开展方式,并做好对科普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在保证青少年安全参与科普活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普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文科生 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型速度不断加快,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学科高度分化相伴随的是学科高度综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科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出现。与此相适应,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要求“专门型”人才到对“综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相互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然而对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视不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生,他们知识结构单一、科学素质匮乏,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限制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不少文科学生甚至连基础性、常识性的科学概念都没有,加强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加强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

对文科大学生而言,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国家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当代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不高科学知识贫乏,决定了加强当代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观必要性,而当今数字时代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则构成了加强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客观必要性。作为文科大学生,除了本专业 的知识外,还应了解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别应注意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素质,这样才能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才能适应科学综合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二、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科学素质教育缺乏的原因

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值得深思,究其原因,既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高等学校自身的原因 就高校自身来说,主要是对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科生自身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动力不足。

现在大学生以90后学生为主,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但也充分表现出来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追求新鲜事物,对自然科学知识缺乏了解。高等数学和微积分是文科学生较为头疼的科目,也是挂科最多的科目,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恐惧和厌倦。本人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大多数文科学生感觉自然科学知识枯燥,对此缺乏兴趣,很少会主动查阅和发掘有关的资料和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有部分同学反映平时的课程安排较为紧张,下课之后还需要完成专业课老师留下的作业,除此之外,还要参加学生活动,因此课余时间大多数同学不会主动去学习。虽然很多同学认识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对其专业的学习和今后走上社会有帮助,但是他们自身缺乏动力去学习。

(二)缺乏对文科学生的引导。

很多理工科高校重视学生的就业率,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相对薄弱。而专业教师也仅仅关注学生对自己教授的课程的学习。在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由于数量相对较少,高校用在文科生上面的精力有限。专业教师缺乏对文科学对在科学素质学习的引导,而辅导员老师注重学生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对学生加强科学素质学习的方向加以引导。学校评奖评优的政策过于注重专业课的成绩,这更加引导学生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而没有形成对科学素质的导向引导。

(三)课程结构不合理,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偏少。

目前很多高校有的设置了《高等数学》限选课程,要求文科各专业学生必须选学,但是教学内容却是理工科专业高等数学课的“压缩饼干”,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有的学校还明确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要选修8- 10 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方面的课程,但学校却很难开得出数量足够的适合学生选学的课程。在课程的内容上高校虽然大都强调对于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但是内容比较陈旧,介绍前沿科学知识的较少;介绍科学方法方面的课程、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的课程也很少开设。这就造成了文科大学生科学知识的老化,不能科学地理解科学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三、加强文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针对以上情况,有必要加强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关于如何在实践中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等, 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培养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就需要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引导。通过开展与此相关的活动加加强引导。实施科学素质教育,塑造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要营造一种具有科学风尚的浓郁的文化氛围。由于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其活动领域是广泛的,其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其内在价值构成又是多学科、多层次的高度统合,因此,学校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以增强知识性、学术性为主的活动,如科技读书活动、知名教授、科学家的科学报告会、科普知识讲座、科学小发明、小制作竞赛活动等,又包括以趣味性为主的活动,如科技展览活动汉卿拿科教影片等,还包括以交流性为主的活动,如各种科学社团活动、学术沙龙活动等。通过组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使文科大学生在耳濡 目染,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下,激发起对科学的兴趣,加深对科学的理解,从而大大提高科学知识学习的实效性。

(二)改革课程设计体系,增加科学教育比重。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在"专才"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科本位主义严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文理分割、画地为牢式的学科知识配置,脱离了社会经济,新科技革命以及受教育者对大学教育的要求与期望,不利于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最佳能力结构的建构,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必须把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各学科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同时挥发理工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增加选择的范围。

(三)注重教师的培养。

高校教师是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人,他们科学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主导着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因此,要将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工作落在实处,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建立与科学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师资建设工作机制。首先,要打破学科之间存在的藩篱,建立起不同学科教师互补的运行机制,鼓励不同学科类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交叉与融合;其次,人文社科类专业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提高科学素质的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理工科类知识背景的教师进入其专业教师队伍。培养理工科教师不仅仅服务于本专业的同学,要更好的服务于全校的思想。发挥他们的优势加强对文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显的尤为重要,有利于发挥理工院校的优势,培养具有特色的文科学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改革发展的大局。因此要发挥优势,加强引导,营造氛围,增设先关课程,开展系列活动等措施来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 。正因为如此,高等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教育。而理工科院校文科学生科学素质教育还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索。

项目来源: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注释:

黄巧玲.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探析.丽水学院学报,2010,32(3):43-47

秦胜龙,段进军.论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20(4) :18-21

篇5

一、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自然科学,该学科的教学原则之一是通过实验演示来验证某些现象或规律。初中生对于动手式的学习活动通常会有兴趣,因此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化学实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化学实验一般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自己尝试做实验。这个方法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1)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边做边讲解,同时提出特殊现象的思考问题。教师在操作时要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学生边观察边记录。(2)对于有些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指导老师要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3)初中化学课本中有较多概念性的常识,学生通常不能理解性地掌握,而是机械式地背诵,这样学生会觉得无趣或容易遗忘。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讨论这些现象。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师可以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单一的实验法也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教学方法必须不断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新颖而有趣的方法不仅会让学生有兴奋感和愉,而且会提高教学效果。常见比较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对比观察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化学知识后,帮助学生复习化学知识,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抗赛法式地学习,并记录他们每组的答题情况,通过小小的对抗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了过往知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 信息素养 科学普及 图书馆

“十”报告提出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如今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生活在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越来越快,日常生活早已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社会公众对科技知识的需求也正与日倶增,而公共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图书文献和信息资源在科学知识普及中必将担当重要角色。

1.提高信息素养从科普开始

1.1信息素养与科普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的,简尔而言之就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利用信息检索工具或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是公民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王吉庆在《信息素养论》一书中对信息素养下了定义:“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且信息素养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发展变化。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最根本的两点是公民要有获得信息的能力与意愿和社会要有提供信息资源的机构与服务。而全民阅读的兴起必将会逐步提高公民在掌握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与意愿,并且会更加主动地利用为全社会提供无偿文献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说,是先由依靠人们简单劳动生产经验的农业社会演进到依凭科学技术的工业社会而后才是迈入到如今我们无时无刻不依赖的信息时代,由此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信息素养的提高与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完全建立在相当发达的科学技术之上的。我们仅仅有想加快实现信息社会的愿望和激情是不够的,必须针对我国的国情做好对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工作,为进入信息社会做好充分的科学技术准备。

1.2科学普及工作

在全社会的基础教育基本完成以后,社会公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就显得十分必要,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也只有高科学素养的公民才能成就其国家的科技实力。现今的信息社会对公民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公民的科学普及便是提高其信息素养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应努力营造阅读氛围,助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肩负起其社会教育的重任,借力全民阅读推进公民的科学普及宣传工作。

科学普及,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方式向普通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1]。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科学普及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面行。这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催生了科学普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为科学普及提供了动力,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与时代特点。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教育。而作为社会教育这也正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科学普及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显而易见的。

1.3科学普及的现实状况

虽然我国现阶段在科普投入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各大中城市兴建了一些科技馆和使用现代传媒技术推进科学普及工作,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另外我国还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的因素造成了公众的科学素养的巨大差异。因此我们的科学普及工作应该是一多层次的立体工程。全社会都应积极参与特别是文化传媒、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及为社会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图书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生产落后的农业社会的历史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我们逐渐缺失了尊重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的理念,阻滞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我们渐渐地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而应比之一般概念上的科学普及具有更丰富的内容。也就是不能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要着重在公众中倡导科学的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的理念的培养。也正之于此,从早在改革开放初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到2002年6月我国政府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的科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和随后的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显示出了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与科学普及宣传工作。因此全社会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技术、增强国家实力的前提。

1.4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就是要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为此公共图书馆要把公民应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这几个方面作为向全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工作重点。搜集整理相关的图书文献资料,创建与之相对应的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已备公众方便利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科普宣传架构,形成简便的、常态化的科学普及教育体系。公共图书馆还应作为科学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采集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起相应的科普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为科研机构与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文献资源支持和为社会公众提供科学普及服务。

科学普及工作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在其广泛的社会性、群众性和知识性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交集。图书馆肩负着社会教育的职能,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传递文献、传播知识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科学普及原本就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公共图书馆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便自然地担负起对社会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历史使命与职责。图书馆作为全社会的知识中心所具有的文献资源是其他任何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天然地具备科学普及教育工作的优势。

2.公共图书馆在科学普及中应采取的工作途径与方法

2.1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确定工作方式

把握当前社会的热点,对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有关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发掘,形成相关的课题。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确立专门的主题服务。例如选择定时下社会公众比较关注的有关地震、禽流感、环境污染等许多问题,把它们制作成与之相对应的减灾防灾知识、医学医疗知识和物理化学及环境科学知识的科普主题在读者群中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推介。持久地做好这项工作就会不断地扩大科学普及宣传教育的知识范围,就会对社会公众产生积极的良好影响,就能逐渐地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2.2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通信等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

《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把“提高利用信息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作为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公共图书馆完全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服务,在公民中普及科学的基本理论、技能与方法,使他们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初步形成运用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图书馆应针对不同的科普内容搜索下载整理视频视听资料,将其按不同的类别制作成2D或3D演示课件和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虚拟现实技术仿真一些科技产品或其工作原理,在图书馆内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向读者受众进行宣传演示。采用当今大众乐于使用的触摸屏技术还能使读者与科普演示活动产生互动效果,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读者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把所收藏的音视频资料建设成有相当规模的科普宣传数据库并使它成为向全社会开放的共享信息平台。

2.3聘请有关科学技术专业人员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公共图书馆邀请有关科技人员或专家学者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并可在读者群中建立不同的科普兴趣组群进行各种形式与各种不同科普主题的研讨和交流活动。以图书馆为中心创建科普论坛刊发读者有关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文章或作品,使他们在大众化的科普活动中产生认同感和得到一定的激励,确立图书馆的科普服务工作在社会公众中的重要位置。还应当充分利用时下流行的短信、微信与微博等通信社交服务平台进行科学普及信息的即时推送服务,使科普活动不受时空条件的局限,即时提供科普知识的宣传服务。

2.4公共图书馆与当地的企业科研机构进行科普教育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各地兴建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区,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涉及了各行各业产品多种多样极为丰富。公共图书馆与这些新兴的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展示活动。这样既实现了企业将产品推向社会的目的,又进行了科普宣传工作,形成了图书馆科普宣传与企业产品推广的双赢格局。

2.5科学普及教育从娃娃抓起

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家庭、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三者的作用和功能都具有各自不可替代性。公共图书馆(少儿分部或少年儿童图书馆)作为专门为少年儿童提供服务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有义务与学校、家庭共同培育少年儿童的综合科学文化素质。少年儿童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和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针对这些特点在科普教育中就要采取吸引力更强的技术手段,用更先进的科教设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用新颖的和娱乐的方式引导他们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探求。提高少年儿童对科普知识的认知水平,便是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当然,图书馆在科普工作中也还存在诸多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对社会大众如何具体地倡导科学方法,怎样做才能正确地传播科学思想,从哪些方面入手才是真正地弘扬科学精神,等等,所以进行深入的科普宣传教育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科学普及工作是一个偱续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普通大众的科学思想的形成,科学精神理念的确立,以及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只能通过不断的日积月累的学习与实践才能逐步完成。因此,公共图书馆要认真地、坚持不懈地做好对社会公众的这项长期的科学普及工作,真正地担负起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科普/wiki/科普.

篇7

“体育教育学”(德文Sportpdagogik)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首次由“德国体育教育学之父”OmmoGrup正式提出的,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体育教育学”(德文Sportpdagogik)已发展成为原联邦德国体育科学体系内的一个分支学科。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逐步引入“体育教育学”这一概念,到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正式将体育科学归入到人文与社会学类的划分中,体育教育学列为体育科学下属的13个分支学科之一,学科代码为890.50,体育教育学由此获得了正式的学科地位[1]。到目前为此,我国学者对体育教育学内涵的理解基本偏向美、英国家对体育教育学的理解,英语通常使用“physicaleducation”(身体的教育),国内在词汇上“体育教育”也代替了“体育教育学”。从“体育教育学”德文词源Sportpdagogik理解,体育教育学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1]。这里既有学校教育的成分,也有社会教育的成分。学校教育成分追求健康水平、良好习惯、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等;社会教育成分可根据学者自己的观点基于政治意识形态而提出,也可注重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而提出等等。在研究对象上包括各类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不同年龄、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甚至包括残疾人。国内有学者将“体育教育”概念定义为:体育教育是教育(重点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全面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传授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的一个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2]。

二、解读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

高职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相比内涵基本相同,因此也解读为“physicaleducation”(身体的教育),但人才培养目标有别,冠以高职的特点,因此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是必要的。

1.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应有的特点

研究表明,高职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一样也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范畴,是一门综合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学科。高职体育教育知识体系也应具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特性,各门学科需要合理交融、综合与交叉,需要寻找其中内容的相关性,实现学科、学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不仅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还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促使高职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应有如下三个特点:(1)符合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2)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3)课程项目设置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经过他们努力能达到要求的学科项目,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

2.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的依据

高职体育教育归属体育教育范畴,又是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于体育科学知识体系,德国体育理论界有这样的认识,即体育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容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理论领域(TheoryField)”;另一类为“主题领域(SujectField)”。前者分成两类学科群,第一类是由运动医学(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和体育哲学7个学科组成的。第二类则是由6个学科组成,含体育信息学、体育政策学、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测量学(含体育统计学)、运动设施与器具学。后者也分成两类学科群,第一类,即体育特定主题学科群。它主要有运动理论、游戏理论、训练及竞赛理论(含教练员的指导理论等);第二类,即一般主题学科群,含音乐与运动、运动与休闲、运动与健康、体育与新闻媒体、体育与行为能力、体育与特殊群体、体育中攻击与暴力[3]。由此可见,体育科学涉及的内容很广,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还在不断地扩大。体育教育学属于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借鉴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既具有科学依据,也具有可操作性。

三、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

从现状看,一部分高职院校由大专、中专学校通过升格合并改制而来,在体育教学上还沿袭着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但因受场地、器材、自然环境、师资条件和学时限制,体育教学课程项目设置也必然受到限制。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为高职院校建构科学、实用、易行和够用的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并借鉴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参考体育教育学,对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作如下建构:(1)竞技运动项目。具有竞赛特点和较高技术要求的运动项目的通称,其各项目都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运动员(队)须经过系统的身体训练和技术战术训练;(2)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见表1和表2)。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也必将会发展和变化。(1)综合素质。据文献研究,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大体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五大块[4]。(2)课堂分班教学。集体项目理论上应分层次教学,即竞赛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或以教学班级为单位教学,后者的教学优点是好管理,同班同学互相熟悉,课堂氛围会比其他分班形式好。(3)俱乐部模式教学。是依托一个体育项目,用俱乐部的形式组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体育训练及运动竞赛,并将这些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它以运动者自觉自愿结合为基础,依靠学校的运动场馆和设备来完成。(4)健康素养能力。据研究,有健康素养的人应具有的能力:一是理解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概念;二是选择性地接受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三是分析文化、媒体、技术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四是应用人际交流技巧来增进健康;五是应用目标制定和决策的技巧来增进健康,倡导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六是实践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减少健康危险因素[5]。(5)企业参与。高职体育教育也能将企业引进校园,以健康锻炼的形式,与学生进行课内课外竞赛交流,既增进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友谊、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四、结论

1.高职体育教育“教什么”?实质是课程知识体系问题,为保证高职体育的教学质量,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对高职体育教育至关重要。

篇8

首先,比较系统地讲解人类史上优秀的科技成果,让学生清楚人类科技史的基本轨迹。

其次,帮助学生从历史的高度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正确性,引导他们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研究科学。

最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老师在讲述科技成就的同时,更要以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感人事迹来激励学生,并教育他们积极进取,献身科学事业。

【关键词】科学技术;精神;社会发展;教育

面对新世纪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切实推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尤为更加重要。历史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直接服务于科技事业,但也不应无所作为。加强历史教学中科技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科技意识,并以此为动力,献身于科技事业。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下几点看法:

首先,比较系统地讲解人类历史上优秀的科技成果。让学生清楚人类科技史的轨迹,同时让他们认识到人类从古至今在险恶的大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今天自然科学的开发,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

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在奴隶制时代就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制定了比较准确的历法,尤其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15世纪以后,欧洲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天文学革命,从哥白尼到布鲁诺,从伽利略到开鲁勒,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一步步发展到现代。20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开始了人类航天的历史进程。今天,人类不仅实现了遨游太空的夙愿,而且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又如,自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科技浪潮此起彼伏,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展到工业文明时代,再发展到当代的信息文明时代。人类有史以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令人欣喜,催人奋进。但这些知识在历史教材中是不连贯不系统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纵向、横向比较,综合挖掘内在的联系,研究这些成就的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而学生得到的也不在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其次,帮助学生从历史的高度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正确性,引导他们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研究科学。

历史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历史说话,以丰富的史实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例如,春秋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冶炼生铁的技术,之后,铁器工具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被广泛推广使用,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以至在社会发展史上,有了铁器时代的说法。又如计算机,它被称为“人类所创造的最了不起的工具”。从最早最原始的计算机发展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它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再如,欧洲国家自近代以来之所以飞速发展,主要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洲实现了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生产的重大变革,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到第三次技术浪潮的时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益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视科技教育,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于饱经历史沧桑的中国来说,更是痛定思痛后的奋起直追。

最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历史上无数优秀科学家是当代青年学生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师在讲授科技成就的同时,更要以科学家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感人事迹激励学生,教育他们积极进取,,献身于科学事业。例如,法拉第是电脑理论的奠基人,从小家境贫寒,靠自学成才,他不仅研制出第一台感应发电机,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且还拒绝他人的高薪聘请,坚持为青少年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发明大王”爱迪生只上过几个月小学,也全靠自学成就了近2000项的发明,为了研制碱性蓄电池,他经历了上万次的失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还有许多科学家为了科学实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用这些感人的事例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并树立追求真理、知难而进的献身精神。

【参考文献】

[1]《有效的教学技能·初中历史》 吉林大学出版社

篇9

1 城市化进程中新型社区的特点

此类社区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与农村社区、传统城市社区相比除了共性特点外,具有其独特点。

1.1人员身份多元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无论是整体搬迁型还是拆分合并型的社区,由于前身大多是农村改造而来,社区居住人口的身份复杂,有本地常住人口,有从事体力劳动人员,有公司职员,有小作坊老板,有小商小贩,有公司创业者等等不一而足,比传统城市社区及传统农村都要多样化,是两者的交集之处。同时因为城市化进程,这些人员还会发生大量变迁。

1.2经济形态多元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型社区的经济结构与形态发生变化,居民的收入来源已不是依靠传统的农作物,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又有所不同,他们的收入呈现多元化。有部分自谋职业的,但大部分经济收入依赖于出租屋租金,以及政府或开发商征地补偿金,这样的经济形态导致了居民“寄生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动态,在精神上和经济上有着过强的依赖性[1]。

1.3风俗习惯多元化

居住在城市社区内的人,一般是依据业缘与趣缘等因素,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群体之间血缘与血亲关系很淡甚至没有。而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虽然在管理体制上、地理位置等方面与城市社区相同,但习俗却与传统城市社区有很大区别。

社会交往还是局限于原来的村落,社会生活圈子较小,生活环境是较稳定和封闭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中仍局限于自己本来的血缘或血亲关系之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主要限止于以亲属关系、乡里乡亲等传统关系,而其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的观念、习俗也与传统城市社区迥然相异[2]。

2 城市化进程中科普工作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相应的新型社区也在增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科协科普工作的发展。但长期历史文化的影响,还有城市快速发展中带来的文化、观念冲突等给科普工作还是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科学文化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一直存有“经济优先发展”的思维模式,对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经济建设,致使农村科普建设十分缓慢。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政府主导地位缺失、农民文化主体意识淡薄、农村文化精英外流、科普基础设施简陋,直接导致农村科普建设困难重重,科普内容和形式皆亟待改进。

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物质生活得到保证的同时,转变身份的居民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生活方式的要求日益强烈,他们越来越渴望获得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生活。

2.2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我国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其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也呈现不平衡的特征,乡村地区的科普文化设施建设严重脱节。有些没有或者缺失科普活动中心及设施,使得这些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无地可种的农民在突然很有闲暇的时候却没有地方去、没有报刊书籍读、没有科普文化设施使用。部分人群在这个过程中较易发展出一些不良风气及习惯。

2.3 科普宣传教育缺失

科普宣传教育的缺失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主管部门对科普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科技意识不够强,缺乏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有刚转化成居民身份的居民还部分沿袭农村的陈规陋习,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伪科学、迷信愚昧活动的蒙蔽和危害;有科技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不畅,宣传科普、科技培训的手段还较为落后,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开展科普活动的比例不高等。

2.4 科普工作创新不足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区域经济社会形态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及工作观念落后,在科普工作中仍然依照从前、一成不变,针对性不强,科学性不够,内容花样不多,没有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纯粹是为了工作而工作,缺乏创新意识,自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对于科普工作来说,要发展、要进步,同样要依靠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3 城市化进程中科普工作的举措

城市化进程对科普工作也是一个机遇,在这个推倒重建的过程中,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进行渗透。依据新型社区的特点,在以往科普工作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加以创新。

3.1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科普是一项提高国民科技素养的长期的、基础性的公益事业,需要社会的关怀,需要众多人士积极参与。建设科普队伍是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建立科普长效机制,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1.1 科协牵头组

要以上级单位为指导,以乡镇基层政府为依托,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发挥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科普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财力、人力、物力的工作,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与指导方针,培养专职科协人员,统一协调,安排工作。

3.1.2 整合社会资源

科协与教育、卫生、环保、团委等系统密切合作,遴选出一批擅长于做科普报告的专家,建立科普活动工作机制,定期以不同主题进社区开展科普宣讲活动;与各学校、医院、培训等机构及各类协会紧密联系,利用这些机构的支撑,建立专业科普工作队伍,充实科普工作力量。

3.1.3 拓展科普队伍

征集热心人士作为科普志愿者,设立科普志愿者服务站,根据人员的不同专业,建立不同导向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如教育工作者志愿者、医生医疗志愿队、生活服务志愿队等定期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同时,也要为这些科普志愿者定期开展包括区域情况、专业技能、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科普服务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3.2 完善科普设施,推进科普平台建设

科普基础设施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 物质支撑平台——为公众提供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有效平台。

公众通过利用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及科普平台,了解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观念,崇尚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提升应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普基础设施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和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

3.2.1 完善传统科普设施建设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很多社区前身的科普设施就不是很完善,因此这段时期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完善科普设施的契机。传统的科普设施有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栏,配套科普图书、光碟、挂图、音响设备等。

这些基层科普设施形式多样、简单易懂、使用方便,是科普工作必要的配套设施,只用硬件设施与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

3.2.2 推动新型科普平台建设

在传媒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将媒体纳入科普平台建设范畴,加强电视电影、报纸书刊等传统媒体的科普平台建设,同时大力拓展新媒体(移动媒体、网络传媒)科普服务能力的开发,尤其是要发挥手机流媒体的移动科普功能。

由于网络没有地域限制,对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部分处于迁徙状态的群众来说尤为适合。同时加强社区网站的科普宣传和服务,扩充普通公众接受科普服务的渠道[4]。

3.2.3 支持科普文化阵地建设

依据地域特征以及人文资源,建设科学工业、医学、自然科学等科普馆,尤其是可以利用农村前身的特征建立农学科普馆。

建设科普示范基地,为农业、工业等做好示范教育作用。成立科普交流站,专家、学者等可以在站内寻找志同道合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碰撞出科技创新的思想火花。科普文化阵地建设对科普工作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和支撑作用。

3.3 普及科技知识,创新科普活动形式

科普工作的目的就在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了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要求科普工作不能单一地灌输,要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公众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3.3.1 注重品牌性

建立常态化科普主题活动机制,培育科协的科普“品牌“活动。如实施低碳家庭、节能减碳、生态环境、健康卫生等主题科普活动,采用报告会、座谈会、文化活动等方式,运用影片放映、图片展、宣传资料等介质,让群众了解有关知识,推进生态、文明、低碳城区建设。

3.3.2 注重时效性

根据重大时事,专项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如在高温酷暑,则在学校、社区等处开展消防演练及培训;在暴雨、台风预告前期,开展救灾、防台宣传;在食品卫生方面,进行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知识普及等等。这样的科普活动,及时有效,时效及实用性都很强,必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3.3.3 注重创新性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科学普及不但要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还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如利用文艺汇演、科普知识比赛、现身说法、文体锻炼、生活服务、科普作品展览等各种形式,并使用宣传标语、传统媒体、移动视频等各种手段增加互动性、趣味性。

3.4 立足基层实际,开展工作技能培训

开展科普工作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就是要讲究实际、实用和实效。符合实际就是要符合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 符合特定群众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实际,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科普工作[5]。

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社区居民来说,除了出租房屋所得的经济收入外,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培训教育工作将成为科普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先进适用技术为切入点,以现场培训、远程教育结合的方式,根据实际需求,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后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将是科普培训工作的主要方向。

总之,做好城市化进程中新型社区的科普工作,是一项虽然复杂但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歆.浙江“撤村建居"后新型社区文明的创建[J].浙江学刊,2008(6).

[2]金莉.城市新型社区管理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协. 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 2010- 2015)[Z].

篇10

许多爸爸妈妈都对“科学”这个词有所误解,不是回忆起课本里枯燥无味的各种物理公式,就是联想起艰深复杂的大部头理论著作。相对于舞蹈、书法、英语等实实在在的技能而言,“科学”对于孩子而言似乎有点虚,爸爸妈妈既感到无从下手进行培养,也不愿将学习和信仰的重心从分数技能上转移到科普实验中。然而,这条路真的对孩子更好吗?

现状:孩子被围困之下的求是之路

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某教育调查小组对部分中、小学学生进行理想职业问卷的调查结果:高居榜首的职业不是“公务员”就是“商人”,而过去人们印象中崇高伟大的“科学家”职业却被孩子们远远地抛到了后面,仅仅排在“农民”和“工人”之前!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我们一向推崇的探索求是科学精神为何却越来越淡薄了呢?信仰的崩塌并非一日造成,孩子本该天生对未知世界怀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在探索科学的路上,孩子和家长同样遇到了两难困境。其一是来自社会导向的变化,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官本位”和“钱本位”无意中成为了主流价值观,家长和孩子都无法超脱其外,毕竟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和舆论氛围都不在科学之上,学科学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教他何从爱起?其二来自具体教育之困,大多数家长总觉得科学是虚无飘渺的零散知识,想教也不知从何下手,再加上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刻板体制,重分数、轻实践,重文理、轻科普,导致孩子从根本上觉得科学不重要、不需要。

思想指挥行动,意识决定方向,要想重新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家长必须先从重新认识科学、掌握方法入手――

指导:宝宝学科学,全脑大开发

文/刘燕嫦

科学首先是知识,但对孩子来说,科学又不仅仅是知识,它还是探索的过程。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到处都可以找到知识的水滴,孩子就像稚嫩的幼苗,只有在科学知识的灌溉下才能茁壮成长,而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成为孩子学科学的引路人,为他打开大千世界的探索之门――

学科学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

莹莹很喜欢玩风车,在一个微风拂面的假日,她在草地上迎风奔跑,手中的风车也随之转得飞快。莹莹时而停住脚步,惊奇地看着风车慢慢停止转动,时而又突然大步奔跑,并边跑边观察风车飞速旋转。一番玩耍后,莹莹恍然大悟地对妈妈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跑得越快,风车转得越快!”莹莹发现的这个“秘密”,就是她通过亲身探索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在探索过程中,孩子获得的能力和个性养成,远远大于科学知识本身。

观察力――一个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敏锐地发现事物的特征,找到疑问,为进一步探索打下基础。反过来,在探索科学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又能够促使孩子去悉心观察、反复比较各种操作因果的不同。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得到不断发展,并且开始明白:观察和比较,是探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基础。

思维力――思考,是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的核心步骤,它既来自于天性,又发展于锻炼。每一次总结都是对思考的促进,每一次实验都是对思维的考验,孩子在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渐渐领会了思考与进步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加萌发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思考的动力。

想像力――科学知识如同无数真理一样,常常隐藏于事物规律之中,并不那么容易一眼参透。也许孩子以浅薄的经验并不能马上得出结论,但他们也有天生的强项: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想像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在联想、构建和虚拟中,孩子的脑细胞已经打了无数个激灵,变得越发灵动活泛起来。

动手能力――在思考和探索中,孩子通常需要借助实际的操作,通过摆弄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方能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开始懂得世上万物因果规律。动手做实验,实践出真知,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变得强大。千万不要小看这“心灵手巧”的动手能力,它不仅能促进孩子脑部的发育,还能在科学以外的生活上给予孩子无数帮助。

怎样当好孩子学科学的引路人?

“妈妈,为什么电能发热发亮?”“空调里住着企鹅吗?”“如果我在车里跑步,能更快回到家吗?”未来世界是一个变化迅速、日新月异的世界,若没有父母对孩子的从小引导,其长大后必然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科技社会。也许我们更应该这么想:让孩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并非是希望他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从而成为生活的佼佼者。

观察生活,鼓励提问――对于孩子来说,科学不是高深的数据和精密的仪器,而是每天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如一颗种子的发芽历程。家长要做的,就是充当一个“提点”的角色,鼓励孩子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寻找奇幻变化的绝妙答案,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再珍贵不过的两种品质,幸福的孩子应该在期望与鼓励中,与科学相伴成长。

尊重孩子,启发思维――当宝宝要学母鸡孵蛋的时候、当宝宝要用树叶种出大树的时候、当宝宝绕到电视机后面寻找人声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宝宝的荒谬尝试呢?答案是尊重、呵护以及引导。当孩子用单纯清澈的眼睛观察世界,用独特的童心感受自然,便正是他的小脑袋飞速转动、思维迸发之时,睿智的家长必然会抓住良机,将孩子引入奇趣万千的科学世界。

参观场馆,善用游戏――苦于家中环境条件有限么?希望进行更多有趣的实验么?想要全方位启发孩子的科学兴趣么?随着城市的发展,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设施为孩子学科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再结合各种实验小游戏,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走进科学、爱上科学。

家园结合,重视科学――科学知识如今越来越成为幼儿园的教学之重,而与之相对的,许多家长却仍未意识到科学探索的重要性。所以,家长应主动贴近幼儿教学、家园结合,端正对于孩子在学习技能和学习科学之间的天平,摈弃“科学无用论”,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毕竟从小帮孩子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认真的生活态度,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实操:我家有个小小科学家

文/豆豆妈

神奇的传声筒

找来两个喝水用的纸杯,一条毛线,两个回形针,在纸杯底戳个小洞,将毛线从洞口穿过,两端毛线头朝纸杯内各绑住回形针,一个简易的传声筒就做好了。我和豆豆一人拿着一边的杯子,一个对着嘴巴讲,一个贴着耳朵听,然后再让他试试,把毛线拉直听的效果与没有拉直有什么不一样。豆豆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从中明白了深奥的科学原理:空心纸筒可以放大传递声音的作用,传声筒是震动发声的,线如果不拉直,震动不明显,声音就听不到。

鸡蛋漂浮

拿来一个鸡蛋,放在一大杯清水里,鸡蛋很快便沉下去了。怎么样才能够让鸡蛋浮起来呢?豆豆看了科学绘本后知道:加盐巴能增加浮力!为了让豆豆明白“浮力”,我们便玩起了鸡蛋漂浮实验,豆豆往杯子里不断加入盐巴,然后用筷子搅拌溶解,再放入鸡蛋,观察反应。当盐水具备了足够的浮力,把鸡蛋稳当当地托在水面上时,我再向豆豆解释鸡蛋浮起来的原理,这样他就理解得更为生动了。

颜色变变变

变色实验的材料十分简单:水粉画颜料、调色盘、毛笔、排笔,当然还有一大堆透明的瓶子。豆豆把三原色(红、黄、蓝)的颜料挤在调色盘里,再加上不同的颜色,搅一搅,拌一拌,就变出了不同的颜色。通过实验,豆豆知道了很多颜色的综合变化,如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黄+绿=草绿色等等,对他而言,颜色真能变出大千世界来呢!

纱布运水

纱布运水的实验也很简单易玩:拿两个透明的杯子,一杯装水,一杯空着。拿一条纱布,各放入杯子的两头,渐渐地,满杯子里的水就会因为纱布的毛细透析现象而运到了空杯子里。如是实验几次以后,豆豆明白了,当两杯水差不多一样高的时候,满杯子就不会再运水过来了。

其实,孩子的科学启蒙就是这么简单,做实验也不一定非得在实验室里,器材也不是非要试管、酒精灯那么专业。科学是生动的,它原本就围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而生活,就是孩子的科学大课堂!

借鉴:像西方孩子那样学科学

文/明 远

A篇:新闻链接

近日,美国纽约一对父子以气象气球、iPhone手机、高清摄像机和餐盒为材料,制成一艘“气球飞船”,并成功发射升空,捕捉到了壮观的太空景色,图片效果可比拟美国宇航局用望远镜相机拍摄出来的太空图。

这对父子是40岁的卢克・葛斯布勒和他7岁大的儿子迈克思。在经过数月调查和测试后,他们颇具创意地决定把载有高清相机和iphone手机的快餐盒系在探空气球上,然后将气球放飞。气球在天空飘浮102分钟后,到达离地面30.6千米的平流层上部,然后爆炸,而快餐盒则在降落伞的庇护下安全着陆。最后,葛斯布勒和儿子利用iPhone手机的GPS系统,找到了挂在树上的密封舱――快餐盒。

毫无疑问,葛斯布勒既是一位颇具创意的摄影师,又是一名优秀称职的父亲,他说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儿子一起分享并实验一些有趣的创意。“这次实验的成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7岁的迈克思在整个研究和测试的过程中,像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一般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试验完成后,葛斯布勒将相机拍摄到的图片和视频片段上传至网站,立即引发轰动。对于突如其来的关注,葛斯布勒十分低调:“我只是在做一名父亲该做的事情――带领孩子用科学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我已经和孩子商量好,决定一起写一本书,讲述我们这次实验的前前后后,列出指导事项,相信这无论是对于感兴趣的人们,还是对于我的孩子,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B篇:科普书架

《神奇校车》系列丛书

《神奇校车》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推荐给所有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课外自然科普读物,这本全美最受欢迎的儿童自然科学图书系列以新颖活泼、好玩易懂的形式,带领孩子们畅游在浩瀚的科学领域中。

《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

这是一套引进版的儿童科普类图画书,书中的图画另类独特,行文诙谐有趣,科学知识表述得准确精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集幽默搞笑与科普知识于一体的儿童科普图书。

《男孩的冒险书》

如何把燧石打磨成箭头?如何制作隐形墨水?如何用纸来做一个水炸弹?怎么折出世界上最好的纸飞机……所有令孩子们兴奋不已的动手活动,都能在这本最有趣、最新奇和最富有创造力的玩耍手册中找到答案!

《游戏中的科学》

这本德国经典科普读物收录了400多个科学游戏,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的巨大兴趣,也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培养了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一把开启科学不可或缺的钥匙。

《DK儿童百科全书》

这是一本有关知识探索的百科全书,本书内容广泛,从巨大浩瀚的星系到极其微小的细菌,从人体细胞到古代文明,打开书本就如同踏上一场惊奇的旅程,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科学,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

《孩子》观点

快乐科学,信仰重筑

文/林 嘉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每个科学家都要参与志愿服务,和孩子们一起发射火箭。无论太空总署的研究任务有多繁忙,科学家每周都会抽出时间给前来参观的学生作讲解和指导。而在国外科学教育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国家却将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分开了,学校只注重训练孩子如何考试,却不指导大家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研究中,导致孩子学科学的热情一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