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的评定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的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英夫利西单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因关节外组织器官受累, 常引起关节肿胀、疼痛和炎症反应等, 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生物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逐渐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接受[2]。为探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 抽取在本院就诊的8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6月~2015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8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诊断标准[3], 且均已排除恶性肿瘤、肺结核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对照组男22例, 女21例, 年龄22~58岁, 平均年龄(42.3±5.2)岁;观察组男23例, 女20例, 年龄23~61岁, 平均年龄(43.6±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 分别在0、2、6周及之后每隔8周静脉注射3 mg/kg英夫利西单抗。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 遵医嘱用药,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酌情处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 具体如下:①用药前护理:采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向患者介绍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等,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促进治疗效果;对采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所有患者均进行 5 TU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 如出现结核菌感染则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②用药护理:专用冰箱贮存, 保持冰箱温度在2~8℃, 即用即取, 避免因保存不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配制药液时应选择小号注射器针头溶解药液, 避免药液形成泡沫或造成浪费;用药前后用0.9%氯化钠溶液冲净管内残留药液, 保证药物用量准确;在输入英夫利西单抗药液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输注, 应现配现用, 配制后在3 h内使用完毕, 如药液变色或出现不透明颗粒等异常情况则不能使用。③用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核心标准评定。在用药后第1天、第2周、第6周、第 14周计算ACR20, 患者整体评估、医生整体评估、患者对疼痛程度评估、功能丧失程度、急性期反应物水平, 此5项参数中有3个改善达到2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14周后, 观察组39例患者ACR20达标, 对照组23例患者ACR20达标,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英夫利西单抗属于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gG1κ同型链单克隆抗体, 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克罗恩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肝功能异常、白红胞减少和输液反应等不良反应[4],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此次研究的观察组患者ACR20明显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反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取积极主动的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但英夫利西单抗在我国的用药观察时间较短, 需进一步跟踪研究, 长期评价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粉莲, 何伟珍, 叶志中, 等.英芙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21):1932-1934.
[2] 高慧, 张青槐, 方刚, 等.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特点研究.中国民康医学, 2014(6):72.
[3] 汪晓红, 李晓惠, 钱晓岚, 等.综合护理技术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18):7-8.
篇2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农村
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 死亡约150 万人,现幸存卒中患者有700万,其中450万患者为残疾人[1]。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但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脑卒中患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长期住院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功能恢复不理想[2]。因此,笔者以社区为中心,对所辖农村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12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农村区域,住院治疗2w后回家康复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或脑出血,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或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生命体征稳定,自愿接受社区康复护理指导[3,4]。共入选118例。其中男70例,女48例。年龄48.5~84.2岁,平均年龄(63.5±11.5)岁。
1.2分组 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康复组,59例(男34例,女25例);B组为对照组59例(男36例,女2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功能残疾程度各项统计指标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3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照出院医嘱服药。
1.3.1对照组 服药和家庭自我康复,部分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和按摩。
1.3.2康复组 在对照组家庭康复的基础上参加社区康复:①康复教育:讲解脑卒中的病因、预防,遵医嘱服药及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褥疮预防和护理,肩关节的护理,如何穿脱衣服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②运动疗法:包括双手上举、翻身、下肢桥式运动等,同时鼓励患者利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训练。2 次/w;③心理护理: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消极因素,防治卒中后抑郁,增加其社会融入度;④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摄食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等;⑤并发症的康复和护理:呼吸道感染、压疮及泌尿系感染的防治和护理,偏瘫后“失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的防治和护理。
1.4评价方法 在入组时和干预6个月后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和运动平衡功能评定。
1.4.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MI)”[5]进行评定,分进食、洗澡、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刮脸)、穿衣、床椅转移、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厕所、行走、上下楼梯10 个评定项目,共100 分。60 分以上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 分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 分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 分以下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4.2运动平衡功能评定 利用Fugl-Meyer 的方法[6]评定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该方法总分100 分,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康复护理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情况 A组和B组治疗前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积分均增高,与半年前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康复护理干预前后运动平衡功能情况(Fugl-Meyer 评分) A组和B组治疗前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两组运动平衡功能评定得分增高情况与入组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康复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康复护理相关知识知晓率在A组(康复组)由29.5%增加至100%,而对照组由29.6%升高到67.1%。康复组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褥疮、肩手综合征、下肢静脉栓塞和再发脑卒中3 例(发生率5.1%),对照组有9例(发生率
1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通过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积分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但相比对照组,康复护理干预组改善更加明显(P
参考文献:
[1]吴兆苏.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2]张瑞红.社区干预对农村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12C):3107-3108.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2011,35:4013-40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Ws320-2010)[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康复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6年9月~2007年7月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入院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均经颅脑CT、MRI确诊。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研究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49~72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12例,梗死性脑卒中48例。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50~71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13例,梗死性脑卒中47例。
护理方法: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控和并发症预防。研究组除进行常规护理,还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一般脑梗死入院后1~3天、脑出血4~14天[2]开始配合以下康复护理。①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及肌肉萎缩:康复运动操,主要以活动肩关节、膝、肘、腕、指关节肌肉,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指关节和肌肉运动为主。②上肢训练:训练用患手做日常动作,可用捏皮球的方法来训练手指的功能,每项做10次,每天2次,动作要缓慢、用力均匀。③下肢运动训练: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体。翻身或移动身体时用健侧抓住床边或床栏杆,或在他人协助下练习起坐。练习腰背肌、腹肌。让病人下肢自由伸屈、立膝、扭动骨盆,“搭桥样”动作,下肢抬起离开床面,由开始坚持数秒钟到增加时间再缩短卧位时间。训练下肢的屈伸,每项做 10次,但也要因人而异,每天2次。④坐床训练:可由护理人员辅助坐起,一般使用活动靠背床进行训练。⑤语言训练:利用接触病人的一切机会进行语言训练,强化语言能力。
疗效评定:入院时和入院第30天分别进行相应评定,ADL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定[3],肢体运动功能采取Fe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定。入院及出院时由专人对两组进行定期、单盲评定。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资料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
结 果
治疗前两组两项指标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FMA、BI两项指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FMI是应用最广泛的脑卒中病人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方法之一,能较准确反映脑卒中病人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是常用的残疾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评测工具,是临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ADL评估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评估病人治疗前后的功能状态,也可以预测治疗效果,体现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身体能力。ADL与肢体功能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康复护理介入的时间越早,疗效越好。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研究组经早期康复护理30天后,BI、FMI与ADL能力的恢复程度和临床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运动康复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早期康复能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康复护理应尽早介入。
参考文献
1 王喜全.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7.
篇4
【关键词】自理理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稳定期;居家康复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98-02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的救治率也有了显著提高,但致残率却高达80%。如何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机体功能恢复已经成为目前居家康复护理关注的问题[1]。美国护理学家D.E.Orem提出当人的自理能力不能满足其自理需要时,就产生了自理缺陷,也就确定其需要护理[2]。为了满足社区老龄化的需求,发展以社区或家庭照顾患者的慢性护理干预,降低诊疗费用[3]。目前,居家护理已经成为上海地区卫生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Orem自理理论对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稳定期居家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通过华漕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找出所以近12个月内因脑卒中发作引发偏瘫现已出院居家的患者,并对其进一步调查,选择其中缺乏康复知识、行为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1-65岁,平均58.7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16例,高中17例,大学12例;现生活在社区中,处于疾病稳定时。排除语言能力障碍、理解能力障碍及其它影响生存质量疾病的患者。经基线调查,再将其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并对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程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1.2方法
1.2.1居家康复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提供社区常规随访。干预组: 由2名社区医生,2名康复医师,1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5名社区护士,5名红十字志愿者(在社区中具备康复指导技能的退休人员)组成居家康复护理干预小组,对干预组实施维持6个月的康复护理干预。定期服务: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时每天2次,每次30分钟。不定期服务: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需求随时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床组联系。内容:①由社区医生联系,康复医师评估,护士制度康复护理计划和措施,并指导家属、患者积极配合完成。②床上功能锻炼:教会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适度的被动运动(要求各个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充分活动,如举臂,抬脚,握拳,屈肘等),并根据患者的偏瘫病情状况和耐受能力确定肢体活动的幅度和程度,手法应适中、由慢渐快,由轻及重,由弱至强。③下肢功能锻炼:根据现病情稳定状况,尽早适度下床活动,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④积极利用社区资源,提供相应心理护理干预。⑤志愿者为患者及家属传授经验,并结对相互鼓励。方式:讲解、讨论、示教、训练。为全程追踪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每位社区护士负责做好各项记录。[4]-[10]
1.2.2评价方法
6个月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按Bartend指数评定标准分别对使用Orem自理理论居家康复护理前后进行评分。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
2 Orem自理理论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2.1 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由于脑卒中发作引发偏瘫的发生,全部或部分生活能力需要他人协助完成,使其自尊心大受打击,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抑郁、急躁、失落、颓废等,甚至有自杀倾向。这些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居家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因此,首先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评定[11],给予合理心理疏导,允许患者情感的适度发泄,指导其重拾信心,取得家属及朋友的积极配合,了解患者兴趣爱好,针对性的制定健康心理机能的恢复。
2.2 肢体功能锻炼: 居家康复护理干预小组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康复分6步程序:床上各式-床上主动被动运动-坐位训练-坐位平稳训练-站立平稳训练-步行训练。
2.3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肢体功能锻炼中适当穿插ADL的训练。包括穿衣服、如厕、进餐、刷牙、拧毛巾等。尽量让患者独立完成这些既基本又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待肌力逐渐恢复后,再循序渐进的增加ADL的强度训练。整个训练过程要给予充裕的时间完成,耐心指导,细心协作,循环练习。
2.4 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合理利用社区中辅助锻炼器材的使用,向患者家属解释居家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说明家属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对偏瘫康复的不可或缺,同时指导家属如何帮助患者训练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4 讨论
4.1 Orem自理理论在居家康复护理中强调辅助教育的作用,强调护士的任务是增进患者自我的日常生活能力的主观能动性[12]。Orem自理理论为居家康复护理提供了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科研一种概念结构,体现护士在治疗、护理、康复中的作用,丰富护士的职业内涵,在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稳定期康复指导Orem自理理论提供专业的辅助训练理念,并随着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相应的护理需求也会随之减少,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13]。
4.2 由于社区居家康复护理是目前老龄化社会中的一项新兴护理工作,迈进社区走进家庭的一种全新的康复护理工作在摸索和探讨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家庭提供康复功能训练指导,争取在康复干预下恢复患者最大可能性的自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经居家康复小组干预后,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按Bartend指数评定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 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347.
[2] 丁亚芬,黄丹丹,张超文,等.Orem自理理论在内科脑出血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03-104.
[3] 刘腊梅 周兰姝.我国台湾地区居家护理发展现状[J].护理研究,2007.21(3):651-652.
[4] 周健 周军 李建华.循序功能训练康复期脑卒中患者[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606.
[5] 张新勤.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837-4838.
[6] 骆京京.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1例整体护理的体会[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97-98.
[7] 毛秋云 孙爱芹 宁波,等.Orem自理理论在脑出血病人术后恢复期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96-97.
[8] 张玲 郭红.老年人的居家护理[J].中华全科护理,2006.9(15):1290-1292.
[9] 孙菲 徐燕.我国家庭护理发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护理杂志,2006.23(1):42-43.
[10] 梁茹 吴丽芬.出院患者家庭访视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2006.5(4):79-80.
[11] 高玲 钱开林 孙延文,等.心理康复治疗对年轻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69.
[12] 李春梅.自理理论在神经外科偏瘫康复护理中的运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591-2592.
[13] 蒋凤菊 赵庆华.自理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CHINESE NURSING RESEARCH,2007.21(8):2072-2073.
篇5
方 法:将12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60例,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结 果:干预组以上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病人残疾的发生,能促进偏瘫病人的恢复。(P<0.05)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偏瘫
脑卒中在我国是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尽管脑卒中的诊疗技术和抢救水平不断提高,使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因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而致残[2]。这不仅使患者因劳动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痛苦,而且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减少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回归社会,是护理工作的新课题和努力目标。
1.临床资料
我科为针灸科病房,所选病人为2002年7月一2004年7月在我院入住的脑卒中病人,病例入选条件:(1)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3],并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梗塞或脑出血;(2)系第一次发病,上肢肌力在Ⅲ级以下;(3)无严重心功能不全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5)均于发病14天内人院。康复护理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脑梗塞39例,脑出血21例,平均年龄64.8岁,平均住院天数44.1天;对照组为我院内科所收治病人60例,男36例,女24例,脑梗塞37例,脑出血23例,平均年龄61.3岁,平均住院天数40.55天;住院病人一般情况见表1。
2.方法
2.1康复护理组
2.1.1 从患者入院即给予良姿位摆放。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意识障碍Glazgow昏迷量表评分>8分的情况下,可以开始康复护理[4]。
2.1.1.1 健侧卧位:患者上肢充分前伸,其下垫高枕,肩关节屈曲。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其下垫长软枕至足部,保持功能位。
2.1.1.2 患侧卧位:保持头部舒适,患侧上肢充分前伸,患侧下肢自然伸展。
2.1.1.3 平卧位:以软枕支撑患侧肢体,防止髋关节外旋。
2.1.2 全身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发病早期在床上做各关节的被动运动。每天2次,10-20分/次。
2.1.3 主动运动:对肢体肌力开始恢复患者则在护士负责指导、帮助其进行自主运动,提高关节运动的协调性。
2.1.4ADL训练:鼓励患者进行进食、入厕等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
2.1.5 心理支持:脑卒中思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变化称为卒中后抑郁(PSD),护士与患者交流中经常使用鼓励性言语,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6健康教育:做好评估,掌握患者病情和心理需要,及时把健康知识传授给患者和家属。
2.2内科常规护理,无以上康复指导。
3 观察指标及结果分析
3.1观察指标 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法对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DL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采用HDRS对患者卒中后抑郁进行评定。由于康复护理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多为10天一疗程,上述指标治疗前、治疗后10天、20天、30天、40天各评定1次,并观察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数据处理用SPPS统计分析。
3.2结果
3.2.1治疗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
3.2.1.1 治疗后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变化(见表2)
3.2.1.2 治疗后简式Fugl-Meyer表的变化(见表3)
3.2.2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变化
3.2.2.1治疗后2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变化(见表4)
3.2.2.2两组病人治疗后HDRS(见表5)
4.讨论
4.1 早期正确卧位的重要性 正确卧位的目的是防止关节肢体变形,避免关节挛缩,影响以后的康复效果。卧床患者经常变换不仅能够预防褥疮而且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为以后的肢体功能锻炼提供保证。
4.2 影响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因素病变部位、性质、程度及个体因素如年龄、既往史、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患者内在因素可影响疾病预后,很多外在因素如药物治疗、护理水平、经济能力等对康复效果也有很大影响[5]。对康复的重视程度,早期康复决定康复护理的效果。
4.3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的原则以康复医学理论为依据,指导患者康复护理同时注意循序渐进。加强监护和指导保护,训练时不宜用力过猛,幅度不宜过大。
4.4 本观察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可能缺少随机化原则,但客观上由于针灸科床位比较紧张,医师根据床位情况随机将脑卒中患者收入普通内科,由此看来两组对比仍然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由于缺少康复设备,对步行训练康复措施较少,可能影响效果。
5 小结
脑卒中可导致肢体功能永久障碍,致使患者失去工作和生活能力,使社会和家庭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探索降低致残率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洁,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198―199。
[2]龙洁,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198―199。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L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篇6
通讯作者:陈海霞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出血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动脉粥样硬化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干预组采取神经内科标准治疗策略,为患者制订康复护理计划,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标准治疗和一般临床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及肌力对患者进行护理前后评定。结果 实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患者无论Barthel指数和肌力都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P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出血; 预后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出血的常见病因,由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各方面综合影响导致我国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现递增的趋势。由此引起的脑出血也日益常见。脑出血多数突然发病,病情迅速进展,严重时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恶化。随着医院诊疗技术的提高,脑出血的病死率不断下降,但是其后遗症发生率仍很高。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文献表明:脑神经受损导致的运动障碍的康复效果,主要取决于治疗开始的时间,干预越早越好[1]。本科通过对106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脑出血导致偏瘫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研究发现,对这类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住的106例脑出血偏瘫且神志清醒的患者中,男68例,女38例,平均年龄45~70岁,所有患者均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经CT或MRI检查证实。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干预组(53例),两组患者神志、性别、年龄、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评定方法 ADL评定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分进食、如厕、修饰、洗澡、穿衣、转移、活动、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10项,共100分,0~20分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轻度功能缺陷;100分ADL自理。60分为是否能独立的分界点,60分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标准治疗和一般临床护理;干预组采取神经内科标准治疗策略,为患者制订康复护理计划,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3.1 心理护理 脑出血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易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烦躁的心理反应,随着立即痊愈的希望破灭,患者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对治疗缺乏信心。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要善于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激发患者进行康复的勇气,从而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为康复护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1.3.2 急性期护理干预 主要措施有:(1)摇高床头15°~30°,采取仰卧位、侧卧位和半侧卧位轮换,以健侧卧位为主。每2~4小时翻身1次, 保持肢体功能位。即仰卧位时,瘫痪侧上肢垫高过肩部,肘微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纱布卷,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足底放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个枕头,使患肩前伸,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不能垂腕,手握布卷,使大拇指与其余四指隔开。患腿屈曲向前放在另一支撑枕上,髋、膝自然放置[3]。翻身时为防止患侧上肢或肩关节牵拉压伤或半脱位,在患者卧、坐、站等时均应注意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如采取患侧卧位、仰卧位时垫软枕于肩背部,使肩前屈[4]。(2)按摩法: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3次/d,每次20~30 min。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缓的按摩。(3)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挂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在被动活动的同时,鼓励患者增加信心,相信肢体可以活动。被动活动2~3次/d。
1.3.3 康复期的护理干预 主要措施有:(1)患者术后2周以后,病情渐趋稳定,可做肢体的屈伸、牵拉运动,适宜增加外力的力量,以诱发主动运动、锻炼肢体的承受力,防止肢体痉挛和肌肉萎缩。患者病情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神志逐渐恢复,肌力达到Ⅲ级时,应鼓励患者进行患肢的主动运动,以健肢带动患肢进行翻身,在床上作举手,外展、内收肩关节,抬腿、抬足,伸腿、屈腿,挺胸腹、坐起等动作训练[5]。患者可以维持坐位30 min时,即可进行双手交叉上举、摆动、抓握、搓捏等上肢训练以及以健侧下肢辅助的抬腿训练,主动翻身训练、床上移动训练、平衡训练、从仰卧位到坐位的训练和从坐位到立位的训练等。训练应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强度延长时间,以患者能承受为标准,促使患者尽早离开病房到训练室训练。(2)步行训练:对进入相对恢复期、能离床下地的患者,先在别人帮助下站立和行走,逐步过渡到自己扶持物体行走,经过一段的适应后,便可扶杖或徒步行走。步行前做好准备工作,家属或康复护士要保护患者,严防摔倒及跌伤;步行训练时及时纠正和督导患者保持正确的步态, 配合上肢摆动,完成步行训练,以减轻残疾程度。(3)日常生活训练的目的是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或半自理,在锻炼中必须有人照顾,进行生活锻炼,设计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沙板磨等,以及训练穿脱衣服、使用餐具等。
1.4 效果评定方法 在接受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选用Brunnstrom(布伦斯特伦) 6 级评定法,由专人评定两组患者的肌力。并通过Barthel指数法评价患者的自理能力。
2 结果
两种不同护理方案的效果观察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治疗后肌力的比较(n,%)
注:两组比较,χ21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干预组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变化的比较
注:两组治疗后比较,P
3 讨论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出血偏瘫在神经内科十分常见,笔者通过观察护理发现早期就进行康复护理,可以争取康复最佳时机,预防和减轻关节挛缩,改善肌张力,再通过康复期的不断调整护理方案,护理干预组患者的功能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国外的资料也提出,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与整体疗效越好[6]。因此,康复护理对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简单功能锻炼,并可减少误用或废用综合征。
综上所述,脑出血偏瘫的康复护理,在患者的康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护士和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料,帮助患者减轻因疾病导致的身体和心理创伤,达到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霞,耿建英.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5;20(7):61-62.
[2]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
[3] 丁苗.脑中风偏瘫早期康复治疗体会.现代康复杂志,2000, 4(5):740.
[4] 孙继红,李琦,王春英,等.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4):357.
[5] 崔欣,吴湄虹,欧阳荔莎.脑梗死偏瘫患者手肿胀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18-619.
篇7
【关键词】 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15-02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几年来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的残疾,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整个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本研究对我院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干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之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诊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47~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4±5.5)岁。60例患者均经过中华医学会规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经运动功能评分不超过84分,神经功能评分在5~15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行常规治疗且生命体征稳定2天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观察组:①卧床阶段干预措施有:用软枕垫置于患者上肢肩下和骶髂关节位置,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按摩患者咬肌和面部肌肉,训练吞咽功能。②离床干预措施:在病床进行独立起立坐下运动训练;下肢力量恢复可以进行站立训练;独自进行站立并开展平衡训练;下一步患者平衡能力恢复情况良好后,开始逐步进行行走训练。此外,可以按照患者自身状况开展语言训练。
1.3 评定标准 神经功能评定:通过ESS对患者干预前后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利用FMA积分法进行评定,100分功能正常,>50分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为轻中度功能障碍,85~95分为中度功能障碍,96~99分为轻度功能障碍。生活能力评定:采用汉化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在护理干预30天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明显,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枢神经元损伤是不可逆的,因此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仅仅依靠药物是很难
实现的。早期康复护理能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全程治疗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在过去,有研究认为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1~3周进行康复干预,然而近几年有资料[1]研究表明,只要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得到控制,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机制可能与下面几方面有关[2]:早期康复中按摩、训练等方式能够刺激运动神经元,使其兴奋性增加,能够促进神经实质性恢复;早期康复锻炼可以加强神经侧支循环以及促进神经轴突建立起联系,这样能够促进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和重组。早期康复还能够促进患侧肢体主动运动,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得到强化,能够改善全身状况和积极预防并发症。脑梗死发病后患者易产生抑郁,发生率在20%以上,抑郁能够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以及降低生活能力。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因丧失生活能力,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思想压力和情绪变化,为防止抑郁的发生,应通过各种办法进行心理沟通和健康教育,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能从心理上参与疾病的治疗。本研究也发现,对照组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6.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3.3%,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急性脑梗死患者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不能满足患者康复需求,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神经和运动功能恢复的潜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8
通讯作者:李春平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术后3个月,康复患者的疼痛和肘关节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活动方面明显改善。结论 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关键词】 肘关节骨折; 肘关节功能; 康复护理
肘关节骨折是影响肢体关节功能最常见的损伤,与上肢其他关节相比,肘关节因其解剖特性,创伤后更易发生功能障碍[1]。康复护理在临床护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的能力。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对恢复肘关节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防止肘关节骨折后并发功能障碍,笔者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疗效[2]。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6月收治15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103例,女47例,年龄15~76岁,平均(42.8±11.6)岁,其中肱骨远端骨折107例,鹰嘴骨折30例,冠突骨折9例,桡骨小头骨折4例。
2 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并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
2.1 心理康复 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长期制动的不良后果,指导患者掌握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充分评估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对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取得理解和支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2 个体化功能锻炼 根据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131,按骨折稳定性、固定可靠性和软组织完整性三因素,对患者进行评分,并按评分大小实施个性化的功能锻炼。评分6分的患者术后1~3 d即开始患肢前臂肌群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两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3~6 d开始肘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训练,活动幅度由无痛可动范围开始,酌情增加,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 min;术后6~9 d对患者实施肘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1次/(组・d),活动结束后予以冰敷15 min;术后2~5周,继续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及CPM机训练,患者疼痛可耐受时可行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15次/组,两组/ d;术后4~8周,患者在继续以上练习基础上进行渐进性抗阻力训练;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关节活动(ROM)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
2.3 评估方法 于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并进行ROM评定。
3 讨论
康复护理是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功能恢复的护理活动。康复方案的制订越早越好,最佳康复训练的时机,原则上应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与治疗同时进行。石荣光等调查发现,许多创伤骨折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忧虑、抑郁等,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有效应对各种负性情绪和生活应激事件,使其建立起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可预防患者的功能障碍,继而达到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肘关节是协调肩关节、前臂和腕关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复合关节。肘关节骨折及其软组织创伤后,骨骼的解剖形态出现异常,关节软骨受损。关节内出现粘连,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受损后瘢痕形成,患者易发生关节挛缩,造成关节僵直[3]。骨科护士应早期介入患者的功能锻炼,承担起照顾者、健康宣传者、督促康复的治疗执行者、患者和家属的咨询者等任务。
运动康复训练是一种利用力学因素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的肌肉运动锻炼。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软骨细胞促进胶原和氨基己糖的合成,防止滑膜粘连的形成,促进胶原纤维按功能需要有规律地排列,促进关节骨折的愈合,增加关节活动度和恢复关节功能。术后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不仅能促进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环,防止废用性萎缩,而且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骨萎缩。早期肘关节ROM运动能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与循环,防止或减轻关节内的粘连,而早期CPM治疗可促进滑膜分泌和吸收,改善关节营养代谢,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促进周围组织的修复[4]。卞荣等[5]研究结果表明,治疗2个月后,CPM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CPM能显著提高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陈丽文等[6]研究证实,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骨折康复训练的实施疗效取决于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和软组织的完整性三个方面。考虑到肘关节骨折康复训练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采用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评估,并针对不同评分的患者进行了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ROM运动和CPM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康复训练,结果提示早期合理的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锐,李姝.综合康复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1):22.
[2] 陈建珍,李艺芳,王琼芳,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6):133-135.
[3] 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46.
[4] 谢立云.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0,5(17):82-83.
[5] 卞荣,万里,王国新.CPM对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2009,24(1):39.
篇9
关键词脑梗塞;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当前医疗设备先进,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脑梗塞患者的存活率,但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为了使脑梗塞患者尽快有效地恢复其社会生活,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程度,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进早进行康复护理。
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对6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临床资料
选择的62例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病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均有一侧偏瘫,无意识和严重的智力障碍,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46~75岁,将其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5岁,住院时间最短23天,最长45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和既往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与入院后即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根据病情,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法。
2.1卧床期训练
以患肢的被动运动为主,诱导并强化患肢的主动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抗痉挛。定期翻身,每2小时一次,以健侧卧位为主,也可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使用。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放在枕上,掌心向下;患侧下肢稍微弯曲放在健腿前。患侧卧位时,患肩向前,肩关节呈900,肘关节伸直呈1800,手指伸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向后呈稍微屈膝状,健侧下肢在前。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肩胛下垫一小枕,使肩关节处于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分开并伸直;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大腿稍向内加紧并稍内旋,脚掌下垫枕或足板托,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以防止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内外旋。在偏瘫状况有所改进时即进行床上翻身训练,首先让患者做好翻身前的准备,即双手交叉向前平举,指导患者屈肘、用健手搭于病肘,将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躯干旋转的同时,以健侧带动患侧,进行向健侧翻身的练习,然后护士协助患者达到良肢位。在进行向患侧翻身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健侧上下肢的力量,但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卧位。
2.2坐站位训练
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依次进行床上长坐位、床边坐位、从床上向轮椅的转移、坐站位训练。首先使患者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用健手支撑身体,肩部前倾,抬头坐起,重心移至臀部,护士应站在患侧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在向轮椅转移时,要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支撑身体,身体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移动躯干,将臀部摆至轮椅上;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可开始进行站立训练,护士站在患者的正前方,让患者的健手搂住护士的腰部,护士的一只手将患侧手固定予一侧腰部,另一只手放在患侧掖下支撑患者的躯干,利用腰部向上的力量站起。重心先放在健侧下肢后逐渐转移至患侧下肢。在保证正确的站姿后,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保证其安全,为下一步的行走训练做准备。
2.3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强调患侧持重能力及膝关节屈肌和踝背肌的训练。当患者能站立15~20分钟无疲劳感时,即开始步行训练。步行康复时帮助患者扶支撑物站立,多次反复后让患者徒手站立,开始步行时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如患者有需要则陪伴患者练习步行。
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时,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随着肌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瘫痪肢体功能状况选择训练项目及活动量,并逐渐增加,每日以护士――患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护理指导,每次1小时,每日一次。一般认为,抗痉挛肢位、变换和肢体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在病后马上就可以开始[2] 。
2.4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
应用简易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Ⅰ级<50分;Ⅱ级50~84分;Ⅲ级~95分;Ⅳ级~99分[3]。
3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见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由表1可见,经x2检验,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康复效果康复组明显由于对照组,且康复组未出现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和各种畸形,缩短了康复疗程,而对照组为给予任何康复治疗,有些患者可能自发的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进行某些运动功能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往往不够及时,不够正确,出现了2例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1例肌肉萎缩。
4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恢复疗法,而且早期康复可能大大的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化、关节萎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脑血管病的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替代的。脑梗塞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早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训练前,对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进行评估,分别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以提高康复水平。
康复组的病人由于在早期就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使患肢处于良肢位,保证了肢体处于功能位,结果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实践证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营养状态。同时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的影响[4]。
脑梗塞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自然恢复能力,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早晚有关[6],康复组的训练结果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早期护理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减少脑梗塞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2.
[2]许治强、周伯荣、梁燕玲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4):225.
[3]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9.
篇10
中国分类号:R493.3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67-03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是脑血管常见病,约占75%。脑梗死高发病率(150/10万)、高死亡率(120/10万)、高致残率(75%),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而脑梗死患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介入,降低了致残率,使病人回归家庭、社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脑梗死康复护理的理论
脑梗死康复护理是在康复护理学的指导下,为了康复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护理预防方法、评定和处理(协助治疗、训练的护理措施),是护理学的第四方面,与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共同组成全面护理[2]。康复的目标是运用医药手段使残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3],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最终能重返社会。
2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机理
康复护理是以护理学、康复医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尤以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和运动力学更为重要,而康复治疗护理的基础是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4]。主要是脑内轴突侧技长芽和潜在突触的应用,周围组织的代偿,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通过反复训练,即为外周一种刺激和感觉反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从而达到恢复功能的目标[5,6],这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医学上把这种治疗过程称之为“重建”。康复护理在这“重建”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时机
早期康复护理介入,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恢复应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为标准。要起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必须要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早期康复护理主张患者在脑梗死治疗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7]。赖程谋[8]观察160例脑梗死患者认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患者发病后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48h不再进展即开始康复,最快发病当天,最迟病后6d,平均3d,总有效率达到95%。王玉龙等[9]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康复治疗,头3个月恢复最快,6个月后基本停止,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进行康复,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度加快。梁光霞等[10]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使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减少残疾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可促进功能恢复,可极大地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对脑梗死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4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
4.1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生活上不能自理,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及焦虑,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疾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11]。心理障碍尚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治疗的有效性[1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调整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心理康复护理贯穿在治疗的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肢体功能缺失,而又急于求成,产生失望、悲观、抑郁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讲解,争取家属配合,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安慰和帮助。萧蕙等[13]应用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为干预组,与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方面的发送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可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4.2 分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分期护理能够预防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防止二次性损害,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因此,分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脑梗死康复的分期从康复的角度划分,可分为5期:即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和恢复期[15-18]。
4.2.1 卧床期(1~3天) 即发病到相对稳定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从第1天起护理人员就应使患者保持良肢位,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同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心肺功能的损害,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尽量缩短卧床期。
4.2.2 坐位期 当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尽早进行坐位期训练。内容包括:康复基础训练、坐位维持训练、床上转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指导帮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进食、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和进行自主大小便等训练。
4.2.3 离床期(5~15天) 患者坐位能维持30min以上就可以进行离床期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站立动作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转移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注意安全保护,避免过度疲劳。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树立信心。
4.2.4 步行期(8~21天) 患者独立站立30min并有移动能力时即可进行步行训练,这是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包括: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和独立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给予保护及协助,逐渐增加难度,注意提醒患者的姿态。
4.2.5 恢复期(18~45天) 患者在独立行走50m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步行。内容包括:上下楼梯训练、斜坡行走训练等,此期还要配合肌力强力训练和ADL训练等。
4.3 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 患者除了进行康复训练外,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应保持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入院24小时即开始做被动运动[19],被动活动可以通过按摩患肢实施,护理人员对患肢进行按摩,有利于改变血液循环,疏通筋络,消除肿胀,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促进主动运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每天按摩上、下午各一次20~30min,可培训患者家属协助完成[20]。另外,头针、针灸、中药烫洗结合现代康复护理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好的疗效。李小军[21]对13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康复组、康复组、头针组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针康复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康复组和头针组(P
4.4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 钟美容等[23]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方法,探讨脑梗死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病人分为循证和对照组,循证组运用再学习方法(MRP)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效果。结果显示循证组简化FuglMeye运动量表(FMA)评分与康复训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下肢功能改善最为明显,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4.5 脑梗死单元和康复护理 建立脑梗死单元病房,针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管理。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评估和给予有效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梗塞单元是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梗塞患者预后的措施[24]。康复护理是梗塞单病中重要的一环。刘凤英等[6]通过对120例脑梗死病人的观察研究,揭示了梗塞单元的优越性:①多元治疗模式、标准化治疗、多学科合作、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是梗塞单元模式的关键,也是区别普通病房方式的不同点;②梗塞单元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医疗费用;③梗塞单元组并发症明显降低;④梗塞单元体现了人文关系,以人为本,医护人员能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感性问题,有利于护患沟通,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⑤梗塞单元小组会议,除了评价病人病情和确定护理方案外,一个重要内容介绍脑血管病最新进展,增加医护人员对脑梗塞知识的理解,因此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
5小结
近年来,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病后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而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25]。脑梗死后偏瘫致残后必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已成为当今医护界关注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栓塞单元循证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个体化、规范化、科学化康复训练,均有利于病人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全面恢复,有效地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减轻经济负担,为病人的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候熙德.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4
[2] 胡谨侠,杨红艳,主编.脑中风与脑瘫的康复护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1:24~30
[3] 祝凡,曹志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4]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6~100
[5] 郑有丽,黄春英,江小荣.中风偏瘫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4,26(9):1288~1299
[6] 刘凤英,刘云生,赵慧军,等.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75~1177
[7] 王培华,蔚占禄.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3~194
[8] 赖呈谋.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华原医学.2009,22(3):423~424
[9] 王玉龙,吴向琼,吴萍,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03,18(3):185~187
[10] 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8~69
[11] 王月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46~47
[12] 李承彬,杜秀华,杨至先,等.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神经病杂志,2003,3(5):280
[13] 萧蕙,张广清,王琳,等.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77~79
[14] 付亚利.分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15
[15] 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1~2
[16] 鲍瑞雪,王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334~335
[17] 方燕南,李华.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18~1820
[18]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04~107
[19] 马奎云,王玉龙.康复医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74~75:171
[20] 罗海英,谢乃金,吴春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50例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153~154
[21] 李小军,郑斌.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380~382
[22] 沈士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47~148
[23] 钟美容,黄海花,刘海兰,等.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2):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