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调整心理健康的方法

篇1

关键词: 教师 心理健康 标准 影响因素 调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创新精神、精湛的教学技艺,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那么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上进、心情愉快,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并勤于教育工作,能够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优点与缺点,预见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心理准备。

2.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互相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的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消极态度。(4)能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行为较少。

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认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强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我,学生和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在:(1)工作中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良事件。(4)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要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因素。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遗传、发育、和疾病方面。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保证身体器官功能正常。

2.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其中,心理过程是指知、情、意,人格则包含需要和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各项心理活动应该处于正常状态。

3.工作环境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学校氛围影响着教师心理。

4.家庭因素。教师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影响。

5.社会因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都生存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下。社会的意识形态、风气等都会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

三、要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与帮助方法

从教师个人来讲,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免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要认识到自己的执教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并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2.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情绪郁积。如放松训练法:从生理上放松,以消除紧张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转变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转移注意法:在情绪低落和压力过大时,通过运动、劳动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等。

3.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舒缓压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把自己的苦闷与烦恼尽情地向朋友倾诉,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心理支持。

从外部环境来讲,工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学校应充分考虑教师利益,尽量营造和提供和谐、互助友爱的工作环境;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工作,还应该关心教师的思想和情绪;不能只关心教师的工作业绩,还应当考虑教师所能承受的工作压力,合理地安排工作量,适当地控制工作负担;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提供更多的运动、娱乐时间和场所,调剂教师的业余生活;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掌握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方法,便于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随时对照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发现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调节和帮助,时刻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常抓不懈,从而使教师始终保持心理健康。然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严格,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教师个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多数学生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身心健康紧密相连,没有心理上的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由于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导入体育课堂,学生们的恐惧、逆反、自卑、妒忌、冲动、排斥、自制力差、心理承受力差等不良心理问题得到缓解,而自信、勇敢、坚毅、团结、合作等品质有所养成。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首先,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其次,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三,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第四,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五,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

最后,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合理的行为是指行为方式与年龄特点和社会角色一致,并且具有一贯性和理智性。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体育教师的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

在中美教育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我们还有不少教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健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提高教师的心理康教育能力和心理咨询、辅导水平,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是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有效方法与手段。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的互动过程。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因此,在教学中,应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管是体育“天才”还是体育“弱者”,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中,学生能保持向心力,而不会因为被忽略有了“离心力”,游离于集体之外,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在游戏中,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促使学生间的感情交流,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4、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现在有很多学生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如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对此,教师应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

5、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为使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进华. 体育教学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体育世界,2006(7):71.

篇3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篇4

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具体而言主要分为:1)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2)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3)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4)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心理保健为手段达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以心理适应为重点达到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心理发展为目标达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依据

发达国家所开展的调研结论世界发达国家关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德国公布了73个体育项目的研究,证明大多数处于发展中的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且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水平相辅相成。对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专家指出:1)能增强社会的安定感和自发性;2)能提高独立性;3)能解除紧张;四是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以及价值观。

关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理论研究目前理论界已将心理因素划分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体育教学属智慧行为,应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相结合的结果。智力因素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具有操作功能。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成为推动他们进行各种体育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也是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

我国学校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作为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2008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相结合;三是处理心理与德育的关系,即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对心理影响的可能机制目前国外研究认为,运动能改善人的心理状况,其可能机制有以下2个。

1)转移机制。人类的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通常发自左脑半球的思维部份,而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在右脑半球。人在运动时,左脑半球会逐渐受到抑制,而右脑半球则逐渐活跃从而取得支配地位。因此,运动可使人忘掉忧虑不快,并使人产生愉觉。

2)内释啡吠释放机制。适当运动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人体内啡吠的释放。这种内啡吠具有类似吗啡的作用,能使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及舒适、欢快的情绪感觉。

体育具有群体性体育教学是以班集体形式进行,教学内容多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的,在丰富的交往与积极互动中,实现技术技能的提高、体育知识的转移、技术动作的创新。这种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能够满往与归属的心理需要,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体育具有竞争性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体育教学比赛以竞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体育竞赛,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获得奋进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

体育具有娱乐味体育、快乐体育、体育游戏能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经常获得并保持良好的情绪与积极的心态,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乐观的人生态度。

体育具有释放性体育运动可以减缓和治疗心理疾病,可以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以调整失去平衡的心理。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加强和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水平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师的人格特征以及不适当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另一方面,波动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的改变,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辅导。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当重要角色。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学校体育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身体素质、身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部份学生成绩不理想,教师应明确指出这部份学生的缺点和优点,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不足。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失衡心理。

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人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现状,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是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亲密友好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充分挖掘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及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赛前先让学生学习,这样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相互督促、互相帮助。进行比赛时,鼓励学生应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地感情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集体项目比赛,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精神。

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辅导;身心健康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技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青少年时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因此,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心理辅导融于体育教育中,才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一、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进行有效、积极的健康心理辅导,真正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完成练习的成败、师生交流的冲突等原因,会导致课堂气氛会生变化,学生可能产生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种不良问题,如畏难、恐惧、自卑、逆反、焦虑、孤独及异性心理等,这对学生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有消极影响,更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外部和学生内部因素,但关键还是由学生个人的生理体质状况、学习成绩、体育技能水平、个性心理、心理判断能力等内在因素决定的。青春期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明显比成人低,心理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只有了解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中可能导致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不良因素,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使其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心理。

二、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辅导的作用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外界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的巨大变化,这时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整。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辅导,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能提高其调节情绪的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意志品质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集体观念等。

1.渲泄情绪,缓解压力。现在的学生所承受的负担过重,社会和家庭对其的期望过高,升学及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等给大多数学生带来了极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学生极易产生一系列消极心理,如果长期下去将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具有使人宣泄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国家积极提倡全民体育健身,也正是看到了体育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学是学生参与和学习体育的重要途径,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才能既锻炼身心又避免受到身心伤害。

2.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练习,才能将运动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经过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及个性的成长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心理辅导手段,对不同学生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和锻炼中引导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的方法

1.激趣表扬法。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快乐因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兴趣和所获得的愉悦情感体验是增强教学效果和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能够获得成功和肯定的教学中,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消除不良情绪、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真正爱上体育课。

2.诱导法。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会不同。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上的差异,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给学生制订适当的目标,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能正确看待自己,消除消极心理,建立起正确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3.竞赛法。人在面对适当的挑战时,会产生愉悦感和强烈的行为动机,反之则会产生焦虑、压抑、受挫等不良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积极使用竞赛法来激励学生,又要注意调整活动的形式、组织方法等,让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总之,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每位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合理有效地运用心理辅导展开体育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和学生的成长需要服务,是每个体育教师应关心的问题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体质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施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所以说心理健康是现代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康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对心理健康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

二.正常的认识能力

在体育课上要有正常的认知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知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练习方法和达到效果。但是,不能认为效果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自身素质有关。

三.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四.良好的课堂氛围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动力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坑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的情绪都十分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纵能力一一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佳优化组合。

五.多样的群体活动

篇7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学习,我也知道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对于初中班主任开展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活动论题,很多专家学者已对此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成果。该调查研究主要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针对初中班主任展开实施心理健康情况及教育现状方面进行调查,希望从中能有对初中班主任开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意义的建议,使班主任能更好地为学生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一、主要问题

(一)老师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存在的障碍较多

调查表明,教师们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得分仅为2.02,这说明教师们对于这一问题存在的障碍较多,很多班主任老师都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一标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学术界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等至今仍没有定论。

造成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不熟悉的另一原因是,理论标准和实际标准不一样。有的老师虽然对于理论界的相关心理健康标准持赞成态度,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是以感性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多于理性判断,也没有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区分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

(二)德育化的倾向问题严重

班主任们对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分还存在误区。第一,很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单独实施心理健康的教育,只要再加强德育也就可以达到目的。虽然两方面都是关于“育人”展开的,但两者其实是有很多区别的,比如学生观、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及方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学生们的品质道德的形成和他生长的环境、学习环境及其他心理素质的发展方向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但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问题的内容、问题的性质还是问题的产生源都不能看作同一类的问题。初中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个体性的,对于涉及与社会法规相关的各类社会道德规范等问题是比较少的。而思想品德的问题却是社会性的问题,是个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符合的行为问题。当今形势下,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就可能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复杂,所以仅仅靠学校的传统德育是解决不了这一严峻问题的。第二,老师们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作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班主任们都应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品德教育经验,而正是这些经验使他们养成了思维定势,容易在工作中把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当作是思想品德的问题来处理,这就不能恰当地处理好问题,也不能分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了。

(三)少数班主任不够重视全体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够对所有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教育

经问卷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校的初中班主任都能够很好地重视所有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也有少数的班主任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使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的健康水平也不能得到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学会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等。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怎么样认识朋友、认识环境,怎样调整自己、适应变换的环境等。所以,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应对策略

(一)强化班级管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调查班级管理一项中发现,经调查的所有班级管理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班级的管理是不容分割的,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工作。班主任要做好这一工作,并在工作中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及时了解并掌握班级的最新情况,了解学生们的最新动向及动态。班主任也要认真学习研究心理学及教育学,学会根据心理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创造出适合本班级的管理模式,设计出顺应社会要求的管理方法,做到不仅使班级的管理情况得到改善,也要使班主任的管理效益得到提高,还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二)注重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作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协调人,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父母亲和子女的关系、父母亲对子女的学习期望、父母的抚养方式,这些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帮助、配合。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就应该经常和班主任保持联系,通过双方的沟通,不仅能使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思想行为,也能使家长们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及生理、心理的变化状况。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班主任应该提升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

教师拥有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能顺利开展实施心理教育的前提就是保持健康的心理,这就必须要求班主任提升自身修养,能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工作,去面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秀娥.初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95-97.

[2]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体育;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攸关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祖国民族的未来。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逐年的扩招,大学以及大学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和就业方面更为突出:

对于学习,大学生从高中时的父母老师,学校的三重“压迫”下走来,到大学因为忽然之间的松懈和自由,就开始放纵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不认真,甚至一心沉迷于无聊的活动中。学习焦虑、学习力不足、学习效能感低、学习疲劳和缺乏学习方法、学习没有计划性等都是大学生亟待处理的问题。

对于人际交往,存在渴望友谊却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或自卑,或自我中心,缺乏合作精神,总喜欢以投射的方式想当然看待和处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人际关系冲突、人际关系适应不良都是常见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一旦人际关系不和谐又将影响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恋爱,大学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生活经验不足,对恋爱的想象过于理想化,加之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不能正确对待恋爱,不会处理恋爱问题,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和偏激行为。

对于就业,没有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的前瞻性行动,而竞争的激烈程度又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从而产生焦虑、沮丧、抑郁的情绪,有的大学生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

二、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在国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松弛人的紧张神经,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今体育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和康复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使体育的 “健心”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体育游戏和运动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心理,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从而维持人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其次,体育活动以群体活动形式居多,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好的一种方式,通过体验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育情境,对改善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起到直接作用。第三,体育行为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尤其在顽强性、自控能力、果断性、坚韧性和自信心等方面有显著表现。另外,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实践锻炼和陶冶,个性可以得到调整和发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体育策略

1. 用体育方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但是却充满重重困难。这种困难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纳水平不够,使得单纯的心理咨询无法成为唯一的解决方式。这种困难还在于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师资、物力财力资源的制约,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不够现实。

另一方面体育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是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体育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将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的效益。最重要的是体育行为的操作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用来排解心理困惑也不会产生心理顾虑。

可见,将心理健康与体育融合,是一个一举两得、相得益彰的好方法。既能够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平台,又能够把全民健身的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积极地渗透。

2. 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体育策略

(1)制定目标。根据心理健康教和育的总目标,参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确定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①培养学生合理积极的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②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③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④培育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提高学生的意志力。⑤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发展学生稳定的情绪,提高情绪自控力。⑥开发学生生活体育潜能,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2)对症下“药”。孤僻的同学多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腼腆的同学建议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活动。急躁的同学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优柔寡断的同学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急躁、易怒的同学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缺乏信心的同学建议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仰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

(3)把握原则。用体育手段促进心理健康并非随心所欲,要根据不同的来访学生的需要和自身的运动能力来决定具体的运动内容。只有针对某个来访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实施过程中还需把握持续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4)适时适度。体育活动作为弥补心理缺陷,塑造健全人格的手段,不同于一般的娱乐游戏活动,要想达到心理转化目的,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时间在三十分钟左右,运动量从大到小,循序渐进,三个月一周期,一般进行2个周期左右。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有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极易操作的重要方式。学校体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健心”功能,通过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有目的进行体育运动或者体育锻炼,积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造就出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金花,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3)

[2]龚建林,何秋华,浅议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6)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a)―117―02

本文对护士的人生观与心理健康的培养作一探讨。

1 人生观的探讨

护士的人生观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人生观是价值观的核心成分,主要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对人生观的认识,它决定着一个人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人生观的不同会对人们心境产生长期而稳定的影响,因而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直接的影响。比如,以人类和社会贡献为主要生活目标的人,会从自己的奋斗中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从自己的奉献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他们比较容易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和愉快平和的良好心态,而那些以索取和享乐为主要生活目标的人,则会经常为自己某些需要不能满足而耿耿于怀,为个人得失与他人斤斤计较,他们会因欲壑难填而永远感受不到满足的喜悦,也会因物质与精神天平的不平衡而经常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这种不良心态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调整,势必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的中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而且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国内有关著述中通常采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同时自身的发展也能达到比较充分的程度。因此,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护士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2.1 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反之一个人的智力发育不全,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

2.2 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努力工作,积极向上;同时善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2.3 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标准是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有目的地进行各项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经过考虑,果断解决。

2.4 人格完整

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有正常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信念和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2.5 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用尊重、平等、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的积极态度和别人相处.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2.6 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现实的关系.对社会现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观念、动机、行为与时代同步发展.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在一时无法改变环境之时,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积极地去适应社会环境。

从以上几方面叙述中可以概括出:乐观、豁达、自信、善于交际、合作、乐于助人、责任心强、情绪稳定、热情、诚实可信、敢于创新、聪明,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宽容、勤奋、意志坚强等性格特征是从事护士这一职业不可缺少的。

3 心理健康的培养

根据各种心理健康理论和人心理现象的自身规律分析.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尤为重要,并使其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3.1 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水平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是各项心理功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既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又能充分利用开发各种社会资源.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并能在自主性活动中充分满足自己的各项心理需要。护士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优秀的护士从适应护士角色要求的角度看要具备以下两个方面:

3.1.1 积极的工作态度,热爱护理事业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要想干出点儿成绩来,都必须具备一项基本素质,那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护理事业,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对于护士来说。只有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和崇高地位,才能真切地感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伟大。同时,每一位选择了护士职业的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平凡奉献的工作。

3.1.2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护士全面掌握所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完成护理任务的基本条件,也是合格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护士对护理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熟悉这门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还要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要让学科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知识,就像所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当然,我们强调了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要想真正达到较高水平,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在护理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融会贯通,掌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在护理工作中做到厚积薄发,超越自我。

3.2 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

3.2.1 读书明理,完善自我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所以对于良好性格的形成,个人的努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培养塑造良好的性格,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是最理想的,这就要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格理想,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述具有很大的启发价值。他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更主要的是书中对各种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可以作为做人的尺子和镜子,给我们提供各种榜样,从中可以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并逐步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人格模式,这就是人对自己性格塑造的一种追求。也是自我完善的一种理想目标。

3.2.2 内省、慎独,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在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良好的性格的过程中,内省和慎独是自我完善的两个基本途径。内省和慎独都是古人提倡的修养方法。孔子的弟子曾参就曾使用“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来修炼的。所谓的内省实际上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检查,自我改进的自我完善过程。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说,就是自我监控的过程,这是人所特有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大特点。一个人的修养水平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完全取决于自我监控的自觉性。慎独的提法见于《中庸》“莫见乎微,莫显乎微,故君了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培养自己的优良性格,就要做到有人没有人一个样,即使没人在场.该遵守的规范一定要遵守,不要因为没有看见或觉得事情很小就放纵自己。这实际是一个自觉性和自制力的问题。内省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不足,及时改进;慎独可以使我们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增强行为的自觉性,这些对于良好性格的培养与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