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专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专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专题研究

篇1

一、在调研中引发反思

2007年秋季,我们围绕市教育局提出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树立教育形象”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教育质量”专题调研,分别对初中、小学教育质量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小组在调研报告关于影响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中指出:“有的教师虽然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但是没能把新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行为的有效跟进,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课堂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不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研工作的建议:“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要把教研的重心下移,引领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分析与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变成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此项建议引发了我们对原有市、片、校三级教研工作的反思,也为我们改进教研方式提供了依据。

二、在反思中寻求变革

从上述调研报告显示的要点,我们对几年来的市、片、校三级教研工作进行认真回顾与分析,认为原有教研以“制定目标――选择形式――确定内容”为基本程序,存在三个缺乏,即教研目标缺乏导向性;教研主体缺乏主动性;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三个“缺乏”给我们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应该研究什么?因此,我们围绕“应该研究什么”这一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对原有教研工作程序进行检讨,确立了“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的新思路,把研究内容的确定作教研首要任务,并根据教育质量调研报告提出的“把教研重心下移。引领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分析与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变成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的建议,把教研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定位在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基本元素(影响质量的关键要素),在2007年秋季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明确提出“让研究回归基本元素,以专题研究为载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研实效”的教研工作策略,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与水平,促进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在变革中创新实践

为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改变了传统以区域划分教研片的做法,建立了以研究类别划分的教研片。这里以小学为例:2007年,我们向全市中心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对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研究与应用价值的教学问题进行搜集分析,并提炼成研究专题,填写《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项目申报表》报我校,《申报表》内容包括专题研究背景(即专题的来源)、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分析、参与人员基本情况、申报单位对研究工作的承诺等。共收到各单位申报专题30多个,经我校论证审核后有24个专题被立项。随后我校对被立项的小学24个专题进行整合分类(分为“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课堂实效”、“有效问题及问题意识”、“情境探索”、“综合研究”等六大类),并把同一类的不同专题研究单位组成一个教研片区,每个片区确定l一2名教研员具体参与研究,并负责活动协调和专业指导工作。建立了专题研究校独立研究与同类专题研究“片共同体”双重运作的教学研究新机制。每个片区在挂钩教研员的协调下,学期初召开同类片区内各专题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会议,共同研讨制定学期研究计划,同类片区内各专题项目校也制定各自的研究计划。学期结束时,各专题研究项目校要做好研究小结,并在同类片区内交流。由于专题研究项目是来自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研究内容是学校、教师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活动启动之后,学校校长、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很高。

四、在实践中感受变化

篇2

关键词:专题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62-02

一、专题研究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应用的特点

1.将“小型讲座”引入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目进行授课,讲授的内容与结构完全按照教材编写的思路进行,学生和教师的思路都受到了教材的束缚。专题研究法教学则打破传统教学对教师的束缚,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分成三大主线和15个子专题,每一个子专题都以一个小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教师以学者的身份将每个子专题的内容以自己的方式呈现给同学。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由一位老师将教材从头讲到尾,而专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则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让每个专题中有专长的教师轮流教学,成立一个专题小组。这样教师也可以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将集体的智慧运用到《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中,更好的为同学服务。

2.改变了以往偏重知识单向传授的教学方法。从教的层面看,如今教师已不再是以往的传授者的身份,他更多的是以学生的合作者、引导着、通向成功的领路人这样一个身份存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将课程内容“讲”给学生变成“导”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环节,仅向学生描述本专题的培养目标和重点难点即可,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将课前预习和听课过程中未明白的问题,以提问和质疑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在现场答疑或组织同学讨论,使学生有互动过程,并能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各个专题的自主研究,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从学的层面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师,可以对老师的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将每个专题介绍给学生,学生自己便可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成自学的过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寻找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日益激发的情况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最后便会掌握自学的本领。专题研究法教学充分展现当代社会最具生命力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氛围,展现出师生在良性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境界。

二、专题研究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在专题研究法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一定要对教材有深刻解读,理解,再创造。《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较为零散,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专题,并且要求各个专题都要自成体系,并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这是总体要求。按照以上要求,教师要对三大主线和15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围绕专题收集相关信息,使专题不局限于教材,强化知识深度,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讲授方式。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地“备”好学生,将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听课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疑问,尤其要注意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盲区和知识的误区,使教学有的放矢。

2.实施阶段。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像一位演讲者一样,将自己所要讲的专题讲授给同学。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将整个专题完整地讲授出来,在每个专题讲授过程中,都要求教师设置如下环节: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工具,结论,存在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教学内容的立体表达。传统的“粉笔—黑板”式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中已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教师可以将每个专题精心编制PPT课件、Flas、操作视频演示等辅助教学手段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概念、原理、工作过程大多较为抽象,单纯用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用到上述方式可以做到图文并茂,提纲挈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便于学生理解和自学,提高教学效果。

3.总结阶段。教师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要对整个课堂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形式采用笔试和撰写论文方式。笔试设置在每学期期末,考试范围是所有专题,而论文撰写安排在每个专题结束后。论文要求以创新思想为指导,及时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知识和科技成果。通过论文撰写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撰写研究文档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论文写作打下基础。教师根据学生论文撰写情况总结经验,及时修改下一个专题教学方案。

三、专题研究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专题研究教学方法有着许多优势,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实施过程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成固定模式,难以适应专题研究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教学过程中已成为思维定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大部分教师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教师权威现象普遍存在。即便使用了专题研究法,学生仍然不敢提问,不敢对教师的问题提出质疑,没有自己的观点,从而削弱了专题研究教学方法的效果。

2.教师素质和能力的不足导致专题研究教学方法难以实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接受了专题研究法的理念,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但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难以将每个专题完整的有逻辑的呈现给同学,部分教师在专题的设置上考虑不周,对专题研究不够深入,导致专题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体系不完整。这样教师很难驾驭专题研究式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要求。

3.学生能力参差不一,难以参与到专题研究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能力并不一样,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在课堂就会很快地参与到专题研究中,表现地也较为活跃。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并不能完全融入到课堂中,专题研究法需要同学也有很强的逻辑性,这样,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专题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他们就会在课堂上表现的较为沉默,长期下来,就会缺乏自信心和积极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四、总结

专题研究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的特色和优势,这些优势有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理念得到全新的创新。专题研究法这种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效发挥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教学真正迎合了教学相长的本意,在互动中实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当然,专题研究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发挥其优势,弥补不足,才能是专题研究法在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体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研究性学习作为解决策略之一被提出来。研究性学习重建了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换言之,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而面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1]。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冲击传统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促使新的教学模式产生。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始至终教师扮演着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扮演着被动接纳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差,以至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差。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促使学生学习的模式发生着繁体腹地的变化,科技推动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W方法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前进脚步。新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极大地冲击,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现代日趋严重的教、学矛盾得以有效解决,使教师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展示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2]。

二、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翻转课堂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组织课前、课上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在目前的教学设计领域中,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运用线性系统方法模型对一个学校的全部课程设置计划一门具体的课程、一个教学单元等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是教学主体,由师生共同构成了研究行学习,师生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对话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内容,组织讨论,并对所获得结论加以评判和指正,使学生的研究成果无限趋向于正确,最后加以全面综合的点评,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线上教学设计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包括网易云课堂、YY教育、多贝等。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发展迅速,学校的网络和无线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与相对成熟的学习平台合作,共同开发建立适合学生在线学习的网络平台,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线上教学设计,教师主要负责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视频或微课制作、电子教案、教学资源补充、讨论专区、通知、作业、管理、统计、考试等方面。教师要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

教师在线上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先形成自己的先期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疑问,加强学习的深度。另外,学生在课堂之上没有理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线上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能够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扩充,例如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欣赏,对专门教科书的查阅,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上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对于线上班级的管理的作用也很重要,好的管理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线上教学的学习中,利用所学知识的趣味性,教师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学习的过程,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如图2所示。

(二)线下教学设计

线下的教学设计具体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总体规划,包络教学引导、教学分组、提出问题、分组探讨、集中讨论、教师讲评、分组实践等教育环节。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对于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引导要有预先的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前期过程巧妙的引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根据实践课堂学生的组成,科学分组,体育实践课多数为合班教学,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班级,

彼此不熟悉,因此分组时纪要考虑到学生专业关联,又要照顾学生间的交流平台的搭建,还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别,进行合理分组,有利于探讨、交流、学习。分组之后,教师集中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提出需要学生自行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探讨之后集中让各个小组成员派出代表讲解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于踊跃发言,积极参与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分数、口头表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做适当的点评,最后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动作要点、动作难点,讲解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教师讲评是课堂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堂上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最大限度的评价和指导,实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以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技巧、沟通能力、个人能力锻炼等诸多方面得到教师的广泛指导,从而在提高学生智力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包括: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体育学科异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技术动作,教师则进行教学巡视,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性进行个别指导,如发现共性错误,教师可进行集中纠正。教学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线下教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强的教学能力,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保障。课堂的翻转,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角色虽然改变,但扮演着更加全面、更加重要的角色,更加体现教师驾驭教学的综合能力。在这里,“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

三、结语

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的引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崭新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正在引导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变革。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中对于翻转课堂教育理念的运用是大势所趋,翻转课堂不光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翻转课堂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体育学科自身的教育功能的优势也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得以体现,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教育人才的创造,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行翻转课堂的必备条件,优秀的教学模式需要优秀的教育人才的具体实施,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真正体现体育学科的教育优势。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育资源是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不紧要做好科学的教学设计,还要做好教育实施者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翻转课堂这种优秀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翔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中央 电化教育馆,2011,(3).

篇4

关键词:大学体育;翻转课堂;应用研究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很难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翻转课堂融合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于一体,不仅成为了一种时下较为流行的教育理念,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众多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求。借助翻转课堂,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来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老师从传统的言传身教模式中解放出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建议。现阶段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呈下降趋势,大学体育课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在平时的体育课程中,老师不仅要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锻炼,还需要满足不同学生对锻炼的不同需求,极大的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借助翻转课堂,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1.翻转课堂

1.1翻转课堂概念

翻转课堂模式,老师讲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内容有选择的筛选出来,制作相关的教学视频,学生借助视频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还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来了解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更好的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重点进行学习,同时参与到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终完成掌握和理解新知识,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以往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学生借助课后作业等方式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课前借助老师制作的视频来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再课堂上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翻转课堂。1.2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了翻转课堂的概念,之后在2011年的TED会议上,人们开始重视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应用。近两年,关于翻转课堂的相关学术研究报告数量更呈现出激增。在我国,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颁布,为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开始进行研究和应用,目前在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形成了有着我国独特风格的教学形式,可以为实际的教学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不足

体育教学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理论教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同时教学内容也十分陈旧,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现在的学生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体性差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前提下,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大的难度。因为受到教学时间限制,在体育课堂上,老师在进行动作的讲解时往往只能重复两三遍,对于体育基础差的学生而言,很难掌握和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需要老师再重复进行演示、讲解,对于体育基础好的学生而言,老师示范一两遍就能够正确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再三的重复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失去锻炼的激情,同时浪费时间,无法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技能。因此,体育老师需要借助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既要满足一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需求,还需要满足另一部分同学对更多知识技能的需求。

3.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3.1充分发挥出老师的教学价值

现阶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老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将老师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老师可以在课前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动作等学习任务制作成视频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并在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发挥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展现老师的教学价值。平时的体育教学中,需要有老师来进行教学动作的示范,但是老师在示范过程中往往会与标准动作有一定的偏差,学生在模仿老师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偏差的加大,进而动作出现错误现象。同时,老师想要将动作正确的示范给学生,需要提前对动作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达到熟息掌握的程度,才能教给学生。借助翻转课堂,能够将教学动作完整、标准的教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任务量。另外,根据相关的统计,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老师缺编35万人,随着学生对锻炼的需求和愿望越来越大,体育老师缺乏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进而严重限制了体育教学的发展。翻转课堂的出现,一方面能够覆盖广泛的学习群体,同时可以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即使一些比较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可以借助翻转课堂来聆听名师的教导和指引,提高教学质量,将老师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

3.2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技术动作

现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身体素质以及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或者很难接受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而对体育学习产生厌倦抵触心理,很难提高自己的体育水平。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借助视频课程来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对教学内容有足够的理解和消化时间,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有学习更多体育知识的机会,体育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持续、反复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自主控制,另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下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够充分的利用学生的空闲时间,并且为老师的课堂教学留有足够的时,进而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真实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同时,借助翻转课堂,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会下意识的与学习好的学生进行对比,进而形成一种自我否定心理,当在某种运动项目上与其他同学差距过大时,会对该项目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学习来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节奏,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之后的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建立起学习的自信息,更好的完成体育学习。

3.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时间空间的限制

现阶段的教育方式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在教室来完成教学任务,翻转咳痰教学模式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空间的限制。首先,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一些学生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接收课堂教育的难题;另外,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自由的进行上课时间以及上课地点的选择,不再拘泥于课堂时间,能够实现对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翻转课堂还可以打破师生之间的界限,老师和学生可以就教学内容更好的进行交流和联系,同时老师还可以寻找一些名师的教学视频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4.基于翻转课堂的体育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的体育教学设计,在课前,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制作成视频,借助网络实现共享,学生既可以学习到体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还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在课堂上,老师能够更好的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老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视频进行修整,学生借助视频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做好课后练习巩固。

5.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5.1网络视频设计

老师在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时,尽量选择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部分来进行制作,保证教学内容的高效以及精炼,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另外,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老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进而保证视频的有效性。科学合理的视频内容,能够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提升,比如说在进行羽毛球的教学视频的制作时,老师可以将不同的羽毛球打球技巧制作成不同的视频,学生根据不同的视频名字来有针对性的对羽毛球技术进行学习,老师在动作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羽毛球的打球小技巧以及打球规则,学生可以借助放大以及慢放等功能,掌握这些动作技巧的精髓,进而更好的掌握羽毛球打球技术。另外,这些打球技巧,老师既可以通过亲自示范来进行,还能选择一些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的打球视频进行剪辑,满足学生追星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2学习任务设定中的应用

学习任务设定是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借助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在视频中找到学习的重难点,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使得学习过程有着更强的指向性以及目的性。比如说在进行篮球的教学时,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三步上篮,那么老师就可以制作一个关于三步上篮的短视频,将国际篮球巨星,如韦德的三步上篮视频进行详细的动作讲解,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动作上的失误和不足,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比赛,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篮球知识专业性,还能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3学习成果评价上的应用

老师可以将学生的训练动作以及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制作成视频,给学生进行中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增强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接下来的训练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老师在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进而一直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6.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人智学 专题教学 设计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已有七年之久,对于钱学森之问和目前的教育问题,我也一直也在反思自己和国家的教育体制,我希望改善我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希望对他们的价值观有正向的引导,希望他们能主动学习起来,我寄希望于国家的教育改革能尽快加快步伐,使未来的孩子具有创新能力。每每听到国家的教育改革我都激情澎湃,现在听说国家现在严谨学前教育小学化,说到幼儿园查看还有没有背书上学的。我觉得国家确实认识到了教育的问题,在改革在实施。

百度百科的解释“‘人智学 ’是鲁道夫?史代纳创立的一门精神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智慧、人类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智学是探索通往精神领域的知识途径,通过研究人智学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人类的精神存在,物质世界与宇宙的现象。”我虽然一直反对他太强调人类精神世界的作用,但是反思一下如果人能信仰这种精神的作用确实是可以对我们起到正向引导作用的,我认为如果把他应用到大学的心里教育当中也是可行的。下面是引用百度百科对此的进一步解释“研究人智学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这种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并可以以内心世界的需求来调节,直至获得与精神世界的共鸣。”“针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最终才能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我理解的就是一种正确认识自我和宇宙的正向精神引导,身、心、灵和谐统一发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宇宙观,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方向性和动力性。

目前我运用人智学和专题教学的知识在我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进行教学研究与尝试,我试着改变我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结果反响是很好的。一年以来,我的教学实验是重点尝试加强学生自己的亲生感受(即侧重身、心、灵统一的方法),删减课堂讲授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如:观察表象和实验现象、触摸、嗅闻、动手操作、制作、测量、徒手绘制图形、看书阅读、思考等,最后总结、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前我上课要讲的知识点基本是一带而过,或者干脆不讲,而是改为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专题研究引入知识要点,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我不断地跟踪、设问、指导和一起总结讨论。课程结束后我自己的感觉和学生的感觉都非常好,我觉得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要求。学生也改变了,开始认真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学会了思考,而且做出来的作业也超乎我的预计,他们课程结束后也都对我非常尊敬。下面是我实践的一些细节和方法。

首先是反思目前大学课堂的一些情况:

1.学生为什么会因为一些芝麻小事就请假不上课?如肚子疼、去院里办事等。

2.学生为什么不会配合教师的要求完成应该做的任务,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而是疲沓应战。

3.到底有多少同学在认真听课,思考老师的讲授内容?多数学生上课是心不在焉。

4.讲课老师的专业水平究竟有多少高?是否在不断学习进步?

5.讲课老师的演讲水平究竟有多高?教学技能有多高?通常是满堂灌,语言平平。

6.教师能否运用心理学知识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7.为什么学生都喜欢抄作业或考试时抄袭?

8.学习本门课程有什么用?进入社会后学生在学校所学能应用多少?

下面是我反思之后应用“人智学”和“专题教学”在课堂所做的一些调整:

1.课程前期准备——与本课程相关的史学类或历史演变知识的思考(正向心理引导阶段)。

我会举出一些事例让学生反思,主要是导正学生的思想让其开始学会思考。比如《家具设计》课程我让学生看教材书中家具的图片思考同一时代的中国古典家具和西方古典家具的区别,《装饰材料课程》让学生回想设计史课程,思考设计的演变与材料的关系。主要就是关于课程的史学类,就是读诗以明志,在学生自己自己的思考之后,我开始总结导入哲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正向引导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人类历史的价值取向和自己的价值观,这样学生就会变得主动起来。

2. 课程进行中——专题教学法或基本问题法的实施教学阶段和现场调研阶段(亲身体验的阶段)。

我会应用专题教学法在上课初期,提出基本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去解决问题,然后以演讲、展示或实验的型式表现出来,全班讨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会要求学生根据实物调研、测量、实验、绘制,去亲身做一些调研的实际工作,去思考所调研实物的由来和特点。这是非常关键的,这就是“人智学”的加强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生活所带给你的经验和教训将陪伴你终生,真正的教育从自身内部开始,身、心、灵的和谐统一。体验之后,就是总结呈词了。结果我们发现在学生演讲或展示的时候,自己也会发现还有很多不解的新问题,同时我也会对他们的初步结论提出新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跟踪指导和老师的知识储备了。随后我们就又会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学生又会下去查资料、调研,这样推进下去与课程有关的一些知识点就这样基本都解决了。如果没有完全解决,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总结、思考。我相信在学生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也会这样亲身体验去调研、去分析、去总结知识点。

下面是我在上《家具设计》课提出的基本问题:(1)中西家具是怎么演变的?(2)人体工程学和设计美学思想在家具中是如何体现的?(3)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有什么区别?(4)学习《家具设计》我们能做到些什么?

学生在解决基本问题后又出现的问题是:(1)什么是榫卯结构?(2)什么是板式家具?(3)汉代的家具到底是如何体现人体工程学的?(4)家具设计中人的身理和心理体现的是什么?(5)什么是有机曲线?(6)什么是理性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等。

3.课程最后——作业布置。

为了避免作业抄袭现象,首先还是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老师要明确对抄袭的痛恨态度,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要费心思尽量不让学生有可乘之机。我会布置一些没有现成东西可抄的作业,如将作业的要点徒手绘制出来或制作模型或找到真实的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去创作完成作业。

总之,以上就是我对目前教育的反思和运用“人智学”和“专题教学法”所做的一些尝试。另外我认为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卷宗建设,让每位学生见证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知识的积淀。希望这些能能真正加强学生的身、心、灵的和谐统一发展,改变学生学习知识的模式,加强思考练习。同时改变教师上课的模式,将我们的课堂交还给学生。但是还存有一些我迷惑的和尚未解决的东西,就是运用“人智学”理论方法是否太侧重于人的感性认识,而理性方面的作用就显得有些轻了。我还得继续学习研究,希望将来会更加清晰一些,发表此文是为了同大家一起探讨,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点力量。

参考文献:

[1]Rudolf Steiner著.颜维震译.人学[M].洪叶文华实业有限公司.2010(07).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艺术;学习效果

近年来,对教学艺术的研究成为当今世界学者与教育专家的重要研究课题,有关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与创新的研究也有很多,但是鲜有人把体育教学艺术与体育课学习效果联系在一起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以职专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解析何为体育教学艺术,并且分析在体育教学艺术中职专教师如何灵活运用艺术手段组织教学及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体育教学艺术概念及特点

体育教学艺术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同,它指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遵循教学原则,合理运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将自己的创造性与课堂的规律性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艺术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教学艺术方式方法,融合教学背景、教学设备、学生特点及人的性感情等方面进行教学,从而加强体育课学习效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首先,它是审美性与具体化的结合。体育教学中的艺术是师生凭感官可以直接具体感受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的,另外,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人以美的享受。其次,它是娱乐性与感情性的结合。体育教学艺术独有的特点之一就是区别于文化课的严肃讲授过程,体育课中师生都要融入他们所共创的欢乐融洽的环境中去,也就体现出了趣味性、娱乐性。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与情感发展水平,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教授合适的技术要领。再次,它是创造性与个性的结合。艺术教学要注重发散思维,注重创新,同时要因材施教,针对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把握新世纪体育教学新特点,以此完善与提高体育教学艺术。

2职专体育教学艺术的运用

分析过体育教学艺术及其特点之后,我们认识到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艺术手段进行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就职专教师而言,要不断地参与教学艺术改革和完善教学艺术手段,形成健康积极的课堂风气,使用学生喜爱易接受的教学手段,兼顾创新性与规律性,打造自己别具一格的授课方式。笔者主要从三部分分析应当如何恰当地运用体育教学艺术,及其对职专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提高。

2.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的艺术

教学内容与课堂安排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才能时刻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心理机能,提高其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在准备阶段,职专教师要采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意愿,为接下来的讲解与教学打下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后,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及注意力逐步上升并处于中高等阶段,教师开始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动作要领,并且亲身示范,引领学生跟学,要求学生对新动作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然后学习下一步动作,这样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增加学习的难度和运动负荷,以学生注意力为导向,认真多遍讲解本课的重点难点并加以练习。在本节课将要结束阶段,由于学生体力意志力下降,注意力不再集中,教师要安排一些体力耗费量小、活跃气氛的游戏或者活动,使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运动的欢乐与魅力。

2.2组织管理艺术

组织管理艺术是要考察职专教师个人的组织能力与应变能力,不同于其他科目,体育一般是室外教学,场地较大,组织能力尤其重要。教学过程中,职专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随时注意其表情与眼神动作,如果学生有厌烦、为难的表情,教师要用恰当的体态、动作、语言、示范等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做到示范规范优美,语言生动准确,以此吸引学生兴趣,使其能够正确并且准确地学习课程、掌握技能,从而陶冶其情操,锻炼其意志,增长其才智。另外,教师自身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吸收最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参与最新的体育活动,同时引领学生经常参加观赏并且组织体育活动,使学生融入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仅要“学”,更要达到“乐学”的境界。

2.3教学语言表达艺术

语言艺术精湛,在教育、交际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而简练、优美、准确而又幽默的语言在教书育人方面十分重要,在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不仅可以讲解动作技巧,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心理建设,使学生不仅可以强健体魄锻炼身体,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从“学”逐步转为“乐学”。此外,教师正面、积极、幽默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也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3职专体育教学艺术对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影响

3.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与学习效果的联系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体育教学是根据大纲计划、课时多少与教材内容,由职专教师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针对性与科学性,又要具有创新性与艺术性,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主动以最短时间、最少精力取得最大效率。另外,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洞察力,利用自身教学经验对各教材进行筛选与比较,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根据教材内容的简单和复杂程度,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

3.2组织管理与学习效果的联系

体育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职专教师不仅要仪表恰当,形体优美,动作规范,而且要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及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合理安排练习密度与节奏,充分利用布局合理的场地,把控整体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加强自主学习;组织学生经常参加与观赏体育活动,更新他们自己的知识库,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激情,塑造自强自信的自我,达到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体育实践,从中收获的学习效果。

3.3教学语言表达与学习效果的联系

语言艺术是一项具有魔力的艺术,在讲解动作技巧与提问时候,职专教师可以充分使用语言艺术,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燃起对知识追求的热情。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获得肯定的满足和快乐的体验,以稳定已获得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可以对职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列举实例,表明体育课练习锻炼的益处,达到掌握几种锻炼项目及教学内容,就可以受益终身的学习效果。

篇7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

为推动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完善。本文旨在探索研究如何构建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技能型人才的认识

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角度看,网络人才可分成创造型、研究型和技能型。从职业角度看,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网络工程与网络应用的部署、实施、管理以及销售工作,在业界担当“网络管理员”、“助理网络工程师”、“网络技术服务员”、“网络销售工程师”等角色;从人才规格角度看,他们应具有根据用户的应用需求,利用现有技术构建网络平台、部署网络应用、实施网络工程项目和管理网络系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除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等三个层次人才的共性要求外,对他们的技术操作及应用能力、工程实施与工程管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二)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分析

根据技能型人才的定位,我们提出了“以工程化思想为指导,强化技能操作,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为有利于实践课程体系的结构化设计,我们从技术构成、功能构成和梯度构成三个特征维度对技能型人才的实践能力进行分析与分解,如图1。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构建网络工程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验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等的支撑。网络实验(训)平台的设计和搭建遵循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发展性的原则,网络工程方向的性质决定了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和动手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因此建立设备完善、功能全面的实验、实训基地是极其重要的。

1.网络实验室

网络实验室主要承担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网络规划设计、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等课程的学习。网络实验室设计有8组网络工程实验的设备,每组由2台路由器、2台交换机和6台计算机组成,每组6人,总共每次可容纳48名学生。网络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有“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网络设备调试”、“CCNA”、“CCNP”等课程及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应用实训、开放实验室、毕业设计等。

2.综合布线实训室

综合布线实验室主要承担网络布线、网络测试、工程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习。综合布线、网络工程等内容是网络工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环节。因此布线实训室相当重要,其中包括了线柜、各种光纤、双绞线等传输介质、各种接入设备、施工工具、检测工具等。目前我系的综合布线实训室只进行了一期建设,应加快进行二期工程建设,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教学。

(二)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匮乏是实践教学的“软肋”。教师的工程能力是我们师资的一大弱点,而网络工程方向的教师如果工程能力弱,学生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培训力度。针对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采用课程组负责制,每门课程配备课程组主讲教师,同时负责课程的实践环节建设。为了锻炼教师的实践动手及技术能力,应定期派教师参加CCNA、北大青鸟等各类培训。

2.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工作任务和企业项目中进行锻炼、进行专业实践。在此过程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同时也可使老师把在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带到课堂或者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3.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以此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社会岗位发展变化很快,校内的实习实训条件不可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要求,而且也不可能搞大而全、小而全。让学生到生产岗位进行实训、比模拟岗位更加具有真实性,可以使学生更快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更加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补充学校实训条件的不足和缺陷。但由于我院所在地域的IT行业欠发达,一直没有较对口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给我们的实践教学带来很大的制约因素。如何打破原有思维方式,跨过地域及行业限制,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质量,必须建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评估、实验课程评估、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考察和监控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在此方面,我专业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实践教学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对网络工程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明确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面对社会需求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其工程特点,多方位考察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要素,并以此为依据考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数学;转化差生;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68-01

一、教师要用爱心排除数学差生的心理障碍

多年的研究表明,成绩差的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惧师症”,课堂上不敢正视你的眼睛;你提问时,他头埋得很低,能回答的问题也不敢举手;放学路上也避着你……这样的学生我们如何教的好?如何转化?我认为首先要用爱心打开他们封闭的心扉,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被激发,其认识和觉悟才靠得住,扎得稳,才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我班郑冬有同学,三年级了,什么都不会,家长训斥,同学嘲讽,老师摇头,日子一天天过去,别的同学都长高了,而他显得更矮了——头低得更低了。这样下去他不仅心理受到伤害,生理也势必受到影响,我接手后,作了全面了解,周密安排:一方面进行家访要求其父母对他要有信心;另一方面,教导其他同学,对他不该嘲讽,应伸出援助之手;更重要的是本人将爱的天平向他倾斜,处处嘘寒问暖,同他谈心、拉家常,同他玩游戏、玩耍……日久天长郑冬有同学的心扉终于打开了,说出了自己差的原因,并说自己也想学好,而且自己也尝试过,但往往因为恒心不够而失败。我了解情况后,给他讲了很多故事,举了很多例子,慢慢的他找回了失去的自信,人也开朗起来,后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也有了长足进步。

学生是幼苗,差生是带病的幼苗,更需精心呵护,你一个小小的爱的手势,一丝鼓励的微笑,雨天的一把伞,病中的一杯水,生日时的一声祝福,流泪时的一声安慰,将是你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二、教师要改革课堂结构,力争做到最优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每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要求,真正做到“堂堂清”。这样就能较好地促进差生转化,所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也是转化数学差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1.让差生坐前面

排座位时,教师让差生坐前面,以便授课教师直接看到他们的笔记、演算、作业情况,直接了解差的原因——是不愿学,还是不会学,是知识缺陷,还是学习习惯差,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转化措施,从而达到转化目的,另外,让差生坐前面,还有利于他们听清,看清,有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让差生多回答问题

有的教师认为差生回答问题,耽误教学时间,其实不然,让差生回答问题不仅能促进差生的思维,锻炼差生的胆量,提高差生的表述能力,还能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救。

3.让差生多演板

差生基础差,老师上课时如只是语言讲授,差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很难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于差生教师应尽量让他们多演板,演板出现问题,教师讲清,再让其演板,有新的问题再讲再演……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差生往往缺乏数学兴趣,学数学仅仅是一种被动行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直接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改实验中我是这样做的:落实好《课标》,现行《课标》强调学生获取知识时的情感体验,相应教材中也插入了较多游戏,提供了较多情境,给学生留了很多实践空间,这些均给教师设计趣味教案提供了很多素材。本人在设计教案时,还经常插入些数学故事,小幽默,小笑话,尽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习题,游戏,实践活动;多采取竞赛,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尽量使差生有较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能力,如我在教学“可能与一定”这个知识点时,我就注重了让差生上讲台摸球,动口讲述摸的结果,动脑思考再摸的可能性,并插入“犯人抽生死签”的故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篇9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随着国家建筑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筑工程设计中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型工程国际化招投标的推行,促使建筑市场逐渐趋向规范化、国际化。而过去传统的建筑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了在校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缺乏良好对接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尝试通过课程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得到优化和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1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根据对建筑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建筑历史、建筑施工等,其内容涵盖方案设计、建筑历史及理论、建筑技术和施工几个方面。同时,从事设计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熟练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划分知识模块,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适当增加人文艺术类课程。在制定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以毕业生实际从事岗位需要和必备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为依据,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模式,将课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划分为通识基础、设计系列、理论系列、美学与人文素质、建筑技术五大课程群。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加强基础,注重实践,通过分阶段的建筑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设计思维及创新能力、方案沟通与协调能力[1]。

2改革前后的课程体系比较

传统的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着重于学生基础美术训练、制图和表现能力、平面功能划分和空间布局、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可以结合目前世界建筑发展趋向,增加建筑节能、生态建筑等课程,结合建筑项目施工管理,增加建筑师业务、建设法规、建筑施工等课程。加强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及提升,增加建筑美学、建筑赏析、建筑绘画及表现等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加快和完善校外实习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参与到专业实习中。

1)原有课程体系。

以我校为例,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具体课程涵盖内容。

2)改革后的课程体系。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生的建筑绘画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划分为通识基础课程、设计类课程、理论类课程、美学修养与人文素质课程、建筑技术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六个课程群,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筑设计为核心,建筑理论和技术为支撑,结合实践,渗透美学和人文知识的课程体系[2]。

3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都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项目策划及工程施工知识,毕业后能在设计院、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因而,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1)明确目标,分层次提高。

专业能力的提高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技能,包括场地设计、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建筑方案设计、快速表达等。这一层次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一般的设计工作。二是创新能力,设计实际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根据建筑及环境的复杂程度不同出现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场地要求和现代建筑的发展,提出最合理的解决建筑和环境问题的方案。所以创新能力是理解力、创造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3]。

2)学分制改革。

国内目前的学分制借鉴于国外大学的做法,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自,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学生有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包括:专业选择权、学业规划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但从学分制的实施来看,国内主要停留在课程及教师的选择权上,并且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程的选择性有限,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因此,如何加大学生对于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允许学生选择辅修方向,协调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实现跨专业和学科选课等,都是推行学分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建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与市内多家设计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其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以利于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同时便于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明确专业学习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结构,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完成就业对接[4]。

4结语

根据建筑学专业评估要求和行业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依照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樊莹,董晓婉.浅谈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及实施[J].教育技术研究,2012(4):211-212.

[2]孙超法,张万奎.建筑学专业“一心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87-88.

[3]邢双军,方勇锋,陈跃.以能力为核心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2):105-108.

篇10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与之密切相关的幼儿教育自然就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而在幼儿教育顺利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关键因素。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则取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的合理设置。但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怎样设置才能达到合理规范并最终符合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呢?本文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实际来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体智能课程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强有力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型人才。作为中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幼教人才方面更是功不可没,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体智能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培养出的幼儿教师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造成幼教人才资源的流失。这是与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实际应用技术性人才目标相背离的。同时,随着幼教市场人才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幼儿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希望孩子能在体智能等方面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这都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进一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以幼教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合理体系,从而为培养复合型的幼教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概念

体智能。顾名思义,体是体能、体力,智为智力、智能,能为人能。就是透过身体活动,运用一种或多种游戏来提升幼儿的基本能力。体智能课程也就是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活动技能来达到促进幼儿体力、智力、能力的提升,体能方面如我们的课程安排了许多的走、跑、跳、爬等运动,幼儿在课程中能得到充分的体能锻炼;智力方面如幼儿可以拿着迷你绳变成大象的鼻子、猴子的尾巴等各种小动物肢体,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潜能,让他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维。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1.教师责任心不高。鉴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对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是不能相比的。中职学生几年以后要进入社会,学生毕业时能够顺利拿到一张毕业证就可以,有这种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教师责任心不高。而每天的教学只要完成自身任务便可,至于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的多少,则不是教师所关心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更是一句空谈。2.重视文化课,忽略体智能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体智能课程的学习也不可或缺。但在我国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中,体育、舞蹈、游戏等体智能课程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认为体智能课程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教授学生游戏等活动是在“不务正业”。殊不知,我国在教育早期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他,只会造成学生畸形发展。没有强壮的体魄,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思想,接受再多的知识也是徒劳的。假若学生毕业从事幼教职业,却发现自身所学在幼儿园完全无用武之地,既造成人才的浪费又阻碍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岂不叫人痛惜。只有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才能培养更多的幼教人才。

四、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1.强健幼儿的体魄。此所指的强健幼儿的体魄,并不是指强身报国,或是以选手般的训练方式来从事幼儿体智能课程教学;而是希望以内在加强幼儿自身的抵抗力、心肺能力,刺激体内神经的传导;外在则运用身体的协调能力将肌力、敏捷性、平衡感、巧致性、柔软度、韵律感、瞬发力等,以及配合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前庭平衡觉等感觉统合当中的主要项目相互结合,来学习走、跑、跳、踏、踢、丢、抛、接、拍、打以及攀爬等简单到复杂的动作,使幼儿能有体力应付日常生活之所需。2.激发幼儿智力潜能。好动与爱玩本来就是幼儿的本质与天性,学龄前的幼儿绝大部分的感觉与知觉,均是透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幼儿在身体的运动游戏当中,透过模仿、想象、过去的经历与实际操作的学习,变成主动或被动的学习环境与机会。这对于幼儿脑部的发展与体内神经系统间的传导,有着很大的影响。3.体验团队生活,增强合作意识。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需要众多小朋友的参与。小朋友虽然对游戏活动十分期待并且充满激情,但也不能随心所欲,需要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教师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在游戏中是处在一个团体之中,需要和其他小朋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游戏。久而久之,儿童不但体会到在游戏这个团体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儿童的合作意识,进而为幼儿将来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研究

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幼儿教育培养幼教人才的重任,不能忽视,必须面向幼儿教育的实际,放眼未来,积极进行体智能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1.转变中职学前教育体智能课程设置的观念。(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幼教市场需求,想幼教市场之所想。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幼教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幼教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幼教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与探索,幼教行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与幼教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上岗,为幼儿园所用。(2)重视技能课,强化基本功训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以满足幼儿教师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所决定的,又是幼儿素质的必然要求。2.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首先,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类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状态。其次,增加技能实训课的课时,保证学生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音乐、钢琴等,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要靠学生的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完成的。最后,要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实习是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去适应学前教育工作。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见习实习模式,实行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的形式。3.体智能课程体系的版块化设置。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分科设置,这种单一的课程模式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因此,根据目前幼教市场的就业情况,将课程体系按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成文化知识岗位、体能岗位、智能岗位三大课程版块。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各课程版块都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更大,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序完成学业。这样设置使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每个版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获得一项职业岗位能力。文化知识版块是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训的一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文学、幼儿英语、幼儿园管理、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幼儿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其门数、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理论的应用性,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操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体能版块是对学生进行体力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鉴于现在很多学生日常缺乏体育锻炼,健康状况差强人意,稍微加大体育活动的强度,身体就承受不住,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扩大教学范围,如纵队列(队形练习)、热身操及舒缓操等,还可根据幼儿园教学的需要增强百米走、三十米来回往返跑、五十米短跑、立定跳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每两天一次的体育课程设置为每天一节课,这样不但适应了幼儿园的教学实际,还增强了学生的体魄,两全其美。智能版块是针对学生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设置的一类课程,凸显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模块(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舞蹈技能模块(舞蹈表演、幼儿舞蹈编排)、美术技能模块(儿童画创作、手工教学、教玩具制作、环境创设)、音乐技能模块(钢琴弹奏、声乐演唱、儿歌伴奏)、语言技能模块(普通话、幼儿教师口语、故事表演、儿童文学创编)等,只有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幼儿带来多彩的活动,更好的开发幼儿智力。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