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出入库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出入库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物藏品 文物库房 空间布局 交通流线 设备设施 多项功能结合
文物保管区(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持续性将影响到博物馆文物的收藏、维护、展出等多个方面。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其收藏文物将涵盖我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乎全部的领域,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特性必将是容量大、功能强、科技含量高,对于设计人员不但要求有较强的建筑设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有宽泛的知识、较强的整体控制以及统一协调等多方面能力。本文将根据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的设计经验,并以其为例,对文物库房的作用、功能、空间、构造、设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阐述。
1. 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1. 博物馆、文物定义及与文物库房相互关系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对于博物馆的定义。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是反映人类历史发展各阶段文化、艺术、科学、社会形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展开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的数量及质量直接关系博物馆的地位及各项业务工作的展开。《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指出:博物馆“在提供建筑方面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以便为藏品物理方面的安全与保护提供适宜的环境。以完成其既定方针内的收藏、研究、存放、保护、教育及陈列等基本职能。”
在使用功能上,文物库房是藏品的长期妥善安全的保存空间,文物库房要为文物提供必要妥善的保存环境。在文库流线上,文物库房是文物长期恒定的保存空间,是文物入库收藏的终点;对于文物的研究、管理、展示传播的业务工作,文物库房又是文物出库的起点。因此文物库房在文物收藏、管理、保护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一个设施完备,功能合理,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文物库房是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建设中重要部分。
1.2. 现代化的文物库房建设在国家博物馆建设中的必要性
原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库房,设在原博物馆的地上一层,门窗密封不好,室内潮湿,条件简陋,初期建设没有空调通风设施,后其经过数次改造,增设了空调通风等设备,但是受条件所困,没有系统的管理运行,长期不使用。文物保存处于自然空气环境中。这样的收藏环境,对文物的保存、管理、研究是不利的,无法达到最大限度保存文物记录历史的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大幅增加,文物管理科学化,文物分类细化,藏品性质与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对藏品的保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老博物馆需要更多的储藏空间。同时现代的空调设备设施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文物库房的内部空气环境,为更好的保护文物提供有利条件。
作为现代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其文物库房的建设,不仅是规模上的扩建,同时在库区空气环境控制,自动化系统管理,科学技术运用,安全防护、防火措施、防水措施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设计建设。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库为地下藏品库,馆内现有藏品60余万件,针对博物馆长期收藏,藏品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预留40万件藏品的可发展收藏空间,新文物库区按照100万件藏品的规模与标准进行设计。
2.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区建筑设计原则
在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以确保文物安全为原则。在安全妥善的收藏保护文物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消耗,使建筑功能与形式统一、各类流线畅通合理。
博物馆建设中,库房建设和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文物库应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震、防空气污染等设备和措施。
文物库区建筑设计以文物入库出库的流线为脉络,综合考虑库前区的各功能区的划分与布局及文物库与各个展厅之间的联系,通过“点、线、面、体”展开,形成一个以文物库房为基础的空间网络构架。其中“点”为各功能区域的布局点位,“线”为联系各功能区域的文物流线、交通流线等,“面”为各功能区域内部的规模面积的布局铺开与各项功能要求的实现,“体”为各功能区域通过建筑空间联系,交通流线,功能联系,设备技术调控联系等形成多元立体穿插的综合体。
博物馆文物库区设在建筑首层及地下,广义上包括文物管理区、文物库房及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作为文物流线上最重要节点,在文物库区的设计中,紧密结合文物入库工艺流程及文物出库研究及出展流线。
3. 国家博物馆文库区文物管理及文物保护区的建筑设计
3.1. 文物管理区设计
文物入库前,需经过文物管理区的各项严格的管理程序。作为文物进入藏品库前得处理场所及内外展文物的出纳地,文物管理区主要担负着文物的接收、鉴选、登记编目、消毒、拍摄等工作。
文物管理区位置布局要求一方面靠近博物馆建筑,便于接收,提取,装卸外来文物;另一方面需要与藏品库房相邻,便于文物入库管理。文物管理区通过文物走廊,文物电梯等水平交通形式及垂直交通形式的组织,有机的将文物库房与文物库前区联系在一起。
文物管理区设置有征集,鉴选,编目,拍摄,档案,查询,研究,鉴赏,临展出入库房等房间及库房,这些房间为文物暂时存放的空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各项设计均围绕有效文物保护措施这一重点展开。其中防水设计采用一级屋面防水等级,防火消防设计中设置独立防火分区减小火势蔓延对本区域的影响;同时针对书画,织绣类文物的特性,房间内采用气体灭火系统,避免文物遇水遭受严重破损。在文物走廊及房间内温湿度环境相同,保证文物在入库流程上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空气环境中,对文物存放时间较长的房间,空调系统采用恒温恒湿空调。安全防护体系按照防护级别Ⅰ设置。文物管理区位置处于建筑的首层及地下部分,其中部分地下室房间结合人防工程进行设计,上述结构设计标准在极大程度上满足文物防震,安全防护等要求。
4. 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
4.1.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的概述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位于地下,地下藏品库较之地上库房的优点首先由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保温隔热性能高于地上建筑,一年中地下室内的温湿度条件波动小,有利于保持室内空气环境的恒温恒湿,有利于节省空调运行费用,节省能源。其次地下室没有自然光照射,完全避免文物在库区保存收藏期间遭受太阳光紫外线照射产生的损伤。另外地下库房在结构坚固、建筑防震、安全设防等方面条件都优于地上建筑。
需要注意的是地下室位于建筑整体的低位,防水、防潮是地下室的薄弱环节。对于薄弱环节,在文物库房的设计中加强措施,重点防范。通过可靠的建筑防水防潮构造设计、空调系统设计及高效准确的自动化监测管理,扬长避短,为文物的长期保存提供理想环境。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内吊顶控制线下净高为:3.3m。根据《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 27-1992的规定,中国国家博物馆库房建设及文物管理为一级风险等级;防护级别Ⅰ级。库房护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墙,库区内结构楼板采用无梁楼盖,这样的结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库房内的空间高度。
4.2.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外部的环廊设置与内部交通脉络
4.2.1. 文物库房外部的环廊
文物库房外部设置环形文库走廊,文物库房的库门仅开向环形文物走廊,走廊外侧布置了文物管理用房,作为的藏品库房仅通过环形文物走廊与博物馆的其他半开放的功能房间相联系。
文物走廊是文物出库入库的重要文物通道,走廊空间尺寸,全程保证宽3m,净高3.3m,确保大型文物在运输流线上畅通无阻。采用环形文物走廊围合,文物库房与地下室外墙及库区的其他功能用房隔离开,在空间布局上使文物库房形成“库中库”格局。环形文物走廊除了文物运输通廊的功能外,环形走廊的设置增加一道文物库房防水防潮设防屏障,同时环形走廊隔离了文物库房与地下室外墙,降低文物库房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温湿度波动,利于库区空气环境的精确控制,此外环形走廊还是安全防护设计的一道重要的设防屏障,在文物库房的防尘防污染等方面环形走廊的设置也起到一定作用。
4.2.2. 文物库房内部的交通脉络
文物库房内部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划分,是在确定库区内文物交通流线的脉络基础上制定的。设计初期经过多种交通流线形式的比选,最终确定两点一线的主干流线与横向分支的尽端式次流线相结合的“鱼骨式”交通脉络。其中“两点”为文物库房出入口部,库房的出入口是文物运输的重要枢纽,设施包括文库电梯、电梯前室、文物库门、库内风淋室等,出库的文物由库房出入口部出发经过水平运输流线及垂直运输流线,到达博物馆各功能区;入库文物通过出入口部经风淋室洁净处理后进入库区。“一线”为库房内主走廊,其贯穿库区,连接库房内所有功能分区。根据各库区具体要求布置尽端式次走廊。
文物库房内的交通流线特点是脉络清晰,主次分明,库区可辨性强,;交通面积占库区总面积比例小,有效提高库房的使用效率;库区内走廊平直顺畅,利于文物搬运。功能分区整齐明确,有利于防火分区、温湿度环境分区、防护单元的划分。
4.3. 国家博物馆文库库房的功能分区与环境分区
文库库房以质地对文物进行分类,按照文物的地质类别存放保管文物。文物质地归类有金属文物类、书画文物类、砖陶瓷玉器文物类、考古挖掘类、民族文物类、丝绸织绣皮革类、漆木牙角骨类等。不同质地的文物对存放环境的温湿度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每个库区根据不同质地类别的文物,设置特定的温湿度标准。
文物库房分为四个库区,第一文物库区、第二文物库区、第三文物库区、第四文物库区。根据文物质地,分类保存文物,确定库房温湿度环境分区。不同的库区保存不同质地的文物,设置专属空调机房,以便精确控制库房内的空气微环境。
4.4. 国家博物馆文库库房的消防设计、安防设计、人防设计的完美结合
消防防火设计是文物库房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文物库房特殊的功能性质,在消防防护设计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有:库区规模面积庞大,整体性强,不易按照常规防火分区面积进行区域划分;库房区作为不对外开放,除库房出入口,没有通往外界的消防疏散口;库区驻留人数少,除少量专业文物保管人员工作,没有闲杂人员;库区走廊到出口距离长;库区内存放有大量珍贵文物,常规消防防火措施极易对文物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坏。综合上述多方面的特殊条件,文物库房的消防设计采取消防性能化分析的手段进行设计,确定消防设计方案。并经过多轮专家会论证审查通过。
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的安防设计:文物库房为,风险等级及安全防护等级均为一级,属于国家规范规定的最高级别;总库门安装防盗、防火、防烟、防水的特殊安全门;库房内配置最高配置等级的探测装置;库房内通道和重要部位安装摄像机,保证24 小时内可以随时实施监视;出入口安装与安全管理系统联动集成的出入口控制装置,并能区别正常情况与被劫持情况;地下文物库库区墙体为钢筋混凝土墙体,厚500,混凝土标号C60,库区底板、外墙体、顶板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12。
文物库房按照人防工程进行设计,平时功能为文物库,战时功能为文物库,文物库房人防防护抗力等级为5到4B级。作为国家级文物库房,其平时的使用功能与战时使用功能统一,其主旨为文物提供一个恒久安全的保存空间,最大程度最大限度地永久保留文物,保留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明遗产。
在文物库房建筑设计过程中,保护文物为文物创建一个安全良好的保存空间,成为设计的重点。综合文物对存放环境的多方面的要求,确定如下四类分区:温湿度环境分区,文物质地分类分区,消防防火分区,人防防护单元分区。在各类分区空间划分上,有主有次:根据文物质地分类分区,确定温湿度环境分区,确定为本分区库房服务的专属空调设备机房。根据文物质地分类分区及温湿度环境分区,进行防火分区的划分,进而划分人防防护单元。经过反复推敲设计,使防火分区的范围与文物质地分区库的范围、与环境分区的范围、与人防防护单元的范围重合统一,从而满足各方面的技术使用要求。
在库区人防工程与安防工程设计中,人防的防护密闭范围与库房安防防护范围产生出入,为库区服务的设备机房属于人防防护单元范围内,但是在库房安防防护范围外。在人防方案设计工程中,打破常规的人防设计思路,通过多轮人防专家会议,确定库房区域人防工程的设计标准。在库区人防设计中,库房专属设备机房的结构抗力等级,防化等级,密闭设施与所服务的库房区人防标准相同,机房口部以人防口部标准及要求设置,机房门向文物库房外的开启,不对库区内部开门,在机房与库区之间的墙体为满足安防设置标准的库房外维护墙体;空调形式平时采取全空气系统,战时封堵库区对外通风竖井,进行库区内部空气循环隔绝通风。上述设计同时满足安防及人防的各项建设要求。
4.5. 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建筑、机电、设备等措施,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在达到文物库房使用功能建设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人防、安防、消防等多方面建设要求。
篇2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一)藏品来源。藏品来源必须在出入库凭证和各种账目中明确记录。根据藏品来源的不同,在藏品账号方面有不同的编码规则。
(二)移交入馆。在确认来源后,藏品保管人员将依托藏品交接凭证进行入馆交接工作。仔细清点所有藏品,并将藏品的名称、来源、类别等最普通的属性记录在凭证上,最后将藏品运送至文物库房区。
(三)库前整理及入库。在文物库房区,藏品保管人员将对藏品做进一步确认,并将藏品的详细属性数据录入有关账目,可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定名及鉴定、技术处理及实测、记录影像资料、录入藏品账目及卡片。
(四)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五)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六)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及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二)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三)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四)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五)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观众难以对展品全面了解,从而无法产生亲近感,使观众与博物馆渐行渐远。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期的大型博物馆开始了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与兴趣,吸引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注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一)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三)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四)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篇3
一、机构健全、职责落实。淮北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文物工作繁重。而该馆只有十多人。为抓好全市的文博工作,他们首先狠抓了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建设。设立了保卫部、保管部、群工部、陈列部、考古部及研究室、办公室等机构,做到了分工精细,任务明确。同时,还陆续制定和完善了《劳动纪律》、《奖惩条例》、《岗位责任制》等20多个制度,从而保证了文博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
二、博物馆工作卓有成效。在新馆舍未建前,博物馆根据馆情,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文物收藏、保护、整理、保管和研究、宣传等方面,全面的展开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对馆藏文物都进行了建卡、拍照、绘图、测量、建档等基础工作,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库房管理有严格的制度,文物出入库,人员出入库都有据可查。1999年,我市境内出土发掘了唐代古木船4艘,为保护好这些古船,该馆成立了保护小组,外请了泉州及省博专家制定了保护方案。在近6年的保护工作中,博物馆人员昼夜值班,对古船喷洒药剂,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温度、湿度、天气、喷药量、船体变化等数据的监测、记录。由于没有先进经验可借鉴,他们就成立了“古船保护”科研课题组,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科研攻关,多次论证和更新保护方案。现在,古木船已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脱水,定型、防腐等工作,已移至博物馆内,对外展出。由于保护成效显著,得到专家的赞肯。
为提高广大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淮北市博物馆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多年来,每年都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开展文物法等法律法规宣传,走上街头散发宣传资料,现场讲解文物知识,张挂宣传条幅。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不断进行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安徽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下发后,博物馆配合市文化主管部门,积极推动了《淮北市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的制定工作。该文件出台后,他们翻印了5000多份,分别寄送到相关单位。宣传工作的有力,使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广大市民文物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群众举报次数逐年大幅增加。市民丁仰振同志,为支持博物馆的建设,一次性就无偿捐赠古瓷藏品近2000件。该馆还十分重视文物征集工作。平时注意收集信息,已发现文物,就努力克服资金短缺,路途遥远等困难,想方设法的去收集。柳孜镇发现大量文物后,他们先后8次深入到该地区,进行摸底、调查,收集,共征集古陶瓷器等文物上千件。听说离市区几十公里处的铁佛由一农民收藏了2只古铜鼎,他们连续十多次上门做工作,使他主动捐献这件贵重文物。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博物馆新馆建设于2000年动工建设了。在一缺经验,二缺人手的情况下,该馆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反复论证陈列方案,精心组织施工。为赶在2004年国庆节前开馆,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文化局领导的带领下,吃住在工地近两个月,顶着三伏酷暑和蚊虫叮咬,一天工作十几小时,有的职工病了也不休息,打完点滴就上工地,有的家中有急事,来不及处理就赶来加班。有一次油漆气味一下子就熏到了
七、八人,但是没有一人离开工作岗位,也没有一人叫苦。博物馆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合力,艰苦奋战,终于如期开馆,向国庆55周年献了厚礼。博物馆建成开馆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开馆的前七天,为配合市文化旅游周对外免费开放,原计划每天只接纳1000人次,但市民的踊跃参观,博物馆主动调整安排,加大组织力度,在七天之内共接待了观众达10万人次。新馆开馆后,博物馆在抓好管理工作的同时,热情接待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人手不够,就加班加点连轴转,白天接待观众,晚上苦练基本功,为贯彻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他们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措施,变更开放时间,修改讲解词,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开馆三个多月以来,共接待参观团体260多批次,观众达13万余人次,其中免费接待中小学生近万余人次。
文史研究工作也成绩显著。近年来,他们先后进行了淮北地区历史,汉画像石,大运河,古陶瓷等研究项目,出版了《柳孜码头发掘报告》二册,发表各类学术文章70多篇,近40万字,为淮北的历史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文物管理工作成绩斐然
淮北市丰富的文化遗存使文物管理工作责任重大。身负全市文物管理工作职责的博物馆,在人手少,资金短缺等困难下,奋力拼搏,努力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近年来,完成了两次文物普查工作,对全市境内的文保单位,文物古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建立基础数据库,为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矗在文物普查同时,认真落实了文物保护“四有”工作,为全市文保单位树立了标志牌,划定的保护范围,制定了保护方案。在文物发掘工作中,近年来,博物馆配合基建工程抢救性发掘古墓葬数十座,特别是1999年4月开始的柳孜码头的发掘和2004年12月的市保单位双垄孜谷堆发掘工作,取得重大成果。1999年的柳孜码头发掘历时200多天,共出土唐代沉船4艘,唐宋陶瓷器近千件,唐宋时期全国各大窑口的瓷片万余片,宋代石筑码头一座,这不仅是对考古学补史,证史有巨大作用,而且解决了通济渠流经地点和路线这一历史悬案,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次发掘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遗址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的双垄孜墓葬发掘也取得了重大发现,出土了700多片铜镂玉衣的玉片,几十件釉陶,其中釉陶博山炉及釉陶楼,在我市尚属首次发现。发现这么大的墓葬,这么多的玉片在安徽省也属首次。近几年,我市基本建
设工程较多,各处的施工工地发现墓葬也很多,仅三中墓葬一次发掘汉墓21座,出土了500余件陶器,铜镜等文物。这些墓葬的发掘大大丰富了馆藏,而这其中,无不浸透着博物馆全体人员的汗水和辛苦。
为保护文物古迹,近年来,市博物馆主动配合市文化主管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对省级文保单位两处进行了维修。2004年申报并被评为省级文保单位两处。对重要的文保单位,他们还与专人签订保护协议,并定期到各点进行巡查,发现有损毁、盗掘现象,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另外,还积极配合基本建设们认真进行基建工地文物勘探工作。2004年,就完成文物勘察4处。
四、文物安全措施得力,确保无责任事故
重视安全保卫工作是他们的传统,该馆曾多次被评为安全先进单位。馆里的安全保卫组织健全,制度细致,责任落实。新馆建成后,专门配有8名保安人员,昼夜巡查,全天候24小时监控。由于措施得力,管理有效,近5年来未发生文物流失、损毁的责任事故,也未发生文物藏品被盗案件。同时他们还不断协同公安部门打击各种盗掘古墓葬和破坏文物遗存的行为,为保护全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淮北市博物馆成立于1976年,一个机构二块牌子,兼负文物管理所的职责。多年来,该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执行文物保护法规,扎扎实实地做好文物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开创文博工作的新局面,为淮北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机构健全、职责落实。淮北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文物工作繁重。而该馆只有十多人。为抓好全市的文博工作,他们首先狠抓了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建设。设立了保卫部、保管部、群工部、陈列部、考古部及研究室、办公室等机构,做到了分工精细,任务明确。同时,还陆续制定和完善了《劳动纪律》、《奖惩条例》、《岗位责任制》等20多个制度,从而保证了文博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
二、博物馆工作卓有成效。在新馆舍未建前,博物馆根据馆情,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文物收藏、保护、整理、保管和研究、宣传等方面,全面的展开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对馆藏文物都进行了建卡、拍照、绘图、测量、建档等基础工作,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库房管理有严格的制度,文物出入库,人员出入库都有据可查。1999年,我市境内出土发掘了唐代古木船4艘,为保护好这些古船,该馆成立了保护小组,外请了泉州及省博专家制定了保护方案。在近6年的保护工作中,博物馆人员昼夜值班,对古船喷洒药剂,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温度、湿度、天气、喷药量、船体变化等数据的监测、记录。由于没有先进经验可借鉴,他们就成立了“古船保护”科研课题组,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科研攻关,多次论证和更新保护方案。现在,古木船已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脱水,定型、防腐等工作,已移至博物馆内,对外展出。由于保护成效显著,得到专家的赞肯。
为提高广大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淮北市博物馆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多年来,每年都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开展文物法等法律法规宣传,走上街头散发宣传资料,现场讲解文物知识,张挂宣传条幅。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不断进行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安徽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下发后,博物馆配合市文化主管部门,积极推动了《淮北市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的制定工作。该文件出台后,他们翻印了5000多份,分别寄送到相关单位。宣传工作的有力,使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广大市民文物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群众举报次数逐年大幅增加。市民丁仰振同志,为支持博物馆的建设,一次性就无偿捐赠古瓷藏品近2000件。该馆还十分重视文物征集工作。平时注意收集信息,已发现文物,就努力克服资金短缺,路途遥远等困难,想方设法的去收集。柳孜镇发现大量文物后,他们先后8次深入到该地区,进行摸底、调查,收集,共征集古陶瓷器等文物上千件。听说离市区几十公里处的铁佛由一农民收藏了2只古铜鼎,他们连续十多次上门做工作,使他主动捐献这件贵重文物。新晨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博物馆新馆建设于2000年动工建设了。在一缺经验,二缺人手的情况下,该馆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反复论证陈列方案,精心组织施工。为赶在2004年国庆节前开馆,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文化局领导的带领下,吃住在工地近两个月,顶着三伏酷暑和蚊虫叮咬,一天工作十几小时,有的职工病了也不休息,打完点滴就上工地,有的家中有急事,来不及处理就赶来加班。有一次油漆气味一下子就熏到了
七、八人,但是没有一人离开工作岗位,也没有一人叫苦。博物馆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合力,艰苦奋战,终于如期开馆,向国庆55周年献了厚礼。博物馆建成开馆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开馆的前七天,为配合市文化旅游周对外免费开放,原计划每天只接纳1000人次,但市民的踊跃参观,博物馆主动调整安排,加大组织力度,在七天之内共接待了观众达10万人次。新馆开馆后,博物馆在抓好管理工作的同时,热情接待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人手不够,就加班加点连轴转,白天接待观众,晚上苦练基本功,为贯彻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他们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措施,变更开放时间,修改讲解词,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开馆三个多月以来,共接待参观团体260多批次,观众达13万余人次,其中免费接待中小学生近万余人次。
文史研究工作也成绩显著。近年来,他们先后进行了淮北地区历史,汉画像石,大运河,古陶瓷等研究项目,出版了《柳孜码头发掘报告》二册,发表各类学术文章70多篇,近40万字,为淮北的历史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篇4
关键词:博物馆 藏品 数字化 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0-0084-02
我国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博物馆发展基础的藏品管理工作,仍然遵循着旧的管理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因此,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博物馆自身的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以及促进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1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背景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藏品资源丰富,馆藏标本6万余件,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大、也是全国高校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作为向观众传播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一直致力于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同时兼顾社会科普教育工作,先后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各级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最早于1999年开始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工作,建立了校内博物馆网站主页,并于2001年2月开始正式向公众开放;2001年12月,博物馆被教育部选入“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负责该项目中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建设,2002年10月,建成了基于网络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实现了馆藏主要恐龙展品以及部分古生物、岩石、矿物、宝玉石等的资源共享;2003年,博物馆着手进行藏品的数字化工作,但是当时仅以EXCEL为平成了部分馆藏品的资料信息录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暂时中断;2009年12月,成都理工大学新博物馆的主体建设竣工,这为开展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被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
2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2.1 前期准备工作
新博物馆库房的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为开展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0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化工作正式启动。尽管博物馆之前已经进行过藏品数字化的探索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部分资料已不能使用,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相当于重头再来。经过前期准备、资料收集、信息整理等工作后,首先进行了原有库房标本的搬迁工作,分批次将馆藏标本搬至新馆库房,为开展藏品信息化工作收集藏品信息的基础资料提供了合适的工作场所。同时,购置了开展馆藏标本数字化所需的服务器、电脑、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制定了藏品清理的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博物馆工作人员自行编程设计了用于藏品基础资料录入的数据平台,这为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
2.2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工作启动之后,负责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研,收集了国内其他博物馆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情况,并参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性描述标准》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文物博发[2001]81号),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编制了相应的代码文件,编写了博物馆藏品资源共性描述特征,采取层级分类法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分为指标群、指标集和指标项三个层级,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各项信息指标,建立藏品信息的各种信息表,规范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字信息,并导入到相应的信息表中,初步完成了成都理工大学藏品数据库的原始构建。在此基础上,依据博物馆标本清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了成都理工大学标本清理工作的信息平台,藏品管理人员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查询统计模块、数据库日志管理模块、藏品管理标识符变动通知模块等工作,形成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雏形。
2.2.1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组成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藏品基本信息、藏品管理信息、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和藏品关联信息等四大指标群组成,每个指标群又分别由相关的指标集和指标项组成。
(1)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理工大学博物馆属于自然类博物馆,根据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主要包含有藏品编号、名称、类别、地域、年代、成分、形态、颜色、光泽、等级、藏品的计量、质量等基本信息指标集,根据藏品类别不同,各指标集下面又有具体指标项,各个藏品指标项均制定了相应的代码表或划分标准,比如藏品编号指标集又分为馆藏总号、固定资产编号、分号识别码、藏品分类编号等指标项;藏品名称指标集分为中文名称、外文名称(英文、拉丁文、俄文等)指标项;由于某些形状不规则的藏品,测量位置不同导致计量的差异,因此都有相应的规范等用以指导。
(2)藏品管理信息指标群。主要包括了藏品搜集、入馆、鉴定、定级、存放现状、出库、回库、藏品保护、藏品事故、注销和统计等与藏品管理工作相关的各个信息指标集。例如,藏品搜集指标集就包含了藏品来源方式(收购、征集、采集、捐赠、发掘、制作、拨交、移交、交换、旧藏等)、来源单位或者个人、藏品来源编号、藏品搜集时间、搜集经手人、搜集经过、流传经历等详细指标项;藏品入馆指标集主要包括了藏品入馆时间、入库登记单编号、入藏时间、典藏位置等;对于藏品出库则有出库申请单号、出库时间、出库原因、藏品出库单登记号、提取单位或部门、提取人、实物保管员、出库验交记录等。这些信息指标的完善,非常有利于藏品的出入库、藏品的利用与保护、注销与统计等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管理水平。
(3)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指标群。该指标群主要包含了藏品管理文档、研究论著、声像资料等指标集,例如研究论著就涵括了研究著作名称、类型、研究论著情况、研究论著详细内容。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且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每件藏品背后都有着它的故事,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是一件世界级的珍宝,关于它的研究文献及论著资料、新闻报道、声像资料都非常珍贵,将其纳入藏品信息库之后对于藏品信息管理十分重要。
(4)藏品关联信息指标群。藏品关联是指一群藏品组成一个特定的展览。比如说矿物晶系系列标本,矿物标准硬度标本,四大宝石,中国四大名玉,峨眉山二叠纪剖面标本,攀枝花矿床标本,四川晚侏罗纪恐龙动物群标本、云南澄江动物群标本等。该指标群包含了强调藏品的关联性,有利于藏品的系统研究与管理。
2.2.2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
藏品是博物馆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如何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发挥藏品的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现代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加强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需要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流程来规范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见图1)。例如,进行藏品实物管理时,藏品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是馆长、主管副馆长和典藏室主任,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相应的请求权力;对于藏品管理的标识符正常状态是被锁定的,当主管领导审核通过才能打开锁定的标识符,藏品才能进入管理阶段,管理流程是:主管审核----》实物确认----》修改藏品管理标识符----》打印单据----》文档签字备份,包括有当事人、实物管理、典藏主任和馆长或主管副馆长签字----》管理流程结束。对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藏品数据库的修改和整个数据库的备份等管理工作的权力。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的制定总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由下至上的二级领导审核制度,第一级为典藏研究室责任人,第二级为馆长或主管典藏副馆长;其次,上级下级审核制度,典藏研究室责任人典藏管理员审核,馆长或主管副馆长典藏主任的审核;第三,藏品基本信息稳定性,除管理流程的标识符,其基本信息是不能更改,如果发生更改,都要履行相应的管理流程,如报损、出入库、藏品注销等等。
博物馆藏品日常管理主要涉及新增藏品入库、藏品归还入库、藏品出库、藏品鉴定、藏品保护、藏品报损、藏品注销、藏品统计等,因此,博物馆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见图2),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的管理水平。
3 结语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并已完成了馆藏1.9万余件标本的信息化工作,由于经费短缺以及时间紧张,藏品信息系统还有部分功能尚需继续完善与改进,同时,博物馆庞大的藏品资源还需要继续进行数字化工作,并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已初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藏品。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随着数字化工作的继续推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将逐步走上正轨,藏品的管理水平也将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英.近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探讨[J].科学时代,2012(1).
[2]朱恪勤.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在苏州博物馆的建立[C].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篇5
[关键词]文物保护;博物馆;措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璀璨的历史文物,它们承载着各类的信息,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产、资源、民俗、文化和科技,作为人类宝贵的财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作为祖先留下的珍贵的依据,文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强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需要我们妥善的保护。而目前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就是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我国该如果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呢?重点应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措施。
一、取得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文物由于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使其保护工作的难度加大,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和国家不单单是从政策上来扶持文物保护工作,更要在行动上给予支持,即投入一定的资金,以更好的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很多地方政府认为将资金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不会取得相应的经济收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浪费。因为不能对文物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真正的认清,造成了开展文化保护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而事实上,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极强,可对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不断提升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更加注重。而通过对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即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予了满足,同时也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博物馆必须积极争取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使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藏品保护水平提高
随着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可借助于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来解决文物保护问题。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加大技术性保护,使馆藏文物的保护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因为作为主体,是由人来操作和使用各个设备和各项技术。我们应善于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挖掘,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学习各项专业知识,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感,能更加热爱博物馆事业。其次,需要以事业留人。专业的人才是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保障。所以博物馆应积极打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在工资福利方面、学习深造方面,为其创造条件,用事业留住人才。最后,对人才和外来技术大力引进。我们应扩宽视野,在文物保护方面,对国内外同行的技术充分借鉴,同时请进来学,走出去学,对一些专家和学者进行聘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水平不断提升。
三、实行科学管理、对规章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可应健全保管工作制度,应妥善保管、详细编目、确切鉴定、同时清楚账目,科学化的管理藏品。一是将科学而完善的管理步骤进行建立和健全。依据相应的程序进行管理,包括藏品的统计、注销、提用、排架、入库、建档、定级、编目、分类、登账、鉴定和接收;二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合理的程序、健全的制度,才可使藏品保护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而这些制度包括设施和设备的检修制度、安全管理守则、出入库管理规定和复制制度、修复、消毒、分类、鉴定和藏品的征集等。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三是将全员的法律意识进行提高,对自己的业务工作,用法律和法规进行指导。熟练运用和掌握博物馆和文物的法律和法规工作;四是对现代化的管理经验进行积极的借鉴;五是将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在藏品管理上,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使藏品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
四、将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处理好
随着日益加快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当前还缺乏一定的文物保护意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损坏一些文物。很多工程建设工作并没有真正执行法律的审批手续,也没有真正落实文物保护措施。这样会使文物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不但会对顺利开展建筑工程项目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还损坏了万物,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作为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文物保护条例,加强基础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对相关的文物管理条例进行制定,将文物保护和基础建设之间的矛盾进行妥善解决。只有经过相关的部门审批通过建设工程之后,才能执行相关的文物保护条例开展建设工作。为顺利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博物馆管理者需密切联系当地的政府部门,同时政府部门为切实保护文物遗产,应加强指导和监督工作。
五、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博物馆首先应该将文物保护的意义灌输给本馆内的工作人员,其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应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合理分配要保护的文物,真正落实到人。为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切实执行。同时宣传文物保护的意义,使广大民众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让人切身体会到文物带来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气息,并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真正受到启迪、熏陶、带来愉快。
篇6
第一条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准确鉴别藏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加强藏品的保护管理,确保藏品的安全,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博物馆应根据本馆的性质和任务搜集藏品。藏品必须具有历史的或艺术的或科学的价值。藏品必须区分等级,一般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一级藏品必须重点保管。
第三条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第四条藏品保管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业务工作,应由馆长分工负责领导。必须设立专门保管部门或配备专职保管人员。保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五条保管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刻苦钻研业务,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对于接触有毒药品、尘埃的保管工作人员,应比照当地有关工种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福利待遇。
第六条为保证藏品安全、进行科学研究或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文化部文物局可以调拨或借用全国文物系统所属各博物馆的藏品;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调拨或借用本行政区域内文物系统所属各博物馆的藏品,其中一级藏品的调拨、交换,须经文化部文物局批准。
第二章藏品的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和建档
第七条征集文物、标本时,必须注意搜集原始资料,认真做好科学记录,及时办理入馆手续,逐件填写入馆凭证或清册,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进行鉴定,确定真伪、年代、是否入藏并分类、定名、定级。鉴定记录应包括鉴定意见及重要分歧意见。凡符合入藏标准的,应连同有关原始资料一并入藏。各种凭证每年装订成册,集中保存。
第八条登帐
(一)藏品总登记帐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帐,设专人负责管理,永久保存。登记时要严格按照文化部文物局规定的格式,逐件、逐项用不褪色墨水填写,字迹力求工整清晰。如有订正,用红墨水划双线,由经办人在订正处盖章。未登入藏品总登记帐的大量重复品、参考品和作为展品使用的复制品、代用品、模型等,应另行建帐,妥善保管。
管理藏品总登记帐的人员不得兼管藏品库房。
(二)藏品定名
自然标本按照国际通用的有关动物、植物、矿物和岩石的命名法规定名;历史文物定名一般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
(三)藏品计件
单件藏品编一个号,按一件计算。成套藏品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理:组成部分可以独立存在的,按个体编号计件;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的,按整体编一个号(其组成部分可列分号),也按一件计算,在备注栏内注明其组成部分的实际数量,以便查对或统计。
(四)藏品计量单位
按照国家计量总局公布的统一法定计量单位办理。
(五)藏品时代
按其所属的天文时代、地质时代、考古文化期、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而定。以前的文物,有具体纪年的写具体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具体纪年不明的写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后的文物,一律写公元纪年。
(六)藏品现状
写明完残情况及重要附件等。
(七)藏品来源
写直接来自的单位、地区或个人,并注明“发掘”、“采集”、“收购”、“拨交”、“交换”、“拣选”、“捐赠”、“旧藏”等。自然标本应写明时代和产地;出土文物应写明出土时间、地点和发掘单位;近、现代历史文物应写明与使用者和保存者的关系。
(八)藏品总登记帐、藏品分类帐上的登记号,应用小字清晰地写在藏品的适当部位(不妨碍观瞻、不易磨擦之处)或标签上,并回注在入馆凭证(清册)和总登记帐上。
第九条编目、建档
(一)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编目卡片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除填写总登记帐的项目外,还必须填写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文字必须准确、简明,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
(二)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档案,编制藏品分类目录和一级藏品目录。《一级藏品档案》和《一级藏品目录》的格式由文化部文物局规定。
各博物馆的《一级藏品档案》和《一级藏品目录》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部文物局备案。
(三)为加强博物馆的现代化建设,各地博物馆可根据本馆经济及人才条件,逐步使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藏品。
第三章藏品库房管理
第十条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和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建立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发现不安全因素或发生文物损伤要及时处理并报告主管文物行政部门。发生火灾、藏品失窃等案件,应保护好现场,并立即上报当地公安部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部文物局。发生一级藏品损伤等重大事故,应立即上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部文物局,并查明原因,根据情节轻重给有关人员以必要的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库房应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紫外线)、防震、防空气污染等设备或措施。库内及其附近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文物安全的物品,并严禁烟火。库房区无人时,应拉断该区所有电源开关和总闸。
第十二条藏品要按科学方法分类上架,妥善收藏。一级藏品、保密性藏品、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要设立专库或专柜,重点保管。
第十三条藏品出入库房必须办理出库、归库手续。对藏品的数量和现状,必须认真核对,点交清楚。藏品出库后,由接收使用部门负责保管养护,保管部门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使用部门应尊重藏品保管部门的意见,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应及时予以纠正。
第十四条严守库房机密,建立《库房日记》。非库房管理人员未经主管副馆长、馆长或藏品保管部门负责人许可,不得进库房。经许可者由库房管理人员陪同入库。库房一般不接待参观。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各类藏品的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每年均应从博物馆的业务经费中划出适当比例,用以更新和添置必要的藏品保护、藏品收藏设备,改善库房条件,减少、防止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对藏品的损害。
第四章藏品的提用、注销和统计
第十六条馆内需要提用藏品时,必须填写提用凭证,一级藏品、保密性藏品、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其他藏品经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始得办理出库手续,用毕应及时归库,按原凭证进行核对,办清手续。陈列的藏品,要以确保安全为原则,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管理。纤维质素的文物要特别加强保护。每年提取的次数不宜过多,每次陈列的时间不宜过长,并应减少或避免紫外光照射。未用于陈列的藏品,必须及时归库。
第十七条馆级负责人提用藏品,须经同级其他负责人同意,藏品保管部门负责人提用一级藏品,须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提用其他藏品,须经本部门其他负责人同意,填写提用凭证后办理出库手续。
第十八条馆外单位提用藏品时,一般应在馆内进行。一级藏品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其他藏品经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由有关保管人员承办并负责藏品的安全,用后立即归库。
藏品借出馆外应从严掌握,一级藏品须经主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其他藏品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后,办理借出手续。借用单位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藏品安全,并按期归还。
第十九条藏品严禁出售或作为礼品。馆际之间藏品可相互支援、调剂余缺、互通有无。
调拨、交换一级藏品,须报文化部文物局批准,调拨、交换其他藏品,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调拨、交换出馆的藏品,必须办理注销手续;进馆的藏品,必须办理登帐、编目、入库手续。
第二十条藏品总数及增减数字,每年年终应及时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部文物局。重要情况应附文字说明。
第二十一条已进馆的文物、标本中,经鉴定不够入藏标准的,或已入藏的文物、标本中经再次鉴定,确认不够入藏标准、无保存价值的,应另行建立专库存放,谨慎处理。必须处理的,由本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或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复核审议后分门别类造具处理品清单,报主管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后,妥善处理。
第五章藏品的保养、修复、复制
第二十二条积极开展藏品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运用传统保护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设备,防止自然因素(温度、湿度、光线、虫害、污染等)对藏品的损害。根据需要与可能,建立藏品消毒、修复、复制、标本制作和科学实验等设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逐步加强藏品保护科技力量。
第二十三条因藏品保护或科学研究的特殊需要,必须从藏品上取下部分样品进行分析化验时,由馆长或其授权的人员组织技术人员会同藏品保管部门共同制定具体方案。一级藏品一般不予取样,尽量使用时代、类型、质地相同的其他藏品替代,必须使用一级品原件进行分析化验的,其取样方案,须报文化部文物局审批。其他藏品的取样方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第二十四条凡采用新的藏品保护、修复技术,应先经过实验,通过主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评审鉴定后推广运用。未经过实验和评审鉴定证明可确保藏品安全的新技术,博物馆不得随意采用。
第二十五条藏品修复时,不得任意改变其形状、色彩、纹饰、铭文等。修复前、后要做好照相、测绘记录,修复前应由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制定修复方案;修复中要做好配方、用料、工艺流程等记录;修复工作完成后,这些资料均应归入藏品档案,并在编目卡片上注明。
一级藏品的修复方案由主管副馆长或馆长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主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其他藏品的修复方案,国家博物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由藏品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或由藏品保管部门负责人会同科技修复部门负责人审批。其他博物馆由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
第二十六条经常使用的一级藏品和容易损坏的藏品应予复制,作为陈列、研究的代用品。复制品应加标志,以免真伪混淆。复制品使用的材料、工艺程序、复制数量和复制时间等,均应作出详细记录归入藏品档案。
为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需要,复制一级藏品,由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这类复制品,不得作为商品对外提供。复制其他藏品,国家博物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由藏品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其他博物馆由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
第六章奖惩
第二十七条对在藏品保管工作中,有下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或奖励。
(一)认真执行本办法,成绩显著的;
(二)库房保管措施落实,忠于职守,全年未发生文物损伤事故的;
(三)为保护藏品与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斗争的;
(四)在藏品保护科学和修复、复制技术方面有重要创造发明的;
(五)为博物馆征集文物、丰富馆藏做出特殊贡献的;
(六)长期从事藏品保管工作,贡献较大的。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情形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办法和《文物工作人员守则》的;
(二)发现藏品被盗、损坏或不安全因素,隐匿不报的;
(三),违章操作,造成藏品损伤事故的;
(四)利用工作之便,,中饱私囊但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渎职造成藏品(特别是一级藏品)重大损失,情节严重的;
(二)监守自盗藏品的或内外勾结、偷盗藏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条款从重制裁。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适用于全国文物系统所属的各类型博物馆,同时也适用各级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文物保管所。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由馆长组织实施,当地主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上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实施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篇7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91-02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博物馆文物获之不易、保管困难,是当前地方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物库房常年紧锁,秘不示人,一般的游客和普通研究者都无法参观,更谈不上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博物馆的文化职能。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博物馆没有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一、加大投入,切实做好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
(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是文物的保护与保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设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安全、坚固,其选址、结构、布局、设施等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藏品的寿命和安全。因此,博物馆在库房建设上要严格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等具体要求,严格按照“十防”要求进行设计。此外,在设施配备上,要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大现代化保护设施的投入力度,全方位提高馆藏文物的硬件保护水平。
(二)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为此,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严格按照藏品接收、鉴定、登记、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程序进行管理。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藏品征集、鉴定、分类、消毒、修复和出入库管理规定、安全管理守则、设备设施的检修制度等。同时,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日益完善。再次,要提高全员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最后,应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管理藏品,逐步实现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二、立足馆藏实际,做好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一)有效运用仿真复制手段
博物馆文物复制是以文物藏品为依据进行的复原制作,作为博物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衡量博物馆藏品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文物复制本身就是对文物藏品的一种有效保护。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文物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着当时政治、经济或时代特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些珍贵文物由于受保护条件、外展运输设施的限制,在陈列展览、鉴赏研究、养护修复等环节中脱离藏品保护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提用过于频繁,藏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和物化生物因素的破坏。为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真正达到延长文物寿命、使之保持固有面貌的目的,而又不影响陈列、科研、藏品保管等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尽可能用复制品代替使用。
做好文物复制工作有助于开展馆际之间的藏品交换、借用,互通有无,以“复”补“缺”,促进馆际之间的互相合作和经验交流,为博物馆的科研活动和陈列工作提供必需的实物资料和物质基础,确保藏品使用和安全,也有助于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一方面,在一些安全保卫措施简陋、文物存放条件落后、安全保卫人员薄弱的博物馆,对于稀少、珍贵的文物藏品应集中存放、重点守护,陈列、研究时可用复制品代替,以确保文物安全;另一方面,在一些没有安全保障的巡展中,用复制品代替稀少而又珍贵的馆藏文物,也是一项重要的安全保卫措施,以防文物被盗。
文物复制促进了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在现有文物资源的条件下,合理合法地复制文物,可以提高文物的开发利用价值。从已有成功事例来看,湖南省博物馆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着手,该馆复制经营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其中有漆器、丝绸、瓷器等,通过美术工艺厂复制出仿真度极高的精品,并申请专利,使同行业无法复制。甘肃省的文物复仿制品类,如敦煌造像、铜奔马、观音、反弹琵琶、甘肃临摹壁画、敦煌系列丝巾等,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些地方性博物馆也应学习借鉴以上经验,复制本馆代表性文物,在解决了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之间矛盾的同时,又搞活了文化产业市场,带来了经济效益,取得双赢的理想效果。
(二)运用高科技数字化技术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理论认为,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在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类产品更新换代、令人目不暇接的信息时代,传统理论及当前的陈列形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需求。未来的博物馆应当是给大众提供文化交流的场所,其终极目的是让人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对传统陈列模式的突破,首先要求陈列内容设计的革新。充分合理地运用多种高科技数字化、多媒体手段,专门设计多媒体触摸屏系统以及等离子大屏幕电视系统。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能使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的价值。其中,采用的幻影成像技术最具代表性。幻影成像系统是以宽银幕的环境、场景模型和灯光的变换为背景,再把拍摄的活动人像叠加进场景之中,构成了动静结合的影视画面。这种在国际上被称为“Fanta-ViewMagicVision”的幻影成像技术,是利用光学错觉原理,将电影中用马斯克摄像技术所拍摄的影像(人、物)与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进行合成。按剧本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绘声绘色,虚幻莫测,配有声、光、电等特殊效果,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新颖直观。
数字技术可以给陈列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便利,也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可使观众更深入地学习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价值。
(三)建设博物馆网站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互联网成为除传统传媒(电视、报纸等)之外人们获得信息的新途径。目前,国外的知名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先走出这一步。上海博物馆早在建馆之初,就设立了专门的计算机信息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内的藏品信息化、数字化,是国内博物馆网站中信息量较大、可看性较高的网站之一。而故宫博物院更是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信息产业部的支持,提出了“数字故宫”的概念。为此,故宫博物院于1998年专门成立了资料信息中心,后来开通了故宫博物院网站,包含了大量的介绍性文稿、图片、学术论文等内容。目前,故宫博物院与国外的交流通过网络和数字光盘来进行。
博物馆网站建设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程,它不仅要挖掘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更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绝非一两个人、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此外,网站建好后,还需随着博物馆信息的更新而不断更新。因此,在网站建设的过程中要预留更新接口,以便对网站进行动态更新。
博物馆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开展文化思想建设的重要窗口。博物馆不仅具有收藏保护和管理职责,更具有开发利用和陈展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一个国家、区域、民族文化的展示,激活整个国家、区域、民族的文化活力,因此,又具有重要的激励功能。这实际上是把静态的、被动的、死的文化转化为一种动态的、主动的、活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进一步激活博物馆的文化体制,使博物馆的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成仲旭,吴海洋.博物馆的文物复制[J].中国博物馆,1993,(2).
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新城魏晋墓群的保护、管理,确保新城魏晋墓群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新城魏晋墓群的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新城魏晋墓群进行文物保护以及在新城魏晋墓群保护范围内进行生产生活、参观游览、考察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的机关、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新城魏晋墓群的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
新城魏晋墓群保护范围内的基本建设、旅游开发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和相关法律、法规,其活动不得对文物及其环境造成损害。
第四条新城魏晋墓群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新城魏晋墓群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
****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负责对新城魏晋墓群保护的监督和指导。
****市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新城魏晋墓群保护的日常行政监督管理工作。
新城魏晋墓文物管理所负责新城魏晋墓群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长城保护研究所负责新城魏晋墓群的文物保护、加固维修、文献研究、“四有”建设等工作。加强对新城魏晋墓群文物和科学保护技术的研究、应用。
文化、公安、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工商、环境保护、旅游等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新城魏晋墓群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新城魏晋墓群保护和管理所需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予以保障。****市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要确保每年将一定比例的景区收入用于文物保护。
新城魏晋墓群保护和管理的拨款、事业性收入资金及有关基金会的基金和其他捐款、赞助财物,必须严格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城魏晋墓群的保护,支持开展国内、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市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发展文物旅游等事业,促进文化交流、文物保护和事业发展。
第二章保护对象与保护区
第七条新城魏晋墓群保护对象是:
(一)新城魏晋墓群保护区内的地下文物;
(二)由新城魏晋墓群保护管理机构收藏、保管、登记注册的文物藏品和重要资料;
(三)新城魏晋墓群保护区内的地上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
(四)其它依法应当保护的文物。
第八条甘肃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新城魏晋墓群保护范围是:
重点保护区(核心区)包括:
南墓区墓葬较密集区域。东以新城镇农灌渠第三支渠为界,南、西、北三面边界皆在戈壁滩上。共有八个坐标点:东南角点位:北纬39°49′52.6″,东经98°26′27.9″,高程:1484米;南面点位:北纬39°49′28.6″,东经98°26′00.8″高程:1493米;北纬39°49′23.1″,东经98°25′49.8″高程:1499米;西南角点位:北纬39°49′31.7″,东经98°25′24.7″,高程:1501米;西面点位:北纬39°50′03.2″,东经98°25′22.2″高程:1499米;西北角点位:北纬39°50′19.4″,东经98°25′12.4″高程:1492米;北面点位:北纬39°50′27.7″,东经98°25′33.8″高程:1494米;东北角点位:北纬39°50′29.7″,东经98°25′59.0″高程:1489米。面积:189.8公顷。
一般保护区(缓冲区)包括:
****市新城镇移民村西南水井房(北纬39°52′49.3″,东经98°24′59.4″,高程1482米)为基准,向东南至酒(泉)新(城)公路新城段,向西南至****市新城镇毛庄子南三岔路口(北纬39°50′51.8″,东经98°24′0.02″,高程1511米),再到南墓区西南角标志碑(北纬39°48′36″,东经98°22′31.8″,高程1543米)。
第九条****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应会同市国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划定的保护范围,设置的保护标志和界桩,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损毁。
第三章保护管理与利用
第十条****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应当组织编制新城魏晋墓群保护规划,经省文物局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编制新城魏晋墓群保护规划应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新城魏晋墓群保护规划依法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保护规划经批准公布后,不得擅自更改;确需更改的,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新城魏晋墓群核心区内不得新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缓冲区内不得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工程。在新城魏晋墓群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均不得进行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特殊需要进行的建设工程,必须经省、市文物管理部门审核,报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二条在新城魏晋墓群保护区内已有的污染文物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治理的,由市环保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三条在新城魏晋墓群保护区内不得进行影响文物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因特殊需要进行的建设工程,必须事先依法征得文物管理部门同意,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应当与新城魏晋墓群的环境风貌相协调。在进行建设工程前,应当依法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在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的,应当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制定文物保护方案;在工程建设中发现文物的,建设单位应当立即停工,保护现场和文物安全,及时通知市文物管理部门。
因建设工程而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十四条在新城魏晋墓群保护区内,确需进行考古发掘的,应当依法办理批准手续,依法由文物保护部门组织已经取得考古发掘许可证书的单位实施,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私自发掘文物。
第十五条市文物管理部门应当科学确定墓群旅游环境容量。
第十六条市文物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新城魏晋墓群文物和科学保护技术的研究、应用,配备防火、防盗、防虫、防自然损坏等设施,确保文物安全,保护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不受损害。
第十七条市文物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及时对墓群进行修缮、保养。对文物进行修缮时,应当依法办理批准手续,其设计、施工、监理等必须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第十八条市文物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文物记录档案并依法向****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备案。文物的出入库、提取使用、调拨、交换和借用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第十九条市文物管理部门对新城魏晋墓群文物和科学保护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及由其提供资料制作的出版物、音像制品等,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知识产权。
第二十条制作出版物、电影、电视剧(片)以及专业录像和专业摄影需拍摄新城魏晋墓群文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在市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进行拍摄。
第二十一条因特殊情况需要复制新城魏晋墓群文物的,应当根据文物的级别,经国家文物行政部门或者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由市文物管理部门监制。
第二十二条新城魏晋墓群文物及新城魏晋墓群保护区内的土地不得转让、抵押或者赠与、出租、出售,不得用于不利于文物保护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申请在新城魏晋墓群核心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事先征得市文物管理部门的同意后,有关部门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市文物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保护监测制度,对新城魏晋墓群保护状况进行监测,发现可能危及新城魏晋墓群安全的,应当依法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保护。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新城魏晋墓群文物的义务,对损害、破坏新城魏晋墓群文物和历史风貌、自然环境的行为有权阻止、举报。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事迹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或省文物局给予表彰奖励:
(一)长期从事新城魏晋墓群保护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
(二)在新城魏晋墓群文物和科学保护技术的研究、应用中成绩突出的;
(三)对制止损毁、破坏、盗窃新城魏晋墓群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做出突出贡献的;
(四)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抢救、保护新城魏晋墓群文物有功的。
第二十七条在新城魏晋墓群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审批权限,不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造成新城魏晋墓群文物及重要资料损毁或者流失的;
(三)借用或者非法侵占新城魏晋墓群文物的;
(四)贪污、挪用文物保护经费的。
违反前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自被开除公职之日起10年内不得从事文物管理工作。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违法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违反本办法应当受到处罚的其他违法行为,由省文物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做出处罚规定,可以依法委托****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委托的权限实施处罚。
第五章附则
篇9
摘要:目前古籍保护工作受到了政府和古籍保护单位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133-02
1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馆舍条件差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建立了符合藏书标准与理念的现代化图书馆,但古籍书库的条件却普遍较差,缺乏古籍保护技术设备。在高校图书馆,除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少数图书馆外,大多数图书馆古籍书库的恒温恒湿基本要求没有实现,能配备普通空调机就算是条件好的。地方院校图书馆的古籍书库更是因为古籍数量少、读者少,而常常被置于一个空闲的角落。除去水火灾害外,虫灾和酸化成为新时期古籍遭受破损的两大主要原因。
1.2管理不到位
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古籍管理与保护的法规。许多高校图书馆内部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没有专业的古籍整理与保护人员,对古籍的管理不到位。对自己的古籍家底不甚了解,只是知道大概的数量,没有具体的数字。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除已编书100余万册外,未编书到底有多少册,有什么书,没有确切的数据,只是粗估有50余万册[1]。其他小馆的情况更令人担忧。
1.3人为的不经意损坏
古籍文献的载体多为纸张,即使是早期的竹木简牍、丝绸缣帛,保存到今天大多也已不同程度的老化变质。古籍保护工作者在延缓古籍的老化、保护古籍的同时,对古籍的破损也是不可避免的。古籍在打包、搬运、提取、上架、阅读等过程中都可能会因人为的不经意而遭到撕裂、折叠、摩擦、挤压、冲撞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不慎污损,甚至在古籍上乱写乱画、眉批圈点,都对古籍保护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利用缩微技术对古籍进行复制及影印时,也极易对古籍带来损害。
1.4专业人才少
目前,高校图书馆凸显出严重的人才不足现象。就现有的古籍保护人员而言,也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背景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偏大的问题。
首先,对于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后继乏人。按国家图书馆的统计,目前全国古籍修复人才不到100人,其中高校古籍修复人员仅10余人。除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少数图书馆外,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配备专职修复人员。据统计,我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古籍需要修复[2],而某些高校图书馆需要实施抢救性修复的古籍高达80%。由此可以想象,即使配备了修复人员,修复人员的有限与巨量需要修复的文献相比,还是显得微不足道。
此外,一些图书馆缺乏编目人员,虽藏有一定数量的古籍,但至今未能整理编目,无法向读者提供可查询的馆藏目录。有些图书馆虽有编目人员,也对馆藏古籍做了编目,但因水平有限,致使馆藏目录错误百出,不能准确反映馆藏情况。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古籍编目人员尚不足百人[3]。
1.5资金无保障
据调查,现在修补1册古籍的市场报价在300元左右。以馆藏10万册古籍的高校图书馆为例,按三分之一的破损率计算,修复所有的破损图书需要资金近千万,无疑短期内投入如此巨资的可能性极小。再加上古籍的读者群范围较窄,许多高校图书馆多年都不曾购买,古籍文献成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盲区。更有甚者一些地方高校图书馆想要改善古籍存藏条件,订购书柜,更换函套,但因资金缺乏不得不搁置起来。
2加强古籍保护的应对策略
2.1加快标准化古籍书库建设
加强古籍的保护首先要改善馆藏古籍的保护条件,建设标准化古籍书库。古籍对于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和紫外线含量极为敏感。根据《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图书保护最适宜的温度为16~22℃,相对湿度为45~60%,同时要求温湿度24小时恒定。古籍书库应配备性能优良的恒温恒湿空调机或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然而目前有此设备的也仅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少数几家图书馆。为了防止虫灾和酸化,还可以装备现代的高科技设备,如检测古籍纸张纤维的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测试古籍纸张含酸度的测酸仪等仪器设备,但这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还极为少见。
郑玉娟: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对古籍收藏量大、善本多、具备一定保护条件的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作为财政投入和保护的重点。同时,文化部也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起草了相关的标准规范,其中包括《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对古籍书库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标准。接着开始在全国相继开展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和评选工作。有条件的单位应以此为契机,在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共同支持下,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尽快建成一批标准化古籍书库。
2.2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应引起国家在法规层面上的重视。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法规的约束,图书馆内部具体的管理制度才能有依据,才能落到实处。
其次要严格规范古籍书库的管理制度。古籍书库管理岗位规范是书库管理人员的工作程序,也是提高书库管理水平的基础。古籍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古籍载体的物质特征及温、光、尘环境及消防器材的使用,更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古籍图书出入库应有详尽的记录与签收制度。书库的温湿度应按时按规格记录“统计与分析”。
2.3探索古籍再生性保护新途径
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古籍进行再加工,在保护古籍原本的情况下,发挥古籍的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有利用缩微技术复制古籍,影印出版及古籍数字化等。
目前,缩微技术以其存储量大、造价低廉、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被运用在古籍保护中。截止2008年年底,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共抢救各类珍稀濒危文献典籍和报刊100,183种,其中古籍善本31,871种。影印出版的优点是完整逼真地保留了古籍原貌,查阅起来极为便利。同时也实现了古籍文物价值与资料价值的分离,对保护古籍十分有益。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实施。中华再造善本是一套大型丛书,由国内知名专家遴选古籍善本,通过原版仿真影印技术再次印刷出版。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影印出版成绩显著,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合作影印出版了《清代诗文集丛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影印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等。因此有条件的图书馆购买这些缩微古籍胶片和影印版古籍以供读者需用,不失为古籍保护的极佳途径。
古籍数字化则是利用电子扫描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古籍内容转化为电子资源,并建成全文数据库,供人阅读浏览。古籍数字化实现了古籍文物价值与资料价值、艺术价值的分离,也很好地解决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2.4加快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
古籍的整理、编目和修复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古籍保护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的文献学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老同志的传、帮、带。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定期在各地举办全国范围的修补培训班,有意识地培养古籍修补专业人才[4]。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响应,从资金上大力支持并认真组织专门的古籍保护人员去参加培训学习。图书馆之间还应该加强关于古籍保护工作的交流。如定期地开展学术研讨,组织参观学习等。
2.5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不仅要发挥政府的职能,还要发掘多种渠道来解决资金难题。高校图书馆应结合社会广大公众的最大需求去开发古籍,使古籍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等融入社会公众生活中,实现古籍信息的增值性开发。这才是保证古籍维护资金持续注入的最佳途径[5]。
参考文献:
[1]李雄飞,吴晓云.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之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66.
[2]程仁桃,杨健.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现状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163.
[3]陈典平.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策略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0(2):111.
[4]来新夏.漫话古籍的保护与研究[J].文史知识,2009(3).
篇10
【关键词】 睡虎地秦简;内部控制方法;实物保护控制;预算控制
(上接本刊2009年第5期下第112页)
九、实物保护控制
实物保护控制要求建立财产物资的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一)粮食管理制度
从“秦简”可以看出,当时在许多方面都建立了严密的管理制度,如为了确保粮食的安全,对粮食的收、发、存建立了严格的责任制度。《效律》曰:“入禾、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P.98本段引文同)谷物入仓,以一万石为一积而加以排列,设置仓门,登记:禾若干石,仓啬夫某、佐某、史某、禀人某。由县啬夫或丞和仓、乡主管人员“相杂以封印之”。粮食入仓时,登记写明是什么品种粮食,数量多少石,各责任人姓名。“遗仓啬夫及篱邑仓佐主禀者各一户,以气人”,给仓库主任和乡主管廪给的仑佐各一门,由其自行负责,以便发放粮食。“啬夫免而效,效者见其封及题,以效之,勿度县(称量),唯仓所自封印是度县。”啬夫免职时,核验粮仓上的封缄和题识即可,只称量仓库独自封印的,以便明确责任。
谷物出仓,出仓者如非原入仓人员,《仓律》曰:“令度之,度之当堤(题)令出之”。(P.36)发出粮食,同粮食入库时一样,也应分清责任,称量的结果与题相符合,才能出仓。年终要结出谷物年末余额。《效律》曰:“终岁而为出凡曰:“某出禾若干石,其余禾若干石”。(P.99)同时,经办人还必须对原仓登记之数定期进行点验核实,年终汇总上报,注明本年共入库、出库、结余多少粮食。以后“其不备,出者负之(赔偿);其赢者,入之”。(P.36)共同出仓的人员“勿更”(P.36)换。谷物出仓也象入仓一样规定了严格的手续和责任。
对于粮食的日常管理也有严格的制度。“秦简”《内史杂》:“令人勿近舍。非其官人也,毋敢舍焉。善宿卫,闭门辄靡(熄灭)其旁火,慎守唯敬。有不从令而亡、有败、失火,官吏有重罪,大啬夫、丞任之”。(P.108)以法律规定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粮仓,保证粮食安全。
(二)其他财产管理制度
官物管理也有明确的规定。“秦简”《工律》:“公甲兵(武器)各以其官名刻久(标记)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漆书之”。(P.71)《效律》:“公器不久刻者,官啬夫一盾”。(P.101)百姓借用,“必书其久”。(P.71)并按“久”收回。收回时如“毋(无)久及非其官之久也,皆没入公”。(P.71)秦律还规定借出器物,用完时官府应立即收回。“弗(不)亟(赶快)收者有罪。”(P.72)如果借用者“死亡、有罪”(P.72)如未将器物追还,“吏代赏(偿)”。(P.72)《效律》:“官府藏皮革,数炀(曝晒)风之,有蠹突(被虫咬坏)者,官啬夫一甲”。(P.120)这些具体的管理规定有利于保护武器、皮革等官物的安全、完整,克服无人负责的现象。
(三)财产物资的盘点制度
为了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制,秦律明确规定了盘点制度。“秦简”《效律》:“效公器、赢、不备……”(P.101)核验官府器物而发现超出或不足。这里说的是盘点制度──以账面余额为据,点验实物,从而发现“赢、不备”之数。财产清查是会计报告的基础,通过财产清查,有力地保护了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从财产保护控制来看,早在周朝就已经开始。《周礼》:“凡税敛,掌事者受法焉。及事成,则入要贰焉”,“凡受财者,受其贰令而书之。及会,以逆职岁与官府财用之出。”各部门领取和支出财物,都有一式二简,一简留存,另一简则作为收入或支出的凭证。也就是说,在周朝是通过“凭证”来加强财产物资的保管,还没有出现“秦简”中以法律规定的更为具体的财产管理制度,如前面提到的粮食的出入管理制度,粮食、兵物等财产物资的日常管理制度,更换管理人员的交接盘点制度,账实核对等。可见,战国晚期的秦国较之周朝,已通过法律制定了严密、具体的财产管理制度。
十、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要求各责任单位明确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秦简”《内史杂》:“都官岁上出器求补者数,上会九月内史。”(P.105)都官每年上报已注销而要求补充的器物数量,在九月把账报给内史。看来,既要上报器物注销年报,又要上报要求补充的器物计划。
“秦简”《徭律》:“上之所兴,……度攻(功)必令司空与匠度之,毋独令匠。其不审,以律论度者,而以其实为徭徒计。”(P.77)县以上的大工程项目,估算工程量,必须由司空和匠人一起估算,不得单令匠人估算。如所估不实,对估算者依法论处,再按所估工程量计算所需服徭役徒众的数量。不仅有预算,还需要负责掌管工程的官员和具体的工匠一起估算,可以互相监督,严防作弊。如果二人串通作弊,估算不实,经查要依法论处。秦国对于工程预算的控制是相当严格的。
十一、讨论
(一)内部控制方法与内部控制要素
将内部控制要素和内部控制方法结合起来列表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到,内部控制要素与方法是密切联系的,每种要素都有其方法,一种方法可以服务于几种要素。内部控制要素是通过内部控制方法来体现的。
(二)秦国实施内部控制的必然性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经济迅速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冶铜和制陶工业,武器装备不断改进。从此,秦国不断强大,社会政治、经济不断进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加大了统治者驾驭和管理整个经济的难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而战国晚期的秦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积聚了众多的国家财富,“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粟如丘山。”(《战国策・楚策》)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参与中原争霸、兼并六国并统一中国,必然要强化财政收支活动的核算、监督和内部控制,以加强全国的经济管理。为了加强财产的保护和对外扩张的需要,需要对全国的贡赋收入、支出等经济活动设置相关的组织机构进行记录和计算,加以严格的控制和监督,早期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全方位的内部控制由此产生。因此,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以保护国家财产为目标的内部控制是其必然趋势。
(三)内部控制的产生不晚于“秦简”
通过对“秦简”的分析发现,除了电算化系统控制方法以外,体现内部控制要素的其他10种内部控制方法都已存在,只是各种方法的发展程度比较原始,可以认为在秦国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内部控制已经存在。美国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名著《会计思想史》中说:“在内部控制、预算和审计程序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①亦可作为旁证。而“秦简”反映的时间是战国晚期,通过前文的分析、比较也可以看出,秦国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不仅存在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已经法规化。某些方面较《周礼》体现的内部控制有所发展和完善,所以笔者认为,内部控制的产生不晚于“秦简”。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组织规模的扩大和现代企业的出现,对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才于20世纪40年代产生了服务于公司治理的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
受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秦国不可能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制度,由此所建立的控制必然是以国家为主体,以税赋和国家财富收、支、用为线索的控制活动。较之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制度,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存在。
(四)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可以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古代内部控制主要服务于公共治理,以国家内部控制为主,用以保护“政府产权”。官吏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者。现代内部控制既服务于公共治理,更服务于公司治理,以企业内部控制为主。
古代和现代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都是人、财、物,都是为了资产保全和价值增值,实现组织的目标。古代内部控制侧重于防范舞弊,现代内部控制侧重于风险控制(含舞弊风险)。
如果说现代内部控制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不会有争议,但仅根据内部控制的定义和概念出现在20世纪,就笼统地说内部控制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则是不恰当的。事物的产生应以其活动的出现为准,我国会计概念出现于周朝,谁都不会说我国的会计产生于当时。内部控制是全称判断,包括企业、事业、政府等各种组织的内部控制,因而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的控制而非政府机构的控制”不够准确。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孝林.睡虎地11号秦墓竹简反映的时代[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8).
[2]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引用时夹注页码)
[3] 李孝林.周、汉审计史新证[J].审计研究,2008,(1).
[4] 李孝林,罗勇,孔庆林. 比较会计史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 上一篇:城市管理个人工作总结
- 下一篇:新能源和传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