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益身心健康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书有益身心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在的书店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竞争激烈。一些不法书商为了赚钱,丧尽天良,夹杂一些不健康的书,甚至是黄色书刊销售。我们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不强,看到这类的书经不起诱惑,甚至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有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还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书中的人物,滑向犯罪的深渊。这不是看书害了自己吗?
开卷未必有益。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试想,“开”这样的书“卷”,能说是“有益”的吗?“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
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有的人看书不认真思考,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随便翻翻,有的人去读不适合自己的书,有的人甚至抱着猎奇的态度去读书,试问,这样的“开卷”,又何益之有?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作为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若作为“开卷”就“有益”的断语,却是不妥当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确实,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能言善辩论,受人尊敬。然而,现代社会的我们却推翻了古人“开卷有益”的说法,因为我们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当然“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说法并不是说多读书无益,而是说多读那些不健康的书籍便会对身心造成影响,没有好处。当你阅读得多那些不健康的书,你的中毒就会越来越深,从而导致你沦落,跌落万丈深渊,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那该是一个多么悲惨的命运啊!一个人的美好前途就在于他所选择的书籍的种类,如果他所选择的是有益的书籍,那么他的前途将一片光明;如果他选择了那些不见党的书,那么他的前途将会是一片黑暗,但如果他能即使悬崖勒马,改过自新,我相信他也能有美好的前途。所以说:“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说法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多读书固然是件好事,可一定要读有益的书,不能有损身心健康的书。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爱好读书,但他们往往欠缺辨别力。我以为,我们的大众媒体、知名专家、青少年导师们,有责任经常提醒他们读书一定要多读好书,绝不能去读坏书。
现代社会的人民推翻了古人“开卷有益”的说法,因为他们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当然“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说法并不是说多读书无益,而是说多读那些不健康的书籍便会对身心造成影响,没有好处。当你越读地多那些不健康的书,你的中毒就会越来越深,从而导致你沦落,跌落万丈深渊,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那该是一个多么悲惨的命运啊!如果一个人选择了那些不健康的书,那么他的前途将会是一片黑暗。现在有些书宣传了不健康、不正确的思想,看了这种书,只能毒害我们这些青少年的尚未成熟的心灵。由于我们的年龄还小,无法正确判断这些书籍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所以,读那么多书,未必是完全正确的。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少年就是因为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而走上了黑暗的道路,落入痛苦的深渊。这时如果不悬崖勒马,只能让他/她陷得更深。读书固然是好事,但是要选择所读的书的种类,不可以读有害身心的书,这样不仅没有益处,反而还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的,的确我不反对,但是同学们现在手上的书,越来越多地把它分为很多类,人各有志如同你看什么样的书我管不着。可是你看那些毫无意义的书,对你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作用,看那些不健康的书,会使你纯洁的心灵变得肮脏起来,我刚才所陈述的一切,就是我方观点,“开卷未必有益”。
读一本好书如同叫一个好朋友,读一本坏书如同交一个坏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交上一个坏朋友会无法自拔,掉入万丈深渊,永远不得翻身。
读书有益,我并不赞同。如果读坏书的话,那么也有益吗?我们之所以读好书,是想从好书里面学习一点东西。而读坏书,我们又可以学到些什么?是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现在有许多商贩,他们卖的书名字写得好象青少年可以看一样,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是些对我们的成长非常不利的东西,难道我们应该看这样的书吗? 现在的我们并没有自控能力,控制不了自己,比如上网吧着迷的人,他们整日整夜的泡在网吧里,不仅对身体有害,学习成绩也会下降。再说读书着迷的人,跟上网吧着迷的人是一样的。本来我们是想从网上和书上学习一点有用的东西,来开拓我们的视野,广泛地吸收一些知识。但是一些人却读坏书着迷,不但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还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这有什么益处。一些高中生就是这样的,整天沉迷于一些无用的书籍。结果耽误了学习,成绩一路下降,最后没有考上重点大学,浪费了自己的一生。
尽管“开卷有益”是个成语,但我认为: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当然,“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说法并不是说多读书无益,而是说多读那些不健康的书籍便会对身心造成影响,没有好处。当你越读地多那些不健康的书,你的中毒就会越来越深,从而导致你沦落,跌落万丈深渊,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那该是一个多么悲惨的命运啊!
篇2
1、读义理书。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国古代医家、养生家和一些名流雅士都认为,读书能健脑益智,陶冶情操,抗衰防老,祛病延年。宋代精于养生之道的文学家欧阳修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他把读书视为晚年养生要道,乐此不疲。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引用康节翁诗曰:“老境从容,善于自养,在于羲轩之书,未尝去手。”俄同文豪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可以让人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多读书,能使人的心情变快乐,走向开朗;读书是一种休闲,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是一种娱乐方式。读书还可以调节身体的血液流动,使人身心健康。曾有传说:古时有一位穷秀才,终日伏案疾书,呕心沥血,文成而病倒。来诊的医家洞察病源,不开处方,却拿起秀才的文稿,故意读错词句。卧床的秀才听见自己的锦绣文章被读得支离破碎,顿时大怒,翻身起床,夺过文稿,高声朗读数遍,以示医家之错。读罢,自觉神清体舒,痛楚消失。所以,优雅的诗文也是祛病除疾的良方。
读书还是最佳的剂。面对苦难,人们会郁闷、悲伤、绝望、彷徨,此时可从书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勇气,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心灵渐渐充实成熟;读书能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所以,应该多读书,特别要读“义理”的好书,选择辞章典雅、健康向上的书籍。读中外政史以明心志,读唐诗宋词以宽胸臆,读天文地理以增见识。选择那些需要动脑筋的书,让脑细胞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使人在思索和用脑中达到健脑益智的目的。
2、学法贴字。南代诗人陆游说过:“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这是说练习书法,笔下生力,墨里增神,有利于防治疾病,强体健身。《临池管见》认为:“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学法贴字要求凝神静虑,心正气平,灵活自如地运用手腕肘臂,既养神修性,调和气血与大脑,又活动两肢。锻练全身,是一种特殊的气功运动。古代保健养生讲究神形并举。《黄帝内经》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形和神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形持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强调“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养神强调“静”,精神要安静,恬淡虚无;养形强调“动”,要劳动形体,调畅气血,使肌体的抗病能力有所增强。
习练书画,正是达到临池养神,活动养形,动静结合,神形兼养的目的。我国著名书法家孙墨佛享年109岁,他自青少年时期就酷爱书法。他说:“写字也是一种运动,练字就是练身,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他进入老年后,不论严寒酷暑,每天黎明即起,研好一池浓墨,奋笔书写。他说:“写字全身都用劲,悬腕提笔时,手、腕、臂都用劲;脚踩地,脚掌心也用劲,这和气功一样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古人说“寿从笔端来”,它道出的正是书法与长寿问的辨证关系。书画家朱屺瞻、刘海粟、齐白石等都长寿逾百岁而作古,他们得益于习练书画,印证了“书画人长寿”的说法。
3、澄心静坐。静坐可以让大脑皮质得到充分休息,起到中医所说的“澄心”、“澄神”的效应。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颜回就经常练“坐忘”功。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静坐养生可增强肺功能,提高心肌功能,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协调整体机能。实践表明,静坐对多种疾病均有相应的防治作用,如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和冠心病等;还能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治疗现代极易多发的心身性疾病。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而造成的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少寐、头昏、乏力,影响工作、学习及正常生活的,最宜采用此方法。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功效。
澄心静坐要选择无噪声干扰、无秽浊杂物、无他人扰乱,而且空气清新流通的安静场所;以晨起或睡前为最佳时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取端正坐姿,面朝前,眼微闭,舌抵上腭,两肩下垂,两手掌交叠捂于脐下,全身放松,在“静”字上下功夫,达到入静“澄心”的目的。
4、益友清谈。清代著名画家高相轩的《十乐》养生经验中介绍了“畅谈之乐”,他说:“田间把锄,劳而歇于地头,与野老田夫纵谈天下世外之事,或测天气晴雨,或十年景丰歉,坦荡畅谈,其乐陶陶。”说明在朋友之间开展有益的谈心活动,利于身心健康。
当今,家庭日趋小型化,空巢老人不断增多,许多老年人处在孤独、寂寞、怅惘之中。现代医学认为,“孤独”心理有碍老年健康,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说得好:“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对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他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由此看来,解除老年人的孤独心理,增进身心健康,“益友清谈”无疑是良策。与老友促膝畅谈,排忧解忿;与老伴枕边窃语,心声相映;与学者谈古论今,怡情放怀;与晚辈沟通思想,交若“忘年”,通过谈天说地达到神清气爽、健康身心之目的。
“益友清谈”还具有深刻的含义。“益友”,即是要善于结识有益的朋友,要建立良好的友情。好友之间,“清谈”为要,这应该包括:提倡坦诚交谈,闪烁其词则令人不爽;追求高雅之谈,低级趣味则令人生厌;多谈时事新闻,议论人非则自寻烦恼;学会幽默风趣,言辞枯燥则令人乏味。这样才能达到“听君一席之谈,便觉神清气爽”的目的。
5、小酌半醺。酒是一把“双刃剑”,既有药用价值,多饮又能损人伤身,危害健康。其药用可入心、肝、肺、胃经,具有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痹痛、筋脉挛急、心腹冷痛等症,亦可作为特殊饮料饮用。但饮酒应节制,以“小酌半醺”为乐。东晋时期的养生专家张湛在《养生要集》中告诫人们:“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躯陨命,其害可胜言哉。”就是说,适度有节制的饮酒,有益和血行气,疏通经脉,温暖百骸,有的药酒还具有一定的治病健身作用;若饮酒无度,酗酒成癖,则百害而无一利,对身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尤其对心、脑、口腔、咽部、食管、胃及小肠等危害更大,甚至引发急性胰腺炎、各种肝脏疾患,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所以,绝不可贪杯,损害身体健康。
6、浇花种竹。家庭养花,是一种手脑并用、愉悦身心的园艺劳动。养花有助于兴奋大脑神经,可起到调节心态、平衡心理、减轻精神压力、释放抑郁、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及保护关节的作用。不同色彩的花朵,能产生不同的奇效,同时,沁人心脾的花香,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使大脑细胞得到良好保养。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养花相当于适度的体育锻炼,要播种、浇水、锄草,既增加了身体活动量,运动了四肢筋骨关节,而且还能调节人的情绪,给精神带来寄托和安慰。
花卉中绝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常用的、金银花、玫瑰花、月季花等,都是治病健身的良药。花卉药用,采集方便,使用简单,节省开支。古人云:“乐花者寿。”是说常养花的人易于长寿。凡山青水秀、芳草鲜丽的“自然花园”,大多是“长寿之乡”。养花胜于吃药,而花卉散发出的清香本身就是“药”。不同的花香对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特殊功能和辅助疗效。种竹也同样益于修身养性。倘佯劳作于花圃竹林之间,空气清新,花香扑鼻,沁人心脾,润人心田,此乃中老年人养生之一乐。
7、听琴玩鹤。“听琴”当属音乐养生的范畴,由来已久。《逸士传》记载:远古尧帝时,有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击攘而歌”,因钟情歌舞而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中也有“脾在声为歌”之说。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说:“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疏精神,而和正心也。”这些论述都说明了音乐对人有心理调节的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通过听觉、视觉途径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的中枢网状结构,再传给大脑皮层,可改善及调整循环、消化、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功能活动,从而起到导气养神,宣和情志,改善行为,开发智力,强化思想,提升人生价值等诸多作用。
“玩鹤”指养鸟以怡情养性。中老年人养鸟、喂鸟、逗鸟,提着鸟笼在林间遛鸟和放鸟,是一种享受。在阳台或厅堂前挂上几只玲珑别致的鸟笼,养几只色彩鲜艳的小鸟,对居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对保护老年人的视力,尤其对平日用眼过多者恢复视力都大有益处。据说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是用养鸟、放鸽子来锻炼眼睛的神经肌肉,使双目顾盼生辉,遂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宗师。
8、焚香煎茶。焚香煎茶是中国人特有的妙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诗云:“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宁神静气焚檀香,在舒心而芬芳的气味熏陶下,静坐养神,思绪飞扬,有益于身心健康。焚香多用檀香,它不仅是高档木材,还是一味良药,具有理气和胃、解郁止痛之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说:“檀香能调气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以葛根、豆蔻、缩砂、益智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中,同为理气之药。”日本有一个“睡眠治疗中心”,让病员聆听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音乐,点燃天然檀香,失眠者在香气氤氲的温馨之中悄然入睡。
煎茶品茗是一种养生之道,一些名流雅士都以品茗为乐,以饮茶求健康长寿。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始创煎茶法,并总结出饮茶的七大作用:润咽喉、消愁闷、益智激文思、平息解郁、通利筋骨、健脑益寿、轻身延年。传说隋文帝患病时,百药不应,过后每天频频饮茶,其顽疾竟随之而愈。
中医认为,茶叶性凉、味甘苦。《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叶饮之使人益思,少郁轻身;能利小便,去痰热,令人少眠,有力,悦志。《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治喘急咳嗽,去痰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并将其杀死,故有较强的抗菌、抑菌作用;所含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并可兴奋中枢神经、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研究还证实,茶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分解蛋白质和脂肪,降低胆固醇和血脂,起到减肥作用;其中的咖啡碱还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心肌梗死的辅助药物;茶叶中含有的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提高牙齿防酸抗龋能力。煎茶品茗,既愉悦身心,又有益健康,实乃人生一大享受。
9、登城观山。自古以来,“登城观山”都是被人们崇尚的养生之道,在我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九九重阳”时登高的习俗。登山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锻炼意志;可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心肺功能,欣赏大好河山;可锻炼双腿脚力,提高关节灵活性,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使经络通畅,预防静脉曲张、骨质疏松及肌肉萎缩等疾病;可磨炼毅力,开阔胸怀,当你爬到山顶时,会感到无比兴奋、快乐和满足。正是“踏破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篇3
老与忍伴 “能忍寿亦永”,老年人学会容忍,也是一种健身长寿之道。忍能制怒,使老人养生养性,性格平和,虚静恬愉,起到健康益寿的作用。
老与动伴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动则不衰,用则不退”,老年人要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健身活动,如打拳、跑步、打球、舞剑等,延缓各脏器组织的衰老。
老与舒伴 静对养生的作用非常大,明代万全《养生四要》中说:“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只要心静神安,能增寿延年。
老与食伴 “饮食有节,尊顺自然”,老年人在饮食上要加以控制,应以清淡素食为主,要有节制,勿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应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饭后散步,这样则可与长寿结缘。
老与美伴 目前,中外养生家们普遍认为:“老来俏有益身心健康。”老年人讲究一点穿戴、仪容之美,可增添愉、自信感和满足感,平添几分青春活力,收到延年益寿之效。
老与笑伴 笑是一个人美好心情的自然流露。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苦。”大凡长寿的人,几乎都是平生喜笑、乐观豁达者。
老与花伴 养植花草会使人心情舒畅、慰悦。鸟语花香使人乐在其中。阳台庭院,一年四季,人入花丛,芳香扑鼻,格外高兴,对健康十分有益。
老与绿伴 绿色,乃大自然的本色,当今世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老人常到绿色环境游赏,呼吸新鲜空气,以及常吃含叶绿素多的蔬菜,有利于延年益寿。
老与友伴 “有朋白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到老年害怕孤独,与老友相会,海侃神聊,或品茗对弈,或结伴郊游,会使老人生活增添新的内容,新的活力。
老与童心伴 老年人如能经常怀揣童心,寻童趣,享童乐,永葆一种宽广心胸与豁达乐观的态度,就会像孔夫子说的那样“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老与艺伴 老年人应培养艺术爱好,如琴、棋、书、画、集邮、剪报、养鱼、垂钓、摄影、读书、写作、上老年大学等,以养性怡情,增添生活乐趣。
老与书报伴 老年人应经常读书看报,能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心胸豁达、明辨是非、认清善恶、知书达理、陶冶情操、稳定情绪、平衡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使心田之水永不枯竭。
篇4
六年级(2班)雷 希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籍就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但有人也说:“开卷未必有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怎么看呢?为此,我班开了个辩论会。
今天大家都很兴奋,因为班上要举行一场辩论会。我们把桌椅摆成对面对两排,一拨是正方,一拨是反方,正方的观点是“开卷有益。”,反方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每方各有四名辩解员,我是反方的的辩解员。说明了比赛规则后,“现在我宣布辩论会现在开始。”听到老师的一声令下,一场紧张激烈的辩论会拉开了序幕,首先是正方阐述观点“开卷有益,读书可以获取许多知识。”接着反方马上反驳道:“开卷未必有益,一些有害的书会影响身心健康,更会影响学习……”就这样,“战争”越来越激烈,有时一方的队员被对方辩论员快辩倒的关键时候,总会有别的辩论员马上站起来进行反驳,这可把我们下出一身冷汗。
篇5
五二班程钰滢
读书,已经成为我娱乐放松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有书,我们才会快乐,因为有书,我们才活得精彩。
所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到,就是要用心去领悟书中的奥妙;眼到,就是要看清每个字的字形;口到,便是要大声朗读,读出书中的情感。
多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不懈,积累的好词佳句就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出来。
另外,一本好书可以让人明事理。我现在看的《查理九世》,是一本冒险类小说,讲的是一群小伙子在探险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来破解各类难题的事情。其实,所谓的难题,不过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而引发的闹剧罢了。读这本书,告诉我们一定要做真诚善良的人,而且这本书将人物刻画得很生动形象,里面的场景描写非常真实,让人身临其境。
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读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哪些无益身心健康的书是不能看的,这是我们阅读时必须谨记的准则。
篇6
尊敬的各位家长:
2011年寒假即将开始。安排好孩子的寒假生活,指导孩子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充实、愉快而有意义的寒假,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寒假前,学校已通过专题教育、班会等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寒假安全教育。为了切实维护孩子们寒假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请您履行监护人职责,指导督促孩子安排好寒假生活,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为此,我们诚恳地向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安全教育
寒假里,家长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首先要确保孩子的安全,教给孩子一些自我防范的本领,安全教育、健康成长是假日生活最重要的要求。
1、加强法制教育,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生行为规范,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2、教育孩子增强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各种报警方法,提高防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遵守各项安全规定。
3、教育孩子不得私自或结伴到溪、池、塘、河、海等水域附近游玩和游泳。严禁学生到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和拆迁区域游玩。学习游泳时,必须在家长、监护人或其他专门保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
4、要教育孩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让孩子单独外出,带孩子外出时,不乘坐超载车、无牌无证车、车况破旧车和人货混装车。
5、教育孩子注意饮食卫生。讲究健康饮食,不购买和食用“三无”食品,。
6、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7、教育孩子用水、用火、用电、用气安全,不参加有危险的活动。
8、密切关注孩子的行踪,做到知去向、知归时、知同伴、知活动内容。
二、督促孩子学习
1、督促孩子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寒假作业,培养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积蓄力量。
2、制定读书计划,读好书,多读书,不断积淀文化底蕴,拓宽知识面。
三、养成良好习惯
1、帮助孩子有规律的作息。
2、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自理能力,养成勤劳、质朴的习惯;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克服攀比、虚荣心理。
篇7
静心 心静是养生之本。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心常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遇事想得开,顺其自然,心平气和心情恬淡平静。
清心 人生在世,要有“淡泊于名利,宁静以致远”的高雅境界,心清如水,淡泊名利,将外界一切干扰心灵之事拒之门外,自得其乐,心情畅快。
宽心 历经坎坷的老人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容纳百川。遇不顺心事想得开,不气不愁,不动肝火,心襟豁达坦荡,自我化解烦恼。宽心能融化心头的冰霜,驱散愁云。宽容他人,也善待了自己。宽容会使生活中的苦辣甜酸转化为五彩缤纷的乐章。
忍心 人活在世上难免磕磕碰碰。要百事忍为上,宽宏大度,不流言蜚语,不思谋报复,不勾心斗角,搞好家庭和人际关系。容忍大度,乐在其中。
用心 人老了不要光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而要多动脑筋,活到老,学到老。多读书看报,勤思常琢磨,不仅增长知识,还可强身健心,延缓衰老。要多些兴趣爱好,如书画、下棋、唱歌、跳舞、养花、钓鱼、集邮等,可陶冶情操,心身康泰。
童心 老人应常藏童心,常存童趣,与孙辈逗玩、逛马路、遛公园、叠积木、放风筝,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欢声笑语伴身边,笑口常开,青春常驻,颐享天年。
爱心 老年夫妇之间要以爱心相伴。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妻贤夫少病,好妻胜良药”,即是此理。夫妻和睦,互敬互爱,互帮互学,互尊互信,取长补短,温馨欢快,有益健康长寿。
善心 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助人为乐,不仅百事无忧,而且心旷神怡。念人之长,谅人之短,扬人之长,补己之短,和谐人际关系,这种才只极健康的心态,有助于延年益寿。
篇8
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文字记载中,我们都曾看到私塾里一个个的教师和学生都在摇头晃脑地读,在津津有味地背,有人可能觉得那是多么的迂腐可笑,然而正是这可笑的读、迂腐的背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可以说中国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读”与“诵”。实践证明,读与诵是学习语文的根本,读与诵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读、诵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读、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
语文的学习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只有多读多写,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才会见到效果,但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却往往由于诸多原因忽略了这个问题,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教学空间上的狭窄,使得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内容也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我们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知识的积累。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教师要带领学生大量地诵、读古代文化精髓,阅读文质精美的文章。因为,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所以语文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倘若没有大量的读、诵做基础,则很难实现。
其次,读、诵是塑造灵魂、陶冶情操、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
篇9
古人认为,读书是可以延年益寿的。多读书可以让人活得更充实,更快乐。这虽然没有经过科学的研究,但总是有它的道理的。有了知识和学问,让自身的修养得到提高,起到了修身养性的作用。
其一,读书可以入静。古语说:“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读好书时常常为书中的恢宏结构、美妙情节、动人描写、引入悬念、深邃哲理所吸引,以致达到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境界。时气沉丹田,精力专一,心平气和,精神愉快,虽雷鸣而不惊,有热闹而不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何等了得的功夫?一切的一切的烦恼,全烟消云散,我自畅游于独自的世界中。
其二呢,就是在读书时,我们不觉就会受到书本的影响,从其中学到知识,开阔我们的知识之门,提高我们的科学知识,写作知识,从中提高自己,可以修身养性。读书交朋友,长知识,增见识,开胸怀,懂科学,知规律,明事理,能养身。读书使人性情豁达,胸怀宽阔。不管什么事情,善于排解自己,安慰自己,乐观、大度,不怒不惊,不忧不愁,能拿得起放得下,站得高,看得远,不钻牛角尖。浮躁的情绪平静下来并得到抚慰;心中即使有阴霾也会荡涤许多,思想升华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其三,我们在读书的同时还可愉悦身心,仿佛身临其境,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让你不由的为之感叹。在情节惊险时,你会倒抽一口气;在读到可笑片段时,那一串幽默的文字总是令你开怀大笑;在读完一首好诗,你会感到全身酣畅淋漓,就像做了运动一般!
四吗,读书可以疗疾排毒。古代文人墨客十分重视用读书治疗疾病的道理。清代《老异续编》中记载:白岩朱公患气痛,每当疾发时,便吟杜甫的诗数首,果然“诗”到病愈。这可作一说。读书排忧解怒,胸中块垒消解,气顺了,病自然不生。另一点,读书笑也好哭也好,动了真情,就要流泪。读书动情流泪,可以排毒,有益健康,这是科学证明了的。
读书的好处数不胜数……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的座右铭说:“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我们国家也有“脑子越用越灵”的说法。读书是一种特殊的脑力劳动。既可以活动脑筋,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作为其他劳动后的一个休息。南宋诗人陆游曾说“读书有味身忘老”。很是有道理。大脑主宰着人的一切,读书让大脑轻松愉快,忘记身在何处,在一个想不到的境界里休息,多么惬意啊。
篇10
人到老年,尤其是离退休之后。从习惯的职业性生活变到不习惯的清闲生活。首先,活动量减少,加快了老年身体内各组织器官功能的退化。由于生活上孤单寂寞和精神上无所适从,可造成老年心理上的变化,常常会使老年人在思想上产生失落感。生活上松散,或萌生“万事俱休”、“万念俱空”之态,多愁善感,或沉浸于烟酒、闭门于庭院或冥思苦想达旦;恋床酣睡过午;或这也不满意,那也看不惯;或与儿女斗嘴;与老伴吵架;或自感工作几十年,儿孙已满堂,应该享点清福。如果此时这些老人能多觅几个好去处,无疑是对老人非常重要而又大有稗益的。
人到老年,身体健康状况尚好,又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可多参加一些社会工作,比如做街道居委会或单位福利工作,参加各种咨询,辅导青少年学习文化等。因为参加这些社会工作,于心于身不闲,既可使老人保持上班时的状态,又使老人智力不衰。相对紧张而又有规律地生活,可延缓衰老。同时又可为社会继续做出贡献。
如不宜参加社会工作,也可觅其它去处,诸如去公园、海滨、名胜古迹、生活小区等地,这些荫浓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的地方常有许多老人在此聚集,因为他们懂得“常在花间走,活到九十九”这句健身谚语。此外,这里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有益身心健康的维生素丸――空气负氧离子,并且多于其它地方。故老年人常把这些去处称之为“老年角”。人间重晚情,“老年角”是人情最浓的地方,是老年人的“娱乐场所”。老年人在这里玩牌恋棋,谈天说地,无不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谁在家中生点闲气或因家庭不睦,以及身体不适,到一起大家也会好言相劝,出出主意,缓和情绪,使紧张、疲劳的神经松弛下来,这对预防高血压、冠心病有良好的作用。“老年角”可以加强老人之间的交往,充实老年人的生活,增加生活乐趣。从而使这些生活感到孤单寂寞,精神上无所适从的老人,重新振奋了精神,这样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除此之外,老年人还应经常读书、看报、写文章、外出旅游,收看电视、戏剧,用来开阔眼界;携领孙儿、尽享欢乐,都可以成为退休后的“好去处”。总之,人老了,最忌的是精神闲散下来,精神无所寄托,衰老也就跟随而来。因此,老人退休在家,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多觅好去处,无事找事做。华罗庚先生有一句名言:“树老怕空,人老怕松,戒空戒松,从严以终。”终上所述,人生要重视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只有精神日新德日新,才能老当益壮,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