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现状分析
我国最早的护理人才培养以中职和高职培养为主,本科培养较少,使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显得比较薄弱。首先,我国在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上还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大部分高校仍旧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工作,缺乏对护理人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对护理人才的职业性塑造。这导致我国护理人才角色单一,地位低下,职业空间狭窄,并形成了强烈的刻板印象,从而阻碍了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误区。认为护理工作隶属医疗工作,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遵循着医学教育的模式———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临床实习。所以课程设置上注重医学基础知识,淡化了护理自身的能力结构,人文教育和关怀教育则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虽然一直提倡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的限制,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对学生的知识传输仍停留在授人以鱼的层面上。最后,本科护理生在进入医院实习的过程中缺少衔接,缺少系统的实习计划和考核方案;同时,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在实习岗位上问题凸显,比如语言沟通及非语言沟通能力差,影响了实习的效果[3]。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我国本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改革、积极创新,设计出完善而高效的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社会需要。本文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师资队伍、考核办法等方面来探讨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培养目标
培养护理人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现代医学已经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英美等发达国家均以专业角色为基础,强调护理伦理、护理道德、职业个性、职业角色适应[4],并注重对其跨文化和在高新技术条件下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所以我国高校也要改变过去单纯重知识、重技术的培养倾向,设置综合全面的培养目标,使护理人才具有良好的通用能力和深厚的医学人文素质。根据国际护理协会的标准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可以将我国护理人才的通用能力分解为临床护理、专业发展、基本操作能力、人际关系、批判性思维、法律伦理实践、教育咨询7个维度[5];人文素质主要是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形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医学人文素质则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视患者为复杂的“社会人”,使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疗的同时,心灵上得到关怀和抚慰。另外,在培养方向上,应该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养有所侧重和区别,比如侧重医学治疗的护理人员培养目标,侧重老年社区的护理人员培养目标等。
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培养目标都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实现。首先,课程设置要与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专业课程和人文社会课程并重,突出护理专业课程自己的特色。每一门课程之间不能孤立存在,要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发挥各个课程的优势,长足发展。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只有学生喜欢的课程才是好课程。最后,护理教育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良好的课时分配,良好的课程衔接都非常重要。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科学而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主要讨论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在备课期间,做好课前准备,比如更新知识,完善教学框架等。在课堂授课期间,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起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和改进,做好教学效果的反馈工作。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推动者,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摒弃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和单纯的师徒式教学。首先,教师需要改变直述式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适时从推动者变成参与者,甚至局外者,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大量进行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精神,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第二,要随时根据课堂环境以及教学时医疗界护理大环境的现状调整教学步调,例如适当增删教学内容,引入当下护理界的热点话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第三,在课堂上加强互动,因材施教。比如课堂情景演练、模拟医疗,鲜活的视频、图片等有利于教学的素材,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第四,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样有利于护理学生脱离课堂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能继续学习和进步,为护理医学做贡献。综上所述,在每堂课中,教师不仅需要配合学生扮演多种角色,还必须要有发掘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被激发,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
5师资队伍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协会(IIME)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即: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6],对护理学教师的能力要求提供了依据。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二是要有良好的医学和社会人文素养;三是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建立完善的护理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培养和人文熏陶,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教育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
6考核办法
篇2
关键词:应用型;实践教学;旅游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71
1 前言
同志在党的十会议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阶段,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独特优势、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怎样寻求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渠道,从而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将成为我们高校改革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一门应用型、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的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在现代旅游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亟需建立起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合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型、应用型的高等本科院校,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以期建立起适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希望能为其他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 合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合肥学院旅游系是安徽省最早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之一。该系旅游管理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紧扣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引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模式,成为该校第一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专业。2010年该专业正式实施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大板块: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和第二课堂。
2.1 课内实践
课内实践是在专业课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主要是在相应理论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本模块理论体系下的实践应用能力。旅游管理专业课内实践分配如表2所示。
课内实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来实现。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数字交互式导游模拟实验室、标准客房实验室、中餐宴会实训室、西餐实训室、形体礼仪训练房、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和数字交互式景区规划实验室等
2.2 集中实践
2.2.1 认知实习模块
合肥学院引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期”制,将四年八学期拓展为期,从大二理论课程教学结束后开始。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实习为期24周,学分为36学分,占总学分15%。认知实习主要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来实现的。该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情况如表3。
2.2.2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模块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重要的两项实践性教学环节,亦是我校创办“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的重要体现。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认知实习阶段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帮助解决专业技术问题,从而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均得到全面的锻炼,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规划创造一定的条件。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第期,学分为24学分,占总学分10%。
2.3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其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为8学分,学分必须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技能培训、文化艺术与体育活动、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等取得,且科技创新活动学分不得低于第二课堂总学分的二分之一。结合《合肥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实施细则》,旅游管理专业还制定了本专业的《第二课堂项目和学分认定标准》。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3.1 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合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建有数字交互式导游模拟实验室、标准客房实验室、中餐宴会实训室、西餐实训室、形体礼仪训练房、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数字交互式景区规划实验室等课内实践基地。目前而言,这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相关设施仍比较缺乏。根据目前社会旅游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这些基地亟需建设。目前已在上海、合肥、宁波等城市建有校外实训基地,与多家高星级酒店和国内知名的旅行社合作,如由由喜来登大酒店、上海东锦江希尔顿大酒店、富豪环球大酒店、环球国旅旅行社等等。但是目前校外实习基地仅限酒店和旅行社,企业类别有待进一步扩展,产学研的合作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学校应该加大相关经费的投入,努力建设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3.2 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双能型”教师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专业,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学校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老师时要重视是否有旅游行业从业经验,在相同条件下具有从业经验的应择优录取;学校还可以引进或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旅游行业管理人员任教,或者邀请旅游行业优秀者前来学校举办讲座;支持老师可以去旅游企事业单位挂职或兼职,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
3.3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摒弃无意义、盲目的实践教学课程,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实践教学中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兼顾个性化需求;强化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加强师生互动;在饭店管理技能训练、旅行社管理技能训练、会展经营与管理技能训练中采用数字化仿真,增加开放性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在训练内容、时间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课程安排设计上不断优化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让同时又能锻炼实践能力。
3.4 加强实践教学监督与评价,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逐步健全实践环节质量标准和督查制度,并切实执行;对于课内实践应当建立监督机制,保证设有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高质的完成教学任务,及时对老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察评估;对实习环节应着眼于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习效果等进行综合评判;采用全程跟踪调查、实习报告评阅、事后实践能力考核等方式,综合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企业实习主管部门评价,合理确定权重,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习状况,充分发挥好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涛,刁宗广.应用型本科专业认知实习运行模式研究――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6):38,50.
篇3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80
1前言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转型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原来的重学位转变到了学位与能力并重的需求。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提出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将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人才多样化,促进就业创业重要职责。转型过程中,独立学院立足应用型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2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框架
财会专业实践是一项将财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结合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经验,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充分体现“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突出创新”原则,以校内实训为基础,校外实践为拓展延伸,构建了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2.1校内实训
2.1.1手工做账
手工做账通过模拟一家企业简单但较为完整的经济业务,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到编制财务报表进行操作,从实务上刺激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去发现问题,寻找理论知识点。从而做到“理论源于实践,又反哺于实践”。
2.1.2课程实训
课程实训是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构建的实践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实验内容紧扣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操作,更深入的理解基本理论与核算方法,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2.1.3沙盘实训
在第四学期的暑期短学期中,开设了ERP沙盘模拟实训,使学生对企业经营过程有整体概念意识,综合学生所学的管理、营销、会计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仿真模拟企业经营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训完成后,鼓励学生“强强联合”参加ERP沙盘模拟大赛。
2.1.4软件实训
本阶段的实训主要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财会相关软件的应用。应用财务软件从建立账套开始,对财务的总账、应收应付、固定资产、薪酬等模块进行模拟操作,最后生成报表。
2.1.5综合实训
相对于ERP沙盘实训,综合实训项目更侧重企业财会的真实情景,通过全真扮演企业各个财务角色,进行财务成本管理、费用核算等来进行企业经营决策,完成各种账务处理,纳税申报等完整的会计业务流程。
2.2校外实践
2.2.1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项目安排在大二结束的暑期。学生忙完了通识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即将步入更多的专业课学习阶段。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通过调查、参观、访问企业财务人员工作,了解市场岗位需求,通过认识实习来了解财会行业。
2.2.2技能实践
技能实践项目安排在大三结束的暑期。此时,学生专业功底基本扎实,学校在上海、嘉兴等地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银行等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向实践基地输送学生,跟从资深会计人员熟悉行业会计特征,了解企业会计特点,初步进入顶岗实习模式。学生开始适应办公室环境,培养职业道德,提升专业素养。在此阶段,也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资源,寻找实习单位。
2.2.3专业实习
在第七学期,学生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留有1个月的时间集中进行专业实习。恰逢年底事务所业务量大增,对实习生需求量旺盛。学生可以跟随所里的老师做代账工作,跑外勤,参与企业审计等业务。
2.2.4毕业实习
第八个学期,学生进入到就业阶段,同时完成最后一门大课程――毕业论文。学生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撰写毕业论文。此时的实习基本上与工作进行接轨。
篇4
【关键词】创新 实践 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0-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大,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综合利用校内外各种实践资源,构建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现实课题。
1.重视制度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规章制度的建立,能使工作开展有序,使管理水平得以提高。我校一贯重视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先后制订或修订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从制度建设上加强和规范了我校实践工作的管理。
2.坚持互利互惠,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我校利用在冶金、建筑、市政、材料等行业的资源优势,与多家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系,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这些企业在科学研究、实习实训、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我校全面合作,特别是在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为我校学生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并指派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进行现场讲授、指导工作,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工程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质量。同时,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技术开发与指导、毕业生输出、企业环境条件改善等服务。
双方通过建立互访交流制度,互聘和兼职、技术项目合作、组建研发中心、重大课题攻关等多种方式,把大学生企业培养工作与学校对企业的科技服务、条件改善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使企业和学校互利双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
3.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教师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非常重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建设一支既有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较高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又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针对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学校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
“走出去”指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交流,到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挂职锻炼、跟班工作、培训学习等。为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一方面加大激励机制,通过减免教学工作量、提供实践期间的补贴等形式,鼓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岗位的工作中;另一方面建立约束机制,将教师参加工程(社会)实践工作、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指导、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的考核指标。通过分层次选派学术带头人、后备领军人物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进修、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工程(社会)实践,使我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以提升,视野得以开阔,有力促进了其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引进来”指一方面积极引进企业、科研院所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又热爱并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高层次人才到我校担任教师;另一方面指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等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学校通过向其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等方式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等人员到校担任专、兼职教师。
通过贯彻执行“走出去、引进来”,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我校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4.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坚持实践教学质量评估
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流程,据此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与管理。坚持开展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的专项评估,组织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作风严谨、熟悉评定内容的专家进行评估,并撰写教学简报对专项评估情况进行通报。
5.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形成了本科人才培养和课外科技活动广泛开展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斐然,毕业生始终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高、社会需求旺。
作者简介:
张静(1982.10-),女,硕士,工程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篇5
摘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与根本保障。该文以扬州大学农学专业为例,阐述了地方综
>> 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农学院校种子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园艺专业创新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休闲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下卓越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电气信息类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地球物理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与实践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构建畲族舞蹈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3-17.
[2]胡效亚,贡福海.更新教育理念,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1(9):25-28.
[3]潘懋元,陈春梅.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6(3):1-5.
(责编:徐焕斗)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会计专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对会计人才进行教学培养中,需要对其专业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评价体系中完善自身的不足。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缺乏科学评价体系构建意识,这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了阻碍。为此,必须加强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而让高职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得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能够最快速地培养出应用型会计人才,进而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需要。然而,良好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检测高职会计人才是否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标准之一,其体系构建便对社会企业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社会企业的自身发展模式不同导致了每个企业的质量评判标准存在着差异性。为此,高职院校亦应该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建立本校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而提高会计人才的输送标准与质量。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能够让教师明确会计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漏洞,以及学生在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中的难点。进而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日后的教学任务中针对性的做出科学调整,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第二,能够提高各个高职院校的交流和发展。高职院校会计质量评价体系具备一致性,全国多所高职院校在构建并实践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经验和难题。各个学校可以将彼此实践中所总结出的经验进行融合分析,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人才质量提高。第三,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要符合社会企业的标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实践性较少,其总体的实践水平是否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难以确定。为了能够确保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及时对会计学生的不足之处按照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行重修。让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企业的需求的标准中逐渐改变学习方向,并提高技术能力,进而满足会计工作岗位所提出的硬性要求。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路径分析
(一)基于目标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会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现阶段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其培养目标多为“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够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并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软件等”在目标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中主要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严格遵守《会计法》中相应的各项规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内部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第二,学校要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让学生在实践培训的过程中掌握税收和审计工作等方面的详细要求。第三,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从业人员要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报表分析等基础专业技术能力。
(二)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评价体系
专业素养评价体系建立于目标评价体系之上,在目标评价体制构建之后便需要一系列的实施计划,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构建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进而明确会计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其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通过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能够找出学生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倘若从学生身上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必须从整体学生进行着手,以班级为单位,从班级整体学生会计实践中出现的失误进行整合,进而转变教学策略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必须通过笔试和计算机实践测试两种方式进行,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进行评价,进而找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并针对性的完善。第三,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实习质量评价主要应用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系统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践结果的审查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评价,训练的过程要完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由于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完善的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能够直观地将学生的水平显现出来,这样便能够让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企业提出的财务工作标准相对接,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在会计专业知识教学中应积极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并严格按照社会企业的相关标准实施,让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必须将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联系在一起,通过合作测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教师亦要整合并研究其评价结果,完善教学中的不足。
作者:张毅 单位:仙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财务专业 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2012年,全国共有27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在校生,规模居全球第一,本科教育已经全面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一、财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本科应用型人才,即“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一方面,财务专业是一个动手能力要求极强的专业,这是由财务岗位的实践性决定的。凭证的填写、账簿的登记、工商税务报表的填制和申报、定期财务报告的编制等,都需要财务人员经过必要的实践训练才能熟练掌握。用人单位在招聘、考核财务人员时,也一贯十分重视财务人员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财务规则更新很快,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学生毕业时已经显得陈旧,造成理论很难跟工作实际实现完全对接。
二、财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
财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核心是“培养能力”,导向是“面向实践”。具体来说,在设置财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首先要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出发,把握工作实践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然后建立起与培养核心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财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对学生核心能力把握的准确。而对学生核心能力把握是否准确,取决于对学生未来工作实践需要的了解是否深入。为此,需走访用人单位,调查研究财务专业的岗位实践需求,从而把握财务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一般认为,财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需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创新能力。
三、财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是平衡好专业基础的深度和广度的比例关系。专业基础的深度,是指课程设置应保证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确保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形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前提。专业基础的广度,是指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局限于本专业,通过增加选修课程,为学生今后的专业拓展提供条件。具体到课程设置上,应设置专业基础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旨在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保证专业的深度,以财务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要求为主线,由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所构成。专业基础平台的构建思路是:在保证基础课程学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课的整合与调整。
二是平衡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从高校的办学实际来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比,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优势,有利于节约办学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比,有相对成熟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监督管理机制,便于组织和管理。但是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需要来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校期间实践训练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台阶式发展,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个台阶是基础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通过单项、专项实验、实训,重点是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第二个台阶是工作实践,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开展岗位训练,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用以发现教学、学习中的不足,检验教学和学习成果。第三个台阶是创新实践,以课程设计、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初步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校企合作,也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良好沟通和互动,帮助高校贴近社会需求,准确把握学生核心能力,更好地开展课程体系设置。
三是平衡好规律性和创造性的比例关系。规律性,是指财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具有内在的规律,这一规律性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体现各高校办学的共性。只有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构建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创造性,是指财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结合国情、地域、行业及本校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课程设置,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只有共性,没有特色,会导致各高校办学模式的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无法形成高校有竞争力的办学优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创新;高职院校;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汪莹(1981-),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养护教研室主任,讲师,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蒋玲(196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系主任,教授。(江苏 南京 211188)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JX1125)、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产学研用结合培养高等级公路养护技术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SJG35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82-02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出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自此目标制定后,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此背景下,作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定位于技能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它作为认知的基础、创新的源泉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鉴于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角度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养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建设的持续增长带动了路桥建设的高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江苏省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4.6万公里、高速公路已达到4185公里,公路网密度位居全国第一。而随着公路网的不断建成,江苏省大量公路的运营已超过20余年,按照10年一大修计算,每年都将有大量的高速公路进入到大修期,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等的预防性养护及小修保养也面临着严峻的任务。在已经到来的“十二五”期间及以后,江苏省将率先迎来周期性公路养护的高峰期。“绿色养护、节能减排、及时性、快速性、预防性养护”等新理念对一线养护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级公路的养护工作将从以前的矫正性、被动性、突击性养护向及时性、快速性、预防性养护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及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适应路桥工程养护建设一线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重构养护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养护理念和养护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优秀的路桥养护一线技术人员,不仅应具有路桥病害诊断、防治和修复的能力,还应具有使用集快速化、集成化、智能化为一体的综合养护设备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分析高职养护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的基础上,将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之中,以技能培养为基础,以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培养为扩展,以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使得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体现出高职特色。
1.“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而高职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则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在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围绕这一内容,通过对江苏周边有代表性的养护施工企业开展调研,邀请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及部门的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分析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从而确定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提升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其中主体就是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时安排上围绕此目标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另外,将职业素质提升作为目标体系的一翼,突出能力本位,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作为目标体系的另一翼,要求毕业生在获得专科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四层次”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我们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遵循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合作为途径、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岗位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了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模拟工作训练—岗位能力训练”组成的“四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见图1)。
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最后满足顶岗实习岗位需求。
3.“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评价指标
本文为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01932);安徽财经大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ACJYZD201008)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经过十几年的风雨,现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之初,许多独立学院是在政府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的情况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其显著的成绩背后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教育部于2008年2月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这对于引导独立学院健康发展、深化独立学院评估改革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家长或学生本人,都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认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只有建构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正确的评价,才能纠正社会大众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错误认知,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好独立学院的资源禀赋,培养出适合社会的人才。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关键要素
评价指标遴选的科学性往往决定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就指标的遴选来说,除了要根据评价目的和客体实际情况以外,还要考虑指标本身的因素。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看,指标选择必须把握以下四点要素:
(一)指标的系统性。评价指标的系统性是科学评价的基础。指标间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同一层次指标尽可能地界限分明,体现较强的系统性。同时,保证评价体系中每一个指标都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要考虑指标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二)指标的表现力。指标设计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避繁就简,指标数目少而精,否则会使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分不清主次。具有表现力的指标才能表征客体某一方面的状态水平或状态变化,才能用较少的指标表现评价涉及的内容。
(三)指标的鉴别力。只有具有鉴别力的指标才能描述系统某一状态水平之间的差异,才能具有监测与评价的作用。统计分析的理论表明:指标值的离散系数V=σ/EX越大,信息量越丰富,越具有鉴别力。独立学院教育质量评价方案,不能简单套用普通本科教学评价方案,要体现其特殊性,针对其办学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四)指标的实用性。构建指标体系,必须考虑指标的实用性。一方面是指标的可采集性,指标所需的数据必须能够客观地、有效地采集到。有些指标尽管很重要,但数据可采集性较差时仍要放弃,或采用替代性指标;另一方面指标的选择必须具有可操作性,确保被选择的指标简单、实用、可重复验证。
二、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独立学院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在立足于相关法规和规章的基础上,必须体现“特色”和“应用”,在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上突出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强化应用。其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要点如下:
(一)相关法律法规是指标体系设计的直接依据。2008年4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是构建独立学院评价指标的直接依据。《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确定了独立学院的办学属性。《办法》中对独立学院的硬件与软件设施提出了一系列硬性指标,并规定五年内必须达标。《办法》的实施对独立学院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届时,各项指标都达标的院校将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未能达标的院校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是失去竞争的资格。因此,设计独立学院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对《办法》中的指标加以体现。
(二)评价指标应具有针对性。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因此,评价指标应具有针对性的特点,对独立学院的评价指标应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区别开来,独立学院评价指标应与社会需求和市场紧密结合。
(三)评价指标应体现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高校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评出名次及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被评的院校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特别是向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独立学院教育竞争力评价也应具有体现出引导独立学院发展的导向功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独立学院应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以特色办学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指标体系中应强化办学特色指标的权重,引导独立学院以特色办学为宗旨,培养特色人才,从而提升自身教育质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评价指标应体现出市场的反馈信息。独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并与市场紧密相联的。在人才培养指标中应体现出市场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信息,包括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内容。市场反馈信息是独立学院教育质量在就业市场的间接反映。指标体系中体现市场反馈信息,可以促使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紧密联系,在提高学生理论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规定,独立学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因此,构建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将以应用型为导向,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客观实际出发,借鉴已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评价及其他人才培养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最终确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应用型的特质,借以引导和鼓励被评价对象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指导独立学院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要素,拟从6个维度对指标体系进行构建。该指标体系主要从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对学生的校内与校外评价6个维度进行构建,共设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6个,评价要素40个,详见表1。(表1)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童静菊.独立学院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23-02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又广泛的社会、经济变革,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需求情况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泛,动手能力强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受到青睐。针对这些变化,近些年全国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有的高校提出“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学校提出“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当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新认识与改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有着不同以往的需求,但是在这种转变下,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也应该得到切实的制定与落实。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且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难以胜任的,这就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举措,用以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笔者就高等教育如何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谈些认识。
1 及时革新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这里所说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配套支持。一般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高校根据社会对人才要求和自身的教育资源与特点,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学校办学特色、育人特色等在培养人这一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其中,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对人才培养的全面实践活动具有指导、规范、调整的作用。而培养方案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
那么,既然如此,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后,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等就同样需要革新。即传统大学教育教学模式转向应用型教育教学模式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均应与时俱进。可是现实情况是,当很多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唱响“要培养应用型实用性人才”的口号时,但在这种转变下,培养目标和方案却依然沿袭着过去的培养方式。如知识结构重基础宽厚、轻专业精深;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重基础普遍、轻实用适用;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的目标和手段不突出等。这显然是人才培养的假革新,且会严重影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前进与发展。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高校以应用、实用为导向,重新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健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中的运行机制。
2 积极再造教师队伍
要建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绝对是重中之重。显然,这个队伍既要有扎实的学术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这在目前的很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是很难保证的。各校的资深教师过去都是理论教学出身,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各高校也都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毕业于以基础理论教育为主的老牌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就职,由于课程需求,他们刚进入职就顶岗上课,“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使得他们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往往动手能力不够强,缺乏过硬的实践技能。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本身就不是应用型人才,教师尚且如此,何谈学生的应用型、技能型。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应当重视到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拥有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自身条件,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换句话讲,开展自身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向发展是所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校教师应直面的问题,尤其是青年教师,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高学历和高职称(博士以上、副高以上),但要力争达到高水平和高素质(技能水平高、经验素质高),即“双师”。
“双师”是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师资的特殊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模块的高度综合化、立体化以及专业课程理论的复杂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成功开展应用型专业教育,离不开一个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如可在业余时间在相关行业组织机构中兼职储备经验;到专业生产第一线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或考取各种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使其尽快成长为既懂得理论与熟悉实物的“双导师型”教师。
3 合理重置应用性学科和技能性课程的结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