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调查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调查

篇1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心理健康测验对象是黑龙江省阿城市一中2004级高中生,测试时间是2004年9月。从所得的有效问卷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抽取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每班抽取20份问卷(男生10份,女生10份),共220份问卷。

测验分析采用的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CheckList90),即90项症状校核表。使用的测验版本是汪征宇的翻译本,测验采用五级记分。将所抽样本数据录入电脑,利用SPSS11.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

研究得出,症状总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有3名,占总人数的1.4%。在一个或多个因子上检出的人数是45人,检出率是20.5%。据表1可知,各因子均值(M)由高到低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性>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有的研究者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对初中到高中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很多学生第一次住校,而且进入省重点高中,学生强强相遇,对自己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2)对学习方式变更不适应,高中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由过去初中老师的掌上明珠“沦为”普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3)高中生源的差异较大,农村、城市学生聚到一起,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需要协调和相互了解;4)经济、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面对变化后的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调整不好就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2.高中生与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

从表1可知,高中生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比较后的结果是,高中生样本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0.05),强迫极其显著地高于常模(p<0.01),人际敏感显著低于常模(p<0.01)。从各因子得分排序来看,位于前三位的在高中生样本组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常模组依次为人际敏感、强迫、偏执。

从高中生研究样本与常模比较看,学生躯体化和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强迫是指主观上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和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这种强迫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引起“躯体化”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闲暇时间有自己的爱好,在饮食上注意调配等措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强迫和躯体化问题。

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比较

由表2知,各因子≥3分的检出率中,男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偏执3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经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生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见表3。

从各因子分≥3的情况(检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时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有学者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女生在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男生,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产生内心冲突的机会比男生多,因此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同国内有关研究是一致的”。总之,性别的差异是生物基础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三、建议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对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室,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学生实际上是赞成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笔者对阿城一中2005级398名学生的调查显示:47.5%的学生赞成学校开展个别心理咨询(赞成课堂心理教学的占24.6%,赞成集体心理讲座的占27.9%)。

学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报栏咨询、网络咨询等等。

3.各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于咨询室中,要积极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许多资料具有保密性,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收集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

学生心理档案收集要全面,既要有班级和学校的团体资料,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既要有数量化的资料也要有非数量化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要从积累的档案资料、数据中分析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存贮档案,要为师生和学校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反馈,为有效开展高中生心理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 监狱警察 心理健康 调查

中图分类号:DF87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监狱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易产生心理冲突。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正严重威胁着监狱人民警察的生存状态,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严重影响其工作热情和效率。他们在依法管理监狱,执行刑罚,和改造罪犯的工作中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压力。所以,监狱人民警察在工作中能够具有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方法

2.1对象

云南某监狱102名警察,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79份,问卷有效率77.5%。

2.2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统一施测,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含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采用5级计分方式,1=从无,2=轻度,3=中等,4=偏重,5=严重。该量表作为心理健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用量表, 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3结果

3.1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总体得分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各因子极小值均为1,极大值最大的是敌对和恐怖,均值最大的是强迫。总体得分均分排在前三位的强迫、敌对、抑郁。

3.2 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对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年龄、民族、工作时间上进行差异检验,结果都显示不存在显著差异。

监狱警察在不同职务之间却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2:

表2: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职务上的差异检验(n=79)

注意:P

从上表可以看出: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在职务上差异显著。

4结论

(1)scl-90总体得分均分排在前三位的强迫、敌对、抑郁,这几个问题是需要在群体层面特别关注的;

(2)不同职务的监狱警察在心理健康状况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有很大差异;其它项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5建议

(1)监狱需要高度重视民警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线民警;

(2)监狱主管部门需要从工作环境和时间、工作量上做一些适时调整,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篇3

【关键词】 新兵 心理健康 症状自评量表 常模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recruits of a certain unit of the PLA 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in 735 recruits and compared with soldier and local norm. Results Every factor score of SCL90 of recrui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soldier norm(all P

【keywords】 Recruits;mental health;SCL90;norm

新兵作为部队的特殊群体,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军队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对于加强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对某部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试,旨在了解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新兵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应激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2007年某部新兵训练营735名新兵为调查对象。其中男725名,女10名;年龄16 a~23 a,平均(19.10±1.17) a;文化程度:小学4名(0.5%),初中136名(18.5%),高中308名(41.9%),中专210名(28.6%),大学77名(10.5%)。入伍前均通过健康体检,既往均无心理问题。共发放问卷735份,收回有效问卷735份,有效率100%。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SCL90对735名新兵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共90个项目,包含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还有7个项目(主要涉及饮食、睡眠等方面)未归入任何因子,为了分析方便,列为第10个因子。使用统一指导语,无记名问卷。判定标准:以1~5分5个等级评分,分别表示无症状、轻度、中度、严重、非常严重;总均分≥2分表示有不良心理反应。将上述测评结果与军人常模[2]及地方常模[3]进行对比分析。

1.2.2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新兵SCL90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和地方常模比较结果,见表1。表1 新兵SCL90评分与军人常模比较(略)注:经t检验:与军人常模比较﹡P<0.01;与地方常模比较P<0.05,P<0.01。

表1显示,新兵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军队常模(P均<0.01);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地方常模(P<0.0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地方常模(P<0.01~0.05),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

2.2 男兵和女兵SCL90各因子分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男女新兵SCL90评分(略) 注:t检验,﹡P<0.05。

表2显示,SCL90评分,女兵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兵(P<0.05),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新兵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军队常模(P均<0.01),说明该部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一般军人,同时在新兵刚进入军营时,对其进行积极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行为训练等可以有效的减少新兵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新兵训练的质量和战斗力;女兵的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男兵,可能因女兵的性格和适应能力稍不如男兵所致。

本研究还显示,SCL90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地方常模(P<0.0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地方常模(P<0.01~0.05),其原因可能为:(1)新兵入伍后社会角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且要面对军队全新的生活环境,严格的组织管理,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使新兵始终处于心理应激状态;部分新兵短期内未适应严格的军事训练,对各项动作要领掌握不够较易导致受伤[4],可以增强当事人的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导致新兵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地方常模。(2)新兵对未来军营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同时因为部队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和目前新兵营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大大改善了新兵人际间的心理相容性,使新兵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因子显著低于地方常模。本调查了解了该部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数据得出了相关结论,为有效实施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修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15~220

[2]王焕林,孙剑,余海鹰,等.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38

[3]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260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新兵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军队常模(P均<0.01),说明该部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一般军人,同时在新兵刚进入军营时,对其进行积极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行为训练等可以有效的减少新兵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新兵训练的质量和战斗力;女兵的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男兵,可能因女兵的性格和适应能力稍不如男兵所致。

本研究还显示,SCL90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地方常模(P<0.0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地方常模(P<0.01~0.05),其原因可能为:(1)新兵入伍后社会角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且要面对军队全新的生活环境,严格的组织管理,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使新兵始终处于心理应激状态;部分新兵短期内未适应严格的军事训练,对各项动作要领掌握不够较易导致受伤[4],可以增强当事人的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导致新兵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地方常模。(2)新兵对未来军营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同时因为部队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和目前新兵营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大大改善了新兵人际间的心理相容性,使新兵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因子显著低于地方常模。本调查了解了该部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数据得出了相关结论,为有效实施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修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15~220

篇4

关键词:卫生类高职院校;特困生;心理健康

特困生是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甚至无法负担学费、生活费,进而影响学业的完成。家庭经济状况与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显示[1],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而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卫生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医护工作,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医护人员是无法做好医护工作的。因此,了解卫生类职业院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次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选取我院2015级和2016级高职特困生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15级和2016级400名高职特困生为研究对象,特困生由自己申报、班级评选、系部认定产生。

1.2测评方法

采用SCL-90量表,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发放问卷前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我院特困生与江西省全日制大学生常模[2]比较,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P<0.05).

2.2特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仲稳山等[3]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表现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依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偏执。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我院特困生的心理特点与仲稳山等的研究总体趋势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强迫症状和抑郁表现突出,得分≥3分的因子前3位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焦虑,阳性率高达14.1%、12.0%和9.0%,而人际关系敏感为8.5%,排在第4位。

3讨论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后发现,导致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校园文化因素。

3.1经济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特困生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无法为其提供与其他学生一样的生活条件,在物质上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这种与周围学生之间的对比落差,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3.2家庭环境因素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不得不说,在幼年时期,父母自身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对子女影响巨大,而学生成年后在心理上出现的某些偏差往往由此引起[4]。一方面,特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母因为疲于生计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特困生是单亲或重组家庭,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受到的负面评价较多,成年后容易产生自卑、敌对、叛逆等性格。

3.3校园文化因素

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而不良的校园风气也会影响每一位学生。比如校园内互相攀比等不良之风就容易使特困生的心理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

4对策与建议

4.1引导特困生正确认识贫困

家庭贫困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让特困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它。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引导特困生正确认识贫困,要让他们懂得贫困是暂时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另外,贫困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种磨炼,是锻炼出坚强意志最好的试金石;同时,引导特困生树立合理的理想和目标,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学习和生活上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必将形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4.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意志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特困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置身于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可以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心灵得到净化,进而能够保持身心健康[5]。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职业院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学校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宣传,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让特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特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一般来讲,父母是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通过多年的抚养和陪伴,父母往往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以及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会给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6]。因此,学校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与特困生家长保持联系,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参与到特困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中来。

4.4建立心理问题预警干预长效机制

我校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办法,具体措施是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及评估,筛查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并发出预警。将通过这种办法选出的预警学生名单反馈到系部,通过系里的辅导员及班级学生干部的关心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的反馈以及辅导员的观察,学生心理问题持续得不到缓解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师将会介入,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24-27.

[2]陈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251-256.

[4]张丁香,顾昭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35-737.

[5]郑舒婷.试论如何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8):168-169.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卫校学生 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中专学生,更是心理问题多发人群,有关调查显示,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社会同龄青年,为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心理健康是医学生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重视学生心理辅导,建立规范的学校心理辅导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做此调查研究,以期为同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分层随机抽取某卫校学生380名,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96.05%。其中男生160人,女生205人;一年级学生132人,二年级学生125人,三年级学生108人。

2. 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共有90个项目,1~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说明心理水平高,以因子分≥3分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学生独立填写SCL—90问卷后当场收回,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 卫校学生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1):表1显示,卫校学生SCL—90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经检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2. 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见表2:表2显示,卫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等(检出率1.92%~13.33%)。有1项或1项以上≥3的症状人数共87人,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3.84%。

3. 年级比较:不同年级学生SCL—90各因子比较:一年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二、三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除焦虑、抑郁、偏执因子外,其余因子分均高于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是抑郁、强迫、人际关系、偏执等;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是人际关系、强迫、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发生率一年级学生最高,其次是二年级学生,最后是三年级学生。

三、讨论

1. 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卫校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SCL—90因子分≥3检出率1.92%~12.33%的调查结果远高于上海1.46%~10.06%的报道,与我国常模比较显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卫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等;另外,调查显示 , 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23.84%高于全国大学抽样调查结果20.23%,心理问题发生率存在年级差异。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 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大多数青少年都曾梦想着一天离开父母,自己一人走向社会独立生活,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但是他们离开父母到外求学,大都经历思念父母的感情体验,他们感到心理上的空虚与孤独,信心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依赖性更加增强。二是与学生对其前途的担忧程度及专业热爱程度有关。医专学生就业面较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找到理想工作,因此学生对前途甚忧,不热爱本专业,心理空虚,因而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三是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父母关心不够、纵容等;学习不能投入,耐心不够,生活上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发脾气;部分学生情绪抑郁、沉默寡言、孤独自卑,行为退缩。

3.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辅导与服务,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官永玉. 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调查. 职业与健康 ,2011, 27(16):1866-1867.

[2]王挺,等.江苏省大学生SCL-90常模修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8(01):1009-3222.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现状 成因和对策

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

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冷漠、孤僻

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羞怯、胆怯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3.焦虑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4.交往情感闭锁

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调查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转贴于

5.攻击性强

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10%~1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二、解决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和探寻合理的教育对策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即开设心理咨询室,如“心灵小屋”、“情感驿站”等。

2.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篇7

【关键词】 北京;干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目前,针对北京地区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尚未见报道。我们于2005年3月~12月对在我院体检的1055名干部采用SCL-90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于2005年3月~12月在我院体检的干部。按来体检时间先后次序隔一入选共1055名。其中女251人,最小年龄36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51.09±5.6岁;男804人,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51.11±6.18岁。受教育程度:硕士以上306人,本科617人,本科以下132人。婚姻:已婚1049人,未婚4人,丧偶2人。民族:汉族1025人,其他民族30人。职业:行政859人,企业管理54人,司法机关84人,教师40人,其他18人。

1.2 方法 采用北京安定医院监制的心理测试软件系统中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每项均采用5级评分制即1分―无:无该项症状;2分―轻度:自觉有该症状,但发生的并不频繁、不严重;3分―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其

严重程度为轻度到中度;4分―相当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分―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频繁和程度都十分严重。按统一指导语,让被试者自行在计算机上答题,计算机自动计算出结果。

1.3 统计处理 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最小显著差异法(LSD)。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之间各因子均数的比较(表内显示的均为有差异的因子) 见表1。

表1显示:①在躯体化因子的均分上,女性高于男性,差异非常显著(P

2.2 不同文化之间各因子均数的比较(表内显示的均为组间有差异的因子) 见表2。

表2显示:①在阳性症状均分上,本科以下组高于本科和硕士以上两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文化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在强迫症状因子的均分上,本科以下组高于本科和硕士以上两组,且与本科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2.3 不同职业之间各因子均数的比较(表内显示的均为组间有差异的因子) 见表3。

表3显示:①在焦虑因子的均分上,行政干部高于司法机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在恐怖因子均分上,其他职业的干部高于行政和教师,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在偏执因子均分上,企业管理的干部高于行政和司法机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在精神病性因子的均分上,企业管理的干部高于教师和司法机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其余各因子的均分在不同职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略)。

2.4 不同年龄之间各因子均数的比较(表内显示的均为组间有差异的因子) 见表4。

表4显示:①在阳性项目数的均分上,31~40岁组高于41~50岁和51~60岁两组,且与41~50岁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在阳性症状均分、躯体化、其他因子的均分上,41~50岁组均为最低,且与51~60岁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在偏执因子的均分上,31~40岁组高于41~50岁和51~60岁两组,且与51~60岁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的均分上,31~40岁组高于41~50岁和51~60岁两组,且与之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⑤其余各因子的均分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略)。

3 讨 论

在性别上,女性躯体化表现的严重程度高于男性,男性敌对、偏执表现的严重程度高于女性,这与国内常模中的男女之间在强迫,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有一定差异[3]不同,这可能是与干部的职业特点和男女两性表达自己心理感觉的方式不同有关。

在文化上,本科以下的阳性症状均分、强迫症状、抑郁因子分高于本科和硕士以上两组,说明文化程度越低,强迫症状、抑郁越重。阳性症状出现后,严重程度的自我感觉也越重;这可能与在现今这个发展迅速、充满竞争的年代,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对自己要求严、标准高、做事要求完美有关。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洞察个人和社会的能力较强,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故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在职业上,行政干部的焦虑分高于司法机关,原因待研究;其他职业的恐怖因子分较高,因为我们这里的其他职业主要是艺术、技术、财会,这可能与这些职业特点和样本例数少有关。

企业管理干部,在偏执分上高于行政和司法干部,在精神病性因子分上,高于教师和司法干部,这可能与企业行业要求企业干部有更高的相对自主性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关。

篇8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人际关系。根据调查,有48.1%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人相处关系很好;有26%的学生与人相处偶尔关系紧张;有24.5%的学生与人相处有时感到关系紧张;有1.4%的学生总是感到与人关系紧张。说明残疾生与人相处关系较好。

2. 心理承受能力。调查显示,37.8%的学生没有觉得活得很累的感觉;有31.3%的学生有时会感到活得很累;有18.4%的学生经常有这种感受;有12.5%的学生总是有这种感觉。说明有相当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3. 适应性。根据调查,有44%的学生到一个新环境能很快适应;有23.3%的学生有时不能很快适应;有26.6%的学生经常不能很快适应,有6.1%的学生总是不能很快适应。说明残疾生适应性相对较好。

4. 自卑感。调查中显示,有21.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经常感到自卑、胆怯,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偶尔和有时会感到自卑和胆怯,有28.5%的学生经常和总是感到自卑和胆怯。说明残疾生的自卑感比较严重。

5. 情绪。在调查中显示,有35.7%的学生情绪稳定,不会常为一些小事情而心情不好;有38.6%的学生情绪不太稳定,偶尔会为一些小事而心情不好;有25.7%学生情绪不稳定,经常会为一些小事而心情不好。说明相当一部分残疾生情绪不稳定并且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

二、改善中专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策略

1. 特殊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中专残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专残疾学生年龄大多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迅速发展,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嗅觉灵敏,涉世不深,而当今社会又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潮泛滥,良莠不齐,加之他们知识和阅历较浅,容易产生消极、忧虑、焦躁、自卑等情绪,所以中专残疾学生心理压力大,易出现问题,需引起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 根据学校专业教学计划实际,适当安排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要贯穿于整个中专教育的始终。选择适合各类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读本,或学校根据学生实际自编教材,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自我心理调节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社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

3. 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根据学科特点渗透心理教育。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例如向学生讲述这一学科领域的名人、伟人的生平传记,使学生体会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多鼓励、赞扬、关爱学生,增强学生自尊心;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鼓励学生发展个人见解,如登台讲话等,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4. 广泛宣传心理学知识,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及心理讲座。学校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学知识,针对学生中较普遍、突出的问题,开办专题心理讲座;针对个别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5. 丰富学生业余生活,重视心理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把学生从书本里、课堂上及自我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尽可能进行各种心理体验,以增强其心理感受的耐压性。如歌咏比赛、运动会、美术绘画、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磨砺意志、了解社会,增强心理承受力。

篇9

2014年9月9日,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但是,研究表明,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王金道的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中学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菏泽地处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升学压力较大,卢和丽等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教师、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就以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菏泽市三所高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随机抽取300名被试,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85.67%。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国内成人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使用的最多的工具,有90个项目,包含9个因子和一个其它因子,采用1-5的5级评分制。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84,各因子问卷的信度系数介于0.803~0.918之间。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分、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分析。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SCL-90总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总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9.388,p<0.001)、强迫症状(t=7.860,p<0.001)、抑郁(t=5.681,p<0.001)、焦虑(t=6.534,p<0.001)、敌对(t=5.791,p<0.001)、恐怖(t=5.667,p<0.001)、偏执(t=4.075,p<0.001)等因子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精神病因子(t=2.460,p<0.05)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前者得分高于后者,在人际关系敏感(t=1.486,p>0.05)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总体来看,与全国常模相比,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2.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由T检验可知,女教师和男教师除了在偏执(t=-1.966,p>0.05)和精神病性(t=-1.413,p>0.05)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七个因子和总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恐怖(t=-4.461,p<0.001)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强迫(t=-2.902,p<0.01)、抑郁(t=-3.204,p<0.01)、焦虑(t=-3.232,p<0.01)、敌对(t=-3.528,p<0.01)因子和总均分(t=-2.958,p<0.01)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2.281,p<0.05)和人际关系敏感(t=--2.094,p<0.05)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女教师得分高于男教师,可见,总体来看,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3.不同学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分析。由F检验可知,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除了在抑郁因子(F=2.862,p>0.05)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总均分及其他八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躯体化(F=10.584,p<0.001)、恐怖(F=9.992,p<0.001)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总均分(F=6.320,p<0.01)和强迫症状(F=6.054,p<0.01)、焦虑(F=5.618,p<0.01)、敌对(F=5.325,p<0.01)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F=3.380,p<0.05)、偏执(F=4.211,p<0.05)、精神病性(F=3.931,p<0.05)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小学和初中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在恐怖因子上得分小学教师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可见,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菏泽市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除在人际关系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因子及总均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常模,这一研究结果与王殿春的研究结果一致。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常模是1987年制定的,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1世纪的所有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变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确实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成人的其他群体要差。

2.教师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教师差,与滕春燕、边玉芳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女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有关,女教师不但要在学校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和家人,所以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男教师更差。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心理健康测验对象是黑龙江省阿城市一中2004级高中生,测试时间是2004年9月。从所得的有效问卷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抽取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每班抽取20份问卷(男生10份,女生10份),共220份问卷。

测验分析采用的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CheckList90),即90项症状校核表。使用的测验版本是汪征宇的翻译本,测验采用五级记分。将所抽样本数据录入电脑,利用SPSS11.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

研究得出,症状总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有3名,占总人数的1.4%。在一个或多个因子上检出的人数是45人,检出率是20.5%。据表1可知,各因子均值(M)由高到低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性>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有的研究者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对初中到高中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很多学生第一次住校,而且进入省重点高中,学生强强相遇,对自己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2)对学习方式变更不适应,高中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由过去初中老师的掌上明珠“沦为”普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3)高中生源的差异较大,农村、城市学生聚到一起,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需要协调和相互了解;4)经济、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面对变化后的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调整不好就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2.高中生与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

从表1可知,高中生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比较后的结果是,高中生样本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0.05),强迫极其显著地高于常模(p<0.01),人际敏感显著低于常模(p<0.01)。从各因子得分排序来看,位于前三位的在高中生样本组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常模组依次为人际敏感、强迫、偏执。

从高中生研究样本与常模比较看,学生躯体化和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强迫是指主观上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和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这种强迫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引起“躯体化”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闲暇时间有自己的爱好,在饮食上注意调配等措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强迫和躯体化问题。

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比较

由表2知,各因子≥3分的检出率中,男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偏执3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经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生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见表3。

从各因子分≥3的情况(检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时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有学者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女生在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男生,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产生内心冲突的机会比男生多,因此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同国内有关研究是一致的”。总之,性别的差异是生物基础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三、建议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对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室,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学生实际上是赞成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笔者对阿城一中2005级398名学生的调查显示:47.5%的学生赞成学校开展个别心理咨询(赞成课堂心理教学的占24.6%,赞成集体心理讲座的占27.9%)。

学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报栏咨询、网络咨询等等。

3.各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于咨询室中,要积极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许多资料具有保密性,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收集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

学生心理档案收集要全面,既要有班级和学校的团体资料,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既要有数量化的资料也要有非数量化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要从积累的档案资料、数据中分析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存贮档案,要为师生和学校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反馈,为有效开展高中生心理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