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设计心理学

篇1

摘要:设计中情感是设计师由始至终高层次信息传递过程,注重色彩心理学的合理运用,创作意念融入色彩设计乃设计之本,设计产品色彩和造型要完美结合,设计产品是设计师情感的具体表现内容。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心理学;情感;关系

艺术设计心理学,是对艺术设计的心理方面的学科。它对于设计艺术的实践意义,可以说是设计与艺术的区别。设计的好坏取决于客户、消费者对设计之评价。而艺术关注的却是艺术家心理的感想及怎样通过自己的技法表达。故艺术设计,则更多是体现消费群体意愿,而艺术则是体现艺术家的意愿。

艺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设计的事件、人物、产品甚至历史。一是预见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研究它的历史而确定,这是艺术设计心理学的第一个实践意义;第二点,既然是心理学,它更多的是注重人或消费者的心理,把消费者的需求、心理研究透彻,以增加对产品的满意度;三是艺术设计心理学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必修课。它能了解市场需求,同时也了解艺术构成等方面,使设计更美观,销路更宽广;四是对艺术家来讲,艺术作品不需要实用。相对于设计师来说,实用是首要条件,而美观则是市场的催化剂。这些也是艺术设计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一、情感在产品设计中的含义

情感(心理学代名词)是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行为的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既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及体验。

产品设计中情感是设计师从产品到大众的一种高层次信息的传递过程。此过程中,产品是信息载体,它能将设计师和大众紧密联系。设计师的情感表现在产品中又是编码过程,最后设计师从受众的心理感受中获得线索和启发,并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

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考虑的不仅是艺术设计,而应考虑到与产品、市场、消费等有关的所有环节的对接。我认为产品造型设计的成功与否主要由理念决定,具体的设计技术只是将理念付于实际的工具。我们要探讨的是用什么理念设计,用什么方法去设计、设想并构思设计方案?只有解决了此问题,设计就有了明确目标而得以实现。

二、注重色彩心理学的合理运用

色彩牵涉的学问很多,包含美学、光学、心理学和民俗学等等。心理学家近年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并指出每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性。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送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如红色象征热情;蓝色象征理智等等。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凭借色彩运用,勾起人们心理联想,以直达最佳的设计目的。颜色象征意义极为广泛,心理学家认为一种颜色通常不只含有一个象征意义,正如上述的红色,它既象征热情,也象征了危险……不同之人,对同一种颜色的密码,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诠释。除此外,个人的职业、年龄、性别及所处的社会文化、教育等,都会对同一色彩产生不同联想。故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体系下,色彩会设定为蕴含不同意思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色彩和心理联想理论对设计师来说,是一重要发现。所以在选择运用色彩时,须同时考虑作品所面向的消费群体,以免发生反效应。还有,色彩心理不过是其中一个选择条件,其它元素也左右着设计者的意念,一个极普遍的因素便是潮流。当某一时期,某种色彩或某个系列的颜色能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主流行色的研究,是近半世纪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设计师们应以提高商品吸引力为前题,以顺应新潮流运用色彩,对世界各地的流行色调加以研究分析和预测,哪些颜色能成为国际流行色,并以此作为设计参考资料。目前各个不同地区交流相当广泛,流行色的覆盖层面愈发广阔,对设计产品的影响力亦在逐步强化。

三、设计色彩心理学环境及意念的关系

自19世纪中叶后,心理学已从哲学转入科学范畴,心理学家注重实践经验所验证的色彩心理效果。不少色彩理论对此都作过介绍,它向我们明确肯定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有关色彩设计,都谈到一些关于运用色彩的基本技巧,诸如注意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等。但忽略了意念和色彩设计的关系。我认为意念是设计之本,色彩的魔力无穷大......设计三元素色彩、图像、文字都是设计的表象,而设计灵魂则来自设计师们的创意。我们说没有意念的色彩设计,无异于一具空有漂亮外表的躯壳。只有把创作意念融入到色彩设计中,整个设计作品才有灵魂,才会更生动,色彩才能很好地向观众传情达意。

文化环境影响人和社会的价值观,会导致大众不同的审美情趣。这种由文化影响的外在审美心理感具有社会相对性。因大众对这些东西的交流和理解要基于某种法则,而这种法则是由社会人确定。色彩是最廉价和有效提高产品个性化、人性化设计及附加值的手段。色彩有不尽的相貌、极丰富的情感和特性内容,且不同色彩的运用会对产品质感、质量、美感、感性价值产生差异。造型和色彩也是使产品具备精神、文化、情感等高级价值的最关键因素。

四、设计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在人们的视觉认知活动中,不是被动接受客观刺激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观刺激物和人的主观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产品的造型形态、色彩等,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刺激,而这些刺激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奇形象特性,才能引起消费者注意。注意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识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独立的心理过程,人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注意特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分析,一件产品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产品的形态、色彩、声音等条件的新奇性特征分不开。故强调设计产品应充分把色彩设计和造型完美结合,争取第一在感性方面紧抓每个消费者的心理。

设计师对产品造型做到醒目并不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产品文化内涵和现代消费时尚,是设计过程中之关键。成功的产品不仅能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和联想,且还应让消费者念念不忘。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是心理认识过程重要环节。故产品设计必须体现产品鲜明个性特性和形象,同时还要反映产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观。现代设计、设计分工、设计流程更加明晰和科学化,同时人机工程学、语义学、认知心理学、色彩学、功能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理论的成熟,也为设计方面提供了保障。

五、产品是设计师的情感表现内容

篇2

空间由各个面组合而成,各种几何形状都会对空间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设计中需要充分重视,展示空间在设计中需要根据空间的使用形式,把握好几何形状的尺寸。空间具有导向性,在这里所指的导向性知识某种相似的物体具有引导人们向前的理想,如博物馆的展览场馆中,空间的布局往往通过图表来展现,仅仅采用地图式的表达方式,人们并不会了解博物馆的整体,因此需要在底板上画出指示牌。在空间环境中,人往往拥有一块空间,这块空间不仅仅提供了休息的环境,同时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人们往往不太习惯太高的房屋,人们喜欢站在柱子旁边,这些都是人下意识的找依托感,通过这些空间引起的心理变化,能够很好的处理空间高度以及与周边事物的设计。不同的空间形状往往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低矮的空间设计,会让人有一种压抑感,动态变化的空间会让人产生一种不规则感觉,圆形空间设计则会使人米欧式方向,空间形态变化很多,所引起的心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只有充分掌握这些联系才能设计出美观的展示空间。

2.基于环境艺术设计心理学的展示空间设计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需要充分利用围和透的关系。若是一个空间的设计没有采用任何一种透视方法,必然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柑橘。若是空间的设计仅仅是开场,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内部空间的特征,使用功能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把握好围和透的尺度,根据具体需要表现的事物来进行设计。

2.1空间流动性、引导性设计

展示空间本身属于一种三维空间,人不可能一眼看到全部设计,需要在走动中看到各种设计,也就是需要注意看到各个设计部分。在这个走动的过程中,属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所看到的信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就需要保证空间变化的连续性,保证每个空间展示的效果都是连贯性的,保证人能够得到好的视觉效果,保证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到空间的协调一致性,同时又富有变化,增强人的感受。展示空间在设计中原则上需要保证采用有序性原则,人在参观展览中,具有非常大的流动性,一般是靠右走,走捷径,不走回头路,这就要求空间设计拘留流动性和引导性,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来安排观众参观,引导人的驻足。

2.2空间长短和色彩的设计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长短因素是影响人们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部分需要偏向于后部,前面的空间设计让人们产生一种期待感,增强空间的表现效果。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若是需要强调部分的重要性,满足人们乘兴而归的想法,可以适当加长观赏浏览的空间设计,针对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部分就需要放在前面,引起人们的新奇感。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色彩同样是影响人们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观看事物中,总是先看见色彩,然后再看见物体。在色彩的设计中涉及到了公众色彩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对于人而言不同色彩所引起的直觉效果是不同的,同时也受到、社会规范等的影响。如红色在美国象征着健康欢乐,在我国象征着信心、传统等,因此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2.3垂直和水平空间的设计

依照心理学分析,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垂直距离越高越容易引起人的压迫感,因此竖直方向的空间,人们习惯采用远处观看的方式。从空间心理学角度分析,高而瘦的事物会引起不安全感,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空间设计。在垂直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一种抑扬空间法,将高空间的顶面包装,做成阶梯性的变化,降低人们对空间的不安全感。也可以采用一种叠加空间的设计方法,采用叠加增高的方式获取新的空间。水平空间的设计主要根据不同的空间需求来尽行设计,在展卖空间的设计中要求空间氛围展示空间、休息空间等,宜采用采用维隔空间法,这是一种最常采用的设计方法。也可以采用连系空间设计方式,通过走廊、彩带以及花草等形式来连系不同的空间,增强空间的统一性。渗透空间设计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主要达到增加展示层次,达到精致的目的。目前展示空间设计主要方式包括四种,中心布置法是指在空间中心塑造中心,展台多是圆柱状,周边围绕中心设计。散点布置一般使用在不规则场地空间设计中,网络布置法使用在商业展卖空间设计中,是经贸展示空间设计基本方法,重视展位的有序性,混合布置法是前集中设计方法的结合,这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种。

3.结束语

篇3

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深入分析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观念、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三方面分析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出在正确处理艺术与设计关系的基础上,注重设计思维训练和专业实践,丰富教学方法手段,拓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理工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05-03

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一支高水平的设计人才队伍是不可或缺的。遗憾的是,由于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规模迅速膨胀的艺术设计教育没有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尽管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但许多毕业生无论在前期分析、概念构思还是细节设计上都缺乏应有的能力和创造性,难以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甚至被称为“设计蚂蚁”。[1]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当前主要的两种模式中,较为“正统”的是在美术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进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人才的就业市场不断扩大,为数众多的各类理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也纷纷加入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队伍。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人文教育底蕴缺乏,毕业生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在后者显得更为突出。明确自身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问题,发挥已有学科群的特点,创造务实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具备适当能力、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设计人才,已经成为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特点

籍着高校扩招的东风,许多理工院校相继依托原有学科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本身是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的领域,同时也可以看成一个设计创作的综合方法系统,交叉互补的学科背景对于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设计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高校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倡导学科交叉,发展务实的、特色的设计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从国际经验来看,努力发展学科交叉,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深井型”向厚基础、宽口径的“金字塔型”转变,正是艺术设计专业不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理工院校严谨的作风、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组成背景、学术研究积淀和资源优势,结合艺术类生源特有的人文气质、学习方式及学术诉求,有利于使学科的道路越走越宽。

艺术类学生逐渐走进理工院校,既为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在艺术专业考试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艺术类生源的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尽管他们在艺术直觉、领悟能力、图解表达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在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当前艺术类高考对于文化成绩要求过低的现实,也导致相当一部分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将艺术考试当作进入大学的捷径。倘若入学以后未能引导学生形成对专业正确的认识,学生极易丧失学习主动性或导致盲目学习;而如果缺乏对设计史论和相关支撑学科的认真研究与学习,则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设计作品缺乏形式美感和思想深度,更无创新可言。

二、影响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

1. 教学观念

传统的“艺术”与“科学”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理工类院校往往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内涵并不了然的情况下,片面地以“艺术”代“设计”进行教学。典型的表现就是对于艺术设计的理解停留在视觉和形式的“审美”范畴,对艺术设计创新的理解停留在设计形式、语言与手段变异的表层。无论在课程设置、学时比例,还是在教学重点上,都偏重于对造型、色彩、肌理、表现手法等设计所呈现形式因素的反复研习,甚至用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课程替代设计基础课程,颠倒了美术与设计的关系,缺乏对创造性思维的有意识的培养。而机械地用视觉和形式审美原则评判设计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必然会造成设计教学中学科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偏差。

事实上,现代艺术设计最初是为了将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2]正如大卫·瑞兹曼所说,设计“一直都在对产品、消费、社会和环境作出积极的回应,所有这些又反过来刺激设计的发展,为设计创造了永远延续下去的条件”。设计的“艺术性”不是视觉化的装饰展示,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存活动的视觉层面的形式或形态之美,它的美学意义在于它与人的生命活动及生存行为建立的紧密联系。[3]设计艺术的形式语言也并非按照纯粹的审美法则构成的封闭体系,而必然受孕于一定的文化语境并反构着它。[4]因此,设计艺术的创新植根于生活,引领着生活,富有鲜明的人文性与科学性。如果缺乏对人生存方式、文化语境、精神诉求的深刻理解与研判,设计作品就不可能具有创新力。

篇4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设计艺术心理学就是一门新兴的重要设计学科,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设计艺术心理学是所有设计与消费心理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包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活动,如何符合审美的规律,遵循消费行为规律,把握受众群心理,提升品牌凝聚力,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设计艺术心理具体在设计中的运用,有很多方法,但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可用性设计与情感设计。可用性设计,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作用核心理念的设计,它是一种“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包括在产品的功能、使用等方面。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情感设计就是在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因为每个人情感因素的关系,设计物中的情感体验自始至终都脱离不了功利性的目的,它在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同时,也要或多或少的迎合受众群体的情感取向。例如在一些工业设计中,造型的简练、刚硬,体现设计品的一种速度与效率;在一些平面设计中,警告性标志采用的黄、黑对比色彩,给人刺激、危险、警惕感;在一些环境设计中,利用墙纸的组合运用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体验等等。在理解一项设计作品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时,主要从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三个层次入手,进行理解分析。

一、首先形的情感,形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有立体构成中的体、结构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都是相对。相对孤立、小的点,对于面来说就显得独立、叛逆,所以一幅画面上的几点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而一定数量的点聚合起来,形成某种主观轮廓,这就变成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理解。当点汇聚成线的时候,有几种形式,包括直线、折线和曲线。直线给人感觉紧张、有目的性,还给人带来一种指向性的心理暗示。寒冷和平坦是它的基调”,“表现无限的寒冷运动”是它给人们带来情感基调。直线交叉为折线,锐角的折线最紧张,但也表现出积极和主动,角度超过直角后,它表现的紧张程度慢慢缓解而趋向了平稳,还伴随着一种慵懒与被动。而当折线形成曲线时则表达了一种忍耐与城府,给人一种含蓄成熟的情感心理。在中国,对面的认识也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最爱的“圆”形,它给人带来的直接情感因素就是团圆、圆满,也表示一种中庸的、成熟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面合围形成体,体的情感体验是靠它的外部特征。具象的外部特征唤醒人们对于真实物体的情感,比如物体的拟人形态,迎合了孩子的天真、好奇的特点。而抽象的外部特征,就依靠它的线条来体现。流畅线条的体,给人带来动感、韵律的情感体验,直线条的体,更多的是科技、未来的感受。

二、然后色彩的情感,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这表明了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最普遍与直接的。色彩有很多种分类,每种分类给人的情感体验却大不相同。比如冷色给人宁静或者消极的情感暗示,而暖色给人带来积极或者刺激的感受。还有在人们的印象中,某些物体的色彩还形成了固有的概念,在消费行为学中,人们经常根据他们对于物品色彩的常识经验来限定色彩的用途。例如红色在中国的文化中代表着吉祥与喜庆,金银色则显示一种高档感和尊贵性。此外,固有色还是色彩联想产生的原因之一,人们将物体的固有色与该物体本身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具象的思维,比如蓝色表示蓝天、海洋;橙色表示桔子、阳光等。色彩的概念会使人们在一定场合对色彩产生一定的好恶情感,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认为她把绿色看成黄绿色的时候,便会讨厌绿色,而当她把绿色看成是秋天树叶上常见的褪了色的褐绿色时便会喜欢绿色。从这个例子可看出主体对于联想内容的记忆、所持的态度,对他们欣赏这些要素而产生的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三、最后材料的情感,材料本身并没有情感,它的情感是来源于人们对它的材质所产生的感受,即质感。不同质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引起一定的联想,人们就对材料产生了一种联想层面上的情感。总之,情感设计在设计心理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合理设计,可以使设计达到催人发奋与进步的积极目的,就是我们艺术心里学的积极表现。

篇5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以人为本;室内设计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述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即“周围的境况”,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人们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的美好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

二、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

人与环境总是通过某种相互的作用来达到一种平衡,在这一动态平衡中走向进步与完善。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一)安全性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因此无论是在餐厅、酒吧和图书馆等地方,只要存在着一个与人共有的大空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先选择靠墙、靠窗、或是有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当空间过于空旷巨大时,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而更愿意找寻有所“依托”物体,所以现在的室内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间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空间。

(二)领域性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领域行为就是个人或团体,针对一个明确的空间所作的一种标志性的或保护性的行为或态度模式,包括预防动作及反应动作。

(三)私密性

私密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对空间最起码的要求,只有维持个人的私密性,才能保证单体的完整个性,它表达了个体的人对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概念,是作为个体的人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现。

巩固心理环境个性的独立的室内空间,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比如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的运用

(一)色彩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色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人会显示出各式各样的心理效果。认识到了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我们就会运用色彩来调节空间的环境气氛,烘托室内的气质,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以利于身心状态的调节。在设计表现上,不论是外观色彩,还是室内设计采用的色彩,都是以自身性质所引起的情感来感染人的,换句话说,它不是观者的情感,而是对象的情感。像室内色彩那样长时间引人注目的刺激,就能够激起支配人们持续性的积极的情绪,或者进一步加强由于其他事情而产生的某种情绪。

(二)空间形状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整个建筑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这种宁静的气氛,就给了人们情感上的适应,因为人们需要通过思考来了解艺术,他的成功在于他的设计引起了人们对于环境产生了心理上,情感上的适应和共鸣,使得人们从情感上理解了他的设计。

(三)光影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光和影的衬托给人们提供了愉悦的视觉刺激,是营造室内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能赋予材料的质感更动人的表情。

四、结语

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说:“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 。当人们处于室内环境之中时,人们的某些心理要素也同时处在室内环境的影响中。室内设计要求我们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而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一个舒适的、人们愿意停留和驻足的、一个能给人以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享受的空间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所提供的氛围不仅仅作用于人的外在,更重要的在于它影响着人的心理,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保罗・贝尔著,朱建军,吴建平等译. 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8-25,31.

[2]计少妮.从“以人为本”谈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 2013(02):41.

[3]贾悍.基于心理作用的室内装饰人性化设计思考[J].城市建筑,2013(02):56-60.

[4]陈露.建筑环境心理与人居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5):82-83.

篇6

关键词:作业设计;分层作业题;兴趣;创新

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新的,他们充满好奇,可是初中的学习生活也让很多学生手忙脚乱。首先是学习科目的增多,会让他们感觉顾此失彼,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精力和时间减少;初中的数学可能和他们小学学的数学不太一样,不再是比较生活化、形象化的数学,而转为更加抽象化的数学,如负数、整式、几何证明等知识点;学生在学习初中的数学过程中需要建立的符号感、空间感等思维需要学生经过更多的练习去领悟。

总而言之,初中的数学更“难”。面对这些,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失去学好数学的动力。这时,老师就要把学生拉回到数学王国里,课堂自然是他们的主战场,但数学作业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它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整个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凸显新课程新理念,本文结合华师大七年级的数学内容谈谈如何实行优化设计作业。

一、工整、细致的作业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的一个途径

学习数学需要学生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写的作业基本上都非常整齐、细致,而这也能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分析题目,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在我教学的几个班中,有一个班几乎所有学生的作业都非常整齐,而每次测验,这个班的数学平均分都是最高的。为此,我从一开学就对学生进行作业格式的训练。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学习新知识的任务,我利用这个机会,狠抓学生的作业格式。首先,我拿几本以前学生的作业给他们欣赏,这里面,有优质的作业,也有质量不太好的作业,用实例让他们感觉到整齐的作业可以提高作业的正确率,让人心情愉悦,使他们从心里盼望自己也要写一份优质的作业的念头。接着我会告诉学生要想写一份优质的数学作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作业最好不要涂改,更不能使用改正液,写错的题目用笔划掉,重新写;(2)用铅笔作图;作业本中的每张纸平分为两半,从左边开始竖着写等。不合格的作业再写一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班上的学生已经能够写出很工整的作业,作业的正确率也相对提高。

二、有趣的作业能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些学生数学成绩比较差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数学“不好玩”“无用”。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内容是否新鲜、有趣。我曾做过一个实验,我统计了140名学生,以每题10分计算。分别让学生做两道关于整式加减的练习:

第一题:我国出租车收费标准因地而异,A市为:起步价10元,3千米后每千米为1.2元;B市为:起步价8元,3千米后每千米价为1.4元,试问:(1)在A、B两市乘坐出租车x(x>3)千米的花费是多少?(2)当乘车的路程是10千米时,A、B两市乘坐出租车的花费相差多少元?

第二题:据某报纸报道:一个医生研究得出父母身高预测子女成年后身高公式是:儿子身高是父母身高的和的一半再乘以1.08;女儿身高是父亲身高的0.923倍加上母亲身高的和再除以2。

(1)已知父亲身高是a米,母亲身高是b米,请用代数式表示儿子和女儿的身高;

(2)七年级女生小红的父亲身高是1.75米,母亲身高是1.62米,七年级男生小亮的父亲身高是1.70米,母亲身高是1.62米,试预测小红和小亮成年后的身高;

(3)预测你成年后的身高。

学生做以上两题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虽然这两道题都是生活化的题目,但第二题关系到学生自己的未来身高,他们更感兴趣,就会认真地去研究题目。通过练习学生体会到学好数学的用处,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比较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我会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与所学知识有关的作业给学生练习,比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正方体,再用不同的方法沿它的某些棱剪开,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你有几种不同的剪法,它的表面展开图是什么样的;(2)把一个正方体沿它的某些棱剪开,需要剪几刀;(3)表面展开图的周长与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4)正方体相对两个面在其展开图中是否相连。在学习《数据的收集》时,我让每个学生自己找一个调查问题来体验如何收集数据。这样让学生在好玩的形式中学会了知识。

三、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做适合自己的练习,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初中数学教学无法回避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在数学作业的设计时,给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任务。

1.全班必做的基础练习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学生喜欢的科目往往是他成绩好的科目,而要想成绩好,自然离不开基础训练,然而一味强调技能、技巧,追求熟能生巧,作业机械重复,使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为了不进入题海战术的误区,我每天都为学生量身定做30~40分钟的作业题量,让每位学生对每天的知识点过关。

2.对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专项训练题

一个班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对数学的悟性也不一样,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度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快,而有些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思考才能掌握新学的知识点。面对学生这种个体的差异,采取“一刀切”方式布置作业,导致学习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以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吃不了”。新课标指出数学要体现出“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在数学作业设计上,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任务,对那些快人一步的学生,为了不荒废他们的时间,我每天都选一道题给他们思考、练习,这些题目综合性比较强,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解题能力,考试中出现的难题也就不会成为他们拿到高分的障碍。

四、抓好周末作业,让学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周末回家,学生的时间比较集中,因此,我布置的作业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作业分两步。第一是“堂堂清”。把一周以来每天上课的内容出5~6道题让学生练习,方便学生对每一课时的查漏补缺;第二步是把一周的内容综合起来出一份15道题左右的试卷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对一周的学习内容有整体性的了解。

五、创新、开放的作业活跃学生学习数学的气氛

1.立志型作业

让学生回家利用各种资源去找数学家的故事,学生在读数学家们的生平故事时,感受数学家的求学之路,学习之法,体会数学家学习数学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好数学,坚定学生一定要学好数学的信心。

2.自编型作业

如果学生能够了解题者的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题目,那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非常熟悉。为此在每上完一章内容后,我会布置学生一个任务:每人出一份试卷,内容就是本章所学的数学知识,然后再给出正确答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拿一些出得好的试卷作为单元测试。我认为学生会出题,并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说明学生对这一章的内容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而且学生在出试卷的过程中,对于不熟悉的知识点可以及时补充。

数学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新颖、有趣的作业设计,同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只有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我们的作业设计才会真正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增韩.数学作业设计的新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07,111(09):13-14.

[2]尹宏国.关于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构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

[3]徐瑞贤.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设置数学练习[J].小学教学参考,2007(32):27-28.

篇7

关键词: 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能力 公路施工技术 教学设计

一、引言

高职教育在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规模的跨越式发展。随着不断扩招,高职院校面临着不少问题: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劲头不足、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刚进入社会的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这些问题给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如何科学地开展内涵建设、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职教育新的热点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全球和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公路技术等级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工程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是面向行业、面向社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施工现场的操作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这就要求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现代交通技术发展的需要,结合工程实际,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突破口,合理组织课程教学,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程应用环节,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实现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生产实践的“双结合”,培养出基础好、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了研究和改革,如增加课时和内容,进行专项强化训练,培训教师,等等。但是,课程讲授仍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搞好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职业教育这个层次,最明显的问题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给教学实施造成了困难。面对不同的专业,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的学生,如何搞好课程教学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进而实施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关系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职业能力主要由以下两种能力构成。

(一)职业素质能力

首先是方法能力,它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是社会能力,它是指人际交往、合作、协同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劳动安排,组织调度,以及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等。

(二)专业综合能力

它是指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等而获得的。专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各种工作方式,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公路与桥梁专业的专业综合能力按其培养目标可分解为三部分:公路测量与设计能力,工程施工能力,工程施工管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是以岗位设置来体现的,同时它也是若干专项能力的综合体现。如路桥专业的工程施工能力,我们按职业需求分解为五个专项能力,每一个专项能力都体现了其具体的职业能力。由此可针对职业能力的需要,来确定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重点。通过课程的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课程学完后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应有所提高,等等。《公路施工技术》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是通过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作岗位调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施工技术职业能力,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引入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要,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就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一)课程的整体设计

以企业调研为基础,确定工作任务,明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确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系统化课程设计,采用综合考核评价课程实施效果。

1.课程设计理念。

变学科性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变教师讲授为主为“学生为主体,专业活动为导向”。

2.课程设计思路。

《公路施工技术》课程围绕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全过程,分析完成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与方法、工具、劳动组织等工作要素,重构公路施工技术的工作过程性知识与技能体系,获得学习情境,按照工作任务逻辑和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序化课程内容,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从公路工程项目单位工程出发,进行教学化处理,获得了路基工程施工(包括土质路基、石质路基和混填路基)、路基处理、路面工程施工、路面质量施工4个学习情境。传统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是采用学科性课程体系建设的,课程内容由路基路面材料和公路工程现场施工技术两大部分综合而成。公路施工技术课程集理、实于一体,根据交通部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培训系列教材的考试大纲,课程内容综合了《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路基路面检测技术》和《土力学与地质》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对原《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了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化整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改变了过去传统模式下理论教学单一性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公路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遵循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以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子学习情境教学实施表,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职业态度教育贯穿于各子学习情境中。以公路工程现场施工项目为载体,设计满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每项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教学是通过各子学习情境自主学习包来完成的,自主学习包内容主要包括子学习情境实施表、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实践工作页、情境训练单、情境测试单、施工报告、企业案例。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式交互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人为设计和创造仿真的情境,按照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四步骤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形成概念,在做中获得知识,在做中训练技能,在做中获得自信,在做中产生兴趣,在做中迸发学习激情,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四)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做交替、工学结合和专兼合作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构建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训环境的一体化。

1.案例分析与启发引导。

这是一种以实际工作任务和相关条件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寓于案例教学中,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例如,对于路面水泥混凝土结构开裂的裂缝处理,在案例分析教学时,我首先将产生裂缝的可能原因(现象)提出来,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工程实际情况加以分析,说明各种原因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结果,逐一排查,找出真正的原因。这时,大部分学生有一种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强化学习效果,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掌握和运用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的角度看,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2.工学交替与任务驱动。

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驱动教学中,师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个人或小组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单,教师协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采用的相应手段和方法等;学生团队自主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期间教师起引导、答疑和促进作用;最后各团队提交一份项目学习成果报告,并汇报答辩,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行业企业专家评价、教师评价等多角度评价项目学习效果。该方法与施工企业中以派工单方式作业的方法很相似,可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3.整合课程内容,实行项目教学。

该门课程涵盖路基、路面及其他结构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和交工验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制定项目清单,利用校内外实训环境将课程教学寓于职业岗位之中,实行现场项目化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具体的项目就是一个真实的工程施工任务,使学习与工作零距离对接,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内容是真正的工作。教学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行为习惯、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责任心、独立计划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质量、自我学习能力等。效果评价形式有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成果呈现、小组评价、师生互评等。由原来的终结性的考核评价转向过程评价为主,体现的是职业行动能力的全方位评价。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在本系2008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中应用,教学效果远远胜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到了理论知识和计算技巧,培养了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综合能力,养成了工作主动、责任心强、协调合作能力强等职业素质。2008级路桥班学生考取施工员证有120多人。这缘于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十分接近,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遇到问题不仅请教老师,而且懂得自己查施工规范、相互讨论学习,培养了自学能力。通过分组动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同学之间协作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同时通过自己设计工作,达到了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总之,引入教学设计,是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自觉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加强对专业职业能力的了解,针对职业能力设计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丁烈梅等.校企合作探讨《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科学之友,2009,(17).

[2]罗新密等.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3).

[3]龙兴灿等.公路检测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08,(35).

[4]孔七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探讨课程教学设计[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VOL2.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设计艺术

物理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作出的战略性规划。融入新课标理念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物理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设计策略。

一、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设计开放式教学,尽而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力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强调教师单向的传承。开放式课堂教学把物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开放式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等,这样打破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设计物理学开放题可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学生活动”理念:

1.开放内容。即所提问题与课本知识有关联,但教材涉及不多或不深,需要学生借助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2.开放方法。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问题解决程序。

3.开放思维。即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思维途径的多样化。

4.开放结果。即没有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追求是获得结果的过程。

二、以师生互动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物理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以实现教学相长。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流,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物理学习的促进者,由物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为“导演者”。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为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

三、以场景再现为依托,设计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共呜作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创设情境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进行设计,一是进行功能设计,就是创设情境,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二是进行方法设计。就是以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见的有: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物理模型来创设情境。画图再现法。即利用课本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法。即利用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等。实验演示法。即利用实验的现象、结果来创设情境、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四、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来?问题应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因此,设计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引导。第一,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第三,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讲,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篇9

关键词 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66-02

1 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现状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稳定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艺术设计最早起源于德国。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立开创了艺术设计的先河,同时也是当代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早期雏形,自此之后,艺术设计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及其网络化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引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同样也对艺术设计专业形成巨大冲击。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机械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相比机械的记忆只是简单地再现学科或者文化的艺术设计,人们更希望学生具有怀疑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完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尽管近年来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得到很大发展,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研究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现状,笔者对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向该校大一至大四艺术专业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5份,剔掉不合格的问卷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通过调查问卷的抽样统计分析,发现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理念淡薄。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传入中国,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开端,当时人们主要以工作室的方式来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直到20世纪 80年代以后设计教育理念才被引入,工作室这一概念逐渐被实验室所取代,但是人们对实验室的认识还停留在基本的“工作室”工作范围内,对于实验教学的理念更是一知半解。

2)实验课程体系不健全,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不足。课程是教学的核心,实验教学必然要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才能实现。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学科过度重视专业课程,而忽略实验课程,存在实验课程只是辅助“设计表达”的错误观念,弱化了实验课程对于强化学生设计基础、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功能,直接导致教师轻视实验教学,不愿花费时间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造成艺术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只能依靠以往的经验,使得实验教学方法无法积累与提升。

3)实验室管理手段滞后。现阶段,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处于分离状态,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多由行政或后勤部门负责,而实验教学的管理工作则由教务处负责,很多高校在建设实验室时未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特点,也未和教务处的教师进行沟通,听取他们对于实验室建设的有关意见,只是借鉴其他院校的理工科实验室建设经验而简单进行复制,导致实验室建设缺乏规划和针对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采购的设备技术落后。特备是电子新产品,在采购前没有进行充分调查,导致设备配备到位时就已面临淘汰的边缘。

4)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随着高校的扩招,各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学科,在扩招过程中很多高校往往只重视引进专业教师队伍而忽略了实验技师的培养与引进,导致艺术设计学科的实验技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不仅如此,实验技师普遍学历不高,并未认识到自己所要教授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 提升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的建议

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对实验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加强规划和指导,配足配齐实验器材,并保证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创建具有更多探究和研究作用的实验室,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从事能力所及的研究创造条件;积极搞好信息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体现实验培训与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艺术院校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深入研究时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转变学校本位的教学理念,从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构建开放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挖掘学生的潜能,更多发挥学生的灵动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从而内化为在课堂中无法悟到的其他智慧和知识。实验课程设置应以探究性、实践性学习为主,切实保障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交流,在合作中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完善实验教学管理 高校要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制定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实施开放运行机制,构建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专职实验员配备,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实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人员责任分工,全面落实管理责任,确保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合规、有效进行。实验室要根据实验教学需要在固定时间段授课,多时间段、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确保实验室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使实验室得以高效率的运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使实验教学取得良好成效,艺术专业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壮大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内涵和质量。通过采取“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在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大对校内教职工的培养,鼓励符合条件的辅导员、行政人员学习提升,参与教学,多渠道、多种形式整合社会人才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加大教育投入,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大提升行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3 结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艺术设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艺术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学的应用对于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动手能力有着积极意义。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优化实验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为艺术院校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技能提供良好环境,从而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黄华明,吴傲冰,等.试议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6(S1).

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理念;项目化教学;培养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为基本价值追求。而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方式,是高职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是理论结合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

1 创新创业理念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艺术设计本身是具有创造性的专业。因此,教学目标上应立足于艺术教育特色,研究艺术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性的艺术表现。

自 1953年美国纽约大学开设“创业与革新”课程以来,以培养学生自我创业能力为目的创业教育,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洞察力和行动力。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展望与行动》中写道:“高等教育应该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但创新与创业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则是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我们将创新与创业理念加以融合,可培养出综合型的优秀艺术人才。

2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教育方式

2.1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理念相结合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实践”的教育方式,能否对学生今后创新创业有指导意义呢。以艺术设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展示设计为例,在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展示设计师成长项目训练,通过将专业课程项目化融入“创新实践”教育方式,以本校每年召开的工商模拟活动展示摊位设计为载体进行,让学生进行“真枪实弹”式的实践。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分析一些优秀的展示设计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激发学生浓厚的设计兴趣。其次,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设计师工作实践经验,与学生互动交流、探讨设计,开发一些“兴奋点”,慢慢开启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理解设计的创新理念。再次,项目化教学,主要通过将学院的工商模拟市场活动展示摊位设计项目作为研讨与学习的主题,结合本学院的整体形象设计不同方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主动地研讨专业课的基本内容,获取知识、训练技能,从而形成能力。课后,要求每个学生给学院提供展示摊位设计稿,由学生互评,然后老师点评修改,学院相关部门给出反馈意见,学生还需按照学院要求进行设计作品完善。最后,设计整理出一套展示设计方案并写出设计总结。这种根据一个真实项目为主的教学方式,被称为项目化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白展示设计要与企业的品牌文化、企业的风格定位、价格定位、销售渠道、市场进行有目的的结合,使艺术性和实用性能够很好地融合,提升设计能力,这也是培养展示设计师的快捷通道。

2.2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与创业理念相结合

专业教育渗透创业理念。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创新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创业思想,形成创业思维,树立创业意识。再以展示设计课为例,在教学内容上,展示策划和市场定位,添入校园创业者的内容。以本院工商模拟活动展示摊位为载体,让学生以创业者的角色来做出展示策划和创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个个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从“市场――价格――活动详情――盈利模式”等内容上,大家都提出了详细的方案,与学生互动中教师简要讲述规避风险达到创业成功率的知识,并评出优秀方案。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创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同时也让专业教学充满创新性和灵活性。

2.3 考核模式的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可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同样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技能的能力。例如,展示设计专业课就是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期末考核,通过完成整套设计项目,来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核心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

3 “创新创业理念”与实训教学的结合

主要是以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形式实践,“真题实做”项目化实训教学方式,来培养创新人才。艺术设计工作室是“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是一种双赢模式。工作室联系合作企业,并签订合作协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将设计业务外包给工作室,工作室像小型的设计公司,有教师指导完整的组织系统,接到设计任务后分工合作,按要求按时间完成任务。大三学生还可以结合毕业设计承接完成中小企业的设计项目,学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真实的企业项目作为研讨与学习的主题,根据企业的需求设计不同方案,被选中的设计稿由企业加工制作,进入流通环节。通过工作室的形式实践,使学生有了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

总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文海.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J].河南农业,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