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的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卒中的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其生存质量的重大因素,其中以偏瘫运动障碍为突出,医学康复中的运动康复是解决偏瘫的重要措施,也是患者提高生存质量,促使其重返社会的前提[1]。本文将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A、B两组分别采用Bronnstrom技术和Bobath技术进行康复训练,C组为对照组,不进行特殊康复训练,并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0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入选条件:①首次发病;②经CT 或MRI证实;③病程在1个月以内;④有肢体功能障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发病情况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A、B两组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A组采用Brunnsrom技术:(1)床上训练;①由被动到主动借助运动;②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训练;③俯卧位训练;④诱发足背屈运动训练;(2)坐位躯干平衡训练;(3)躯干旋转训练;(4)ADL训练。B组采用Bobath技术:(1)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2)床上良好保持和转换训练;(3)关键点的控制训练。C组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1.3 评测方法
3组患者均于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种数据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t检验及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康复训练前A、B、C 3组患者的FMA评分及MBI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训练1个月后A、B两组的FMA评分均有提高,但A组的评分比B组高(P0.05)见表1;康复训练1个月后,A、B两组的MBI评分均有提高,,但A组的评分比B组高(P0.05)见表2。
3 讨论
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点是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强调在整个恢复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3]。本文疗效观察的结果显示:A组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正是患者的康复欲望,从而使A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得更快。
参考文献
[1] 姜贵云,杨晓连,宋跃国,等.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恢复期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5:297-298.
篇2
【关键词】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训练;充气式护肩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患侧上肢处于迟缓性麻痹状态时,患侧肩袖肌群肌张力下降,在患者开始进行坐、站、行走等动作训练时,在患侧上肢重力因素影响下,肩关节囊松弛导致肩关节半脱位。在被动活动肩关节之后或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使原本脱位但不疼痛的关节软组织损伤,导致肩痛和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导致患者患侧肩关节活动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下降,进而可使肌肉萎缩,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据有关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病率高达60%-70%[1],是偏瘫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较难处理的问题[2]。为了探讨更有效的治疗和纠正肩关节半脱位的方法,我院康复中心在给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在患者进行坐、站、行走训练时加用充气式护肩以有效的固定肩关节,促进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在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充气式护肩,疗程3个月。
1.2.1康复训练①纠正肩关节异位,给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②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在无痛范围内进行PROM,5-10个/组,每天2-3组,逐渐递增;③刺激肩周围肌肉张力和诱发运动,如用ROOD手法对肩关节关键肌进行刺激,活动肩关节的肩胛带,对肩关节进行挤压,患侧上肢的负重训练。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应注意动作要轻柔和慢速,防止损伤肩关节,禁止牵拉肩关节。
1.2.2应用充气式护肩选用广州市迪奥体育用品公司研制的充气式护肩。该护肩是由护肩和腋下的气囊组成。根据患者的体型选取合适型号的护肩,根据患者的上臂围长固定松紧,不易过紧,然后将患侧上肢向肩部挤压使肩关节复位,利用尼龙粘扣连接前后胸带并调节合适的松紧度,最后将气囊充气后置于患侧腋下,并用护肩上的固定环将其固定。在患者处于坐位、站立、行走时穿戴护肩,卧位休息时将其摘下。每穿戴4小时以上,摘下休息半小时,并观察患者患侧上肢血液循环情况。
1.3评价标准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时均由同一个医生对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程度、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①肩关节半脱位程度分级[5]:治疗前、后双侧肩关节行X线拍片,测量X线片肩峰至肱骨头之间的距离。轻度:X线检查示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的间隙增宽10-15mm,上肢下垂时不伴有疼痛;中度: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的间隙增宽15-20mm,伴有轻度疼痛;重度: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的间隙增宽20mm以上或有明显向下脱位,上肢下垂时疼痛明显。复位:症状体征消失,患侧肩正位X线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3讨论
肩关节半脱位又称肱盂关节半脱位。其临床表现为肩胛带下降、肩关节腔向下倾斜、肩胛骨下角位置较健侧低,患者呈翼状肩。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肩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肩手综合征等一系列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6]。
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维持肱骨头在关节盂的正常位置,恢复肩关节的绞索机制;另一个是恢复肩关节周围固定肌的强度。在本文中通过良肢位摆放纠正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被动ROM训练,手法刺激肩关节周围的肌肉的张力和诱发运动,增强关节的稳定性。故而可以使半脱位的肩关节有效的复位。但是临床中,很多患者在自行进行康复训练时不能很好的管理患侧肩关节,特别是在进行坐位训练、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肱骨头很容易脱离正常的位置。故在给患者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充气式护肩,可使松弛的肩关节轻度外展且相对固定[7],使肱骨头不易向侧方和下方移位,从而使肩关节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或减轻半脱位的程度,保护肩关节从而有利于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而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对上肢功能的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显示,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半脱位有一定的疗效,结合佩戴充气式护肩可有效的提高康复训练的疗效,并且该护肩使用简便,无痛苦,无不良反应,是治疗肩关节半脱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LINN,SANDRA L,MPHILL.Prevention of Shoulder Subluxation after Stroke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J].Stroke(S0039-2499),1999,30(5):963-968.
[2]郭彩春,谭秀革.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4,10(2):181.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81-38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3.
[5]李爱东,刘洪涛,黄宗青,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8):673.
篇3
脑卒中,中医又称为“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一般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麻木、偏瘫、言语困难、头晕头疼、恶心呕吐、昏迷甚至死亡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增加,但后期会遗留思维、言语、肢体等器官的功能障碍。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风危害进一步加重,如何早期识别中风危险因素及对患者进行恢复期康复训练及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急需掌握和熟悉的。
脑卒中的分类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又称为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占脑卒中病例的60%~70%。
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又称脑溢血,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脑卒中病例的30%~40%。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与应对
脑卒中是种急性病,因此,早期识别脑卒中症状是降低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早期识别:①突然面部痉挛、胳膊、腿麻木无力,特别是在一侧;②突然的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③突然意识不清,说话或理解费力;④突然走路不稳、头晕、平衡障碍或动作不协调;⑤突然不明原因的头疼或疼痛方式改变。
应对:①尽可能的告诉他人你的不适感觉,寻求他人的帮助;②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乘车到医院;③选择您社区附近有溶栓资质的医院就诊。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发病后的4.5小时就是最佳治疗时间窗
社区护理
脑卒中病情稳定后即可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其早期康复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理贴近患者、贴近家庭,在卒中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患者因突然发生的疾病及肢体功能障碍,常出现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状况,据有关统计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23%~65%,其中抑郁和焦虑最为普遍。同时,由于害怕引发再次出血等,患者常有自主行为退缩、患者角色行为增强、不敢或不愿进行康复训练等情况。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用高度负责的态度、耐心细致的语言、专业的医学康复知识耐心向患者讲解早期康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鼓励失语的患者用笔和手势进行交流,减少其自闭及抑郁倾向,对焦虑不安的患者讲解康复目标及康复训练达到的效果,稳定患者情绪,树立信心,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可行的康复训练及护理计划,必要时协助生活护理,逐渐转换角色,循序渐进,进行自主运动。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①家庭支持: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语言等器官功能障碍,躯体自主运动能力减退,在疾病初期多需要家人给予积极的照护,如:提供高热量、多纤维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床铺的清洁整齐、及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发生,协助患者的床上肢体运动,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在患者康复训练期,鼓励支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训练效果及时进行正面肯定,等等。及时得到家人精神和情感的支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增强自信和自尊,提高卒中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能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康复训练中。②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如:在社区内有就近可利用的医疗康复机构、康复设施;有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人员;有及时获取的康复训练知识手册;有可供使用的通道等公共设施等。社会支持通过满足个体的需要,降低卒中事件造成的压力,促进康复训练的有效开展。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设有社区康复训练场所及康复器材,配备有较专业的社区康复医师,为辖区内需要康复的群众提供便捷可及的康复服务。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以社区中心内的集体训练为主,设定阶段性康复目标,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为主要训练目的。①肢体功能锻炼:借助助行器、OT桌、滚筒、手指训练仪、阶梯步行器、肋木等进行上下肢肢体功能恢复锻炼,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正确的穿衣、裤及鞋袜。②语言训练:鼓励患者多说话,与患者讲话需清晰缓慢,给患者足够回答时间的时间,讲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多开展集体性活动,组建患者间的互助训练小组,开展群体性游戏活动。
康复效果评估:脑卒中社区康复是一项耗时较长的护理项目,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再次卒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定期的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对发现隐存的危险因素,及时纠正训练强度,合理调整训练计划有重要意义。评估项目主要有: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情况;②患者的服药依存性;③家庭及社会有效的支持措施,包括生活照顾、心理支持等;④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及体重的控制情况;⑤原发病的控制情况;⑥康复训练的有效性;⑦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程度。
参考文献
篇4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北京 100043
[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于进入恢复期后行康复训练,观察组于病后1~3 d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 两组各训练1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9±4.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4.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重要治疗手段,可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脑卒中;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019-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具有致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据相关研究报道,脑卒中病残率高达85%以上,其中有15%左右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神经功能,降低病残率[1]。为探究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该研究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36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71例,女6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4.6±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脑梗死78例,脑出血58例;病程1~5 d;平均病程(1.9±0.5) d;均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评分(GCS)9~12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23~38分。排除活动性出血、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及痴、聋、哑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再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则在病后1~3 d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训练30~60 min/次,每日2~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具体康复训练操作如下:
1.2.1 治疗性卧位 ①仰卧良肢体摆放:协助患者头位固定于枕头上,且转向患侧,双侧肩关节固定于枕头上,偏瘫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和躯干呈90度角伸直,保持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②偏瘫侧侧卧位:固定头位,躯干略为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软枕固定,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③健侧侧卧位:头位固定,和躯干呈直线,躯干略为前倾,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
1.2.2 床上训练 肌力在3级以下时,对患者各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指导患者Bobath双手插握,协助患者完成翻身及床上左右移动,通过桥式运动,强调肩关节前伸、上臂外旋及髋关节的控制,并练习腕、踝关节的背伸运动,提高各关节稳定性及控制能力。指导患者抗痉挛运动,包括肩外展、外旋、腕背屈、手指伸展、足背伸、足趾伸展及根腱牵拉运动。
1.2.3 站立及步行训练 肌力在4级时,协助患者保持站立平衡,先保持患者坐立姿势,指导患者偏瘫上肢及躯干保持前倾,重心在双足之间,健侧上肢于床沿作支撑,逐渐抬起臀部,使髋关节接膝关节伸展而站立;待站立平衡练习熟练后进行平地步行功能训练,着重练习患者膝关节屈肌、踝背屈肌训练,对痉挛期患者着重练习痉挛肌肉放松训练,再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训练。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训练患者自行穿衣、脱衣、灌洗、饮食、上厕所等日常基本生活动作。
1.3 观察指标
均各治疗1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1.4 疗效评定
①神经功能损伤评定: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②两组临床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度为Ⅰ~Ⅲ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甚至评分增加或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各训练1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9±4.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4.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经系统治疗仍有较高的致残率,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大脑具有可塑性,通过早期康复治疗,利于刺激姿势反应和反射性一直模式,可促使脑损伤病灶区丧失的神经功能及健侧脑细胞重组和代偿,进而可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恢复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改善肌张力异常[3]。
脑卒中患者发病1个月内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最快,病后3个月的恢复速度逐渐减慢,因此建议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后康复治疗[4]。夏军等[5]相关研究中,对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早期干预组,于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开始执行康复干预30 d,另选择40例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于发病30 d后开展康复干预30 d,并采用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组的运动功能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早期康复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该研究中,早期采用良肢位的摆放不仅为后期康复训练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患者肌力低于3级时,不能主动运动,因此需对患者床上肢体被动训练,可提高各关节控制能力和稳定性,及全身协调性,还有助于肢体末端静脉回流,在被动训练中,动作到位的同时,指导动作需轻柔缓慢,避免损伤软组织[6];待肌力在四级时,主要以主动运动为主,通过站立平衡、步行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使各关节能独立运动,并提高精细动作能力,明显改善患者病后生活质量[7~8]。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各训练1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与夏军,朱珊珊研究结果类似,结果均表明早期康复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分析是由于早期康复运动可恢复神经功能,进而可改善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重要治疗手段,可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敏,李慧,朱美婕,等.早期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594-1596.
[2] 梁廷荣,王维业,付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疗效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8):5-6.
[3] 黄月乔.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3903-3904.
[4] 王瑞莉.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5):303-305.
[5] 夏军,朱珊珊.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5):297-298.
[6] 邹颋,王彤,顾迅,等.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2,38(10):1185-1187.
[7] 黄旻,黄晓燕.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3):32-33.
篇5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综合康复训练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213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据调查, 大约有30%~7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障碍并发症[1]。本次研究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常规内科治疗+综合康复锻炼, 取得显著成效,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4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25例, 年龄56~82岁, 平均年龄(65.9±11.4)岁;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2例, 年龄55~85岁, 平均年龄(66.3±12.5)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心理指导、病情观察、并发症处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 主要内容为:①基础训练。让患者对着镜子反复进行口唇的闭锁训练, 缩唇、吹气、发音。a.进行下颌运动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多张口, 使得下颌松弛并向两侧运动。b.进行舌训练。将冰棉棒逐步刺激软腭、腭弓、舌根以及咽后壁, 边刺激边做吞咽训练, 每次做10 min左右, 每日早中晚各做1组训练。c.进行呼吸道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憋气并咳出, 提高患者的咳出能力以及预防误吞现象。同时让患者努力咳嗽, 尽量将气道中异物咳出来, 改善吞咽功能[2]。②进食训练。让患者采取端坐位, 若无法坐起的患者则将床头抬高30°, 取仰卧位, 并指导患者将头部前倾, 选用较小的表浅汤匙, 在汤匙入口后先在舌前的1/3处稍微向下后压, 让食物顺利从健侧嘴角入口, 进食速度稍慢, 每餐进食时间控制在45 min左右。进食完后让患者继续保持现有约15 min, 预防食物反流。③代偿训练。让患者取一定, 改变咽喉部的形态。通过改变食物入口的方式和方向来减轻患者的吞咽障碍, 逐步提高吞咽效率以及减少误吸。如:让患者进行反复吞咽、侧卧位吞咽、用力吞咽等训练。④声带训练。让患者深呼吸, 屏住呼吸, 然后用力吞咽, 接着自主用力咳嗽;还可以做吹哨子运动, 先深呼吸然后吹哨子, 重复进行10次。通过反复的训练增加声门闭锁[3]。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的吞咽障碍消失, 且进行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有效:吞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且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无效:吞咽障碍未缓解或加重, 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19例, 有效21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0.91%,
对照组治愈13例, 有效18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0.4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42, P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其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痛苦, 患者无法正常进食,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吞咽障碍使得患者容易出现误吸现象, 进而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吞咽障碍是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受损引起, 一般中枢神经受损后无法修复, 但是经过长久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在受损后还能进行一定的重组和可塑, 只要神经元未彻底受损, 那么其轴索、树突、突触就可以发芽再生和重组[4]。
根据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发病机理, 对患者采取综合康复训练, 通过对口、唇、舌、颊部等构音器官进行反复的功能康复锻炼, 逐渐增强口腔的自主运动能力以及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能力, 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在康复训练的时间上, WHO推荐当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且神经系统症状停止发展48 h后开始进行早期综合性康复训练, 此时患者不存在意识障碍, 能严格遵照护理人员的指导进行各个功能锻炼, 逐步恢复吞咽功能[5]。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出现吞咽障碍后, 其心理发生较大变化, 大多数患者会产生焦躁、绝望等心理, 护士则在综合康复锻炼前给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产生的原因给予心理疏导, 让患者认识到吞咽障碍只是暂时的, 通过循序渐进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以本院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 还可邀请本院最近收治的已康复的吞咽障碍患者来给现身说法,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训练。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康复训练, 从基础训练、进食训练、代偿训练、康复训练几个角度开展康复训练, 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在脑卒中吞咽障碍中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诗丹, 陈启波, 李荣祝, 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6): 569-573.
[2] 安晓蕾, 郭亮军, 李彦梅, 等.针灸电刺激康复训练结合因时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山西医药杂志, 2015(18):2190-2193.
[3] 廖喜琳, 钟美容, 蔡超群, 等.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及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8):2036-2038.
[4] 施加林, 鲁俊玲.吞咽言语诊疗仪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临床内科杂志, 2014, 31(1):62.
篇6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护理指导;家庭照顾者;家庭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90-02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致残率高达70%以上[1],其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脑卒中的康复训练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2],康复护理指导其家庭照顾者参与康复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0例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科康复组15例,神内科常规组15例,患者均经本院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塞。康复组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同时培训患者家属进行现场康复辅导,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9岁-82岁;脑梗塞11例,脑出血4例;右侧偏瘫8例,左侧偏瘫7例;有语言功能障碍2例。常规组以常规家庭照顾为主,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1岁-85岁;脑梗塞8例,脑出血7例;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6例;有语言功能障碍4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变性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未经康复护理指导下自主护理患者。
1.2.2 康复组 康复组患者在入院后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教育和宣传,发放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的健康宣教手册,由护理组、康复治疗师及医生共同制订康复护理措施,通过一般健康教育、家居安全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示范。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整个康复计划和训练过程,对家庭照顾者进行规范的康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训练,同时注重饮食护理、运动指导、药物的指导,培训心理治疗、个人卫生、环境条件、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压疮、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按摩治疗等必要的护理知识。要求其定期复查和康复评定。
1.2.3 疗效评定 康复组和常规组在坚持治疗半年后由同一位康复医师分别进行康复评定,比较两组的训练效果。生活质量评定参照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2 结 果
家属学到了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心理、生活方式的康复指导效果极佳。其中,对生活方式康复指导知识的了解人数由施教前的23%上升到施教后的100%,对康复训练知识的了解人数由施教前的12%上升到施教后的90%,生活质量评定存在较大差别,数据符合χ2、t检验,两组比较*P
3 讨 论
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功能恢复过程中,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和社会相关因素的参与,都对其功能结局产生积极的影响[3]。脑卒中最常见的残疾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长期住院。我国目前大部分病人到康复期不久,就出院回到家中进行后期家庭“康复训练”,在住院期间对家属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指导非常重要,使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前期治疗和回到家庭后期康复得到一体化、规范化,从而保证治疗康复的持续性,对帮助脑卒中偏瘫病人最大限度回归社会有重大意义。是既有效地降低了住院率及医疗费用,又节约了医疗资源,也降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重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倪朝民,脑卒中康复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3.
篇7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脑卒中的发病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化问题。很多脑卒中患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经过急性期的抢救和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便回到家中等待自然恢复,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脑卒中康复医疗通过社会的参与,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脑卒中和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再发[1]。中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约150万,患者总数600万~700万,约3/4存活者有残疾,而目前康复技术资源相对匮乏,社区康复具有资金投资少、服务覆盖广、康复效果好的特点[2]。康复训练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越好。
社区康复训练室的基础设施要求。康复训练室的分类:①按治疗病种分类:有偏瘫康复训练室、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室及综合训练室等;②按训练项目分类:有运动训练室(PT训练室)、作业训练室(OT训练室)。训练室的要求、器械的选择及布局:①基本要求:训练室要宽敞明亮,有空调及良好的通风条件,地面要防滑;②康复器械的选择:根据训练间的大小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和财力情况、康复的主要病种及所开展的训练项目,选择系统的康复训练器械;③康复器械的布局:应按治疗程序来布局,同时要保证30~50m2的空间,以便于轮椅移动。运动训练室:①房屋面积:可根据病床及门诊量而定。PT训练室面积一般应在200m2,每小时训练18人次,每日可训练150人次;②PT训练所需基本的康复器械:PT训练器械多达几十种,我们可以根据治疗的主要对象及具体条件进行最佳选择。急性期患者所需的器械主要有:训练台、倾斜台、站立架、多用组合箱、肋木、肩梯、平行杠等;恢复期患者所需的器械主要有:肩关节旋转、前臂内外旋及腕关节掌屈运动器、墙壁拉力器、股四头肌训练器、阶梯、姿势镜、铁哑铃、砂袋及功率自行车等。作业训练室:①作业训练室最好在运动训练室隔壁并要求有安静的环境。4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OT训练室面积应为100m2,每小时训练10人次,每日可训练80人次;②OT训练所需的基本康复器械:有砂磨台、升降桌、手指机能训练台、滚筒、木钉盘、铁棍插盘、套圈、粘木、训练球、分指板等。综合康复训练室:面积应为50~200m2,训练项目为PT、OT训练。
康复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训练计划,把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及语言训练,甚至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每个患者由一名康复人员全面负责,自始至终进行系统的康复。
资金投入要求:开展康复工作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康复人员培训、购置规范的康复设备等,若想一步到位,需购置成套设备,改建康复场地,投入太大,社区医院难以承受。所以,对患者经常用到、必不可少的设备,择优购置,这样既能开展工作,又减少了资金投入。对部分简单的设备,我们则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制作,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将木制插件改造成各种棋子,配合特制的棋盘,以增加训练的娱乐性,这种方法对患者智能的恢复也有帮助。另外,像矫正镜、沙袋、保持腰带、手指训练桌等,均可自制,以节约资金。
有关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回到家后约73.5%有进一步接受康复治疗的愿望。可见康复治疗需求非常大,但我国还没有真正能够形成有广泛性和有组织性的社区康复治疗服务网络,不能延续住院期间的系统康复治疗。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成为患者训练和治疗的主要场所,合理地构建社区康复训练室,利用现代康复器械对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炼,充分发挥康复器械的作用,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可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使之以最佳状态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ZHOU Ye-qing,XIANG Ji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0,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Methods 68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drug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ere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ompar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2 groups.Results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an reduce incidence rate of aspirated pneumonia,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improve swallowing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Cerebral apoplexy;Swallowing disorder;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卒中即X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卒中会使正常的吞咽神经调控机制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吞咽障碍,卒中性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卒中性吞咽障碍表现为食物摄入并由口腔转运至胃的过程中发生障碍,导致不能安全有效地进食并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的症状[1]。由于病变部位,评定方法以及评定时间的不同,不同的研究报道的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不同,其范围在30%~70%[2],吞咽障碍与卒中患者的吸入性肺炎、误吸以及营养不良、脱水等密切相关,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对急性期卒中性吞咽障碍的及时、正确的评定及适时的采取相应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非常重要。我们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09月~2016年11月的68例急性脑卒中并经确诊为吞咽障碍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学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68例脑卒中均伴有吞咽困难,患者发病时间最短9 d,最长为34 d。患者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4.6岁;其中男患者44例,女患者24例,均为假性球麻痹患者。患者均生命体征稳定,排除了吞咽相关器官器质性病变,认知情况良好,能执行简单的口头指令。
1.2吞咽功能的评价:我们采用洼田饮水试验[4]:分两个阶段,先用汤匙让患者先喝1~2 ml水,如果患者在这个阶段即发生呛咳则无需进入下一阶段,直接判断为饮水试验异常,如果第一阶段无明显呛咳,则嘱患者取坐位,让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30 ml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并记录患者是否会出现以下情况,如啜饮、含饮、水从嘴唇流出,边吃边要勉强接着喝,小心翼翼的喝等等,并对其进行分级判断。I级为可一次喝完无噎呛;II级为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III级为一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VI级为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V级为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正常为I级5 s内完成;可疑的吞咽障碍为I级在5 s以上完成或II级;吞咽障碍为III级~V级。同时对洼田饮水试验可疑患者给予吞咽障碍的“金标准”评定方法: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确诊吞咽障碍,VFSS检查采用60%的硫酸钡混悬液+米粉调制成不同性状的含造影剂的食物(流质和糊状食物),在数字化胃肠X线机上透视下,把患者摆放到适当的位置,分别对患者正位像及侧位像下口、咽部、喉、食管的吞咽运动进行动态观察,评估患者饮水、进食时口腔、会厌谷以及梨状隐窝有无滞留、残留、返流,咽通过时间,有无误吸等吞咽障碍问题。通过VFSS检查由经验丰富的言语治疗师确诊患者有无吞咽障碍,以及吞咽障碍的类型。
1.3康复训练方法 全部患者人院后均针对脑卒中的给予常规治疗,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
1.3.1吞咽障碍训练 根据VFSS的评定采取针对性的吞咽功能训练:①发音训练;②患者面颊、唇等吞咽相关肌群的功能训练以及促进舌的运动; ③患者喉上提训练以及声带内收训练;④患者颈部的活动度训练和呼吸道的训练;⑤患者空吞咽以及咽收缩训练。
1.3.2直接进食训练 ①饮食器具的选用以及食团入口的位置;②患者进食环境以及进食的;③食团的性质以及一口量。
1.3.3电刺激治疗 使用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技术等通过刺激完整的外周运动神经来激活吞咽相关肌群,强化无力的吞咽肌群,帮助恢复吞咽肌群的运动控制。
1.3.4心理及药物治疗 我们根据患者的认知、情感施行心理干预,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我们每天记录进食前后疲劳感及程度,观察患者每次进食所需要时间,面部肌肉力量,观察患者出现吸入肺炎发生的情况患者是否出F误咽、呛咳,患者进食后口腔内残留食物数量。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提高2级同时营养状况良好为显效;患者饮水试验提高l级同时营养状况较好为有效;患者饮水试验无变化视为无效。
2结果
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1±5)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30±4)d,(P
3讨论
人正常人的吞咽运动可分为五个阶段[5]:分别为口腔前期、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为随意性唇、舌及面颊等口腔期相关器官的运动差、吞咽启动时间延迟、喉部上抬减弱以及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主要出现在第吞咽过程分期的第2~4期。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结果可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造成包括体重下降、脱水、营养不良、支气管痉挛、气道梗阻、误吸性肺炎等严重问题,使患者产生抑郁,降低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社交甚至增加病死率。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卒中患者早期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可最大程度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一方面可促进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皮质感觉区扩大,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枝芽生:一方面康复训练可以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6]。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导致患者食物或分泌物的误吸是引起吸人性肺炎的首要原因,脑卒中患者摄食时采取特定的进食、改进食物的形状以及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均可有效避免或减少误吸的发生,吞咽功能的康复锻炼可以恢复或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减少由吞咽困难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显著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生存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西,许予明.实用吞咽障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00-01.
[2]Edmiaston J,Connor L T,Loehr L,et al.Validation of a dysphagia screening tool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0,19(4):357.
[3]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6):38l-384.
[4]曾西,许予明.实用吞咽障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8-49.
篇9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疗效
随着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明显增高,其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致残率很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对脑血管病患者除一般药物治疗外,同时加上及时的早期康复治疗,会收到较好的疗效,会大大降低病残率。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我院自2006年3月~2009年3月选择住院脑血管病患者共160例,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经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评定>8分,有肢体功能障碍。随机分为康复组80例,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33例,对照组80例,其中脑梗死49例,脑出血31例,全部病例年龄在35~78岁,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康复治疗,但轻型(FMA运动积分)96分及病情恶化,出现新梗死或出血,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者不入选。
1.2治疗方法
对康复组的治疗是在传统的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在早期就进行各种康复治疗。急性期治疗规范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训练以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为主,PT训练师经统一培训,治疗方法以Bobath方法和运动再学习方法为主,并配合使用本体功能促通法(PNF)、Brunnstrom等方法。按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循序渐进。
训练内容:卧床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良知位,翻身,起坐练习,床上桥式动作,床上坐位,坐位平衡等练习,待患者能够维持床上坐起30min,无性低血压等不适症状,即可坐轮椅到训练室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有:主动-被动运动、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下肢负重训练及重心转移训练,步行练习及步态的纠正,踝关节背曲的诱发,前臂旋前、旋后,手指抓握等,教会家属一定的康复训练方法,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放映神经康复的光盘等,以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按传统脑卒中治疗,未进行康复治疗。
1.3评定方法
在脑卒中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量表);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ADL),采用Barthel指数。
2结果
两组在开始治疗前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康复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目的是减轻残疾程度,预防脑卒中后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所谓早期康复即是指发病后2周内开始的康复。因在卒中后一段时间内,脑组织的可塑性很强,在这一时期可使患者的潜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尽早进行功能训练,目前认为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开始。
本组80例首次住院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介入,按照早期康复流程,采用卒中康复治疗技术,经过4周的基本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疗效。康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充分证明康复治疗行之有效。康复介入时间与疗效呈正相关,时机越早,疗效越佳。其恢复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脑的可塑性有关,即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研究表明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早期神经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
通过对比分析,康复组患者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康复训练不仅是患者急性期促进运动恢复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恢复期需要继续坚持不懈的锻炼方法,需要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因此,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康复教育的指导,使脑卒中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
篇10
【关键词】康复;心理护理;脑卒中;偏瘫;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65-02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等特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演变为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近年来,有报道,运用早期康复和心理护理,可以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2]。本研究中,我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肌力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07月至2011年0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i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符合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确诊为脑卒中偏瘫。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4.2~69.8岁;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55.6~70.4岁。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方面,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
1.2.2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除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由康复护理人员给予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Barthel(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指数评分及肌力,进行检测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使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与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都明显升高,P
表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x±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0)26.47±10.0264.57±13.04*,#对照组(n=30)27.11±11.4545.18±12.31*注:*:与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都明显升高,P
2.2 两组患者肌力比较:与治疗前肌力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力明显升高,PII级所占比例(46.7%和43.3%)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下肢肌力>II级所占比例明显升高(83.3%和86.7%),P
表2 两组患者肌力比较(例数,%)
组别上肢肌力>II级下肢肌力>II级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0)13(43.3%)25(83.3%)*,#10(33.3%)26(86.7%)*,#对照组(n=30)12(40.0%)14(46.7%)11(36.7%)13(43.3%)注:*:与治疗前肌力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力明显升高,PII级所占比例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力>II级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
脑卒中发展为偏瘫是,患者的运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该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4]。脑卒中发病急,病情重,急性期患者会有较多痛苦,护理人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通过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减轻致残程度[5]。部分患者对早期康复存在错误的理念,不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应耐心向其讲解相关知识,并讲述早期康复治疗的成功病例,尽可能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稳定后,除了给予心理护理外,同时还要进行康复训练[6]。要注意的正确性:急性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加强对患肢的规律性按摩,动作要缓慢、轻柔,根据患者的肌张力的高低程度,选择适当强度进行按摩。患肢给予被动运动,活动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对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进行康复训练。
总而言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给予康复训练和有效的心理护理,明显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瑞兰,安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J].西部医学,2009,2l(2):308-308.
[2] 尹晓宁,牟娟娟,徐晓飞。早期康复和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偏袒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12):2476-2477。
[3] 张进如,杨晓兵。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袒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08,7(3):47-48。
[4] 夏娟芬,舸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