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建议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问题;技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良好的师生交流互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而言,教师应当该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回答的情况,可以充分衡量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积极的改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问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性以及相关建议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提问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主要如下:

1.提问过于机械

机械式的提问和机械式的回答是教师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大忌。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过于机械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存在如此机械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认识到提问的有效性。大部分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心血来潮的时候就提出几个问题,而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过精心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教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2.学生的参与度低下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参与,是促进教师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低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这种低参与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如果没有“点名提问”,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举手回答。学生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愿意广泛地参与,主要因素在于教师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存在思维的惰性,不愿意主动思维和思考,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害怕丢脸、害怕同学嘲笑,是学生们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度的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以及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

3.提问缺乏启发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足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的答案设置过于单一,提问缺乏启发性,创新能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这种缺乏启发性的、单一的提问方式,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及建议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为当前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断强化问题的思考价值

俗话说:目标是跳起来摘到的桃子。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提问过程中,应当重视所提问题的“思考价值”,这里的“思考价值”,就是指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所提的问题应当是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够得着”的目标。如果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都能够回答,且不用思考,那这样的提问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本着“思考价值”的提问目标,适当增加所提问题的难度,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促进自身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2.精心设计,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对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提问而言,提问并不是随机的或者是随心所欲的,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精心设计所提的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环节,确定自己提问的方向以及提问应当涉及哪些内容。在难度的设计上,应当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方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良好的提问教学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提问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初中数学的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提问的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引导和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积极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提出疑问,让整个数学教学课堂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估计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疑问

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课堂提问,都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和沟通过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想不断创新提问教学的模式,当改变过去教师向学生提问单向提问模式,变为学生也向教师提问的双向沟通模式。从根本上讲,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如果学生“没有问题”那才是最可怕的,因为没有问题代表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只有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才会有各种问题出现,而在教师向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疑问消除,思维和能力也自然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良好课堂教学交流和互动的有效手段。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如提问过于单一、机械、学生的参与度低下等,都是影响提问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2

课堂提问的停顿性

在听课学习中,看到一些老师上课时提问,刚说完问题就让学生回答,学生往往要么慢腾腾站起来,要么面红耳赤的答不上来,我认为此现象出现的关键在于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些学生正在思索的过程中,还未形成头绪就被老师打乱了,如果被问的问题很难,自己还没有想到,别人已经说了,就会养成只听别人讲,自己不用考虑,坐享其成;反之,就可以能让每一个学生思考,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检查知识的漏洞,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我们的老师让学生自主讨论问题时不要吝啬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找到的知识记忆时间更长,对于学生找到自信和提高学生的兴趣都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问题的时效性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将学生从现实中带入课堂、参与课堂;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可以将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所以要适时的提出问题,能对我们的课堂、能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有一定的价值,因为提问需要一定的教学情景和知识背景,问题源于情境.生物学问题总是源于某种生物学情境.离开了生物学情境,生物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就会让学生感觉到不自然,无中生有,如果已经错过了提问的时机,宁愿放弃,也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所以评价一个问题的好坏,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质量,还在于提问的时机是否是恰到好处.

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式提问,主要是给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向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风格.因此,生物学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周密设计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研究问题.通过启发性提问,启发学生的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对课堂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我们在提出问题时将同一个知识点用不同问题的形式来呈现,一般对于后进生的问题要直观一点、具体一点,答案以书本中的原理、知识为主;而对于尖子生的问题要抽象一点、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一定的难度,答案一般要求学生自己组织.

对于难以理解和比较抽象的,或者学生的目前能力还不能达到的知识点,可以将问题分解成学生可以一级级实现的台阶,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作好铺垫,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又能突破课堂的难点,提高课堂的达成率.

课堂提问的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们常常用简单的话来评价,如“很好”“对、坐下”“正确”或者干脆示意坐下,这样对学生付出的肯定是肤浅的,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果我们要肯定学生就要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找出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很重视我,我也有值得老师肯定的地方,有了成功的体验,主观能动性就会积极的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同时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要改变,学生的答案并不是完美无缺,我们问题的提出关键是激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而不是追求答案的完美,所以要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和错误的答案,还要给予适当的鼓励,然后指出存在的差异是因为思维混乱还是知识点未掌握,提出相应的注意点和在以后的回答中需要加强提高的方面,这样虽然学生没有说出我们需要的东西,但是暴露了学生的问题,我们也发现了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不仅学生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们也有一定的收获.

篇3

一、小学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现象

1、忽视课堂教师示范。许多老师的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一味让学生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学习,不敢过多进行课堂示范,学生的绘画技能徘徊不前,脱离了美术学科教学的本质。

2、课堂示范形式单一。有的老师虽然有示范的意识,但是示范的形式单一化,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3、过于强调教师示范,忽视学生创造。老师出示的范画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教师示范的本意是想教会学生绘画的方法和技能,但也往往会无形中养成学生单纯模仿的依赖心理。

上述课堂示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造型能力,无法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二、课堂示范教学的想象分析

1、教师误解教学方法。教师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少科学合理地方法指导,放任学生盲目地自主尝试和探究,结果自由散漫收效甚微。

2、教师误读三维目标。在实际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认为美术学科重视了美术文化学习就可以忽略美术知识技能的形成,甚至摒弃了对美术技能操作方法的直观示范。很多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内容五花八门,然而指导示范环节轻描淡写,脱离了美术学科教学的本质,其实质是对新课标的误解。

3、教师示范指导不够。处在信息时代下的当代年轻的美术教师是课堂示范渐渐远离了美术课堂,淡出了学生的视线。原先在黑板上一手漂亮的粉笔板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整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演示。缺少教师必要有效的现场示范指导,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难以落实提高。

三、课堂示范教学的建议

1、把握尺度,巧妙示范。一是把握使用尺度,局部示范。课堂示范要掌握适度原则,教师示范得越具体,学生的思维就越局限。在课堂的示范过程中,一定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果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出示范画,很可能造成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学生作品很容易表现得程式化。在课堂示范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示范素材,给学生组织画面提供素材,或者局部示范,让学生自由想象。二是把握时间尺度,提高效率。完成一幅完整的美术作品往往需要一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这就要求老师的范画必须精简,留给学生更多课堂创作时间。

激发兴趣,游戏示范。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通过教师的游戏示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创作的欲望。游戏示范就是在课堂示范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使学生在快乐与好奇中学到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技法。

3、发挥想象,创意示范。在美术课堂示范教学中,教师的示范要有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课堂示范过程不断地表现创新倾向,就会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小学美术三年级《会变的车》一课中,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辆外形新颖有独特功能的车。在本单元第一课,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各式各样的车,知道了车的基本构造和功能用途。在前一课的基本上,本课重点在于车的创新。在导入环节,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学生们盯着黑板,歪着脑袋,一副充满疑惑的眼神。“我是一个魔术师,变!”,教师拿着粉笔在苹果身上添上车窗车门车灯和车轮,一辆可爱的苹果车出现了。“似乎功能还不够强大”,教师又在车身上添上了一对翅膀,会飞的车变出来了。教师及时引导,“除了苹果,生活中还有什么能变成车呢?”同学们兴奋了,思维打开了,原来生活中许多东西都能变成车,还能发挥想象使它们变得功能强大。最后让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会创造,学会创新。

4、灵活多变,多种示范。课堂示范教学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改变,具有随机性。

一是教师先画,学生后画。如在小学美术二年级《树上树下》一课中,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棵光秃秃的大树,让学生想象这棵大树在什么地方,是一棵怎样的大树,树上有些什么,树下又有什么,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教师先示范大树,再请学生上来添画完成,最后教师再做适当的修改和完善。二是学生先画,教师再画。如在小学美术四年级《看花灯》一课中,学生在观察完绚丽多姿的花灯后,教师先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熟悉的花灯,教师再画几个和学生不一样的花灯,让学生进行比较,最后教师再添画完成。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对同样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画法,画画不是临摹他人的作品,而是自己再创作的一个过程。三是师生同时画。在课堂示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在师生同时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教师娴熟的示范中学到绘画的技能技法,而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中获得创作的灵感。

总之,巧妙得当的示范,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学生在一次次的课堂示范教学中的收获,除了技能的掌握,自信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篇4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局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小组成员之间还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共同协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尽管有许多优点,却也存在着许多低效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而不“作”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常有这样的表现:只是坐在一起,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交流,有的闲聊、有的在写作业、有的沉默不语,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已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2.合作问题设计简单,没有合作讨论的必要

有的教师认为一节课内合作学习用的越多越好,没有合适的内容也要合作讨论一番,这样课堂气氛才好。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说出答案,可教师还是让学生讨论,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例如在讲《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节时,教师要求学生看图:陆地各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描述这些动物的栖息环境。这样的设计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个问题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就了解了。

3.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合作无序

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像个局外人,对学生不闻不问,不加以指导,不监控学生的交流合作。学生就有可能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没有明确的分工,为了讨论而讨论,只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却没有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评价机制不完善

有些教师在小组回答完问题后不加以评价,小组答与不答没有任何区别,这样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5.小组讨论目的不明确

教师没有目的性的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有的教师在讲社会行为的时候,让学生看图: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和狒狒的群体生活,然后进行讨论。讨论的是什么,要得到什么结论没有对学生说明,学生会漫无目的的进行讨论,可能讨论到最后已经脱离了教材。这样的讨论也是无效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谈几点建议:

1.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和培养小组长让学生学会了沟通

学生按优中差进行组合,这样的学习小组对于难易适中的学习任务比较容易解决,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比较大,也有利于后进生的进步。在组长的选择上不一定要优等生,需要善于总结,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每个组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因此,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分享。

2.讨论问题的设计

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较好的完成,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讨论能够完成的。如同时提出几个问题,问题也需要由简到难,有阶梯性,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中,都有事可做。

3.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应该在活动开始前对讨论目标、小组活动规则、纪律要求等做必要的申明。在学生合作讨论时,教师要走入学生之中,关注每一个小组,对小组提供必要的启发、建议和帮助,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在讲《植物细胞》学生分组实验“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时,教师演示完实验后不能放手不管,学生在实验时,教师一定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在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是否有问题并加以指导,例如:洋葱鳞片叶取的大小、厚薄是否合适,盖盖玻片时怎样减少气泡的产生,染色时染液是否浸染全部标本等等。显微镜观察时学生最容易找不到物象,这时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在总结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出现的问题拿出来与各小组交流,防止以后同学们出现类似的问题。

4.健全小组评价机制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一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评价可采取加分的方式,每节课后公布每组的得分,一个月进行一次总结,评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并给予奖励。也可把评价和学生每月综合素质评价联系在一起。通过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

例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导学案”,其中的预习导学部分是小组必答题,每个小组机会均等,答对的小组加一分。学案中的合作探究的问题各小组讨论后进行抢答,答案基本正确的给小组加一分。每节课后公布本小组分数,因为生物课课时少,所以一学期一总结,最后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通过这样的评价小组合作才有实效。

5.小组合作目的要明确

教师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时,要明确目的。例如:教师在介绍社群行为的特征时,让学生看图: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和狒狒的群体生活,然后进行讨论,找出两个群体中都有哪些成员,成员之间有没有分工,有没有等级。这样要求后目的就明确了,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6.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拥有了自信

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多学困生整日默默无闻,不敢张嘴,不敢看老师,但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后,他们在组长及其他组员的教导下敢于张嘴,勇于表现自我,特别是在成果展示的平台上,我们常常听到的就是他们的声音,学生的自信力增强了,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快乐课堂;实践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04-01

受小学生既定特征及特点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除了具备基础的教学特性外,还需要具备趣味性等特点。构建快乐课堂,不仅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张力,同时还能从多样化形式上获取更多优化点,提升教学质量。但是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是奠定学生基础逻辑、推理思维及能力的重要课程,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理工类课程的学习基础,但是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依然面临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抗拒心理突出等问题的挑战。

1、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意识的萌芽期,他们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并不全面,缺乏自律;加上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程是一门“入门两极化”较为严重的课程,如果学生对数学课程了解不足或是兴趣不足的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多动的情况。纵然一开始比较全神贯注,但是上着上着课,可能就去关注其他事情了。从这一现状来看,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除了课程教学外,还应对课堂管理引起足够重视。所谓课堂管理并不一定指非要通过硬性管理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途径来达到引导和管理的目的,游戏化教学便是有效策略之一。

2、抗拒心理严重

除了认识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抗拒心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天性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而是采用较为传统、死板的方式,按部就班照着教学任务进行。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效率高,但是极易导致学生产生抗拒情绪,重则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观念、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不从学生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话,不仅会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对于其他科目也可能会产生连带影响。游戏化教学是将学生天性特点与教学任务结合的科学方式,既能顺应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兼顾教学目标,实现二者的有效统一。

二、构建快乐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措施及测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快乐课堂构建,不仅能有效改善当前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丰富整个课堂教学的张力和延伸力,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契合小学生的天性和特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意识。具体做法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找准兴趣点,进行合理设计

快乐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首先应找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展开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情绪化较为明显的阶段,纵使教师已经不断进行教学手段及措施的革新,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学生简单的学习需求。就这一现状来说,主要在于教师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基于这一点,建议教师应从小学生的普遍特点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形式,进行科学的过程设计,培养教学过程中和学生默契同时,最大程度提升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就《认识时钟》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基础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以及竞争兴趣发起竞猜游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置一定的奖励(小物件),然后在学生都激情高涨的时候展开教学。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加深学生对时钟读法的印象,还能极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整个课堂的活力与张力。

2、构建立体课堂,实现多样化呈现

除了找准兴趣切入点外,还应灵活采用多种呈现方式,构建立体课堂,最大限度放大快乐教学的效果。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师惯用的方式就是理论灌输,即有条不紊的为学生示范解题思路,通过反复演练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随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学生的认知度和信息接受面也逐渐扩展开来,书本上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变得枯燥无比,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加上传统死板的理论教学方式,学生更是感到排斥和厌烦。基于这一情况,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对多媒体教学工作进行利用,比如就《认识立体图形》这一内容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平台收集一些在学生生活中经常出现但是课堂中难以找到的立体图形,或是播放一些有趣的视频或是短片,让学生在视频里寻找关键信息点或是相应教学任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快乐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来说,基于当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抗拒心理严重等情况,建议可以从教学的合理设计,立体化课堂的构建以及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几方面入手,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好基础,为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 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对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 王秀燕.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 崇 冲. 快乐数学: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懈追求――关于构建“快乐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11:83-86.

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程标准 改进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工作的主场所。所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都是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这句几十年前就已经提出的口号,将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每一位教师终身的追求。中学的语文课程也是如此。

目前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从1978年开始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改革到今天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三十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说发生的变化还是巨大的。比如,那套曾经长期统治语文教坛的“介绍作者和背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总结中心――归纳写法”的僵化死板的程式化做法就已不多见。但这绝不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就没有问题。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比较严重,因为语文教学效率依然不高。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格局没有被彻底打破。只要深入语文课堂,不管是农村的一般学校,还是城里的重点学校,不管是实施新课改已经多年的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还是正在进入新课改的普通高中都会发现,尽管课堂上不乏师生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但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依然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依然被称作“讲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依然叫“听课”。

现实表明,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比较落后,教学观、师生观还没有伴随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而发生应有的改变。

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怎么回事?语文课堂上教师、学生的角色到底怎样定位?课堂上有没有必要每篇课文都要由老师讲解、分析?这些都不是新话题,而且应该说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只要读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著名语文教育家们的论述,看看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们的教例,就能说明这个问题。2001年就颁布并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有具体明确的表述和规定。如: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显然,如果每篇课文的教学,总是由教师讲解分析,学生就只能处在被动听讲的位置,就必然不能“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缺少“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这样的语文课不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到头来学生就不能“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最终导致语文教学的失败。所谓“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就是要让教师的讲解、分析尽可能地减少。通览这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到“实施建议”,最醒目的字眼,都是跟此精神相同或相近的,如“积累”、“体验”、“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等。在“教学建议”中还有这样几段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既讲语文教学是怎么回事,又对学生、教师的角色、地位和在教学中的作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中学语文教学,主要由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口语交际教学等部分组成,其中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关于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已经在全国推开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将高中语文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其中“阅读与鉴赏”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也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关于“阅读与鉴赏”的教学,2003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更进一步提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篇7

(秦皇岛市海港区海阳镇中学,河北 秦皇岛066000)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竭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2011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新增加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条,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的目标。本文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1 认真研读课标,精心设计教学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备课孕育高水平的教学。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可以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备课离不开教材,更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有的教师凭经验教学,常常把课标置之一边。对课程标准提供的“案例”与“情境素材”很少借鉴,对课标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及“实施建议”也很少采纳。因而出现教学中随意拓宽加深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等脱离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仔细领会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在备课中的指导作用。备课时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教师要心中有数,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恰当的方式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

2 优化教学策略,凸显主体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有些问题要引导学生提,有些话要留给学生讲,有些事要留给学生做。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查找资料,去寻找答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情境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学得快、学得活,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高。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搜集有关的情境素材,包括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情境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4 重视情感因素,增强学习激情

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教师上课时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事实证明:教师上课时热情洋溢、神采飞扬,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表现出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气氛;反之,学生听起来就会昏昏沉沉,毫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为此,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 改变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信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要求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实现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据教育专家研究,在学生时期教师的鼓励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性和荣誉感,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肯定和表扬。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课堂提问、考核成绩、学习行为时,应尽可能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多表扬,真心欣赏学生的成绩,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得到鼓励,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6 坚持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技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容忽视教学反思工作。为此,教师应自觉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和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积累教学灵感,拓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只有教师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22

尽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是关于教育方法的创新仍旧是困扰我们许多教师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在农村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更辛苦”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如何让教师寓教于乐,如何让学生寓学于乐,彻底解决课堂教学低效率的问题就成为了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一、目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一)教学理念较为陈旧,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层面,片面地认为只有英语语法知识及阅读文本的分析最重要,仍旧推行“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讲授模式,这不仅限制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日常口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过多地进行听力和写作的联系,导致很多高分低能的“哑巴”学生出现。此外,由于教学观念陈旧,直接影响了教师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宽度的把握不准确。比如,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一些教师一味地围绕单纯的英语语法知识,而缺少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输,使得课堂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启发作用了。

(二)班级容量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资金投入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农村的师资力量还是有限的。目前,在农村的中学,一般一个教学班级有五六十学生,这也是造成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的直接原因。由于班容量过大,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置上,教师不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更谈不上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比如,经常是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简单,评价方式颇为单一

在课堂上,教师一般只是简单地用“good,excellent,well done”等词语给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比如,在进行讲授“How to plant a seed”这一课时,教师分小组让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结果展示。这个教学模式本身是好的,但是往往由于教师吝啬于评价,缺少对每个小组进行深入的指导和建议。总体来说,考试和测验已经成为了初中生进行英语能力考核的主要形式了,课堂评价的内容也仅仅集中于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而缺少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综合评价,尤其是缺少对学生处理真实情景问题的能力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就是造成英语教学的主客颠倒,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学生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若干改善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低效问题的措施

(一)树立有效性教学理念,给予英语课堂教学最充分的准备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英语教师在具体讲授过程中,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行三维结合和渗透。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要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问题,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进行英语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有效性新理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具体需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实现师生的积极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要时还需要对英语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调整等。

(二)有效避免班容量大的弊端,不断创设课堂活力

为了有效克服和避免因班容量大带来的教学弊端,建议:第一,多组织活动,比如,朗读比赛、话剧表演等,来让学生多说英语,多读英语。第二,创新教学模式。第三,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创设英语教学情境,从而不断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有效掌握提问的方式和时间,这样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知识和应用技能,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英语文化的相关知识,从而具备真正的英语交流能力。

(三)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办法

可以说,教学评价是初中英语课程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关系着英语课程目标能够实现。具体策略包括:第一,由于新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评价要求,尤其强调应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课堂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为此,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用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对于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二,为了有效摆脱农村英语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和简单的问题,需要增加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第三,建议教师借助网络、多媒体等信息平台,合理设置课堂教学评价通道,从而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评价,以便及时作出整改。

篇9

【关键词】移动学习;数字教材;iPad;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55-04

美国新媒体联盟的《2012年地平线报告》指出,未来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移动应用程序和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主流。[1]无线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设备的更新,使得移动学习作为新的学习形态,日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并开始进入多个国家的中小学课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前州长施瓦辛格2009 年宣布自该年秋季新学年起,首先在高中数学与科学两个学科中使用电子教材,以取代纸质教材;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从2007 年就开始推行电子教材的试点研究。

我国移动学习研究始于2000年。国际远程教育权威学者德斯蒙德·基更作题为《从远程学习到数字学习,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的报告,首次将移动学习引入中国。[2]在北京,2010年人大附中西山分校率先与苹果(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将iPad用于未来教学实验;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一年级小学生统一购买iPad方便语文读写课;在上海,“电子书包”理念的驱动下,基于Intel“一对一”解决方案、中国电信“电子书包”解决方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多所实验学校开展。[3]

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外语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iPad承载着教育的梦想进入一线课堂,得到很多教育技术领域专家的认可。调查显示,中小学使用电子教材,在家校互动方面有积极作用;在学生发展发面,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减轻书包重量、培养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在内容方面,有利于资源的共享、推送和快速更新。[4]当然,社会上也出现了质疑iPad能否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声音。例如,课堂中学生监管问题,成为电子教材使用的瓶颈问题之一;怎样协调利用iPad个性化学习与保持教学进度的矛盾成为难题之一;iPad价格不菲,投入太大却未必有显著效果等。[5]那么,课堂上iPad 的使用效果到底如何?本文以北京市X小学和Y小学为样本校,连续听取了这两所学校多节课,通过研究者的现场观察与课后交流,探讨iPad 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潜力及可能存在的困难,试图为该问题做出回答和建议。

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移动学习背景中,应用iPad于英语教学中,并对课堂教学现象观察与总结,分析iPad在英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其缘由,从而改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市X小学和Y小学一年级学生与英语教师,生机比为1:1。针对英语教学进行实况观察与分析,从2013年3月至6月为期一学期的课堂观察与评课。研究方法采用课堂观察、现场听课、视频录像进行视频分析,课后交流与教学分析评课。记录和保存多位研究者的听课记录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与教师、专家等进行交流评课。

补充北京版小学英语教材的数字教材,依据主题分类学习英语知识,例如,运动、家庭成员、食物、爱好等。实验内容为小学一年级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是应用iPad进行数字英语教材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听力、口语能力。课堂观察者依据时间点记录教学流程、每一个教学活动及其用时。课堂时间为标准课时40分钟,依托电子书中的视频、音频,提供大量的动画和图片资源,跟读和点读语句,利用iPad的随时点触技术,方便快捷地完成课堂练习,以此巩固知识点,例如选择、圈图等。

观察者依据科学的观察维度和标准,进行观察与记录,例如,重点观察口语能力的维度是教学活动、教学资源(iPad或者白板)、学生集体口语时长、个人口语时长,伙伴合作口语练习时长等;兴趣能力观察维度是学生参与度(人数)、学生操作反应时长、与教师互动活跃度(人数)、小组活动程度(参加活动小组数比例)等。

iPad小学英语课堂现象观察

小学一年级英语课堂的观察与分析,分别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的现象进行总结说明。横向区分不同对象,依次是教师、学生、iPad、课堂教学;纵向根据教学环节,分别是创造情境,引出话题的导入部分、学习课文,获取信息的课文主体、小组活动,语言输出的学习活动、小组评价与总结。

1. iPad操作现象

在iPad进入基础教学课堂的实验过程中,观察者发现教师正确以及快速地操作硬件设备,学生顺利操作iPad完成教学活动都成为影响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平板电脑的基础操作中,教师操作技巧方面,例如锁屏技术、播放视频全屏快捷操作、在白板上显示学生练习答案、传统教学结合时,iPad的移动造成屏幕晃动,从而使教学白板显示内容不稳定;学生操作方面,例如正确快速插拔耳机、调节声音和屏幕亮度、快速操作练习或者进行口语听力等视频操作等。

2. 课堂设施资源组织

观察多节英语课后,集中发现是讲台和白板的利用问题。在iPad课堂中,传统教学中的白板往往被忽略,例如教师和学生互动进行主题对话时,白板显示缺少重点词汇提示;教师组织学生教学活动,如学习小组应用iPad数字教材中的对话进行口语练习时,讲台缺少示例小组展示。

3. 技术支持环境

多节英语实验课堂由于网络故障,导致无法进行正常教学,临时搭建的网络不能承载过多客户访问,因而学生无法访问电子书网址;学生点击视频后,加载时间相对较长,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

4. 实施教学目标

iPad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习效果未能与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学生独立听力口语练习、小组合作听力口语练习时间相对较短。例如,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但是iPad课堂中,学生的听力输入和口语输出机会不是很多,与丰富的音视频资源利用率成反比。通过课堂观察分析记录和统计分析总结,学生自主听力时间在2分钟~4分钟,口语练习时间在2分钟~6分钟。

5. 课堂常用语

iPad课堂中,英语教师下达有关iPad操作的指示和指令,例如,跟读、点读等,部分学生无法快速地完成操作,未能理解常用的课堂用语,例如:earphones on, earphones off, open your eBook等;数字教材操作流程相对烦琐;学生独自操作iPad的时间大约为2分钟~4分钟,教学过程中使用iPad学习资源的次数为3次~4次。

6. 学习资源利用率

iPad电子书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活动资源,教师授课过程中,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活动,设定明确的活动任务,具体教学流程中添加教学活动达到教学效果也成为备课的重要考虑。例如,某教师讲授马戏团主题时,情境导入环节播放动画视频“listen to a song”,但是歌曲中缺少歌词提示,此环节就失去教学效果;讲授家庭成员主题课堂中,教师播放视频的次数与活动任务未能匹配,没有体现难度层次。

iPad小学英语课堂原因分析

在课堂中使用科技工具,iPad扮演辅助功能,成为未来课堂的一种趋势。同时在实验课堂中,也逐渐发现了很多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优势和问题。基于英语iPad实验课,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流程,我们听取了专家和教师评课后,从以下角度分析原因并给出建议。

(一) 软硬件设备和无线网络

1. iPad设备

iPad或其他作为支持数字教材的硬件设备进入一线课堂教学,实验教师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进而把iPad的基本操作作为教学常态化操作之一,因此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不合理因素。同时,本研究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认知水平和自控能力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以上原因都会影响师生操作设备的顺利、快捷、准确。

在课堂上使用iPad的建议:对教师和学生进行iPad常用功能操作培训,并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形成教师操作手册、学生操作手册,以问答形式展示,分发到校,方便教师、学生操作,从而对新手教师或者实验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好作用,为其他年级学生进行iPad实验课奠定基础,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当然,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现场观摩教学过程并交流经验,能发挥教师主动性,变革教学方式。

2. 教学资源结合

电子课堂与传统课堂中教学工具未能有效地结合使用,实验教师注意力集中在利用视觉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和操作iPad电子教材上;学生参与小组对话等口语练习时,关键字词、句型提示仅仅依靠iPad数字教材的资源,没能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有效地组织教学。

在课堂上使用iPad的建议:教师可以利用keynote将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句式呈现于白板,并且进行集体口语练习活动中,选择一名或者多名中等学习水平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朗读,其他学生模仿练习;小组对话练习时,选择一组学生为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小组学生学习模仿。

3. 无线网络资源

实验课程初期,网络的配置和服务器的搭建都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员,并且需要多次的模拟访问;数字化教材目前是基于Web版本,网络畅通成为必须条件之一。

在课堂上使用iPad的建议:将数字教材部署在服务器上,搭建课堂环境需要考虑网络、屏幕、资源同步与分发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如设置Apple TV无线投影、外网与局域网的设置与转换、调试软硬件设备;开发离线版数字教材,便于教师学生脱离网络环境随时复习和预习。[6]

(二)英语课堂教学

1. 突出教学目标

目前iPad对于强化促进英语教学目的在短时间内仍处于实验阶段,由于课时与课容量的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进行以教学目标为目的的练习。实验观察对象为一年级学生,因为其认知水平有限,听力和口语练习独自完成还会有困难。

在课堂上使用iPad的建议:教师预先设计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教学环节添加学生练习机会。例如,朗读课文环节,个别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模仿朗读;小组汇报时,全班学生进行集体跟读;学生听力练习时,明确练习目的,并结合iPad数字教材中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音频片断,丰富学习交互,提高学生听力口语能力。

2. 强化iPad课堂常用语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有差异,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理解教师的口令并完成任务;由于教学容量限制,学生难以根据学习任务要求,有选择性地阅读学习材料。

在课堂上使用iPad的建议:提升数字教材的操作流程简洁性、界面简单;总结50条教师常用iPad口令,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课堂指令,进而顺利地完成教学活动。

3. 丰富数字教材资源

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未能体现明确教学目的和难度梯度关系;教师选择教学活动,与教学目的程度难以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与学生人数限制,难以在课堂中因材施教等。

在课堂上使用iPad的建议:首先,选取教学活动时要紧贴教学目标;其次,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增强与教学目标一致的活动;再次,教师相互讨论,听取专家建议,融合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和总结。iPad电子书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活动资源,选取恰当的教学活动强化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补充重点知识外的语段语篇。教学活动要符合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有一定难度变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练习的机会。

研究的结论

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iPad由于具有多触点、高清屏、轻巧快捷、响应速度快等优势,所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以iPad为终端设备的数字教材也成为学习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在iPad数字教材的实际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从教师、学生、技术支持和课堂教学四个方面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教师方面: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选择教学资源要针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增加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应用与教学、学习相关的App软件,加强利用技术促进教学的力度;整合传统课堂与iPad课堂,向未来的电子教室过渡。

学生方面: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真正依照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利用数字化资源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技术支持方面:部署实验校的服务器,保证网络带宽,避免阻塞发生; iPad的便携性体现在学习终端外观与课本相当,轻薄、存储量大、便于携带,支持手写、滑屏、自动翻页等;移动性是指学习终端具有无限网络接入功能,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7]因此发挥iPad自身功能,设计数字教材的界面与按钮的位置具有便捷性、普适性,同时补充学习资源,产生图文并茂、丰富可视的交互方式。

课堂教学方面:新技术融合到教学设计,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例如,教学活动设计需要教师将iPad的电子教室与学科教学整合,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技术整合课程等方面设计有效的活动;连结传统课堂,充分利用白板和讲台,结合教学课件和学习活动的演示,增加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

研究启示

当前,平板电脑的课堂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要加强平板电脑设备在课堂教学应用支撑方面整体方案的完善与优化,为师生提供更加流畅的教与学支撑环境;另一方面,重视平板电脑进入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设计研究,包括: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探索,研究平板电脑教学应用中学科、学段及知识内容的差异性与适用性,研究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对学生生理、心理及健康的影响等。

1. iPad与行为主体

将 iPad 等教学终端引入课堂教学,能使学生长期生活在信息化环境中,如果把课堂教学变成培养信息意识、学习信息知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端正信息道德的主渠道,孩子就不会在享受信息盛宴时迷失方向。[8]同时熟练掌握iPad常规操作,更大地发挥iPad的交互功能,激发教师授课热情,减轻备课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验研究者随时记录学生的视力变化数据,提供正确使用iPad的建议,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 iPad与课堂教学

iPad进入课堂,进行语言学习,反复提供语言学习场景或者环境、视频、音频、图片或者教学活动,供学习者进行语言训练,强化学习者的学习能力。iPad课堂中,解决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管问题,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应用iPad数字教材创设教学情境,结合硬件设备,丰富学习活动,增加有效的学习活动次数;保障教学的网络通畅与稳定。

3. iPad与语言学习

电子教室环境的变化引起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变化,传统的语言知识讲授过程要变为以知识建构为主的互动过程;平板电脑与学习者的自然交互,用眼睛看、耳朵听、声音控制和手指操作都会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加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教学活动,模拟语言学习的情形,海量的数字化资源提供语言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可以结合新颖有趣的英语App应用程序,激发学习者对学习的热情。[9]

《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2012版)提出的主要趋势之一是:技术产品成本降低与学校政策开放后,学生携带移动设备到课堂的问题。预测了未来学生可以带着便携式的移动设备参与到传统的课堂中,也可以在课下、课外、课后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会成为主流。iPad课堂仍旧处于实验观摩阶段,向常态化发展成为主要方向,iPad的使用不是一个微型台式机控制电子书播放,而是与学生互动,展现丰富教学资源和活动的工具,因此转变某些教学观念,创建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发挥新技术促进语言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将iPad数字教材从课堂上学习延伸到现实环境中进行,都成为未来iPad课堂实践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智能英语学习资源的建设策略及应用研究》(立项号AJA12132)和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泛在资源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立项号KM201310028016)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王佑镁,王娟,杨晓兰,吴海燕.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49-55.

李楠,李盛聪.2006-2011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8):53-57.

李玉顺,赵海涛,胡景芳,刘宇光.平板电脑进课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5):20-21.

龚朝花,陈桄,黄怀荣.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_(1):94-99.

刘海霞.苹果移动设备应用于语言学习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102-107.

龚朝花.基于iPad电子教材特征与课堂应用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17-20.

刘繁华,于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73-76.

篇10

关键词: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课堂观察;定量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7-000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师生语言互动行为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行为,占到全部课堂教学行为的80%左右,因此,美国学者弗兰德(Ned Flanders)认为,对课堂内师生的语言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就能把握课堂教学的实质。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vstem,简称FIAS)是弗兰德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运用FIAS,可以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语言互动行为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

1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介绍

1.1编码系统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是一种结构性的、定量的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它依据师生的言语互动,把课堂言语活动分为10个类型,每个分类都有一个代码(如表1所示)。FIAS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每隔3秒钟,观察者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班级言语行为的种类的相应代码,并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进行统计分析。这样,一堂课大约记录800-1000个编码,它们表达着课堂上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有一个小的时间片断,这些事件先后接续,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行为模式和风格。

图1中横坐标每格代表3秒时间,30格即记录了30个观察行为,因此每一排即代表了90秒钟的师生互动情形。纵坐标为10种行为分类。为了节省空间和分析的方便,教学风格相同的某些行为类别共享一行,如第1类与第2类记录在同一格,而以数字区别(如图1第二排),第6类与第7类也是如此;第10类行为(为简单起见用0表示)在纵轴上没有相应的行,而把它记录在方格下方。

对于能够熟练运用FIAS的观察者,也可以把课堂上的行为代码直接以阿拉伯数字形式按顺序记录下来,比如随堂记录在笔记本电脑的EXCEL表中,以供课后统计分析。

2 课例分析

本文选取一节高中化学课“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探究”作为研究课例,以阐述FIAS在中学化学课堂观察中的应用。本课例从师生合作演示“蓝瓶子”趣味实验导入,通过从反应速率角度的定性探究,从化学平衡常数角度的定量分析,中间以制造认知冲突作为穿插过渡,师生合作共同探讨了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课例时长43分钟,观察素材来自课堂现场记录及录像资料。

2.1时间线标记分析

时间线纵轴上的每一行代表一种或两种行为类别,中间的横行代表教师提问(第4类行为),间接教学风格(第1、2、3类行为)在上半部,属于较开放性的行为,此种教学风格能引起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第9类行为);直接教学风格(第5、6、7类行为)在下半部,属于结构性的行为,这种教学风格会限制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变成有问才有答(第8类行为)。对图1所示的本课例时间线标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图中大部分都填充在中间位置之下'表示出在此3分钟内所观察的课堂,使用的是直接教学风格。

时间线标记将代码数据以图形的方式加以呈现,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课堂上语言行为的类型。但是它只能用于按时间顺序记录教学语言行为和粗略地估计教学风格,要具体分析就需要使用弗兰德互动分析矩阵。

2.2矩阵分析

为了说明问题,先对表2矩阵中单元格的数据是如何产生的作简@-47绍。例如,记录课堂中某时段师生语言行为的代码依次为6、10、5、1、4、8、8、2,相邻两个代码所表示的语言行为间隔3秒,这8个代码用序对表示为(6,10)、(10,5)、(5,1)、(1,4)、(4,8)、(8,8)、(8,2)(注意其中第二个10需重复使用,即除第一个数据和最后一个数据外,所有的数据都要被用到两次);这样,n个代码就可以得到n-1个序对,每一序对的前一个数字表示矩阵中行的序号(序号与代码类别对应,下同),后一个数字表示矩阵中列的序号。(6,10)就表示由语言行为构成的10×10阶矩阵的第6行第10列单元格,同一序对每出现一次计数1。将全部序对分别计数,就形成了弗兰德矩阵。矩阵中每个单元格中的数据表示同一“连续课堂语言行为”出现的频次,如表2所示的矩阵中(4,8)的频次为40,表示这堂课记录的从“教师提问”到“学生答问”的行为共出现40次。依据矩阵中各种课堂行为频次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矩阵中的分布,可以对课堂教学状况做出有意义的分析。而且,在分析的基础上,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所以弗兰德互动分析矩阵具有较强的诊断性。

2.2.1课堂语言结构

该课中教师语言比率(1-7列次数/总次数)为64.77%,学生语言比率(8-9列次数/总次数)为29.65%,教师的语言行为占较大比重,但是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课堂;安静及混乱的时间占全部教学时间的比例(第10列次数/总次数)为5.58%,这主要是因为化学演示实验时师生注意观察现象而保持沉默的原因。

表2中对角线(左上到右下)上的各个单元格叫做稳态格,代码落在这些格里,表示某种行为出现的时间超过3秒钟,表明持续地做某事。稳定状态区比率是指师生言谈停留在同一话语类别达3秒以上的话语时间占全部教学时间的比率,常模约为50%。本节课稳定状态区比率为82.21%,表明师生间的交谈互动比较稳定。

2.2.2教学风格和倾向

教师的课堂语言可分为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率反映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倾向。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课堂上也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但基本上是稳定的。该课例中间接教学与直接教学的比值(1-4列次数/5-7列次数)为86.91%,数值小于1,表明教师在这节课中倾向于对学生施加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加以直接的指导。

2.2.3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气氛

矩阵中1-3行与1-3列相交的区域(浅灰色)是积极整合格,如果在此区域记录次数密集,则反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气氛融洽,是一种积极整合的表现。矩阵中7-8行与6-7列相交的区域(深灰色)是缺陷格,如果在这个区域里记录次数密集,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上有隔阂,是课堂上应注意避免的缺陷。从表2中可看出,落在积极整合格的记录次数占总次数的11.3%,而缺陷格记录频数仅为1,可见教师与学生情感气氛较为融洽。

2.3课堂行为曲线分析

课堂行为曲线是根据FIAS代码记录,运用统计软件绘制的表示师生语言比率在时间上的分布图。纵坐标代表每一分钟内师生语言行为比率,横坐标代表时间,此坐标系中的图像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师生语言行为持续、衔接和变化情况。

对图2进行分析,整堂课中教师的语言比率相对较高,形成了10次高峰。进一步分析发现,基本在教师每一

语言比率高峰后都会有学生较小的语言比率高峰出现,说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较为积极的反应,师生间的互动情况较好。在第8分钟、16分钟、26分钟左右各有一个学生较高的语言比率高峰,对照录像可以看出,第8分钟对应小组汇报实验方案,第16分钟高峰对应小组实验探究和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第26分钟高峰对应小组讨论和汇报“蓝瓶子”实验中平衡移动的原因,说明学生对于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都有很积极的反应。整堂课中,沉默、怀疑或暂时停顿的情况很少,在第37分钟和41分钟各出现一次师生语言低谷,对照录像可知,这两次分别对应学生到黑板板演和教师做演示实验。

2.4本课例的思考与建议

从总体上说,本课例教学过程流畅,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师生互动良好,体现出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理念。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建议做进一步改进:

2.4.1重视了问题解决,缺少学生的提出问题

课例中,问题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回答问题。特别是在‘化学平衡移动概念”与“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教学中,教师控制得比较紧。在“汇报实验方案”中出现了学生的发散思考,教师也是一见就收。建议有些问题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提出。比如在“制造认知冲突”这一环节中:加水稀释硫氰化铁溶液,化学平衡将向什么方向移动?可以请学生提出运用经验规律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困难,而不是由教师道出。

2.4.2关于教学风格的建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奇(N.Gage)在《教学艺术的科学基础》一书中指出:在中学阶段,间接教学比直接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课例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直接教学方式。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增加接纳、鼓励性的语言,以恰当的方式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扬,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内在动机;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并用积极的方式给予回应,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的评价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为人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首先,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不但可以用来记录和分析教师在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更可以通过分析,呈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行为模式和风格等,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反馈信息。其次,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化和科学化。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将课堂观察的重点放在师生语言行为上,使用“编码”客观记录下课堂内的实际情况,能充分反映课堂的原貌,在处理方法和结果使用上,它使复杂的课堂教学简单化,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大大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