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绘画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儿童绘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美国现代教育倡导的一种基本理念和一种教育改革。克瑞斯汀(Christine,1999)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对民主的信仰和珍视,在存在文化差异的社会中与多种文化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确认文化多元化的一种教学和学习取向”,其目标在于“使属于不同人种、宗教、文化、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莫里森(G.S.Morrisonrenwei)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帮助儿童理解、欣赏、尊敬其他种族、性别、社会经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使儿童能够在一个不同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学习、交往和工作的教育,获得平等的机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在西方,多元文化的概念多立足于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多元文化是尊重和平等对待弱势民族与不同的种族文化。而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必须直面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文化社会系统的构成不仅来自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文化,还来自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文化形态的冲突与融合。
二、多元文化融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他虽然还没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但必须按照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样式受到培养。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儿童全球化视野
过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即:喜欢突出和颂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用意识形态的思维批判和贬低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认为“资产阶级思想都是腐朽的”、“资本家只知道享乐”等等,从而树立一种文化对立情绪,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把我们紧紧连接在了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往将面临共同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决各自文化中的问题,必须要培养国际视野、全球眼光,相互借鉴经验。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全球动态,了解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本土化与国际化接轨。
(二)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多元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前儿童认识和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感知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民族礼仪、民族语言,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语言、文化、民族历史的美好与伟大,从而树立自豪感。
(三)培养开放意识和接纳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为儿童创造了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文化的机会、接触不同的族群,既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遗产,又能学习和感知新的外来文化,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其他民族的喜爱,学会接纳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与语言。从小培养儿童开放的意识和悦纳他人的胸怀。
(四)学会分享和理解
儿童出生后作为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多元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儿童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会不同的礼仪,尊重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情不同民族人民曾经遭遇的磨难。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社会教育作为五大领域活动之一,足见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其一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必然要与《纲要》规定的内容契合,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抓住三个方面开展教育。
(一)加深多元文化认知
儿童社会的发生是建立在其社会性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儿童一出生就积极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环境刺激,并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立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其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主动与被动感知理解的一种心理活动。儿童对多元文化的社会认知内容包括:了解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与种族以及他们使用的语言、生活习俗、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经济发展、宗教仪式等等,从而树立儿童多元文化的初步意识,加深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感知。
(二)培育多元文化情感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性情感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之上,在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内心感受、心理体验。情感具有动力作用,它渗透在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活动中,对儿童的认识、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培育学前儿童积极的多元文化情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文化自尊情感,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感受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自尊感。二是培育尊重其他文化的情感,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儿童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
(三)促发亲社会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行为的发生一定是基于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认同并产生相应的社会化情感。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对他人和事情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有可能是亲社会,也可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幼儿良好的亲社会,比如,对少数民族孩子的服饰表现出喜爱、赞美,对外国小朋友的语言表现出兴趣,等等。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实施途径
培育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还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的最佳途径。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本质上要让幼儿认识感知本民族文化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同时增强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意识渗透,初步树立幼儿能以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和种族文化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要考虑到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每个儿童的家庭背景和语言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儿童的积极情感与多元文化体验连接起来。
(一)创建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多维体系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各类幼儿园应当基于本地实际,结合民族特色和当地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并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形成体系等途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等途径具体加以落实。1.打造多元文化主题幼儿园。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当地民族风情把幼儿园建设成为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幼儿园,包括幼儿园的建筑外观、环境装饰、教育理念都可以体现民族特色。在一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或者因某种历史原因形成的特定居住区域,例如建设“客家文化幼儿园”、“金沙文化幼儿园”等等,充分彰显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独特与多样,从而达到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2.创设多元文化环境。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比如说到新疆的维吾尔族,我们就想起“大盘鸡”。看到哈达,我们就想起藏族儿女热情的歌舞。看到“桑巴舞”,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巴西。幼儿园在考虑幼儿的构成基础上,把多元文化的教育因子植入到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中。例如,打造民族大舞台,定期在幼儿园开展不同民族的服饰秀、歌舞表演等;创设国际走廊,把各个国家的国旗、国徽、民族特色做一个陈列展示,等等。3.设计多元文化主题活动。从幼儿的兴趣特点出发,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为基础,把不同国家、民族的地理、建筑、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编制成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以主题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养成幼儿对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充分让幼儿理解和尊重来自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文化。例如,很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大创游”体验活动,具体做法譬如“美国饮食吧”、“美国购物街”、“回族餐厅(或者伊斯兰餐厅)”等等,如果在这些活动中植入多元文化内容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开展师资培训。多元文化教育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的水平,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理念与教学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理念的人,宽广的视野和较为丰富的知识素养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具备性别公正意识和行为,避免幼儿性别角色歧视、种族与民族歧视等等。当前国内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比较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当把多元文化内容作为必选课程。同时每个幼儿园也可以开展园本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多元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花大量时间练习怎样适当选择教育材料、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
(二)建立多元文化教育伙伴关系
篇2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上,其对于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在策略上注重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从而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散思维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早教教育中,教师也希望学前儿童能够更早的接受全脑开发教育。在全脑开发教育中,语文、数学等的启蒙教育侧重于左脑的开发,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侧重于右脑开发,尤其是手脑并用的美术早教活动对于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启蒙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发散思维?美术教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形成?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索。
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概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根据已有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思维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发展。而且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是不匀速的,5岁左右是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发展的转折期,5岁前快速发展,然后到了高原期,5岁后发展速度减慢。但是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发展总体上来看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由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特点可知,5岁前是启蒙和训练的关键期,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的一些活动可能会抑制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家长有意的控制孩子的一些幻想以及创造性游戏,比如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天生就是很丰富的,会对生活中的一些不认识的事物进行猜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给它们命名,家乡不要急于普及常识武断的否定,包括孩子们会通过过家家等活动去幻想一些场景,这些都是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载体,家长要积极鼓励。现实中往往会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知识,扼杀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家长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保护。另外,儿童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为发散思维的加工、重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200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绘画、手工和欣赏。绘画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孩子用纸张、笔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颜色、形状等描绘出一定的视觉图像,并能传达出儿童表达的相关思想情感。手工制作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形式多样的手工材料,通过撕、剪、贴、折等可以使用的手段制作平面的甚至立体的物体,从而锻炼并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使其对一系列动作的先后次序得到有效的规划。欣赏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欣赏、评价身边的大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美,培养其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感情,启蒙审美评价能力和品位。
1、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学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有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发散、个性、新颖。在很多层面,绘画都成为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绘画我们也能发掘儿童在心理层面、行为上所表现思想,因而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通过动手的实践,将学前儿童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加工表现出来,这一活动发展了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绘画教育本身也具有很强的优势来发挥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绘画教育通过线条、轮廓、形状、色彩等这些要素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他们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等塑造每一个他们头脑中的想象,或者通过不同线条、色彩等塑造同一个想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这种教育中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独特性、发散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勇士这种教育活动也让学前儿童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不同形态、不同色彩构成的图片,作为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事物有效地对其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前儿童以其特有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塑造事物。同时绘画教学也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动手及参与过程。学前儿童从最初的关注轮廓及大致的颜色到关注细节及颜色的细微变化,都有助于他们培养思维。在绘画过程中,他们所做图画内容、形象的发展,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对于教师有效掌握及引导他们的思维发展都具有深刻意义。
2、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手工制作也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方面。在手工制作中,学前儿童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组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这对于每一个学前儿童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同时手工制作也能够有效锻炼学前儿童的辨认能力,使学前儿童更加关注细节和创造,充分发挥其发散思维。手工制作中最重要的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创造。在手工制作中,教师鼓励学前儿童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创造作品,包括旧材料翻新、新奇事物创造等,引导学前儿童关注身边事物,接受学前儿童独特的思想及审美。同时针对同一事物鼓励更多的解决方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仅仅能够展示锻炼自我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其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更能够鼓励学生认可自我,更加创造地认识世界。
3、学前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艺术欣赏教育也是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儿童利用语言、文字等对相关作品进行描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认识。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通过学前儿童的理解我们能够发现学前儿童本身所具有的思维状态,对于训练他们的思维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欣赏教育,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多视角、多层面地理解相关的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针对学前儿童存在不良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矫正。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术教育以其独特性在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美术教育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展示了儿童发散性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学前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美术教育的进行,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成长。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培养发散思维的教学策略
如前文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其发散思维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一门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其优势的开发,在教育过程中使其真正起到作用。
1、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
开放性暗含着思维的发散性。在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使得这种开放性引导学生能够大胆创造,大胆体验,使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对未知的奋力探究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开放性首先表现在教学思想上的开放,教学思想的开放则是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教学思想的开放改变了过去教学中所要求的完美的学生,其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事物和教学。或许也正是这些“犯错”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创造,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将自身的理解或者书本上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以及自由表达想法的可能,最终让学前儿童获得创造与欣赏艺术的才能。同时,教育思想上的开放也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创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不仅能够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也能激发他们更多地思考,在协作过程中不断地展示其创造性。同时这种思想上的开放也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看待事物,提升学前儿童评判性的思考,鼓励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材料使用的开放性。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学前儿童的潜能,提升其艺术探索的意识,获得艺术的乐趣。在这些在材料使用上的开放性则能够有效地变现这一点。在具体使用材料上,鼓励学前儿童能够利用他们觉得可以利用的任何东西,比如废旧报纸、塑料瓶子、树枝等,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美术教学空间上的开放性。传统美术教学一般将教学空间局限在教室之内,利用一些物品进行创作。确实特定的空间为学生美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想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特定的空间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开放美术教育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空间的开放性还包括时间上的开放性,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课堂教学,以分数还评定学生的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由学前儿童去探索。
2、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上,也更应该凸显出其趣味性来。通过在教学中突出其趣味性,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兴趣,使其能够维持对美术教学的喜爱,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美术教学增强其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应对。兴趣的展开也是学前儿童快乐的缘起,当儿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其将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兴趣的培养也会积极促使美术教学模式的变化,从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兴趣的培养,也更是实践的培养。在美术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在这一兴趣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手工制作等。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前儿童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一幅幅他们的“杰作”展现在他们和我们面前,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体会动手的乐趣,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尽可能地在教育环节开展趣味性的活动及制作,真正凸显出孩子们的创造力。同时,更加关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关注孩子们的体验,观察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孩子们展示出自己的潜力,而不能更多地关注结果,注重在趣味性基础上儿童个性的发展。
3、关注艺术的多样性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美术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标准,它不像数学那样存在对错,它的很多表达形式都是抽象的。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孩子们所创造艺术的多样性,而不能以某种标准进行衡量。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在表达自身感受的结果上是没有差异的,作为教师也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正视这一问题。在孩子绘画、手工制作以及艺术欣赏方面都应该有同样的观念。同时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也应该很好地加以引导。尽管强调关注艺术的多样性,但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片面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也要有所引导。此外,引导的含义也在于学前儿童的认识尚在其实阶段,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这也是多样性的内在要求。
4、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实践教育,也是学生精神层面教育的表现。在很多研究中都指出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展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些作品也正是其内心的精神的反映。在这一方面,教师就应该通过美术教育更加关注学前儿童的精神状态,不断使学前儿童的各方面得到满足,提升其内在精神品质。在美术教育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仔细的倾听学前儿童的绘画,这种倾听更多是要倾听该绘画、手工作品其背后的故事。在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之后,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之后,作为教师应该一赏识的眼光来进行欣赏学生的作品。尽管有些作品很简单,或者没有艺术色彩,但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是学生努力的结果,都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要欣赏,要鼓励儿童的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肯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精神的提升。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说要培养出一个知名美术家,而更多地是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有思维的人。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艺术的教育,更是育人的教育,所以在美术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作者:高星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安.爱泼斯坦伊莱.特里米斯著,冯婉桢等译,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怎最佳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激发 培养 兴趣
一、尊重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0-2岁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活动仅限于感知运动,表现在绘画上就是处于基本的涂鸦阶段,此阶段的涂鸦实际上是他们的感知觉和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作出的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新的动作练习。这种练习基本上是一种手臂动作,也就是说此时儿童的涂鸦是没有明确的表现意图的;2-7岁的儿童为“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思维”。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将会经历未分化的涂鸦(1.5-2岁)、控制涂鸦(2-2.5岁)、圆形涂鸦(2.5-3岁)和命名涂鸦(3-3.5岁)这四个涂鸦阶段,3.5-5岁是儿童绘画的象征期,这一时期的绘画已经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5-7岁为图式期,此时期是幼儿开始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经验的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
儿童的美术才能也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技能技巧的掌握、社会阅历的丰富等诸方面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这对笔者我的启发是:在对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上,我们一定要尊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是激发学前儿童美术兴趣的前提,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点,对儿童的要求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那么他们将会失去成功的体验感,一味的挫败感会让儿童逐渐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为学前儿童营造有利的心理和物质环境
1.家庭和社会环境:真正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和家长和社会的责任。许多家长总是情不自禁的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作比较,这时还错误的以“像”的程度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标准,这种错误的思想与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也是有关的。如果作为儿童第一心灵支柱的家长和其所生存的环境都不支持、认可他的想法和能力,那么儿童从心底将会慢慢的对自己产生怀疑,对自己的绘画想法不肯定,因而没有信心把它表达出来,久而久之以至于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恶性连锁反应也会导致儿童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减退。所以作为儿童的家长,你们是儿童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对孩子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想法给予肯定和支持,鼓励儿童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大家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家长你们的肯定将会使儿童有更大的动力和更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美术。
2.幼儿园环境:学前儿童的学校生活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可以说一天的24小时当中,他们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的,所以幼儿园对儿童的美术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美术环境的创设,将会随时随地给儿童美的熏陶,增加儿童对美的认识。如著名画家作品的展示,让儿童欣赏体验,积累经验;儿童自己作品的展示,让儿童获得成就感,增加儿童学习美术的信心和兴趣。
另一方面就是作为学前儿童的美术老师,要认识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儿童的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在美术活动中要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使儿童置身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从而激发儿童用自己所特有的符号去展现事物的兴趣。
三、合理的美术教学内容
首先,学前儿童的美术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贴近儿童的生活。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这样的内容为儿童所熟悉,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也比较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注意正确引导儿童多观察生活,挖掘生活的细节,让儿童把生活当中平凡的点滴变成一幅幅充满童真和童趣的美术作品。让儿童通过融入生活、感受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其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合他们的现有水平,要让儿童觉得自己好像能解决,但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太简单的容易让儿童对要学习的内容失去好奇心,太难的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这样的内容会让他们经常获得挫败感,而不是成功的体验感。这样的体验也不利于他们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四、恰如其分的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对教育活动中儿童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对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判的过程。 学前儿童美术老师在点评作品时,一定要辩证的去评价儿童的作品,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切忌不能以“像与不像”作为评价儿童作品的标准。儿童良好品质和能力的形成所需要的是鼓励和赏识而非教和训斥,是用老师宽广的胸怀去理解和沟通。美国视觉艺术教育专家伊莱恩就极其重视在美术活动中的交流过程,他认为在交流中“能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思考、观察和认识情感,整个教育过程将从这些理解中获益”。正确的教育评价会使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愉悦感,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推动最有效力的内部动力之一,可以引领儿童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去表达着人之初最美好、最天真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卢强,高明书.教育心理学.北京出版社.2011.11
[2]朱翠云.少儿美术教育心得与思考.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
[3]高莹.对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和问题的讨论.美术时空
[4]陶霞玲.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课内教学创新.教育时空
[5]吴小丹.生活与童趣:幼儿美术创新对接.现代阅读
[6]陆旭颖.幼儿美术教育中兴趣的培养.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篇4
一、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评价观念比较落后。常常听到家长在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画之后就大声地斥责孩子 :“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看人家画得多好!”许多教师也仍然以“像不像”“颜色合理不合理”“构图饱满不饱满”来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是学前儿童美术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2. 孩子对美术活动没有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常有一些孩子找老师说:“老师,我不想画。”一些画画还不错的小朋友却说:“老师,我不会画。”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对绘画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呢?
3. 注重绘画技能教学。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里,幼儿教师们教给孩子一些经过成人简化了的形象,一笔一画地按顺序让孩子来记住这些形象的画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示范画,将较长的时间用在讲解范画上,幼儿开始绘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孩子们无言的模仿牢牢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
二、原因分析
1. 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 , 让幼儿进行模仿绘画,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将学前儿童美术置入了“依样画葫芦”中,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将美术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在一次中班美术活动《大树》中,看到此景 :“政政,你怎么把树涂了这么多种颜色?一点不好看。”政政放下手中的笔茫然地看着老师……这则典型的案例说明,我们在幼儿美术特别是绘画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明显的知与行的分歧,致使幼儿认为绘画就是按着教师的想法进行模仿,很枯燥。
2. 成人的态度影响孩子的绘画兴趣。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得好,有的孩子动作协调,有的孩子喜爱唱歌……因此,不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优秀。有些家长和老师不理解孩子的画面,常常无视孩子精心绘制的作品,错误的评价会让孩子变得沮丧,并且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慢慢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
3. 提高想像力的误区。绘画是以观察为基础的造型艺术活动。幼儿由于年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制约着他们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孩子自信心的不足,成人的激发没有引起孩子的共鸣,新奇的观念得不到认同,造成孩子的从众心理。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不敢大胆想象创作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敢下笔了。
三、对策研究
幼儿个性化的创造表现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后,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这种创造潜能,真正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那么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从何处入手,该如何把握呢?
1. 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⑴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题材。那么如何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呢?孩子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所以题材要生活化,选择孩子身边最熟悉、刚接触的事物,往往能抓住孩子的兴趣。⑵使用拟人化的语言激发绘画兴趣。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肢体语言的参与能让美术活动更加生动起来。通过探究美术教学策略与游戏的关系,以“玩”为枢纽,启迪并开发幼儿的美术创新潜能。将美术教学活动游戏化,有机融合各种游戏因素,让幼儿带着游戏精神充分地体验、表达和创造,让幼儿画得快乐、画得有意义,能很好地发挥孩子的表现能力。
篇5
关键词:学前卫生;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1
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幼儿教师的重任,必须更新观念,紧跟时展的步伐,明确培养目标,加快课程建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幼儿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经过悉心培养和严格训练才能获得并维持。
一、具有测量形态指标、生长发育的技能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生化指标及素质指标等。如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体重1-10岁=年龄×2+8(或+7)用体重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一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用不同数值的身长(身高)所应有的体重为基准,不分年龄和性别,用百分数法列表,使用时按照儿童的身长(身高)值查出标准体重,如果所测儿童的体重位于第20百分数到第80百分数之间,说明该儿童的体重属正常范围。身长是指人体站立时颅顶到脚跟的垂直高度,2-12岁儿童的身高可按下面公式估算:身高(厘米)=年龄×5+80(或+75)。头围能反映颅和脑的大小以及发育情况,儿童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转的65%,10岁时则达到成人头围的95%以上,新生儿头围平均值为34厘米,1周岁时为45厘米,2周岁时为47厘米,3周岁时头围平均为48厘米,以后增长得更少,所以对头围的监测在出生后头2年尤为重要。胸围表示胸廓的容积以及胸部骨骼、胸肌、背肌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新生儿的胸围平均为32厘米左右,比头围小1-2厘米,1岁左右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后胸围超过头围,营养物质摄入不够,缺乏体育活动以及疾病造成的胸廓畸形(如佝偻病)均会影响胸围的增长。儿童随年龄的增加,下肢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故坐高占身体的比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指标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如反映骨骼肌肉系统的基本指标有握力、拉力、背肌力;最大耗氧量则为心血管和呼吸机能的综合指标。还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
二、具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方法的技能
游戏矫治法是为学前儿童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学前儿童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学前儿童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特别是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
家庭治疗法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先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再对问题儿童进行家庭干预,这对少年儿童心理一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效果。
团体训练法是一个既可以加强团体成员关系,同时又可以有效消除自闭行为的方法,如对在幼儿园内有自闭表现的孩子,可以由教师组织一个简单但较适合团体成员性格的活动,比如种树、种花或者简单的团体体育运动,这样可以强化团体成员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增强对彼此的认同感。
动物辅助疗法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而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儿童的焦虑,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尤其是可减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脑瘫等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具有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和各项技能
选择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能引起他们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内容一般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不宜长时间地从事某一种活动,以免造成绘画,写字困难。提供给学前儿童的学习材料和教师使用教学材料应符合卫生学的要求,比如:图书色彩鲜明,图像符号清晰,纸张坚韧洁白,无反光的读物且应经常进行消毒,铅笔、蜡笔、其它用具应无毒、安全,铅笔以圆形笔杆为宜,笔杆不宜过细,以免造成绘画、写字困难。托幼机构的教学环境应有足够的照度,一般不低于50勒克斯,阅读和作业时,光线必须从左上方射入,以免发生阴影。保持正确的坐姿,不歪头,不耸肩,脊柱正直,头不过于前倾,前胸距桌缘一拳,将大腿放平,足着地,使身体的重心稳妥地落在坐骨和依靠背的支撑点范围内,以减轻维持坐姿的肌肉疲劳,在绘画和写字时,要训练学前儿童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比拇指低,手指尖与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和纸张应成60度左右的倾斜。由于学前儿童呼吸发育不够完善,尤其是声带发育不够成熟,在唱歌时,要特别注意预防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声带的疲劳和损伤。
四、具有为学前儿童膳食调配的方法
1.合理选择食物:为学前儿童选择食物,应符合卫生、安全、富含营养、有利于消化吸收的总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物应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腐烂变质的食物;刺激性过程的食物;含有致癌因子的食物;含有农药、人工色素等有害物质的食物;天然有毒食物:如青西红柿、发芽的土豆等不宜食用;天然补品和人工营养品。有些食物应尽可能少选用,如冷饮等。
2.巧妙搭配膳食:搭配好各主、副食,加上合理烹调,可使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能促进学前儿童的食欲。
五、具有对患病幼儿的基本护理技能
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由于年龄小,能力差,病后的护理显得更为重要,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各种疾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保证儿童的病全康复,因此,掌握常见护理技术,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幼教工作者的职责如:测量体温;测量脉搏次数;观察呼吸频率;热敷法;喂药;滴眼药水;鼻腔滴药;简便通便法。
六、具有学前儿童自救能力训练的方法和技能
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文学;幼儿教育;教育改革;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99-01
引言
学龄前儿童是教育群体中最特殊的群体,他们寄存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家长也不想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如何对该群体的教育形式成为各种教育机构亟待解决的难题。学前儿童的意识以及智力都是一个处于正在打基础的过程,过分地输入知识会让其疲惫不堪,如果只进行简单的教育明显对其智力发育造成了阻碍。所以通过学前儿童文学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模式成为了现今十分具有时代意义的改革形势。
1学前儿童文学特点及其地位
学前儿童文学与普通的儿童文学并不相同,其是该文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学前儿童文学隶属于幼儿读物,有许多表现形式,主要包含图画、文字、语言三种形式。传统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是成人通过诵读儿歌、童话、故事来完成的,即学前儿童文学保持着听赏传统的语言形式进行幼儿教育。当然,学前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是语言艺术,所以文字浅显、情节单纯、结构轻巧、篇幅短小是现代学前儿童文学的显著特点。此外,图画也是学前儿童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可以形象直观地诉诸幼儿的感官,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正是这种略有不同的文学性特征让其浅显易懂且更易深入孩子的内心,启发孩子的同时让学前儿童获得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文学是一种较为全面综合的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游戏等多种艺术因素而成为幼儿艺术教育中运用广泛而普遍的形式,它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内涵,而且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既能让孩子得到情感的感染和陶冶,也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补给品,这就有利于孩子得到完整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思维能力,让孩子有更好的情感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同时,幼儿文学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创造欲望,对其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我们强调重视对幼儿进行早期的幼儿文学教育,实际是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2学前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2.1增长知识同时使得其对于文学等方面的兴趣增加。
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表明其相对于普通教育方式和文学都具有明显的趣味性,孩子可以从枯燥的学习中摆脱出来通过音乐、绘画等形式更深刻的了解文学意义和内涵。同时学前儿童文学蕴含了一定的生活常识等,能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了解生活经验,寓教于乐的最佳表达方式。
2.2有利于扩展儿童的思维方式,增加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高级表达形式,其文字简练并且涉及面广泛,学前儿童初期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但是通过教育的改革模式和逐渐的发展,儿童的思维方式会在天马行空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达,这跟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长期的训练和大量的阅读都会开阔儿童的视野,同时在其平常的生活中也会有所凸显。
2.3培养其社会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前儿童作为受保护的群体,家长和学校都极力避免孩子与社会的过多接触,所以,儿童极少有可能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前儿童文学通过一种形象的、生动的、现实的表达形式让儿童了解到社会的方面,例如生活经验与人交往的技巧等,这均是即将踏入小学等初等教育的学前儿童最需要了解的。只有培养其这方面的知识,才能让孩子更好的面对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同时,学前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等基本上都具有值得学习的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增加了生活经验,同时对于塑造学前儿童的人格和品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意义。
3将学前儿童文学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方法分析
3.1幼儿教育教师综合利用多种表达形式,生动形象的传播内容。
相比于传统的口述型表达模式,教师利用图书、图片等形式会从心理让学前儿童更容易接受,并且不会造成其枯燥乏味等消极情绪的产生。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匮乏,生理、心理经验都较为缺乏,所以通过图片等较为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更能让孩子将其归为自己的逻辑范围,更能让孩子了解困难的逻辑、文字、含义等。例如,幼儿园小班主要是教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事物,讲到春这种抽象事物的时候就需要综合运用图片或者音频视频等表达方式。课本写到"春--冰雪化,燕子叫,大地绿,春天到"虽然带有描述仍旧比较抽象不容易让孩子进行理解,通过图片可以展示燕子是什么,冰雪化的样子又是什么,春天最重要的则是大地绿了只有给学生展现大地的模样,生机盎然的样子才能使其形成一种较为具体的画面感,这种画面感便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了解学前文学的途径。对于孩子俩说这种教授方式更有利于开拓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对今后的教育更有时代性的意义。
3.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科技产品寓教于乐。
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渲染文学作品的意境。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仅靠语言文字的表达难以对其进行充分、全面地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幼儿创造一场视听盛宴,从而增加文学作品中的视听场景设计,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幼儿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幼儿的情感感知能力和体验能力。
结论:因为学前儿童文学区别于传统普通的文学,其形式的多样性和表达的新颖性都能体现出其的独特的意义。当今时代,孩子的智力发育越来越超前,这种学前文学教育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将复杂难懂的文学作品用一种更利于孩子接受的思维模式进行传达,这是教育的革新也是当今进行学前教育的首要思考的模式。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深入学前儿童的生活并且被老师等运用,只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作用仍旧是今后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任继敏.重视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平台构建作用[J].浙江师大学报,2011.3.
篇7
而学前儿童创意美工就是幼儿艺术教育在不断改革、推进下所延伸出来的另一种美术教育形式,是能更好地发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又一有效的途径。
一、什么是学前儿童创意美工
学前儿童创意美工是以幼儿为中心,通过欣赏、绘画、手工等多种自己喜欢的美术表达形式来进行的美术活动,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创意美工教学活动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帮助幼儿建立积极自信的情感态度;能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各种方式,自由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情感;能认识常用的几种美术工具材料并掌握其基本的使用方法;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习观察生活,初步感受并喜欢生活环境和艺术中的美等。
二、创意美工教学活动中的几个绘画形式及技巧
(一)涂色技巧
涂色技巧是创意美工教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绘画技巧,在涂色技巧中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平涂法
平涂法是最基本的涂色方法,主要根据物体的形状及走向,采用竖涂、横涂、粗细涂、螺旋涂、轻重涂等手法,将各色油画棒由深至浅地涂在画纸上。
2.薄涂法、厚涂法
薄涂法,多用油画棒的侧锋轻轻地在纸上平涂或圈涂,露出些纸的白色,等于降低了色彩的纯度;厚涂法,多用油画棒的中锋在纸上重重地平涂、圈涂或勾边,表现色彩的本相。
3.色彩叠加法(混色法)
先涂一种颜色后,在上面再涂上一种色彩,两种色彩相互混合,经过来回涂擦后,产生自然过渡、柔和的效果。既可整个色彩混合,也可将色彩与色彩之间混合连接。
4.色彩并置法(点彩法)
把不同颜色的油画棒画出的线或点并列放置在画面中,使画面的色彩有更加丰富的变化,其效果类似于欧洲印象派画家中的点彩法。在儿童绘画中,特别适宜于表现草地、天空及画面的背景。点线的并置,应尽量密实、少留空白,也可采用由密到稀的表现手法。
5.色彩渐变法
在同类颜色中,在两种颜色相接处来回涂擦,多涂几次,可以使颜色相融合而自然过渡。在一种或两种颜色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其他颜色,可以使画面中的物体产生一定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如苹果由绿到黄,荷花、桃子由粉红到深红的变化,花瓣的深浅变化,树叶由淡绿到翠绿的变化,都能通过色彩的渐变来实现。
(二)撕粘技巧
撕粘技巧比涂色技巧要简单些,没有那么多的操作形式,只要求幼儿既掌握撕的技巧又掌握粘的技巧,在掌握两种技巧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作品。
(三)印染技巧
印染技巧的操作难度较大也较为复杂。在示范印染的过程中,请孩子们尝试印染,让幼儿喜欢上印染活动。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实验,逐步提高幼儿的印染技能,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尝试用不同的物体印出不同的图案(如:手的不同部位进行印染,将蔬菜水果进行雕刻再印染,用实物小汽车、小积木等进行印染)。
(四)剪贴技巧
剪贴技巧有着一定的难度与危险系数,要求在教师的监督下才能进行。相对于以上几种技巧,剪贴技巧也算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小心,别剪到手指。
三、如何开展学前儿童创意美工教学活动
(一)让幼儿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发展并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把创意美工当作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创意美工创作,才能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创作,培养其创作兴趣,使其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尽情地发挥出来。
(二)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创造作画的良好环境
多样化的工具材料和多种形式的操作类型,能使幼儿产生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是引起幼儿对创意美工活动兴趣的重要手段。如《美丽的花瓶》,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各种类型的花瓶图片、水彩笔、蜡笔、图形印章、各色卡纸、剪刀、胶水等,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这种环境气氛下激发了幼儿装饰花瓶的兴趣。幼儿主动地去观察图片,发现图片上的色彩搭配等。在活动中教师只介绍了提供的各种材料及使用方法,而所有幼儿都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装饰材料进行装饰。
(三)根据各年段各班级的幼儿能力差异进行教学
能力的弱强与操作材料的难易紧密相连,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由模仿到自由创作……
篇8
一、绘画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语言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从他能用笔进行随意涂抹的瞬间起,他就自发地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可以说,绘画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以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学龄前儿童在运用绘画语言时常常会表现出成人难以想象的才能和潜在力量,他们有天赋的平衡感和秩序感,对具有美感的东西充满追求。由于学龄前儿童不受时空关系的束缚,也不受客观情理的限制,他们可以在绘画活动中自由自在地流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对未来的愿望。诚如美国著名学者加登纳所言,学龄前儿童自发地运用美术符号系统创造着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存在着标记、形式、对象、场景及幼稚的艺术作品。谁也没有去教这些孩子如何去干――但同样令人惊讶的是,每一个正常的按其自己的速度发展起来的幼儿似乎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重视视觉艺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可以归因于意大利传统对视觉艺术的青睐,还可以归因于当地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相信幼儿常常是通过视觉艺术活动进行学习和表现自我的,而成人则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活动去了解幼儿。
当今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大都承认幼儿能通过语言和戏剧游戏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并会鼓励幼儿这样去做。然而,经验向人们表明,幼儿能运用图画媒介和其他多种媒介表现自我,并能有效地运用这些媒介与人交流。幼儿出色的工作让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都惊讶地感到他们严重地低估了幼儿空间视觉智慧的品质;幼儿出色的工作也让学前教育工作者领悟到,教师可以通过美术语言,将幼儿的学习引向深入。
二、幼儿在活动中对美术语言的运用
幼儿对绘画语言的运用,使他们的活动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特征。下面,以一组4~5岁幼儿探索超级市场的活动为例,说明这种活动的特征:
幼儿先去了几次超级市场,其中包括有一次是在超市停止营业时去的。在这次参观停止营业时的超市的活动中,幼儿能更仔细地看到超市的各种特征,看到那些能给予他们很深印象的事物。他们能自由地在购物架间和楼道上走动,而不受顾客的干扰;他们还能看到超市职员的许多趣事。在这次活动后,幼儿合作画了一幅画。这幅画反映了他们在参观超市以后所获取的经验。在画中,有一排排的购货小推车;有堆放了各种货物的货架;有许多顾客,他们有的推着小车,有的不推小车,有的带着孩子,有的则没有带孩子;还有超市的售货员。
如果教师没有将幼儿观察和体验后所说的话记录下来,那么幼儿的这幅画并不具有多大的价值。幼儿的评议和讨论被教师记录下来了,它们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让教师懂得了幼儿对其周围事物的理解水平。例如,幼儿在参观了停止营业时的超市后作了如下评议:“它大得像一片森林。”“它能让人迷路。”“它大得像一条巨鲸。”“它像一个游泳池。”“超市里的人将东西分成两半,一半放在这个架子上,另一半放在另一个架子上。”又如,教师问幼儿:“在超市里,你愿意做什么?”幼儿回答:“推小车。”“拿商品。”“爬到货架上。”“尝一块奶糖。”“在镜子前照自己。”“买东西。”等等。
教师也安排幼儿到超市去买东西,让他们一定购货单,让他们付款和接受找零,然后回到幼儿园,用买来的东西进行烹调。有些幼儿还去采访超市的经理,向他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例如:“你是老板吗?”“你管多少人?”“你是如何当上经理的?”“你比别人挣的钱多吗?”有的幼儿还画了自己心目中的经历,或者画了自己对超市经理的采访。有的幼儿还对经理是怎样的人作了评议:“他是一个赚钱的人。”“他是个头头。”“他一早就起床,打开商店的门,并安排好一切。”幼儿还向经理提出了他们的建议,希望经理能为超市增添一些设施,例如一间能看电视的房间、休息室内舒适的家具、运动场等等。这些建议的表达方式常是儿童画。
幼儿在进行绘画活动时,要把他们的所见、所想、所感通过视觉媒介转化成为自己的作品,他们不是按照事物的原型如实地复制事物,而是创造出与他们想要表现的事物具有等同结构的形象。研究表明,许多视觉符号是人类演化中残留于内心的一种原型的遗迹,儿童运用视觉语言表现自我的能力不仅是后天习得的,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先天赋予的。在幼儿尚不能很好的适应成人规范的世界,还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时,绘画语言能很好地起到语言文字起不到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民间美术 学前儿童 绘画造型
一、造型完整性的应用
民间美术造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崇尚完整。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很讲究人物的完整性,因此很少看见残缺的人物形象。儿童在象征期这个过渡时期,构思不稳定,“无逻辑绘画”是这个时期一个典型的表现。这时孩子开始画人物,画了一会儿,自言自语地说这个人在桌子旁边唱歌,便又画了一个桌子,桌子的几个脚还没画完,又想到人和桌子都在饭店里,就画了房子。实际上在画房子的时候,人物还缺了两只胳膊,桌子还缺了两只脚。
在这一时期,民间美术的完整性,恰恰为孩子的无逻辑绘画时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例如,朝阳实验幼儿园大班主题美术活动《神气的老虎》,为儿童展示了民间布艺《布老虎》(图1),在教师讲解期间,鼓励儿童说出老虎几条腿几条尾巴,几只老虎都分别什么样,几只布老虎有什么地方时一样的,如头上的“王”字,再或者身上的黄颜色等,并在儿童绘画期间着重提出这几个特点。这样,儿童在绘画期间就能够有顺序且顺利地绘画出这只布老虎(图2),并同时体现了老虎共同的特点。
二、造型概括性的应用
民间美术造型上的概括,也是其一大特色。民间美术的概括性上力求“舍其形而求其神”,为突出主体而大胆取舍。如苗族神话剪纸作品《兄妹成亲》,作者省略了很多人物的细节,但细致刻画了人物的表情,且更注重场景的表现,展现了欢愉的场面,剪纸更似剪影。
在儿童绘画中,概括是儿童常用的方式,但儿童的概括有时是儿童无意识的,我们力求能把儿童无意识的概括变成有意识的归纳。市委机关幼儿园在美术活动中,把剪纸概括造型的形式应用于儿童创作画之中,大班主题绘画活动《大黑猫,大黑猫》中,教师要求儿童以毛笔、墨、宣纸为主要材料,只绘画出大黑猫的大致轮廓,像剪影一样。儿童画的有些黑猫是一个剪影,有些黑猫是简化了鼻子嘴和爪子,只有头和身体及尾巴,但这并不影响观者对猫的辨认,相反一看便认出儿童想要表达的就是两只大黑猫。儿童在背景上加以修饰和装饰,让主体大黑猫更加突出。这种剪影形式绘画,大大增强了儿童对于形体的概括能力。
三、构图随意性的应用
民间美术构图存在随意性的特点,随意性不等于杂乱无章。有些人物或动物并不是事先安排好或是构思好的,而是在绘画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但看似随意的构图,却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内容丰富,富有可看性。
构图的随意性,我们在儿童画中也时常见到,但儿童画构图相对较简单,没有太多复杂的事物。在儿童绘画过程中,可以参照农民画的构图,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想,再通过欣赏民间美术的造型,画出自己的生活与心情。结合民间美术,不仅能将一个物体的局部特征表现出来还能多角度观察到一个整体的几个的特征,做综合表现,它们又能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物体与事件组合在同一画面中,表现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例如,朝阳实验小学学前班的一节美术活动《辛勤的劳动者》,向儿童展示了多张龙门农民画,每张画面展示的都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场景:有俯身割麦子的、仰头说话的、趴在牛车上的、挑担子的等,教师在讲述过程中,除了讲解每张画面人物的动态造型之外,还让一些孩子模仿劳动景,加深儿童对动势的印象。
民间美术习惯于不分空间、时间、把事物全部的内容体现出来。如之前所以提到的“露出一半籽的石榴”“肚子里有小牛的老牛”,都体现了民间美术的透明性。透明性,是儿童美术发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从4岁延续到7岁,仿佛又“透视眼”似的。通过这个特点,高新区红黄蓝艺术幼儿园学前班的贾老师上了一节《小鱼吃了什么?》的主题美术活动。教师列出了一些大物体包含小物体的民间图案,让儿童说一说图案中包含了什么,还能在图案中添加什么呢?在儿童绘画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儿童在画面上画出一条有着圆圆肚子的鱼,之后让儿童填画肚子里的物体。孩子们展开想象,没有限定条条框框让孩子画起来更加无拘无束,这让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有的画了蛋糕、水果之类的,有的画了鸡鸭鱼肉,有的画了人,有的甚至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瓶瓶罐罐,很富有童趣。
四、造型夸张性的应用
篇10
在信息交流如此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观念、潮流势不可挡地涌入大众的生活,对于思想远不成熟的孩子们来说,判断是非美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审美观便显得十分重要,体育在这一方面正有着先天的优势。学前体育首先需要帮助幼儿认识身体美的标准,学会欣赏运动中的技术美。自古以来体育所表现和歌颂的一直是健美的体格和蓬勃的生命力。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们介绍有关身体美的知识,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现场比赛观摩,邀请运动员联欢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端正审美观,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形体姿态,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前儿童自然的天性,用鲜活的形象激发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体育运动中融合了力量、智慧与美感的技术、技巧,以及运动员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人格魅力。
二、进行审美实践
对于诸如乐器演奏、绘画、诗歌等诸多的艺术活动来说,参与者除了具有先天的才能外,往往还需要接受极为专业的训练。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也许只能作为欣赏着来感叹这些艺术家的杰作,却罕有机会投入到这些活动中,体验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激情。体育在美的实践方面则相对这些活动能给予参与者更多的审美帮助。在学前教育中,体育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于感性认知为主的阶段,大部分的知识是在亲身实践活动中获得。学前体育应以户外体育为主,通过教师的帮助让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尽情玩耍的过程中掌握走、跑、跳、投这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塑造健美体魄的作用,有意识地从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等方面入手,帮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和自如的实践身体美。学前儿童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加之此阶段孩子的身体柔韧性普遍好,轻盈不易受伤,对于一些运动技术的掌握有着先天的优势,并且这些运动经验往往是终身难忘的。体育活动能够为他们的兴趣开辟一片广阔天地,为其今后的运动休闲爱好打下坚实的基础,释放他们创造美的潜能。教师有必要尽量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和项目,多设计和组织一些娱乐性强、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课程,激发孩子们学习和参与的兴趣与持久性。比如乒乓球、游泳、幼儿体操等项目既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又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年时如果能掌握这些运动技术,在其成年之后就有更多机会运用这些技术发展自己的爱好。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观察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优势与劣势,最大限度地帮助其发展运动兴趣、运动技能,使其在运动中感受超越和成功的欣喜,感受自由发展的畅快与满足;培养其良好的休闲观,使体育真正成为他们一生中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塑造完美人格
- 上一篇:工程造价专业描述
- 下一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