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理论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管理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管理理论

篇1

(一)知识管理理论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实施的必要性分析。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正在实现由静态的纸质档案信息存储向动态知识元的过渡,需要转变静止、僵化、固定不变的信息存在方式,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知识化。借助知识管理理论可以把大量的城市建设档案无序化的信息进行共享、传播和储存,使海量的城建档案信息实现有序化管理;其次,通过知识管理建立城建档案知识库,搜集个整理各类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增减城建档案知识储备;第三,借助知识管理理念可以充分了解和分析城市建设所面临的诸多外部环境,及时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动态,调整城建档案的搜集方式和归档目录,更好地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第四,借助知识管理理论可以充分挖掘现有城建档案潜在的知识资源,借助信息化的服务方式,提升城建档案智能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二)知识管理理论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城建档案管理具有档案管理的一切属性,档案管理涵盖于社会大文化事务管理中,当然也隶属于知识管理的一部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知识作为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标识,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指导社会经济建设具有宏观的规范与统摄作用,因此,在知识时代迈进的形势之下,借助知识的手段来挖掘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对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那么,通过知识管理理论可以挖掘城建档案组织管理内部的知识资源,提高城建档案的组织与创新能力,以知识创新推动城建档案的组织管理创新,知识管理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知识管理在城建档案建设中的可行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首先,从城建档案信息属性的角度来看,城建档案涉及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科技、教育、自然资源等诸多信息,这些知识的存储是一种显性的知识储备,对于这些信息的记录是社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一种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其本身与知识管理有着共同的资源基础;第二,从知识管理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具备了运用该理论形成的技术和方法。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由于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压力,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对城建档案信息情报的获取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借助知识管理探索城建档案信息发展的新的方式和途径,完善城建档案工作,为城市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竞争情报信息,把握好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动态,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制定科学的城市建设战略定位,推动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城建档案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档案工作累和文化的积淀,城建档案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为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部门和城市执法部门提供相应的参考决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高速的发展水平,新生事物的交替更新与快速蜕变,需要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科技、新文化,城建档案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加之,近年来城市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城建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诸多不完善、不规范之处。从目前我国城建档案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建档案建设中知识的流失。城建档案建设过程中知识的流失主要表现在许多档案知识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搜集、整理、保存和归档,特别是一些重要档案信息的流失不能制定科学的战略决策,造成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多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城建档案知识的流失还表现在很多档案资料仅仅存放在档案馆,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城建知识得不到广泛的普及与开展,难以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支持。造成城建档案建设中知识流失的原因本文分析认为主要表现在,首先,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城建档案积累、搜集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城建档案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致把城建档案管理集中在收管和保存上,开发与利用不足;其次,目前城市建设管理人员主要是依照“城建档案保存目录”来上交档案,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把上交的档案加以分类存储,而城建档案馆并没有深入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以致造成了大量的城市建设档案知识信息的流失。

(二)城建档案资源结构不合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建档案在未来的城市建设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地意识到,在不断丰富城建档案馆藏内容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结构上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空间上的不合理。城市化的过度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迅猛,而一些落后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建设规划没有完全走向正规,导致一些违章乱建的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城建档案资源空间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在区域分布不均,东西部城建档案资源差距较大,造成东西部城市建设的不协调;第二,城建档案内容上的不合理。我国城建档案建设过程中多局限于城市的规划,建筑的设计方面的记录,而缺乏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文化内涵、城市人文精神等方面资源的开发,这也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严重失衡,城市文化内涵的缺失的原因之一,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流程和知识化手段落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实施,大量电子文档的涌现,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亦是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不断简化城建档案管理流程,充分开发城建档案网络信息资源库,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自动化建设。才目前我国城建档案的管理流程来看,主要包括:接受档案资料检查资料是否完整档案管理员进行档案编码借阅档案资料档案归档。多局限于传统手工的方式来完成档案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与归档工作,缺乏运用知识化、信息化的手段建立计算机检索系统来提高城建档案的管理效率,难以实现不同地域城建档案的资源共享。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城建档案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对策

(一)创新城建档案管理理论,规避城建档案建设中的知识流失。根据知识管理理论,本文认为城建档案建设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城建档案知识管理平台,吸收、利用外部的城建档案知识信息资源,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档案知识信息,丰富城建档案管理知识库,提高城建管理工作的水平。知识管理理念下的城建档案资源信息共享以及档案信息系统的维护,实现对城建档案知识资源的潜在价值的开发,需要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充分了解知识管理服务的内涵与本质,实现城建档案由一般传统的服务转向知识型、技术型的过渡,充分挖掘城建档案建设中的知识信息,做好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开发与维护工作,有效规避城建档案建设中的知识流失。

(二)构建智能化的城建档案知识管理系统,规范城建档案资源结构。城建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当前城建档案空间结构和内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本文建议建设大规模、可扩展、可交互操作的分布式的城建档案海量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城市内部档案信息共享,也可以实现不同城市之间的方案信息共享,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城建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城建档案知识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城建档案的管理内容结构上,需要从知识应用、知识生产、知识资源三个层次上,发掘城建档案建设中的隐性知识,加快城建档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运用应用超文本、多媒体技术、电子加密技术等手段实现职能化检索、联网查询以及实时浏览服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及财力资源。

篇2

1.1信息采集与

城市环境信息不仅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局部的和整体的,还包括自然、地理、土壤等方方面面。3S技术用于城市综合管理,可以提供宏观和微观、动态和静态的综合信息,从而实时可实现综合、系统的城市环境信息采集。遥感(RS)是一种非接触式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快捷、实时、动态地获取空间信息的能力。RS技术给地形图等基本资料的快速更新和包括土地利用、道路、城市绿地等城市各种专题信息的提取与制作等工作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经济的手段。GPS主要被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和GPS的相结合使用,可以使得城市规划和综合管理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经济的更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利用方便了规划方案的信息、网上公布、意见征集和动态查询,提高了公众参与度,改变了传统的单方参与模式,变单方参与为多方参与。提高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和群众基础。

1.2动态监测

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于城市空间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有必要对城市发展和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和监测。城市的变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发展变化的城市而言,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尤为必要。其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监测模型,并对信息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实现对城市变化的动态监测。我们可以依靠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利用选定的监测模型,可对多源城市信息进行处理,从中找出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

1.3城市规划管理应用

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其综合管理的基础的城市规划管理,它的核心是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对于要立案的项目,我们可以借助于GIS数据库信息系统向提供相应的信息,以此作为检查项目受理情况和工作周期的依据。在项目审批阶段,我们可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让审批人员迅速了解到施工土地的相应具体情况,以利于进一步的施工工作。总之,以GIS技术为核心的集成系统来实现整个城市规划管理的方法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具体的应用如利用GIS平台上建立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及信息建库3个环节衔接的电子报批系统。同时形成“一书两证”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改变传统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科学性。

1.4模拟分析与预测

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急需要定性的分析,又需要定量的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城市规划的定量分析更进一步实现。城市发展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些以前没有的具体数据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城市管理中3S技术成为了城市环境演变模拟和预测的有力工具。GIS数据库在城市交通方面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现状路网密度、出行距离和时间、交通可达性、公交服务半径进行合理性评价,结合专业软件能进行城市交通的规划预测、出行分布和流量分配,开展交通环境容量影响评价。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对道路的勘测设计,利用该系统可以迅速实现对路线所经过地区相应的地形、地貌等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三库一体(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可以进行道路方案的仿真表现和环境模拟,更新和改变了传统的规划和分析模式,这也是城市规划和分析的一大进步。

1.5现状评价与分析

城市的发展变化,对于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对于城市环境的分析与评价,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现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也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S技术在城市规划、城市工程建设、城市环境维护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S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将城市的大量信息储存在庞大的数据库中。针对具体问题,只要选定主要的因子,通过模拟和模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就能够大致了解到问题的基本状况,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2结论

篇3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组织控制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牢固把握工程施工这一关键环节和过程,加强对工程的组织控制,要时刻观察实际工程建设进展状况来科学调整、优化计划进度,一旦发现偏差则要积极采用纠错方法,科学衡量施工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展现出工程施工建设进度,达到进度的有效控制。

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管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技术是关键的环节,要使电力工程施工得到控制,必须加强管理这一关键,要根据电力工程施工的设计和电力工程实际需要,严格实施和执行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将技术作为整个体系分解在电力工程施工的各主要过程之中,进而实现对电力工程建设的支撑作用。同时,要做好电力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与技术控制,使施工所用材料和零部件符合电力工程和电力行业的要求,通过严格检验和全面测控使材料的质量达到电力工程的建设需要,为电力工程施工建立起规范而扎实的材料基础。

2.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要对电力工程施工中高危的项目予以全面管理,特别对于脚手架搭建、吊车安装、施工用电等环节,要严格根据电力工程施工需要和建设规则来全面而认真地实施,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一律不允许进行电力工程施工。同时,要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安全隐患的设备和工具做到严格安全检测,以便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总体安全。

2.3加大电力工程施工的检查力度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建立起检查与抽查制度,设立检验、检查的台账,详细记录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以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电力工程施工队伍要与监理单位做到统一行动,将监理的重点转化为电力工程施工的重点,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而且也有利于确定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责任,使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提升到高效、全面的水平。

3结语

篇4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若干特点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世界各国相比,具有独自的特点。

1.滞后性。

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上等收入国家为71%,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38%,而我国为26.4%。

2.反弹性。

五十年代末,我国城市人口比重曾一度达到19.7%,,相当于当时中下收入国家水平。六、七十年代我国一度强制性将城市人口输散到农村、将工业企业由沿海迁往内地,城市人口比重最低在1972年,减为17.1%。改革开放以后,人为的压制转为反弹。八十年代“返城风”、九十年代“民工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内地人口移向沿海,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3.迅猛性。

1949年,我国城市人口只有5700万,占总人口比例10.5%;1980年达到19.39%,30年间增长不到10个百分点;进入加速发展期后,仅用一半时间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现已接近30%;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比例将上升到45%;在2050年前后,我国人口达到16亿时,城市人口比例可能达到60%。由于我国人口基数极大且越来越大,因此,目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比其他所有国家都要迅猛得多。本世纪后50年间,我国城市人口从五千余万增长到三亿多;下世纪前50年间,如果城市人口比例从30%增加到60%,则城市人口总数将从三亿多增加到九亿多。据报道,目前我国已有1.5亿农民在城里打工,另有1.5亿农民在乡镇企业从事完全非农业的劳动,城市人口的扩张,已有相当庞大的后备军。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独有的特怔,使得当今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在我国表现得更为突出。其中,水对人类而言,既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要素、也是主要的致灾因子,矛盾激化尤为显著。

二、城市化引起的水危机

城市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不可阻挡的大趋向。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围绕以城市为中心的供水、排水、水环境保护与防洪排涝问题日益突出,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议论多年的“水问题”,在某些地区已经孕发为“水的危机”,并呈全面加重的趋向。

1.水灾害加剧。

90年代以来,我国水灾损失急速增长,1994年突破1000亿元,1996年超过了2000亿元,其中水灾损失增长最快的是城市及快速城市化的地区。目前,我国600余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80%防洪标准低于50年一遇,一些城市防洪标准达不到10年一遇,其中10%基本不设防。1994年柳州市3次受淹,梧州市4次受淹。其中,柳州市第一次受淹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1亿元,占该市1993年国民收入的1/4。1998年武汉市军民严防死守,虽然确保了大堤的安全,但是7月21日一场暴雨,仍然造成了市区严重的内涝损失,大范围交通、电力、通讯系统的瘫痪,甚至还有人员伤亡。

2.水资源紧缺。

我国城市缺水现象自70年代以来逐年扩大。现有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达58亿。许多大城市供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对居民实行定时、定量、低压供水;消防设施由于水量不足、水压太低而无法实用;工厂被迫停产、学校被迫放假的事件时有报道。为了满足城市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一些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现地下水位恶性下降、地面沉陷等严重现象;一些城市被迫采取长距离引水、跨流域调水的措施,虽然缓解了城市的困境,但也引出一系列环境问题。在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水环境恶化。

随着城市工业与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城市河道水质普遍恶化,部分河道与湖泊水体的污染已达到危害居民健康的程度。目前我国工业、城市污水总排放量为416亿m3,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其余大都直接排入江河。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周边农村被迫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如天津市污灌面积达到2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30%以上,污灌作物有蔬菜、水稻、小麦、玉米等;污养面积发展迅速,近郊已达6.8万亩;年利用污水量,占市区排水总量的50%。由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排放,污水处理率低,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自1986~1995年,累计排放镉约30吨,汞约4.7吨,砷约68吨,已引起农田土壤严重污染。太湖流域水质全面超标,1987年至1995年,重污染河长由22.1%增长到53.2%,太湖水质由中营养发展至富营养。黄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等监测到50%以上河段的水质为IV~V级。淮河水污染事故一度震惊全国,虽经强化治理,问题依然严重。珠江水量大,但三角洲河网地区随着城市化的高速进展,水质已显著恶化。长江情况较好,但攀枝花至上海22个城市江段水质低于三类标准,岸边污染带长度500余km,1/5河流断面水质呈恶化趋势。与此同时,水的生态环境也在急剧恶化,举国上下,“救我湖泊、河流”的呼声高涨。

三、城市水危机的孕发机制

水旱灾害自古就有,水的污染虽然是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是在发达国家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何以在我国会孕发成水的危机呢?

城市化过程是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城市面积持续向周边地区扩张与城市系统功能不断复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的运作机制、资产的结构形式、流域的地形地貌、江河的产汇流条件及水域的水质等等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这种以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导向,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不断被打破的现象,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人为营造的城市,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原有环境之间产生出大量新的矛盾,并且矛盾越来越复杂,解决矛盾的难度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对自然演化规律认识的深入,以及人类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又为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的正常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下仅以城市型水灾害及其与水资源、水环境的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1.城市型水灾害。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洪涝的水文特性与成灾机制均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例如:?城市人口资产密度提高,同等淹没情况下,损失增加;­城市面积扩张,新增市区过去为农业用地,防洪排涝标准较低,而洪涝风险较大;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变成了市内的排水渠沟,加重了防洪负担;?城市空间立体开发,一旦洪涝发生,不仅各种地下设施易遭灭顶之灾,高层建筑由于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的瘫痪,损失亦在所难免;ˉ城市资产类型复杂化,水灾之后,即使洪水退去,诸如计算机网络的破坏等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恢复更加困难;°城市对生命线系统的依赖性及其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中枢作用加强;一旦遭受洪水袭击,损失影响范围远远超出受淹范围,间接损失甚至超过直接损失;±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系统改善,径流系数加大,使河道洪峰流量成倍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已有堤防的防洪标准相对降低;2由于城市气温高、空气中粉尘大,形成所谓城市雨岛效应,即出现市区暴雨的频率与强度高于周边地区的现象;3大规模城市扩张阶段,往往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局部水系紊乱,河道与排水管网淤塞,人为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城市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要求大为提高,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难度加大。由于这些变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之间含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除非同时增大治水的投入和力度,否则必然出现水灾损失急剧增长的恶性局面。

2.城市水灾害.

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之间的影响。对于城市河道、湖泊而言,水太多、太少、太脏,都发生在同一的水域中,都威胁同一的对象。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例如:?由于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恶臭难忍,人们迁怒与河,干脆“活埋”了事,或以此作为与河争地的借口。由此引起城市雨洪调蓄能力下降,加重内涝发生的机率;一旦污水泛滥,对沿河居民危害更大。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河道正在消失。南汇区7年中填埋河道321条,全长越168km;解放初杨浦区有大小河流130多条,至今仅存26条。

1997年11号台风期间,虽然暴雨未停,由于内河水满为患,泵站被迫停机,使城市低洼地区出现路面集水盈尺的现象。­地表水质恶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城市水源地建设成为棘手的问题,被迫更多依赖和超采地下水,加速地面沉降,不仅直接造成城市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损毁,而且降低防洪排涝工程系统的能力,加剧水灾风险;沿海地带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过低,引起大范围的海水内侵,导致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洪水可以补充地下水源,增加水库蓄水量,是有利的一面;但是,由于城市需水量大,用水保证率高,许多过去为防洪和农业灌溉而建的水库被迫转为承担城市供水任务,为了预防汛期不来水,汛前往往舍不得滕出防洪库容,使得水库应急泄洪的风险大为增加,不仅削弱防汛的调控能力,甚至加剧水灾损失。

以上情况表明,城市型水问题的出现,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同步加强城市水利建设,则水的问题必将日趋严重,甚至孕发为水的危机,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对生存空间压力大,加之水资源短缺、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同时,我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法制基础薄弱,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容易出现投入不足,治理不利、水的危机不断加重的局面。

事实上,水太多、太少、太脏的问题,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问题的日趋严重,人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开始增强,水问题综合治理的技术实力与经济实力也在增强,相应的法规体系与执法体系逐步健全,从根本上又为克服水的危机创造了条件。

四、城市水利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方向

城市水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在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过这一问题,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巨额的治理费用。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水的危机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将更多更复杂。如果说,过去20年里,在我国城市人口比例上升10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城市的水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以牺牲农村、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话,那么,在今后20年里,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再上升20个百分点,传统“有效”的办法何以为继?把握好城市水利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来说,也是把握城市兴衰存亡的大事情。

1.城市水利面临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城市水问题的产生,是自然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每一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城市规模、结构、功能、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等等,决定了各个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的明显差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保护治理与水灾害防御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多数城市由于对具有公益性质的城市水利基础研究不够,投入不足,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过分追求局部与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等还在使矛盾不断激化。从基本国情出发,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尚不具备短期内以高投入克服城市化进程中水危机的实力。因此,城市水利的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抓好几个“形象工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对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也是致灾因子的水来说,必须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将发展与治理密切结合起来,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灾害防御与水环境治理一起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建立相对稳定的、与城市经济发展按比例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尽力遏制城市发展引起水灾害与水污染风险加重的趋势。

2.城市水利统筹规划的超前性。城市水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城市水利在规划阶段就必须要考虑如何应对城市发展中水问题的演变趋向,如何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治水需求。目前国内城市水利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基础研究不够、预测手段不足,规划的依据往往是过去的不完整的资料,使得规划本身的合理性就缺乏保证,难以摆脱“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窘境。合理进行城市水利统筹规划的依据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之上。近年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研制的城市洪涝灾害仿真技术已经先后应用于海口、深圳、广州、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并不断发展完善,进入了实用化的阶段。同时,城市水利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也需要大力加强。

3.城市水利实施对策的综合性。城市区域综合治水包括两重含义。首先,治水措施的目标是综合性的。城市水源的保护、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城市河道湖泊的整治、城市污水处理与废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与城市环境改善的结合等等,在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上,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一目标的措施,往往是既不经济,也不合理。其次,治水手段是综合性的。不仅需要形成完整配套的工程体系,而且需要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只有综合运用工程、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技术等手段,才可能达到城市水利的发展目的。例如随意往城市河道倾倒垃圾的恶习,污染水源、破坏环境、有碍行洪排涝,可是这种现象至今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也屡见不鲜。因此,城市水利建设中,工程措施需要研究与投入,管理措施也同样需要研究与投入。

4.城市水利发展模式的开放性。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在城市地区,其实需要“八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城市水利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城市水利规划,必需要与流域水利规划相协调,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水利需要牢牢树立大水利的观念,既要满足城市人口生存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克服掠夺性的资源利用、以邻为壑以及导致区域内生态系统破坏的弊病,创造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存环境。同时,城市之间需要加强经验的交流,善于引进新观念、新技术。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城市水利的发展。

5.城市水利的风险特性与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在城市水利的发展中,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是解决城市水危机的有效途径。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彻底根治水灾害,充分供应水资源及完全避免水污染,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需要加强水的危机与风险的预测、评估、管理与应急对策等问题的研究;需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兼顾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利益,避免人为加重风险;认真作好水的危机的应急预案,努力增强风险预测、监测、评价能力,增强分担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等。

五、结语

篇5

未来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将由资源竞争转化为管理竞争,进而成为成本管理的竞争,公司应把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予以全面客观的考察,根据公司具体情况确定和实施,明确适当的发展战略,把握机遇,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部环境,尽可能的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逐步完善风险应对体系,采取有力的措施,沉着应对复杂纷繁的经济金融环境,在危机中平稳过渡,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最终实现企业预定的战略目标。

一、风险管理

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活动竞争性加剧,经济关系纷繁复杂。企业在社会上生存,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系列风险,任何重要风险处理失当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要谋求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处理好风险问题,一方面要加强风险分析、预测,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化弊为利;另一方面,当风险发生后,采取恰当的风险控制、风险应对措施。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比较薄弱,尚未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依旧存在,对成本风险管理的意识还比较模糊。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国内相当多的公司内部信息严重不对称、不透明。出于各种利益考虑,企业管理部门之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造成信息“孤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这些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极易形成安全隐患,增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2)一些制造企业只注意生产环节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环节和销售环节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环节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一些企业的投产前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前瞻性、制度性;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因此,造成生产中、投产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

二、本文由收集整理将风险管理理论用于成本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日趋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国际上不仅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而且在公司管理上也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应用。二重集团公司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机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在损失发生之前,全面消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尽量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实现成本管理的要求是对超前预防的有效探索和实践。而对于二重集团公司而言,将“风险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方法引入日常经营管理的实践当中,针对各业务操作环节中出现的短板和”瓶颈”问题,超前预防,前移监督关口,积极掌握内部控制的主动权,增强内部控制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用发展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推进公司制改革,为有效预防风险开辟了一条新思路。目前二重集团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战略布局,加快发展,向着建设国际化大公司的目标坚强迈进。通过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特点,将风险管理体系应用到成本管理中去,通过对全体员工在履行岗位职责、行使权力中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做到潜在问题早防控,有了问题早发现,一般问题早纠正,严重问题早查处,最终使大家不犯或少犯错误。

三、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成本管理的实施步骤

(1)建立综合信息框架。第一,开展风险辨别评估培训,明确阶段工作要求和计划;第二,发放资料清单,收集内外部资料,汇总整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第三,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初步分析,提炼风险事件。(2)风险评估。开放风险评估系统,指导各部门工作人员填写风险事件,发放问卷调查,对回收的风险事件进行整理、筛选、分类。有了重点之后,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将纳入风险管理重点检查的各个项目进行逐一梳理和认真分析,并且形成分析意见。之后将分析排查的意见反馈给公司成本办或审计部,依据分析意见最后确定风险评估结论,并出具相关报告。在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后,对固有风险进行分析,同时重点分析剩余风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3)风险策略。企业在分析了相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后,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常见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规避,即改变或回避相关业务,不承担相应风险;风险承受,即比较风险和收益后,愿意无条件承担全部风险;风险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发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风险分担,即通过购买保险、外包业务等方式来分担一部分风险等,例如公司在生产一套成台轧机中发现某部件自己加工风险很大,则可以采取风险分担的风险策略将其分包给外协厂家。(4)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结合各业务环节易出现的失控点,提出风险对策并采取具体措施加以整改,以规避、降低、化解或消除风险。从成本入手规划企业的目标成本,建立动态成本信息反馈系统,逐步形成公司成本数据库;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制体系,努力提高全员成本意识水平,加强不同专业、不同流程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形成分工负责、有机协调的成本管理体系,体现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集团公司多年来实行的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即是风险管理的一种积极尝试。根据成本科目将目标成本分解成《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对各项费用的责任单位、科室、工段、班组、个人及其主要职责的说明,包括控制的内容、控制的要点和手段,形成成本控制的指引。经济责任目标与职工薪酬挂钩考核,并对二级单位负责人实现经济责任制离任审计。每期的责任成本都要严格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使风险管理真正能够见到实效。

目前二重集团公司在应用风险管理实现成本控制的工作中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领域。如在产品设计阶段,许多靠转化图纸来设计的产品,产品设计的随意性很大,部分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亟待提高,特别是由于设计的原因造成的变更、换发、增补等现象频频发生,有些设计人员发生设计错误时甚至直接增补一件或一批零件,不说原来的报废也不说原来的的可以用,由此耗费了许多企业资源,这些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通过纳入风险管理来细化管理,控制风险,以减少产品设计风险带给企业的巨大负面影响。另外,企业里有些是制度不健全,需要建立健全,但更多是执行不够,有章不循的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执行力的问题。加强成本管理,不仅要认真抓好事后分析,更重要的是做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针对问题的根源和制度的缺陷,采取预防性措施,做到未雨绸缪,真正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的低风险。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期望一次防控就大功告成,而是一项循环往复的长期工作。因此,引用质量控制理念,进行pdca循环管理,进行计划、执行、考核、修正管理四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政策、行业、市场、运营风险等信息;进行风险与收益分析,包括敏感度分析、情景分析等因素;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及时风险预警信息,从事业部或子公司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风险对公司成本、费用的影响,定期回顾生产计划于实际执行的偏差,制定备选方案;针对风险点,积极采取风险点防范措施,增强风险点防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成本管理工作机制,增强成本管理的整体效应。

篇6

关键词:通信工程;成本管理;问题;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通信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市场的逐渐放开,在通信建设市场当中的竞争不断的得以加剧,然而通信企业工程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在当今社会,通信工程在经济市场竞争当中如何有效的迎接挑战,适时的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保障通信工程项目质量和工期以及安全控制,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人力和财力以及物理都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进一步将通信工程成本进行有力的控制,从而能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更好的为企业创造物质发展条件。

1、通信工程成本管理基本内容

成本管理通常是指企业在整体生产与经营中所发生的费用,其中包括管理费、材料费与人工费等无形或有形的费用。通信工程在电信行业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电信服务质量。因此,对通信工程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通信工程经济效益。通信工程成本管理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人工费的控制、设备材料费的控制和全面成本控制。

在成本管理中,我们要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手段来进行检测、分析、核算与考核,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在通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从整个工程投标报价到中标签约,从施工前期准备到现场施工甚至竣工验收都与成本管理息息相关。可以说成本管理不但影响着企业的收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潜能。通信工程成本管理一方面是要降低工程的生产成本,减少资金的投入,累积企业的固定资产,使企业的流动资金增加,从而有利于企业开发更多的工程项目,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另一方面通信工程的成本管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电信服务质量的好坏,运营费用的高低。从企业的最高领导到普通员工,应把成本控制的意识渗透到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只有不断强化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使企业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2、通信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通信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着极大的浪费

(1)材料费用不合理

在通信工程的成本计划中,材料费所占的比例通常为整体造价的三分之二。材料费用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盲目订购材料,使材料富余但无用,或是选材错误导致白白浪费。

(2)机械设备管理不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若企业不能与时俱进,老是使用过时的机具,那么机具的效率将成为制约整个工程的成本降低的关键。实践中因为设备购置费用高,短期内的效益不明显而放弃购买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这种只注重短期收益的做法会导致设备在长远的使用中增值价值泯灭。

(3)薪酬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大部分通信工程类企业内部所采用的员工工资制度单一,通常是按照通信工程中的人工费用来设置工资标准,按岗位考核而非按劳取酬,加之没有特殊的激励机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对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这也造成很大的人工费用方面的成本浪费。

2.2 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缺乏科学性的研究分析

(1)缺乏成本的分配计划

在分析目标成本时,工程管理机构往往按照事先统一的规范简单地进行成本测算,而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工程项目的差异性,测算意外情况的风险概率,缺乏根据实际所需要的条件进行研究及制定成本的分配计划。这样容易使实际工程项目的部分数据流失,造成所测算的目标成本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损失部分成本费用。

(2)缺乏长远的科学管理与规划

目前,即使目标成本已经预先测算,企业也会很少跟踪各个分项工程或者检验批所产生的成本,缺乏对其的合理统计,更谈不上汇集成本差异的原因和现象,因此也就无法给下一个目标工程提供可靠的数据进行参考,容易使企业重蹈覆辙,造成持续的成本浪费,同时也无法使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换言之,通信工程在成本管理上缺乏长远的科学管理与规划。

2.3 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的权责不明且缺乏良性的审计制度

成熟的通信工程企业一般都要求设立科学可行的审计制度,为降低成本营造一个较良好的竞争环境。但目前国内大部分通信工程企业没有完善的权责审计制度,在面临工程效益失真上没有做到责任追究,这种缺失的管控会使通信企业不能建立良性的审计制度。

3、加强通信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控制策略

3.1 从制度上对通信工程成本加以控制

(1)管理层次要分清,考核指标要明确

通信工程的成本管理根据通信工程项目的性质和规模来分,可以分为企业对项目经理的管理和项目经理对下属部门以及施工队的管理。在这种垂直管理模式下,企业将指标下达到工程项目部,工程项目部再将指标下达到施工队。要注意将这种模式下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层次分清,各层次的考核指标以及其范围及标准要明确,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到工程项目部或施工队的积极性。

(2)适时考核,奖罚到位

明确权责后要结合其成本分析,实行分阶段考核,以将各级成本中心责任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实行过程考核的管理方式,尤其要重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中间考核。因为中间考核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解决。考核时需要注意要以通信工程的成本分析资料、进度情况以及财务报表资料等为依据,正确评价出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待通信工程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后,要及时调整分阶段考核出现的偏差。

3.2 以优化施工方案控制和降低工程成本

在通信工程实施前,项目部应与相关单位积极沟通,要以所使用线路的运行条件、线路等级以及气象情况等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施工前要提前对施工队进行相关的施工培训,要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以避免因沿线交叉跨越的各种低压线路、民房等障碍物给工程带来影响。专业工程师应在现场督促指导,施工人员对施工工艺和流程必须要熟练掌握,以尽可能降低返工率。要严格根据施工进度安排进行施工过程的实施,施工要根据进度计划进行指导和组织。

3.3 从技术措施上控制工程成本

在工程的施工阶段,要将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对标书中的主要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研究出更加经济可靠的方案,以使工程成本得以降低。

3.4 控制工程成本的经济措施

控制工程成本的经济措施主要对人工费和设备材料费这两个方面进行有效控制。在进行控制人工费时,应全面综合考虑单项通信工程人员的定编、工资水平、工期以及市场行情等综合因素,以采取合理的数据结果。设备材料费主要包括在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费用,设备材料费在工程成本中的比重应该是最大,因此设备材料费在预算时应进行逐项分析。并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设备材料采购内部控制机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信运营企业为保持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完善通信工程的成本管理,保证低成本运营。由于市场的全球化趋势,国内企业在与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时,运营企业必须执行严格的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费用,保证企业的利润率,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并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毕敏坚.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广东建材.2006(08)

[2] 李清明.浅谈通信工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1)

篇7

    关键词:建筑安装 项目 现场生产 工程管理

    0 引言

    在现场施工管理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管理人员的努力下有的会迎刃而解,有的却在磕磕碰碰中造成工期损失、质量损失、经济损失。在今天工程管理理论较以往已相对成熟,大多数现场管理人员都经过严格的项目经理培训,对工程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能把这些理论应用在现场的生产活动中,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举三个例子与各位同行相互探讨。

    1 因果分析与泵送砼施工裂缝控制

    某综合大楼的混凝土浇筑量达15000立方米,全部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泵送商品砼比常规作业砼出现的裂缝多,量值也比较大,需在施工中查原因,定措施,力争取得较好的质量效益。

    1.1 原因分析

    泵送商品砼由于浇灌速度快、一次入模量大而受到好评,但由于泵送工艺的不利因素,如混凝土塌落度大、水泥用量多、加水量大等,使混凝土产生各种裂缝的机会大大增加。一种是温差裂缝:浇灌大体积混凝土时,由于水泥用量的增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很高,当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混凝土与外界温差过大时,会因混凝土表面急剧冷却收缩,变形受到约束而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另一种是收缩裂缝,它产生于混凝土凝结的初期及凝结硬化过程中,水分的急剧蒸发和胶凝体失水后紧缩,使混凝土的体积变小,当受到约束时也会产生裂缝,虽然常规作业混凝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泵送商品砼出现的量值比较大,产生的机会也比较多.

    1.2 防治措施

    1.2.1 防止和消除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防止和消除混凝土的收缩裂缝,首先要设法控制夏季施工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常用的措施有:①运输过程中对混凝土罐车保温,淋水;②砂、石场地用彩条布遮盖,石子场地在浇灌前3天浇水降温.,设法降低混凝土搅拌用水的水温;③喷水淋湿钢筋、模板一泵送管用喷水淋湿的麻袋片包住降温;④混凝土浇灌后应及时覆盖草袋等;⑤防止混凝土的表面裂缝一般采用二次抹压工艺,“多遍抹压,分遍成活”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1.2.2 防止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

篇8

关键词: 市政工程 施工管理 质量

一 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

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中合理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组织保证。首先要做好组织准备,建立一个能完成管理任务,令项目经理指挥灵便、运转自如、工作高效的组织机构―――项目管理部。其次,组织系统能否正常运转.要看项目部项目经理。选择什么样的人担任项目经理,看施工项目的需要,不同的项日需要不同素质的人才。

二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 文明施工与安全管理

文明施工与安全管理是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首要目标之一,更是一个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施工进程的加快,很多工程由于重视工期、忽视质量安全问题,出现抢干和蛮干等现象,有的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素质不高,缺少实践工作经验,安全意识淡薄,不能熟练掌握现行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很多施工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的不幸事件,必须推行文明施工与安全管理,首先,由市政工程施工主管领导组织成立安全质量小组,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严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行为准则,加强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其次,落实安全责任,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对所有进入工地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所有的工程项目、工程阶段都要配备足够的安全人员,给予项目部安全员充分的奖惩权力,加大日常安全检查力度,实施责任管理,责任追究到个人,对专职安全人员也要追究管理责任。发现事故隐患及时通报,做到万无一失。

2.2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市政工程管理工作的核心,目前施工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市场,必须树立“质量取胜”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然而目前很多市政施工质量成了大问题,不得不拆了建、建了拆、挖了补、补了挖,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另外,很多施工方为了快速完成工程,短期行为突出,人力、物力投入的质量和数量存在问题,施工违法分包和转包现象普遍,导致施工组织不合理,质量控制形同虚设。因此,施工方在工程施工开始阶段就要以打造“精品工程”的质量目标,编写质量手册,制定质量目标。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制定施工质量奖惩制度,调动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人为失误,杜绝人为因素对质量的不利影响,严禁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保证工程质量,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并组织人员对施工质量通病进行探讨交流,提出相应预防控制措施,确保承包工程范围内工作量的完成,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责任到人,盯班旁站;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其质量不合格,工程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因此必须严加控制。所有材料、制品和构配件,均需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还需进行复试;现场配制的材料必须试配合格方可采用。施工机械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施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其类型、性能、操作要求均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因此,选好、用好机械设备至关重要。

2.3 技术管理

市政工程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很多市政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难以达到质量要求。市政工程主要包括:桥梁、道路、绿化等工程,设计的技术特点复杂而全面,例如市政管道工程施工技术、市政工程测量、质量检测、工程试验检测等很多方面,每一项技术都较为复杂而且不断更新和变化,彼此之间又差别很大,对技术人员的全面性要求较高。然而,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很多施工人员明显存在巨大的技术鸿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加强人才储备,人才是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保证,施工企业要对有多年实际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组织在岗的技术培训,立入岗培训、换岗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岗前培训,建立专业、全面、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技能,着重培养年轻队伍,充分挖掘他们的技术潜能,为施工人员提升专业技能提供方便。其次,加强技术管理。技术管理的好坏是一个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施工准备阶段,技术人员要会同监理人员、施工人员等一起认真研究施工设计图纸,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工程隐患扼杀于萌芽之中。另外,还要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提高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整体水平,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为提高施工效率。施工中对重要的或影响工程全局的技术工作,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复核和审查,复核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确保万无一失。

2.4 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施工现场管理的好,企业的的产品质量才有保证,施工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应得份额,就必须强化现场管理。市政施工现场大多处于露天,人流、车流较多,现场设施多种多样,情况复杂,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一旦疏于管理,或者施工人员马虎大意、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工伤、设备事故将时有发生,而且由于现场管理混乱,场地位置设计不合理、不注意成品保护、损坏前道工序产品造成的施工损失大的惊人。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首先严格组织实施施工方案,施工前,各相关人员要就技术、施工、机械、材料、劳力等讨论,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认真执行,及时反馈。其次,施工资料管理。施工资料是整个施工过程形成的导书面材料,工程竣工检查都需要施工资料作为依据,施工企业要做好施工资料的保存和管理,在施工现场可以实行微机化资料管理,做资料管理,将一些检验报告、竣工图、设计变更、测量记录、会议记录等分门别类,做长年保存。最后,施工单位要经常到施工现场进行巡视检查,深入了解施工工序、施工进度以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三 文明施工管理

如何做好文明施工至关重要,首先要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和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做到按专业、岗位、区域等包干负责。在施工项目中,对现场各个方面专业的管理,开展文明施工竞赛活动,有布置、有检查、有考评、有奖惩,评比结果公布于众。总之,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其他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顺利地进行。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因此,作为项目管理者。只要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就能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闰林娜.如何加强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办法[J].时代经贸,2008(2).

[2] 龚小军.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

篇9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

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教育管理是以整个城市教育管理系统为自己的管理对象,包括城市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个部分,它是指以城市政府为核心的城市教育管理机构,依据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对城市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学校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活动。狭义的城市教育管理专指学校管理,它是以学校为管理对象,以实现学校目标为管理目标,对学校的制度、机构和人事等进行的管理。

二、我国城市教育管理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很快,除了有政府办园的形式,还出现了集体和私人多元体共同办园的形式。近10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基本齐全的体系。2000年,我国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调整,多所高校合并重组。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73所,比上年增加37所。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比上年增加61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成人高等学校481所,比上年减少24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6个,其中高等学校450个,科研机构316个。《教育法》第19条规定,城市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教育无论在办学形式、办学规格、办学渠道上,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三、我国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所谓城市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与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城市教育事业中的责任和权限划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在我国,城市教育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体,国家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负责对城市教育事业的管理,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和控制。政府在教育事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管理者与办学者。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政校不分,学校只对政府负责而忽视了对办学的责任。目前,教育事业管理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政府管理过多,管理得过死。政府教育管理的权限过大,对学校办学活动的直接干预,使学校缺乏自,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活力,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及时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第二,教学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僵化,办学形式单一。政府兴办的学校仍然占大多数,社会力量办学比较薄弱,缺少政府对其的支持。管理方式落后,不能与时俱进。目前,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依旧采用行政手段,以指示和命令手段为主体,管制过于严重、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服务意识,极少采用法律和信息手段管理,造成管理方式陈旧。在城市教育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出现了趋同的现象。

第三,教育管理缺乏充裕的条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大家都知道,政府拨款是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同时学校在经费上对政府的财政拨款依赖过重。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育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强以及长期以来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

四、完善我国教育事业管理体制的措施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即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将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和教育办学职能分开,将政府的公办学校所有者和学校具体管理者的职能分开,使学校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政府由管制走向服务,指导学校制定发展和教学规划,提供决策咨询和其他方面的优质服务。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以立法、财政支持、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能够宏观调控的综合管理体制。将可以下放的职能交给中介组织和社会,缩小政府管理边界。营造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鼓励社会参与,吸引社会力量办学。政府要把办学的自下放给学校,加强高等学校的办学自,提高高校本身的自主能力,增强学校活力,让学校自身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合适的人才。形成政府、社会力量、国外教学机构等多主体办学、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固人力资源的根基,加强社会参与办学和管理,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和教育产业化。不同的人对教育有多样化及多层次的需求。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还应该注重加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要重视职业教育,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为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加强民办教育与职业教育,强化了学生分流机制,减少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效,让公立教育、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第三,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同时应注意教育拨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低,因此要增加财政拨款以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尽管我们不断强调学校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我国的基础教育趋同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因此,在对学校拨款的过程中,要增加“特色学校附加拨款”,对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特色学校给予特别拨款和补助。

参考文献:

[1]山西晚报.2006-07-27.

[2]王佃利,曹现强.城市管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城市发展 园林档案 管理措施

1 城市园林档案的内容及其作用

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并且随着电子档案的不断建立和普及,档案管理所起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城市园林档案亦是如此,由于城市园林档案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首要要认真了解和掌握其基本内容,努力学习建立和管理城市园林档案的方法及其措施,使之更好的为城市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城市园林档案所记载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记载着以往城市中各种风景区、旅游区和绿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信息,不仅记载着城市园林中各种珍贵树木、花卉、雕塑、建筑物的信息,而且连历年的花草树木的种植情况和城市园林工程的建设情况都有清楚的记载,可以说,城市园林档案就是一部城市园林建设史。

城市园林档案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绿化、园林规划、建设与维护都离不开园林档案。城市园林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而城市园林档案对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绿化,树木花草的种植品种、培育方法都有详细的记载,这就必然决定了城市园林档案在城市规划、绿化和园林的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城市园林档案对于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园林档案,对那些名胜古迹、名贵树木花草等进行开发和维护,多途径、多举措的开发城市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城市的旅游经济,最终为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城市园林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园林档案不仅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档案管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目前,在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中,档案工作并不能给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没有把档案管理当作单位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管理观念必定会束缚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并且由于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造成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向数字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目前大多数园林档案管理缺乏必备的条件,档案室的环境也是十分简陋和陈旧的,更有甚者,有些珍贵的档案材料出现了发霉、虫蛀的问题。在硬件和软件设备上都亟待更新换代,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

第二,管理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从事园林档案管理的人员很多缺乏岗前系统的有关园林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许多档案管理人员身兼多职,他们或是缺乏园林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或是对园林档案管理的操作不够精通,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园林档案管理造成混乱,导致园林档案资料出现收集不及时、归档错误、甚至出现档案丢失和缺损的现象。另外,在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上,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还是处于传统的模式上,这也是束缚我国城市园林档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3 完善城市园林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城市园林档案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多举措并举才能够解决目前园林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城市园林档案管理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3.1增强园林档案管理意识

从事园林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首先主管园林档案的领导要加大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观念,并且把园林档案工作当作单位一项日常的工作来抓,并且要抓出成效;其次,作为园林档案管理工作的普通员工,要增强思想认识,学习了解国家有关园林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园林档案管理的业务素质,在园林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做好园林档案的建立和归档工作,从而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做好园林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不管是哪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对于园林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这样的,这就要求园林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好园林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于园林的规划、建设、完善、和维修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并且要及时核实所收集的信息,要做到档案收集工作有机会、有目标、有方法的进行。另外,在园林档案的整理工作中,要对收集上来的档案材料进行编排处理,并且对档案材料实施科学分类、排列和归档,从而实现所有档案资料的有效整合。

3.3提高园林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实现数字化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已经很难能够满足当今城市园林的建设和发展的要求。这一方面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掌握现代的电子档案管理技术,对档案资料采取信息化的采集、梳理和检索,并且要形成一种比较熟练和快捷的现代管理模式,来促进城市的园林建设。另一方面,要求园林主管单位的领导,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园林档案管理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从而为实现园林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提供设备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小英,城建档案管理的难点问题及解决对策[J],城建档案,2009,(09).

[2]刘秀萍,浅谈国有建筑企业档案管理[J],山西建筑,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