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汽轮发电机;绝缘故障;解决建议
1、汽轮发电机绝缘故障产生的原因
1.1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短路故障
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短路是工作时的多发性事故,其中由于端部的薄弱绝缘部分在长期油污与其他具有腐蚀性物质的侵蚀下导致绝缘性能下降,从而出现引出线与水接头绝缘的短路故障。主要因为引出线的都是手包绝缘,水电接头的绝缘处理也是在下线后进行的,外加一些制造工艺方面的外界影响因素,使绝缘质量有所下降。至于水电接头绝缘性能来说,经过长期使用而沾满油污和水分等杂物的涤玻绳可能会导致两相短路。除此之外,当油污非常严重时,在氢气温度达到高度饱和后就算是高质量的绝缘处理,也可能会影响到电机绝缘性能。对于渐开线短路故障来说,如果在故障部分有其他没有及时得到处理的异物,在电动力的作用下绕组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振动,导致绝缘处理受到损坏造成定子绕组短路。以上是定子端部绕组短路的故障原因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做到及时发现解决,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1.2汽轮发电机定子线圈漏水、断水故障
汽轮机的定子线圈漏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故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定子空心导线在封焊时的焊接工艺不够到位,导致接头处漏水;另一种原因是空心铜线的质量差外加绕组端部固定不牢靠等因素,会造成空心导线断裂而漏水;此外,有时绝缘引水管设计过长在正常运行时引水管会与发电机的局部部位发生摩擦,从而导致磨损破坏,这是聚四氯乙烯引水管漏水的主要原因。
1.3汽轮发电机转子故障原因分析
汽轮发电机的主要绝缘故障除了上文提到的定子之外还有转子绝缘故障,在转子绝缘故障方面出现最多的是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主要是因为结缘处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导致多匝绕组发生短路故障。此外还有转子滑环损坏,造成转子滑环损坏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有由于机器运转时发生振动而导致的电刷损坏;运行时间过长碳粉堆积未能及时清理而通风不良;碳粉和转子轴瓦漏出的油混合在一起严重时会由于过热而起火,损坏滑环;电刷未能及时进行定期检查、更换等。除了上述之外转子护环损坏也比较常见,由于护环本身的材质对应力腐蚀较敏感,在制造加工时护环上有应力集中部位,会产生相应的应力腐蚀。
2、汽轮发电机绝缘故障的解决措施
2.1加大力度推广绝缘在线监测技术
由于汽轮发电机出现故障通常是没有预兆的,所以为了较少因为汽轮机绝缘故障而造成的损失,应在故障发生之前加强绝缘在线监控,防患于未然。通常采用的监测方法有绝缘过热监测装置、中性点射频在线诊断装置。例如:汽轮机经常会发生绝缘过热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研究相应的监测技术,发电机绝缘过热监控装置是利用管路与发电机自身相连接而形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当装置正常工作时,由于冷却气体流经装置内部,离子室内的放射性物质会发出α射线将气体电离变成离子,再通过检验电离产生的离子形成的微弱电离电流状态,可以判断发电机内部是否存在绝缘过热情况。中性点射频在线诊断装置是测量定子线棒导线断股时由间隙性电弧产生的射频信号,但是该装置难以区分电磁干扰是内部还是外部产生。总之,尽管绝缘在线监测技术发展尚不完善,但是应该鼓励不断优化并且投入使用,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技术。
2.2汽轮机定子绝缘故障的解决措施
在汽轮发电机运行的过程中,会发生定子绕组导线断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绝缘内部和表面会发生局部放电量的不良现象,严重时会产生辐射出很强电磁能的电弧。针对这种情况,射频监测技术可以对局部放电以及绝缘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其原理主要是高频电流互感器可以获取到定子绕组中心线上的高频放电信号,从而诊断出发电机内部是否存在放电现象。根据放电量的情况可以判断放电部位,可以在故障发生的早期检测到绝缘的缺陷。除此之外,针对定子短路的故障在检修时引线应该选择介电强度和防油性能都比较好的手包绝缘材料,保证绝缘的连续性,认真刷绝缘漆,按照正规操作进行烘焙使其固化。对于绝缘盒的选择应保证密封性良好,避免有油污或者水分进入。定子绕组端部和引线应适当增加端部压板,并在鼻端增加切向支撑板,以保证其良好的固定性。总之,引起定子短路故障的因素有很多,只有做到完善每一个关键环节才能尽量避免故障造成的损失。
2.3汽轮发电机转子故障的解决措施
如果转子绕组发生短路故障,在故障点附近的热损耗会增加,从而导致局部温度有所升高,并且会产生转子接地故障。在小范围内发生的局部过热膨胀会导致转子有不同程度的弯曲,从而加大振动,同时励磁电流的增加也会导致振动加大,在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机组损坏,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此外,在转子滑环损伤方面应保证在碳刷更换时新旧碳刷规格一致,定期清理滑环表面的油污,清理周围的碳粉。在转子轴电压的故障方面应保证滑环侧轴承、密封瓦装置及励磁机对地绝缘良好,在运行中加强对转子电流和轴振动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与介绍,可以知道想要保证汽轮发电机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行状态,应加强对定子端部绕组短路故障、铁芯故障、汽轮机转子故障的在线监测,加强监测装置的技术优化。在检修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检查质量,针对有磨损的器件及时更换处理,检修时要根据要求进行处理,不可偷工减料。针对故障的解决与监测措施,目前国内的发展尚存在不足,相关部门应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使国内的技术不断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篇2
新形势下的高职教学,对教学团队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实操能力;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有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实践能力。 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在实操方面却缺乏,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力不从心。高职教育要求办学单位有一支既懂专业理论,又懂行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努力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是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基于职业经理人目标的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一)以职业经理人为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已被国外企业证明是有效的管理模式。 我国的酒店业是较早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经验管理的旅游行业, 聘请了国外的知名酒店管理公司或从国外旅游院校引进管理人才。相应地,高职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酒店输送具有综合素养的职业经理人。因此,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懂国际惯例, 有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酒店职业经理人是与现代酒店业发展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 胜任现代酒店管理第一线岗位要求及酒店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酒店职业经理人。 通过系统地学习酒店管理的基础理论, 学习各类酒店及餐饮企业管理的方法、 服务流程设计, 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酒店、 餐饮企业管理方法及运作方式,具备较高服务技能与管理水平、具有比中职生扎实的酒店管理理论基础、比本科生动手能力强的技能水准。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酒店职业经理人, 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还凸显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因为要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 就必须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深入到酒店实践环节中, 通过在学校和酒店之间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的交叉进行,将更加强化专业教学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密切合作
基于酒店职业经理人这一培养目标, 订单式培养与学工交替模式比较符合酒店行业特点及专业发展需要。 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姻,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订单培养机制。酒店管理专业针对合作酒店的行业特点,以及其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就订单式培养学生的课程作了全方位的整合。 进一步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三)构建“柔性模块”课程体系
“订单式培养”教学以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构建“柔性模块”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管理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四大模块,其中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为柔性模块。 职业通用能力模块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 情商与智商素养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基础从业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侧重与酒店核心业务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 旨在培养学生的定向职业岗位技能,包括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和康乐服务与管理 4 个子模块, 学生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自身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任修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职业管理能力模块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酒店运营、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及职业晋升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模块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和企业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在酒店服务管理过程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和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是动态的,可根据行业发展和酒店岗位能力需求随时调整,体现柔性的特点。 课程体系中大量专业课程为校企联合开发和到酒店进行实境训教的企业课程, 可在酒店实境训教中实现学工交融,校内授课则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瑞科实习宾馆,实现训教交融。
(四)打造职业经理人的教学团队
篇3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教学思想不明确
目前,有些院校对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目的并不是很清晰,有些只是随大流,并不考虑是否具备开设的条件,更不用说形成怎样的教学思想,于是就表现出专业开设的盲目性。一些院校只要有生源就招,招来了就开课,至于什么是职业思想、职业精神,学生进入行业后如何适应,如何发展等问题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中根本无法体现,更谈不上专业教学的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
2.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教学内容上,非专业基础理论占的比例太大,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学分要求与其他文科本科专业学分要求完全相同,未能体现实践应用学科的专业特点。目前,由于许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独立专业开设时间不长,教师还未能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编著本校适用的专业教材,因此,教材的选用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选用外文原版的专业教材或是翻译的教材,二是选择他人编著的专业教材。而我国大部分的酒店管理专业教材是在原来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体系下编写的,除了陈旧以外,专业体系性也不够强。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许多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照本宣科,无法很好地运用有效的方法、手段和形式开展教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很好地结合,学校只好依赖于校外实习环节以弥补校内专业教学的不足。而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酒店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安排实习学生方面,往往不是为学生的发展需要考虑,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学生一般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完成实习过程,无法真正全面地了解酒店系统的工作流程,即使实习结束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1.开发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课程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深入细致的行业调研为基础,确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为:星级酒店中高层管理及服务人员,核心岗位为酒店三大运作部门管理及服务人员。行业调研的结果显示出,以上职业岗位的胜任力包括熟练的对客服务能力和基本的团队管理能力。因此,我们对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进行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与开发。核心服务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3门核心课程,以及由此确定了核心职业能力系统核心课程基本能力标准。
2.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国际化
注重口头表达技能训练。初级商务英语、中级商务英语、酒店情景英语课程从第二学期一直开设至第五学期,长达3个学期,每个学期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普通话和英语的强化训练,适应国际化酒店对员工语言能力,特别是英语能力的要求。
3.专业课设置
按照现代管理的四要素(人、财、物、信息)进行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设计,主要开设以下课程:酒店服务与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设备维护与保养、酒店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初级商务英语、中级商务英语、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调酒与酒吧管理、烹饪基础知识等课程。
三、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1.理论与实践交融,把课堂搬到酒店,实施现场教学
采取“教学、实践”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通过课程实训、专业见习、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使学生不断在课堂和酒店两个环境交替学习,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作室实作—课堂教学—校外实习过程,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升。
2.任务驱动教学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优势,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在实训基地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四、酒店管理专业相关资格证书
酒店管理专业相关资格证书有《前厅服务员等级证书》《客房服务员等级证书》《餐饮服务员等级证书》《调酒师等级证书》《酒店管理师等级证书》《餐饮业职业经理人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营销师证书》等。
篇4
1.1课程设置不合理,并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在设置酒店管理专业早期,由于专业师资欠缺,专业材料空白,专业课程设置更是具有盲目性,使得专业基础极差,在人才培养上即缺少主观上的灵感,又缺失客观上的后备,培养目标明确性差,稳定性不足。而且由于新设置的专业,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学设施简单不够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等等,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无法保持高效率。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缺乏实践论证,理论学习在一段时间内“纸上谈兵”,不能形成激励环境,学生学习主动性呈典型的被动状态。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无法达到契合点,课堂氛围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生难以学到有用的知识。
1.2教材内容和质量均不统一
专业教材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其内容必须统一规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导和深化的作用。然而该院酒店管理专业,未能从自身出发,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质量都参差不齐,内容缺乏更新,新事物、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等都得不到体现。这些不足使得教学过程异常的困难。甚至出现随意性教学情况,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不规范,不标准,不系统。
1.3教师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不足
教师的专业性不足,使得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时,无法“现身说法”,没有案例起到充足的说明作用,如此教学,将导致其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均处于较低层次,不能进行动静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境与专业的结合等,培养的学生也只是理论型,不能适应市场对现代化专业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2教学改革对策
2.1完善高职课程体系,加深实践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优劣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为了优化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除了必修酒店管理专业外,还要配套商务英语、礼仪接待、策化营销、市场开发、旅游产业等等相关课程,将课程按不同岗位设置成学习模块,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哪些模块。这样能够节省学生学习全部课程的时间,将有效的时间用在感兴趣的课程上,提高其主动学习兴趣。另外,还要配置实践教学,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果。通过实践,学生更能深刻体会酒店管理的市场动态,更接近社会,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创新的能力。在整个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人文关怀更能把握市场。
2.2更新并规范教材内容
优化洒店管理专业教材,是实现毕业生与市场零对接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突破的重要支撑。酒店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才输出也只是针对地域内的市场而言。因此,学院在进行教材整合时,需要考虑到地域性特征,结合现有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施,以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为突破口,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力求培养服务于本区域的酒店管理专业综合型人才。为了突出学院的办学特色,必须从教材的更新上和规范上下功夫。因此有必要参照原酒店管理专业的教材,通过市场调研,通过专家讨论,通过与市场对接产生的反馈,结合区域特点进行新教材的确定。
2.3加深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脱离了实践,理论教学毫无用武之地。对于教师来说,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利器。无经验的理论教学,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给学生提供精彩的讲解形式,学生也无从理解理论的实践意义。针对这一问题,该院有意计划教师深入前线作战,进驻酒店管理行业,了解酒店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促进教师在专业教学上的反思。教师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能够积累具有典型特征的实际案例,为融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融入市场前尚的气息。也能够为特色专业建设写上重重的一笔。
2.4参考先进教学模式,改革现有的教学机制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不同,教育形式也不同。西方国家此类专业接收的学生都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群,此类人群对于酒店管理兴趣大,基础知识了解,对于此专业的认识注重学以致用。而我国酒店专业教育,招收的学生多为在校生,并没有相应的酒店管理经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也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基于现状,该院大胆进行尝试,在教学机制上进行创新,受国外特殊实践环节的启发,实行2+1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并非是两年理论,一年实习的教学,而是进行创新,将实践环节逐步拉升到重点教学之中。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4+2”,即4学期理论学习,2学期实践。具体操作如下:前3个学期进行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第4个学期在学校的引导下进入酒店进行实践,参与洒店管理的各个细节。从中总结经验和不足。第5个学期回校深造,培养深层次的管理能力。第6学期再次进行实习实践,将所学和以前的不足加以强化和运用。并能快速转化服务理念,应用所学为酒店的各种客户营造舒适的环境。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解决就业问题,或者为就业铺好门路或积累实践经验,对于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可谓一举两得。
3结语
篇5
酒店是一个古老的事物,但只有到了近代特别是现代以来,随着管理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酒店管理才成为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管理学的一项内容,酒店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务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影响。人力资源在管理学中受到高度重视,这也给酒店管理提出了人力资源因素的问题。具体而言,酒店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酒店人力资源雇佣问题。与其他行业一样,酒店的管理同样关心人才招聘、特别是管理人才的招聘问题。而酒店管理人才的招聘问题归结为: 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来管理酒店。在学科专业分工的现代教育体制下,最合适的酒店管理者主要来自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专业的培养塑造了具备专业酒店管理技能且有工作认同和工作热情的学生。然而,在这些学生中同样存在问题,即对自己的估计过高,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等。其次是酒店人力资源的培养问题。人力资源是一种劳动力,而劳动力的当代形成方式,主要是专业的教育,因而,酒店教育成为了酒店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问题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 酒店教育的推动力问题、酒店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在亚洲地区,当前酒店教育的推动力并非来自酒店产业的需求,而是来自学生的兴趣。在酒店教育专业设置问题上,专业的设置反映了酒店发展对于专业管理人员的需要,也就是说,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人力资源培养的方向。然后是酒店人力资源的职业培训问题。与大学中专门、长期的酒店人力资源培养不同的是,这里所说的是酒店对已雇佣的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对于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的培训方式。Harris 和Cannon 的一项研究表明,培训的工具和方法对于培训的效果 ( 也就是酒店管理人力资源质量的优化程度) 有着明显的作用。
二、提升酒店人力资源作用的途径
( 一) 加快观念更新
在当前的酒店管理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来看,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的重视、创新仍然很不够。这与人力资源要素在酒店发展中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酒店管理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有必要加快观念更新,将酒店人力资源问题提上探讨的议程。具体而言,目前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的理念还停留在 “管理人”的层次,有必要对 “服务人”、 “影响人”、“心理管理”等三个更为深层次的理念进行探讨,并在实践中确立其应有地位。所谓 “服务人”理念,就是指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回归到其本来面目,实现其服务功能。而 “影响人”理念,则是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酒店工作纷繁复杂,对管理者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能力要求,管理者不仅应成为管理的专家,还应成为对酒店相关业务有着深入理解与把握并能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复合型人才。所谓 “心理管理”理念,则是指酒店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应单纯依靠刚性的制度,而应更多地引入柔性方式进行管理。加强与员工的心理沟通,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以和谐新型的心理秩序构建酒店的秩序。
( 二) 努力创新管理方式
在管理方式的创新方面,有两点需要加强。首先是对于人力资源存量的规划与使用要实现科学化。管理者应该对于员工的个人情况,包括其学历、技能、性格等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有着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根据酒店的长期与近期发展规划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配备计划与方案。在这两项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科学的、有效的人才引入与人才使用。在人才使用环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服务酒店发展的长远大局。其次,应该重视对人力资源存量质量的提高,亦即重视对酒店人员的培养。这同样需要深入把握酒店发展的长远规划与既有人力资源的状况,并以此为基础作出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的长期、短期培训计划。
( 三) 实现酒店管理机制的创新机制的作用
在各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同样如此。良好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的效益开发起着保障的作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的内容与方向,总的而言即是建立其对于员工的激励机制。具体而言,按照激励机制所作用的层面,可激励机制可分为物质激励机制与精神激励机制; 按照激励机制所采取的手段,可分为正向激励机制与反向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是指建立起科学健全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将员工的表现与其物质报酬紧密挂钩。而精神激励则是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其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这要求对员工给予足够的信任与关怀。
三、结论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同感
在报考旅游管理专业时,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认同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有些是随大流,有些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有些是出于好奇,有些是对旅游感兴趣,这些动机都不足以支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彰显本专业的优势和长处,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让学生真正爱上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对本专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样,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保持学习激情,积极地提高自身能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合理地安排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旅游酒店管理的专业课程包括两部分: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等。学生既要学习一般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拓展课程。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基础,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找工作增添了有力的砝码。实践课也包括两方面,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这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工需求。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科建设,科学合理地安排专业课程,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增设课程,科学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服务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开展形体训练课,增强学生的服务水平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对外服务的属性,因此,对学生的形象、肢体语言要求较高。有效开展形体训练课,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可谓十分重要。形体训练包括三部分:一是基本感知觉训练,如站立基本姿态等;二是基本形态训练,如手位、脚位练习、脚步动作等;三是专业技能训练,如服务姿态等。形体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规律,自觉练习。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即能够自主学习。形体训练有规律可循,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动作,让学生在课下能够自己训练,持续练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也就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演示,再让学生个人表演,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形体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服务礼仪水准,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欣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建设校内实训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操作技能优越型人才是满足市场所需、企业愿意选择的类型,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室是重要的培养途径之一。校内实训室也就是在学校建立一个模拟场所,进行实践模拟,如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建立综合实训室,进行客房、前台、餐饮、导游的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实训室要与职业资格考试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校内实训室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紧随社会需求。酒店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普通的服务人员,也需要专业素质高的基层管理人员。因此,学校的实训也要随着需求层次的变化发生变化,改革教学内容,丰富培养目标,以便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与专业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让学生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既要满足学生当前找工作的需要,又要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将实训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高品质的人才。
五、加强实习指导
实习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基础,将对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加强实习指导,具体要做到三个方面:
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规章制度。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规章制度,从学生的实际利益出发,与实习单位签订具体的实习协议,并且要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对于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进行思想转换,不仅要有从底层开始工作的心理准备,而且要引导学生对酒店建立归属感,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生活、适应社会。
3.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实习岗位。一是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按照学生的个人特点安排合适的实习单位、实习岗位。二是创造学生轮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对所从事的岗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日后的发展。
篇7
酒店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现代酒店的经营与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理论学习和酒店经营管理岗位训练。学生可以学习到现代高星级酒店业经营管理理念,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熟练的服务技能,具备良好的协调与管理潜能[1]。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在高职教育希望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用与一般学术教育目标作为区隔的同时,失业的数字成为我们不得不加以检视与面对的重大议题。一直以来,参与校企合作的技术生,通过同时接受学校的辅导与在企业的实务体验,使个人了解自己的特长、职业性质与职业生涯方向,对日后于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既深且巨,此点与职业辅导在个人面临职业问题时,能给予个人帮助,使之获得适当的抉择与解决的要义相符合。在社会的刻板印象中,白领阶级的工作相较于底层职业技术性的工作更具尊严与声望。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能掌握现代酒店服务基本技能和酒店管理专门知识,具备经营管理、主题策划能力,有较高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特征的 “素质、管理、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与旅游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基本管理与服务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各饭店、酒店、宾馆从事酒店基层管理及餐饮、客房服务工作。学生毕业后可在以下岗位从事工作: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门迎、前厅接待人员和客房服务人员;各类旅游公司,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各类酒店、饭店、宾馆楼层管理、大堂管理、咨询、会展等工作;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商务部门从事业务洽谈、对外联络服务工作;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商务部门从事市场调查、情报、信息服务等工作[2]。
上课: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主要是酒店以及酒店管理相关的基本内容和实务,理论和实践都同样受重视。本专业课程基本采取传统讲课方式进行授课,但也有不少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些课程教授各种酒店管理实务,上课过程中会对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有较多的要求[3]。
课外学习:酒店管理比较注重管理方面的应用知识和技能,因此课外多涉猎一些管理学方面的内容对于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会有较大的帮助。此外,由于国外酒店管理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和规范,这一行业的发展也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因此多参考一些国外酒店管理的经营管理案例等对职业发展也是有益的。
作业和考试:总的来说本专业除了酒店管理类相关的课程有固定的课外作业要求外,其他课程的作业都不多,但某些课程对于案例分析和做报告会有一定的要求,这部分内容需要好好完成。考试除了平时的作业和表现外,开卷或闭卷笔试都会有,一般在期末一次性完成。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通过校企合作的施行,让学生得以抛开刻板印象的枷锁,走进酒店工作,因而体验劳动精神的可贵,培养实作的观念,更通过此扭转升学主义的迷思,也摒除厌恶劳动的心态。校企合作隐含增进职业辅导与调适社会价值观的功能价值。高职校企合作的实施,搭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彻底发挥高职预先使学生体认工作世界环境的教育精神。有许多背景因素较为弱势的高中毕业生,通过此顺利完成高职学业,并且谋得工作。现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价值观亦随的改变,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也与过去不同,以致劳资纠纷不断且就业意愿缺乏[4]。参与校企合作的技术生正值青少年时期,乃职业知识、技能养成的重要阶段,更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政府实应从根扎起,以协助青少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培育职业技能及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在同时拥有学生及技术生双重身分之下,其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将较其它同年龄学生更早成型。此外,又因其以实习与谋得工作为重要的教育内涵与目标,如果是能利用学生有一半时间在校上课之际,更加关注其职业价值观,通过了解、加以辅导,甚或使其变成校企合作学生的特色,必对学生职业生涯、企业征才拥有正向的帮助。进而达成校企合作辅助学生就业的教育目的。是故,拥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技术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为思维的中枢,职业价值观为选择职业基准,也为企业取才的考量因数[5]。
学生能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高职教育,减轻家长负担,在学校方面,由于学生在职业现场工作学习,减少学校购置积聚设备成本,因此节省学校投资;再者,学生系在酒店与学校之间轮调,一般的教学设备可以教育两班的学生,增进投资效益。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方案,学校教师或行政人员可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在合作关系中建立与产业界的互动,诸如安排企业到校兼课、共同规划课程或学习活动的安排,使学校与产业界间的距离缩短,紧密连结,有利学生顺利与职场接轨。合作事业单位接受技术生安置后,应依照训练契约与训练计划安排技能训练,由技能训练人员负责教导,并定期轮调工作岗位,使技术生能习得深及广的技能层次;对于现有工作岗位的学习未能符合训练要求时,应另行安排补充训练课程,以补学习的不足;督促技术生学习,于训练期间如有违规或适应不良,事业单位应提校企合作协调小组讨论作妥善的处置。
篇8
要】《餐饮服务与管理》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本文以《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例,对酒店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的制定进行研究,希望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研究
随着我国酒店业快速兴起,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各个大专院校都在课程开发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高职酒店专业课程标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使得人才质量和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本文以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例,对酒店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的制定进行研究,希望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情况下,熟悉酒店餐饮部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且熟练掌握餐饮服务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技能和服务流程。《餐饮服务与管理》在课程开发与改革的过程中,课程标准的设计要始终贯彻“一条主线、二个标准”思路,即“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主线,以考证标准和职业标准为根本。
(一)一条主线——以工作过程导向
“工作过程导向”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它实现了三个“中心”的转变:一是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二是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三是由以学生课堂接受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工作为中心。“工作过程导向”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让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培养科学的学习的能力。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遵循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教学法”完成教学内容。
(二)二个标准——考证标准和职业标准
教育部1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同步进行,要以突出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高标准职业人才为根本任务。”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行业的准入证,是就业的敲门砖,因此在设计课程标准的同时还要注意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一致,实现课证融通。与此同时,还应与职业标准职业相对接。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与酒店业的职业标准相融合,才能为高星级酒店输送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思路的指导下,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对餐饮服务与基层管理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础知识;2.掌握中餐服务员、西餐服务员、宴会服务员工作流程及标准;3.掌握餐饮服务现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方法;4.掌握餐饮促销的形式;5.掌握菜单的销售分析方法;6.掌握餐饮营销策划方法;7.掌握餐饮成本的控制方法等。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餐饮企业的规模设计餐饮企业的组织机构;
2.能够完成一份完整的菜单设计并完成一份主题餐饮营销策划方案的撰写;
3.能够制定中餐、西餐、宴会服务员工作流程及标准;
4.能正确使用点菜管理系统软件;
5.能够进行菜肴的畅销分析和盈利分析;
6.能够制定餐厅营销方案。
(三)素质目标
1.注重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的养成;
2.注重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的养成;
3.注重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养成。
通过教学目标,围绕《餐饮服务与管理》的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以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任务为引导,以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依据,以餐饮服务基本技能为基础,并结合世界高星级酒店的餐饮服务与管理案例,逐渐地渗透餐饮服务的基本工作程序和基层管理的相关知识。因此,该课程设计五大项目、十五大任务,在每个项目里,按照工作过程和具体工作任务,为学生设置情境,通过实践模拟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岗位技能,培养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三、《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法
(一)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由于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于是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现场亲身示范、流畅的演示,使学生能够掌握餐饮服务技能操作。
同时还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在讲授餐饮经营发展趋势时,可采用该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未来餐饮的发展趋势。
2.参与式教学法。该种方法在讲授餐饮服务程序中各种餐饮意外事故时可运用。
3.案例教学法。将案例分析作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检索和问题分析,并提出小组意见,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能起到相互启发的效果。
4.情境教学法。如在讲授餐饮服务程序内容时,由于程序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较快掌握服务程序,可采用该方法,通过角色模拟,反复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下熟练掌握整个服务程序。
(二)考核评价
本门课程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餐饮职业核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与餐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相融合。以项目为单元,实行三个结合和三个为主的教学考核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考核为主;阶段性评价(项目学习)与终结性评价(综合实训)相结合,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试卷考试和项目操作相结合,试卷的题型要与高级餐饮服务员的考试题型相一致,以项目操作为主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素琴.星级酒店职业职格标准与课程融通.《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篇9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酒店管理 调查研究
上海高等职业教育(含高专,后同)共设院校70个,包括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校。在这些高职院校中,开设旅游、酒店及相关专业的占一半以上。旅游酒店职业教育伴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其教学而言则存在着许多问题,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理论知识强,但动手能力差,所学技能跟不上社会发展等现象。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开展高职管理类专业设置建议及专业建设调研的部署,该院酒店管理专业对上海市多家酒店、餐饮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并对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进行了总结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之一。因此,本次针对上海市酒店行业所开展的市场调研,主要通过调查上海市各大星级酒店、餐饮酒店与旅游相关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论证开设酒店管理高职专业的必要性,确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以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上海市酒店及相关企业共35家,其中星级酒店17家(含5星级酒店5家、4星级酒店8家、3星级酒店4家)、经济型酒店2家、其他级别酒店6家、餐饮酒店企业10家。将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或员工招聘负责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酒店行业招聘人员岗位需求”的问卷调查,了解该酒店所需招聘人员的具体岗位及学历、能力、基本素质要求等信息。
(2)专家访谈。个别访谈了本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外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市某五星级酒店董事长、副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就上海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建设现状和人才建设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咨询。
(3)实地考察。笔者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于2008年2月~7月在上海市某五星级酒店进行近半年的顶岗实践锻炼,先后在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主要经营部门轮岗实习,对上海市酒店行业人员需求状况进行了大量考察,为本文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二、调研结果分析
1.酒店行业人员需求岗位构成
本次调查的招聘岗位涉及了酒店各个部门共35种具体岗位,总招聘员工811人。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各连锁酒店在外地扩张发展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需要人数为150人。此外,部分酒店还需要招聘部门总监、部门经理之类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但这类人员对于应聘者年龄和工作经验要求很高,不适合高职学院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在后面的统计中将这3种岗位忽略。
除此之外的32个岗位,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两种层次。我们对酒店各个部门的人员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各部门岗位需求的员工人数与见表1、图1:
2.酒店管理专业人员学历需求情况
调查发现,在对酒店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的学历要求中,基层管理人员如主管、领班等要求为高职、大专(占73%),其次是本科(占27%);对于服务员的学历要求是高职、大专(占20%),大部分招聘岗位对于服务员没有具体学历要求。
3.酒店管理专业人员的能力需求
针对用人单位对于各岗位员工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我们经过调查以后进行了综合分析,具体见表2、图2。
分析可见,在目前上海酒店业对人员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素质中,除去年龄、工作经验的要求以外,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32种岗位中提出此要求的有22种,占68.75%;尤其是一些高星级酒店,外籍客人的比例达到70%以上,对于员工能够用英语提供服务是起码的要求。
同样看重的是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也有22种岗位提出此要求,占68.75%。酒店行业作为服务业,客人的需求具有多变性和随机性,这使酒店服务的难度比一般的物质生产行业更高,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反应的灵敏程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较好的形象和气质,以及良好的电脑操作基础。酒店对员工个人形象比较重视,尤其是直接面对客人的员工的外在形象,但学校对招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面试却不够重视,这为未来学生就业埋下了隐患。上海各大星级酒店普遍使用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如Fidelio、Opera等来进行基本的管理,要求员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
第五位的是员工培训技能,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对于下属员工的在岗业务培训技能;分列其后的是营销知识、写作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此外,部分岗位也对员工提出了财务、成本管理的能力需求。
三、讨论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本次调研发现,上海市酒店行业存在大量人才需求。此外,酒店方对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很少关注,比较重视的知识仅停留在英语和计算机基础应用上,部分酒店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很少用到,需要改进,甚至有酒店认为酒店管理没有专业特色,酒店员工只需要进行短期培训即可以上岗。由此可见,一方面学校与酒店的沟通较少,酒店对学校教育不了解也不认可;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好好地审视已有的课程设置,深入酒店了解实践中的专业需求。
本文认为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酒店经营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现代酒店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该校酒店专业构建了“2+1”的教学模式,通过二年校内教学与一年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根据本次调研我们发现,酒店行业对于员工英语沟通与表达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我们在课程中加大实用英语、酒店情景英语等英语课程的课时与比例;针对酒店对员工沟通能力的要求,该校开设了实用人际沟通技巧课程;鉴于酒店行业对员工个人形象的重视,招生增设了面试环节,要求报考学生男生身高不低于170cm,女生不低于160cm;此外,酒店礼仪、酒店培训实务都是对应此次调研所开设的课程。
总体来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课程主要分为五大块,即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技能课、职业技能训练课、综合素质培养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开设思想道德、实用英语、体育等课程;职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酒店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开设酒店服务心理学、酒店情景英语、旅游学概论、旅游酒店法律法规等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与职业技能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酒店行业操作技能,开设酒店前厅管理实务、酒店客房管理实务、酒店礼仪、酒店营销实务、酒店后台管理实务、中餐知识与实务、西餐知识与实务、酒店培训实务、酒吧管理与调酒等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与人文修养,开设实用人际沟通技巧、中外民俗与文化、酒店日语口语、酒店法语口语、应用文写作、插花艺术、茶艺与茶道等课程。
3.实践教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一般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经过课程整合,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学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50%~60%的比重,由不同类型的实践环节支持。校内实训主要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在各类实训室内完成,如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通过校内实训能较好地落实实践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校外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到酒店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先后与上海柏悦酒店、上海香格里拉大酒店、上海威斯汀大酒店、上海千禧海鸥大酒店等十多家酒店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 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较广的实习与就业选择机会。通过加强对校外实践的指导,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实习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庞肖梦 唐开源:《公共卫生管理高职专业人才需求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23
[2]曲秀梅: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21~22
[3]张 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的问题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3):54~55
篇10
本文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总结了星级酒店实习生管理的影响因素,对实习生和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就这些因素进行访谈,去除不合理的影响因素,确定问卷。调查对象是在厦门喜来登、威斯汀、翔鹭等酒店实习的学生,实习的岗位主要包括客房部、餐饮部、前厅部及礼宾部等酒店主要部门。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学历、专业、实习酒店类型、实习部门、实习岗位、实习时间长度以及实习补助八个问题。其中性别、学历、专业三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酒店实习生的构成,其余问题是为了了解实习生的实习基本状况。第二部分是对实习生管理现状的实际感受调查。通过文献查阅和访谈,确定了18个可能对实习生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该部分使用的方法是Likert五点量表法,既划分了五级,分别用1,2,3,4,5表示这五个级别,1表示“很大影响”,2表示“较有影响”,3表示“一般影响”,4表示“影响不大”,5表示“没有影响”。数值越大,说明对实习生管理的影响程度越大。
二、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变量因素分为18个分别是:01个人掌握的专业技能、02个人掌握的理论知识、03个人对酒店工作的兴趣、04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05对实习酒店的价值文化认同度、06实习工作的自主程度、07学校实习安排(包括方式、时间等)、08实习工作本身的价值、09健全的实习考评制度、10实习工作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11管理人员对实习生的态度、12奖金、优秀实习生等方面的物质、精神激励、13酒店的硬件环境(食宿条件等)、14酒店的文化环境、15信息交流反馈的机会和环境、16酒店提供的各种机会(培训、轮岗、升职等)、17实习酒店的实习制度、18酒店为个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经过统计分析,在实习生管理因素感受均值中,所有变量的均值都大于3,说明问卷中设计的影响因素对酒店实习生的管理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均值最大的两个变量分别是实习工作的自主程度和酒店提供的各种机会(培训、轮岗、升职等),分别为4.29、4.28,均值最小的变量是实习工作本身的价值和对实习酒店的价值文化认同度,分别为3.48、3.55。对18个变量进行分类分析,发现酒店提供的各种机会(培训、轮岗、升职等)、硬软件环境以及学校实习安排等因素均值相对比较靠前,即对酒店实习生管理影响较大,而均值相对较小的是个人掌握的理论知识,奖金等方面的物质奖励、对实习酒店价值文化认同感等因素,说明这些因素对实习生管理影响相对较小。这充分说明了,酒店实习生进入酒店实习是为了学习实践知识,提升自身能力,而不是为了获取报酬,所以关系实习生发展前景的因子的均值比较大,而物质激励性因子均值相对比较小。
三、优化酒店实习生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企校双重管理机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实习生的学生身份决定了学校对他们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学校应注重与酒店的协调沟通,一方面可以提高实习生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减少学校实习生管理工作。
1.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向培养酒店所需人才学校应选取信誉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的酒店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签订长期实习协议。一方面,酒店应与旅游专业院系领导和实习带队老师进行良性互动,同时,学校邀请酒店资深管理人员挂职,对学生进行授课。可以使学校教师对酒店文化、操作流程等了解,学校教师和酒店管理人员共同教授课程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切合实际工作,为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做好基础准备。让学生进入酒店之前就能调整好心态,部分掌握酒店实践知识,进入酒店实习时更容易投入工作,达到理想的实现效果。
2.酒店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在兼顾学校和酒店效益的前提下,学校和签订实习协议的酒店共同完成实习计划的制定,这样就可以使得学校可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在实习期内,酒店可以改变传统的实习生使用方式,增加管理类岗位实习,并在结束时与表现优秀并有意向留在酒店工作的实习生签订就业协议,建立酒店管理人才储备,实现酒店使用实习生目标,提前选拔优秀管理人才。另外,这种形式还可以使实习生在每个实习阶段都有实习目标,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努力方向和前进动力,改变实习生产生消极怠工的心态,从而提高酒店实习生管理的有效性。
(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1.为实习生提供培训、轮岗等机会从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看出实习生接受培训、轮岗等机会的多少是影响实习生管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酒店应提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实习部门应分别在实习中期或中后期,对实习生进行岗位轮换,对表现优异的实习生可给予进入管理类岗位实习的机会,并报至人力资源部,为酒店挖掘优秀管理人才提供信息资料,有人力资源部备案。争取在实习结束后与实习表现优秀的实习生签订就业协议,为酒店储备优秀管理人才。
2.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酒店对实习生仅仅是依据与学校签订的实习协议要求对实习生进行最终评估,这就使得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既定的目标,也没有驱动的力量,实习生不知道自身表现是否符合酒店正式员工的要求。学校应根据实习生所在实习部门和实习岗位工作职责,采用关键绩效指标设计方法,为实习生设计一套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指标设计流程为确定工作产出—建立考核指标—设定考核标准—审核关键绩效指标—操作实施—改进,从设计流程可以看出指标设计不是一次完成,永恒不变的,而应该是一个在操作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
3.完善实习生津贴体系调查结果表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实习生管理的影响相对较小,实习生进入酒店实习主要是学习实践知识,不是获取报酬,对津贴高低相对不太敏感。但是,如果没有激励,酒店使用实习生达到的效果可能只有给予激励时的40%或更低。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五个需求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为了对酒店实习生进行有效地激励,酒店应改变现有的固定津贴的单一形式,发挥激励手段的作用,完善实习生津贴体系,其中酒店应该在提升津贴等形式的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重视各种形式的精神激励。
(三)充分发挥实习生自身管理非正式组织对酒店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已经得到了酒店管理者的认同,如何能够合理利用非正式组织,就可以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如果非正式组织与酒店管理发生冲突,将会给酒店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困难,甚至会引起酒店管理工作难以进行的局面。因此,酒店应重视实习生小团体的存在,合理利用,使酒店实习生工作事半功倍。具体来说,实习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应多与实习带队老师沟通,有带队老师指定实,负责实习生管理的沟通协调工作,或者酒店可以在实习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根据是实习生的表现指定或者由实习生自己推选确定组长,由组长负责在实习生与酒店管理层之间进行沟通协调,这样既可以更快速、方便的了解实习生的想法,又可以快速传达管理信息,使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大大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