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教学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教学的利弊

篇1

关键词: 大学英语 传统教学 网络教学 整合

大学英语课程是各大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学生数量陡增、教学设备和教师资源相对有限等多方面因素,教师的授课方式守旧,评价机制单一,从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教学效果不佳。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解决了一些问题。

一、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利弊

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通过课堂面对面地讲解、交流和板书来传授知识,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为目的。传统教学通常采用班级为单位授课,教师主讲,强调教师是教学的权威、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学生则是相对被动的接受者。

1.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利处

第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的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人生观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教师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注重英语基本功的训练。传统的板书形式便于让学生记笔记,掌握重点和难点。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薄弱环节,反复训练。第三,教师在课堂上丰富的体态语言、面部表情等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此外,一些优秀教师的独有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让他们的课堂声情并茂、引人入胜,这是其他教学方式或模式无法比拟的。

2.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弊处

第一,目前英语教学的模式大多沿用“复习――导入――讲解――巩固――作业”的程序,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相对单调,教学过程相对程式化。第二,传统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忽视学生的听力能力的培养,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只把听力当做分离的技能,而且训练有限。第三,传统模式中几乎一直以教师为主,将教师备课认真、讲课内容丰富、讲课有条理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而忽略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利弊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以文本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三种资源为基础,以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储存能力、检索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网络大学英语教学的利处

首先,网络教学模式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展现了充分的灵活性、实时性、自主性的特点,同时实现个性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网络大学英语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网络教学中“学”成为主体,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第三,网络教学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这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生个体两个方面。相对传统教学来讲,网络教学可以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方式、内容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网络环境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和老师或同学之间自由交流,促使学生的自主思考。

2.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弊处

第一,网络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但同时会因为信息量过大,使学生缺少必要的思考时间,而且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已经使学生养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习惯,因此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处于无所适从的学习状态,导致学习准备不足和一些学习问题。第三,学生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下抗干扰能力差,容易受到诱惑,缺省独立判断能力和自制力。此外,网络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网络管理尚未成熟、教师本身的计算机水平不高等问题。

三、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一些建议

网络技术确实给大学英语课堂带来巨大的变化,然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刻意地使用网络技术,英语课堂就会变成网络技术的展示课。因此,大学英语传统与网络教学的整合很有必要。

1.教学方法方面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师要整合使用传统和网络教学方法,如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自主探讨法、个别化教学法等,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教学信息量方面

教师要坚持传统印刷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资源、音频、视频教材等非纸质教学资源并存使用,做到优势互补,并且要控制好教材的使用和组织好教学资源。

3.教学评估方面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其要用形成性手段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这种评价影响其学习过程并且促进其学习。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整合,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与学生的成绩密切相关。同时对网络教学的学习评价体系进行改善和完善也是必要的,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通“交流”、“留言”等功能,让学生参与其中。

总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然存在必定有它的理由,而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和学习手段,在将来必然会得到巨大发展。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效整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获得知识和技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2

关键词:下载;甄别;模仿;推敲;谱例

随着现代网络媒体技术的不断推广,人们使用网络曲库的资源越来越频繁和普遍。在许多的地方高校的艺术教学中,也采用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资金短缺和实际应用与操作的困难,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是不能够普及。但在实际的社会应用中,还是较多采用音频伴奏的形式,钢琴或乐队的形式也较易受到实际应用的限制。这也导致了传统教学与实际应用与操作中的困难。作为教师应当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树立正确的学习的方式方法,打好业务基础。无论使用的是何种音乐伴奏模式,都能够驾轻就熟,配合自如,发挥出个人的业务技能水平。

一、深入作品谱例,不能一蹴而就

现在由于网络媒体技术的发达,许多的学生过于依赖网络媒体去学习作品,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上趋向百度和下载,而逐渐减少了对书本的使用。很多学生拿到老师的任务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搜索。拿到一个新的作品,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百度一下,下载音乐后完全照搬照抄的学,有时下载的音乐没有经过反复的甄别,也有很多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卡拉OK作品上传的,还有很多节奏及音乐上的错误。学生没有仔细的学习谱例,推敲谱例,完全模仿下载音乐的声音,导致在实际的授课中过多的去修正学习中的错误,浪费了授课的时间,影响了上课的质量,实际上是增加了学习的工作量。离开纸质谱例的学习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①识谱能力越来越差,在实际授课中,如果老师在某处打断,学生要在谱面上找寻半天,不知道错在哪里。②跟唱下载音乐学会的作品,过于依赖模记的声音本身,完全是照搬的模仿,缺失了学生自身声音的特质及发挥潜力。

作者创作一首音乐作品,是融入了很多对某种情绪的解读和抒发,没有深入作品其中,是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内涵的,不理解作者的意图又怎么能完美的来再现音乐作品,望文生义的歌唱只会导致词不达意,情绪的内涵表达也会有所偏差。因此,认真熟悉作品的纸质谱例,回归传统,合理运用下载音乐,正确规范学习作品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作品的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规范使用多媒体音乐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教学方式 优势 弊端

传统的高校教学方式,就是一只粉笔加一块黑板,这种方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但是,在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固有的局限性也暴露无遗。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色彩丰富,生动形象,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防止多媒体教学走入误区。

一、多媒体教学的定义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仪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

所以多媒体教学通常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它只是多种媒体中的一种。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传授知识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兴趣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程中的概念、一些抽象较难理解的原理等内容制作成动画并配有语音解释,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愿意学,容易学。

2.多媒体教学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往往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同时由于黑板的限制,教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更新板书。多媒体教学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可游刃有余的组织教学,增大课堂上信息交流量。同时可以避免有些老师板书字迹潦草,普通话不标准,导致学生不知所云的情况。

3.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器官,让学生参与学习,加速感知、理解和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讲授的知识量可以是传统板书的2~3倍。

4.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要学会使用一些软件来开发和制作课件,如PowerPoint、PhotoShop、Flash及一些抓图、视频编辑软件等。在教学中需要能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特色、符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新型教师。这将促使教师不断充电学习,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5.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学生可以把多媒体课件用U盘拷贝回去,课后根据课件复习巩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许多教师没有明确多媒体仅是一种教学工具,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忽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2.部分老师盲目使用他人课件,轻视了自身的探究思维。一些老师为了快速完成多媒体课件,盲目下载他人课件,上课时照本宣科,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果降低了教学质量。

3.多媒体教学有时学生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前面的知识点没记下来,后一个知识点又出现了。学生只要稍有点走神,想回头看看刚才老师讲过的内容,再理解一下,就无法做到了。

4.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减少了。师生之间没有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也没有老师走入学生中间,感染学生,督促学生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总而言之,由于多媒体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多媒体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逐步呈现出来。与传统板书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无疑存在很多优势,但只有取长补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选择和组合教学媒体,才能找准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达到事办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经济社会学 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

引言

经济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复兴阶段(刘少杰,2009)。新经济社会学(New Economic Sociology)即经济社会学的当代演进,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科学(曹德骏、左世翔,2012)。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思想所提出的反驳。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和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设在Granovetter等学者看来是某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人的能力,没有看到社会网络及其规范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管理理论的补充和纠正,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丰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Granovetter(1985)所作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有关嵌入性问题》一文的发表,他开创了经济社会学的全新时代,由此也奠定了运用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经济行为的恰当理论基础(汪和建,2006)。随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引起了众多学者(Ports,1998;Powell,1990;Baker,2006)的关注,渐渐成为了研究经济管理类各种问题的关键方法和重要视角(耿新,2010)。

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社会网络研究、市场研究、企业研究、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本文将通过理论梳理的方式比较研究其中的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理论综述

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这一理论建立在三大基础性假设之上(Granovetter,1992)。第一,经济行动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第二,经济行动将追寻经济与非经济的目标;第三,经济体制是社会学的构建。由此,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社会结构表现为网络的形态,而经济现象嵌入在社会结构这一网络之中,一切经济行动都是对社会结构的投资活动。

(一)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

1940年,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概念,后来Bott(1971)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网络”在家庭中的作用。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并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988年,Wellman才将社会网络明确定义为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第一次将社会人(actor)、社会联系(social ties)、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及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的概念组合在了一起。目前,在社会网络理论体系中,弱关系理论、强关系理论及结构洞理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弱关系理论(The Theory of Weak Ties)。Granovetter的主要贡献在于:发展和深化了嵌入的概念;提出了弱关系及其“桥”作用的理论。联结是社会网络的节点,按照联结的强度可以将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从概念上讲,弱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而非经济关系(刘少杰,2009)。Granovetter(1973)定义了四个判定维度来衡量关系强度,即互动频率(Combination of the Amount of Time)、感情深度(Emotional Intensity)、亲密程度(Intimacy)和互惠程度(Reciprocal Services)。互动频率越高、感情深度越深、关系越密切及互惠程度越高的社会关系属于强关系,反之则属于弱关系。他进一步指出,强关系中的个体往往在性别、年龄、教育、身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弱关系中的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朱晓霞,2011)。由于社会群体当中具有相似性的个体成员通常拥有类似的信息和资源,因而强关系网络具有大量的冗余信息;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在弱关系网络中,个体成员的差异带来了异质性的信息和资源,具有更大的潜在效用。

事实上,社会网络中的不同团体,往往就是通过一两个团体成员之间的个人联系而形成联结。既然是两个不同团体,那么这种关系必然是弱关系。对于这一发现,Granovetter提出了“桥”(Bridge)的概念,认为弱关系在不同社会团体之间充当了传递信息的桥的作用。后来,一些学者继续对弱关系的信息桥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与理论的出入迫使Granovetter进一步修正了他对弱关系理论的表述,即并非所有弱关系都能发挥信息桥的作用,但信息桥一般都是弱关系(Granovetter,1985)。另外,Granovetter还认为弱关系是联结社会微观与宏观结构的中介(刘少杰,2009)。在他看来,由于小规模网络正是通过弱关系而彼此联系,而宏观网络则是大量小规模网络的集合。因此,通过分析小规模互动网络中的个体关系,有助于理解宏观社会结构的运行规律。

简言之,弱关系理论的提出是新经济社会学兴起的前兆。Granovetter等学者论证了社会网络对于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实际价值,也提出了创造价值的网络结构原则(李校生,吴波,2009)。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桥的概念为后来Burt提出结构洞理论奠定了基础。

强关系理论(The Theory of Strong Ties)。按照Granovetter的界定,强关系是维系社会团体内部关系的纽带。强关系带来了信息和资源在社会团体内部的重复传递,导致了团体成员间信息和资源的重复冗余(罗家德,2010)。因而在他看来,强关系的价值是低于弱关系的。然而,后来的学者(Bian,1997;Burt,1992)通过不断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Bian(1997)在承认弱关系具有信息传递作用的同时,提出建立在信任与义务基础之上的强关系在经济活动中更具优势。Burt(1992)的研究也发现,具有冗余信息和资源的不相联结的网络成员间的结构洞才是建立信息桥的前提,在这一点上弱关系和强关系并无本质区别。与此同时,在对于中国经济现象的研究中,强关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Bian,1997)。强关系以信任为基础,以“人情”为媒介,让不同成员在社会网络之中结成了稳定的小圈子,从而使行动者更好地获取了信息和资源(朱晓霞,2011)。

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 Theory)。Burt于1992年发表了著名的《结构洞》一文,提出了结构洞的概念。所谓结构洞,即是两个行动者之间关系缺失所形成的一种网络状态(刘少杰,2009)。在社会网络结构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缝隙,即某个行动者和有些行动者之间彼此联系,但又与其他行动者不发生直接联系,这就在网络中形成了不直接联系的“洞”的形状。这种缝隙的消除必须依赖于第三方行动者的中介作用,因而在结构洞中,第三方行动者占据着核心位置。弱关系理论和强关系理论都只是讨论了关系双方的好处,而没有探讨第三方的优势,而结构洞理论则看到了第三方从网络结构位置中获取的“洞效应”(Hole Effects)。当然,一旦不直接联结的双方在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渐取得了联系,那么结构洞也就会随之消失(Burt,1992)。Burt(1992)认为,社会关系的缺失形成了结构洞,而结构洞正好“桥接”了两个原本没有关系的社会团体,这正是处于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讲,首先,行动者拥有结构洞可以获得信息上的优势。结构洞将不同社会团体中的冗余信息进行交换传递,带来了信息量的增加和扩散。第二,行动者通过结构洞取得了控制优势。面对不同种类的信息需求与供给,掌握结构洞的行动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控制信息的传递过程,甚至成为专门经营关系网络的网络企业家。第三,结构洞上的行动者更具创新优势。这类行动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从而也获得了更高的创新能力(刘少杰,2009)。总之,掌握结构洞越多的网络成员,更能为自己和相应团体带来好处,这种特殊的位置优势蕴含着有价值的社会资本,完全可以转化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综上,结构洞理论是对Granovetter的弱关系理论的发展。与Coleman的封闭网络理论不同,Burt的结构洞理论是一种开放网络理论。他看到了重复信息对于封闭网络之外成员的价值,并将这一价值上升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一理论更加确切地描述了社会关系对于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的作用,这也为丰富传统竞争优势理论提供了一条思路。

(二)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

社会资本的理论涵盖面很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在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网络中的个人因占据特殊位置而能够获取利益的能力,即社会关系的价值创造力。纵观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Coleman从社会规范角度阐述了社会资本;Bourdieu从社会资源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资本;Portes等从能力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第一,社会资本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探索历程。从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看,最早提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学者是Bourdieu。他首先提出了社会关系的“场域”和“资本”的概念。场域是有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场合或领域,即一张社会网络;资本一般包含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三类。Bourdieu认为三种资本在场域中实现相互转换,并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关系网络而获取的实际资源或潜在资源的总量(Bourdieu,1986)。Bourdieu的资本三分法和场域转换观点,实质上是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了工具性的社会网络,即社会网络就是社会资本。随后,Coleman(1994)对社会资本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展开了研究,认为社会网络中不同行动者的基于自身利益的各种交换形成了持续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即是社会资源、社会资本。Portes(1998)也提出社会资本是依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特殊联系,是一种能力的表现。Burt(2000)认为结构洞就是社会资本,是企业等经济活动主体的最终竞争优势。最终Lin Nan(2001)对于社会资本的论述代表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一般共识。在他看来,社会资本就是嵌入社会网关系中的可以带来回报的资源投资。由此,这一定义也解释了社会资本的三项基本特征(刘少杰,2009)。一为,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相联系,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二为,社会资本具有一般经济资本的增值功能,能够为拥有者带来更大的回报;三为,社会资本本身是一项投资活动。第二,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阐释了社会资本的三项重要价值。其一,社会资本包含了一条因果链条(李校生、吴波,2009),即因为特殊的社会结构优势,便利了行动者对稀缺资源的获取。这一观点包含了社会资本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网络嵌入和网络资源。其二,社会资本具有一定的情景性(Alder & Kwon,2000)。不同的行动者对于不同商业目标的追寻,使得社会资本的作用因人、因事而大相径庭。简言之,在不同的场景中,社会资本具有极强的权变性。其三,社会资本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由于Granovetter的弱关系和Burt的结构洞都是一种不稳定的网络结构,所以网络中的行动者始终处于活跃的竞争与合作之中。同时,变化着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剧了网络的变化。因此,社会资本会随着网络结构的调整而变化。

第三,社会资本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在企业研究领域,企业社会资本被认为是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具有规范、价值和偏好等特性的社会网络的集合(Westlund,2003)。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范钧(2011)将其概括为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有利于企业获取内外部知识、资源以及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说,企业社会资本增加了企业间的信息流动,提高了来自企业合作伙伴的利益回报,开拓了企业创新的来源,是现代企业获得成长的重要资源。

嵌入性观点与资本概念的和谐统一

嵌入性是社会网络理论的核心观点,资本是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深挖二者的思想根源,可以发现许多相似的内容。

(一)社会网络的嵌入性观点

嵌入观点的提出。“嵌入性”(Embeddedness)这一概念最早由Karl Polanyi(1944)提出。在Polanyi(1968)看来,经济活动通常具有三种形式,即互惠交换、市场交换和再分配。经济活动的开展受到社会制度、规范、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而发生的。因而经济活动是“嵌入或纠缠”于经济和非经济制度中的。后来,Granovetter等借用Bolanyi的嵌入思想,进一步探讨了嵌入性。

Granovetter(1985)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关系对于经济行动的影响,认为“弱嵌入性”的现象更为普遍。事实上,一方面,在传统经济社会学领域,帕森斯等人的观点过度夸大了社会系统对于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的作用,把行动者视为文化价值规范的偶人(刘少杰,2009),因而是一种“过度社会化”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古典、新古典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将经济活动中的行动者视为完全理性个人,忽视了人的绝大部分社会化属性,因而是一种“零嵌入性”的“原子化”观点。面对这两种极端的观点,Granovetter既反对传统经济社会学的过度嵌入性观点,更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零嵌入性观点,而折中地认为经济行动的嵌入性是间接受制于关系网络的一种“弱嵌入性”。

Granovetter认为经济行动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这种嵌入关系不仅包含了社会网络规范、文化、政治及宗教等因素,还考虑到了经济行动的经济和非经济动机(刘少杰,2009)。这一表述第一次明确了经济行动在内容、目标及过程方面对于非经济行动或制度的依赖程度,由此也奠定了嵌入性理论在新经济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

嵌入观点的意义。弱嵌入性观点的发展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并渐渐成为了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经济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边燕杰、邱海雄,2002)。

嵌入性观点创新了学术界对于一些重要经济现象的解释,使得后来的研究者在市场定价、经济绩效及制度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新的研究。具体来说,第一,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性解释了市场中的产品定价过程。经济学理论原本认为市场竞争决定了产品的价格,但买卖双方对于社会网络的嵌入常常使得产品的真实价格背离竞争性均衡价格。第二,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性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绩效的提升。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了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合作、激励、监督,这些都与生产效率有着密切关联。第三,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性影响了经济组织和制度的形成。产业中关键人物的社会网络构建过程,是对既存经济组织或制度的重建,新的组织或制度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技术经济效益(刘少杰,2009)。

随后,嵌入的观点便活跃于网络与组织(Nohria & Eccles,1992)、经济社会学(Lie,1997)、联盟网络理论(Gulati,1998)、社会资本(Ports,1998)及组织与战略等众多研究领域,并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嵌入性的类型。对于嵌入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主要包括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垂直嵌入与水平嵌入、认知嵌入与文化嵌入等类型(张荣祥,2009)。

首先,Granovetter(1985)将嵌入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关系性嵌入(Relational Embeddedness),即指行动者是嵌入人与人互动形成的关系之中的;另一类称为结构性嵌入(Structural Embeddedness),即指行动者所在的社会网络又是与其他社会网络相联系的。关系性嵌入强调行动者在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中受到的来自社会关系的影响,如各种规则性期望、相互赞同的渴望及互惠性原则等(陈钦约,2010),关注以信任为基础的对偶交换行为;而结构性嵌入强调行动者在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中受到的来自社会结构的影响,如来自社会结构的文化、价值等因素(朱晓霞,2011),重视网络整体中群体关系的影响作用。Andersson、Forsgren和Holm(2001)也把嵌入划分为关系性和结构性,但他们认为关系性嵌入说明了社会网络的亲密程度和动态变化,而结构性嵌入反映了行动者在网络内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具有相对静态性。

其次,Schweizer(1997)等学者将嵌入划分为垂直嵌入和水平嵌入两类。垂直嵌入指行动者所在的当地阶层与他所处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阶层性连结;水平嵌入是指行动者所处网络在社会性和文化性范围的渗透(张荣祥,2009)。Halinen和Tornroos(1998)则认为垂直嵌入是指社会网络中不同层次间的联系;而水平嵌入是指特定网络层次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具体的划分标准可按照地理范围、网络结构以及公司内部层级的不同作出划分。

最后,Zukin和DiMaggio(1990)等学者认为,嵌入性应划分为认知性嵌入和文化性嵌入。认知性嵌入是指行动者决策对原有思维意识的嵌入,即行动者对于周围环境的不同认知决定了他们的具体行为。这类原有认知包括了伦理、道德、情感及审美等因素,它们共同构成制约行动者决策的理性规范。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化性嵌入,即行动者的行为还要受到来自外部社会网络的集体理解力的影响。这类影响主要包括组织共同价值、正式规范等文化因素。

总之,不论嵌入概念应当如何分类,经济行动镶嵌于社会网络之中的共识早已形成。

(二)社会资本的共识与分歧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歧到共识,再从共识到分歧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二十世纪,尽管对于社会资本的概念尚存一定分歧,但还是达成了基本共识,即社会资本是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具有回报性的资源投资(Nan Lin,2001)。然而,在这一共识的背后,围绕社会资本理论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更为深刻的争论愈发激烈。究竟社会资本是关系还是资源、是集体还是个体、是结构还是行动?对于这三对矛盾的解答是当代经济社会学领域的讨论热点(刘少杰,2009)。

社会资本:资源还是关系。社会资本究竟是社会关系还是社会资源呢,学术界对此争论已久。科尔曼(1999)曾指出,社会资本的形成依赖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社会资本不同于有形的物质资本,是一种表现为人与人关系的无形资本。并且,社会资本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即具有生产性。获取社会资本有助于人或组织对于特定目标的实现,因而社会资本是一种关系。然而,这样的观点受到了大量学者(Burt,1992;Ports,1998)的批评。他们认为社会资本就是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资源,这种特殊的资源源自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Burt(1992)更将社会资本强调为一种从他人身上获取好处的机会和资源。当然,还有一些学者运用折中的思路来看待社会资本,比如Foley & Edward(1999)认为社会资本即是“网络加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单独的资源和单独的社会网络都不是社会资本。由于没有加入行动者的动态因素,静态的资源与网络并不能为行动者带来实际的效用。而在耿新(2010)等学者看来,作为社会资本载体的人、作为社会资本运转渠道的社会网络以及作为社会资本内容的潜在资源,这三者的动态组合共同诠释了社会资本的内涵。因此,只有依托于人的行动而活跃起来的社会网络及其潜在资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集体还是个人。目前,社会资本的集体论被广泛接受,而个体论只适用于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等特定问题的研究。社会资本的集体观点始于Bourdieu的研究,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某个团体为了维持团体的团结和控制而进行的投资。集体社会资本往往具有明确的界限,体现了强烈的排外特征。然而,社会资本集体论的缺陷在于过分强调了社会资本的密集性和紧密性(林南,2001;刘少杰,2009)。集体的边界和内部的团结仅仅解释了社会资本的部分特征,社会资本还可以通过开放网络间的联结实现流动和增值。即网络完全有能力将不同团体的内部社会资本进行连接。针对网络间的沟通,Granovetter、Burt等学者都做了大量论证。

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个人与集体,其实是嵌入社会情境的两个层次。个人是嵌入集体之中的,集体又是嵌入更大的社会网络之中的。一方面,如果片面强调社会资本的集体观点,就很容易忽略社会资本的行动主体―人。尤其在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中,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过分看重个人社会资本,从而忽视了社会资本集合的整体效应,也是对社会资本理解的一种偏误(王凤彬、李奇会,2007)。

社会资本:结构还是行动。既然社会资本是嵌入社会网络的投资,那么对于这一概念的分析究竟应该强调网络结构的作用还是行动者个体行为的影响呢,传统社会学理论并未达成共识。林南(2001)的研究只是尽可能折中了这一分歧。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被称为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刘少杰,2009)。他认为存在两个核心问题,即个体如何在社会关系中投资与个体如何从社会关系中获利。传统社会资本研究强调了社会结构视角,而林南却创新地加入了个体的选择行为这一因素,从而统一了结构与行动的观点,也更为真实地反映了社会资本的作用。正如他在《社会资本》一书中提到的,人的选择行为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而社会关系就是社会结构。因此,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必须坚持在结构与行动的互动关系中层层展开。

结论

经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一方面,Granovetter的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嵌入思想强调了行动者通过社会互动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这一网络对行动者行为的影响。动态的行动者行动与静态的网络结构,二者共同揭示经济社会现象的实质。另一方面,林南等人的社会资本理论,以资源、结构和行动为核心。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资源是一切投资活动的目标,社会结构是投资活动的场所,而行动者及其行动是投资活动的参与者。因此,社会资本是一个包含了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的投资过程。正如刘少杰(2009)所说,社会资本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对象,更是一种实践活动。换言之,社会网络理论解释了行动者如何通过社会关系中的联结实现信息、资源的获取以及能力的提升,这本就是一种结构与行动的结合。而社会资本的三个要点表明:第一,社会资本嵌入于社会网络;第二,社会资本可以获取增值资源;第三,社会资本也是一项投资活动(刘少杰,2009)。即社会资本是资本视角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反映了社会资源对于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陆德梅、朱国宏,2003)。

综上所述,在本文看来,社会网络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但中心点都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及其互动而展开的。因此,本文的观点认为,社会资本就是基于信任的、依附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可以为行为人带来经济资源的合作关系集合。换言之,社会资本最终将表现为能够获取的社会网络及其资源,因而社会资本就是动态的社会网络。

参考文献:

1.Bian Y, Ang S. 1997. Guanxi network and job mobility in China and Singapore. Social Forces 75

2.Burt, R.S. 1992. Structural Hol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Coleman, J. 1994. A 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 on Economic Sociology, in Smelser,N.and Swedberg,R.(eds).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6)

5.Granovetter, Mark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eddnes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6.Granovetter, Mark. 1992. Economic Institutions as Social Construction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cta Sociologica 35

7.Lie, John. 1997. Sociology of Markets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3

8.Lin, N. 2001.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in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 [M]. New York: Aldinede Gruyter Press

9.Port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10.Ronald S. Burt. 2000.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edited by Robert 1. Sutton and Barry M. Staw Greenwich, CT: JAL press

11.Schweitzer, T. 1997. Embeddedness of ethnographic cases: A social networks perspective [J]. Current Anthropology 38

12.Uzzi, B. 1997.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

1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14.曹德骏,左世翔.新经济社会学市场网络观综述[J].经济学家,2012(1)

篇5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文课堂;利弊影响

网络语言其实有两则不同的含义,第一,是说和网络有关系的特别性语言和专业语言,比如说网络病毒、软件等。第二,就是网络交流过程中经常用到的语言词语,比如说给力、小伙伴、妹子等。鉴于本文研究的内容是网络语言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影响,所以,我们主要研究网络语言的第二种含义。

一、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利”

1.网络语言的自身优势

(1)生动形象

网络语言可以很好地为受用者营造了一种非常好的虚拟交流空间,而且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情感的真实流露,并且在网络语言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针对性非常强的词语,比如说“菜鸟”“恐龙”等,新词语的出现符合人们实际生活的审美要求。

(2)幽默风趣

虚拟空间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提供了相对轻松的交流环境,网络语言也是在这种集思广益的环境中出现的。所以,网络语言就会出现很多幽默风趣的词语,主要适用群体都是现阶段的中学生和高中生等,比如说“坑爹”“大神”等。

(3)新颖实用

新颖是网络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在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可以随意畅想,在虚拟空间中人们挣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没有限制地遐想和创造,因此,体现出网络语言的新颖性。

2.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工作的影响

(1)“创新人民语言,为丰富现代化汉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句话是中国北京大学的中文系教授苏培成说的,他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一个时展的象征,也是学生思想的释放。语言文字需要一定的规范才可以继续使用,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育当中更加需要规范。这里所述的规范并不是将语言表达管理的非常死板,不能越过雷池半步,这种规范不是我们需要的。

(2)增强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交流速度,为初中语文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课题和素材

网络是一个大众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因为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和全覆盖的内容性,成为日常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还有就是众多初中生活跃的思想和个性,更加容易催生出新的创作形式和素材。除此之外,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方面,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已经成为表现自我和展现个性的重要方式,很多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不单单迎合了他人的创作理念,而且一些新奇、幽默、个性的词语也在不断地出现,为语言文字创作提供了非常广大的空间。

二、学会摒弃网络语言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弊”

1.摒弃网络语言中带有低俗、恶俗的词汇

因为网络交流平台的门槛低。虽然说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但是也为部分低俗文化的需求敞开大门,比如,网络游戏中残暴画面、人性攻击和网络论坛中互相谩骂的情况时有发生,让很多教育工作者为中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堪忧,如果不幸部分中学生被“一枪击毙”,造成的损失是没有办法估量的。

2.过量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语文水平能力下降

网络语言中会出现一些积极向上的词语,但是,随之而来的负面词汇也会令人担忧。比如,网络词汇中的“给力”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社会发展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完成,在发展的过程中,粗俗、低俗和语言文化会影响整个社会语文水平的下降,尤其是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本来就是生活在人生定型的黄金时期,如果接受了不良思想的影响,造成的后果无法想象。

3.滋养学生不健康的学习心态

网络信息资源为部分勤奋好学的学生打开了学习和研究的另一种渠道,更加方便和快捷,但是也为很多懒散的学生提供了投机取巧和抄袭的方便,这样影响的不单单是学生成绩的下降和学习能力的降低,最主要的是滋养了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和不良的思维发展模式。

网络语言的利弊两面性在语文教育工作中,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而且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融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不能出现拒之千里之外的思想,需要虚心接受和学习,领悟网络语言中反映出来的积极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的两面性。

参考文献:

篇6

(一)有利的方面

面授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着函授或网络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笔者曾经问过一些学员,他们愿意网上学习还是亲自到教室接受教师的当面辅导,绝大多数学员的答案是后者,理由是:到教室来听课有学习氛围,听着老师的讲解,自己可以同步思考问题,且随时可以提问,还可以听到别人的意见,有利于互相学习;而如果坐在家里,看着网上的课件或视频,或听着录音材料时,自己容易走神,常常不知道相关的内容在书上的哪个地方;更糟糕的是,如果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只列了条条框框,或者大量参考教材外的资料,没有按照教材的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时,学员更是摸不着头脑,导致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1.师生互动迅速直接,有利于疑难点的理解。

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尤其来自英文翻译或英文字母缩写术语,更难理解记忆。如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MFN(最惠国待遇原则)、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MS(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等等,这些术语没有教师的面授讲解是很难识记的,甚至会打击学员自学的信心。在面授辅导过程中,教师会对这些难记的术语、难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与疏通,并且可以即时接收学员的听课反馈,帮助学员消除学习障碍,实现迅速直接的互动教学。

2.眼到、耳到、心到、手到,实现高效学习。

在面授辅导过程中,教师会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则充分调动其感觉器官———眼看、耳听、心想、手记(笔记)来接受学习信息,实现高效学习。

3.提纲挈领,梳理重点。

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多而杂,通过教师面授提纲挈领的讲解,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学生得以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晓重点,不至于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国际经济法法律规范当中。

(二)弊端

面授辅导固然有很多的好处,然而这种教学组织方式需要召集所有的学生到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来学习,这种不灵活性必然导致面授辅导存在如下劣势:

1.工学矛盾致使面授辅导到课率低。

由于开放教育学员一般都有工作,他们白天上班,晚上有时还要加班,也有一些要处理的事情,因此开放教育的课堂面授都可能一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几个甚至一个学员来讲课,基本上很难出现典型的全日制教育学生全勤的课堂教学情景。工学矛盾使得面授教师不能严格要求学生的到课率,不好开展有气氛的课堂讨论,也不能过多依赖面授的教学效果。

2.面授时间有限,教学方法单一。

王传丽教授主编的《国际经济法》教材内容有十章,多达448页,而面授辅导的次数是8次,每次3课时,如果全面讲解,即使教师可以做到滔滔不绝,学生也会听得云里雾里。因此,面授时教师大多结合主教材,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提示和答疑,将更多的阅读教材的任务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很难摆脱传统教学固有的劣势:“教师为主宰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

3.难以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开放教育的学员已有的知识背景各不相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差异。不少修读法学本科的学员并没有法学专科的知识基础,也没有很高的英语水平,因此不但难以理解国际经济法教学中所涉及的一些法学术语,更难以识记一些需要以英文理解为依托的基本概念。学员的这些学习困难在面授辅导时不能完全得到解决,因为,不同的学员有不同的问题,而受面授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选择其中最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来解决,其他具有个性化的问题只能留待课后,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

二、国际经济法课程网络教学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的方面

1.突破时空限制,保证学习时间。

网络学习突破时空藩篱,可解决学员的家学矛盾、工学矛盾。学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观看VOD点播、利用课件学习,更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学员进行讨论,有问题还可以与教师利用BBS等方式进行交流。这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显然为上班族的学习时间提供了更多的保证。

2.较好地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网络教学时间灵活,除网上实时讨论需要学员在特定的时间集中发言,其他的网络教学手段对学员的参与时间没有特别的要求,满足了学员在学习时间上的个性需求;网络教学资源多样,既有本校老师的面授课件、教案、VOD点播,实时和非实时课程论坛,专业的案例分析库,又有其他电大(省电大、中央电大)老师的教学资源,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知识基础选择本校或外校的学习资源———法学专科背景的学员可能只需要浏览课件的重点、难点解析就能掌握该次课的学习任务,非法学专科背景的学员可能光看课件、教案还不能弄懂该次课的学习内容,必须再借助课程论坛的提问和讨论才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参加案例讨论更充分。

由于学员到课率低,且囿于面授时间有限,面授时教师总是无法组织有气氛的、充分的课堂案例讨论。这一缺陷正好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来弥补。国际经济法的案例由于远离一般学员的现实生活环境,因而不易为他们所感受。没有进行讨论前的专业知识准备,学员几乎很难凭已有的知识背景或生活经验来进行案例分析。而如果将案例挂上课程论坛———实时或非实时均可,则学员可以事先通过查找教材或搜索网络做好这些专业知识的准备,从而得以有理有据地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

(二)弊端

1.对学员的主动性学习要求高。

网络教学要求学员必须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意愿强烈,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在面对充满各种诱惑的网络信息时,只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资源,然后专心地进行理解、识记、分析等学习活动。事实上,很多开放教育的学员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少学员专业基础知识很薄弱,学习主动性也不强,他们可能很少自觉地在网上进行枯燥的学习活动。对这样的学员而言,网络教学效果不佳。

2.缺乏师生、生生情感互动,影响教学效果。

法学课程大多枯燥,国际经济法尤其如此,在一个缺乏师生、生生情感互动的网络环境中,不仅学员难以集中精力、提起兴趣来学习,教师也由于对着录音录像的机器讲课,而无法焕发激情,更无法基于学员的即时反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

3.只能调动学员的一种或两种感觉器官,不利于新知识的理解记忆。

与面授教学充分调动学员的感觉器官接收学习信息相比,网络教学手段只能调动学员的一种或两种感觉器官,如阅读课件或教案时,只有眼到;收听音频时,只有耳到;点播视频时,只有眼到、耳到;即使是双向视频,也会由于跟老师之间存在很大的物理距离而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用心去理解记忆新知识。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法的课程教学中,无论是面授辅导还是网络教学,都各有利弊。这两种教学手段如何结合,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国际经济法课程面授辅导与网络教学的结合途径

(一)“网上”“网下”结合,互补提高教学效果

在第一次面授辅导时,面授教师应向学员介绍可以采用的网络学习途径,明确本门课程网络学习的任务,给学员出示一份自主学习建议表。根据这份自主学习建议表,学员得以知道下一次面授时将涉及教材的哪些章节。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学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搜集学习资源,如相关法律条文、司法解释、案例、法学术语释义等,为高效地参加面授辅导做准备。以《国际经济法》教材第二章为例,教学重点为《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和国际贸易术语。学员在预习过程中,可以从网上搜索的学习资源有:有关合同是否成立的案例、涉及贸易术语的风险责任划分的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条文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范本等。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面授辅导就不再囿于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员忙忙碌碌地划记这一刻板枯燥且缺乏创新的传统模式;相反,面授辅导的课堂将呈现一派师生互动良好、生生互动活跃、知识传播通畅的理想场面。如前文所提到的,网络教学因为缺乏师生、生生情感互动而影响学习效果,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在面授时补上情感互动这一环节。如老师组织开展一次网上实时案例讨论,讨论时是分组进行的———各组学员都点击进入自己所在的组发言。讨论结束后,老师给各组组长布置一个任务:对自己组内学员的观点形成一个小组总结,下次面授时在课上陈述,陈述时其他的组员还可以做出补充,老师则可以对案例中的一些争议问题做出点评,并回答学员的提问。这种“网上“”网下”结合的方法不仅提高了面授辅导的效率,而且巩固了网络教学的效果。

(二)教师加强对网络教学的主导与控制

篇7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

医学微生物学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然而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弊端。该文就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优越性

1.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医学基础课,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将微观世界转换成宏观可视的图片、动画, 化难为易,既使学生提高对基础课程的兴趣,减少排斥感,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1.2 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配合适当的讲解, 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讲授细菌大小时, 使用放大后针尖上细菌的图片,通过细菌与针尖大小的比较, 可以很容易理解微米的概念及对细菌大小的认识。

1.3 教学手段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发挥网络优势,如在校园网上, 实现网上答疑、网上作业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课后利用网络展开讨论,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学习辅助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热情。

2 多媒体使用中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2.1信息量过大,不易记忆

由于学生对新知识不了解,在短时间内吸收过大的信息量,使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理解消化。导致所有的内容都看到了,但都没有掌握好,容易使学生不得要点,背离了教学基本要求。

改进方法:多媒体课件应以书本知识为主,补充内容要紧密联系本章节知识点且不宜过多。用于加强学生理解记忆的图片动画要有代表性,在顺序上从易到难,一个知识点一张到两张图片为宜。

2.2课件制作内容过于枯燥,文字过多

有些教师的课件只是以屏幕代替黑板,还不如看书自由,内容枯燥无味,失去了多媒体活泼生动的优势。

改进方法: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以教学大纲为轴线,按照教材内容以提纲方式表达,避免过多文字叙述。以提纲为主,关键词为辅,加以图片动画演示加强理解记忆,其余内容由教师讲述,这样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与教师的讲课思路同步配合,做到简洁明快,内容适当,重点突出。

2.3课件制作过于华丽新奇,本末倒置

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加入大量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图片动画,或经常变换课件模板,用新奇华丽文字模板来吸引学生注意。结果授课时学生讨论的是本次课那个动画好看,哪个文字漂亮,下次课会变成什么新鲜样子等,忘记了学习课件中所要讲授的知识,造成课件的使用走入歧途。

改进方法:课件要避免加入过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动画图片,使用模板,不宜频繁更改,一个大章节更换一次模板为宜。且模板背景要简单大方,文字大小适中。根据教室情况,选用学生看得清楚明白的背景文字。

2.4 忽略了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多媒体使用中,有些教师在全神贯注点击鼠标,照着屏幕读念,看一张讲一张,没有任何思路和连续性。学生看着屏幕从头听到尾,不知那是重点,不知如何理解记忆思考。

改进方法: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要深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过程应该是由教师主导。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内容的主次重点,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自己的课件。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只起辅助作用,绝非决定作用。

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要认识到多媒体的不足之处,不能一味的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只有扬长避短,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倩如,王娜,臧文巧.多媒体教学之利弊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报,2007,19(4):384

篇8

(1)网络及多媒体在今天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它可以将传统教学以及新兴教学结合,在网上可以查到以往的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资料,还有课件、视频等其他数据资料,而且不止于国内教学,网络可以将国内外甚至是欧洲体育舞蹈强国的先进教育模式以及内容都放在网络上,学生通过网络及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查找到更多的资料,网络及多媒体可以容纳老师、学校无法提供的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可以更有效地融合更多的资源。如此以往下去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可以掌握体育舞蹈的相关基础知识、技术动作也可以在课外充分利用时间去掌握体育舞蹈的其他相关文化发展知识,不仅可以进行额外的补充学习,也可以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与生活,让学生们扩大视野,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们掌握的知识更为充实完整,在课堂中无法获取的知识,或由于资源有限无法提供的知识都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在广阔的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充,这样可以相得益彰地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

(2)由于以往传统教育中的教育方式及教育手段相对简单,体育舞蹈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在总结前人教学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开发,但毕竟是借助单一人力,或者是小部分人的教学经验进行的总结,受到老师本身技术水平限制影响,所传授的技术动作也相对简单和传统,没有很好地吸纳其他方面的知识。但是网络及多媒体的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补充这一缺陷,网络及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方法及手段,网络及多媒体可以包含很多方面的知识,例如舞蹈训练学、舞蹈心理学、运动解剖学等,除此之外还有更形象直观的视频演绎,包括优秀体育舞蹈选手的视频录像,除此之外网络及多媒体还能提供更多体育舞蹈音乐素材。

(3)网络可以避开传统教育中的一些限制,网络及多媒体这个大课堂可以容纳几乎所有想向它吸取知识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向它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而且网络不仅有很大的包容性也有很大的自由性。不会像现实的体育舞蹈教学一样,所有的学生都按老师的进度学习舞蹈技术,但是每个人已经掌握的技术水平有高有低,正因如此,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再需要补充的知识也不同,网络也可以按每个人的需要为每个人提供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满足每个人不同的需求。

(4)网络不仅没有空间深度的限制也没有时间长度的限制,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有所不同,因为网络及多媒体中容纳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没有在课堂上将所学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掌握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的时间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进行自主学习。

2多媒体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利弊

多媒体因为其发展有限在之前体育舞蹈教学中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的体育舞蹈教学方式大多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一板一眼,一把一式地去教会学生,在这种方式之下,学生不但学习得枯燥无味,而且重复枯燥的基本步法学习容易产生怠慢消极的情绪,重复遍数多了之后,教学的老师也会心生乏味,对教学不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多媒体教学会避免这个弊端,在多媒体的教学之中,多媒体的教育形式新颖以及多方面的教学模式,会为学生的教学起到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网络及多媒体上音像、视频、图像、录像的资料让学生被多种生动的教学方式的展示所打动,进而推动教学的发展。但是网络及多媒体的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性,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所以在进行新兴教学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传统教学和新兴教学的相辅相助,要扬长避短,让新兴教育辅助传统教学在学生间更好地展开。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7703

作者简介:陶佳(1981-),女,硕士,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远程教育、教育信息技术。

0 引言

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模式由于自身的不足,已难以承担起这个重要使命,信息技术教育正是在此种形式下应运而生。

1 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及发展概况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信息技术课,即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二是指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即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学习阶段,学生和教师还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③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阶段,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实现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弊

2.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显示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2.1.1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信息技术教学使得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难以表述的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够生动、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知识是通过外部刺激而获取的,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多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不是单一的外部刺激。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的视觉和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感官渠道,且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的信息比通过单一感官获取的信息更益于保持。信息技术能看、能听、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

2.1.2 使终身教育有了可能,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网络教育的覆盖面广、适应性强,能满足不同特征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需要。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后,学习可以不再局限于学校,学生上课不受教室、学校、地域、国家的限制,拥有网络硬件并懂得基础操作的人都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点,根据自身的特点使用网络教育资源。“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将以终身教育的形式得到实现,人们可以随时加入网络学校的学习,教育将不再被划分成几段,它会自然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使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对提高全民素质极具意义。

2.1.3 交互性强,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

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均由教师安排,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和接受。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提问、课堂反馈而快速调出各种资料,进行现场分析和解答,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如演示型、讨论型、游戏型等,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不失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

2.2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再先进也只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缺陷与不足之处。

(1)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教学工具和应用软件层出不穷。目前仍有一些教师还未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难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有些学校未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师、学生进行有效整合,只是生搬硬套,为了教育教学信息化而勉强使用,教师也有老“牛”拉车不堪重负之感,使得信息化教学质量和效益不高,迟滞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人灌”变“电灌”。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有些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外衣下,进行着传统教学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上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程度令人头昏目眩,学生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外,实质性的课程内容所剩无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质上是用“信息技术的葫芦”卖“应试教育的酒”。在浓厚的传统教学氛围下,信息技术教学衍生出了新形式的满堂灌,即“人灌”变成了“电灌”。

(3)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缺乏情感交流。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传递教学内容的媒介和载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师将自己的观点、思想付诸于图像、文字、动画等形式,通过媒介传递给学生,而教师的态度、情绪、感情却在传输中所剩无几,这会导致师生关系的淡化和情感交流的匮乏。事实上,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师生间不仅需要知识交流,更需要情感交流。信息技术教学的这种情感缺乏和示范效应的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盲目使用,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盲目化,不论什么课程、什么内容都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某些方面比其它教学手段有优势,是教学手段的一种选择,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补充。不管信息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问题解决对策

3.1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信息时代的师生

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已成为判定其能否作为信息时代合格教师的重要标准。教育职能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的一部分,以此来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大、中专师范院校应加大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即加强对未来教师的培训。

“一流的教育必须有一流的教师支撑”,信息技术教育不只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本质。信息技术的运用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还没有照搬照套的例子,教师要积极探索,将优秀的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整合,寻求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以既能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又能充分发挥其教学评价、监督控制、师生情感交流功能的优势,将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完美结合。

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会学生甄别垃圾与有用信息,提高他们的免疫判断力。同时,有必要开展一定的心理辅导工作,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避免网上沉溺现象的发生。

3.2 积极探索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教师的“教”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认识活动来实现,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信息技术教学切忌不顾学生的反应而“满堂灌”,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为“满堂灌”提供了条件。

信息技术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十分重要。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埋头苦讲,要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可适时地提问质疑,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还可以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让他们也能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信息技术教学要尽可能利用不同途径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书本的苦役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能时时想到学生,并结合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就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3.3 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扬长避短

虽然信息技术与众多其它教学方法相比,有着独特的优点,但是对于总的学习目标和全体学生来说,不存在一种普遍优于其它手段的教学方法。最优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特点而定的。提倡信息技术教学,决不是要否定其它教学方法,而是应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辅之以传统手段。操作性比较强,或需要展示大量图表,或要展示实验过程的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十分有利,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形体语言对学生的感染作用。

3.4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教师应以富有人格魅力和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样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对学生心理产生正面效应,这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还应进一步加强,否则会出现“学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要学什么”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即使到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进行自动化教学的时候,教师的作用也丝毫不能减弱,教师要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4 结语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诚然,信息技术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与完善。应逐步健全信息技术教育机制,加大投入,解决信息技术教育现存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促进教育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DB/OL].http:///xhlp584211/blog/p_45/,2007.

[2]李春民,章承林.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2).

[3]程艳林,庞燕,詹健.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及对策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6).

[4]丁爱萍.多媒体教学利弊谈[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篇10

网络化英语教学的应用要掌握好一些关键要素,才能确保网络化英语教学的效果。首先,网络化英语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对教师的英语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教师的选择能力和控制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否则难以确保网络化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其次,网络化英语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有较高要求。网络化英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少课堂气氛和教师直接约束,这就需要学生更加主动地发挥其学习积极性,才能确保有效的学习,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再次,网络化英语教学的创新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养成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的教学习惯。教师要适应从教学主体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的身份。学生要适应走出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等着教师来“喂知识”,要自己去寻找、探索英语知识,在资源充分的网络环境中进行英语学习。此外,网络化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它是一个开放的、可以实现共同进步的教学平台。

2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应用

2.1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

人的思想是人行为的有效指导,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网络化英语教学的应用极为关键。首先,要转变教学的主体认识观念,逐渐地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角”地位,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参与性,使其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转变,以发挥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其次,要放开思想约束,逐渐地适应网络教学的广阔、弹性和创意性,为学生创造更适宜其学习个性发挥的学习空间,使其能在这一环境影响下主动地探索知识、积极地学习知识、深入地研究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再次,建立师生互动学习理念,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教学的互动性,使网络教学的自主性、广泛性、灵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第四,教师对于网络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认识,对于网络教学的利弊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能够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规避其教学缺点,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五,建立和提高英语教学创新理念,敢于发现、敢于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教和学的创新思考、创新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英语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2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下,要利用其教学资源,充分地实现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探索,结合学生兴趣,针对某一主题安排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学习。例如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宜学生个体学习的英语网站,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英语阅读、网上英语交流等。第二,重视英语教学的协作性、互交指导性。以一个共同学习、探索的态度融入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协助学习、互交指导学习。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中,放下教师的英语知识传播者身份,将自己转变成一个英语学习的“领路人”,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另一方面,活跃网络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充分的学习交流,提高同学之间英语合作学习的效率。再次,科学合理地采用网络教学,有规划、有步骤地优化英语教学效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认识、了解、接受和发展的漫长过程,网络化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应用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总结教学应用中的不足和优势,积极地对其应用理念进行完善和开发,使英语教学逐渐适应网络化教学模式,降低英语教学的困难,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2.3网络化英语教学的意义分析

网络化已经逐步成为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保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接受全新的教学方式,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的网络化时代,是目前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全新的教育格局,加强英语教学的效果,实现网络化的英语教学方式与教育方法,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现有英语教学的弊端,从而弥补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实现高效的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