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监测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监测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监测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焦虑;恐惧;歧视;心理疏导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也是近年来威胁人类健康主要疾病之一。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据文献报道[1],感染人数约占1.3亿。对于患者来说,对亲情、婚情、入学、就业、社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甚至歧视,患者易陷入极度的精神痛苦和心理折磨中,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故监测病人的心理活动,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促进患者的健康,延缓和阻止疾病的进展。

1 临床资料

本科自2009年3月—2009年7月共收治乙型肝炎病人265例,男180例,女85例,年龄15~74岁,其中乙型肝炎患者208例,肝硬化患者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5例,入院后给予抗病毒,调节凝血类药,保肝利胆药,营养支持类的药,住院时间8~69天,肝功能正常出院236例,未愈26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肝昏迷、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癌。

2 临床特点

乙型肝炎多为反复发作慢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体液、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目前只能控制,不能治愈[2],且抗病毒治疗时间长,费用大,带给家庭经济压力大,乙型肝炎患者有少数发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出院后仍需要坚持抗病毒治疗,定期检查及随访。

3 护理

病人长期隔离在充满紧张和忙碌的病房里,医护人员实施三级防护造成患者焦虑、恐惧、情绪低落,想念家人,担心病情预后,住院期间,护士要认真评估病人的心理情况,分析原因,重视其需要。

3.1 与病人交流 用倾听技巧鼓励病人说出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耐心解释本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案、注意事项,使病人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在病人住院期间要时时观察患者的反应,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和安慰,随时告知病情恢复情况,尤其要满足病人生活需要,满足患者被了解的需要,减轻患者的孤独感。

3.2 科学宣教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慢性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有医源性伤口感染,母婴垂直传播,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病,医护人员要将此信息反复传达给大众及病人家属,消除大家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恐惧和歧视。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时间长,费用较昂贵,因此给家庭带来一定经济和精神压力,护理人员应给予家属更多的支持和同情,注意与家属的沟通,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及时将患者情况与家属沟通,取得社会支持,尤其是家人支持非常重要,具有缓解病人压力,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作用,增强病人治疗疾病的信心。

3.3 对少数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少数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这种现象使许多患者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谈时,应耐心聆听其倾诉,不轻易打断,并用简单的语言或体态语言回答患者,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对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性要有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乙肝与肝癌的相关性,又要看到这种比例不是很高的现实,肝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免疫状态,而免疫状态又与个人情绪密切相关,心理负担过重只会影响预后,对病情毫无用处,乐观地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良好而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明智的做法。

3.4 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劳累,规律生活,戒烟酒,饮食合理,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和油炸的食品,若胡乱忌口,使病人无法得到充足营养,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3.5 坚持随访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长期的过程,医护人员要想方设法使病人认识到随访的重要性、必要性,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情况下,1个月检查1次,病情稳定3个月检查1次,如身体不适要及时复查。

4 小结

护士在对乙型肝炎病人护理过程中感同身受,最能了解病人的心理负担和痛苦情绪,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心理疏导,争取社会支持力量,使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排除不良心理状态,促其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血、晨痰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以及肺功能损害程度与CRP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60例,进行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和一秒率(FEV1/FVC)测定;收集患者晨痰及同期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CRP浓度。同时,选择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CRP测定。结果: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晨痰CRP含量分别高达(28.37±9.35)、(29.68±8.41)mg/L,而缓解期迅速下降至(6.28±2.16)、(12.42±5.53)mg/L,较急性加重期显著降低(P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反应蛋白;肺功能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reactive protein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on pulmonary disease.Tan Yingqiang.(People’s hospital of Taishan city,Guangdong 529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C-reactive protein(CRP)lev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 and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on pulmonary disease(COPD),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function and CRP levels.Methods:Sputum and serum specimens were obtained from 60 COPD patients diagnose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riteria.The CRP level was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The lung function indexes such as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and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 were also determined.Results:The serum CRP levels of COPD patients at exacerbation(28.37±9.35),(29.68±8.41)mg/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atients at stable(6.28±2.16),(12.42±5.53)mg/L(P

【Key Words】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reactive protein;Lung function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呼吸道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1],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COPD的患病率居世界各疾病患病率顺位的第12位、主要死因的第6位[2]。近年来,国外有多项研究发现COPD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关[3]。COPD患者处于稳定期时其血清CRP水平就高于健康对照人群,研究认为这种高水平CRP可能与COPD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所致的体重下降、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有关[4]。针对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CRP水平测定的临床价值研究不多,本文进行了一项针对COPD急性加重期CRP水平与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指标相关关系的研究,旨在探讨CRP水平测定在COPD急性加重中的临床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收治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62~89岁,平均(76.5±6.4)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5]。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常规治疗病情转入缓解期。另选择30例体检健康的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61~87岁,平均(75.8±7.3)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外伤、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年龄及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所有病人均接受包括氧疗、平喘、祛痰、抗感染、利尿等及其他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在患者入院当天采用美国Vmax 229肺功能仪(Sensor medics)进行肺功能测定,测定指标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1秒率(FEV1/FVC)。患者入院次日收集病人晨痰入标本盒,将痰液去除唾液及杂物后放置于振荡器上混匀;测定痰液的总体积;痰标本用0.1%1,4-二硫苏糖醇(1,4-dithiothreitol)液化痰液,然后与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混匀,2000r/min离心5min,抽取3ml上清液于-20℃冷冻,用于痰CRP检测。收集病人空腹静脉血3ml入肝素抗凝管;抽取正常对照者空腹静脉血3ml入肝素抗凝管。摇匀静脉血,2000r/min离心10min,抽取上清血于-20℃冷冻,用于血清CRP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2.1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与晨痰CRP的检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CRP含量为(28.37±9.35)mg/L,晨痰CRP含量为(29.68±8.41)m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14±0.62)mg/L(P

2.2 肺功能与CRP浓度变化的相关分析: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FEV1为(39.40±l6.33)%、FEV1/FVC为(60.12±12.89)%。肺功能FEV1变化与血、晨痰CRP浓度变化呈负相关(分别为r=-0.856和r=-0.527,P均

3 讨论

长期以来,COPD急性加重的诊断定义及严重度评估缺乏统一标准[6]。2006年9月新版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创议(GOLD)中将COPD急性加重其定义为:原有的呼吸困难、咳嗽和(或)咳痰症状超出日常的变化范围,呈急性起病并需改变原来的规则用药治疗。但由于COPD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差,除症状体征表现外,其血白细胞改变常不明显,胸片亦缺乏特异表现,而痰培养因耗时较长,易受污染,故诊断COPD急性加重常缺乏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CRP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对各种刺激因素包括感染、组织损伤、坏死均能迅速反应。当组织发生炎症时,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刺激肝脏合成,在6~9h后即可升高,尤其是细菌性感染时升高更为显著。据文献报道,CRP水平升高有助于细菌性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由于CRP对感染或炎症的反应迅速,因此常用作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近年来对CRP的研究有了更新的认识。吴尚洁等[7]的研究提示:CRP水平与气流受限程度呈正相关,且其有随FEV1下降而增高的趋势。CRP半衰期短,为5~7h,其测定不受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只有原发病得到控制,炎症吸收,CRP才能恢复正常,而且比其他急性蛋白反应要快。Stockley RA等[8]发现咳脓痰者CRP水平显著升高,其痰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咳白黏痰者。笔者观察的COPD病例中,患者痰中CRP浓度高于同期血中的浓度,表明在气道炎症时,呼吸道本身存在CRP的分泌。同时笔者发现,急性加重期患者,晨痰中CRP的浓度较稳定期患者明显增高,进一步表明COPD急性加重期局部气道慢性炎症。

肺功能检测中FEV1和FEV1/FVC的降低显示着肺功能损害的程度,也是COPD诊断及分级的重要指标。本组资料显示,FEV1和FEV1/FVC的降低与患者血、晨痰中CRP浓度的升高呈负相关,提示CRP浓度的提高可能与肺功能的损害有关。

综上,血清和晨痰CRP水平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血清和晨痰CRP水平能反映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 Pauwels RA,Buist AS,Calverley PM,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NHLBI/WHO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 Workshop summa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5):1256~1276.

[2] Rennard S,Decramer M,Calverley PM,et al.Impact of COPD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in 2000:subjects' perspective of Confronting COPD International Survey[J].Eur Respir J,2002,20(4):799~805.

[3] Eid AA,Ionescu AA,Nixon LS,et al.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4(8 Pt 1):1414~1418.

[4] Saito H,Sherwood ER,Varma TK,et al.Effects of aging on mortality,hypothermia,and cytokine induction in mice with endotoxemia or sepsis[J].Mech Ageing Dev,2003,124(10~12):1047~1058.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6] 周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疗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9):1471~1473.

[7] 吴尚洁,陈平,蒋惜念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肺功能变化的相关性[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4):444~446.

[8] Stockley RA,O’Brien C,Pye A,et al.Relationship of sputum color to nature and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J].Chest,2000,117(6):1638~1645.

篇3

【关键词】慢性血吸虫;血清学检测;B超检查;意义探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04-02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据估计,全球有78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的流行,受威胁人口约5-6亿,感染血吸虫病者2.42亿[1]。我国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是日本血吸虫病4个流行国中最严重的国家,也是全球血吸虫病危害最严重的4个国家之一。

湖南省历史上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血吸虫病患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药物治疗,这批患者目前大多年逾花甲。如何诊断这些患者血吸虫病病情,成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核心[2]。一直以来临床诊断中将肝脏组织活检作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 但其具有创伤性, 临床上难以将其作为常规检查[3]。而血清学检测工作量小、依从性高等优点,广泛用于血吸虫病检查,是我国当前血吸虫病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4-7]。B超诊断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血吸虫病的超声诊断发展史也大致相同。常用于超声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指标有:肝实质回声的改变、肝脾大小的测定、门静脉系统的测量。超声检查是非损伤性诊断方法,操作简便,能准确发现肝脏血吸虫病的病理改变并可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在现场短期内可检查大量人群,立即可获结果,使用统一标准检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8]。本文旨在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检测与超声检查的比对,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1 免疫分析学方法

1.1 皮内试验(ID)是一种检测受试者对血吸虫抗原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若受试者曾经感染过血吸虫,那么机体内则有相应的抗体(皮肤致敏性抗体 IgE),当受试者皮内注射少量血吸虫抗原时,抗原与皮内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导致宿主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产生局部丘疹现象,即为阳性。若未曾感染过血吸虫,则注射后不会引起局部红肿现象,即为阴性。ID便、快速、通常用于现场筛选可疑病例,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性反应[9]。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ID已经很少现场使用。

1.2 间接凝集实验(IHA)

是将可溶性抗原(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红细胞)的表面作为试剂,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的一种血清学方法。将一系列倍比稀释血清加到血凝板上,并分别加入致敏细胞悬液,振荡,静置。以出现凝集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为阳性反应终点。IHA大致可分为4类:(1)IHA用抗原致敏红细胞以检测样品中的相应抗原;(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用特异性抗体致敏红细胞,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3)间接血凝抑制试验;(4)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IHA操作简捷,快速有效,并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但其诊断抗原的稳定性较差,交叉反应率稍高,且致敏红细胞存在着批间差异,反应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10] ,故仍待进一步研究。

1.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祝慧萍等[11]通过诊断试验Meta分析,综合评价间接血凝集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效果。结果显示IHA法的综合灵敏度为0.721,诊断优势比为6.686。ELISA法的综合灵敏度为0.633,诊断优势比为2.963。结论两种血清学诊断试验(IHA和ELISA)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准确度中等,IHA略高于ELI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诊断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病均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

1.4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血吸虫抗体(IgG)与胶体染料标记的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相结合,形成染料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这复合物通过层析技术与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的抗人IgG(二抗)相结合,形成可见的染色带,即为阳性反应。DDIA是近年研制的用染料标记的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抗体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快速,价格低廉,不需要专门设备,并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该法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血吸虫病人群普查的筛选.[12]

1.5 其他免疫检测方法 其他诸如免疫印迹技术、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环卵沉淀试验(COPT)等多种针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学实验,已日益成为主要的诊断手段[13]。

2 B超诊断

2.1 B超检查方法 采用超声显像仪, 探头频率3. 5 MHz, 患者于空腹时平卧下进行肝、胆、脾的常规检查。

2.2 B超诊断标准:慢性血吸虫病参照1990 年10 月开罗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热病防治司(WHO/ CT D) 和放射医学处( RAD) 以及瑞士热带病研究所、开罗大学医学院联合主办的TDR 血吸虫病超声诊断咨询会议制定标准[14] 。

2.3 血吸虫病侵入肝脏的主要途径是4尾蚴侵入人体。到达肺脏后.可穿出肺血管壁或穿透肺组织和横膈而入肝.从而侵入门静脉系统B另一条途径可通过肺血管经肺静脉入大循环经肠系膜静脉到达门静脉系统。寄生的血吸虫卵可随血流沉着于肝脏,引起肝组织损害。袁平[15] 分析已确诊为慢性血吸虫病的214例患者中。肝脾系统显示有变化者236例.占总人数95.5%。

2.3.1 肝脏表现为肝左叶增大105例,占44.4.%,左右叶增大者37例,占15.6%。222例有肝内回声增粗、不均.呈网络状改变。(图1)

LPV: 扩张门静脉矢状部; LL: 肝左叶; ASC: 肝前腹水; KL : 右肝, 肿大, 门静脉增宽, 右叶缩小, 进肝面光带不光滑, 呈“锯齿”状

图1 血吸虫病肝脏超声表现

2.3.2 脾门处4脾静脉增宽内径大于0.8cm者29例.占12.2%,门静脉内径增宽大于1.4cm者29例,占12.2%。(见图2)

2.3.3 脾脏4显示脾大者97例.占41.4%,.脾切面内径在4cm以上(见图2)

SP: 肿大脾脏; SPV: 脾静脉; ASC: 腹水

图2 血吸虫病脾脏超声表现

图1.2 见参考文献[15]

2.4 赵晓贡[16]等对该地区已确诊为慢性血吸虫病167 例和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62 例患者作腹部肝、胆、脾脏B 超检查,发现日本血吸虫病是以肝实质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改变, 呈现的损伤应考虑为肝组织特有的纤维化所致。其图像表现为光带、光斑、呈网状分布,似“鱼鳞”、“蛛网”、“龟背”状特征性图像; 胆囊壁厚度无明显变化。

3 探讨

近年来,病原学诊断技术的改进,B型超声波辅助诊断方法渐趋标准化,核酸探针和PCR技术的引入,推动了血吸虫病诊断学的发展,但仍难以满足当前血吸虫病防治的需要。免疫学诊断技术因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实用性,成为当前血吸虫病的常用诊断手段。朱剑君等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肝组织学与肝纤维化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 晚期血吸虫病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分级与B 超肝纤维化分级基本一致。因此,超声诊断慢性血吸虫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虽然慢性血吸虫血清检测指标对诊断血吸虫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每一种批号的检测试剂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都有一定限度,因此, 在难以开展肝活检的医疗机构, 可联合开展血清学指标与B 超检查, 作为诊断历史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重要的非创伤性检查手段。以便更客观、准确地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 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 更好地指导临床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Pan Handing,Huang Desheng.Wang K,et al. Approach to surveillance and consolidation during past 15 years after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 in Shanghai[J]. Ac?ta Tropica ,2002 ,82 (2):301-303..

[2]周晓农,姜庆五,郭家钢,等. 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实现路径的

[3] 孙宇, 姜美凤. “肝纤四项”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7): 140.

[4]吴观陵. 我国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增刊):323?327.

[5]钟波,吴子松,陈琳,等. 我国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成果巩固与发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1):10?13.

[6]许静,陈年高,冯婷,等.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3):178?17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7]吴子松,唐猛,李汉刚,等.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血吸虫抗体消长监测[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2):133-136

[8]蔡卫民,郑敏.日本血吸虫病的超声诊断[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3,15(4):245-46

[9]Ye J ,Zhu Y, Zhang C ,et al. The conparison of applocation value of several common diagnostic methods in a basically eliminated area of schistosomiasis. Jiangsu Med J, 1985,8:15-17[10]李允鹤,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中抗体检测进展及其与抗原/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互补意义.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4,6(3):129-132

[11]祝慧萍 , 夏欣, 钟文明,等. 日本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09,26(1):45-48

[12]Zhu YC. Immunodiagnosis and its role in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in China[ J] . Acta Tropica, 2005, 96( 2-3): 130-136

[13]郑辉,吴贽,沈继龙.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抗原研究进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8:281-283)

[14]陈涛林( 摘译) . 血吸虫病超声诊断咨询会议[ J ]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2, 4( 5) : 317-319

篇4

关键词:丙肝;血清;前白蛋白;亮氨酸氨基肽酶 ;胆碱酯酶;联合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病率近年逐渐增高[1],其中治疗有效率较理想,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慢性丙型肝炎能否成功阻断的关键,如果能够及时治疗,避免患者出现肝硬化、肝癌,既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亦可以节省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而临床常用的ALT、TBIL、ALB,彩超等检查,相对比较滞后于肝脏的实际病情变化。分析探讨甘肃定西地区既往于本世纪90年代有偿供血人群中筛选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对其血清前白蛋白(PAB)、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胆碱酯酶(CHE)的检测结果,研究能否更早期提示慢性丙型肝炎的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从2011年5月30日开始我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联合开展慢性丙肝患者的相关研究,先后组织8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赴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中心行全面检查,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由我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联合进行,于2011年5月 在甘肃定西地区既往于本世纪90年代有偿供血人群中筛选出丙型肝炎,且未行任何抗病毒治疗者,诊断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03)》[3]。对筛选出80例患者,先后组织赴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中心,进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HCV基因分型、病毒复制指标、自身免疫肝炎抗体、血清前白蛋白、亮氨酸氨基肽酶和胆碱酯酶检测及肝脏超声检测。

1.2方法 生化检测为分立式全自动生化仪;HCV-RNA为莹光定量PCR法,(试剂为广州达安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对血清前白蛋白、亮氨酸氨基肽酶和胆碱酯酶检测值和目前临床常用生化指标、病毒复制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资料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80例丙肝感染者中,男38例,平均年龄(53±5.5)岁,女42例,平均年龄(51±4.6)岁。年龄及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例患者中ALT>40U/L者23例,TBIL>20umol/L者3例,LAP

3 讨论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多转为慢性,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肝脏是蛋白合成的主要场所,血浆蛋白与肝脏本身的蛋白质均处在动态平衡之中,两者的生成速度相同,即血浆蛋白的动态学变化反映了肝内蛋白质的状态,所以测定血浆蛋白的水平和其成份,可作为反映肝脏功能的临床检验之一。血清白蛋白(ALB)在肝脏合成中,半衰期较长,为17~21d,是观察营养状况及肝脏功能损害程度的一项传统指标之一,含量高且易受外源性清蛋白影响,不能及时、准确反映肝细胞合成蛋白的能力,只有在重症肝病或慢性肝病后期、肝硬化时有所表现,故其有一定滞后性和局限性。血清前白蛋白(PAB)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体内半衰期短,为1.9d,具有在血清中含量少、体内转化率高的特点,当其在肝内合成减少时,可迅速在外周血中检测出来。据报道在肝脏病变中约30% 的患者 ALB正常而PAB降低,且多数PAB降低50%以上。通过本研究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血清白蛋白尚无下降时血清前白蛋白已经出现明显下降,可作为筛选慢性丙型肝炎的敏感指标之一[4]。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是一种蛋白分解酶,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尤其以肝、胆,胰等组织中含量丰富。当肝发生病变时,由于肝脏病理改变,使酶的浓度也发生变化,根据血清酶活性的增高或降低,可判断肝脏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而慢性肝炎可能是病情趋于稳定,肝细胞代偿功能所致。通过本研究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出现不同程度下降[5]。血清胆碱脂酶全部来源于肝脏,半衰期约10d,是肝脏病变后唯一下降的酶,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这些可促使CHE合成减少,以致血清CHE降低。通过本研究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脂酶(CHE)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临床观察中并无明显下降[6]。

本次调察中大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对自身疾病认识不到位,或因经济困难不重视,但是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经济代价将是早期治疗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加重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监测慢性丙肝患者血清前白蛋白、亮氨酸氨基肽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胆碱酯酶,可更早期发现慢性丙型肝炎的发展程度,以便早期治疗患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 2000年9月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胆病杂志,2000,8(6):324-329.

[2]雷成多,寇建霞.甘肃省定西地区既往供学员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调查[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4):237-238.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胆病杂志,2004,20(4):197-203.

[4]陶艳,姜锡平,陈咏萍,等.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胆固醇的临床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1727-1728.

篇5

【关键词】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模式;预防并发症;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环境的破坏,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这种慢性疾病,难以治愈,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血压控制,因此,针对该病的管理模式非常的重要,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1]。为探讨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模式对于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效果,特选取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治疗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31-66岁,平均年龄为(50.21±1.26)岁;观察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为(50.24±1.2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高血压患者;②均属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器官功能不全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疗法,给予患者血压检测、高血压知识宣教等。

观察组患者应用慢性病管理模式,措施为[2]:①针对患者的性别、性别、身高等资料建立完善的管理档案,方便查看。②健康锻炼: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运动锻炼,提高身体素质。③根患者血压监测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④定期为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知晓率和依从性。⑤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1.3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分析 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之中,用SPSS18.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用(±s)来表明计量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P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明显好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相比于对照组的22.22%,观察组明显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病症,引发的机制非常复杂,与患者的遗传、精神状况、生活习惯等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症状表现为头痛、心悸、头晕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需要给予关注[3]。

高血压患者的典型症状就是血压较高,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的状况,会对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形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针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非常的重要,一旦治疗不合理或血压控制不当,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疾病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严重威胁[4]。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至关重要,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应用,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度,提高患者治疗过程的依从性,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饮食计划,同时,还应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密切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处理,这些措施能够有效的稳定患者的血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因此,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模式对于预防并发症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5]。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慢性病管理模式,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古继红.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模式对于预防并发症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6(1):188-189.

[2]张一英,李安乐,邵月琴,等.上海嘉定区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谱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11):870-872.

[3]张伟华,曾广民,胡海霞.社区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伴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5,9(11):825-827.

篇6

关键词 慢性病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对象与方法

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共抽取我区4个生活社区和4个功能社区的2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医学体检及测定血生化指标。

方法:用2002年昌平区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3年昌平区农村行为危险因素调查及2005~2006年北京市慢性病监测资料,对我区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判定标准:①高血压:依据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②糖尿病:经2级以上医院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或空腹血糖≥7.0mmol/L者。③中风:经2级以上医院确诊的中风患者。④超重、肥胖: BMI24.0~27.9为超重,≥28为肥胖。⑤血脂异常:总胆固醇(TC)>6.00mmol/L,甘油三酯(TG)>1.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6mmol/L。

质量控制:所有调查人员及实验室人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和统一的体检标准,北京市疾控中心人员负责质量控制。

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单[LL]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 果

性别、年龄分布:2002~2006年共收集资料齐全1795人份,其中男861人,女934人。

慢性病患病情况:①高血压患病率41.89%,以2004年昌平区常住人口进行标化后为30.02%,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趋势X2=199.942,P

慢性病危险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

(1)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线性回归分析,得出16个有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P

(2)多因素分析:将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做应变量与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各自变量进行多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有意义的变量进入各回归方程。结果:①高血压7个影响因素:高血压家族史、性别、年龄、TG值、体质指数、LDL-C值和职业。②糖尿病5个影响因素:糖尿病家族史、LDL-C升高、腰臀比值(中心性肥胖)、年龄。③超重肥胖3个影响因素:LDL-C值、吸烟和高血压。④血脂异常4个影响因素:糖尿病、体质指数、年龄和高血压。

讨 论

昌平区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不容乐观:本次分析显示,高血压、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与苏州市调查结果一致[1]。年龄分布中高血压、糖尿病、中风、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年龄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40岁以上发病更为显著,与广州市报道结果近似[2]。

重视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已广泛用于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分析,本研究年龄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家族史是高血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防治措施:①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网络,充分发挥各部门慢性病防病职能;②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工作,掌握各种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③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将工作深入校园,使慢性病防治从小抓起;④做好吸烟、饮酒的干预工作;⑤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平衡膳食活动,减少糖、盐和脂肪的摄入;⑥开展居民晨练和晚练活动,组织社区居民有规律地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帮助社区居民培养良好的防病意识。

参考文献

1 顾君,褚兆洪,吴映红.苏州市平江区高血压调查及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9:12-14.

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干预;慢性病;防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健康[1]。根据2010年机关干部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高血压、高血糖、心电图异常以及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并积极给予有效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如:饮食指导、生活规律、服药治疗等,1年后此组人群进行复检,并对有关针对性项目检查结果进行前后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对2011年体检的490例机关干部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98例,女性患者92例,年龄在60-88岁,平均年龄72.9岁。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有效的治疗后在2012年对此组患者再次进行体检,其中复检的患者456例,死亡3例,漏检的患者31例。

1.2方法

1.2.1体检项目与调查内容对体检对象采用现场统一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状况、不良嗜好(吸烟、饮酒)、慢性病危害的知晓情况以及曾经的规范治疗情况等。

1.2.2体检表收集体检结果根据统一的检查项目,统一的要求进行体检。内科慢性病检查分别设定专人负责测量血压、测量体重和身高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常规辅助检查项目:心电图、胸片以及腹部B超;血液生化检验: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尿酸等各项指标。

1.3诊断慢性病的各项标准(1)高血压:依据美国国家高血压联合委员会第7号报告(JNC7)和WHO/国家高血压联盟(ISH)标准[2]进行诊断;(2)心脏异常:根据心电图正常及异常的诊断。(3)糖代谢异常按WHO(1999年)标准:①糖耐量减低(7.0mmol/L6.1mmol/L,11.1mmol/L7.8mmol/L)。②糖尿病(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女性尿酸>356umol/L,男性尿酸>416umol/L。

1.4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1.4.1建立个人档案对此组调查对象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医师每个月进行随访1次,监测血压、做心电图、测量血糖、进行称体重等,并将每次测量的数值及时登记并分析评价干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适当制定或改进下一步治疗方案与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方法。

1.4.2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①宣传:对于调查的对象每年举行三次内科慢性病防治宣传活动,包括关于血压、血糖、血脂检查、心电图的意义,制定专家咨询以及知识宣传、进行分发资料;每季度进行一次慢性病的防治讲座。②随访:对与此组调查研究对象,定期上门或电话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指导疾病防治保健。主要的宣传内容:适当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消耗量、运动时间以及运动方法、注意相关的各种运动中的事项等;提供合理饮食的处方:包括进食总热量膳食、膳食结构搭配合理、烹调方法(避免煎炸食物)、就餐时间与就餐频率等。突出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指导;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能量测仪,进行运动和饮食的监测,使每日的摄入的热量与消耗的体能达到平衡状态,避免过度运动,肥胖者则为负平衡。

1.4.3药物治疗针对饮食和运动采取干预效果不理想或者不满意的对象,依据不同基础疾病遵医嘱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密切观察药物干预后的效果,在病情得到控制的基础上逐渐减量维持,必要时可以进行逐步停药改为饮食运动干预。

1.5各项标准指征正常血压维持在

1.6数据处理此组研究对象所有数据用SPSSI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健康教育干预后调查人群慢性病患病率:2011年490名干部中,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者62例,占12.5%。2012年复检对象的456例中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者104例,占21.2%。2011年统计其患病率为87.5%,2012年总患病率均降低,比较差异显著(P

2.2健康教育干预后慢性病行为变化的情况,与第一次体检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3]。

参考文献

[1]倪英,邵连清.离退休干部体格检查结果分析及健康教育对策[J]老年医学保健,2009,5(4):190.

篇8

【关键词】 健康教育;体检中心;行为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2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体检中心进行定期体检的人数逐年上升。其中体检人群中主要以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为主,现这些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健康[1]。针对慢性病的患者多数不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不懂得如何来来预防疾病,保健身体。因此我科开展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体检的价值与意义,现将健康教育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到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40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53例,年龄在60-88岁,平均年龄(679±308)岁。此组患者进行体检结果其中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尿酸血症。此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此组患者分别进行两次体检,时间间隔6个月。

12 方法

121 体检项目与调查内容 针对此组体检对象采用现场统一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状况、不良嗜好(吸烟、饮酒)、慢性病危害的知晓情况以及曾经的规范治疗情况等。此组患者间隔6个月在进行一次同样的体检与调查

122 体检表收集体检结果 根据统一的检查项目,统一的要求进行体检。内科慢性病检查分别设定专人负责测量血压、测量体重和身高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对于常规辅助检查项目有:心电图、胸片以及腹部B超,进行血液生化检验: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尿酸等各项指标。

123 健康教育措施

1231 建立个人档案 对慢病此组调查对象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医院设立保健医师每个月进行随访1次,监测血压、做心电图、测量血糖、进行称体重等,并将每次测量的数值及时登记并分析评价干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适当的制定或改进下一步治疗方案与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方法。

1232 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 ①宣传:对于调查的对象每年举行三次内科慢性病防治宣传活动,包括关于血压、血糖、血脂检查、心电图的意义,制定专家咨询以及知识宣传、进行分发资料;每季度进行一次有慢性病的防治讲座。②随访:对与此组调查研究对象,定期上门或电话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指导疾病防治保健。主要的宣传内容:适当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消耗量、运动时间以及运动方法、注意相关的各种运动中的事项等;提供合理饮食的处方:包括进食总热量膳食、膳食结构搭配合理、烹调方法(避免煎炸食物)、就餐时间与就餐频率等。突出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指导;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能量测仪,进行运动和饮食的监测,使每日的摄入的热量与消耗的体能达到平衡状态,避免过度运动,肥胖者则为负平衡

1233 药物治疗 针对饮食和运动采取干预效果不理想或者不满意的对象,依据不同基础疾病遵医嘱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密切观察药物干预后的效果,在病情得到控制的基础上逐渐减量维持,必要时可以进行逐步停药改为饮食运动干预。

13 评价标准 [2]正常血压维持在

14 数据处理 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 结 果

两组患者间隔的慢性病患病率比较详见表1,两组患者的行为改变详见表2。

3 讨 论

由表1可见,健康教育后调查人群慢性病患病率:第一次体检中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者12例,占85%。第二次复检对象中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者45例,占321%。第一次体检患病率为925%,第二次复检总患病率均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医疗保健服务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87-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占我国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首位,另外我国的慢性病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如高血压具有“三高三低”,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低知晓率、低服药率和低控制率;而糖尿病则是“四高”,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1]。而我国的城镇化的进展速度很快,大量的报道称控制慢性病的关键是社区防治[2]。而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社区慢性病的管理情况和医疗保健服务的研究。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1年6月――2012年11月本社区的慢性病230例作为调查对象,男104例,女127例;年龄(35-83)岁,平均(52.1±6.2)岁;病程平均(6.4±0.6)年。慢性病中调查的内容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情况。

1.2 方法 根据本社区的卫生服务系统平台显示的情况,以1名医生和1名护士负责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以居民的满意度调查为准,其中调查的项目主要有:①对你的疾病,他们是否关心过你,或者在门诊就诊时是否提出相关的建议;②社区提供服务的次数和频率(由表格和核对回答是否一致);③你认为他们的态度如何;④你认为他们的服务对你的疾病的控制是否有帮助;⑤以后再提供类似的服务你是否接受;⑥对自我身体健康的评估以及对医疗保健的认识和建议;⑦医疗保健内容的获取途径和方式以及接受度。

1.3 评价标准 参考有关的文献[3]结合《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指南》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s检验,且以P

2 结 果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状况:230例调查的档案中,累计建卡数223例,随访人次总共为13020次,管理的覆盖率为95.2%(219例),管理的规范性为80.9%(186例),血压(糖)的控制率为84.7%(195例);每个专业的医护人员的随访次数为6510次,以每年260个工作日计算,每日需要随访人数为25人;在随访的方式中,以上门为主,占55.7%(128例),群组其次,为33.0%(76例),而门诊最低,为11.3%(26例);在所有的调查慢性疾病社区居民中,对以上的各项内容均不满意的在3.9%(9例)以下,对慢性病的随访时间的知晓率在本次的研究中最低,为25.6%(59例),完全认可医生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的例数分别为89例和95例,比率分别为38.7%和41.3%。

3 讨 论

从以上的研究分析中我们看出,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虽然建档率高,但是在管理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均存在着缺陷,我们的分析如下:①慢性病的种类多,但是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因高血压、糖尿病等目前是以药物控制为主,而居民往往对药物的依从性并不是很高,对社区保健服务的信任度较低。②投入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明显,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对于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国家缺乏对社区医生的管理和规范化培训,造成社区医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进一步降低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信任程度。

结合有关的报道[4-5]以及服务后的体会,我们认为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开展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小区和全科医生共同参与的全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网络中心机制,医护人员定期走访居民,督促定期服务和观察服药情况和加强监控措施,减少各种慢性病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②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机制,加强社区保健服务人员的素质[6]。③定期对社区内的中老年人进行健康查体,建立个人档案,筛选重点人群进行监测,通过专家讲座、发放书本等形式加强慢性病的宣传,增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意识。

总之,要重视慢性病的管理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因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和城市化,医疗保健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健康的需要,带来的将是在健康观念上、管理体制上以及卫生单位职能上的重大改革。要在新的医学模式下,由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由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实施社会预防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型卫生保健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7]。

参考文献

[1] 葛彩英.北京市方庄社区慢性病管理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94-196.

[2] 陶丽丽,陈开红,韩晓燕.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67-69.

[3] 吕冬梅,张雪坤,张志文.机构养老人员慢性病管理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109-111.

[4] 华思敏,郑轶玲,戴俊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394-396.

[5] 李君,魏占英.社区慢性病管理人员培训补偿模式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1):7-9.

篇10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慢性病是目前严重危害社区居民健康的一种主要卫生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慢性病管理的主要承担机构,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索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也就成为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要的科研任务。2007年底,深圳市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被选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和中远期效果评估研究监测点,在试点中,对慢性病的不同管理模式进行了认真探索与实践,并对不同管理模式下慢性病的管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08-2010年不同管理模式下有关慢性病管理的所有资料记录,包括慢性病筛查资料、登记资料、管理效果资料等。

1.2 研究方法 2008-2010年,在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和设备设施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对单人管理模式、专科团队管理模式、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等三种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进行现场研究,从慢性病患者筛查和管理数量、管理效果等方面对不同的慢性病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和评价。

1.3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

1.3.1 单人管理模式(2008年及之前) 由1名全科医师兼职管理慢性病患者,包括建立慢性病管理专案、随访、转诊等;其他全科医师只负责筛查,不进行管理,全科护士也不参与慢性病管理工作。

1.3.2 专科团队管理模式(2009年) 设置慢性病管理科室,组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专科团队,团队由2名全科医师、1名全科护士组成,公卫医师参与。团队对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包括慢性病患者的确诊、建立慢性病管理专案、随访、转诊、追踪等;其他全科医师只负责筛查,不负责管理、随访等工作,其他全科护士也不参号慢性病管理工作。

1.3.3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2010年及之后) 将疾病诊疗中的“首诊负责制”原理引入到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形成了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其定义为:在全科诊疗活动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慢性病患者筛查、管理、随访及转诊服务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实施首诊全科医师全程负责的社区管理模式。简单讲,就是谁发现,谁管理,谁负责。

1.3.3.1 组建工作团队 组建6个慢性病管理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工作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全科医师和1名全科护士组成。首诊医师对慢性病患者的筛查、管理、随访、转诊等所有环节负责,团队里的护士协助全科医师共同做好本团队的慢性病管理工作。

1.3.3.2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的制度建设 为了使“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得到有效落实,我们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连续性以及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融合的角度考虑,对各服务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和制度设计,如全科医师首诊测血压血糖制度、首诊建档制度、团队交接班制度、基本医疗与慢性病管理相融合的首诊医师负责制、医疗安全重点环节管理制度、慢性病管理质量评价制度、双向转诊重点人群追踪管理制度、全科护士在慢性病管理中承担的任务以及重点人群管理规定及注意事项等,依据这些规定和制度规范各团队的工作。

1.3.3.3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的绩效考核办法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配合“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工作模式的实施,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绩效管理模式。(1)以团队形式进行考核,将团队工作量纳入整个团队的绩效考核中,使团队目标与个人绩效挂钩;(2)初期考核以“数量”为主,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再注重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平衡;(3)考核注重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结合。核心在于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考核。将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按单位工作时间赋予分值,如高血压筛查登记赋值为8分,儿童体检赋值为16分,从而使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之间的比较能够转化成客观的评价标准,促进二次分配方案的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筛查情况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筛查数量远高于单人管理模式和专科团队管理模式下的筛查数量,见表1。

2.2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数量 在专科团队管理模式及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下,慢性病患者管理数量明显多于单人管理模式下的数量,特别是实施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后,高血压患者管理数量比单人管理模式下增长971.19%,糖尿病增长了752.63%,见表2。

2.3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 三种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的规范治疗率、控制满意率、档案资料完整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发现,2008年实施的单人管理模式,慢性病患者筛查和管理数量最少、管理效果也最差,其管理对象只针对社区户籍居民,对外来劳务工慢性病患者几乎没有进行管理,由于只有1名全科医师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其精力有限,所以管理数量与效果不可能会好。

2009年实施专科团队管理模式后,由于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医务人员数量增多,并且实施社区慢性病专科化的团队管理,无论从技术力量还是从时间精力方面都要优于单人管理模式,因此慢性病患者筛查和管理数量、管理效果明显要好,管理质量也比较高。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专科团队管理模式有许多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慢性病筛查与管理脱节。全科门诊医师只筛查不管理,慢性病管理团队医师主要负责管理,参与慢性病筛查比较少。(2)筛查病例数量少。全科门诊医师不直接管理,无责任无压力,筛查工作量与全科门诊医师收入不挂钩,导致全科门诊医师落实筛查的积极I生不高。(3)管理患者数量有限。当病例增加到200例以上时,管理团队感觉力不从心。(4)慢性病管理医师与全科门诊医师互不认同。慢性病管理医师认为慢性病管理工作繁琐、压力大,而全科诊疗相对简单。全科医师认为慢性病管理医师工作比较轻松,只需为慢性病患者建立档案、录入资料、随访,还可以拿到平均绩效奖金。(5)慢性病管理与全科诊疗分离,不符合全科医学服务理念。

在专科团队管理模式无法实施下去时,我们在2009年下半年曾效仿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片区医师负责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落实,发现不适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因为“片区医师负责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人口较固定的社区,但深圳市社区人口流动性非常大,即使在一个社区内居民的住所也经常变动,而且划片也比较困难。因此,在2010年初探索出适合本社区情况的“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