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

篇1

【关键词】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作为数学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数学分析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用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大学生入校后就会接触到数学分析这门基础课程,以为之后的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然而数学课程的一部分,数学分析同样具有内容复杂、知识抽象、理解难度高的特征.如何促进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广大教师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课堂教学方法的层面出发,首先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其次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探究丰富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深入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基础,同样也是人类文化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因此,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要开始接触数学知识,直到现在进入大专学习,仍要一直坚持学习和补充数学知识.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数学思维培养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数学教学难度,同时也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中无法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还有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显然,这种教育背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不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在数学分析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生动、形象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范围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欣赏数学,并逐步培养起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求知欲.具体来说,深入挖掘数学分析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数学分析与现实生活

数学知识的产生本来就源于现实生活,并最终将被用于现实生活问题的发现、分析、思考和解决.因此,数学分析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也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而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他们认识、熟悉并感兴趣话题.恩格斯曾说:“自然界对一切想象的数量都提供了原型.”如果在数学分析课堂教学中仅从其概念、公式、定理的角度出发对数学分析进行教学,就使数学分析成了无源之水而失去了活力.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必将感觉枯燥无味,学习起来毫无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与数学分析内容联系紧密的生活实际问题,并将其用数学分析的语言来表达,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数学分析课堂教学上的具体案例,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生活感和现实感,引导学生用数学视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例如,利用数学分析中函数极限、函数的连续性等内容可以用来描述和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费用最低、利润最大、距离最短等“最值问题”问题;连续函数的介质定理可以用来解决地面上桌子四条腿的平稳问题.在数学分析课堂教学中,用实际问题导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的提高,而且能在将抽象数学知识转为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2.数学分析与美学

数学分析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导致其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尽量用美学的眼光看待和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地挖掘和体现教材中的美感.例如,用来描述数列极限本质的数列极限定义非常的简单和精炼,就充分地展现了数学的简单美、逻辑美和符号美,而用于求增量、取极限的导数定义,近似求和分割的定积分定义则体现了数学的结构美,牛顿-莱布尼茨公式、高斯公式、格林公式都体现了数学的和谐美、结构美.因此,教师在数学分析课堂教学中要从合适的教学内容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数学美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享受数学美.一方面促进他们知识面的拓展,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数学修养的不断提高.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能力提高

“教无定法”,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能够切实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促进能力提高的方法.这就要求数学分析教学办法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如数学分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概念性内容、理论性内容和应用性内容,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质量水平的提高.下面将结合不同类型的数学分析内容,简要分析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具体实践.

1.适用于概念性内容的发现式教学方法

所谓发现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授新内容时,教师只为学生讲解一些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讨论、探索并最终归纳出相应概念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自主、自觉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最终找出规律形成数学概念.

在数学分析教学中有很多从不同领域的实际案例中抽象出来的重要概念,如函数导数、函数连续性、函数定积分、数列极限等,这些概念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过程.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将概念直接讲给学生,而不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挖掘,现象的本质.学生缺乏了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完善的过程很难真正地了解、认识、掌握概念,更无法将这些概念充分地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应用发现式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性内容的教学时,要特别注重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嵌入点,做好教材概念与实际案例之间的衔接.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总结、归纳抽象概念;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归纳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和树立数学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众多问题,迅速发现并挖掘事物的本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适用于理论性内容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所谓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适当地改变原有教学内容的相关因素,以提出相类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探讨、发现问题本质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的不断提高,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在数学分析中有很多类似性质、定理等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归纳、完善、提炼出来的.理论性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不得法”很容易引发学生无法全面、彻底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反映函数与导数之间联系的微分中值定理时,教师要从学生已经学习的函数及导数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引入中值定理知识,并通过转变定理中的相关条件,提出对应问题,让学生在定理的体验中,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出具体方法,从而更清晰地把握中值定理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对理论定理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强化.

3.适用于应用性内容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设定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分析、总结、归纳出有效解决途径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散思维,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分析中有很多类似实际应用和计算的应用性题目,例如,在讲“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曲线的弧长”这部分内容时,应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堂交流、讨论等形式,集思广益、标新立异,而避免单名学生知识局限和思维定式的弊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机械拆装与测绘;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的前身是《金属切削机床》的实验部分,该部分为10学时,实验的内容主要是为学生讲解机床的结构,实验形式主要是以学生参观为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机床均被湮没在学生堆中,一些学生在看,另一些学生在后面打闹。在这种老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几乎为零,教学效果也因此变得非常之差。基于此,我们开发了《机械拆装与测绘》这门课程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点之一,从“教、学、做”一体化出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一年多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本门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指出“高职教育应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企业调研知道,多数企业对机械制造类专业高职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是学生需具备基本的读图、识图及制图的能力、基本机械装配能力和基本工艺问题处理能力,而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基本处于零散状态,除了知识不能综合运用以外,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差强人意。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必须大幅度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和现场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此,探索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二)原有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以往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软硬件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理论、实习课分开由老师授课,分时段听课的教学安排不仅让授课老师感到讲课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更是让从未接触过机械类设备的学生无所适从,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炼狱般的煎熬:学生听不懂,没兴趣,教师授课难,没激情,听的和讲的不能互动沟通,使教学陷入困境。

在没有开发《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以前,学生所能获得的此类知识的途径仅是通过穿插在《金属切削机床》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演示法为主,实验课时较少,大多数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能袖手旁观,此种教学方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以实验课形式的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受实验资源的限制,学生实验也是大班形式授课,上实验课时,学生先坐在实验室听老师讲解演示各种零部件的结构,然后学生参观,实践教师在讲解拆装过程时很多学生看不见,仅有很少数的学生能有动手机会,有机会动手的学生也是在老师的手把手的教法下完成拆装任务,过后还是有很多知识不明白。

2、教学用资源的缺乏是制约该实践课程发展的瓶颈,以往能供学生做机械零部件的拆装拆装实验实训的减速器仅有1-2台。

3、实践教师理论水平较低,对特色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把握不准,干脆就用老一套的方法。

4、训练方法不当,课题训练安排不够合理,欠缺科学性,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有的学生尽管技能实习态度端正,训练也很刻苦,但是由于悟性不足,指导不到位等原因,影响了技能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践教学质量

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应满足四个基本要求:围绕“基础”,讲清课程性质;围绕“产品过程”,安排实训内容;围绕“技能”,“听、看、做、记、想”结合;围绕“熟练”,反复训练。针对此,我们在机械拆装与测绘实践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为主,以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为辅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具有本课程独有的特色。下面主要阐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习组织形式为小组学习,每组人员确定5人左右,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每一个任务。教学过程中,在每个任务教学前,教师将任务书交给学生,并提出任务目标,学生通过讨论、收集资料然后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步骤并实施,碰到问题随时与教师协商,教师一般对单个问题进行单独解答,问题较为集中时,教师可随时集合学生讲解。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对其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这种以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完全模拟工作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职业能力。

我们所采用的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的。

三、调整技能实训环节的内容,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

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实训内容的调整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以往只是做做实验,然后学生课后写写实验报告。但这次除了学生要动手完成减速器和机床的拆装外,还要对每个零件进行测量,绘制零件工作图,部件装配图和总装配图。下面以减速器拆装与测绘为例来说明(见表1)。

实训指导书的编写突出了模拟工作现场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既讲到了整个课程实训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强调了学生所必须动手完成的内容。体现“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思想,加强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与职业基本素质的前提。本书编写的基本思想:(一)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进行实训训练,将有关工厂的实际生产项目放到实训室,让学生来操作。尽量接近工厂的原汁原味,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素质;(二)打破学科体系,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公差与配合等有关学科综合在一起,强调学生的综合知识与综合技能训练;(三)重点强调可操作性,在选择实训项目时,考虑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水平,做到学生能独立操作;(四)在设计实训时,突出了流程的概念。实训过程尽量从拆、测、绘、装等过程出发,体现了工艺流程的概念。

表1 工作任务及学习目标

四、结束语

《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训课,对本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项目化教学应用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力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三周的实践的教学时间中得到大幅提高。但项目式教学中对项目的选择和把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凌华.基于任务导向的《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开发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1,(4).

篇3

图书情报界组织文献资源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对信息资源的组织也有20多载,面对知识资源的数字化,我们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对知识的组织。什么是知识组织?对知识组织的诠释需与信息组织加以比较才能准确界定。简单地说,信息组织是对无序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和有序化的过程,对信息的描述、揭示以及序化是信息组织的中心内容。知识组织则是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间的关联进行揭示和控制的过程及方法,对信息的优化和重组,对知识的结构、关系和语义的描述与揭示,对知识的提取、挖掘和智能化表示是知识组织的中心内容。

当前,数字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正由信息组织向知识组织迈进,在对数字资源的知识组织中,知识本体无疑是最本质、最重要的技术和方法。知识本体可以看作是对知识规范的抽象和描述,是共享、重用知识的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提取、理解和处理领域知识的工具。如果把某一学科领域知识抽象成一套概念体系并使其“明确”、“形式化”和“共享”,就构成了这一学科的领域本体。领域本体的特征是针对特定的学科领域,描述了某一学科中的概念、概念的属性、概念间的关系以及属性和关系的约束。通过某领域的知识本体可将该领域的知识组织起来,使数字图书馆对知识的表示从信息的集合到知识网络和知识地图。

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本体方法,如IDEF-5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METHONTOLOGY法、循环获取法、七步法等。虽然领域本体的开发与建设面向不同的、特定的学科领域,但其过程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需要以一定的科学方法为指导,需要遵循一些通用的技术路线。作者曾在另文中提出本体构建的原型进化方法,本文以此为基础,聚焦于一个本体进化的周期过程,对其中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作一概要的梳理和分析。

一个学科领域知识本体原型的建设,一般包括本体需求分析、本体构建规划、获取本体信息、确定本体概念及关系、本体形式化编码、本体的评价、本体的进化、本体的表示等过程。

2 本体需求分析

领域知识本体建设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建设。如同软件工程注重需求分析一样,知识本体的开发与建设必须将本体需求分析置于首要位置。

需求分析阶段是本体开发的开端,也是本体建设的基石。它是从实际应用的规划、目标及特点出发,对本体系统进行的一种规范化描述。一般来讲,本体需求可分为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功能需求主要描述本体的目标实现;非功能需求主要描述本体要达到的性能指标。

作为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本体建设的需求分析,其要旨是确定领域本体建设的目的、范围、用途和使用者。基本内容应包括:

所构建的知识本体覆盖的学科领域,该学科领域资源的基本状况。

知识本体的建设目的、任务要求,实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利用知识本体的基本用户与核心用户,用户需求的基本特点。

较之其他资源系统,知识本体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知识本体和其他资源系统的关系,包括资源的进一步映射和整合。

知识本体在建设时间、进度上的要求。

对本体需求分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需求分析的过程性。本体需求分析应包括需求调研、分析需求、需求描述、需求认可、需求演进等逐次递进的过程。需求分析不仅应是本体实施的前提,而且应贯穿于本体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故此,要进行科学的安排。

需求分析的动态性。因为本体需求贯穿于整个本体建设过程,用户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是隐性的。不明确的,所以本体需求分析只能建立在不完全的需求基础上。为此,本体需求分析既要维持需求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也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

需求分析的文档化。为了指导领域本体建设的后续工作,应该编写一份基本需求描述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需求分析报告”,以文档的形式明确需求分析的结果,作为该阶段的成果。

3 本体构建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体建设应有明确的计划,其目的是用一套程序和标准来规范开发过程,让研究者和建设者了解其目标和所要做的工作,将偏离目标的损失减至最小;同时合理有效地开发计划便于对建设过程进行检查和控制,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使本体建设置于一种规范化、可视化、可控制的管理之中,提高本体研究与建设的效率。

本体建设计划应以“需求分析报告”为依据,主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确定目标,确定完成目标的程序,确定工作所需要的资源配置。内容大致包括:

明确计划中要达到的工作目标,论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以及每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列出工作责任矩阵,确定完成工作的优先次序。

明确计划中各项工作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在任务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以便有效地控制和协调。

说明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具体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并进行综合平衡。

规定控制标准和工作指标,也就是说必须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才算完成了计划。

制定计划是本体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但在研究项目中往往被忽略,致使其开发过程难以受控,从而导致实施过程中的重新计划。本体建设计划的关键是计划的合理编制和有效执行。

4 本体信息获取

获取领域信息是领域知识本体建设的关键。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领域知识本体的信息源,获取领域本体信息,通过收集领域信息,充分了解领域知识的现状,为本体建设奠定基础。获取领域信息大体有两条路径:

复用现有本体。获得领域信息的最根本的方法应该是考虑复用已有本体的可能性,通常的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复用已经广泛使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也称叙词表)和分类表。

篇4

[关键词]物理光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73-02

物理光学课程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1][2],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好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光的电磁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基础知识和晶体光学基本知识和技术。[3][4]

随着光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和光电子产品也呈飞快的速度发展,光纤通信系统的升级和CCD的不断更新,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现,体现了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对物理光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该课程时, 既要保持物理光学理论的基础性和完整性, 又要突出其在光电子技术中的特色, 并适当反映最新科技成果。[5][6]只有这样,才能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 如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与传感技术、红外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及纳米光子学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共分为九大教学模块:(1)光波的基本特性(6学时);(2)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4学时);(3)光波的全反射特性(2学时);(4)光的干涉(8学时);(5)光的衍射(8学时);(6)光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6学时);(7)晶体光学元件及其偏光干涉(4学时);(8)晶体的感应双折射(6学时);(9)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4学时)。

针对上述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融趣味性于知识传授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在讲解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内容时,结合{锟研究光纤在通讯领域运用的事例,以光纤通信发展为例,通过对光与光纤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引导学生了解光纤的“三个窗口”导致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几次升级换代,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光的吸收定律时,介绍了布右厄与朗伯师生关系,用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推导出朗伯-比尔定律的定量公式,强调了“先有条件,后有结论”的规律[7],并结合煤矿“瓦斯爆炸”这一现象,强调基于朗伯-比尔定律,可开发吸收型瓦斯浓度测量仪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采用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我们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制的一些开放视频资源,如光的反射、干涉、衍射和光的偏振等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这些视频均是一个短小但完整的光学实验,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这样做的益处是把复杂的光学知识,以简单、形象的方式展现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我们也充分运用仿真模拟软件,把一些抽象的内容,以仿真结果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如利用Matlab仿真软件把菲涅耳系数及反射率与入射角的变化规律,以及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5.1模拟软件,把光在直角棱镜中的全反射及在发生全反射时的古斯-汉欣位移展现在教学过程中。

3.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倏逝波(消失波或表面波)的特性时,结合发明专利“一种棱镜SPR高灵敏度光纤液体折射率传感器”,以SPR传感器为例,通过对消失波与金属薄膜中电子共振的深入研究,开发了新型的光学传感器,为测量介质折射率的微量变化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由于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合理选择实验内容和实验仪器,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结合物理光学的教学内容和我校光学工程的学科特点,实验内容安排有四大模块:(1)光的干涉、衍射实验(2学时);(2)偏振光产生与检测实验(1学时);(3)声光、电光调制参数测定及音频声光、电光通信实验(3学时);(4)光外差干涉实验(2学时)。在这些实验中,第1实验模块是基础性实验,主要是帮助学生对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的深入理解与提高。第2实验模块采用了角向偏振片,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光的偏振方向,结合CCD相机和角度计算程序,可精确计算出旋光角度,通过实验可巩固学生对晶体光学元件及其偏光干涉和旋光现象的理解。第3实验模块,主要凸显物理光学在光电子技术中的特色,以巩固学生对晶体感应双折射现象的理解。第4实验模块是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光的偏振、光的干涉、光的衍射知R和晶体光学元件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在实验仪器的选择上,既要保证较多的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效率,也要注意在客观上加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例如,支撑声光调制实验的声光调制实验仪,能提供显示声光调制波形,观察声光调制偏转现象,测试声光调制幅度特性,显示入射光与衍射光的能量分布,测试声光频率偏转特性,测试声光调制衍射效率、带宽等参数,测量超声波在介质中的声速,模拟基于声光调制的语音信号通讯实验;支撑电光调制实验的电光调制实验仪,能显示电光调制波形,观察电光调制现象,测试电光晶体的调制特性曲线,测量电光晶体的特征参量,模拟基于电光调制的语音光通讯实验。再比如,偏振光产生与检测实验仪,其基本光路采用的是共轴“笼式”结构,可以完成旋光实验、线偏振光产生实验、可视椭圆偏振光检测实验等。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寓新技术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光学和光电子技术发展迅速,若完全依靠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往往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密关注新技术发展动态。一方面,除了选用最新出版的教材外,还应当在课堂上结合所讲知识,适度补充当前的新知识、新技术等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晶体的感应双折射教学模块,教材重点论述了声光调制和电光调制原理等,而对其应用论述的比重不大。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光调制技术知识,需要补充光调制技术的新应用,如利用声光调制或电光调制技术进行激光大屏幕显示以及基于光外差干涉原理的SPR相位检测技术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技术资料,如《中国物理快报》《中国激光》《光学学报》《光子学报》等学术期刊,使学生能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比如在光波的全反射特性教学模块,在讲授古斯-汉欣位移及其特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国物理快报》2004年文章“Thin-film enhanced Goos-H?nchen shift in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在晶体光学元件及其偏光干涉教学模块,在讲授波片和补偿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国激光》2009年文章《一种标定Soleil-Babinet补偿器的新方法》。这样,在学生了解相关研究和应用动态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论

对于物理光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2011、2012、2013级学生为试点,从反馈结果来看,该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总之,对物理光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能较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同时,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光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讨阶段,对物理光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宁.“物理光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103-105.

[2] 温淑敏,王细军,杜云刚.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教学实践与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77-78.

[3] MAX Born, EMIL Wolf. Principle of optics [M]. Cam?鄄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 石顺祥,王学恩,马琳.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第三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5] 哈斯趿吉,吕志伟,张爱红,何伟明,林殿阳.“物理光学”教学设计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4):91-94.

篇5

在我国,还没有出现与初中生物教学完全适应的科学方法体系,就必然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借鉴的依据,周而复始,教师就会很少或基本放弃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来说,授课过程中举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学显微镜的如何使用时,教师先要举例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然后再用不同的显微镜观察放大的红细胞的形态,借此来引出结构与其放大的原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充分体现科学方法教育在课堂中的实践。

一、科学方法教育对初中生物的作用分析

在生物教育研究中,科学方法教育自始至终都是着重研究的课题,不管是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角度还是当前的课程改革的时间来讲,做好生物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最好的学习方式,主动接受最新的授课知识。例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因素、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实验不是只有大科学家才能做,学生也可以做,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整个生物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学生来说,在观察生物现象、形成生物认识、认识生物规律以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结构以及有关知识内容和科学方法基础的准备程度等都与科学方法教育有着极大的联系。

对于教师来说,科学的方法教育表现为教师教学设计时,能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了解,针对每个单元列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能在最好的时机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初中生物的教学之中。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绿叶光照下可以制造有机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先找出可以进行此实验的素材,如天竺葵,而其他植物如白薯叶也可以进行这个实验,而如果教师考虑使用菠菜叶的就不可以,原因是菠菜叶不可以积累淀粉,所以不能使用。所有的授课,都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才可以。

二、科学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的研究

苏教版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用科学方法教育把学生带到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苏教版教材的教学根本任务。对此,在生物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优点,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在课程中充分体现,根据学生的思想与认知程度,在课堂中设计问答、思考与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已将教学目标从过去的一维发展到三维。苏教版教材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了教学实践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此,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生物的教学实践中,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未来的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例如,对于“种子的萌发条件”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条件及其内部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教师在设计思想的时候可以采取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并且能够在课前实验,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内部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讨论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的思考,并得出结论。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所学种子萌发这一课的方法、过程、结论,使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完全实践起来。

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来说,将科学方法教育运用到其教学的实践中的要点就是将两者做到有效的结合。根据初中生物授课内容的特点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的主要目标是科学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发展主线。在实践中沿着主线走,在授课中,跟着科学方法教育走,是科学方法教育真正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保证。

篇6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Studies and practice for reforms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He Xiaoqing, Li Zhiru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describe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tries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n the course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for students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overview of refor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cluding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open experiment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s.

Key words: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reforms

微生物学实验不仅是高等院校微生物学或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1]。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的场所,对整个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学科高速发展需要现代技术;另一方面,即使基因水平的研究,也离不开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方法。自从列文虎克发现细菌以来,认识和研究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包括经典与现代的、个体水平与分子水平的、微生物体内与体外的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和院校所选择的实验内容不尽相同,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我们在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并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重组探索。

1 实验内容的合理设置

微生物学实验是基础课程,实验内容以微生物学基础方法与技术为主。微生物实验基础内容包括:无菌操作(如接种、培养等)与无菌概念的建立,这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几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与个体特征、微生物的基本染色方法、微生物的稀释涂布技术及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等。这些基础的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在进行这些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介绍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启发学生创新。只有了解基础才知道“何为新”,只有掌握了基础才明确“怎样创”。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尽管微生物的广泛存在性作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已有一定的概念,但还不深刻。在微生物学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检测实验室、学生宿舍、人体表面与体内气流、不同的水体、食品或饮用品中的微生物。一旦学生在平板上看到各种不同的菌落时,会大吃一惊,这样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将微生物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包括不同的接种工具、接种方法。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方法应掌握熟练,特别要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与无菌概念。

1.3 微生物种类的识别

区分不同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培养特征(液体与固体培养基)、生长特征(斜体、半固体等)、个体特征(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生理生化特性。通过菌落特征识别细菌、放线菌和霉菌三大类群,个体特征主要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杆菌、球菌、弧菌和螺旋菌、产鞭毛细菌等)、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及其相关的染色方法。例如革兰氏染色法、美兰染色法、死活菌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并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重在了解不同微生物在代谢上的差异,用以进行微生物的鉴定。

1.4 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

微生物生长曲线、数量与大小的测定。生长曲线测定中平板活菌计数和光电比色法是学生应掌握的方法。

1.5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这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根据重基础的原则,同时也考虑实验内容或实验方法与技术每年进行更新约25%,开放实验和综合实验分别占学时的12.5 %左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2.1 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有效结合

篇7

关键词:项目导向;模块化;供电设备;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白迪(1979-),女,回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副教授。(辽宁 沈阳 11013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14-01

“供电设备”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1]该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分布分散、范围广、各部分关联性不大,枯燥且不易掌握,[2]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分开进行,即在完成了课堂教学后再进行相关的实训教学,学生很难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人才需要。

一、“供电设备”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

“项目导向式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3]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在实践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现有一些案例能很好地强化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但案例内容大多是脱离实际的,且无法形成整体的工程设计思维,无法把分散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将工程项目直接引入教学又无法与教学内容完全融合,如一些基础知识无法融入到项目中去。所以,如何构建、设计可达到教学目的的项目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供电设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设计思路

在该课程中引入了完整“企业式”的工程项目,采用“模块化-集成式”双向结合的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供电设备”课程改革。提出基本思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围绕供电系统设计和供电系统运行的特点,将实际的工程设计与教学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构建完整的工程项目。按照教学的知识内容与知识层次结构对项目进行拆分,形成核心教学项目模块,独立的项目模块能够融入课程的知识点,引导并启发学生按照供电工程项目的设计和运行的要求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按照学生的学习阶段将所学过的项目模块进行递进式集成,构建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包,引导学生实践。最终将项目包集成为完整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

项目课程要求和设计基本内容与工程实际要求一致,学生通过完成不同阶段的项目任务,通过结构完整的设计过程,主动建构设计的思路,培养具有由设计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构成的工程行动能力,也就是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适用社会的需求。

三、“供电设备”课程项目导向的特色及创新

提出可拆分式的模块项目的导向教学方法。授课按完整项目实现的过程进行工程能力要素的教学和训练,要求学生带着设计任务,边学边做,使学生获得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多渠道循环的训练,提升设计能力,实现从书本到实际、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创建适合教学内容的可拆分模块式的项目,通过项目分解,采用“项目递进式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按模块进行课堂教学,通过模块集成整合成完整项目,指导课程设计内容,使学生形成结构完整的工程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围绕项目进行选取和重新序化,整个教学过程基于项目导向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四、项目导向教学法在“供电设备”课程中的运用

1.教学内容围绕项目进行选取和重新序化

整个教学过程基于任务导入、任务分析、专题辅导、任务实施、总结点评的流程,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点、达到的目标、培养的能力融入其中,以项目导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采用项目导入和任务驱动设计方式,按照典型的工程设计过程逻辑编排课程内容,将通用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能力教学当中。

2.设计可拆分、可组合的项目,即符合课程教学需要的企业化实际项目

按工程项目设计过程,结合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设计项目模块。模块内容既要包含教学内容,又要体现工程应用。利用模块式项目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个过程的相互配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3.项目模块导向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教学过程以实际项目为目标,整个教学围绕其确定任务的解决策略和过程展开,即学生需完成规定的任务和规定的动作与步骤,以完成模块项目的质量、数量、时间、成本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创建分层实践教学模式,按照项目模块集成的策略分为三个层次:单元模块项目——“示范项目”;集成项目包——“练习项目”;完整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各模块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中,即以项目作为教学的内容,以实际的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

(1)单元模块项目(示范项目)。教师提供示范项目,讲解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工程中常见的项目模块引导学生直接进入相应“情景”,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获得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了解开展项目开发的具体需要。例如,现在断路器的作用及原理、断路器的选择是放在两章分别介绍,在介绍断路器的作用及原理这些理论性问题时学生常感觉很枯燥,很难抓住重点,甚至不知道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处;而几章之后介绍断路器的选择时,很多学生很难把断路器的型号特点与断路器的选择相联系,无法形成知识链。而采用单元模块项目后,引入断路器单元模块,把设备原理及特点与设备选择融合,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单元模块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样去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能力的增长。

(2)集成项目包(阶段项目巩固提高)。完成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容器、绝缘子、电抗器、熔断器等单元模块后,把这些模块集成形成变电所出线或进线单元,即形成相应的集成项目包。解决了以往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实际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通过集成项目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并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提升工程应用及设计能力,实现从书本到实际、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3)完整项目(课程设计项目综合应用)。通过全体学生共同完成课设项目以掌握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从而达到本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这一部分的项目内容是把各章节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全面贯穿课程知识结构,并利用该项目指导课程设计,把真实项目引入课程设计,既可把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设计项目的难度系数可以适当高一些。

五、“供电设备”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本文提出的围绕教学知识的可拆分项目导向教学方式,能创建可拆分模块式的适合教学内容的项目。本方法可应用于电气工程专业的“供电设备”课程,该教学方法也可应用于供电专业、发电专业及农电专业同类课程。通过这种可拆分、可组合的模块式教学使学生了解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完善学生的课程设计,对毕业设计也有一定帮助。项目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笔者针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分别对供电及农电四个班级进行了项目导向教学的实验,引入工程项目和综合应用项目到课堂进行教学;采取以项目驱动、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设计教学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实际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本文提出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白迪.《供电设备》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立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7):103-104.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视听说 教学

一、应用型本科学生英语视听说水平分析

自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与江西财经大学获准于2014年起联合试办应用型本科之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坚持每年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摸底考试(笔试+面试,面试测试听力口语),坚持调取每一名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认真分析,以求承担好办学任务,深入了解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针对2014、2015、2016级应用型本科学生进行分析,笔者对其入学水平和英语学习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1.学生高考英语成绩普通较高,具有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以2014级98名应用本科学生为例,高考英语最高成绩140分,最低94分,平均分高达120.15。

2.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期望值很高,学习充满热情。在对2014级应用本科学生进行入学调查时,有约半数学生表示有考研计划,少数学生表示有报考雅思、托福等考试出国深造、或考取商务英语等资格证书的计划,98名学生均反映有报考四六级的计划,而在入学后举办的英语系列竞赛中,更是98名学生全部报名参加,体现出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抱有极高的期望值且充满学习热情。学生向任课老师提出了大量有关英语学习的问题,通过与学生深入交流,老师切实了解到学生英语学习的具体需求,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学生之间入学摸底测试成绩差距较大。鉴于江西财经大学学生毕业前须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任课教师选取了相当于四级难度的测试题进行入学摸底笔试。98名学生中,笔试最高81分,最低28分,相差53分。而口试采取了PETS考试的模式,以单独陈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模式考察听力口语,口试最高95分,最低50分,相差 45分。

4.学生笔试与口试成绩呈现较为明显不对等状态。多数学生的笔试成绩与口试成绩相差较多,相差二十多分相当普遍,甚至有的相差三四十分。有个别同学笔试得了不错的分数,而口试几乎张不开嘴。从摸底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学生英语高考形式为笔试,大多数学生将学习精力重点放在提高笔试成绩上,对口语重视度不够,因此学生卷面测试成绩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其英语实际水平尤其是交流能力。这为任课教师把握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英语视听说课程创新教学方法

经过细致了解学生入学英语成绩,扎实展开摸底测试,通过与江西财经大学的优秀师资充分沟通和课余以问卷和谈话的形式与学生深入交流,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英语视听说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有了较为清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1.双套教材搭配使用。无论本科还是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绝大多数在上课时都只选用一套教材。有的院校甚至没有教材,不开设听说课程,只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拨出一定时间进行听说教学。因此,会出现有些学生上课时表现很好,能读能写,但听力常听不懂;或者找工作时缺乏基本的应用交际能力的现象。这都反映出用于听说教学的时间和资源都相当有限。在与合作院校江西财经大学进行多次沟通交流之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应用型本科班在视听说英语课程上同时选用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两套教材,在教学中两套教材风格各异,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也为学生课外自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2.创新小班教学。基于了解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和分析摸底测试情况,任课教师总结出学生笔试(读写)和口试(听力口语)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对等现象。以2014级应用型本科班为例,如果按行政班级上课,一方面,每班人数多达44人,难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口语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听力口语水平悬殊,教学难以兼顾每个人的水平,无法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此,经过多次研究论,教学团队制定出了创新化小班教学方案。98名学生在读写课上依然按照行政班级分两个班上课,视听说课则按照入学摸底测试时口试成绩,结合老师平时沟通交流时对学生口语水平的了解分为四个小班上课,每班24-25人,分别命名为A1,A2,B1,B2,其中A1班听说水平最优,其他三个班依次呈下降。四个班级大体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师会根据每个班实际水平进行调整,在不同班级采用不同讲练强度和难度,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小班教学最大限度地为每名同学提供了与教师交流,开口锻炼的机会,教师能够最大程度地辅导到每名学生。一定程度上在保证总体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个性化教学。

3. 创新中教外教同堂授课模式。在小班授课基础上,视听说课程采用了中教外教同堂授课模式。每一堂视听说课都有一名中方英语教师和一名外教共同授课,中教以听力教学为主,口语教学为辅;外教以口语教学为主,听力教学为辅。两者课前充分沟通,吃透教材,确定每堂课学习主题,中教完成教材任务,同时增补必要的教学素材;外教教授地道口语,传播外国文化。当学生与外教在语言交流上产生障碍时,中教及时进行辅助讲解;中教在教学中产生疑问时,外教可以提供帮助和建议。这样相辅相成,最大程度发挥师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4.以赛促学,以考促学。鉴于应用型本科班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在教学上的具体差别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因此,相关教师多次组织各类测试,辅导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英语比赛和考试,力图将英语课程教学拓展至课堂之外,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以赛促学,以考促学,不断将学生与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乃至重点本科院校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优势,找出差距,取长补短。例如,先后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英语竞赛,百万新生英语大赛等知名竞赛,与重点本科学生同场竞技并取得不错成绩。2014级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首考通过率即达到80%以上。这对于学生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5.开展丰富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听力和口语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为了给学生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开拓眼界,融英语学习于日常生活之中,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教学团队经过认真思索,设计了一系列有益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开展英语风采大赛,包括英语演讲、英语诗歌朗诵、演唱英语歌曲、电影对白模仿秀等一系列活动,并采用了竞赛优胜小组发奖品、加学分等大力度奖励措施引发了学生极大参与热情,在学生中营造出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再如,将单词接龙、单词竞猜、5分钟自选题演讲等小型比赛作为常规制度长期开展,通过小组间竞争,寝室间竞争等有益手段让教学走出课堂,融入到平时学习生活中去。

三、结语

教学方法研究应基于实践,应用型本科班教学方法研究相关文献较少,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教学工作中,应多思考,敢创新,多实践,勤总结,善改进,努力研究有效的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程颖,杨蓓.高职应用型本科实验班公共英语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2]姚志英.关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思考[J].外语研究,2012.4.

篇9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电路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50—03

一、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建立在对开源“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和“E-Learning泛在学习”设计架构理念的二次开发上,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等推进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通过教师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实践的创新和评价体系的建立,践行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协作学习同步性的互动、工作过程导向性的实践,真正意义架构教师导学、助学、促学、督学和学生自学、互学、评学、践学深度融合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

二、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开发建设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基于网络平台的探究型学习资源,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激发热情和拓展知识。在设计网络课程时,首先要定位好师生角色,设计和选择恰当的项目和主题,以工作过程导向为理念组织和管理教学,并开展全面的教学评价。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设计原则

设计网络课程第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开放性、个性化、灵活性原则;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依据的情境式教学方式的情境性、真实性原则;以保证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足够的交互性的多媒体、交互性原则;具有一定国际规范和标准(SCORM、AICC)的国际性、移植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循序渐进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性、反馈性原则等。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设计流程

根据传统静态课堂教学和平台动态教学相结合的特点,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网络课程的设计流程应包含如下几个环节:

1.分析教学对象:在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分析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拓展很多知识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而这一点在平台课程建设时可以得到恰如其分的体现。

2.教学目标分析:在网络课程建设中,首先制定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细化总体目标为章节的分目标,根据章节内容将项目教学贯穿于每个主题学习活动中。

3.教学模式设计: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是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基础的,不仅保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题式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情景式学习环境,强调以主题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体验、参与活动。

4.学习资源设计:课程学习资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学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件资源,如文档、PPT、动画、课件、音视频和试题等都可以上传,并且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管理。

5.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实践平台的评价系统功能非常强大,形成性评价是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主要评价方式,能及时了解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同时总结性评价则可以对整个网络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做出判断,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在线测验、心得报告、互动评价、调查问卷、学习作品等。

(四)网络课程设计的关键技术

1.E-Learning课件制作软件:Lectora、Articulate Storyline、Wondershare QuizCreator三个目前适用较广,可以制作高度集成、深度交互、评价测试的E-Learning课件制作软件,可以或生成符合SCORM 标准的学习包。

2.SCORM 标准:SCORM 标准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了一套共通的规范,定义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内容聚合模型和学习对象的实时运行环境,符合SCORM 标准的课件可以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直接。

3.Web2.0技术:Wiki协作,一种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Wiki主题进行浏览、创建和更改,Wiki的精髓是开放、合作、平等、共创、共享,非常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

(五)制定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蓝本

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关键技术,综合制定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开发蓝本,如下图所示,最左侧的七个模块是学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项目导入“七阶段”教学法,中间的模块是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最右侧部分是通过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呈现的网络课程多形式的教学资源。

三、《电路分析》网络课程开发建设

(一)《电路分析》教学实施方案

《电路分析》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

课,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路理论的基本框架,掌握分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电路分析实验技能,了解设计实验电路的方法,下面以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蓝本为模型建设《电路分析》网络课程资源。

1.教学设计思想:在分析了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电路: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动态电路、选频网络和变压器电路、非线性电路确定为七个知识模块,每一个模块以典型应用项目导入为主线,构建适应项目教学的课程知识体系;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上将项目按照主题式教学方法引入多形式课程教学资源和学生活动,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同时在平台拓展资源中重点强化各种元器件的识别与使用;在教学实践环节上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课程知识点与平台课程资源和情景实践项目三结合,理论、平台教学指导实践环节。

2.“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组织安排:根据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将《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组织安排如下:静态课堂教学70学时,动态平台教学30学时,情景实践教学20学时,总计120学时。

(二)《电路分析》网络课程建设

1.《电路分析》课程资源规划: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按照电子类专业“七阶段”教学方法,把教学总体要求按照模块化式项目导入,以主题式资源规划来开展平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开发。

2.《电路分析》多形式媒体资源建设

(1)Lectora设计情景式课件:以课堂教学模块三中交流电路的应用与设计的三相电源教学为例,要求学生能够能按照《最新灯具安装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两室一厅配电线路的设计和布线,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三相电源与三相负载的联接。

首先进行该项目的教学设计,通过两室一厅的配电线路设计让学生明白三相电源与三相负载的联接,按照情景创设教学搭建Lectora的目录系统结构,该项目分项目导入、情景设计、搭建电路、实践模拟、最终评估等几个章节,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Flas、图片切换、白板等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教学反馈和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讲解三相电路的基础知识,通过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课程资源建设创设情景教学,最后到实验室完成线路搭建和测试,完成实验报告撰写和教学反馈。

(2)Articulate Storyline设计交互性课件:以课堂教学模块二中直流电路的应用与设计的叠加定理实验为例,当线性电路中只有一个独立源作用时,分析电路就显简单,当电路中同时有多个电源共同作用,分析电路就显麻烦,那么能不能简化成将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分别求解响应,然后再进行叠加呢?

用Storyline设计一个交互式学生活动课件就可以实现,首先以叠加定理命名场景,按照教学设计定义电路元件(自定义电阻、电压源、电流源和变量函数),根据电路元件建立叠加定理的电路图,建立独立源作用场景分支,利用拖拽功能实现分别独立源作用,根据不同的独立源采用不同的变量函数,分别得出求解支路不同的电流值,然后建立求解支路汇总场景分支,得出的多个电源共同作用的电流值和功率等。

Storyline课件的交互性体现在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定的叠加定理电路图分别设置电路元件的数值,变量函数则根据电路元件数值不同做相应修改,然后学生可以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互助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超前实验,在完成这些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电路,然后开展设计和计算等,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和互助学习。

(3)Wondershare QuizCreator设计形成性评价: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也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精品课程,但是在每一个单元或模块结束后的形成性测试基本以PPT的形式,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开发的QuizCreator Flash测试课件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课堂教学不能满足的要求,学生在课后登录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进行课后测试,教师则通过平台可以监控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且可以进行成绩管理。

单击Create a New Quiz可以创建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匹配题、排序题、简答题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公式、Flas、旁白对话等都可以导入到课件中,抓图功能特别好,方便快捷抓取测试所需要的图片,这一点对于工科类的课程尤为重要。QuizCreator甚至可以做成单元测验小型题库,设置题目和答案随机抽取,让学生练习不同的题目和题型。

四、结论

在江苏省全面启动“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工作中,开展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应用必然会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应用还处于起步尝试阶段,如Wiki协作、Blog互学、思维导图、虚拟实验等还在开发建设中,学院目前也在积极出善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来鼓励教师踊跃参与和建设多形式课程资源和开展基于平台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 曹伟.构建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

[2] 曹伟.基于奥鹏网络互动平台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7).

[3] 井新宇.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七阶段”教学法的应用与推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

篇10

【论文摘要】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以学生掌握职业基本技能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本文在《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重构”的基础上,阐述对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和运用。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是学习会计这一学科的基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的是采用传统的“先理后实”的教学模式,即先注重强调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再注重强调实用性、技能性。从教学效果调查反馈信息来看,表现为学生对会计原理知识点往往难以理解,甚至对会计学习感到迷惘,特别是对于繁多的需要识记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厌倦情绪,导致学生怕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困惑。怎样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呢?本文就《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作如下探讨。

1 《基础会计》课程定位

由会计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基础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课程,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拥有一套规范的专业操作程序和方法,计算性和操作性很强。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基本技能,培养其较高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理论与实作二者有机结合,学生才能学有所用,具备独立完成会计工作的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中,采取直观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的系统性、轻技能的实践性”,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有助于改善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大有帮助,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2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强调培养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在构建《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本人认为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营造一个模拟的职场环境,设计模拟职业工作流程的项目模块来展开教学过程,即要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的总和。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多年来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沿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一种“重构”。“重构”就是要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均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重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摒弃传统的以章节划分的结构模式,而是重构为根据该课程所需要学生获得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以工作环节划分为若干项目模块来进行组织。其次,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要以工作流程为参照,针对会计主体与其基本经济活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组织实施。具体来说,《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实践课程,按照要求掌握的会计核算技能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项目模块,即以会计主体设置为内容起点,按会计主体业务流程构建新的基础会计实训的内容体系。在教材组织上可按照企业与会计主体、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档案六个项目模块进行,注重学生对整个会计实务操作流程的整体把握。在对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时,不仅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会计准则中的基本职业判断要求融入其中,而且应突出和强化技能操作和能力培养,以便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更贴近会计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学方法要适应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如可根据项目模块进行分组演练、岗位交叉互换、师生互动等。第三,构建配套教学团队。根据理实一体化新教学模式的需求,建立师资培训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实习、工作,使教师真正熟悉和掌握会计实体的会计工作的实务流程;同时,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3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实一体化教学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又能结合实际工作流程来认知和应用会计基本技能,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统一结合的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并结合上述《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目前归纳汇总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包括如下。

3.1 情境教学法

指在将某制造性企业设计为一会计主体的前提下,由教师按会计业务流程及对应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中设计若干教学情境,并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技能要求、任务内容、完成成果融合到各教学情境中。实训时,围绕着教学情境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融入教学模块全过程,并从中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

3.2 任务驱动法

即由教师将职业技能设计为需完成的学习情境的具体任务,以完成任务为学习目的。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导出任务及知识准备;其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训练;最后,教师指导、答疑,并进行学习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以“会计账簿项目模块”学习为例,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1)创设学习情景。设计一种与本课程实训的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例如:把上课地点放在会计模拟室进行,上课前,准备好给学生用的各种账簿,将其放在各张课桌上;在模拟室的墙壁上挂有各种程序图,将账簿的登记演示利用投影仪事先播放等来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会计模拟室就感觉到学习账簿的氛围。

(2)提出学习任务。在创设学习情境后,教师应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体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或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在完成“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这个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以关键技能点为核心,设计以下任务:

①账簿的种类和格式有哪些?

②在账簿设置前,先确定该选择哪种账簿?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③账簿设置时,要注意填写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填写这些内容?

④登记账簿的依据是什么?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审核?审核哪些内容?

⑤根据确定的依据该登记哪些内容?如何登记?

(3)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线索,努力发展或挖掘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即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完成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来掌握账簿的设置原则与登记方法)。

(4)协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分组讨论和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把不同的观点或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提出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讨论中学习。

(5)学习评价。由学生代表讲解、总结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步骤或要点,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补充说明。例如:每组学生派一代表发言,讲解、总结本组学习内容,后发言的学生可针对已发言同学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更正(如时间有问题,也可抽查其中几组来阐述观点);最后,教师总结陈述,演示正确的账簿设置和登记的过程。

3.3 实物引导法

即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薄、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例如,在完成会计凭证学习模块时,教师即可以将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有关发票、银行结算凭证、收料单、领料单等原始凭证直接向学生展示,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片演示、视屏播放等方式把教学内容直观化。

3.4 角色体验法

即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人或多人为一组的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分别扮演制单会计、会计稽核人员等角色,进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对账”等会计业务操作,并出具“审核报告”,将学生真正置身于完成某种工作任务中,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任务在职业角色的体验和互换中实施与完成。此方法主要应用在“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审核”等实训项目数学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5 合作教学法

即在课程实训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先“主”后“辅”。具体来说,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扮演角色、团队协作等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教师则“后”进行评价指导,明确关键技能学习点,并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此方法在运用时,既要注重强调学习团队内的相互协作,又要注重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有机互动。比如,在进行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应用、会计报表的认知和编制等的实训任务时,可以通过此方法来促进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在《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不是孤立地去运用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郑炯惠.“程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新探索.云南省财经学校学报,2008,2.

[2] 王婷.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 刘敏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职业教育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