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族志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16-03

一、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是多元并存而非不存在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致上可分为两类: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对于教育学科来说,可以发现各研究论著中所列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其中,明确宣告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法”、“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等,大抵统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用于考察事实、揭示规律,而结合中国现有教育学的实际内容而论,其中主要是有关教育价值取向的辩护性的论述。于是当我们在争论教育学学科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的时候,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重视教育研究方法的问题。例如克拉克(B.R.Clark)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教育,他认为,“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展开的广泛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这个学科是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教育部门。”①学科发展史业已证明:一个学科从兴起到确立其独立地位以及其后的发展史,集中表征为“一部形成各种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并存”的历史,而不是一部“各种学派消亡与研究方法从多元归于一元”的历史。②在教育学科方法研究中,用惯了某套研究体系就将其他方法拒之门外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有学者将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比喻成表演的舞台,因为专注于一种研究方法,无异于在同一舞台上跳舞,足够的时间也许会让舞跳得更好,但同时也失去了在其它更大更好的舞台上跳舞的机会。

运用多元学科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教育领域,可以帮助教育学科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成熟的学术规范和研究传统,并最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教育学科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③从多元学科的角度研究教育学科,其实质是利用其它学科的观点、方法、原理来思考和分析教育问题,从中探索规律,而不是将其它学科的概念、方法、原理生搬到教育学领域中。因为某种特殊、专门学科的理论是无法准确、科学地解释其它学科领域的特殊现象的,从特殊到特殊,显然违反了应有的逻辑。教育多元学科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和更新教育者的研究视野、观点和方法,并力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寻求各种观点的共同合理之处,获得更具严密科学意义的原理、规律、概念,等等。

二、教育学科研究方法需要正视实践研究

中国教育学吃亏之处在于不正视它实际运用的研究,这是由于其中隐藏着未被察觉的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根子。教育学如果不以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不分析教育结构运行的实际情况,则其中所援引的教育事实与数据充其量是一种装饰,其研究方法与表述方法不免带有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缺陷。正由于这样,实践工作者有理由指责教育学不解决实际问题,而理论工作者也有理由怀疑教育学的理论深度。教育学学科自建立以来,教育研究大体上沿着两条脉络发展:以建立学科、构建学科体系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以对改革实际中的问题研究为重点的应用研究。①学科建设的不同时期,两种研究的投入有不同侧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理论界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如果不去接触教育实践,理论就会脱离实际,教育学学科建设最终也难以走向成熟。近几年来,对大学素质教育、教育大众化、民办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的探讨已经取得了公认的成果。

三、运用于教育学科的实践研究方法——族志学

篇2

关键词:色彩风景写生;研究方法;自然学科;针对性

一、地理学及地质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地理学及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地质景观的色彩写生。任何自然风景都构筑于一定的地质构造。除非面对大海,写生实践中就无法回避地质结构。这是必须要面对、要把握的内容,否则画面就会因刻画不够深入而缺乏说服力。以山地写生为例,就要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山地的地貌特征,以便使笔下的景物做到观之可辨其质、可晓其理而不是囫囵吞枣、泛泛地描个大概。如根据地质学的研究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福建武夷山等名山属于丹霞地貌,因地壳运动较缓而少有断层;因岩石质地疏松而多被风化成细小纹理(而非太行山系那样的大断层大纹路);因岩石中含铁量很大而多呈红褐色。以此分析为基础,色彩写生时则要考虑岩石刻画不能过于棱角分明,尤其在对其进行细节刻画时,转折处多做圆角处理,色调处理上要多考虑运用赭石、熟褐、土红、朱红等红褐色系。

二、水文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水文景观的色彩写生。江、河、湖、海、潭、涧、溪、瀑等水文景观也是色彩风景写生的重点研究对象。因成因不同,其形态差异也很大。运用水文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辨析和理解是必要的。尤其是全景式水域风景写生时,如不能从水文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区分和理解就不能实现准确刻画。各种水文景观其构成及流势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况且,不同的水文景观大多被赋予了相应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意蕴,在具体刻画时是必须要区别对待的,必须在表现手法和造型刻画上有所区分。否则,大海的汹涌与湖泊的浩淼、渊潭的宁静与深涧的舒缓、山溪的轻灵与瀑布的喷涌是无法相区分的,其背后各自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意蕴更无法得以表现。如黄山人字瀑与黄果树瀑布相比较,虽都称之为瀑,实则差异很大。从水文学的研究角度讲,黄山人字瀑只是山间的溪流,是由山间石缝间的水汇集而成的。其季节性很强,平时就不宽阔,枯水期便更窄,也常断流。而黄果树瀑布则是上游无数条类似黄山人字瀑这样的山溪汇集而成,其水量很有保障,宽度也很大。考虑到这些,在刻画时就要注意不能把本是静静流淌的黄山人字瀑表现出汹涌奔腾的效果,否则在刻画失之准确的同时也对其黄山特有的幽静灵动意境失之表现。同理,在刻画黄果树瀑布时,即使在枯水期也要考虑其大落差、大宽度的客观构造,刻画时要以大取胜。否则,就会对其澎湃飞动、震耳欲聋的气势和西南第一瀑的人文意蕴失之表达。

三、植物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植物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植物景观的色彩写生。如果只把植物当做画面远景处理则只需做符号化处理即可,植物学研究方法似无用武之地。但如植物作为画面近景做特写式的描绘,植物学研究方法就会大有用处。虽然没必要像植物标本记录那样使每个细节都严格遵守该植物的生理结构,但必须在整体形态上保持一致。如画面中明显出现植物枝杈叶子则刻画要更严格一些,要从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出发确保笔下艺术形象与真实情况保持相对的一致性。色彩风景写生不同于装饰工艺绘画可以为了画面构成及形式的需要而对于植物的生理构造进行主观变形。植物在风景作品中不但可增加画面的生机活力,还可对画面的地域性有明显的标识作用。如刻画江南风景,在民居瓦舍之旁安置棕榈修竹不但符合其地域特征还对其江南特有的文化特征起到了有效的表现。

四、气象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气象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对气象景观的色彩写生实践。大自然中的阴晴雨雪是色彩风景写生的表现重点之一。包括夜景在内的所有气象景观都处于一定的光照之下。“光”作为色彩风景写生最重要的客观因素,气象景观可以作为其最佳的形象载体。传统西方就产生过透纳等专门研究气象景观的画家,对色彩学有着重要贡献的印象派绘画对气象景观也多有佳作。气象景观往往转瞬即逝,仅凭直观的观察和记忆是远远不能满足刻画的需要的。对此,气象学的研究方法就会发挥巨大作用。可根据气象学的相应规律,对未能详细记忆的气象景观进行分析。由于分析的过程并不受时间局限,所以非常有助于写生实践。如云是色彩风景写生的表现重点之一,对其分析和理解离不开气象学的研究方法。由于时间、风速等因素的影响,云的形态可谓千变万化而且变化速度极快,即便是写生高手也很难在很短时间内将其尽收于笔端。于是,在不断提高造型技巧及绘画速度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气象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训练。云的形态的改变、流动的方向、颜色的变化、整合的趋势等变化都有规律可循。只要依据气象学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实现对眼前变化无常的云做到理性把握,在对其各种变化的过程及趋势做到了成竹在胸就可以从容刻画而不会手忙脚乱了。再者,气象学可以和水文学相结合,二者的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可有助于理解各种水域在不同气象变化下的不同状态。

以上就是色彩风景写生实践中运用较多的自然学科研究方法,只有实现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保障色彩风景写生艺术实践的顺利进行。

作者简介:

篇3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理论。通过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可以获得有关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中的一般规律性的认知,因此科技方法论研究是科技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方法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人们对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意愿也越来越迫切。《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探析》一书应运而生,并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基础,探讨当今时代如何运用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做好科技哲学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的有关问题。

本书以“总—分—总”的框架结构论述,共分为十六章。第一章到第三章介绍了科技哲学研究总的态度和目标、要求及能力等;第四章到第十章分别从个人、集体、创新思维等角度详细阐述了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各个方面;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延伸探讨了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应用的相关问题;最后一章单独分析了科技哲学研究的关键因素及制约因素。全书理论阐述全面深刻,逻辑结构清晰完整,是一本集理论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科技哲学类用书。本书紧密结合了我国的现有实际,首次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将科学发展观的四部分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融入全书。作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依赖于正确的、不断发展的方法论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哲学研究的系统复杂性特征正不断向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提出新的挑战,并且进一步要求我们不断进行科学哲学的反思与探索。为此,全书在强调哲学对科学技术三个方面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其中包括:做好科技哲学研究工作的三对核心要素——目的和要求、内容和态度、步骤和方法,主观方面的四项潜能——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客观方面的三个影响因素——机遇和挑战、环境和协调、条件和利用,工作过程中的两个动态因素——学习和致用、检查总结和提高。本书也探讨了科技哲学研究的创新思维、创新原理及创新技法,还讨论了科技哲学研究及其应用的智能化方法,列举有关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应用的若干实例。同时,本书试图就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对科技哲学研究的相关制约因素进行探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应用及发展、现状、指向和重点。

《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探析》内容丰富全面,重视个体能力的培养和对科技哲学研究的作用,打破之前学科僵化的所属系统的界线,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科技哲学方法论研究的应用和趋向,这为学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有助于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本书还通过具体实例,提出用好科学方法论的规则创造更高人生价值、发挥个人潜能的建议。

篇4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篇5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善用已有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学生缺乏学前教育研究的亲身经历。传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传授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改变并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以课题研究样例为参照,丰富学生科研直接经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和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两大部分。无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感知,教师应结合学期备课为学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学前教育研究样例。这些样例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报告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综合性案例。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结合备课设计使用有机搭配的三类样例,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阅读样例,不仅能够直接充实学生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关注学前教育改革状况,追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良好习惯。

 

由于样例是一个研究设计或研究实施的整体,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实施样例教学的效果远优于教师的举例。只有在样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课题名称,什么是研究设计,什么是研究类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教材也注重样例介绍,但教材上的样例始终需要授课教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远为近,量学取材,灵活运用。为了提高样例的参照性,建议教师为学生布置样例时,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应至少安排两个不同类型方法运用的样例。每一样例都应完整体现该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初期,全班应使用统一的样例,待学生基本入门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检索样例。

 

以随堂探究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的学前教育行为能力的养成。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到每一堂课,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结合学前教育研究理论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前教育理论及经验,自行选择一个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准备课题论证;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示适合其学习参考的学前教育文献及其检索途径、方法,并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书目登录、摘要、文献综述等检索工作;结合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督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课题论证等等。选择并论证课题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随堂探究设计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紧盯学生学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养成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样的练习触手可得。如“观察研究”章节中有许多观察记录表,教师从探究设计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填写并进行分析,空表格就会变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学生随堂探究设计学习,每一个环节持续1~2周,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随堂任务,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如有的学生能够检索到相关文献,有的学生检索不到文献。检索到文献的学生可以考虑课题论证,检索不到文献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检索文献外,就要求从选题的价值原则重新审查课题,以确定是进一步检索,还是重新选择课题。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起点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课教师容易忽视或拔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图书资料的检索使用意识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学生随堂探究设计这一学习方式被许多授课教师所忽视,直接导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显得枯燥。

 

以课外文献检索为动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前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实践基础的学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眼光考察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实践;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方法分析评价周围幼儿园管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可以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立场审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动态与举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两部分。《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可以丰富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兴趣爱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笔者把它叫做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这种检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但若从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出发来考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更不应把它看成负担。只有学科的文献检索,而没有专业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肤浅与枯燥的状态;只有专业的文献检索,而没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又会处于盲目与混沌状态之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文献检索是学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是田间精耕细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既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发展保育教育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要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回顾学前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儿童事件” 、“幼儿故事” ;(2)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学前教育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等,并加以交流;(3)结合观察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使用不同观察记录方法的文献,体会各种记录成果如何成为研究的素材;(4)结合实验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现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法律法规,等等。

 

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课题,选择更典型的课题。这种文献检索贵在教师根据所授理论,或从理论延伸、或从方法使用、或从事业创新的视域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益,保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以尊重幼儿为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前儿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体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是“小孩儿”。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判断眼前儿童(个人或集体)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表现,针对眼前儿童发展愿景,实施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学生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尊重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操。

 

应该说,陶冶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对教材中列举的许多样例进行具体探究操作,而且应有意识地对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幼儿保育、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保证幼儿“跳一跳,摘桃子”地发展,帮助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矫正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促进发展或问题解决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幼儿的热爱与尊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深则爱之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有意引导学生接近幼儿,选择学前教育保育、教育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能够直接促进学生专业理想的形成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要求《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要做到:(1)授课教师应坚持经常深入学生,做到师生经验共享;(2)重视实训教学,确保实训教学的开出率;(3)教会学生关注幼儿、亲近幼儿,学会与幼儿一起游戏;(4)对一些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进行系统强化训练、小单元训练、提前训练、提前应用。

篇6

第一个规律:学科体系的规律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目标,抓住基本环节,重视联系,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准备具目标性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备课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标,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准备齐“三棱锥、正方体、长方体、六棱柱、球、圆柱、圆锥、圆台等等”,课上让学生从实物去理解,胜过用语言去抽象说明这些立体图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新授知识具突破性

一般说来,初中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知识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课前自主练: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对新授作铺垫的。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可先复习自然数加法法则;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可先复习正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课中针对练: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重难点作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可先通过分步单项运算,后综合运算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学于实践中,即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通过学生用自制的正方体剪切开,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或者将一些平面展开图,通过剪、拼,看是否能折叠还原成正方体等操作手段来达到掌握展开与折叠立方体图形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4.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用分析法或排除法讲解过后,可以让学生说出每一种方法的思想,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可能性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巩固知识具强化性

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一般的有:

1.巩固性练习:对知识驾驭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定律的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学习“角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寻找这些角的共同点及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一昧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习教育储蓄问题时,可以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掌握所教的几种常见几何体的截面图形,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剩余几何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其他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把普通的,特殊的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四、课堂小结具反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价,或回授,或纠错,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五、课后作业具系统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必须将新授知识全面的体现出来,作业难易结合,循序渐进,随时从作业中发现课上的不足或缺漏,反馈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时补充加深,及时讲评纠正,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识,牢固掌握知识。

第二个规律性:学生认知的规律性

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是注重启发的策略。不要搞那么一些不大不小、不深不浅的问题不断地问学生,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我主张策略,你就有意地设置一些知识陷阱,设置一些知识墙,对学生进行激疑,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带动整个的一堂课。二是要遵循思维的规律。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启而不发,不配合,实际上这些老师是忽视了思维的规律。第一,打好思维的基础。第二,建立思维的层次。第三,是教给思维的方法。第四,要体现思维的发散。第五,要建立思维的结构。

第三个规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一,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并极大地给予满足。第二个,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譬如说课堂教学的流畅,课堂教学中语言有魅力,整个课堂教学中驾驭活而不乱,等等。艺术能够引起对人的心灵的震撼,一堂课学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除了你那堂的科学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你那堂课有很高的艺术性。

第四个规律: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

篇7

关键词:传热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宋小勇(1979-),男,河南漯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讲师;权玲(1981-),女,陕西西安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4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00-02

“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传热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不可缺少的纽带,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继的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一门关键课程。

一、“传热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分析

“传热学”不像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那样系统严谨、偏于理论,而是具有较为复杂的知识结构。[2]“传热学”课程内容的主体结构是以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以三种不同的热量传递规律为主线,介绍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基本定义、规律及计算方法。但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因传热机理和控制方程不同而自成体系,特别是辐射传热和导热与对流有着本质的区别,内容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差,很难贯穿一条主线讲完整个课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传热学”难学,究其原因除了学习不努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个人因素之外,教材概念多、公式多、重点散,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及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亦是很重要的两个原因。当然,由于学科的发展尚未成熟,教材内容的改革还需假以时日。但教学方法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的。

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远远不适用于“传热学”课程体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培养出面向工程、面向生产实际的具有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科技人才。此外,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不足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学习方面地忽略难免要引发教与学的矛盾。

因此,完善“传热学”课程的教学,在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前提下,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笔者结合“传热学”教学及科研中的一些研究和探索,粗浅地谈谈对“传热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二、教学过程中需重视的几个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包括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也要包括对授课老师的兴趣。二者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紧密相关。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任课老师,他是很难有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的甚至会滋生厌烦情绪,学习效果如何便可想而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热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是真实的,不要照本宣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3]因此在“传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巧妙地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生活中熟知的传热现象加以引导,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传热现象跟自己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增强学习传热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传热学”绪论时,可以首先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思考,如:杂技演员用舌头舔炽热的铁板,但舌头为什么会安然无恙;在冬季的晴天,教室的窗户玻璃对红外线几乎不透明,但为什么坐在教室内感觉很暖和,另外,白天和晚上空气温度相同,但白天感觉暖和,晚上却感觉很冷;教室内的暖气片和同学们之间的传热过程包括哪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传热过程又包括哪些;把一杯刚煮好的咖啡和一杯常温咖啡同时放进同一个冰箱内,在相同的时间内,两杯咖啡的降温情况一样吗。当面对这些问题时学生就开始思考,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的基本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会激发他们对“传热学”授课内容的兴趣。

而要学生对教师感兴趣,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此外,还要提高人格魅力,注重自身修为,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亦师亦友。若学生喜欢任课老师,则“爱屋及乌”,学生将愿意、乐意去听您讲课,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传热学新知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会教书,更要会育人。一名教师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能否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决定其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和自己的学生做朋友。教师和学生如果成了朋友,学生就会认真听讲,省去了很多教学过程中管理的烦恼。和学生做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容易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取得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当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朋友关系,需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教师应该有耐心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学生才会信赖你。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学生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有义务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2.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学生真正参与,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自主性强,如果教师仅仅对传热学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必然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若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如适时地让学生上讲台,将课堂教学的驱动因素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探求知识的主角,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心理素质,从而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此外,还应该重视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对于计算通过肋壁的传热这部分内容,不少同学对肋壁面积的认识较为模糊,因为肋壁面积包括肋片面积和肋间面积,而教材中的示意图又较为抽象。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让同学们伸展开自己的手指,这样一来,手指侧面面积之和就代表肋片面积,而指根连接处的面积之和则代表肋间面积。非常形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加深对肋壁面积概念的理解。

3.重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

“传热学”课程的特点就是内容多且相对分散、连贯性差、公式繁多,难以被理解与记忆。[4,5]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往往是零散的知识点和多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果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和方法的理解很快就会模糊不清,甚至忘得一干二净。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意地训练,在一节课结束前,教师不要立即进行总结,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最后提供教师归纳总结的知识结构图供学生参考。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各部分的脉络。比如在导热、传热及辐射传热问题中,如果将网络图和热阻与学生熟知的电路和电阻进行对比,会有效地把繁多的公式梳理成线。在“传热学”中,热阻概念的建立可以为复杂传热过程的分析带来很大的便利。传热过程的转移量为热流量,传热过程的驱动力为温差或辐射势差(辐射传热),将传热过程的阻力定义为热阻,就可以借用比较熟悉的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传热过程的总热阻。串联电阻叠加得到总电阻的原则,被用于导出导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过程中热流量的计算式。可见只要明确传热学中涉及的基本热量传递现象的热阻,分析对应的基本热量传递方式,就可以方便地写出热流量计算公式,从而减少学生对公式的记忆量。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各种不同的热量传递方式,其热阻形式有所差异,对应的动力也不同。通过比较其异同,就能全面牢固掌握热量传递的内在规律。总之,让学生学会归纳分析的方法,可以让传热学的学习变的简单有趣,提高教学质量。

4.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传热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课程,是一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密切结合的学科,其中传热学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最直观的体现。[6]它不仅起着验证理论、巩固和扩大所学课程内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一般分为验证性和设计性教学。[6]目前的传热学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往往是老师首先讲解,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和预先安装好的实验装置及仪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数据,然后根据实验报告指导书上给定的步骤进行验算,最后得出结论。这种预先设计好的实验已经完全程序化,容易让学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主动参与性较差,学生们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结果虽然实验做了不少,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设计实验,也不会分析问题,有的甚至连基本仪器都不会使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重视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并提供必备实验条件,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加以实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承担“传热学”课程的教师,应该依据“传热学”课程和现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并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教师感兴趣,营造新鲜、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让“传热学”的教与学的过程生动有趣。努力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常参与身临其境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传热学”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知道如何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化繁为简。重视设计性实验教学,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赵忠超,周根明,陈育平.“传热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38-39.

[3]李友荣,杨晨,吴双应,等.“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66-67.

[4]李广华,李华彦,于静博,等.“传热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39-140.

篇8

关键词:职业学院 音乐课堂 教学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48-02

1 职业学院音乐专业课的定位

职业学院的音乐专业课应以向社会输送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为目标,所以教学特别强调学以致用,甚至要立竿见影。除了课堂教学教授音乐专业知识外,还应让学生们多实践,通过实践与探索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让同学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样会使音乐教学如虎添翼,效果显著。音乐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的音乐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职业环境,还要使所教授的音乐专业课形象、生动和直观!因此要求音乐教师具有极其热烈的亲和力,善解人意的人情味,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现代前卫的职业意识,全面发展的音乐素质,自如流畅的表演才能。一名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要求,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职业院校具备高精尖专业音乐技能的合格人才。因此职业学院的音乐课程定位应明确把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2 如何提高职业学院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与不同,音乐课程教学一方面教师要把专业知识点传授与学生,让学生们先理解与掌握好专业知识点;另一方面难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是在学生们掌握好音乐专业知识点外还要更进一步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如发声练习的声乐课及器乐演奏的器乐课程,这些都是音乐教师需要多付出于其他学科教学心血的独特方面。因此音乐课堂教学需要音乐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把音乐课堂作为知识、技能与心灵有机契合的独特家园。因此为了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音乐课的教学进行了创新与改革,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在音乐课中不仅引用现代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在音乐教材选材上也扩大了选择范围,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范围,还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2.1 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引入大大提升了音乐课堂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引入音乐课堂教学之前,我们的音乐课堂一直固守着教师一台琴加一块黑板的传统硬件教学模式,几十年不变的传统硬件设施学生们早已熟悉并厌烦了,再加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同学们早已对音乐课堂的枯燥教学与学习过程产生了抵触心理,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先从硬件设施入手。由于多媒体的教学特点是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多媒体的声、光及震撼的音质画面在课堂教学中可起到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引入课堂是时代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广大教师创新音乐课堂的不可或缺的法宝,教师们应该合理并充分地运用这一新兴教学媒体,精心制作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音乐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同学们充分展示多媒体与音乐结合的魅力,更加增强音乐对于同学们学习的感染力,提高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动力。多媒体的音乐教学效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还可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2.2 提高教学效果音乐内容要选择得当,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就目前职业院校音乐的教学现状来看,除了一些学校使用上海音乐出版社发行的《艺术欣赏》教材外,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材是音乐老师自己制订的校本教材。所以,选材非常重要,好的选材在教学效果上将是事半功倍。在选材方面,除结合课本外,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老师所设置的学习内容,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我讲京剧时,就会先放时下很流行的陶吉吉作品《苏三说》,以及王力宏的专集《盖世英雄》的单曲给他们作对比欣赏,引发出中国的京剧艺术。这样学生们不仅看到和听到偶像将古典艺术和现代流行元素巧妙结合的精彩演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不断的提问和视觉的带动下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京剧文化,也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对京剧的学习兴趣。于是,同学们对京剧不仅有了新的深刻认识,对于传承和加深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的感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适当地加入时尚因素,我们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喜欢时尚。因此,在内容选材上适当地加入时尚因素是必要的。为此,大胆尝试精选一些歌星演唱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和流行乐器进入课堂。我们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走上社会,可能他们在文化课上水平不高,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音乐听辨能力还是有广度、深度的。如:在选择乐器教学时,就把大家喜欢的萨克斯带入课堂。用同学们感兴趣的音乐故事导入新课。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很快就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了被激发出来,课堂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3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

由于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寻求适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可以把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引入音乐课堂教学之中。

3.1 教学互动模式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知识灌输为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在枯燥无味的氛围中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收到的课堂效果甚微。因此创新音乐课堂教学要从教学互动开始,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学习音乐乐理专业知识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时时保持互动,专业知识虽然枯燥但由于师生的互动学习而使得专业知识学习不再感到乏味。互动学习需要教师在备教案时就要精心准备教学过程内容,设计并创设教学情境,如用音乐知识提问或由讲述音乐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新课,在课堂学习互动过程中采用穿插由学生上台表演的形式来提高同学们的动脑动口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音乐课堂教学互动并不是一味的互动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动静结合的学习方法,该思考时就要专心独立思考问题,该讨论时大家就要积极主动大胆地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进一步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培养独立解决这几方面问题的能力。

3.2 创设情境教学方法的引入

职业学院的音乐课大部分是音乐欣赏课,因此课堂情形极易产生沉闷的氛围,因为再好的音乐欣赏与鉴赏课如果教师不时时地创设一些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同学们很快地就会产生倦怠情绪,思绪也会随着欣赏时间的延续而脱离教学思路开了小差,所以教师要在欣赏音乐前给同学们先提出几个问题或简短讲述与即将欣赏的音乐有关的故事或是让同学们先进行与欣赏音乐有关的内容表演展示后,再进行音乐欣赏,这样收到的课堂教学效果会大大超出预想的来。因为同学们是带着问题去欣赏或是在提前了解了与欣赏音乐有关的故事后而去欣赏的音乐,这样很快会与音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找到与音乐抒情内涵相契合的融洽点,同学们欣赏起来就会易于接受并兴趣盎然,会产生一种音乐是如此的美妙和多姿多彩的感觉,会拉近音乐与自己生活的距离,会理解音乐带给自己生活强大魅力的深刻感悟与感受,并在这深刻地感悟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道德素养。

3.3 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跳、唱、讲,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

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调节要优于其他学科,原因是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调节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动态模式来实现,音乐是艺术表现的最直接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可通过安排同学们五人一组在讲授知识前先跳一段校园舞来作为新课导入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开场形式创新新颖会很快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学习兴趣会很快被调动起来。接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学号依次叫起十位同学唱出一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中最令自己感动和震撼的一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并不时用鼓励的话激励同学们,这样的目的不但可以锻炼同学们大胆发声,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的精神,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得同学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达到高涨,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踊跃积极地走上讲台,像老师一样讲出自己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对音乐欣赏后的真切感受和感悟,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同学们的动口能力,为即将走入社会需要具备的口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3.4 创新与改革教学环节建设

以往的音乐教学过程与环节是建立在先教授学生识谱、识乐理,再跟随老师反复地练习歌曲的过程,同学们对于这样的音乐学习过程感到枯燥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音乐教师要打破这一传统的教学规程,创新教学流程,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把音乐教育先注重培养技能训练和识谱能力放在最后一个过程来进行,其次对同学们的音乐能力培养还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来进行不同的训练,尽最大可能地把音乐知识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唱歌教学中,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

3.5 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器乐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涵盖了乐理知识、独唱、合唱、舞蹈、音乐欣赏、音乐鉴赏、器乐独奏等大量知识与内容,在教授乐理知识时教师可结合让同学们进行器乐学习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先从简单的口琴、笛子等小乐器来掌握一些简单的乐理小知识,当培养了兴趣后再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其它乐器。因为兴趣是同学们探索知识与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当兴趣占据了同学们思想的主导地位后,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引领同学们深入学习与探究音乐知识,为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独立创作能力打好基础。

3.6 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多运用鼓励性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很多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是枯燥乏味的,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很容易放弃,所以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一位同学大胆发言时教师要以肯定和鼓励的语言来激励学生不畏困难,不怕错误,教师多鼓励和多表扬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也许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就有可能成就一名伟大的音乐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多鼓励和多表扬,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课堂效果的好方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音乐课堂教学采用哪种教学方式与方法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音乐教学与学习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内涵,通过音乐课堂中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最终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当走入社会后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创新型合格人才,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音乐教师也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掌握丰富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不断地创新与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把最准最精的知识教授与学生,把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把最美好的音乐魅力展示给学生。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Seminar;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85-03

一、引言

课堂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实施途径。课堂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互动式教学法等。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新型教学模式,被认为是原创性思想和真理形成与发现的“科研苗圃”,在欧美的中学及大学教学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Seminar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比较少,还处于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阶段。本文对Seminar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介绍了Seminar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分类、意义、基本结构以及应用Seminar进行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二、Seminar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分类及意义

1.Seminar教学法的内涵。Seminar课堂教学法是学生和教师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学生就某一问题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堂参与成员(学生和教师)的学理潜能。Seminar教学法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讨论是Seminar教学的基本方式。在讨论中,教师只起促进、引导的作用,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2.Seminar教学法的特点。Seminar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法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互动性。传统教学法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学生近似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事实性的、有限的科学知识;Seminar采用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式教学交流方式。针对某一问题,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民主性。在传统教学法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具有权威性;Seminar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拘泥于教师的权威,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畅所欲言,以尊重、平和的态度进行学术讨论。(3)激励性。传统教学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的理论和知识,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Seminar教学法对学生特别有激励作用。(4)学术性。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机械的教学方式,学生直接接受理论和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Seminar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法,将教师的研究型教学和学生的研究型学习相融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富有学术性、倡导研究性的实践平台。它能促使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理探究,通过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思想交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研”有效契合,引导学生对实践、对学术的认识和热爱,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性潜能。表1给出了Seminar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3.Seminar教学法分类。根据课堂教学要求的不同,Seminar教学法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初级Seminar主要用在本科基础课阶段,用于Seminar的题目范围比较小,可以是教材中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可以是某一章节。可以提前给出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通过学生在课下的学习和理解,写出报告的提纲。然后让学生在下次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初级Seminar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深入、广泛地理解和掌握有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中级Seminar主要用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课阶段,选取的专业题目范围较广,学生需要在阅读和理解大量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数量文字的报告,还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报告,积极参加讨论,目的是使学生对某一特定的专业课程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高级Seminar主要应用于博士研究生学位学习阶段的学术交流或专题研讨会。

4.高校实施Seminar的意义。(1)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Seminar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讨论,不仅要求学生听他人的报告,而且要求研究他人的报告并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2)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Seminar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若要完成Seminar的任务,学生必须认真进行课前的准备和课中的参与,这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相关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3)有助于课堂的教学互动。Seminar教学法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与交流,可以避免教师单一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将教与学有机地、动态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Seminar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及程序

Seminar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包括主持人介绍主题、主题报告宣讲、点评人评论、参与成员提问与辩论和主持人总结五个部分。具体的操作程序分为五个步骤:

1.主持人介绍主题。由主持人(任课教师或导师)宣布本次课的讨论主题,并简要介绍所涉及主题的基本内容。为避免报告人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主持人对主题不做任何学理界定与主观性评价。

2.主题报告宣讲。由报告人做专题的报告发言。报告人是事先选定的人员,可以是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是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实践经验,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知识。

3.点评人评论。由点评人(任课教师或被邀请的专业人员)针对主题报告人的发言进行评论。点评人对报告人的发言要点进行补充、归纳、批评、商榷等多种形式的评论,通过客观的阐述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报告的内容。

4.参与成员的提问与辩论。由课堂参与成员针对报告人和点评人的发言进行辩论与交流。所有成员均可以向报告人提出问题,对报告内容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批评意见或对相对立观点进行辩论。报告人和点评人可以就学生的意见或观点进行解释、补充甚至反批评。

5.主持人总结。由主持人(任课教师或导师)进行全面内容总结,根据报告人、点评人、提问人的发言及讨论结果作概要评述,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强调讨论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四、课堂教学中实施Seminar教学法注意的问题

Seminar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应用Seminar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Seminar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讨论的主题有一定的了解并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这需要教师全面、系统地了解需要讨论的相关主题,并将相关主题及具体明确的要求提前告知学生,应给学生特别是作报告的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

2.Seminar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讨论题目的确定、学生准备过程中各环节的指导和帮助、讨论过程及气氛的掌控等。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对相关专业及学科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并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与协调能力,才能有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节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Seminar教学法以学生的讨论学习为主,更适合于小班课的教学。小班授课时使用Seminar教学法,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在师生之间构建朋友式的平等关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若班级人数过多,在课堂时间的限制下,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交流,达不到Seminar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雷安军.Seminar源流及对当前法学教育的意义[J].福建论坛,学科新视野,2007,(2):18-21.

[2]沈文捷.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7/8):43-47.

[3]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程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4):57-59.

[4]林培锦.Seminar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1):33-36.

[5]朱郁闻.论Seminar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46-47.

[6]张颂.探索Seminar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J].平原大学学报,2007,24(6):83-86.

[7]杨立强,邓军.Seminar: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5,(2):5-7.

[8]赵嘉平,冉隆贤.研究探讨型Seminar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9,(4):13-15.

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理化学;实验

1 物理化学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大量问题,申请人曾经针对学生做过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吃惊,约有60%的学生认为大多数物理化学实验“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把简单的实验弄得很复杂”或者“没新意,不感兴趣”。通过相互沟通,申请人发现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内容过于陈旧,且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以其中电导滴定实验为例,实验内容没有把电导滴定的优势及意义充分体现出来:1)对于简单的酸碱中和滴定,完全可以用指示剂法完成,不仅快速准确,而且能够快速计算出结果,可是电导法则需要统计数据并用电脑绘图后,才能计算出结果,相对繁琐。2)如果被滴定的溶液是有颜色的或有浑浊的,则可以使用电位滴定法完成,相对电导也很简单。因此,学生们普遍认为以“酸碱电导滴定”作为电导滴定实验的主要内容“舍近求远”、“劳而无功”、“大材小用”。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作者对于学生的这种看法非常担忧,因为“没有实用性”的课程,不仅不会让学生对实验课产生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都属于课程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不利。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实验内容与当前的科学前沿“脱节”导致的。因此,对于陈旧的实验内容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应用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教育方法,并非是通过政策法规将教学与科研硬性粘连在一起(这只会适得其反),而是必须建立在教育者较高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并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自主的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的、良性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可使大学化学的教育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实验方法,增加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所以,我们拟根据当前比较新颖且实用的技术,设计若干适合本科生操作的实验内容,添加到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1)充分调研国内外物理化学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结合物理化学理论课中涉及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知识点,针对性的设计或改进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使其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同时兼顾本校物理化学实验室的实验条件等。2)根据所设计的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试剂、并针对性的设计新颖合理的实验装置。同时充分考量试剂的毒性和仪器的危险性,兼顾实验室、教师、学生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等。3)根据实验内容、试剂及实验装置,确定合理的实验流程。同时充分考虑实验流程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兼顾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自1991年Decher重新提出层层组装技术(Layer-by-layer)以来,该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的、便捷的组装多层膜的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齐伟等人[1]充分利用了自身学院的教学条件,将这种技术引入到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循环伏安法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研究方法,胡万群等人[2]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制作电极,并用于测量一些喜闻乐见的实际样品(包括湖水、雪碧、芬达、可口可乐等),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作者和合作者们在基于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本科生的基本素质,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设计了一个“沉淀电导滴定法测定BaCl2・2H2O中钡离子的含量”的实验[3],并在《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程中面向本科生开放;将便携式投影仪用于本科实验教学[4];将电子目镜和普通生物显微镜组装,用于观察和研究磁性微粒在外磁场作用下靶向移动的速率[5]。

3 改革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可以为物理化学实验设计或改进新颖、实用的实验内容,既紧跟当前国内外科学前沿领域、又结合物理化学理论课中涉及的知识要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充实与完善。因为教科书中的内容原本就是前人当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总结,科学技术以其为基础不断进步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新颖、更有效、更精确的成果被展现出来,需要教师能够适时的将其编入教科书中,为学生证明文明的进步、诠释科学的真谛,功在千秋,如傅献彩等将2002年最新的科研成果[6]编入到《物理化学(第五版)》教材中。第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展现当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领域,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这对培养新世纪创新性人才是极为重要的。第三,实现青年教师的自我培养。当代大学中的青年教师队伍壮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般为理学博士或在读博士,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和高昂的教学热情,非常适合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和他们研究相关的成果在课堂中展现出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增加了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信心,提升教学水平,快速的实现从单一的科研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型人才转变的过程[7]。

4 结论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改革或改进,旨在教授学生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增进学生对当前国内外科研领域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兼顾了学校、实验室和教师的现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齐伟,朱永和.明胶和氢氧化铁胶体在玻璃基底上的层层组装:介绍一个综合性设计实验[J].大学化学,2012,27:65-67.

[2]胡万群,张汉昌,邵伟.pH 传感器的制作及应用:介绍一个开放设计实验[J].大学化学,2012,27:62-64.

[3]王林,李晓舟.沉淀电导滴定法测定BaCl2・2H2O中钡离子的含量[J].首都教育学报,2012,11,116.

[4]李晓舟,王林.“便携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及在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J].首都教育学报,2012,10,102.

[5]李晓舟,王林,廖仁梅.光学显微镜表征磁性微粒靶向移动的可视化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2012,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