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自我能力调节;教育;应对措施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经济制度的大变革。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各种心理问题就会随之出现。根据调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度以上水平的占有16.5%的比例,而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各大高校应该积极落实心理教育工作,改善学生消极的精神状态,以便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心理健康问题

1.生活的茫然

在进入大学时,都是通过网络媒体的信息来了解大学生活的状况,或者是自己幻想大学生活的美好。在踏入校园后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差距,不适应新的环境,学业的压力,没有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等,都会使他们感觉到压力。

(1)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都很照顾疼爱他们,生活上都不用操心;大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离开家到了学校,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也会让他们产生不小的压力。

(2)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的洗礼,从以前繁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会突然没有方向感,大量多余的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分配。在适应了大学生活以后,利用多余的时间上网等都会造成生活不规律,影响身体健康。

(3)心里的落差很大,大学里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再以学习成绩为主,还涵盖组织活动、交际沟通等方面,对于爱学习的学生,其在心理上会产生失落感。

2.情绪变化大

适度的宣泄情绪对于排解压力等负面情绪具有很好的作用。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大学阶段基本上已经形成,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心里产生矛盾会使他们情绪不稳定,时而很亢奋、时而很消极。

3.人际关系

在大学里的学生基本上是来自各个不同地区,他们在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都会是人际交往变得比较的复杂。在一起生活或者一起上课,他们渴望与他们交流,得到他们的关注,但是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之间的不同都会给交流带来困难。

而且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流中一般都会以自己的交往标准来衡量其他人,会因为生活中的小事与同学发生冲突,这样会阻碍交流。

4.就业压力

高校的扩招,让很多人可以上大学,但是造成就业紧张,社会竞争更加的激烈。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为了毕业以后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大学生考取各种专业技能证书,但是毕业后依然面临着找工作难的局面。他们面对压力时,甚至怀疑上大学是不是正确的选择。此外,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他们可以找到一个好点的工作,这就造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压力不能及时的发泄出来,学生会感觉精神紧张,产生心理问题。

5.自我调节情绪能力差

在上大学时离开家里的父母,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首先会想到家人,有的人会选择逃避或者抱怨的态度,这样会使自己心情低落,如果不能及时发泄这种情绪,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有效的解决办法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现在的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人员不是很多,实施心理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鼓励学校多招收一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的这支队伍,可以以教师为主,学生、班主任作辅导作用,成立一个校、系、班三级的心理教育组织,更好的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设立心理咨询

学生在面对多变的环境时,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有些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问题,在课堂上没有办法解决,设立一个心理咨询的地方,可以满足学生具体心理需要,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问题的性质等方面进行不同的心理治疗。

3.设立心理课程

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教育选修的课程来教授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使用一些调节心理压力的方法,可以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做到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根据现在大学生普遍的一些心理问题,开办一些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逐渐形成一个心理教育体系,为学生服务。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4.丰富课余生活

现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设立一些俱乐部,如网球、足球,滑轮、摄影等,这些属于运动型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运动宣泄压力,还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开办一些绘画、表演、舞蹈、健身的课程,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都可以使他们的课余生活更加的充实,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减少。

5.心理档案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根据每个人的心理变化,还有定期做一些心理测试,学生的心理咨询信息整理成档案,随时可以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对于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的学生,可以做到早预防。也可以积极的给与心理的辅导。

篇2

情境:专题一心理健康导论

目的要求:认识心理活动的实质与特点;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标准。

重点和难点:熟悉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

教具:多媒体

授课周次

授课班级

环节

内容和方法

时间

课程介绍

教师自我介绍,并作本课程的简要介绍。

5

分钟

第一章阳光照进心灵--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案例导读 有两个年轻人到远方去寻找梦想,他们希望寻找一个地方停下流浪的脚步。

为什么对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有着不同的结果?

第一节:走进心理的世界——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

一、什么是心理

所有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感情、意志、人格等都是我们作为人所经常发生的心理活动,又称为心理现象,简称为心理。

心理现象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二、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

(二)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较大

(三)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

(四)性意识觉醒但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能力却较为欠缺

(五)智力接近顶峰但发展未成熟

(六)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第二节:为你的心灵“把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健康“心”观念

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一致。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积极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恰当的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0分钟

第 页

第三节:谁动了我的心弦——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一、学业问题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

二、情绪问题

抑郁、焦虑、情绪失衡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内心封闭

四、情感问题

爱的困惑、友情问题、亲情问题

五、性心理问题

性生理适应不良、性心理压力

六、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自理能力弱、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第四节:守护心灵的家园——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介绍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

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二、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婚姻、家庭、择业、求学、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的人群。

三、心理咨询的分类

播放电影《心灵捕手》片段

四、心理咨询的原则

保密性、理解与支持、积极心态培养、时间限定、来访者自愿、感情限定、重大决定延期

40分钟

巩固小结

本次课主要讲授了心理活动的实质与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以及心理咨询的知识。

5

分钟

布置作业

分钟

篇3

工作。

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社会和时代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时常发生不良事件,这些不良事件的成因均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缺陷所引发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人生目标指明了方向,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有利于更好地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艰难性并存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由于各高校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不同,使得该项工作取得的效果差异很大。因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素质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也存在差异,加之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使得全国范围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全面有效的成果。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事件频频曝光,如多起“宿舍投毒”案件的发生,这些事件使得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频频升温,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针对此问题的探索和实践也不断加强。教育部于2011年3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为全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艰难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

加严峻的挑战。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仍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阶段,传统的说教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瓶颈。在当前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日益增多,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关照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成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

二、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提高

1.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人生目标

我国当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都根源于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植根于缺乏具体的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从异常紧张和忙碌的高中生活直接过渡到自由而轻松的大学环境中,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落差,面对诸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极易空虚倦怠,迷失人生目标和方向。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自由散漫,盲目恋爱,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最终导致其学业荒废,更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得消极负面情绪逐渐战胜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危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和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生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特长和能力,在日后毕业之后能够少走弯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做好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确立和实现人生目标。

2.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真实的自信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自主生活的能力,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害怕毕业,不敢想象自己毕业之后独立面对社会所要面临的挫折和挑战。对社会既充满渴望同时又充满恐惧的复杂心理使得他们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焦虑和不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及时掌握应对各种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建立起真实的自信,既不消极自卑,又不盲目自信,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实践中发展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以及日后可能面临的挫折和挑战,通过社会实践逐步消除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恐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3.社会实践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促进自我学习

因为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学校这种集体生活的大环境之下,有相当一部门学生会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很多学生一旦发生或发现问题,都急于从对方的身上寻找原因,而不及时检讨自身的错误和不足,这就使得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其不利。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更好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及时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应对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当代大学生的性格,有利于不断加强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4.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改善无知与偏见

大学校园创设了一系列类似于社会的部门和活动,如学生会、社团等。学生会的成立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增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社团的创立,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更富多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提高其适应能力,更好地锻炼和提高自己。这些部门和活动虽然类似于社会环境,但是毕竟不是真实的社会实践环境,参与的人数也极为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成才。而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真正地接触社会,弥补大学生对社会的偏见,使其正确地认识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就是极端的黑暗,充满了消极因素,因此惧怕进入社会。但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可以改正这种心态上的错误,以一种全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去迎接社会生活中的挑战。

5.社会实践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个人能否成功与其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息息相关,意志品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我国当代大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缺乏持之以恒和艰苦奋斗的老一辈革命者的优秀品质。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应对挫折和挑战,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己。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现实的残酷,才能够不断积蓄应对挫折和挑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学会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三、切实加强社会实践,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举措

1.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从理论教学到素质拓展训练到社团指导再到个别咨询的过程,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而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社会实践真正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去。

2.学校各级部门大力支持,确保三个到位,完善支撑体系

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做到与时俱进,对工作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能够及时合理地应对和解决。除了要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教育委员会之外,更要具体到院系和班级,在学院和班级内部都要设置心理辅导员,形成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同时,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四、小结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由于各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社会实践使传统的“纸上谈兵”式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更加具有时效性,实践环节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加强社会实践,为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警修.加快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J].福建理论学习,2007,(06).

[2]赵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海, 2007,(06).

[3]盛友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篇4

摘要本文以河南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发,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了大学生中几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阐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整理。

(二)访谈法

通过对河南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探寻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逻辑分析法

依据搜集的相关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现代的健康观分析

1.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生产力底下的时候,人们只注重温饱问题,还不注重健康这个关键。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的关注了身体健康问题,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没有疾病,以换来生命的延伸。到了21世纪,这个发达的压力巨大的时代,人们的不只是关注身体健康了,把身心健康也列为健康的一部分,两者共同组成了新的健康理念。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当今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生活问题,还同时要面对将来的毕业就业问题,面对种种问题,根据与河南大学大学生进行访谈和查阅相关文献得出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障碍类型:

1.焦虑症

当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大学生,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学习,面对不同的人和实物,是前所未有的。遇到问题都要自己解决,各个方面都要重新适应和调整。大学的学习生活大部分靠自主性的学习,和我们高中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面对身边优秀的同学和不理想的成绩,我们会有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但这个社会需要我们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如果持久的心里压抑,就会使人丧失信心,干扰正常的思维和学习,患上焦虑症。

2.抑郁症

抑郁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人的思考能力与行为举止。不少的人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担忧未来。然而,这一切不仅无济于事,根本无法改变现状,相反地还会使你不能正视现实,以致使很多机会在这种忧郁状态下从你身边悄悄溜走。大学生在面对学业,爱情,人际关系等会带来厌烦或灰心丧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信心,陷入抑郁悲观状态。长期的忧郁会导致精神衰弱,使人容易产生幻觉。面对与日俱增的大学生跳楼身亡事件,这些人在跳楼前都具有一个比较压抑、忧郁的心情,没有人倾听自己的悲伤,把自己锁在一个自我的世界里,最后选择了离开。所以说抑郁症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

3.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即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在进到人才济济的大学里面学习生活,会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自己被一直压制,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为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自卑是束缚人取得成功的一根无形的绳索。

除了以上几种比较常见的大学生心理疾病,还有一些其他的类型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理智分析,引导大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加强体育锻炼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

1.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在体育活动中, 特别是各种球类, 需要同伴的默契配合,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树立集体感和友爱互助等品质。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抑郁寡欢的大学生来说,不仅能改善缓解人际关系, 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2.体育锻炼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锻炼中,人们在平时积累下来的压力得到充分的发泄,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以后日常生活中,面对巨大的压力,可以从容地面对和处理。面对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使他们在运动中正确的认识自己,培养他们坚强的心理素质,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疾病,在运动中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3.体育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项目的种类繁多,如田径,球类,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等。这些项目都有他们自身的属性,比如田径运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和耐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独立的面对解决问题;篮球,足球等运动,可以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摆脱孤僻的性格;健美操,舞蹈等运动,可使人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只要发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就有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

三、小结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也对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帮助,所以大学身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运生,高留战,杜富广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结果;对策分析

一、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发展状况

我国长久以来就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习俗,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更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格外重视,贫困地区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可以上大学了。我国近几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使一大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子女实现上大学的愿望。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居多,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的家乡大都不富裕,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了家庭的大事。国家对少数民族家庭的优惠补贴政策真正地使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极大惠顾,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二、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结果

1.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我国高校的很多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以贵州少数民族的贫困大学生最为普遍。这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走出的大学生怀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带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进入坐落在繁华都市的大学校园里,首先带给他们的是新奇感,其次是沉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或许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们自己是充满自卑心理的,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学业,影响了他们正常、健康成长。

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周围环境影响大

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有很多是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不仅同情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相当多的是轻蔑与看不起。这些学生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很多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初次来到大城市,言语、习惯上的差异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很多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甚至受到个别同学和老师或善意或恶意的嘲笑,这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

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还不充分,很多高校由于自身实力不足,缺少专业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很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疏导,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国家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不难看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与有效心理咨询疏导的关系。

三、解决对策分析

1.倡导高校师生尊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

少数民族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好伙伴,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风格、处事习惯等,对待他们态度要亲和,不能做出损害民族感情的事。不能使他们受到来自学校与同学们的伤害,要让他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要帮助他们及时适应学校及本地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帮助他们尽快赶上高校的学习、生活节奏。

2.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展开部署,倾斜少数民族学生,注重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疏导,尽可能地避免恶劣事故的发生,尽可能地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要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进行专项的研究工作,对涉及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到位,针对具体的实例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小结

贵州少数民族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如何缓解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有必要,只有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才能对社会的热点有一个基本回应,满足民众期待。我们所做的调查与分析就是为了帮助贵州少数民族贫苦大学生改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的社会秩序、民族关系会更加和谐有序。

参考文献:

[1]陈耀辉,陈颜,李晓刚,胡期丽.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及应对措施[J].亚太教育,2015

[2]陈嵘,秦竹,杨玉芹,马定松.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篇6

1、长安大学大学生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本研究所采用的常模中一个是在关于大学生SCL-90分析研究中比较常用的胡启先建立的2685名大学生常模,称为大学生常模,由于该常模的制定距今有10余年,所以研究中将黄艳苹等人的荟萃分析结果作为另一常模,称为新大学生常模。长安大学大学生SCL-90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均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和新大学生常模,这说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学生常模和新大学生常模,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男性大学生与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本校女大学生SCL-90的10个因子中恐怖因子均值高于男性大学生,且差异具有显著性。男女大学生SCL-90其余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8项因子的差异不具显著性。这表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对孤独和公共场合的惧怕高于男性。大学生SCL-90总分为121.71±27.55,本校大学生SCL-90总分大于或等于160分的阳性检出率为9.81%,任意一项或一项以上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检出率为2.89%,这些信息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态势良好。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的中度及以上不适感(因子分≥3)分别占0.41%、1.34%、0.41%、0.41%、0.41%、0.93%、0.21%、0.72%和0.31%,其中强迫因子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敌对和偏执。其中男大学生在焦虑因子的检出率方面显著低于女大学生(P<0.05),其余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各项的检出率与女生无明显差异,表明女生在产生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躯体震颤等情绪或行为方面比男生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校大学生SCL-90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的均值均显著低于所选取的大学生常模,这说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高于选取的大学生常模。这可能与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密切关系。我校女大学生SCL-90中恐怖因子均值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且焦虑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的检出率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恐怖和焦虑方面低于男性大学生。除了男女性格、情感上的这一差异之外,主要是因为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女性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男性大学生更大,在社会角色、性别意识、升学就业等方面女性大学生所受的压力很大。尽管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SCL-90的总分大于或等于160,部分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项因子方面某一或某几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提示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生需要对其心理健康程度做进一步的筛查,要特别重视,有必要的可行心理治疗。

2、建议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印发宣传册和海报、开展相关讲座等方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组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跟踪,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女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女性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她们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与矫正,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与支持,使她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女大学生对孤独和公众场合的惧怕可通过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强安全感。改善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有轻度与中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等形式,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小结

篇7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心理亚健康; 现状 调查报告

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16.0%~25.4%,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而对于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本研究采用(附表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随机抽取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8所大学的1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性别、同辈结构、家庭居住地、学科类型等五个维度对其进行分类并且详细分析了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程度和倾向。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7份,有效回收率92.72 %,其中汉族大学生59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有400名,男生131名,女生860名。城市大学生448名,农村大学生546名。独生子女206名,非独生子女788名。文科生680名,理科生314名。

一、对不同民族的学生心理亚健康分析

从表1中可以分析出: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躯体化、强迫、偏执、抑郁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在躯体化上,汉族同学的显著高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其平均值为20.36>17.70)。而在强迫这一维度,汉族同学的显著低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其平均值为16.70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应该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一些民族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应对和支配时间,当学业出现问题时,心理负担加重,造成恶性循环。另外,由语言障碍引起的心理问题。由于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城市和农村语言环境有差异,其原因是民族杂居和民族集中居住相互学习语言势必有它的利与弊,并且,在少数名族聚居地大部分人倾向于用母语交流,这就对其汉语水平有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语言基础不齐,学习势必会有困难,从而其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会略显高于汉族学生。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少数名族学生来自南疆及边远地区,边远地区学生对大学抱有更高的期望,他门把上大学看成改变自己命运的突破口,把大学看成是高中的延续,对学习存在不太合理的认识,对网络,社团活动等对自身能力素质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他们面对大学生相对松散的课程安排,往往产生更多的烦闷情绪。学习的实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反而使得他们与同学慢慢疏远,进而导致归属感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导致其焦虑,抑郁,社交主动性更加差。

二、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从表2中分析得出,不同性别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由其均值可知,男生的显著性高于女生的。性别因素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分布有显著差异,男生心理亚健康持有率高于女生。

中国传统观念赋予男人更多的责任,同时也磨练了男生的意志,依赖性比女生低,自信心较强,更能承担责任;这种观念在少数民族身上同样根深蒂固的存在,并且其程度还要高于汉族。而大多数女性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比较依赖他人,一旦遭受挫折,就比较容易自卑,情绪低落,思考、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更容易发生心理亚健康。生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心理健康,这也是男生的心理健康比女生好的原因之一在心理方面,大一年级作为刚进入大学生校园的新生,对大学校园生活充满新鲜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比较乐观,通过高考而成为大学生的一员,使其自信心倍增,表现出较强的幸福感。同时,大一学生刚入学不久,尚且感受不到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整个精神状态良好。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己不再有新鲜感。而且,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随着毕业的临近,就业压力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引起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相对于大一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水平,更容易发生亚健康。

三、同辈结构相异的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从表3分析,在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抑郁这两个维度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中,独生子女的显著性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其平均值为16.5622.21)

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较,其独立性更强,他们相对缺乏兄弟姐妹之间从小的互帮互助,会在生活的环境里与周围同龄群体建立人际关系,且独立性较强。所以他们能较之非独生子女有良好的人际处理能力。同理,其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导致其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其分享能力会弱于非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上可能更容易产生偏执倾向。他们一般在家都会受到宠爱甚至是过分的溺爱,凭借着各种优越条件,很可能养成骄傲蛮横的性格,只要是我想要的必须要得到。当这些独生子女融入到一个大环境时,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时,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适应能力差而感到失落,某方面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或很强的嫉妒心理,骄傲蛮横的性格又使自己的交际能力变弱等等。

四、家庭居住地不同的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表4)表明,城、乡大学生在均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但城、乡大学生在退缩、攻击等维度上均值都比较低,即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极高。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持有率与家庭居住地没有显著性关系。无论城乡,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主要集中于焦虑、冲动、自卑以及偏执和抑郁上。

从对被测中随机抽取城乡学生各两名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到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的现象,而往往又缺乏有效的排解自身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在遇到苦闷和烦恼的时候很少借助运动,唱歌,倾听等积极的情绪宣泄手段,个别学生采用冲动,甚至喝酒、打架。而无论城乡差别,女孩子更倾向于选择消极对待压力等心理问题,往往会选择逃避等方式去被动处理问题。

五、学科类型不同的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从表5中分析出:文科生与理科生在“焦虑”“强迫”“自卑”“性心理”“退缩”“精神病倾向”以及“总分”七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理科生在焦虑维度上显著性高于文科生。(其平均值23.73>21.68)

文理生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具有差异性,文科生比较敏感和情绪化,性格比较活泼;理科生比较理性,性格沉稳。他们所学习的科目类型对其心理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理科偏重于推理、实验等,自然科学要求追求真理答案的统一性,其学习研究压力更重。而文科生学习内容偏向于人文社科类,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内容更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其思维更偏向于感性。它们之间产生的差异性可能与文理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观念与思维方式不同有很大关系。

【小结】

大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其影响因素,要科学的分析,才能明晰大学生亚健康的现状。高校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关爱学生的高度和角度来看待这样问题。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找到问题的根源,以期探索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我们发现了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和隐忧,教育工作者就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光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测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30):135-136.志,

[2] 徐岫茹.心理危机干预及健康教育.中国健康教育,2003,19(7):513-515.

篇8

关键词 情绪管理 课程设计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个体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对自身心理健康进行自我辅导和调控,是大学心理辅导课的任务和目标,但传统的心理辅导并没有包含这一块。这种教育的缺失导致不良情绪事件的偶然性和突发性。根据心理健康中心个案咨询记录分析,进行心理求助的大学生有50%是因为情绪问题。因此,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情绪并形成个体自身的情绪调控系统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了健全大学生的情绪认知、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完善情绪管理技巧,笔者设计了一门课程――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情绪的关注,而且包括对情商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提升。

1全体学生宣读团体契约

在课程开始之前,邀请全体成员宣读团体契约,能增强学生对团体的认同感,增加归属感,加强团体的课堂效果。以下是契约内容。

我承诺:严格遵守以下团体誓约,若有违背,原意作自我检讨和自我反思。我一定:专注于课程内容,投入小组活动过程,因为我明白,我的分心会对课程及组员造成负面影响。我绝对:对课程、教师和组员持无限信任态度,愿意在他们当中剖析自己,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我愿意不批判地接受他人的表露,并为之提供反馈信息。我将会:在小组活动中全程专注,活动期间不中途退出,也不使用手机等娱乐设备,不做任何与活动无关的事情。我保证:尊重接纳,鼓励关爱。 我相信:遵守保密原则,绝不泄露小组活动的任何内容和组员的一切信息。我愿意:为建设团结友爱真诚互助的团队努力。我知道:我们一定会成功,一定可以登上新的高度。契约人:***

2从理论上认识情绪

在宣读完团体契约后,组员们的凝聚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情感层面做了辅导后,接下来的任务是从理论角度,全面认识情绪。教师为组员们介绍ABC理论,希望从理论上加强学生对情绪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基础。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受诱发性事件本身的影响,而是由情绪的主体(人)对这一诱发事件的理解和反思所引起的。也就是说ABC理论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换而言之,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在了解了ABC理论的主要内容后,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加深对激发事件的认知。根据同学们的理解,主要罗列以下几条:

(1)自尊心过强,认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

(2)我应该得到任何人的赞许和喜爱;

(3)任何事情,都要按照我的意愿发展;

(4)一切都应该按照计划进行,不允许有一点点的改变;

(5)心态悲观,认为总会有悲伤的事情发生;

(6)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全由外界影响;

(7)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8)遇到困难,必须要找到解决的方法,不然就会焦躁不安;

(9)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不好的人,必须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10)内心不够坚定,要找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支撑。

认识到这些为不合理信念后,开始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B,从而逐步完善C。这就是ABC理论的运用方式。这个理论,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奠定了基础。

3从活动中了解情绪

有了理论的支撑后,可着手从活动入手,强化同学们对情绪管理的认识。本研究一共设计了两个模块共六个活动。分别从认识情绪和愉快情绪唤起两个层次入手,形成由浅及深从外及里的活动模式,强化同学们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3.1认识情绪

3.1.1活动一:”我演你猜”

活动目标:通过肢体动作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别及辨别健康情绪。

活动准备:喜、怒、哀、乐、爱、惧情绪卡片。

活动步骤:

(1)预先准备六张”情绪卡片”,卡片上分别写上”喜、怒、哀、乐、爱、惧 。

(2)让自愿上台的学生随机抽出一张卡片,用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表达卡片上所写的情绪,不能用言语表达。让台下的同学猜测台上的同学要表达什么情绪。

(3)组织学生进行10分钟左右的小组讨论:“情绪有好坏之分吗?为什么?” 以及“如何对待负面情绪?”

(4)学生交流并请代表发言,教师做好记录。

(5)教师对活动总结: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要把握度以及表达的方式。一些消极情绪只要表现恰当也是有益的,如当我们的亲人离世,这种悲伤情绪是很自然的很健康的,适度的悲伤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难关。但不能让这种悲伤情绪无限期地延续下去,适时的表达后,应该学会收起情绪,重新开展生活。

3.1.2活动二:我的情绪我反应

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自身的影响,明白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必要性。

活动步骤:

(1)回忆当自己很快乐、恐惧、生气和悲伤时,是否产生一些生理的感觉?请记录下来。反思这些情绪反应是不是对生理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2)回收纸条,打乱,再随机分发给每一个同学,并让学生宣读出来。

(3)教师小结:

①当我们快乐、恐惧、生气和悲伤时时,不仅外部有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身体内部也会发生一些生理变化。

②教师举例子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如范进中举的故事,帮助同学们理解极端的情绪会造成生理的不适。在极度生气的时候,人的智商为零,因此说话和做事,有可能冲破理智的界限,伤害对方,同时伤害自己的人际关系。

3.2愉快情绪的唤起

3.2.1活动一:镜子活动

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白内心暗示的力量,暗示自己有某种情绪真的就会产生某种情绪。掌握镜子技术。

活动准备: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相对而坐

活动步骤:

(1)学生两人一组,甲学生做出各种愉快的表情,乙学生作为镜子模仿甲的各种表情。时间为2分钟左右。

(2)双方互换角色。

(3)请学生发表感受。

①看到”镜子”的表情,你有什么感受?

②情绪可传染吗?

③在努力模仿各种愉快表情时,你的情绪有变化吗?

(4)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装着有某种心情,模仿着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我们真的获得这种心情,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因此,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们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今天会有个好心情”,往往会为你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即使没有镜子的时候,也可利用镜子技巧,使自己脸上露出很开心的笑容来,挺起胸膛,深吸一口气,然后唱一段歌曲,或吹一小段口哨,或哼哼歌,记住自己快乐的表情。

(5)学生补充阅读“笑声护士”、“装笑也管用”等文章,思考这些文章给你的启发,并尽量应用到生活中。

3.2.2活动二:发现快乐

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快乐。快乐隐藏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中,乐于发现可以拥有很多快乐时刻。

活动准备:短文材料《美国年轻人眼里的开心时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回想最近两周令自己开心的事件,在笔记本上列出自己的“快乐清单”,每人至少列出10项。

(2)回收纸条,打乱,在随机分发给学生,并宣读出来。

(3)教师小结:生活中不缺少快乐,只是缺少发现。

(4)教师出示一份“情绪宣言”模板,让学生参考写一份符合自己实际的情绪宣言,每天早上(特别是心情不爽时)大声读出。

教师的情绪宣言模板:从今天开始,我鼓励自己要学会控制情绪!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每天醒来,我要告诉自己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会拥有无限快乐的时光。当我沮丧时,我引吭高歌;悲伤时,我开怀大笑;病痛时,我继续工作;恐惧时,我勇往直前;不安时,我提高嗓音;力不从心时,我回想过去的成功;自轻自负时,我想想自己的目标。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到,一定能让自己更快乐,更成功。

4活动成效

在这门90分钟的课上,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情绪的奥秘,经历了情绪的起伏。很多同学反馈“课程设计,很新颖,帮助我认识情绪。”也有同学表示”从今天开始,有信心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成为被情绪控制的弱者。”

在“发现快乐”这个活动,刚开始同学们不知从何下手,总觉得快乐是很遥远的事情。一定是成为百万富翁、环游世界才是快乐之处。引导同学们,快乐是细节,小事处处充满快乐的气息。在此笔者分享了自己的快乐清单:

今天阳光灿烂;今天上课,见到同学们洋溢着青春的笑脸,我也受感染了;

早上出门的时候,邻居的小朋友主动向我问好;吃早餐时,看到街上行人步履匆匆,开始了充实的一天;穿上喜欢的新衣服。

教师用自己的例子告诉大家,快乐不一定是奢侈的,遥远的。随手可得的细节,也充满了正能量。同学们的思考方向开始转变,从远及近,用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每一位同学都写下了自己的快乐清单。把它们整理出来,在班上阅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同学们的快乐清单:

师兄向我表白;广播台里播放自己最喜欢的歌曲;躺在床上静静地聆听窗外的雨声;发现自己想买的衣服正在降价出售;被邀请去参加舞会;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傻笑;和闺蜜视频聊天;作了个好梦;在沙滩上晒太阳;在去年冬天穿过的衣服里发现钱;在细雨中奔跑;开怀大笑;开了一个绝妙幽默的玩笑;有很多朋友;无意中听到别人正在称赞你;醒来时发现还有几个小时可以睡觉;自己是团队的一分子;交新朋友或和老朋友在一起;与室友彻夜长谈;做兼职得到人生第一份薪水;见到心上人时心头撞鹿的感觉;赢得班际篮球比赛;朋友做好吃的给我吃;看到朋友的微笑,听到他们的笑声;第一次登台表演,既紧张又快乐的感觉;偶尔遇见多年不曾谋面的老友,发现彼此都没有改变;送给朋友一件他一直想要得到的礼物,看着他打开包装时的惊喜表情;假期回家陪爸妈;爷爷检查身体,一切安好。

参考文献

[1] 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J].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127-128.

[2] 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3] 华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20(4):120.

篇9

关键词:生态化模式;独立学院;心理危机干预

中国分类号:G444

一、 引言

相关研究表明,独立学院学生有着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学习目标不明确、成就动机不高;处理人际关系"自我中心"色彩较强这三个心理特点。而进一步的调研得知独立学院心理危机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包括个性偏执且伴随精神病性;个性敌对且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心境常出现。他们伴随着双重不稳定的心理特点,而独立学院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则存在过分关注危机主体;缺乏连续性;缺少统筹性;支持系统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探讨其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对策,建立本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危机干预模式非常必要且紧迫。

二、心理危机干预生态化模式的构建

在调研基础上总结得知,独立学院心理危机干预生态化模式主要包括了时间(危机前-危机时-危机后)纵切面、相关因素(个体-家庭-学校-医院-社会)横切面以及三个维度(时间点-空间点-特征点)这几方面的内容。

(一) 心理危机干预生态系统

所有个体,都存在自身生态系统并产生交互作用,体现在心理危机的时间和影响因素上。归纳为下表:

危机前

危机时

危机后

个体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及时寻求帮助

正确认识危机

学校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即刻启动心理救援

关注回访

家庭

重视内心体会

充分的家庭支持

无条件接纳

医院

引导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及时提供医疗服务

康复指导

社会

营造重视心理健康氛围

舆论导向

关爱包容

个体层面,首先要有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认清心理形势,主动寻求帮助;然后在危机后应正确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及危害,做到不畏惧、不妥协。

学校层面,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学生;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有效启动心理救援;危机过后建立跟踪关注,直至学生康复。

家庭层面,提倡关注个体内心体会,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在危机发生时第一时间陪护和支持;危机过后需无条件接纳和尊重,而不是把其推向社会。

医院层面,首先应在常规工作中引导社会正确理解心理健康;其实是及时提供医疗服务;然后给危机后的个体提供康复指导,支持其恢复到常态。

社会层面,时刻注重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在危机发生时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危机过后能够关爱包容危机个体,提供充裕的社会支持。

当心理危机从预防教育、干预和后期跟踪三个时间点出发,联动危机的个体、学校、家庭、医院、社会五个层面思考,则构建起了独立学院心理危机干预的生态化模式。这要求独立学院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需关注这五个层面的各时间点,充分搭建起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生态化模式。

(二)心理危机干预各维度内容

在心理危机生态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同时还应准确把握时间点、空间点、特征点这三个维度,以便更好了解心理危机的总体概况。

时间:入学后、毕业前、考试前后、季节(春夏、秋冬交替)。

维度 空间:宿舍、班级、家庭。

特征:家庭困难、恋爱困扰、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

不同年级学生会面临或遭遇不同性质的问题,这些问题以时间为维度而成为共性的心理问题。比如,大一心理适应问题;大二学习问题;大三考研以及目标选择的迷惘;大四因就业问题而产生的困惑恐惧心理等。此外,研究表明在春夏、秋冬交替季节也是心理危机发生的高峰时间段,应引起高度关注。

空间指影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集中表现在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班级竞争压力、家庭关系破裂等问题上,这些空间上的特性影响了大学生心理氛围的稳定性。

已有实践研究发现,心理危机主要发生于一些特殊人群。这些特殊人群应该成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比如家庭困难、恋爱困扰、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因此应从群体特征的角度出发,建立有针对性的危机预警教育体系。

三、 心理危机干预生态化模式的应用

(一)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校"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等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有效补充。在体系中,整合危机干预的三个维度,关注危机发生的群体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 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形成实体性实施干预的组织架构,建立四级互动的组织模式,即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院(系)心理辅导教师-校级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四级网络的建立,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同时在危机后的跟踪关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发挥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是由受训或受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在周围年龄相当群体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帮助其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群体的互助关怀和支持,实现其自助成长的模式。在高校中可充分利用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学生群体以及专门建立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一方面同辈中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弥补了目前独立学院中专职教师配备不足的现状。

(四) 开展特殊学生群体排查

每月开展特殊学生群体排查工作,其中包括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异常、家庭失衡等,建立动态的心理危机数据库。一方面,应该全面关注各类学生群体,不仅包含大一新生,还有毕业生、家族有精神病史的学生、曾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和有自杀倾向的高危学生。另一方面,建立多个施测点,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跟踪记录,对建档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高危对象进行定时施测与干预,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并进行动态分析。通过这样全方位的监控和教育,能及时发现危机的萌芽。

(五) 建立互动的家校联系平台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很多来自家庭,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家庭的作用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可利用接受性强的途径建立互动式家校联系平台,例如家校联系系统、微信、QQ等,向家长告知个体在校的情况,包括学习生活及心理动态,并传输新的教育理念及危机救助方式。亦可开设相关网络学习课程,注重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

(六) 搭建医校合作途径

精神卫生相关法律指出高校对那些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学生,需要转介到精神专科医院治疗。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如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由此可知,在实际工作中,为及时了解危机的实质,应建立和周边专科医院的合作关系,便于心理危机的诊断和干预。

四、小结

在独立学院的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发生的前、中、后三个时间的关注以及时间、空间、特征三个维度,充分调动个体、学校、家庭、医院和社会的资源,构建完整的危机干预生态系统。而这样一个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学校、家庭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凤宁,黎玉兰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生态体系构建[J].研究与探索,2011(9).

[2]杜彦杰,刘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篇10

【关键词】拉丁舞;大学生;人格特征

1、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

在上世纪初,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先生就指出,学校教育在于教书育人,完善人格应放在首位,而体育则是完善人格的首要方法。也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身体的健康是人格完善的根本,同时他在平时生活中也身体力行这一观点。客观地说,体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长期积累的。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形式,包括不同的规则,方法和特点。体育运动在给定的条件下,让体育运动在其中体会到成功失败,信心,乃至荣誉的不同感受,让参与者在这些不同的体验中调整自我,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特征也受到环境的影响。近年来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期的,定期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尊,自信,培养勇气,决心,毅力和意志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周学荣在《论体育教育和大学生人格健全》也指出健全大学生人格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体育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育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人格健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江建华,陈军在《体育与人格的培养》中认为体育对学生个性、气质等特征方面的培养起着不可懈怠的作用。体育教育可以在人们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生活过程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袁涛,刘春明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因素进行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在认识自己,正确评价学生的人际关系、生活、生命的态度、自我意识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控制自我情绪,帮助他人,也有改变,这也就显示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思想,提高其有恒性,和果敢性,提高自己的信心。

韩凤芝等在《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育运动参与度的关系研究》中指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越高,人表现出越外向的性格和低神经质;运动参与频率对于精神质维度影响是明显的;人格特征影响体育参与程度;对大学生体育参与指导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

总之,我们的研究人员在体育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影响的研究较多。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体育项目的具体比较,并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大多数研究侧重于理论的视角,创建特定项目作为运动处方应用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培养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于具体项目的锻炼运动处方必须应用于塑造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

2、拉丁舞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影响

2.1体育舞蹈的概念

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舞蹈、音乐、美术相结合的综合运动舞蹈,身体动作为其基本内容,两人或小组练习式健身娱乐运动为其主要形式。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体育项目,是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体育舞蹈起源于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历史悠久、范围广泛、风格多样。根据舞蹈的风格和技术结构分为现代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十种。拉丁舞起源于西方文化,复杂的节奏为其一大特色。拉丁舞具有较强的拉美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后又经英国皇家国际标准舞教师协会不断修正、完善,终于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运动拉丁舞系统。1960后,拉丁舞成为世界舞锦标赛,如伦巴、桑巴、恰恰、斗牛舞和牛仔舞,与现代舞蹈的风格完全不同。

2.2拉丁舞的功能特点

2.2.1音乐风格多样。爵士音乐通常被用于拉丁舞练习当中,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通常每一段具有明显的改造,节奏是很清楚的。拉丁舞结合每一种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又不一样,比如,牛仔舞音乐,舞者就要表现出快乐和温暖,动作表现夸张;伦巴来讲,动作就比较浪漫抒情,速度节奏要很好的组合,一张一弛;拉丁舞中最常见的洽洽就要求音乐有趣,舞态花俏,动作俏皮,要求精美的风格;斗牛舞则要舞者表现出雄壮的力量,舞者将快速斗牛,体现稳健灵活、巧妙、机智。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编排不同的舞步,以及所体现的不同姿态,展示了拉丁舞无限的风情。

2.2.2动作优美。相对于其他舞蹈项目,强健有力、轻快活泼、洒脱烂漫、有热情、独具魅力的舞姿是拉丁舞独有的特点。像人们熟知的伦巴舞,就要求舞者表现出温和的,非常漂亮,迷人的特色的舞姿;恰恰则是一种诙谐幽默,浪漫风格的舞蹈;斗牛舞的舞蹈动作大,刚劲有力;牛仔舞,则表现出舞态和敏捷,跳跃,舞蹈,热情的动作。

2.2.3展示了人体美。人们在拉丁舞训练过程中,能通过人体运动来体会美的性能,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美的方式。拉丁舞要求舞者眼睛保持在水平,双肩平展,挺直腰颈,紧收腹部,夹紧臀部,膝盖放松。在这样的要求下,舞者就会下意识的注意自己的体态,以至于一抬头一立足都能让人感受到体态的美。

2.2.4运动强度大。拉丁舞音乐节奏很快,舞者每分钟要求完成45个节拍动作,而且有时一个节拍要完成1.5个动作,动作在音乐的作用下要求连贯性和优美感,所以舞者在跳拉丁舞时的运动强度是很大的,对舞者的身体素质要求也很高。

2.3有关拉丁舞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查阅了关于“拉丁舞”“人格特征”“体育舞蹈”等关键词的文献,笔者发现关于拉丁舞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逐渐增加。而根据分析,前人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2.3.1剖析体育舞蹈对人的“体育”、“美育”价值方面。实验的结果讨论了很多,比如唐海英在《论体育舞蹈的美语功能》一文中对体育舞蹈的动作风格和人体美的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出在体育中的舞蹈动作有利于对人进行关于美的教育。原丽英等人在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音乐配合不同的舞蹈动作,可以让人沉浸在音乐舞蹈中,从而忘却烦恼,释放心中的抑郁情感,达到舒心悦耳的效果。王达盈在《“体美双育”体育舞蹈的将爱之研究》一文中也指出体育舞蹈不仅有强健身体,愉悦心情,更有培养人对美的辨识能力和提高人审美水平。

2.3.2体育舞蹈对“人格特征”的影响。部分学者对体育舞蹈和人格特征进行了分析。郭剑华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体育舞蹈锻炼对大学生增强自信心有非常显著的效果。韩长良在《体育舞蹈、武术对大学生自尊、学业自我的影响》文章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舞蹈锻炼和武术教学干涉,学生在学习锻炼后人格特征等方面有变化,但变化不大。黄冬丽在她的研究中则指出,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需要通过多方面的配合干预,而不应该只是拉丁舞独立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

为了研究需求,笔者在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单击本地镜像访问模式,选择在搜索空间的主题,输入汉字词的拉丁舞和大学在搜索网格的学生,请单击跨库检索,检索结果为0。将体育舞蹈与大学生的人格,显示出45条;将拉丁舞与大学生人格仅有10条。到目前为止,对体育舞蹈和人格的研究较多,但具体到一个特定的舞蹈运动,尤其是拉丁舞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将拉丁舞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塑造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