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

篇1

关键词:艺术能力;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能力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培养艺术能力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艺术教育的关键。笔者结合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就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加深对艺术能力内涵和要素的理解

艺术能力是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是精神世界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在掌握艺术知识的基础上,并对其吸收改造融入自己的思想,而形成的一种能力。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和评价与反思是构成艺术能力的三要素,这三个方面互相依托、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艺术能力是人的一种内在潜能。所以,加深对艺术能力内涵的理解,能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儿童艺术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就需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才能提高儿童的综合艺术能力。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就要掌握艺术能力的组成要素。一体验与感知。体验与感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过程。对艺术的感知是人们对艺术最初的一种体验,它是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和了解,伴随认识的加深,人们就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验与感知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体验与感知首先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直观形象的认识与感受,在此过程中,是儿童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认识。然后是通过其他因素的参与,经过深入的整合和思考形成一种独立的、内化的思想,这一过程就是体验。二表现与创造。表现与创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接触与观察从而形成感知,再经过进一步吸收消化,完成体验过程,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意识,这样的意识经过自己判断思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与超越,最后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艺术作品。表现与创造是在体验与感知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批判分析最后形成的。三是评价与反思。评价与反思是人们对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这两个过程进行不断的回顾与理解,对隐藏在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了解哪些是积极的有利因素,能对艺术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哪些是负面的不利因素,会限制儿童艺术能力的发挥形养成,以及每一要素或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或结果都要清楚。评价与反思是对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更多追问、思考,正是通过不断的反思才使得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过程不断得到完善。

二、提高儿童艺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艺术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陶冶和升华儿童的心灵,培养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首先,它能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让学生学会辨别善恶美丑、学会取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能够学会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儿童阶段是其身心发育发展最佳时期,此时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能有效减少不良因素对其思想品质的影响。让儿童懂得理解生活、欣赏生活和享受生活。二是能让儿童养成良好心态。通过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能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心态,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消除消极情绪影响,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心态能够使儿童快乐成长,提高其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能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学会理智思考。三是发展儿童思维,激发儿童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能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童的文化学习也到头重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让儿童能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知识,丰富和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激发儿童的创新灵感。

三、培养儿童艺术能力教育的启示

(一)在儿童艺术教育时注重加强文化教育

体验与感知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关键步步骤,在儿童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验与感知。进行综合性感知与体验主要是指对儿童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间以及艺术教育和非文化教育之间进行综合性体验与感知。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综合性体验与感知是指对儿童的艺术教育要和文化课教育采取综合学习,在进行艺术教育教学中,要重视把艺术和文化课进行融合,将儿童的艺术能力培养融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能提高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在文化课学习中,也要顺应儿童对艺术感知与体验的需要,促进儿童体验与感知不断突破自身的限制,使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合理选择和引导儿童对艺术语言学习

培养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需要儿童把艺术知识加以吸收消化后,并融会贯通形成儿童自身的内在文化。在表现与创造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虽然要求儿童掌握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语言,但不是每一种艺术语言都能提高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有些艺术语言由于使用不当,会对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三)积极引导儿童对艺术作品反思与评价

在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中,对儿童艺术能力的评价与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儿童看到一件漂亮的艺术品时,由于儿童的单纯与率真常常会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表情、肢体动作或者脱口而说出赞美之词,这些表现都是儿童艺术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儿童艺术教育并不能仅限于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儿童对艺术作品进行积极评论与反思,要让儿童知道这些艺术品好在哪里,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哪些特点和地方吸引了你,要引导儿童对艺术品做出评价,这就是不但要让儿童“知其然”而且还要让儿童“知其所以然”。总之,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首先就需要教师提高对儿童培养艺术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深入理解艺术能力的内涵,掌握艺术能力的三个要素,在艺术教育中注重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此来全面综合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

作者:何立健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五化镇总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儿童;绘画涂鸦;赏识教育

教师或者家长使用你真棒、画得真好等鼓励性语言伴随亲密的肢体动作对儿童绘画进行赏识教育,能够为正处在重要成长期的儿童带来欣慰,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以及绘画的兴趣,促使儿童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正确评价自己的存在价值,因此,在儿童绘画涂鸦过程中使用赏识教育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具备着重大意义。

1 赏识教育科学内涵

赏识教育主要体现为肯定与表扬,同时还需适当的进行批评。赏识应当体现一定的艺术特点,适当的加入肢体语言。当儿童在绘画过程中遭遇困难或获得成绩时,给予儿童赞赏的笑容、评价。抚摸儿童的头或者轻拍儿童的肩膀,这些都会为儿童带来很大的鼓舞;孩子做错事情时,批评是非常重要的,但敏感与讽刺的言语要谨慎使用,以免打击儿童自信心,降低了儿童自我评价。

合理把握赏识程度。建议多对孩子进行鼓励与肯定,但是并不是不批评孩子糟糕的绘画,盲目进行赏识。假如缺乏一定的赏识,对儿童一味的斥责,会损害儿童的自尊心,促使其出现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性格懦弱或具攻击性;相反,频繁进行奖励与表扬也会与儿童爱好兴趣出现偏离,促使学生对绘画兴趣发生异化,为了获得赞扬,进一步促使儿童表现出自满自大,无法正确客观进行自我评价,儿童遇到小挫折容易萎靡不振。这时候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儿童心理需求,详细分析儿童的心理情况。针对性格内向的儿童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对于任性聪明的儿童应当给予恰当的赏识。

2 赏识教育在儿童绘画涂鸦期应用中发挥的重要意义

儿童出现涂鸦期的年龄是在1.5岁。在儿童执笔的过程中,一般会随意在纸上进行涂鸦。有时地面、墙面也是他们进行涂鸦的场所。对于儿童产生的涂鸦行为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有些家长虽然十分欣慰儿童的涂鸦行为,却没有指导的切入点;有些家长却根据自己的思维对孩子涂鸦行为进行绘画指导;有些家长则是斥责孩子在家里随意涂鸦。一些家长与一部分教师会对涂鸦产生更为偏颇的看法,其中问题的关键就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儿童涂鸦进行审视,认为儿童涂鸦所作的画缺乏美感、比例不协调、残缺不全面、与实物形态不符合等。从这个角度分析,成人很自然就对儿童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甚至不由自主的进行嘲讽,套用成人绘画的方法指导儿童绘画,或是要求儿童反复的临摹。这样的指导通常会收获相悖的效果,甚至对儿童心智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将赏识教育应用在儿童绘画涂鸦期,有助于儿童成功渡过心智发育未成熟阶段。

赏识具体是指对别人的工作才能与价值深刻认识进一步对其实施尊重或者表扬。人的需要主要包含了生理、社会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等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属于一个更高水平的需要,主要是指对自己的尊重与获得他人的尊重需要。赏识教育属于一种理解和鼓励,它不仅仅使儿童充分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更是指导儿童收获自我价值、发展自我能力的前提条件。

3 儿童绘画涂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问题

儿童涂鸦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基于这个之上获得科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绘画过程中,儿童能逐渐体会到很多技巧,老师或家长通常会很早教导儿童绘画的技巧与规则,无形之中对儿童的天性的发掘造成了阻碍。对于儿童来讲,这些成人绘画技巧掌握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理解偏差,由于儿童的心智还未成熟,在他们心中绘画修饰技巧与想象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1 赏识教育的应用基础就是不干扰涂鸦

要为儿童提供一个绘画创作的轻松环境,为儿童准备绘画材料与工具就能够自由进行涂鸦,可以随时让儿童投入创造。初期涂鸦目的主要是对运动肌肉的协调程度进行锻炼,促使儿童应用最清晰的方法表现出丰富的运动经验。儿童在此年龄阶段中最显著的成就是肌肉的协调性,在这项活动中发生的任何挫折都会引发压抑;儿童在涂鸦期除了需要在画纸上涂抹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创作目的,儿童的全部满足感都来自于肌肉的动感以及熟练程度。

在最初的涂鸦阶段,老师或者家长除了对儿童的动作进行鼓励之外,还要不断的从其他方面进行刺激,不应当干扰涂鸦,这一原则对儿童之后的成长过程十分关键,因为干扰涂鸦不仅仅会无法获取非常关键的经验,并且对儿童今后绘画能力的发展产生约束。假如在儿童绘画作品中成人无法立即观察到写实,极有可能对儿童的涂鸦行为进行干扰。儿童涂鸦期老师与家长实施美术指导时,应当充分尊重儿童创作与表达意愿,并且为儿童设计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以便引发儿童的绘画灵感。

3.2 应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对儿童与涂鸦的理解

理解儿童与涂鸦是互相联系的,对儿童的生活教育背景充分了解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对绘画中的儿童进行观察十分重要,准确记录儿童的每次修改、犹豫、出神以及所描绘的全部故事内容,这些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本上每一次分析都包含了两个过程,分别是分析画面中的绘图相关元素以及假定与证明整体内涵。布置画纸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件事,画面的充实程度也可以体现出智力或者精神方面的信息。绘画中出现的细长线条,下笔过程中的犹豫不决一般可以判断为内向的儿童,而绘画放任自由的下笔、浓重笔触的多数为大胆且争强好胜的儿童。个性柔和的儿童一般喜欢曲线而头脑现实的儿童则偏好对角与直线进行选择。性格外向的儿童偏爱红、黄等奔放的颜色,并且可以搭配应用自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则喜欢几种少数的暗色调颜色。

一幅充满生机色彩的绘画作品充分表现了儿童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可以解读出儿童的个性以及当前儿童的精神状况。儿童早期对自我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受暗示性,成人对其进行的评价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鼓励赞赏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积极、向上的语言与行为,可以将性格懦弱、缺乏自信的儿童变得开朗与勇敢。

4 结束语

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可以赏识自己。儿童在绘画涂鸦期过程中适当应用赏识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激发,唤起儿童潜在的绘画能力,促使儿童心智健康的发展。当儿童无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欢快、恐惧时,或许可以借助于涂鸦。对儿童涂鸦期高度重视,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赏识以便能够让儿童拥有愉快的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篇3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国家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的著名儿童教育家杨之艺术美术读书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儿童艺术教学方法研究专著,该书介绍了专为素质教育的学生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教学经验,并通过长期探索和建立孩子们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这本书的作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教育实践,艺术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讨论她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和经验。

本书的作者,通过教学实验近二十年的研究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她的结论是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的推广,效果。杨老师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在每一个远,心中充满了国际艺术教育变化的情况,也没有忘记和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类的结合。美术读书心得体会杨小姐说:“我试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我不同意孩子们传授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艺术教育中心理论,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模仿压抑孩子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我觉得教学内容完全从孩子的兴趣是不够的,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造成不良后果教育遵循自己的意愿……我认为艺术教育取决于儿童认知的发展,美感和创造力,促进孩子的成长。”杨老师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充满了一种爱,当她指出在他的著作《爱和尊重是教育的起点。“这不仅从事艺术教育的爱,和她的爱的教学对象,孩子们喜欢的工作,在儿童绘画的表达爱的孩子气的个性和情感。此外,还有严重的和严重的杨老师艺术教育和实践。这本书有2000万字,涉及到艺术教育在所有方面,杨小姐多年努力的结晶。

“发展”的艺术教育和一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美术读书心得体会第一部分是艺术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从世界开始,特别阐述了艺术教育的质量发展和人民。分析艺术教育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具体方法构建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部分是研究儿童艺术教学方法。讨论了杨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多年来总结“教学艺术”。杨老师通过理论和案例讨论,让我们所有的方向,多角的理解艺术教育的特点,一些科学教育和儿童艺术教育。

篇4

关键词:儿童;创意美术;设计体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部对孩子的教育也作了积极的部署。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与教师,必须本着育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从而给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性人才。本文对儿童创意美术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能够给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1重视创意美术的内涵

1.1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

众所周知,由于年龄的特性,儿童对学习缺乏认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就成了创意美术教学的前提。在这里,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或即将踏上美术教育岗位的研究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约束自己。第一,必须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对美与丑的严格划分,将美的气息带入课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的同时,感悟美的内涵。第二,要注重个人形象。通过服饰的色彩、亲切的言语,引导学生关注色彩,进而挖掘美术艺术。第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有亲和力。为人师表,育人为本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美术时,不宜给儿童过多的学习压力,应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儿童。

1.2美术的内涵及体验

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其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在实际生活和教学课堂中将美的内涵展示给儿童。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观、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对儿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应充分理解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魅力。所谓美术内涵,就是通过美术艺术,使人们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悟美术的存在价值和内在魅力。即将走向美术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应了解儿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开始阶段,帮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美术,参与美术活动,感受美术成果,体会美术的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带领儿童去公园游玩。通过对大自然实物特征的讲解,使儿童理解这类实物的颜色,以及其基本特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加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好奇心,锻炼其敏锐的观察力。

2创意美术的设计体系

2.1明确教学设计目标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能够激发孩子的艺术创作潜能,培养孩子多元的美感素质,建立多角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想象、创作建立完整的艺术体验感受。因此,明确教学目标,通过不断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设计美术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学生应通过不断学习,理解耐心授课的重要性。儿童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充满爱意的教育。再次,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正确的课程引导,趣味性的课程设置,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最后,教师应学会对幼儿进行客观的教学评价,不断反思教学效果,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2引入合理的教学内容

儿童创意美术教学,离不开娱乐体验和文化体验。教师应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将美术所涉及的生活知识、文化知识、美学知识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授给儿童。例如,在讲解大山和河流的表现技法时,可以引用唐诗或者宋词,对儿童进行文化熏陶,然后再通过色彩、线条等知识,向儿童讲述如何勾勒大山与河流。将山性、水性、土性完全展示给儿童,从而将知识更好地展示给儿童。

篇5

关键词:家长;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37-01

一、孩子在美术学习中的心理过程

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他的感知性也不断的增强,各种感觉能力不断提高,从5岁以后,儿童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可以按成人的要求,有意识地进行感知和观察活动。所以许多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关注和引导的,其表现是需要别人协助完成绘画;在作画的过程中不停的询问自己画得如何,急切的想要获得别人的肯定;一旦老师表扬哪个学生画得好的时候很多学生会争相较劲,或是是模仿其画面内容。男生看到另一个男生画豌豆射手,自己也会在画纸上画出自己的植物大战僵尸。这个时期儿童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如果能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好的引导和肯定,对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其中家长作为与儿童相伴时间最长的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儿童教育中起到良好的先导作用。

二、家长在孩子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

每当离下课还有15分钟左右的时候,教室外面就挤满了来接孩子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孩子们也知道要下课这个信息,纷纷躁动不安起来,一个劲的要老师打分数,盯着老师到底是打了多少分,得了高分的孩子会马上拿着画给家长看,觉得分数满意的孩子也会很开心的向父母炫耀,没有的高分的小孩就会很伤心的跑过去和妈妈说。这样的情景出现过很多次,通过儿童的表现就能了解到家长或多或少的鼓励和批评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有的家长会很认真的欣赏孩子的画,有的家长则是草草的看一下然后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其实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家长,家长给予中肯的表扬或者批评有助于引导孩子进一步的提高。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予细节上的肯定和批评,不能一概而论是好是坏。越具体越有利于儿童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儿童在绘画上更大的进步。

三、家长也需要和孩子一起学美术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美术不是单单指家长本身审美需要提高,作为儿童教育的角度更多是需要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画,从而与孩子在绘画上建立更好的交流和沟通。艺术大师毕加索在艺术生涯的后半部分力图的像孩子一样画得天马星空毫无拘束。作为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孩子的画,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上来看,跟着孩子想象力丰富的画面融入到里面去,这样会发现孩子画作中对美的理解。有了长辈的理解和肯定,并给予一定的批评,这样他才会对绘画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孩子对图画的理解有一定的阶段性,0~3岁的小孩属于涂鸦期,从拿笔乱涂,逐渐发展到手眼协调,把所画的符号和周围的实物联系起来,一边画一边嘴里还喜欢说话。4~7岁的小孩属于象征期,用象征的符号如圆圈、线段画人的头、手等。6~9岁为图式期,从简单的形态罗列到画出简单的情节和实物间的关系,这时的绘画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能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9岁以后进入写时期,能根据实物的特点作画,并注意立体的描绘。每个孩子大多要经过这几个过程,进展速度也不一样,家长培养孩子要根据情况量力而行,根据孩子的实力提出自己的预期希望。

家长在培养孩子美术学习时,应该多关注一些儿童的画作,对儿童绘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来评定孩子的画作会更为客观一些,更高一个层面上的要求就是家长应该在平日生活中多看一些经典画作并了解当代美术时讯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这样能够在根本上帮助孩子建立审美标准。

四、教育机构应该增设家长的美术教育课程

教育机构作为一种社会层面的教育组织,应该开设一些增加家长对儿童绘画理解的课程,帮助孩子学到绘画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反过来与对教师的美术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中,必须按照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进行。如果指导不当,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反感,阻碍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提高。

而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往往忽视了家长对儿童绘画的审美培养,这样就造成了学校美术教育与家庭美术教育的脱节,严重时会造成教师和家长在教学观点上的分歧,给教师带来教学以外的麻烦。所以家长的儿童美术教育也是同等重要的。

篇6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育;身心发展;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45-01

舞蹈首先给人的概念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回想起最初接触舞蹈的时期,也就是幼儿时期。作为幼儿教育中比较侧重的一部分,幼儿舞蹈教育在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也经常提出,“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现在的教育理念又朝着多方位立体化,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要全面的发展,就必须从娃娃抓起,又以儿童的幼儿时期为主要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全面的教育。实践证明,幼儿舞蹈教育比较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利于普遍的展开这种教育形式。我们下面就简单的来阐述一下,幼儿舞蹈对儿童的作用。

一、在生理上幼儿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之一。它的主要特征是活泼好动,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模仿能力较强,对韵律感知教强。他们的骨骼、肌肉、肌腱非常的柔软,相当有韧性,可塑性非常强。当他们听到一些悦耳的音乐后,都会手舞足蹈。所以在这时期进行一系列有序的、合理的,符合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有利的舞蹈教育,是非常适宜的。舞蹈也是他们最好的游戏活动之一。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根据老师的舞蹈编排动作 ,自然而然的锻炼了自己的身体。一般的小范围的跑动、跳跃等动作,使得儿童通过这种形式的锻炼,可以增加他们的体力,同时促进了他们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身体内部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又列如一些简单的模仿,模仿成小白兔、在风中摇曳的小草,模仿小花慢慢开放的过程,等比较生动形象的事物,可以锻炼儿童的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促进手腿关节的灵活性。使得幼儿手部、腿部等个方位肌肉的发育。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这类模仿度比较高的动作中,提高儿童的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增强了韵律感。在幼儿舞蹈的学习过程中,特别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所导致的形体姿态的弊病。少儿形体芭蕾的课程开设,可以通过正确的站位、立姿来调整一些走路习惯内八字导致小腿内弯的不良身体形态,或者是幼儿的凹胸、端肩、甚至于轻微的驼背。这些不良的身体形态,在幼儿时期,可以通过幼儿舞蹈的训练,来矫正。在幼儿学习中,经常开展一些幼儿舞蹈教育,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一些体弱多病,抵抗能力教差的儿童,通过跳舞,在跑跑跳跳的过程中,加强了他们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在多年的幼儿舞蹈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形体毛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幼儿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发展

幼儿时期的儿童,他们是通过观察、模仿、比较及记忆来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意味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们需要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好的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幼儿舞蹈教育来培养儿童这方面的能力。当幼儿在学习舞蹈中,他们首先通过观察老师的表演,通过老师的讲解,来模仿老师所教的舞蹈动作。当老师讲解一个比较复杂连贯的舞蹈动作时,需要幼儿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然后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来记住学会模仿这类舞蹈动作。一般老师通过柔软的体态,来表现舞蹈动作,近距离的接触到儿童,使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配合音乐,用温柔的声音来讲解,让幼儿理解舞蹈动作。特别是老师编排的一套舞蹈动作,配以不同的韵律,让幼儿感知到不同的舞蹈的表现方式,能够慢慢理解动作和韵律的关系,以便能好的表现舞蹈动作。幼儿舞蹈的完整性和韵律的关系,能够使儿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通过仔细的观察老师的舞蹈动作,也可以促进儿童观察力,在整个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运用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发挥了自己的记忆力。幼儿舞蹈教育,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感受力、模仿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使得儿童在智力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

三、幼儿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性等方面协调发展具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1.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概念及关联

1.1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1.2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艺术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一切通过教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狭义的音乐教育是指学校中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教育。

1.3 儿童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具有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外,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情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道德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纯洁的人。这说明音乐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美育教育即是审美教育,美育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人们作为整体进行全身心塑造的途径。美育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及人才质量极为重要。认为“没有审美活动的发展,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不可能”。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尽管我们学校教育中的所有过程都和美育有关,但只有在艺术教育中,审美因索才能最鲜明、最生动、最集中的体现出来,其中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儿童的音乐教育其重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爱好,养成文明的欣赏习惯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成有修养,有道德,有欣赏品位的听众。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儿童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

2.儿童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儿童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1 儿童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需要感知、记忆和概念化的过程。布鲁纳曾经把儿童从环境中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描述为三种:一是通过活动和操作;二是通过组织感觉(听觉、动觉和视觉)和想象;三是通过词和符号。而音乐活动正能够为儿童提供使用这三种认知方式的机会。

2.1.1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活动主要是借助听觉器官来进行的,音乐认识活动也必须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因此,音乐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能促进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听觉的发展先于视觉,学前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对音乐最初的感知体验,不同音乐中的不同音色、织体、节奏、风格会刺激他们的音乐听觉和动觉,为他们日后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兴趣的培养建立基础。更多地为儿童提供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听觉的感知和分辨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听觉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涉及听觉感知、听觉辨别、听觉注意力,更表现在听觉记忆能力方面。音乐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音乐形象、深化音乐表达内容的,因此,任何音乐的表演、欣赏或创作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对音乐表象的记忆、再认和再现。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之所以能在双耳失灵后创作《第九交响曲》,正式因为在他头脑中储存这大量的听觉表象。这些听觉表象为音乐家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众多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听觉能力的最佳期,儿童的音乐学习和体验能使他们在这种活动中增强听觉的敏感性、发展听觉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能力。

2.1.3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能发展儿童的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想象是由表象深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它与感知、记忆表象、思维等认识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心理过程。正如音乐活动离不开记忆表象一样,音乐活动也往往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它是儿童沉浸于音乐活动之中并获得快乐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儿童在欣赏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音乐作品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充分乐趣的想象活动之中,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共鸣。

音乐教育还能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中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及凭借内容的不同把思维概括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三种形式,而音乐教育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联系。首先,直觉行动思维与儿童的实际动作是直接联系的,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歌唱或做身体动作的过程中是边动作边思考,直至完全学会的。儿童还能在此基础上逐渐积累起初步的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如分辨音乐的风格、性质,知道这首歌曲或乐曲是活泼的还是宁静的,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能对不同风格、体裁和情绪性质的乐曲作比较,进行分类,初步建立起音乐与音乐之间关系的体验等等。这些形象思维所包含的判断、分类、概括、推理等一般认识活动的能力,都能在音乐教育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2.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2.2.1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情况发展。

音乐是通过旋律、音响等手段来表现人类最为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正如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所言,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因此,通过音乐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就成为音乐本身应有的题中之义。音乐,既能够帮助儿童明确建构自己的感情,也能帮助儿童与自己的感情沟通,并与他人的感情沟通。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成功的音乐教育活动,都能使儿童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和激发起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

2.2.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意志发展。

意志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激发、维持、抑制等调节的一种心理过程。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儿童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因为,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歌唱还是乐器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正如铃木镇一创建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强调坚持不懈的大量练习一样,其看重的教育价值不在技能的习得和娴熟,而在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2.3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能促进儿童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所谓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音乐作为一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其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能让他们直接体验到快乐,从而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儿童在教师提供和创设的自由、宽松、信息量大且充满创造氛围的环境中,其参与活动的态度主动而积极,兴趣也由直接向材料本身的短暂兴趣而逐渐发展演变为稳定和持久的兴趣。在这类学习活动中,儿童不仅获得了认知、情感和音乐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享受并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同时更促发了儿童对人和事务的积极态度的初步形成,而这种积极态度、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及自信心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发展成为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基础。

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的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为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等。在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正需要儿童能有意识的认识到自己的活动状况,有意识的调控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区别,会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特别是他们参与集体的音乐活动,他们会逐渐产生日益明显的探索行为、相互比较的倾向,迅速发展其自尊心。

2.2.4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音乐不仅能给儿童提供美感和创造性发展的机会,而且也能提供儿童发展社会性的机会。儿童的音乐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关系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技能。通过集体形式的音乐活动,如合唱、合奏、集体舞等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演形式,儿童不仅能够懂得只有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演唱、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歌曲和音乐,而且更能够体验到集体协作的快乐,逐渐学会理解、尊重、接纳和欣赏他人。

3.儿童音乐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发展

3.1 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氛围之中,同时也要为儿童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老师可以让儿童表演音乐,即让儿童通过游戏、律动等形式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而且要做与别人不同的动作。例如:在欣赏《两只老虎》时,让儿童扮演老虎,边听音乐边做游戏,加深了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组织儿童参加社区、村社的音乐或者其它艺术活动,组织学龄儿童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同时也带动整个学校的艺术热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但提高了儿童的鉴赏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等。

3.2 构建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音乐教育就是重视艺术教育,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要有好的音乐氛围,更要有好的艺术气氛。家庭环境对儿童音乐智能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因学习困难被认为是“”,由于学校不肯接受他,小爱因斯坦只好待在家里。爱因斯坦的母亲每天总要花上几个小时弹钢琴,时间久了爱因斯坦也喜欢上了弹钢琴。在妈妈的教育下,小爱因斯坦很轻松地学会了弹钢琴,并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把艺术熏陶教育放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的音乐教育环境与成年人的音乐教育环境不同,教育方式也不一样,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方式向学生传播优秀的音乐文化,家庭的环境、校园的环境,人文艺术的氛围,对儿童就产生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根据儿童的年龄段播放相关的音乐教育乐曲,这种春风化雨的过程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实现了无声与有声教育相结合的作用。

3.3 建设合理的儿童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应当根据儿童音乐教育的培养计划和儿童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此扭转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改变教师上课的随意性,提高音乐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当前,很多中小学严重缺乏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教育师资,很多音乐教师都是语文、数学等知识学科的教师兼任,因此,缺乏把握音乐教育特点的能力,使通过加强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效果大打折扣。

3.4 充分挖掘社会公共音乐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音乐教育资源,是丰富儿童音乐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而社会的公共艺术设施和演出团体却一般利用率不高,这种资源的浪费是十分可惜的.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各地多种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设施也相继建成.这些都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要使公共文化艺术设施更好地发挥其音乐教育功能,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与上述文化艺术部门的合作,主动把它们纳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能更适合于学校音乐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3] 文.《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一)儿童文学的基本要求

一是,教育性。儿童文学和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尤为重视教育性。儿童可塑性非常强,古人经常用素丝作为比喻,说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因为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儿童文学尤为重视教育性。二是,形象性。儿童不乐于接受抽象说教。在儿童教育中,需要采取各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儿童文学一定要和戏剧一样,必须具有动作性,能够充分展现人物心理活动与性格,让儿童能够看进去。三是,趣味性。儿童的生活经验、知识均不丰富,理解能力也比较差,不容易理解一些复杂事物,很难体会成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经验。所以,儿童文学必须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可以让儿童轻松、愉快的学习,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一个道理或者有益的启示。四是,知识性。儿童文学作品中应巧妙地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五是,故事性。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要求结构单纯,情节紧凑、生动。强调故事性,并不是单纯追求情节离奇,不从生活出发,不写人,只写事。

(二)儿童文学的言说方式转变

一是,成人对儿童的训诫性言说。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儿童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越来越强调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的作用,并且将其当做是最有价值的一种,逐渐表现出“训诫主义”倾向,形成了训诫性言说。训诫性言说主要就是通过“灌输”让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与道德主旨,作者要向儿童传递很多训诫,甚至是政治说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儿童文学教育的功利性。在此种言说形势下,主要就是以成人的需求,让儿童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不仅没有对儿童的审美心理发展、接受能力予以考虑,还忽视了儿童童年应有的兴趣与欢乐,极大弱化了儿童的自身需求。二是,成人对儿童的想象性言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儿童文学属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认为儿童文学具有以下功能:教育、认知、审美、平衡心理、娱乐等。为此,认为儿童文学应该引导儿童不断探究人生真谛与奥秘,也就是启发作用,其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净化儿童心灵,带给了儿童无限的欢乐。所以,儿童文学应以幽默、幻想启发儿童,使其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善待他人,拓展儿童生活空间,解放儿童思想,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从而形成了想象性言说。三是,游戏精神下的儿童自我言说。在20世纪末期,理论家们开始从开放、发展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与儿童。有些学者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儿童文学,不仅要服务于儿童,还要理解与尊重儿童,并且充分挖掘儿童的人性价值,从儿童自身原始生命欲求着手,发展与解放儿童。”也就是说,儿童文学应该真实的反映儿童生活。此种世界不是成人以儿童的角度对儿童生活予以想象或者特意模仿,而是成人以平等的态度承认儿童世界,充分体现儿童的娱乐天性与游戏精神,给予儿童一定的自我言说自由,这就是游戏精神下的儿童自我言说。

二、儿童文学言说方式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认知与尊重童年状态

童年价值主要体现为: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主体,与成人是平等关系;童年生活并没有因为年龄、生活差异而缺乏价值;童年并不只是成人的预备期,也不一定要成为成人所规定的某种人。儿童作为相对于成人的一种“他人”,具有自我发展力量,异于成人的问题看待角度与规则、行为。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成人需要对儿童的童年状态予以认知,并且尊重儿童的童年状态,给予儿童一定的言说自由,让儿童自己认知世界万物,并且充分表达自己的世界,获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在儿童教育中,可以利用儿童文学营造一种生态化的人文环境与成长氛围,让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实现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成人的恰当引导

认知与尊重童年状态,并不是否认成人引导。与成人相较来说,儿童社会化程度较低,认知水平与身体机能情况决定了儿童需要接受成人引导。在儿童教育中,需要基于儿童天性,同时正确引导儿童,让儿童主体性、天性得到正确的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在儿童教育中,可以利用儿童文学让儿童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促使儿童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篇9

[关键词] 音乐教育;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学

中图分类号: J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虽然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纵观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依然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集中反映了幼儿教师对音乐教学的价值和目标、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等缺乏深刻领会,而教师在这些方面持有的相关理念和知识又构成了他们专业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针对此种情况,对这些误区进行批判、分析和反思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重表演轻表现

受学前儿童发展复杂性的影响,对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难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许多幼儿园日常教学过多的关注对儿童进行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表演注重的是对有限的音乐表达技能的熟练操作,而表现则注重儿童音乐鉴赏和表达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幼儿教师所持有的这种理解误区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乃至其他类教学的功利性追求,集中表现为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错误地把让儿童习得完成某种音乐表演而需具备的技能或技巧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以此制定相关评价标准来评价和指导音乐教学活动,从而最终导致了与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背离。

(二)重学科轻整合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曾经一度是学科教学的模式占主导地位,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进行主题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但是,在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特别是音乐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重学科教学轻视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整合的现象,音乐教学被认为是直接传授相关的音乐表达技能技巧和知识的活动,音乐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被依照严格的学科界限分隔开来。音乐课程内容和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组织往往是按照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进行的,并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科教学,有将儿童学习成人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注重的是儿童对体现成人逻辑思维特点的音乐素材的机械化掌握,难以激发儿童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

(三)重训练轻体验

在当前幼儿园教学中,误把对儿童某方面技能的训练当作对儿童相应能力的培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不仅与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儿童形成关于学习的积极体验的相关要求相左,也不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许多幼儿园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过多地注重对儿童音乐技能技

巧的训练以及对相关音乐教学材料的掌握。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缺乏有关儿童学习和认知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儿童音乐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这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一些幼儿园经常将音乐教学活动简化为仅仅是教儿童唱几首歌或跳几个舞就算完成任务。

二、解决对策

概括起来,目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因为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受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对音乐教学目标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而造成的。因此,要真正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效果,打破人们开展音乐教学时单一、僵化的模式,我们有必要对音乐教学的真正目标进行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实践调整。

(一)注重儿童音乐学习的体验性,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我国颁布的《纲要》在每一类教学目标上都包含了诸如“喜爱”“喜欢”“感受”“表现”“情感体验”等词,这已清晰无误的表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真正目标不是相关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习得,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体验的形成。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也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学生发展音乐审美的感知和领悟。”[1]由此可见,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点不是如何训练儿童形成音乐表演的技能,而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儿童对音乐作品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需要,就不仅成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也成为创设正确的音乐教育途径的一个切入点。由此出发,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来寓教于乐地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游戏不仅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在我国颁布的《纲要》中早已被明确指出。游戏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消遣性和娱乐性,以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会使儿童产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体验,对儿童的心理状态产生调节作用,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帮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如教师对初入园的幼儿采用玩音乐游戏的方法来消除幼儿离家的焦虑,吸引他们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并喜欢音乐活动;通过组织诸如“找小猫”“打电话”等音乐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乐趣,引导幼儿学做或是创编一些音乐动作,借助游戏的形式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自由的表达和表现,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形成,正确处理“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纲要》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但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比较注重对儿童音乐表现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并进一步在形式上转化为对音乐表演的重视。实际上,幼儿的表演和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表演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机械模仿和技能训练,而表现则是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幼儿的个人感彩和情感体悟,且符合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由此看来,“自由表现”和“技能技巧训练”似乎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但仔细分析儿童学习的特点以及《纲要》中的相关要求,习得基本的音乐表达技能和技巧应该是儿童能够自由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儿童自由表达表现音乐的能力的形成则是最终目标,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本末倒置,关键是教师在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传授方面要把握一个度。要正确处理好“自由表现”和“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明确哪些属于基本的技能技巧。基本的音乐技能技巧首先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为儿童所掌握,如儿童在进行某种音乐表现时所需要的基本的舞步、手势以及操作乐器时基本的姿势等。这些基本的技能实际上也包含着儿童进行特定的音乐表现活动时所应遵守的规则,以保证儿童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持活动的有序和自然。[2]其次,在教授儿童基本的技能技巧时,教师要注意让儿童领会和体验这些技能的实际用途,让儿童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和演练,并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儿童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注意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去发现日常生活中隐含的音乐元素,尝试将自身习得的基本的音乐表现技能运用到不同的音乐材料中去,如教师在教授了有关打击乐的基本技能后,就可以尝试让儿童敲击不同的物体,增加儿童对声音和音调的感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三)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合理贯彻学科整合与主题式教学的思想

由于儿童的学习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目前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强调采取主题式教学的形式,即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所侧重的整合各门学科,对儿童进行综合教育。但由于主题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对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以及相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以幼儿园音乐教育为例,一些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不恰当地将错误的主题式教学理念运用到了音乐学习活动中,出现了音乐活动的“非音乐化”问题,如一些教师会问:“通过听这段音乐你们能讲一个故事吗?”“这段音乐是抒情还是欢快? 描述的是小白兔还是大象? ”甚至教师还常让孩子用画图的方式来“说明”正在听的音乐。[3]这种教学策略分散了儿童对音乐学习本身的注意力,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强调学科整合的表现。主题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科间的整合和多种教育内容的渗透,它往往能够全面考虑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4]但是主题式教学活动有着主要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各部分学科内容的有效搭配,以便共同服务于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以主题式教学来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希望通过多学科内容的整合来拓宽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途径,但根本目标仍然是促使儿童形成一定的音乐审美和表达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各学科“拼盘”,否则会非常容易弱化和分散音乐教育的目标。为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园主题式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明确活动的各项具体目标是否层层递进,共同服务于音乐教学的总目标,以此来组织相关的学科内容,做好学科间的自然融合。

参考文献:

[1](美)贝尔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7

[2]李晓红.浅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策略的运用.当代学前教育,2007,(2)

篇10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与误区

当前美术教育的绘画方式多以临摹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教造型,儿童负责模仿造型。在课堂教学中,儿童将美术简单理解为线条、色彩及透视等,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体现到作品中。其次,只讲究如实再现,忽略艺术创造效果。很多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仅仅以实物为参照,认为将实物最大化的模仿、再现,就是美术要达到的要求。再次,将造型与艺术进行隔离。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两者区分对待,甚至进行隔离。要承认,一幅美术作品成型之后,不但代表着一种造型,更是一种思想和灵魂的深入。最后,各种美术教育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不重视儿童个性发展,单纯追求知识的量化积累,再加上家长对儿童期望过高,盲目给学生报各种培训班,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下,儿童的天性就会不断被抹杀,使创造性思维无法体现出来。

二、美术教育和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既定模式,通过多个角度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儿童时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随着阅读、经历的增加,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提升。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以强烈的感知效果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并逐步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可以说,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选择科学的美术教育方式

世界对儿童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在学习中,每个儿童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化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科学、合理地授课。另外,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儿童学习的一盏明灯,指引他们不断发现新鲜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如果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能够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对儿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关注,找到儿童的兴趣点,打开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采用鼓励的方式,树立他们的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儿童多鼓励、多引导,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儿童体会到来自内心的愉悦感之后,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除此之外,可以举办儿童作品展览活动,让全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可以适时给予点评,找到作品的闪光点,并适当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引导儿童自己动手、动脑。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不仅会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在创作的同时,会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最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儿童迸发出灵感的体验时,就会反复不断地实践,收获到快乐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指引的作用,从多个角度来点评儿童的作品,不能因为幼稚,就对其进行批评,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2、在美术教育中,融合其他科学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将美术教育融合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材料,而且能激发孩子在创作中的灵感。比如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震撼的舞台效果,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文学通过精彩的文字、语句和片段抒写一个个意味悠长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办法,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通过聆听一首曲子,然后将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画到纸上,相信他们画出的画面肯定是千奇百怪、形象各异的,这样的创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有助于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

3、在绘画中鼓励儿童进行自主探索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知识水平,给他们提供需要的工具与教材,帮助其提高创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给儿童教授新的绘画技法,让他们用新的工具来绘画,增加画面的美感。只有给儿童提供充分地思维空间,才能将其大脑的知识打开,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创作出独特的画面。因此,自主探索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重视教师的作用,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成为空谈。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