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概述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四、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篇2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适应时展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学就要面向每一名学生,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有价值的文化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者每一位教师心里都很清楚,同样一班学生某某老师教的时候成绩很差,但是到另外一位老师来教时成绩有可能会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源于这位教师的精彩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怎样使课堂教学变得既精彩又高效呢?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有以下几类简单的看法: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让自己富足地走向新课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科技知识的引路人、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一位知识丰富、多才多艺的老师,很容易让学生尊敬和崇拜,学生也会打心眼里服气,那么上他的课时,学生也会有“我一定用心听”的信念,课堂问题就好办了,老师说的话学生只要认真听,布置的作业学生也就会努力完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很快掌握知识点,课堂效率会明显提高,一节课下来省时省力,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丰富的专业知识,靠自己平时的苦练苦看苦学而得到,上课时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互动,从与学生的交往中获取所感所悟所思所得,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也会感到充实和幸福. 在课后,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收取各种教育信息,使自己变得多才多艺,文化知识丰富起来,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要让每名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新形势下的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要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发现教材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有趣有序的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趣的教学活动能吸引人,新颖别致,渲染课堂效果,促进教学目标实现. 在讲“对称图形”这节课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图片:蝴蝶、房子、小松树、妈妈和奶奶的剪纸,并学会一些剪纸方法,在课堂上展示,先把蝴蝶、房子、小松树折叠一下,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并且有一条折痕,我直接告诉他们,那是对称轴,并且明确对称轴的定义,然后让学生展示剪纸,说明是按什么原理剪的,小组互动,学折学剪,学生们争当小组的设计师,利用对称轴的原理,剪了很多剪纸,贴在窗户玻璃上,整个教室被装扮得喜气洋洋,十分好看,教学目标达到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勤反思、勤动手,把它和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完一节课,总有一些得失和感想,把这些得失用课后反思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中的参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在讲圆周长这节课时,由于课改后的教材要求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学有所用,今年在讲这节课时,就用去年的教学反思,去年导课时,我用的临场发挥的观察法,旧知迁移法.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桌的形状,如果给桌面镶边,就是求长方形的周边,而本节课是让我们给两个圆镜镶边,就是求圆镜的周边长,从而建立圆周长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圆镜的周长大. 引出新课内容,在探究新知识去年的教学反思是这样写的:“由于我高估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能力,没有过多地强调和引导,学生在测量时手忙脚乱,而且用的时间较长,测量结果也很不精确,达不到教师期待的结果,也无法总结,这节课很失败,也很无奈,只好下去再改写教案,重新巩固一下. ”所以,今年我在教课中,特别注意这一节,在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个环节时,先让学生讨论周长和直径的测量方法,并给每个小组都规定了实物,比如:第一小组量五角硬币,第二小组量一元硬币,第三小组量透明胶布卷,等等. 并把自己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多量几次比一比,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然后分小组合作,教师积极指导,小组展开比赛,看哪个小组量得最快,算得最快. 并把测量和讲算的结果填在老师提前画在黑板上的方框内,结果第一小组测量结果没有带单位,同学们及时指正. 我进一步问:“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有单位吗?学生如果不清楚,教师加以指导说明是倍数关系,没有单位. 由于有去年的反思为铺垫,今年这节课我讲得很顺心,效果也很好,如果没有去年的反思,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情况也许我会忘记,也就没有今年这节完整和省心的课,这说明反思能服务于教学,一定会提高课堂效果,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与我有同感.
五、搞好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改革探索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变。这不仅仅体现在教材的变动,而且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数学课程改革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上,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改革教法的要求。这些变革相应地对培养中小学教师后备军的高师数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培养数学教师基本数学教学技能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称《教法》)课程必须适应《标准》的要求。然而,很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教法》课程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却反映迟钝,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法陈旧,不能及时体现《标准》的新要求,结果是学生学习前对该《教法》课程期望值高,以为能寻求到把握最新数学教育的金钥匙,但随着教学的深入,传统的内容与教法逐渐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在实习、求职试讲中与中学的要求脱节,最终失去课程设置本来的目的。如何改变现状,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满足学生要面对残酷就业竞争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法》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开展《标准》专题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
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技能。然而,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数学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学校,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增进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例如结合《标准》理念,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提出研究探讨课题,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既能从事数学教学又能从事数学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数学教师[5]。
五、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改革,《教法》所采用的传统的一张考试卷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已经无法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评价内容和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完善。一方面,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评价,如采取笔试、口试、教学研究小论文三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可包括课堂讨论、小论文、调查报告、平时作业、动手作业、课堂示范、书面考试等方面综合评价作为最后成绩。另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成绩比例增大为30%,期中和期末各占2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成绩,期中和期末考题改封闭型占主体为开放型占主体,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平时就积极投入到教法课的学习与活动中,促进教育理论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初步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振威,章士藻.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就成为了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创新,探索出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为小学生构建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原则下进行课堂教学,进而使小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改革;新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小学生的特性,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对抽象的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成为了众多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下面我就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简单谈谈我的教学看法,以期为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教学背景下颇受教师青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都会被充分地带动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中,从而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地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一节内容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青青草原上要开展羊羊运动会,比赛主要以接力跑的形式举行,四只小羊一组,比赛共分为四个环节,每一只小羊要跑100米,并完成一道计算题才能够交接接力棒。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懒羊羊分到了同一个小组,懒羊羊由于在上课时总睡觉,他不会做这些计算题,这一组就很难完成挑战。故事讲到这里,学生都很担忧,于是我便让学生想个办法帮助懒羊羊,学生都很期待接下来课程的学习,并在学习中都十分认真投入,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气氛十分活跃,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二、引导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数学知识的灵活性很强,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随时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设计接下来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大多数的小组在讨论研究时都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我便引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联,并让学生利用教具来进行拼接。在不断的操作中学生慢慢就找到了分析的思路,并经过思考与总结,将问题巧妙地解决了。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学,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率,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指导方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没有掌握一套完整恰当的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时也往往是凭借着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做题,这样杂乱的学习方式虽然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发的长远发展。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进行更高效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做题分析时可以有理有据,逻辑清楚,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做题时找到关键点,并通过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来解答问题。我在教学时就注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我则是逐步地引导学生分析,并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将学生做错的或者是不会做的题目都记到上面,以便日后复习翻看。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对于学生不懂或是有疑问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并对知识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四、回归生活,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两人一组测量校园内花坛的周长。在室外上数学课,学生的兴致十分高涨,他们都积极地测量登记,这些数值再也不是单调的数字,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长度,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增强了学生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使其不断深化吸收,进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也要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找到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能力,为其发展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孟祥,陆明飞.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02)
[2]林金烟.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探究[J].学周刊.2014(03)
篇5
随着国家对理工科艺术教育的逐步重视,以及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急剧提升,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也越来越多地被开设出来。这些课程的开设,对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模式下的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正急需改革,制定一套更加适合理工科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迫在眉睫。笔者通过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现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改革思路和方案。
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有关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理工科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提不起学习兴趣,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种原因:(1)、一部分理工科学生认为艺术设计类课程对自己的专业和现实生活的帮助不大,无法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对专业和现实生活有帮助的课程上;(2)、对于综合类大学,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往往是由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师任教,而艺术学院的教师往往习惯于将对待自己学院学生的要求带到理工科学生的课堂上,这对于几乎没有过艺术训练的理工科学生来说自然会觉得很难,从而使他们更加提不起学习兴趣。
2.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动力,学习将无法进行。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强项自然是理工科类课程,而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自然这方面的基础较差,从而他们对学好这门课程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总是怕学的不好被人嘲笑,不敢放开手脚去学。
3.教师抱怨学生难以教会,学生抱怨授课难度太高
据本人近几年对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和几位同行教师的反映,理工科学生在上完艺术设计类课程后反映教师的授课难度太高,他们难以掌握;而教师也反映学生艺术基础太差,很难教会。我们来仔细分析这个问题,艺术类学生往往从中小学开始就是班里的美术尖子生,高考前又在美术高考培训班接受过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的专业训练,再经过高考美术专业考试,层层选拔才考进大学的,自然在进入大学时就已经具备相当水平的专业技能;而绝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在中小学时候不是班里的美术尖子生,更没有在高考前参加过美术专业培训,所以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绘画功底、设计能力几乎是零。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师往往来自于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师,他们习惯了教授自己学院具备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自然会觉得理工科学生美术基础太差,很难教会了。
4.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类学生教学方法无区别
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类学生,同样都上艺术设计类课程,但他们之间的需求是有差别的,艺术类学生除了学会设计,还要学会将设计很好的表达出来,而理工科学生原本就几乎没有美术基础,要让他们在这么短的课时内既要学会设计,又要学会如何很好的制作表达设计,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再者理工科学生不是专业学艺术设计的,不需要学得这么专业,只要学会设计,学会鉴赏艺术设计作品,提高艺术修养,了解制作表达方法,或简单学习制作表达方法就可以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类学生由于需求的差异,应该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以往对于这两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太大区别,来自于艺术学院的任课教师往往习惯性的把对待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带到理工科学生的课堂上,这些教学方法并不适合理工科学生,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5.课程课时太少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艺术设计类课程不是他们的专业课,所以学校往往安排较少的课时给艺术设计类课程,一般是一个课程32课时居多。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似乎有点难办了,本来理工科学生就几乎没有美术基础,还要安排这么少的课时来学习这门课程,所以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很难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简明扼要的道出了培养兴趣对于学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带着兴趣的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理工科学生原本就不像艺术类学生对艺术那么有热情,那么投入,所以对他们来说培养兴趣对于学好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多么的重要。笔者根据理工科学生的特点总结出了一些提高学习艺术设计类课程兴趣的方法:(1)、艺术设计类课程由于不是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课,以至于部分理工科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的专业和现实生活帮助不大,从而对这么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由此任课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要尽量安排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内容,对他们现实生活有帮助的内容,比较有趣好玩的内容,让他们感觉到原来这门课程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专业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能给专业和现实生活提供这么大的帮助,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改善教学效果。(2)、艺术学院的教师往往习惯性的把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要求带到理工科学生的课堂上,导致理工科学生觉得老师的授课内容太难,他们难以掌握,所以部分学生就表现出气馁的情绪,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信心,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针对这个问题,艺术学院的教师,要调整教学目标,调整授课难度,对理工科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类课程,不需要有艺术类学生那么高的要求,理工科学生要重点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等,而表达设计的能力不需要做过高的要求,让理工科学生感觉到艺术设计类课程没有那么难学,是他们能够学得很好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自信心
部分理工科学生由于中小学的时候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学习过美术课程,对于自己的美术基础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所以惧怕这门课程,怕学不好,怕设计制作的作品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们都渴望被赏识,当获得老师的肯定和赏识的时候,内心就能充满自信心,感觉自己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当学生学的不好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心,不要任意批评,要多加鼓励;学生表现出一点成绩的时候要多加赞扬、肯定,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心去学习这门课程。
3.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设计能力
理工科学生美术基础远不如艺术类学生,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课时也非常少,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调整课程教学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设计能力。课时这么少,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高,就不能在课堂上过多的讲授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应当多给学生欣赏讲解案例作品,将理论知识融入案例中去,通过多欣赏案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多讲授案例赏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教师提出设计命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践,大胆尝试各种设计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设计能力。理工科学生美术功底不如艺术类学生,但这不代表理工科学生设计的作品就一定比艺术类学生差,没有学习过美术基础知识,有的时候反而没有束缚,更能放开手脚去设计,反而有可能创作出艺术类学生意想不到的作品。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往往安排的课时都比较少,一般是32课时居多,对于几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用这么少的课时学习一门课程,不能按艺术类常规的教学方法来上课,必须要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不然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除了在课堂上调整教学内容,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设计能力之外,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加学习。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弥补动手能力不足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技的时代,数码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理工科学生美术基础差、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弥补。电脑的运行速度提高的非常快,Photoshop、Flash等平面图形与动画制作软件升级也非常的快,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技术越来越简单。理工科学生通过这些设计软件的学习,熟练掌握使用方法,从而弥补动手能力的不足。而这部分设计软件的教学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重点通过学生自学的途径来完成。理工科学生美术基础、动手能力不如艺术类学生,但理工科学生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遇到问题爱专研,这些优点在学习软件技术方面得以体现,他们更容易学好软件技术,利用好这个现代科技手段来弥补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
6.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课外交流学习
当今也是个新媒体的时代,QQ、微博、微信,让我们的交流方式和途径变的异常丰富。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课时少,可以开通班级QQ群、微博和微信,让学生添加关注,在网上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分享各自找到的学习资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感想。老师将每个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情况评一个分,交流多的,贡献大的给的分多,反之则分少,从而促进学生课外积极交流学习。
7.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如今各个高校都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和文化艺术活动,如动漫协会、戏剧社、书画比赛、海报设计大赛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类比赛,使艺术设计类课程所学的内容有用武之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潜能,丰富了艺术知识。
结 语
教学的改革是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努力创新才能实现的。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要改掉不适合理工科学生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一套更加适合理工科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我们应该继续深入课程教学改革,使理工科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效果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篇6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数学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拓展数学知识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学好数学学科知识也可以促进其它学科知识学习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如何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下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影响下,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教师所采取的方法过于单一,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水平较低的现状。今天,该文通过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分析了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研究者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经验提出了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和高中的教材存在较大的梯度。纵观我国初、高中的教材梯度,在知识内容的分层上,有很明显的划分界限。初中数学教材在数学概念上一般不具备严格的定义和紧密的逻辑论证过程,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但是高中阶段的教材,尤其是高一的教材,在知识点的跨越上有十分鲜明的界限以及抽象内容的急剧增长,这样一来初中数学基础条件较差的学生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们由过去传统的讲解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中很难适应到对抽象函数的推理和证明过程,这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转换能力,其中的思维转变难度不言而喻。初中主要是学习平面几何,高中则更多注重于立体几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高中之前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和开发,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困难。
学生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新课改之前,许多教学工作都没有具体、准确的定位,导致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习惯以及中考给学生们带来的升学压力,教师都一直占据核心地位。甚至,教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都没有关注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只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收者,只注重学生的接受效果而不是学习能力的掌握。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对数学工具的相关应用能力,由于在教学中并未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培养和教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被抹杀。知识在教师的讲解下趋近于教条化,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点的掌握,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之中,没有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降低了数学的原有知识面,让高中阶段本来需要拓展的数学知识和原理来源受到压缩,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成为我国教育制度下的实验品。
2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将初中和高中之间的教材密切的衔接。初中和高中在教材梯度上的较大跨越,需要在教材内容上设置一些过渡,不仅利于教师教学,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记忆。第一,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了解初中的教材,包括内容和结构。在新知识的讲授时,尽可能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再往更深层次的讲解,一步一步引出高中的数学知识,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第二,积极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提倡学生对问题的大胆假设,即使有错误的构想教师也该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并非一味的打击否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外,还要在教材的内容上做进一步的调整,加入一些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精炼语言,强化理解,降低数学的枯燥性和抽象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数学课堂,数学的教学显得单一而枯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普遍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将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与定义生动且直观地呈现出来,也能够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更好地展现,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考与探索,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起到优化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堂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椭圆的特征进行呈现,把它和圆作比较,让学生动脑,寻求出这两个方程式之间的差异,也能强化学生对这两个方程式的记忆。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高中数学教学的生动性,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创设了一个和谐,预约的学习氛围。
加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改明确规定,必须要把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有一定的把握和定位作用。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敢于承担的精神,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高中数学学习过程,具备一种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教师将要讲解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习效果来看,会预习的学生比不会预习的学生对知识更具有渴望,也更有针对性。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效解决学生在数学问题上的困惑,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篇7
一、概念教学应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明晰学生在思考特定问题时的方法和思路,透过对于这些信息的掌握合理构建教学模式.很多概念在理解的时候需要一个突破的过程,学生普遍对于那些未曾接触过且十分抽象的概念产生理解障碍.了解到这些后,教师可以在这类概念教学中采取情境创设或者是实例构建的方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点生活化与生动化,为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构建桥梁.概念的学习是很多知识点学习的开端.学生如果在一开始无法对于一些核心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就会难度很大.因此,教师要将这个教学开端处理好,在充分了解c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选取那些针对性强的教学引导策略,化解学生理解相应概念时的认知障碍,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例如,在讲“一一映射”的概念时,有些学生无法理解这个概念的实质,我利用构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形象具体地感知“一一映射”的概念.如,设A={本班的学生},B={学生坐着的椅子},并规定:(1)一个学生只能坐一把椅子,这就是从A到B的映射;(2)不同的学生坐不同的椅子,这就是A中的不同元素在B中的象也不同;(3)每把椅子上都坐着学生,这就是B中的每一个象在A中都有原象.由此例引入“一一映射”的概念,学生容易感知和理解.很多时候,那些高度抽象且凝聚化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障碍.重要的是,教师要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调整,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予学生引导,化解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难关.
二、概念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很多时候,一些特定概念在理解与接受过程中需要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作为依托.学生只有结合一些具体的内容作为辅助,理解新概念才会更顺畅.不仅如此,学生接触的一些新概念中还可能存在对于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下,学生的思维十分混乱,找不到理解概念的正确方法和思路.教师要了解这种状况,并且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教学引导.这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就容易化解,概念理解上的障碍也容易得到消除.当碰到新概念时,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就产生了矛盾.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新概念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间的差异去制造适当的矛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辅助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函数的零点”概念时,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一般认为零点是点,应该既有横坐标,又有纵坐标.显然,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于几个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强化.如,函数f(x)的零点、方程f(x)=0的根和函数f(x)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这几个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同梳理这几个相关概念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梳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每一个独立概念.
三、利用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篇8
关键词:高等数学;存在问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093-02
作为高职院校众多专业课程设计中基础必修课的《高等数学》课程,在课程安排上,与同类其他课程相比往往呈现课时安排较少而内容设计较多的问题,在加上高数教师课程的创新性不足,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匮乏等,使得《高等数学》教学效果不凸显。基于此,本文从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出发,对本门课程的改革之路进行初步探究。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学习兴趣不足
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是一门课程效果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兴趣调查发现,因《高等数学》课程本身的抽象性,学生普遍认为《高等数学》相对其他课程较为枯燥,而且在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应用性较差,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对《高等数学》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足,课堂听课效果较差。
1.2 高职院校生源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与普通的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本来就不足。这类学生中偏科的现象更是严重,从2011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的招生情况来看,数学单科分数在20-40之间的学生占比较大,甚至更有高考数学成绩为10多分的学生。学生薄弱的数学基础增加了《高等数学》教学的难度。通过课堂实践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堂上,学生仅对高中所学的导数、函数以及极限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对《高等数学》中该类知识做简单的认知,但是拉格朗日定理、微积分等难度稍微有所提升的内容学生不理解的占比较高。造成这一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
1.3 教师教学理念创新性不足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课本和内容设计来看,仅仅是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做了部分的内容删减,不能较好地与高职院校的特点相结合。而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相对来说专业背景较弱,甚至部分院校的教师都不具有数学专业背景,这使得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上多采用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少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长而久之使得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厌倦,教学效果较差。
1.4 W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高职院校教师课堂设计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也继续延续高中的死记硬背的低效学习方法。而对于《高等数学》这类需要理解,动脑推导的课程,学生也还是采用强化记忆、公式套用等传统模式,对所学知识不能理解掌握,更不会主动思考和总结,缺乏自学能力,严重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2 教学改革策略
2.1 加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适用教材建设
不同类型院校在教学教材上应结合自身特点有所差别,高职院校从其设置的初衷来看,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因此,在课程教材选择上以满足本专业基本知识需求为基础,应该偏向选择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能力的教材。《高等数学》教材的选择应该在不影响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对应用性较差的部分做适当删减,突出对重点知识的教学,提升教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习的实用性,讲究学不在多,学而有用。特别是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推导部分要削弱,对枯燥的数学定理、数学概念等用更加形象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达。因此,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材选择上要选择能够更加联系实际的,能够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与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牢牢把握高职院校的应用能力培养特点,改变原有的古板教学方式,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意识的结合,在教学中要以解决专业实践问题为引导,将专业实践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用数学方式解答专业问题,从而实现专业学习和数学知识的良好结合,将数学教学来于实践,归于实践,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自动化专业的导数教学中可以用电流强度的问题作为教学引导。
2.2 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不能简单的只是课本只是的基础学习,引入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要求,如对于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在教学上以简单内容为主,只要求对基本的方法的简单应用,不要求其不同知识的转换等技巧性学习;对于基础较为扎实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提高对他们的要求,适当加大教学难度,引入技巧性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单纯的用传统的数学板书,要将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和数学软件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方式,而且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更形象的将数学知识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师在多媒体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注重以下几点:第一,丰富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用更加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问题导向型,便于学生对其实用性的理解;第二,以课程主导内容为中心,将教学内容分层次,一级一级展开,提升层次性;第三,课程导向以学生专业问题为主,以专业问题为切入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第四,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第五,引入数学软件,提升数学教学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适当的增加数学实验课,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理解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真实的体验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在提升学生基本数学知识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将学生引入学习数学的新层级。
2.3 改革高数考试方法
高等数学作为基础必修课,往往都是采用限时笔记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最后的成绩也往往取决于最后的复习状态,许多学生会采取考前一周集中突破的形式应付考试,考完就忘。因此,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模式,例如可以将最终成绩考评分为三个部分,平时的课堂表现如课堂发言、到课率、课堂作业等,占比百分之二十;开放式考试如实验课考核,占比百分之三十,最终的闭卷考试占比百分之五十。这种层次性的考试方式能够辅助提升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贯穿到整个教学学期,加强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结论
从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问题分析可见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现代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完善的需求,而教改中最关键在于教师。作为《高等数学》教师必须从自身意识做起,不断补充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将其他学科或专业的教学新方法、新方式引入到数学教学实践中,丰富数学教学课堂设计,注重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提升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只有不断提升《高等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将新的思路、新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满足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必行之路,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康顺光, 贾佳.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16(3).
[2] 吴国军. 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基于新疆疏勒县的调查[D].西安: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3] 何伟, 李明杰.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 民族教育研究, 2014(1).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改革;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16
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应变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后课堂由半封闭式转变成开放式,并且内容变化大,增加了部分新内容,教材中部分内容的跳跃性很大,并给学生留出多处空白去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水平更高了。但是,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完整地理解课改的要求。在相当大部分的数学课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并不清晰,甚至很模糊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暴露出了一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课堂改革改成开放式后,对于教师的应变能力要求很高,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的情况变化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但是,一部分教师是按照预先设置好的教学步骤来操作,而不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临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性比较差。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但是教师没有适时地让学生得到点拨和鼓励。
2. 学习方式形式化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部分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透彻理解这几种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合作学习形式化,无法达到其基本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上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要求合作学习;给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不充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中未能体现点拨、引导的作用;分组不合理,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间缺乏竞争。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新型学习方式,准确落实到课堂学习中。
3. 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很多学生会普遍认为初中数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数学与日常生活毫无联系;学习数学的方法就是记忆和模仿,不用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搞懂。所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兴趣低下,进而课堂参与率较低,学生大多数都是单纯听教师讲,而不去思考。
二、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一堂数学课成功与否,教师的关键在于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否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变得更足,既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来组织每一堂数学课,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做到情绪激昂、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和团队精神。第三,教师在过程中要引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感知能力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争论,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第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学生适当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2.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这就告诉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改革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能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从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而随着学生接触的知识越多,未知面却大,学生要了解的东西就更多,他要是想具有在信息时代年轻车熟地驾驭知识的本领,就必须具备足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下的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3. 提高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力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与每一位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教学水平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会灵活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调整、增删,有计划地安排和实施教学。教师还要对初中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分块整理,梳理归类,变为条理化的、系统的知识点。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背景,要能灵活运用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数学学科教育学、数学学科心理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数学教育科研方法等领域的知识。此外,还要通过教师培训活动、与同业人员共同探讨等方式提高各种专业技能。
篇10
一、课前学生独立学习
课前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依照教材自学,起到了“先学”的作用。学生课前自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
1.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进行研读、做好记忆、理解掌握、应用等方面记录。
2.对于例题进行小结反思,做好领悟、学解、改造、自编等尝试。
3.对于配套练习、习题进行尝试解题,做好领悟思路、知识应用反馈。
教师设计如下的《自学水平测试记录卡》,让学生自学时记录。这样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独立学习达到的水平,二是有利于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便于课堂导学。
3.1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a、记忆:反复自学,但还不甚理解,只好先记住自学内容。
b、理解:自学达到合上书本,能用自己的语言通顺无误地再现所学内容。
c、掌握:看书自学,达到心领神会或能对其评价、改进。
d、应用:熟练掌握其本质,灵活应用于解题。
3.2对于例题:
a、不懂:看不懂书上解答,需要请教他人。
b、学解:看懂书本的解答,并能再现解题过程。
c、自解:只看例题题目而不看解答,自己解之。
d、自编:能先不看例题,自己依据定理、公式的条件和结论编题并解答。
3.3对于练习题:
a、参考他人完成,不理解。
b、参考他人完成,已理解。
c、独立完成,有错,已纠正。
d、独立完成,全对。
应该强调,无论用哪种水平自学,都要认真阅读课本,把自己的思考与课本的表述加以比较、分析,做到学有所得,并把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疑点认真、简要地记录到表中去。
二、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设教导学
学生在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复习与预习”和“探究新知”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后,带着求知欲(问题意识)和表现欲(参与意识)来到课堂,他们对课堂、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从而迫使教师不能把教学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应在启迪智慧、培养悟性上下功夫,可设计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1.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由4至6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习水平为上、中、下的学生组成,可由学习好的同学当小组长,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优秀的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上课时,安排10至15分钟时间由小组同学互相检查、核对预习、练习习题的解答、交流自学体会、解决较易于解决的疑难问题,并确定小组中有代表性的问题有待于全班质疑。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彼此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纠正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和克服知识上的不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较简单的疑难问题,并确定中心质疑问题,为下一个环节保证质疑的质量,节省质疑时间。
2.质疑释疑,归纳反思
2.1质疑:学生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后而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教师也可设立问题让学生思考,疑点控制在5至7个有代表性、能突出主题的问题。
2.2释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由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教师应不急于作出正确的解答,而是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同学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再做点拨、评价、补充完善。
2.3归纳反思:随着师生质疑、释疑的结束,教师应及时地总结质疑问题的种类、释疑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归纳本节课学习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学习要点,让学生反思,知识要点的归纳也可让学生进行尝试。
本环节用时应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
3.强化练习,内化能力
根据课前掌握到的学生独立学习的信息(可由自学水平卡来收集),以及课堂学生小组讨论,质疑释疑中收集到的疑难问题,或由教师把握的知识点的重要性、题目设计的疑难性、解题方法的关键性,预先制定需要强化练习、重点讲解的例习题,或引入课外习题,做为课堂作业,当场矫正反馈、规范纠正。本环节时间控制在20至10分钟内。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规范解题、攻克难点、尝试训练。
通过强化训练,作业课堂完成,课后不留作业,起到了“断后”的作用,让学生课后总是一心为主动参与明天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三、课后复习,温故知新,内化新知
根据洋思中学的教改实验理论要求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堂堂清”,同时还要求教师不留课后作业、不用任何练习册、不搞加班加点。但通过教师实施教学,发现要达到上述的要求有点困难,而且也可能加剧了优差生两极分化,又现行教学班里优、中、差学生各有之。为此我们建议根据教学班的特点,课后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一是学生自主补救:学生可将课前独立学习达到的水平与课堂合作学习、教师导学后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加以比较,再次温故知新、尝试巩固,内化新知;二是教师指导补救:教师可根据课堂授课情况,对部分差生进行适当面授指导、作业点拔、张贴部分习题答案,对优秀生可设立探索性思考题让他们探究,意在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实践证明,上面几个教学环节效果非常不错,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1.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在教学中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师生关系融洽、合作交流、探究解难”的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景观。
2.要创设民主、和谐、偷悦、宽松的良好课堂学习环境。
创设民主化的良好课堂学习环境是学生大胆质疑、交流合作、开放思维的前提条件。有了民主化的学习环境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由原来被动的、接受式的“苦学”向独立自主的、主动的、探索性的“乐学”转变。
3.要鼓励学生超前自学,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和及时把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以便课堂导学。
4.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5.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在小组学习中开展质疑问难、释疑反思的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彼此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纠正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和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教师在组织和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合作学习的“要求要有明确性、问题要有探讨性、交流要有针对性、学习要有互、合作要有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