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心理学;应对方式;护士;抑郁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13-0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卫生人员的素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患者对医护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增高。近年来社会上传来很多关于医患矛盾、纠纷的问题,对医护人员的抵触情绪也从很多方面反映出来,面对着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医护人员每天都要保持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临床上抢救危重患者是经常的事,护士要在病房与家属之间来回穿梭,动作要敏捷,操作要准确无误,同时又要应付病房的常规工作,而这些都较为烦琐,同时,护士还要做好准确无误的护理记录,稍有不慎,患者小则投诉大则上告法院,经常是心力交瘁。有研究表明,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个人技能与现代化的差距可导致焦急、无奈等等。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从生理角度讲,人的精神如果总是高度紧张,会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及免疫力下降,易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甚至会导致“过劳死”“心病”。本文对155例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常采取的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共发调查表155份,回收有效表144份,回收率为92.9%。其中到快退休年龄及52岁以上的为40例,临床护士104例,年龄19~51岁,平均年龄32岁,文化程度:本科3例,大专61例,中专40例。
1.2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2],以及压力应对方式调查表,此表是根据Jalowice[3]的压力应对量表发展而来,量表共分8种压力应对方式和30个应对措施,此表效度系数为0.86,信度系数为0.87。
2 结果
2.1 分值结果
此次调查量表回答齐全者144例,其中抑郁分大于40分(存在抑郁情绪)者有30例,焦虑分大于40分(存在焦虑情绪)者有20例,抑郁,焦虑分均大于40者有12例。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发现,抑郁与护理人员的职称呈负相关(r=-0.197),即职称越高,抑郁的分值越低。
2.2 内科、外科护理人员测评结果
内科、外科护理人员参加测评的人数较多,其他科室的则较少,故只比较内、外科护理人员的应对方式、抑郁和焦虑。结果发现两个科室护理人员的应对方式和抑郁、焦虑无显著性差异。
2.3 护理人员压力应对方式。
3 讨论
谈到护理人员的压力,我们先看一个数字:医务人员平均寿命68.3岁,国人平均寿命71.4岁。医务人员的平均寿命比国人平均寿命小3岁。医生的平均工作时间是52.5 h/周,很多情况下,医生的实际工作时间还不止于此。医生这个职业是公认的高投入,高风险的职业,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对一个职业人常常这样要求:上班时好好工作,下班后好好生活。但没有哪个医生能做到下班后不再想着患者。这样焦虑的生存状态持续下去,心力耗竭可想而知。医生本是崇高的职业,人人都能理解患者的悲痛,认可他们愤怒的转移与宣泄,却很少有人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以上这些还仅仅只是每个医生工作中的压力,他们也有家庭要照顾,也有个人晋职晋级的要求等,这些一样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因为工作性质导致的缺乏自由时间支配,其与家人交流的时间,个人发展的学习时间也就更少,压力较一般人更重。从表2可以看出,护理人员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不仅仅依靠期待别人的改变来减轻自身的压力。医务人员必须学会调适自己,关爱自己。应做到健康饮食、适时冥想、适当运动,这些都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掌握生活节奏。有研究表明,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体健康[4]。“乐观”、“积极面对”、“依赖自我”、“寻求支持”这些积极的应对方式,以乐观的态度鼓励自己,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缓解压力。
护理工作是一项极其细致、责任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时精神上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应激状态[5-6],而压力有时是无法单独承担的,那就需要我们去向家人、朋友、工作单位或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也可以通过学习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华夏心理教育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年来,已有数千名医护人员通过其远程学习平台接受了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将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帮助他们提高了心理调试能力,减轻和消除了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王玉莲,王晓梅.ICU护士心理疲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2,8(1):54.
[2]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5-142.
[3]Jalowiec A.Stress and coping in hypertensive and emergency room pati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M].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1979:12.
[4]曹颖,戴舒霞,于艳秋.护理本科生的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2,15(3):166.
[5]陈瑞萍,张志钢.提高护士素质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6):133.
篇2
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254名中专生组成被试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其中,07级73人,08级89人,09级92人;男生108人,女生146人;城市学生101人,农村学生153人;独生子女 40人,非独生子女214人。
(二)研究工具。 ①采用Derogatis编制国内王征宇翻译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量表)。②采用由湖南医科大学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以下简称利用度)等三个维度。由于在校学生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学,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恰恰缺少“老师的支持”一项,考虑到中专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量表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具体修订方案如下:即将第4题中的“你与同事”改为“你与同学”,“有些同事”、“大多数同事”改为“有些同学”、“大多数同学”;第6、7题中的“同事”选项改为“同学”;第5、6、7题中增加“老师”支持选项。修订后的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3,说明该量表仍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③采用由M.Bond(加拿大)编制路敦跃翻译修
(三)方法。
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指导语指示被试填答问卷。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中专生社会支持、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见表1)。
表1 中专生社会支持、防御方式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分析(r)
注:*<0.05,**P<0.01,*** P<0.001 (下同)
(二)心理健康者与心理问题者社会支持、防御方式评分比较。以SCL―90总均分≥2作为异常标准,把被试分为心理健康者和心理问题者两组。二者比较结果详见表2。
表2 心理健康者与心理问题者社会支持、
防御方式评分情况比较(X±S)
三、讨论
中专生的社会支持情况不存在年级、性别、城乡来源、是否独生子女等差异,这说明中专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良好。这可能与学生家长对其关心爱护、学校老师的耐心教育引导有关。
通过不同年级学生防御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成熟防御机制的利用度在不断的提升,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成熟防御机制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这与人的心智的成熟有着必然的联系。
男生在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伴无能之全能、消耗倾向、掩饰因子条目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本身具有的爱面子、冲动好斗等特性有关。
城乡学生在制止条目上的差异、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假利他性条目上的差异则与家庭教育态度、方式的不同有关。城乡间文化的差异常导致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相对娇宠一些,更易养成一些自私、利己、自我中心等性格;而非独生子女则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更多的学会关心、爱护、分享、合作等个性。
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常采用的防御方式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的次数越多。
参考文献:
[1]JudithE.HupceyRNCRNPEdDRNC,Clarifyingthesocialsupporttheory-researchlinkage,JournalofAdvancedNursing,1998,27,1231-1241;转引自李超.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D].硕士论文.
[2]Vaux A.Social support:theory,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M].Praeger publishers,1988:8-9.
[3]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3.9(1).
[4]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
篇3
关键词:儿科护士;心理健康;应对方式
由于儿科护士所处的工作环境特殊,提供护理服务的对象特殊,工作中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面对不会表达或者表述不清的患儿,儿科护士既要照顾患儿、护理患儿,也要为患儿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再加上一些低年资的护士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工作任务重,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本研究针对儿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成因,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现报告如下。
1儿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成因
1.1工作环境的影响 儿科患儿哭闹声此起彼伏,陪护家属多导致噪音大,常使当班护士无法保持平静心态,再加上患儿家属的急迫心理,经常催促护士,造成护士工作无法集中注意力,极易发生差错。护士长期处于忧虑的工作环境中,感到身心疲惫,再加上一些患儿家属不能理解,经常对护士的工作产生质疑,甚至将疾病产生的不良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导致护士心烦意乱,增大医患矛盾几率。
1.2患儿家属的影响 由于患儿家属的就诊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及时、最好的治疗,往往对待护士的态度不好,对护士提出苛刻的要求,不能理解和配合护士的工作。例如,小儿静脉输液时,护士在操作前极易产生紧张情绪,再加上患儿哭闹、手脚乱动,一旦扎针失败,家属就会责怪护士,甚至发生言语冲突,造成护士无法平复心情处理问题,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3医院方面的影响 儿科护士的工作比较辛苦,除了完成基本的护理工作以外,还需要从事诸多非护理专业、非技术性工作,并且日常工作还要应对各种检查、考核,参加职称晋升考试等,发生护患矛盾后,护士承担主要责任,甚至受到一定处罚,工作压力非常大。
1.4自我心态的影响 随着护患矛盾日益突出,护士在工作中经常表现出紧张、压抑的情绪,再加上一些护士人员本身的业务水平不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抢救危重患儿时应急能力不佳,工作中经常出现失误,就会产生自责心理,不利于提高操作技术和工作能力。
2儿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
儿科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于烦躁不安、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多种应对方式,帮助护士平复心情,缓解心理压力。
2.1加强医院人性化管理 从儿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长期超负荷工作是形成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医院管理者应树立人性化管理观念,注重呼市人员的心理感受,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首先,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科学排班,确保护士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保证睡眠质量,减少频繁倒班带来的疲惫感;其次,针对儿科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的心理特点及不良情绪,加强心理支持,为护士创设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使护士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情;再有,针对儿科护士工作制定激励政策,增强护士的工作认同感,在工作中稳定情绪,减少护士人员的流失。
2.2提升护士的沟通技巧 提高护士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技巧,缓解护患矛盾,也可降低护士的心理压力。通过护士良好的沟通,以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适中的语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获得患儿家属的配合与理解,更利于开展工作。在护士与家属沟通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使用医学术语,以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及时解答家属的疑问,认真倾听家属提出的问题或建议,如果发生护患矛盾,应做到换位思考,以真诚的态度获得家属理解,提高服务质量,减少纠纷。
2.3强化护士的专业技术培训 加强护士的专业能力训练,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可减少工作中的心理紧张感。例如,针对肥胖儿童或脱水儿童训练静脉穿刺水平,争取一次穿刺成功,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在排班时注意老护士与新护士的搭配,由护理工作业务骨干带头,与同事团结协作,共同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减少护士倒班的压力。另外,儿科疾病具有季节性特征,在排班时可考虑采取弹性工作制度,患儿较少时,安排护士多休息。
2.4提高儿科护士的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护理工作质量。因此针对儿科护士的心理问题,医院应定期组织开展学习,包括小儿护理学、护理心理学及道德伦理学等,以此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担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工作观,自觉形成奉献精神与服务精神,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在日常工作中,护士还应增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能力与技术水平,提高自信心。
2.5引导儿科护士自我调节 护士只有客观认识自我,敢于面对现实,适应工作环境,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应对压力;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应平常心对待,将其视为历练的机会,将工作压力转为成长的动力;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如向朋友、亲人倾诉内心的不愉快,宣泄压力;休息时通过听音乐、外出旅游、充电学习、练习瑜伽等缓解情绪、放松精神,通过护士的自我疏导、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的工作心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3结论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对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再加上护理工作的任务繁重,护士难免产生压力。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增强人体的适应能力,但是突发性的心理压力事件或者长期处于压力状态,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对工作产生失望,感到疲惫,难以提高工作效率,造成护理质量下降。因此,关注儿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必要,应为护士提供释放压力、缓解压力的机会,营造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使护士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1.工作坊
工作坊起源于欧洲的包豪斯学院,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驱格拉皮乌斯倡导“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学习过程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在教学过程中,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负责教授理论课程,并引领专业的发展;而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负责辅导实践教学。由于实践环节需要特定的场所,而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环节的核心,因此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称为“工作坊”。源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扩展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实践为核心,按照实践的要求学习理论,而不是以理论为核心,按照理论学习的要求辅助实践,是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因此,流行于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领域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学所借鉴。如张尚莲、李明、黄越都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翻译领域的课堂教学,认为这一模式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郑碧波将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心理辅导教育,有效推动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合作意识的形成。夏艳玲在社会调查研究教学中运用了工作坊教学模式,良好地改善了教学效果。王雪华通过实践发现,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因此,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同时,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协商性、探究性等一些特征。情境认知理论在教学应用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教学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评估。二是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将社会互作用视作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的活动而建构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共同体的重要性。从工作坊形式和情景认知理论的介绍,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它们都强调在社会的情境中实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一样,工作坊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负责人和师傅,学生是学徒;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支架”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导演和策划人。本研究以工作坊为单位在大班背景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工作坊来深入学习和培养实践能力,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支架作用。由此我们认为支架式工作坊是多人共同参与的一个具有社会情境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实践操作、分享体验的学习小组,又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二、支架式工作坊的运行方式
以情境为中介,以实践为核心,根据实际需要来学习理论,这是支架式工作坊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相吻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要从“主导”转变成“支架”,教师的“支架”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要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出发,由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拓展为关注学生人格完善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二是根据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我们应着眼于从学生的心理健全、心智发展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设计。本次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专题式设计,设置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人际适应、健全人格的培养、情绪压力的管理、爱的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指导和帮助学生创设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工作坊。组建“工作坊”是支架式工作坊实施的主要任务。工作坊相当于一个“实践场”,是为达到一种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工作坊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场所,而且更在于实践的过程。工作坊以实践项目为核心,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项目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完成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十分重要。通过工作坊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体现了“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支架”作用。工作团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主要是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工作坊的组建与选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师资力量短缺,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和体验,很多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所以形成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热情不高的情况。而工作坊是让每个人都参加实践,有事可做,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但是如何让一名教师带动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的大工作坊,这是现实中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将6~10人分为一个小工作坊的办法。工作坊的组建是依据学生相同的兴趣、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特点,是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最近发展区”相差很大。以恋爱心理为例,有的学生已经经历过恋爱,对恋爱问题深有感触;有的学生对恋爱问题还未曾思考,既无需求也无感知。因此,工作坊的成立采取自愿的原则自由组合,使对相关心理问题有共同兴趣和困惑的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坊。工作坊主题的选择,也是实践情境创设的前提条件。工作坊的主题可以选自于教师定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自选主题,必须要经过教师的审阅,为的是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支架作用要有所体现。
2.工作坊的实践
(1)工作坊的前期准备过程
在工作坊的前期准备过程中,主要是对所选主题项目进行学习和资料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包括多种形式的学习,其中有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自学等方式。首先,工作坊成员以自学为主,查找主题项目相关方面的内容资料,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自学、消化吸收,了解所选项目涉及的知识内容。其次,坊内成员合作学习,共同协商工作坊活动的展示内容,编写活动策划方案。其中包括项目主题的界定、心理问题情境的呈现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依据策划方案坊内成员相互配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反复实践体验心理问题情境,验证问题解决的方案。在工作坊前期准备过程的环节中,教师要监督工作坊的任务进度,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工作坊活动顺利展示。在工作坊资料准备和实践环节,教师要保证及时为坊内项目的进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2)工作坊项目的展示环节
每一个工作坊都有一次课堂展示的机会,展示时间为一个课时。以工作坊为单位,引导和带动课堂,其中主要环节是呈现心理问题,引发讨论分析。首先在各个工作坊内讨论分析、交流沟通,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各个工作坊之间经验交流,发表建议和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工作坊内的充分讨论,可以保障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体验项目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动机;各个工作坊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更加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得到了澄清,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
(3)工作坊活动的反思
工作坊项目展示结束后,参与成员要对工作坊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涉及投入、角色、矛盾冲突、成长、遗憾等方面,从个人和团队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通过反思活动,每个参与成员完成对实践项目意义的重组和建构。每个工作坊要对所研究实践项目,以工作坊为单位进行一些必要的理论研究,共同合作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不仅仅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领悟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而且通过小论文写作,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某一领域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和系统的掌握。小论文的写作,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课时方面是有限的,不能够对工作坊的项目研究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实践研究,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就涉及到了课外延伸方面的内容。工作坊的成立便于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以工作坊为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延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如果坊内成员的实践项目结束后,仍然不能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个别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解决。二是同年级相同项目主题的工作坊,可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工作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境随机进入同一主题项目,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多方面、超越现有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三是不同年级同项目主题的工作坊,可以进行经验交流。高年级工作坊可以带动低年级工作坊,高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和指导低年级学生。
3.评价维度
篇5
郭彦霞
(河南中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探索出了新媒体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关键词 :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34
新媒体融汇了多种传播技术,使传播可以在更多元的方式下实现,它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1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因新媒体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交流的便捷性,一出现就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使他们成为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早、最直接的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博客用户规模为1.09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相对于其他群体,10~29岁的年轻人有65.9%的网民更乐于在互联网上分享,且学历程度越高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比例越大,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这一比例达到63.9%。李林英等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早、最直接的群体,网络终端设备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网络搜索成为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佳途径,登录网络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网络第一行为,63.1%的大学生连接计算机网络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QQ等聊天工具,16.3%的大学生则首先打开“人人网”(社交网站)首页。
这些调查研究说明,新媒体已经逐渐的成为现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可以随时随意地通过网络、微信、飞信、易信、微博、博客、播客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来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获取有效的资源信息。
1.2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新媒体正在改变着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这对大学生思维培养、思想发展、成长成才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上,新媒体打破了大学生只依靠老师、书本和课堂等传统方式进行学习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信息量大、交流方便、无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大学生学习过程更加快捷,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生活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购物方式和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大学生不用出校园、宿舍就可以购买衣服、食物、书籍、生活用品等;微博、微信等随时可以收到学习、活动和生活信息等,新媒体大大的方便和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1.3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新媒体使大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能使其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浅、判断能力也比较弱,新媒体虽然为他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学习途径,但也会他们产生依赖性,容易出现责任感下降、学习方向迷失、现实的人际关系不良、亲子关系不良,缺乏人性化等情况。
2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1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
新媒体的出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交流具有便捷性和自主性,拓宽了传统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手段。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与大学生交流互动,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快捷、高效。
2.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虽然新媒体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但缺乏监督和安全性,多种价值观念容易导致大学生无法及时辨别真假,产生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另外,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的社会空间中,大学生可以淡化自己的身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的形式更多的是文字和图片等,缺乏情感体验,出现了更多的人际交往和情感发展问题。
2.3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影响
新媒体也对心理教师队伍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由于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心理教师无法准确、及时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其解决心理矛盾和冲突,容易出现失落情绪;另一方,新媒体对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打破了心理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空间,使得工作难度增加,会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
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3.1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由社会、家庭、学校、政府共同参与的、面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体系。在新媒体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更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因此,无论是高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要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新媒体思维,了解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充分意识到新媒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意识。
3.2建立多种资源共享新媒体平台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学习压力、生活环境、人际关系、挫折等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大学生的学习、教育、管理、后勤服务等资源一般由高校的不同部门在管理。如果将各部门的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手机网络平台建设等资源融合在一起,建立一套新媒体沟通平台,进行互动,传递积极的知识和正能量,并对新媒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管理、监督和引导,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就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加有效的开展工作。
3.3提高教师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素养
教育工作者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包括新媒体理念、新媒体技能、新媒体道德,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教学交流,切实保证教育指导者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积极科学的指导学生,课上课下同时进行,师生之间热烈互动,主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突破。
3.4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媒体使用习惯
大学生处于学习的黄金阶段,而网络上信息泛滥,面对新媒体和互联网的花样百出,容易迷失自我。高校在积极拓展网络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的教育功能的同时,应帮助大学生认清媒体的本质,积极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使他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明辨是非,把握自我,从而培养大学生自律、自省的心理意识。
3.5加强体验式教学和活动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多的通过各种媒体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经验,缺乏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这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产生直接影响,容易产生逃避现实、情感淡漠,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等问题。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体验式的教学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参与实践、团队合作、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3.6开拓自我成长的互助模式
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教育更加的开放和自由,相对于中学而言,班级的概念逐渐弱化,而以宿舍、兴趣小组、朋辈等为主的小团体越来越多。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大都在这些小团体中进行。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在团体成员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帮助下感受到爱与支持,加深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获得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淮芝,蔡元.新媒体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
2李林英,郭丽萍.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3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
篇6
关键词: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17-02
当前,我们的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系列困绕与难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习、工作压力越来越重,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困扰着人们。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群体在面对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奋斗与选择的困惑、学业的压力、爱情失利等等这些应激源时,更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其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凶杀事件频繁发生,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应对方式是个体处理应激情境的一种手段,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对高校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方式及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帮助高校大学生养成科学的应对方式,同时也希望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以长沙市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资料来源于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学研究”(08BSH048)的调查数据中长沙市高校大学生样本。共计样本335个,其中男性153人,女性182人。
(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包括自编问卷调查表、应对方式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问卷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个人基本情况。应对方式量表由“积极行动”、“建立新目标”、“用别的弥补”、“寻找新希望”、“自我安慰”、“随意发泄”、“强行压抑”、“想法报复”、“自我责备”、“责怪别人”、“逃避”11个项目构成。其中前5项为“积极应对方式”,后6项为“消极应对方式”。被调查者每选中一项,得1分,不选得0分,故“积极应对方式”总分在0―5之间,“消极应对方式”总分在0―6之间。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取“没有=0、很轻=1、中等=2、偏重=3、严重=4”5级评分制),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
(三)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录入和分析数据。
二、结果
从表1看出,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较多的采取积极方式应对,而较少的采取消极方式应对。从性别差异的比较上可以看出,在积极应对方式上,显著度为P=0.251>0.05,未通过检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男、女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别;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显著度P=0.001
表2中,因子分为因子均分,即每个因子的总分再除以项目数。各因子分在0―4分之间,若因子分≤1,表示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范围; 1<因子分≤2,表示有轻中度心理问题; 2<因子分≤4,表示有中重度的心理问题。本次调查数据显示, 66.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一个正常范围,29.9%的大学生存在轻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存在中重度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3.7%。虽然大多数(约2/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人数也占到调查总人数的1/3,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此外,从因子异常(因子分>2)情况来看,居于异常前三位的依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检出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9.4%、8.9%、8.0%。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挫折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成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成负相关。即,愈是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的大学生,总均分愈高,心理健康状况愈差;愈是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的大学生,总均分愈低,心理健康状况愈好。
三、结论
通过对长沙市335名高校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本次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高校大学生在挫折应对上较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从性别差异上看,相对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科学的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采用积极的挫折应对方法,自觉摒弃消极的应对方法。
(二)高校大学生大多数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约30%的大学生面临着轻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到4%的大学生存在中重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数据可以看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人数所占比例较高(约1/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各高校一方面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课程,以帮助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配备设施完善的心理咨询室,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以帮助大学生及时疏导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挫折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个体更容易采用积极的挫折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又能有效地改变个体主观认知,改善个人情绪,从而有助于缓解挫折对个体造的不良影响,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可见,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有助于引导高校大学生选择积极的挫折应对方式,化解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又能使大学生因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更多的去选择积极的挫折应对方式,从而减少当前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凶杀等各种惨剧的发生。
参与文献:
[1]彭国胜,肖汉仕.青少年学生自杀差异研究―基于湖南省青少年学生的实证调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53-57.
[2]彭如良.成年居民挫折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30-40.
[3]曹亚杰,司继伟. 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1):53-55.
篇7
[关键词]:高中学生 应激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一、高中学生主要应激源
应激又称为应激反应,是个人面对来自环境因素、个人心理因素等单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综合作用所对人体产生的刺激,从而产生的非特异性的生理或心理反应。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定型的时段,面临了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同学朋友的多重压力,心理容易波动,因此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高中学生的应激源首先有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比如炎热寒冷、雨雪冰霜、潮湿干燥、台风雷电等不良天气容易引起中学生的心情低落、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还有噪声污染、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病毒传染等社会环境也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应激行为。其次,是来自家庭的应激源,比如家庭的不和谐,父母的经常吵架、亲人的生病死亡、家庭的重大变故,这些都会对高中学生产生应激行为。再次,是来自同学朋友的应激源,在现在这个时代,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高中学生也经常要跟朋友跟同学比成绩、比才能、比家境,所以在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朋友面前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最后是来自学校、来自老师的应激源,高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容易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紧张忧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二、高中学生的主要应激应对方式
高中学生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应激源时,主要采取积极的应激应对方式与消极的应激应对方式。积极的应激应对方式有积极解决问题、向他人倾诉、向心理导师求助、运动排泄等方法。当学生面对应激源、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生理反应,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及心理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会采用跑步、打球等运动方式,排除不良的心理情绪。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麻烦的时候,他们倾向向好朋友或者是亲人倾诉,向亲近的人诉说排解心理的困扰与不良的心理情绪。当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孤独、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或者在学生生活、与老师同学有相处问题等比较严重的情况时,一般会求助于心理导师或者是心理医生,通过他人的帮助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但是高中学生中仍然有很多同学会采取消极的应激应对方式去应对应激,消极的应激方式有逃避、自责、忍耐、否认幻想等。
三、高中学生的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中学生的心理处于生理发育的阶段与认知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社会与家庭、学校的多重压力,情绪容易产生波动。面对多样的应激源,学生采用不同的应急应对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学生采用合理运动、向亲朋好友倾诉、求助于心理导师心理医生等积极的应激应对方式时,学生能够很好地对出现的应激源应激事件采取合理地方式面对它、解决它,这样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此时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而当学生采用自责、逃避、幻想、否认、过度运动等消极的方式去应对应激时,不但不能消除应激反应,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孤独、焦虑、恐惧、彷徨、压力等不良的情绪,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合理应对应激、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为了使高中同学能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应激,学校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多种方式对同学加强引导与教育。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受挫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同学正确认识自我,正确与同学老师相处,合理的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同学们知道遇到应激反应或者不良的心理问题或者垃圾情绪时,如何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去解决与排解。其次,是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学生的成绩排名压力,开展多样的体育、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展学生心理交流班会促进同学的沟通交流,为同学提供一个轻松愉快放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学辅导机构和心理理疗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学家、心理医疗家担任导师。并对同学加以引导和教育,鼓励同学遇到心理问题不能自已解决时应该去心理理疗室找专业的心理导师求寻帮助。学校也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在学生有心理问题困扰的初期就要及时地发现,并尽早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去解决他。
五、结语
高中学生的应激源来自学校、家庭、社会、朋友、同学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学生应对应激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也各不相同,根据个人的性格差异、价值观、应激源、应激事件、应激程度等的差异会有应激应对方式的差异。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可以采用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应激,这是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采用消极的方式应对应激,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该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比如开展心理教育课、开展心理讲座、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心理理疗室等,使高中同学能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式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综合素质当中的主要构成之一,是加强学生学习效果主观方面的因素,同时对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程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拥有极强的权威性,作为和学生密切接触的师长和知识传播人员,同时还负责协调每科科任教师,研究本班教育教学的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方式。
一、尊重学生人格平等
小学生的个性比较鲜明,因为小学生年龄偏小,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心智还不是很完善,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班主任对于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工程中,一定要凸显出教师和学生人格上的平等。虽然班主任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是学生感觉到敬畏,能够短时间处理处理一些事情,但是其实班主任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十分容易造成小学生没有办法表达出自身的真实体会,没有办法在源头上解决问题,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产生挫败感,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尊重学生人格平等,是学生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干扰,这样才能正常进行心理健康活动。
例如,班级开展数学测试活动,班主任在开始之前让学生进行了复习活动,但却发现学生复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几乎没有人完全落实复习,在成绩出来之后,学生总体情况较差,把试卷发放到学生受众之后,学生在班主任面前表现的异常尴尬,针对这种情况要求班主任不可以严厉的对于学生进行批评,应该是平和的高职学生要认真对待今后的学习和复习,经过这个实践,学生对于复习学习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向班主任吐露自己的心里话。例如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及生活当中发生的有趣事件等,让班主任和学生能够建立一个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也表明,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教育意识,不知不觉中端正学生心理状态,让学生身心能够正常发展。班主任给予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和教师之间分享,进而确保班主任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心理状态,进而促使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受到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小学时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速度较快,对于小学生不正确观念和违背社会常理的行为,不可以单纯的训导去解决,而是需要班主任深入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具体分析这些因素,进而对于小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其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再由班主任心理教学辅导过程中的具体安全实施分析,例如,班级当中有一名学生特别爱说脏话,无法控制自己,班主任针对这名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对其生活环境进行分析,找到学生产生这种情况的核心因素。主要是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这名学生居住的环境人群复杂,一些人们不不知不觉便会说出脏话。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这名学生也无意识的说出脏话,并且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对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班主任在弄清烟瘾之后,可以采取家庭走访的形式,让家长知道生活环境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进行约束,同时在学校也要强化对这名学生的限制,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发现这名学生几乎不存在说脏话的情况。
这也证明班主任心理教育辅导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心里问题的因素,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对于学生实施科学的心理辅导,确保其身心健康成长。
三、和学生进行探讨式的交流
心理辅导教育重视交流和讨论,原因在于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能够在短时间内发觉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到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为学生纠正心理状态提供一定的帮助,让小学生身心能够正常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对于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要和学生多进行探讨式的交流,进而进一步强化心理教育的成效。
例如,针对那些平时表现不突出,态度看上去十分稳重,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的,班主任应该找这些学生进行单独的沟通,通过沟通班主任能够发现,学生不愿意诉说,和学生沟通进展不是十分顺利,在长时间的交流讨论当中,帮助人对于学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总结,发现这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的情况较差,对于学生教育和沟通仅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一点作用,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便又会放松下来。针对学生存在的这种情况,班主任和学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交流,强化对于学生的s束力,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心态,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发展的核心要素,体现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要善于动用心理战术,以心育心,以人为本,努力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班主任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对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式的阐述,能够给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进而促使小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拥有一个健全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赵炜. 班主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的意义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吴锡昌. 中职学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分析[A]. 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年教育探索与实践学术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16.
[3]刘海霞. 高中班主任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 理科高复生 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1.引言
选择复读的学生称之为高复生即“高四生”。长期以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广泛的关注,但较少有研究者针对复读生在复读期间的某个阶段进行考察。另外,理科高复生在这个特殊群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几乎没有研究者针对这个群体进行研究[1-3]。因此,本研究选择理科高复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开学初期这一阶段进行考察。
高考失利的严重打击,对高复生来说为重要的应激源是毋庸置疑的。有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就会达到43.3%,为普通人群的2倍[4]。国内外不少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5,6],以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6,7]。有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应对方式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5]。因此可以认为以往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这三者关系的研究大都从两两关系进行考察,将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高复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几乎没有。
本研究以理科高复生入学初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切入点,探讨理科高复生入学初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的关系问题,并分析社会支持是否会通过应对方式来间接影响心理健康,以期为理科高复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的建议。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60学生接受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241份(应届高三理科生有100名,复读理科生有141名),有效率为92.7%。
2.2研究工具
研究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四部分。(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采用自编问题,包括性别、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2)MSSMHS由王极盛编制,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包括10个维度,采用1―5五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在本研究中的内在一致性A系数为0.91。(3)SCSQ由解亚宁编制,该问卷共有20个项目,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采用0―3四级评分。在本研究中的内在一致性A系数为0.78。(4)PSSS由Zimet等编制,共有12个项目,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个维度。量表采用七级评分,1表示极不同意,7表示极同意。在本研究中的内在一致性A系数为0.81。
2.3统计工具
统计软件包括SPSS11.5、Amos5.0,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路径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显著性差异检验
对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从总体状况来看,高复生在MSSMHS上的得分大于应届生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p
对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的应对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在SCSQ得分上,积极应对差异不大,而消极应对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且应届生状况好于高复生。
对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的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PSSS得分上,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差异不大。
3.2理科高复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
由图1可知,理科高复生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都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中的其他支持和家庭支持可以通过积极应对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4.讨论
4.1理科高复生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应届生的差异分析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状况上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相比是较差的。但只是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四个因子上差异较大而其他因子差异不大。与采用SCL-90问卷测得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都较大的结果是不相符的[1-2]。可能的原因:一是所使用的问卷不同,影响结果。二是其他研究对文理高复生都进行了施测而本次研究只针对理科高复生进行。理科高复生更多的是理性思维,不像文科高复生更多的是感性思维,所以理科高复生在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理智对待,以解决问题。三是高复生在复读的这一年里,各个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同的。本次研究针对高复生开学初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开学初期,高复生处在一个动荡期,主要面临复读与否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等问题。这与复读中期主要的是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和复读后期将再一次面临高考的压力是不同的[8]。
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四个因子上差异较大原因可能是:一是高考失利的严重打击使得高复生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他们还自觉不自觉地把高考失败的影响泛化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表现为反反复复检查自己的作业,总担心考试考不好等。二是对于刚踏入复读之门的学生来说,可能还没有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彷徨、无助、感到抑郁。理科高复生处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他们不仅要处理当下遇到的问题,还要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不确定性,再加上过高预估复读压力,使得他们情绪不平衡,表现为:情绪忽高忽低,忽好忽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三是家长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的无形压力和外在的种种舆论,使得高复生过于紧张、焦虑,总担心自己要是复读一年又考不上怎么办。
社会支持上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相比差异不大,说明理科高复生和应届生在遇到问题时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社会支持,同时也得到来自家庭、朋友、其他等方面的相近的甚至等同的支持。理科高复生和应届生在积极应对上差异不大,而在消极应对上应届生状况好于高复生。这说明理科高复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不是积极面对。这可能也与高考失利,打击了他们的自信有关。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就躲在自己的碉堡里,不愿站出来面对问题,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再一次经历失败带来的痛苦。
4.2理科高复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路径模型表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家庭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其他支持和家庭支持可以通过积极应对间接影响心理健康。路径模型说明理科高复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的关系符合假设模型,也符合理论依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体时时刻刻都与自己的家庭发生着联系。因此,对于高考失利的高复生来说,若父母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而非不断地施加压力;与此同时,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支持,更好地利用社会支持并且多采取乐观、求助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对待生活事件和遇到的问题,可以促进心理健康。这个研究结果对理科高复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教育者在对高复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应对调整学生的应对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另外,学校还应重视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与运用。
参考文献:
[1]罗润生,李长庚,王孟成,蒙希.高复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7(5):115-117.
[2]封永昌,丁林.174例高考复读生考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389-391.
[3]彭春妹,罗润生,王孟成.高三复读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6,(10):25,30.
[4]Burns,RA.,&Machin,MA.Identify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n two broad affect compon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ces,2010,48,(1),22-27.
[5]牟宏玮.社会支持对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第十届全国心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705.
[6]刘瑶,张永雷,乔瑜,李玲.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83-285.
[7]彭虎军,魏书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966.
篇10
【关键词】 心理健康;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留守初中生;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1-0796-06
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今天,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以亿计的进城农民工。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1]。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对当今另一特殊群体――2300万农村留守儿童[1]的心理健康研究却少见。并且大多研究中没有使用客观信校度较好的量表,只使用了自制调查问卷或是通过一般访谈即得出结论。即使在使用量表的文献中,对量表的选用各不相同,有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2-3]、周步成等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4],还有的选用了SCL-90[5]。这造成报道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异。高的达到30%[5],低的不到10%[4]。已有研究主要从家庭环境因素包括亲子教育的缺失和代养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社会学校因素两方面考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大多数研究认为父母应和孩子多沟通,带养人和学校要多关心孩子,但对于具体注意哪些、怎样沟通却没有依据,如留守儿童留守后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何、他们如何去应对、 这些生活事件及留守儿童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什么影响等。本文对其进行探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据以往留守中学生相关研究[3-4]进行统计学样本估计后,从重庆市教委所属农村中学中,据学校学生档案选取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的留守学生超过50% 的学校按整群抽样法抽出3所,再按照分层抽样法,将初中各年级(一至四年级)作为“层”,从每层中简单随机抽取班级2个,共抽取348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48份,其中男生156人,女生192人;平均年龄11±3岁。将被试分为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其中留守组的纳入标准为留守年限大于半年小于5年,区分出留守学生246名(父母一方外出的163名,父母双方外出的83名),非留守学生102名。
1.2工具
1.2.1自制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父母外出情况、留守年限、对留守生活的看法等项目。
1.2.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6] 共100项,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效度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如果得分在7分以上,则可认为该受测者是为获得好成绩而作假,测验结果不可信,应对其进行重新测试。8个内容量表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分高于8分视为有焦虑倾向;根据8个内容量表原始分之和查表得出总焦虑倾向标准分,总焦虑分在65 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视为存在心理问题。该表重测信度为0.663~0.870, 与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的相关系数大于0.76。
1.2.3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7] 共27项,主要为可能引起青少年心理应激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以调查日期前一年为限。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六个因子,未发生选0,已发生视影响程度用5级评定(1无影响、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度)。
1.2.4应付方式问卷[8] 共62题,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因子。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归为积极应付方式,其他为消极应付方式。
测试前四份问卷装订成册,测试者与被试班级班主任进行沟通,得到其协助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试说明填写要求。被试签知情同意书后在课堂上统一完成测试,当堂收回。
1.3 统计方法
调查表回收后,再次核对。然后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
2结果
2.1 农村留守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留守学生MHT总分高于65分的有15人,占留守学生的6.2%,单项心理问题中占前五位的依次为学习焦虑(130名,占53%)、过敏倾向(21.6%)、身体症状(14.8%)、自责倾向(12.7%)、对人焦虑(9.7%)。
表1显示留守组MHT总分、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组。
表2显示留守组不同类型的留守学生只在自责倾向、孤独倾向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与亲戚同住的学生自责得分高于与祖父母同住的学生(t=2.78,P
2.2 留守组与非留守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得分比较
表3显示留守组学生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分及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因子分均高于非留守组。
2.3 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的线性相关分析
表4显示,留守初中学生MHT总分与生活事件量表中除丧失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均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和健康适应因子与MHT各因子均呈正相关;应付方式中幻想因子与MHT各因子呈正相关,退避因子、合理化因子均与MHT的大多因子正相关,而解决问题因子与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呈负相关,求助因子与MHT总分和各因子均无相关。
2.4 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MHT的总分和8个因子为应变量,以生活事件的6个因子和应付方式的6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各因子对MHT总分和各因子影响不同,其能解释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36%-53%的变异。在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积极应付方式只进入了学习焦虑因子的回归方程,消极应付方式进入了四项的回归方程。其中幻想因子对MHT总分最具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达61%。而学习压力因子对学习焦虑最有预测力(见表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学生留守组与非留守组MHT得分除学习焦虑外,前者各项均高于后者,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国内已有研究认为留守导致了留守学生生活环境与非留守学生不同,从而导致留守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 [2,9-10],但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的作用,也有个体自身因素(先天素质、个性特点)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良心理的形成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自身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心理应激研究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的状态下,会造成对身心的损害[11]。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心身健康问题,除取决于事件的刺激属性(性质、强度和频度)外,还受制于个体对发生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以及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与行为的努力过程[12]。心理疾患特别是神经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体遇到心理刺激后应付失败而导致的[13]。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良好、成熟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14]。因此本研究从留守学生经历留守应激事件以及留守后的负性生活事件情况和他们如何去应对的角度去探讨留守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本研究只就留守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单独研究,但井世杰等[15]通过对初中生的应激过程进行模型验证后发现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地对焦虑和抑郁起作用,而是整合在一起协同作用,Larams[16]等人也提出应激交互作用模型,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可进一步研究负性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
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到留守学生除遭遇留守应激事件外,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方面的生活事件多于非留守组,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有研究表明[17]在高应激状态下,若缺乏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是普通人群的2倍以上。同样的生活事件,不同的应付反应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本研究提示留守学生正是倾向使用消极应付方式。同时已有的研究中大多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较多,把“留守”作为一种负面标签,过多关注 “留守”给儿童造成的困难,这些都会影响留守儿童对留守的正确认知。过分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会使“留守儿童”产生更大的心理负担,过分突出“留守”对儿童的负面效应,无形中会加重家长对学生的负疚感,在家长解决办法不多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更有进一步走向畸形的可能,如像很多学者所提到的家长对子女的“金钱补偿”的简单做法,就是与此心态密切相关,这在以后的研究中都应注意。有研究表明个体应对方式的发展和形成,与其自幼成长过程密切相关[18]。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是否在留守前后有较大改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各种训练时他们的应对模式有何影响,可进一步进行前瞻性的研究。
本研究样本仅由某市农村的3所中学的348名初中学生构成,所得结论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后可扩大样本量,还可进一步关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情况。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2005,(1):29-36.
[2]王东宇,林宏. 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3]黄爱玲. 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 351, 353.
[4]岳慧兰, 傅小悌,张斌,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教育理论研究, 2006,(10):4-6.
[5]李宝峰. 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 教育探索, 2005,(5):82-83.
[6]周步成.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7]刘贤臣.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 5(1)34-56.
[8]肖计划,许秀峰. 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9]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10]田小兵,杨正伟.托管人对外出打工者子女个性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3,30(5):671-673.
[11]Phillip L. Rice stress and health[M].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2:220-221.
[12]黄希庭,余华,郑涌,等.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 23(1):87-91.
[13]赵耕源,黄铎香. 医学心理学概论[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 62.
[14]李茹,张志群,王育强. 军校医学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 12(2):165-166.
[15]井世洁,乐国安. 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不良情绪的结构模型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l2(3):256-257.
[16]Lazarus RS.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emotions.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J].Ann Rev Psychol,1993, 44: 2-19.
[17]Ray C, Lindop J. The concept of coping[J]. Psychol Med, 1982, 1: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