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篇1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对公众具有影响和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环境价值、环境形成等方面。环境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也能够突显出某一时期的科技水平。同纯艺术教育相比,环境艺术教育对人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环境设计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特点,因此,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工作人员在某一工作领域所具备的思维、素质、知识、应变以及创新能力等,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来讲,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分别为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1]。其中专业基础能力包括以下内容: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环境这一主体,因此环境质量对人类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展开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应对“环境”产生深刻的认知,明确环境设计中艺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实物写生、色彩、手绘表达物体结构等基本技能,在图纸设计中可以通过手工的方式绘制方案,同时可以应用敏锐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来分析和再造物体空间造型接班形式与要素;另外,还应能够对各种设计软件进行灵活的应用,包括Lightscape、Photoshop、3DMAX和CAD等,从而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要想在实际展开设计的过程中对装饰材料进行灵活、合理的应用,还必须对装饰材料的工艺、性能、种类以及用途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室内设计的技术方法、构思途径、不同设计方案表现技巧等产生充分的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还应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可以对装饰设计工程进行全面分析,还能够对组织施工进行有效指导;可以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科学的计算工程量、植物材料价格等;对园林中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绿化功能进行全面把握[2]。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另外,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展开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能够与规划、设备工程、建筑工程施工等各个部门进行全面沟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是否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合作意识等都是至关重要的[3]。

(二)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高校为平台和媒介,因此新时期,高校在实际展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树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4]。例如,在透视基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目标以透视规律教学为主,新时期,在全面生学生职业能力的背景下,应将成角透视、平行透视和物体透视作为室内陈设、建筑物构建的规律讲解的重点,确保学生通过透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在素描课程教学中,不仅应引导学生进行石膏、人物头像和静物的勾画,还应确保学生通过学生掌握良好的形体速写能力;而在写生课教学中,应以城市建筑群、居民建筑以及集贸市场等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速写和淡彩的练习,在实际展开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通过合理安排各门学科的开课顺序、开课时间,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点

(一)利用多媒体展开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是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主要特点,因此,新时期要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实施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从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5]。在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从市场需求入手,在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确保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掌握大量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得到培养。例如,在“现代环境艺术内容”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博物馆建筑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该博物馆三面为湖,建筑外形呈贝壳状,同蔚蓝色的湖水之间呈现出了较强的和谐性。结合这一实际,学生会意识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建筑与周边环境环境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综合考虑植被、水系、地貌以及地形等多种元素,确保所构建的建筑能够同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网络,将显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环境艺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展开实践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6]。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绿色设计、节能设计、环境设计以及科技等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流水别墅内景与香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大厅内景进行对比,通过构建模拟图形,引导学生分别从功能设计、基本规划以及艺术装饰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对个性化空间构造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环境艺术教学能够更加有效的突显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各种社会职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更有助于开展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以创新为灵魂,学生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能够从新空间、新设计理念、新造型符号以及全新的生活环境等角度出发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现代设计思维方法、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形式表达等都是现代设计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教学领域中,应给予理论原理教学以及技术原理教学以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为学生进行建设与管理的学习提供便利与保障[7]。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吸收多元的地域文化,还可以开拓自身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学术能力和良好的理性思维。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施保障

(一)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艺术属于交叉学科,设计到室内装潢、园林以及建筑学等多学科内容,同时还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卫生保健学等知识,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更新教学理念及模式,并对国内外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进行分析,为自主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升教师的商业意识和实践经历

现阶段,我国多数环境艺术设计教师都是毕业大学生或研究生,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专业知识教学,海岸应从学生未来就业以及设计趋势等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含量,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设计与规划,才能够提升环境艺术教学设计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人类文明进入到信息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极大的转变了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也应当顺应时展潮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与实践,从根本上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创新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09):164-166.

[2]张志颖.艺术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过程的影响———从环艺作品的艺术性与适用性浅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57-160.

[3]张超,倪蕾,吴海燕,夏建红,江星,张榕泉.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31-35.

[4]朱晓光.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理论),2017,(15):87-88.

[5]孔庆君.如何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兼评《环境艺术设计概论》[J].中国高教研究,2016,(07):111-112.

篇2

关键词:设计学 设计艺术学 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的主体是人,以人为设计中心、为人服务;设计的终极目的便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舒适的、理想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再现人类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持续发展观念。可以说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开始慢慢加强,逐渐产生出了环境设计的概念。

一、设计艺术学科中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

(一)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设计是时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

(三)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它与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营建出优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绘画,雕塑,广场设计,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按功能可划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2.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的艺术,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成为一体,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全面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观

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也是设计学对所有设计未来发展的期望。当今,可以说“绿色”已经成为环境的代名词、是生命的象征。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就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规划出更为合理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环

境保护是人类文化的延续,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印记,文化遗产是唯一的,是不可再复制的,破坏了永远无法恢复。环境艺术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进步的“产品”,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环境艺术,特定的时期产生特定的环境艺术,并带有特定的时期烙印,是没法复制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

四、结论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角度、多交叉的专门学科,虽然其发展晚、问题多,但其在我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发展的需要。它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理论及其方法,对当下我国环境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并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设计界、理论界都坚信,设计艺术学在我国的前景会越来越广,前途一片光明。参考文献:

[1]陈健.环境艺术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技艺型人才高校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环境科学和设计艺术之上的新兴学科,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多个层面,在崇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高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思维能力,最终塑造出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技艺型人才。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早期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近年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生态环境设计等分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环境为主体,围绕建筑内外空间展开的规划将景园和家居都纳入到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范围。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美术设计理论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第二部分是以建筑、园林、计算机等领域的相关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为了让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各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还要从生态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技术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育模式

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门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的创造美感的行为。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是需要灵感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又是理性的技术活动,设计者的技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让环境艺术设计的二向性特征从物质层面发展到了更深入的境界。比如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图形处理软件,模拟光影、色彩和结构等设计要素,使得传统的渲染更加高效。杂乱的图纸被数字化的资料代替,技术和艺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扩大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范围。又比如新材料的发现,使得非传统的变形和异化能够应用在结构设计中,这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方式,让人感叹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巨大魅力。针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艺术教育同技术教育并行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只有掌握了前沿科技手段、富有艺术想象力的技艺型人才,才能从设计师队伍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满足我国对于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巨大需求。

三、关于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环,图形软件操作、材料分析等技术能力是技艺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随着新科技、新结构和新工艺的普及,迫切需要院校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性课程的质量。首先,各高校要明确教学目的,打消学生的疑惑,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习的自。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环境艺术概论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方向、内容以及同就业有关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技术性课程的类别和数量应当得到拓展。室内施工图制作、景观设计表达等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强调这些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之后,学校应组织考核,从不同侧重点出发,检测教学效果,避免出现全而不精的情况,全方位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二)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

艺术思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源泉,只有掌握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提高自身的悟性,总结出更多的设计思路。当前,市场要求设计师能够在艺术的基本规律之上创造出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可见,在技艺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围绕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和引导非常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于多训练,这是因为人的脑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思考而变得敏捷而开阔,从而产生更多奇特的构思和方案。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在设计中贯彻人性化的设计思想,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同时带领学生赏析名家的作品,扩大他们的视野。并根据学习的反馈情况来判断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行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对此,学校可以引入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以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施工、管理等课程,学生有必要在实地进行学习,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要得到业主的肯定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此类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前沿信息。在查找资料和沟通联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益,还避免了纸上谈兵,将技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了实处。

(四)“岗、课、证、赛”四融通

以“技艺”融合为切入点,参照岗位职业能力,依据职业成长规律,教师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构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课、证、赛”四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设计重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

结语

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各高校有必要引入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调技术同艺术的融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只有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技术性课程的开展,将基本的艺术规律应用到教学和研究中,才能探索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参考资料:

[1]李延光,刘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实践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于2005年,学制三年,至今招生七届,已毕业四届,现有在校生268人。本专业是适应河北省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行业需要而设立的。本专业设立以来,不断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本专业现有教师团队20人,专业教师9人,外聘实践教师9人,专业辅导员2人。环境艺术专业现建有装饰材料实验室、制图室、电脑机房、美术画室、工作室共5个实验室。此外,我们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省内11家企业签约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争取经过2~4年的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实训需求。同时实现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制订与考核和就业等方面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施“双主体”育人的目标。

1 专业设置与定位

《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提出四大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一线两厢战略,都为我们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良好的产业背景,为培养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石家庄市为例,大型平面设计公司1000多家、包装设计与制作500多家、人居装饰以及景观园林公司近千家,上述公司在运作上,都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协作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较大进步,随着石家庄以及河北省的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对于上述行业中的职业人才要求日趋扩大。这些情况表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正在增加,人才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更加严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充分适应市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目前,石家庄市的平面设计和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等公司每年吸纳专业人才更在2-3千人上,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是90%以上。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景观设计所、景观工程施工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小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服务一线需要的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景观施工与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景观设计人才。

2 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设计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整体结构水平,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2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2.2.1 “专业平台+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平台+就业方向”指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及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就业知识。学生从专业基础平台到就业方向经过三个相关阶段的进阶,将逐步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

为了使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良好对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了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细化就业方向,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进一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创造条件。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面就有: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植物景观设计方向、计算机设计表现方向、室内设计方向等。

环境艺术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因而采用大基础(专业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就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提高学习兴趣。

2.2.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岗位

①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担任设计师或助理设计师。

②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设计绘图,施工员等工作。

③专门从事电脑效果图或手绘效果图的设计绘图工作。

④风景区规划设计。

⑤自主创业,独资或合资创办设计实体,成为环境艺术的自由设计师。

⑥与本专业或艺术设计相关的其他工作。

2.3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由景观设计方向,因此,课程体系涉及以下四大类课程,它们是:设计基础类课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公共课。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整合、发展中,我们积极吸取其他高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结合我系六年的教学实践,不断适应市场,坚持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持续开设,理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特别是在近三年的改革中,大胆试点前沿课程。目前,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合理。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分类具体如下:

①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类课程:《书法》、《三大构成》、《景观工程制图》、《观赏树木》、《美术基础》、《花卉学》、《植物生长环境》、《photosho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通测量》。

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及景观工程预算》、《景观工程施工》、《景观三维效果图制作》、《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室内设计》。

③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建筑基础》、《景观设计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史》。

④公共课:《法律基础》、《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全校公共课程。

3 校企合作下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

3.1 教学内容改革

3.1.1 探索“专业教学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设计师岗位能力的要求,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调整。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设计公司的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运作。选择企业的实际项目为核心内容。根据难易程度选择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工作流程安排课程次序;根据设计方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内容适用,次序合理,循序渐进,目标明确。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结构是以项目设计贯穿所有课程。从第1学期开始,到第5学期,整个专业教学随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4个项目模块逐层展开。顶岗实习随课程和项目的展开随时进行。第6学期毕业设计。

3.1.2 构建“专业与基础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改变“基础先行”的旧思维,模糊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打破了传统的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将传统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核心内容分别纳入到项目系列课程中。如将素描、色彩、线描融入到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中,将“三大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融入到项目方案策划课程的界面处理和模型制作环节中。形成基础与专业并行的“专业基础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实践“专业――基础――专业”的新思维,使整个基础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3.1.3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式。以现场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实物教学、教学互动、任务驱动、分组研讨等多样方式进行教学。

3.2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模式。现行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课、院开公共课、毕业设计等五大部分。专业必修课15门,专业选修课12门,专业技能训练课10门。这是打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个性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注重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发展状况如下:一是追求务实,实际操作性强。二是市场上对这个行业流程以及质量要求都非常高。三是该行业是新兴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商业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管理政策不断出台,行业规范正在形成中。为了适应这一实际现状,艺术设计课程采取多种形式。

①在专业授课上具体有:专业理论多媒体授课、专业作品实践课、专业市场调查课、专业实习课、专业工地实践课、专业作品以及讲评课。②课程考试方面具体有:专业综合考查课、专业理论考试课、专业绘图考试课、公共必考课、实践综合分析课多种形式。③在实践方面:具体有集中实训课、课程中的草图实践课、专业后期作品合成课、假期实践课。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要达到1:1。④课程形式构想:打破专业授课时间限制,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市场需要,可以采取晚上、假日授课,逐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教专业课,以适应市场和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4 实践教学

为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积极探索将实际项目引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投标、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学习中有工作内容,工作中包含专业学习,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真正达到零距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工学结合”等现念,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制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4.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标准开发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课程重组,实行校内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科学的、职业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

①在实践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15门专业必修课程均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还在二到五学期开设专业阶段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进行专业技能阶段式专题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②每学期集中实训都要依据各专业的实训大纲,实训前有安排,中间有检查与指导,完成后学生要上交实训鉴定和实训报告,规定的假期实习同样安计划执行,完成上述文本的上交,由专业带队老师批改,写出班级实训总结。

③本专业还在每年暑假安排暑期社会实训,学生带着课题、带着问题,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寻找答案。

④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或到企业兼职,培养“双师”素质。这样,教师就能及时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素材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各种鲜活实用的环艺类实际技能技巧。

4.2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环境艺术设计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和机制。鼓励学生参加“景观设计员”和“景观施工员”证书的考试,与市场资格就业接轨每届学生都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本专业在2010年积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许多学生通过努力取得良好成绩。实施“双证书”使学生毕业后能有更高的操作水平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缩短了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间,使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逐步实现零距离。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在成长为培养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篇5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系,上海 201808)

摘 要: 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之于“建筑学”课程为研究主线,论述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名称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用性,以及该课程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改进的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对于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s upon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u

一、引言

1、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建筑室内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室内设计,建筑室外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外环境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为人类创造功能合理、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艺术、技术统一体的特质要求。《华沙宣言》对建筑学的定义:“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获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任何脱离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不成立的,错误的。

2、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讲授内容、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既然与建筑有如此之多的联系,又不可分割,因此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而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像建筑学专业学得那么深,那么广,只需要学习那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个人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称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更为合理恰当。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掌握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查阅有关的建筑规范、建筑图集等资料,能够读懂并绘制建筑图纸,同时具有一定的建筑空间改造和小型建筑设计能力。

二、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1).教材专业性过强、现有教改教材尚不十分理想:现有的改革针对性尚存在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建筑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多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过深,理论系统性较强,教材中有较多地与环境艺术设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点,更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公式计算,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用到的可能性极少,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现有的文化、专业基础上难以理解,这部分既缺乏实用性、又相对枯糙无味的专业性极强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该方面知识重要性的怀疑。因此,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基础知识”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过强、专业的针对性不足问题,近年有些同行同样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教改教材,但我们每次在挑选教材时,却很难从中找到合意适用的教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教材编者研究不够深入,匆忙编写出版,其中所改,只不过是简单的降低教材内容难度,更有甚者,将“建筑学”教材或者“建筑初步”教材简单图解化;二是各院校忽视建筑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在片面强调艺术特色的同时,回避该方面教学的不足。作为艺术设计的环境专业其“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三者同样不可缺一。现在建筑学专业为了培养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大力提倡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弥补学生的知识偏离现象,为什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还要一味的强调艺术,忽视与其有着血缘不可分割关系的“建筑基础知识”的专业支撑重要性呢?这种现象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2)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目前所用教材多是针对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因此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体系系统详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用于“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程里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内容。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文化基础程度普遍不高的特点,因此对于教材中偏深偏难的知识点很难吸收,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琢摩其中的细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学习如此详尽的建筑学知识,而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更具有专业支撑作用的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室内界面面层的构造,建筑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关系等等,而对于建筑体内部隐蔽的细部构造等一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不大的内容,没有必要过细的学习。考虑到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要明白如何或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知识就足亦。

(3)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内容重复、所占篇幅过大:比如:在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中有些内容相对落后,教材中对木窗的陈述所占篇幅较大,讲解详尽,而现在木窗基本被塑钢窗、铝合金窗等一些先进的材料所替代,对于这些现阶段主流产品却讲解甚少。再如:立筋隔墙,现在工程中已经不用,完全可以删除,提都不需提及;而建筑装饰构造中所讲述室内装饰构造内容大多与室内材料与构造所讲内容重复,仔细斟酌这方面的内容,还是认为放在市内材料与构造课程中比较好,“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没必要重复该方面的内容。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一些过时的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改进和精简,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精炼性;对于与环境艺术设计联系不十分密切但又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做到了解即可,比如,建筑的发展、建筑的地基构造等知识点。

(4)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论述,极少涉及实践课程: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教学形式的枯糙,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宗旨。

2.对教材问题改进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这里强调的是“应用性”,而不是“知识理论性”。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强调的是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更要侧重懂得“是什么”和学会“怎样用”,应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系密切、具有支撑作用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中“为什么”程度的学习只要做到简单了解,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即可,不需做到全面和系统化,深入研究精炼内容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门课程的教材改革目标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知识为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服务。而适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基础。

(1)对于专业性过强的知识点应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可以更多地用图片等直观的形象配合文字的叙述方式,更好的配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图解。有些专业性极强讲解过细、环境艺术设计几乎不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只需简单了解,无需深化,比如:电梯、自动扶梯的构造、屋顶的构造、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处理等。

(2)针对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的问题,需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该简化的简化,该概述的不详述,只需要了解的无需深入学习。比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钢窗的细部构造,这些内容在环境艺术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没有必要占用教材大量的篇幅,只要提一提就可以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几乎用不到的一些计算公式,定律完全没有必要提及。比如:维护结构的热阻计算、地基基础面积的计算等。而对于屋顶的保温隔热等内容,只要知道屋顶有保温隔热的要求即可,无需详细知道保温的材料,、保温的方式、保温的构造等,即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屋顶的改造设计问题,相信学生在已知该知识内容所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自学具有迎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材中过于陈旧的部分必须删除。

(4)增加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性内容:比如:对一些承重力学、建筑形态设计方面的知识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以上内容的改进,一定有利于建成一本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教材,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的一本教材。

三、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剖析

我国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名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同样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针对教材在课堂里讲解,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或课上根据课本或者老师的要求做一些作业,消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各学科几乎没有区别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具体课程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整个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确实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为什么现在效果不如以前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现有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所致。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他们从小就是以多元的方式接触知识,因此,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势必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局面问题必须要改进。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传统的“建筑学”改造成适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不仅要在教材的改革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根据课程整体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学方法上:除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法以外,可增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实例调研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案例专题课堂讨论分析法等.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更加要增加观摩教学法和个案阶段研究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上:可适当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课件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讲解、动态、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更能营造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将教学录像、教学内容、辅导材料等内容置于网络上,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或学习。

四、“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所有的应用设计类

教学都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受到高度的重视

1、“项目设计”练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项或综合设计项目练习,加强对理论知识应用的体会和理解,项目可以是虚拟的、当然如果有真实的项目来练习效果会更好。练习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先由单项练习入手,逐步深化到较综合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整个过程从最基本的抄绘图纸,到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设计小型建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得到升华,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制图等知识应用,同时又掌握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2、重视调研,参观和教学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或布置学生到实地考察、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内容的理解,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纯剪等结构类型类建筑,而对于一些细部构造,学校则可以建样板间以供学生参观。教学中还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等,通过这方面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

3、注重创新,增加体验性课程

如力学与材料知识用模型体验,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模型,体验材料与造型形态、造型构造的关系,在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单项灌输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为突出“教”与“学”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

篇6

[收稿日期] 2011-07-10

[作者简介] 张志颖(1974―),男,山东寿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

[摘 要] 管理过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机构运营模式和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是机构管理阶层对利益诉求的必须环节,并且对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适用性和艺术性产生直接影响。无论是管理过程是对环境艺术设计机构运营模式的影响;还是设计师的自我管理对环艺设计作品的形成影响;乃至决策者和受众对作品艺术性与适用性的影响,都和艺术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关键词] 艺术管理;过程;环艺设计作品;艺术性;适用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2―0157―04

The Impact of Arts Management to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Process

――On the Artistry and Applic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Works

ZHANG Zhiying

(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Art,Beijing 100021,China)

Abstract:Management process is the key factor to operations model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 design institutions. It is the necessary step for the leader pleads to benefit, and it gives direct impact to the artistr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environment design works. All kinds of impact from management and designer as well as audiences, even policymaker give impact on the making of the works, especially for the artistry and applicability.

Key words:arts management; proces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works; artistry; applicability; impact

艺术管理是近年来在国内新出现的一个以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艺术市场需要为目的的新专业学科。具体到对设计艺术的管理,则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基于人们对设计作品艺术性强化的要求和现代管理理念逐渐渗透融合下的一个管理范畴。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设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地以异彩纷呈的姿态呈现时,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以其固有的环境亲和力和艺术感染力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时,如何看待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与管理过程的衔接则具有诸多的研究意义。

越来越多的事实不断地说明一个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具有其直观性表达语境,设计师和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作品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这个过程也就完成了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体现。正如罗丹曾说:“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这是基于艺术理论意义上对环艺设计作品的认识和要求。而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则更加直接的将其形体、色彩传达给人们,也就具有更多的直观艺术欣赏性和感染力。从管理学的角度上来看,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到当下,则更加具有了文化产业领域中艺术产品生产所具有的特征,而这一生产过程也就更多地与管理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由来,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在当下的中国,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室内外环境装饰设计、装修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建筑装饰和装饰装潢等,此外,还包括城市局域规划,如房地产区域规划设计等都可以涵盖在内,也涉及围绕建筑群落和建筑周边以建筑为主体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本文中所指的环境艺术则主要指传统和狭义上的概念。而笔者主要试图从设计管理过程的角度去分析如何更好地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对受众的适用性问题。同任何的设计程序及管理过程相同,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设计过程也是管理过程的渗透与直接反馈,管理在设计过程中无处不在。尤其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被人们广泛认知以后,艺术设计管理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凸显着重要作用。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2期张志颖:艺术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过程的影响从环艺作品的艺术性与适用性浅析

管理意识和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从理念和概念转换为具体呈现的作品的过程中,其作用具体体现在:设计程序管理、设计师自我管理和设计作品的判定管理几个方面,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又紧密衔接的过程。从艺术管理专业的视角来看,无论什么样的艺术管理者,处在何种社会语境中工作,更不论与何种艺术形式相关联,都会对其面临的管理对象及其作品的适用性和艺术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强调了管理的过程与步骤,提出了对艺术管理学的经典注解,即领导、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法约尔对管理过程的定义着重强调并诠释了对管理过程的实际考察,并可以应用于艺术管理的各个层面。[1]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管理过程对环艺设计作品艺术性与适用性的影响及作用。

首先,管理过程是对环境艺术设计机构运营模式和经营效益体现的重要环节,是机构或者公司管理阶层,对作品成形后利益诉求的必须环节,并且对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产生直接影响。

对于设计,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设计过程显示艺术创作者的思想智慧与创作能力,比纯粹的艺术创作活动更加具有理性思考和管理意识的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本身更加反映着人本思想,体现着人类意志。然而设计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行为的标示,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直观视觉和物质载体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的人类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并非一开始就有过多的管理法则注入。原本人们对很多经典的环艺设计作品的认知,都是与许多著名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密不可分的。如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建筑师赖特(Frank Lioyd Wright, 1869~1959)和他的“流水别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和设计师吉奥・庞蒂(Gio.Ponti),对依据功能结构重新塑造产品形态,摒弃传统求得真实形式的见解,而他的作品“皮瑞里大厦”更见作品的真实感受;美国建筑家格雷夫斯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作品“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的人文大厦”等等。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艺术大师们,都是依靠其自身的艺术修为和设计理念,铸就了他们所承担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时代适用性。当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后,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则是随着社会发展与专业分工的细化,逐步渐进式融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尤其在当下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建设越来越快速化,设计项目和设计作品越来越多呈现的时期,艺术设计管理理念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近几年来,环艺设计作品在我国一线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更是如雨后春笋。通过对北京、上海、郑州、深圳等多个城市的直观了解和对部分环艺设计公司的考察,可以看到一个极为明确的现实存在:管理过程与设计过程合理的结合促生了更多的优秀环艺设计作品产生。

管理的首要目标和主要核心任务是有效性,对主要以经济利益为核心进行运作的机构和公司而言,更多的是以设计师的脑力劳动和创作思维的具体呈现来获取的,从而公司高层管理者自身对经济利益的诉求本身就对设计师注入了更多的管理意识。当环艺设计作品以“产品”的方式进行“销售”时,设计作品以不再单独以设计师的个人理念进行自我创作式的生产,而是以接受任务的方式对所接受的设计命题进行规划设计,并为能征得甲方或者业主的认可而进行“创作生产”。设计师是为公司创造价值而进行设计创作生产,从而更多的设计团队都开始细分组织机构和公司的部门职能。以金螳螂公司、北京水晶石设计公司和河南蓝色设计公司为例,在生产过程中,逐步进行了管理细化,除了一般意义上公司的章程、管理要求、生产规定之外。单就设计过程也细分为:方案创意设计团队(又可分为文案创意与图纸创意);图纸设计细化团队(主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完善与直观视觉呈现工作);方案确定后的图纸完善团队以及方案汇总团队和实施阶段的现场督导团队等几个不同的团队。其他地区和国内很多的设计公司也都已经开始进行这一系列的职能细化的管理方式转化。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环艺设计作品方案实现的设计过程中,管理已经无时无刻不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管理者的命题式要求会对作品方案的形成直接有关。比如,一个广场的方案设计是从人文艺术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抑或是从自然环保的角度出发都对作品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笔者几年前所接受的命题式设计河南义马鸿庆寺石窟环艺规划设计则是以文化遗产保护的命题进行的,主要是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角度进行具体设计。这些不同的设计命题要求公司和机构的管理者以及设计者必须进行设计方案产生前的研讨论证,以及对设计现场的环境感受和直观认识,还有设计创意者的自身设计能力,和对设计概念的把握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理念的注入。

而管理在上述过程中所肩负的职责就是:如何确定命题并形成最适宜与环境自身的一个或者多个设计创意。这一过程中对所接受命题的论证会、设计创意方案比较、设计师的调研与设计理论在作品中的应用等,都是管理方法与管理原理的具体应用,并且也都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具体体现。而这一过程同时也集中体现了设计生产过程与作品艺术性及适用性的高度一致。而这种一致性也是基于韦伯和法约尔的管理与组织原则的具体呈现,也就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和团队的组织原则以及法约尔理念中经营和管理的区分概念和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理念。

现实的机构和公司因为管理者需要这种具有稳定结构状态下的机械机构,以投入最低的成本获取投入后的最大利润为根本诉求,并对这一转化过程实现最大控制,从而最有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服务[2]。简言之就是细化的专业团队与合理的管理方式是对环艺设计作品的“品质”的有效促进。

其次是管理过程中,设计师的自我管理对环艺设计作品的形成,设计作品艺术性的呈现具有直接的影响与导向作用。

一般管理法则对于从业设计师自身要求和监督,是在艺术设计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很多设计师,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大都以自我思考式的艺术创作进行环艺设计作品的设计。如很多相对小型的设计作品,具体的案例如:一些学校大门的设计,城市中的建筑雕塑等。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对作品的设计多是以自我意志为转移的,往往过多地追求了作品的艺术性,而忽略了作品本身与环境的适用性。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环境和受众的内容,甚至部分作品设计还会对环境造成不协调感并降低了对环境的美化程度。所谓的艺术设计不能对环境形成一种恰如其分的点缀和美化,也就失去了设计的本意,更谈不上艺术性和适用性。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在当时看来,除了经济发展因素之外,环境艺术设计所要求的建设业主或甲方本身的认识程度不高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此外就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自我管理意识淡化。

“自我管理”要求设计师要以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强烈的责任心为基础,以科学的心态和理念、前瞻的眼光、艺术的创造力和艺术作品设计应有的程序进行设计与创作,不能仅以个人兴趣和意识为转移而进行设计。比如:任何的艺术设计作品本身应该遵循相关的形式美法则。色彩的搭配应建立在和谐或者对比渐进等色彩组合理论基础上;雕塑的大小与环境尺度之间应该有黄金法则;楼宇的门面要在标新立异的同时与环境相得益彰;室内的灯光也应有适合的光照系数等等。只有遵循这些艺术设计原则才能更好地体现环艺设计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而这也是管理过程中设计师的自身管理与自我约束之必须。

设计师合理地对环境与作品进行研究认知与分析,深入解读环境与作品的和谐之道,才能进行更加适当的设计,“古今之道,万物之指”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作为一个设计者只有掌握物体的自然规律这一根本,将它们应用到设计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3]。很多人都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前后的建筑作品存在诸多争议,但从我国各方面发展进程看,固然某些建筑和环艺设计作品有失和谐性,或者与周围环境融合力不够,但也能独树一帜,使人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作品的适用性,这本身就是环艺设计作品应有的管理之则。还有上海的“新天地”设计,本杰明・伍德和他的设计团队,在设计之前曾经对设计项目进行了两年多的实地考察,并且把原来生活在这一区域里弄中的上海人的生活环境和状态拍摄成纪录片,以便于为设计提供合理的借鉴。其目的就是为了将新天地的设计能够融合在“大上海”的固有环境中。

当然作为自我管理理念的延伸,设计师也应该具备自身人文思想修养、责任意识及道德规范,坚持合理的设计行为,把握应有的设计理念,不对一时存在的表象盲从,不对糟粕的形式妥协。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机构以及公司管理高层应该做的是,进行合乎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的正确决策。也就是在既定价值观下,制定与利益相关者一般都能接受的合理决策。这种决策对利益相关者、组织和社会都是有益无害的。[4]也是使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好的艺术性的基础和适用性的前提,对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具有导向性作用。

再次,环艺方案设计过程中和方案完成后,甲方以及政府部门决策者的判定标准应该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才能对环艺设计作品的生产过程形成更加有效的促进,增强其艺术性和对环境以及受众的适用性。

设计管理的过程,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意义。但是很多时候,当设计机构或者公司交付出作品方案后,会被甲方或者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中决定能否投入建设。而管理原则如何对这一过程进行有效的介入,也是塑造作品艺术性和适用性的关键因素所在。一个有良好评判能力的甲方或者业主,一个合理决策、程序严谨的政府机构(当然也包括委托设计的政府部门或者招标设计的项目等)是优秀环艺作品产生的决定因素。因为甲方或政府部门的财力投入,是设计机构或者公司乃至设计师的经济利益之源,很大程度上,甲方或者政府机构的决策会对设计作品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

很多地方在进行古建筑群落的保护工作中,要求设计机构进行设计时的理念是好的,但在最终评判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某个具有决策权的当事人的否定,而使原本很好的作品失去其原有的风貌和艺术性。而如果设计之初的要求不能从适用性的角度出发,那也会与作品的适用性产生严重的背离,这一现象也已经屡见不鲜。郑州的古城墙遗址修复项目,因为造型上的争议和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引起很大争议,而北京的“798”艺术集聚区域是对老城区的合理而自觉的开发,适合了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要求以及时代诉求,具有了极强的时代特色和艺术气息,环境本身和环境对人也都具有极佳的适用性。这些都说明决策和管理对这判定设计作品优劣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有效的过程管理是如何让决策者具有更合理的评判准则与尺度呢?其间有效而顺畅的与设计机构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对决策者的理性评判产生深刻影响。设计师对甲方的设计要求的充分领会以及作品决策者以更加专业的眼光看待设计作品,也都会让已经完成的作品方案得到更加合理的评判。而这一管理过程则是设计作品能够成为现实建设项目,并且更加具有设计艺术性与适用性的关键环节。

最后,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建设过程中对方案的修正以及根据建成后的作品对受众传达的艺术信息,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对作品进行的再设计,也是作品艺术性和适用性增强的应有之意。

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都会得到不同的评判。一般看来,环艺设计作品的好坏往往具有自身的时效性,比如各类商场环境、饭店酒店环境,一是由于时间推移会逐渐失去原本的魅力,二是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对作品的认识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这一特点与一些纯粹的不可复制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不尽相同[5]。

以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为例,在几年前还是国内一流的融合了艺术性和适用性的高档次酒店代表,也是很多地方争相效仿和业内人士学习的经典作品。但时至今日,一是由于电子科学技术在饭店环境中的融入远远落后,二是当时装修时的材料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本的色泽和质感,三是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对环境艺术性的要求逐渐提升等等,都使原本的作品光环渐隐。故此,在接受这些现实因素并能够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再加工,也是管理过程以及管理内涵的延伸,合理地看待这种交互式的信息反馈,以科学的管理原则和理念来对待环艺设计作品,增强作品应有的时效性,像西递宏村这样的文化遗产一样强化作品与环境之间的衔接,多以长远的眼光审视作品,也是环艺设计作品艺术特色再现,尤其是适用性加强的根本所在。

管理原则以及过程与环艺设计工作进程的结合,是两个学科体系间在新时期的渗透与融合的过程。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新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在文化产业涵盖下的艺术设计领域具有很强的实际研究意义,目前国内众多的艺术院校、管理团队和设计机构也已经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专业的艺术设计管理研究必将催生更多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出现,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乃至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理念,令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加艺术性地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参 考 文 献]

[1] 余丁.艺术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美]加雷斯.琼斯,珍妮弗.乔治.当代管理学(第三版)[M].郑风田,赵淑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郭廉夫,毛延亭.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和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虽然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绩,就艺术专业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课程框架体系照搬本科院校,忽视了高职院校的特点

首先,从生源方面来讲,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及学生的素质基本上与本科专业没有多大的可比性的,更不能与纯艺术类的本科院校相提并论。因此,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参考本科院校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而不是拿来主义,照单全收。

其次,本科生在校时间一般为四到五年,高职院校一般在校时间为二到三年,即便是同样的生源,同样的师资力量,一样的课程体系,但是由于教学周期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相差很大的,“快餐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自助消化的时间,效果当然不然而语。

二、专业设置大而空,特色专业不突出

纵观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室内装饰来讲,更多的人开始把“轻装修重装饰”作为家庭装修的理念,受此影响的“色彩搭配师”,“软装设计师”应运而生,据了解色彩搭配师在国外是个既时髦又有身份的职业,在日本一个色彩搭配师的年收入20万元人民币以上。目前,我国从事色彩搭配设计以及与色彩相关的专业设计人员约有30万人,但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我国时尚产业领域的很多企业为了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都急需掌握色彩搭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然而让人比较遗憾的就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未认识到这一点,仍然坚守其原来的专业设置,没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帮助学生开辟一条新的就业途径。就软装方面来说,像学校本身就是以“纺织,服装”专业为主的院校,在艺术专业的设置上应该突出其学校特色,加强各专业之间的融通,尽量模糊专业界限,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走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突出自己办学特色的强校之路。

三、过分重视电脑教学,忽视了基础能力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主要有:建筑学、城市设计、景观建筑学、城市规划、人类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环境美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及心理学等方面,还要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掌握一定的色彩知识,而不是说单靠掌握某几个软件(如CAD,3DMAX)就能解决的。导致人们产生这种错误人的原因一方面源于社会上各类鱼目混杂的软件速成培训班,另一方面与各高校过分注重电脑教学,把软件课放在首要位置,忽略了对基础课程(如透视,设计表现等)的重视,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一种错觉,殊不知电脑只是一种表现技法,而非创作和设计的根本,在电脑没有得到普及之前,作为环艺专业的主要表现方式一直是以手绘为主。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有创作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手绘功底。但是随着的电脑软件的出现,虽然表现形式发生变化,但是人们过分依赖电脑的同时,大部分的人已经迷失自己,认为电脑是万能的,把电脑的操作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一个设计师的标准。

四、教学水平过分理论化,实战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来再到学校虽然理论知识很强,但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关注社会发展,了解行业动态,面对不断更新的新材料新工艺及新的设计理念,及时调整教学,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结合实际情况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其效果远比空讲理论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李瑞君.《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3

2.吴东声.当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问题的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学院学报,2005.3

篇8

教学课程第一步向学生介绍设计素描理论概述,帮助学生理解设计素描本质内涵,学习方法与意义,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设计设计素描的概念、目的、作用等方面知识,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对设计素描重要性的认识。但是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要明确学生准确理解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一个为自己本专业即环境艺术设计为目的的价值取向,通过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作品图片的对比,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清楚区分设计素描与绘画素描的造型需求,进入真正的专业设计素描。

2.具象设计素描

具象设计素描是设计素描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现实形态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分析、表现的素描造型手段。其表现方式是综合性的,以设计的表示与表现为目的,注重培养设计意识及结合审美,追求对具象形式及视觉要素的领悟与理解,来掌握必要的设计造型语汇和综合表现能力。教学课程第二步具象设计素描的培养。以设计的表示与表现为目的,培养设计意识,通过对具象形式及视觉要素的领悟与理解,培养学生面对物体或主题能准确的该快有力的线条进行造型的能力。通常将物体的线条、明暗、结构、形状、透视、比例、质感、肌理等作为衡量素描表现三维空间的重要依据。但是作为绘画的素描和作为实用为目的的设计其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绘画素描和设计素描二者在具体表现物象时,都不能离开素描必备具象的元素和表现规律。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环艺学生的造型能力、结构推理能力与空间组织能力,通过静物写生,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不施明暗和无光影变化,而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以理解和表达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为目的,强调理解、剖析结构物体,注重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的培养。

3.表现设计素描

教学课程第三步变现设计素描的培养。学会在绘画中透露某种感情和体验,运用强烈的色彩、特定的线条和形状来表现一种特定的思想或情绪特征。最终实现造型能力,想象力与空间组织能力,创新精神。在这个阶段作为专业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专业指导,通过命题(多个命题)或给出题目范围,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进行选择,以主观方式进行草图绘制,最后在通过教师审定后方可进行作业绘制,最终完成环艺设计素描的表现设计。

4.实验设计素描

教学课程第四步实验设计素描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挥各种材质媒介的物理特性和审美价值,有创造性地发现、选择、运用不同的材质媒介去实验设计和构架不同题材内容的画面。进行不同材质媒介的实验,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内涵与作品的表现形式在审美观念上的统一。通过前面阶段的培养,然后加之这一阶段的继续学习,通过形式、造型要素的应用,视觉联想、客观与主观结合,不同材质的感受与体验,媒介和技法的体验与发现。装饰素描、抽象素描、意象素描融入到该教学模块,在教师指导下可适当加入综合材料绘画元素;学生需要进行草图绘制,然后在教师审定后完成最后的绘制。从而培养环艺学生的独立思维方式和艺术修养以及材料的选用。这样的课程安排,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学生从素描带入设计素描,最终开始走向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领域。

5.总结

篇9

关键词:人文语境;环境设计;教学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原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在此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底,含民办高校在内,全国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环境设计类专业,在校生90多万人。然而,对于其本身建校时间短的本世纪初新成立的艺术类本科院校,鉴于当前我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及这些学校本身浅薄的人文底蕴,在专业课程教与授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很关键性的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标签的课程,采用目标指向明确的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意义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特别是地方性的强调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二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和需求上看,环境设计专业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界定中思索和寻求问题,梳理关系后不断调整的结果。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成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近几年来,笔者在与很多沿海一线城市及内地二三线城市的专业环境设计装饰公司及企业的校企合作互访交流中,总能听到一些对于现在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现状的话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90后的学生,个性表现中的独立及自主性强,但专业综合素质较弱,这里说到的专业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人文修养。而毕业生在毕业之季面对社会这个大职场,公司及企业在选择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岗培训中,也会就此选择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业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见,真正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还应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系统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来进行教学,与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就是其意义所在。人文课程模块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定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湖南为中南五省之一,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历史造就了这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这也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学”与“教”的探索

1.环境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设置探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设计专业人文模块教学新模式,配合大学在读的四年时间,该模块绑定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的六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在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细化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绑定的六大模块分别如下:(1)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就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中,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要求。其次,在后续的培养计划中,还应依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进一步强化其人文意识。(2)在接下来的造型基础模块中,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的课程大纲设置中,要凸显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课程练习。(3)专业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和中外工艺美术史,要结合地区文化及内涵特点进行讲授,在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条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体验式地参加课外相关人文活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4)设计基础模块中的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可以在强调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及装饰特点的同时,让学生适当了解民族民间环境设计造型技法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5)在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专业设计模块中,教学重心可适当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环境设计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必须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相信在这样一个个的学习和探讨方案及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2.人文标签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分析。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通过四年的模块化教学及艺术实践,在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外,将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花艺与茶艺、艺术品鉴赏、室内风水学、中国画基础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彰显人文内涵的教学特色。在人文课程模块教学中,随着学生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应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人文模块教学课程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可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适应其未来发展和满足未来需求。特别对于艺术与设计类院校,推动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再教育,不仅关乎文化理想、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信仰等,同时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提升当代高校艺术与设计学生人文素质整体水平,是时展所需,国家和民族希望所在,故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远林.从艺术设计作品现状谈当代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境况[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

[2]陈良红、朱岚、李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

[3]赵环.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

[4]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山东民美术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创新性人才

一、教育问题思考

我国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不比美国学生差,但是毕业后除少数人之外,多数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明显不如美国学生,原因在于学生所接受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方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学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且,教学既不接触实际,又很少与相关专业配合,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形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因而,通常形成了这种局面:学生给老师看设计草图老师指导(谈自己的意见)学生认同则继续深化,学生若不认同,容易与老师产生隔阂。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对设计失去兴趣,更难以激发创新热情。除此以外,一个老师指导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学生便会很容易受到共同思想的影响,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造成课堂氛围不活跃。要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必须进行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不是要新增许多课程形式教学,而是对现有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教学指导思想改革

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念,首先,教育改革是要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加强专业创新教育的研究,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使狭窄的专业技能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素质教育,探索更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其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新颖”是它的本质特征,它包括原创和再创。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价值观、人格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最后,密切结合自己所从事的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环境开展合适的创新教学活动。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明确专业定位,找准发展方向。

在仔细研究自身实力和周边区域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的、能够熟练完成施工图设计的“技术性”职业设计师,即了解工程技术知识,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室内外方案设计,可提供规范的工程图示,具备专业设计、专业管理、专业协作知识与能力,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教学平台。

根据专业定位、发展方向合理调整安排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以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为例,大一阶段开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基础训练课;大二阶段开设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手绘效果图技法、绘图软件(CAD、3D、渲染)等专业理论课程及专业设计表达课程;大三阶段开设灯光照明、材料施工工艺、工程预算、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设计考察等专业理论课;大四阶段开设商业空间、展示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等综合应用课,以及设计考察和社会实践课程,最后结合毕业设计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还开设中外美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近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课程,并设置民间艺术、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和一些专业和非专业的选修课程,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3.面向市场需求,加强核心课程。

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学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工作能力,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准。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设计任务布置后,我们要求学生调研现实生活中同类设计的现状,从中找出设计的长处与不足,将调研结果与设计相结合,提出解决方案,并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环境艺术设计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每学年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大四安排了两个月的设计实习,最后一学期安排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以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尝试新教学方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会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术研究,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1.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

一系列与设计相关的学科的迅猛发展,要求设计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发展。为了不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满脸茫然,一切都需从头再学,高校的设计教育就应与市场相结合,在做设计时要指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方案付诸实践,把将科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对学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积累社会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选题制定初步调研提纲找出调研问题深入调研整理收集相关资料逻辑分析提出方案的解决最后调研以专题报告形式展示调研成果。总之,一个较好的设计方案,绝不能靠闭门造车来完成,而应该从社会宏观、微观视角来加以把握,因此,仅靠课堂上的传授和学习是不够的,更应该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磨练,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的需求、实践结合起来。这应是我们通过教育改革努力使学生建立的一种观念。

2.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引入。

针对以往学生设计的盲目性,引入“问题式”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在深入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解决设计的主要问题,将同学们罗列的众多问题,进一步秩序化、层次化、门类化,从而找出设计目标的切入点,由此,实现方案设计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成效。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师以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前沿的设计理念为指导,还要有较丰富的设计实践为后盾,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最合适的问题,从而开展教学活动。

3.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填鸭式”的单项辅导,尝试与学生搭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全过程交流平台,增加学生自主表达与互动交流的机会,调研阶段组织设计小组开展讨论,如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讨,设计阶段开展设计方案公开评图,有条件的话请实战经验丰富,或有一定设计成就的室内外设计师共同互动讨论。设计成果阶段组织召开分组互评会,优秀的方案推举参加设计大赛。总之,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促进设计构思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再盲目地模仿别人,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设计的过程,不再以一把尺衡量学生。增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竞争力。

4.研究型设计教学尝试。

引导学生对某一个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使学生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在教学上有意识注重优秀案例的分析研究,针对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构思、设计表达等,让学生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有针对性地学习。其次,使学生借助某一兴趣专题作为契机来深化设计,让学生不再依靠模仿完成设计,而是依靠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最后,结合模型设计制作,推敲设计的合理性,可以让学生结合设计的不同阶段做出不同层次和深度的设计模型,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而这也是学生学习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协调和动手能力,从而为下一步更深入理解设计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设计课程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坚定教学改革新思路,不断探索创新,必将成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以上是我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所作的初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丁沃沃更新思考中国的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4.127: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