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的风险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健康管理和风险评估控制
健康管理是一个对于健康造成危险因素的全面管理的过程,其能有效提高人、集体以及社会的积极性,进而尽可能地将有限的资源运用于保持人类健康之中。健康管理最早出现于北美地区的临床预防服务,目前在我国的教学材料中也将健康管理称为临床预防服务。其实现个性化健康干预的方法是合理改善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在近两年来随着医疗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健康管理已经从由家庭医生承担的临床预防护理模式发展为医院、保险机构以及IT等行业共同参与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师目前在我国率先成为一种新型行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为健康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只能采取健康风险评估手段和进行健康干预措施才能有效实现健康管理,并且能有效控制慢性病,让患者摆脱病魔困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通常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并不是很重视,其通常专注于研究临床医学,并且更希望将来成为临床医生或某科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情况。因此对于慢性病更需要健康合理的维护,未来对于临床预防医学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2健康管理的组成部分和运用
健康管理是由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健康干预3个部分组成。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主要有个人一般资料情况、行为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疾病家族史、医学体检以及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健康风险评估的主要过程是将个人健康信息输入计算机软件,之后分析和预测个人在之后一段时间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高危、中危以及低危分级。健康干预是根据上2个部分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措施,并且动态追踪效果,从而起到促进患者健康的效果。以上3个部分是长期的、连续的,且周而复始的服务过程。在对患者实施健康干预之后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效果来制定进一步的干预方案,这样才具有长期预防疾病的效果。
3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进行健康管理时需不断建立和完善多种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有单因素加权法和多因素模型法两种,单因素加权法的基础是单一健康危险因素和发病率,以危险性作为强度,从而计算各个因素得出患病的危险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需少量的数据分析,且计算方法较为简单。多因素模型法是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统计学以及数学模型方法确定患病的危险性与健康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模型。这种方法能采用健康危险分级的方法制定出不同个体相应的健康干预方案。根据实际对学生的教学情况可将健康风险评估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是根据指定的案例信息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干预,其二是学生自身健康风险的评估和干预。但是因为学生有学时的限制,使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内容不能在课堂内完全学习完,所以导师在前一部分案例讲解完后,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自己或家属所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尤其是学生自己父母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更应该注意查找自身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学生维护健康的积极性将健康管理理念完全教授给学生,进而尽可能地提高预防医学的质量。
4建立健康管理教学基地
学生在完全掌握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后即可给予实践机会,这样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应当提供学习讲座和技能的培训,建立教学实习的基地,使学生在进行社会时间时不仅能熟练掌握健康管理的全部过程,还能够服务于社会,积极地参加到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的工作中,使自身得到充分的锻炼。
5小结
篇2
【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 了解个人的健康状况
只有了解个人的健康状况才能有效地维护个人的健康。因此,首先要收集个人健康信息,包括个人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目前健康状况和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和血、尿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
2 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
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个体综合认识健康风险,鼓励和帮助人们纠正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近年来,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主要转向发病或患病可能性的计算方法上。患病风险比死亡风险更能帮助个人理解危险因素的作用,有助于有效地实施控制措施。患病危险性的评估,也称疾病预测,是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技术核心。其特征是估计具有一定健康特征的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健康状况或疾病的可能性。
3 进行健康干预
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计划的目标。
与一般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不同的是,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健康干预是个性化的,即根据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由健康管理师进行个体指导,设定个体目标,并动态追踪效果。如健康体重管理、糖尿病管理等,通过个人健康管理日记、参加专项健康维护课程及跟踪随访措施来达到健康改善效果。例如,一位糖尿病高危个体,除血糖偏高外,还有超重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因此除控制血糖外,健康管理师对个体的指导还应包括减轻体重(膳食、体力活动)和戒烟等内容。
【健康管理的五个常用服务流程】
1 健康管理体检
健康管理体检是以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基础,按照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来选定体格检查的项目。检查的结果对后期的健康干预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体检项目可以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工作特点等进行调整。
2 健康评估
通过分析个人健康史、家族史、生活方式和精神压力等资料,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一系列的评估报告,其中包括用来反映各项检查指标状况的个人健康体检报告、个人总体健康评估报告、精神压力评估报告等。
3 个人健康管理咨询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个人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健康咨询服务,可以去健康管理服务中心接受咨询,也可以由健康管理师通过电话与个人进行沟通。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个人健康信息和健康评估结果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制定个人健康管理计划,提供健康指导,制定随访跟踪计划等。
4 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个人健康管理的后续服务内容主要取决于被服务者(人群)的情况以及资源的多少,可以根据个人及人群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后续服务的形式可以是通过网络查询个人健康信息和接受健康指导,定期寄送健康管理通讯和健康提示,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改善行动计划等。监督随访是后续服务的一个常用手段。随访的主要内容是检查健康管理实现状况,并检查主要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健康教育课堂也是后续服务的重要措施,在营养改善、生活方式改变和疾病控制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篇3
关键词:高脂血症;行为方式;社区卫生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030-02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思维方式、工作节奏正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由此引发的高脂血症人群日益增多。血脂异常是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危害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为了解高脂血症的发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416名某单位工作人员血脂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筛选出186名高脂血症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发现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能有效控制高脂血症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11年4月上旬,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416名某单位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体检出高脂血症186名,占4471%,其中男性151人,占81%,女性35人,占19%。
1.2资料收集方法
1.2.1个人资料:采用统一的个人健康问卷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既往史、家族史、烟酒嗜好、生活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精神压力等内容;并进行关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肥胖等知识的调查。
1.2.2体检方案: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体重指数、内、外、眼、五官科等常规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尿常规、肿瘤指标等化验室检查;腹部B超、心电图、胸部X线及眼底检查。
1.2.3体检结果: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的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分层标准(见表1),本次体检检出的高脂血症有186人,占体检总人数的44.71%,从发病的年龄来看,41-50岁有102人,占54.8%,其次是31-40岁57人,占30.64%,其他年龄段占14.56%。四项血脂指标有一项为边缘升高者即筛选为高脂血症人群。
2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
根据体检情况及调查问卷情况结果汇总分析,引起机关人员高脂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超重或肥胖(BMI≥28)、缺少体力活动、血压升高(≥140/90mmHg)、脂肪类摄入过多、精神压力大、过量饮酒、年龄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其中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有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膳食不平衡、吸烟、精神因素、过量饮酒,可以通过改变生活行为方式来降低疾病危险性。
3心血管的疾病风险评估
根据心血管病发病的综合危险大小来决定干预的强度,是国内外相关指南所共同采取的原则,因此全面评价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是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的必要前提。建议按照有无冠心病、有无高血压、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少,结合血脂水平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将人群进行危险性高低分类来干预(见表2)。对于低危人群,主要是一级预防,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行为矫正,降低危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程度,降低血脂水平。对于中高危人群,则主要进行二级预防,改变高危人群的知识、态度、行为,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完整的疾病管理方案,防止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高危人群和患者,应针对疾病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指导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防治高脂血症进一步发生。
4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及干预方法
4.1短期的干预目标:提高人群对高脂血症知晓率,普及血脂异常预防知识,从思想上重视以改变认知。在行为上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采纳合理的饮食方式,增加体力活动锻炼、限酒戒烟、掌握自我心理压力疏导方式;对于体重超过正常的人每月减重1-2kg,使3-6月体检血脂指标有好的改变等。
高危注: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45岁,女≥55岁)、吸烟、低HDL-C、肥胖和早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
4.2长期的干预目标:逐渐降低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4.3具体的干预措施
4.3.1健康教育:在单位内开辟宣传专栏,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利用DVD播放健康知识,邀请专家在单位内部开展高脂血症的专题讲座,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动态监测相关指标的变化。
4.3.2膳食指导:控制总热量:主食每天4两(女)6两(男),以全麦面包、燕麦、糙米、土豆、南瓜为佳,不吃油炸食品,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每天每人烹调用油
4.3.3加强锻炼:坚持适度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适度的体力劳动有助于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体重超过正常的人每月减重1-2kg,维持理想体重或低于理想体重为宜。
4.3.4限酒及戒烟:酗酒或长期饮酒,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三酸甘油,使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引起高脂血症。已有饮酒习惯者应限制及减少饮酒量,每天摄入酒精量不应超过20-30ml,有心血管疾患者一定要戒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提倡不吸烟,鼓励戒烟,减少被动吸烟。
4.3.5良好的心态:情绪紧张、过度兴奋可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要注意调整心态,及时宣泄不良的情绪;保证足够的心情放松时间,劳逸结合。
5健康管理的干预效果
5.1知-信-行的改变:6个月后问卷调查统计发现,不良行为改变率有明显变化。见表3
结论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本研究通过对高脂血症人群的健康管理,分层评估和行为干预,通过知-信-行的健康教育模式,改变人群不良的行为,有效控制高脂血症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健康管理要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资源,帮助人群识别、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提高人群对慢性病的防范意识。通过定期健康体检,检出慢性病的高危人群,针对体检结果分层评估并对症干预,定期随访复查,动态监测,效果评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
[2]傅华,段广才.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9-454
篇4
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中心)位于徐汇区东北部,前身是徐汇区日晖医院,始建于1937年,由伯达利产科医院分院转制而来。2005年5月更名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服务区域面积3.18 km2,承担全街道18个居委、6.9万多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近15 000 m2,医疗护理床位193张,养老床位70张,下设四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家庭医生团队)。现有在岗职工214名,其中正高职称1名,副高职称18名,中级职称71名,卫技人员182名。中心是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平安单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教学基地、上海市中医类别全科医师社区实践基地等。
广泛动员,组建团队,为家庭医生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011年5月,中心正式启动全人群覆盖的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工作。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发动全院、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其次整合资源,通过政务平台、网络媒体、小区广播、社区公示栏等广泛进行宣传,做到“四统一”(统一宣传口径、统一配置、统一服务承诺、统一热线邮箱),“四公开”(公开家庭医生介绍、公开服务项目、公开服务时间、公开监督电话)。同时,建立家庭医生准入及选拔制度,在原有全科团队基础上综合评估、整合人力资源组建了四支高质量的家庭医生团队,成立“朱兰家庭医生工作室”,开通网站、微博等互动平台,为家庭医生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朱兰1976年8月出生在钟灵毓秀的皖中平原,受到身为护士长母亲的熏陶,她从小立志要成为一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1998年,朱兰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后成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务人员,200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职研究生,2011年5月获得内科学医学硕士学位。家庭医生工作开展以来,她深入社区,以身作则,带领团队人员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宣传和讲解,提高居民知晓率。目前,团队内每名家庭医生平均签约达1 068户,签约率达70.1%,签约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率达到61.0%,慢性病管理率、控制率也随之不断提升,获得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朱兰家庭医生团队先后荣获徐汇区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朱兰本人也荣获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感动徐汇道德模范等多项光荣称号,人民网、解放日报、北京晚报等先后予以报道。
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为家庭医生工作的开展注入动力
中心注重家庭医生工作机制及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首先建立了四个层面的家庭医生协作支持平台,包括家庭医生团队互助支持平台、中心专科技术支持平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平台及社会支持平台,从而保证家庭医生团队内部、团队与中心各科室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协调,完善上级医院或站、所对家庭医生的技术支撑及双向转诊,建立家庭医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其次,完善保障约束机制。中心对家庭医生的组织、宣传、人员、后勤等保障工作明确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细化保障流程,定期督查、反馈、整改,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同时制定家庭医生工作制度及管理制度,规范家庭医生的服务和管理,使家庭医生工作运行顺畅。同时,探索激励补偿机制。中心充分激发家庭医生的积极性,中心从绩效分配、培训学习、评优优先等方面向家庭医生倾斜,建立了“5+2+1”的考核细则,保证了家庭医生队伍的稳定。
朱兰十分注重团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以人性化的服务、令人信服的适宜技术逐步与居民形成了伙伴式的服务关系,形成了自己团队的品牌。她带领团队荣获了首届社区健康杯高血压演讲大赛上海区第一名及全国总决赛优秀奖,第三届徐汇区医疗卫生技术奖。朱兰同志也在2012年荣获了第五届上海市医务青年管理十杰提名奖。
转变模式,深化内涵,有效提升家庭医生工作水平
为了更好地为签约家庭的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协调、可及性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中心在服务模式、管理机制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革新,逐步改变了原有的服务及管理模式。将以块为主、条线结合的业务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家庭健康管理为主的模式,对日常管理及考核模式从以团队为单位逐渐转变为以家庭医生小组为单元的管理考核模式。同时试点签约家庭健康评估和分层分类管理,使家庭医生与签约家庭之间逐步建立常态、便捷、有效的服务机制,有效提高家庭医生的工作水平。
朱兰负责申报的《基于家庭医生制的家庭健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获得了上海市卫生计划委员会的科研课题立项,围绕家庭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周期、家庭结构和功能、家庭与社会关系、成员健康状况等方面,构建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103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初步指标评价体系。同时通过ipad平板电脑将签约家庭成员健康信息进行整合,基本实现健康风险评估体系与社区健康档案平台数据对接,可为签约家庭动态更新健康信息和调阅既往病史。部分个体健康评估的指标可利用家庭医生制签约后已更新的健康档案数据来自动生成,便于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慢性病综合管理和家庭健康评估等服务,提高了家庭医生的服务效率。中心目前已为200户签约家庭开展了家庭健康评估,并为家庭成员制定了个人维护计划。2012年9月,朱兰在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上进行了专题发言,并荣获第二届上海市十佳医生提名奖、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十四届银蛇奖提名奖。
以人为本,真情服务,不断提高居民依从性和满意度
“服务制胜”一直是中心家庭医生工作坚持的原则和法宝。为了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主动性和综合服务水平,中心多管齐下,通过培训、实地学习、国外进修等方式不断培育家庭医生敬业精神和担当奉献意识,夯实和提高家庭医生综合能力,做居民的健康朋友。
面对社区老龄化及慢性病“井喷”的现状,朱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把慢性病的有效防控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积极探索高血压群组干预管理模式,促使患者更主动地管理自身健康,让千余名高血压患者得到了实惠。目前,此模式已推广至糖尿病、脑卒中等其他慢性病。朱兰曾在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交流,为全国同类社区的慢性病管理提供借鉴,该模式荣获2012年“徐汇区医疗卫生技术奖”。
多想一点、多问一点,多说一点、多帮一点是朱兰始终坚持的工作信条,她的手机里也存有数百名需要特殊关心的患者的电话号码,他们的病情朱兰总是牢记在心,不忘时时提醒。三代源渊的陈阿姨全家对其的感恩,茅老伯胃癌、赵阿姨胰腺癌、张阿姨直肠癌的早期发现,转乘几辆公交车专程前来看病的搬迁居民,一封封的表扬信和一面面的锦旗,都是对朱兰真情付出的最好见证。2013年朱兰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4年荣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
篇5
1基本概念
灾后评估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实施的时间,可分为灾后紧急救援期的评估、持续救援期的评估和重建恢复期的评估;根据评估的内容和详细程度可分为专题的细致评估和全面的粗略评估;此外,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还可分为针对个体的评估和针对群体状况的评估等。传统意义上的评估工作主要是对工作效果的考核与评价,重点关注的是在管理或执行结果方面的评估内容,而在专业技术领域缺少具体的过程评价工具和技术方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和《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快速评估工具》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了规范的相关评估工具和技术方案参考。新形势下的灾后防病工作主要特点是动态监测救灾工作的进展与灾情的变化,及时调整防病策略和防控措施。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操作性强的评估方法和测量工具。基于目前的理论认识和研究进展认为快速评估、需求评估和风险评估是救灾防病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也是卫生应急管理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和依据。
1.1快速评估灾后快速评估是指自然灾害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开展的,以及时了解灾区基本公共卫生状况、分析灾区居民首要卫生需求为目的的、调查内容简洁、现场可快速完成的评估。在开展救灾防病工作过程中,针对某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也可以开展快速评估工作。
在自然灾害发生初期,由于基本通讯设施可能受到影响或灾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往往无法获取第一手灾情信息,需要医疗卫生机构能够通过自身的组织体系,并协调跨部门的相关机构,积极主动的开展评估工作,及早了解灾情,初步掌握医疗卫生机构的损失情况,以及重灾区灾民的生存状态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情况。对不同自然灾害开展快速评估的优先评估内容有所不同,通过快速评估首先应了解灾区是否需要调遣应急队伍和调配应急物资,其次根据灾情相关信息掌握的情况,可以开展以公共卫生相关需求为主的评估工作,也可以开展以公共卫生暴露风险为主的评估工作。
通常情况下,在救灾防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根据救灾或防病工作的需要,可以适时开展快速评估工作,以动态了解和掌握防病工作效果或对公共卫生或疾病控制关注的专题开展快速现场评估。
1.2需求评估灾后需求评估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各个阶段,通过现况调查或应急监测,快速收集、分析灾情与公共卫生相关信息,确定受影响人群面临的公共卫生危害和潜在健康风险,评价已采取的救灾防病措施的效果,从而提出各阶段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确定优先的干预措施,并进行政策建议的过程。
灾后需求评估是一个对灾情与救灾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过程,其结果是对个体、机构、共同体或社会需求的确定。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需求满足情况及其成因,形成暂时性评估结论的过程,是救灾防病工作的基础。灾后迅速开展灾区公共卫生状况和需求评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信息谬误,摸清灾害的大致影响,识别紧急的、重要的健康威胁,明确公共卫生工作重点和优先顺序,力争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到最急需的工作领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反应过度或不足,在整个卫生应急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3风险评估灾后风险评估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灾害所波及地区的灾情、及其在灾区可能产生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人群健康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一般通过现况调查或应急监测,识别灾害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公共卫生风险要素,描述各风险要素发生的可能胜、后果严重性及其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评价风险等级。根据不同风险要素的等级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卫生部门需要快速并动态掌握灾情、伤情、病情、疫情;快速掌握饮水、食物、生产居住环境状况,包括房屋与公共卫生设施破坏、燃料短缺、人群迁徙与安置、生物媒介与生态环境的改变;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状况,以及这些危害的特征与风险。动态掌握灾害状态下人们的暴露因素、健康行为危险因素、精神心理创伤与其他脆弱性因素等,以及这些因素的分布特征与风险。动态掌握公共卫生干预策略与措施的有效性与剩余风险;医疗卫生救援需求;评估恢复重建卫生学需求,以及医疗卫生系统内恢复重建的能力和所需要的资源。提供客观事实、传递权威信息,以动员人力和财政资源,避免不切合实际的报道或谣言传播的危机风险。
2评估方法
快速评估、需求评估和风险评估工作并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短期行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交义衔接的持续过程。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同阶段,应根据救灾防病工作的需要,选择不同形式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可以相互交义和包含。评估工作的方法具有系统性和多样胜,我们应关注防病相关部门的组织特点,重视评估的目标,找到适合自身的监测和评估方法。
2.1快速评估由于救灾工作的时间紧迫性,灾后开展公共卫生快速评估主要注重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对准确性和细致程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快速评估一般要求在灾后紧急救援期完成,不需详细针对某一卫生学专题而要求全面粗略掌握灾区的卫生状况,一般针对群体而非个体,即多为对灾民安置点而非灾民个体进行调查。
通常在灾害发生后,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包括卫生状况发生极大改变,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快速评估旨在灾害发生后尽快确定灾区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风险隐患,使采取的卫生应急措施与灾区的实际需求尽量相一致,从而有效开展紧急救援期的救灾防病工作。
2.1.1评估对象和方法灾后时间紧迫且人力等资源极其有限,因此快速评估不适宜采取入户(眼篷)逐个调查的方法,评估者应当采取实地考察和知情者(如安置点管理员)访谈的方法。首次现场快速评估的内容应简略易操作。
从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的灾后救援工作实践来看,灾民大规模转移安置是灾民紧急救援期和持续救援期的主要安置方式。因此在灾民安置点开展快速评估能够反映绝大多数灾民的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1.2评估的主要内容由于灾后基本生活状况和卫生条件均发生重大变化,而快速评估的直接目的是在灾害发生后尽快确定灾区最主要的公共卫生威肋、和隐患。因此灾后快速评估需全面了解灾民的居住、食品、饮用水、环境卫生、既往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媒介生物、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灾民健康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于全面了解灾区居民的卫生状况和分析需求。
2.1.3评估的必要准备各地卫生部门日常应熟悉快速评估工作工具,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订,建立评估队伍并开展必要培训,开展灾后开展评估工作的人员和技术准备。灾害发生后,评估人员前往灾区前要携带必要的野外生存装备和物资,注意人身安全。
2.1.4评估结果的使用灾后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快速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评估为依据制定救灾目标与行动计划,并制定灾后紧急救援阶段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因此,评估的结果必须及时呈报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必须尽快地呈报当地政府(救灾指挥部)等相关决策部门,便于其及时掌握信息,制定或调整救灾防病措施。同时,在当地救灾指挥部门的安排下,评估结果可以适当方式进行网络或新闻媒体的,以尽快争取其他地区的物资、人力和财政等资源的支持。
2. 2需求评估根据自然灾害发生后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及卫生应急各阶段评估需求的不同,可以将灾后需求评估分为快速需求评估、详细需求评估、专题需求评估3种类型。
快速需求评估一般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灾区开展的快速卫生评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灾害发生24 h内、3d内和1周内等不同时间段对灾区群众居住情况、饮用水、食品、环境、医疗卫生服务、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相关信息进行快速评估。在此阶段要尽快获得灾区的第一手资料,其及时性要比完整性和准确性更加重要。如仅需要了解灾区大致情况以辅助决策时,采用快速评估的方法既能快速得出结论,也能节省资源。
详细需求评估是指在灾害的紧急救援工作基本结束、灾区居民已经得到临时安置、灾区生产和居民生活秩序开始陆续恢复的状态下,开展的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评估。此种评估与灾后紧急状态下的快速评估不同,时间紧迫性的要求不是第1位,更重要的是根据需要确定评估对象和内容,以发现各种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确定卫生防病工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人群,提高卫生防病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集中安置点、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开展详细评估尤为重要。评估内容要求尽量全面和细致,并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适时调整评估内容、方法和频率,以便动态掌握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变化和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公共卫生威胁。
专题需求评估是指在快速评估或详细评估的基础上,为发现所关注问题的现状、严重程度及主要原因、可能的危害、既往措施的效果等,针对已发现的灾区某项特定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开展的更为深入、周密设计的评估。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的危险因素或危害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例如灾区传染病的暴发风险、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损毁和恢复情况、安置点特殊人群的营养状况、灾后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能力等方面的评估。专项评估针对某项具体的问题开展,一般都是由该领域的专家组织和实施,其针对性、专业性更强,更能发现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灾后的公共卫生评估要求简单、迅速、针对性强。因此,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在保证时效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准确性。评估的频率和范围应依据灾区不同的状况和特征、资源的可利用性等因素而确定。灾后的卫生评估不同于常态下开展的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的决策建议应充分考虑灾区现有的资源状况,重点考虑优先性和可行性。
2. 2. 1需求评估的主要方法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现有信息分析利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和监测等。在实际评估工作中,往往综合采用以上多种方法,相互补充,互为印证,以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具体的方法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组合。根据评估目的、评估的时限要求(快速)、现场状况及评估队伍的力量确定评估方法和抽样方法,组建评估队伍并进行培训,实施评估,撰写评估报告。
评估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确定了评估对象是哪些人群后,要对评估对象进行选择,即抽样。抽样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定性评估方法多采用非概率抽样,以目的抽样为主,即选择能为评估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评估对象。由于定性评估方法注重对评估对象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信息,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一般很少,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随机抽样。快速需求评估中,定量评估方法主要是为了对特定评估对象的总体得出统计结果,需要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
2. 2. 2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需求评估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现场调查掌握波及地区居民和临时安置点灾民对公共卫生基本服务的需求,了解灾区医疗卫生单位因灾受损情况,评估灾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灾情、伤情、病情、疫情,摸清灾害的大致影响;了解饮水、食物、环境和精神心理创伤等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了解灾害状态下人群健康行为危险因素,分析灾害相关健康危害;了解灾区群众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了解医疗卫生系统服务能力,提出公共卫生服务的恢复方式、进度和资源需求等;评价已采取的公共卫生干预策略与措施的有效性,调整工作计划。
2. 2. 3实施需求评估的基本程序(1)评估工作组的成员接到指令后,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现场;(2)评估工作组与地方有关部门联系或会而,通报工作任务,介绍工作组成员组成及分工,获得与灾害类型与受影响地域有关的信息;(3)根据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的结果,进一步明确工作目的和内容,制定初步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机制,及时、高效地开展工作;(4)与当地相关人员组建联合工作组,共同开展现场评估工作。联合工作组可根据需要分设相应的小组,联合工作组应明确各小组及成员工作职责和分工,建立定期/每日例会或情况汇报制度;(5)在开展工作前要召开工作组会议,统一认识,了解事件相关信息,建立组内工作机制。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6)检查现场工作所使用的相关设备、物资的种类和状态,并掌握使用方法;(7)在已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对事件开展评估调查。每天评估结束时,应进行简短的小结会,及时交流各小组工作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探讨对策和下一步的工作,合理调整评估组内部分工和职责等;(8)将每日工作简报及时上报或反馈相关部门。如发现重大线索、异常情况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时,要随时报告;(9)评估结束后,迅速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完成事件初步评估报告,并以书而形式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反馈调查结论和建议。整个评估结束后的2-3d内应召开工作汇步民与讨论会。
2. 2. 4评估结果。评估结果跟评估目的密切相关。利用文宇和图、表等形式描述评估结果,点明问题,突出重点。结果描述可分为以下几部分:(1)分析灾后的健康相关风险:主要描述灾区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和营养、环境卫生情况,媒介生物密度和分布、影响重点传染病发生的主要风险、传染病风险评估,灾后脆弱人群(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儿童、老年人、孕产妇等)的数量及分布;(2)分析灾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需求:主要描述灾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现状、安置点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现有的卫生防疫力量及分布等,灾区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特殊人群(孕产妇、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以及灾区群众的健康卫生知识需求;(3)综合分析灾后医疗卫生优先工作重点:结合灾后的主要健康相关风险,灾区人群的脆弱性分析、以及现有卫生服务能力的差距,分析当前最急切和最重要的卫生需求,提出优先工作领域和实施步骤;(4)评估医疗卫生系统灾后重建的资源需求。根据现有医疗卫生系统的服务能力(包括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病能力)和拟达到的重建目标之间的差距,确定需要进一步补充的人力、物资和资金等支持;(5)讨论和初步建议。总结评估的主要成果和灾后医疗卫生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讨论灾害发生后的最大需求和健康问题,指出灾后医疗卫生工作的策略和措施。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卫生应急工作能力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也可描述评估的局限性及数据的用途和解释。
2. 3风险评估在重大自然灾害预报后,或重大自然灾害及事故灾难等发生后,应对灾害或灾难可能引发的原生、次生和衍生的公共卫生危害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2. 3. 1风险评估过程和方法灾后风险评估是对灾害发生后可能导致公共卫生危害或人群健康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通常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风险评估中的定量程度受多重因素影响,如评估资料的可用性、评估时限要求、风险问题的复杂程度等。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尤其是在灾害发生初期掌握资料比较有限,对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尚无系统、全面的认识时,定性风险评估可能是唯一的选择。需要强调的是,一个设计良好的定性风险评估的结果,比用质量差的数据或错误的方法所进行的定量风险评估所得出的结果更加准确。
灾后的风险评估工作应该动态开展,即随着灾情和救灾工作的发展和获得信息的变化而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的过程应有良好记录,同时应对风险评估结果和建议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并对风险评估工作开展评价,不断促进风险评估结果的利用和风险评估能力的提高。
2.3.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根据需要评估的风险问题,发现和确认需开展风险评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威胁,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是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基础。风险要素包括影响事件发生可能性或后果严重性相关的事件发生情况和对疾病的科学认识,以及相关的事件背景。
风险要素的资料收集方法: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事件发生情况的信息;二是系统查阅文献资料,提炼最佳证据;如果关键要素缺乏文献资料,可以咨询专家团队获得专家意见。
对于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识别时应重点考虑下列内容:(1)灾害或灾难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数、影响范围等;(2)灾害发生地特别是受灾害严重影响地区重点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情况;(3)灾害或灾难对重点疾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或带来的变化;(4)灾害或灾难发生地对此次灾害或灾难的应对能力(包括灾害或灾难对原有卫生应急能力的影响),以及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5)灾害或灾难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对疾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列举并描述各种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
2.3.3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基于风险识别的结果,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进行分析,并同时考虑防控措施以及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2. 3. 3. 1可能性分析在可能性分析过程中,通常主要依据风险识别中获取的监测数据或既往文献资料,分析并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专家判断时应充分利用风险识别中所获取的全部信息。目前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分析多采用定性评估方法,事件发生可能性一般用几乎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极不可能进行描述。
当监测数据不足或既往文献资料不够充分时,则采用专家集体讨论的形式,形成统一的研判结果。如果专家意见不一致,可以根据少数服从多数或以权威专家意见为准的原则。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德尔菲法征集汇总专家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研判意见。
当研判事件发生可能性存在困难时,可以根据风险识别获取的资料,由专家根据致病因子的特征(如致病力、传染力等)入手,依次列出相应的影响因素和关键环节(如传播机制实现的程度、易感人群等),画出逻辑流程图,确定不同环节发生可能性所使用的资料及判断原则,逐一确定每个条件发生的可能性,再对不同条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合并。
2.3.3.2后果分析突发事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同严重程度的影响:包括不同人群的健康损害(发病、重症、死亡),干扰正常社会秩序,造成经济损失等。同一事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情形下发生,如某传染病类突发事件发生时某地正在举办大型活动或刚刚经历过重大自然灾害等,其造成的后果也会大不相同。因此后果分析时,要考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在不确定性比较大的情况下,应更加关注具有潜在严重后果的情形。在特定的舆论影响下,同一事件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的影响亦可能发生变化。
后果分析应考虑以下方面:(1)考虑事件的直接影响,如某传染病暴发导致的健康损害;因采取防控措施导致的影响,如采取禁止正常旅行和贸易措施等;(2)不能忽视间接影响,如卫生系统全负荷应对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能影响其他常规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采取关闭学校措施对学生家庭的影响;媒体舆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等。
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一般用极高、高、中等、低、极低等进行描述。
2.3.3.3不确定性分析在风险分析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数据或资料不充分,而涉及到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认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于准确理解并说明风险分析结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对于那些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时所使用的数据或资料,应注意分析其来源及其可靠性。在最后的风险评估结果中,要对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描述。
篇6
关键词:农户、健康风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商业健康保险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仅拥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疗资源,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拥有和使用的医疗资源更加缺乏。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而农民自我支出的医疗费用却不断上升,特别是慢性病、重大传染病等农村家庭难以承受的重大疾病,严重影响到家庭支出水平和福利水平。
农户健康风险分担体系由家庭储蓄、社区互助、国家社会保障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等四部分构成。大部分农户风险能力低,遇到重大疾病时家庭经济很容易遭到破坏,导致“因病致贫”和“因贫致病”等社会问题。社区互助虽然是一种有效的非正规风险分担方式,但由于互助金额有限,对重大疾病患者只起到心灵上的安慰作用;2003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解决农民医疗问题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广覆盖、低保障的特点在重大疾病上的作用非常有限;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投入少,而农民对商业保险缺乏了解或者由于观念上的偏见,导致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的交易成本高,发展缓慢。可见,现有健康风险分担体系的缺陷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如何提高农户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完善健康风险尤其是重大疾病风险分担体系,将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在现有文献中主要是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效率和存在的问题、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商业保险在农村的地位研究,没有给出商业健康保险在国家现有保障体系下的发展模式。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户现有的健康风险分担体系特点及各种途径之间的关系和改善方法进行研究。
二、农户健康风险分担体系现状
有效的健康风险分担体系是在一定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基础上,逐步降低农户“因病致贫”和“因贫致病”恶性循环的发生率。作者利用在湖南省浏阳市石江村所做的42家农户的调查资料(包括访谈记录、调查问卷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长沙分公司的调查访谈记录等对农户健康风险分担机制的特点和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开况等进行描述,分析健康风险分担体系中各部分的优势和劣势,为健康风险分担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证基础。
石江村位于浏阳市北部山区,2007年纳入浏阳市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村,近三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均超过92%。现有常住居民2886人,2008年人均居民年收入3800元。浏阳市2008年新农合筹资方案是农户每人交纳20元,各级财政每人补贴80元,每人筹资总额100元。2008年该村参与新农合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以和调查中发现,新农合为农户医疗费用分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户获得的补助是其缴纳费用的三倍,为参合农户补贴近35%的医疗费用,尤其对于一般疾病补助比例达到70%。但是在重大疾病方面,新农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薄弱。表3和表4是对石江村2008年重大疾病情况的统计。
可以看出,医疗费用较高的患者大部分是在市级及以上医院治疗,根据《浏阳市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医、报销指南》,乡镇医院、浏阳市级医院、长沙市级医院和非定点医院的补助比例依次为70%、55%、35%和20%。遇到重大疾病时,农民不得不选择医疗费用高而补助比例低的大型医疗机构,即使在补助比例相对较高的乡镇医院,实际补助比例也大幅下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灾害性卫生支出比例,即以卫生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不超过40%为基础,2008年得到新农合补助前,达到灾害性卫生支出的家庭14户,得到补助后达到灾害性卫生支出家庭有10户,占总户数的1.43%。可见农户遇到重大疾病时,大部分医疗费用得自己承担,巨额医疗费用没有因为新农合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商业健康保险补助项目全面、比例高是解决重大疾病的有效方式。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康恒29种重大疾病终生保险为例,购买一份保额为15000元的重大疾病保险,按30年交费,每年的费用300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是可以接受的,发生重大疾病时医疗费用以25000元计算,新农合补助4000元,保险公司赔付15000元,农户自身承担的费用就只有6000元,规定的29种重大疾病,基本覆盖农村前十位死亡疾病。但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的投入少,市场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定位的缺陷。保险公司将城镇市场作为主要经营对象,农村市场不成熟,对农村市场不重视,而且农村保险纠纷大于城市,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发展业务的成本很高;农村人群分布广而且分散,保险公司没有在农村设置专业的经营、管理机构,不能有效的对客户进行了解与监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远大于城市;其他保险和新农合的挤出效应,保险作为一种选择性的非必需生活支出,部分农户即使购买保险也是优先考虑农业保险和财产保险,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得不放弃次要的健康保险,也有农民认为参加了新农合没有必要购买健康保险,实施新农合后,石江村的商业健康保险投保率降低了5%。
第二,农民风险意识淡薄,缺乏保险需求。石江村13%的农户正参与或者曾经购买过商业健康保险,有47%的农户有意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但不购买的原因中对商业健康保险不了解的占30%、不方便投保的占36%、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占12%、对商业保险公司不信任的占22%,所以经济能力不是约束商业健康保险参合率的主要因素。很多农民风险意识不强,患病后觉得不妨碍基本劳动或者明知有病却存在侥幸心理而不治疗,小病积成大病,到发现时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严重后果。调查中一位20岁的青年在外打工,平时偶尔的头痛觉得没关系,一次工作中突然晕倒后,到医院检查便是脑肿瘤晚期,全家为其治病已经倾家荡产,但还是不幸死亡,整个家庭不仅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精神上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农民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强以及部分农民不信任保险公司成为阻碍商业保险在农村发展的一道巨大屏障。
医疗救助在农户健康风险分担体系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对五保户、特困户的福利政策。救助资金不足导致救助水平偏低是制约其作用的瓶颈所在,石江村总人口为2886人,但每年到救助的只有4人,每人次1000元。而且很多农户甚至没有听说过医疗救助政策,说明政策的宣传不到位,甚至有村干部将救助名额留给自己或者亲朋好友的腐败现象,所以医疗救助并没有达到其预期效果。
社区互助是农户遇到重大疾病时的一种非正规的风险分担方式。当遇到重大疾病时,亲朋好友前来看望,给予一定的无偿经济帮助或赠送营养品。一个普通农户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可以筹集到800元左右的资金,但不包括向亲朋好友借款,借款只是在时间上缓解经济压力不能实质上解决经济压力。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等正规健康风险分担机制由于资金缺乏、农村需求大等原因只能解决部分问题的情况下,社区互助成为缓解贫困农户遭受冲击的一个非正规途径,但其效果有限而且短暂。
现有健康风险分担体系下,农户的健康风险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仍然有很多农民面临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的风险的冲击。第三次全国卫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慢性病率高达12.06%,慢性病的治疗费用高而且在农户不注意防范的情况下易转化为致命的重大疾病。所以现有农户健康风险分担体系急需得到改善。
三、结论与建议
重大疾病的发生是导致农户“因病致贫”和“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在现有约束条件下,短期内不能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只有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效率,加大医疗互助的补助内容与资金管理,加快商业健康保险进入农村市场的步伐,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是我们当务之急。
第一、提高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从源头降低重大疾病发生率。政府加强基础卫生服务建设,加大疾病风险尤其是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对常见疾病有一定了解,将重大疾病防范于开始阶段;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据调查发现90%以上的农民不会定期进行身体检查,这不仅与农民的健康意识低有关也与政府的引导相关,体检能帮助患者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政府为农民提供体检服务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第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效率,不断完善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新农合是政府一项福利政策,但政府财政补助金额不能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这就要求新农合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运行效率,引进精算技术人员,降低新农合资金囤积率;提高服务水平,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文化水平低,由于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政策解释不到位,报销程序效率低下,致使农户反映强烈,工作开展成本提高;降低新农合实施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与管理,防止乱用药、用贵药的现象,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第三、建立医疗互助专项基金,扩大救助范围。医疗救助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缺乏,政府可以从上一年度新农合盈余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增加救助金额和救助对象;对贫困患者实行不定额补助,使患者自身承担费用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时加强宣传和资金的监管,防范干部因公肥私的腐败行为。
第四、以政府为导向,加快发展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政府对保险公司开发农村保险市场进行税收减免政策,加强各项法律法规建设,减少农村保险纠纷的发生,减轻保险公司开发市场的压力,提升市场开发信心;镇府、村委会与保险公司合作,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保险公司的专业优势相结合进行宣传,增强村民的保险意识,为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提供市场保障,降低农村商业保险的宣传销售成本;商业保险公司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开发适合农村的健康保险险种,建立以养老保险、农业保险等现有农村保险打包销售的策略,带动健康保险的市场需求,前期在不亏损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价格,占据市场份额,参照企业团体业务,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村民小组实施团体投保业务,扩大影响力,同时保险公司应提升保险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品牌,销除农民对商业保险的偏见。
参考文献:
[1]朱俊生、庹国柱:《商业健康保险和农村健康保障》,载《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4)
[2]刘祚祥:《农户健康风险分担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述评》,载《经济评论》,2008(4)
[3]马敬东,张翔,张亮:《贫困农村地区慢性疾病患者家庭的健康风险评估》,载《中国卫生经济》,2009(2)
[4]高晓巍、左停:《农村社区互助与农户生计安全》,载《广西社会科学》,2007(6)
[5]郭玲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措施研究》,载《河北农业科学》2009(13)
[6]李华、张志元、郭威:《完善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思考》,载《人口学刊》,2009(1)
[7]莫秀蓉、蒋永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模式创新探析》,载《华东经济管理》,2009(6)
[8]朱海燕、王立东:《浅议商业健康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载《商业研究》,2009
篇7
关键词: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医保支付
一、健康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新的疾病干预模式,从疾病治疗向事前预防、事中治疗、事后康复的全过程管理转变,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鼓励医患双方主动采取疾病防控措施,从源头上遏制医疗费用增长。据估算,每投入1元用于健康管理,就可以节省约4.5元的医疗费用支出。这说明在健康管理方面投资可以起到良好的节约医疗费用的效果。同时,如果能够在基层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避免慢性病患者涌向大医院从而产生额外的检查及药品费用,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因此健康管理模式出现后,对医疗保险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许多保险机构都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健康管理,并使之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较晚,但从医保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健康管理,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探索的方向。我国多地也已开展对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的探索:2006年,镇江市对参保人员实行规范的门诊慢性病管理,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开始关注健康管理的最早探索;2008年,青岛市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初级体检、健康教育、医药费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09年,北京市将“知己健康管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11年,太仓市医保部门支持配合人保健康公司,把“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理念引入了大病保险;2015年,天津市将符合规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以上探索为我国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过我国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的制度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二、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必要性
(一)顺应国家政策的引导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健康管理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而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与健康服务资金供给的政策安排,相应的支付政策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二)符合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
自1998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医疗保险改革是我国医疗改革成效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保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背景下,创新完善医保管理制度成为下一阶段医疗保险改革的重要任务。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以支付疾病住院治疗为主,如果医保基金支持健康管理服务,既可以盘活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又可以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从世界主要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从单一的医疗保险发展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健康保险是医疗保险的必然趋势。因此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符合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可以促进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变革。
(三)满足群众现实的需求
积极对“未病”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是群众的现实需求。在对南京市某社区600名老年人的调查中,561名拥有社会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中有539人希望医保支付健康管理服务。在对上海市403名社区医务人员的调查中,认为相关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应该纳入医保的占50.2%。上海市闸北区是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试点地区,闸北区在高血压患者人群中实施中医健康管理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发现尚未与医保制度衔接不利于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推广。因此,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是急切的现实需求。
三、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价值
在我国,“治未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健康管理理念和方法,“治未病”不仅是我国中医学思想宝库的瑰宝,也是健康管理的具体实践。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同时,中医“治未病”根据五脏调节、四时养生、体质调理的中医理论和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实践,在提高健康水平、避免疾病发生和减少疾病伤害等方面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快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核心就是探索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病防复”,这与现代健康管理“事前预防、事中治疗、事后康复”的做法完全一致。时至今日,国外仍然在对健康管理的技术进行探索,而我国传统医学中早已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技术层面都是对健康管理学科的重要贡献。然而在制度层面,我国的健康管理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我国医疗保险对健康管理进行探索的时候,应当重视中医“治未病”这一宝贵财富,发挥理论和技术层面的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制度。
四、健康管理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思考
(一)医保支付应从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起步将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应当从社区起步。这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健康管理的职能,是中医“治未病”的第一线。近年来,为了加强基层卫生力量,我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医疗条件和能力开展健康管理,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中就包含中医体质辨识的内容,方便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最关键的是,社区就诊便利、成本低廉,能够降低总体医疗费用支出,便于医保介入。因此应当将中医“治未病”项目列入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范围,并且由医疗保险提供保障,以便让社区居民享受中医“治未病”服务,同时又达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二)利用个人账户支持健康管理服务
一直以来,我国医保个人账户使用情况的监管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部分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资金积累较多,存在与定点零售药店合谋违规使用个人账户的资金“购买”生活用品等情况,既造成了医保资金的流失,还无助于参保人员健康水平的提高。将中医“治未病”纳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可以使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引导,引导参保人员将个人账户用于中医“治未病”服务,从而使参保者对自身健康负责,加强对疾病的预防从而能够最终起到节约医保基金的作用。同时也方便患者在康复阶段通过个人账户继续使用中医“治未病”服务,避免病情出现急剧恶化,同样也有利于患者和医保基金。
(三)采用参考价格法制定个人账户支付标准
在目前我国的医保管理制度中,为一个医疗项目制定支付标准之前,先要制定这个项目的价格。而对于中医“治未病”这种健康管理服务而言,其价格制定较为困难。为了避免陷入这一困境,可以借鉴德国的参考价格体系。参考价格体系原本含义是指在药理学或治疗学上具有相等作用的一些药品中,选择其中最低价或平均价作为参考标准,确定该价格作为该类药品的报销标准,如果患者所选用的药品价格超出了这个参考价格的标准,其差额将由患者支付。通过综合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项目的收益、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医保政策的导向等因素为中医“治未病”项目制定相应的参考价格,作为支付标准。参考价格体系既能够支持参保人员享受中医“治未病”的服务,又能控制支付成本,同时把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价格的形成交还给市场,而医保又可以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将按人头预付作为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方式
美国健康管理模式成功的基础在于按人头预付的补偿模式,这是因为按人头预付方式的激励机制与医疗体系的健康管理功能相吻合。一方面,人头预付方式可以激励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行为,促使医疗机构采用中医“治未病”等适宜、高效、廉价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无病时主动预防、小病时积极诊治、治愈后跟进康复,能够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在按人头预付的情况下,医疗机构能够获得的医保资金与在本机构注册的参保人员数量挂钩。为了吸引居民在本医疗机构登记注册,医疗机构会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提高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效果,而不是推诿病人的方式降低成本,真正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因此医保统筹基金应当采用按人头预付的方式,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重视提供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并且运用各种手段来监管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确保服务的质量。
(五)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创新作用
篇8
州
师
范
大
学
2020
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考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
843
考试科目名称:
健康管理学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愈后防复
2.
理想危险度
3.
脑卒中
4.
心身疾病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不属于中医养生理论中“饮食养生”推荐方法的是(
)
A.
忌食荤腥
B.
食量适中
C.
食宜清洁
D.
食不可偏
E.
因时而食
2.下列对于基本卫生保健的含义理解有误的是(
)
A.必不可少、人人都能享有和充分参与的
B.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C.各级政府组织参与卫生保健的有效形式
D.最初级的卫生保健组织,是卫生系统的低级部分
E.技术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人们乐于接受的
3.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
)
A.增加个人和人群的健康知识
B.增加个人和人群对改变行为的信心
C.转变个人和人群的态度
D.改变个人和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
E.提高个人和人群的健康意识
4.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块包括(
)
A. 问卷、危险度计算、健康管理方案
B. 健康档案、危险度计算、健康管理方案
C. 问卷、危险度计算、评估报告
D. 健康档案、危险度计算、健康管理效果评估
E. 健康档案、健康管理方案、健康管理效果评估
5.不属于健康档案中以预防为向导记录内容的是(
)
A.健康体检
B.预防接种
C.危险因素评价
D.危险因素筛查
E.随访服务
6.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
A.肝炎
B.血脂异常
C.高血压
D.糖尿病
E.肥胖
7.不属于肥胖干预的主要措施的是(
)
A. 手术疗法
B. 必要时使用药物
C. 控制总能量摄取
D. 增加身体活动量
E. 行为疗法
8.关于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约定疾病的发生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
B.以因约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引发护理需要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的护理
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险
C.以约定医疗行为的发生为给付保险金条件
D.保险金的给付条件与疾病诊断不直接相关
E.以因约定疾病或者意外伤害导致工作能力丧失为给付保险金条件
9.如果某评估对象未来5年内的糖尿病发病绝对风险为11%,可以理解为(
)
A. 在未来5年内,在与该评估对象同年龄同性别的100人中,有11人可能会患糖尿病
B. 自即日起,在与该评估对象同等风险的100人中,有11人可能会患糖尿病
C. 该评估对象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在低危险范围
D.100人中有11
人是高危人群
E. 在未来5年内在与该评估对象同等风险的100人中,有11人可能会患糖尿病
10.
某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的200名观察对象中40人在两年内罹患糖尿病,非肥胖组400人中仅有20人在两年内患病,则可得出以下结果(
)
A.以糖尿病为观察结果,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值比为4
B.以糖尿病为观察结果,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相比发病相对危险度为4
C.以糖尿病为观察结果,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值比为2
D.以糖尿病为观察结果,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相比发病相对危险度为2
E.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患糖尿病的风险高2倍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循证医学实施的步骤包括(
)
A.提出问题
B
.收集证据
C.评价证据
D.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
E.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临床决策水平和医疗质量
2.关于“治未病”的核心要点包括(
)
A.未病先防
B.已病早治
C.既病防变
D.辩证施养
E.愈后防复
3.属于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是(
)
A.遗传因素
B.体力活动不足
C.饮酒
D.血脂异常
E.膳食因素
4.属于健康管理近中期效果评价的指标是(
)
A.生活质量指数
B.信念持有率
C.健康知识均分
D.行为流行率
E.干预活动执行率
5.关于健康风险说法错误的是(
)
A.危险度的计算是基于对慢性病和前期暴露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基础上得出的
B.理想危险度是将所有前期暴露因素修正到目标水平计算得出的危险度
C.目标分值是根据受评估者在问卷上报告现在健康状况计算得出的
D.健康年龄是与其健康指标的数值相同的男性或女性人群的平均年龄
E.评估分值是假设受评估者成功实现了所有建议其做的改变后计算得出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请简述心理咨询的4种技术。
2.
请简述健康管理的两大科学基础。
3.
请列举健康信念模式的各理论维度,并对各维度含义进行阐述。
4.
请简述健康管理常用服务流程。
五、案例题
(50分)
某大型企业在职员工1500多人,男多女少,平均年龄35岁,60%以上职工吸烟。工作方式以久坐为主,公司提供自助餐,品种较丰富,荤菜为主,油盐较多。企业医务室保存的员工体检资料显示:近几年企业员工体重增加明显,高血压、高血脂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请根据该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请简述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说明该企业员工存在的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10分)
2.针对该企业员工高血压检出率逐年上升的趋势,您建议开展哪些健康指导?(10分)
3.针对该企业的员工,预防高血压可以采用的传播材料有哪些?(10分)
篇9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而运用信息和医疗技术在健康保健和医疗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就形成了“互联网+健康管理”的模式。
鉴于健康管理在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各类健康管理APP纷纷诞生,国内从事健康管理APP开发的企业已达到500~600家。但是这类APP的生存却并不容易,真正成功的应用还需要在垂直领域深耕细作。只有让用户真正体验到个性化健康管理的价值,并且将线上线下健康管理相互融合,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帮助健康人群及亚健康人群建立有序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状态,远离疾病。
健康管理的巨大市场潜力
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幸福的首要前提就是身体健康。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管理的意识也在迅速提高,健康管理行业迅速获得了生存的土壤。就在这几年中,我们看到涵盖了常规体检、预约挂号、健康指导、心理咨询、建立健康档案等诸多领域的健康管理产业,成为当下国内医药健康领域的一个投资热点。
但健康管理绝对不是“体检+指导”这么简单,更多人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管理服务,也就是需要更高层次的个性化服务。特别是我国大量的亚健康人群。据介绍,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是各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人口中只有15%的人群属于健康,15%的人群属于疾病,70%的人群属于亚健康,目前亚健康人口已超过9亿。全国16个省、直辖市区内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调查发现,城市人口亚健康的平均发生率是64%,其中北京为75%左右,上海和广东为73%左右。亚健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劳动生产力的下降、慢性病的增加和医疗费用的增长,这不仅是个人与社会经济和健康资源的损失,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如今,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在解决温饱之后,保健意识日益增加,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长期形成的“生病就医”的医疗模式逐渐被打破。该行业的市场规模甚至达到600亿-800亿元,关注健康、重视生活行为方式的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健康新思维正在逐步形成, 健康管理正面临适应健康新需求的多种挑战。
比如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产阶层”正在形成。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每年交纳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来换得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而国内众多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其中主要原因是健康管理师的缺乏。据悉,中国13亿人口中,目前只有不到1万名健康管理师。我国健康管理服务比率低至十五万分之一,也就是15万个国人才配有1个健康管理人员。但目前美国已有33万专业健康管理师,他们工作在不同机构,比如社区、养老院、康复中心、医院等。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7个人享有健康管理服务,这也使得健康管理师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家喻户晓。健康管理师可以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比如健康管理师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后,根据既往史、家族史、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规律、当前的身体特征等,为客户建立基础健康档案数据库,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合理膳食、营养素补充和医疗通道。
健康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健康管理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我国对健康管理师的缺口很大,90%以上的人群根本无法享受到正规的健康管理服务,但是社会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却在迅速增长,如何来满足市场巨大的需求?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将传统的健康管理模式延伸到线上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也为百姓科学管理健康提供一种全新的具有。于是,“互联网+健康管理”就获得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移动APP助力行业发展
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不仅改变了了人们的通讯、购物和娱乐习惯,也使广大用户逐渐开始应用健康管理软件来培养成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由此也就促进了健康管理行业中众多的APP的诞生。当然,众多健康管理APP的产生也与我国的国情相关。比如前述的慢性病人群增长,以及中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紧张,依靠现有的医疗条件无法对这些人群进行科学管理,所以健康管理的市场才会如此被关注。
根据笔者统计,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移动端健康管理APP大多集中在慢性病管理监测、预约挂号、诊前导医诊后回访、咨询问诊等模块。主要的APP种类包括医生工具类、单科疾病领域、自诊问诊平台、患者平台和医生点评、医联平台、医药电商平台、健康数据记录(软硬件结合)、健康指导、健康传播类等等(表1)。
目前,移动医疗市场中的健康管理APP非常受中国用户欢迎。很多APP不仅实现了手机问医、手机挂号、手机病历、手机支付、健康测试等功能,更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多种健康管理服务。当然,很多医院也非常乐于将健康管理类APP与自身的服务联系起来,因为这些应用能够将更多的智能手机用户及中高端家庭用户与医院联系在一起,通过科室介绍、在线咨询、预约挂号、消息推送等功能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私人问诊服务,迅速提升医院的服务品质与品牌形象。
以“春雨掌上医生”为例,截止到2015年7月份,“春雨掌上医生”已拥有6500万用户、20万注册医生和7000万条健康数据,每天有11万个健康问题在春雨医生上得到解答,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医患交流平台。39健康网刚刚推出的“就医助手”也完成覆盖全国99%的三甲医院、内设3万家医院、汇聚近万名专家医生优质号源,具有随时随地提供咨询、帮助患者预约挂号等便利。
“春雨掌上医生”创始人张锐曾表示,移动互联网作为开放平台,优势在于为所有人创造了平等的机会。根据Cube Labs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有62%的内科医生使用平板,50%的医生会将平板用于临床诊断,71%的护士在工作中使用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在医护人员中已达到一定的普及。而除了在医院里已经具有这种基础,中国拥有全球最大且发展最迅猛的手机用户人群,健康管理需求及习惯多种多样也为健康管理类APP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基础。
据HealthItNow网站数据统计,最近3年,苹果商店里医疗类App销售量上升250%。面对于这庞大的市场人群,医疗App已经成为健康管理行业下一个争夺客源的“战场”。相关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在国内从事医疗APP开发的企业已达到500~600家。
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健康管理类也是所有移动应用的大头。其中在iOS和Android两大平台上,通过审核的健康管理类应用已达到100000种以上。据统计,在过去两年时间内,慢性病患者(31%)、关注健康、健身的人群(28%)和医生(14%)等成为这类APP应用的最大受益者,因为这类App不仅可以改善了患者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还为患者提供了多种疾病预防的方法,并且控制了医疗费用,改善了医患互动和提高患者自主性等。
在垂直领域深耕细作才能成功
近些年来,移动端的健康管理APP数量呈现爆炸性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这类APP来管理“自身数据和状态”。比如很多人用APP监测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每天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自己的心率和血氧水平是多少等等。但是很多人发现其用途并不大,真实的情况是,很多APP仅仅达到提醒的作用,但是数据或者过于简单,或者没有后续的跟踪服务,很多用户真的按照它们的提示去实施身体锻炼计划,所以每天也有很多APP“死亡”。
不过健康管理APP也有许多应用获得了成功,分析该领域中的成功者,就会看到,只有在垂直领域依靠深耕细作不断满足客户的深层需求,且获得了大量线上线下资源的企业,才是这个领域成功的秘籍。
比如作为国内最大的经期管理APP,“大姨妈”的交互界面让女性多种深层心理需求得到解决。“大姨妈”软件内可以记录经期、心情等信息,并通过用户的记录预测经期、排卵期。其中,粉色代表“月经期”,绿色代表“卵泡期”,紫色代表“排卵期”,黄色代表“黄体期”。如果不清楚这些阶段是什么意思,可以直接点击对应颜色的泡泡,会跳到详细的解释界面。“大姨妈”还具有月经病/经前综合征的自测与建议、美容塑身保健贴士推送、社区讨论等功能。最让人惊喜的是,“大姨妈”不仅有女生版,还有男生版,两个版本相互绑定后,就可以共享数据,起到了“爱情护卫者”的目的。
而国内血压管理巨头“木木健康”之所以成功,则是因为对接了智能硬件,让血压数据采集变得简单可行。其中木木血压计采用国外先进医用监护仪方案测量技术,全新示波测定法,智能自动加压,配合阶梯式放气法,测量精准、快速。另外,木木血压计的多种功能也为“木木健康”APP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比如木木血压计支持老版蓝牙 2.1 和新版低功耗蓝牙 4.0,方便各种机型的用户使用,同时还能覆盖Android 和 iOS 用户,电池容量 800 毫安,支持 60 次测量,木木健康获取的所有数据都可以在多设备和多平台上同步,支持一个账户下添加多名家庭成员,家庭内部可以方便的共享查看数据,还有智能提醒功能,子女可以更好的关心父母。
可以发现,“木木健康”的成功正是立足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下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通过软硬件相结合,通过健康数据指数的变化趋势来预警会出现的健康问题,为客户多种隐含的心里需求提供的精准的服务。最近,木木健康产品又在于百度云服务相互联合,打算通过软硬件的深度结合,对用户的血压数据进行云端的智能化存储、管理、分析与导出,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个性、智能、贴心健康的管理服务。
国内最大的在线预约挂号平台――“就医160”的巨大成功则在于整合了庞大的预约挂号资源,且挂号简单、经济、快捷。据统计,就医160在深圳地区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目前已实现深圳地区全部公立医院的号源共享和门诊排班管理,并逐渐成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网络挂号的第一平台。统计显示,“就医160”深圳地区注册用户已经超过900万,每天使用人数超过4万,挂号平台的用户数每天突破百万人次。北京挂号平台日挂号订单接近2万个,上海挂号平台日订单3万,广州挂号平台则接近1万。目前,就医160平台全国已接入5000多家大型医院,医生资源33万,实名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累计服务人次1.5亿,平台日均服务人次100万以上,预约挂号移动终端用户占比达到70%以上。
而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领域,“康康在线”的崛起则源于其将体检报告的远程查询、解读和数据分析做好,将检后健康管理真正落地。目前,康康在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用户只需要免费安装康康在线APP,输入医院体检号,就可以直接查询在医院的体检报告。同时,不少智能穿戴设备厂商主动与康康在线达成合作,用户的健康数据可即时上传至APP,用户可通过APP智能管理健康档案,分析健康数据,得到个性化的运动、饮食等健康管理方案。
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健康管理类APP的发展又如洪水来袭。笔者曾经下载过近200款健康管理类APP,手机内存一度爆满。然后,最后近99%被清理出去。最简单的原因,注册时没有验证码的有之,频繁闪退者有之,界面粗糙者有之,长久没有更新运营者有之。可以说,大浪淘沙存留的少之又少。“大姨妈”、“木木健康”、“就医160”、“康康在线”等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将视野固定在垂直领域,且在垂直领域依靠深耕细作不断满足客户的深层需求,也就造就了一个个传奇。
企业应关注APP政策管理走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在医院之外的健康管理类的APP系统也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健康管理类App是移动医疗模式的重要载体和用户窗口,也受到了集体的重视。但是与此同时,针对健康管理类的APP的风险也正在不断累积。特别是健康管理APP引起的误诊、医患纠纷如何界定处理,是移动医疗企业面临的专业与法律风险。医疗行业是一个谨慎特殊的行业,专业性强,风险大,纠纷多。虽然移动医疗APP看似便利,很多都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属于是“隔空看病”的一种,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这种模式仍然对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隐患。
从法律层面,美国已正式确立了FDA对医疗类和健康管理App的监管。2011年7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颁布《移动设备医疗类APP管理草案》,并由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特别是标签、宣称、广告等口头或文字描述中有疾病诊断、治疗、疾病预防等用途的App都被纳入管制范围。比如移动App开发者和运营商都严格遵守HIPAA法案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监管政策。目的是保护患者信息的隐私,维护员工、客户和利益相关方数据的完整性。如果开发者没有办法在技术上满足HIPAA法案的要求,可以通过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接口,将信息存储在符合HIPAA法案要求的云端,这也极大地降低了开发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10
前不久带着这些疑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邀请专家和媒体代表,走进百年企业李锦记,围绕食品安全这一全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针对传统调味品展开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对话。
注重口味的中式菜肴
促使调味品产业迅速发展
几千年来中国流传着:百姓居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大约在3 600年前我国就有了五味之说,即甘、咸、苦、辛、酸,最初记载豆麦酱的是西汉人史游的《急救篇》中有“芜荑盐豉醢酢酱”,东汉有“正月可作诸酱。至六七月之交,可以做清酱”的记载,唐朝酱油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调味佳品。1 300年前,制酱技术传到了邻国日本,大约在1 000年前,酱油一词出现,大约在200年前出现的老抽、生抽,成为酱油最早功能分化的标志。10年前,出现了蒸鱼豉油,标志着功能酱油的出现;5年前中国酱油每年产量已经达到了500万吨,占到了调味品行业的50%。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广东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孙远明教授这样讲述着调味品酱油走过的历程。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高速发展。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9 551.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24%;与2011年相比,同比增长21.7%,成为中国工业经济整体下行压力中重要的支撑板块和拉动内需的主体。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也有了显著改善,趋于稳定,处于有序、可控、积极向好的态势。
自古以来,我国注重饮食尤其是菜肴的口味,这其中调味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调味品在烹饪、饮食和食品加工中用于调和滋味、气味并具有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我国目前调味品生产企业有3.8万家,总产量1 000万吨,总产值1 300亿元。从农田到餐桌调味品的食品安全和管理至关重要。
从“神十”带上的调料
看食品科学化至关重要
李锦记的四川风味麻辣酱,蒜蓉辣椒酱、香辣酱、番茄沙司、泰式甜辣酱、豆瓣酱6款酱料产品被带入“神舟十号”成为航天食品。这些酱料与大众餐桌上的酱料并无本质不同,特殊之处在于:一要适应太空环境的特殊包装,二是在太空环境中,人的味觉会有一定的变化,所以根据要求对酱料的口味作适当调整,以满足航天员口味变化。李锦记酱料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惠中表示,航天中心对航天食品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食品安全和适合太空环境使用是先决条件。从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到,食品科学必须走进我们的生活。
当然,无论科学怎样发展,传统工艺的保留是保持风味的重要环节。很多酱油由于添加了增鲜剂变得很鲜,淡化了做酱油必须放盐的环节。但其实盐仍在其中,人们不知情地会过多地放盐,所以吃完这样制作的食品后感到很口渴。
尽管食品工业在进程中有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但有一点必须承认,食品工业化程度对人类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功不可没。典型的事例为,英国科学家对1934年至2010年英国家庭烹饪时间的变化进行了一次统计发现,1934年英国家庭主妇每天做饭时间需要2.5 h,1950年需要1 h,1970年为30 min,1999年为15 min,2010年只需8 min。食品工业的革命和进步,使得英国家庭赢得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她们可以去享受娱乐、读书等生活。
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有贫困人口需要解决基本的吃饭;一部分需要吃好的问题;共同面对的食品安全问题;3.5亿人面临慢性病的危机,吃出健康的问题。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食品科学的支撑,任何想回到老牛拉车耕地、大粪施肥时代的想法都将养活不了如此众多的人口。
食品科普知识的不足
导致对食品安全问题认知上的偏差
很多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可能还会清晰地记得,很多孩子吃塔糖来驱除肚子里的蛔虫。1988年杭州孩子各种虫的感染率还高达76%,2009年已经降到了1.1%。是什么原因?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教授明确指出:“是农田不再使用大粪施肥,改用化肥的成果。”食品生产基地化的供应、中央厨房集中化的加工、连锁化的经营是食品科学化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