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艺术教育

篇1

艺术教育在当代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有着重要意义,中华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依靠教育的背景,艺术教育更应该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艺术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艺术教育中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艺术教育;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一、艺术教育传承的重要性

(一)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我国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和文学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文化是哲学,因为哲学是探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哲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事物的理解方式和处理方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怎样在当前的社会中继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塑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于教育,所以,需要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大力宣传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从中汲取优秀的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大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创造力。

(二)建设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党的十报告中提到需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高校平台进行宣传传播,逐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材中,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相融合。利用高校文化传播的平台对传统文化传承,完善高校文化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此一来,大学生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而且有助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培养专业人才,共同构建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

二、艺术教育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一)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来屹立不朽的根源,因此它也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一个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倡导的“中国梦”宣传紧紧相关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展示出中国梦的内涵,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强大的爱国责任感。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根基,通过宣传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可以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除此之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都有深远的意义。

(二)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根据艺术教育独有的教育方式和特点,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规划教学内容,把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做到井然有序,突出重点,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校教育课程建设上,可以对课程体系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更深的层次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重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内涵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后能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接班人。除此之外,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拓宽艺术教育的领域,可以结合我国多民族特色文化进行艺术教学,把各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课程中来,比如,可以在课堂中展示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地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地方特色戏剧等等,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丰富和完善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体系。

三、完善高校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质量

(一)规范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育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领导者,艺术教育质量和水平高不高,取决于教育的师资力量够不够雄厚。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队伍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来看,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对教师定期实施艺术教育培训,从而促进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能够有更好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来看,建立优秀的传统文化名人课,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研究者等等,邀请名人来亲自讲解传统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文化传播的质量。除此之外,可以在高校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邀请优秀的高水平的专家型教师进行讲授,把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相融合,对广大师生产生影响和示范带头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二)建立传统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在教师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学评价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监督手段,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艺术教学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不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非常重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测评,定期开展监督工作,对优秀讲师进行奖励,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它能够体现出艺术创造者的思路和其想表达出的情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的展览馆,充分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让学生在参观和展览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此外,在科技不断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和宣传,将传统文化通过数字网络进行传播,吸引大众目光的同时,可以将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融入创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的传承,我们需要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服务社会。高校需要贯彻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拓宽艺术教育的渠道,在集成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责任。

作者:刘江婷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简析[J].四川戏剧,2016

[2]王洪斌,朱效刚.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4

[3]刘磊.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J].鸭绿江月刊,2016

[4]王希.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研究[J].音乐大观,2014

篇2

关键词:文化艺术;艺术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56-01

一、文化艺术的概念

文化艺术是人类思维形态发展到一个阶段的产物。人类思维最早的产物是宗教,然后是艺术,再是哲学。艺术在艺术的时代最发达,而最终会走向消亡。比如讽刺文学,只有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才是它的巅峰。另一方面各种艺术形态都不是平行发展的,从物质化到精神化,纵向发展的。从最早最完美的希腊雕塑,再到诗歌、到音乐,越来越趋向精神层面,脱离物质形态。而单单雕塑本身也是这样,从一开始比较简单的形象,越往后人工的成分越浓,越向精神层面发展。

二、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现状

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最根本原因就是国人不太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重视人性的反思。任何文化艺术、思想哲学到了某种高度都要涉及人性的问题,文化艺术作品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写人性、反思人性,而人们使用文化艺术作品却不是为了提升对自我的反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要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首先还得看清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在当今中国,无论从执政者的角度、国家发展的角度还是建设文明社会的角度,都体现了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视,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正是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

三、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一)美化功能

艺术教育的首当其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的、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这是艺术的美化功能的体现。没有艺术修养的人是粗俗的,是不懂得礼节的,自然是没有高尚情操的。由于艺术教育比之于单纯的具有机械化性质的基础教育本身,这种独特的使人的心灵得以艺术化,得以自由舒展的感化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当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会独立思考

在艺术的学习中,由于文化和艺术现象的多意性,老师讲的和学习者的理解常常会产生很强烈的碰撞、抵触和困惑。在这种困惑中去试着解释和回答,迫使每一个接受者都不能简单地共享其它学习者的看法,都要最大限度地发动自己的思维和判断的思想机器,不断地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匹配、试错和调整,并最后以个体实践的满意作为对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获得肯定的标志。这个过程都极大地刺激和依赖于独立思考,锻炼和发展着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

(三)培养创造力

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的文化艺术教育远不只是为了大众的娱乐欣赏及生活品位的提高,也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大众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全能的人,是智育,是为了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发展人们的视觉、触觉和敏捷的手法,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因此,普及艺术教育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的本身。

四、如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

(一)改变单一型知识结构教育

艺术教育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有不少人认为,艺术教育只适合文科生或者是艺术生,理工科去学艺术是浪费精力,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任何人来说,如果他所受到的教育太狭隘,单一,就不能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不能了解科学的全貌。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单一型人才已逐渐退出社会舞台。因此,为改变单一型知识结构教育,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改革管理机制

在文化艺术繁荣方面,特别是舞台艺术、美术等方面,首先是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是促进当代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其本质就是要努力推进文化艺术管理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作为艺术生产的实体机构包括院团和一些画院等美术机构,这些生产单位建立起科学规范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非常重要,建立这样的管理机制,首先要让生产单位能够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艺术生产创作的经营实体。

五、结束语

文化艺术教育是实现文化繁荣、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的重要条件,也是开辟一个广阔的艺术市场的必要基础,更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之根本。为了达到文化艺术教育的普及,广大的文化艺术部门与教育部门一样责无旁贷。如果能够将文化艺术教育贯穿于社会活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悠久的文化便能得到真正的复兴,并实现可持续性的繁荣,那么,建设文化大国的宏图大志就将如愿以偿。

篇3

一、艺术生产古已有之

广义的生产包括人类对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与人自身的生育,狭义的生产则指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众所周知,艺术从来就不是产生、发展在真空环境中的纯粹的精神活动,不存在脱离物质与社会的艺术创作,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艺术生产,当时认为艺术是体力活动,与作为脑力活动——若有神助的诗歌对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属于生产。杜威就认为古希腊的艺术为生产性的制作活动。即使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存在于接受订件的作坊中的艺术创作还是摆脱不了诸如材料、赞助人、报酬等条件与社会环境,艺术创作的题材、含义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状况与赞助人的趣味。艺术作品就是特定社会环境中艺术家及其创作技巧与消费者(赞助人或收藏家)合力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拉斐尔只是社会分工的一份子。总之,但凡艺术创作,都有其物质生产性质,从原始艺术出现到工业社会之前这段漫长时期的艺术活动,其在生产与消费或创作与接受的社会环境中,以其技巧的不断成熟、演变而逐步演变、丰富。纵使西方古典艺术有其艺术生产的属性,但如本雅明所言,其特质都是“灵韵”、叙事、膜拜价值、审美性等,(除了青铜器、陶器和硬币以及简单的印刷品)古典艺术品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与现代工业、信息社会中的艺术大相径庭。

二、技术革命时代的艺术生产——本雅明的分析

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新机器和技术的发明使西方由传统的手工劳动社会转向了现代工业与信息社会,与之相应,以叙事性为主的古典艺术被以信息与机械复制为特点的艺术——摄影、电影所取代。“19世纪前后技术复制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品,从而以其影响开始经受最深刻的变化,而且它还在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在研究这一水准时,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是它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对艺术品的复制和电影艺术——都反过来对传统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①“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所具有的雄辩性质,在上层建筑中并不见得就不如在经济中那样引人注目。因此,低估这些论题所具有的斗争价值,将是一种错误。这些论题漠视诸如创造力和天才、永恒价值和风格、形式和内容等一些传统概念。”②本雅明看到在人类步入的这个工业与信息时代中,机械取代了艺术家,生活忙碌于车水马龙的城市中的大众也不再需要也无法或无条件专注于凝神静思、顶礼膜拜、充满灵韵的古典艺术。由于复制艺术的瞬间性致使“现代人不再去致力于那些耗费时间的东西”,导致古典艺术走向终结。③本雅明热情赞颂与分析了电影,指出电影以其特有的技术手段丰富了人类的视觉世界,展现出“视觉无意识”世界;通过机器技术对现实进行非机器的人文关照;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艺术活动的革命。他还从对电影的考察出发,指出在这个时代大变迁也是“艺术的裂变时代”中艺术所发生的革命:由光韵艺术及其所具有的膜拜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凝神专注的接受方式特征向机械复制艺术及其展示价值、后审美价值以及消遣性接受方式的性质替变。尽管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古典艺术裂变的态度存在矛盾,其美学理论也有一些不足,如将古典与机械时代的艺术完全对立起来,还将文化工业与艺术混淆,从而看不到艺术与现实的间距。④但即使是这些不足也给后人以某种启示,下文论及的问题就源于此。总之本雅明的这篇文章就在于说明和论证从古典艺术向工业时代新的艺术的转变及其必然性,是对以机械为媒介的照相复制技术的赞美,而贯穿其中的就是本雅明的社会艺术生产美学思想:新技术的出现导致原有创作技巧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继而引起艺术革命,艺术品的形态、性质以及艺术家、艺术家与艺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都会改变;工业技术成为决定艺术家与艺术品的决定性因素,由此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艺术品成为商品,艺术品消费者不再是传统社会中的少数精英,而是随着工业竞争社会发展起来的、需要或被需要消费作为艺术品的商品的大众。生产技术的迅猛进步、消费人群的增加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也促使艺术品被大量生产投放到大众市场中。与工业生产一样,艺术也成为产业。

三、今天的文化艺术产业及其社会现实问题

今天我们所处的节奏快速、全球化的图像信息时代也是一个消费社会,各种数不胜数的商家竞相为“诱惑”消费者消费而想尽五花八门的办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大众越来越不能凝神静心地观看、思考、欣赏文字与艺术,各种图像、电影等“消遣”消费层出不穷,几乎没有一个人能拒绝,由此,又继续推动这些消费品的生产。当今各种文化艺术产业的旗号不仅不再新鲜,而且如火如荼、无处不在。那么,今天的文化产业与本雅明所分析、赞颂的机械时代的艺术生产还一致吗?本雅明在这篇文章中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摄影与电影的推崇是看到了其积极的方面,比如丰富人的视觉世界、深化人的感知模式,为观照世界与人自身提供了更多便捷等,即本雅明虽然强调机械与技术,但他是站在大众即消费者立场,还是关注艺术消费者与人本身的。上文提到本雅明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将文化工业与艺术混淆,从而看不到艺术与现实的间距。具体到今天的现实中就很容易看出这个问题,本雅明当年虽然是以社会为角度发现与分析艺术革命,但他以机械一元论单纯看待,忽略了很重要的商业机制与价值导向问题,艺术产业与单纯的艺术活动还是不同的。当然,本雅明所处时代还只是刚步入现代工业社会,绝对没有今天世界的商业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普遍和复杂。

“如果说今天人们对艺术似乎格外的重视起来了,其中一个动机与目前盲目流行的‘创意文化产业’直接有关,因为艺术被看成这种产业的主体。……如此理解的文化产业,不仅会严重冲击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而且无以使我们把持文化的精神价值,而文化的精神滑坡将彻底泯灭我们的创造意识与能力,其结果恰恰违背了creativeindustry(创意产业)的本旨。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这两个概念——creativeindustry和culturalindustry的最重要的意义是,提醒我们在当今信息与新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创造性思想将主导未来各个领域的发展,而经济与科技中出现的问题,其本身无力应对,必须依靠文化来解决。”⑤而今天的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几乎与经济、科技合流,倒向了商业,几乎与关于精神、思想的艺术无关,确实违背了其本意。文化产业牵涉多个部门、群体,有着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问题的复杂性。除了经济化的大问题之外,具体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来讲,首先,定义并不明确,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文化产业就是关于文化多样化的协调与共享的问题,不同的观念——什么样的文化以及如何协调和共享——造成不同的后果。其次,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问题应被有效把握,让老百姓、官方、学生等群体都喜欢且适合非常困难,但积极、健康始终应该被作为中心,而不是不加引导,导致全社会的道德危机。第三,文化艺术产业推动主体存在的问题。官方应联合教育者、专家学者、艺术工作者以及有责任的企业家等群体,科学地对文化产业进行引导、监督,完善相应体制。如果单纯放任市场难免会出现过于商业、肤浅化而误导民众等混乱现象;最后,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艺术家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艺术家与整个环节的协调是个很大的问题,很多艺术家并不了解社会消费和大众。

篇4

(一)对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教育,能够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各种需求,并提高群众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群众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群众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氛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可以调节群众的心理变化,对其错误思想进行及时调整。艺术教育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促进群众的全方位发展,使人们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部门要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计划的日程,对其做好各项部署。比如财政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活动预留经费,设有专门的款项;规划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教育提供固定的场所,使教育工作稳定开展;文化机构要多向社会大众开放,承担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责,应当深入群众内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群众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各界的大力支持,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保障,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二)文化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要建立人才库,挖掘优秀的文化人才;其次,要定期对这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再次,要鼓励这些人才多参与到群众文化教育当中,通过人员编制、激励措施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最后,应当多发现民间存在的优秀人才,开展基层的群众文化教育工作,使教育能够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当中,增加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的数量,为群众的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空间,让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获取当下最新的文化艺术知识。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忽略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要多开设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开展更多的文化教育活动,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资源的优化整合。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需要对各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资源整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群众文化教育的主体是群众,要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将教育工作普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第二,城市与乡村之间要加强文化交流,双方取长补短,共同完善、共同进步;第三,开展重点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每个城市都会存在文化艺术教育较为薄弱的地区,要通过对这些地区重点开展文化教育,吸引当地热爱文化艺术的人群,发挥群众之间的宣传作用,带动整个地区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繁荣。

(五)政府部门加强引导,维护教育秩序。群众文化教育仍然需要政府加以适当的引导。在尊重群众个人意愿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制定一些政策加以指导,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文化艺术的教育活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和鼓励,并且要对其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够参加到这一项教育活动中来。政府要鼓励优秀文化活动,打击迷信封建活动,净化文化艺术教育环境。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微课;高职院校;文化艺术教育;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科技大爆炸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方式方法,使教育呈现出网络化、可视化、多样化的特点。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微课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对学习的热情不够,原本养成的学习习惯是需要教师督促,这不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形势,也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在未来社会中,人要不断学习才不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抛弃,高职院校亦是如此。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师将微课引入高职院校的文化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

1高职微课的设计重点

微课打破了传统学生的学习听课模式,短时间的讲解将知识集中在一起,便于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了学生分神的机会。人的注意力是有时限的,一般20~25分钟就会感觉疲惫,需要适当地调整才能重新进入状态。所以,微课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将微课的视频放到网上,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听不懂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停下反复听,又可以方便学生自己控制时间,自行选择时间学习,而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统一,这样从理论上讲兼顾了所有学生。因为微课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所以娱乐或者互动的环节可以略少一些,将重点放在教学知识的讲授上,注意知识的精练和直接。将一些学生课后在网上可以查到的资料或者较浅显易懂的知识放在课前预习里,不要在微课中赘述。微课内容应以知识点讲授为主,尽可能呈现提炼后的精华。例如,在讲授文学相关课程时,作者的生平、其他作品、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章大意等就可以省略,将时间集中在重点的字词、思想情感的体会、文章整体的把握上。学生自己读了文章后,教师对其进行引导,确保学生没有偏离主线。同时,微课也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在很多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没有头绪,因为不仅是对于学生,即便对于教师来说,微课也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如何把微课这种形式利用好、设计好,抓住学生的心,真正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就是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所以,在微课设计时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微课的开发者,微课的内容要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微课要简洁直接,防止学生产生倦怠的心理,因为微课时间较短,不适宜有过多的互动,但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好像给学生的思维牵了一根线。二是微课的内容要精练,因为微课的目的就是针对某一课题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的,所以内容一定要萃取精髓,简洁地呈现出经典,避免长篇大论,也要避免过多的引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微课中的画面要简洁,重点突出,文字不能过多,也不要出现与教学无关的内容,避免学生分神。而且微课的内容简洁精练,也方便学生将知识分解成块,逐块学习,心理压力小,也更能激发学生下次学习的兴趣。三是微课要注意实用性。微课这种方式就是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设计微课时,要遵循实用性原则,选取实用的、有价值的内容精练成微课,方便学生学习,也方便学生随时复习。微课不同于传统课堂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改变了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知识的传授方式由灌输为主变为引导为主。学生观看微课,自己监督自己;教师也可以在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发现不足,双方都有一个反馈,讲授知识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有独立形式存在的重要结果,能够反作用于教师和学生。微课没有固定的课堂,只要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学习,自觉自发地想起学习这件事,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微课中可以引入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觉新奇,自然能从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微课放到网上也极大地做到了资源共享,利于知识的扩散,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探索知识。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与学生沟通交流,补充微课里缺少的部分。

2高职微课教学中的难点

虽然微课有许多优势,但教师在利用微课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一些问题。当教师把所教知识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自行观看,那如何保证学生会在课前观看这些重点知识呢?如果学生没有观看,在课堂讨论答疑的时候更会云里雾里,完全听不懂。微课在高职学校推行的其中一个难点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够强烈,缺乏自我能动性。那就要求教师来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布置课前作业,将观看视频落到实处,要求学生做笔记,不需要记录得很全面,只是为了确保学生的确看了视频,并能提取重点和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上交流讨论。对于课堂回答问题或者主动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学生可以予以一定的奖励,如在平时成绩方面加分,或者累积制,一学期的发言次数最多的同学可以得到班级的奖章。还可能有一些条件不允许的学生,自己不具备电子设备或者不方便在网上观看微课视频,学校可以统一为学生有偿提供计算机室,这里的有偿并不是指要收运营费用,而是适当地少量收取,以避免学生随意占用计算机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微课以互联网为传播途径,对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要求较高,因此学校需要确保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必备设施,将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出来。微课的录制方面也要注意,声音和画面的清晰度要保证,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微课在录制过程中教师的声音小、杂音多、画面不清楚,学生无法很好地学习,所以在录制微课时要保证环境安静和画面清晰。还有教师的感染力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学生的配合,教师在讲授方面可能略显单调,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准备好课堂内容,适当地调动。综上,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改变当下的学习模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微课符合现代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复习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使信息知识广泛传播,提升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秦溱.高职微课教学价值及多元化建设思路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42):238-239.

[2]谢永朋,徐岩.微课支持下的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7):63-67.

篇6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及对外交流的深入,外来文化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强烈,因而就目前针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成了不太好把握尺度的内容。就这一问题我们在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以此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内容的设计项目时,少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设计内容和设计目的,同时能比较主动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素材,并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从而使设计作品表现得比较到位。而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的积累并不是很深入,往往流于表面的了解,因而设计出的作品效果肤浅,内涵不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体现,这样的设计往往是归于失败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文化归属感薄弱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益薄弱。哈韩哈日,欧美流行风是当下大多数现代青少年关注的文化趋势和热衷追逐得对象,多元文化的冲击慢慢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地位,因而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在目前艺术院校当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游离感”,这种“游离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往往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点到为止。

二、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陈汉民、靳埭强先生为代表的内地及港澳台的一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以极致的手法运用到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项目中,将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深厚悠远,他们的这一举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重新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对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主题的设计课题,在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中也在一时间兴起,大家都以“传统”为对象,但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1)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对优秀的设计作品印象深刻,同时也容易在思维上陷入某一模式,因而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类似于”的作品,这些作品“依葫芦画瓢”,缺少个性,往往能从中看到某些作品的痕迹。这种没有经过借鉴、消化的一味模仿是难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2)设计元素的套用。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对设计主题理解不到位,同时对于设计元素只知是“传统”而没有理解其出处、关联、寓意等,从而不能从深层次发掘出具有内涵的精髓,只是将元素直接搬用,照贴在画面中。同时也反映了艺术院校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掌握,即自身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在教学当中能剖析案例,解读文化元素符号,旁征博引,给学生确立正确的赏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对其作品进行指导,这里所谓的指导是指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面思考,避免学生流于表面的作品出现。因此,教师的把关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中国设计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加强

设计史讲述的是设计发展的历史,中国设计史主要讲述中国自原始社会人类使用工具开始自近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的设计,顺着其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优秀文化绽放的光芒。因此,中国设计史是我们接触和了解中国优秀设计文化的开始。

目前全国各类艺术类院校均基本设置有中国设计史方面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设计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

但是,随着设计史课程的结束,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学生基本对课程的内容没留有太多的印象,以至在接触专业课程后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时发现基础的理论知识已基本被淡忘,这其中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教授方法提起学生学习中国设计史兴趣的问题。中国设计史理论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基本上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所以教师应当要尽力避免用“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课程,那样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老师完成任务,学生印象不足”,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2、专业块题教学中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理论内容的掌握与设计的结合在专业学习中会体现得比较突出,因此,专业教师应当在设计该项内容的课题时可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比如以具体造型元素方面的如“剪纸”为主题来进行设计,整个课题必须以“剪纸”图形为主体,在相应的设计项目中均体现出来;以传统文化引申语意内涵方面的如“道”为主题,从字面中充分发掘文字内涵,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提炼出来,这些内容有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比如“仁”、“礼”、“义”、“智”都可以从“道”中引申出来,这是一个可以拓展含义的文字,是抽象的。当学生可以从类似的块题设计中自觉的调动手、眼、脑来收集、了解、分析与主题相关资料的同时,他们已经在学习中自觉的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了解文化的发展了,这对学生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不无裨益的。

3、“走出去”与“请进来”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积累并不局限于书籍和教师教授的内容,在艺术院校中,“采风”是很好的“走出去”收集第一手资料的途径。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艺术有些被发掘出来进行了整理展出,有些则隐匿在民坊间,需要通过影像资料和写生、文字记录等方法去深入收集。

每个学生看待同一事物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即使是同样的元素符号在不同的学生处理应用后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正体现了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本质的过程。

再则,“走出去”不仅仅是走入民间,还应当是走入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即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课堂设计过程中表面的、抽象的、唯美的、自我的东西比较多,这些设计大多经不起社会应用实践的考验,学生一旦接触到具体的设计项目时往往会手足无措,或者即使设计出来了也难以达到客户的要求,与实际脱节。因此,鼓励学生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到实践中去锻炼提高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应用到实际当中的途径。

篇7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状况,如果在校本教材中融入他们熟悉的地方文化资源无疑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澄海区中小学艺术课校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澄海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的韩江入海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后几经易制,2003年成为澄海区,隶汕头市,现有面积402.5平方公里,人口75万(2008年)。在澄海民间,保存了大量具有浓厚潮汕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主要有:潮剧、潮州大锣鼓、丝弦乐,潮汕童谣、方言歌、版画,剪纸、纱丁、抽纱、嵌瓷、灯谜、香包艺术等,还有极具澄海地方特色的西门的蜈蚣舞、永新的鳌鱼舞、隆都的西头鹅舞等动物舞蹈。这些地方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的艺术门类,富有强劲的生命力,为澄海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近年来,澄海中小学通过对潮汕民间艺术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归类,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引进了大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并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众多的教学案例,成为地方、校本教材建设的雏形。如澄海实验学校的《少儿潮剧演唱基础训练》、《潮剧欣赏基础》、《潮语语音与合唱训练》、《潮汕动物舞蹈欣赏及训练》等音乐课校本教材,《潮汕儿童版画教程》等美术类校本教材,《硬笔书法》、《书法楷书训练》等书法艺术校本教材。又如建阳小学,通过对众多教学案例的整理、提炼,编写了《艺术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包》,内容涵盖《潮汕童谣歌》、《潮汕民俗歌》、《潮汕锣鼓》、《潮剧行当》,《潮剧欣赏》等。再如华侨小学的《木刻版画教材》等。在教学中运地方艺术教材,可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一些有较高艺术性的以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和经过改编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维护、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意识会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乡土艺术教材,可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辐射作用。

二、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认识艺术世界的过程。澄海区的艺术教师们会在音乐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介绍潮乐、潮剧、潮曲的特色和技巧,师生有时还会进行即兴表演。例如,树础小学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选择《天乌乌》、《桃花过渡》这样一些有吸引力的歌曲、短剧,让学生欣赏,然后利用《客鸟声客客》、《新编桃花过渡》等地方音乐素材进行示唱、演奏、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美术课上,他们会介绍澄海作为“版画之乡”的文化历史,使教学内容具有地方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经典引导”与“乡土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把现行国家教材与乡土教材进行高度整合的成功之路:例如,澄海区建阳小学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现行教材与乡土教材融合的大胆尝试,他们以现行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们把从周边社区采集来的音乐素材引进课堂,并对曲调节奏、歌词进行规范,对内容、形式进行修改、整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共整理出校本教材8个资源包;莲下中心小学的古筝队在各种比赛中以演奏潮筝曲而大获成功,这得力于该校音乐教师对古筝的创造性教学,他们既遵循古筝演奏的一般规律,又改进了潮筝演奏技艺,编配新的潮筝曲;实验学校教师则安排了一定数量和一定课时的潮州音乐教学,课余时间则加强潮乐的集体训练;莱芜中学把当地工艺美术引进了美术的课堂教学,如丝网版画、羊毛编织、民间玩具等地方工艺美术,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效果。澄海区现有中小学艺术科教师大多受过系统、规范的高等艺术教育,又主要来自潮汕地区,自幼受潮汕文化熏陶,对利用潮汕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

近些年来,澄海区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作用,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潮剧、澄海灯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等为主要传承项目,重点突出蜈蚣舞、潮州大锣鼓、澄海版画的传承,为此加强了对中小学艺术科教师的地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一批本地民间艺人、艺术家被请进校园,为全区中小学艺术科教师举办潮汕地区音乐、曲艺、美术工艺以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讲座。学校艺术教育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后将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感受家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变迁,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推进地方艺术进课堂,营造校本艺术教学的浓厚气息,在家乡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体验生活、升华情感,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这才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让优秀的地方艺术内容走进课堂确实不失为对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

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适当地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澄海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昌明,民间艺术活动非常活跃。民间艺人队伍庞大,业余艺术团体遍布城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剧社(团)最多时全县达到60多个,大量新旧剧目上演。澄海还享有全国“民族民间艺术(版画)之乡”、“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的美誉,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在澄海这样一块具有浓厚地方艺术氛围的土地上,中小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澄海区中小学校组建了大量业余课外兴趣小组,每所学校至少有5个以上的兴趣组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这些课外艺术活动既符合艺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十分符合当地农村学校的艺术教学现状。例如,澄海区教育局自2003年来,坚持每年举行学生潮剧演唱比赛,参赛选手众多,为潮剧事业的发展挖掘了一批批新苗;华侨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以版画见长,几年来先后出版了学生版画作品集《大师的画》、《太阳花》,美术作品集《心灵的画》,五十多件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级刊物或收集于画册;建阳小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引进潮汕音乐教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潮汕民间艺术在该校开展活跃,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涌现出一批潮艺爱好者,他们多次参加当地重大节日晚会,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建设贡献了力量;澄海实验小学以“传承潮汕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课题,积极探索自制的具有潮州音乐特色韵味的“竖吹竹笛”进入课堂,将澄海动物舞蹈和潮州锣鼓引入课堂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该校自编地方舞蹈、自创潮语童声合唱节目、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澄海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连续四届参加国、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取得了两个全国一等奖,四个省一等奖的佳绩;莲下中心小学将潮汕儿童版画和书法引入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一举取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五个全省一等奖的佳绩。

一直以来,许多散落于群众中的传统优秀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局限,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越来越少,许多民间优秀艺术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更有一些民间音乐己经到了“人走歌息,人去艺绝”的程度。澄海区传承优秀地方艺术从中小学抓起,笔者认为,此举善莫大焉,值得提倡。地方艺术是当地文化土壤中的一枝奇葩,优秀艺术的传承是文化传承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地域的标志,积极将地方优秀文化艺术引入学校课外兴趣活动,是让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得到传承的最好的方式之一。澄海区中小学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纳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通过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三个方面,从而使学校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在途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艺术不仅能够把祖祖辈辈创造和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传递下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故土的健康情感,同时引领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包装设计;课程教学

为了促进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我国需要注重包装设计的教育质量。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现代化环境中,应建立创新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地域文化,而且使我国在包装艺术设计上更具多元性。

一、包装设计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包装市场上,就设计层面而言,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图文色彩过于简单、相似设计较多、设计呈模式化形态等。对于包装设计师而言,主要工作为增强包装的美观度,其综合素养与包装设计质量密切联系。为了提升设计师水平,我国应从教育抓起。纵观我国高校现状,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很多教师的讲授模式为:理论知识+对应的设计优秀作品,随后要求学生完成与本课题有关的作业,学生需要按照作业主题,制定市场调查报告,同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最后再提交作业。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保证学生能不断进步。该教学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但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常常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今很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上调整了办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譬如课程设置较为相似,缺乏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上较为单一等,不利于学生今后在就业岗位上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我国当前设计行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理念渗透于我国,导致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危机。设计专业应注重引入当地民族地域文化知识,不仅能增强特色性,而且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很多高校设计专业之所以没有特色,主要原因为:大量模仿西方文化,并未吸收当地的文化元素,当教育模式也被一味地抄袭运用时,会导致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因此高校应建立创新理念,注重引入当地的文化资源。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据信息的传输更方便,人们的观念也从原来的求同转为如今的求异。我国某些学校艺术专业在教学期间,注重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属于现阶段创新各地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不仅能开发对我国地域文化资源,而且能为设计专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对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尽一份力。就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点而言,高校应加大改进创新力度,将当地文化特色资源引入课程设计中,从而提升设计课程质量。通过加强设计课程的教学力度,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我国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很多展览馆中呈现了西方优秀的作品。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学生学习西方优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出现了崇洋的态势,某些学生十分热爱西方艺术作品,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持摒弃态度。同时在一味地借鉴西方设计作品时,还会缺乏创新意识。因此通过收集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情况下,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方式较多,包括问题探索、元素对比、收集整理等,当学生了解了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后,可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断提升设计质量。该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元素的认知,而且能使学生意识到弘扬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运用上述教学方法,有助于为班级营造更民主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包装设计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包装设计理论知识,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由于包装设计实践活动涉及较多环节,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地域元素、策划设计活动等内容,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为当地的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学生在学习地域文化元素期间,能发现地域文化的魅力,提高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对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更多,在后期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今后的就业具备指导意义,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期间,高校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使地域文化特色更好融入于课程体系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活动。我国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地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并且有涵盖很多当地元素,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是一项珍贵的资源,能促进地方高校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期间,高校可以专门派教师到当地考察文化,吸收借鉴精良的文化,并且将其运用到课程设置中,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地方风俗。一般情况下,地域文化资源包括:服饰品、风俗等。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当地文化资源,将其运用于设计题材中,使设计作品不仅具备创新性,而且具备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使当地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良好协调。(二)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在课堂理论教学设计上,高校应注重增强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使教学模式中涵盖理论传授、实践教学两个模块,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更开放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程设计体系得以创新。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同时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大纲中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增强人文关怀,与学生共同探索地域文化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能一味地教授给学生方法论,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在设计主题上,教师应注重计划性、意识性,能基于地域背景开展教育活动。当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地域文化收集作业,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并且在班上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在调研期间,学生应提前设置好探索问题,使调研活动更具高效性,当调研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调研内容进行逐一点评。在点评期间,教师应多表扬学生,使学生的劳动成果被尊重肯定,这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今后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并且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因此,优化课程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具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大赛活动。近年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次数越来越多,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比赛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日常学习期间,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的设计社会实践作业,使学生参与到设计实践活动中,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包装设计作品中含有地方特色元素后,能增加获奖机率,而且有利于弘扬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比赛中,教师应帮学生分析设计主题,保障后期的设计思路、设计内容符合比赛规则,使学生在设计作品中更好地将地域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作品的设计质量,不仅含有当地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更多的学生认同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当设计作品获奖不仅给高校带来荣誉,而且有助于宣传地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文化具备独一无二的特征。高校在艺术教育期间应注重引入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使这些元素能在包装设计中发挥优势,使学生在设计中更具创新性与民族性,从而促进我国地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作者:左文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一、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

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

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民族文化;大学生艺术教育;思考探究

一直以来,民族文化都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现阶段来讲,大学生艺术教育在进行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导致优秀民族文化的发扬受到重重阻碍。对此,各高校和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培养理念,紧跟时展步伐,构建更适合的艺术课程体系,以及教育培养机制,从而将艺术教育在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充分突显出来。

一、当前艺术教育中民族文化的融入现状

1、教学中过度重视技能传授

对于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民族文化的融入来讲,当前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难以将艺术教育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注重的通常都是一系列专业技能的认识与掌握,而经常会忽视民族文化理论内容的详细讲解,进而导致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也逐渐降低,以及一些优秀民族文化的遗失[1]。

2、受到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

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带动下,通过网络、电视等诸多媒介的传播与更新,大量信息不断涌向学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理念。而不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难以实现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的有机整合,难以将所学文化知识与艺术信息进行恰当融合,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3、学生缺乏民族文化底蕴

在应试教育、就业为目标的传统大学教育培养理念下,导致现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难以得到有效培养,难以实现对民族文化内涵的透彻理解,从而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分析、辨识等综合能力的发现,难以获得完善的思想理念。虽然,现代大学生中,有很多都接受过良好的音乐、绘画等艺术教育,但由于缺乏良好的艺术理解、感知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艺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拓展,难以在传承、发扬和创新民族文化方面获得理想成果。

二、民族文化融入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策略

1、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特色文化资源

中国文化体系作为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有机整合,由于区域、民族的不同,其形成的区域文化也是各有特色的。对于大学生艺术教育课程来讲,应不断加强对区域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深广度,积极引入一些具有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始终遵循因地制宜,以及理论与实践淤积整合的原则,并通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地考察,以及现场操作等活动来不断加强现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全面发挥、提升其视觉想象力与审美力,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区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2]。另外,广大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拥有诸多资源获取途径,对此,和院校可以充分整合、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平面宣传、产品研发,以及广告制作等灵活多样的手段,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开发,创新民族文化艺术,以此来不断为大学生艺术教育课程融入丰富特色的文化资源。

2、转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西方文化的引进,不论是在社会价值观、还是审美意识方面都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一定冲击,而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生对满足文化的认知却在随之不断降低。对此,各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应对一系列外来文化做出严格筛选,并将优秀民族文化恰当的渗透到各个艺术教育环节中,在加强我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红交流的同时,应始终坚持自身的文化价值,将民族文化力量充分突显出来,这就需要其教师不断培养、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一方面,应不断加强民族文化研究,对蕴含的精神实质进行准确把握,在指导学生传承、发扬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也要给予积极吸取,进而在不断提升鉴别外来文化能力、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进一步拓展艺术创造方面的深广度;另一方面,应适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性教育,在逐步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水准的同时,还应对现代社会理论做出深入解析,带领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对现代科技、应用意识与传统文化意识间存在的传承关系给予充分掌握,真正懂得运用现代人的思维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新诠释,也推动大学生艺术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3]。

3、加强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

为了将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设置其课程中,应对本区域实际条件,以及学生具体学情做出综合考虑,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整合,在具体落实中不断探索新颖方式,真正从不同渠道、全方位的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学设备、资源进行不断优化,壮大师资力量,在适当增加教学设配上投入、科学安排课程时间的同时,还应加强教师专业技能、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具体学情,为不同年级安排难度系数不一的课程,其相应教师在授课中,也要结合实际需求选用不同授课培养模式,以此来获得良好的文化传承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文化艺术作品展、满足文化交流等教学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好的传承。

三、结论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在传承、发展方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尤其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各高校艺术教育也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充分重视起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并构建出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更好的发扬民族文化,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地理,推动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的健康、同步发展,也为大学生艺术教育发展提供重要重要思想指导。

作者:曾红梅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洁.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6,(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