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受损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道受损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2例患儿中,男67例,女45例;年龄1个月至14岁,其中0~3岁25例,占22.3%,3~6岁35例,占31.3%,6~14岁52例,占46.4%;发病1~10d入院,住院时间3―16d。所有患儿均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美国ABI-PRISM7000荧光定量PCR仪,肺炎支原体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痰液肺炎支原体DNA(检测结果均>1000拷贝),均常规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肌酶谱、肝功能、c反应蛋白,摄胸片,部分病例行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
2 结果
全部患儿中仅有肺部表现(咳嗽、喘憋、胸痛及其他肺部表现)的63例,占56.2%,仅有肺外表现的7例,占6.3%,肺部表现合并有肺外表现的42例,占37.5%(表1,2)。肺外损害中,消化系统受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心血管系统受损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心电图异常、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血液系统受损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皮肤受损表现为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泌尿系统受损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脑炎。
篇2
【关键词】胸部损伤;多发伤;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4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52-02
严重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的患者常发生于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且一般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损伤,如不进行及时、有效地救治,极易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胸部受损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笔者现将22例合并胸部损伤严重多发伤的护理干预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科收治合并胸部损伤严重多发伤的患者22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15-77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9。18±3.23岁。全部发生多发肋骨骨折的患者,期骨折肋骨为2-11根。出现连枷胸的患者10例,血气胸的患者4例,纵隔气肿的患者3例,肺挫伤的患者6例,合并四肢伤的患者2例,其中出现休克的患者6例。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ARDS的诊断标准[2],22例病人有9例分别于受损后3h至2d内诊断为ARDS。其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急性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在30-50次/min,患者烦躁不安并心率加快,出现口唇及甲床紫绀,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症状无改善,肺部可听诊湿啰音,伴有低氧血症,胸片可见两肺斑片状阴。
1.2方法此组胸部损伤的患者中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16例,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患者12例,其中开胸行止血术的4例、肺修补1例、肺叶切除2例,胸壁外固定9例。
2救治及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胸部受损的患者呼吸道内常有大量血液、分泌物等瘀积,易产生呼道梗阻,及时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并给予氧疗。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值并快速给予急查血气分析,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值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立即给予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治疗。
2.2快速评估伤情胸部受损的病人需立即区分出是开放性、闭合性还是张力性的损伤,若为开放性损伤的病人需要立即将开放性转变为闭合性,可以用大块凡士林纱布或者加厚纱布垫在受损部位,在病人深呼气末敷盖创口并妥善包扎固定;张力性气胸的病人,急救最主要措施在于迅速行胸腔排气解压;出现多根多处闭合性肋骨骨折时,首先用厚敷料覆盖于胸壁局部软化区,最后用绷带在胸部加压固定,不免出现反常呼吸运动。
2.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胸部受损病情较为严重,病情发展较迅速,随时可能危及生命,要求护士迅速接诊进行有效地处理,立即监测生命体征的各项指证,观察病人神志、面色、出血以及受伤部位的情况。对病人伤情进行快速评估,对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立即给予建立有效地静脉通路,给予扩容补充血容量治疗。并进行紧急验血,备血。护士根据病人病情变化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
2.4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腔闭式引流是胸部受损的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根据体征和胸片X线检查,明确病人胸腔内气体或液体的部位,引流气体是选择在患侧锁骨中线第2间或者腋中线第3肋间插管;引流液体是在腋中线或者腋后线之间的第6-8肋间。协助医生进行插管。将水封瓶放置于病人胸部水平下60-100cm处;妥善固定防止倾倒,定期挤压引流管避免发生堵塞,避免引流管发生扭曲、受压、滑脱等现象;密切观察引流管水柱波动情况以及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有无气泡溢出等现象;更换引流瓶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并用双止血钳进行夹闭。
2.5呼吸机使用此组病人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有11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设定潮气量为6-8ml/KG,呼气末正压(PEEP)设置为4-8mmH2O,Fi02最初设定为80%-100%,以快速纠正低氧血症,复查血气分析后,待动脉血氧分压恢复正常时逐步降低并维持Fi02在40%左右即可。并根据病人血气分析监测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各参数指标。
2.5.1人工气道的护理及吸痰方法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时呼吸道失去了正常的湿化及加温作用,但是机械通气有雾化罐,将呼吸机的雾化罐内的水温调至在35-38℃,这样才能使气体由机器送到患者气道内的温度达到35-37℃[3]。可以选用主动加温加湿器进行气道管理,可以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气道干燥和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清理人工气道内的分泌物,正确方式吸痰,必须密切评估患者的吸痰指证:人工气道内见到痰液涌出;患者咳嗽或者忽然发生呼吸窘迫;机械通气报警,气道压力过高;肺部听诊大量痰鸣音;SPO2急剧下降。有其中一项指证应迅速给予吸痰,吸痰前要给与纯氧吸入。吸痰压力-100-120mmHg,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型号=人工气道的型号×2-2[4]。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最好选用密闭式吸痰管,这样可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吸痰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要超过15s,两次间隔时间3-5s连续不要超过三次;吸痰时插入深度为12-20cm,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拉;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配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患者心率呼吸加快立即停止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到待气管如血管。注意吸鼻腔的吸痰管要与吸气管的分开。
2.5.2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采用两人配合的方式,一人固定气管,一人进行口腔护理,注意口腔护理时的漱口水不要误吸到气道内造成感染,每日做2至3次。保持床铺整洁舒适,皮肤每日擦洗两次,按时翻身扣背按摩身体受压部位的皮肤,防止发生压疮。给予机体补充足够的营养,可以使用鼻胃管或者遵医嘱给予肠外营养静脉滴注。
2.6疼痛的护理疼痛可以使呼吸受到限制,护士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避免周围不良刺激的发生,适时与病人进行沟通,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提高疼痛阈值[4]。指导病人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不要因为害怕疼痛就不进行咳嗽与翻身,向病人讲解翻身与咳嗽对疾病的意义,使病人理解和配合,如患者疼痛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止痛措施。
2.7病情观察行床边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并准确记录。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瞳孔、面色、口唇甲床,四肢是否湿冷等。观察患者的呼吸形态变化,低氧血症改善情况。注意观察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是否有所改变,如脱机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指证升高20%则提示脱机失败,患者自主呼吸功能不完善,应继续给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
3总结
胸部受损的病人救治原则主要是纠正呼吸以及循环系统的紊乱,如抢救及护理措施不及时,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发生死亡。因此,及时有效地对病人施行救治与护理,可以防止休克和呼吸衰竭的发生,提高病人的治愈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黄琼珊.创伤性血气胸20例观察及护理[J].护理与临床,2009,13(7):604.
[2]田野,历建伟.胸部创伤的急救与护理[J].临床医学,2011,10(24):237.
篇3
关键词 脑出血 肺部感染 院内感染 致病菌
肺部感染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肺部感染是提高术后救治成率的关键所在。2003年5月~2011年8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0例,伴发肺部感染134例(24.28%),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3年5月~2011年8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0例,均行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基底节区出血387例(69.1%),合并破入脑室85例(21.96%),脑叶出血89例(15.89%),小脑出血49例(8.7%),并脑干出血35例(6.25%),出血量>30ml昏迷412例,接受手术者360例,伴发肺部感染134例(24.28%)。其中男52例,女82例,年龄35~81岁,平均58岁。脑出血前大部分有高血压病史,小部分未明确高血压病史,术后表现为发热体温38.5~39.5℃,部分患者体温不升,气急气道分泌物增多,白细胞>15×109/L呼吸音均粗有音,胸片提示肺部感染为主要特征。感染发生在1周内98例(73.13%),1周后36例(26.86%)。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神经外科对症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同时采用抗炎、化痰、吸氧、雾化吸入等处理,术后预防性使用常规剂量青霉素类、头孢类,过敏者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一般用药7~14天。结合翻身、叩背、吸痰。术后24~48小时仍持续昏迷者即早期予以气管切开,必要时机械辅助通气,加强吸痰,确保气道通畅。痰液培养细菌及药物敏感试验,合理调整使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维护多脏器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
判断标准:根据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专题学术会议关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四级病情分级。Ⅰ级:神志清楚,深昏睡,不完全偏瘫;Ⅱ级:浅昏迷至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Ⅲ级: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病灶侧瞳孔散大;Ⅳ级:深昏迷,双瞳孔散大,生命体征改变。本组病例中,高血压脑出血Ⅰ级80例(38%),Ⅱ级95例(45.2%),Ⅲ级35例(16.6%)。
经头颅CT及手术证实:患者均存在不同部位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出血150例(破入脑室42例)(71.4%);脑叶出血46例(21.9%),小脑出血14例(6.7%)。所有患者均于发病24小时内全麻下行血肿清除术,骨窗压力高予以去骨瓣减压,血肿腔引流置管,血肿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术。
结 果
本组134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肺部感染的病例中治愈102例(76.11%),死亡32例(23.88%)。高血压脑出血Ⅱ~Ⅲ级肺部感染者同时应用气管切开术46例,治愈37例(80.43%)。辅以机械呼吸39例(使用率29.1%),治愈13例(33.33%)。
讨 论
脑出血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肺部感染常见于高龄、出血量大、昏迷患者,其发生将直接影响预后。发病原因: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颅内血肿及手术的干扰,易引起丘脑下部的损伤,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发生早期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颅内压增高[1],引起神经原性肺水肿,导致肺瘀血,将直接导致呼吸衰竭,全身缺氧,容易并发肺部感染。②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吞咽功能、咳嗽反射受损,导致呕吐物或食物向呼吸道返流,也是诱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③长期处于被动,加之咳嗽反射受损,导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长期积存于肺部,给细菌感染提供了温床。④一些严重昏迷患者,因病情需要行气管切开后,气道开放,上呼吸道的屏障作用消除和气道局部创伤,也为细菌感染提供了门户。⑤人工操作诱发感染,呼吸器、吸痰器、雾化器及各种管道消毒不严。⑥昏迷、高热患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了患者的免疫力,从而容易招致感染。⑦医院内交叉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提高脑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以下几点措施供参考:①病房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空气净化技术,定期进行紫外线照射和洗必泰、酚类或新洁尔灭消毒。②加强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注意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③及时翻身、拍背、吸痰。④对昏迷及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及时进行气管切开,必要时机械辅助呼吸,将有利于气道管理。⑤严格消毒器械,包括呼吸器、雾化器、吸痰管、给氧面罩、鼻导管及湿化瓶等。⑥严格掌握使用皮质激素的指征、剂量和疗程。⑦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
由于肺部感染常为急性脑出血合并多脏器损害的首发脏器损害[2],容易进一步引起心脏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预防、及时发现和治疗肺部感染也是提高脑出血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热性惊厥 心肌受损 二磷酸果糖 治疗 小儿
中图分类号:R720.5;R7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7-0016-03
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 FS)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发病率高,在我国0~14岁儿童的患病率为4.4%[1],其临床表现多样,通常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simple febrile seizures,SFS)和复杂型热性惊厥(complex febrile seizures,CFS)。既往临床比较重视FS对脑组织的影响,近年研究显示,FS对机体的损害涉及全身多脏器,心脏是易受损的脏器之一,对心肌受损患儿应尽早给予营养心肌治疗。本研究通过观察FS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l)的变化,探讨小儿FS致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及二磷酸果糖治疗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致FS患儿262例,根据病情分为两组: SFS组175例,其中男139例,女36例,男女比例为3.86:1,平均年龄(2.43±1.36)岁;CFS组87例,其中男69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3.83:1,平均年龄(2.54±1.57)岁。SFS和CFS诊断标准依据第七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1]。所有患儿均排除了心血管疾病、脑部器质性病变及其他慢性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CFS组中伴有心肌受损(符合诊断标准依据[2])的74例患儿,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治疗前CK-MB和cTnl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2 h内抽取静脉血2 ml, 使用雅培C8000型全自动血生化仪检测CK-MB、cTnl。正常值范围CK-MB为0~24 U/L, cTnI为0~1.7 μg/L,高于此范围为阳性。CFS组87例中74例伴有心肌受损患儿,均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致FS治疗原则行抗感染、对症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静脉输注二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5 g/瓶,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营养心肌,150 mg/(kg・d), 1次/d,对照组予维生素C治疗,100 mg/(kg・d),加入5%葡萄糖50~100 ml中静滴,1次/d,疗程均为7~10 d。治疗1周后复查CK-MB和cTnl。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结果以x±s和百分比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作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SFS组和CFS组CK-MB、cTnl阳性率和检测值比较
SFS组和CFS组CK-MB和cTnl的阳性率及检测值均增高,其中以CFS组增高更显著,与SFS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CFS组伴有心肌受损患儿两组治疗前CK-MB、 cTnl检测值比较
CFS组87例患儿中有74例伴有心肌受损[CK-MB和(或)cTnl升高],74例患儿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CK-MB和cTnl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CK-MB和cTnl检测值比较
两组的CK-MB和cTnl的检测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其中以观察组效果更显著(P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3例(6.82%)不良反应发生,表现为输液滴速过快时局部皮肤发红、患儿哭闹;对照组有2例(6.67%)不良反应发生,表现为输液滴速过快时患儿烦躁、哭闹。经减慢输液速度后均缓解。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FS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首次发病年龄多在6个月~3岁,根据病程经过及严重程度分为SFS和CFS。SFS一般认为是24 h内发生1次,惊厥发作时间不超过15 min,约2/3的FS为SFS ; CFS一般认为是24 h内发生超过1次,或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超过15 min,CFS大约占FS的1/3。FS时因全身抽搐及呼吸暂停,呈现全身短暂缺氧状态,而心肌细胞对缺氧非常敏感,在心肌缺氧时心肌细胞生物膜首先受损,心肌酶逸出,导致血清心肌酶的活性升高。而且机体在抽搐等应激状态下,体内儿茶酚胺、内皮素、5-羟色胺等缩血管活性物质大量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舒血管物质减少,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无氧代谢增加,局部酸中毒,从而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加重心肌损伤[3]。CK-MB和或cTnI升高均表明心肌受损。CK-MB为特异性心肌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胞浆内,心肌以外的组织含量甚微,当心肌受损时心肌酶活性有明显改变,尤其CK-MB升高的特异性较高,是监测心功能状态的重要酶类[2];cTnI是诊断人类缺血性心脏损伤的金标准,与心肌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及心脏功能损害的程度和预后有关[2,4]。目前,大量临床观察表明,FS会致心肌受损,从而导致心肌酶谱发生变化,尤其CK-MB显著升高,提示抽搐时间越长,心肌酶的活性越高,心肌损伤越严重[5,6]。不过,小儿FS后cTnI的变化少有报道,有学者提出,cTnI能更准确地反应心肌受损情况[4]。本研究结果显示,SFS组和CFS组CK-MB和cTnl的阳性率及检测值均增高,其中以CFS组增高更显著,表明FS患儿抽搐时会引起心肌受损,CFS引起心肌受损更严重。提示CK-MB和cTnl可作为FS后心肌受损早期诊断及心肌受损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磷酸果糖是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可调节相应酶促反应,增加细胞内ATP和2,3-二磷酸甘油的浓度,并促进K+内流,恢复细胞内的极化状态,从而恢复及改善分子水平的细胞代谢,有利于缺氧、缺血等状态下的细胞能量代谢及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促进细胞修复、改善功能状态[7];而维生素C是临床较为常用的营养心肌的药物,临床疗效不确定。万江等[8]应用二磷酸果糖治疗婴幼儿肝炎综合征所致心肌损害,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显示,应用二磷酸果糖治疗的观察组,CK-MB和cTnl的检测值明显低于应用维生素C治疗的对照组,分析可能是二磷酸果糖给受损的心肌细胞提供了能量并维持了心肌细胞生物膜的稳定性,有利于心肌细胞的功能恢复[9]。但需注意输液速度,年龄较小者,速度过快易致不良反应发生。
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致FS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SFS和CFS均可引起心肌受损,以CFS引起的更严重,所以临床工作中对FS患儿要尽快止惊,反复抽搐或抽搐时间长者要及早供氧,减轻心肌损伤;要尽早发现心肌受损,对心肌受损者及时给予二磷酸果糖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M].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856.
[2] 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准则[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2, 25(3): 186-187.
[3] Seew ant DJ, Levy RD, Ceracek P, et al. Increased plasm a EP-1 in pulmonary hypertention marker or mediator of disease[J]. Aun Intern Med, 1991, 114(6): 464.
[4] 侯安存. 儿科应选择性淘汰心肌酶检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25(13): 963-964.
[5] 彭陈芩, 黄建萍. 小儿热性惊厥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09, 15(21): 3270-3273.
[6] 路娟, 徐芸, 周林. 小儿热性惊厥后心肌酶变化的临床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20): 2526-2527.
[7] 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编著. 药物临床信息参考[C] .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8: 663.
[8] 万江, 程黎, 刘贺临. 1, 6-二磷酸果糖辅助治疗婴幼儿肝炎综合征所致心肌损害疗效观察[J]. 上海医药, 2011, 32(11): 543-544.
篇5
关键词:小儿 病毒性 心肌炎 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082-02
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50例,现将其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30例,女20例,8个月~14岁。其中8个月~1岁4例,1~3岁10例,3~7岁17例,7~14岁19例。患病前1~3周患有上呼吸道感染42例,腹泻4例,腮腺炎2例,麻疹4例。患儿入院时间为起病5~10d,平均住院10~70d。VM的诊断根据2002年现代儿科诊疗学制定的标准确定。实验室检查:a-羟丁酸脱氢酶(a-HBDH)升高12例,肌酸激酶( CK)升高24例,心型肌酸激酶(CK-MB)、L-乳酸脱氢酶(LDH)50例均升高。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34例,室性心动过速12例,室性早搏9例,房性早搏1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1.2方法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抗病毒药(病毒唑、阿昔洛韦等)。1, 6二磷酸果糖100~250mg/(kg•d),静脉滴注,疗程1~3周,大剂量维生素C(100~200mg/(kg•d)疗程4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用地塞米松0.2~0.5mg/(kg•d),ATP、辅酶A (CO-A)等药物。根据心律失常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如心律平、心得安,并发心力衰竭者予西地兰10~15g/kg,静脉滴入,2h后再以地高辛饱和,饱和剂量为常规量的2/3,分3~4给药,每次量相等。一般疗程4~8周。
2 结果
治愈49例,1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3 护理
3.1急性期护理
①休息指导:严格卧床休息,急性期不论症状轻重均需卧床休息至少3~4周。待心影恢复正常,心电图改变明显好转后,开始逐步增加活动量,有心力衰竭和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休息不少于6个月。给予单人病房,中重型患儿进入ICU监护。②心理护理:患儿多表现为恐惧、紧张,护士要面带微笑,热情、亲切地与患儿交流。各项操作要轻、稳、准,患儿需要接受1~2个月的静脉给药,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患儿痛苦及抵触情绪。常说鼓励性、安抚性语言,以取得患儿感情上的亲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急性期患者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aO2),严密观察患儿神志、面色,有无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心率快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根据SaO2给予间歇或持续吸氧。心电监护,密切注意示波器上心电图的变化,一旦发现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上速、室速等,立即通知医生处理。④控制输液速度:在治疗VM过程中,根据患儿年龄调整输液速度,避免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⑤饮食指导:患儿需卧床休息,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应指导患儿合理搭配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C及纤维素的清淡饮食,以刺激肠蠕动,防止便秘,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必要时给开塞露塞肛通便,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3.2恢复期护理
患儿可下床进行适当活动,但避免劳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营养搭配;注意天气变化,预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VM发生、病情反复的主要诱因,应积极预防,病室每天紫外线消毒1次,病室每日用2%消佳净拖地2次,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保持室温22℃~24℃,湿度55%~65%。限制探视,禁止有呼吸道感染者探视和陪伴患儿。
3.3健康教育
患儿家属不了解VM的基本知识及预后,常表现出2种不良情绪:一种表现出对治疗、观察不在乎;另一种唯恐患儿预后不良,遗留后遗症,表现为紧张不安,都会影响到患儿情绪。应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反复讲解VM的病因、诱因、转归及治疗方法,告知心肌炎绝大部分预后良好,经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受损的心肌在半年内可逐渐修复,一般不留后遗症。强调足够休息,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及时治疗和系统治疗,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性,避免患儿受到精神、不良情绪的感染,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轻者可无症状,预后良好,预后取决于心肌病变的轻重,治疗是否及时和是否有足够的休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休息不彻底、治疗不及时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针对VM的病因、诱因、转归及治疗方法,向患儿及家属反复讲解预防呼吸道感染,保证足够的休息,及时治疗的重要性,防止病情复发。经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受损的心肌在半年内可逐渐修复,一般不留后遗症,如果治疗和护理不系统,会导致心肌纤维性变而留下心律失常、冠脉供血异常等不良症状,并埋下成年后心脏疾病的隐患。所以,做好护理和预防病情波动至关重要,同时要针对发病诱因,减少病毒感染机会,防止VM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6
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机理极其复杂。它是许多一次污染物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许多二次污染物的一种混合体。主要生成物有臭氧 (约占85%)、过氧乙酰硝酸酯(约占10%)、过氧苯酰硝酸酯、醛类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可造成一定损害。
臭氧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刺激和破坏深部呼吸道粘膜和组织,对眼睛也有刺激,其作用与二氧化氮类似。在低浓度长时间作用时,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其它疾病。大气中臭氧浓度为0.1~0.5ppm时引起鼻和喉头粘膜的刺激和对眼睛的刺激。在0.2~0.8ppm浓度下接触两小时后会出现气管刺激症状,1ppm以上引起头疼、肺深部气道变窄,出现肺气肿,长时间接触会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损害或引起肺水肿。此外,还能阻碍血液输氧的功能,造成组织缺氧现象;并有使视力迟钝、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早期钙化等作用。根据近年研究,它还有引起染色体畸变的作用。
过氧乙酰硝酸酯,特别是过氧苯酰酸酯、醛类、硝酸和硫酸等,都有强烈刺激眼睛的作用,使人眼睛红肿、流泪,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喉疼、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还能引起头痛、胸闷、疲劳感、皮肤潮红、心功能障碍和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
篇7
[关键词] 肺癌;化学疗法;下呼吸道感染
肺癌发病率逐年递增,已成为呼吸系统的常见病,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时大多数为晚期,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目前治疗肺癌主要方法之一,它使大多数肺癌患者从中受益,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者免疫功能损害,增加了肺部感染机会,明显影响肺癌患者的预后,因此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现对我院2000年以来肺癌患者伴肺部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是探讨肺癌患者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并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2004年我科共收治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肺癌患者436例,其中123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男93例,女30例,年龄36~78岁,平均(62.5±11.8)岁。60岁以上81例,占65.9%。中心型肺癌69.1%(85/123),周围型30.9%(38/123)。其中有慢性基础性疾病COPD38例,糖尿病12例。123例患者化疗4个疗程以下者39例,4~6个疗程者68例,6个以上疗程者16例;24例(19.5%)为住院检查期间发病,99例(80.5%)在住院接受化疗期间或化疗结束后发病。
1.2临床特征 起病缓慢或隐匿者75例(61.0%)。亚急性或急骤起病者48例(39.0%),无发热者(37.5℃)36例(29.3%)。咳嗽112例(91.1%),咳黏液脓性痰59例(48.0%),气短或呼吸困难51例(41.5%),胸痛41例(33.3%)。听诊肺部局限性干湿性音97例(78.9%)。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41例(33.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明显78例(63.4%)。
1.3影像学及病原学 X线、CT表现以片状、斑片状多叶浸润74例(60.2%)、阻塞性肺炎87例(70.7%)和肺不张38例(30.9%),三项综合有115例(93.5%)肺部发现异常。123例病例通过痰细菌学监测,结果46例获得细菌学结果:革兰阳性菌感染9例(19.6%);主要是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37例(80.4%);主要是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合并真菌感染5例,结核感染4例(痰中查到抗酸杆菌)。
1.4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8年制订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2.1肺癌化疗患者并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本组肺癌患者共436例,其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123例,感染发生率为24.2%。123例中出现发热者并不常见(29.3%)、咳嗽(91.1%)、咳黏液脓性痰者(48.0%)居多。X线特征为小片状或大片浸润样阴影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不多(33.3%),但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明显(63.4%)。
2.2肺癌部位、化疗次数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肺癌化疗患者并下呼吸道感染以中心型肺癌居多69.1%(85/123),周围型30.9%(38/123)。其随着化疗疗程增加下呼吸道感染机会也在增加;24例(19.5%)为住院检查期间发病,99例(80.5%)在住院接受化疗期间或化疗结束后发病,其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2.3其他 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细菌为主,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大部分,包括肠杆菌科/发酵菌属等,占80.4%;革兰阳性菌则以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对部分患者需注意真菌和结核感染。
3 讨论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多种因素影响患者预后;肿瘤所致局部阻塞、分泌物增加引流不畅,加之化疗消耗及全身免疫功能受损等均成为肺癌患者伴发感染的易感因素。多项研究表明下呼吸道感染以成为影响肺癌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重要因素[1,2]。国内外报道肺癌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达41.36%~51.4%[3,4]。本组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为24.2%,其发生与肺癌生长部位、化疗疗程明显相关。提示生长在大气道肿物造成气道狭窄,分泌物引流不畅是导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原因,而化疗所致的肺癌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受损,进一步增加下呼吸道感染机会。因此笔者建议在肺癌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方面要综合考虑,解除局部阻塞是关键,但化疗造成免疫损害不可避免,因此在肺癌治疗的全过程不可忽视免疫支持治疗。
临床分析发现肺癌伴肺部感染主要表现为咳嗽、咳黏液脓性痰、气短或呼吸困难,而发热并不常见,对临床诊断无特异性,且由于患者化疗等因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多不升高,易误认为原发病变所致。本组资料显示93.5%患者X线、CT检查能发现肺部感染异象,主要表现片状、斑片状多叶浸润阴影和阻塞性肺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者33.3%,而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占63.4%。故提高医生对肺部感染征象者的警惕,对化疗过程或化疗后症状不能缓解者应及时做胸部X线检查,更不能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降为指标,应注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
文献[2,4]报道肺癌合并肺部感染后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因为肺部感染一旦发生,医生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控制肺部感染,而不是针对癌肿本身进行综合性的治疗,使得病情进展迅速。因此对合并肺部感染者的病原学治疗尤为重要,综合国内外报道肺癌合并肺部感染的致病菌以细菌为主,且以革兰阴性杆菌(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属)为主[3,5]。这与本文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包括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属等)占80.4%;革兰阳性菌(则以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19.6%相一致。且由于这类患者长期反复住院,细菌对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治疗相当困难,故我们建议一旦肺部感染诊断成立,应以联合用药为主,同时慎防真菌和结核杆菌感染的可能。
因此笔者再次建议肺癌治疗过程中支持疗法、免疫疗法应受到大家重视,此对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的发生有相当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Watanbe A,Nakai Y,Saito J,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espiratory associated with lung cancer patients.Nippon Kyobu Shikkan Gakkai Zasshi,1992,30(7):1250-1256.
[2] Mori K,Konishi M,Sawaki M,et al.Analysis of prognosis of bronchopulmonary infectious disease with lung cancer.Kansenshogaku Zasshi,1997,71(1):34-38.
[3]Kohno S,Koga H,Oka M,et al.The pattern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Tohoku J Exp Med,1994,173(4):405-411.
篇8
【关键词】儿童 肺炎 支原体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20-01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同时还可以引起呼吸道以外的多个系统受损,发病率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对儿童的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有累及肺外表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48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儿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1~3岁19例,4~12岁29例,于病后3h~15d入院,住院7~21 d。48例病例中发热40例,咳嗽34例,头痛呕吐10例,惊厥6例,胸闷心慌5例,腹痛22例,肝肿大7例,皮疹2例,血尿2例,腓肠肌酸痛3例,一过性膝关节疼痛2 例,但类风湿因子和抗链O检测均正常。所有病例均有咽部充血。查体12例为支气管炎表现,28例为支气管肺炎表现,有8例肺部未见异常体征。患儿全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MP-IgM抗体均为阳性,且MP-IgM≥1:80,1~2周后行冷凝集试验,且冷凝集试验≥1:32。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12例,大片影和云絮状22例,呈网状改变6例,并发胸腔积液1 例。
1.2 治疗方法 40例发热患儿先给予红霉素10~30mg(kg・d)治疗,体温控制后,改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d)治疗;8例未发热患儿直接应用阿奇霉素10mg/(kg・d)治疗,3~5d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同时针对呼吸道外器官疾病积极对症施治,疗程3~4周。
2 结果
4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肺外损害表现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的损害,所有患儿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后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 MP) 引起的肺实质和( 或) 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 又称原发非典型肺炎, 是学龄儿童和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临床以发热、顽固性剧烈咳嗽, 肺部体征少, 而胸部X 线检查病变重为特点 。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全年均可发病,但每隔3~7年发生一次地区流行。近年来临床医生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有所了解,但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仍不熟悉,容易出现漏诊。肺炎支原体感染也是呼吸道以外多个器官受损害的重要病因,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
肺炎支原体感染常常以上或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为首发表现,可以累及心血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皮肤等肺外多个器官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少数患儿也可以肺外症状作为首发表现,此时可使病情复杂化,给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报告中单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13例,其中心肌炎表现5例,突发性抽搐6例,血尿2例。对此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呼吸道以外表现的原因现认为是综合因素。①支原体直接侵袭[1]:据报道,在肺炎支原体呼吸道以外感染病例,从脑实质中直接分离出肺炎支原体;②自身免疫反应:肺炎支原体可产生对B细胞和T细胞的非特异性丝裂原活性,并能抑制非相关抗原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和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2]。感染后可产生抗淋巴细胞,肺、心、肝、肾、平滑肌和脑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和自身抗体引起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许多肺外表现,故免疫因素起重要作用;③毒素的合成与释放作用[3]:肺炎支原体感染伴有肺外并发症,可能与肺炎支原体的毒素释放有关。本文所报告呼吸道以外表现病例可发生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可能由支原体毒性作用引起,恢复期病损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
对有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若较早出现肺外器官损伤,且用细菌或病毒感染不能解释者,应想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早期行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检测作出诊断,治疗上及时选用影响肺炎支原体蛋白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治疗,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误诊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Narita M,Tanaka H,Togashi T,et al.Cytokines involved in CNS manifestations caused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J].Pediatr Neurol,2005,33(2):105-109.
篇9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并发症
肺炎支原体(MP以下简称)感染可引起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临床疾病 。本护理观察通过对MP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护理并通过对及时评估各脏器受损情况密切配合治疗取得的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5例MP感染感染患儿中发生肺外并发症5例(1)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6个月~1岁平均5.8±16岁。
诊断标准:MP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7版。MP感染肺外并发症认为在MP感染期间引起的肺以外疾病和(或)症状。
临床表现:呼吸道感染表现5例患儿均有发热热型不规则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以干咳、刺激性咳嗽5例(5)湿性咳嗽5例(5)。肺外表现以消化系统为主要表现17例()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等其中合并谷丙转氨酶异常例合并黄疸、肝脾肿大1例;以循环系统为主要改变例(6)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例中有例存在心肌酶异常以-MB为主心电图异常1例表现为-T、T波改变心律失常1例主要表现为早搏;以神经系统改变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其中有1例存在意识障碍例均做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外观清亮压力正常细胞数偏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糖及氯化物正常;以泌尿系统改变1例()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小球性肾炎例中肾功能均正常;以血液系统改变1例()其中白细胞低下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低下7例血小板低下1例;以皮肤改变8例(16)主要表现为红色斑丘疹、荨麻疹及过敏性紫癜。
治疗与护理
治疗方案:确诊后用阿奇霉素5~1mg/(kg·日)静滴连续5~7天。肺外并发症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予以对症支持治疗。所有MP感染临床治愈停用静脉给药天后改为阿奇霉素5~1mg/(kg·日)服天停天连续治疗~个疗程。
护理:①心理护理:护士以耐心、细心、和蔼的态度对待患儿先与患儿家长沟通消除家属疑虑微笑面对患儿消除陌生心理增强安全感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过程及效果等以取得其理解与配合。②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上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定期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定期室内消毒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室安置妥善处理好患儿排泄物向家属交代交叉感染防治知识以防止交叉感染。③并发症护理:肠系膜淋巴结炎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关注患儿精神、饮食情况看向家属交代要清洁、节制饮食且饮食要清淡富有营养配合适时、适度按摩患儿腹部必要时应用暖袋敷向家属交代该病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及主要事项消除家属紧张心理。降温遵医嘱应以物理降温为主温水擦浴或冰袋冷敷必要时行冷盐水灌肠。饮食护理应给予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心肌损害MP感染常并发心肌损害症状上以患儿精神查自觉胸闷不适为主查血以心肌酶异常、心电图改变为主。文献报道MP感染并发心肌损害1.8本组1.9。肺炎支原体病毒在细胞内存活不超过18天故抗感染治疗和护理在疾病的早期尤为重要。其护理措施为绝对卧床休息1~1天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由于患儿好动绝对卧床有一定的难度可利用讲故事、听音乐、拼图、画画等床上游戏以保证充分的休息待症状缓解后适当地下床活动;注意饮食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严密观察心率、脉律、血压的变化及时心电监护。鉴于患儿症状隐匿、自我表达能力差这一特点加强观察若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等立即通知医生同时控制好输液速度。肝脏损害:MP感染并发肝脏损害临床以肝功能异常为主本组发病率密切观察消化道症状严格保肝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饮食方面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为主。神经系统损害本组发生神经系统症状例()对于此类患儿嘱患儿卧床休息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窒息注意观察意识和生命体征惊厥患儿给予抗惊厥、退热保持安静。过敏性紫癜本组发生1例()伴有腹痛、四肢大关节对称性疼痛、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严密观察患儿皮疹的形态、数量及分布特点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抓伤、擦伤等以免出血和感染;伴发热患儿禁用擦浴降温;腹型紫癜患儿注意消化道症状腹痛时卧床休息禁止热敷以防出血;观察大便性质限制动物蛋白及刺激性食物以易消化、无渣的流质饮食为主。对于粒细胞减少患儿严格隔离防止再次感染。
总之通过对MP感染患儿合并肺外并发症加强护理并及时评估各脏器受损的程度密切配合治疗本观察病例全部痊愈出院经月随访未有复发因此认为综合疗效良好有利于患儿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焦丽,胡伟,陈晓瑜,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9例与肺炎支原体关系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8,7(5):557-558.
篇10
【关键词】口腔癌放疗后;右肺下叶切除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15-01
口腔癌根治后因术后放疗后出现口角流涎、口齿不清、食管狭窄情况,致进食饮水时吞咽受损,偶有口角流涎、呛咳,呕吐。这个病例的特点是他的吞咽困难增加了他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咽部感觉异常也使他的术后咳痰有困难,因此,术前,术后护理尤为重要。现将一例口腔癌放疗后吞咽困难合并肺癌的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67岁,因“痰中带血10个月”,CT提示右下肺占位,门诊以“肺癌”予2012-11-23收入院。患者于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咳痰中带血丝,不伴胸痛。于外院CT检查示炎性病变,行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3个月前复查CT示右肺下叶肿物,PET-CT示右肺下叶一条形软组织影伴异常高代谢,考虑恶性病变。
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史,行口腔癌根治后因术后放疗后出现口角流涎、口齿不清、食管狭窄情况,致进食饮水时吞咽受损,偶有口角流涎、呛咳,呕吐,进食量无明显变化。入院后完善检查,2012-11-27在手术室全麻下行右肺下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手术顺利,术后带右侧胸管返病房,予抗炎,止痛治疗。予2012-12-05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此患者为老年男性,对疾病本身及手术有较大思想压力,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 。因此, 需要详细耐心做好术前宣教,介绍手术必要性和预后,护理工作主动
,热情,诚恳,向患者及家属细致讲解,认真解释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不安情绪,以取得最佳配合。
2.1.2 改善营养状况 患者进食吞咽延缓,偶有鼻道反流、呛咳,饮水后需多次吞咽,洼田饮水试验5级[1],协助患者制定营养支持计划[2] 关注患者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给予软食及稠质流食,避免稀流质,以减少患者呛咳,避免进食刺激性强、辛辣、粗纤维多和较硬食物。入院后给予摄食指导、并辅以心理治疗[3]
2.1.3 术前指导 为使患者术后能顺利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发生。术前我们向患者讲解术后有效咳嗽及深呼吸的重要性,教会他们掌握有效咳嗽,深呼吸的方法。重点讲述术后饮食恢复步骤及食物选择:术后6小时可进水,第二日可进普食,该患者应进软食及稠流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① 全麻未清醒给予患者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待清醒后再给予平卧位或半卧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2~3小时每15min监测生命
体征,待脉搏血压稳定后,改为每30分钟到1小时监测一次;②床旁备负压吸引装置,必要时予以吸出呼吸道分泌物;③鼓励患者定时咳嗽,以促进肺复张,如出现持续性SpO2降低、气促、发绀等缺氧征象,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④ 给予氧气吸入,注意观察有无气促、发绀等缺氧征象。
2.2.2 术后呼吸道护理 全麻插管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留置胸管引起疼痛,患者咳痰无力;①鼓励患者咳嗽,应用用力呼气技术[4]咳出深部痰液,咳嗽时注意保护患者伤口,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PCA镇痛泵,以减轻疼痛;②观察咳痰情况,痰液量、性质和颜色,粘稠度等。定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日3次,以促进痰液咳出;③咳痰后及时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④同时保证胸管充分引流,及时排出胸腔内积液。每日检查两肺呼吸音,判断肺膨胀
2.2.3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肺叶切除术后留置引流管能够及时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是促进肺扩张的重要措施。.因此,选择合适的,术后平卧6小时后改为半卧位为宜,以利于胸腔内积液流出。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 。 引| 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小时引流液小于100ml . 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 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患者于术后第6日 拔管。
2.2.4 术后早期活动 向患者解释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减少肺部并发症,预防血栓栓塞症,制定渐进运动计划,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基本活动水平[5] 评估患者肢体活动恢复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活动锻炼每次活动时记录患者的活动量,例如记录行走距离,了解患者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同时注意防止跌倒。励和协助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特别是以右上肢进行饮水、进食、刷牙等活动,以促进功能恢复。
2.2.5饮食护理,考虑到患者饮水呛咳,营养不良,指导患者以稠粥类代替部分饮水,一方面补充营养,另一方面增加水的实际摄入。稠粥中可适当添加蔬菜、肉末、水果等,榨汁机榨成匀浆后食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进食时尽量取端坐位,少渣易吞咽食物为主,小口进食,完全吞完一口后再吃下一口,每吃I-2口可喝一口汤或水帮助食物完全吞下。进食时如有呛咳,停止吞咽,及时咳嗽清除异物。术后第一天改为普食。
3 小结
本病例特殊性在于既往史复杂,有20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患者习惯的咳痰方法正确,但痰量较多。护理过程中通过应用超声雾化器和胸部物理治疗,协助患者排痰,效果较好患者因口腔癌术后放疗后咽部感觉异常,导致吞咽受损、呛咳,一方面加重了患者的营养不良,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患者术后的排痰困难。在护理过程中,重视了患者的吞咽受损问题,注意通过膳食调查,发现患者饮食习惯存在的问题,并与家属商讨膳食的选择和准备方法。术后注意观察患者进食情况,出现呛咳及时协助咳嗽,以防止误吸。该患者排痰困难表现为大气道痰鸣音明显,痰液到达咽部时,因咽部感觉障碍,无法刺激咳嗽,痰液很难继续上升直至排出。此时嘱患者低头伏于床边,辅以叹气样呼气,促使痰液移向口腔(或鼻腔)。利用此方法,患者排痰较前更为有效。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患者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大西幸子,摄食?吞咽障碍康复使用技术[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43-44.
[2]Kondrup J,Allison SP,Ella M,et a1.E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creening 2002[J].Clin Nutr,2003,22(4):415―421
[3]汤远兴,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吞咽困难的早期康复介入 当代护士2012,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