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调控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篇1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控;策略

一、引言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始探索国际合作道路,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世界经济环境大背景下更好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宏观经济调控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后危机时代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暴露出来许多不足,而要想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的价值取向、方向以及具体政策的制度都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加以完善。

二、后危机时代的概述

所谓的后危机时代就是指在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由于危机之时出现了缓和,造成危机的根源没有得到消除,危机也没有结束,从而使得经济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危机还有可能会再次发生,从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故此,在后危机时代里,我国应当居安思危,深刻保持清晰的头脑,要审时度势,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整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当前社会里,民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后危机时代里,政府要加大和支持对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的保障力度,要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社保法律体系建设,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力度,真正的让群众享受到国家的福利,让人们对未来有较为明确的预期,安抚民众,从而争取民众的力量,公共致力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的增长。

2.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

就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众多原因中可以看出,房地产调控的不合理是造成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政府对房地产调控不到位,造成了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直接引起了危机的爆发。在后危机时代里,我国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对房地产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的调控,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部门要重视对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监督,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加强风险控制,加强贷前审查,降低风险。另外,国家应当征收房产税,通过征收房产税来抑制投机倒把的行为发生。

3.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

就金融危机问题来看,金融危机的发生与金融监管工作的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后危机时代里,我国政府部门就应当重视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作为政府部门,要对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科学的监管,要定期对金融市场进行排查,了解金融市场发展状态,及时发展问题,及时解决,促进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成立专业的监管机构,负责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加强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4.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为转变外贸出口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央银行从2008年9月开始,连续下调基准利率,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拉动内需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出现了全球性的通过膨胀。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适时、适度、科学的调整,由自由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文件的货币政策,同时要处理好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控制信贷规模,环节通胀压力,调节经济结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容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5.加大教育领域的投入

在后危机时代里,人才显得越发重要,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途径就是教育,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要严格办学条件,加快九年义务教育向十二年义务教育的转变,加大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的投入力度,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后危机时代里,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策略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要想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后危机时代里,就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战略,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强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只有根据时代形式来对宏观经济策略进行调整,才能推动经济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雷,费利群.全球金融危机治理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策略选择[J].东岳论丛,2010,03:53-56.

[2]方平.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0,07:23-24.

[3]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刘霞辉,张晓晶,李成,常欣.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10,11:4-20.

[4]胡冬梅.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政策选择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05:95-96.

篇2

[关键词]宏观调控;新常态;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055-01

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提升的方针,体现了我国经济工作思路和宏观调控指导思想上的新思维。需求和供给是经济中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政府的调控职能在于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平衡。过去,经验较丰富、较成熟的是总量型的“需求管理”,以抽紧或放松银根、对总需求刺激或抑制实施“反周期”操作。被人们长期忽视的,是供给管理,其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定向调控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理性掌握的难度也比需求管理大得多。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从2015年的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国经济突出表现为增速稳、结构优、就业好、国际化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从增速看,2015年宏观经济的平均增速为6.9%,GDP规模为676708亿元,约合10.8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总量为16.4万亿美元,中国GDP总量约相应于美国的66%。而从GDP的增量来看,中国2015年的增量约为7500亿美元,而美国则仅为4300亿美元,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美国的1.75倍。

从结构看,2015年我国产业结构比例关系表现为9∶40.5∶50.5,第三产业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并较第二产业高出10个百分点;在城乡结构上,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56.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2014年缩小0.02;在动力结构上,2015年资本形成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66.4%、32.3%和1.3%,最终消费在GDP增长中发挥了支柱性的作用,同比提高15.4个百分点;在区域结构上,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明显缩小;而在居民收入结构上,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较2013年的0.473和2014年的0.469明显减少,居民间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从就业看,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就业形势的稳中有好,2015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统为30.6%,较2013年的31.2%和2014年的31%持续明显下降,在居民收入达到35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同时,消费结构也远超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从国际化看,2015年,我国继续推进“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和发展,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风险分析

就目前来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一直将确保就业市场稳定作为重要管理指标。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产能”政策的实施,就容易影响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因为,“去产能”政策的实施要求进行国内过剩产能问题的化解,需要完成“僵尸企业”的处置,因此将会给企业所在地的就业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就实际情况而言,国内的钢铁、化工、煤炭和船舶等行业都是容纳大量就业人数的行业,但是这些行业同时也都是产能过剩的行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容易导致企业和政府承担一定的金融风险。就目前来看,房地产、钢铁等制造行业都属于资金密集行业,拥有着较高的负债率。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将得到不断扩大。但在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情况下,这些行业也将产生财务风险。而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讲,这些企业是核心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上下游的企业运营受到影响,继而导致所有相关企业的银行贷款出现问题。此外,某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拥有着较高的负债,一些市级和县级政府的负债率甚至高达100%。在供给侧改革实施的情况下,这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过去积累的巨大金融风险将得到释放,从而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事实破产”状况。

三、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调控原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的主要目标,是调控产出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效益。从运行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需遵循几大原则:

第一,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的关键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对市场运行产生引导和促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根据市场运行的规律和价格机制设计政策体系。

第二,稳中求进的原则。我国正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但仍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改革的进程中要坚持稳中求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调控之中,也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基本策略。

第三,结构性调控为主的原则。尽管稳中求进是重要的基础要件,但在实际调控中,仍须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作为主要调控对象予以应对。

第四,注重政策效益和调控质量的原则。要建立政策工具的筛选机制,工具包的设计组合机制,政策体系的优化完善机制等,从而提升政策的效益,并增强调控的质量构成,既避免政策缺位,又防止政策力度过大,引发不必要的成本和风险。

四、宏观调控在供给侧改革中应发挥的作用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我国从强调总量的调节,发展到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带有结构性地刺激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足以见得需求端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需求侧管理的宏观调控需要。然而,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经济治理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这是国家经济治理思路从凯恩斯主义转向供给学派主张的表现。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端入手,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通过调整经济要素比例实现改善效率的目的。与扩大内需的“需求刺激”相比,“供给侧改革”呈现以下两大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

如今,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就目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大环境来看,如果要发挥我国经济的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就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不断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但是,发挥我国巨大潜能和优势存在一定的阻碍,因为以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持续发展,往往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经阶段。

结束语

总体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和重大实践创新,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现阶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抓好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降低企业负担、强化风险管控等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通过建立相适应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假设、识别,进而运用eviews软件,基于ILS法对方程进行估计,为了估计的准确性,考虑到当期行为还要受到上一期的影响,进一步用2SLS法进行估计,得出相应模型估计方程。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 联立方程模型 ILS 2SLS eviews

一、引言

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至经济计划的四个基本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总水平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中国在2005年以前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方案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然政策的的实施往往与其理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开始,中国一直以凯恩斯宏观经济调控模型为基础,因为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并且其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在于国家可以为了合理的干预经济,以制定相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有效调控和管理经济的运行。

而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就是关于国民收入变动中的问题,同时任何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都可以通过一些指标加以测度,测度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等。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研究一个国家的收入如何决定,要从分析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开始。本文就根据凯恩斯宏观调控原理,建立不存在进出口条件下的简化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型来研究国民收入对消费投资的影响。

二、模型假设与符号系统

1.模型假设

针对本问题,建立以下合理假设:假设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2.符号系统

三、联立方程模型与案例分析

1.模型建立

通过引言的描述,经理论分析,采用基于三部门的凯恩斯总需求决定模型,在不考虑进出口的条件下,通过消费者、企业、政府的经济活动,分析总收入的变动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设理论模型如下:

(2)投资函数的识别性

由于投资函数与消费函数的结构相近,判断过程与消费函数完全一样,故投资函数的阶条件和秩条件的判断予以省略。结论是投资函数也为恰好识别。

综合上述各方程的判断结果,得出该模型为恰好识别。

3.案例分析

由于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均为恰好识别,因此,可用间接最小二乘估计法(ILS)估计参数。选取GDP、消费、投资,并用财政支出作为政府支出的替代变量。这些变量取自1978年――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历史数据。

四、主要结论以及意义

通过ILS估计得到的结果,可以得知收入的增加会带来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并且对消费的影响程度更大,每增加1单位的收入,将分别增加0.5776单位的消费和0.3940单位的投资,同时可以从方程中看出,当收入为零时,消费函数为正值,投资函数为负值,这意味着当收入为零时消费行为仍然存在,但投资行为可能不存在,或者投资收益为负,这一点与现实相符。

通过2SLS估计得到的结果,可以得知在考虑上一起消费和投资行为对本期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影响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减小,对投资的影响增大并且大于对消费的影响。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上一期消费与本期消费正相关,上一起投资与本期投资负相关。

从模型的角度看,通过模型的建立以及估计,将收入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定量化便于分析比较,对研究有一定的好处,更有利于客观的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和经济发展进行探索分析。

从政府的角度看,研究收入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有利于政府可以通过调节政府购买来调节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投资,也可以根据消费投资的现实状况对当下经济运行做出判断,进而制定一定的政策,以确保经济稳定快速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363-399.

篇4

关键词: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规制;房地产;差异

一、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Economic Policy)来进行的。经济政策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措施和规定。从其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而土地政策是为达到特定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的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作为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战略举措,于2003年首次提出,目前很多学者也认为土地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土资源部是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我国特殊国情特殊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如卢为民(2008)在《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中从土地的生产要素理论、土地的资产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和特殊体制背景下的特殊选择等方面阐述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论依据,并设计了提高我国土地调控有效性的路径[1]。尹锋(2007)在其论文《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绩效研究》中提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此前提下,根据国民经济冷热的具体情况,适当微调年度建设用地的供应量和企业取得土地的成本,以调控投资增长的规模,实现物价稳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2]。

但从另一个角度,土地作为一种基础而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供给量的有限决定了土地是稀缺资源。而稀缺资源的价值主要由需求决定,而土地的需求又是一种“引致需求”,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通过调节宏观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来实现对微观主体决策的引导,进而影响到对土地要素的利用,所以宏观经济调控决定了市场对土地生产要素的需求,而我们不可能通过土地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毕竟宏观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众多要素利用的市场行为博弈的结果,土地要素的利用只是其中一个。这两者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二、宏观调控与土地政策的差异分析

1、内涵属性差异

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协调社会成员利益和增加社会福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虽然理论上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至均衡水平,但在经济达到均衡之前可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萧条,意味着民众必须付出这段时期的总体社会福利下降的代价[3]。因此,政府在必要时可以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国际经济政策等)去调控经济总量及其运行,以减少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出现时滞而产生的高昂成本。因此宏观调控的内涵是调整宏观经济总量,但其作用的结果又必然会间接地影响到微观主体的行为。而正是这种直接对象与间接结果的传导才体现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这也是宏观调控必须有坚实微观政策规制的原因。

而土地作为一种基础生产要素,土地政策指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的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政策措施,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税收政策等。因此土地政策当属于微观市场的范畴,而对于微观市场进行调节或干预属于微观政府规制(Regulation)范畴。从规制的本意来看,是指政府或政府授权的职能部门以维护公众利益为目的而实施的矫正和改善“微观市场失灵”的活动,是政府对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进行的限制或制约。因此作为一种基本的微观制度安排,土地政策是对土地及其房地产业的结构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直接的政府规定。

2、政策目标差异

宏观调控的结果会影响到微观主体的行为决策和产业结构调整,但宏观调控的对象却并不直接针对具体的行业和部门,否则宏观调控就等同于微观规制。作为微观市场调节的土地政策的目标却是直接针对具体产业,如政府通过土地的收购、储备并有计划地投放市场,增强其对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调节;通过用地结构调整以抑制商品房价过快增长和控制相关产业用地需求。土地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有着重要地位,也就是通常的“地根”,且在土地投资之后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其他投资,如工业用地后的厂房、机器设备投资,商住用地后的房屋建设、设备购置等投资,还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中的大量材料等。同时社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因素,如地区发展差异、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农民被征土地补偿等问题。国家通过土地政策维护公民权益,加大对廉租、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应量以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这些土地政策都可为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学也论及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是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实施微观土地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公平稳定。因此两者的目标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3、实施措施差异

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条件是由于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不足、负的外部效应等所导致的市场宏观失灵。故而在通常的论述中,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贸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手段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并且必须把握好政策的时机和力度,这体现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综合性和间接引导性的特点[4]。而实施微观土地政策的经济学依据是由于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对稀缺土地资源的过分竞争(招、拍、挂形成“地王”频出)而导致的地价高涨、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开发商市场垄断、流动性充足而带来投资性需求剧增等原因所造成的市场微观失灵。故而微观土地政策主要有土地利用规划、用途管制、供地计划、房地产价格规制、房地产税收调整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直接强制性的特点。

三、宏观调控下土地政策的制定建议

透过以上分析,作为微观规制的土地政策只能作为调节微观市场的工具之一,不能参与代替宏观调控政策。其根本原因表现在:①特有的土地出让制度为地方政府青睐“土地财政”创造了条件,而这种对“土地财政”过渡依赖,导致地方政府不断突破每年的用地计划,使得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难以落实;②对高GDP增长率的盲目崇拜和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清,导致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率盲目崇拜,并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鼓励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来刺激短期经济增长,这样的过热投资定会引起国民经济的波动;③土地政策的制定依靠突击治理和整顿,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其自由裁量权比较大,往往是某个部门就能随时出台,这样不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若要土地政策切实产生作用,为宏观市场运行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微观制度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明确土地政策目标定位

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其明确的目标,作为微观范畴的土地政策就是要协助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而不是对冲或削弱宏观调控。在土地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中,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是主导,而土地政策对宏观调控的作用机制只能是协助。比如早在2006年3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就指出,“过度投资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很明显,产业建设生产离不开土地,那么国家有调控政策,并且一些产业用地也已列入禁止供地目录,为什么这么多过剩行业仍能顺利建设投产?直到今年,国家还在调控钢铁、电解铝、焦炭等的产能。可以说明,这么多产能的扩张,土地是先行,而这个闸门如果地方政府能真正严格“把守”,这会对宏观调控是一个促进,反之会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

2、把握好土地和房地产政策的力度

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政府应尽量少用行政手段和短期强硬手段来压制市场。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合理的必要干预,可以实现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同时要看到政策的长期效果,尽可能让房地产市场本身发挥调节作用。2006年-2010年的很多政策中均有关于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明确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数量和比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等的论述,而2011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安居工程建设、住房用地供应、税收调整等措施,说明以前的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再如违法用地和囤积土地这两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政府明白长期存在但却没能从根本上加以制止,国土资源部近期的严厉约谈才表明整改的力度,显得力度很大,而这却只会给市场造成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打压的不利影响。这里的焦点就在于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想在某个时点通过政策来强制一次性扭转,必定会造成宏观市场的非正常波动。

参考文献

[1] 卢为民.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6.

[2] 尹锋.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9:10.

篇5

一、法律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杠杆。国家对于经济总量、需求关系、经济结构、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手段,最常用、最稳定、最具权威性的是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往往要结合法律手段一并使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国家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不断加强法律建设,围绕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深化依法治理,强化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法律手段,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可以有效地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是经济生命体赖以生长发育的气候土壤。当前地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地区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有一个好的软、硬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硬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伴随经济的发展、硬环境的普遍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软环境日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软环境中尤其重要的就是法治环境。对于各种资本和技术进入来说,投资者看重的不仅仅是低价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更为看重的是一个地区是否具有能够保障其资本运营安全的法治环境。法治的透明化能够保障利益的预期,政府办事的依法规范,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公平公正的社会司法环境,能够有效裁决经济纷争,维护市场交易的安全,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可以为企业拓展业务和改组改制提供优质的服务。我国加入WTO以后,进一步加大了整顿治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保护知名品牌,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正当交易,改善了市场交易环境,法律在保证企业正常业务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制、破产、拍卖、股份制改造中,坚持依法办事,依法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和劳动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国有企业3年改制改造任务的完成,使大多数国有企业走出了困境,走上新的发展之路。

(四)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对财产安全、征地拆迁、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领域的法律诉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按法办事,希望个人财产权益得到平等合法保护,希望生活平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加强法律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既是顺应民意之举,也是切实改善民生之措,这有助于凝聚民心,激发群众干劲和热情,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平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做好法律建设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信息公开意识,促进依法行政。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专门成立政务务公开领导小组及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创新信息公开形式,通过启用政府信息公开一体化平台建设,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立政务信息公开栏等,丰富政务信息公开内容,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通过对本地区重大决策、经济运行、财税等工作进行公示,有效地保证群众的知情权。

(二)法律部门必须树立大服务的思想,使法律服务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一是要积极主动地为各级政府担当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政府对重大经济活动的宏观决策,为各级政府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使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二是积极参与各项经济活动,积极主动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法律服务。做到建议于决策之前,服务于运行之中,全方位、多渠道为改革与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三是积极主动宣传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法律法规自觉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之中,使经营者、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正当利益不受损害。

(三)法律服务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要由过去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和深层次服务,将法律服务融入企业经营决策和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当中。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许多重大问题,如企业改制、公司化改造、资本运营、实行股份制、合作制、企业破产等,都涉及到许许多多法律法规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如果盲目运作,必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客观上要求必须做到有关法律法规先行,使整个经济运行活动始终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运行,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生产和依法经营。

(四)改变分散服务模式,发挥整体的规模效应。要从那种分散服务方式变为整体服务模式,形成集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等多部门为一体的法律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其整体作战的优势。这样的法律服务可以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各领域、各阶段,因此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纠纷,即使出现纠纷也可在初始阶段得到及时解决,改变分散式服务容易出现提供法律服务不及时或不全面的现象,从而实现更大力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助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中安,加强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保驾护航,《四川社科界》,1992年6期.

[2]苏兴荣,蔡碧,梁干,抓法制建设为企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中国供销合作经济》,1996年6期.

篇6

关键词:政府采购;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宏观调控效益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083-05

一、前言

由于效益是指“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因此调控效益也应该是“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只不过这里的“所费”是指政府为了进行宏观调控所使用(花费或投入)的经济资源量,而“所得”则是对其调控效果的表现。政府采购是否具有调控效益,主要取决于有目的、导向性的采购活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GDP的增长、经济稳定、分配公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能比原有的采购方式更好地配置财政资源,并有效实现上述既定目标时,那么采购的宏观调控是有效益的,反之则是低效益或者无效益的。

从政府采购支出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来看,其调控的主要内容及效果体现在调控总量(促进经济的“帕累托改进”)、调控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节价格(促使物价稳定)、调整分配(促进公平分配)四个方面。

二、政府采购的乘数效应及其调控机制

政府采购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购买增加额之比。政府为了维持其日常政务需要和给社会提供服务,总是要发生一系列的购买行为。按照购买内容,政府购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费品,它主要是用于政府维持日常政务之需;另一类是投资品,它是政府投资修建的各类公共设施。由此,政府采购乘数又可以细分为消费乘数和投资乘数。因此,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可成为分析政府采购乘数调控机制的工具。

1。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模型。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建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推导政府采购乘数模型。

为了分析简便,只考察一种不包括国际经济的封闭经济,并假定政府购买的产品为当期产品,政府购买的变动不影响利息率,价格水平在短期内不受总需求的影响。关于税收,宏观经济学中通常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假定税收与收入成比例,即T=tY,f代表税率,是由政府决定的外生变量;另一种方法是用总量T来表示,代表所得税。这里采用后一种方法。从支出这方面来看,三部门的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方程为:

Y=C+I+G (1)

C=Cα+bYd (2)

其中:式(1)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民间消费,I代表民间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式(2)中C月代表消费函数中的常数,表明即使人们短期没有收入也要消费;Yd代表可支配收入,即扣除税收(T)后的收入(Yd=Y-T);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如果Tr代表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得到的收入,那么个人可支配收入Yd应等于总收入Y减去所得税T加上转移支付收入Tr,即:

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制度与手段各有其特征。但其财政的宏观模式基础都是相同的,因而其国民收入的表达方式也是一致的。因此对式(5)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政府在利用财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也就是通过(5)式中能够操纵的三个变量(政策变数:G、T、Td)来进行的

2.政府采购乘数模型。将(5)式对G求导数,得到采购乘数(KG):

式(6)表明政府采购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作用。这种倍僧作用就是所谓的政府采购乘数。(6)式还表明:第一,由于边际消费倾向(b)一般小于1,因此,政府采购乘数为正值,说明国民收入随政府购买的增加而增加,随政府购买的减少而减少;第二,政府采购变动时,国民收入随之同方向变动,其变动量为采购量的1/1-b。假设边际消费倾向b=0.75,则政府采购乘数KG=4。

3.政府采购乘数的调控机制。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调控工具之一,它是通过改变社会需求来调控宏观经济的。从社会总需求的构成来看,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社会总需求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出口。虽说政府采购只是社会总需求中的一部分,似乎有点“势单力薄”,但不可忽视的是,政府采购具有乘数效应,即较少的政府采购支出能带动其他需求的成倍增长,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具体地讲,一项政府采购增加,就会使一部分产品实现销售,继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再通过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使企业和个人收入有所增加,企业和个人纳税后依然有一定数额的收入增长,这部分收入被分配成消费和储蓄,其中的消费继续变成消费需求,储蓄也为扩大投资需求提供了资金来源,如此经过若干轮的循环,最终促进国民收入成倍增加。由此可见,政府采购的扩大可以产生推动经济运行、扩大国民收入的作用,政府采购的减少可以产生限制经济运行、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

三、政府采购支出的挤出效应

政府采购支出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采购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对投资与净出口的抵消作用。在简单模型中,由于政府购买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当增加政府采购时,国内生产总值就会成倍地增加。但如果把货币市场的因素考虑进来就会看到,在政府购买产生乘数效应的同时,还产生了挤出效应。

如图1所示,先不考虑货币市场因素,即假设增加政府采购时利率不变。初始均衡点为LM曲线与IS0曲线的交点E0处,当政府购买增加时,IS0曲线右移至IS1由于利率不变,乘数效应使总产出增加到Y2,增加量为(Y2-Y0)。现在把货币市场因素考虑进来,即增加政府采购将引起利率变化。在图中,增加采购使均衡利率上升到R1。利率上升使投资与净出口减少,实际总产出不是增加到Y2,而是增加到Y1。这就是说,与利率不变时相比,总产出减少了(Y2-Y1)。(Y2-Y1)就是增加采购引起利率上升所产生的“挤出效应”。从图中可以看到,当增加政府

采购时,在两种效应的同时作用下,实际增加的总产出是(Y1-Y0)。

由于挤出效应是在产品市场变化引致货币市场变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挤出效应作用的大小与模型中的许多参数有关。这里着重就挤出效应与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h)以及边际消费倾向(b)的关系进行讨论。(1)d值大,说明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敏感,利率稍有上升,就会引起投资大幅度下降,因而挤出效应也大。(2)当政府采购增加引起收入增加,从而货币需求也增加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要求利率上升以减少货币需求;而如果h值大,即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大,在这种情况下,仅有较小的利率变动即可抵消收入增加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增加,所以,这时挤出的效应较小。(3)边际消费倾向b越大,使投资下降所引起的总产出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也越大。

四、政府采购支出的调控模型及调控效果分析

政府采购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是指政府采购变化对总产出变化影响程度的大小。这种影响大小取决于两个根本因素:一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因为这种敏感程度直接决定挤出效应的大小。在IS-LM图上表现为IS曲线的斜率;二是资本市场上的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因为这种敏感性决定利率变化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变化的大小。在IS-LM图上表现为LM曲线的斜率。下面分两种情况分析:

1.假定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不变,即LM曲线的形状和斜率不变。这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移动IS曲线时总产出变化就越大,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效果就越大。

图2揭示了增加政府采购支出时,由于IS曲线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宏观调控效果的差别。在图2(a)和图2(b)中,LM曲线的形状和斜率都相同,表明货币市场均衡不变。初始均衡E0相同,在采购方法、数量和频率都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乘数作用,都能使总产出增加到Y3。但由于图2(a)和图2(b)IS曲线斜率不同,致使增加相同的采购量所产生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不同。图2(a)IS曲线比较平坦,即曲线斜率绝对值较小,总产出只增加(Y1-Y0)。而图2(b)IS曲线比较陡峭,即曲线斜率绝对值较大,总产出却增加了(Y2-Y0)。这表明:图2(a)IS曲线斜率绝对值小,宏观调控效果小;图2(b)中IS曲线斜率绝对值大,宏观调控效果也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差别呢?是因为IS曲线斜率绝对值反向取决于d,正向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图2(a)中IS曲线斜率绝对值小,说明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或者边际消费倾向b的数值较大,而d值和b值大,都会使政府采购的挤出效应大,所以实际增加的总产出就少,即宏观调控效果小。图2(a)中的(Y3-Y1)和图2(b)中的(Y3-Y2)为挤出效应而减少的总产出,(Y3-Y1)>(Y3-Y2)。

2.假定产品市场上政府采购对利率的敏感性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即IS曲线的形状和斜率不变。这时,LM曲线斜率越大,移动IS曲线时总产出变动就越小,采购的宏观调控效果也越小。

图3揭示增加政府采购支出时,由于LM曲线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宏观调控效果的差别。在图3的(a)和(b)中,IS曲线斜率相同,移动幅度也相同,说明所增加的采购额相同。不同的是,图3(a)LM 曲线斜率大,曲线陡;而图3(b)LM曲线斜率小,曲线平坦。由于LM曲线斜率等于k/h,斜率大说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h值小(假定k值不变的条件下)。h值小,挤出的效应就大,所以增加采购对总产出的影响就小些。在图3中,(Y3-Y0)表示政府购买乘数效应增加的总产出,图3(a)的(Y3-Y1)和图3(b)的(Y3-Y2)分别表示在两种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的挤出效应,(Y3-Y2)>(Y3-Y2)。政府采购调控效果在图3(a)中为(Y1-Y0),图3(b)中为(Y2-Y0),图3(a)的采购调控效果小于图3(b)。

五、实证研究――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范例

我国政府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一度出现的经济过热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到1996年实现了经济增长9.7%、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6.1%的成功软着陆。但从1997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出口下降、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增长乏力。以1998年为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外贸出口增幅从1997年的20%狂跌至1998年的0.5%,利用外资也跌至2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表明社会总需求构成中的其他三部分都处于低迷态势。从货币政策来看,1996~1998年我国先后6次降低利率,但效果不够明显,这表明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总需求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购买,便历史性担当起启动内需的重任。从政府采购的角度看,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加政府投资和提高公务员工资为主要特征。

在政府投资方面,1998~2001年底,我国发行的5100亿元国债90%以上的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以及其他各方面投资近3万亿元。利用这些国债,国家安排基础设施项目8600多个,累计建成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建成铁路新线4007公里,复线1988公里,电气化里程1063公里;新建、扩建机场37个;对2400多个县进行了农网建设和改造,这些都在扩大内需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测算,1998~2002年我国政府累计增发的6500亿元建设国债,分别对当年GDP增长带来了较大的贡献(见表1)。

在增加公务员工资方面,1999~2001年我国政府先后3次增加了公务员工资,财政累计支出4066亿元,这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资料表明,新增的工资最可能的消费集中在衣食住行、日常消费、文化教育、耐用品消费上。而且适当提高公务员的待遇也可以带动社会工资的提高,对于促进消费、启动市场有着积极作用。

六、结束语

我国以扩大政府购买(主要是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是明显的,增发的国债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向西部地区及生态环境建设倾斜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政府采购支出在拉动市场需求、放大采购乘数效应方面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增加投资所带动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表现在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没有很好启动民间投资等方面,这导致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不够理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1)体制障碍。如公共投资中存在低效率和损失浪费现象,并且政府管制和融资歧视抑制了民间投资等。(2)结构障碍,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结构性供应过剩与结构性需求不足并存的买方市场环境中,这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造成了社会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启动。(3)政策偏差。如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重需求管理轻供给改善、重投资增长轻消费引导等。

其次,政府增加投资所产生的投资乘数不够理想。原因之一是,近来年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从而导致投资乘数也呈下降态势。原因之二是,我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存在“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问题。从1996年之后,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率明显快于GDP增长率,到2003年两者差距达到15个百分点。税收如此超常规增长而产生的紧缩效应反过来对扩大支出的扩张效应起了反向抵冲作用。

最后,体制不完善和市场化程度不高造成了调控效果不理想。实施以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体制顺畅、市场化程度高;第二,必须有剩余的、闲置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潜力;第三,国家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两个条件在我国已基本具备。但我国在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篇7

笔者认为,要避免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反作用的冲击,使宏观调控达到综合协调,除了应以遵守宏观调控法原则为基础,具体来说应该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这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尤为重要,上面已经述及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相应的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主要由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组成。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规划、实施、协调等工作,也是由这几个经济职能机构共同来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在组织机构上建立起综合协调的机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以控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一,在制定决策时,各个部门之间应该进行沟通,向其他部门论证自己部门实施此项决策的可行性、目的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说明这项政策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及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如产业政策的制定部门必须与财政、货币的宏观调控部门进行协商,以取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支持。对于将要确定的政策,由相关专家及部门进行评估,明确利弊,在国务院批准此项政策后,针对此项决策将要产生的消极影响,建立一套预警方案,由此确立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及颁布流程,确保此项措施不对其他部门的决策造成破坏性作用,以致影响宏观调控整体目标的实现;其二,不同的宏观调控部门拥有巨大的宏观调控权,其使用的经济变量如利率、税率非常敏感,这些变量对价格、成本及利润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经济、市场主体和普通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以国家立法机关及审判机关为核心,针对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权力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且各部门之间达到相互监督与制约。

二、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需要衡量各方面的利益与关系,制定经济发展的决策。在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中,我们知道其具体目标是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在经济运行中,这四个目标是相互关联并且存在着矛盾。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关系,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是,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由于是不同的部门制定与实施,也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匹配,作用力度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出现“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自我较劲现象。如何发挥宏观调控各手段的组合效应,需要政府把握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势,确定一个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各项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各项政策之间需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需要配合。这两项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两大工具,二者之间的配合基于这两项政策调节的不同点:就作用时效来说,财政政策起效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经济存在着直接的拉动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较为缓慢;就作用杠杆来说,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增减,国债的发行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就调节侧重点来说,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能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货币政策更侧重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阴影,刺激经济的繁荣与复苏。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日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作出了一系列的税收调整,如2008年1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宣布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通过这项举措应对我国贸易出口下滑的境况。这些政策分别在经济总量与结构调整方面起着相互配合的作用。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需要为产业政策的实现提供支持。产业政策一词,源于日本。在下河边淳、菅家茂编纂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认为,“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与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调整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与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1国家财政的投资规模和和投资结构、财政补贴与中央银行所制定的信贷利率与规模及商业贷款的政策都会对产业政策产生影响。日前全国发展改革会议指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保护和发展好支柱产业、骨干产业、重要产品和重要生产能力。”针对这一产业政策,财政部应加大对支柱产业的投资规模,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与这些产业优惠;中央银行应放宽对属于支柱产业中企业的信贷约束。

结语: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是为了客服单一宏观调控手段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建立的,其职责是为不同宏观调控部门之间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使之协调的程序和措施,避免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影响宏观调控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防止出现宏观调控权力的滥用,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参考书目:

【1】张守文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丘本著:《宏观调控》,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

【3】邢会强著:《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吕忠梅、陈虹著:《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綦赞超:《浅谈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清华学术期刊,2007年第二期

篇8

政府的边界在“四指山”

1.做好公共服务:我认为政府的边界大概应该在四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就是我们讲的公共服务。举个简单的例子,马航的飞机去哪里了,这事政府得管,这叫公共服务,公民在海外的领事保护这叫公共服务,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权益和财产保护都属于国家要管的事,这也是公共服务。那么,空气,我们老是说这年的“自强不吸”是不行的,必须吸,那环境空气质量这件事就属于公共事务,政府必须要管的。总结下来,国防、社会治安、环保、医疗、教育等等,都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

2.干好宏观调控:政府要去的第二个地方是哪儿呢?宏观经济调控,这也是一个经典的标准说法。宏观经济非常简单,你要交多少钱那叫财政政策,跟你的税收环境有关,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有货币政策,有财政部、有央行,这是第二个要去的。

3.校正市场失灵:从利益上来说,从微观经济学上说企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如果它乱排放,怎么能降低成本赚到钱就怎么来,即在环境领域里如果放任市场,我们的环境可能会越来越差,所以市场对于公共目标、公共利益来说有失灵的一面,于是我们要产生一个新的政策,要增加一些税收,或者增加一些强制性的替代手段等,来对“市场失灵”进行校正。

4.做顶层设计:政府第四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改革所谓的顶层设计,改革的推动和设计。这个东西其它国家恐怕不是政府最要关注的事情,政府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都属于对改革的本身的设计以及推动制度转型,这现在成了我们政府要去的地方,改革的过程管理,制度设计过程管理。这是今天中国政府非常大的一件工作。这个工作在其他的市场经济国家也许并不重要。

政府正走向它该去的地方

最近两年政府真的在改变。比如马航失联时寻找失联客机上的中国公民,搁20年以前我们沉痛悼念就完了。但现在这沉痛悼念是后面的事,前面得有行动,有搜救,有埋单,这都是政府改革进步的表现。

以前大家对公务员有很多期待,第一安全,第二有权力,第三找对象的时候可以说没房。但是最近我去了宁波,他们以前一百多个人中录取一个公务员,现在四十个人就录取一个公务员,政府有了边界,大家的预期不一样了,大家去创业了,所谓改革的制度红利逐渐就显现出来了,假定说这么多人没考公务员都去创业,十年以后出一个李彦宏,两个马云,再出三个马化腾,这样中国经济能不好吗?中国经济还用操心吗?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 电子调控 宏观经济调控 经济监督

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政府必须在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的辅助下,加强对经济手段的运用,以避免对企业、个人经济行为的过多干预。电子商务的应用能给政府调控职能带来全新的变革,即实现“电子调控”。

电子商务的宏观经济调控

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宏观经济调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价格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直接反映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并以其灵敏度高、涉及面广和高应变率影响着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生产和资源配置,同时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方向、数量、成本和管理等。因此,政府必须在宏观上注意价格调节,正确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电子商务时代,生产企业、商业企业通过网络来进行产品的购、销、存、运的信息管理,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也在其网上购物中得到体现。工业企业购进原材料,商业企业购进商品时,只需访问该企业的网站,选择所需商品。在企业的网页上,人们能够看到产品外观、内部的照片,以及对产品质量、性能、等级、产地的说明,同时该产品的价格也标明在该网页上。电子政府只需通过Internet和企业连接,就可以直接取得有关企业产品质量、等级、产地以及销售价格等方面信息,从而避免企业向政府报告时恶意更改造成的信息失真,因为网上价格就是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

将各行业企业价格、产地、质量等信息收集齐后,就可以通过专门的价格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行业产品价格、不同质量等级产品价格、不同产地产品价格进行汇总、加工及处理,取得有关产品价格总体情况,以及购销差价、质量差价、地区差价、批零差价等的资料,并通过DSS(决策支持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扩大商品流通、提高商品质量的方法,再根据价格中存在的问题,将处理结果转化成政府决策、电子命令,通过Internet发送到各个需要调整价格的企业,并在网上监测其更改,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政府还可以面向消费者设立“价格网”,专门接收来自消费者对价格的意见,从而帮助政府更好地实现价格调控作用。

税收调控

财政税收是国家按法律规定强制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的实物或货币。作为一种经济杠杆,通过税法设置税种、税目、税率、课税对象、纳税期限、减免税以及对于滞纳税、逃税和抗税者的惩罚来实现对生产、流通、消费的调节。同时,可以运用税收调节来鼓励企业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另外,财政补贴是对某些政策性亏损企业、行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是一种赋税,它用来调节生产、稳定物价、维护人民利益和安定人民生活。同时,财政支出也能控制和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政府采取电子商务管理,可以从实物市场的镜像―虚拟市场中获得真实、全面、准确、及时的企业信息,由政府建立大型的专门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加工,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统计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帮助政府进行决策,调整政府政策,再通过电子文件传送政策命令。同时在Internet上设立电子公告牌,电子命令,从而实现其调控作用。

信贷调控

政府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信贷的调节。通过控制贷款的投向、数量以及偿还期,调节利率,进一步调节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生产结构,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调节商品供求关系,并推动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随着金融电子化的不断发展,政府对银行信贷行为的调控将更加直接、方便、快速、可靠。政府的政策目标将形成电子文件并具体分解为各个电子命令,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各个商业银行,同时向社会电子公告。各商业银行的执行情况,也可以通过网上及时传送到政府管理机构的网站中,以便政府对其行为进行监督。

电子商务的经济监督

经济监督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监察和督导,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国民经济系统正常运行和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根本保证。通常是由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社会五个子系统组成。而最能直接应用电子商务的主要是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两大系统。

经济监督

在经济监督中应用电子商务,信息全部为电子式信息,即进行“无纸化办公”,其中的计划监督将由政府对其计划中的不足进行监督,并针对不足和错误进行调节。美国是电子商务发展最快的国家,它的商务部、农业部等都已全部上网,可供公众随时访问。这样,实现了对政府行为的公开管理,使之接受民众的检查、监督。同时,它也能从各上网企业中获得最新的信息,并通过DSS(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综合处理,找出原政策措施的不足,及时反馈,更改现有的政府命令。同样,对财政进行监督时,预算收支计划、税收交纳情况、企业财务状况等,也不必由各企业上报报表、各管理机构进行人工汇总,而是通过联网可以将信息快速传递给各管理机构,由计算机对其进行汇总、加工、处理、储存。银行的信贷、结算监督,也可通过互联网收集各商业银行信贷数量、方向方面的信息,结合国家政策进行对比参照,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反馈给各机构,发出电子命令。

行政监督

该系统由专门的监督机构(监察部、审计署)和以行政监督为主要职能的工商、物价、海关等部门构成,其中的工商行政管理监督工作,由于电子商务的应用而有所改变。

原有的发放营业执照和商标注册管理将被互联网上的域名注册所代替。由于网上电子商务给各企业带来的无限商机,使许多企业纷纷抢注域名,在网上树立企业形象,域名成为企业的又一商标。因此,工商行政监督的一大内容就是建立权威性的域名体系,制定域名注册和管理的政策、条款,促进网络进一步健康发展,抑制抢注域名、买卖域名等不利于互联网健康发展的现象。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授权NCFC网络信息中心,建立中国互联网络的CNNIC,运行CN域名,提供CN以下域名的注册服务。

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维护城乡市场秩序的职责将由对电子市场、电子购物中心的安全、有序、信誉问题所代替。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将由有形市场的管理转向“虚拟市场”的管理上来。虚拟电子市场上同样存在不合理价格和假冒伪劣产品,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同样有矛盾。因此,工商管理机构应向公众设立专门网站,以利于消费者检举质次价高的产品生产商。工商管理机构也可以通过对所管辖的企业网站进行访问,发现问题,及时通过电子命令、电子文件的方式通知该企业进行改正,否则将对其罚款(从其网上银行账户中直接划拨或暂停域名使用)。由于采取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原来的经济合同也将转化为电子合同,由工商管理部门通过一系列有关电子合同的法规来进行检查和调节。

对于物价监督也会由于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而转化为网上监督。由上网的物价部门对产品的定价权限、价格波动范围电子命令,并安装预警系统,当其价格不符合物价部门规定时,就会自动将信息反馈到物价部门,以便于管理。同样,随着我国“金关工程”的实施,海关监督也正逐步走向电子化。另外,在积极开展我国自由贸易的同时,商检应用系统和远洋运输应用系统的电子化也将是电子商务应用在政府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电子商务的应用能给政府调控职能带来全新的变革,即实现“电子调控”。

参考文献:

篇10

有关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分析

一、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概述

1、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的定义包括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就是经济信息。因此,对于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人类来说,经济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经济活动的发展也会带动经济信息的发展。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对经济信息活动的利用水平也不同,只有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才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分类方面,宏观经济信息主要包括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如投资信息、货币信息、分配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战略信息等;微观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的具体变化方面的信息,如技术开发信息、加工信息等。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运行的决策、计划等进行调节。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弥补市场的缺陷,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结构和总量的平衡;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各个主体的公平竞争;能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能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平。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经济信息的作用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使经济决策科学化。经济信息反映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决策者提供了预见性的决策方案。二是经济信息能够有效地指导经济计划的编制。经济计划的制定以统计资料、经济信息和经济情报为依据,但在编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效地收集经济信息能够避免不确定性因素,使经济计划与经济实际相适应。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主要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销售等进行有机地组织,进而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济信息的支持。

2、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总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组织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周期等。因此,必须认识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从目标来说,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任务来说,宏观经济管理按过程来说主要有决策、调节、监督等重任;按管理方式来说,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

3、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体现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济信息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能够监督经济活动,联系各个经济部门。二是经济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信息也是一种资源,且投资少、见效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类的智力。信息就是知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融合和再生就产生了新的知识,借助电脑之类的外部存储设备能够解放人的大脑,让人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外,人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与自身的信息融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指明了方向,有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才能够有针对性。经济信息为宏观目标管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显示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人口增长数量、居民购买力的变化等,只有依据这些信息才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目标更加科学可行,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政府正确使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要求。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宏观效益和生活水平。经济稳定目标包括经济总量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表现和人均占有量所要达到的新水平;宏观效益目标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社会总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生活水平目标是指在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影响下,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反映了总体经济在运行速度、效益等方面的关系,而在实际情况中,它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目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主次分明。宏观经济的运行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当需求过多时,有可能存在供给不足;当总量平衡时,有可能结构失衡。因此,必须主次分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提高目标的科学性。二是有所取舍。宏观经济目标不可能全面覆盖,总要有所取舍。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到利大于弊。三是量度适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各项指标要达到精准十分困难,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要量度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战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精密部署。另外,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实施战略转移。同时,在实现步骤上,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分阶段实现。二是落实责任。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落实责任,以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级政府,在给予他们宏观调控权利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组织实施。第一,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目标的内容、意义、实施步骤等信息,统一认识,调动积极性。第二,要制定好政策、协调好工作,以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目标的实现速度。第三,要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按预定目标进行。

2、在宏观经济计划管理中的应用

计划管理需要有经济信息的支持,离开经济信息的支持,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宏观经济计划是一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宏观经济计划的编制过程也十分复杂,其中必须重视经济信息的导向作用。为了促进计划的实现,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引导企业和市场,必须做好宏观经济和市场的检测工作,积极收集信息,特别是投资、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和传递。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

3、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决策是指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地方经济或部门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如果宏观经济决策违规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随意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程序有:一是确定目标。目标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确定,在确定目标前必须深入研究经济信息,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二是制定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全面的、准确的经济信息为依据,同时还要拟定多个备选方案,提高决策的优化程度。三是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指依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指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一个。四是反馈信息。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跟踪验证,在主客观条件变化或决策有误时要及时调整。

四、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对策

1、全面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是保证经济信息有效应用的基础。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计划性原则,即要根据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经济信息资料确定一个科学的目标,此目标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二是时效性原则,即要提高反应速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针对性原则,即所收集的信息必须切合实际,紧密结合服务对象的需要。四是连贯性原则,即要保持信息的连贯,不断积累,丰富信息。在收集程序方面,一要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内容。二要保证信息源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以便选择最优的经济信息资源。三要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方法,如文献法、内部资料法、参观访问法等。

2、有效整理信息

在收集到信息后,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分类、编码、存储和更新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对应的索引,以方便查阅。经济信息的整理能够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并使其条理化,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设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并且在开发利用中其还能够得到丰富,因此,必须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使经济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是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成立管理机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同时还要引导用户参与到信息网络的建设中。三是联合共建。经济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国家投资外,还要积极吸引多方资金,建立共享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和使用效率。四是开发信息市场。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宣传经济信息的作用,拓宽经济信息的覆盖范围。五是培养信息人才。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后备信息人才。

五、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信息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必须有效地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关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只依赖市场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然而经济结构规律及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建设落后及运行机制不健全、人员信息素质水平偏低及对经济信息的整理不科学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应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急需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来解决。

一、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经济信息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直接在经济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广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与整个经济运动有关联的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把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反映出来[1]。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经济信息都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来说,国家各级政府应基于市场调节来保障国家经济稳定运行,调节整个经济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信息的影响是: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投资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规模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投资规模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经济信息。由此可见,经济信息与投资规模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为确保投资规模适度,就应考虑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信息产生的影响,以满足国家经济增长需求,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信息能促进资源结构变得合理化,从而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用,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当今社会,可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拥有的资源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资源配置及利用的合理化非常关键。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是不可消除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也一直存在,只有通过应用经济信息来宏观调控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的效益

管理并应用经济信息的目标在于追求宏观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里,宏观经济效益指的是各个环节、各个经济部门效益的总和,它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一个国家国民总值的增长,或是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总体有时候是局部的总和,但有时候局部的提高并不会使总体得到相应的提高[2]。在很多情况下,局部与总体之间都有很多矛盾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就需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和方式促使局部与总体之间达到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效益;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信息导致的部分经济行为将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效益。但是,既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有正面的,那么负面的经济效益也不可避免。所以好的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等不仅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如果能把良好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那么生态效益也会逐渐获得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也会对是否能完成宏观经济效益目标产生影响,只有通过有效应用经济信息,才能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保障措施

(一)探索经济管理结构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宏观调控的任务包括: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办法,基本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共同进步[3]。为此,我们应始终坚持不懈探索、实事求是的观点,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不仅要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要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水平,有针对性地选用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不断建立健全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确保经济信息的应用充分、有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资源就是经济信息,如果经济信息得不到有效应用,那么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一门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由于它的多层性、广泛性,决定着它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它的规律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才能进行探索。面对这些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可分为直接管理、间接管理;按照不同的管理主体和职能,可分为宏观经济决策、经济规划与调节、经济监督等。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经济结构管理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来统一规划,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采取正确的技术策略实现经济信息应用的现代化,促进提高宏观效益。

(二)建设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建立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包含最高决策机构、经济调节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长时间以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设置机构时都忽略了信息服务机构,即便设立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但并没有在决策过程中得到重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不充分。最大的信息用户是政府,政府同时也是最大的信息采集、生产和拥有者。政府信息机构采集到的经济信息的特点有客观性、宏观性、综合性、预测性等,能为各种职能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它的职责就在于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把经济信息定期公布给社会,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确保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4]。同时,经济信息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的另一个前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应深入改革,真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尽量减少直接管理的微观经济部门,或直接撤销,发展社会监督、服务组织,分担政府的部分管理任务,从而提高效率,为经济信息服务机构的运行提供条件,最终有效应用经济信息。

(三)提高人员信息素质水平,优化信息整理工作

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如果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那么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难以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走进信息时代,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人员面临的要求就更高。对此,宏观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还要保持对经济信息的主动性、敏感性,熟练掌握经济信息知识;不仅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锻炼自己运用经济信息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水平,善于从无序的、零散的经济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有效应用经济信息资源提供保障。当然,经济信息整理工作是应用的前提,需要宏观经济管理人员按照特定需求审核、重组、分类、编码、存储、更新收集到的经济信息,并建立信息检索系统,把孤立无序、凌乱分散的经济信息整理好,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应用提供方便。整理经济信息的目的在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为检索经济信息奠定基础,使经济信息管理更加准确、及时、系统、经济、有效,使经济信息整理工作变得更加优化更加有条理,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