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用户参与度的不断提升,海量的信息资源是虚拟社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信息资源的定义出发,结合虚拟社区的特点,通过数量、内容和传播特征这三个维度全方位展现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着重介绍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的特征,并建立相应的理论框架进行系统性阐述,在此基础上介绍形成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为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的相关理论提供参考。
关键字: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特征;用户视角;互联网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24
收稿日期:2015-04-16
0 引言
虚拟社区的概念于1993年被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进行沟通的人们,他们之间有某种认识、共享某种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虚拟社区已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换、沟通和利用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加入虚拟社区的用户群体在不断地增长,并且他们通过日益丰富的交流功能来和共享各类信息,从而使得虚拟社区信息资源越发庞杂。本文通过对信息资源特征和形成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通过研究结果使虚拟社区的参与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最终挖掘和开拓虚拟社区中海量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信息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不仅有利于国家信息化建设,而且对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虚拟社区的快速发展和数量的迅猛增加,其中蕴含的信息资源也逐渐丰富。在探究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的特征前,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虚拟社区信息资源。一般来说,虚拟社区信息资源可以理解为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交互的、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在当今的互联网大背景下,这种信息资源与其他类型的信息资源相比,具有更显著的特征。本文将从信息资源的数量、内容和传播特征这三个维度,对其特征进行全面分析。
1 从信息资源的数量方面
1.1 数量庞杂
从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的数量维度来看,其信息资源“储量”庞大,且增长速度快。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和增长。
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 442万人,中国网站数量为273万个,网页数量为 1 500 亿个,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2%,同时单个网站的平均网页数和单个网页的平均字节数均维持一定增长,虚拟社区上的内容、数量也更为丰富。在当今的互联网大环境下存在如此多的网站数量,而每个网站中又包含各类网页,同时过亿的网民数量在各类网站上的动态信息使得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数量高速增长,并且储量庞大而杂乱。
1.2 无限性
虚拟社区上的资源是无限的,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从网上下载信息或上传信息,需要的内容应有尽有。一方面信息资源数量的无限性表现在时间性方面,比如对某一问题的信息,无论是背景、现状还是未来,都可以被长期保存在网络上,随时供用户查阅。而传统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资源,有的稍纵即逝,信息难以保存;有的虽然以实物形态呈现(如报纸、书籍等),但查询起来则相当不方便。虚拟社区信息资源呈现出无限性主要是由于信息资源产生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各类需求之中,而人类的社会活动和需求的产生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运动过程,因此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也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和积累的过程之中。
1.3 分布不均匀性
一般来说,分布在互联网虚拟社区中的信息资源数量多于分布在个人手中的信息资源,并且在同一个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分布也有所不同。这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它通过TCP/TP将不同的网络链接起来,因此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并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同时信息广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处理方式的服务器上,并受到各自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虚拟社区对信息资源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机制有所不同,造成了信息资源分布的详略程度、复杂程度有所不同,比如综合性的虚拟社区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数量多于专业性的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等,从而造成用户从不同的虚拟社区中获取的信息资源有所差异。
2 从信息资源的内容方面
2.1 质量参差不齐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信息和评价的程序,虚拟社区下的信息资源分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缺少必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因此不确定性也大;各种虚假信息、劣质信息充斥网络社区,信息污染程度加深,信息内容繁杂、混乱,质量良莠不齐,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给用户选择、利用信息资源带来了障碍。
2.2 形式多样化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社区信息资源内容自由度大,信息的渠道广泛等原因,虚拟社区的功能得到扩展和实现,同时数量巨大的虚拟社区信息资源来源于各行各业,包括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各种信息,社区的性质也由此可以分为交友社区、学术社区、娱乐社区等等多种类型的虚拟社区,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社区信息资源也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
2.3 碎片化
随着Web2.0阶段的到来,信息进入碎片化时代。对于每一个用户来说,兴趣关注点的差异性,这是用户兴趣的碎片化;对于信息需求来说,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导致所需资源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角落,这是资源的碎片化;对于虚拟社区来说,各种信息和内容五花八门,这是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在传播学领域对碎片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用户细分、媒介小众化。互联网在Web2.0前的传播模式是简单的单向传播,而随着虚拟社区等网上信息交互平台的出现,使得每个个体用户都有机会去分享他的信息。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整理分类分发渠道,使得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凌乱无序,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递,从而造成虚拟社区信息资源在不断增加和扩充的同时,也使我们越来越难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3 从信息资源的传播方面
3.1 动态性强
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更新速度很快;除此之外,网络信息资源的地址、链接及内容本身也处于经常变动之中,使得信息资源的更迭、消亡无法预测,因此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的传播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过程中,同一信息资源并不可以永久地被利用下去,而是不断形成新的信息资源。
3.2 交互性强
与传统媒介下的信息资源相比,交互性是虚拟社区下信息资源传播的一大特点,具体体现在它具有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Web2.0技术的产生让人们实现了跨距离互动、上传照片、评论留言等行为,人类社交所必需的功能帮助社交网站实现了其初衷——交换信息,交流情感。分享是虚拟社区的一大主题,消费者通过网络与好友分享文档、图片、音乐、视频等信息。虚拟社区通过互联网将拥有共同兴趣或目标的人们集合到一起,人们在这个虚拟社区内可以自主地利用已有资源进行交流、交谈,同时也可以创造和共享新的信息资源。所以,用户主动、自发地参与到虚拟社区中进行交流并且实现一系列操作的过程体现了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的强交互性。
3.3 传递快捷
互联网中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代媒体。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其传播速度是四代媒体中最快的一种。光信号(光纤)达到10Gb/s,并且计算机每秒可以编码100Mb的数据并发送出去。虚拟社区上的信息资源以其快速高效、简便廉价获取的特点受到了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喜爱。
3.4 传播范围广
虚拟社区的传播范围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无国界,因此基于网络构建的虚拟社区也跨越了空间的界限,使得信息资源在其中的传播没有范围的限制,由一个用户的一条信息可以瞬间传遍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的渠道多样性,人们可以通过各类渠道在虚拟社区上一条信息,比如网络广告形式,视频记录形式等,不同的渠道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实现传播范围和效果的最大化。
4 结语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逐步形成,虚拟社区已经成为网民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信息交互平台,虚拟社区中所蕴含的信息资源更是颇具特点。本文将信息资源分为三个维度——数量、内容和速度来分析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的主要特征,并且结合当前的互联网大环境和用户视角,对形成其特征的影响因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全面了解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的内涵和特征,对于政府部门部署发展战略、促进社会各界对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Rheingold H. Virtual community:Home 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 . Boston:Addison-Wesley,1993.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7-2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l.
3 常亚平,董学兵. 虚拟社区消费信息内容特性对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研究[J]. 情报杂志,2014(1)
4 付尧.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篇2
一、集中优势力量,加强综合档案馆的建设
综合档案馆是按行政区域设置的收集和永久保管多种门类的档案和有关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利用的机构。它更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为本地区广大群众服务的信息中心和文化阵地。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有3574个,保存着整个国家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总馆藏量176亿多卷件。在这个档案馆网中,国家综合档案馆有2980个,其他门类的档案馆有500多个。这样一个庞大规模的档案网络体系,需要多少资金,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支持它的持续发展呢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或地方,用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而档案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依赖国家。如果不突出重点,不管它发挥的作用大小,也不管它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味地强调档案馆要上规模、上档次,将有限的资金一点一点地分割,将对综合档案馆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威协,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其最终结果将影响到整个档案事业的向前发展。
传统管理模式上追求档案馆小而全的观念,造成布局不合理,投资分散的现象,使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尽管基层档案工作者付出了很多辛劳,却难以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也很难长久立足于社会。
综合档案馆,特别是省市以上的档案馆,无论是在丰富的馆藏、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还是在人员素质与结构方面都是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的综合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好大中型综合档案馆,发挥其中心馆的效应,以它们为龙头,实行名牌战略,带动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从而赢得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认同,推动档案事业的向前发展。
评价我国档案事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档案馆的数量上,而要看它是否与经济发展、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它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是否有利于档案馆功能的发挥。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中,经常出现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当前,在我们档案馆的布局上也要予以高度重视,要注意它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出现小而全,投资分散,功能不全的状况。投资要尽量集中,保证重点,使其效益充分发挥,并带动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这也符合国家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一些部门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或产生档案数量不多、结构单一的地区应少设,或不设档案馆。避免出现争相设立部门和专业档案馆的倾向。过于庞大、过于分散的布局,一方面使资金使用分散,造成人、财、物浪费,另一方面将使一地区形成的有价值的档案保存过于分散,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向;也会使综合档案馆馆藏内容仍局限于“党政档案”,造成结构单一,与综合档案馆名实不符,难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因此,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同时要争取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上向综合档案馆倾斜,以保证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综合档案馆馆际之间的横向联合,形成合力
加强综合档案馆的横向联合,形成规模效应,将丰富的档案信息,以整体优势向社会提供服务,将更显综合档案馆的实力。
我国不同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构成状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但各自又有自己的特点、各自的优势,如果加强横向联合,发挥各综合档案馆馆藏的综合优势和互补效应,打破区域界限,从更广阔的空间加强联系,提供综合服务,联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交流的最大流量和最佳服务,使档案的利用向广泛、纵深发展,那么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也将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档案馆网、或以档案信息服务集团的方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合力,为今后加入社会的信息网络打下基础。
三、优化馆藏档案结构,提高馆藏档案质量
目前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的档案,普遍存在着精芜混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尽管在1986年2月7日国家档案局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中规定了收集建国后档案的范围,但实际上,馆藏档案中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产生的文书档案多,科技档案、专门档案极少。使其名为综合性档案馆,实为党政机关档案馆。加之,还存在着大量重复的档案及长期卷档案没有及时进行鉴定。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档案馆功能的发挥。
虽然政府的档案可以看作不只是政府机构的历史记录,而且是一种重大的文化和科学的信息资源,在国家信息系统中,机构成了其中一个有意义的、基本的和对各方面都有用的要素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但是,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它应该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即包括国家历史发展的全貌,是国家和人民集体记忆的关键。因此,如果只偏重某一方面,而弱化其它方面,其结果必然造成这样的社会记录是一个不完整的记录。“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公益,而且更多的还应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这个重任应由国家综合档案馆来承担。为此,综合档案馆应增强优化馆藏档案种类、结构的意识,正确认识处理档案完整与精炼的关系,拓宽收集面,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同时从规章制度上减少重复文件进馆,切实加强档案的鉴定工作,以丰富优质的馆藏资源为社会服务。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注意到“根据国家概念建立起以司法棗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档案概念变化”。“档案工作由保管、记录活动的证据,变为确保这种证据的确实产生,进而确保上述活动本身有可信证据作为证明。档案人员也因此由消极的文献记录保存者,变为档案遗产的积极塑造者,从不仅仅继承公正的、不带偏见的保管者,变为在档案形成过程中,明确历史责任感的积极干预者。”
这一系列的变化迫使我们尽快地调整自己,迎接挑战。迎接挑战的关键是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各级档案馆的领导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纷纷计划招聘人才,引进高层次的人才,而且也注意到了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但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现有的档案人员怎么办他们面临着知识的老化、新技术知识较为贫乏的问题。这使档案工作跟上社会的发展节奏,满足社会的需求,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为此,加强档案馆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五、树立正确的档案工作效益观
综合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其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大有作为的,它的效益也应该是突出的。因为保存档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人类,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创造某种基本的条件,决定了档案馆的工作效益最终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
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档
案工作配合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身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不能一提到为经济建设服务,就狭隘地与获得多少经济效益划等号。企业中保存的科技档案、技术资料可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在利用中创造经济效益,这是我们要体现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片面强调档案馆的各项服务工作都去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它的社会效益。事实上,档案馆的工作更加贴近科学、文化、教育、历史研究等领域。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ABasicResearchonMutualConstructionandSharingofLibrary
InformationResourceunderNetwork
MaYuejinLinLanying
(QiyangTeachersCollege,Gansuxifeng)
Abstract:Thispaperdealswiththenecessityofconstructingtheinformationresourcecollectivelyamonglibraries,thenanalyzesthefactorsinfluencinginformationresourcesharedandconstructed,finally,presentssomecomments.
Keywords:networkenvironmrntlibraryinformationresourcesconstructionandsharing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1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这是由于:
1.1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藏力相对低下,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极为痛心。例如我校图书馆自97年以来购置的数10万元的学术期刊光盘,极少有人问津,但是,相对迫切需要此类信息资源的其他用户,只能望而兴叹。还有就是用户普遍需求的同类信息资源,各图书馆竞相购置,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要,造成目前这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购置的局面。因此,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实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如果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2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积极因素:
2.1.1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1.2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如1999年1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共同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2.2不利因素:
2.2.1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2.2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从事图书情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对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支持等,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2.2.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
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对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3.3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3.4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2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篇4
【关键词】病案 病案信息 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77-02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使医疗类的保险制度也在逐渐完善。商业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使得病案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行业内或医院内,其社会应用价值及重要性也更加突出。可以说,病案信息是医院最为宝贵的财富,对于医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评价及衡量医院医疗质量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病案管理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部门的重视,病案信息使用的价值也越来越多。
1 病案信息在医院管理之中所具有的作用
病案信息指的是医护人员在医疗的活动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符号、文字、影像等诸多资料总和,也包括门诊及住院的病历。病历可以帮助医生去了解病人的疾病及用药、检查情况,进而有利于医生进行诊断及治疗,不必去重复一些不必要性的检查,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帮助患者减轻了经济方面的负担。与此同时,病历也是当今医学法定的文件,有重要的价值。
作为重要医疗资源,科学管理病历档案是其开发和利用的首要条件。如果不能够对病历进行科学管理,并不能在大量病历档案之中选出最为有用的信息,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按照档案的管理工作规律,做好归档,编纂档案的资料,对档案资源进行积极的开发利用,以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其实病历档案管理工作最终的目的就是提供相应的病历档案资源,并对其加以利用。档案的管理工作最终将利用统计的信息进行检查,档案的利用工作对于新时期下医院的发展极为重要。如果没有对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及利用,它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反之,病案的利用工作也将为医院发展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2 病案信息在社会中的作用
2.1 病案在医疗事故和伤残鉴定当中的作用
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深化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使得患者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医疗纠纷的事件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病案所产生的作用,它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一份病案资料如果足够完整的话,是可以为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伤残鉴定等提供可靠法律依据的,它是最为有效的凭证。
很多公检法部门及律师都会以病案提供的诸多信息作为依据,来解决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等。病案资源已经成为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等处理问题的依据,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2 病案在商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当中的作用
在住院的病人当中,只有少数人是公费医疗,其他的病人是医保和商业保险、新农合保险病人。承保方或参保人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 都需要到医院进行查证,病案资料是理赔的重要依据。
此外,社会医疗保险所实行的定额付费标准也都是根据病历档案提供的信息而制定出来的合理制度。
3 病案在妇幼保健及卫生预防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众所周知,病案当中可以提供大量的有关年龄、性别及职业等信息,利用这些统计资料对不同地区的城乡居民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常见病种分布情况以及病人的死亡原因。可以将提炼的信息提供给相应的卫生部门,使其更好的了解各种高发病或者死亡率等,及时采取多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此外,病案还可以给妇幼保健的部门提供有效资源,如育龄妇女和儿童死亡率、传染病的发生率等,以便妇幼保健人员掌握母婴的健康状况。从而为更好的保护妇女和儿童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
3 病案信息开发利用的主要方面
3.1 在医疗方面
病案作为临床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临床医生的重视。医生需要借助病案信息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发病状况、治疗状况、结果以及药物反应,以便进一步掌握病人情况。详细的病案可以作为诊断参考依据以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根据,能够获得比较好的疗效。
3.2 在医学的教学方面
对于培养年轻优秀的医生来说,病案是最为生动和现实的资料,同时也是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表现。病案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对于医学的教学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具有的教学价值是非常大的。
3.3 在医疗服务的质量方面
详细而完整的病案不仅仅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出一个病历全貌,还能够看出医生医疗水平及服务的质量。因此,很多医生都将病案的书写作为一项最基本的医疗实践功能,书写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医生本人工作态度及责任心。病案书写对于培养医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独立思考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言都极为重要,同时也是提高医生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3.4 在医学科研的方面
医学科研目的是总结以往经验,并研究出有利于医学发展的方法,这就需要借助大量的病案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吸取经验教训,从其中提炼出有效资源,使这些有效资源切实的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能够指导未来临床实践问题,制定出某些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案。
4 提高病案管理的质量
病案的质量管理对于保障医院的医疗质量而言极为重要,所以医院的各级领导和医务人员对于提高病案的质量都很重视。做好病案管理的工作对于体现其在医院的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价值非常重要。
4.1 病案内在的质量
病案内在质量即病历档案记录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病案不仅能够为教学、医疗、科研等工作提供丰富的材料,也可以作为衡量医院医疗工作、反映业务水平及管理水平的依据。
在提高病案的书写质量、注重相关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时,还要认识病案的书写质量重要性,它是医院管理事务最为原始的资料。病案质量好坏对于各个科室工作指标统计有着极大的影响,此外还会影响到医务人员所撰写的论文是否准确,对于医院建设及发展也有着一定影响。
4.2 病案质量意识
应当制定严格的病案质量控制制度,让医务人员认识到病案及时完成的重要性。要提高相关人员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
4.3 病案的管理及统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病案的管理及统计人员应当做好病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病案的管理质量,从而更好的为医学教研工作服务,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编码人员应当加强学习病案管理知识,尽量减少和避免漏码、错码,防止资料的遗漏或弄错。统计管理人员应当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将统计工作逐步渗透到多个领域。可以根据病案的资料,综合评价医院的工作效益、医疗质量等。
5 结论
病案资料所具有的丰富资源能够为医院发展提供很大帮助,其应用价值也在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其他多个领域。病案的利用发展与社会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多方位的开展病案服务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对于推动医院及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素萍,韦启明.新时期病案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八月[J].中国病案,2001,2 (1):17.
[2]马红月.加强病案质量管理,提高信息利用度[J].医学信息,2006,11,1978-1979.
[3]陈华青,赵卉生.新时期病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现代医院,2002年2(6):50-51
[4]钟佳,杨天桂.病案信息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2,3(9):43-44.
篇5
论文摘要: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问题,不仅涉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还涉及到社会的公平、公正。针对越来越多的公共信息资源的商品化的现象,本文分析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的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解决办法。
公共信息资源主要是针对私人信息资源而言的一种资源类型。私人信息资源一般是指由私人生产和提供的信息资源,其生产成本由私人承担,并采取等价交换的市场供给方式,即采取“谁付费谁利用”的供给方式。而公共信息资源一般是指政府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而向公众提供的信息资源。由于公共信息资源与公共问题密切相关,所以通常我们认为,公共信息资源事实上反映的是社会公共问题,是涉及全体社会公众真实利益和需要的一系列活动及结果的信息,其基本内涵主要取决于社会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在逻辑上,凡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与公共政策制定、相应的制度安排及一切相关的政策执行和事物的信息均可以纳人公共信息资源的范畴。
近些年来,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引起了各界学者的普遍关注。有的学者把这种滥用现象定义为“公共信息资源领域的“公有私化”、“公有虚化”以及“公有私用”等,也有的学者则定义为“公共信息资源的私有化”无论是把信息滥用归为哪一种解释,由于公共信息资源即是公共的信息又是特殊的资源,同时又是公共产品的多重特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公共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的多个角度来思考与解释这个现象。
1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现象案例
以下是一些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的典型的案例,从中我figf~,发现我国各个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现象的泛滥程度。
1.1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事业单位利用职权将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
(1)某市公安局就曾将公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有关数据向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单位出售,上述单位每卖出一个手机号码,就需要到该公安局核实买主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而每查询一条人口基础信息,就需要向该公安局缴纳5元查询费用。
(2)地方高招办把考生的考试成绩和个人信息“卖”给电信企业或民办高校以取得谋利。如2003年,江苏省高招办以招标方式、以120万元的价格把普通高校高考及全省成人高考考分查询和录取信息的权“卖”给了江苏电信。这样,只有付费(电话费、短信费等)的考生才能查询到自己的考分。同时很多普通民办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生源,通常的办法是区各地高招办买线下生的个人信息与联系方式,以招到更多的考生。
1.2以新闻媒体为代表的准公共信息资源的商品化
(1)2002年12月底,负责发掘江苏测阳一座大型汉墓工作的南京博物院,将此次考古发掘报道权进行“有偿转让”,江苏卫视和《南京晨报》各以1O万元的价格买断了这一报道权。
(2)2001年3月11日上午,杭州雷峰塔地宫发掘,各媒体记者纷至沓来。但绝大多数记者只能作“壁观”,因为考古部门已将现场直播权卖给了当地的浙江影视文化频道,其他媒体的记者只得从电视实况转播中了解发掘进程。
1.3特殊行业企业利用垄断地位与行业便利将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
(1)在旅游胜地杭州,尽管有民航售票处、国旅、青旅、航空国旅等1O多家票务公司,但在查询时你若说不出具体票务公司的名称,114台就会告诉你民航杭州售票处或浙江经贸票务公司的电话。据说,这是因为杭州114台开展了“行业优先报号”活动,而要享有这一优先报号服务,客户必须每个月向电信114查号台缴纳1000多元的费用。
(2)在河北省秦皇岛召开的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出现怪事,2.5万人参加的会议,没有对任何媒体发出邀请,会议组织者还“关照”与会者不得接受采访,会议材料一概不向新闻媒体提供,却被拿出来卖钱。其中,与会国务院部委领导的会议讲话稿卖5O元一本。
2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现象分析
人口信息、考试成绩、新闻线索以及114台声讯台等本属于公共资源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而某些单位凭什么将手中的公共信息资源变成收费与变相牟利的商品呢?同时,由政府机构或公用事业单位掌握的公共资源,到底该不该都用来进行商业化运作呢?答案几乎是不置可否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例1中两个例子,无论是高考分数查询的垄断经营,还是以公安局为代表的政府行政机关向电信营运部门出售自己的所掌握的公共信息资源,公民都成为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双重买单者”。从公共信息传播成本上说,都具备“反公共信息”高效传播的特征,给社会运行成本的带来了大幅增加。
从法律角度来看,无论是公安局出卖公共人口信息还是高招办出卖查分权,其实是在进行一种“法律规避”(法律规避即指当事人故意制造一种连接因素,以避开本应适用的法律,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行为。例如行政机关直接收费无法律依据,因而需要规避,为了追求部门经济利益,采取“变通”的办法,用招标或协商的方式与电信营运部门签订合同,将政府的公共服务行为转化为企业的商业牟利行为,使消费者使用以企业名义开发的信息产品时支付费用,就能够顺理成章地逃避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审批和监管。)也正是这种法律规避的存在,或者说是法律的灰色地带,使得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及滥用的现象不断蔓延。而例2中的两个出卖或垄断新闻报道权商品化的行为,不仅严重的违背的公共信息的基本属性,同时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公众信息的知情权。关于新闻报道权商品化的是否合法的争议,笔者赞同北京大学法学院资卫方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从法律角度讲,一个依靠国家财政来维持的社团组织应该是非赢利性的。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的机构,它所占有的是公共资源,因此它所控制的信息资源的报道权是不能转让的,它所拥有的信息也是不能卖的”。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例3中的114台收取“行业优先报号”费的举动,可以说是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行政部门利用公共资源牟利,也是公权私有化的典型表现。同时作为提供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114台的做法使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失信于全体公众,同时也阻碍了社会整体公平与公正进程的推进。
以上几个案例中公共信息资源部门利用特权,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寻租或垄断,不仅有悖于公共部门的公益性定位,同时增加了社会对公共信息获取的成本,还严重的违背的公共信息的基本属性,造成了公共信息的不对称性,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公众信息的知情权。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明确严格的规定,加之存在的寻租的巨大收益与较少的风险责任之问形成了强烈对比,类似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现象仍不断增加。
3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背景原因探究
3.1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
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与管理者都是各级政府机关。而政府部门由于成本费用、管理难度等诸多的因素无法也不可能将所有即使可以公开的(除保密信息外)公共信息公开。在缺少竞争、独家拥有的垄断环境中,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政府的权力无限膨胀;二是公共信息传递与使用效率的递减。权力无限膨胀使信息资源的拥有者有条件利用职务之便,把工作领域看作自己的领地,把工作中所掌握的公共信息视为“私有财产与“权利基础”,进行信息寻租;同时一旦寻租行为成功,又鼓励其对具有商业价值的公共信息更加千方百计地垄断,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于是便形成了垄断——寻租——更加垄断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公共信息资源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却无法服务于真正需要它的公众,运行的低效与资源的浪费成为必然。
3.2公共权力私有化的必然选择
在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过程中,公共权力的私有化是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的主要推动。公共权力具有公共性,理当为公众共有和共享,但由于权力“具有可交换性,权力可以脱离权力主体、客体而发生异化,以至于发生权力商品化现象,使得公共权力商品化的现象变得有可能。在我国,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市场化进程的不规范,社会再分配方式的不合理等诸多原因致使公权私有化的现象变得极为普遍。很多国外学者如简·奥伊(JeanOi)、阿科斯·罗纳塔斯(AkosRona一)等人认为,在中国这个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操纵资源配置的行政权力通过原有的社会网络、对形成中的市场机制的强力介入、主导改革的优势位置和权力的重组等等方式,不断扩大权力寻租的机会和收益。具体表现如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控制指标、配额、审批和许可,谋取私利和部门利益,对公共权威、公共资源、公共信息进行滥用。权力的私有化必然导致其公共性的异化,以及权利支配下的各种资源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的异化。
3.3法律政策与规范的缺乏
我国尚未制定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门法律,只是在其他法律中有一些相关规定。如上例中南京博物馆出卖文物的新闻报道权的例子中,很多相关的法律专家就指出由于缺乏明确的关于公共信息报道权的规定,公共信息报道权是否可以商品化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无法界定的灰色地带,仅靠道德标准来衡量以及公众的舆论来监督是明显缺乏效力的。
同时,我国相关于公共信息的政策多限于政策层面上进行,缺乏法律的强制力。例如对于同是公共资源的公共财产或公共资源的占有或侵吞都会被当做违法行为追究行政责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与依据可循,但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的独占、寻租、扭曲或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或责任机制。由于法律政策的模糊和确实,公共信息资源的商品化与私有化由于缺少束缚而得以鼓励。
3.4监督机制的欠缺
由于作为公共经济主体的政府对公共经济资源和公共信息的垄断,使得公共信息非透明化变得理所当然。一般情况下,对于私人部门人的信息扭曲和信息封锁等寻租行为,公众委托人可以通过退出机制和言论机制进行防范。然而在公共领域,政府的独家垄断往往导致人们别无选择,只能借助言论机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就是说,在信息缺乏或者说是完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众对公共部门的公共信息的利用及监督基本无从谈起。仅靠媒体或言论来约束的机制,在人类社会不是足够发达,人们的觉悟不是足够高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此外,社会公众是分散的,政府内部得拥有公共信息的职能部门自身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内外监督机制无力、低效。
4防止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因为问题形成的复杂性,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的发展绝非偶然的,而是一种社会发展中由于制度缺失与法律不健全造成的必然,解决办法,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建立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模式
公共信息的服务模式可以依据公共信息资源的性质分为以下两类。
(1)对政府部门具有公益性的纯公共信息资源,以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与信息公平为原则,建立高效的公共信息传递模式,使得公共信息资源最大化的满足公民的需要。如加强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国家、省、市级图书馆的共享互联,建立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高效的信息平台等。
(2)对公共信息资源或准公共信息资源,挖掘其自身的深层价值,建立市场化多主体参与的公共信息资源增值模式,形成公共信息资源被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创造新社会价值的良性循环的模式。当人们都能够通过公共途径,高效、畅通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公共信息资源的时候,信息寻租行为就没有了生存的市场与空间。
4.2尽快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政策和法规,如颁布信息公开法等,确定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给予合法的保障。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规章,如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评估、投资经营和收益处置等规定,全面指导与规范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公共信息资源行为。使公共信息资源的归属不再处于无法界定“灰色地带”,而是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用法律来规范与指导公共信息资源的使用,真正保护广大公众的公共权益。
4.3加强内外监管与惩治力度
首先要加强政府公共信息部门及相关企业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内部监督,同时一定程度的放松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规制,建立与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其次,不断增加公共信息资源商品化的风险成本与责任成本,通过加大对信息寻租行为的惩治力度,以儆效尤,以逐渐减少和杜绝的共权私有、利用公共信息寻租的腐败行为。
篇6
一、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分析
开发、利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是立足人事档案资源基础,利用特定途径、手段,为人事档案内容、服务提供人事组织工作,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展人事档案工作,必须依靠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方可为人事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科学的档案信息,方能为党中心工作更好服务。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与各专业、高素质人才分不开,与新型科技研发者分不开。我国要想建立一批高素质、先进性人才队伍,与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分不开。可以说,人事档案资源为我国人事工作、党中心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资源,是其价值重要体现。其次,评价人事档案工作合理与否,需依靠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利用。针对人事档案工作,开展评价时,是依靠人事档案资源利用所表现。在人事档案工作中,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材料,装订信息与规范相符合,人事档案工作则更为优质。在人事档案工作中,若无法为人事档案资源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则人事档案工作属于劣质。合理、科学的人事档案工作,为信息资源提供科学信息,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最后,人才资源开发,资源优化配置,需依靠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怎样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开发出更多优质人才,怎样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分不开。在人事档案中,记载了许多个人资料,可全面反映一个人成绩、发展情况,开发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出高素质、专业性人才,使这些人才能够有发挥平台,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好的发挥条件。
二、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工作的主要问题分析
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强开发利用建设,是档案信息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各级档案部门不懈努力,在网络环境下,优化了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加强了开发利用力度,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工作中,也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编研工作十分滞后,社会利用效果不好。对于人事档案信息,需依靠编辑、档案汇编,因编研人员水平不高,材料基础薄弱,使得编辑工作周期较长,通常费时、费力作出的成果,输入社会后,已错过利用时机,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由于这些情况影响,打击了编研人员积极性,难以开展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编研工作。第二,档案工作协调性不高。目前,许多档案部分相互独立,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他部门协调性不高,选择一种封闭性工作模式。因经费严重不足,工作周期较长,人力资源十分紧张,减少了社会效益。同时,在人事档案编制时,在选题方面,难以把握社会适应性,极易造成档案编研和社会需求相脱节,所编制人事档案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另外,难以控制社会利用率。由于上述因素,导致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第三,档案意识不高。部分单位不注重档案工作,未将档案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认识利用。部分单位投入大量科研仪器、生产设备投入,忽略仪器设备归档、资料收集,导致说明书和图纸损失,增加了仪器设备的修理、维护难度,使得无档可查,增加了图纸损失率。可以说,部分单位、部分人员的档案意识不高,是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难以开展的重要因素。第四,与现代管理技术不相适应。处于信息化社会,档案信息记录方式、载体形态呈多元化发展,纸质档案被电子、声像档案格局取代,传统档案编研模式逐渐转化为深层次、多载体的信息资源。现阶段,在档案人员结构体系中,理工科专业人员不多,与现代管理技术不相适应,主要为实际操作能力不高,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严重影响。第五,观念陈旧,管理机制不完善。针对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受到传统管理观念影响,工作十分主观传统,采取老式管理方式,人员老化现象严重,档案管理观念陈旧,人员素质不高,缺少前瞻性管理,导致管理滞后,未建立完善的人事档案,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管理机制不完善,信息资源开放程度较低,降低了人事档案工作配合度。某些档案管理人员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利用危险和保密保险保守思想存在,认为归档材料即为秘密。处于该种机制下,只有少数领导、上级组织方可查阅人事档案,就连当事人都很难一见。同时,档案内容不够客观真实,不能公正评价当事人。
三、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转变思想,树立新档案观念。在传统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主要是存储,并非是服务党中心工作、人事工作。处于新时代,更能体现新型人才,在遵守一定规则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转变。要实现开发利用模式转变,必须要求档案管理者注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熟悉人事档案资源。同时,政府部门必须加强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管,为人事提供有效、准确信息。另外,在行动上,更为主动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转变传统服务观念,将人才选拔、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相结合,不断优化、改变开发利用方式,选择有效、可靠的措施,利用网络方式,科学收集人事资料。第二,强化信息数据库建设。针对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是促进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新型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求人事部门提供最新、可靠、详细人事信息。针对人事信息档案资料,除人员基础资料外,还应包含学习与生活资料,建立信息数据库,以便于搜索相关人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同时,确保人事档案资料时效性,促进信息动态化十分必要,与信用机构加强合作,完善相关人员信息。第三,强化服务网络建设。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事档案管理,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实现,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更加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极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网络建设,运用现代化设备、技术,建立人事档案检索、存储工具,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为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通过先进网络技术,可为需求者提供视频、图片、声音等资料,全方位掌握人事档案信息。然而,通过网络技术,提供更为优质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也是人事档案资料的安全问题,极易泄露相关人员信息。因此,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必须构建科学、合理信息管理机制,包含申请查阅、保密负责等档案信息。第四,建立协作机制。建立协作机制,是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人事档案资料管理使用的法律规定,建立人事档案共享服务网络,以便于人事资料的使用和管理。第五,健全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在人事档案开发与利用中,制度是基础,必须让人事档案开发、利用做到有章可循和有法可依,只有健全管理机制,方可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酌情删减、补充陈旧制度,加快新人事档案机制完善。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重视以人为本原则,实现档案管理的透明化,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的公平、公正。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效率模型
[分类号]G253
1 引 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统计,3/4网民的主要信息渠道是互联网,互联网位居网民信息来源的第一位。网络信息资源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类信息资源,代表着人类信息交流的最新水平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学术界已逐步意识到仅仅对网络信息资源本身进行评价是不够的,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才是该领域研究中更为关键的问题,它是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的延伸与升华。在更大的研究空间去挖掘提升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去研究如何达到知识的有效社会化传递,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来合理充分地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提升用户自身以至整个社会的绩效,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首先要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内涵加以分析,并以此作为课题后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
2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内涵的界定
在一般意义上,效率是指现有资源满足人类需求和利用的状态与程度,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按照经济学的理解,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如果按此理解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系统的投入消耗,目前来看,这种投入消耗无疑是巨大的;其次要考虑网络信息资源系统的产出效益,如对用户的网站访问率、信息获取频率及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收益等指标进行衡量。但是,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网络信息资源,却不宜使用这种效率指标。因为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研究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时,通常把信息资源看作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集体消费性”使得生产者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此物品付费的个人。为了平衡信息生产与使用之间的矛盾,于是就有了国家投资建设,全社会共同消费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模式。而且就现今的网络信息资源消费水平来看,若以投入的成本作为分母,那么所有的经济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当前在评价网络信息资源时,更多着眼于资源使用的相对数据,比如网站的访问频率、信息查询下载量等等,这确实是一种比较实在的易操作的效率评价方法。但如果仔细考察便会发现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绝不应仅仅取决于网络信息系统的利用(使用)率。
评估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首先应该考察整个社会使用这部分信息资源的群体,只有当这个群体的大部分都开始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时,才能说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有了提高;其次即是考虑网络信息资源系统被利用的频率;最后,也是最困难的,还应考察信息利用的后期效果。
前两点我们可以将之归结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层面,即以社会应有人群的网络信息利用量作为分母,而以实际利用人群的利用量作为分子,来考察网络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
而最后一点,即用户利用信息的效果检测分析,与较易量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实际利用率相比,因其衡量标准很难确认、操作困难而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忽略这一点,往往给网络信息资源整体利用效率的衡量带来负面影响,极易得出信息资源建设浪费或不足的结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产出最终表现为用户个人绩效和能力的提升及其满意度,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分析标准,往往难以分清究竟是哪一种因素导致最终的结果,也就弱化了利用效率评价,并在很大程度上给网络信息资源合理建设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回避问题并不可取,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面对,以找出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法。
3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两个核心层面
从以上分析已不难看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衡量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核心层面:
3.1 网络信息系统利用率层面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信息庞杂无序、重复交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还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因各种原因没能提供给用户。
为了研究和解决以上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必须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系统的利用率。本着信息技术只有得到使用才能对绩效产生影响的共识,系统使用历来就是评价信息系统效用的重要指标,应当保证技术被其目标用户接受并得到正确使用。因为用户不接受而导致的系统使用率低下被认为是导致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技术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用户接受、使用系统为前提。网络信息系统的使用同样如此,必须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实施,在特定用户群体中传播合适的技术,从用户接受的视角分析影响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以用户接受为目标的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实施原则。
网络信息系统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获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信息服务的水平,并且这类统计数据的获取也较为方便,如了解现有网络信息系统资源的用户使用率,从而全面掌握用户群体的层次,了解网络信息系统的宣传效果和使用趋势等等。
毋庸质疑,网络信息系统使用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用户对信息工具、信息检索技能与策略的熟练掌握程度,进而为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奠定良好的主体条件。但如果将其“利用率”与“利用效率”等同起来,仅仅从此层面来分析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决定因素,显然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
3.2 网络信息利用效能比层面
今天,海量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利用面临着严重的效率和质量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提高用户获取和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获取阶段。面对网络信息查询与利用已经越来越趋于“自助化”的现实,考察终端用户的信息利用效率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如前所述,由于信息的普遍存在性及网络信息系统的准公益性,人们对网络信息需求的满足往往是通过广阔的非市场空间,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研究更应从其精神消费的本质出发。信息的价值系指信息对用户的有用性和有益性。从广义而言,信息资源利用是信息的价值和用户的需求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信息利用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的使用价值,满足信息用户的效用需求。从深层意义上而言,人的本质是创造和积累信息与知识,人类创造和积累信息与知识的历史就是人的本质不断发展的历史,而信息和知识的创造与积累是以信息利用为前提的,是在信息利用过程中实现的,没有信息的利用与创造,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信息利
用的最终和最高目标,这一点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信息利用的精神本质。
过去信息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放在对“绝对信息”的收集和提供上,放在对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乃至发信者的语用信息等静态信息资源的加工整合上,而对于收集与提供这些信息将通过谁发挥作用、发挥多大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用户接受和利用了多少真正有用的“相对信息”则关注较少。为此,要逐步把关注的焦点聚合到与特定用户的个性化需要相匹配的信息效用层面上来。
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还应该评估的是信息利用取得了多大的效果,它建立在对用户希望效能和实际产生效能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是用户在利用信息过程中的行为和问题解决状况的具体表现,是网络信息效用价值的真正实现。这是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层面。我们这里提出的网络信息利用效能,指的是网络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可以通过用户的使用更好地完成实践活动的,使用户知识水平、个人绩效、满意度等发生改变的能力。
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利用主体的各种差异性因素,尽可能减少乃至消除信息用户对所获信息的希望效能与其实际效能之间的距离,即提高信息利用效能比,这直接关系到网络信息利用效率水平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基本模型
从“复杂系统”的观点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情报学学科的范畴,研究方法也并非局限在情报学领域内,而被置于更为深刻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进行多学科的分析和探讨,在借鉴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采用“交叉学科”的方法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对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影响不断加深,这种跨学科的信息利用研究将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展开研究如果没有合适的模型予以支撑的话是难以达成的。因此,在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时,首先要选择一种评估方法或者设计一种模型,然后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量化方法和严格的评估原则,最重要的是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只有不断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才能使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取得预期的效果。基于此前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基本理论模型(见图1),作为后续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笔者认为外部变量、网络信息系统利用率和网络信息利用效能比与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密切相关,并据此建立了本模型,以描述外部因素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体现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各因素之间的总体逻辑结构,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明确合理地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方法框架。
基本模型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应是网络信息系统利用率和网络信息利用效能比两个核心层面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信息利用效能比是由网络信息系统利用率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的,网络信息系统利用率是由外部变量决定的。
模型中把网络信息系统利用率作为网络信息利用效能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因为: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是以网络信息系统的选择与使用为前提的,所以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能问题必然涉及用户对网络信息系统的选择与使用,而且用户网络信息系统实际使用状况还会直接影响到用户对该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通常认为用户网络信息系统实际使用和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能之间具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其一,一个网络信息系统只有被众多用户选择使用,其包含的信息资源才能被获取或利用;其二,某一网络信息系统被使用得越多,通常也就意味着用户从中获取和利用的信息越多。
模型中引入外部变量这一概念,是为了说明网络信息资源实际利用中,存在着影响用户网络信息系统利用率和网络信息利用效能的各种干扰因素。通过本模型,我们可以根据观察外部变量对网络信息系统利用率和网络信息利用效能比的影响,从而研究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
通过描述外部变量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和预测用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思路,但究竟有哪些主要的外部变量或影响因素,它们又如何影响用户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从国内外已有的一些相关研究看,提出的有关变量有:主观性规范或社会性影响,行为控制认知,计算机知识与网络知识,计算机素养,计算机自我效能,工具或系统使用经验,趣味性,信任、风险认知与网站所有者的声誉,工作相关性、产出质量与结果显见性,任务特性、技术特性及任务技术适配,系统设计的易理解与易发现,系统兼容性等等。仔细考察可以发现,这些变量可概括为用户特征、任务特性、技术特征三大类及其相互影响因素,这是因为信息系统使用环境是既有用户,也有任务和技术的,且三者存在交互作用。在后续研究中,我们也准备从用户、任务、技术三个维度来具体探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以期找出明确、稳固的外部变量,并尝试将其整合为一个能够更好地解释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基础理论模型。
5 结语
信息利用作为信息生产和信息交流的延续,是信息资源的最终归宿。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现状强烈地呼唤着学术界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都还比较薄弱,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及其评价模型、影响因子筛选、分析等实际应用的理论与方法较少涉及,可以说都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
篇8
1、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障碍
档案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电子档案的收藏;二是转化馆藏原始的纸质及其它载体的档案为网络资源。三是开发网上资源为我所用,建立虚拟馆藏的不同形式实现网络资源导航,推荐站点和相关链接。我们在此主要讨论后两者在建设过程中常会遇到的障碍
1.1经费匮乏经费匮乏是制约档案馆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馆要想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首先必须实现档案馆内部工作的自动化,然后才能谈的上组建局域网、加入互联网,不仅要考虑到目前不断产生的电子档案所需的费用、还要对原有馆藏进行数字化转换所需的费用,我国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或上级部门拨给,原本在满足原有馆藏建设方面尚成问题,现还要兼顾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经费之匮乏可想而知。
1.2技术力量缺乏无论是自建高质量的馆藏档案的数据库,还是从浩如烟海的国内外信息资源中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组建虚拟馆藏,都需要有高素质的馆员。他们除应有传统的档案加工、整理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对某个学术领域的相关信息源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和了解,能够随时监测相关信息资源的信息更新情况。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具有相关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转行、跳槽的多,档案馆中有能力从事系统开发与维护、采集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工作人员明显欠缺。
1.3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各档案馆在进行网络信息资源过程上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发哪些资源,怎样开发才能够既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又不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而且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也许正是由于知识产权问题的困扰。在档案馆自建的数据库中大多为库存档案目录型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只是一些公开的文件。
2、影响网络信息利用制因素
尽管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许多传统档案信息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档案馆中利用传统档案的用户是主流。因为传统档案在证据上的原始性,不可更改性及凭证作用比电子档案更具有法律效应。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档案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要受种种因素的制约。
2.1基础设施的限制。随着馆藏档案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所保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需要。而网络信息资源的最直接形式在于它是数字化信息,需借助计算机和畅通的网络线路方可使用,但信息基础设施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家庭计算机为数不多,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内检索档案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即使在自动化管理占优势的的一些大型档案馆,可供广大用户自由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仍然很有限。
2.2网络速度慢,利用成本高。我国家庭计算机大多通过电话线连接方式上网,网络速度极慢,无论你是否查询到你所需资料都要交纳昂贵的的上网费和电话费(我国的通讯费比发达国家高出数倍)。此外,由于受到保密性和知识产权的限制要想浏览全文几乎是不可能的,网上免费数据库仅限于档案目录,。这些费用对收入普遍不高的我国大多网络信息用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它直接影响到我国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
2.3用户自身因素影响自身因素影响问题可归结为:一是认识问题,二是能力问题。许多用户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只认识到了它的快速的通讯功能,而忽略了其获取知识的功能。比如,有关部门在1996年对12个档案馆电子阅览室的抽样调查发现,利用网络传输文本和收发电子邮件的占86%,而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查询或检索的只占很小的比例。当然,这还可能与用户的网络利用能力有关。因为通过网络检索不仅需要具备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还需要熟悉种种检索软件的使用方法。此外,我国各数据库生产厂商各自为政,用户界面不统一,用户第利用一种数据库都需要下载安装与其配套的浏览器,操作手续繁琐,这为本来就不熟悉网络检索的用户增加了不少负担。
2.4可望而不可及从理论上说,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完全消除了时空的限制,但要想真的足不出户就得到相关的档案或资料也不是容易的。一是因为网上的档案资料几乎是没有的,只是一个目录库,用户即使查到自己感兴趣的目录线索,受一些条件的限制也很难看到,到本地档案馆也许还能查到自己想要东西,要是在外地的档案馆的档案就更不便利用了。二是用户想查阅一些资料也很不方便。国外档案馆通常会给用户多种选择,如何复至磁盘中、发送电子邮件、自定义文件类型等等,国内的档案馆一般只提供打印输出功能。
2.5阅读习惯的影响尽管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丰富,但就科研工作利用情况来看还是以文本形式为主,况且传统的纸质档案更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3、网络建设与利用相结合,以建促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有的障碍通过努力可以克服,而有的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进程,各档案馆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目标,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紧密结合起来,搞好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并以此激发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对信息的利用。具体说来包括:
3.1协调比例,全局规划。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信息资源共同构成了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它们是档案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基础,二者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传统的信息资源是提供网上资源的有力保障。在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当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一些平时很多用户使用且使用频繁的档案资料,可以多复印几份,对于目录、索引等检索工具,可优先收集电子型,因为,此类数据库涵盖面大、档案检索线索完整、检索速度快。
3.2需求牵引,突出特色。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一旦脱离用户的信息需求,无论多完整的数据库教会受到用户的冷落。具体操作起来,应该依据用户的需求,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征求反馈意见,从而决定将哪些档案资料应该扫描上网、哪些方面的网络信息应该加强组织,以及不断扩大档案收集的种类和面。切忌闭门造车。此外,所建的数据库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切忌“大而全、小而全”,避免重复建设而浪费大量人力、财力、力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和实现资源共享。
3.3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各档案馆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能力出发,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技术开发能力、网络条件、资源与服务的基础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考察借鉴兄弟馆的经验教训,制定好自己的战略部署,避免走弯路和重复建设。开始时,摊子不要铺得太大,要突出重点,秩序渐进、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讲求实效。不宜过分求全求高和一步到位。尽管数字化、网络化是信息资源发展的总趋势,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力,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而不能急于求成,和奢望一蹴而就。
3.4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和已建数据库的利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上。前者是如何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获得法定许可;后者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使用者设立合理的法定许可范围。要熟悉了解国家有关的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在向用户提供服务时,要对不同的使用者,规定不同的使用范围,作出有区别的授权使用规定。
篇9
【关键词】SWOT-PEST矩阵;航运;服务信息;资源集成;优化路径
一、航运服务信息资源现状
整体看来,我国航运服务信息资源存在内容单一、范围局限、分散滞后的问题。比如航运公司、船代、货代等的生产数据上报缺乏约束机制,使得信息的准确性缺乏保障,不能给航运企业以客观的指导。对于国外的航运信息,则大多依赖编译,再通过其他信息渠道转载、改编、引用等,二手信息居多,更缺乏在信息数据基础上对航运业进行的分析和预测报告。由于航运各相关要素之间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标准不统一,系统性不强,共享程度低,使得信息服务资源的价值得不到最大化利用,信息化建设滞后于现代航运业的发展需要,成为阻碍我国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整合航运服务资源,实现航运相关要素的互联互通,对于加快我国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SWOT-PEST矩阵集成
SWOT分析法一种组织内部分析的工具,它可以有效分清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但SWOT的局限性体现在没有考虑到组织改变现状的主动性。SWOT-PEST方法是对SWOT方法的改进,不仅弥补了单纯使用SWOT方法的局限,而且以其高度的统筹性和合理的聚类性等特点,使得在分析时更容易操作,结论也更加全面。基于SWOT的SWOT-PEST矩阵集成作为一种整合创新方法,在众多的行业和领域得以广泛的运用。姚望(2006)最早使用此方法,对中国国情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中国“走出去”的战略方针。运用该法,郭颖(2007)分析了福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李先锋,张红梅,普学明(2008)研究了宁夏的农业旅游发展问题,曾宝成、李四聪、李坚、谢江红(2009)对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马建华、张琪、袁杰(2010)分析了山东省物流业的战略问题等。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将SWOT-PEST矩阵集成运用到航运服务信息资源的优化上。
三、案例分析
1.上海航运信息服务资源SWOT-PEST矩阵集成。本文以上海为例,在总结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成SWOT-PEST矩阵把航运服务信息资源SWOT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分类(见表1),更加详尽和细致的对影响上海航运信息服务资源优化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
表1 上海航运信息服务资源SWOT-PEST矩阵集成
2.上海航运服务信息资源的SWOT分析。根据SWOT方法“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的战略制定原则,集成上海航运服务信息资源优化的SWOT-PEST矩阵,总结出以下四组配对策略,即SO策略、WO策略、ST策略和WT策略。(1)SO战略就是依靠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遇、寻求快速发展的战略。目前世界航运高端服务转向亚洲已成为必然趋势,上海应以长三角为腹地、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依托、以上海已经在国内具备的金融和人才汇聚优势为基础,积极发展相关产业的促进融合,抓住航运服务业东移的机会。(2)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遇来改进内部弱点、提高综合实力的战略。利用国家要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契机,积极与香港展开合作,使香港与上海在发挥各自最大优势的同时,进行互补。随着香港的航运专业服务扩展至上海,上海在法律制度、优势管理及强大的信息网络建设技术上要借鉴香港的先进经验。与此同时,需大力整合其经济腹地的资源,在服务信息资源上达到共享。率先使长三角的航运企业节省成本、信息更准,在有统一信息决策建议的基础上将航运企业做大做强。(3)ST战略是利用组织的优势,去避免或减轻外部威胁的打击。第一,上海高校云集,科研机构众多,科研投入较大。航运企业应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大对高素质航运人才的培养并给予待遇上的照顾,以抵御外来航运人才的外流。第二,积极利用上海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来改造阻碍整个航运业发展的技术落后的小型航运企业,已增加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和生存能力。(4)WT战略是以克服内在弱点来避免或应对外部威胁的战略。第一,政策支持是相对的,相较于新加坡的政策优惠,中国的优惠政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上海整合信息服务资源,首先要有足够丰富的资源可整,那么在政策,尤其是税务方面对全球航运业务的吸引就显得更为重要。第二,应对外部挑战,上海必须尽快整合航运服务信息资源:在电子政务上做到快捷通关、高效管制;在电子商务方面做到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航运服务的各部门间实现公共信息平台的顺畅。
四、航运服务信息资源优化路径分析
以上海航运服务信息资源集成SWOT-PEST矩阵的结论为基点,对整个航运服务信息资源的优化做出如下综合建议:(1)信息源要扩大。我国应发挥各港口的优势并通过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借鉴,在航运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并在吸引全球航运服务业集聚的同时,大力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服务、航运物流等与航运业配套或互相促进的产业。(2)信息渠道要畅通。我国应倡导上海、天津等港口发挥引领作用,在整合各自广阔腹地的同时加强区域协作,建立高效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3)信息接收方要智慧。我国应培养更多的高端航运人才,使得信息接收的准确度大幅提高,从而提高航运服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航运服务信息资源优化的综合建议中,信息渠道畅通是一个关键要素。因为只有信道畅通,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我国当前航运业快速发展的资源优势,并使信息接收方在全面准确的信息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做到信息渠道最大限度的畅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优化得出了下面的信息管理平台(见图1)。
图1 航运服务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平台
此航运服务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平台具备以下五项功能:(1)公共信息服务功能。航运服务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平台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功能,将航运商务、电子政务、产业协会、物流、金融、海事等信息进行全面综合。公告通知、办事指南、行业动态、国家政策等相关普及性信息为航运企业提供了便利。(2)电子政务服务功能。航运行业的周期性长,跨度大,涉及的监管部门和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也比较多。通过航运服务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平台,政府可以建立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通关,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办事效率。(3)决策优化服务功能。航运服务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平台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航运余缺调剂信息、航运地理信息、物流方式、路况气象等综合信息,并通过对航运货物的进出口状况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快其市场反应速度。(4)航运商务服务功能。航运服务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平台具备网上交易和产品展览展示等服务功能。企业可以通过平台,直接在网上进行询价、报价、议价、订购、支付及保税等,一站式在线办理商品的各种通关手续,加快商品流通。(5)配套资源共享功能。航运服务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平台还集成了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配套服务行业的网站,一方面实现了保险、银行等环节的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维权开辟了网上绿色渠道。
中国航运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是高端航运服务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未来世界航运业更多的是在“软实力”方面的竞争,而当前高端航运服务业东移的大势已定,我国应把握好机会,在优化航运服务信息资源时扬长避短,建立航运信息服务集成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姚望.基于SWOT-PEST分析范式的中国“走出去”战略环境研究[J].市场经纬.2006(22):54~64
[2]郭颖.福建文化产业竞争环境SWOT/PEST分析[J].产业经济.2007(10):53~55
[3]李先锋,张红梅,普学明.基于SWOT-PEST分析的宁夏农业旅游发展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12):328~329
[4]曾宝成,李四聪,李坚,谢江红.湖南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研究――基于SWOT-PEST分析范式[J].商业研究.2009(2):80~82
篇10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基层站队 现状 对策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启示
信息资源是相对于企业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而言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财富。信息资源概念就是把信息系统的所有投入作为一种资源,它主要包括企业信息以及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存储、处理、传递、利用相关的技术设施、资金和人才。企业的信息资源除具有信息资源的有用性、可扩散性、增值性、能动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专业性、及时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有效地搜集、获取和处理企业内外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的质量、可用性和价值,并使企业各部门能够共享这些信息资源。
企业的信息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服务的,是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维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科学整合与综合管理,可以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以及融入国际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资源管理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对分公司,或者说对管道行业都有重大的影响
二、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1.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基层站队是管道行业的最基层组织,接收的信息数量繁多且复杂。由于战略性信息管理的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实行以及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和软件的使用,员工不能得心应手的管理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资料查询效率低、员工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信息资源保存凌乱无序并且存在重复存储现象以及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无人负责等。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员工素质偏低,培训效果不明显
兰州输油气分公司刚成立两年,员工大部分来自长庆、兰成渝和兰州输气三家单位。据统计数据表明,45岁以上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8.7%,专业不对口或无成品油输送工作经验,无法满足一线岗位要求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29.4%,经培训仍无法满足一线岗位要求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6.8%。由此可见,员工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技能水平偏低,具备丰富的管道运行经验、真正适应岗位需求和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较为匮乏。同时,分公司员工数量偏多,但满足岗位需求员工数量却较少。因此,这些员工一方面既不具备信息资源管理的意识,又不具备信息资源管理、处理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基层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缺乏了解, 没有驾驭搜集、管理、反映其经营活动全部信息的能力, 阻碍了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运用。
针对员工文化、技能素质偏低的现状,分公司和各个基层站队都纷纷进行了大规模的培训,但是培训效果却并不明显。2010年年初分公司组织部分操作岗位的员工参加管道公司组织的技能鉴定,其中70%的人未及格;2010年12月中旬分公司组织的基层员工技术比武中,虽然经过一年的培训,但在技术比武实际操作部分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参加比武的员工平均分只有六十几分。面对如此情况,员工培训执行力不够是最终原因。
1.2信息资源存储无章可循
信息资源不是每时每刻都要使用,大部分时候需要对信息数据进行保存和积累。随着信息资源的大量增加,数据在电脑中存放不规范,杂乱无章,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由此可见,信息资源存储需要一定的标准。同时,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传递,以及信息共享与控制,这些任务的执行都离不开标准和规范[3]。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口径一致,既可以方便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交流信息,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分公司和基层站队在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很贴切的标准化规范或准则
1.3资料归档方式不完善
怎样管理信息?这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是企业的财富,搞好信息管理是企业的基础工作,信息的管理有其规律,它不是简单的堆砌,只有规划和量化后的信息才是有意义的。分公司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量的迅猛增加,这就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就目前基层站队的资料管理情况来看,信息资料的长期存档和查询,还有很大的不足。另外,对于一些纸质的资料存档,都统一存放在每个站队的档案室里,虽然文件材料都进行分类建档,但是材料丢失仍然很严重。信息资源的不完整,使得管理层无法准确的对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统筹规划,影响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因此,资料归档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化方法。
1.4信息资源管理职责不清
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组织性,突出表现在“三无”,即无领导、无机构、无规划。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系列庞杂的工作,几乎涉及站队内所有的人、财、物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但基层站队很难有效地组织人员负责利用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更谈不上负责决策者和信息技术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目前根据站队的实际情况,每台办公电脑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资源存储仓库,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强,相关联性较差,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一个对信息资源综合整理与存档工作的执行者。因此,这种情形不可能为站队、分公司提供充分规整的信息服务。
2.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对策研究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基层站队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不论是思想认识、专业技能还是相应的规范制度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同时,外部环境变化,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管理意义重大,都要求企业跟上时代步伐,将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而基层站队作为管道行业的基层组织也是最关键的执行者,做好信息资源管理的工作势在必行
三、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设计及对策
1.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设计
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设计包括基层站队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原则、内容以及对策。
信息资源管理是基层站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的是通过管理、组织和协调日常的信息、信息活动和信息设施来支持站队和分公司的各项决策和经营活动。
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要有包括领导层在内的多方人员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但具体事务仍由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承担);2.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确保信息资源管理适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3.要重视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和非特定用户对信息资源查询时潜在的危险性,保证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和安全性;4.要重视信息资源自身的增值管理[4]。
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1.提高基层站队全体人员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并促进日常运营活动对信息的需求;2.促进信息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员工之间的共享;3.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和标准化,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重复现象;4.提高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安全;5.保证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和信息资源管理充分运行,以便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均可及时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
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主要有强化信息资源管理意识;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培训执行力;信息资源存储标准化与规范化;改善信息资源长期存档方式;明确职责,防止多头管理这几个方面
2.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2.1强化信息资源管理意识
首先,基层领导对信息资源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站队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工作的好坏。作为基层站队的经营决策者,要提高信息运用能力,必须树立良好的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的价值及其重要作用, 把信息工作看作是与生产经营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决策者只有首先在观念意识上重视信息,才能在工作上重视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4]。高层管理人员重视并参与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一方面可以使信息资源更符合站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站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其次,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站队全员的参与,强化员工信息资源管理的意识,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进程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2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培训执行力
对于基层站队来说,提高员工文化素养、技能水平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岗培训。
加强培训的执行力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中之重。加强培训的执行力就是要严格落实培训计划和规范严密的考核激励办法,开展以领导干部培训与全员培训并重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培训水平。首先,结合岗位能力要求,以贴近日常工作所需为主,编写教材和培训课程设计,制定严格、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其次,聘任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兼职培训师队伍规模,满足培训需求。第三,加快建立并严格执行培训制度和培训效果资金奖罚的激励制度,端正员工的态度,提高员工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3信息资源存储标准化与规范化
信息资源规范化管理, 就是使管理符合于一定的标准, 它是保证信息资源管理质量的第一要素。对信息资源存储时, 根据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 按照文件材料的形成时间、积累和部门类别等原则进行规范的分类管理。同时,配合以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作为实行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软硬件支持。
2.4改善信息资源长期存档方式
信息资源包括纸质式的文件资料和电子文件,针对这两种信息资源的长期存档,有不同的方法。对于纸质式的文件的长期存档通常有三种形式:(1)在不改变文档的原文、原图内容的情况下, 按照专题选取文档加以复制、注释、编排、汇集成册;(2)按照一定的目的,对文件材料内容加以摘录、整理、编辑, 使其浓缩为二次文献,其特点是摘取文件的原文、原图中的精华, 在忠于原件内容的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保存;(3)按一定的题目、条例对文件进行分析、综合[5]。这样既是对已有文件的概括和总结, 又会对今后相关研究起导引作用,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电子文件的长期存档,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其直接保存在电脑或者硬盘中,现在我们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改善传统的存档方式。以年或者季度作为时间界限,将本时间段的有效电子文件刻录成两张光盘,一张供给平时查阅,一张用来长期存档。本时间段的所有电子文档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化储存在磁盘里面,并且编制必要的文档检索目录,方便为利用者提供信息服务。用光盘保存信息资料,不仅保存时间长,而且投入成本低,可行性高。另外,对于纸质式的文件资料,本文建议尽量转化为电子文件,采用光盘方法保存。
2.5明确职责,防止多头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首席信息官的职能表现突出。基层站队作为基层组织,虽然没有必要设置CIO的职位,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职责要有员工承担。为避免信息孤立,确保站队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防止出现多头管理。站队需要有指定的员工一方面全面负责日常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运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负责决策者和信息技术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确保站队信息资源的整体更新,使信息结构与上级单位战略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站队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结构设计以及一系列对策,以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和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为依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希望能为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氢,何方芳.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动态述评[J].现代情报.2009(8).
[2] 孙兴祥. 2010年支部书记视频会上的讲话.2010.
[3] 李宗祥. 提高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运用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2007(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