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健康的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健康的心理

篇1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现状 成因 对策

工作以来,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工作,发现人们在追求升学的同时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要扭转这种局面,教育者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早在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指出健康包括三个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该组织强调:“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就成了当代教育的主流。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又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不同往昔,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某些学生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仅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收效甚微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世纪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不拘一格,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的,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类。

(一)厌学问题。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与厌学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绪的循环往复,使得他们对学习既无奈又恐惧。

2.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尤其遇到别人考试作弊,老师又对自己不理解,从而使这些所谓好学生也不想努力上进。

(二)人际关系问题。这是青少年反映最多的问题,事实上,青少年所接触或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而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却因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而像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困惑和烦恼,青年男女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被老师苛刻地指责,严重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有的学生在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上,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轻视自己,处理不公正,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2.与同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好朋友对自己的不信任,认为朋友不能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使他们内心十分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消除朋友的误会,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看着朋友减少,不知怎样去做,从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3.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或家庭不和给子女造成心灵伤害,有的孩子经常和父母吵闹,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觉得父母可怜,每天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却不知该如何向父母说,而父母的吵架,使家庭整日笼罩在硝烟中,使他们不愿待在家里,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至极,觉得人活着没意思。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子女带来不安全感,从而对父母厌恶、鄙视,给青少年造成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

三、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心理教育工作者应明确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解问题解答。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青少年通过有效途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还可有效使青少年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而防患于未然。

(二)现在的青少年自制力不成熟,许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不良行为习惯有关,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时,首先要注意日常行为的训练,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2

1、吸毒严重摧残青少年身体的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吸毒可让人在虚幻的体验中不能自拔,丧失对人际交往的兴趣,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在精神上越来越堕落,成为的奴隶。

2、当无钱购买毒资的时候,极有可能不择手段去偷抢、甚至。荒废学业、道德沦丧,极易导致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危害家庭和社会。青少年是家庭与祖国的希望,沾染犹如希望之花被夭折,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对其积极开展禁毒预防教育。

而对于已经深陷毒海的青少年,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包容与帮助,选择一家正规的机构及早进行戒毒治疗、助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迫不及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一、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误区

(一)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三)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對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是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二)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的民主型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孩子或以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篇4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与儿童的沟通交流中形成的。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又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力度。青少年正处于叛逆、心理变化较大的阶段。因此,父母应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力度,不断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了解青少年的生长心理需求,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1.现阶段的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1 我国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呈下降方式

在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的社会,由于焦虑、不安、溺爱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有超过一半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合格,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溺爱是父母教育孩子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1.2 父亲与母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现阶段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在严格、期待、不安、溺爱上,父亲的教育方式优于母亲,而在矛盾型的教育方式上,母亲的教育方式优于父亲。父亲与母亲教育教育的差异性也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阻碍。

1.3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

在如今的校园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但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水平较差,大多出现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较女生而言,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

1.4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父母的良好教育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可使青少年出现胆怯、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因此,在较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在不良的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2.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加强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分析与讨论。

2.1 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层面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父母的教育中,父母所呈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其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较为温和,心情保持愉悦以及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子女的自我同一危机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2 良好与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研究中发现,在教育中,若父母对于青少年持温暖、理解以及认同的态度,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和情绪稳定。相反,若在教育中父母对于青少年的态度为冷漠与忽视等态度,则青少年就会表现出自卑、退缩、胆怯、缺乏安全感等不良的心理。若父母对于孩子过度的溺爱以及体罚等都会造成青少年的过度自卑,阻碍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

2.3 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

父母对于高年级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父母对于低年学生的关注程度。而父亲与母亲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父亲的教育方式多以接纳为主,而母亲的教育方式则以中间型为主。对于青少年的性别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存在不同,对于女孩,父亲的涉及程度较大,而对于男孩,母亲的教育涉及程度较大。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关系。

3.青少年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

在现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大体上看较为一般,只有较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优秀。现在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的为孤独倾向与恐怖倾向,而焦虑问题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女生的焦虑程度比例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焦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焦虑与恐怖倾向上都高于男生。总得来说,女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比男生要多。究其原因在与,在青春期女孩的发育速度较快。由于身体的突增,性开始成熟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女孩对生理变化会比较害羞,以此,就给女孩带来了较多的成长困惑。在学业方面,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的智力迅猛发展,女孩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致使女孩在较为严重的落差面前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在社会问题方面,社会对于性别的特殊定位,也给女孩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女孩对许多事情容易在意以及态度较为敏感。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男孩与女孩存在的差异性,并因人而异,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4.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父母对于孩子的前途看待的越来越为重要。但对于如何正确的教育子女这一问题还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进行分析与讨论。

在家庭的教育中,不良的教养方式较为普遍。譬如,有较大多数的父母盲目的服从于孩子,让孩子持有一切权力,以孩子为中心,不管父母做出多大的努力与牺牲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此外,也有较多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分要求以及主张无条件的接受。少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较为理性,对于孩子做的错事及时提出批评,对于孩子的积极性及时提出鼓励。现阶段的教育方式上,母亲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父亲的教育方式在整体上要优于母亲,父亲较多的以理性的方式教育,而母亲则较多的采用感性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之间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减少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不断的取长补短,不断优化教育方式,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5.总结

就中国当前的父母教育方式而言,我国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从大体上整体呈下降趋势。而父母之间的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以及青少年之间的心别差异性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减少父母之间的教育差异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多用温暖、柔和的教育态度,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晶,郭菲,黄峥等.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敌意与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256-258.

篇5

关键词:社会变迁;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精神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是青少年个体生理、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身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个性特征、自信心、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抗挫能力等优秀的心理品质,都是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的。是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不断变迁,社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也致使每一个家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影响着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案例综述

193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小城附近,发现了一对由母狼抚育的女孩,大的约七八岁,取名卡玛拉;小的约两岁,取名阿玛拉。她们被送进了孤儿院。刚被发现时,她们的行动更像是狼,四肢行走,昼伏夜出,吃东西放在地上用牙撕咬,不会说话,叫起来声音如狼,不穿衣服,不让人给她们洗澡,也不喜欢与人接近。小阿玛拉被收养11个月后死亡,七八岁的卡玛拉智力水平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长期训练两年后她才能直立,13岁才能独立行走,但在快跑时,还是用四肢,直到17岁时,仍然没有学会说完整的话,当时心理水平只相当于两岁儿童。无独有偶,在我国,六朝古都南京城里也发现了轰动全城的事件,马铃姐弟三人十多年来几乎一直被她们的父亲马超锁在阴暗的家中,其父患有严重的强迫症,怕孩子外出受人欺负,故孩子们只能从中央一条宽一厘米、长五厘米的门缝里看外面的世界。经专家测试表明:19岁的姐姐马铃智力不如5岁的孩童,15岁的妹妹马萍智力不低于3岁孩子,11岁的小弟马勤智力与1岁的婴儿差不多。

二、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化

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可以事自觉和积极主动的,也可以是不自觉和消极被动的;可以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的,也可以是在无意识、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社会化的影响源有很多。比如:文化、家庭的特殊作用、同辈群体、学校、媒体等。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家庭的特殊作用,因为,一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和第一课堂便是家庭,而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三、家庭社会化的产物

所谓家庭社会化,便是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和沟通模式。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家庭社会化和社会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在更大程度上,落后的状况居多。

以某中学学生为例,几年前,该学校还是一个位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拥有较少教学资源的普通中学,在这就读的学生大都是临近村民的孩子,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城区改建力度,该区开始大面积拆迁,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尤为迅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一夜暴富者,他们拥有很多的房产,当面对众多的金钱和诱惑时,他们选择的却是挥霍和享乐,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却跌落倒了谷底。他们在金钱中迷失自我,当然,这种迷失也会给正在成长的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中,他们不再关注学习,而是关注拆迁后谁家的房子多,谁家的条件好。攀比、奢侈之风盛行。最可怕的是,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导致的的校园暴力,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却不为所动。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仍然是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但文化程度仍然偏低,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难以给予孩子最正确的知道,更有甚者,会在孩子原本善良、美好的生活中徒添丑陋。

并且,在家庭社会化过程中, 同步而生的还有亚社会认同,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会背景。亚社会可以是自己居住的社区,也可以是学校、工作单位等机构。在一个亚社会环境中,既存在与大社会相一致的社会化机制,同时也可能具有与大社会不同甚至相悖的要求、规范、价值倾向和强化手段。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一致,常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产生冲突的根源。当亚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或期望与大社会相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又被青少年所意识时,他们就会产生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压力。青少年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通常难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压力,因而青少年阶段更容易出现内心的重重矛盾。这种矛盾除身心发育自身的不平衡的作用外,外部社会的要求与其直接的群体环境不相一致也是重要原因。

四、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

“家庭是孩子原始的自我感觉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动机、价值和信念的北京”(罗森堡、特纳,1992)。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职业背景、婚姻质量、子女人数等都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帕克(Pake,1999)认为,父母―儿童关系或父母的育儿风格仅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第一条途径,父母作为一个指导者、教育者或顾问的角色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第二条途径。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与罗林斯发表了他们用元分析方法进行的有关亲子角色相互作用的研究报告。这一报告对亲子相互作用领域从1960―1974年的235篇重要实证研究报告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家庭中以父母为主导的亲子相互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要想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是青少年身心健康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其生活的最贴近处―父母做起。在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今天,不仅要在物质上紧跟时代的步伐,还要在精神和文化知识上努力前进,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杰.用精神哺育孩子成长――读陈模的长篇小说《花》[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

[2]王德忠;浅谈家长对孩子心理因素的影响及培养[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

篇6

关键词:家庭; 青少年; 心理健康;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and young people are in a speci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od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is the primary environment for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that is most affected. Whether the family atmosphere is warm, whether the parenting style is reasonable, and wheth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is complet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eople.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a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scientific family education and a healthy scientific education attitude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Keyword:fami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生活步伐也在加快, 而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愈来愈多, 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略的地步。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其心理健康更需要得到重视, 正如《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国立则国独立”。青年一代为新时代的骄子, 不仅要承担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期盼, 而且还对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然而, 正处于第二关键期的青少年, 心理的成熟度还不是太高, 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与挫折, 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 在他们身上引起许多行为问题, 由此可知, 除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以外, 心理的健康程度更值得我们关注。家庭作为孩童最先接触而且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 也是孩童认知世界的第一步, 是孩童获得日常生活习惯与社会文明的主要途径, 这也就奠定了青少年未来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的基础[1]。在当今社会里, 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到了不容被忽视的地步, 引起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而父母教养模式、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对其心理产生的作用最明显。

1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位老师, 为其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其中, 教养模式也就是父母在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2]。这均是在父母与孩子互动交流的时候形成的。在20世纪末期, 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张文新提出以下观点:教养模式就是通过父母个人的教养方式方法与之对孩子的感情表达等形成的一种互相作用形式, 因而比较稳定, 并且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改变, 这体现出了亲子互动的本质属性[3]。综上所述, 大家可以把教养模式的内涵理解为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在和孩子进行交流互动时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这也是由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的教养模式、教养情绪、教养行为举止等各式各样因素互相作用, 从而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形式。父母教养方式一方面折射出了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 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教育理念。

1.1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差异

基于要求与反应性两个水平, 戴安娜·鲍姆林德 (美国心理学家) 将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1.1 权威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在人格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树立父母的威严, 同时对孩子的不妥行为进行指正, 除此之外, 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内心思维做到有所掌握, 经常和他们进行一些沟通, 通过这些日常情感的互动, 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在这种严格且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青少年, 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水平高。

1.1.2 专制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将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凡事都是由家长做主。在这种环境下, 青少年会出现恐惧的情绪, 抵触家长, 在外显的行为上表现出回避。

1.1.3 溺爱型

这种类型与专制型相对, 指凡事都遵从孩子的意愿, 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在这种成长环境下, 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不尊重他人, 缺乏团队精神, 长此以往, 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 忽视型

指在感情上缺少给子女所需要的与重视, 而仅仅是给子女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因而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教养方式下养成的青少年, 通常情况下, 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 在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方面往往会出现问题。

2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自诞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 这就是说家庭是每一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 所以, 家庭环境将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孩子生活技能的获得、个人习惯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对待问题的思考模式等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 孩子的个性与品质是在家庭的互动中形成的, 也就是在与家人平时相处的时候所形成的行为举止与心理行为习惯。假如家庭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 子女身心就会得以健康发展;但是与之相反的是, 假如家庭使得子女心理抑郁, 那么她们会形成闷闷不乐、忧郁等负面情绪, 导致其心理健康状态非常差, 这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充满了矛盾、争执与不幸福等因素。家庭环境就是家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互动里形成的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氛围。建设好家庭环境可以使得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并且真、善、美等一些美好的品德能够得以培养, 换而言之, 假如家庭环境比较差, 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存在诸多问题。不良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

2.1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其感受不到快乐和爱

家庭不和谐, 一般是因为家人之间经常发生争执, 引发吵架、冷暴力以及打架等行为举止。这种问题经常出现在父母之间出现争执或者他们均是冲动的性格的家庭中。在该环境下, 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失望和恐惧, 长期如此在认知上会导致其产生偏差或扭曲。

2.2 有失风范的家长行为将影响其思维方式

Jean Piaget在孩童认知活动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思考形式和大人是不一样的, 并且在其自身发展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 包括婴幼儿、孩童、少年等时期。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直接是受父母不良的行为规范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基础单元, 是大众社会化的最直接渠道, 这不单单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地方, 而且是人们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组成环节。不管任何家庭, 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出现, 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稳定的个人生活的中心, 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3 家庭教养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数持续上涨, 这一问题愈来愈严重, 然而能够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作用的因素非常多。我们在呼吁社会、学校、幼儿园的同时, 不妨反省一下孩子在第一教育场所———家庭所受到的影响。

3.1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容易削弱孩子的信念, 使孩子丧失上进的勇气

绝大多数的父母均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德、智、体所有方面均做好, 能够尽可能地完美。所以, 家长对子女教育付出很多, 并且期待有相应的回报。来自父母的期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正确的期待可以加强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所以, 父母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很严格, 家长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孩子教育的盲目性。

3.2 家长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导致其过于偏僻和孤独

因为国内教育是应试教育, 所以绝大多数的父母还是非常看重学习成绩的, 并且觉得子女是个人的所有物, 对孩子学习的过分重视导致在其他的生活技能方面教授的缺失, 让孩子形成不好的生活习惯, 而且使得孩子容易自私自利, 漠视身边的事物, 一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并不愿意和他人合作或者共享资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苦难需要解决时, 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惊慌失措, 面对挫折就只会怨天尤人, 更谈不上正确面对挫折, 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 实现生命的价值。

3.3 家长对子女的过多束缚容易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中

知名的教育学专家陈鹤琴提出, 喜欢玩乐、活泼好动等行为是儿童的本能表现, 是值得父母鼓励与引导的。但是, 绝大多数的大人却在遏制儿童这一天性, 具体行为如下:

3.3.1 限制孩子交往

儿童喜欢模仿并且喜欢和其他小伙伴玩耍, 这有助于其以后在和其他人的互动的时候, 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 培养独立自主的观念, 从而可以很好地参与团队工作, 做到共享资源, 公平公正竞争, 并且能够做到谦逊地从别人身上学习自己所没有的长处。

3.3.2 扼制孩子创造

在家庭教育的时候, 父母往往会对这些行为表现不闻不问, 譬如:儿童某些出于好奇而做出的行为举止, 可能会惹得大人的不高兴, 所以其父母发现后, 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 这很可能就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某些模仿行为, 以及某些不成熟的想法, 这常常是其能够形成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素材, 假如父母没有进行有效的关注与引导, 那么会使得孩子受到伤害而遏制这方面天性的发展, 这就是变相地埋没子女的创造力与求知心。

综上所述, 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众多要素中, 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是最突出的3个要素。只有在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好, 形成和睦的家庭环境、情感好的亲子关系, 才可以使得孩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从而在学业上学有所成, 在个人品质上表现出色, 然后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田峰溶, 李冬, 张静, 李敏玉.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11) :3-6.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6) :95-103.

篇7

关键词: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下面仅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涉及生物性、社会环境、家庭及自我意识等,且这些因素和危害健康行为之间以及因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往研究发现,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危险因素有:

1.13岁之前接触烟、酒;

2.明显的情绪症状;

3.过早的接触及沉迷网络;

4.学习成绩不良。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如果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则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父亲或母亲早亡,会给青少年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出现行为不正常、情绪不稳定等现象。随着离婚现象的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较强等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的极大关注。目前,学校里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是由于残缺的家庭结构造成的。在我市的未成年人管教所中,70%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偷盗,打架伤人所致。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家庭都不完整。所以,要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发展,首先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

三、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我们强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个人必须先能自尊,而后才能自爱,自尊自爱之后他才能够形成和谐统一的人格。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职业中专学校,由于大部分学生学习都较困难,且长期以来因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不佳,遭到教师、家长甚至同学的冷遇,由此,他们的自尊心过早地丧失。所以,学校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作为首要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必须根据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学校要通过教育的合理操作,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加强对自己的了解,重新找到自我,重新确立自我。

四、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谁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都关系着个人、企事业以及国家的发展。为此,唯有充分的自尊心理,才会有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以达自我完善、不断追求,最终赢得胜利。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审美。当今社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不争的事实。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122-129

篇8

为了帮助青少年,尤其是“90后”正确应对在紧急事件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满足其了解自身内心世界的强烈渴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人格,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慧等需要,我们特地邀请了国内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奖章获得者、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李百珍教授主编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自助应急必备丛书》。李百珍教授著作丰富,她创作的《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遴选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她主编的《阳光少年心理成长之路丛书》被评为天津市第11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科普读物)一等奖。为了给青少年提供一套心理健康辅导的精品图书,李百珍教授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科研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讨和创作,最终拿出了该套丛书的定稿。

《青少年心理健康自助应急必备丛书》一共8本,主要围绕自我意识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协调、学习心理的探秘、不良情绪的调节、优良性格的塑造、少男少女的秘密、成长挫折的应对和心理卫生的维护8个方面独立成册,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专业的解答。这套丛书建立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丰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融合了作者几十年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

在写作上,本套丛书摒弃了学术研究语言的严肃和晦涩,采用生动活泼的科普语言,增强了全书的可读性;在篇章设计上,采用了精彩指导语与案例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并附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题,既方便青少年了解自己,又使青少年在榜样的影响下不断进步;在装帧设计上,本套丛书使用了轻型纸,采用了双色印刷,正文中配有精美的图片,既活跃了版面,更能给读者以启发。

本套丛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应急科普项目的中标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应急科普项目评选专家的赞赏和肯定。2013年1月,该套丛书顺利出版。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为青少年解决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出贡献。

篇9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创新;整合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是两个相区别又相关联的概念,心理健康应当归属于一种心理状态,而素质则应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或特性,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研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通过整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环境等要素,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整合之下,更好地发挥其整体,从而达到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全发展的目标和功效。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分析

(一)心理素质是青少年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

从心理素质的功能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于其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属于内源性因素,它可以直接调节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心理素质的这种内源性效应直接体现为:心理素质健全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并且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而心理素|缺失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具有自身的劣势。

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可以更好地抵御压力,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应对各种负性的生活性事件,也更容易汲取社会环境中所给予的支持力量,从而建构自身应对压力的积极的外在保护系统,并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心理素质的外显标志

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功能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的外显标志。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全程度,然而,这也并非完全一致的,例如:一些处于保护状态良好的“温室”个体,他们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他们的心理素质未必健全。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并非是必然的对应关系

正如前面所说,处于“温室”保护效应下的个体,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其心理素质未必健全,也未必心理素质的水平就高。同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外在环境或交互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导致个体心理素质健全却未必能够达到较高的心理健康程度。当然,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更有可能主动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障碍,也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具有“实现趋向”的主观选择和适应性。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在我国社会处于较大的变革时期,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剖析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并加以有效的素质教育和整合创新,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个体社会化的理念困惑

在青少年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由自然实体向社会实体转变的过程,这也是人类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在这个关键性的社会化发展阶段,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培育,引导青少年掌握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而现实中在这些方面的培育却存在缺憾,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中的“价值观”、“社会自我行为规范”、“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二)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主要压力源于学习适应、升学、就业、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交往压力”、“环境应激压力”等。具体表现为: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期望过高、青少年个体的学习动力不足、应试传统教育下的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中的过度防卫或退缩性人格、同伴交往困惑等。

(三)不良情绪的困扰

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个体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侵扰,难以自我摆脱,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受挫感强烈、极其敏感、自我强迫等。

(四)婚恋与性的心理困扰

青少年逐渐进入了性成熟的阶段,这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在现代西方性观念和性文化的入侵之下,发达的网络媒介成为了性传播的一条途径,青少年通过网络受到性好奇和性冲动的诱惑,而产生了性心理问题,这对于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而言,成为了极大的心理困扰。

(五)网络心理问题

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轻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智力受损、精神抑郁、双重人格、躯体适应不良等;重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暴力倾向、自毁等行为。

(六)职业心理问题

在青少年的职业心理成长时期,还表现出个体不够成熟的特性,他们缺乏对自身的职业合理规划,对职业的价值观念不强、职业能力较为薄弱等现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态势,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日益突显,表现为职业选择面较为狭窄、职业价值取向单一化等问题。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培育的整合创新路径探讨

我们要针对当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素质培育相整合,采用不同的素质培育策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并从成功素质教育、情商素质教育、抗挫折素质教育等方面入手,生成青少年个体的良好心理健康状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开展成功素质教育

对青少年开展成功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强化,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指引健康的方向,对于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及优良身心素质的全面塑造大有裨益。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途径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

(一)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兼具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封闭性,他们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这种封闭性是由青少年的自我成熟感和独立意识所导致的。另外,青少年往往认为与成人尤其是父母无法难以沟通,因而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易地吐露给他们,这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封闭的程度,这使得青少年变得孤僻,感到孤独。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又具有开放性,他们又渴望与人交流、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把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是渴望同同龄人交往。

(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也在逐渐形成,这使得青少年总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总认为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得成熟,总认为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并完成事情。他们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认为应该被社会和成年人平等对待,需要成年人给予他们信任、尊重和肯定。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的阅历不够丰富,在经济上仍需要依靠父母,在遇到复杂情况和面对重大抉择时,他们仍然会选择依赖父母。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学习压力及应试教育机制,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确实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社会上的金钱万能论等消极观念从心理基础上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信念缺失而导致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网络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善恶性质,但是网络上不断地充斥着黄色暴力等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他们处于青少年这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所影响。

(二)家庭因素

小孩自呱呱坠地,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因此父母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多数的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并且有的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把孩子的分数看得过分重要,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品德素质教育;有的父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就足够,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的父母或其家庭成员本身的品德修养差或行为不检点,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的由于父母离异,青少年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这就很难为其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利途径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其教学方法主要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根据需要,既可以开展个别咨询也可以开展团体咨询。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形式可采取心理测验、问卷调查、信件、网络、电话、广播、讲座、讨论、黑板报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转介,推荐其向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

[2]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3]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