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预防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预防措施

篇1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症状;防治措施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分及其它有用物质,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肾实质肾功能损害后期的临床综合征,它以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是临床泌尿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病程较长,后期患者病死率高。临床上将慢性肾功能不全分为四期,即:肾功能代偿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期。本文笔者就其常见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关于慢性肾衰竭原因,在临床中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查阅部分文献,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引起各种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肾小球肾炎,最后引起肾功能衰竭。肾衰可以在几个月内出现,也可以迁延几年,直到血清尿素和肌酐上升,肾功能降至正常人的一半,症状才会出现。

1.2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占慢性肾衰发病率的第二位。肾小管萎缩、纤维化、瘢痕化导致肾小球血液供应减少和肾功能减退。

1.3高血压及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南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目前呈上升趋势,如血糖控制不好,会加速肾脏病的进展,一般患糖尿病10年~15年即会影响到肾脏,所以控制血糖非常重要[1]。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会引起肾脏的损害,而且血压控制不好,会加速肾脏病的进展。

1.4多囊肾

多囊肾是一种先天性疾患。病理检查可见发育缺陷的充水小囊。压迫正常肾组织。病情可以长期隐蔽,直到40~50岁后出现肾脏增大,明显肾功能不全才诊断为多囊肾。

1.5下尿路梗阻

下尿路引流不畅,如前列腺良性肥大,或者某种解剖上的缺陷引起尿液返流,引起肾盂、肾盏扩张,称肾积水,压迫正常肾组织,引起肾功能衰竭。

1.6药物性肾损害

很多人由于头痛或全身不舒服等症状,会经常服用一些止痛药或中药,这些药的有些成分会对肾脏产生毒性作用。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症状

2.1水代谢障碍

水代谢障碍在慢性肾衰中非常常见,在疾病不同阶段又有所不同。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50%时,病人尿浓缩能力下降,表现为夜尿增加。当肾功能继续恶化呈现氮质血症时,产生渗透性利尿,尿量可多至2000ml/d以上,比重固定在1.010,称等张尿。晚期尿毒症时,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尿量日趋减少,血尿素氮明显上升,病人有烦渴多饮,严重水潴留,产生水肿。部分病人可发生急性左心衰竭。

2.2水电解质紊乱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发生钠、钾、镁、铁等代谢失常。钠代谢紊乱,极易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乏力,肌痉挛,抽搐,严重时昏迷。钾代谢紊乱,常见两种情况:酸中毒使细胞钾外逸,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下降,可出现高钾血症;由于长期利尿、腹泻、进食不足,可出现低钾血症,表现为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精神萎靡等。

2.3循环系统症状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可出现尿毒症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慢性肾衰常见而又严重的合并症,占慢性肾衰死亡原因的第2位。由于多种调节血压平衡的因素失调,病人可表现为高血压,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压脑病。

2.4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大多数患者在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尤以晨起最为明显。部分患者还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合并症。

2.5 呼吸系统症状

慢性肾衰病人于免疫功能降低,易受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尿毒症肺是一种独特形式的肺部充血、水肿,病人不一定有全身体液容量过多,但却有特征性的心腔内压和肺楔压升高。X线的特征是肺门区呈中心性肺水肿,周围肺区正常,呈“蝴蝶状”分布。

2.6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常伴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具有明显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疾病的恶化。其心理问题常见有:1、否认心理。患者否认疾病的存在,怀疑医生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或否认疾病的严重性,存在不同的侥幸心理。误认为医生总喜欢把病情说的重一些,回避要依赖长期治疗和危及生命情况的现实。2、焦虑心理。由于担心自己的未来,健康,经济负担及对该病的恐惧,大部分患者在确诊之后出现焦虑心理。3、依赖心理。;患者被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觉前途灰暗,生活消极,事情不愿做,喜欢依赖他人,平时小事也要别人帮助。4、抑郁心理与厌世绝望心理等[2]。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疾病的好转,而且造成患者丧失生活信心,家庭不和谐,部分患者甚至放弃治疗和结束生命。

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措施

3.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

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1、对已有的肾脏疾患或可能引发的原发病因,如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早期普查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预防可能发生的慢性肾功能不全。2、防止慢性肾衰持续进展和突然加重,积极纠正脂质代谢紊乱、进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高血压,避免加剧因素,适寒温,避风寒。避免外感、感染同时注意合理饮食和休息,以有效阻止病情进展,促进病情恢复。3、对进入终末期肾功衰的患者积极治疗,以防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如高钾血症、心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等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3.2药物治疗

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同时辅助以药物治疗,特别是中药治疗。常用于肾功能衰竭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1、大黄,研究证实大黄可以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改善氮质血症,改善尿毒症症状,控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3]。2、黄芪,黄芪的化学成分以苷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为主;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免疫力而且具有保护肾脏及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的作用。3、丹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能够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高凝状态和肾脏血液供应,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延缓肾功能衰竭[4]。

3.3心理干预

慢性肾功衰竭病人的心理状态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且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关。因此在治疗策略上应从过去的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换。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还应该了解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存在社会心理因素,辅以相应的心理治疗,如心理暗示、心理疏导及认知疗法等,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使患者增强正确面对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董艳萍,寇巧迎.浅议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症状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11):666-667.

[2] 吕纪明,高永香.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心理状态评估[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9):47.

篇2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对策;探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3-02

社区慢性病在我国非常的常见,这通常是指长期积累的、不会构成传染的疾病,精神异常、慢性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是常见的慢性病的形式,这些慢性的疾病具有社会危害、健康损害、病因复杂、病程长等共同的特点,正因为存在着这些危害,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根据社区慢性病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对于减少其发病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中在我社区中随机的选取13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中的研究对象,132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83例,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对策进行探讨的主要方法是,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并根据社区慢性病的特点,开展相关的预防、控制宣传活动,下面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

1.2.1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评估,制定相关的预防方案

想要对社区慢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首先要对社区中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患者的生活情况、发病历史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的疾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依据患者自身的特点,为患者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及预防计划,并要对患者的日常治疗情况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于后期的对比分析。

1.2.2 积极组织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为了使患者在日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需要定期的组织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包括慢性疾病的日常禁忌、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护理措施、预防措施等,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慢性病的护理过程中,如果不对一些日常禁忌进行严格的控制,很容易导致较大的安全问题,如高血压的主要禁忌是上火、生气,而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禁忌是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量,这对于患者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提出相关的疑问,应该为患者予以明确、详细的解答。

1.2.3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

由于慢性病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很多患者在心里上存在着一些不良情绪,这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并对患者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指导。

1.2.4 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家访

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医生要积极的进行定期的或者是不定期的家访,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指导与监督,并了解患者的具体的生活环境,如果发现患者的生活环境中有不利于患者病情好转的因素,应该积极的指导患者家属予以改善。

1.2.5 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在慢性病的治疗及控制工作中,患者及家属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一些必要的自我监控知识的培训,如,与患者的慢性疾病有关的一些基本的测量与记录,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来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若P

2 结果

通过实施以上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之后,患者的心态、日常饮食、体育锻炼情况等几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P

3 讨论

社区慢性疾病在我国老年群体中非常的常见,如果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能够使患者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各方面的生理指标都保持在较好的状态,能够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对于延长患者的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社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对策,采取了对患者病情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健康知识教育、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以及基本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训等预防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体育锻炼情况等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

由此可见,在慢性病的控制、治疗过程中,要使患者的病情保持稳定,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指导患者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达到较好的状态,对于患者的病情的恢复、发病率的降低具有积极的作用,宣传教育工作能够使患者对于慢性疾病有关的知识进行了解掌握,从而积极的配合相关的治疗,而对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指导,能够有效的增强患者控制慢性病的信心,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慢性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非常的必要,本文就提出了宣传教育、家访、心理辅导、自我管理指导等几种基本的预防控制措施,研究表明,对于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万会举.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探讨[J].当代医学,2011,14(9):315-316.

[2] 韦显威.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10,19 (7):225- 226.

[3] 王林彦.社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27 (9):410- 411.

篇3

1 慢性病的定义

慢性病是指病理变化缓慢、病程长、短期内不能治愈或终身不能治愈的疾病(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如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虽然还不能治愈但只要按规律服药就能够长期生存。

2 对肿瘤的认识

2.1 所谓肿瘤 就是人体某一些细胞长期不正常增长形成的新生物,并对人体产生危害。肿瘤通常分为良性和恶性,恶性肿瘤(癌症)是细胞基因突变及快速增殖、侵袭或转移、经久不愈、 危及生命、难以根除、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任何系统、多达100种以上的一组疾病。

2.2 为何要将恶性肿瘤定为慢性病呢? 可能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2.2.1 肿瘤的发病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包括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和发病阶段。临床上一般将肿瘤分为临床前期及临床期。临床前期是指肿瘤由发生阶段至形成症状、临床上可以察觉到肿瘤(肿瘤细胞达109,约1 cm大小)的这一阶段。临床前期病变过程隐匿,患者没有自觉症状,目前还难以识别。据估计,此阶段在整个肿瘤发展过程中占据的时间长达75%,多数长达8~20年,有的可达30~40年之久。临床期是指从肿瘤被确诊之后的整个阶段,患者可能已出现自觉症状,但已成为晚期了。这一阶段只占整个病程的最后的25%时间,多数患者已不能治愈,最终难免死亡。以上资料说明肿瘤有一个较长的慢性发展过程[2]。

2.2.2 肿瘤是可以治疗的。如今,恶性肿瘤已不像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那样谈癌色变了,现在可治疗的及有较好预后的肿瘤有不少。高治愈的有:乳腺癌、大肠癌、卵巢癌、皮肤癌、软组织肉瘤、鼻咽癌、喉癌、前列腺癌及淋巴瘤等。可延长生存期(治愈率在30%左右)的有: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及胃癌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可延长生存期的有:肾癌、黑色素瘤和子宫内膜癌等[3],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技术及新疗法的应用,可将使可治愈肿瘤种类和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2.2.3 肿瘤是有预防作用的。从我国对于食管癌的预防来看,经过对高发区群众的宣传教育,改变生活习惯和食用经过处理的饮水,近年发病率已显示出下降的趋势。肺癌亦然,在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大力宣传戒烟运动,历经30多年后到2000年调查显示发病率开始下降。

3 癌症的预防措施

要想预防癌症关键是要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改善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3.1 远离致癌因素 如戒烟;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避免过多的脂肪,过多的肉食,否则会增加肺癌及大肠癌发病率。

3.2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每年需要进行一、二次体检,发现健康稍有问题,就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很多癌症发病前都有一些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要是不及时处理,就有发展成胃癌的可能性。

3.3 加强锻炼身体 强健的体质能增强人体防御各种疾病的能力,使人少生疾病。

3.4 及时的预防接种 例如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就能减少乙肝的患病率,这样会明显减少患肝癌的机会。因此,接种疫苗十分重要。

4 肿瘤治疗的现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对肿瘤认识的提高,现已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肿瘤的治疗已进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阶段。而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基本概念为:根据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病期及患者的身心状况,合理地、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各种治疗手段。随着病情变化及对治疗的不同反应,为每一个患者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并以最适当的费用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概念更能准确地反映当今肿瘤治疗新观念的全部内涵。这一概念强调了患者机体和疾病两个方面,强调了应有计划地采用不同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成本效益的社会医学观点,而且目的明确,最终的结果是达到效果和生活质量的统一。根据以上观念,现代的肿瘤治疗不仅要追求“根治”,还要根据机体状况保持长期“带瘤生存”,减轻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讲求成本效益关系,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措施[4]。

目前肿瘤的治疗方法不仅有传统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还有更多的治疗方法,如介入治疗,热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核素治疗、氩氦刀治疗等局部治疗以及生物免疫学治疗。特别引入注目的是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不仅具有特异性地、选择性地靶向治疗,还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如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针对亚洲人、女性、非吸烟、腺癌患者能够明显延长无病生存期及减轻疼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自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所以现已普遍认为靶向治疗必将成为21世纪肿瘤治疗中最具潜力、最有希望带来突破的新疗法。

5 将恶性肿瘤定位为慢性病的现时意义

根据我们的理解,肿瘤定为慢性病是包含了两层意义。第一是肿瘤的发病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重视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第二是尽力把临床已发展形成的肿瘤变成慢性病,延缓肿瘤的发病进程,让肿瘤像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慢性病一样,得到长期控制,让患者与肿瘤和平共处很多年。目前,我们有很多肿瘤患者,经过治疗可以很好地能够长期“带瘤”生存。最好的例子就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以生存20年左右[6]。

随着人们对于恶性肿瘤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适时地转变观念,并及时地提出肿瘤就是慢性病的认识,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乃至健康人群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作为医生会对治疗恶性肿瘤更加积极、主动和自信;对于患者也一样会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健康人群自然是压力大减,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生活的质量大大改善,这就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总之,肿瘤定义为慢性病,从理念上讲是积极、主动的,为我们战胜肿瘤疾病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本刊编辑部.与慢性病面对面:癌症.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7,4(1):1-2.

[2] 朱雄增,蒋国梁.临床肿瘤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李岳.实用肿瘤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眼科手术;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视器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中眼球部分由于暴露在人体头部,加之其本身较为脆弱,常常在外伤中造成严重伤害,还会因为高血压、糖尿病等循环系统和代谢类疾病的并发症引起功能障碍。眼科手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眼科手术造成的患者感染,则会引起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想要寻找到合理的预防措施,首先要分析其原因,笔者就我院发生的案例结合文献资料,对眼科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做出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例眼科手术感染的患者均为我院在2009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患者,其中有两例为外伤患者,随后行穿通性外伤修补术,2例患者均为男性,身体健康,无其他慢性病,体质指数在正常范围,1例患者29岁,1例患者37岁;1例为糖尿病患者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手术治疗后,患者发生感染。3例患者均由我院临床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主刀进行手术,术前严格消毒,手术过程中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无菌要求,手术器械消毒合格,均达到要求标准。

1.2方法

1.21分析眼科手术感染患者发生感染的直接原因 2例外伤患者,其中1例为失火事件中的冲击波造成异物划伤眼球,穿透巩膜,后行眼球修补术,另1例患者为车祸造成的眼球贯通伤,也行眼球修补术,这2例患者均为Ⅲ类手术切口,术前行常规手术野消毒,但仍不可避免窗口周围已被致病菌污染,因此术后虽然行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但仍出现感染情况,手术人员的术前手卫生消毒及书中的无菌操作,手术器械消毒均合格,且同期手术患者无感染情况,两例患者的创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显示,两例患者为不同细菌感染,且非眼部正常菌群的感染。因此可排除院内感染的可能性,此2例眼科手术感染的患者感染原因为,外伤造成的细菌侵入眼球。1例糖尿病患者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患者年龄72岁,糖尿病史20年,平时服药控制,血糖较为水平较为稳定,但基本在5.5~6.5mmol/l,仍偏高,术前常规手术野消毒,铺无菌铺单,手术前2h及术后都行常规抗生素静滴预防感染,手术器械符合灭菌标准,操作过程符合规范。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经分泌物培养及药敏实验,证实为眼部的正常菌群感染。

1.22根据事件分析造成眼科手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通过分析本院的3例眼科手术感染患者的案例,结合文献资料,造成眼科手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如下:①外伤,外伤往往造成眼球的贯通伤,异物直接突破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将致病菌带入到眼球,形成Ⅲ类手术切口,极易造成患者的感染。②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循环、代谢系统的严重慢性病,高血压可造成患者的细小动脉痉挛硬化,不利于切口组织的血液供应,使周围组织的氧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更不利于免疫细胞的转运,因而患者眼科手术后,容易发生感染。③患者有其他免疫系统的疾病,如白细胞减少,艾滋病等,这类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即使手术操作严格无菌也容易引起感染。人的视器结构中,结膜囊内正常存在的许多菌群都是机会致病菌[1]。表皮葡萄球菌属弱致病菌,革兰阴性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是强致病菌[2]。如果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统状态不佳,则手术后极易发生感染。

2预防措施及处理对策

①医护人员要全面提高对自我的手卫生要求,规范无菌操作,无论是术前的准备工作、术中的无菌操作还是术后的换药过程,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②对于外伤患者,应严密观察患者情况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③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如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可在术前3d开始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在术后持续应用。④术前检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评估患者的免疫水平。必要时可在手术前和手术中尽量减少或消除眼睑和结膜囊的菌群,这可以通过术前使用抗生素和消毒剂点眼,以及手术时结膜下注射抗生素来解决[3]。⑤对于已经确定发生感染的患者,要及时通过分泌物培养及药敏实验确定致病菌,并应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医疗水平也越来越高,视器一直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近年来各大医院的眼科手术都普遍展开,然而眼科手术感染却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寻找到合理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是降低手术感染率的关键,本文笔者就本院案例结合文献资料研究后得出以上结论,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3-1555.

篇5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应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去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非去不可时,最好戴口罩。

7.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感染的几率或减轻流感症状。

一、应该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

流感疫苗由公民自费并自愿接种。年龄在6个月以上,没有接种禁忌者均可接种流感疫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流感疫苗优先接种者,包括两类人群:

(一)患流感后引起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

①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儿;②60岁以上的老年人;③心血管疾病(除高血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代谢病等慢性病患者;④患有免疫抑制疾病的成人和儿童(包括药物或HI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⑤小于18岁青少年中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⑥长期居住在养老院和其他慢性病康复机构的人群;⑦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妇女。

(二)有较大几率将流感病毒传染给高危人群的人员。

①养老院和其他慢性病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②5岁及以下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其他流感高危人员的家庭成员及照看、护理他们的人员,特别是照看6月龄以下婴儿的人员;③医疗卫生保健人员。

二、不能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

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应慎用流感疫苗。此外,以下人群禁止接种流感疫苗:

①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②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③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④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⑤慢性病发作期;⑥严重过敏体质者;⑦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三、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間

在流感流行高峰期之前的1-2个月内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由于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是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冬季,老年人和儿童防流感还可接种肺炎疫苗。

篇6

目前临床上对流感没有特效药物,只能对症治疗。应用抗生素主要是为了防止合并细菌感染。对由肺炎球菌引起的感染,主要靠抗生素,但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对抗生素有耐药性的达47%,而且是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细菌耐药性广泛出现的直接后果是使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严重困难――病情难以控制,最后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每年冬天都有大量慢性病病人病情恶化,原因往往是呼吸道感染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因此,65岁以上的老人和患有慢性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血液病、晚期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冬季到来前采取预防措施。

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营养,劳逸结合,医生指导下的正确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方法。此外,目前较有效的方法是预防接种疫苗。比如针对流感可接种流感疫苗。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有一种叫防感灵的法国疫苗较理想,可预防可能在中国流行的流感,有效保护率可达90%。预防肺炎球菌感染,可用一种优博23的疫苗,由法国著名的巴斯德公司生产,临床保护率在95%以上。上述两种疫苗在北京市的市、区级防疫站和大、中型医院保健科均可接种。

据国家卫生部1998年统计,我国城市医院治疗1例肺部感染患者的医疗费用平均为5320元,大城市平均7000元,如果治疗不及时出现生命危险,损失就更大了。从经济方面看,接种疫苗的花费为210元,有效保护期在5年以上,投入与产出效益比为1:25。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接种疫苗都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防病手段。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对老年朋友来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篇7

【关键词】疾病预防与控制 健康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27-01

预防医学以成为现代医学观的主导思想,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实现“人人健康”成为现代医学的最高目标,疾病预防与控制成为现代医学的核心任务。

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在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的基础上。以正确的防治对策为指导,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以及保护、增进人类健康的目的。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不仅是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也是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关心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 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措施

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对策是三级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疾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是第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三级预防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医学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在第一级预防中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适时的预防接种,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中老年保健等。所以健康教育是一级预防的先导,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起重要作用,也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措施。

1.1 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了解疾病的防治方法,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了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通过对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投入少、效益高。尤其是在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中的今天,利用健康教育的有效的策略方法,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是许多疾病预防中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进入20世纪以来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随着科学预防方法的实施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霍乱、鼠疫发病率的下降,人类天花消失,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脊髓灰质炎等都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发现的急性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疯牛病、甲型H1N1等)的预防知识得到了普及。

1.2 通过健康促进使全民采取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促进人们行为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人们自觉地、主动地追求健康,增加健康投资,提高生活质量,强调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善预防性卫生服务,促进人群健康;强调政府立法、行政干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努力。社会动员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在全民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创建健康社区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和保护个人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内容及措施

2.1 全民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以最基本的、普通的健康教育为内容。如:个人卫生、日常生活方式、环境卫生、心理健康等内容,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进行目标人群健康教育。

2.1.1 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传染病的发生在20世纪里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有的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但是由于病原体的变异、环境改善、新的群体状况的产生,使人群对于新的病原体的免疫力下降,有效治疗手段缺乏,可能造成新的传染病流行或旧的传染病重新扩散蔓延,人类面临新旧两类传染病的双重威胁。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认识,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在人们的思想予以高度重视,常备不懈,防患未然;在突发传染病时,全民积极参与、积极配合消除恐惧,稳定情绪。

2.1.2 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近年来随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急性病和危重疾病得到及时救治,目前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加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首要任务。

2.1.3 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问题多种多样,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可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心理健康涉及人们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等方面。通过心理卫生问题的产生与控制方法的教育使人们通过健康心理的促进和维护,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乐观生活、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结交知己,与人为善;挫折磨砺、自强不息。

2.1.4 健康相关行为知识:[1]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合理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定期检查、避免有害环境、戒除不良嗜好、预防事故发生和发生后正确处理的行为、主动求医、积极配合、保持乐观向上情绪等。另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食过度、偏食、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进食过热过快)、不良疾病行为(瞒病行为,对疾病自暴自弃,对疾病恐惧行为,疑病或拖延行为)。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建立和巩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2 全民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2.2.1 组织措施 ①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2]。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基层卫生机构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为了疾病预防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健全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功能,注重健康教育,为社区人群健康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②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各级医疗单位、专职健康教育机构、经常进行全民健康教育。③保证政府经济和政策的支持。

2.2.2 经常性措施 ①对基本卫生问题要常讲常抓。如:个人日常卫生习惯、生活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和食品卫生、生活垃圾的处理等。②专题讲座或报告。针对疾病流行和发病的季节进行讲解。如:冬春季节的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的肠道传染病。③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等文化载体,进行健康教育的传播。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健康教育的传播。预防疾病。

总之,通过全民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全民预防、保健知识水平、增强参与能力,才能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它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

本期策划精心组织了一批稿件,带读者走近艾滋病,揭开艾滋病的神秘面纱,并希望读者能够了解,艾滋病没那么可怕,并不是不治之症,它只是一种慢性病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体液,包括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等。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静脉、/直肠、阴道、口腔以及其他黏膜(如眼睛或鼻子内侧)或皮肤破损处进入非感染者体内。因此,艾滋病病毒较为明确的传播途径有性途径传播、经血液途径传播、静脉吸毒时共用针头传播、母婴传播。因此,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日常生活、工作接触,艾滋病病毒并不会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体内。

目前认为,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方法包括:

预防性传播 属于这部分的预防措施有改变不安全(包括使用、禁欲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咨询检测,及时诊断并治疗性传播疾病等。

预防血源传播 包括降低静脉注射的危害(如采用美沙酮替代疗法、不共用注射器等),安全用血(血液制品严格检验把关)等。

医疗卫生部门干预措施 包括给患者提供抗病毒治疗、加强艾滋病病毒咨询检测的力度、提供安全套、及时诊治性传播疾病等。

预防母婴传播 包括及时为怀孕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女性提供抗病毒治疗、进行专业的产科干预、生产后用人工喂养替代母乳喂养等。

政策支持 包括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有力的政策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施、更多地关注并制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反歧视措施、督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参与社区工作以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等。

目前正在研究的预防措施 包括对男性患者实行包皮环切术、注射艾滋病疫苗、暴露前抗病毒预防、阴道屏障、杀微生物剂的使用等等。

篇9

主题词:社区居民;高血压;预防行为

高血压是一种人类心脑血管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2002年中国调查我国成年人患高血压的概率为18.8%,而且正在逐渐升高中[1]。正确掌握高血压知识及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的人群患病率,减轻社会负担,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我市居民进行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知识及预防的了解程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我街道17社区内的五栋楼,对此楼内的所有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计1021人。其中男性401人,女性587人。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48.81 8.7)岁,学历包括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专科学历、本硕及以上。

1.2 调查方法:

下发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一调查问卷,并与社区医院工作人员配合询问填表与回收。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知识自我了解情况,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并发症及预防行为。其中,易患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超重,腹部肥胖,有家族史等6项。并发症包括肾病,心肌梗死,眼部疾病,卒中等5项。预防行为包括:多食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限制摄盐,日常监测血压等6项。被调查者了解一项计一分,不了解计0分。用每项相加后的总分来表示危险因素,并发症,及预防行为的了解情况。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培训相关的调查人员来保证社区居民对表格的正确填写以及表格完整度,并由相关部门进行抽样审核。

1.4 统计学分析:

问卷数据录入并经审核后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c2检验来判定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其知晓情况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发症,预防行为与人口特征的关系用秩和检验分析,以P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经过对1021人的调查问卷的汇总分析得知,共回收有效问卷988份,有效率96.8%,年龄18~39岁占23.1%,40~59岁为31.2%,最多的为60~80岁(35.1%),80岁以上为10.6%。学历方面最多的为高中及专科学历为50.1%,其次为初中23.2%,本硕或以上为16.3%,小学及以下为10.4%。

2.2高血压知识了解情况:

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诊断标准在调查中的人群了解率为58.7%。危险因素中85.6%的人了解家族史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次是高盐高脂饮食占65.4%,缺乏运动最少为43.1%。知晓全部并发症占人群的22.1%,知晓率最高的为卒中94.7%,心肌梗死70.4%。日常监测血压与限制摄盐为大众知晓最广的预防行为分别为83.3%与81.4%,戒烟限酒知晓率最低为60.1%。见表1.

2.3不同年龄人群对高血压了解程度

居民年龄不等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了解程度也不同(P

3 讨论:

此次调查中发现,我市居民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为58.7%与上海市居民知晓率相差不多[2],这跟网络普及及全国宣传成度有关。人群对高血压危险因素概念相对模糊,除个别家族史知晓率高,以及高盐高脂饮食与体重超重为较明确因素,其余了解率均偏低,这与平时接受此类信息渠道较少与自我关注度不高的原因有关。而人群对并发症了解也不甚明确,大多因为只了解高血压为心脑血管疾病而选择卒中与心肌梗死,少部分居民了解高血压可造成肾病及眼部疾病,这与宣传力度不够,人群知识匮乏有关。预防行为人群了解较多,并相对明确。

在对年龄与高血压知识了解度分析得出,年级越大对高血压的了解程度越高,这与人类生长对健康越加关注,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懂得生活保健以及年老易患病的原因有关[3]。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高盐高脂饮食,网络发达后导致的运动量减少,以及生活速度加快后作息的不规律都造成了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升高的结果[4],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血压疾病的宣传力度以及知识的普及,以及强调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媒体联合推广,才可减缓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我市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及预防行为了解程度不理想,应加强知识教育,提高高血压的人群认知度。

参考文献

[1]李淑军,张新勇,郑晓波等.北京市井庄镇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M].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490.

[2]王玉恒,李新建,繆隼等.上海市居民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及需求情况调查[M].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487.

篇10

关键词:FBL 社区护理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2-02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对知识的需求。FBL是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创立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1]。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将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知识相结合,用于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学科。由于许多学生没有在社区中进行过实践,所以导致很多同学反应社区护理学很抽象难学。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们在高职社区护理教学中引入了FBL教学方法,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共200人,其中男生42名,女生158名,平均年龄(19.37+2.54)岁,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0名,男生20名,女生81名,平均年龄(19.21+2.27)岁,对照组100名,男生22名,女生77名,平均年龄(19.62+2.32)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平时学习成绩、地域分布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设计

实验组采用FBL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一学期。

1.2.2 教材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统一使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社区护理学》(第二版)。

12.3 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根据社区护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问题,比如在社区慢性病病人的护理与管理部分章节的授课上,教师先提前布置问题:社区中有哪些常见的慢性病?社区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社区慢性病病人的的常见护理措施有哪些? 社区慢性病病人的管理措施有哪些?社区慢性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然后把学生分组,每组成员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每组推荐1名学生到讲台上根据教师之前布置的问题进行总结发言,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其他组的成员可以提问,讲解者及其组成员对提问进行一一解答。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总结评价。

1.3 评价方法

1.3.1 考核

采用统一的标准,对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态度进行测试。

1.3.2 问卷调查

采用自制的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对教学方法的认可。调查共发出200份问卷,收回200份问卷。回收率100%.

1.3.3 统计方法

数据由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用x2检验,p

2 结果

2.1考核

实验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态度测试成绩比对照组学生的成绩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问卷调查结果

对两组学生从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等方面进行x2检验,实验组学生高于对照组学生,p

3 讨论

传统的教学是在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虽然课堂教学也有讨论,但很难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2]。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FBL)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前对社区护理学的学习态度。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会主动去查阅文献,获取信息,了解医学知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加深了学生对社区护理学知识的理解,明白了疾病三级预防的重要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学生更认可FBL教学方法。通过到讲台上进行演讲,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3]。虽然FBL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把FBL绝对化,因为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查阅文献资料,并且制作多媒体课件,如果每次讲课都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任务。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Capiow JA,Donaldson JF, kardash C.Leaming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dical Curriculum :students’ conceptions[J].Med Eduo.1997,31(6): 440-441.

[2] 李娟,胡琛,张晓云等.PBL与CBS相结合的模式在《健康评估》症状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4):11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