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议

篇1

关键词:主题班会;活动课;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青少年犯罪的多发,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家长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远比只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要重要得多。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概述

心理班会,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班会这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主题班会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班会中切身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寓教于乐,在轻松与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有别于传统的班会教育课。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的选题不同。传统的班会课主题大多是围绕学校当前活动如“校庆”或者节日如“劳动节”等主题展开,多数情况下是由学校指定主题,定期开展班会活动。而心理教育班会活动课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实时性,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给予辅导和调整,选题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相比形式更具有多样性。传统的班会活动课采取的形式多为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学生表演节目或者参观学习等方式,重视的是对学生思想境界的完善与提高。而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更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通过心理小游戏、心理话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传统班会课中,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课堂偏向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老师在课堂中起到的仅仅是辅助作用,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与指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课程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易出现的误区

1.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重视不足

由于我国仍实行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升学而言,成绩大于一切,因此,社会大环境包括家长、老师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尚且不够,只注重追求学生的分数,对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应付乃至忽视的态度,因此,即使依照课程教学任务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老师与学生也可能应付了事,老师简简单单几句话一带而过,课堂剩余时间由学生自由学习其他科目,这些情况都是由于重视度不够导致的。

2.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容易转为传统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容易在无形中转变为传统班会的活动模式。由于老师长期处于应试教学模式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若要让老师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的模式,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需要老师在精神与思想上有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中的权威,“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对老师而言早已成为习惯,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中,如果老师仍不断采取“说教”模式,那么就会打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使班会转为传统班会的模式。

3.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堂效果如何难以确定

课堂结束了,学生快乐地参与了,但是,课堂效果如何呢?这是困扰班会老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很多时候,心理班会的内容并不会直接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可能只是起到一个预防作用,老师对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中受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会的课堂效果是否比传统课堂效果要好仍存在疑问。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中误区的对策

首先,学校与老师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对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认真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认真引导与调整,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尽量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其次,老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的参与者与引导者,而不是对学生的掌控者,起到的应是主持人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开始前完成这一思想和角色的转变。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老师的说教,避免课堂转向传统班会,枯燥又无趣。最后,老师要坚信心理健康教育班会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对此持怀疑的态度,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态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时候它的效果不会立刻显现,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而长远的。老师也可以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用心留意,仔细观察学生是否在班会活动课后有所变化、有所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班会课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由于心理健康班会课尚处于摸索阶段,出现误区也是正常现象,需要老师正确认识,积极寻找对策,完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课。

参考文献:

[1]方军,邹碧艳.基于校本的主题班会课设计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3).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学阶段,因人际矛盾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较为普遍且突出的心理问题。虽然人际关系主题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但传统的知识讲授对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方面还尚存不足。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即传统课堂讲授与户外团体活动相结合,不仅是对课程建设的探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也有长效作用。并且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

1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相互交往中认识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因其独特的高效性和积极效果,在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校、医院和社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人生活空间,也受群体心理场的制约。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有替代强化的作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能增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如陈菊珍在团体辅导后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进取性、自在性、支配性、社交性、幸福感等均发生了显著差异,杨彩霞通过班级团体辅导使大学生在信任和容纳他人方面都获得了改善。

2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及开展

2.1确定活动主题与对象

本次活动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际关系主题的课程内容,主题定为:信任之旅。从自愿报名的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新生中随机选取40人作为体验对象,3名班干部担任教师辅助。

2.2确定活动目标

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探索团体心理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人际信任及尊重,促进个人成长。

2.3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安排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际关系主题的理论课程讲授之后,计划2个课时即90分钟。具体地点在学院操场。

2.4过程设计

紧密围绕人际关系主题,共分为3个单元(表1)。

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

3.1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了解活动的实际成效。在本次团体辅导中的分享环节和活动后对参与学生的随机回访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体验,能够更加信任和包容别人,学会了换位思考、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表示“希望今后多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与理论课结合”。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培养人际合作、人际信任、集体归属感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3.2建议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在教学设计中应因人而异,开展针对性辅导。可在实施团体辅导之前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社交问题类别,从而设计不同主题及形式的辅导内容,增强实效性。其次在团体建立的初期还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和团体契约的讨论,增强团体内成员关系。最后理论知识的介绍与分享要结合活动实际,浅显易懂。

4结语

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发挥与课堂教学不一样的效果,对学生人格塑造、心理品质提升大有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课程内容需要,尝试开展丰富、灵活的户外主题团体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真正为国家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洪梦飞,郑莺.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理论及实践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63-64.

篇3

1.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必要性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心理各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坚强、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高职院校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十分必要,2016年“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将心理健康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较好选择。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概况

在新时期下,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与过硬的心理素质更是合格的高职院校人才标准。国内高职院校大学生与一般高校大学生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有一定差异,高职院校一些大学生往往对自身未来缺乏有效规划。学校内部与社会就业上较强的竞争压力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亟待提升。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基础性条件。建议高职院校内部应当自上而下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在各个院系中指派心理健康教师处理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宜。此外,高职院校也应当在校园内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2.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需要进行一定创新,依托较为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这也是较好的做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覆盖面广、参与性强等优势,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相比,更是具备多重优势。建议高职院校内部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充分发挥出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优势,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保障全员参与,在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也能收获到较好的教育成果。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将“你画我猜”等游戏引入教学实践之中,依托此类群体性游戏来提升个体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影响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

3.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其心理品质

社会实践活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国内高职院校要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也可以考虑借鉴这一做法,通过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在参与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后,高职院校应当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培养并提升自身优秀的意志品质。

三、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更是难以达成预期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群体性心理问题与个体性心理差异进行适当创新。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更应当充当学生的导师、朋友,关注其心理变化,发现其心理问题,才能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儿童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特殊儿童

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可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自闭症(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等类型。

二.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调查发现,特殊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较之普通家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问题,这对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严重脱节的特殊儿童,是很不利的。

(一)情感层面失衡导致不良家庭氛围若不能理性面对孩子的特殊性,特殊儿童家庭往往会出现不良家庭氛围。或者过度溺爱、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导致孩子社会、生活技能低下,任性、幼稚、依赖性强等性格;或者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打骂呵斥、厌弃,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形成孩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二)零批评与“护犊”情结,忽略心理潜伏期教育特殊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抓好幼儿期和心理潜伏期教育,就成了家长不可避免的责任,而家长往往忽略这两个时期的教育。不少家长甚至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仍旧寻找各种理由为孩子开脱,零批评与护犊情结极易养成孩子不负责任、任性、为所欲为的心理。不良心理品质一旦形成,后期的矫正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教育效果远不如将问题控制在未爆发时。

(三)“笼养”、“圈养”现象严重。不少家长出于种种原因,很少让孩子接触外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和误解。

三.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

首先,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活泼、开朗、诚实、求知欲及好奇心强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儿童胆怯、嫉妒、孤独、懒惰,阻碍其心理健康的发育。其次,家庭关系。有关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第三,教养方式。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第四,家长的榜样。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第五,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营造家庭良好氛围

家长应充分认识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让特殊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另外,家庭成员要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其次,要发挥期待效应,开掘特殊儿童心理潜能。特殊儿童的各类残缺障碍,导致了他们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相对落后的矛盾,家长要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积极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巩固习得的技能。

五.给父母们的一些建议

建议1――小动物带来的快乐。专家研究发现,花工夫饲养小动物是值得的。因为当孩子感到担忧或害怕时,小动物的陪伴会让他们更觉安心。孩子从饲养的小动物身上可以学到忠诚、共鸣、依恋等情感。专家还认为,通过饲养小动物,孩子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

建议2――温馨的家是快乐的田园。建议把家变得更温馨,看是个小问题,但对孩子而言,这却是很重要的。井井有条的家会给孩子带来平和与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温馨不代表干净过头,因为舒适才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干净过头只会给孩子带来束缚。

建议3――吃得开心可以更健康。作为成年人,父母会注意饮食健康和饮食习惯,但孩子通常没有这些概念。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及早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选择健康营养的食物等等。

建议4――运动的感觉真棒。无数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建议5――家庭传统意味着快乐“长久”。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家庭传统更有价值的了。

建议6――歌唱的鸟儿最快乐。儿童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孩子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症状。

建议7――快乐也可以放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至少教给孩子两件事情。如父母积极和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的运动会,或者积极参与孩子的社区汇演,孩子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重视,这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父母的参与也教给孩子“社会”的基本含义。

建议8――再见吧!负面评论。成人们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

篇5

随着计算机、新材料等技术的飞速前行,心理学仪器的发展也将朝着信息化迈进,并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故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位在具有数据采集、存储并通过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提供参考的非演示类心理学仪器—心理辅导室专用仪器(以下简称“心理学仪器”)上。研究者走访了多所上海市普通中小学,通过问卷调查、仪器试点等方法,对普通中小学心理学仪器的配备进行多方位探究,希望借此进一步推动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使其更科学、有效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学仪器配备的功能定位

学校心理辅导室是组织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的专门场所。它能帮助使用者学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常识,进而促进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这一基本点出发,配备在心理辅导室中的心理学仪器应具备如下3方面功能。

1.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借助心理学仪器能帮助大多数学生正确认识常见心理现象,并将所掌握的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灵活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以优化自身心理品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2.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在普遍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性心理辅导,使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学仪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一些心理特点,为教师因材施教、实施心理辅导提供依据,用以进行针对性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

3.初步筛选学生心理行为问题

即发现少数具有学习困难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问题、常见行为问题的学生,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矫治与辅导。

二、心理学仪器配备的需求分析

在明确了心理学仪器的功能定位后,为了使这项配备工作能更科学、深入地开展,研究者对上海市19个区的小学、初中、高中等三类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作了问卷调查。这类来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教师是学校中对心理学仪器认知最专业,也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通过对他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重视学生品质的培养,智力类、学习类、情绪类、个性类、人际类和健康类等能综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与发展的仪器及测量工具受到了普遍欢迎。

1.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视情况

调查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视情况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注意、情绪、意志、记忆、思维、观察想象等方面都很重视。总体来说,注意是所有类型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很关注的心理品质

对心理品质的重视情况图

2.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学仪器使用价值的认识情况

调查中,研究者将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为:有很高价值、一般、没有,分别赋分值3,2,1。3类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总体平均分为2.56分,其中,小学平均分为2.5分,中学为2.46分,高中为2.71分。这表明:目前心理辅导教师对相关的心理学仪器使用价值的认同都很高,高中心理辅导教师相对更重视心理学仪器的使用。

3.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学仪器的类别需求情况

关于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相关仪器的需求调查表明,教师对情绪类、人际类、学习类、个性类和健康类的仪器及测量工具都表现出较高的需求,50%以上的教师认为这些仪器是学校心理辅导很需要的器械

对心理学仪器及测量工具的需求情况图

三、心理学仪器配备的方案初拟

根据心理学仪器的功能定位及使用者的需求,研究者从不同学年段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教师主要关注的心理品质出发,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心理学仪器分别提出了建议方案。

1.小学心理学仪器配备需突出游戏活动性

小学心理学仪器的配置要符合游戏化、操作化的特点。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迅速,对未知世界充满认知兴趣,其学习心理表现出强烈的好奇、探究和好问等特点。因此,研究者建议小学阶段可配备如下心理学仪器

小学阶段心理学仪器配备建议

2.初中心理学仪器配备需突出体验性

初中心理学仪器的配置主要体现活动性(辅以实验操作),突出对学生品格修养的辅导,指导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因此,研究者建议初中阶段可配备如下心理学仪器(见表2)。

表2 初中阶段心理学仪器配备建议

3.高中心理学仪器配备需突出自主探究性

高中心理学仪器的配置以突出学生的自我体验(推理、解析)为主,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者建议高中阶段可配备如下心理学仪器(见表3)。

高中阶段心理学仪器配备建议

四、心理学仪器配备的方案试点

为进一步了解师生对心理学仪器的态度,以及心理学仪器对师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作用,研究者在上海市普陀、徐汇、闵行和浦东4个区,对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13所学校按上述建议配备方案进行了为期3周的仪器现场试点工作。研究者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科学地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

根据学生自评问卷,研究者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分别进行了测试,试图了解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是否会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自我认识产生影响。根据735名学生的1470份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实验组学生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自我认识水平有显著提高。

(1)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科学态度提高程度的比较

为了了解心理学仪器的使用对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研究者计算了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前后测差异,以后测减前测的差值作为衡量科学态度提高程度的指标,对两组被试的提高程度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实验组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如图3所示)。

(2)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为了解心理学仪器的使用对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作用,研究者同样计算了自我认识水平的前后测差异,以后测减前测的差值作为自我认识水平提高的指标,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我认识水平上的提高程度,对两组被试的提高程度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如图4所示)。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自我认识水平提高程度的比较

2.师生对试点仪器一致好评

为了了解师生对试点仪器的总体态度,研究者通过仪器试用反馈表的8个问题了解师生对仪器使用的便捷性、趣味性、安全性和价值等方面进行评分,满分为5分,分数越高,表示评价越高,分数越低,表示评价越低。同时,研究者还进一步通过仪器试用报告了解了教师对仪器试用的态度、认识和意见及建议。

(1)学生普遍表示喜欢本次试点仪器

此次试点工作共发放学生反馈问卷385份,收回374份,回收率为97.14%。所有仪器的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表明学生对于每台仪器都比较喜欢。

(2)心理辅导教师对本次试点仪器评价较高,与学生的反馈一致

教师试用反馈表和学生试用反馈表内容一致。共发放教师反馈表13份,回收13份,回收率为100%。所有仪器的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结果表明:教师认为试点仪器的使用便捷、有趣、安全,且很能反映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及有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和学生评价结果一致。

五、心理学仪器配备的意义

以上一系列对心理学仪器配备所做的理论及实证探究,皆证实了为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心理辅导室配备专用仪器切实可行。有了这些仪器,心理辅导室的实用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1.配备心理学仪器能较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心理辅导教师能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开展相应工作。但仅凭教师的观察无法对学生的这些心理品质做出科学判断。而相关的心理学仪器则可以帮助使用者获得标准化数据,并永久记录下来作进一步分析。它们更科学地满足了教师了解学生相应心理品质的需求,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改善。

2.配备心理学仪器能显著地改善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自我认识水平

某些心理学仪器的测试结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关联,如速示仪、反应时仪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个别仪器如速示仪还具有促进注意力集中的作用。这些心理学仪器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科学态度,提升他们的自我认识水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习能力,促进某些心理品质的提升。若合理使用,还能帮助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有针对性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为学校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3.配备心理学仪器能有效地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据研究者对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上海市目前有85%的心理辅导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占27%。58%的心理辅导教师取得了心理辅导专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上海市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操作基础的心理学仪器,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和直接使用仪器的机会,他们仍无法精通相关仪器的操作。如果学校能在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学仪器,不仅能为教师提供使用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做中学,提高教师有效使用仪器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心理学仪器配备的后续建议

心理学仪器配备之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研究者从后续的仪器使用培训、开发、教材编制这几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对发挥心理学仪器的科学效用有积极作用。

1.加强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学仪器使用方面的培训指导

问卷调查显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虽对心理学仪器配备有较大需求,但许多教师对仪器的具体用途及数据如何分析尚不清楚,这必将降低心理学仪器使用效果。因此研究者建议,在为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学仪器时,还应加强专业人员对心理辅导教师在仪器使用、数据分析、数据解释及维护等方面的培训,并编制相关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定期请专业人员(工程师、心理学专家等)对教师进行指导,随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为仪器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保障。

2.加大心理学仪器开发研究的力度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计算机、新材料等技术的飞速前行,心理学仪器的发展也将朝着信息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教育装备部门应当顺应发展形势,积极组织业内厂家不断革新技术,设计、生产出更多符合未来中小学需要的心理学仪器。本次现场试点的心理学仪器以认知类、动作技能类为主,但从教师的试用反馈来看,他们也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相关心理学仪器,试图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全方位推动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化。因此研究者建议,在引进上述试点仪器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和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进一步为心理辅导室配备其他心理学仪器。

七、结束语

普通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是直接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和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学仪器配备作为心理辅导室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价值与意义远远超出了仪器本身的作用。由此所营造的关心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氛围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在教学一线播撒了科学心理学思想的种子,这将在更深远的意义上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治良.仪器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兼评介美国心理学仪器[J].心理科学,1984(4):60-62.

[2] 蔡可.心理学仪器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场咨询测试活动

12月11日,由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和校心理协会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场咨询和测试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之前,协会成员积极宣传,因此活动得到的同学们的热烈响应,并与现场心理咨询师进行了深入沟通。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的进行具体分析,解答困惑,并为同学们更好提升自我提出了宝贵建议,使同学们消除了心理困惑,并对自己的气质类型,个性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本次活动对于同学们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与外语系合作举办“我的大学路”讲座活动

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建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研究

一些省市的学校都开展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心理学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等。[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联系实际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途径与课程设计等问题;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

1.2开展和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学术交流与研讨

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心理学或相关系科毕业生。二是对拟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另外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一些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组织。1994年4月,由全国23个单位发起,在湖南岳阳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的联络组织——全国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首次实现了国内各地区的联合。[2]

以上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主要是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教育法规,教育目标,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师对伍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这些问题主要是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规范问题

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于五个方面:1)办学没有制订有关经费政策,如各级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办公经费。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只有原则上的意见,未有政策性规定和很好的落实。3)教育部门未有设立相应的“心理教育”教师职称系列,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4)如何合理客观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均没有政策规定,没有教学工作量就没有奖金,也影响评职称。5)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领导和教师重视的地区学校就开展的好,否则就开展得差。开不开展心理键康教育,开展到什么程度,班主任不懂或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负什么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均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规范不完善体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许多问题尚未界定和规范。例如: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1]2)教师水平规范,教师水平包括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3)教育同步性问题没有规范好,学生心理教育如何与社会、家庭教育同步。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衔接和教育方法问题

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和小学,甚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教育程度相近,教育形式雷同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法,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心理学的知识来讲授,并举行考试,没有把它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只通过课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更没有注重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没有同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估的问题

心理健康除了要有专职的教师和心理辅导员外,更要全校上下,从领导,行政人员,其它各学科的教师都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知识,全校形成心理健康的氛围。但从目前来看,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外,其它领导、教师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其它各学科的教师,只专注本学科的教学,没有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国家、学校只重视智育方面的评估,比如追求升学率和成绩,却没有落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教育效果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虽然国家现在号召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的评优,教师工作的评比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成绩来评定;二,国家虽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却没有明文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小学)的编制和提高他们的待遇;三,人民大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认为教育对象应是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综合以上原因,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实效性差,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以上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点措施建议

3.1落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费用纳入学校的教育经费计划,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1]2)中小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纳入学校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心理教师的人员编制问题。[1]3)要开设心理专业职称系列,切实解决心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归口问题。[1]4)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课余课后的工作,因此,要考虑工作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切实解决咨询人员的工作量和奖金待遇问题。[1]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开展,不能可有可无,不能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总之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程度,领导,老师在这项工作中应负的相关责任都要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3.2要逐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规范

要逐步完善的教育规范问题有: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构成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规范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及其工作评估才能有效地把握,才能做到科学性和规范性。2)要规范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具备教师资格问题,后者关系到教师是否具备教育能力问题,这两方面规范好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1]3)要规范好教育同步性的问题。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要进行有效地衔接

学校应该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制定各个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避免重复教育,也避免前一阶段的目标,内容制定不好,影响后一阶段的教育。总之,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要像其它的文化课一样进行有效衔接。

3.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应避免简单的说教,而应采取多种形式,比如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用来传授心理学知识,并无考试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上,不能通过简单地说教灌输,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而设计,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这里笔者着重介绍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性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内容而设计某些教学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收益。”[1]“体验感受”活动如设计得好,往往能起到讲授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讲授教学很难培养,若设计跨越河岸,跳过山坎障碍等野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实践体验,锻炼意志,教学效果将会更好。[1]另外还有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

3.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应多种多样,增强实效性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途径缺乏多样化和实效性。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教育途径以及如何增强它的实效性:1)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能形同虚设,而应真正起到咨询的效果,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前去咨询,因此,咨询不能单采取面对面的咨询形式,而应采取多种形式,如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设团体性咨询和各种心理辅导活动。2)网络辅导。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但网络都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学生都表示网站一般都是以学生单方面学习为主,而没有老师的参与,这样很难吸引他们去学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学习效果差。因此,笔者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与,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教育效果。比如应设有网络心理教育qq,网络心理信箱。心理教育的教师在网上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另外,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采取文字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优美的音乐,游戏竟猜等吸引学生。3开展课外的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的实践活动,要注重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参观养老院,孤儿院,博物馆,开展野外训练等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讲座。目前学校一般是请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开展讲座,讲授关于升学就业,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笔者建议除了聘请专家,教师开展讲座外,还可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聘请“正面人物”,比如像张海迪;也可以聘请“反面人物”,但已改过错误的人,通过他们讲述他们自身的经历,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易受到感染,触动最深,体会最深。5)校园广播。一般学校的校园广播是在学生中午、晚上放学时播放,校园广播的听众是全校师生,因此影响力也较大。校园广播除了播放一些时事新闻,轻松的音乐外,在校园广播中也应该穿插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时间段地播放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甚至对学生来信提出的困惑给予解答,这就需有校园广播站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来指导、监督。6)校园环境。目前大部分学校环境建设只重视“硬件”措施,如教学楼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忽略了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设“校园心理墙报”,加强校园的绿化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环境是一门隐性的教育课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7)各课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应该有“心育”的理念,在授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锻炼意志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许多教育途径等着我们去探索,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比如,学校应建立家长访问日,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应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场所、资金等。电视台应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节目、影片等。

3.6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行政人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目前除了有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的老师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是针对政策法规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因此他们中有部分人不懂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甚至本身的心理素质不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通过培训而获得证书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门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3.7要大力加强作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

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可以检验教育的效果,督促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评估效果好的学校,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估效果差的学校,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注:除非有特别的说明,本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做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陈家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樊富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4]宋元林,陈春萍等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篇8

一、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月”的调查分析

自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以来,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力求让学生在心理活动系列中能有所收获,有所触动。因此,每年的活动现场都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活动组织提供有力支持。以2012年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现场调查为例进行分析。

1.学生对开展心理活动重要性认识的调查。在2012年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活动现场,随机调查的1499名学生中,1358名学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体验活动中的轻松,感悟心理点评带来的触动,具有重要意义,占91%;仅有31人(2%)认为是否开展活动不重要,关键在自觉。

2.学生对“我喜欢的心理活动”投票的调查。2012年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中,仅就几项心理活动进行摸底,调查学生的欢迎程度。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这些轻松、简单、易投人、具有创意性和专业性的活动形式,部分学生对所喜欢的多个活动项目进行投票。心理游戏、许愿树、涂鸦等有现场指导或解答的活动更受学生欢迎。这些活动形式也是我院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的保留项目之一。在调查“学生对参与心理活动后的主观反馈(收获、意见或建议)”的主观反馈条目中,95%的学生表示“有收获”、“在活动中认识到新朋友”、“在活动中对自己有了新发现”、“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处理方式不一样”等;约so%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能接受有关心理活动的培训,便于在班级中操作”;也有14%的学生提出“希望能在平时也组织类似的心理活动内容和项目”。

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成效及经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至目前为止,尚未发生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极端事件。学院的心理工作人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之进行系统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将校园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出贡献。根据近年来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活动总结,可以看到:

1.“情景体验式”先进教育理念的导入。“情境体验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在吸收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认知”的活动模式,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验,感受互动双方的尊重、理解,充分发挥自我主动性,面对活动情景需要,进行人际关系的协调,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捕捉心灵碰撞的火花,探寻及建立适应,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我院2009年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实践表明,情景体验式的教育理念大受学生欢迎,在此理念指导下各种活动内容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2009年以后的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方案策划中,有意加重了“情景体验式”活动形式的比重,包括许愿树、心理游戏、心理涂鸦、师生讲堂、心理手抄报、心理海报、沙盘体验等活动内容。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乐在其中、感悟心中”,甚至有不少学生提议平时也要多开展类似的活动,也有学生建议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会掌握后便于班级活动的开展。

2.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一201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数据显示:九成多的大学生饱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是造成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87%的大学生会开导身边存在心理问题的朋友。而约38%的大学生遇到烦心事或感到压抑时不向任何人诉说。这反映了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抱“讳疾忌医”的态度,不愿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部分学生找不到与他人沟通的契机,无法倾诉自己的烦恼,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而心理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融人活动场景中,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调节压抑的情绪,感受愉悦与轻松;在多人互动中可“以人为镜”,通过他人与自己的互动进一步了解自我;在活动的互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学习他人的言行,逐步认同自己与他人,将自己的问题“常态化”,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3.学院高度重视、组织实施有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每年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启动仪式、闭幕式、各活动现场,分管学生管理的院领导、学生处处长、副处长、系书记等领导都会亲临现场,与学生共同参与各种心理活动,体验心理活动的乐趣,倾听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所需的人力、物力也得到学生处、系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尽可能将资源进行调配、组织、并付诸于实施,才使得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开展越来越充满活力。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 原因 对策 建议

一 背景与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等不良心理。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其误入歧途。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二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三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

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的角色,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2.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1)发动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管护对子,做他们成长保护人,要求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农村社区还有许多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如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重要性。

(3)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群体活动对于他们影响非常大。在群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个温暖、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负责,不但要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留守儿童,还要教会他们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关怀。

(3)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了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内心孤独。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

(1)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2)定期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教育孩子的知识培训,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建议

(1)目前农村学校的生活设施比较简陋,不利孩子的成长,建议政府加大投入,从硬件设施方面改善学生寄宿条件,让孩子们有健康成长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篇10

【关键词】体育活动 中学生 心理发展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心理、个性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个性心理的形成,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得异常突出,外在表现为顶撞老师、破坏公物、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为此,学校加大管理力度。中学生这种心理疾病的长期存在,不但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特别是给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体育活动对学生治疗心理疾病有积极作用,并建议通过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来促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

1、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独特的作用,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各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它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发泄内心冲动潜意识、郁闷和单调,并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心理需求,还能磨练性格、锻炼意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松弛人的紧张神经,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消除失落和诅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体育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康复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这对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提高中学生素质教育有重大促进,为提高中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提高。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体育活动有宽松的环境,自由地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和自学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2、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促进智力发展

心理学家KG.Brown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环境的能力。我国较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体育锻炼对人的智力方面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改善中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并使中学生能够有更好的精力去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

2.2培养良好的情绪

心理疾病与人长期情绪低落、烦躁、压抑等有关,但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中学生的情绪、改善心理的不良反应。中学生由于持续、紧张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而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发展乐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身体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愉,即个体锻炼后能产生满足、愉悦、舒畅、积极参与活动感,使得能力感加强,这是与个体积极的感觉相联系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所以经常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他们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2.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并可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个性心理品质。有关研究和体育实践表明,身体练习可以改善自我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活泼愉快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体育活动又可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渲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稳而取得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的疲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4增进师生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会吸引师生的共同参与,从而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一方面老师可以体察学生的心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学习背后的故事,为日后的谈话积累资料;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老师的平易近人,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直接避免往后意见的分歧而导致的师生冲突。由于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因此,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走入社会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节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学生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参加有氧锻炼可以减少自我反应引起的心理和生活上的紧张。美国科克凯尔迪等人1990年指出:体育锻炼已成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3、结论

中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形成是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环境因素和家庭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体育活动为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消除和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仅对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也是很好的促进,体育活动使得教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中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4、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是积极的,因此,建议通过以下形式来丰富体育课外活动,目的在于进一步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心理健康:①开展学校传统的体育活动,并根据各年龄层学生的特点设计体育活动;②开设体育活动课程选修课并记录学分;③定期开展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及拓展运动以及师生共同参与的各项比赛。

参考文献

[1]黄勇,普通高等院校课外体育活动探析,安徽体育科技,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