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美的本质;审美关系;重要性

0前言

审美教育即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美学情感教育,以时代和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因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教育,既传播知识,又对人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起促进作用,审美教育为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提供了训练的平台。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本质,其重要作用的实现同样影响着美术教育形式的发展和创新。本文将从美的本质出发,探讨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最后给出几点有关审美教育如何更好借助美术教育的载体实现其本质价值。

1美的本质及美术教育的内涵

1.1美的本质

我们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诚然,生活中处处充满美,但真正的美是什么,又有几人能说清楚呢?罗丹曾说过:“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笔者对美的理解是:美是有着自身规律与社会实践和谐统一的理想存在。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它更倾向于传达真善美的思想,它有明显的社会性、客观性、形象性、自由性、独特性,是需要人们以不同的视角阐述出来的。

1.2美术教育的内涵

美术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的统一,美术教育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艺术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来教育人。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的教育方式,它需要参与艺术活动来提升人的气质,改善人的精神风貌,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美术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在一系列美术社会活动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2美术教育的目的

人类作为一群有意识的情感动物,我们的生命活动都是有目的。但是人无完人,追求完美的人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他们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又懂得享受生活和娱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协调,这是中国传统“和”文化,也是中国特有的审美的作用。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去鼓励人们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生活的善意和希望。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让学生学会自爱和爱他,爱祖国、爱社会、爱生活、爱和平,充满爱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享受美的喜悦。美术教育的公平性,使得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美好的人格。正确的审美还能帮助规范人的言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和谐、美好。

3美术教育审美本质是一种美学思想,属于理性范畴

将美术教育的审美本质定位在理性范畴,单纯地用思想性和精神性来诠释它,让它脱离物质性的艺术造型。美术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精神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与文学、哲学、宗教等文化形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上层建筑。美术的审美意识理论表明美术是一种美学思想,美术的艺术思维在上层建筑中与文学、哲学、宗教等相互吸收先进思想,艺术家的美术创作首先要形成一个内心现象,即各种审美意象的建构,然后再呈现在画纸上。美术的审美本质属性就是一种审美精神,在美学艺术中,审美精神一直指引着人们向积极、美好的方向前进。审美精神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弘扬真善美,给人们的精神世界以美的享受和感动,让人们拥有更高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创造能力。

4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审美教育

4.1提高教师审美水平,将审美教育贯穿到美术教学中

美术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审美水平和教育观念关乎教学质量。美术教育是一种与时代密切联系的感性教育和人格教育,它是知识和道德的融合体,包含着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审美素质匮乏落后,教学活动自然就失去了生机,无法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将美育本体化,提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课堂的艺术层次,每节课都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熏陶、美学的净化。

4.2发挥美术课的课程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写生、临摹、速写、工艺创作是美术课的课程特色,通过线条、色彩、明暗、轮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形式美的要素特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课堂上,除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美术理论知识和技巧、美术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和美术的紧密相连,精神食粮对人的给养;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学品质,让学生懂得创造美、与他人分享美。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实际操作,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专业的美术知识在学校社团展板、班级黑板报、学报上得以展现和运用。

4.3丰富美术活动,增强学生美感体验

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教育,需要学生在感受到美后,主动接受教育,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活动中,收获实践带来的美感体验。学校中各种兴趣活动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放飞自我,满足他们的爱美之心和表现欲,让他们在轻松地活动中升华情感、完善人格。

5结语

素质教育中美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美育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美的种子传播给人们,使人人都有发现美的机会和创造美的能力。鉴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时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水平,逐渐成为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唐巧,陈鸿.论美术审美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395-397.

[2]艾春梅.浅谈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2010(10):22.

[3]陈婧.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论美术教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68):163.

篇2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素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09-01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非智力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非智力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和成败。有一则报道指出,原苏联的航天技术曾经高于美国,美国人找不出原因,最后认为,苏联的科学家普遍音乐素质较高,导致其创造力较高。艺术的本身作用也就是滋养生活,启人心智。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美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较强的自尊心等,能强化学习的动机,促进和影响其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非智力的培养。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而事在必行的。

教材的审美内容设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部分内容,这也就像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艺术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的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敦育,即教师通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必趣,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每次上课都是范画加步骤演示。做为美术教师达到的精神要求以及对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其实美术欣赏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了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活结是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的艺术形象的内涵。例如,当我们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傅抱石和关山月的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大型绒绣《万里长城》等艺术作品时,这些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就会激起我们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映,或兴奋,或崇敬,或自豪。中外美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他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从而成为人们不断欣赏的对象。

而我们有些教师既使上欣赏课,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的平淡乏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不怕麻烦,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敦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田。

二、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即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学生再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的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例如,当我们在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时,有些同学觉得他的画从形象上看相当小儿科,更与野兽派中的野兽二字摸不着边,还有立体派创始人毕加索的画,同学们一开始根本接受不了,我们应该把这些画派的发展及艺术主张介绍给同学们,他们也就会慢慢适应。而我们在欣赏清朝画家朱耷的花鸟画时,会觉得他的画大都奇特怪诞,就给人“不美”的感觉,如你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及身份介绍后,就会发现这位既“哭之”又“笑之”的画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一种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学生也会慢慢理解他的画。这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单纯以画的像不像做唯一标准,如画的像就好,还不如直接用照相机去拍摄。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

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的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重的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的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即教师通过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深度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37-01

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

音乐审美体验就其本来的意义来说,是指对音乐美的品位的体验。它与一般的音乐欣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音乐审美体验是在对音乐的欣赏中,即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区别则在于音乐审美体验又必须超越一般的欣赏,到达于更高层次的对音乐美的品位的体验。审美体验对于音乐学习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有时是先进的教学设备、规范系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可替代的。音乐课程的内容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是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的再创造了,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真正理解音乐,感觉音乐之美。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只局限于学科本身,过多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为此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审美体验价值”的新观点,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通过音乐教育让人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二、审美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几个发展层次

审美体验是一个逐层递进的活动过程,需要倾听感知、需要思考、需要情感投入,需要积极参与。体验存在初级的感受、进一步的思考、理解、鉴赏的过程。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应当依据这个过程逐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渐提升体验的层次。

(一)在倾听感知中体验

感知是一切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是对对象事物的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教师在这个层次阶段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产生参与的积极性。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普遍具有探索认知新事物的强烈兴趣,故设置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创新性、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感知的教学场景,借助各感官间产生的联觉,可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二)在思考中体验

感知的积极投入,为进一步理解奠定了基础,当进入理解时,审美体验又更进了一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般具有直接领悟的特点,表现上似乎不加思考,直接对音乐作品从感知的角度作出反馈,是一种“心领神会,不可言传”的体验。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思考的,学生对感知的音乐作出了基本的判断,通过基本的感知作出了喜欢或不喜欢、好或不好、美或不美等基础的思考认知。理解有深浅之分,必要时需要教师作引导。

由于音乐是一门艺术,所以在音乐教材中,往往把音乐与文学、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知识结合在一起,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样可以在不同学科的体验中所获得,寻找最佳契合一点,让学生将原本复杂难懂的音乐知识和审美过程简单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学习。学生只有感到轻松快乐,才会投入活动,才会自觉观察,才会主动思考,直到理解艺术作品本身,所以,给学生一个积极体验的环境,可以使理解更有效。

(三)在表现中体验

“表现”是指学生在前两个层次体验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通过自身将音乐表现出来,学生应用、拓宽、延伸学习活动的乐趣就大大增强,它是学生体验音乐的最重要方式。在这个层次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担当他们所向往的、能展示自己才能的角色,是他们对音乐深入体验的重要体现。

1、给学生一个相应的表现空间氛围

可以通过设置各种音乐器材空间,让学生亲身尝试、展现自我,展现自我对音乐的感受,将音乐演示出来。在演示过程中身临其境的进一步了解、学习音乐存在的过程、音乐的魅力。

2、体验创造的过程,获得经验

音乐创作是一个创新性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创造音乐,让学生释放自我可能存在的才华、存在的音乐感受。

3、联系学生体验效果,给予一个灵活尺度

每一位学生的体验结果是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方式也不一样,表现、创造的能力和方式也就不一样,试着给学生一个灵活尺度,提出不同的创造要求,让每一位学生能轻松自信地在体验中完成表现、创造,同时在轻松自信的表现、创造中获得体验。对学生多给予肯定、鼓励,树立他们爱好音乐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教育的多元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快速流动的社会,各种音乐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音乐多元化成为目前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它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了解更多的音乐存在形式。在我国,存在丰富的音乐形式,但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音乐形式日趋流行,小学音乐老师一方面需要保持对本国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形式的教育,又要积极吸纳外来的、健康积极、有创新力的音乐表现形式。

四、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日渐深入,现今的音乐教育也在逐渐的改变,主要是体现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变化。

(一)课堂教育状况的变化

教师从音乐资源的垄断者转化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教学内容以审美文化教育为核心;教学过程更注重是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现有的音乐知识和老师的音乐知识相互碰撞交流;教学目的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转变为引导、探索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对音乐的兴趣、培养艺术情操。

(二)教学基本内容的变化

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让学生感受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它综合了国家、地方、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并以人文主题贯穿始终。

(三)音乐教育基本策略的变化

如今五光十色的音乐世界,对学生形成了极大的诱惑。老师有没有可能成为自己学生的“fans”呢?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喜欢音乐课,热爱音乐课?这一切都应该引起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思考和研究。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态度等方面都需采用相应策略,应注重创新性教学手段。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作为小学音乐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发现丰富与精彩,去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快乐的心灵、完善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五、小学音乐教育需要注重的方向

(一)创新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教育在变化,不止目的在变,内容也在变,那么相应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情景等,也需要进行创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创造艺术的传授,创新性的情境设置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兴趣。所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积极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的新需要。

(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注重互动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然条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其中,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活动中猎取知识,在审美体验中中激发想像,在思辨中发展智力,在创作中培养创新精神,在表现中愉悦身心,完美自我,体验美感,享受成功。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唱式教学模式及结构,从学生兴趣、能力、创新的培养上入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课型,变单一的“教唱课”为能力多元化发展的“综合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音乐的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通过感知、体验的方式,倾听音乐,使学生的感情与音乐产生联系,从而在情与美之间建立联系。从教学实践的过程及结果来看,审美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得到审美体验、情感抒发,与音乐产生共鸣,对音乐产生一定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重要性

小学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小学生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接下来,我来谈谈我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几个入手点。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时,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二、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培养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小学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红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培养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例如:在如二年级唱游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而且根本听不懂,这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于是我运用“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在搭搭拆拆的游戏中学习掌握到新知识。在他们的游戏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搭节奏这个知识点,而且继续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我们还进行了比赛,看哪一小组节奏搭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五、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快速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火车站、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情境;教育行为;审美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34-03

教育行为审美化是教师施教的言行讲求审美的方式方法。这是从狭义的语文审美教育上理解的,因而可以把它纳入教育艺术的范畴。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学艺术都是审美化的,只有那些能够突出教材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语文审美活动中去的教学艺术,即能够体现教师语文的审美再创造,带来语文审美教育切实效果的艺术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是审美化的教育行为。也就是说,衡量教育行为是否具有审美性质,关键是看它在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和产生的实际效果。所以,营造教学情境化是教育行为审美化的重要原则。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根据语文美育的任务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精心构建和设置审美化的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有效果提升着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发地调动审美潜力,自由地进行审美活动,自觉地接受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陶冶。

情境即情与境的完美结合。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教学情境,其“情”既包括作者言语表达的情感因素,又包括教师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其“境”不仅指作者表达的语境和作品中描绘的情境,还包括现实中的教学环境因素。所以,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教学情境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审美情境。

同时,审美情境是假定性的情境。它和其他一些美育活动中置身于壮丽山河、灿烂的古迹或优美社会环境等现实情境不同,教学情境的构成依赖于教师审美化的教育行为,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实际上,它是学生受到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其它教学手段的启发,在想象中建立的超越于课堂环境的审美境界。

不仅如此,这种审美情境还是一种规定性情境,也就是说,教学情境的创设受作品内容的限制。在教学时,教师的情境构建和设置都要从作品出发,侧重于描写自然美的文章,要极力显示自然景致的感性特征;着重表现社会美的作品,就要极力展示社会面貌;对于悲剧性题材,教学就不能不充满悲剧性气氛;对于喜剧性题材,就不能不染上喜剧性色彩。惟其如此,才能有教学活动的统一性。

由于语文教材的美育方式有作者思想感情较为直接和较为间接地表达两种基本类型,教师教学时的情境创设要有所区别。

一、通过作者说话的语境建立教学情境

“作者说话的语境”,指作者施行言语行为的语言环境,涉及他写作的时间、场合、情境、背景、对象以及当时的心情、处境等因素。这些语境因素有的见诸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有的则需要在其他有关材料(如网络、教学参考书等)中找到。以此建立教学情境就是充分利用这些语境因素,构想一个相对完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性的审美情境,并通过教师言语描述等方式和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之在学生面前尽可能鲜明、生动、可感地显示出来。在这样的审美情境中组织和展开教学,对于那些作者较直接地表达思想感情或以第一人称表达的作品的审美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些作品是作者直接面对读者说话。在教学时,教育行为的审美化就是师或生描述作者写作时的情境和心境,勾画作者的形象,努力建立作者正在面对学生侃侃而谈的情境。如鲁迅的《略论中国人的脸》教学时,以评价的话导入:“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然后让学生想象体现鲁迅这种精神的事迹,从而了解他的一生,就是与一切腐朽势力和黑暗统治抗争的一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描述鲁迅笔下中国人的脸并思考:自己骨头硬,对于驯顺的国民呢?学生会从鲁迅所描述的中国人的脸“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以及深刻而形象的议论中体会到鲁迅对国人奴性、昏庸、狡猾的痛恨。进而理解本文是鲁迅面对读者直接给中国人“相”了一次脸,借脸批判中国人的麻木、驯顺、缺乏反抗意识。

另一些作品虽是较为直接的表达,不过是通过与他人的说话而传达给读者。在这类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则应致力于作者与他人关系及交谈情景的模拟构想和生动展示,使作者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尽可能地成为学生的真切而完整的审美观照的对象。如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教学中除介绍必要的背景,重点要放在“演讲”实践上。教学时,教师不仅自己要进入演讲情境,更要指导学生想象亨利演讲时的情境,体会在国家存亡的重要时刻,亨利演讲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感,准确把握慷慨激昂的基调,借助表情和手势,脱稿演讲最后两段。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登台演讲;努力营造庄重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演讲的说服力、感染力的美的享受中。

二、通过作品中文学情境建立教学情境

文学作品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寄于文学形象的间接的表达,而文学情境就是作品中主客观生活的有机统一体。那么如何使作品中的情境转化为教学情境呢?其关键是抓住文学情境的构成要素,通过教学语言和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感性化地描摹人物活动的环境、自然景物及其时空特征、作者或人物的感情状态等,使生动的文学环境在教学中、在学生面前尽可能地“现实化”——通过言语等形式的感性显现,从而使教学在情境的建构中展开。

一些文学作品,全篇就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学情境,情境本身集中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如刘鸿伏的《父亲》这篇散文写得苍凉、哀怨,特别像这样的句子:“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中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父亲哦,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手中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诗一样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几个剪影,营造出忧伤的意境。这类作品的教学,教育行为的审美化就是通过审美阅读、审美描述等导向完整情境的建构,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会情与境的交融之美,将勤劳质朴的父亲形象和带着忧伤感激情感回忆父亲的作者形象整体展现在学生面前。

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因情节开展、冲突推进、感情起伏和移步换景的需要,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者说不止一个情境。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琼珊病倒——琼珊病重——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环境、事件、感情的变化,描述文学情境动态的面貌,使学生始终在想象的情境中把握贝尔曼暴躁的性格,虽贫困潦倒却舍己救人的品格,体会意境、形象之美。

除了上述两方面之外,还有两方面结合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因而需要创设两方面统一的教学情境。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语文美育教材,由于作者总是一字一字的表达、一句一句地描写,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不立足于教学情境的建设。因为只有把审美欣赏置于作品语境、情景相统一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持续地保持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不断地发挥审美想象力,就必然会聚精会神地关照对象,沉浸于审美境界之中。否则就会觉得教材的字字句句散乱无序,难以把握要领,当然就不可能有充分、深入的审美活动了。

教学情境的建构对于组织作文教学、开展语文审美创造活动也有重要作用。如指导命题作文《换一种眼光》的写作。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画”,白纸中画了一个黑色圆点。

老师问学生看见了什么,生1生2直到第N个学生都回答“一个黑点。”老师说:“只说对了极少的一部分,画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只见小,不见大,成千上万的人不能突破自己,原因正在这里。传统的思维定势会束缚我们的想象力,而换一种眼光则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此刻老师才写出作文题目《换一种眼光》,以使学生能在想象中进入情境,充当角色,从而充分地进行自我表现。假如每一堂写作课教师将类似的情境在组织教学时生动地呈现出来,必将唤起学生审美创造的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语文审美创造的潜力。

篇6

关键词 高中生 审美教育 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人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从这一方面来说,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生审美教育的有效落实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想使农村高中生审美教育充分发挥作用,需要确定教育方向,优化调整审美教育,进而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

1高中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和谐发展

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只有健全自身的人格,才能与他人及社会良好的相处,并且在社会中深受欢迎和尊重。而要想使高中生的人格得以完善,需要切实有效的落实审美教育,组织学生参与不同审美教育活动,如此可以使学生在观赏不同美景和评价美景的过程中,感受物体的内涵及渗透的情感,这对于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是非常有保证的,相应的学生人格的完善,可以让其更好的生活与成长,进而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

1.2促进学生个体智力发展

其实,审美教育与智力教育都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其中智力教育更侧重于知识方面的教育,而审美教育侧重于思想品质、理想意志的熏陶和影响。根据高中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审美教育,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或其他事物进行观察与审美,并且在学生审美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开发学生智力的问题,如作品“美”在何处?作品的“美”是如何表达的?透过作品的“美”能够有什么体会等等,如此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完善思想品格、增强理想意志、开发学生智力。

2农村高中生审美教育方向的探究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农村高中生审美教育的良好展开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我们应当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呢?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经验总结,提出的建议是培养农村高中生的审美观。具体的做法是:

2.1强化学生的审美观念

为了使学生树立审美观,进而使审美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高中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在组织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强化学生的审美观念。首先,教师应当起到带头的作用。也就是教学课堂上或课外,先对音乐作品或美术作品,亦或是其他作品进行审美,说出作品的“美”,再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观赏作品,审视作品,说出它的美。其次,在审美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穿插个人形象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对人形象进行审美,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审美观念。

2.2宣传审美的重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审美教育中开发智力、提升品质道德以及健康和谐发展,让高中生正确认识审美及其重要性也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学校内借助校报、广播及其他途径来进行审美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深受影响,在看待事物时很自然的观赏和审视其美丽之处。另外,还要动员家长,让家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渗透审美知识,如让学生审视自身穿着是否美丽、装饰品摆放是否衬托出物品本身的美感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3与音乐、体育及美术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音乐、美术及体育等学科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这些学科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审美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树立审美观,并且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当然,要想提高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应当根据审美教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选择适合的音乐作品、美术作品及健美操等,利用多N形式来展开审美教育活动,增强审美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及教育性,以便审美教育活动的良好展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对不同作品进行思考与审美,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及审美能力。

3结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农村高中生审美教育的良好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在审美教育中开发智力、提升品质道德以及健康和谐发展。当然,要想使审美教育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为教育方向,优化调整审美教育,如注意强化学生的审美观念、宣传审美的重要性、与音乐、体育及美术等学科相结合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 乔素侠.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审美教育[D].郑州大学,2012.

[2] 唐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苏南农村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反思[J].黑河学刊,2011(4):142-143.

篇7

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议题,探究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对教学改革与发展有极大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体现,促使众多教师加强初中音乐教学改革,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目前,针对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研究议题较多,但对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在此探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感受音乐的“外在美”

音乐是由节奏、旋律和曲调等多种元素共同组成的,它具有明显的外在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得到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正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的曲调美、节奏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以此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以《瀑布与溪流》这篇乐曲为例,作者利用短笛、长笛、单簧管等多种乐器进行演奏,通过乐队的完美配合营造出九寨沟美丽的景象。在学习这首乐曲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等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细心聆听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外在美。通过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察觉到弦乐的震音和声以及竖琴的有力刮奏,在乐队的演奏中感受到音乐曲调变化、乐器组合、节奏婉转所体现出的“美”。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指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寻求更加美好的事物。

二、体悟音乐的“内在美”

与此同时,音乐是具有灵魂的,美妙的音乐不但拥有动人的曲调,同时也向听众诉说着美好的事物。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体悟音乐的内在美,由此陶冶学生的心灵,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在《日出》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首音乐的曲调美,同时向学生讲述乐曲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美丽的日出景象,让学生在音乐、图片的搭配中感受作者营造出的美好氛围。学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认识到日出的美丽,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魅力。基于此,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发现美、感受美,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中学美术;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G633.955

中学美术教学是传授中学生美术知识、培养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艺术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更多的是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培养美的情趣、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的过程,为此,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科学美术教学策略的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

1.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提高中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中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中学生的性情、净化中学生的情感,美化中学生的生活,使中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2.中学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主要通过鉴赏和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具体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的体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优越性[1]。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无处不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到,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有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通过美术课,传授其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训练其美术技能,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感受能力,促进中学的身心健康发展。

2.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中学生明白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区别,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中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3.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等纯美术的艺术作品之外,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例如,现代建筑、雕塑、服装设计、室内装潢、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等都与美术密切相关,而工艺品、工业造型等,与生活的关系则更加密切[2]。在美术教学中,把审美教育与校园小文化、社会大文化相结合,扩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1.通过最好作品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一,欣赏化的色彩美。例如凡・高的《向日葵》,那些挤在一只瓶里的花朵,辐射的金色,丰满的橘面,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挺拔的绿茎,衬在一片淡柠檬黄的背景上,强烈地象征了天真而充沛的生命,让人感受画家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欣赏画的线条美

这是美术作品基本的审美因素。如徐悲鸿《奔马》中的线条,粗犷有力,展示出奔马风驰电掣的动态,也蕴含一种奋勇进取的激情;漆线雕工艺中的线条,形态丰富多变,在创作中随心所欲而达到极高境界;书法中的线条划如列阵排云,挠如劲弩折节,点如高峰坠石,直如万岁枯藤,撇如足行趋骤,捺如崩浪雷奔,裙橙绨倬弩发。

第三,欣赏画的动态美

美术作品用静止的画面去表现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用外部的面貌展示内心,用静止的场景表现运动的行程。米隆的《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划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第四,欣赏画的形神统一

依然是凡・高的《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3]。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种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的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开展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进行改造和实践。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3]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质感、构图、透视、比例、解剖、肌理等知识,欣赏造型,观察和分析对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之,美充满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是人类的追求和精神归宿。中学生要提升审美,就要重视美术教学,重视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它在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孙蕾.浅议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04:123.

篇9

摘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对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鉴赏水平越来越重视。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价值与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而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课;具体方法

一、前言

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实践的共同取向。如何培养众多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的提高、以及在音乐欣赏中的潜移默化和判断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审美层次。如何搞好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是促使音乐教师进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初中音乐欣赏存在的重要性

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价值与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而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重要性。同时基于人文关怀,在初中课程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通过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音乐教学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在学生获得音乐知识、提高音乐鉴赏力的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哲学思想等。从而体会不同音乐作品所独特的审美意义、美学价值。同时新课标强调“以审美欣赏为核心”,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和欣赏音乐。教学设计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求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能力。

三、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尝试

(一)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老师。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音乐也是听不进去的,对学生来说也只是无意义的声音,根本谈不上接受音乐审美教育,也不可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其审美兴趣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音乐境界

创造和利用愉悦情境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环境氛围,并促使学生想象空间,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可以说音乐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愉悦情境教学,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情境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体验音乐情感的环境。初中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想象丰富而奇特。通过创设情景,传递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音乐欣赏,给人以无穷的体验、感悟和经验与知识的积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想像,使得教学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欣赏乐曲,体会音乐表现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情绪中的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真正体会音乐作品中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通过多媒体等工具使音乐欣赏与时代同步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中学生正处在感知外部世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笔者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一些切合时事的欣赏曲目,如,在世界环保日时,安排学生欣赏《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3月15日,安排学生欣赏以打假为主题的《雾里看花》等,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歌曲,学生们既获得了音乐美感,又增加了时代感和使命感。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笔者认为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让一些经典的积极的音乐在校园回响,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灵活多样化

有很多学者认为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而言,借助多媒体技术(若有条件还可结合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照或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很大作用和意义,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初中音乐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有着情与美深刻蕴含。在指导学生品味、鉴赏这些优美的作品时,如果辅之以情感内涵与之相通、相近的画面,即使仅仅是一幅画配着音乐,也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出浓郁的氛围,渲染出和谐的意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陶冶。

四、结语

总之,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 在学生个性张扬、独立的现实情形下,在网络音乐资源纷繁芜杂的现实背景下,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对初中音乐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育者们需要与时俱进,掌握前沿,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和手段,认真研究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实 现 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武新卉.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2]龙曼丽.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文学教育,2010,(02);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美术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形成其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美术教育的意义才能够凸现出来。

一、美术教育中审美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让美术专业学生有效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等,在各种思想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正确的审美和见解从而在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传达出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其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都处在被动地位,教师占据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这就很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教育中来,更不用说对学生审美的培养了。其次,教师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美术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无聊,教师与学生交流也不够,不能够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影响了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再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教师无法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不能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审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并且对学生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一般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通过成绩来进行判断的,但是教师对于学生不够了解,评价就不够全面和完善。

三、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观察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导或者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和观察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不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为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课堂中,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开阔思维,交流感受,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把握,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和观察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二)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美术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赏析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及时鼓励和帮助,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比如在让学生欣赏水彩画《水穿石》的时候(如图1),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是否观察过水流在石缝间流淌的场景,在你的印象中水穿石是怎样的?通过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学生发挥出想象力,并且参与到讨论之中,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再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时,学生就会投入到作品中,这样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学生的审美也得到了培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中审美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培养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才能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荣.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08):129-130

[2]周娜.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5,(07):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