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法规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规划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规划法规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 土地规划 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市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市规划,城市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无论是城市规划,抑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规划。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市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市规划。两个规划不是彼此独立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好坏又取决于城市规划大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实现互助发展。第三,做到多元规划。规划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最终实现多重效应叠加,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第四,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第五,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二、 统筹两个规划的发展途径

两个规划受制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得两个规划的侧重点、标准、目标往往出现较大差距,两个主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以及在规划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这对这一现状,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将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体系规划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的协调规划的实质,能够较好地统一行政指令,加强规划的实施效果;也能够充分考虑地方区域发展实际,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也有利于规划管理体制从上级的集权制转化为公平合理的民主制。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更能适应城市发展实际,更能为解决规划问题献计献策,这样的规划透明度高、可信度强、可满足全社会的发展愿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有以下优势:首先,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避免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其次,这样的结合既能够满足上级规划实施的执行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也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再次,这种结合对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结合途径既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考虑了局部土地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三、 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从法律制度上讲,就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城市规划已有相关领域的法规——《城市规划法》作保障,而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在规划的实施进程中城市规划比土地规划更加严肃、更加科学、更有可操作性。而从管理角度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加以编制,这必然导致两个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行政指令措施无法进行统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基于以上的种种制度诟病,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来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虽然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规划,但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二者却是统一的,土地的合理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大前提,城市的合理规划为土地的优化设定了格局。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市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士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2]萧昌东.“两规”关系探讨[J].城市规划会刊,1998,(1):29-33.

篇2

(一)指导思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内涵挖潜为重点,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观。

(二)主要任务: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提出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等,拟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主要内容:

1.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潜力;

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任务;

4.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规模、布局、项目等;

5.分析评价土地开发整理的预期投资和效益;

6.提出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制定全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和政策,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省、地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提出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出本行政区域内补充耕地区域平衡的原则、方向和途径,确定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方向。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作为确立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依据。

(四)编制原则:

1.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2.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3.内涵挖潜与外延开发相结合,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6.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跨行政区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由涉及区域的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一致,重点确定近期规划。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五年。

(六)编制程序:

1.准备工作:根据需要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落实编制经费,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等;

2.调查分析:在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等现有资料,进行必要的核实与调查的基础上,对现状、潜力、投入和效益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明确存在的问题;

3.拟定规划方案: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土地资源状况,提出规划目标和任务,并结合资金投入和有关政策,综合平衡重点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相关规划指标分解等,拟定两个以上供选方案,经可行性论证和评价后,提出规划推荐方案;

4.协调论证:通过规划协调会、论证会等方式,主要就规划目标、重点区域布局、开发整理分区、重点工程安排、实施政策和措施等进行协调论证,县级规划还应征求公众意见;

5.规划评审和报批:通过有关专家参加的规划评审会,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根据规划评审意见修改和完善规划后,按照本意见要求报批。

规划编制、评审应当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规范和本意见。

(七)规划成果: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

2.规划图件:省级和地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潜力分布图,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分布等规划图;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潜力分布图,土地开发整理分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分布等规划图。图件比例足一般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一致。

3.规划附件: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及工作报告等。

上述成果包括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提交的文档、图件的电子数据。有条件的,应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

二、规划的审批

(八)审批权限:地方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完成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

(九)审批程序:申请报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评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由负责编制该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上一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规划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

2.申报:按照评审意见修改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由负责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审批。上报材料包括规划文本及说明、专题报告、规划图件。

3.审查: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对规划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4.批复: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审查结论,提出批准、原则批准的意见,并正式行文批复。

凡属批准的规划,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步做好规划备案工作。凡属原则批准,但需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的规划,负责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公布规划前应认真组织修改,并将修改后的规划报批准机关备案。

(十)审查标准:审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遵循下列标准:

1.充分体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统一的要求;

2.土地开发整理目标、方向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可行;

3.土地开发整理部署和安排明确,指标分解和重点区域布局合理,工程、项目安排切合实际;

4.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分析和预期效益评价依据充分;

5.上下级规划之间以及相关规划之间协调、衔接较好;

6.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符合有关要求;

7.规划图件内容全面,编绘方法正确,图面整洁清晰,符合制图要求;

8.规划采用的基础资料翔实可靠。

(十一)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批准后,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将规划的主要内容向社会公布。

(十二)经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不得擅自修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作局部调整的,由编制该规划的机关决定,并将调整方案报规划原批准机关备案;涉及规划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改变的,由编制该规划的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规划的机关批准。

三、规划的实施

(十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活动,都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十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都必须依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国家投资的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原则上应当安排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中,并有利于重大工程的实施。

(十五)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审查制度,严格按照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审查。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 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8-(页码)-页数

1.禄丰县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整体思路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分。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一方面,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城市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禄丰县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禄丰县的整体城市规划。在城市区域规划中,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好坏又取 决于城市规划大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实现互助发展。第三,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 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第四, 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 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2.结合禄丰县地域特点统筹两个规划的发展途径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两个规划受制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得两个规划的侧重点、标准、目标往往出现较大差距,两个主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以及在规划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这对这一现状,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将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管理 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体系规划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的协调规划的实质,能够较好地统一行政指令,加强规划的实施效果;也能够充分考虑地方区域 发展实际,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也有利于规划管理体制从上级的集权制转化为公平合理的民主制。 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更能适应城市发展实际,更能为解决规划问题献计献策,这样的规划透明度高、可信度强、可满足全社会的发展愿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 结合有以下优势:首先,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避免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其次,这样的结合既能够 满足上级规划实施的执行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也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再次,这种结合对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进行 及时纠正和处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结合途径既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考虑了局部土地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

3.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规划的行政属性还相当浓厚,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常常忽略市场经济规律,不考虑客观的供求状况,造成规划与经济规律不符。为此,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相关制度,完善相关制度来为土地的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制度来为统筹战略提供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虽然在概念上各不相同,但是,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上,是可以统筹的,它们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土地规划,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规划也离不开城市规划,前者需要以后者作为坐标,为其前进明确方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市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士地利用规划学[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优化

一、我国城市现有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道路设施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设施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的综合经济效益产生了影响;城市的商业服务业与市政环境用地在城市用地中占有较小的比例,与此同时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产生了影响作用。此外我国数量众多的城市都存在交通不畅,服务设施不到位等问题都影响到土地效益的形成。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的相关原则,增加了城市土地的合理优化配置的难度,并且给城市形象和居民居住的舒适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城市用地结构比例失调,影响城市相关功能的发挥

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工业用地占有较大的比例,同时数量众多的工业用地较多的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与城市高地价区,同时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也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的商务中心效益的形成,从而对城市功能的合理划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多中心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会对城市相应功能的发挥产生影响作用。

(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相脱节,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按照一般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带来影响作用。同时随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化,将会对空间结构产生优化作用。在许多城市中,用地结构的不合理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正常发展,同时我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布局相对不合理,城市中心区被其他产业所覆盖,这种土地配置不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城市现代功能的形成。

二、我国城市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双轨制”城市化路线

这是我国许多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原因,双轨制造成大量的城市重复建设,是土地利用产生了极大的浪费。“双轨制”的形式展开模式一方面是基于现代化产业结构的主题城市化,另一方面是基于乡村城镇化。这样的现象导致我国的城市发展路线从两个方面、两个层次同时进行发展。而在分析我国不同层级城市的发展状况来看,双轨制城市化的两个元素之间没有很好的进行链接,在我国的城市之间缺乏整体协调规划,大量的重复建设出现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之间,这样实质上是对于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计划经济体制遗留土地问题,土地使用制度影响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为无偿使用国有土地,这样土地使用者往往不能对土地资源进行珍惜与合理利用,同时对于国家一方面不能利用地租的调整对土地的需求进行调节,同时也不能收取相应的土地使用费来进行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这样造成的局面使城市基础设施长期短缺,影响到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将土地采用行政划拨的形式进行分配,这样就造成了居住用地、行政用地、商业用地较为混乱,功能区分不明显的局面,从而影响到后来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与优化。

(三)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管理机制

一方面我国中央与地方土地管理相应的职责分配不清晰,土地利用管理较为混乱,当土地利用出现问题时往往需要多个机构参与。因此当一些问题出现时还有可能出现无人管理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政府没有建立较为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现在地方政府在评估体系中,有着较多的经济发展指标。

三、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对策

(一)推广土地储备制度

在宏观上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节,应将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充分结合相应的市场与政府管理机制进行,进而实现城市中心区域土地利用的优化。一些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利用征购权,采取相应的收购、收回、置换等手段,统一收购相应的划拨土地及闲置土地,然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土地开发,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土地供应,对城市的每块土地进行较为合理与有效的利用,最终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对城市土地进行科学规划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充分结合起来,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工作应属于两个方面,土地利用结构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变化,城市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在整个城市整体用地过程中应占有较大的比例。正是由于这种相互关系,在日后的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或城市的空间布局方面应作出如下调整和考虑:

首先,第一产业应走科技兴农路线,采取措施积极提高农业集约经营与综合生产能力;其次,第二产业应将经济效益作为中心,对落后产业进行积极改造,进而对规模工业进行优化。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再者,第三产业的重点为有效改善交通运输,同时积极提高商业服务能力。最后,这三种产业的结构应充分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能够与地方基础发展产业进行良好的结合。

篇5

关键词:基层土地规划;经济性;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基层土地规划是指国家对农村基层地区的土地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综合经济行为。基层土地规划工作在我国国土资源总体规划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项集实践性、规划性和基础性为一体的国家行政行为。科学合理规划基层土地资源对于维护农业生产安全、缓解土地资源短缺、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保障[1]。

1.当前农村基层土地规划现状

(1)农村基层土地政策更换频繁。农村土地面积有限、用于农业发展用地控制严格,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国家针对基层土地规划的政策具有严肃性、强制性的特点,而农村基层土地规划必须体现长期稳定性。然而不少农村地区,土地政策更换频繁,导致土地规划缺乏整体性长远打算,最终出现规划不合理、布局欠科学的弊端[2]。

(2)基层土地规划缺乏匹配的经济基础。我国基层土地大部分处于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基础薄弱,尽管有国家相关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扶持,但是限于本地区的经济基础问题,加之交通条件、人们观念的制约,导致基层土地规划举步维艰。

(3)基层土地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传统的基层土地规划设计和布局呈现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明显,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土地利用率低、布局混乱、用地紧张等问题。

(4)基层土地规划制度可行性低。在基层土地规划制度方面,以往的土地规划制度漏洞大、弹性空间大,以理论性为主,缺乏具体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调整策略,导致制度在后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加之群众对土地资源规划缺乏监督,导致一些行政人员滥用手中职权,。此外,由于受到设备和技术的制约,很多基层农村地位无视国家政策和法律,滥用用地,征用农业发展土地,导致基层土地问题越来越凸显。

2.基层土地规划基本原则

(1)经济性原则。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合理规划利用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基层土地规划工作必须严格遵循经济性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土地,合理布局土地分区和土地利用功能,树立“节约用地,绿色环保”的思想。基层土地规划中,应保证农业发展用地,满足人们住房、娱乐、休闲等方面的用地要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3]。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基层土地资源规划要体现科学发展观思想,既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相协调,又要体现当地经济长远发展目标。因此政府土地资源规划部门应该从科学高效的角度着手,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土地资源优势,以合理土地规划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此外又必须做好土地资源保护节约工作,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3.实现基层土地规划经济型与发展性协调一致的途径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行之有效的土地规划方案。基层土地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调查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找出当地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并从符合当地长远经济发展的角度制定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的土地设计方案,避免出现土地布局矛盾、互补协调的现象发生。

(2)一切从实际出发,落实基层土地规划。积极全面落实基层土地规划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协调新老城区土地关系。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新老城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难免出现矛盾和交错,为了避免新老城区土地利用矛盾,应该对新老城区交接地区以及新老城区的功能等做科学调研和周密布局,确保土地资源无浪费、无荒置现象发生。第三,科学布局农村用地。农村用地包括农业生产用地(种植、电网、灌溉、道路等)、农民生活用地(住房、娱乐、健身)。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应保证农业发展用地,满足人们住房、娱乐、休闲等方面的用地要求。第三,土地资源的保护。基层土地资源应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和监督,减少滥用征用现象。农村基层土地用地方面存在土地荒置率高、土地不合理布局的现象。比如农村田埂过密、晒谷场面积过大、沟塘遗弃等。因此要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重新规划和整合农村基层土地,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浪费。同时政府部门成立基层土地资源监管小组,针对非法占用土地、土地流转欠合法等行为应严惩不贷。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农村土地规划配套设施。政府方面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财政帮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优化建设农村的道路、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同时强化基层民众的节约意识和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观念,让“土地节约,土地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4.结束语

当前基层土地规划中存在土地管理体系缺乏、土地布局混乱、土地政策延续性不强、制度可行性低、执行力度差等弊端。要成功促进基层土地规划的经济性与发展性协调一致,必须做好基层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一些从实际出发,坚持经济性、发展性原则,加强土地整体规划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强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优化农村土地规划配套设施,强化基层民众的节约意识和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观念,这样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曾艳红.浅谈基层土地规划的经济性和发展性[J].科技论坛,2014,(8):236-265.

篇6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办字〔〕78号)以及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办字〔〕120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启动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充分认识规划修编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常委会议就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认真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一是有利于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二是有利于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新民居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三是有利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土地供需矛盾;四是有利于区域内耕地的占补平衡,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2.完善规划修编的工作方法。

规划修编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全局和长远,必须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一要认真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二要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规划观念,理清规划思路,创新规划方法;三要在重要指标、重要工程和重点项目安排上做到相互衔接,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的衔接。积极探索既有利于发展经济,又有利于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的土地利用模式,努力完善保障规划实施的机制和制度。

篇7

一、规划的编制

(一)指导思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内涵挖潜为重点,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主要任务: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提出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等,拟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主要内容:

1.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潜力;

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任务;

4.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规模、布局、项目等;

5.分析评价土地开发整理的预期投资和效益;

6.提出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制定全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和政策,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省、地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提出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出本行政区域内补充耕地区域平衡的原则、方向和途径,确定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方向。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作为确立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依据。

(四)编制原则:

1.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2.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3.内涵挖潜与外延开发相结合,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6.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跨行政区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由涉及区域的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一致,重点确定近期规划。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五年。

(六)编制程序:

1.准备工作:根据需要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落实编制经费,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等;

2.调查分析:在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等现有资料,进行必要的核实与调查的基础上,对现状、潜力、投入和效益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明确存在的问题;

3.拟定规划方案: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土地资源状况,提出规划目标和任务,并结合资金投入和有关政策,综合平衡重点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相关规划指标分解等,拟定两个以上供选方案,经可行性论证和评价后,提出规划推荐方案;

4.协调论证:通过规划协调会、论证会等方式,主要就规划目标、重点区域布局、开发整理分区、重点工程安排、实施政策和措施等进行协调论证,县级规划还应征求公众意见;

5.规划评审和报批:通过有关专家参加的规划评审会,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根据规划评审意见修改和完善规划后,按照本意见要求报批。

规划编制、评审应当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规范和本意见。

(七)规划成果: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

2.规划图件:省级和地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潜力分布图,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分布等规划图;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潜力分布图,土地开发整理分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分布等规划图。图件比例尺一般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一致。

3.规划附件: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及工作报告等。

上述成果包括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提交的文档、图件的电子数据。有条件的,应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

二、规划的审批

(八)审批权限:地方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完成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

(九)审批程序:申请报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评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由负责编制该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规划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

2.申报:按照评审意见修改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由负责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审批。上报材料包括规划文本及说明、专题报告、规划图件。

3.审查: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对规划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4.批复: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审查结论,提出批准、原则批准的意见,并正式行文批复。

凡属批准的规划,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步做好规划备案工作。凡属原则批准,但需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的规划,负责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公布规划前应认真组织修改,并将修改后的规划报批准机关备案。

(十)审查标准:审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遵循下列标准:

1.充分体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统一的要求;

2.土地开发整理目标、方向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可行;

3.土地开发整理部署和安排明确,指标分解和重点区域布局合理,工程、项目安排切合实际;

4.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分析和预期效益评价依据充分;

5.上下级规划之间以及相关规划之间协调、衔接较好;

6.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符合有关要求;

7.规划图件内容全面,编绘方法正确,图面整洁清晰,符合制图要求;

8.规划采用的基础资料翔实可靠。

(十一)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批准后,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将规划的主要内容向社会公布。

(十二)经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不得擅自修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作局部调整的,由编制该规划的机关决定,并将调整方案报规划原批准机关备案;涉及规划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改变的,由编制该规划的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规划的机关批准。

三、规划的实施

(十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活动,都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十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都必须依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国家投资的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原则上应当安排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中,并有利于重大工程的实施。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审查制度,严格按照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审查。

篇8

关键词:土地评估行业;规范化发展;建议

【分类号】:TD353.5

1 土地评估概述

(一)土地评估的涵义

土地评估就是专业评估人员在土地评估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土地交易市场上的有关资料,根据土地的质量、等级及其在实际情况中的收益状况,综合考虑周边环境、预期收益、经济发展、利用方式以及土地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最终评估出一块或多块土地在一定的状态和时间下的价格的过程。

(二)土地评估的作用

(1)土地评估有利于土地交易的顺利进行

基于土地地域性的性质,它在市场很难具备完整的价值资料,同时除了专业的单位以外,也很好有人能够评估土地价值。因此,土地评估行业能够更加专业的评估出土地的价值,提供有效的资料给交易双方,自然就会方面土地交易的进行。

(2)土地评估有利于企业进行投资决策

土地的价值一般都相对较高, 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部分,它的评估直接影响这企业的投资决策。 假如地价较高,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土地投资来增加劳动等方面的投入; 假如地价较低,则可通过增加土地投资来减少劳动等方面的投入。

(3)土地评估有利于完善土地市场

我国经过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土地实现了无偿到有偿的过度,土地交易市场也基本建立。土地资源要实现市场配置,而市场配置的基础是土地价值的量化,土地评估则是实现土地价值量化的基本手段。

2 我国土地评估行业存在的问题

(1)土地估价机构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很多的土地评估机构都是从以前的行政单位中经过脱钩改制分离出来的,这就导致了在改制的过程中,类似的评估机构缺乏专业的人员和评估机制,而且有的评估机构根本就没有足够数量的土地估价师,在对土地进行评估是,甚至有的评估人员根本不进行现场勘察,直接根据网上的信息或周边的位置草率进行评估,评估技术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最终的评估质量。 在整体上,我国土地评估行业存在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相关专业人才素质不高,评估的质量与评估能力都比较低。

(2)存在恶性竞争,诚信缺失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土地评估也一样要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有的评估机构为了获得业务,会有贿赂行为;有的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合理的要求而故意选择有利于评估对象的评估方法以达到客户所满意的评估结果, 不按规定办事;许多诸如此类的不诚信的恶性竞争行为都给土地评估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破坏了土地评估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相关部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行政部门越权,限制公平竞争

很多地方政府以收取各种费用的形式获得利益,变相的对土地交易进行垄断和限制。这种现象在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地价评估所最为常见。 这种越权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土地交易市场的公平竞争, 导致了我国土地评估行业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平竞争。

3 土地评估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建议

(1)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招聘时设置严格的程序,最大可能的招聘高素质人才。 同时积极进行相关培训,确保在职相关人员专业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当前土地评估的各方面信息及相关理论,促进其业务能力的提升。

(2)努力构建土地评估架构的诚信

众所周知,诚信是市场经济每一个单独进行经济活动的单位或部门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当前我国的土地评估行业由于各方面原因缺乏基本的诚信,这就需要各个土地评估机构以及政府相关的部门联合起来,各尽其职,共同建立土地评估的诚信体系,才能有效的保证土地评估行业的市场化规范运行。

(3)完善行政服务功能

在政府方面,首先土地评估行业的相关行政主管单位应当设置好科学合理的行政收费标准,不可利用职权滥收、谋利,同时要统一收费标准,避免收费标准杂乱造成乱像。 同时还当切实制定的收费标准;其次,根据市场的变化,政府应当及时公布基准地价以及地价的变化幅度和地价指数,让估价师了解时刻变化的市场以及市场趋势, 并能及时获得准确的基准地价,来进行评估,避免受到各方人为因素的影响,指导土地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4.加强对土地估价行业的管理。对土地估价行业的管理不但包括

对相关制度的管理,还包括行业内部的监督和管理,土地评估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自律监管上,政府不可能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监督管理上,所以在行业的内部一定要形成自我管理的良好风气,在自律监管的过程中,使土地评估行业的自律职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加强机构管理和个人管理的结合,达到行业自律的目的。另外,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严格按照行业的一些规章制度来执行,为整个行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行业的诚信度大大提高。

5.提高土地估价师的素质和水平。土地估价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能够在一个文明的环境下发展,不仅能够形成一个好的风气,还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并稳步发展,不断壮大。在进行土地评估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执业人员的中和素质水平重视起来,定期进行一些专业培训,不仅要对专业的业务知识进行培训,还要训练执业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可以设定一些制度,优胜劣汰,使执业人员有一定的危机意识,这样,土地评估行业才能够朝着规范化的方向稳步前进。

篇9

关键词:土地复垦规划;土方量计算方法;CASS软件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土地复垦是指将被破坏的地区恢复到近似破坏前的状态,主要包括近似地恢复被破坏前的地形,植物和动物群落也恢复到近似被破坏前的水平。土地复垦属于土地开发整理的一种类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以获取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综合效益为原则[2]。土地复垦的范围大体包括废弃的采矿、取土、挖砂、采石等工矿用地,受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的而造成的灾毁用地,其他荒芜废弃地等。

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包括四大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其中土地平整是土地复垦工程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平整,使土地更适合种植或其他用途的需要。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时,应在满足灌排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调配土方,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同时要与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相结合。土石方开挖量的大小与土地平整的投资直接相关,土石方开挖量的计算,也是土地复垦工程概预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土地复垦中土地平整工程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一80%,土方量的大小与土地平整的投资直接相关。准确快速地计算土方量对开展规划设计、控制总投资及分配资金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土方量计算方法可能导致结果相差悬殊,因而准确快速地计算土方量对开展规划设计、控制总投资、分配资金都具有重要意义。

2土方量计算方法

在计算土方量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断面法、散点法、方格网法和三角网法等。断面法只需要知道两端横断面的面积,因而计算很简单。但如果施工场地范围很大,那么求面积工作量将会非常大,而且容易出错,同时大量的数据容易在计算时带来较大的误差,特别是地形较复杂时,算出的面积值误差会很大。散点法测量受限制较少,可以根据地形情况布置测点,将测点高程求算术平均值即为设计的地面平均高程,计算较为方便。方格网法是根据地形图划分方格网,分别测出各方格四个顶点或中心点的高程,根据测出的高程点和方格总数计算地面平均高程、挖填深度及土方量。三角网法依据数字地形模型(DTM),根据测出的高程点使用三角网对平整范围内的地形曲面进行拟合,并根据所给定的设计高程计算平整范围内的挖填方工程量适合地形变化频率较高的区域进行平整土方计算。在几种计算方法中,三角网法计算精度最高,其次是方格网法,最次是断面法和散点法。

在基于南方CASS软件的平台上,为了数据的准确性,推荐采用三角网法和方格网法相结合的土方量计算方法。

3基于CASS软件的土方量计算

在始兴县土地复垦项目中,将通过工程手段对项目区内原有沟、渠、路合理规划布置,从而达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目的。根据始兴县土地复垦规划的实际情况,项目区内的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采用三角网法和方格网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

下面以始兴县马市镇烟田整理项目为例,具体分析土方量的计算过程。

3.1数据来源

根据以始兴县马市镇烟田整理项目提供的测量数据,耕地的土方量实地挖方量为29012m³,填方量为29012m³,设计高程为62.354m,土地平整均为田块内部平整,无土方调剂量。

3.2三角网法

①将计算土方的平整区域用封闭的多边形封闭;

②选择CASS7.1软件“工程应用”菜单的“DTM法土石方计算\根据坐标文件”(图4),选择边界线,用鼠标点取所画的闭合复合线弹出如图5所示的土方计算参数设置对话框,设置好计算参数后,屏幕上显示填挖方的提示框;

③关闭对话框后系统提示:请指定表格左下角位置,,用鼠标在图上适当位置点击,CASS会在该处绘出一个表格,包含平场面积、最小高程、最小高程、土方平衡高度、挖方量和填方量,如图6所示。

图4三角网法工程应用 图5三角网法土方计算参数设置

图6三角网法土方计算结果

3.3方格网法

①将计算土方的平整区域用封闭的多边形封闭;

②选择“工程应用\方格网法土方计算”命令;

③命令行提示:“选择计算区域边界线”,选择土方计算区域的边界线(闭合复合线);

④屏幕上将弹出如图7所示的方格网法土方计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所需的坐标文件,在“设计面”栏选择“平面”,并输入目标高程,在“方格宽度”栏,输入方格网的宽度,这是每个方格的边长,默认值为20米;

⑤点击“确定”,得出土方(图8)。如果挖方大于填方,则本平整区域有土方需要运出,反之则需要客土运入。

图7方格网法土方计算对话框图8方格网法土方计算结果

3.4两种方法的比较

下面是将测量的地面高程数据,分别采用三角网法和方格网法计算在土地平整面积和高程相同的情况下的土方量大小,结果如下表格,计算结果的最或是值为。

表3三角网法计算结果

表4方格网法计算结果

表5土方量计算方法比较

计算土方量的原则就是填挖方平衡, 因此填挖方余量越小对工程就越有利。由表5可知,利用三角网法,计算出的填挖方余量为324.3m³,利用方格网法,计算出的填挖方余量为1455.1m³。

4结语

由于地形的复杂性,在外业测量数据相同的情形下,计算结果的精度取决于内业建模方法。方格网法一般适用于地形起伏不大,且地面坡度有规律,范围比较大的施工场地,也适合平坦地区及高差不太大的地形场地平整时使用。但该法计算粗糙,计算精度一般,在不增加格网密度的条件下,不能很好地解决土方计算中遇到的“破格”问题 。实际上,对于中、小型建设项目、旧城区改造以及地貌复杂的情况,用上面所述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误差较大。这样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土方工程量必定与概(预)算的土方工程数量相差较大。

三角网法的局限性比较小,适用范围广,计算时不管是平坦地区还是起伏较大山地、坡度较大地块都有很大优势。三角网法省去了正方形方格网中由实测点到网格顶点的转换,三角形网顶点就是直接的实测数据连接而成,网构成的系统性能优,计算精度更高,并能较好的反映地形地貌特征。

建议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采用三角网法,利用三角网法及算土方量的计算精度要高,工程量要小,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

在始兴县土地复垦规划设计中,土地平整工程量的计算首先采用三角网法计算田块内部的土方自平衡高程,满足渠系灌溉要求的则定义其为设计高程,不能满足的则在田块内部依据平整线划分平整单元,利用方格网法计算平整单元内满足渠系灌溉要求下的设计高程的土方工程量。

土地平整工程量的计算,是整个规划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正确的土方量计算方法,从而准确快速地计算土方量,对开展规划设计、控制总投资、分配资金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承伦,袁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1-10.

[2]李芳芳,牛书平.CASS软件在土石方计算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2010,(8):235-236.

篇10

关键词:土地开发 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生态风险评价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和力度规模持续加大,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土地开发整理毕竟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强烈干扰, 大规模地改变了地表景观结构, 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更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可见,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必须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大系统,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就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中也往往注重项目的农田水利建设,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而对农田防护工程只注重在路边栽种树木, 对项目实施各项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缺少研究, 以致有些项目实施后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次生盐碱化, 甚至出现了盲目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的现象.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时引入生态风险评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态风险评价就是通过查找生态风险源, 评价项目实施的生态风险大小与级别, 为项目实施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应引入生态风险评价

2.1 生态风险评价的内涵

生态风险评价是研究一种或多种应激物形成或可能形成不利生态效应可能性的过程, 用来评估由于化学品排放、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产生非预期影响的可能性和强度, 对暴露和影响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一整套方式、方法, 也就是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知识,定量地确定自然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负效应的概率及其强度的过程。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某种生态环境危害导致的负效应的科学评价, 对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引入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性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 引入生态风险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生态经济平衡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科学决策的客观要求。

2.2.1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生态效益, 决不能过度开发, 破坏生态平衡,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2 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和规模将进一步加大, 土地开发整理应成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 而不能变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因素。然而, 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对任何拟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时, 积极引入生态风险评价, 就显得十分重要。

2.2.3 实现生态经济平衡

自然资源的利用不是孤立和静止的在经济系统或生态系统中进行, 而是在它们密切交织形成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中形成的。因此它们的利用既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又要受生态平衡规律的制约, 也就是必须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统一。生态经济平衡可分为宏观生态经济平衡和微观生态经济平衡。微观生态经济平衡是指具体生产领域的生态经济平衡。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就是在微观层面上合理地实现生态经济平衡。

2.2.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科学决策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科学决策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经济效益的因素, 还要考虑生态系统平衡的因素, 避免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 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风险评价应给予重视。否则, 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国外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早期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时候, 已经发生过因忽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威胁了许多物种生存的悲剧。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是规避生态风险的有效举措, 是项目投资科学决策的基础性工作。

2.3 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

2.3.1 风险源的调查分析与评价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要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预测分析, 并对预测评估结果筛选出区域内将会存在的主要风险源, 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2.3.2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全面调查项目区生态环境, 收集原有的调查结果和分析预测资料,将这两方面的信息汇总成生态环境信息库, 在此基础上分析形成因素和可能造成生态环境演化的主导因素。选取对生态环境质量形成、发展、变化影响重大的因素, 即评价要素及其评价参数, 制定质量标准, 再采用专门的评价方法得到评价要素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

3 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风险评价, 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但是, 在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时应注意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基准方面的研究, 筛选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数学与生态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

3.1 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基准方面的研究

目前除国家己经制定的标准和行业规范与设计标准之外, 生态风险评价的标准大多数尚处于探索阶段。而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准是基于生态环境质量基准制定的, 目前我国缺少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生态环境质量基准方面的研究, 特别是, 生态风险评价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还是一个全新的、亟待开拓的领域, 我们务必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基准方面的研究。

3.2 筛选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以下几个指标: 立地条件( 如坡度) 、土壤侵蚀度、土壤盐渍化程度、植被覆盖指数等: 应当做好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工作, 吸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下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指标, 建立动态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以适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需要。

3.3 加强数学与生态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正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 尚不成熟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其可靠性最终取决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认识和理解程度, 获取可靠的基础数据,把握生态环境特点、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评价成功的关键。而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反映生态系统变化状况数学模型,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要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量化, 以生态风险度来衡量生态环境质量所受的损失大小, 这需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因此, 必须加强数学与生态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 以提高生态风险评价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要真正成为减少决策失误和提高投资效果的有效手段, 务必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引入生态风险评价, 这才是真正以科学、严肃的态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只有这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才不会顾此失彼, 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同时, 维护好生态平衡,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翟有龙, 试论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