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人类进入高度文明、高度综合、高度信息化社会后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的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有效地突出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教学方式。具体讲,研究性学习应注重以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

1.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已有成果的再发现或通过研究发现新知

识,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亲身体验,它的意义在于教师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机会。由于要求学生要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让学生证实了自己猜想的是与非,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扩展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科学协作精神和探究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在新教材中,我们常看到许多课题就是实践活动,如硫酸工业和环境保护、土壤溶液的pH与作物生长的关系等都是观察、实验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学生从目前中学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学习,增强面向社会的能力,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其实是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思考问

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亲身参加科学研究的情感体验,不仅体会到了创造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创造成果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合作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许多研究性学习都是在自主与合作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中小组合作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能有效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在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争论与讨论,最后取得小组的探究结论。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同时学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的师生良好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充分利用新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1.用实际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本身就很有趣,并且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密切相关。为使学生

热爱化学,真正对化学产生感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

(1)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

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灭火器为什么会灭火?酒是怎样产生的?汽水饮

料的生产原理是什么?身上穿的、脸上抹的、头上染的、洗衣粉、洗洁精等等,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

(2)用生产实例激发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农业上的农药、化肥;工业上的涂料、颜料、粘合剂、

添加剂以及化工产品和实用化工产品等都离不开化学。

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生动有趣的。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他们就会产生成就感,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

自主学习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里经常处于不断发展,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总结的环境下,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增强,创造精神一定可以提高。

3.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特别要注重教学策略,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首先,要以情动人。这里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与教育对象建立感情。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专业知识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要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其次,要联系实际。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相关。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不但理解了书本知识,同时掌握了生活中的化学。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听你的课就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

再次,要发扬民主。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气氛。只有大力发扬民主,让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说话,才能真正推动研究性学习,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最后,要重视差生。由于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因而我们就不能把所有差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差生的特点进行帮助和教育,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化学课,这样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目前,我国提出的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往往在下等学生中,他们与众不同、胆子大、敢说话、敢与老师较劲,他们可能是创新人才。因此,要爱差生、关心差生、帮助差生,尽可能的保护他们的特长,才能有效地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研究性学习像春风,给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像催化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像舞台,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收益。

参考文献

1蔡云波.化学污染与农业职业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向敏芬.情感教学与中学化学教育.化学教学

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原则;实践性;案例;实习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其原理不仅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而且逐渐应用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与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研究开发等一道构成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市场营销不仅是财经类、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而且还是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专业的重要课程。现将对市场营销学教学原则和形式的有关问题谈点初步体会和看法。

一、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原则

1.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

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好学习材料和教学两个方面的工作。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一定要适合。本人的市场营销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五邑大学2006商务英语班和2006永州经济管理班的学生。就两个班级的学生而言,其专业和能力方面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材的选择方面我觉得2006永州经济管理班的教材应该更拉近其专业要求和简单一些。在教学方面应该尽量培养学生自己思考和实践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在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现代教育的观念,精心设计编制出多种媒体材料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并使之有利于学习过程的简洁和优化,有利于学习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为学生自主化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2.体现课程特点和学习目标的原则

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属于管理学范畴。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如何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从而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有效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定价、分销、促销等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搞好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具体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科学原貌,又通俗易懂,不脱离中国实际;二是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的教学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讨论,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三是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问题的归纳、难点问题的剖析以及作业的讲解。

二、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形式

市场营销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应用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我认为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和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不是实习课时的简单增加和堆积,而是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能力培养。为此,应该进行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索。

(一)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1)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并在这种交流沟通中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要想保证和提高交流、沟通的效果,进而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课前准备是很重要的。

①教师的准备工作

在案例教学中,虽然教师将课堂上的主要角色让位于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以省略,相反,对教师课前准备的要求更高了。

a.选择案例

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案例要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即案例要紧扣主题,并且案例中应当蕴含着相应的营销理论和策略。

其次,案例要难易适度。案例过易,一眼便知答案,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过难,超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论,使学生无法分析,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

再次,案例要有典型性,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最后,所选案例要基本反映目前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状况,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分析案例就失去了意义。

b.分析案例,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首先要做到对营销理论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搜集与案例有关的尽可能多的资料,如与案例相关的市场环境、企业背景、重要数据,与案例所反映的企业营销活动相似的其他企业的决策实例等等。教师不占有大量资料,必然陷于被动,很难对学生的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无法引导、启发学生。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先对案例做一个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②学生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为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尤其是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案例,学生更应作充分的准备。否则,课堂讨论效果难以保证,甚至无法顺利进行。

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应掌握相关的营销理论知识;二是在课前要通读案例,搜集相关资料,设身处地地进行分析。

(2)组织课堂教学

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把应该讲授的市场营销理论讲授给学生,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其次将相关的案例公布出来,提出需要大家分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争议分歧较大,就要再组织讨论,最后由任课老师进行总结。对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清楚的小组或代表予以表扬,对思路不清、方案不合理的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在课堂讨论和代表发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和配合,提供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支持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方案,因为在市场营销中,有些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许多方案不存在明显的对错之分。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例如在小组间争论不休时,应该因势利导,把握讨论的大方向。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需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应以学生为主。学生是主讲人、参与者、决策者,教师则是组织者、听众、引导者,课堂教学组织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在案例分析前,教师应将案例涉及的营销理论做高度概括,并把分析这个案例的意图向学生交代清楚,要求是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再次,教师要激发学生思考。首先,教师要积极诱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一旦发现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可以作倾向性的暗示或用语言启发加以调整,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

最后,教师要做总结,不能对案例不了了之,应该让学生从每一个案例中都有所收获。总结切忌对学生的讨论做简单的综合、重复陈述,而应当在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即使对没有明确结论的案例也应当提出值得大家再思考的问题。

(二)专业实习教学法

专业实习是使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及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可以根据学习进程,将学生安排到工商企业进行实习,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实际的锻炼,也会发现自身知识的欠缺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方向。具体有这样两种方式:

1.顶岗操作

即组织学生到校办企业或工商企业顶岗实习,如顶班当营业员、购销员等。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商务实务活动的基本程序与过程,在商务实践中摸索市场营销的技术技巧,培养学生的营销实务操作能力。

2.开展直销

即学校与有关工商企业联系,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把学生推到销售第一线,将商品直接推销给顾客,与顾客“真刀真枪”接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其推销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其战胜困难、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完善自我的意识。

(三)“模拟公司”教学法

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

总之,只要能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就能够使学生的营销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玉生.简论营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2000(10):71-73.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 教学原则 方法

自从新课程走进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便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而且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这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我们又应该怎样教数学,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等问题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重要问题。多年来,我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就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过程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学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倡导课堂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的任务也由传统的“满堂灌”角色转变成为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与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二、遵循四个基本原则,践行新课标要求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全体参与原则。即指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人人平等地参与探究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自主发展,其实质是要处理好“教为主导”和“学生主动”的关系。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真正当教学主体,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多向性探究交流活动,教给学生的学习策略,辨析疑难问题,把数学教学设计成数学活动的过程,才能让学生自主发展,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不断创新。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利用学生熟悉的人民币,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购物会”,让学生在“购物”的生活情境中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我们作为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发展个性原则。即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为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思维方法、技能和技巧的认知结构,同时,培养学生在个人学习中的责任感和坚忍不拔的个性品质。它要求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例题,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教师在其中不要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努力帮助学生体验在探究中获得的数学概念,总结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力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为学习后继的新知识增强信心和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表现为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他的生成长、未来建立起联系。例如,数学课《找规律》,选出9个同学排成一行,从左起每3个同学分别做拍手、跳、摇头的动作,让其他同学来判断其规律,课后还让学生设计一件有创意而且有规律的衣服。这些探讨课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个性的新型学习方式的萌芽。

(三)尝试活动原则。即指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尝试题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先尝试自己设法解决问题,教师了解学生的困难或发生的错误,进而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自己完成内化过程,把数学知识纳入新的认知结构。它要求提出的尝试问题不能有明显的暗示性,否则缺乏探究性;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诸如自学课本、交流、动手操作(含电脑操作)等;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有了困难或发生了错误,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指出困难或错误在哪里?然后适度地指导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从被尝试转化为主动尝试,从而让尝试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学习“解决问题”时,书上有这样一道题:960个杯子,6个装一盒,8盒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学生往往不想是对是错就列式,针对这种情况,由于学生没有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又很容易出现960÷8÷6的情况,于是可以这样设计:“假如你就是这间工厂的主管,你是如何让工人们装好这些杯子呢?”学生成为工厂的主管后,便知道了要吩咐工人们先把杯子6个6个地装一盒,然后再8盒8盒地装一箱,这样学生便很容易地解决了问题。

三、在新课标下产生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发现法等。在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掌握好的、适合的、有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更快的、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在保持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型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如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一课中课前创设情境:师徒四人在西行的路上,孙悟空说,现在有一个西瓜分给咱们四人吃,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1/9、1/7、1/5、和1 /3怎么分呢?八戒抢着说,我来分,我的饭量最大,吃的多,所以我吃1/9,师傅吃1/7,沙师弟吃1/5,大师兄饭量最小,就吃1 /3吧,听完八戒的话,三人都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在课前设计了同学们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八戒分西瓜》的故事,通过八戒分西瓜,师徒三人在笑,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交叉学习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两者之间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计数器进行观察,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发现在计数器上9个数珠加一个是10个,那么9加上几时就等于10加上几减1。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9加几的计算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依靠自己的思维和操作找的计算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完善了自己对计算方法的认识。

(三)开放式学习法。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独特就意味着与众不同。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其个性。如在学习《认识几分之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学具袋中选取1张纸片,将它平均分成若干份,把其中的几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用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一个数表示涂色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涂色部分没有限制,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样做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几个分数,让学生发挥自由想像和创造,任意折、任意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能力的一方沃土。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邹瑞荣.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分析[J].中小学教育,2004.10.

[3]张小贵.现代数学教育技术与数学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美]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M].刘景麟,曹之江,邹清莲,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导入 原则方法

对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初中英语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课堂质量和效率对初中生学习英语的质量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推进教师英语课堂的教学。下面就来谈谈我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积累的导入经验,谈一谈我认为的课程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1.激发课堂兴趣为主导入的原则。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给予人无穷的动力,是一切力量最根本的源泉。不管做什么事情,带着兴趣去做总是能够发挥人最大的能动性从而能够创造最大的效益。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教学课堂的导入要以激发课堂兴趣为主,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导入的首要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导入原则。在初中英语课堂导入原则里值得一提的原则就是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意思是说,教师在采取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导入的时候,对于讲述一些学生们听不懂的晦涩的词句是非常忌讳的一件事情,因为英语学习原本对学生而言就有一定难度,如果再加之晦涩难懂的英语开头,那么学生们对于英语的兴趣就会大大削弱。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所以,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学生可以适应的方式进行导入。

3.多样性和针对性结合的导入原则。除了上文讲述的两条原则之外,课堂导入还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多样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所谓的多样性是指导入方式的多样性,而针对性就是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导入方式。比如说,在上到有关电器的内容时,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图片教学的方式,直接清晰地告知学生电器的样子,并且加以文字的说明来解释这些电器的应用功能。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1.多媒体导入法。当今社会科技发达,大部分学校都配备着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教师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些设备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课堂的导入中,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中通过播放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方式来导入课程。比如我们在给学生上“被风沙掩埋的楼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多媒体设备上给学生播放有关楼兰的图片和视频,以此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章节内容的兴趣。

2.演讲式导入法。演讲式的导入法主要指两种,一种是多媒体上播放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演讲,另一种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三分钟左右的演讲。举例来说,在上如何控制情绪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讲解关于情绪的知识,比如情绪的分类、不同的情绪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如何控制住我们的情绪等等。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尽量使用学生能够赢得懂得词汇来组织语言,演讲时语速要放慢,要注重面部表情,还要注意观察底下同学的神态动作,并且适当地以中文翻译给学生听。

3.故事体导入法。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对好的故事充满了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在课间分散的精力集中与课堂中来。这样做,也有助于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课堂。比如说,对于“追求梦想”这一章节的知识的教学,教师就可以讲述关于名人追求梦想的故事。当然,最好的就是和学生们分享自身追求梦想的故事。以教师自身的真实经历去导入课程,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帮助师生间更好地加强沟通和交流。

4.提问式导入法。在所有的课堂导入的方法中,教师最常用的就是提问式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引入课题的方法,也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在上课的一开始,教会就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说有关亲情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what about your family ?”,“what things that you do always with your family?”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接着提问“how do you feel about this?”接着就可以引入课堂的教学。

三、结语

总之,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不仅需要遵循以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并且采用多样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应该积极采用多媒体式、演讲式、故事体、提问式和游戏式的导入方法。当然,上文给出的仅仅是代表我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更多的方法去等着教研人士探究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的导入方式。

参考文献:

篇5

运用交际性原则,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应该把交际性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听说为优先培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差,不敢开口说英语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大胆主动地开口进行交流。例如,在学习初次见面如何进行交流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名片(Name Card)的格式,设计一张自己将来的名片,然后自由地交换名片,并运用上面的基本信息(Name、 job、 position、 address、 telephone number、 e-mail)互相对话进行了解。这样既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又训练了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阶段侧重原则, 既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又注意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阶段侧重原则是英语教学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恰当运用好会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全面训练,但要在每节课以及每个学习阶段都做到全面训练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应该在各个学习阶段略有侧重。而阶段侧重的原则应该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具体来说,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以听说训练为主,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加强听说的训练,并在听说的基础上开展读写的训练。而到了中级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让学生适当进行阅读训练,扩大其知识面和词汇量。最后是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比较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突出阅读练习,尤其是多进行泛读练习(Extensive Reading),并指导他们开展写作的训练。经过这三个阶段的系统学习,相信学生的综合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

英语和母语并重方法,在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并控制利用母语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中职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习惯于用母语进行思维和学习英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际性原则的应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专业英语的时候,由于理解难度较大,用英语比较难以解释清楚,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母语来辅助教学,但使用比例不宜过大,在学生能理解的前提下,还是应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发挥英语的交际功能的作用,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一味使用母语或全盘使用英语进行教学都不太适合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多用英语并适度使用汉语,从而促进中职英语教学。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中,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比较重视,专业课教学任务重,课时也较多,这也就导致了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课时少,教学计划难以完成,而要想学好英语仅仅靠每周的几节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弥补正常教学课时的不足。同时,第二课堂活动也有助于开扩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使学生能在更加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朗读、用英语进行讲故事比赛、学唱英文歌曲、排练英语短剧、观赏原版经典影视作品、开展英语角等等。此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但是主要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并尽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既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归根到底,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以及辅助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逐渐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只有把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实践成果。

篇6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队员,点拨就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那么点拨方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对指挥棒的艺术运用。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依情因时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必能使课堂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笔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点拨的方法和原则谈谈粗浅的见解。

一、 课堂教学点拨的基本方法

1.语言点拨

语言点拨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助点。助点就是辅点拨。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例如,当讲完“爬行类”时,教师若直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青蛙和鳖都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但它们却不属同类生物”这一问题时,不少学生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阶梯问题进行点拨:二者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二者的皮肤有何不同?二者的生殖和发育有何不同?这样学生便可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旁点。旁点也称曲点、侧点。它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的、从旁的、暗示的、曲折的进行点拨,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让学生从旧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回答“左心房连接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还是静脉血管?其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这一问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可采用从旁点拨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左心房相连的血管的血液流向何处?它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什么器官?这个器官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3)直点。直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点拨方法。例如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4)辐点。辐点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而引发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即由点到面的点拨方法。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遗传工程”这段短文时,可抓住克隆技术这个概念,由点到面地进行点拨:克隆技术可消除遗传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种器官;可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动植物可实施车间化生产等等。使学生想得更多、看得更远,思维呈辐射状态,具有扩散性、广阔性、灵活性。

(5)聚点。聚点即聚集点拨。它是与辐射点拨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教师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由面到点、由此及彼进行点拨。例如讲“生物进化的规律”时,教师可点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异同,学生会不难发现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

2.体态点拨

体态点拨,即教师借助体态进行点拨的方法。体态也是一种语言,它是与语言交流相对应而言的,也称非语言交流。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和脚的移动,人际间的距离,讲话的速度、音量等。研究表明,体态语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不但远远大于语言交流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任何语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二、常见的体态语言有以下几种

(1)动作点拨。

动作点拨是教师借助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拨方式。例如讲“蚯蚓运动”时,教师可用右手手掌手臂表示蚯蚓的身体,左手表示蚯蚓的环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刚毛的作用,使之一伸一缩的运动;同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比划。这样就使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2)目光点拨。

目光点拨是教师以目光为载体,十分巧妙地把教师要表达的十分复杂的愿望、态度、情感迅速传递给学生的点拨方式。例如,上课铃一响,学生便向教室鱼贯而入,此时教室里嬉闹谈笑声还会此起彼伏。教师走上讲台若以严肃的目光扫视全班,或紧盯调皮的学生,教室就会立即安静下来,学生马上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再譬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若给予信任的目光,学生便会信心百倍;学生紧张时,教师若给予鼓励的目光,学生便会勇气倍增;学生回答问题成功时,教师若投之以赞许的目光,学生会因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幸福万分。

(3)表情点拨。

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显示,是人的内心世界最灵敏、最复杂、最准确、最微妙的“晴雨表”。马卡连柯曾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表情点拨正是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潜在的调控作用,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十分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段。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因思维定向出现差错,教师若用迷惑的表情加以暗示点拨,学生会十分敏锐地调整思维角度,另辟蹊径,走出误区,找到正确的思路。

篇7

一、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

1.“寓教于乐”的原则

“寓教于乐”指的是将教育寄予在乐趣中,将知识融汇到玩乐当中传授给学生。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地获得新知,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可以一句话将其概括为:学得开心,开心地学。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也就是说,教学是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的。情感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奋的情绪状态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水平,因而,轻松、愉悦的心里环境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外语的潜能。

2.“以情施教”的原则

以情施教,情感交融。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教、情感交融的教学效果。以情施教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是能够促进学生产生情感、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调节和释放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压力,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重新唤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希望。

3.“情感迁移”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显著的迁移功能,主要指一个人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情感可以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对象身上。正如古语有云,“爱屋及乌”、“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迁移”原则,即让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适时转换角度或角色,体会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情感特征。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的个体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极大,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理论水平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其在情感上不断得到熏陶;其次,学生能够被所学文章内容的背景、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所感染。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感悟文章原作者的情感,注意情感的迁移,寓情感教育、品德教育于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受到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转变观念,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英语的学习不应该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听”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学习、合作和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既要看到并鼓励学生的长处,又要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不足。要善待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他们所犯的每一次大大小小的错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他们的错误和不足进行耐心分析和疏导,以情动人,勉励其制定目标,取长补短。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对那些厌学、不学的学生要细心开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控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和亲切感,成为学生们的“知心大朋友”。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意志力水平的不同,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引导他们从低谷走向,从失败走向成功,使学生体会到探求知识旅程的艰辛和获得成功时的那份喜悦,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人生。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章节的内容合理创设情境。课前,可以由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课本,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继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经验来思考和解答自己的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问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习惯。

3.因材施教,努力挖掘英语教材及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英语教材的章节内容本身就包含着很多情感资源,教师在讲授文章语法、句式和内容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并运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再现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道德感,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继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教材中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对人性的赞美,对亲情的歌颂,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也有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等。例如,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面对“赞赏”时所表达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习惯谦虚地用“哪里哪里”来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会比较直率地说“Thank you very much”。课堂讨论应着重挖掘文章所表现的主旨和作者隐喻的情感因素,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与学生一起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情感交流,努力使师生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还可通过英语教学方式上的形象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展示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效果。这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外语及西方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极大地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4.言传身教,将情感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俗话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课堂组织方式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学习效果有着极强的感染性,老师们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以及风趣幽默的课堂言语更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保障。教师教育学生不应局限于传道、授业和解惑,更应通过言传身教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情感教育重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机会毕竟十分有限,学生个体的情感教育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在课外,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和了解学生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上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孤僻生”和“后进生”。要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情感,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体现情感教育的真谛所在。课外的情感教育是对课堂情感教学的有益补充,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应。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外语教学反过来又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优良的情感。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灵活渗透情感教育因素,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在促进学生英语认知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继而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应用和实践等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必将对学生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文卫平,朱玉明.外语教学情感障碍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4] 郭笑宁.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前沿,2009(4).

[5]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境创设;基本原则;有效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费尽口舌地讲解课文,按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围绕孤立的知识点展开教学,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点,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厌倦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事件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英语知识,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以达到最佳教学状态。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有效地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二、情境创设的原则

1.可接受原则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难度适宜。情境中所呈现的语言现象要能为学生所理解,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师的启发下能被学生领悟。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是关于文化遗产的问题,教材提供四幅图片,分别是宋代花瓶、印度泰姬陵、微雕龙船以及莫高窟遗迹,要求学生回答四个问题:Are culture relics like vase or can they be buildings too? Look at the pictures below and discuss what they are and whether they are culture relics or not?

将这四幅图片作为文化遗产话题的导入,很难与学生开展问答互动,因为他们不熟悉远离其学习和生活的实物。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选用了家乡的丫山寺和章江边的古城墙,并在投影上呈现这两幅照片。

T : Do you like travelling?

Ss: Yeah!

T: Have you visited the Great Wall or Yashan Temple in our country.

Ss: (Give different answers.)

T: Alright. Look the two pictures and discuss whether they are cultures or not.

投影中的两幅照片取自本地区的景点,就位于学生生活的地区,所以很快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他们能快速理解话题,直接进行讨论,表达个人观点,为学习课文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

2.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考虑如何创设有趣味的情境,在现有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人教版英语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是《百万英镑》的节选故事,如何引起学生对该故事的好奇?笔者在导入本课内容时设置了有趣的想象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笔者用课件将一张放大了的百万英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一个问题: If you were given 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with it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展开,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此时,笔者提出另一个问题:Henry, a poor man, get 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for no reason. What does he do with the money? Please read the story. 学生带着想象和猜测,饶有兴趣地开始阅读。

3.真实性原则

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习资源,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设置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必修1第二单元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的阅读材料The Modern English 主要讲述的是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内容比较枯燥。但是,了解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对丰富学生英语背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让学生复述本来比较枯燥的文章内容,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经过一番思考,在最后一个环节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学校举办以The Way to Learn English Well 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让每位选手结合自己了解的英语语言发展的历史谈谈自己学英语的心得。

在课堂上,四人一小组,合作写出本组的演讲稿;最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到讲台前演讲。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非常积极,讨论也很热烈,各小组的演讲很精彩。这样真实的情境创设不仅达到了复述课文内容的目的,而且也交流了各自学习英语的经验。

4.交际性原则

教师在阅读、语法等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要体现交际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教完人教版必修 5 Unit 5 First Aid后,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If your sister got burnt at home, what would you do about it? 学生就可结合课文中提到的急救措施说一说如何处置烧伤,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上台模拟表演处置烧伤的过程。纵观必修模块各册教材1-5单元的阅读内容,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交际的内容很多。例如:针对Travel Journal 一课,教师可在阅读后创设以下情境:If you plan to travel, what preparation will you make?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自己的旅游很有一番规划。

5.渗透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通过间接的、隐蔽的形式,将思想教育融于各种教学活动中。例如:必修4 Unit 1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 的阅读重点是Jane Goodall 来到非洲后所做的事,并感悟她的伟大的品质。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What did Jane do after she came to African?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再次创设问题情境:What can we learn from Jane Goodll?学生逐一归纳她所做的一切和取得的成就,认识到Jane 是一位平凡又伟大、有毅力且执着的女性,而且烘托出阅读的重点。

6.层次性原则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环节,情境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在难易程度上要层次分明,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笔者在教学必修4 第一单元Women of Achievement 的阅读课时,创设了Jane Goodall获邀参加伟大女性颁奖晚会的情境,并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1)出席晚会的心情如何?要求学生用单词进行表达。如,happy, excited, glad, honored等。

(2)在颁奖的过程中,Jane Goodall和主持人会说什么?要求学生设计一段对话,其中要包括第一个问题中所涉及的单词。

(3)大会给Jane Goodall的颁奖词会是什么?她自己又会说什么?

这样,三个问题从词到句到语篇,逐层递进,难易程度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情境创设的方法

根据情境本身的特点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用视(频)听(音乐)创设情境

视听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常把音乐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或在课堂导入时播放,或在某相关的语言点播放,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用幽默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故事中所涉及的彩图、动画、实物、表情、动作和姿势等,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系统,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

3.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例如:在教学必修3第二单元Healthy Eating时,笔者创设了在学校食堂就餐的情境。首先,向学生展示学校食堂中的食物图片,让学生挑选不健康的食物,并给校长写建议信,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真实写作,可以从学生的建议信中选出较好的1~2封转交给校长。

4.用戏剧创设情境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把课文中的对话或情节改编为短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课堂短剧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致盎然地投入表演,积极内化语言信息。例如,在教学必修4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 时,笔者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将课文内容改编成不同的剧本,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在课堂上分场景表演。从课堂表现看,学生表演积极投入,课文知识点也得到了充分操练,教学效果良好。

5.用挂图、实物创设情境

挂图实物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实物创设情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例如,在讲解必修3第二单元Healthy Eating时,笔者提着一个装有白菜、土豆、西红柿等食物的菜篮子走进教室,在逐一介绍食物的过程中引入本课的新知识。在让学生表述最爱吃哪种蔬菜做的菜肴时,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6.创设竞猜情境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适当的竞猜活动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小组竞猜等方式来呈现语言知识、背景知识,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有效地学习英语知识。

7.创设任务情境

教师要创设任务情境,使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英语知识,以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自主建构。

四、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教学,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创设情境,却没有落实教学目标,就会事半功倍,甚至徒劳一场,所以创设情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与教学目标一致

教学目标是创设情境的依据,有的情境趣味性很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这是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情境偏离了教学目标,就容易失去其应有的效果

2.创设的情境应简洁

道具的种类和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分散新生事物注意力,抓不住情境的重点。

3.要合理分配时间

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降低教学效率。

五、结束语

情境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其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灵活运用情境组织课堂教学,能给课堂带来良好氛围,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冬.在阅读教学中妙用情境[J].湖南教育,2002,(14):47-49.

篇9

一、教法和学法的关系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目前,一 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律

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三、教学方法实例

1.发现法。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现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去认识,自己求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2)发现法强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他们对所学课程具有内在的兴趣。发现法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好问和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遇到新奇、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探索。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法仅利用外来刺激促发学生学习的做法。(3)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潜在的、间接的力量。由于该法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直观教具等,自己去观察,用头脑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

2.尝试法。尝试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邱学华老师最早设计和提出的,经过在一些地区和全国的逐步推广,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尝试教学法与普通的教学方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改变教学过程中“先讲后练”的方式,以“先练后讲”的方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篇10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不同途径,可以将地理教学方法分为六种。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教学环境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多样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和有序性原则。

关键词

选择地理教学方法;主要依据;基本原则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是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关键,是选择地理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所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类型

地理教学方法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不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课型的不同、地理知识属性的不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等角度来划分。为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以自学探究为主和以参与体验为主的六种方法。其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旅游参观法、演示法等;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

要科学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应了解每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运用条件、适用范围、优势、局限性等。例如,讨论法,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又能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但要求教室空间比较大、班级规模比较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适用于高中阶段;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调控能力。又如,地图法是最具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直观性强,最适合区域地理中地理名称、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知识的教学,但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实践表明,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2.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类型决定了应当选择的方法。由于各章、各节、各课时教学目标不同,就必须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就可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和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建立丰富形象的地理表象[1],进而准确地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除了采用讲述法、讲读法、问答式谈话法等以阐明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和掌握操作要领外,还应大量运用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技能操练;如果教学目标旨在发展学生地理能力,则可选用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及讨论法,以发展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如果教学目标有科学的地理价值观教育,则可选用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某种地理体验、产生某种地理情感,则可选用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

3.地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内容多概念、原理,既抽象又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比较难学,宜采用旅游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变式练习法等,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在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应较多地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等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人文地理内容常常被认为是“易学不易教”[2]。因此,针对人文地理的知识特点,宜采用参观法、社会调查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具有人文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人文地理内容“易学易教”。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地名、数据、景观、分布、判断、特征,可采用演示法、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游戏法、区域比较法等,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乡土地理内容最接近学生生活,既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应采用学生自由度较大和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同时尽可能采用旅游参观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根据课题名字就可确定以模型(地球仪)演示法为主。又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根据问题内容很容易确定出其主导教学方法为决策教学法。

4.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方法取决于年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短暂,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片面、肤浅、粗略;直接经验比较少,理解能力弱;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感性出发,贫乏单调;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够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选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讲述法、讲读法、启发式谈话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地理表象,发展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初中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全面、深刻、细腻精确;直接经验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强;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理性出发,丰富且具有创造性;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练习和实践操作,辅以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自学探究的方法和讨论法。同时,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存量和初始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地理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教学方法的选用往往带有运用者的个性色彩,因此,地理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优势,选择适宜的地理教学方法[4]。如有的地理教师雕塑和美术功底扎实,他就可以多选用模型、板图、板画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酷爱旅游、擅长摄影录像,他就可以多选用标本、照片、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精通计算机和网络,他就可以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音质柔美、极富感染力,语调抑扬顿挫,讲话幽默,他就可以多采用讲解法、讲述法;有的地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他可以多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善于组织学生活动的地理教师,可多运用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总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

6.地理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与周边教学环境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学校现有的地理图书、报刊、挂图、图片、标本、模型、教学软件、网络教材、教学器材、学习场所等教学设备条件、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学经费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教学环境,选用条件许可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的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质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野外考察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教具和设计实验进行教学。而现代教学媒体齐全、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往往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可以经常采用标本与模型演示法、实验法、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那些建立了地理园的学校还可以经常运用制作法、观测法。总之,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和周边教学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从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看,选择多种方法有助于进行组合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5],没有一种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其他方法,也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学生和教师。有时,某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正好是另一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组合、直观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组合[5]、文字语言教学方法与图像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与以学生为主的方法进行组合等。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看,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条件等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的进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有差异;不同的班级,学情有区别;不同的教师,素质有高低。地理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变化性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2.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一节课里,教师所选择的几种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均衡使用,而要在其中确定一种方法作为这节课的主导方法,而其他方法作为辅助和补充,为主导方法服务,所谓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体而言,要分三个维度进行选择:首先要在宏观层次上本节课是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例如,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其次,要在中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是以哪一种方法为主导,即确定是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为主导,或是以自学探究为主导,还是以参与体验为主导。最后,要在微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具体的主导方法。如在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方法中选择案例法作为主导方法。

3.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此,首先要熟悉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势、局限性、运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自身特性。其次要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组成与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水平等);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知识属性、组成、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6];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等年龄心理特征,挖掘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学习积极性因素,结合生活经验、地理知识存量、初始地理能力等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学习风格;清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教学弱点;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学经费情况和周边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学校目前为地理课程安排的教学时数(即课时)和最大程度所能提供的教学时间保证,做到因时制宜。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综合考虑,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作者:赫兴无 单位: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培英.探讨“决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3]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家清,等.生本取向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