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术后康复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脊柱术后康复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78 例,固定术后对其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22 d,所有病例都复位满意。经24~60周的随访,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术后恢复优良率达91%。结论:三柱固定是一种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及康复指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固定;术后护理;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市同济医科大学附属普爱医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关节内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其导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对骨折的分型比较困难,又容易引起膝关节的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其处理充满了挑战[1]。传统多采用前外侧和前内侧手术入路,然而这种技术有时不适用于多平面关节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侧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难以暴露复位固定,导致临床并发症增加而影响疗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论模型来定义胫骨平台骨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78例,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并随访24~60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19~77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8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伤l例。闭合性骨折73例,开放性骨折5例。基于常规X线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据“三柱骨折”的概念分类,意味着在胫骨近端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至少发现一片分离的骨块(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伤: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损伤25例,交叉韧带损伤1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伤后行急诊手术5例,5例患者由于伤势严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初步处理包括石膏固定、远端骨的骨牵引或在术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据X线片和CT结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种“三柱”概念进行分型[3],从俯面观上看,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定义为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根据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疗计划,进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术小组在实施全身麻醉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若累及后柱损伤,即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患者手术中处于漂浮,首先患者取俯卧位,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处理后柱骨折。当需要实行胫骨平台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时患者改为半侧卧位,患肢小腿旋转以利于手术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联合入路,30例患者仅采用后侧入路或前侧入路。
2术后护理
2.1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1.1生命体征的观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术后24 h持续床边心电监护和低流量吸氧,对各项体征细致观察,真实记录,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术后如有体温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2.1.2患肢的的观察与护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但严禁肢体外旋;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因联合入路在小腿上有两个切口,后侧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侧,敷料压在腿下,容易被忽视,所以要特别注意,若渗液、渗血较多时,应立即更换敷料;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肿胀程度等情况,并与健侧比较,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若放置引流管者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特别是联合切口有2个引流管时,应在引流管上贴上标签,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叠。认真观察引出液的颜色和量,并分别做好记录,若术后4 h内引出液总量超过600 ml应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2.1.4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观察疼痛的性质,以判断患者是切口疼痛还是肿胀引起的疼痛,复杂胫骨平台因创伤程度重、手术复杂、切口大且有两处,术后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续冰敷可以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对于肿胀后石膏过紧者还应将石膏切开松解,持续麻醉泵和睡前使用双氯芬酸钠塞肛可以减轻切口的疼痛。
2.2心理护理患者积极的态度对其康复至关重要,手术回病房后,管床护士应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顾虑,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护士还要细致观察、耐心讲解,并对其进行示范指导,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当患者能配合时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
2.3饮食护理术后6 h内禁食水,24 h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豆、奶及过甜类食品,防止胀气,以后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其进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钙、低盐易消化食物,如乳类、蛋类、蔬菜、水果等,并嘱其多喝水,可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每天盐摄入量应不超过2 g,糖尿病患者应关注并控制其总摄入量。
2.4康复指导
2.4.1康复方案遵循尽早、安全、有效的原则尽早原则:术前进行康复指导,发放康复知识宣传册;术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的训练。安全原则:早期需要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循序渐进地增加关节活动度,在进行关节活动时注意严格控制肿胀,必要时使用冰敷。有效原则:术后应该有系统的康复评定以判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关节活动度的获取与维持、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要点。
2.4.2具体康复方案术后清醒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泵运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无渗血渗液,1周后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垫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间CPM每天行关节活动度训练,0°~45°范围内,术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继续在膝关节铰链支具的固定下行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4周到达90度[6]。术后4~6周,继续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训练;复诊时指导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转移,不负重。术后8~12周,拍片复查,如果骨折线周围已形成较多骨痂,即可少许负重,但患者下地活动还是需借助助行器[7]。术后12~16周 ,逐步增加负重, 慢慢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特别要注意走路的步态尽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导(1)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院康复训练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告知其继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但必须遵循早活动晚负重原则。(2)告知佩戴膝关节支具固定的时间和注意事项。(3)告知复查时间,并嘱患者要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能完全负重。
3结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复位满意,3例患者术后切口渗液,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切口愈合。经24~60周的随访,术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用Rasmussen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优38例,良33例,可7例。
4讨论
恢复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术对多平面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侧柱的骨折加强后侧柱固定,结合一种新的手术(漂浮)的后侧入路和前外侧联合入路以代替经典的双侧(内侧和外侧)入路来处理这种骨折可以给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是康复的基础,但良好的手术效果更离不开科学有效地护理。护士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给予心理和饮食护理,并在正确的康复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每例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训练,为术后尽早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贵林, 荣国威, 吴新宝.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罗从风,杨光,等.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3):254-259.
[3]张巍,罗从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新趋势[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4):217-220.
[4]罗宝风,林丽芳.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52-53.
[5]黄云英,金先跃,梁剑敏.关节镜及C臂X线机双向监测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45-4147.
[6]孙科儿,王海燕.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动静平衡康复训练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81-82.
[7]许红璐,陈燕,杨秀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0,13(2):145-146.
篇2
髋膝四关节同期置换术全世界共13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9至2010年完成4例。4例患者都是强直性脊柱炎,有至少2年以上卧床病史。患者肌肉、血管、神经萎缩,均为有意识、有思想、丧失关节功能,不能自理的植物人。成功的关节置换手术和术后康复护理是还给患者一个健康人生缺一不可的两个关键环节。特别是术后康复护理,方法要科学,需要时间要长,过程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患者要有坚持不懈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术后康复护理至关重要。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9至2010年本院骨关节学组成功一次性完成髋膝关节同期置换共4例。第1例:男,18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7年,卧床2年。双髋强直,双膝屈曲畸形。第2例:女,29岁,强直性脊柱炎。右髋呈屈曲内收强直,左髋屈曲强直,右膝屈曲外翻,左膝屈曲畸形。病史7年,卧床3年。第3例:男,21岁,强直性脊柱炎,髋膝伸直位骨性强直2年,卧床2年。第4例:男,45岁,强直性脊柱炎,髋膝伸直位骨性强直2年,卧床2年。
2 手术过程
手术:全麻。一次麻醉完成髋膝四个大关节手术。三次消毒铺单(顺序左髋、右髋、双膝)。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双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生物型假体。手术顺序是右髋,左髋,右膝、左膝。手术时间平均是3.5 h。总输血约1000 ml。术中术后采用自体血回输装置。膝关节置换运用驱血带,术后弹力绷带。
3 术后康复护理
3.1 心理护理 成功的髋膝四关节同期置换,不能使患者生活自理,但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术后康复锻炼疼痛是术后患者康复护理时患者的最大心理问题。患者认识到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提升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天鼓励患者的微小进步,表达出你期待他明天更好表现的心情。让他看到成功的病例,加强患者之间的鼓励。
3.2 康复护理
3.2.1 物理治疗
3.2.1.1 蜡疗 每天关节被动活动前蜡疗15~20 min。
3.2.1.2 冰疗 术后和关节被动活动后就可以开始,每次15~20 min。肿胀严重的病例可每1~2 h冰敷一次。
3.2.1.3 光疗 术后第1天开始,1次/d,每次20 min,持续近4周左右。
3.2.1.4 超声治疗 术后1周左右开始。通常1周为一疗程,如果需要可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个疗程。2次/d,每次关节被动活动结束后持续药物导入30 min,带药40 min。
3.2.2 运动疗法
3.2.2.1 肌肉等长收缩 术后患者清醒后就开始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持续1周时间。
3.2.2.2 肌肉等张收缩 术后关节没有伸直障碍,于术后1周开始进行屈肌的等张收缩;如果有伸直障碍,只进行伸肌的等张收缩。
3.2.2.3 关节松动术 术后开始让双下肢处于伸直位,尤其是膝关节,术后第1 d,把弹力绷带及敷料打开,先进行20 min超激光治疗,然后蜡疗20 min,结束后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髋关节可以进行屈、伸、收、展的练习,但屈曲不超过90°,膝关节活动以屈伸练习为主,同时需要侧副韧带及侧方关节囊的牵拉。第1 d只改善一下关节的柔韧性。以后每天增加关节活动范围5~10°,目标要在术后1周之内争取髋关节屈曲达到90°,膝关节屈曲超过90°。通常2周之内不要做髌骨松动术。如术后有关节伸直畸形,那么早期的首要目的是消除关节的伸直障碍,后期的目的是消除屈曲障碍,由康复师一对一进行全程康复训练。
3.3 恢复期康复
3.3.1 物理治疗
3.3.1.1 蜡疗 在每天关节被动活动之前蜡疗15~30 min。
3.3.1.2 光疗 1次/d,照射关节局部,每次20 min,光疗至第4周左右。
3.3.1.3 中频电疗 在术后第2周左右介入, 2周一个疗程,1次/d,疗程结束后间断1周左右开始第二个疗程。
3.3.1.4 冰疗 一般在关节被动活动后进行,持续15~20 min,每天可以做冰敷2~3次。
3.3.2 运动疗法
3.3.2.1 关节松动术 主要是髌骨松动术,在每个方向各坚持20~30次。屈曲、拉伸关节的、时,要在最大角度持续拉伸10~15 min。
3.3.2.2 肌肉等张收缩 需持续3个月以上。此期进行伸肌和屈肌的等张收缩。在髋关节周围可进行外展和内收肌肉的等张收缩。
3.3.2.3 坐位平衡训练 术后2周开始进行训练,效果取决于腹肌的恢复情况和髋关节的活动度。
3.3.2.4 站立平衡练习 顺序是站立床站立架平衡杠助行器。站立床最初角度不宜超过70°,以50°左右较合适。时间不要超过20 min。当患者下肢主要肌肉都恢复收缩功能时,坐位平衡也有显著进展,而且对于直立站立床无任何不适后就可以尝试站立架训练。每次10~20 min。当患者能控制髋、膝、踝关节的运动和姿势时即可以进行平衡杠的训练以达到站立平衡。训练2周左右,每次10~20 min,可以在平衡杠内进行行走训练。动态平衡和助行器步行的训练需要在术后1个月以上,注意为患者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发生意外。
3.3.3 营养 患者经历一次大手术,术后就进入主动和被动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所以体力消耗很大,营养和水分的供应很重要。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一日可多餐,同时及时足量补充水分。
3.3.4 皮肤 患者多年卧床,皮肤变薄,没有弹性和韧性。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保护屏障,因此在患者康复锻炼过程中,要保护皮肤的完整性。患者功能锻炼会出很多汗,因此每天温水擦浴一次,动作轻柔,并涂润肤产品。搬运患者时要抬起患者,不要拖、拉、拽。同时防止压疮形成。
3.3.5 上肢锻炼指导 患者做完关节置换之后,要达到站立行走前期离不开双上肢的支撑,因此术前、术后上肢臂力锻炼不可忽视。 肩、肘、腕关节的屈伸,旋转动作,3次/d,每次每个动作、部位各活动50次。引体向上,3次/d,每次50次。
总之,髋、膝四关节同期置换术后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取物理和运动相结合康复护理方式方法科学、有效。患者术后没有发生护理并发症,现4例患者都能借助助行器站立行走。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骨科;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合康复治疗对康复对象实施的一般和专门技术。2009年,我院康复护理人员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积极摸索了一些对创伤骨科患者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共36例,年龄在18~46岁之间,平均31.4±5.*7岁。其中,男27例,女9例。根据手术部位划分,单上肢12例,单下肢18例,双肢4例,脊柱2例。从手术时间看,急诊手术11例,择期手术25例。
1.2 康复护理
1.2.1 护理理念 医护人员需要坚持以下正确的骨科术后康复护理理念,即①术后及早进行康复;②思想教育与功能锻炼一体化,进行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多方护理;③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护理。考虑患者的性格、经历、经济及受伤情况等作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1.2.2 护理评估 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损伤情况、心理情况等全方位的护理评估。①身体状况: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重要脏器功能是否完好、身体活动障碍程度等;②损伤情况:损伤的部位、程度和处理方法、固定部位、牢固程度、有无开放伤口等;③心理状况:患者有无悲观、焦虑、抑郁、惊恐、失望、自卑、痛苦心理,对功能锻炼是否积极,以及家属支持程度等。
1.2.3 护理措施 ①病室护理:创造利于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良好的病室环境,室温应保持在20℃~26℃,以全身加温为主;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患者均在空调房内,房内安放温湿度计,护理人员每天定时进行查房,对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利用紫外线对病室空气进行每日一次的消毒。不适的温、湿度和空气中含有烟草里的尼古丁,均可导致患指微血管痉挛,血循障碍[1];②心理护理:
骨折术后恢复所需时间长,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绝对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在术后早期表现出明显的恐惧、焦虑、烦躁易怒情绪,术后中后期表现出多疑不安,有些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也有些过早锻炼不仅打击了患者的自信心也对病情造成了影响。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讲解正确的功能锻炼时间和方法,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逐渐实现功能的恢复;③分阶段护理:
早期(术后1~2周):要求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适应床上大小便,严禁大幅度的翻身、坐起和下床活动。患肢一般用小枕或其他物品垫起放在略高于心脏的位置并制动。同时针对血肿进行按摩、消肿措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萎缩。同时,对患者进行患肢除固定部位外的其他部位进行肌肉收缩锻炼。饮食方面以活血祛瘀为原则,食物以清淡为主,忌食酸辣、燥热、油腻之物,切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中期(术后2~3周):针对骨折处可能的纤维粘连,着重进行患肢骨折的远近关节、自身力量进行锻炼,是防止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饮食以和气补血为原则,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适当补充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晚期(术后6~8周):逐渐进行以关节为主的全身运动,这一阶段是功能锻炼和肢体恢复的关键阶段,需要患者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的锻炼,以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饮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功能锻炼要遵循动静结合,主动、被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在吃饭、穿衣、洗澡、入厕等方面进行评价。上述四项活动全部自理者为生活自理;一项或多项需要部分帮助者为生活部分自理;一项或多项需要全部帮助者为生活不能自理。
2 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0.6±4.1 d,知晓康复知识的患者32例,知晓率为88.9%。总体护理效果较好,患者日常生活完全自理的19人(52.8%),部分自理的16人(44.4%),不能自理的1人(2.8%)。36例中4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其中1例发生关节挛缩,2例肌肉萎缩,1例关节畸形。
3 讨论
骨科患者术后进行积极地康复护理对于患者功能恢复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患者术后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损伤情况、心理情况等全方位护理评估,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结合早期康复、全方位护理和个性化护理的护理理念,对患者进行含病室护理、心理护理和分阶段护理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后,患者对康复知识的知晓率较高,护理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说明康复护理对骨科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预防并发症有积极的效果。
篇4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康复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高,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腰椎管狭窄的主要表现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及伴有腰腿痛、双下肢麻木无力。目前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多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通过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康复护理,有效地缩短了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7月收治腰椎管狭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8岁~78岁,平均54.3±6.4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38个月。29例中,发育性椎管狭窄5例,退行性椎管狭窄35例,其中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7例,伴腰椎不稳或假性滑脱2例。狭窄为1节段23例,2节段14例,3节段3例,病例均有腰痛或(和)下肢麻痛症状。以上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试验组行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心理护理:加强对于试验组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入院指导,使患者了解疾病的转归,配合治疗。其次,介绍成功病例及主管大夫过硬技术,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再次,术后对患者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整个互动的过程产生正反馈效应。此外,还应重视亲人的关怀和鼓励。
术前护理:1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详细询问试验组患者病史,完善各项术前常规检查,以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机能状态,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将患者机体状态调整好。2生活行为方式指导:嘱试验组患者卧床休息,在床上练习排便,以避免术后因不习惯而出现尿潴留、大便困难。鼓励患者术前排空大便,必要时可灌肠。鼓励患者有效咳嗽,防止术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3常规准备:常规备皮、备血、青霉素及先锋霉素皮试,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前晚12:00后禁饮食,术晨留置尿管。4术前学习功能锻炼:指导试验组患者术前学习功能锻炼。主要是直腿抬高锻炼、踝背伸跖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以及腰背肌功能锻炼。腰背肌功能锻炼常用“三点法”及“五点法”。训练时先练习“五点法”: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及两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维持5秒后平缓躺下,如此反复,开始时每天3组,每组10次,循序渐进,至每组60次后改为“三点法”。“三点法”:让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部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循序渐进。
术后护理:⑴术后回病房去枕卧硬板床,6小时后垫枕,3小时内不翻身以压迫伤口止血,3小时后协助患者翻身,双膝间置软枕,肩部及臀部放置软枕,以保持平稳,使患者感到舒适。其优点是有利于脊柱术后稳定,防止扭曲。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每2小时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⑵术后镇痛及胃肠道护理:1疼痛护理:试验组患者均静脉使用镇痛泵,自主持续镇痛,镇痛效果明显。2胃肠道护理:患者术后6小时若无恶心、呕吐,已排气,则可进少量水、流质食物。作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若术后因“腹膜后血肿”的发生,出现肠麻痹,则给予禁饮食,补液,灌肠处理,腹胀严重者行胃肠减压。1周内禁饮牛奶及进食含糖高的食物,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⑶引流管的护理:刀口内留置引流管24~48小时,应确保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量、颜色、性质,拔除引流管后注意伤口渗血情况。注意观察有无脑脊液漏,脑脊液漏患者引流液为淡黄色,应术区加压,抬高床尾20°~30°,去枕平卧并密切观察,同时及时报告医生。⑷关注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仔细关注患者双下肢感觉及运动,肌力是否改善,神经反射是否对称,有无病理反射,注意有无下肢及鞍区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等。⑸功能锻炼:鼓励试验组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1天,即开始做双下肢直腿抬高运动,30下/次,5次/日,以避免术后神经根粘连。在直腿抬高运动的间歇做踝背伸跖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后1周即可指导患者作腰背肌功能锻炼,先应用“五点式”,继之“三点式”。术后2周可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胸腰支具的情况下下床活动。初始时间不宜过长,适应后逐步延长活动时间。
出院康复指导:3个月内注意卧床休息,下地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尽量减少脊柱活动,不进行负重活动,不做上身下屈及左右过度扭曲动作,避免长时间久坐,避免坐软椅。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活动,半年内不宜提举重物。腰背肌锻炼应持续6~12个月以上为好,佩戴护具3个月,佩戴腰围6个月,每个月复查1次。
结果
试验组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8.3天,平均14天拆线,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在术后16天以内完成第1次下床;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20.6天,平均拆线时间15.3天,3例患者出现术后腹胀,1例伤口部分裂开后重新缝合,4例患者至出院仍未完成第1次下床。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坠积性肺炎等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试验组患者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及术后康复时间。
讨论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外科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易导致患者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如血压升高、失眠多梦、全身乏力、抵抗力下降等等,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同时,因为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和谐与信任的医患关系很难建立,对治疗不利。加强术前宣教及心理护理,可以让患者对疾病的治疗过程及伴随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在疼痛等负面情况出现时的紧张情绪,便于护理工作的展开。
术后良好镇痛的优势:有效地术后镇痛,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减轻疼痛造成的不良刺激,从容面对术后的康复过程,尤其是对于术后早期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术前学习功能锻炼的好处:术前指导患者学习术后所需的功能锻炼,可以避免术后身体虚弱及疼痛活动不利对于功能锻炼的影响,使患者易于掌握,且动作规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术后功能锻炼的原则:遵循“尽早锻练,持之以恒”原则,视患者具体情况,整个活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先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继之腰背肌功能锻炼,以辅助增强腰椎的稳定性,缩短恢复时间。术后2周后视患者情况指导其在佩带胸腰支具的情况下下床活动,逐步延长活动时间。
腰椎管狭窄是中老年人发生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对于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行围手术期针对性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能较快促进患者康复。同时,良好的心理护理、亲人的关怀和鼓励也是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的心理康复与躯体康复同样重要,康复护理必须贯穿整个围手术期,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均可影响其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消融术;康复护理;
本研究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对我院就诊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微创消融术后进行了康复护理干预,疗效确切显著,详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3护理方法Ⅰ组予常规护理+康复护理,Ⅱ组予常规护理,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康复护理,主要做法有①腰背肌的训练。腰围进行腰背肌锻炼术后3d后开始,每天进行3-5次腰部向前弯曲、向后仰、左右侧弯的运动,每次做10min,注意一定两手叉腰,开始的时候幅度不要太大;第5d以后就能慢慢增加训练强度,主要可进行如下训练:让五点支撑进行训练:做法是患者仰卧,伸直两下肢,患者脚后跟、两肘及头后部一定要在地面上,3-5s的时间;里胸部挺起来,这样重复10次;让三点支撑进行训练:患者依然要保持仰卧状态,下肢要伸直,两脚后跟和头在地面上,两肢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3-5s背髋部要挺起来,也是来回做10次;飞燕式做法:俯卧,伸直两下肢和上肢,要抬起头3-5s,重复训练至少5次。②改掉不良姿势,培养健康姿势。明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让患者知道不良姿势是导致椎间盘突出的一个诱导因素,跟家属达成共识,一起督促患者纠正不良的姿势,养成健康规范的姿势。③出院前1d 或当天,加强腰背肌训练强度,进行宣传教育,保证患者各方面向健康方向发展。告诉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必须坚持进行腰背肌的高强度训练,1个月后才能去掉腰围,再进行腰部活动,一定要坚持腰背肌功能训练,而且要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能过度劳累、长时间坐立,严禁拿重的物品,不能弯腰干活;禁止做类似泼水这样的弯腰后转身动作,不能突然过度弯腰,也不能把腰直起来;那些运动强度大,过重的体力活都不适宜做。患者要是想拿一些中的物品,则要屈髋后再往下蹲,拿到东西后一定先把腰直起来,再开始起身,注意不要弯腰拿到东西后突然用力向上走,否则腰脊柱太用力会把椎间盘挤入椎管里边,导致神经根被压迫。③对患者进行随机采访。根据随访结果做好指导。
1.4疗效评价标准按照VAS得分情况来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疗效评价参照文献[2]中的评价标准。
1.5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χ±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对于年龄二十岁到年龄四十五岁之间的青壮年而言,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这种病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腰腿疼痛、麻木,发病率和致残率相当高。由于患病人数多,使得人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认识的越来越深入,目前人们找到很多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医疗效果显著。而手术效果与必要的护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指导等护理干预,使患者了解微创消融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意义。使他们意识到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而加入到术后康复训练的阵营中,并不断加强训练。术后康复训练内容多样,下肢直腿抬高活动、三点式训练、五点式训练、飞燕式训练等都是不错的方法,功能康复训练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尽早进行,不要拖拖拉拉,开始的时候幅度要小,渐渐加大幅度,先局部后整体,从轻到重,循序渐进。本研究中,我们使患者认识到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动作一定要准确,说明贵在坚持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随机采访中了解一些病人术后康复的具体情况,当时就加强训练,进行相关指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了解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展情况、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心理顾虑等,并进行相关指导。本次研究发现,护理后Ⅰ组VAS得分、临床有效率优于Ⅱ组(P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微创消融术后有很大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6
近10年来骨科出现了许多医疗新技术。包括内固定技术、微创骨科以及康复支具等,有利的促进了骨科相关疾病护理和理论,给骨科护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护理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0组织,它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地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意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的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我们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难度高、危险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我们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人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要求护士在术前、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
1.1 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 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术前教育能够清除患者的焦虑、恐惧隋绪,使其积极配合,应特别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接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术前教育应包括介绍手术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对疾病的诊治水平、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 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 现代骨科手术不在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人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胸腹联合人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的准备、胃肠道的准备、皮肤的准备等。
1.3 熟练的术中配合 精细的内固定系统必然带来内固定系统的繁琐。因此,手术护士对器械的熟练程度是关系到手术配合和谐的关键。AO对于常用的手术内固定系统,对手术室的护士进行定期培训,让护士经常进行拆卸演练,熟悉各种装置的名称及使用方法。对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周密的术后观察及护理 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都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都有闭式引流管,除常规护理外,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的现象,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
2 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经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而相应的内镜技术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 皮肤准备 术前一般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1天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残留细菌,从而造成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转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须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2.2 康复指导 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常由手术前l周缩短到术后当日即可下床。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减少打“软腿”情况.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间盘镜行椎板间开窗,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在术后第2天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
2.3 熟悉操作系统 微创技术通常是在监视下完成的手术,除特殊的手术区域外,还常有复杂又精细的光学照象系统和图象采集系统。所以,手术护士对于系统的熟悉程度尤为重要,对于这些系统良好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2.4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微创骨科的手术虽然创伤很小,但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比如关节镜手术易导致动脉损伤,胸腔镜手术易导致血胸等。因此手术后的观察很重要,如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下肢的血运和感觉运动变化,患者有无心慌、气短等症状的发生。
3 支具的发展对骨科康复护理的影响
支具治疗很早就已出现,有时是作为重要的保守治疗手段,比如先天性髋脱位的支具治疗,大多数时候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由于以前受支具材料及工艺的影响,支具治疗一直未能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材料工艺的发展,支具治疗也越来越多。
3.1 支具、功能锻炼并用 支具治疗使单纯的基础护理逐渐转向康复护理,对我们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手外科治疗中,桡神经损伤的患者,维持关节的功能性,使用手部功能支具,不仅能防止患者出现垂腕、垂指畸形,同时可以锻炼患者手部的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所以,护士不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康复训练。
篇7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3.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74-02
0 引言
用一种与人体骨关节类似的假体,与损伤严重的关节进行置换的手术,叫做人工全髋关节成形术,这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对髋部损伤和晚期髋关节病变进行治疗的方法。而术后康复护理则是使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得以恢复健康的重要保证。
1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手术后,也会因为惧怕疼痛 ,对活动患肢有恐惧感。针对不同情况,护理人员在术前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向患者以及家属耐心介绍讲解手术原理、各项检查的目的、方法及费用等,尽最大努力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做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术后,针对比较性急,要求马上下床运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向其耐心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与意义,手把手指导患者尽快掌握合理的训练方法并循序渐进;针对术后胆小谨慎惧怕疼痛的患者,护理人员会耐心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与作用,及时打消患者顾虑,积极主动配合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2 术前康复训练
2.1 运动训练方法
为了保证相邻的关节、肌肉的活动能力,对患者做一些简单运动方法的指导,如:练习股四头肌、踝泵等方面的运动。针对术后将出现下肢感觉减退的状况,术前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运用健肢对比法进行臀大肌收缩训练:健侧下肢在床面呈屈膝支撑姿势,用双手拉住吊环做引体向上,使臀部离开床面并停留 5―10 秒然后回到床面。这个训练可降低术后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状况发生的机率;屈髋训练:在避免患髋内收和内旋的情况下,使患肢髋关节呈小于90°角弯曲,。
2.2 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的能力
为了防止患者术后因不便导致的便秘及尿潴留,术前对患者床上大小便的能力进行训练:指导患者双手拉住吊环,屈曲健侧下肢垂直于床面然后抬起臀部,将便盆从健侧置入;期间,避免患肢外旋及内收动作的前提下,患者臀部距离床面要达到足够高度;针对女患者生理特征, 可将饮料瓶口剪成呈45°斜角的简易尿壶,边缘部分用胶布粘好以防伤害皮肤。
2.3 拐杖的正确使用
指导患者进行利用双拐和健肢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非负重状态下行走的训练。为预防拄拐姿势不当引起臂丛神经麻痹,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拄拐姿势训练:根据患者身高调节拐杖的高度,比较合适的高度是拐顶距离腋窝 5 ―10 cm 为宜,并保持与肩同宽。
3 术后康复护理
为了帮助患者保持肌肉力量、耐力以及功能,应在术后当天或第二天即开始功能性训练,方法如下:
3.1 训练
为防止假体脱位,要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平卧或半卧位,患髋屈曲角度小于 45°,患肢保持中立位外展 30°,为防止内收,两腿间放置厚软枕。 必要时可借助防旋鞋与病床上的拉手。
3.2 床上功能训练
为防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手术当天不要运动过多,搬动臀部时需小心谨慎,并在臀下垫水垫 。针对术后第 一天多数患者对活动患肢的恐惧感,可采用诸如腿部肌肉按摩、轻轻转动踝关节和膝关节、上身及臀部抬高等被动活动方式,同时做深呼吸运动,进行有效咳嗽和排痰;指导患者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5 ―10 分钟,进行腿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术后第二天对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活动训练进行加强,并独立完成引体向上运动;坚持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的训练原则;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借助持续被动训练器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屈伸功能锻炼,每天 2 次 ,每次60 分钟 ,从 20 ― 30° 开始,逐渐加大拉伸角度。
3.3 离床功能锻炼
待术后病情平稳后,第 4 ―5 天开始进行: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角,由他人协助将上身抬起,先将患侧腿离床并使脚着地,再拄双拐站起;上床时则按相反方向使患肢先着床。离床活动第一天的上午、中午及下午各于床边拄双拐站立 5 ― 10 分钟,按自身适应程度在床周试探性行走数步,患肢不负重始终保持外展 30°角,护士在旁扶持并观察;离床活动第二天开始拄双拐行走,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但每次不得超过 30分钟,上、下午及睡前各 1 次。训练时要视身体状况调整,避免虚脱情况发生。
3.4 训练自理能力
指导患者做洗脸、刷牙、梳头、更衣、进食等力所能及的活动,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立状态下的活动。
4 出院指导
出院后的自行康复护理对于患肢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出院前两天要指导患者在家属协助下进行离床活动和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告知患仍采用半卧或平卧姿势,并且三个月内避免侧卧并屈髋小于 45°角,逐渐增加屈髋度至90°以内;严格禁止蹲位、坐矮凳子或沙发,禁止翘二郎腿、交叉双腿、盘腿等动作;三个月后可对患肢进行逐渐负重训练,但6个月内须继续使用助行工具;指导患者正确更衣、穿袜、穿鞋;注意合理饮食,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避免体重激增;拄拐杖活动时应有人陪同,为防意外,弃拐外出时使用手杖;尽量减少对患髋的负重。
5 结束语
对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 ,可以使患肢静脉回流、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周围组织粘连等状况得到有效避免,同时使周围肌肉群的力量、关节稳定性与负重能力得以增强,从而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手术治疗及术后科学的康复训练,本组患者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术后跟踪随访,所有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这证明,对患者在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训练,对于这类患者尽早恢复健康、达到更好的预后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郎秋梅,李改成,王秀贞. 再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康复指导[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06)
[2] 金彦,张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与康复指导[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20)
[3] 高展志.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指导[J]. 基层医学论坛. 2008(36)
[4] 张小梅.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J]. 海南医学. 2009(04)
[5] 阴晓钰.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护理[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03)
篇8
【关键词】 延续性康复护理;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61-02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除理疗、药物、手术治疗外,射频靶点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是在局麻下C形臂X光机监视下经皮穿刺成功后,行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介于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之间,具有微创、安全、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疗效肯定等优点。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很大,我们对研究组患者实施了全面系统的延续性康复护理模式,其临床效果较为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对14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了射频热凝加臭氧消融术,随机给予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42―70岁,平均(52±11.4)岁。研究组男34 例,女36 例,年龄38―69岁,平均(50±12.8)岁。两组患者术前经查体及影像检查都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根据突出的位置,侧方型81例,旁中央型40例,中央型19例,均有神经根压迫症状。术中穿刺均在3针之内,140例病人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给于常规护理宣教和术前、术后护理,研究组则给于延续性的整体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具体方案如下:(1)第一阶段护理。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包括心理护理、气管推移训练、卧位训练、术后观察、术后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2)第二阶段护理。专科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前三天,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出院前护理评估,其评估内容主要包括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精心详细的记录。(3)第三阶段护理。护士在患者出院后的第一周进行耐心细致的电话随访,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指导和康复训练指导。(4)第四阶段护理。在患者出院后第四周进行家庭访视,对第三阶段的护理工作进行巩固,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加深患者训练影响。告诉患者5个月后到医院随诊,进行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神经根症状疼痛的缓解VAS评分标准(术前及术后半年),根据评分的分值,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颈椎活动度,测量手术前后的活动度,采用harris评分,90-100为优;80-89为良;70-79为可;
1.3数据处理: 分别比较患者术后3天内饮水呛咳与平均住院天数的情况采用t检验,两组术前及术后半年内神经根症状疼痛的缓解及颈椎活动度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对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见表1及表2
两组患者射频术后3日内喉上神经损伤导致饮水呛咳及平均住院天数情况
:(P=0.01,P
表1 颈椎射频术后1日、2日、3日饮水呛咳及平均住院天数情况(±s)
表2 术前及术后VAS、Harris评分、颈椎活动度情况(±s)
注:a与术前比较,P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纤维环、髓核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及其内的髓核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射频电凝治疗是利用射频电极在椎间盘内形成射频电场,使胶原蛋白固缩,体积缩小,盘内压力减小;也可使深入纤维环内层的伤害感受器消融,并阻止神经长入,毁损窦神经末梢,减少椎间盘退变组织对神经的刺激。臭氧能够氧化分解椎间盘髓核内蛋白多糖,特异性的氧化或破坏髓核结构,使髓核体积缩小,从而减轻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两者均是在CT精确引导下, 优势互补,通过同一工作通道进行靶点和椎间盘内减压治疗。
进行该项手术的患者术前我们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在接受手术时充满了信心, 并增加术后获得最大程度功能恢复的可能性[1] ;术前给予气管推移训练及颈部过伸训练,可避免术中发生神经损伤;术前给予卧位的训练可使患者术后能很好的适应及有效的配合,有利于神经根症状的恢复;术后给予及功能锻炼的指导,尤其是术后严格卧床3天,可使患者的创伤及神经根得到充分的恢,有利于症状的恢复。使护理更全面、更好,更有利于疾病最大程度的恢复。而延续性护理模式则是整体护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出院后的患者在住院治疗结束后的恢复过程中得到持续性的保健知识和康复指导,从而有效巩固和保证了患者的整个康复治疗,也降低患者因病情反复再次住院的机率,从真正意义上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2]。通过开展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既能提高患者依存性又能早日恢复颈椎僵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痛苦,明显改善预后,也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严重创伤是在不可抗拒和不可预料的突然外界力量作用下,对人体造成的多发甚至致命的脏器和系统的损伤。构成了骨科创伤后危重创伤的机遇和频率。及时、准确、高效的挽救、治疗、康复护理,是降低伤后危重并发症致死致残率的关键。针对1200例创伤病人,实施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护理、而达到了预期目的。
【关键词】创伤;康复功能锻炼;护理;临床资料
近两年我科共收治创伤病人1200例,年龄最大98岁,最小12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7天。
外力作用常使骨的完整性、连续性遭到破坏,或使骨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形成骨折或脱位,骨折或脱位的骨端往往对周围的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对肢体的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使患者尽快得到治疗和恢复肢体正常功能,我们采用了由责任护士系统化给予讲解,正确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护士长、护理督导员床边深化的办法,使病人从被动-主动-肌力训练,从而提高病人康复意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防止肌肉萎缩和行走功能障碍,尽早达到康复。笔者从临床护理中发现无论是软组织损伤、骨折还是关节脱位或其邻近组织都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只有正确认识组织反应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利于恢复。功能锻炼的部位主要分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脊柱部位,根据损伤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方法。下面着重叙述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
1 被动康复功能锻炼
在病人全身情况允许和固定有足够稳定性时,尽早开展病人肢体的被动运动。功能锻炼的强度不应以起疼痛,关节的活动幅度要逐渐加大,但频率要小,这种运动要求病人健手助力,随时随地进行,直至肌肉出现收缩。
2 主动运动康复功能锻炼(骨折早、中期)
此期主要达到的目的:减轻疼痛、清瘀退肿,加速骨折愈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主动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主动运动训练活动关节、可牵拉、伸展肌肉、韧带和关节囊。当肌肉出现收缩时,根据不同的肢体确定不同的锻炼方法:
2.1 上肢骨折
2.1.1 锁骨骨折:锁骨桥架于胸骨和肩峰之间,为唯一联系肩胛带与躯干的支架,骨折后局部可见肿胀,患侧肩部下垂,且斜向前内方,局部压痛。局部固定后就可指导练习,作握拳、肘关节的各种活动,肩关节外展、后伸、挺胸、双手叉腰动作。禁做肩前屈、内收等动作。使用“T”形夹板者,注意夹板垫好,不要压迫皮肤,争取仰卧位,保持夹板不移位。固定解除后可作肩前屈、肩关节选择、两臂划船动作。
2.1.2 肩关节脱位:由于肩部瘀血致肩部肌腱、滑囊广泛性粘连而并发外伤性肩周炎,由于固定不当,使破裂的关节囊未得到修复而形成习惯性脱位。复位后,必须经过2~3周的外固定,使关节囊得以修复,防止习惯性脱位的发生,功能锻炼主要练习腕动,如抓空增力、上翘下钩等,一周后行肘关节、肩关节屈伸活动,2~3周后逐步作肩关节各方向运动,如双手托天、手指爬墙等。
2.1.3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并发症为: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和晚期出现肘内翻畸形。骨折片可伤及肱动脉及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应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的血液循环及感觉、活动情况,密切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肌肉供血不足等症状。复位固定后,早期即在肩、肘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作上臂的静力性收缩、舒张活动。此外,作手指的“抓空增力”“五指起落”,腕关节的“屈肘施肩”及耸肩活动等,7~10天内作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中期加大运动量,增加肘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活动,但注意屈曲型骨折避免过度屈曲,伸展型骨折避免过度伸展。
2.1.4 前臂骨折:前臂骨折中,桡尺骨干双骨折最多见。多表现局部肿胀、疼痛、肢体畸形、旋转功能障碍等。复位后早期应注意患肢疼痛肿胀及肢端循环。尽早行功能锻炼、固定。早期行手指、肩关节活动及上肢肌肉静力舒缩活动,但不宜作旋转活动。拆除外固定后练习肘关节的伸直、屈曲旋后、旋前等活动。
2.2 下肢骨折:
2.2.1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多见老年人,病人受伤后髋部疼痛,患肢失去载重功能,并有外旋畸形。加之此骨折位置高、血运差、愈合慢。骨折后病人需长期卧床,易形成多种并发症,卧床后,指导病人将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穿防旋鞋,练习股四头肌的静力性舒缩活动,保持身体的力线,膝下枕头可影响血运,预防髋关节假体和皮肤/组织受压时间过长,避免腿部交叉或关节内旋。二天后应锻炼固定肢体的肌肉,使用CPM机锻炼肢体。早期不宜起、坐、盘腿,上肢行肩臂腕肘关节功能活动,下肢可行踝关节屈曲活动,膝部不可内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术后1~2周可指导教会病人正确使用双拐及行走器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 扩大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拉伤。早期扶拐行走要四点支撑,即双手(臂),双足持重,但以双臂持重为主。患肢在半年内逐渐持重,过早负重将增加髋臼点负荷。防止外伤。
2.2.2 膝部骨折(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骨折都位于关节内或者关节附近,故对膝关节屈曲功能和负重行走功能都有直接影响。骨折愈合后影响关节康复的主要原因是膝部关节囊,肌腱,韧带的粘连和挛缩,因此主要康复锻炼是早期行髋踝趾关节的屈伸活动,也可促进髌骨的上下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功能恢复。
2.2.3 脊柱骨折(腰椎):骨折后,前纵韧带局限性曲张和形成血肿而致脊椎功能障碍。脊柱因创伤血肿、废用,后期可致腰背肌挛缩,筋膜粘连,脊柱僵硬,缓冲力差,且容易再次受到损害。指导、教会病人作腰背肌锻炼,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工作,早期功能锻炼,可加强腰背肌肌力,防止骨质疏松,维持脊柱的平衡,避免和减少后遗慢性腰痛。第二天行直腿抬高,一周后行五点支撑法练习,2~3周后行三点支撑法练习,3~4周后行四点支撑法。
3 肌力训练(骨折后期)
在骨折愈合后,才能逐渐进行肌力训练。上肢可用拉力器或固定物等器械,训练前臂屈肌;用捏皮球或握核桃的方法训练手指屈肌,用不同的握式或握力训练屈腕和屈肘功能。下肢主要是负重训练,开始负重在健肢逐渐移向患肢以不痛为准,其后练习行走。循序渐进,其强度和熟练要以患肢的承受力而定。达到主要目的是:争取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尽快地使肌力和肌肉的运动机能最充分最迅速的恢复正常;加强四肢骨关节运动训练,使骨骼接受各种应力刺激,恢复骨骼的抗弯、拉、压、剪切能力。
4 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帮助病人完成整体康复目标,使之达到全面康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几年通过采取了系统的指导及功能锻炼,认为功能锻炼一定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量力而行,特别老年人,不可急躁过猛,避免不利于骨断端稳定的活动。以不让病人感到痛苦和疲劳为宜。骨创伤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尽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康复护理是骨科护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极大地减少和避免了各种老年骨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肌肉痉挛、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提高了病人的康复自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涛主编.实用康复医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篇10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风湿病及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多关节一期置换逐步普及[1、2]。但多关节一期置换手术后全身反应重、出血较多,对护理的要求更严格。我院自1998年4月~2010年12月共收治29例下肢多关节一期置换患者,现将护理体会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19~74岁,平均63岁。疾病:强直性脊柱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骨性关节炎9例。双髋同时置换18例、双膝同时置换9例、双膝并一侧髋同时置换2例(均为强直性脊柱炎),共计60个关节。
1.2 关节功能评定 采用Harris关节评分法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患者主观满意度分为4级,Ⅰ级为差级、Ⅱ为一般、Ⅲ级为良、Ⅳ级为优。
2 护理体会及要点
2.1 心理护理 因多关节置换的患者患病时间长而体质弱、一次医疗费用较大,尤其风湿病患者术后还要长期用药,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我们耐心与患者交谈,手术可以使废用的关节重新拥有功能,并介绍手术成功的典型病例,以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预防感染、保持无菌的护理 多关节一期置换由于手术时间较长、对体质的要求较高,术前充分调整营养状况以增强抵抗力;术前就开始训练下肢的活动方法和排便方法,以避免术后大小便污染切口敷料;控制肺部情况;对下肢严格备皮消毒处理,无菌锦保护。术后严密观察敷料是否有渗出、移位,及时更换调整。
2.3 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 除常规引流管护理外,我们术后严格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包括每分钟引流液的滴速,及时汇报给医师,以便良好处理。我们观察到部分多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引流量十分较大,29例中3例术后2小时引流量在500ml以上,18例术后24小时引流量超过1000ml,分析原因为多关节置换常采用生物性假体固定、长时间手术失血多致凝血障碍、术后预防血栓不能常规应用止血药物及患者体质的特殊性等原因。对每分钟引流液滴速超过50滴的,我们采用每10分钟观察一次,并通知医师,配合医师积极的进行检查、输血或药物等治疗。
2.4 饮食、营养的护理 我们观察到多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纳差,不愿主动进食。分析原因为手术应激创伤大、出血多,宜导致电介质紊乱、应激性溃疡等。我们严密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询问患者的饮食量、入水量及尿量,并观察患者的皮肤弹性。一旦患者出现恶心、饮食差或尿量24h小于1500ml,及时通知医师并分析原因,对症处理,恢复患者的正常饮食,避免出现电介质紊乱、营养不良,以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2.5 疼痛的护理 控制疼痛应贯穿整个康复过程[3],我们采用术前、术后全程镇痛护理。术前3天给患者口服赛来昔布0.2g,每日一次。术后应用口服赛来昔布0.2g,每日一次,泰诺林2片,每日三次。
每日两次询问患者康复锻炼时有无疼痛,必要时给与美施康定1粒,每日一次。每天进行三次肢体按摩放松,每次30-45分钟。使患者手术后保持无痛状态,达到“预防性镇痛”,不等到疼痛出现后再处理。通过无痛护理,11例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第一天膝关节屈曲>100度。
2.6康复训练护理 除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外[4、5],重视多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并预防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一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时,早期不能采用常规的锻炼方法,因为膝关节要求加大屈膝度,而髋关节早期限制屈髋度数,我们采用让患者半坐位,下肢外展置于床边下垂,伸屈膝关节锻炼,预防髋关节脱位。2)加强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增加肌肉泵的作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护士协助患者做足趾、足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旋转运动,最大限度屈伸足踝部,每个动作保持5s,然后放松,重复训练。3)术后严格执行正确,早期规律的功能锻炼。
3 结果
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个月。治疗康复3个月时要求病人必须门诊复诊,予以关节功能评定和满意度评定。全部病例术后3个月评定。27例一期行双关节置换的患者,Harris关节评分平均为91.2分、HSS关节评分平均为88.3分。18例术后主观满意度为Ⅵ级,8例为Ⅲ级,3例为Ⅱ级。2例下肢3关节一期置换者为19岁和28岁的男性患者,满意度均为Ⅵ级,Harris关节评分分别为95和91分、HSS关节评分分别为88和92分。全部病人没有褥疮、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脱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4 讨论
一期多关节置换具有住院费用相对较低、总住院时间短的优点,随着关节置换技术的提高,多关节一期置换逐年增多,但同期多关节置换技术要求高、应激创伤大、出血量增多,并发症亦相应增加,这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使患者术后达到理想的标准,这与康复护理的正确指导是分不开的。通过我们系统的护理观察,本组没有一例出现褥疮、感染、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一期多关节置换护理与单关节置换护理有明显的不同,不能按照单个关节置换的护理简单叠加。多关节一期置换明显的特点是患者体质普遍较差,术前应积极进行调整和护理;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引流量大,导致患者术后饮食极差,如不引起重视,积极护理观察并调整,常导致电介质紊乱,甚至肾前性缺血、肾衰等,严重影响康复;一侧下肢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康复功能锻炼时,早期会出现相互影响,需采取特殊锻炼,护士应积极予以正确指导和协助,以防止关节脱位。术后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各阶段康复锻炼从两侧肢体交替进行,逐渐至双侧肢体同时进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康复训练的无痛也越来要求越高,多关节置换更应进行无痛康复护理,以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加速病人手术后各个时期的康复进程,减少病人平均住院日。让病人能够享受“无痛”的多关节置换术。
参 考 文 献
[1]Welters H, Jansen J, Simon JP, et al. One-stage bilateral total hip replacement: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70 patients. Acta Orthop Belg, 2002, 68(3): 235-241.
[2]Weinstein MA, Keggi JM, Zatorski LE, et al. One-stage bilater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 or = 75 years. Orthopedics, 2002, 25(2): 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