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开发技术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开发技术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培训部门,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各类培训,力求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来实现企业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但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对培训学习重视不足、工学矛盾突出、学习应用性不突出、课程针对性不强、评价激励性不明显等几方面:
1.1缺乏足够重视
企业管理层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缺乏足够重视。一些企业的管理者虽然也重视员工培训,但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类应用型技能的学习仍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员工大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通过实践应用掌握这项技能,不需要由公司组织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而员工受到管理层的影响也会轻视对这方面的学习,在参与培训时不能认真对待。
1.2工学矛盾突出
工学矛盾是在职培训中最为常见的问题。组织员工参与计算机技能培训,对于企业及员工个人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利的。但培训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若选择在员工工作时间安排培训,势必会对员工及其所在部门的日常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若选择在员工的非工作时间内安排培训,又可能会引起员工的反感和抵触。如何协调好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中的工学矛盾,是决定培训是否能够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1.3培训课程缺乏应用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在实际培训中必须要突出应用性。但就当前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实际情况来看,重理论轻实践、学用分割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一些企业在开展计算机网络培训时,常常是培训教师在前面示范讲解,员工记下培训要点,再自行在计算机上进行技能训练。这样,员工很难将所学习的技能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真正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受到影响。
1.4培训课程缺乏个性
课程设置缺乏个性也是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项通用技能,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庞杂。因此,在制定培训技术方案时应当与企业的业务领域、员工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使培训的教学内容更具实效性。但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所开展的培训仍偏重于对普遍性、基础性网络技能学习,个性化特征仍不明显。
1.5培训评价缺乏激励性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中的评估手段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效果,也降低了企业及员工对培训的认可度。在培训实际中,往往是以拿到培训合格证为目的,对于培训内容不是十分重视;而培训结束后,对于培训效果也不并不关注。使得一部分员工在参与培训时只是敷衍了事,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
2企业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相关策略
2.1提高对培训的重视
要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重视,使其真正意识到此类培训对于企业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应将培训纳入到企业年度工作计划之中,形成分工明晰、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的培训机制,制定更为合理的培训计划、优化培训流程,协调并安排好培训工作,为培训提供更多的政策、制度和经济支持,鼓励员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时能够全心投入、认真参与。
2.2采取有效培训手段
当前,网络培训已经成为重要的培训方式。企业可以尝试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在线培训,可以将专门的网络学习课程上传至企业网络平台,或者与专门的培训公司合作开发设计在线学习资源库,由员工自行安排学习。通过在线学习方式,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计算机网络培训学习,很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突出问题。
2.3科学设计培训方案
培训方案是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开始之前,要对企业的业务范围、作息安排及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合理选取培训内容,科学设计科学培训方案,对培训方案进行论证和完善,最终选择最佳培训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及时微调,以确保方案实施的稳定性及有效性。
2.4强化培训的应用性
实践性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重要特征。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教师要强调员工对技术的应用,在应用中巩固和强化学习效果,要引导员工将在培训中将所学习的技能与自己的工作实际联系起来,提高技能的应用性。
2.5加强对培训的考核
篇2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培训工作;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272.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3.034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大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小到个人的平时办公使用等。计算机软件技术培训信息管理也随着企业对时展的需要的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得到管理者的重视与支持。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成为企业重视人才发展培养优秀员工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1 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为了使企业的管理进一步信息化,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这是逐步建立人才考评体系,同时也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基础。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有效地掌握员工的才能信息,对人才的动态管理得以加强,同时也为领导用人、决策提供参考价值。
1.1 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管理效率的提高需要有效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开发和使用促进培训管理工作,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加上系统化,是人们从繁杂的工作管理中解脱出来的有效途径。更多的人力资本通过培训和系统的学习,有利于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使得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有所提高。
1.2 计算机软件技术有利用人才测评体系的完善
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的相关信息管理,及时整理了相关的信息资料,方便对企业人才库的信息整合与充分利用。对人才测评的工作有助于主动询问与索取相应的信息资料。从而建立健全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评测体系,完善企业相关的考评制度,提高企业人才测评的运作效率。
1.3 计算机软件技术有利于培训信息管理的保存
很多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多次的培训之后,大量的培训信息管理工作有所流失。而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的保存,有助于企业建立相关的人才培训信息,及时保存数据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存底和保留。这样既方便日后培训档案的查找,节省时间节省人力资源,以及查找到的相关数据准确较高。
以上皆是当今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能否掌握住大量的人才信息和人才资料成为企业培训的中要内容。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后,应该及时保存其培训资料,并及时建立相关的培训基础资料,方便以后考核的参考。企业更应该完善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做好人员资料的管理工作。
2 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相关内容
2.1 信息系统的采集输入
信息的输入工作重点是培训信息的联网输入。其信息的输入包括对基本的信息和培训信息的输入。培训信息地的输入是该人员的工号、培训的单位,以及何时参加该培训,以及培训结束的时间,另外培训的内容是什么,培训的考核成绩,证书的编号是什么等相关的内容。
这些相应的内容是通过网络传给相关的服务器,或者拷贝到相应的信息系统中去,由具体经办人员根据个人的相关培训信息的整合之后,并利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输入操作工作。
基本信息输入工作包括各自的姓名、性别、工号、籍贯、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等一系列的基本信息。工作的基本信息,比如说工号、职务、编制、岗位名称、岗位性质、在聘情况。其中还包括本人的学历情况及获奖的情况,即毕业学校、毕业专业、学历情况以及荣誉名称、获取日期等。
2.2 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方便查询。培训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方便查询员工基本情况的便利途径。通过该系统的检索查询,能快速为需要的人员提供相应的查询资料。能否及时准确地查询到相关的培训信息,是大大降低信息成本提供工作效益的关键所在。
信息库的保护。信息海量化的同时,各种电脑病毒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信息中,是信息库安全维护的一大隐患。如果病毒乘虚而入,将会对信息库造成信息泄露,数据丢失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对相关重要信息的保护需要采用最新的防毒软件,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独立备份和保存。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建立建立安全、完善的员工培训信息库管理体系。
管理设置的权限。通过利用加密的技术,根据相关人员的职务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专门的系统管理人员对培训信息管理和更新,允许对某一模块的修改和设置权限。对于信息录入人员、查询管理工作的人员、信息修改人员分别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便保证系统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打印功能的丰富。对于已经录入的培训信息,根据需要可以打印一个人的全部资料,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性一部分人的信息打印,再或者需要的情况打印一段时间的资料信息等。丰富的打印功能,能快速满足企业对人员信息资料的需要。
3 重视计算机软件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更是与人们的工作息息相关。尤其是企业的信息管理更是需要用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由于管理人员的更替,容易造成档案流失,自从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信息管理中,从最大程度解决了人力、物力的管理缺失问题。计算机软件技术凭借众多优势与一身,在企业及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信息管理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3.1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方便保存和浏览
企业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方便了繁琐信息的管理,也便于长久的保存员工的培训情况。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准确性、统一输入和规则,使企业的管理者在浏览信息时更快捷更全面。这样可以避开繁杂的查询,可以杜绝信息不全的缺点,能够有效及时地找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领导的思路也理顺。
3.2 培训企业相关的人才
如何有效推进计算机软件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需要企业重视培训和引进相关计算机软件系统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才机制。对于员工培训信息及取得的成绩需要有所了解才能充分使用人才,员工的相关培训资料信息企业要及时储备完善。亦可让人才引入人才带动的方式,加强员工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培训,从而能够使企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迅速发展。
3.3 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实现与设计
为使培训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自动化和科学化,应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企业现代化管理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来规范人才管理,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企业也可自行的研发适合自身发展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这一举措既能体现企业自身的魅力,又能为企业的大力培养软件开发的人才。同时,也企业的开发经费节约了一笔钱,还能做到企业人员培训学以致用的好出。
4 小结
伴随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企业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宽广。而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重视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体系,建立相关的技术体系,完善计算机软件技术在企业的操作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利用将会为企业的远久发展创造强大的动力,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改善企业发展中不足的方方面面。
企业充分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系统,对培训人员的资料进行保存和建立数据库管理,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系统化操作。而员工基本信息库以及培训信息库将会作为系统开发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樊玲玲,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培训信息管理[J],消费电子,2012(8);112-112
[2]王江江,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J],金山企业管理,2002,1:24-26
[3]落常明,浅谈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1年12期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 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翻译活动的发展,翻译教学体系日益完善。其中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在翻译实践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进行翻译,如使用SDL Trados进行批量翻译工作。相比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由原来单纯的一门可有可无课程,到被纳入许多翻译专业院校的翻译课程体系。但在研究和教学领域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结合CAT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教学现状,CAT翻译教学模式探讨成为必然趋势。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介绍
CAT关注的是“如何应用计算机软件,最大限度地实现翻译流程的自踊,提高人工翻译的效率,保证人工翻译的质量,并能够管理翻译流程”。
广义的CAT技术,应包含对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整合应用。这些计算机通用操作技能包括:熟练操作系统的基本技术,能安全高效地编辑、存储、备份常见格式的文档;熟悉主流的文字处理软件;会安装使用重要的电子辞书;高效率使用电子邮件等互联网实用技术;掌握较高级的网络检索技术,会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并使用较为复杂的检索语法规则,尤其要善于进行双语检索。
狭义的CAT技术,则专门指为了改善翻译流程而开放的专用软件和相关技术。目前常用的软件有Trados、Dj Vu, 雅信CAT,Foreign Desk等。
从广义的范畴来讲,在目前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会使用电子辞书及掌握较高级的网络检索技术成为CAT翻译教学中的重点;从狭义角度来说,对相关软件的培训,以及项目管理整个流程的培训成为重点,其中技术培训在软件开发商的支持下不成问题,在实践操作中的项目管理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所以,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设计,要在掌握相关翻译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利用CAT、网络资源、语料库进行翻译工作的能力。
三、CAT教学中困难及应对策略
目前, CAT进入翻译体系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这可以从期刊发表的文章判断。但CAT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同样达成一致。徐彬(2006)提出三个可观的问题: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不足;由于TM软件一般都包括了译前项目管理、译中流程管理、译后质量管理等阶段,而不论是界面还是软件的功能构架以及操作方式,往往迥异于普通的文字处理软件,因此需要较长培训时间;教学管理层面认识不足,缺乏相应师资。吕立松、穆雷(2007)层分析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会遇到的问题:缺乏教学所需的资金、设备和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短缺;翻译教师和教学机构对术语管理、机助翻译和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缺乏敏感和深入的认识,对翻译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国外的翻译教学了解不够。
针对性的解决上述问题,便会降低CAT教学中的难度,提高CAT教学的效率与价值。
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尽管学生都会使用计算机,会使用网络,但在实际使用时,对常用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 Word、Excel )的熟悉度不够,这回降低翻译效率。因此在CAT教学中要把对这些技术的应用贯穿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熟悉度。最终的技术问题应该是相关的软件培训,如Trados软件。从使用TagEditor、Translator’s Workbench到Winalign等各种工具,来实现建库、断句、对齐、翻译操作及整理评价等各个功能。这一环节相对比较好操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把CAT教学变成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教学的原因。
其次,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师资短缺原因之一是因为有翻译实践和理论基本功同时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教师少。”(徐彬,2010)另外就是熟悉相关翻译软件的教师少。可以通过教师培训解决这一问题,但老师本身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与翻译实践中不断深化CAT的应用。另外一个有效的方法即与校外翻译机构和公司合作,聘请业内专业人士对学生、老师进行专题培训,提倡学生、老师进入翻译机构和公司实习,增大校企合作力度。
第三,解决翻译环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不仅仅只训练翻译水平,而应从接受任务、建库、初译、校对、定稿、入库等各个环节进行操作,实现翻译流程一体化;实现校企合作,让学生、老师到翻译公司体验整个翻译流程,加强学生、老师CAT实战与项目管理意识。
在解决困难的基础上,需要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建构CAT教学模式,完善CAT教学课程群建设,建设特色教学,这成为各个翻译专业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模式
曲阜师范大学建有两个CAT实验室,引进最新Trados 翻译软件,与北京某翻译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中不断摸索,结合国内外高校在CAT教学中的经验,不断摸索,逐渐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CAT教学模式。
1.师资培训。在初始阶段,真正了解CAT的老师不多。在建设CAT实验室之后,学院聘请Trados软件开发经销商和翻译公司对老师们进行初步的技术培训,派老师到翻译公司实习,还会定期请翻译公司专家进校对老师进行培训,以此强化师资培训,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09-02
一、提高认识,把校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校长永远是学校建设的领头人,无论是课程改革、教育科研与信息技术教育都要走在前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使校长的思维发生深刻变化,使其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飞跃,形成新的教育思想,进而推动校长管理行为的转变。
在校长信息技术培训中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教育局党委召开党委会,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全员参与,达到培训目的
校长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是使每一位校长能力得到提升,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协调发展,因此,我们把校长信息技术工作定位在全员参与上,应当说,由于校长的自身学习能力和学校之间在硬件设施上存在着的差异,造成校长信息技术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教育培训计划和严格的考核措施,有效地整合了校长间的技术优势,要求学员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差,通过学习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并保证时间和质量,全区掀起了校长学习信息技术的。我们制定的验收标准是:力争在五年内使校长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做到能够使用自动化办公系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学校科学化管理,从而有效促进铁东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重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校长培训长远规划
几年来,我区校长培训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构建区域性现代素质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强化现代化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开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全区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的学习和实践为主导,培养了一支具有现代思想和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无论是在校长培训“十一五”期间还是“十二五”期间,我们都把校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列入了规划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全市在我区六马路小学召开了信息技术现场会,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十二五”期间,从我们的工作内容、工作进程和研究深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看,我们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和有力的措施,并视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支持校长培训,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早在“十一五”期间,教育局就在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计算机培训基地,我们不断更新设备,教育局为教师进修学校投资30多万元,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现已能同时容纳100名校长学习,在“十一五”期间又投入400多万元在全区各中小学购买1000多台计算机,建设了铁东区教育局域网,满足了培训的需求。
4.促进校长培训,实行培训、考核、任用一体化
我区于“十一五”期间全面实行校长竞争上岗,实行聘任机制,同时,把校长信息技术培训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干部选拔时重视计算机水平的考核,校级领导达不到标准的不予提拔,在规定年度内,没有达到计算机培训要求的不能参加区级以上优秀校长的评选。
二、加强管理,有效开展校长信息技术培训
为了保证区域性校长培训工程的顺利实施,由铁东区教育局党委、干训领导小组和进修学校干训部组成的校长信息技术培训领导小组,由教师进修学校干训部具体负责对全区校长实施培训,计划在五年内完成信息技术初、中、高级水平的培训,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1)初级培训打基础。在初级培训时,校长们当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上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并有很大的畏难情绪,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采取了集中强化培训,加强出勤考核,检查学习笔记,交流学习方法,通过考试并全部通过了考核验收,增强了全区校长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信心。
(2)中级培训促应用。中级培训的核心内容是电子表格和电子幻灯片制作,在中级培训过程中,我们保证上机时间、增加辅导次数,重视培养校长动手制作的兴趣,要求参加考核的校长在规定时间内当场制作出所规定的内容,否则不予通过。经过反复培训,考核验收达到合格方可结业,经过考核100%的学员通过了中级考核验收,并获得了中级结业证书。
(3)高级培训上层次。在初中级培训的基础上,我们根据高级培训内容的难度,侧重于校长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培训效果我们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学一科考一科,经过考核的校长都能够独立制作Flas及具有鲜明特色的网页,参加培训的学员全部通过高级考核验收。
(4)能力培训促发展。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培训,校长们经过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认识到认识、由初步掌握到熟练应用、由单一学习到整合应用,步步深入、层层提高的过程,使全体校长的基础信息素养、基本技术能力、平台实践、管理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程度,其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网上交流、信息、下载材料,具有使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
②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实施学校管理,创造信息化校园环境,各校都建立了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如:行政档案管理、干训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教师教学档案管理、学生档案管理等。
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新课程改革,指导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指导教师提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④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参与指导、制作学校特色办学网站和学科主题网站。
⑤运用信息技术各校建立了管理平台、教学平台、资源平台、交流平台,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拓展了新的空间,促进了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广大校长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将区域性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搞好网上培训
为了加强信息化管理,我们在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干部培训网站,在干部档案工作中实行计算机管理办法,干训部按照工作要求建立了铁东区教育系统干训工作总的文件夹,然后根据内容建立了《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培训班》、《规章制度》、《经验材料》等20多种文件夹,全区基层学校也参照教师进修学校干训工作档案建立本校的干训工作文件夹。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基层学校干训网络机构。
在干部培训上,我们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员听的方法。充分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在网上进行培训。进修学校的所有领导到普通教师,每年都要搞两次业务讲座,并通过网络发到各校。主管干训工作的领导、干训主任和干训教师还根据基层校长的分工不同编写了网上培训教材,对校长、书记、教学校长、辅导校长、后勤校长进行分岗位、分层次培训,每人每月编一期讲稿,在网上出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实施现代化管理,推进铁东区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
几年来,校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从教育局到进修学校乃至基层学校付出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是明显的,变化是巨大的,促进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校长信息技术培训还给我区的课程改革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校长们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紧紧抓住信息时代给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及时调整了治校方略,办学路子拓宽了,改革的步伐加快了,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二中、三中、六中、一实验小学、中央东路小学、六马路小学被评为省电教示范校;三中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校;中央东路小学被评为全国百所德育先进校。市里举办的中小学选拔赛,铁东区连续获全市第一名。历年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我区都名列全市第一名。
篇5
关键词:林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新疆
1前言
由于我国新疆地区地处西北边陲,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气候环境多以温带半数润型沙漠气候为主,昼夜温差较大,环境较为恶劣,这就给传统的林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究新疆林业信息化建设策略对于促进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其他林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模板。
2新疆林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林业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大体上来说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是计算机技术开发与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阶段。依托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林业管理局建立了电子计算机工作站,前期主要负责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和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情况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应用系统,其中MIS-ADT系统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第二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与网络平台的构建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重点林业规划项目的启动,新疆林业局普遍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林业部门日常办公、资源勘探、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大大加快了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速度。
3新疆林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够
认识问题仍然是制约我省林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更是如此,部分林业部门领导虽然已经从过去的习惯于面对地图和文件进行指挥逐渐过渡到面对显示屏指挥,但是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技术决定论的层面上,没有认识到新时期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缺乏工作积极性,且面对新设备和核心技术时往往感觉无事时从,难以开展有效的工作。
3.2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薄弱
由于我省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经济发展较东南经济发达地区较为缓慢,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突出表现就是计算机技术引进时间较晚,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且省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一些地方甚至没有局域网,仍然采用一般的互联网技术,林业管理效率低下,且没有针对各地区的林置业资源的特点开发相应的软件,整体应用水平还停留在基本的层面上,仅仅提供基本的文件收发、开设电子邮箱等服务,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从事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工作效率低下。
3.3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省林业部门普遍缺乏对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普遍认识,没有将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纳入到林业资源长期规划管理中来,没有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与保养,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同时,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林业区域,项目资金的利用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往往是各部门各自开展本部门的而信息化建设,使本已投入不足的资金面临分散使用的风险,大大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不利于林业管理的长久发展。
3.4林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较低
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购入大量的现代化计算机设备,更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但是从目前来看,我省的林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较为低下,相应地信息技术培训也较少,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客观需求,且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没有得到完善,无法吸引专门的技术人才从事林业管理工作。
4新疆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4.1加大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为了促进林业信息化平稳快速发展,首先就是要提高林业管理部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做好带头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定期邀请林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家来本地开展技术交流会或是专题知识讲座等活动,向林业管理工作人员介绍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化建设技术和工作经验,切实提升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
4.2加强基础网络建设
基础网络平台是实现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有关部门应该设置专项资金用于采购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针对当地的林业资源环境建立统一的公众信息平台和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将面向公众的林业业务管理系统、服务窗口以及信息公开机制统一于林业门户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建立“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并完善现有的共享机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平台。
4.3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管理机构和专业团队
林业部门要着力打造一支与网络信息平台相匹配的专业团队,对全区新业资源信息进行综合和整治和科学管理,并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先进设备的应用水平,完善员工技术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进行诸如计算机、软件、管理、网络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备的人才资源。
5结语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实行林业信息化建设是紧跟时代潮流、维护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国家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下,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使新疆林业信息化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煜 单位:新疆林业规划院
参考文献:
[1]李春勇.新疆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思考[J].新疆林业,2012,(4):14-15,33.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企业员工培训 管理信息系统
一、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一方面企业的员工面临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从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的层面来看,伴随着企业计算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深入的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及销售等诸多的环节中。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在计算机操作方面技术的高低对企业的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计算机培训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深入还能有效的促进企业员工素质的不断的提高,从而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也可以用来对企业员工培训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协助企业提高员工培训方面的工作效率。
二、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1.企业计算机培训内容
计算机应用所包含内容较多,具体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应用等,有的企业还将计算机应用在自动控制等诸多方面。从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内容的来看,主要有计算机入门培训、计算机技术培训及计算机专业培训这三个方面。首先,从计算机入门培训的角度来看,所针对的主要是企业员工中没有接触过或者接触的较少的企业基层员工。通过针对这部分员工所进行的计算机入门培训能够让这些员工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其次,从计算机技术培训的角度来看,所针对的是通过计算机工具进行处理企业各种任务的管理层员工。举例来说,企业财务人员通过计算机对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进行处理,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企业数据与资料的整理归档,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完成计算与制图等。除此以外,从计算机专业培训的角度来看,所针对的是企业中专门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网络维护的专业人员。这些企业员工所需要掌握的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些企业员工是作为企业员工日常运作与生产管理的计算机管理维护人员存在的,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后台支撑。
2.企业培训体系
从企业培训的层面来看,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指的是企业作为组织设计的,其目的是给企业的员工提供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培训和开发的目的是让企业的员工能够有对与自身工作联系密切的知识、技能或者实践经验方面能够获得提升的渠道,从而有效的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从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看,企业在人才流失和人才素质提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企业也缺少对自身员工有效的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从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本身来看,该体系是一项系统化的动态过程,虽然企业从自身经营管理的目标出发,不断的研究一些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虽然在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结合在应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企业中存在着还没有建立员工培训档案,或者建立了员工培训档案的企业中仅仅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手工管理信息的应用,没有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如何有效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除了通过引进先进的高素质人才外,还需要加重对本身企业原有员工的培训。正是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的手工管理员工培训的方式已经限制了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有效性的提升。手工管理信息的方式的弊端是企业员工管理信息无法形成系统化、准确及动态的跟踪管理,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同时工作效率相对来说较低,已经无法适应目前企业竞争的需要。也就是说,企业在培训体系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亟待加强。
三、企业员工培训中计算机应用策略
1.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的主要思路
首先,在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中坚持基础性和实用性这两者的统一。对于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培训要关注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基本操作训练方面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从企业应用的实际出发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其次,在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培训中要坚持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统一。计算机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是呈动态变化的,因而在计算机培训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具体的培训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培训企业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真正的达到计算机应用培训的目的。同时在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培训中通过操作系统的应用,或者其他诸多方式要不断的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企业员工面前,从而不断的促进企业员工参与计算机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此以外,企业还应做好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的长期计划。这是由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也就是说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符合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战略的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计划。并通过实际不断的完善计划,从而促进企业培训工作工作目标的实现。
2.计算机在企业员工培训体系中的应用
从企业员工培训发展的层面来说,适应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在企业员工培训方面也应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系统化的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从自身员工培训体系的需求入手,通过对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系统需求的分析,提出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企业员工培训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对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从整体流程到程序结构、数据流程的设计,确定具体的系统的运行和使用环境,并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员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详细的设计,从而确定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及使用界面等。
总之,计算机应用与企业员工培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加强企业员工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培训,同时还要从自身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不断加强计算机的应用,从而有效地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武少华.浅谈虚拟计算机在计算机培训教学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
[2]李娜.沈阳先锋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篇7
目前针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翻译机能或者翻译效果,再或者计算机辅助翻译与人工翻译的比较研究。而对于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应用前瞻性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在概括计算机辅助翻译在高校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在高校教学与研究中翻译语料库的建立、计算机翻译实验室、如何服务于翻译教学与实践等方面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许多翻译工作者已改变传统的翻译模式,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也日趋普遍。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一些高校特别是外语院校已经开始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在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教育部在2006年审批并批准了在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非专业外语类著名高校里设立本科翻译专业的申请。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这些都是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的大事。以下分“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技术现状”、“国内高校中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应用现状”两个方面,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技术及应用现状进行概述。
1.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技术现状
目前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不仅用于文字处理系统,而且正朝着智能声控翻译通信技术的方向发展,并派生出了许多面向于翻译应用的实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如国产第一家辅助翻译软件公司“东方雅信”研发的“雅信cat专业翻译软件”、“雅信网络翻译系统软件(cat网络版)”、“trados”、台湾地区的“功学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脑自动翻译系统”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出勃勃生机。
2.国内高校中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应用现状
作为翻译学科建设的一个方面,计算机辅助翻译正成为重要一环。国内一些高校为提升外语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的需求相继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或在翻译教学课程中加入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内容,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教育教学正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如北京大学已经开设了语言工程系,其中就有颁发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学位的专业;北航外语系也已为专业研究生开设了计算机与翻译的课程;另外,北京工商大学、江南大学等院校已相继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在高校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1.设置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拓宽传统翻译教学新途径
现代学生除了掌握语言的互译能力,还应学习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实践中的灵活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正是为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翻译辅助技能、提高翻译水平而搭建的实践环境。为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外高翻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外语系、江南大学等高校为配合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需要建立了“机器辅助翻译(cat)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势必成为学校实验室整体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所进行的翻译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展开诸多延伸应用。以下就此予以论述。
2.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的延伸应用
设置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不仅能够从总体上改进和拓宽传统的翻译教学途径,而且其延伸应用也非常广泛。其延伸应用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基础上,以建立“教学研究平台”、“翻译服务平台”、“教学实践平台”、“技术培训平台”为目标,可以在翻译语料库的建立、如何服务于同声传译及翻译教学实践、如何服务于音像资料库等方面展开广泛的延伸实践与应用。
(1)教学研究平台。在以上叙述中,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所进行的活动应该以计算机翻译实践为中心。可以预见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进行的计算机翻译实践应该是以各类文献、资料的翻译为重点。通过所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一方面要提高掌握和利用好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水平,另一方面在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同时,要将其同翻译、对译语料库的建立挂钩。这样就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通过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立的翻译语料库,在教学上不仅能够普及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能在翻译教学中得以应用,在改进翻译教学手段与形式、增加翻译教学内容、改善翻译教学质量上将发挥重要作用;在科研方面,翻译或对译语料库将成为重要的参考源。例如,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所开发的“中日对译语料库”自问世以来,在中日互译对比研究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在领域和范围更广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而建立的多语种翻译语料库的协助下,中外文对照研究将得到很大促进。这样,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服务于教学与科研的平台。
(2)教学实验平台。图1中所示,可以将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应用于翻译或者同声传译教学实践中。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所翻译的资料可以作为翻译或同声传译课堂教学的资料使用。比如可以将翻译时事新闻资料形成长效机制,为翻译和同声传译教学实践提供新鲜材料,也可为出版实践性、时效性强的翻译或口译教材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将部分翻译和同声传译教学任务放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建立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语料库。这样,在不断积累与改进的基础上,将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翻译语料库。
(3)翻译服务平台。如前所述,翻译语料库可以应用到教学研究平台,翻译与同传实践可以应用到教学实验平台。那么,除此之外,通过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还可以建立学校分专业分语种语料库和语汇统一数据库,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文献和论文翻译提供服务平台环境,提高学校各学科学术论文外文翻译水平、各学科外文文献利用水平,促进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和学科研究中对外文文献利用,使其成为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应用的语言翻译服务平台。
(4)技术培训平台。在教学实验平台中,就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进行翻译和同传教学实践进行了论述。在进行这些翻译实践中,应该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的翻译技巧与知识不断进行总结改进。掌握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知识的专业翻译人才也会应运而生。而先期培养的人才对今后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的培养又能起到推动作用。最终,实验室将为从事外语和翻译教学方面工作的人员提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培训。
除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培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将其应用于音像资料库建立中。比如在组建配音团队的建设中,计算机辅助翻译可以在字幕资料的翻译中得以应用。这将大大提高音像资料库的发展效率。
三、结束语
在现今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举足轻重。而作为翻译教学的一环,计算机辅助翻译虽然方兴未艾,却在高校的翻译教学与研究中越发彰显出蓬勃的发展潜力,也愈发受到重视。目前普遍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对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翻译机能或者翻译效果,再或者计算机辅助翻译与人工翻译的比较研究。而对于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应用前瞻研究并不多见。
篇8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最为基本的一环,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对开展儿童早期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幼教事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我国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提出了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营造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完善管理制度、为信息技术培训提供保障。
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影响着全球的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素养的提升,已越来越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素养——新时期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内涵
概括地说,信息素养足指掌握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那么,作为信息时代的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能意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能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易于幼儿接受与理解、能促进各种活动与教学,能把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当中去,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幼儿生活、环境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掌握信息、信息来源、传输、获取等基本知识;能利用网络媒介、各种多媒体以及多种软件开发、制作幼儿教学课件和幼儿活动环境平台;教师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应把那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过滤后,再传递给儿童,以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幼儿教师应能靠自身的信息素养改进幼教工作
由于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又以图形、图像思维方式为主,并且幼Jkitt,期是其创造性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因此,在幼儿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提供大量的教学素材,开发适宜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1)优化教学,教育形式更灵活。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幼儿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幼儿学习成长过程中最有力的帮助者。例如,教师具有信息素养可以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从幼儿生活活动中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作为预设教学主题的依据;进而再围绕主题收集相关图片、小玩具,利用网络查阅有关文字资料,在各个方面给予指导;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投影仪播放动画,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利用计算机绘图工具帮助幼儿学习绘画;通过各种简单计算机游戏软件帮助儿童学习数字,等等。幼儿在利用计算机活动中体会和发现问题,并与同伴、教师交流。这样,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游戏,为幼儿们带来了学习上的无尽快乐,使他们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创造想象力都能够得到锻炼与发展。同时,具备信息素养的幼儿教师可以以网络的形式幼儿家长、同行进行交流、沟通,探讨教育心得,使教育形式丰富、灵活,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培养幼儿信息素养,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就像许多玩具和工具一样,计算机及一些简单游戏软件能够从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出发,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充满趣味性的机会,并能够及时抓住有益的教育契机来支持孩子们的学习、思考。幼儿教师只有具有信息素养,才能像在其他活动课堂上一样教孩子们使用计算机、儿童电脑游戏软件,让儿童有更多机会练习解决问题,做决策。
还可以以竞赛活动为平台,培养幼儿的信息交往能力。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大班儿童在周末观看《东芝动物乐园》,让幼儿熟悉节目的组织内容及问答形式,在El常生活中的过渡环节丰富幼儿对动物的认识。教师再通过了解幼儿掌握的错误的动物概念,根据活动内容编辑软件素材。在竞赛过程中,通过让儿童观看PowerPoint展示的事先做好的动物图片,回答各种动物的名称、生活习性),并对其模仿,从而培养儿童言语表达、观察、肢体动作的行为能力,同时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所有这些对于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教师都是难以做到的。
(三)促进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的终身教育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这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无时不需要获取新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提倡幼儿教师找好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架”,引发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热情。而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也需要寻找幼儿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其专业成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基于网络资源促使教师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2)网络环境为教师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个性化发展平台;
(3)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的教学实例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发现自身不足;
(4)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有利于教师个性化的发挥。
二、我国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信息意识情感较强
处在信息社会的幼儿教师,具有较好的信息意识,可以正确迅速地认识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教学信息新颖,教学视野宽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大多数幼儿教师认同信息技术在生活和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信息知识和技能有所积累,但交流意识不足
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搜集、处理、生成、交流信息,是信息时代教师应有的技能。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幼儿教师来说,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幼儿教师已能够使用基本的计算机投影等多媒体设备,能熟练使用word,PowerPoint,windows画图工具等基本应用软件进行备课及授课教学,能够利用网络中包括教育网站等多种渠道查阅、搜集、获取所需图片、声音、动画等教学信息资源。但信息技术不应仅成为幼儿教师演示的教学工具,而更应成为用来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幼儿思考、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工具。网络的本质是分享与交流,而许多一线教师只会从网上搜索信息,并没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公布在网上,与大家分享,在相互的交流中促进自己的成长。
(三)信息环境制约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信息技术步入幼儿园的情况较差,各幼儿园用于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硬、软件投资很少,还只停留在仅拥有十几台计算机进行教学、教务工作管理,以及少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信息资源。这些都在客观上制约着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建议
(一)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营造信息技术应用氛围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首先,建议对电脑进行升级和更新,以便跟上现代软件的发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网络在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开通网络连接,使幼儿教师能够充分享用国内外的各种信息资源。其次,大力搞好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幼儿园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导方向。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包括软件资源库和教学资源库两部分。软件资源库包括教师在教学中,或是课件制作开发中所用到的各种软件以及软件的电子教程与范例,如Ofifce,Photoshop,Flash,Authorware,等等。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中用到的多种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和动画素材等。
同时,要营造幼儿园积极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氛围,调动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自觉性。
(二)完善管理制度,为信息技术培训提供保障
信息技术培训和自学形式作为提高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园应为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建立完善的园本培训机制,以及有效的管理机制,更合理、有计划地实施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专题讲座,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参加专项培训活动,如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等。这些都有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增强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迫切感。
(三)基于博客(Blog)进行行动研究学习,创造信息需求氛围
篇9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能力培养
1 现状分析
当前信息化建设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也制定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了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和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对企业来说,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改造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用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建设不仅存在技术问题,更需要管理的协调配合,管理的科学化对信息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管理科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在当前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中应最能发挥本专业人才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在应聘工作岗位时却常常遇到尴尬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才市场上很少有专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量身定制的就业岗位。当前我国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期,需要大量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但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岗位需求没有进行专业细分,它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引进、实施、维护和信息管理等工作需求统归为做软件。因此,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入门要求就是能够编程,包括企业内部覆盖销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软件,也包括企业各层次网站系统开发。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则以网站系统开发和工作流管理为主。
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来说,软件开发技能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而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则是其未来成为企业CIO的奠基石。笔者将探讨如何进行信管专业计算机课程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2 信管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总体规划
2.1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结构的前提条件,如何理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的关键问题。根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应的计算机教育理论体系应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信息管理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开发核心课程模块和信息系统应用模块4个层次。
(1)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2)信息管理课程模块,包括信息加工、管理、使用方面的课程,如信息化概论、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或根据院校特点开设有领域特色的信息化概论课程,如医院信息学等。
(3)计算机软件开发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学习各种常用的系统开发技术,包括C#应用编程、Java网络编程技术、Web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
(4)信息系统应用模块,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2.2 专业方向的设置
本专业的社会岗位需求多层次。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实施中,既需要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也需要信息化工程管理人才,信息化系统实施后还需要网络管理和维护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设置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系统开发力’向、网络管理方向、信息管理方向。3个方向的知识结构有所不同:系统开发方向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掌握各种系统开发技术;网络管理方向培养工程型人才,主要掌握网络工程管理和信息安全维护;信息管理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学习如何用信息系统支撑先进的管理思想。3个方向都必须将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将管理思想和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机地协调配合起来。
与前两类人才相比,复合型人才更具有竞争力。他们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是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发展方向,无论哪种类型人才,掌握一种系统开发技术都是进入企业就业的敲门砖。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设计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每一层开设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如图1所示。
3 建立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
3.1 创新基础课程教学,注重程序设计逻辑思维训练
基础课程是一个专业的基石,基础是否学好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定位。因此要强化基础教学,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引入先进可行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所谓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从事软件开发职业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软件开发工作的兴趣等。
在基础课程中,程序设计课程是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成败,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软件工具应用者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设计思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陷入一个误区:过于注重语句、语法等程序设计语言所涉及基本概念的讲解,忽视在构建程序过程中应用于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忽视对整体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就是造成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直接原因。因此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把握两个方面的平衡:
(1)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要清晰。教学不仅要注重单项知识的讲解练习,更要加大对应用整体知识的能力训练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
(2)专业技能教学要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吸纳软件企业的工作模式应用于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应把持知识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实践的双环节中,也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构建自主工作行为。
3.2 以项目驱动教学法来设计应用类专业课程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无缝衔接的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中,网络编程技术、web数据库应用等课程比较适合项目教学法,这些课程直接面向应用,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偏重于实践,学生比较感兴趣。
首先选择合适的项目。教师所选的项目要贴近实际,可以从科研课题、技术开发项目或社会实际需要中选择,项目规模适中,太大或太复杂都不利于教学。所选项目最好是教师熟悉或亲自开发过的,这样对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有利于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开展。
其次制订教学计划。教师要制订教学计划,案例项目中要包含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供学生在项目开发中查阅,拓展其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然后实施项目教学法。在开展一门全新课程时,学生一定是感到抽象和困难的。教师先将项目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功能应该类似,选取其中一个模块逐步进行分析、演示其开发过程;学生进行项目模仿开发。模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学生从中既可以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又可在项目的成功中增强自信,激发创作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并拓展知识面。在一个完整的模块演示教学完以后,大部分的课程知识点也已经完成教学,学生将参照模仿或自我创新来完成其他模块的编写,然后把各个模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快速完整地学习到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还可以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案例项目上。
最后进行项目总结和评价。项目完成后,组织教师对学生项目进行评价,给出指导和建议,并进行项目总结和知识的归纳,鼓励学生对项目进行完善和扩展,扩充知识点,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将一个应用课程的教学建立在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上,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特点,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潜力,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一次有实际意义的工程实践。学生不但获得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还锻炼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也通过项目的成功开发增加了软件开发的兴趣,利于日后选择从事软件开发或相关行业的工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3.3 建立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在这里指毕业生在最后一年或两年所进行的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这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决定毕业生能否获得真正的实践经验,胜任工作岗位,赢得就业。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大多数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种种缺陷,以致就业比较困难。那么症结就在于将毕业生推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没有做好。为了改变现状,建立一个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与企业无缝衔接是指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如订单式培养或岗位性培养,用真实的项目或工作环境打造、锻炼人才,使其既有理论又有管理实践经验,同时具有本专业的职业关键能力和发展潜力。
建立与企业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平台的途径有:
1)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学生,缩短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
日前社会上有许多培训机构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技术培训,价格不菲,但还是很受欢迎。因为培训机构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带给他们实际的实践经验,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甚至可以推荐就业。尽管学校在教学和体制上做了许多改革和努力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尽量找到工作,但社会的需求是多变的,技术的进步是变化的,学校的脚步总是落后的,当然也包含个人对自我要求,因此技术培训机构才会盛行。与社会培训相比,有些软件培训机构则和学校进行合作办学,帮助培养学生。由于培训机构的项目实践环境比较真实,甚至是培训机构所接项目的一部分,而且师资是来自一线的开发人员,所营造的实践教学环境自然比学校教师所营造的要好,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工作环境。与培训机构联合办学是“双赢”的,首先,培训机构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生源,可以降低同行业的培训费用,这对学生是有益的。其次,学校通过培训机构合作,首先促使本校教师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教学水平,第二,使本校学生更好地就业或发展,树立荣誉,发展更多生源,促进本专业的发展,第三,可以监督培训机构使其保持高质量的教学培训水平,否则不继续合作。此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应该是灵活的,学生可以依据所选的专业方向自由地选择参加或不参加。
校企合作办学是一个趋势,例如青岛大学汁算机学院就与印度IT公司合作,订单式培养软件开发人才,学费每年高达9000元,招生人数多达350人。所以作为学校一方可能要更多地考虑自身在职业教育上的缺陷,为本校学生提供多方位的选择,特别在教育费用上,社会机构培训比校企合作办学的培训费用肯定更昂贵。
2)培养“双师型”教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发展接轨。
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要有接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还要有教学经验丰富和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与培训机构合作固然好,但专业的发展不能依靠外力,还要提高自身的软硬件实力。长久来看,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是必需的,这是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篇10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笔者也是处于这样的瓶颈状态,并一直在急于寻找突破口。2009年秋季,作为唯一一支农村中学的团队成员,笔者参加了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简称NOC),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齐聚一堂,学习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理念和手段,这大大地开拓了眼界,引发了对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的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的深入思考。结合这几年来的探索与发现,笔者仅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以及如何将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1 “高原现象”分析
1.1 培训层次乱
笔者参加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中,几乎所有的培训形式都不分学科、年龄等层次结构。各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出动,使培训降低了与各学科的整合,忽视了老教师的接受水平,导致青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满足各层次、岗位、学科教师的需求。
1)学科层次。学校不同岗位的教师对计算机培训内容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学校计算机学科的教师、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应用计算机的方式有区别。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的计算机学科教师有一部分是其他学科转行的,对这部分人员要加大技术培训(如校园网络、课堂广播),使他们能够胜任所承担的工作;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需要加大对计算机教学工具(如PPT、白板)的培训;学校管理人员由于业务需要,要加大对各办公软件(如EXCEL)的培训。在培训时,部分培训学校没有认清实际,搞一刀切,不将参训教师分清学科层次就盲目培训,使很多参训教师不能学以致用,甚至学到的知识不能用。
1.2 年龄层次
目前阶段,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普遍不均等,老教师、中年教师还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各年龄段教师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学习进度有差异,各自对计算机培训的需求也不一样。老教师需求计算机公共基础与应用基础培训,特别是要加强操作熟练性、巩固培训;中年教师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与技术基础培训,特别是一些计算机常见问题的处理;而对于各农村中小学校的青年教师与每年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整体计算机水平远远高于学校原有教职工的平均水平,他们更多需求的是对计算机新技术、新事物的不断开发与创新。
不同年龄阶段共同培训的形式,没有根据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与可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很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各自的需要。
2 培训实效低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次计算机培训,但是在某些农村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里,仍然会出现一位学科教师上课、多位教师齐上阵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便是针对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实效低,其中,培训内容重复、缺乏计划性,重理论、轻应用便是直接原因。
2.1 重复,缺乏计划性
长期以来,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培训,缺少必要的直接领导部门,不能指导各地的培训工作,使培训活动处于无组织无领导状态。培训全凭个人意愿,学校安排,上级要求。培训活动缺少师资培训计划,无步骤、无重点、无培训教材。每次培训活动涉及的广度都很广,许多内容重复培训。由于无计划,培训不能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形成系统的计算机培训。每次培训,时间短,任务急,没有长期规划,形成稳定的学习过程,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于是再次开展培训,形成重复循环。重复培训,浪费时间,无形中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负担,部分教师对计算机产生畏难、厌烦情绪。
2.2 重理论,轻应用
计算机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而非制造者和开发者。他们最需强化的是计算机操作能力,而非理论知识的大量积累。那么,针对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就要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知识教学为辅。然而,许多培训活动重点偏离,不注重讲述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方法与技巧,没有留给教师充分的上机时间,而是花大力气搞专题讲座,搞知识细化。结果培训结束后,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只能自己钻研笔记,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一部分教师似是而非、不会用,一部分教师理解、用不好,不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解决“高原现象”的对策
解决“高原现象”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必须分析农村教师当前的培训现状以及教师对待培训的心态,深刻认识“计划”面临的艰巨性,从而找到舒缓之法,让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渡过“高原”。
3.1 以受训教师为中心,关注受训教师需求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授教养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授教养方法,优化教授教养效果。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要害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剖析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这是制订培训方案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手段上的基本要求。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3.2 针对差异,分层培训
根据中小学校的区域差异、教师的年龄现象以及资源配置情况等进行灵活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教授教养安排。通过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然后把问题汇总,再对那些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授教养。培训工作可从骨干教师和勇于探索的教师中优先展开,尤其是那些已具备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有条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领军人物,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励自己,并引领更多的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前进。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说课、评课等评比活动,或教学课件、论文成果的展示,并抓住这一契机,让那些有张力的学科教师从中凸现出来,从而影响整个培训系统的发展态势。又如校内某些学科组师资力量相对较强,教学和科研较为突出,应着力将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实践,实现学科教育技术应用的优先突破。
3.3 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