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教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教育课程

篇1

关键词:社区儿童;厨房教育课程;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66-02

一、国内外的现状

儿童烹饪教育课程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和启发小朋友对美食与烹饪艺术的乐趣,极受家长和小朋友欢迎,已在日本、法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兴起“厨房育儿”热潮,还逐渐衍生了一种专门的儿童教育模式“厨房教育”[1]。日本福井县小平市有一家“亲子料理教室”,在大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孩子们可以学会淘米煮饭、洗菜切菜煮菜,掌握把胡萝卜切成丝、打鸡蛋等烹调技巧[1]。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有一所“厨艺暑期学校”专为儿童传授各种烹饪知识和技艺,在每年暑假期间,100多名4岁至15岁的孩子参加该学校举办的烹饪培训,上课时间有半天和全天课程两种。通过简单的培训和学习,孩子们学会最基本的技巧,如给萝卜削皮、清洗,制备两种不同种类的沙拉等。有些孩子还可以参与到厨房其他厨艺中去,如做蓝带鸡排、法式洋葱汤等菜式,学会烤面包[2]。法国里昂一家儿童厨艺学校则帮助孩子制作传统美食。孩子们在一个月里通过烹饪制作学习,这些主要为5到13岁的儿童都能制作传统的菜肴或点心,孩子们总是对自己动手做的成果总是特别有滋味[3]。国内一些大城市酒店或商业机构也开设了类似的儿童厨艺班。如在北京,花田创意烘焙课通过培训孩子亲手制作精美的烘焙食品,培养孩子的协调性和动手能力,发挥孩子在儿童当中普及烹饪,帮助儿童提高营养健康饮食意识。课程由该酒店行政总厨亲自参与指导,着重互动实际动手教学,主要制作蛋糕、一些甜品与茶点。儿童们还可把他们自制的美食带回家[4]。

二、儿童厨房教育课程开发的意义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除了学习以外,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想把孩子培养成多才多艺的人才,每年少年宫各种兴趣班报名时都是家长挤破脑袋为孩子争得一个名额。但很多家庭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时往往好高骛远,让孩子去学一些也许一辈子也用不上的技巧,比如学钢琴、舞蹈、书法、美术等,而忽略了受用无穷的生活技能,如烧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因此,开设社区儿童厨艺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广大家长给儿童们提供一个课外兴趣班学习的机会,教会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烹饪常识,学会做简单的菜肴和食物,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总结归纳起来,儿童厨房教育课程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锻炼小孩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中国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为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家长、学校虽然意识到要锻炼小孩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于是安排了小孩去军训、学农等活动,但厨房在许多家长和学校眼里却是孩子们的安全危险禁地,为了防止厨房里的水电、火的危险和避免脏乱,刻意让儿童越来越远离了厨房家务事,孩子们变得五体不勤、四肢发达,越来越对最基本的烹饪常识都一窍不通。其实,学会做日常的菜肴食物,长久坚持将会大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既培养动手能力,又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5]。

2.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学习厨艺课程,孩子们不仅可以增强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自己的一份兴趣。父母也可以一起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同孩子们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们在儿童厨艺课程里循序渐进地完成自己的烹饪作品,之后同他们的父母一起分享。通过烹饪课,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能让孩子们变得更加独立,同时,也希望他能体会父母的辛苦,更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孩子下厨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孩子的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素质、修养及内涵,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学会生活和感恩[6]。

3.培养正确的健康饮食和营养饮食观念,了解悠久的饮食文化和美味佳肴。小朋友学烹饪不仅是掌握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厨艺体验,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正确的饮食观念,了解悠久的饮食文化和美味佳肴,改掉孩子们挑食的坏毛病。另外,成人们已经投入很多精力来解决儿童肥胖症和垃圾食品等问题,但在教孩子们如何远离薯条,转而享用家庭自制的健康食物方面做得还不够。孩子成长过程中,尝试在玩乐中自己动手制作食物,学习做菜现在正成为一件充满乐趣、知识和灵感的游戏。儿童厨房教育课程旨在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在儿童当中普及烹饪,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提高健康饮食和营养意识,为所有儿童提供学习烹饪技术的均等机会[5]。

4.掌握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开发智力。研究表明,孩子从小接触刀和火,手脚更灵活,下厨做菜还能提高动手和协调能力、开发智力。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掌握一些生活生存和劳动技能很重要,烹饪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大有意义。不分女性或男性,做家务事、生活自理是每个人最低限度的生活能力,也是增进家庭生活的情趣,建立儿童间人际关系的基础。教育专家认为,家务事能处理得好的人,人际关系也不会太差。孩子的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渴望扩大独立活动的范围,不断尝试完成新的事情。这个时候也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和培养劳动习惯的关键期,让孩子走进厨房,给他们动手的机会,可以让他们更加感到自己是被信赖、被依靠的,同时可以给孩子一个关心家人照顾家人的机会,对于培养孩子的爱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动手能力非常有帮助[5]。

据国内一些大城市大酒店开设的儿童厨艺创意坊来看,类似的儿童厨艺活动还是很受家长和儿童的热烈欢迎和喜欢。但作为一门系统的社区教育课程来看,如何完善社区儿童厨房教育课程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挖掘,社区儿童厨房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应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童蔚.孩子早接触烹饪好处多[N].都市快报,2010-08-26(D13).

[2]黄晓南,马晓澄.加拿大孩子暑期快乐学厨艺[DB/OL].新华网,2012-07-29.

[3]程冲.里昂儿童厨艺学校:了解传统美食,挑战快餐时代[DB/OL].央视新闻网,2007-12-13.

[4]上海松江假日酒店MY FUN儿童烹饪班开课[DB/OL].上海热线网乐活频道,2011-11-29.

[5]代照.趣乐厨房,与孩子一同成长[J].现代装饰(家居),2011,(9):76-79.

篇2

一、高校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颇,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纵观高校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趋向,基本沿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单一学科理论基本目标的掌握,学习方法上以理解记忆为主,在考核标准上侧重于笔试成绩,呈现出较强的失衡性趋向,这种失衡性直接表现为教学目标定位的偏颇。学前教育《儿童文学》忽视了现实服务对象的鲜活性,理论教学与教育实践实际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学生在走上教师岗位后才发现理论所学与现实教学存在差距,引发其教学中的不适应性与慌乱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错误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高校学生难以在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二)课程内容方面针对不强,重理论教学实践不足

如果单独选取课程内容对《儿童文学》教学进行评析,其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十分明显,教学实践的丰富内涵未被完全挖掘出来,《儿童文学》教学受封闭课堂的限制,教学面单一而狭窄,课堂生动丰富性欠缺严重,与实际教学相差较大,理论培养出来的高校学生一旦脱离书本课堂试卷等传统教学环境,往往在教学实践中陷入尴尬,这种对实践的忽视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

(三)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满堂灌教学亟待改革

通过对《儿童文学》课程现有教学方法的分析,不难看出满堂灌的痕迹明显。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高校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缺乏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也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失去实效性,高校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高校学生缺乏对课堂对学科对难点的分析与讨论,不利于自身感悟分析能力的提升。此外满堂灌教学方式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了社会实践的教学指导意义,限制了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思考。在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束缚与制约下,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与实际沟通能力缺乏培养引导,课堂教学死气沉沉。

(四)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片面,日常考核分析关注不够

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时对往往忽视了课程的评价与考核,并且在进行考核评价时过分关注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日常表现。考核方式的片面性使得高校学生在开展《儿童文学》学习时单纯记忆理论知识点,对日常行为规范关注不够,不利于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升。这种评价上的片面性使得部分优秀学生难以真正发掘出来,以分数定结论挫伤了部分高校学生《儿童文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做好课程教学的定位

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必须以明确的课程目标为教学导向。基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展现状,综合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学前教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应是学生对课程本身的认可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儿童及儿童文学的热爱,从而树立服务儿童服务教育的价值导向。《儿童文学》作为学前教育必修课程,力求实现学生对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把握,并做好与儿童的交流沟通,从而为专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做好职业潜能的发掘。

(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做好专题模块解读

课程内容的明确要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从高校学生知识与能力构成的角度确定课程内容。其二做好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原则的遵守。其一涵盖三个层面,分别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模块、儿童文学阅读写作模块、儿童文学艺术组织与表演模块。这三方面关注儿童文学的特征、范围及一般原理,力求实现高校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及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其二要求以儿童文学功能与作用分析确定儿童文学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注重增强作品的趣味性。突出《儿童文学》的儿童情趣性,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发掘素材新意,注意故事的曲折生动性,借助浅显直白的语言进行阐述分析,语言表达上要契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与接受能力。其次要体现作品的知识性。儿童文学题材广泛,古代传说,现代英雄事迹、自然风貌、人文山水都等教学素材都应该服务于儿童文学教学。最后要凸显作品的审美性。通过文学中美的形象塑造,美的情感传递、美的语言表达、美的情景模拟等让小学生在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的熏陶下得到美的教育,受到美的启发。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调动学习兴趣与热情

教学方式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直接实施者,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应将理论阐述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灵活选择多样的教学方式做好高校学生教学技能及教学素养的提升。其一可以尝试朗诵会的形式开展教学。《儿童文学》内容的丰富性尤其是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等文体教学可以借鉴朗诵会的形式,在朗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为将来开展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其二可以组织故事会。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儿童寓言、童话等内容教学,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增进高校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其三可以开展儿童戏剧演练。在教学过程中鼓励高校学生运用理论所学进行文学剧本的编写,通过编写剧本并自主排练演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的同时做好学生未来职业能力与经验的积累储备。通过选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阐释更到位,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到位。(四)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构建课程的完整体系完整的课程教学除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新颖、教学主题鲜明、教学内容具体外还要有完整客观的课程考核与评价,这也是我国学前教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一大方面。《儿童文学》课程考核与评价应着眼于课程本身的培养目标,基于学生未来职业素养提升的角度做好统筹与把握。一方面在评价内容层面要做好对儿童文学课程一般理论知识与儿童文学鉴赏阅读的结合,在实现两者结合基础上带动高校学生文学的创作与剧本的表演。其中如何做好儿童文学艺术组织形式的构建是评价内容方面的核心。另一方面在评价方式上应做好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与终极考试的综合性分析,通过定期考核与日常考察的融合,带动书面与实践的互动,从而给出高校学生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教学反馈作用,从而实现高校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提升的推进。

三、结束语

篇3

以《狐狸和乌鸦》这篇文本的教学过程为例,这是非常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们对于这个故事也非常喜爱。在理解课文时,教师可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学习1至2自然段时,教师可边让学生观察插图,边听第1自然段的录音,提出问题:

①通过所听与所看,你们知道了什么?(狐狸住在树下的洞里,乌鸦住在树上的窝里,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互相较为了解。)然后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认识“洞”和“窝”。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

②想想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然后指名学生读2、3自然段,边听边想: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当乌鸦找到一片肉,它的心情怎样?怎样看出来的呢?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很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同时,这个过程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大家通过插图的引导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文意,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也会慢慢得到拓展与延伸,对于故事的发展与演进会有更好的体会,形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得到构建。

二、丰富课堂教学

儿童文学作品还能够很好地丰富课堂教学,能够让语文教学更富趣味性。一方面,儿童文学作品在文体上以童话故事居多,这些故事普遍都生动有趣,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鉴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些特征,在教学形式的安排与设计上也可以有许多拓展与创新。教师可以以故事为依托来丰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无论是让学生们来表演这个故事还是在文本的基础上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演进进行想象与发挥,这些都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并且让大家非常直观地体验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乐趣。如学习《狐狸和乌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拓展延伸:

1)请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个小故事。

2)表演迁移:

①自主推荐,找合作伙伴带头饰表演。依照课文内容自由想象,加入适当的表情与动作。

②评议。观看的学生可以对于台上学生的表演进行评议,引导学生说说好在哪里,不好之处如何改。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与创造的机会,可锻炼学生表演才能,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使其快乐学习。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学形式,这些生动多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并且让文本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与优化。

三、深化学生理解能力

篇4

关键词:学前儿童;儿童舞蹈创编;舞蹈作品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41-0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课程中以儿童舞蹈创编课程最为重要,儿童舞蹈创编作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儿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因本课程属学前教育专业较为年轻的课程之一,参考教材相对较少,教学模式趋于单一。因此,近年来教育界同仁都励志于探索出一条最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思路。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实践教学中总结的经验,结合儿童自身的心理特征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对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期望笔者的拙见能为未来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有据参考。

一、分析学前儿童形体特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特点

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以及心理学的分类,通常把人从出生到幼儿期(0-6岁)统称为儿童期,即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学前儿童舞蹈教育通常以幼儿园阶段的儿童为教育对象。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头大四肢短,腹部较突出”的形体特征,这形成了学前儿童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差的现象,因此在创编作品时要注意这一因素的影响,在动作上尽量要求舒展,短促有力,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让舞蹈作品更贴切地反应儿童的童心和童趣。本阶段儿童具有好奇心强、喜欢蹦跳、乐于模仿、好学好玩的心理特点。由此特点出发,学前儿童舞蹈创编应注重开发学前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挖掘艺术潜能,让儿童树立自如、快乐跳舞的新型理念,提高学前儿童舞蹈的兴趣。

二、学前儿童舞蹈语汇和素材的积累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基础

通过前面几学期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芭蕾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及古典元素训练,这对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和舞蹈素材;除此之外,儿童舞蹈还拥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创编课程学习之初,需要学生熟练学习和掌握。例如:儿童舞蹈常用十五种步伐、经典儿童表演组合、歌表演组合。这些都是经过归纳、整合,总结出的儿童舞蹈时常用的步伐和表演形式,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即可感知到儿童舞蹈作品所需的活力和意境;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体验儿童的心灵世界,尝试用儿童的视角来洞察生活、观察社会。这些都构成了学前儿童舞蹈创编语汇和素材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汇和素材,儿童舞蹈创编的内容才能更加充实。

三、循序渐进练习创编技法的教学思路

儿童舞蹈大致分为自娱性舞蹈(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和表演性舞蹈两类。儿童舞蹈的分类由简到繁,创编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扎扎实实的练习好每个类型的创编技法,从单一节奏律动入手,层层递进。表演性舞蹈是儿童舞蹈中较难的部分,它要求编创者具有很强的作品整体驾驭能力和舞台调度能力。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竟没有接受过舞蹈专业系统化的训练,在创作一部有情节有主题的表演性作品的时候并不能够真正驾驭。表演性舞蹈创作的过程主要分为:、确立主题、进行构思、设计形象、把握结构、创造环境等几大步骤。在这部分的创编练习中,笔者采用“分析-模仿-自主完成”的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循序渐进的第一步从分析经典儿童舞蹈作品开始,教师带领同学们观看、分析经典作品,掌握经典作品的结构脉络,深刻认识表演性舞蹈创作的几大步骤;二是根据个人语汇、素材掌握内容和方向的不同,仿照经典作品A创编出与其主题、结构、环境相类似,但形象语汇有所不同的舞蹈作品A′。三是在“分析-模仿”训练之后,要求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教师加以示范和指导,使学生能够逐步编创作品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独立创作的目的。

四、在实践中寻求创编能力的不断提高

实践是较快提高创编能力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创作技法在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成熟,最终使编创者可以灵活运用,但要达到这一效果需要师生在创作中勇于尝试,大胆实践。因此课堂中“布置作业-回课-点评-修改”的教学流程更有利于创作能力的提高,实践是对学生回课内容的检验,实践的过程更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创作现状,从而帮助教师找准学生创作误区,更好的帮助学生改造缺点,完善不足,更快更好的完成作品的创编。

综上,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学习应结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运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方式和方法,快速高效地掌握创编技法,开阔思想,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舞蹈创编人才,为儿童舞蹈事业的发展填充新鲜血液。

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55-02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也是衡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学前教育专业能否建立足以支撑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突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把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自己核心任务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必须建立符合自身课程任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的合格毕业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教学及其改革为导向,以构建学生的儿童科学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亲自参与为主体,以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系统。根据调查得来的现状可发现,在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状况:实践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一种内在的、系统的、科学的逻辑体系;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实现,值得深思。本文是针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呈现的种种问题,开展相应教学改革,以提高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以下将分而述之,以供同行商榷。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模块作为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认知、能力、情感构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目标。

认知实践教学目标涉及对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对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具有从事学前科学教育的教育观。

能力实践教学目标涉及具备和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技巧,包括观察和了解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能力;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出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科学领域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能创设以科学活动为主的区域活动;初步具备组织和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情感实践教学目标涉及注重对科学情感的培养,认识学前儿童科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喜欢本专业,树立专业意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能力为本,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为改变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一种内在的、系统的、科学的逻辑体系,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构建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式。

根据幼儿教师职业标准和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课程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主,重新设计与组合,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融入学习任务中。学习任务分为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和通用能力三个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围绕学习任务讲授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观看与之相配套的幼儿园视频课,让学生从教态、语言、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技能培养指设计教育活动方案并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待具备一定能力之后到幼儿园进行实践训练。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用“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三个递进式环节,把学习任务的难度逐步加深,理论和实践融合度进一步加强。通用能力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字排版、资料查找、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基本上在每一学习任务中都有所体现。具体内容安排见表1。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形式的设计及特点

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是教?W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现重要手段和途径。根据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观点,构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图1。具体而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所需的教学时间为4个学时,具体分配分别为理论知识1.5个学时,观看教学视频0.5个学时,模拟课堂教学为2个学时,幼儿园实践教学所需时间为3-4周。教学时间的安排为学生参与课堂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理论后实践,在实践中又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交替,螺旋式上升。

(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模拟课堂教学活动分四步走,即设计活动方案―模拟试讲―点评―教学反思四个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得以完成。为巩固教学效果,通过搭建的教学反思微信公众号,把学生修改后的活动设计方案和教学反思的心得体会推送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参与到教学活动,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

(三)个别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运用合作学习法推进模拟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小组形式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具体的工作。活动方案实施顺利又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梳理好每一个环节。以小组点评和自我点评完成教学活动的点评环节,这要求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得以实现的。整个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有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亲自参与探究的活动,经历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基于教学实践形式的设计,学习过程的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学习品质的养成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学习任务完成中实现的。为更好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习过程需量化考核应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才是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性评价,从而改变了过去一考定好坏的现象。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量化考核表设计如表2 。

过程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占总分的50%。其中,在教案设计和活动实施与组织环节上分别设计集体和个人分值,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不同任务给予不同的分值,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结果性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占总分的50%。

(五)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模拟幼儿园科学教学情境来满足学生在技能训练上的需要,通过校内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反思,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实施的每一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模拟教学毕竟与幼儿园实际教学是存在差距的,这就需到幼儿园进行真正的实践训练。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先校内实训后校外实训,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先熟悉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每一环节,后到幼儿园有备实践。

篇6

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资源;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本身有其特有的课程性质和内容,儿童文学不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语文教材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儿童文学化”。但是,如果我们能把儿童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无疑会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一、将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的依据

1.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儿童本位的立场,使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之间,有着各个层面的共同性。在目标、原则、理念、方法等方面,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之间存在着很多契合点。

2.儿童文学是关于语言的艺术

文学本质上是关于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口头和书面)。针对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即使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也应该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直接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提高运用本民族语言的能力。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更形象、更生动,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主动性。要将小学语文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利用儿童文学资源。

3.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

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种族平等。儿童文学比其他种类的文学更适宜表现这些主题。在社会道德价值观上,儿童文学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同的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等。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整合儿童文学课程资源的措施

1.整合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资源

儿童文学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等只能从属其中。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应是文学教育。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心理,包括儿童阅读文学的兴趣与爱好、动机与需要、能力与态度,将其作为儿童文学教学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妨把思路打开一些,根据不同的儿童文学文体设计教学重点。例如,儿童诗重点是感受节奏感、音韵美、意象以及诗人的情感,童话重点是体会幻想的乐趣、故事的奇妙、童话人物的性格。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看电视》一课,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写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亲情”的思想一般老师们都能抓住,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把握。但是,这篇课文如果只抓住“情”而不顾及“趣”,单纯从思想上“提拔”学生,则未免有些偏颇。本篇课文的“趣”首先表现在我们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上。爸爸、明明听不懂京剧,只好“打盹睡觉”,奶奶虽然看不懂足球,却“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课文中的“趣”还表现在音韵的和谐活泼上,因此,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必不可少的。课文中“趣”支撑起了“情”的流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可以再开放一些。

2.整合课外阅读中的儿童文学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由于编者意识、篇幅长短、学科要求等方面的限制,儿童文学作品还十分有限,更多优秀的儿童作品无法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例如,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普遍较短,很难发展学生中长篇作品(如儿童小说)的阅读能力;教材的阅读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更多技巧性的阅读(如浏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体现。在培养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问题上,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这些都需要在课外的儿童文学阅读中加以解决。这里以童话名著《巧克力工厂的秘密》(罗尔德・达尔著)为例,来说明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一般步骤。

(1)预备活动。预备活动一般是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书籍,并预先设计一些问题。如果有学生没有阅读完,可以让读完的学生介绍大意,激发其他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巧克力工厂的秘密》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不见得有答案):和查理一起进入巧克力工厂的小孩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巧克力工厂的温卡先生擅长发明,例如冬天吃的热淇淋、发光硬糖等,你能否再发明三种书上没有提到的糖果?奥柏伦柏人在每一个小孩出局时编了一首歌,你能否模仿着为最后留下来的查理编一首歌?为什么温卡先生认为小孩比大人更能管理好巧克力工厂?教学时可以把问题分别写在几张纸上,放在纸箱中,让学生分组轮流抽出问题,到组里讨论并解答。

(2)讨论活动。进行讨论时,不应局限于阅读理解的范围内,应该着重于学生的探究、合作与批判能力的养成上。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提问,并对故事或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然后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决定要讨论的主题。这时,教师会发现,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和老师关注的地方通常是不同的。例如,在指导阅读《巧克力工厂的秘密》时,教师会不自觉地将讨论的重点集中在“查理拾到50元,应不应该拿去买巧克力?”这一问题上,但学生有可能提出其他问题,如查理家为什么如此贫穷?温卡厂长挑选继承人的办法是否可靠?教师要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可将阅读空间延伸,讨论书中人物形象、情境的描法,或者想要学生发明各种糖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和其他学生交换看法,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样的讨论自然需要师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也需要教师不断调整阅读指导方法。

(3)延伸活动。讨论活动偏重于口语交际,延伸活动除了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借助手工、音乐等活动巩固阅读的乐趣,并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讨论完《巧克力工厂的秘密》的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创作(写出查理管理巧克力工厂后的故事)、手工活动(根据作品画出人物形象,做出奇妙巧克力的模型)、戏剧活动(选择童话中的一个人物,设计好台词演一演)、影片欣赏(放映《巧克力工厂的秘密》的卡通片,讨论和书本有什么不同)。在延伸活动中完成各种作品,如绘画和作文等,都是教师观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对活动的参与程度的良好媒介。自然,在评价方式上,教师也要更多关注过程,使课外阅读的评价变得更加多元。

三、整合儿童文学资源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儿童能从阅读中获得极大的乐趣。纵观近几年来儿童文学的发展变革以及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语文教育中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

小学生作为儿童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总能从容地把握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例如,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和《小飞人卡尔松》,在出版之初曾在瑞典教育界引起一片哗然,认为这是作家在“教唆”儿童干坏事。但是,这两部作品由于展现了儿童“狂野的想象力”,因而受到儿童热烈的喜爱。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观经历了“被遮蔽的儿童―被发现的儿童―被尊重的儿童”阶段。我们语文教师也可以从这样的变化中重新考虑自己的学生观,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在习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表达出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见解。

2.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教育功能

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而久远的,如同法国文学史家波尔・阿扎尔所说:“儿童们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觉学习到做人的准则和作为人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性教育功能,不能靠道德教化和思想提纯,因为儿童文学是富有感性化表现的文学,它与儿童感性化的心理特点是相适应的。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性教育功能,还需通过审美的途径来达成。因此,面对儿童文学类型的课文,我们老师要打开学生心灵,让其在感受和感悟中丰富情感,奠定美好人性的基础。

3.语文教育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阅读兴趣

儿童文学历史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现象:有些并非专门为学生写的作品却深受儿童喜爱,如《西游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而大量专门为学生写的冠以“儿童文学”之名的作品,却无法进入儿童的阅读视野。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儿童有他自己的阅读兴奋点和审美标准。当然,语文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迁就学生的阅读要求,但给予充分的尊重还是必要的。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 民俗文化 发展价值

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也是我国民族的根源和文化的精髓所在,推动着我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进。学前教育界对于民俗文化的教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由于当时不健全的教育结构,没有完善的民俗文化课程体系,这些都导致了民俗文化课程的教育没有取得其应有的效果,甚至对儿童真善美三方面的追求也逐渐发生误导,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于现阶段学前教育中民俗文化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 学前教育中民俗文化课程教育的含义

对于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中的民俗文化课程来说,就是为了将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悠久的民俗文化以简单的形式传递给儿童,为其以后更好的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民俗文化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其所在地域的民俗文化为主进行重点介绍,同时也要兼顾好其他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

针对于当下学前教育界的民俗文化课程来说,将传统的普适性知识和境遇性知识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其满足于当下儿童对于民俗文化知识的需要,并在教学方式中实行体验式的情景式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故事、视频、声音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接受民俗文化知识,并将知识进行深刻记忆,以至于在未来的生活中充分运用和传承,同时还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对于现阶段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内容来说,本文经过相关的总结分析,将其总体上分为以下几类:

(一) 社会组织民俗文化资源类

这类民俗文化课程主要是指以家庭、社会组织和宗教等集体形式存在于组织类型中的文化。它是以个人为主体,通过逐步的向外延伸,不断的发展到家庭、社会、宗教等其他组织之中去,主要包括传统的节日风俗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内容,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民俗文化类型。

(二) 物质民俗文化资源类

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辛苦劳作中积淀下来了丰富的物质民俗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传统的农业、渔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可以算是一种常见的民俗文化类型。

(三) 口头语言民俗文化类

自从人类进化开始,身体语言就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交流的方式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身体语言也作为一种经典的民俗文化类型存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当下许多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文明和发展。学前时期的儿童,由于其不健全的语言组织结构,有很多语言是用他们各自的身体来进行传达,因此,口头语言民俗文化的类型能够引起他们高度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

三、 民俗文化课程对于现阶段学前教育时期儿童的重要影响

学前教育时期的儿童,由于其年龄还比较小,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处于十分不健全的时期,同时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儿童进行民俗文化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他们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其对儿童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增强文化认同感

所谓的文化认同感就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产生的一种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的肯定心理和情感支持。这是一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对于本民族人们的强烈文化形式影响,是最主要的引起人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形式。在学前教育时期就对儿童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正是增强这种民族认同感的有效方式,值得广泛推广。

(二) 有助于培养文化包容的意识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说,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没有集体意识、不懂得包容他人。因此,对于其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就可以很好的提升他们对于他人的包容意识,同时也能很好的提升其对于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学习,充分了解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时期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授工作,有助于其深刻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应该大力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教师要不要教学:一个原本无需讨论的问题--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八[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09)

篇8

关键词:语言获得理论;高职院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启示;人才

培养未来幼儿教师成功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重要任务。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才能更好地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语言教育能力呢?对此,我们可以从当前语言获得理论当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因为幼儿教师只有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应当重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问题,并据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的能力。

人们对于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内在机制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种语言获得理论当中,即后天决定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这三种语言获得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前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机制,所以均有不同程度的合理之处,但同时各自又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当重视这三种语言获得理论的合理之处,探讨它们对高职院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重要启示。

一、语言获得理论中的后天决定论及其启示

(1)基本观点。语言获得理论中, 后天决定论的观点又可分为模仿说和强化说。一是模仿说,它又包括传统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说。传统模仿说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其基本观点是:儿童学习语言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怀特・赫斯特对传统模仿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说,其基本理论观点是: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选择性模仿学习语言的。学前儿童能模仿成人话语的结构,并在新的情境中用以表达新的内容,或组合成新的结构。二是强化说。强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其基本观点是: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2)后天决定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启示。后天决定论告诉我们,外部环境条件在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前儿童的语言是从环境中习得的。没有外部语言环境,儿童习得语言是不可能的。所以,后天决定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有如下三点启示。①要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不论学前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简单的翻版,还是有选择性的模仿,都说明成人语言的各种特征(如语音、语法,以及语言文明情况)都会影响到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而且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要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水平(尤其是普通话水平),养成文明用语习惯。②要培养学生进行语言示范的能力。首先,语言示范要标准、规范、到位,尤其要做到发音准确,响度适中,语汇丰富,语法恰当。其次,示范要有针对性:对于分量较多的内容,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分步示范与完整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儿童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进行重点示范与反复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前儿童语言中的错误,要开展积极的纠正性示范。③要培养学生积极评价儿童语言发展情况的能力。可以利用校内模拟语言教育活动和幼儿园现场教学时机,培养学生及时、恰当评价儿童语言发展情况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对“学前儿童”(包括模拟教育活动中同学装扮的儿童和幼儿园现场教学活动中的学前儿童)语言表现进行及时、恰当评价的意识。由于紧张或意识到同学都是装扮的儿童,所以有些学生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常常忘记对“学前儿童”的语言表现进行及时、恰当的反馈,如果这一行为慢慢变成一种习惯,日后必将影响到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避免学生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促使他们掌握和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可以用微笑、点头、表扬、鼓励、轻拍肩膀、轻摸一下头、竖大拇指和奖励等方法来强化学前儿童正确的语言行为。

二、语言获得理论中的先天决定论及其启示

(1)基本观点。语言学习观中,先天决定论(又称先天论)又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和自然成熟说。一是先天语言能力说。先天语言能力说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过程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③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后来,乔姆斯基对其理论进行补充:作为语言获得基础的这种先天机制,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否则就会失败。二是自然成熟说。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其主要观点是: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语言以大脑的认识功能为基础;语言的获得有个关键期,大约是从2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为止。

(2)先天决定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启示。先天决定论将语言能力看作是儿童先天固有的潜质,它有自然成熟的过程,更有发展的关键期,然而它也需要“及时地暴露于语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 所以,先天决定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有如下两点启示。①要培养学生尊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意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生、发展有其过程和特点。我们一般将儿童语言发展分成语言准备期(0岁~1岁)、语言形成期(1岁~3岁)和语言发展期(3岁以后)。幼儿教师必须尊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顺序和特点,绝不能在语言教育中进行“拔苗助长”。所以,我们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要把语言发展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完成语言发展的主体。②要培养学生把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的能力。幼儿期是掌握语音的关键时期,是语音意识的发生发展期,也是儿童语汇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牢牢记住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意义,更要树立起他们抓住关键期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三、语言获得理论中的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及其启示

(1)基本观点。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相互作用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这两种理论是相对比较全面的一门理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如下:①学前儿童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的交流者。②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语言与社会规范语言辩证统一的过程。③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学习有机统一。④学前儿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完整的语言。

(2)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启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的语言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地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的语言影响进行接受或反映,而是幼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的。所以,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有如下几点启示。①要培养学生尊重幼儿主体性的意识。在模拟教学活动或幼儿园现场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逐渐树立幼儿主体性的意识,让幼儿成为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应研究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期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要培养学生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学前儿童只有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才能发展完整的语言。所以,学生要学会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教育活动,吸引学前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前儿童创造更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例如,在活动中安排表演游戏、角色对话游戏、抢答、创编或续编故事等等;或者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语言领域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结合起来设计综合活动,在综合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另外,还应当培养学生将语言领域教育活动与学前儿童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整合起来进行语言教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刘如平,甄丽娜.学前教育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

[3]姜晓燕,郭咏梅.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篇9

关键词: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教学策略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回归儿童生活的课程是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的。对此,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同时,这三个方面也可视为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一、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

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教学要实现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求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都应该关注和围绕儿童的现实生活,适合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需要,这应该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起点。

(一)教学主题的生成源自儿童实际生活

强调课程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重视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以及通过这些问题和现象所亟需揭示和传达的生活知识、生活准则或生活原则等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主题。下面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位教师描述的“节约用水”教学主题生成的具体案例。

在本班教室的外面,有一个小水池,每次下课后,就会有许多学生去那里洗手或洗物品。经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存在许多浪费用水的现象,有的学生洗手要用很长时间,一边涂洗手液,而水却一直在哗哗地流着;有的学生经常忘了关水龙头或者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下滴……从学生这些习以为常的举动中,我感觉到学生没有很好的节水意识。后来我又请家长配合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在家中同样也存在浪费用水的情况。事实上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国的淡水资源更是严重匮乏,而且随着人类的生产和各种开发活动的增加、人口的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愈益紧缺。因此,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珍惜环境资源的教育要求,于是结合相关教材内容,我将“节约用水”这一主题带进了课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和我国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树立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并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用水的现象,制定力所能及的生活节水措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现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浪费用水现象,由此生成“节约用水”这一教学主题,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相关教材内容开展教学。这样,教学不是简单地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而是建立在对儿童实际生活的了解基础上,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生成主题,通过教学引导儿童向课程目标的方向发展。如此形成的教学主题是充满儿童真实生活源头活水的客观丰满的教学主题,对儿童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课程、教材是基于儿童生活的,课程、教材对具体教学主题的生成也是开放的、动态的、因地制宜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生成教学主题,力求达到课程、教材的教育要求与儿童的生活需求的一致。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力求切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三年级《竞争与合作》这一课教材旨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既有竞争、也要合作才能促进发展的道理。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比较突出竞争意识培养。有一位教师在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则首先对本班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从学生情况看,三年级的小学生有过一定的竞争和合作的经历,知道要达成一定的目标就有一定的竞争,参与竞争符合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等,不敢或不愿参与竞争。但是,由于当前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与人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个人意识较为突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普遍比较缺乏。对“只有学会合作才更有竞争力”的生活道理缺乏体验和感性积累。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开展合作教育。

为此,这位教师对教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作了调整:对于竞争,主要强调“知道生活中充满竞争,积极参与竞争能促进自己各方面发展”,正面说明“竞争要遵守规则”。同时,重点探讨如何合作,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这位教师通过对三年级小学生在“竞争与合作”这一主题上表现出来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存在问题和教育需求的分析,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满足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满足儿童的真实生活需要

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教学内容要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这为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和素材基础。当然,在每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教师要注意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可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待人宽容”这一主题时,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教师可以创设“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师生讨论解决。这样,拓展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学走进了学生的真实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讲过:如果要把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我要知道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没有这个一切教育都是无效的。学生的生活现实、生活经验是一切教学的起点。教学要做到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要求教师要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观察家和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发展状况,在课前注意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态度、经验、困惑和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身心特点、发展需要、生活经验和课程要求进行教学。

二、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

儿童的生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也是教学过程中始终需要凭借的“中介”和手段。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才能学习生活,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需要强调通过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强调儿童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

(一)通过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进入课堂学习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注意发挥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帮助儿童交流、分享、体验和提升生活经验。

例如,《客人来了》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知道接待客人时应有的礼貌,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友好地接待客人。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问学生:同学们家里来过哪些客人?客人来了,是怎么招待的?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概括出:客人来了要问好,请客人入座,给客人端上水果、泡茶,客人走了要送别等接待客人的基本礼节。

教师又组织开展待客情景模拟活动。

(1)师生合作进行生活情景模拟:老师到小朋友家来做客,怎么接待?然后由其他同学评议:这位小主人当得怎么样?

(2)教师提供一组生活情景模拟内容:小伙伴来了;爷爷奶奶来了;叔叔阿姨来了……我们怎么接待?组织学生分组选择,开展生活情景模拟活动。

(3)学生汇报表演,交流评议,学习招待各类客人。

像“家里来了客人”这类话题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见过父母是怎么招待客人的,或者自己也招待过客人。因此,教师就从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经验切入和展开,让学生紧密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讨论“客人来了应如何招待”这一问题。在学生明确了待客基本礼节的基础上,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招待各种客人”的模拟活动,在这种课堂“准真实生活”的模拟活动中进行学习,深化体验,扩展和提升经验,并进而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实践。

(二)通过真实的生活实践进行教学

“生活即教育。”一方面,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应该走进教室,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另一方面,教学要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生活天地,融入到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例如,《上超市》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进行,学会购物应有计划。知道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购物基本常识,能尝试着自主购物,学会文明购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超市购物”和“购物交流”两课时连续上的方式。

在上第一课时“超市购物”之前,发好《告家长书》,请家长协助孩子做好家庭购物需要小调查,并为孩子准备适当的购物经费。然后安排一节课,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到学校附近超市进行购物,教师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上第二课时“购物交流”时,回到教室里,师生进行超市购物活动交流。以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为平台,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情境模拟、自我评价等,引导学生自主概括超市购物常识,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文明购物、有计划地购物。

可以说这一课的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这样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来进行,课堂中讨论交流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学生其实是在进行和探讨着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活,因而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实际生活的过程,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因此建立了一种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教学因之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切实地体现了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

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努力调动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3)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这种“准真实生活”摹拟中学习。

(4)拓展教学时空,组织生活实践,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中进行学习。

总之,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三、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生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在于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课程回归儿童生活,要求教学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但教学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复制”和“照相式”再现,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儿童的生活带进教室、模拟生活、交流经验的层面。教学还应该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技能、行为习惯)为依归,指导和引领儿童的生活实践。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课程、教材、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还应该致力于使课程、教材、教学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对儿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发展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更好地生活。这是课程、教材、教学的最终归宿,也是“回归儿童生活”的本质含义。

下面一则案例比较好地体现了上文倡导的教学必须回到儿童生活、实践并提升儿童生活这一理念:

在《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中,在学生充分谈论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你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假如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在此时的表达,那么这节课的收获可能就只是使学生知道“要关心家人”“为关心家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不过,教学并没有到此为止。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与学生商定:我们开展一次“让我为您分忧活动”。要求每位学生为父母或者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无巨细,贵在坚持。为了真正落实这一活动,教师还设计发放活动记录表,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测评价。课后,学生各自行动起来。

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向教师反映,自己的孩子最近长大了许多。有位家长说:“最近,孩子老是问我累不累,还主动给我捶背……”另一位家长说:“前些天,孩子让我教她做饭。现在,她放学回家会用电饭煲煮饭,并且自觉地写作业等我们下班。”……

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了真切的体会和认识,不仅产生了共鸣,而且加强了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体会到妈妈平时做家务真的很辛苦!”“我帮爸爸做事,爸爸很高兴,我也很开心!”“原来我也可以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我真高兴!我要继续为父母做点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后组织开展了“让我为您分忧”的活动,这一活动使学生把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认识转变为真正的行动,不再只停留在“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状态。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指导了他们的生活,提升和发展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情感内化、进行行为指导,并有效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和实践课堂学习所得,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发展生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篇10

关键词:儿童文学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儿童文学课程是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将从事小学教师、培训学校教师等工作。小学语文教材共选作品约400篇,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约68篇,童话寓言约66篇,儿童散文约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约92篇,儿童科普文艺约19篇。上述作品约占小学语文课文总数的80%以上。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儿童文学教学和讲授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为学生走上未来的教学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学习,广泛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相关理论知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图画书儿童影视文学等。该课程理论知识涵盖较广,且有一定深度,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可观看儿童文学相关视频,观看儿歌表演视频,直观了解儿歌内容和形式;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欣赏优秀儿童诗作;观看儿童戏剧视频,形象具体地感受儿童戏剧的魅力等等。采用表演等形式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提高学生鉴赏、分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唯一办法就是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必须在学习儿童文学理论的同时,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为激励学生阅读并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可采用读书交流分享会的形式。结合儿童文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作品,选取张天冀《大林和小林》、叶圣陶《稻草人》、洪汛涛《神笔马良》、郑渊洁《皮皮鲁传》、严文井《严文井童话选》、柯洛迪(意)《木偶奇遇记》、伊索(希腊)《伊索寓言》、黑柳彻子(日)《窗边的小豆豆》、刘易斯(英)《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法布尔(法)《昆虫记》等中外有代表性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写一部书的读书心得,也可写多部书的读书心得。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未来的从教工作极有好处。

二.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在完成理论知识讲授和广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必须加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做中学、做中教”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结合具体理论知识讲授,可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儿歌创编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四章儿歌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歌创编表演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儿歌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下达儿歌创编表演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五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歌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每组学生創编五首儿歌,五首儿歌其中两首为拼音、识字教学服务,另外三首必须表现卫生、环保、文明礼貌这三个主题。儿歌创编内容与小学教育专业紧密结合。儿歌形式自主决定,可以从摇篮曲、数数歌、游戏歌、问答歌、谜语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等形式中根据内容自主选择。表演的要求包括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歌表演,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歌表演。可以通过钢琴伴奏、舞蹈等形式表演儿歌。五首儿歌中必须有一首儿歌表演同时,要配合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示。表演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将弹琴、唱歌、跳舞、课件制作、绘画等职业技能融入儿歌创编表演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儿歌创编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既培养学生的儿歌创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电脑应用能力、舞台设计能力等,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自己创编表演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儿童诗朗诵

根据教材内容,第五章儿童诗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童诗朗诵的教学模式。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儿童诗具有真率高洁的情感,丰富奇妙的想象,精粹流畅的语言,童稚优美的意境。而儿童诗的这些特征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学习儿童诗朗诵技巧。然后教师下达儿童诗朗诵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5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童诗朗诵。选材要求,可自选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儿童诗歌也可以自己创编儿童诗(200字以上)。要求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儿童诗,就是要贴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让学生通过选材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相关内容。朗诵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语句流畅自然,能展现诗歌的音乐美,抒发真挚情感。对朗诵的要求也是符合对小学教师语言表现力的要求。做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学生必须具备有感情地朗读、朗诵文学作品的能力。形式要求,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童诗朗诵,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童诗朗诵。具体朗诵形式不限,也可以辅以唱歌、舞蹈、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儿童诗朗诵。

儿童诗朗诵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十分贴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儿童诗朗诵不仅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创新表演形式的要求也加强了学生PPT制作、唱歌、跳舞、表演等职业技能训练。而除了做为表演者学生能力得到舞台展示的锻炼,作为观众也能力在观看儿童诗朗诵的同时,增加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欣赏和了解。

(三)讲故事训练

根据教材内容,第八章儿童故事的学习,我们让学生进行讲故事训练。在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5%以上,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为6一12岁。只有生动有趣地讲解,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讲故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胜任未来的工作至关重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观看儿童故事视频,学习掌握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讲故事。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选材,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儿童故事(600字左右)。人员要求,3人一组,分工合作。表演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流畅,声情并貌、表现力强。形式要求,必须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PPT等)辅助讲故事,必须制作头饰、服装、道具等辅助表演。

讲故事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准备故事,制作头饰、道具,制作PPT等,训练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儿童剧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六章童话和第十一章儿童戏剧,我们采用儿童剧表演的教学模式。儿童戏剧以舞台表演为主,是一种融合了文学、语言、美术、舞蹈、音乐、服装、灯光等其他各种艺术类型的综合艺术。儿童戏剧的学了欣赏儿童戏剧剧本外,就是进行戏剧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掌握儿童戏剧的特征及对儿童的意义。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后,上网观看优秀儿童戏剧《马兰花》。课上教师根据童话剧《马兰花》讲解儿童戏剧的特征及表演的具体要求。一部完整的儿童剧表演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我们给学生五周的准备排练时间,并制定排练计划,学生按计划完成任务。第一周自由组队,选举队长,確定组名。第二周选定剧目,创编改编剧本。第三周确定人员分工。第四、五周儿童剧排练。第六、七周汇报表演。教师按排练计划检查学生的排练进度。第一周学生将分组情况上报课代表同学,教师授权课代表为云班课助教,课代表同学通过蓝墨云班将儿童剧表演小组分好,并标注组名,备注队长。第二周,学生选定并修改完剧本,将剧本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三周,学生将人员分工名单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四、五周学生上传排练照片,以监督学生排练进程。

儿童剧表演具体要求,人员要求13人一组,选定组长,确定组名。剧本要求选材范围童话剧、课本剧(小学到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字数3500-4000字。表演要求脱稿表演,声情并茂;运用多媒体(PPT、视频、音频)辅助儿童剧表演;服装、道具、配乐等可根据剧情、人物自行准备;排练时需练习上场、下场,台上走位,避免背台;表演要熟练、连贯性强;充分发挥想象力,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演(唱歌、跳舞、互动等)。

儿童剧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是学生需要看重准备的内容。剧本的搜集、整理、修改、创编,锻炼了学生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儿童剧的排练、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道具、服装、灯光、音响等准备,让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美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每组十几个人的统筹安排,协同配合,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激励学生实践能力训练

国外研究学者早已提出:“评价的最重要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儿童文学课程考查方式是理论加实践。即卷面理论知识考试60%+平时实践能力训练40%=期末总成绩。我们把实践训练教学中开展的儿歌创编表演、儿童诗朗诵、讲故事、儿童剧表演全部量化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具体项目成绩所占比重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儿歌创编表演25%+儿童诗朗诵25%+讲故事20%+儿童剧30%。教学评价内容涵盖了儿童文学课程实践训练的全部内容,不仅实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更激励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杨海明.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第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