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医学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医学的缺点

篇1

【关键词】关节活动度 测量 康复医学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关节活动度评定关节运动功能损害范围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康复评定技术中极为重要和常用的评估方法,在康复医学、残疾学、法医领域和公安刑侦技术中常被用到。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也在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测量的结果越来越精确。大致可以把测量的方法和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较为简便的传统方法,比如通用量角器、方盘量角器、电子角度计、X线、照相测量法等;另一类是借助借助精准仪器的新方法,比如三维摄像测量系统、基于SR-3000、基于电磁跟踪系统、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等技术的ROM测量方法等。

1 较为简便的传统方法

临床上ROM检查的常用工具有通用量角器和方盘量角器两种。其中通用量角器检查法最为常用,由一个带有半圆形(0°~180°)或圆形(0°~360°)的圆规连接一条直尺组成的固定臂和一条旋转直尺组成的移动臂及轴心所组成[1]。该方法操作简单,临床常用;但误差较大(通常估算到5°左右),不利于重复操作。

1974年,上海华山医院设计了一种方盘量角器,由一个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上有圆形刻度盘的木盘,加一个指针及把手构成。与通用量角器相比,此法操作迅速方便,误差小,避兔了通用量角器的轴心往往偏离关节中心的缺点,使腕、踝等关节的测量结果更可靠[2]。

关节活动图,即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形象直观、快速全面地记录和表达人体各关节的活动程度,以便区分出正常或异常状态,可应用于法医学检查,对临床骨科、康复医学等学科也有实用价值[3]。

胡海滔等[4]提出了人体关节活动度的照相测量法,在被测关节的固定臂和移动臂上分别贴两个圆形标记点,用相机拍摄标记点连线在关节旋转前后的两个定义位置,通过数学方法计算标记点连线间的角度在旋转前后的变化,得出关节活动度。此法较之于传统的量角器测量法,减少了误差、缩短了测量时间,是一种精确、有效、经济的新方法。

2 借助精准仪器的新方法

刘龙等[5]使用基于普通摄像机的三维摄像测量系统,对人体上肢的运动数据进行测量,并根据上肢运动的特点,将其简化为具有7个自由度的刚体运动。其通过事先分析固定在上肢标记点的运动,建立了固连于上肢的关节坐标数据,得到了人体上肢关节日常活动的运动参数。

张建国等[6]认为直接用欧拉角来代替腕、肘关节ROM的方法不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他们利用电磁传感器测量出腕、肘关节屈/伸的实际方向,再将腕、肘关节的自由度进行重新描述,使其更接近于上肢的真实结构。并利用该系统来实时地跟踪上肢的关节运动,提出了优化后的上肢模型ROM计算方法。

基于SwissRanger-3000(3D 深度测绘相机)的基础上,有学者[7]提出了一种计算上肢肩ROM的方法。利用摄像机获取人体三维数据,结合OpenGL 显示人体区域,运用OpenCV函数,以及根据人体运动解剖学对关节角度的定义,通过计算上臂矢量在人体各切面上的投影与相关轴的夹角,实时、有效地得到肩关节的外展角、水平屈伸角和屈伸角等数据,为上肢肩关节ROM的测量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利用Kinect 传感器来捕捉上肢各关节点的位置,再把关节点数据传至计算机,也可得到上肢关节活动度的数据。瞿畅等[8]通过检测上肢体运动平面偏离人体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的距离,利用计算机自动计算肩、肘等关节的ROM数值,由体感人机交互界面实时反馈测量结果,从而自动完成测量。

胡超等利用NDI Polaris Spectra 来追踪人体体表标志点上的固定反光小球的运动,通过反光小球的具体坐标数据,拟合出关节活动的轨迹,从而计算出人体关节活动度。该方法测量结果的精度可达0.5°,标准差不超过0.02°,其精度和稳定性都优于现有方法,足以满足临床的需要[9]。

3 结语

相比于临床医学各学科,康复医学起步晚、发展快,康复评定技术作为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在快速的发展之中。关节活动度的测量追求的是便捷、快速和准确。因此,寻找一种便捷、快速和准确的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对于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十分必要。

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是对康复医学的发展做贡献,而且还在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将会越来越精确可靠,也必将为实现精准康复这一目标提供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丽娜.关节活动度测量和训练[C].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年会论文汇编,2005:24-29.

[2]范振华.肌力检查及关节活动范围检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浅述人体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刘立夏 张丽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 455001)

【摘 要】康复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康复评定技术的支撑,关节活动度(ROM)的测量作为康复评定技术的重要一环,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ROM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ROM的测量方法也在不断优化之中。本文拟列出在用、在研究的ROM测量方法供学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关节活动度 测量 康复医学1998,2(6):277-282.

[3]钟继荣.描记关节活动度的新方法――关节活动图[J].法医学杂志,1992,8(3):141-142.

[4]胡海滔,李志忠,严京滨,等.关节活动度的照相测量方法[J].人类工效学,2006,12(2):13-15.

[5]刘龙,张建国.三维摄像测量系统在人体上肢运动分析中的应用[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8(1):51-53.

[6]建国,汪莉.基于电磁跟踪系统的人体上肢ROM测量新方法[J].现代制造工程,2006,3:81-84.

[7]邹琴,潘晓露,李一民,等.基于SR_3000的上肢肩关节活动度计算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0):7408-7411,7424.

篇2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模式

医学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其不仅仅要学生学习医学知识,了解医学动态以及发展趋势,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升医学人才的培养效率与质量成为了高等医学院关注的焦点。

一、大数据的含义与特点

(一)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指的是一些无法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常规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分析与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技术就是可以从各种各样的数据类型中快速找到有价值信息的一种技术。

(二)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主要特点包括:第一,数据存储量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存储单位也在不断升级,到目前,其最大已经达到DB(“刀字节”)。第二,数据类型较多。大数据存储的数据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图片、视频、人文信息以及地理位置信息,正是由于多样化的数据资源为人们的检索与分析提供了依据。第三,处理速度快。人们对数据信息进行搜索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当搜集到大量的数据资源之后,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则成为了关键。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对海量的信息数据进行精准处理,提升了信息的整合效率。第四,价值密度低。信息采集装置是随处可见的,信息量被无限放大,信息的价值密度就相应降低,怎样才能快速的完成数据价值的提纯,成为了大数据时代亟需解决的难题。目前医学专业课教学学时一直在压缩,而在大纲知识点依旧很多学时却紧张的状况下,传统教学模式的集中授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学生吸取率并不高,信息扩容效果也不尽人意,加上医学的专业性,特别是基础医学所涉及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因此,课堂上学生的专注力持续时间并不太长,课堂效率下降。为保证学生们学好基础医学,为将来学好临床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形式,还需要通过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近几年,我们教研室开展多项教学改革,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平台的利用,展开了多项教学新模式,PBL模式、LBL结合CBL教学模式,微课等。本文根据多年的多项新模式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结合多项教学模式以及网上合作学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渗透至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教育领域中也可以应用大习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理论,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而培养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高等医学教学策略建议

(一)利用大数据优势采用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最初是在1969 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开始实施的。PBL教学法一般会设置一个真实的任务,然后由学生们自己围绕该任务进行资料的查询、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自己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们还学习到了隐藏在其中的学科知识。而作为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引导与重点答疑,促使学生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医学教学中PBL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可根据学科各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采用PBL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例如选择抗心衰药、降压药、抗心绞痛药物等关于各种药物在某一个疾病中的应用来进行PBL教学。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查阅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在与其他的同学展开深入探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对该内容的印象。在PBL教学法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层次的教学要求,设计课堂。对于具体疾病的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在学生重温知识点、初步掌握的前提下,关于疾病的病因、疾病发生发展机制、防治等方面提出问题,供学生自学与讨论。学生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与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与讨论,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结合多媒体等形式,巩固知识点,解决问题。课后教师以小结形式反馈学生信息,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充实内容与方法,进一步完善下一个教学方案,为PBL课堂顺利实施而做好准备。实施PBL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PBL课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开展。问题的设计应以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依托,确定基本概念、机制及相关内容,需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要与工作和生活实际相关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问题之间需要环环相扣,逐渐深入。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探讨激发对学习的兴趣,逐渐领会、掌握和巩固知识点。设计有效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设计的问题太难,将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不利于引导。设计问题过于简单,很轻易得知答案,达不到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目的。问题的设计需要具有真实性与典型性,还需要兼具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和可调控性。PBL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通过自主学习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教学期间需要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科技和社会的飞快发展,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速度迫使社会所有人都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医学生更是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是医务工作者适应其职业生涯的最主要的武器,是自我发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维持高水平医疗所必需的,并且参加工作后每一步的晋升都离不开自主学习。因此,需要在本科生期间开始把终身学习理念融入脑海,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目前大多数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大多数本科生仍习惯于依赖教师。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程缓慢,达不到预期水平。自主学习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思维。中学教育以及传统模式的高等教育,都以教材为唯一的参考书,视课堂为唯一获取知识的场所。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自主性,降低了未来在本职工作中的科研创新性。因此,需要学生对学习观念的转变。PBL教学法有很高的针对性,学生可以早期接触临床研究。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通过发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和自主查找答案形成独立的思考。并且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重温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及时巩固知识点,精准地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带着问题通过大数据-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学习,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层面上将会有一定的深度挖掘和广度的拓展。同时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将为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树立基本思维方式,终身受益。总之,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改进培养方法,加深培养意识。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阶段,需要教师的指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培养辐射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共鸣,领会隐藏在问题中的知识要点,体验到探究的价值和意义,逐渐获得未来工作与生活中的角色。PBL教学法的缺点是学习效率受影响。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这一问题将不复存在,学生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查阅相关资料。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给学生们资料的查询提供了便利。利用大数据学生们快速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还均来自于最新的数据,另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快速地对信息进行处理。

(二)LBL与CBL教学法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LBL(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学法即传统式教学法,以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式教学的方式。这是我国学校教育中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LBL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节省教学资源,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也不高,知识的传授更加的系统与准确。缺点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有效锻炼。尽管LBL教学方法存在着不足,我国的教学改革中也强调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但并非指要摒弃这种教学方法。LBL教学法结合多媒体与板书是目前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无论基础医学课程还是临床医学课程,实施的最普遍的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用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基础知识不足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采用LBL教学法结合多媒体与板书。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的章节,例如药代动力学的章节也可以采用LBL教学法结合多媒体与板书。CBL(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法是以真实的具体案例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该教学法中案例是先导、问题是基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引入现实中的临床案例,也就是运用现有的具体病例和已知的方法探究解决方案,启发学生形成一个临床思维。CBL教学法可补充学生在LBL教学当中对接受了的知识消化不良的缺陷,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在LBL教学课堂中与CBL教学法结合起来,对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有很好的效果。先提出案例并提出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之后进入讲解理论知识,最后重新提出案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临床问题。以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选择病例:患者,女,68 岁,8 年前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自觉无症状因此未采用药物治疗。1 年前出现头昏、眼花的症状,测量血压为155/95mmHg。请为其写出用药方案。提出具体案例之后,进入思考。激发学习兴趣。随后进入理论讲解,带着问题听讲,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关注度加强,不会感到内容枯燥。讲解高血压的病因、病理现象和病理过程、临床表现以及临床治疗依据,高血压药物的治疗原理与用药规范等。最后重新提出案例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该药物进行治疗,如何进行用药指导等等。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临床问题。通过这种具体的案例,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学生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查询到该药物治疗高血压效果最新数据信息,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用药的准确性与预估效果。通过多年的CBL教学实践,我们认为LBL教学课堂中与CBL教学法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更好的掌握理论。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欲,创新能力和敏捷的思维,从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正确性。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PBL、CBL这两种教学法逐渐成为了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中非常重视的教育模式。CBL教学法常作为LBL教学法的补充,尤其在医学桥梁课程中经常被采用。CBL教学法的引导式探究优于在LBL教学法课堂中容易实现。CBL教学中学生可以一次性获得临床真实案例的全部信息,如诊断结果,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目前治疗情况等,并经过课堂中的讨论即可达到教学目的。而PBL教学法的开放式探究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和所查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临床问题,提前需要设计,并组织PBL课堂,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设置。在PBL、CBL教学中,共同之处在于教师只起到引导与协助作用,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PBL教学法允许多学科的复杂情景围绕教学主题开展,保持学科交叉和融合性,整体性,完整性。近年来,对于临床实习学生中展开PBL联合CBL教学法也受到欢迎,并得出有很好的效果的结论。这种结合模式可显著地提升学生对理论课的掌握水平及成绩,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兴趣。总之,PBL、CBL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决定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PBL、CBL教学的训练与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树立基本的思维方式。

(三)依托大数据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而言,教学资源还是相对匮乏的,由于医学的专业性较强,对外界各种资源的应用效率也较低。传统的医学院校教学资源主要是标本、挂图以及影像,但是这些教学资源受到图书出版周期、资料来源以及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资源更新速度慢。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教学资源的问题也得到了良好的解决。目前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医学教学资源中的文本、表格、图形、图像以及音频视频等收集到的各种形式资源进行处理,一方面可以提升医学教学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约教学所需经费。教师根据每章节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将大数据库中收集到的教学资料与各种最新的数据信息上传至该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该平台上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同理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搜索到的合适的医学资源信息上传至这一公共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权限设置将资料分享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师还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进行精准分析,为学习者推送更加合适的学习资源,进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在大数据背景下,强调打破不同专业、学科、学院和学校的多重壁垒,开展校内联动与校际协同。很多医学院校都依托于大数据建立了专门的电子资源库以及资源共享平台,一些教师甚至根据自己的教学科目建立了个人资源共享平台。在大数据背景下,同一课程,同类课程,相似课程,交叉课程之间,可以共建教学资源,并共享联动,实施多元化共建与共享。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校企的产学研,对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师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四)利用网络大数据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激发出来,通过交流探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中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或交流意见。在临床中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传统的小组合作的教学会受到时间与场地的制约,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一些相对较大的医学课题研究并不合适在课堂上开展。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用网络学生们不但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以及信息资源,而且还可以随时随地的与其他同学展开小组讨论,不再受时间或地点的限制。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在线时间、发言的次数、提出的观点以及对项目的贡献量等数据,来评估一个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的要求。这样也可以对学生每天的学习情况实施动态监督。基于PBL与CBL的翻转课堂可适当结合微课、以及慕课(MOOC),利用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可以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型在线课程模式,如微课、慕课等通过自主网上学习获取知识,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以5-10 分钟的微视频为表现形式,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为单位进行深入讲解,内容精炼,知识点简洁明了,高效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开拓视野。慕课的授课教师不受地区和文化的限制,学习者可接受来自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微课、慕课等网络化开放教育对于学生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在大数据与互联网+的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成长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三、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资源在快速发展与更新,机构与企业的报告、产品的动态信息、学术科研动态信息以及各种专利文献等,都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帮助。高等医学教学中也应当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多种合适的教学方式并用,提升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渭,许国双,孙世仁,等.大数据时代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医学信息,2016 ,29 (30 ):15-15.

[2]叶明全,杨志成,卢小杰.“互联网+”背景下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 ,12 (21 ):156-157.

[3]冯石岗,李春华.关于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 ,1 (2 ):65-68.

[4]熊静,陈科,谢丽华,等.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生内分泌实习的应用探讨[J].亚太教育,2016 (17 ):255-255.

篇3

【关键词】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应用

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在现实中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有效治疗人们的疾病问题,为人民群众带来健康,电子血压计、数字式体温计以及血糖测试仪等设备使医学治疗变得更加简便,提高了治疗效率。可想而知,便携式医疗设备是时代所需,对我国的医学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1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展状况分析

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主要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与以往医疗设备具有很大的不同,是传统医疗设备更新后的产物,具有体积小、功能性强、可靠度高、耗能低等优势,有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甚至可以自由移动,扩大了医学治疗的领域,为医学的有效治疗带来更多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不少人也开始将重心转向自身的健康状况,不过传统的医疗设备过于繁重,无法时刻进行有效的医学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化的医疗设备应运而生,解决了传统医疗设备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医疗界的发展进程。在国外,便携式的医疗设备的其起源早,发展快,目前已逐渐趋于成熟阶段。国外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大体可分为两个类型:其一是医用型的医疗电子设备;其二是家用型的医疗电子设备。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使用领域的不同。医用型医疗电子设备主要包括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以及除颤器等等;家用型医疗电子设备主要包括数字式助听器、便携式多功能皮肤美容器、健康体重磅秤等等。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核心研发领域包括欧洲、美洲等一些国外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也是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源地,产品销往各地,带动国家的发展。相比国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我国起步较晚,科技相对来说还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而且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仅仅存在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地区,分布极为不平衡,大多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致使我国国产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开发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只是处于一种跟风的起步开发阶段,严重阻碍了科技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我国的长久发展。

2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面临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最初起源于90年代,要比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要晚了很多年,这使得我国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展遭遇了困境,面临着一些问题的存在,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未来便携式电子设备持续发展的不目标。

2.1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1.1使用者没有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无法进行有效使用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属于新兴的一种医疗器械,所以在使用上会对年龄有所影响,特别是对老年人,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不同,很多老年人无法了解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使用原则和方法,接受能力相对较慢,导致使用时出现错误。还有的就是一些儿童,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家长的帮助,一旦脱离父母独立使用时,难免也会出现错误。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引导使用者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从而对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进行有效的了解,提高设备使用的准确率。2.1.2各种医疗设备存在功能上具有严重的差异性,与国外技术水平相差甚远由于我国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起步较晚,所以无论是在规格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无法与国外匹敌。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与国外相比,具有体积大、操作复杂、精准度较低以及信息采集速度慢等缺点,科技相对落后,无法达到国际水平,也就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当积极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弥补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缺陷,提出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发展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2.1.3安全系数不够高,无法保障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目前还是存在着安全隐患,包括医疗设备使用后所产生的副作用、设备的寿命周期以及设备的生理实验现在还都无法进行准确的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担忧和顾虑,对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也就无法完全相信。这点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提高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同时也需要广大医疗部门的支持和关心,避免医疗安全性问题的发生。

2.2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范围逐渐在全国得到普及,这也意味着未来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必然有所发展。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几点内容:2.2.1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更加趋于智能化和网络化现在是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逐渐与社会分隔不开,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利用网络自身蕴含的强大功能发展医疗事业,强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功能的延伸。另外,便携式医疗电子技术应当具备针对性,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产品开发。2.2.2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更加趋于合作化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存在局限性,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国外的却不同,国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较为发达,具有很多我国国内所没有的优势。未来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必然会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成果并完善自身,并一步步向国际水平迈进。2.2.3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更加趋于个体化、家庭化未来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不再只由医院等医疗部门负责,专门致力于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部门将会不断涌现,为它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巨大的贡献。另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将从医院摆脱出来,走向人们更为方便社区之中,形成家庭化的医疗模式,为人民群众带来便利。

3结语

综上所述,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是未来医疗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医疗事业进步的重要体现,对我国医疗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一定不会止步不前,一定会越来越好,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

[2]张崇.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J].医疗装备,2014,27(02):27-28.

篇4

卢旺盛教授的这一观点,引起了记者的高度关注。沙龙活动结束后,本刊记者就这一核心观点和其他神经外科的热点话题,深入采访了卢旺盛主任。

复合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优势显著

据记者了解,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事件中,颅内动脉瘤出血是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的脑血管意外。由于其病变位于颅内,手术治疗中发生的任何问题都将对病人产生巨大影响。

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一线工作、开展过大量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卢旺盛主任谈及此话题时首先介绍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远比人们想象的高,据统计约为0.7%至7.9%。这种疾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发生在40至60岁之间。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55%,幸存者亦多有残疾。同时,由于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因此,生活中极易被患者忽视,从而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鉴于上述情况,”卢旺盛教授继续说,“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颅内动脉瘤应积极干预这一点,已在业内获得广泛认可。”他进一步介绍说:“在手术治疗方面,颅内动脉瘤主要有开颅夹闭和介入治疗两种方式,二者各有优缺点。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属于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手术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并不是绝对安全。”卢旺盛教授还强调,“关于这一点,医生一定要让家属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在术前取得家属的理解。”

卢旺盛教授继续阐述说:“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术中破裂出血,造成脑出血,脑血管痉挛或脑血管分支闭塞,造成脑缺血,这就比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另外就是有部分病例可能会有复发。那么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呢?结合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这两种手术的优势是最佳选择之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合手术’。”

卢旺盛教授接着介绍说,“颅内动脉瘤复合手术的优势包括:外科手术为介入手术提供通路、保驾护航;介入手术为外科手术控制血供、无血手术创造可能性;同时提供术中实时影像学评估,指导手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先进的理念与先进的外科技术将给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也给脑血管病专家提供更好的辅助手段,它将在一段时间内引领颅内复杂动脉瘤比如血泡样动脉瘤、巨大动脉瘤、蛇形动脉瘤,多分叶动脉瘤治疗的创新思维模式。这种优势在神经外科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复杂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开创了新的思维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手术质量,而手术风险则明显降低;除复杂颅内动脉瘤外,治疗高分级脑动静脉畸形、慢性闭塞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体瘤、颅内富血运肿瘤等疾病优势也很明显。”

多位专家力推

颅内动脉瘤复合手术

谈到刚刚结束的“京津冀颅内动脉瘤青年医师沙龙”活动时,担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的卢旺盛教授首先说,这个学术沙龙简称“3J颅内动脉瘤青年医师沙龙”。“3J”即代表京津冀。当前,京津冀三地正在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而医疗也存在同样的发展趋势。三地在医疗方面的合作有很高的互补性,必将迎来医疗行业的迅猛发展。本次沙龙活动开幕当天,来自京津冀三地的老中青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就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据卢旺盛教授介绍,在沙龙活动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的吴中学教授在阐述颅内动脉瘤复合手术的学科背景时介绍说,英国牛津大学一项研究发表在2014年10月的Lancet,结果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有效且具有稳定性,这在治疗1年后即可显现,在随访第10年仍然维持。在最长18年的随访中,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和死亡的风险很小,临床实践正在逐渐改变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式。至少在英国,目前已有85%的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李桂林教授则强调,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复合手术室就是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安装在常规外科手术室――洁净手术室内,以满足医务人员联合为患者同时进行常规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即复合手术室Hybrid Operating Room,也称为杂交手术――的要求。复合手术室实现了介入医学、外科医学和影像诊断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它将传统的外科手术室和介入治疗室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多学科同步联合的最佳治疗方式。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同步进行,可以避免患者在手术室与导管室之间转运的风险,降低患者损伤程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医院的医疗效率、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存率。复合手术室开展的手术类型涉及心血管外科、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等临床领域,目前在心血管外科和血管外科开展相对较早较好,而在神经外科开展相对较慢,这主要与前者的手术量较大、相关设备投入较多,而后者从业人员的观点相对滞后有关,这与这几个学科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

来自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常斌鸽教授指出,复合手术的优势在神经外科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复杂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开创了新的思维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手术质量,而手术风险则明显地降低,尤其是对一些复杂颅内动脉瘤、高分级脑动静脉畸形、慢性闭塞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体瘤、颅内富血运肿瘤等疾病,优势较为明显。复合手术在神经外科必将大有可为。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吕彦锋教授认为,复合手术的优势包括:外科手术为介入手术提供通路、保驾护航;介入手术为外科手术控制血供、无血手术创造可能性;同时提供术中实时影像学评估,指导手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先进的理念与先进的外科技术将给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也给脑血管病专家提供更好的辅助手段,它将在一段时间内引领颅内复杂动脉瘤比如血泡样动脉瘤、巨大动脉瘤、蛇形动脉瘤、多分叶动脉瘤治疗的创新思维模式。

北京大兴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赵保钢在发言中也表示,基层医院、基层医生其实面临颅内动脉瘤这类患者很多,但如何保证这类患者得到最优的治疗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对于复合手术在处理颅内动脉瘤的优势是可见的,但作为基层医院,建立一个这样的复合手术室存在成本太高的问题,而复合手术平台可能是一种当前形势下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另据记者了解,卢旺盛教授就职的天坛普华医院的复合手术平台是亚太地区第一家顶级手术平台。在本次沙龙活动中,卢旺盛教授在发言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领域的治疗优势之后,着重介绍了该医院利用复合手术平台的临床经验。他坦陈:“我院的复合手术平台的确不同于一般医院的复合手术室。它不仅对所有相关专家完全开放,还为需要进行复合手术的病人提供了最佳的设备保障和最佳的服务品质。我们医院的复合手术平台由天坛普华医院与GE公司共同打造。截至2015年年底,我们已经在此平台上完成了各类介入手术131例、共计20多种手术;其中部分手术由外院专家来院主持完成。从当前运行的状况来看,这个平台是非常安全有效的。它能够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医疗质量,同时结合普华团队各方面的努力,也能使患者达到较高的满意度。这个手术平台中的IGS 730,无疑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行业中的佼佼者,而且我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因“预设轨迹,精确移动,优质影像与精确移动完美结合”的特点,而被称为“移动机器人血管机”。它引领介入从二维导航时代进入三维导航时代,其优良特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简单――各科室多源影像直接引导手术;精确――多源三维融合影像术中实时精确指导手术;便捷――床旁或控制室操控一键完成。另外它还具有超大孔径C臂、最佳成像质量的高清CT、彩色血流评估、多模态影像融合中心等特点。这些特点均为高端复合手术平台的功能实现提供强力支持,保证手术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地完成。

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将迅疾发展

前不久,机器人AlphaGo在与韩国围棋棋手李世石之间展开的围棋人机大战中取得胜利这一事件,在社会各领域引发了高度关注;而与此同时,机器人在各医学科室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用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在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卢旺盛教授不仅多次参与国家“863”计划“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实验系统研究”等多项研究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同时,他参与开展“便携式机器人应用于血管介入手术的关键技术研究”又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且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卢旺盛教授还曾在多个病例的治疗中使用机器人付诸手术。因此,记者希望他能够结合自身的科研和临床实践,谈一下手术中使用机器人的心得体会以及机器人辅助相比纯人工操作的优势和劣势。

对此话题,卢旺盛教授首先表示:“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医疗外科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远程医学的发展,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常规手术的空间限制,增强了医疗专家的能力辐射,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

卢旺盛教授继续介绍说:“目前,血管介入手术已经成为医学的第三大支柱,并成为微创外科的代表,但也存在明显缺陷,如暴露在射线环境、人手操作不稳定和医生疲劳等各方面的不足。为减少这些缺陷,将机器人技术引入血管介入手术是必需的,而且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也使其成为可能。我们正是在此基础上申请到国家‘863’计划的支持,经历长达10年的研究工作,最后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从整个系统上看,基本上达到减少医生接受辐射的初步目的,同时通过操纵手可完全掌控导管运动,减少了人手震颤的影响,同时在图像导航加强基础上方便了介入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为提高手术质量创下有利条件,但本系统还有一些不足,有待下一步继续研究并完善。”

卢旺盛教授认为:“机器人AlphaGo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取得胜利这一事实,虽然不能说机器人在人机大战中已经取得全面的胜利,但这表明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离我们已经不远,因为AlphaGo背后显示的是深度神经网络的成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外科中会取得更为迅速的发展。”

记者还了解到,天坛普华医院从天坛医院国际部发展而来,神经内外科是医院的发展重点,介入科也应运而生。因此在采访中,作为天坛普华医院介入科主任,卢旺盛教授提及该科室的发展现状、未来规划,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划时谦逊地表示:“就整体而言,我们介入科的发展现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正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借助天坛医院的神经学科优势,我们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神经介入领域,同时兼顾向其他专业拓展,主要包括:立体定向微创治疗、机器人外科、肿瘤介入等方面,以后的科室重点方向将定位于微创外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希望广泛联合其他专家的力量,包括京津冀三地医学专家,借助三到五年的时间,打造一支精英骨干队伍,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顺应时代的需求,打造一个开放的复合手术平台,更好地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采访到最后,话题又回到了刚刚闭幕的“3J颅内动脉瘤青年医师沙龙”活动上。作为这个沙龙的执行主席,卢旺盛主任最后展望说:“目前,京津冀三地在实施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过程中,医疗行业无疑也存在同样的发展趋势。缘于此,京津冀三地在医疗方面的合作将会有很高、很多的互补性,它将在国家的宏观政策上迎来医疗合作发展的春天。所以,我们将持续高举京津冀一体化旗帜,联合三地的医疗力量,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为核心话题,共同就脑血管病的治疗持续地举办青年医师沙龙,以期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响力!”

篇5

1动物模型的选择原则

一般动物模型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基本原则:①能正确复制所要研究的损伤或病变;②可以多次或用多种方式进行实验;③实验可被别人重复;④在实验中可获取多个活检标本;⑤容易操作并与动物实验设备相适应;⑥有可供实验观察的足够时间。而在创伤愈合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需要更加精准和确切。对于不同的创伤愈合类型或是同一愈合类型中不同阶段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应该由与之对应的或相似度最高的不同实验动物模型来进行。例如:在研究烧伤创面愈合的收缩增强过程时,选用小鼠烧伤模型较佳。而在研究创伤修复的再上皮化过程时,刃厚皮片供区的创面愈合模型或点状植皮动物模型均被认为是合适的选择。

2急性伤口愈合模型

急性伤口愈合模型(models of acute woundhealing),是指创伤发病急、致伤因素较为明确、病程相对较短,不伴有其他明显影响愈合的有害因素存在,创口以急性炎症反应为特征的一类创伤愈合模型。

2.1切开性伤口模型:通常是用剪刀或刀片切割动物皮肤,形成线形切口,可深至皮下。常用的动物有鼠、兔或猪等,切口常选在动物的背部或腹部。这一模型可用于观察伤口愈合过程以及各种全身或局部使用的药物、敷料等对伤口愈合的影响作用。另外,此模型还常被用来研究愈合创面的抗张力强度(tensile strength),其传统方法是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不同时间点上分别切取创面标本,再用表面张力计测量其张力强度,后作比较和分析。这种方法作为一种体外性测试,并且测量值是通过与切口垂直方向的单向拉力来获取,因而与切口实际的多轴向力学作用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异。Gingrass等设计了一种活体测量伤口张力强度的动物模型,其方法是通过真空负压装置作用于SD大鼠的线形切口区,依靠吸引作用产生多轴向拉力。其相关实验研究证实,这一模型的测量参数更接近临床实际,结果也更为确实可信。

2.2切除性伤口模型:使用特制的打孔器或剪刀、刀片在动物体表(多在背部)切除一定面积的皮肤全层或断层组织而制备。人体开放性创伤愈合过程的各个阶段,包括肉芽形成、胶原沉积、再上皮化和收缩过程等,都可以在这一模型中进行模拟和观察研究。各种局部用药或敷料等的疗效测试以及一些影响愈合的外界因素的作用分析,也都可以利用此实验模型来进行。由于不同深度的开放性伤口有着不同类型的愈合方式,模拟制备的相应动物伤口模型,也就大致可分为两种:即部分厚度的切除伤口模型和全厚切除伤口模型。部分厚度(保留部分真皮层)的切除伤口模型,或称断层皮肤切除伤口模型,一般是用标准取皮刀在皮肤相对较厚的动物身上制备而成。与人类皮肤结构近似的小猪或小香猪,使用最为广泛。这一模型特别适用于再上皮化过程的研究,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创面的再上皮化率与创口的实际闭合时间。全层厚度的皮肤切除伤口模型,动物的选择和制作方法基本同上。它被广泛地用于衡量影响创伤修复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不同类型的敷料、皮肤替代品及局部用药等都可以在此模型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另外,因伤口收缩的程度在动物皮肤和人体皮肤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性,如啮齿类的小鼠,伤口的愈合90%依赖其伤口收缩作用,为了增加动物模型与人体创伤愈合过程的相似度,在制作模型时,就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来尽量减低这一因素的差异。Carlson等在制作的小鼠切口模型两侧,用类似夹板样固定的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限制了其伤口收缩作用。而Mustoe等在1991年所报道的兔耳创伤模型的建立,也是利用兔耳腹侧皮肤下方软骨所产生的类夹板样作用对伤口收缩的限制,从而使对肉芽组织形成和再上皮化等愈合过程的研究更利于开展和深入。近年来,Falanga等在小鼠尾部制作的全层切除伤口模型,Mustoe等。在小鼠头顶部制作的切口模型,原理和方法大致如此。

2.3烧伤伤口模型:烧(烫)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较快,各种深度烧伤模型的制备,都有不少的方法可供选用。就创伤愈合研究而言,首先,动物的选择应该是与人皮肤组织结构相似的猪、狗和大小鼠、豚鼠等较好;其次,建立烧伤模型的方法可选用火焰烧伤(凝固汽油、酒精等)和辐射烧伤(溴钨灯、闪光粉等)这两大类,具体可根据实际研究需要而定。而烫伤模型还可选用热金属烫灼法、点状温热烫伤法和热水(蒸汽)烫伤法等。相对来说,烫伤的温度容易控制,作用均匀、面积也易掌握,一般比烧伤模型稳定、准确、重复性好。在制作模型时还应研究和关注的是:①动物体表烧伤面积的准确估计,往往容易将其数值估计过高;②一定体表面积烧伤的动物,是否能引起与人体相似的全身性系统反应。此外,由于人体深度烧伤在临床上通常采用局部切除加皮瓣(片)移植的治疗方式,其相关的动物模型研究也在逐步开展中。

3损伤伤口愈合模型

损伤伤口愈合模型(models of impaired wound healing),是指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由于受到或合并存在影响愈合的各种体内外因素的制约,如营养不良、感染、局部缺血、糖尿病、静脉瘀滞不畅、压力相关因素以及辐射损伤等所造成的以慢性难愈合创面为基本表现的一类动物模型。下面,我们将其中几种较为常用、研究也相对较多的模型及其进展介绍如下:

3.1感染伤口模型:这一模型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只需将一定量已知浓度的某种致病菌加到动物的伤口创面,再定时检测伤口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创面细菌计数。由于伤口细菌感染对组织修复的影响,也有其双重性的作用存在,即大量重度的感染明显延迟愈合,少量轻度感染常能加快愈合,故细菌的局部作用浓度是一个关键性要素。付小兵等认为,一般细菌计数超过lOs个/g组织创面愈合将发生困难,而在动物细菌计数还需要更高一些。Kendra等在小鼠烫伤感染模型的相关研究中,将200~300 CFU的绿脓杆菌注射接种于5mm×5mm的烫伤创面皮下,获得了较理想的模型效果和可重复性的实验结论。

3.2局部缺血伤口模型:局部缺血伤口模型的制作

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血管结扎方式来制备,Mustoe等将兔耳腹侧面的三条供血动脉其中两条结扎而制成的兔耳局部缺血模型,对于研究慢性创伤愈合过程中各种治疗手段或处理因素的作用和意义可算是一种上佳的动物模型;另一类方法则是运用皮瓣形成的原理来制备,即通过增加其长宽比例来使皮瓣远端形成缺血性改变。许多研究者设计了如双蒂皮瓣或单蒂肌皮瓣等各式各样的皮瓣模型,为不同实验的实际需要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参考。

3.3糖尿病溃疡模型:欲制备糖尿病溃疡的动物模型,首先需要获得患糖尿病的实验动物。而这就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①用化学药物(如四氧嘧啶等)破坏正常动物胰腺B细胞来获取,如人工糖尿病大鼠等。此方法有其缺点,一是不同动物之间的血糖难以确保处于同一水平,需经常检查血糖;化学药物对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产生的影响,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创伤愈合的过程。②直接选用基因突变型的遗传性糖尿病大、小鼠或灵长类动物,这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纯合突变的db/db小鼠,它由于缺乏leptin受体而致肥胖,随即成为胰岛素抵抗型的糖尿病小鼠。在此小鼠身上人为造成创伤,即可建立起糖尿病溃疡的研究模型。目前,这一模型的相关研究已证实,其创伤愈合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炎症细胞的迁徙受阻,所致炎症反应延迟,从而使得创口的收缩作用明显下降,愈合更多地依赖于胶原沉积和再上皮化过程;同时,伴随着各种生长因子释放减少出现了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生成增多,而后者对组织修复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除了db/db小鼠以外,另还有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和ob/0b小鼠、LA-cp大鼠等也都可用于此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3.4压力相关性伤口模型:压力相关性伤口,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为褥疮,褥疮作为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动物模型的研究已有不少的报道。过去常用于此模型的动物有大鼠、豚鼠、兔子、狗和猪等。而近年来,用小鼠建立这一实验模型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曾有研究者在小鼠皮下埋置一不锈钢片,再于皮肤表面用磁铁产生吸引压力来制备该模型。在此基础上,还有人尝试将金属片埋置于肌肉下方,通过调控磁性压力的方法来制作模拟患者深部褥疮的伤口模型,但效果不甚理想。而Kemp-painen等用灰猎犬制作了一个压力性伤口的动物模型,其方法是将一个短肢用的石膏管放置于狗一侧下肢的内踝部位,再往石膏管中加入一定量填塞材料。石膏管内填塞的量和程度以及其持续放置的时间,被认为可以决定狗内踝部皮肤所受压力损害的严重程度。对于这一模型的实用性和效果评价,尚有待进一步的相关后续报道。

4 病理性瘢痕模型

病理性瘢痕(又称异常瘢痕,abnormal scar),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种。如前所述,创伤愈合研究一直以来面临着的一个难题,就是缺乏理想的病理性瘢痕的动物模型。这些年来关于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报道也有很多,但影响较广泛、应用较多的仍然是以下两类。

4.1裸鼠瘢痕移植模型:这一模型最早是在1985年由shetlar等首先报道,其方法是将人的瘢痕疙瘩组织移植到无胸腺裸鼠的背部皮下袋内,对处于寄生状态下的瘢痕组织进行观察。发现在移植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植入瘢痕能保持其原有的活性和组织学特性。这一开创性的设计为瘢痕的实验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这一模型也有其自身局限性。首先它并不是动物自身产生的瘢痕组织,且裸鼠缺乏胸腺和T淋巴细胞,故不能模拟出生理环境下自体瘢痕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演变过程;其次,在维持一定的生长期后,这类瘢痕还是均以吸收消失而告终,这与人体瘢痕疙瘩的持续增生是明显不同的。

4.2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是在1997年由Morris等首先建立并报道的,他们认为在兔耳腹侧创面的愈合过程中,伤口可以出现类似于人体增生性瘢痕的组织增生块。此后,国内由李荟元等于1998年首先开展了兔耳瘢痕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认为免耳腹侧创面愈合后确实可产生增生性瘢痕,并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83%,时间能持续超过100天,组织学检查也显示其结构与人增生性瘢痕相似。目前,此模型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学的各种研究中,然而其产生的瘢痕块的增生程度和持续时间与人体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并且,模型制作的成功率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