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施工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施工教学

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知识教学;实践经验

随着社会发展,民众对建筑施工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施工类高校成为学生优先考虑对象。但是随着大批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市场,建筑施工单位发现绝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学校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成熟教学体系。因此,出现大批涌入市场的毕业生在单位中被辞退的现象。为了解决毕业生的这些就业问题,下面对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论述。

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及问题

(一)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技艺、建筑施工方法与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水平、实际情况以及现场情况息息相关,一位卓越的工程师、施工者必然是亲力亲为,实地考察,根据单位实际情况以及现场情况综合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施工。将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无疑会为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在上岗后可以按部就班地定下计划并合理施工,可冷静面对大部分的突况。将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动手过程中形成行为习惯,精准操作;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以兴趣带动思维,以思维提炼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在结合的过程中,既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活用知识的经验,又可为高校提供鲜活的研究案例。

(二)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关于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问题,依据建筑施工单位以及学生表示大体有: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技术指导,无法正确应对常见问题,施工技术不规范;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倾向于灌输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进行配合,教材知识无法完成充分转换,现场操作缺乏科学性的根本指导,操作不规范不合理,缺乏规律;学校实践单位距离高校路程远,交通不便,学生在实践单位与高校之间来往花费时间长,效果不明显;高校缺乏规范的实践报告制度,学生实践过程中缺乏思考,没有有效的实践经验积累;教材难以理解,现阶段大部分学校教材为该专业研究生编制,导师进行指导,难免出现疏漏或者前后衔接困难的现象,此外,教材内通常缺乏建筑施工技术案例,无法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除了校内的原配教师,也包含兼职实验教师,责任心、资历不足,无法有效组织并指导学员进行实践活动。

二、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和建筑施工单位需求,可以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一)推行变革,严肃实践

高校在变革过程中,应当从三方面下手:学员、教师、实践单位。学员是高校变革的对象,是一切变革的根节点,一味地推行变革是行不通的。高校应当一边与学员接触联系,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一边与实践单位充分接触,参考实践单位意见进行变革,针对薄弱点进行强化。建立密集实践制度,将实践实验室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视频、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现实以及现场情况讲解易错点以及突况。适时邀请资深人士、专家进校举行讲座、访谈,学习经验,了解各种情况的处理方式,思考如何能够在建筑施工中保证技术规范适当。

(二)落实实践工作,关注成果工作

高校是学员准备进入社会的踏板,学员即是高校的招牌。所以高校必须注重学员实践素养的提高,以知识为科学性指导,指导学生活用知识。提升招聘教师的标准,避免教师队伍鱼龙混杂。高校有必要在学员毕业之前进行施工技术考核,并且将学员实践报告纳入毕业考核成绩之中。除此,应将考核成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引导教师注重实践与教学的结合,注重教材的编制,提升学生兴趣与动手能力。高校应展开与实践单位的全面对口,多个单位安插不同专业的学员进行实践,安排带队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争取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联系各个施工单位,组建实践平台,创建实验教学基地,在实践平台上单位互相交流,学员参与思考;其次,通过平台鼓励学员主动走出去,踏入社会进行实践。每次实践完成后,要求实践单位依照学员实践成果进行评定,学员撰写实践报告,每学期开学将实践报告以及施工单位成果反馈统一进行评定,优秀者进行褒奖。高校可以依照上述方式营造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氛围,将强制慢慢过渡到学校文化习惯,组建成熟的实践教学体制。

三、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任重而道远,需要分心多用,长久考虑。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以让学生提升兴趣、增加相应经历履历、提升自我实践应对能力为最终目标。把握时代需求,培养能力型创新型人才,科学研究,认真总结归纳,以此推进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以服务社会和服务建筑单位为目标,我相信一定会完成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永.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整体设计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4(2):143-144.

[2]米文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3):25-28.

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施工实践脱离

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课堂中简单的理论教学难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内容,如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或技术等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知识点。在这些内容与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即使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幻灯片等,也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当前我国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本科院校的学生很难获得实践的机会。高职高专学生可通过顶岗实习的渠道和方式获得更多的实践体会。本科生只能通过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接触到工程施工中的相关内容,无法通过施工现场实践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脱离是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项重要问题[1]。

2)课时偏少,无法将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覆盖其中

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内容复杂繁多,包括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共计16章,每一章节的内容都非常重要。从理论知识层面来看,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涵盖的内容十分之多,包括材料、力学、测量、施工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根据该专业课程的具体情况,若是要满足教学的要求,保证教学效果,则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的合理课时(包含实践课时)应达到80学时,然而当前多数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却并未达到该要求,多设置为64学时,这样的设置,学时偏少,使得课程教学难以将完整的项目工艺以及施工组织程序等内容覆盖在内,教学效果不佳。

3)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我国多数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都存在着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由建筑施工课程的工科特性决定的,严重阻碍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施工课程中的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均设置在16个学时以下,还有的甚至更少,仅6学时。这主要与行业情况和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相关。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与增长模式长期处于粗放经营与管理,在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下,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快速增加。高校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一味追求高就业率,忽视了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此外,我国当前的本科院校中,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教师多为土建类理工科专业,教师的学科结构也使得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的教学问题加剧。

4)不同课程模块之间严重脱节

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与一般的基础课不同,其课程章节之间的跨度十分大,而联系相对较少,其特点表现为模块化、专业化。例如该课程中的两个知识点土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两者之间基本上不存在有知识点的联系。这些互相之间毫无关联的知识点因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复杂性而被放在了同一课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在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不同课程模块之间严重脱节,相互关联少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提升土木工程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中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2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1)改革学时分配,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施工课程学分与课时分配不均的问题,例如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施工课程为4个学分,周学时中授课时数为4个学时,实验、上机或其他学时却为0。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的学时分配分析,可以看出基本上所有的学时都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内容的课程几乎没有。这样的学时分配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这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来说,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满足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改革学时分配,丰富教学内容,将建筑施工课程的学时重新分配,将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均匀地分配于周课时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安排专题讲座、参观施工现场或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典型的案例。这些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施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量。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多,知识面广泛,涉及到许多如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机械的性能及其操作、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及运行过程、施工器具的构造和工作状态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这些实际操作的内容仅仅依靠教师口述的教学手段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且教学效率不高。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手段的改革入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幻灯片、图片以及录像等。使用这些工具将涉及到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加以演示,不仅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观看到建筑施工中的各种工艺、技术、机械设备的具体操作及运行过程,并且具有省时省力的好处。教师可对一些正在进行施工建设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工程使用摄像机和照相机到施工现场跟踪拍摄,将拍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将同类题材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组织学生观看。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相关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知识。此外,这些收集到的素材还可反复使用,学生可向教师拷贝复制,于课后自主学习。例如,浙江大学在近几年拍摄的建筑施工视频资料有《杭州黄龙体育中心工程施工》、《125米高度钢筋混凝土烟囱滑模施工方法》、《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工程施工与长江二桥施工》、《广州动物园水族馆模结构体系》、《福建漳州后势石电厂123米巨型网壳结构施工》等。这些工程资料经过教学组的剪辑与制作,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播放,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针对当前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施工实践脱离、课时偏少、无法涉及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不同课程模块之间严重脱节等问题,高校应积极进行改革与实践,从学时分配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合理优化、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并重,充分突显专业管理特色,从而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在弄通弄懂和灵活应用施工组织的基

本原理上下功夫。学习方法应重理解领会,重综合分析,重具体应用,切忌死

记硬背。

关键词:施工组织实践教学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建筑施工组织课,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建筑施工组织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人才。怎样搞好本门课的教学,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建筑施工组织”教学改革的体会。

2 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场所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已远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高专类教学,利用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仅能将理论知识满堂灌,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动手的需求,重理论轻实践只能像学哑巴英语一样,达不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将教室、校内实洲室、校外实习基地,乃至整个社会都融为一个“大课堂”,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针对建筑施工组织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领域广的特点,为了能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2.1 “工学结合”的教学标准

首先是制定“工学结合”的教学标准。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分析、讨论,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把课程教学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2 “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

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罔绕就业岗位,基于实际工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设计七个项目和一个文训的教学内容。

2.3 “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

接受任务一发现问题一学习知识一解决问题一获得技能一完成任务一效果评价。如我们给定一个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让学生到现场进行计划的检查和控制。学生接受任务后,通过实际进度的检查,与计划进度对比,发现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计划的调整,完成任务,获得技能。

2.4 团队化的实训组织

在课程训练与综合实训中,将学生分成4-8人的项目团队,每个团队选出小组长作为团队负责人,训练由组长确定组内的分工,每次训练的组长要轮换,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接受任务书、分析任务书、讨论,团队按角色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2.5 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中建立了立体化评价体系,不光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对老师进行评价。采用教师互评、自评、学生评价的方法评价老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综合评价的,强调对学生工作过程的评价,把学生的态度、表现、成果纳入评价指标,从全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能反应学生的文际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搞好本门课教学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搞好本门课教学的重要前提,这是因为课程的性质和建筑施工行业特点,使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一些片面认识和糊涂观念。主要表现是:(一)有重结构,重设计,轻施工的倾向。有的学生认为,力学结构和房屋建筑设计,专业性强,在社“会上比较热门。而建筑施工处在基层生产第一线,是一件比较苦和累的工作,个人前途不大。因此,对学习结构和工程设计兴趣较浓,对施工组织则不够重视。(二)由于本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好。因此,有的学生认为,搞建筑施工主要是凭实践经验,只要在现场干上几年,搞上几栋工程,积累一些经验就会了,用不着学很深的理论。所以对学习本门课掉以轻心。(三)由于建筑施工组织课有很强的综合性,各章节在知识体系上不够连惯,不象力学、结构课有较严密的数理推导,如果教师缺乏实际经验,讲课不够生动活泼,也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不起劲来。

综上所述,如果这些片面认识和糊涂观念不很好的解决,本门课的教学将有很大的难

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本门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启发引导:

第一,向学生讲清建筑施工组织是研究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诸要素之合理组织的科学。它是把技术和经济相统一,研究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高产出,使工程建设实现工期短、质量好、成本低、效益佳的效果。因此,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它关系到合理使用国家建设投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从事施工组织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工作能力。建筑施工企业的通才、帅才、人才一般都来自于从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行家高手,搞建筑施工前途光明。

第二,讲清再好的工程设计施工兰图,要变为工程实体,实现其设计价值,没有施工管

理人员和建筑工人的辛勤劳动,都是不可能的。任何轻视和低估建筑施工组织的作用都是错

误的。

第三,结合本地规模大、有影响的施工工程,在实习中发挥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功能使施工体现出有规律、有节奏、均衡、持续、文明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讲解施工组织设计的

作用,使学生热爱建筑施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一旦认识到所学课程的专业性质和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就会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的动力。就会专心听课,认真看书,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再加上授课教师的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会产生共鸣,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引导学生在弄通弄懂和灵活应用施工组织基本原理上下功夫

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方面,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已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对施工组织方法的基本原理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用以指导施工实践。但由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和现场施工的复杂性、多变性所决定,每个具体的施工对象由于结构特点和施工条件的不同,而具体的施工组织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可以说,建筑施工组织的方式方法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因此,建筑施工组织课的教学,应该是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要结合工程实例,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基本原理上下功夫。在学习方法上,应重理解领会,重综合分析,重具体应用,切忌死记硬背。

着重应弄通和掌握哪些基本原理呢?主要有流水施工基本原理;施工方案的确定原则;

网络计划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施工平面图的布置原则等。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教师一定要以

自己的体会,采用形象、直观、比喻的手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启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

篇4

【关键词】施工图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7-01

在国内建筑学系,技术类的理论课程如何与建筑设计课程相互促进,实现学以致用,是一个经常会引起讨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与方式,以国内建筑高校众多的教改案例来看,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对仍沿用传统教学体系的众多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以笔者之观察和体会,如果能在“生产实习(又称为建筑设计院实习)”之前安排“建筑施工图设计”教学环节,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建筑制图能力,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和落实“学以致用”最有效的手段。建筑施工图设计的教学理应按照生产企业(设计院)的工作模式和要求进行结构有序的“教学设计”,在理论知识和制图要求等方面均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讲授和图示示范。笔者以近两年在三江学院建筑系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拟对建筑施工图设计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做一梳理和归纳。

一、课程概况

三江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学制五年。现行的教学计划按《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的教学内容设置,把“生产实习”安排在五年级第一学期进行。2013版的专业规范对生产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点、要求和学时均列出了基本的要求,其中对“完成工程设计图(施工图)”的要求为“掌握”。为提高学生到实习单位后的快速上手能力,结合多数设计院以居住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为主要业务的现实考虑,三江学院建筑系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程内容是先做“居住小区规划”,再做“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在教学方式上意图以一个完整项目的形式展开教学。

二、教学设计

三江学院建筑系目前的建筑施工图设计教学安排学时7周,要求在完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选择规划小区内的一栋二类高层住宅,完成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和表达。

为力求接近实战的训练效果,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和表达要求完成相对完整的图纸内容,包括:目录、设计说明、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含地下室和屋顶)、立面图、剖面图、户型大样、楼电梯大样、坡道大样、墙身大样及其节点详图、门窗大样及门窗表。考虑到学时的限制,仅要求学生绘制墙身大样不少于两处,并放大檐口、勒脚部位的节点详图。

根据出图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笔者在进度上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步骤:

第1周,布置教学任务,公布教学进程表。讲解施工图设计基本要求。布置研习相关设计规范,并根据规范调整和优化小区规划和住宅单体的设计。

第2-3周,讲解总平面图和平面图的编制深度规定,细化并基本完成建筑平面图和总平面图的绘制。其中应强调地下、首层、屋顶三个特殊平面的设计和表达要求。

第4周,讲解立面、剖面图的编制深度规定,细化并基本完成建筑立面、剖面图的绘制。

第5-6周,讲解各类大样图的编制深度规定,细化并基本完成大样图的绘制。

第7周,讲解目录、设计说明、门窗大样及门窗表的编制深度规定,完成目录、说明、门窗大样及门窗表的编制。全面复核建筑图纸,完成全套建筑施工图。

三、教学重点

由于目前教学上缺乏结构、水暖电等专业的配合,课堂上的建筑施工图设计的教学重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基于本专业规范,落实符合编制深度规定的建筑施工图设计与表达”。即,通过查阅和研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设计规范,使住宅本身满足设计标准,再在制图规范和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等的要求下画出一系列图样。“规范”、“编制深度”、“表达”,成为教学重点的关键词。

四、教学难点

建筑施工图设计教学由于涉及到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建筑制图等方方面面,故而教学的难点很多。但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三个问题――什么样的建筑设计符合使用要求和工程标准?建筑施工图设计要解决哪些问题?建筑施工图要表达(画)到什么程度?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成为检验教学成效的主要依据。

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要向学生明确的一个基本认识是:建筑施工图设计绝不只是深化图纸和标尺寸这么简单。通常在设计师拿到扩初或方案图后,首先需要明确各部分的设计是否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或规范的要求,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满足其它各专业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学习规范成为最终施工图设计成果表达(画图前)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建筑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工作重心是解决想做什么或想做成什么样的问题,那么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作重心则在于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建筑施工图设计犹如纸上盖房子,是一项相对微观,着力解决定位、定量和实施性的工作,因此必须处处有交代,事事有依据。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思考功能、空间、形式等大的关系外,必须对建筑构配件的材料、尺寸和构造做法,以及与结构、设备、施工等的相互关系要有相当的熟悉和了解。对这些前置课程知识的综合与运用,恰恰是学生捉襟见肘的所在,也是教学真正的难点所在。

对于第三个问题,可以说是众多讨论施工图设计的教材或论文重点着墨之处。这些参考资料对建筑施工图表达的内容和深度均有详尽的描述,多数还附有示例,故无需在此赘言复述。即便如此,笔者还是发现模仿这些范图和示例只能求得形似,想要画得一套“耐看”的施工图并不容易。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上述两大难点尚未解决,另一方面,最本质的,是因为学生对施工图设计的逻辑性缺乏认识。依葫芦画瓢往往导致施工图深度不一、前后矛盾、错漏百出。因此,必须通过结构有序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其表达逻辑性的基础上进行工作。

五、结语

建筑施工图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最后阶段,是实现建筑师创作意图的关键。同时,施工图设计也是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执业建筑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因此,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是迈向职业建筑师的重要一步。虽然建筑施工图设计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施工图的表达模式和深度要求,但同时也要向学生传达一个基本的职业理念――建筑施工图设计要解决的绝不仅仅是画好一套图的问题,建筑施工图设计反映和呈现的应该是一整套服务的思想。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建筑施工图设计存在着缺少结构、水暖电等工种配合,完整性程度欠缺,出图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从设计院施工图设计的程序来看,我们教学中的建筑施工图图纸可能称之为“建筑专业条件图”更为恰当。但这并不妨碍“建筑施工图设计”的教学意义!相反,这些问题与不足恰恰反过来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建筑技术理论课程如何促进“建筑设计”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篇5

一、高职教育中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中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问题主要分为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下文从这两个方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学内容与现代技术脱轨

高职教育??中,建筑施工教学的教学内容更新周期比较长,而当今时代对于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比较落后。学生在完成学业过后仍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必须通过在工作当中学习的方式继续成长。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比如对于建筑施工设计而言,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设计实施方式的教学不够完善,很多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及时普及。

2.教学方式的落后

目前的高职学校的教学原则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在很多高职学校,其教学方式仍然受普通本科院校的影响,理论知识的课时远远多于实践知识的课时。高职学校的建筑行业一般为三年制,大一、大二的时候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到了第三学年则开始学习实践知识,很多学校甚至直接将学生送出校门进行实习。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比较牢固,但是实践能力还远远达不到社会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的落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

二、高职教育中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本身就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学科,所以对于其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紧跟时代的发展,追求现代化技术的教学;其次是改变教学方式,以实践为主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紧跟时代的发展,追求现代化技术的教学

高职教学建筑施工技术教学要从教学内容上面分析,首先要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的发展速度结合起来。如今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很多学校对于建筑信息技术的使用比较落后。如很多学校热衷于建筑CAD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的教学,这种实践技术本身也属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当中的运用,但是对于比其更加先进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却很少涉及。BIM技术被视为CAD之后建筑行业的第,这种先进技术是现代化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高职学校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内容的落后。

2.将实践教学放在教学主导地位

实践才是检验整理唯一的标准。高职院校虽然教学实践比较短,教学内容比较多,但是可以将课程的配置进行合理调整,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结合。

首先,对于学生学年制的划分,仍然是三年制教学,而大一大二的教学则采取半理论化半实践的方式。学校可以建立专业实训基地,给予学生实践空间。

其次,在第三学年中,学生进行完全实践教学,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与建筑企业进行合作。这样对于学校而言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企业而言有利于人才渠道的拓展,对于学生而言则有利于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辅助;安全计算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高职教育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后进行该课程的学习与锻炼,同时也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1]。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等重要基础岗位为培养目标,学生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以及后期的努力从而晋升管理岗位,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也是本课程的教学重心。

2. 工程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实现工学结合

2.1 资源有限的课堂教学

目前不管是“把课堂搬到工地”,还是“把工地搬到课堂”,前者毕竟资源有限,学时有限,工地现场考虑到安全、效益等也不会时时向大量的学生开放,因此实现有难度。后者也由于搬到课堂的“工地”都是图片或者视频,而现场的情况却是千变万化,因此学生接触到的实际工程也是有限的,有时甚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施工技术中。然而目前的建设工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规范也在不断的革新完善,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安全、进度等的计算也开始不断向更简单、更安全的方向发展。目前已有许多相关的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以方便工程成本、安全等的计算。

在这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筑施工技术课堂的教学仍旧以黑板和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多媒体也通常只是用来向学生播放各种图片和视频。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建筑施工技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它最优势的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于是课堂教学的步伐并没有跟上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此外该课程与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密切相关,为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熟悉一些相关的工程软件,需要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就接触到实际工程中的常用软件。因此在建筑施工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通过教会学生使用目前建筑行业常用的工程软件,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挂钩,一定程度上实现工学结合。

2.2品茗安全计算软件简介

该软件是将施工安全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有机结合,针对施工现场的特点和要求,根据相关国家规范和地方规程,为施工技术人员编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管理提供便捷的一款工具软件。包括脚手架、模板、临时工程、塔吊、降排水、起重吊装、混凝土工程、基坑工程、钢筋支架、垂直运输设施、冬期施工、爆破工程、施工图、浙江省标模板等十四个模块。

该软件严格按现行施工及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计算,提供临时工程、吊装工程、垂直运输、基坑工程、塔吊、模板、脚手架、钢筋支架、降排水及其他工程等CAD详图,及垂直运输、基坑工程、塔吊、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安全资料规程CECS266-2009、模板、临时用电、脚手架等工程类检查管理用表。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工程,创建工程文件,添加所需的模块类型,生成各种模块的计算方案的完整计算书,包括计算依据、计算过程、计算简图及计算结果,自动生成弯矩、剪力、变形图等。生成计算书,查看计算结果符合要求后,可直接生成施工方案。可根据工程参数自动绘制标准、完整的方案施工图,导出CAD图形文件,并可直接插入施工方案。另外可以直接生成报审表、技术交底,便于快速审查计算结果,添加相关的节点详图,实例照片等,生成技术交底,同时可选择或自定义危险源类别,采用指数矩阵法和LEC法两种权威评价方式确定危险源等级等。[2]

2.3案例基于品茗安全计算软件运用的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实训

2.3.1 实训目的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应了解施工方案编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建筑施工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脚手架工程,则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而其安全计算和危险源分析评价将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目前高职教育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要求是掌握脚手架的设计、搭设、安全性能的评价,搭设质量的监督等。而对于脚手架的认知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为方便学生对脚手架的理解,需辅以图片、视频、展示扣件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经设置了工种操作的实训项目,其中已经包括了脚手架的搭设及检查,同时1:1建筑模型也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现场的实践场地,学生对扣件式脚手架的基本搭设要求及质量监督验收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然而专项施工方案在编制过程中难度较大,涉及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如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比较复杂,而且需要引用和查阅的规范过多,计算量巨大,而且许多施工单位的项目部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有施工现场经验的人才,这就导致了施工安全专项方案的编制流于形式,甚至个别技术人员盲目照搬照抄。[3]于是脚手架安全专项方案的电算化就成为必然。学生在课堂理论知识掌握之后,可以利用品茗脚手架安全计算软件根据建筑物的情况设计外脚手架,并对脚手架进行安全计算与危险源评定,从脚手架搭设的方式、高度、步距、跨距、连接件的连接方式、连墙件的构造形式等方面层层进入,仔细分析,从而对自己设计的脚手架进行安全性的数据验算与分析,然后根据计算书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同时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软件的时候对存储在软件中的规范手册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觉性学习,达到高职教育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要求。

2.3.2 实训过程

扣件式脚手架主要计算的是脚手架各主要配件的结构可靠性,如强度、变形等;脚手架立杆的整体稳定性;连墙件的强度、稳定性;地基承载力;脚手架最大搭设高度;脚手架配件用量等[2]。

①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自行设计一栋建筑,设置建筑类型、建筑高度、长度、宽度、层高等基本参数。

②根据建筑参数设定脚手架搭设高度,即自立杆底座下皮至架顶栏杆上皮之间的垂直距离(规范中规定单排脚手架最高为24米,双排脚手架为50米,超过五十米必须设置双立杆)、计算脚手架材料用量,包括大小横杆、直角扣件、旋转扣件、脚手板等。设置步距、立杆纵距或跨距、立杆横距、内立杆离建筑物距离、纵、横向水平杆布置方式、横杆与立杆连接方式、地基土类型即地基土直接承载来自脚手架立杆及上部结构的荷载,所以必须知道地基土类型才能了解地基土的承载力、连墙件布置参数,按照脚手架的步、跨来设置的,一般有二步二跨、二步三跨、三步三跨等。根据我国长期的使用经验,连墙件的设置常采用二步三跨、三步三跨设置。

③按照设置好的脚手架参数生成计算书,根据计算书中有不合格的计算结果的提示进行参数更改,但应充分考虑建筑与脚手架实际情况。

④调整参数至计算合格后生成计算书一份、技术交底一份,根据该计算书编制相应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一份。

2.3.3 实训成果

实训结束后每位学生上交完成的脚手架安全计算书一份、技术交底一份及施工方案一份,由教师评价学生对软件应用及对脚手架搭设相关规范的掌握程度。

3. 结论

通过对品茗安全计算软件在课堂上的教学,学生对工程实际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接触到了工程中常用的软件,并且在对软件的学习练习中学生对建设工程的步骤、建设规范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因而对先修课程进行了巩固,同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做好了铺垫。由于本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岗位为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等,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设施的计算、监督、验收以及相关规范,而仅仅依靠课堂纯理论教学是不能达到的,因此需要相应的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另外通过对实习生在工地对软件操作以及对实习生指导老师的调查,发现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软件的操作及施工设施安全的检查监督。毋庸置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通过工程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培养,为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轻松胜任岗位基本工作打好基础,而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也实现了工学结合,达到了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6-88

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模块式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孟良(1965- ),男,湖南益阳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湖南 长沙 410132)魏秀瑛(1972- ),女,湖南衡阳人,湖南高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湖南 衡阳 421002)周金菊(1964-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经济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造价。(湖南 长沙 4101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职建设类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JA09006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职业技术教育部分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然而,生源素质普遍偏低、大量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尤其生源急剧减少等因素,导致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增强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已成为业内人士的首选课题,众多职业院校都在寻找新的培养模式,高职建设类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探讨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

一、关于模块式教学的理论

模块式教学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法。这种方法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抓住了职业教育技能训练这一核心,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或一部多个零件组成的机器式的教学方式。

模块式教学具有强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有很强的灵活性、有较强的实践性等特点,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外模块课程模式主要有MES模块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模式、“双元制”模块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单元累计制模块课程模式等。

二、模块式教学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改革思路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现场施工技术和管理的一门必备的专业课。该课程概念繁多、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理论与现场工作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应该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现场顶岗实训基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课程模块的设置

课程按建筑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划分模块,形成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即开工前的组织与计划、建筑施工测量知识、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室外工程施工与竣工验收7个模块。再根据设定的教学模块遴选必要的知识。通过划分新的知识模块,将原来零散的知识点针对某一具体施工过程进行有机整合,使每个工艺流程中所应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和具有针对性。课程模块的设定,如下表。

(三)采取模块式教学取得的成果

1.理论成果。一是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涉及的教学模块、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探究。教学模式: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特定的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划分为相对完整、相互联系的7个教学单元。课程体系:为实现教学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院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校本教材中。课程模式: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并编制课程标准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包括理论基础、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操作方法、保障条件、管理与评价等。二是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经验。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以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基础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国家职业标准是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最重要的依据;专业知识只有通过操作(运用)才能转化为技能。三是构建了较完整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其他专业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系列的参照样式。

篇8

关键词:识读建筑施工图;模块;识读;空间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88-02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的特点,纷纷对传统课程从内容到形式做了较大的变革。笔者所在学校针对建筑行业的特点,也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改革,《识读建筑施工图(抄绘)》这门课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课程内容设置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建筑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乡建设行业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吃苦的施工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但是随着大学的扩招,目前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生源素质普遍不高,传统课程的授课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教师认为学生不认真上课,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难,难于理解,学习成了师生使都痛苦的事。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和相关教师对《建筑制图》和《建筑构造》这两门专业基础课进行了重新整合,从而产生了《识读建筑施工图(抄绘)》这门新课程。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笔者和其他教师做了新的尝试,不再对建筑制图和建筑构造部分的内容作为两门独立课程授课,而是将建筑制图和建筑构造部分的知识划分成六个模块,又将每个模块划分出多个能力训练项目,如表1所示。这样一来,在授课的同时配以相关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可以基本达到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运用投影原理、建筑制图标准、建筑构造知识进行房屋建筑施工图的识读和抄绘,并注重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观念。

授课过程中的感受

(一)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学习和授课过程中的主体。授课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对学生的学习会带来较大的影响,笔者对建工2007高职4班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在“你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吗?”的问题上,回答“有兴趣”的占52%,回答“本来没兴趣,通过学习渐渐感兴趣”的占34%。在“通过建筑构造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否增加了空间想象能力”的问题上,回答“的确有帮助,增加了空间想象能力”的占63%。在“通过大量画图练习,是否觉得对学习这门课程有帮助”的问题上,回答“通过画图,的确能把课程中的内容记住,而且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的占52%,回答“通过画图,的确能把课程中的内容记住,但对空间想象能力帮助不大”的占34%。在“对于点线面的投影、形体的投影、剖面图和断面图、轴测投影,你觉得哪些内容比较难”的问题上,回答“剖面图和断面图比较难”的占58%,回答“轴测投影比较难”的占25%。在“你觉得这门课程学多久能较好地掌握其内容”的问题上,回答“一年”的占18%,回答“两年”的占31%,回答“两年以上”的占25%。在“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是否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很快想象出空间的形状、位置等信息”的问题上,回答“视情况而定,简单的内容能想象的出”的占71%。

通过问卷中的回答,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学生的评价:(1)该门课程本身内容特点和形式的变化,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2)大量的抄绘练习,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有较大的帮助。(3)空间想象能力始终是这门课程的一大难点,如何来提高还值得探讨。(4)所学知识要吸收掌握所需时间较长。

(二)教师评价

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工作量大 首先,课程的单元设计和以往的备课内容有较大的不同。在“任务引领式”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备课量大大提高,前期要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是使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得到真正落实的前提。其次,课堂时间由于采用了布置任务、讨论交流、现场观摩等多种教学形式,一改以往“满堂灌”的形式,这就需要教师花更多精力,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管理纪律、现场辅导,这对任课教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再次,课后的作业批改量也比以往大大增多,因此,课程改革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考核方式的改变减轻了师生的压力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为:(1)投影基本知识(占10%),视其表达的准确性和书面成绩综合给分;(2)熟练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竣工图(占30%),在指定时间内阅读给出的施工图,并回答相关问题,视其表达的准确性给分;(3)阅读技术说明和图集(占20%),视描绘建筑图和结构图的构造做法、施工要求、技术经济指标和技术标准的准确性给分;(4)绘制建筑工程施工图(占20%),绘制给定的建筑施工图并根据图面质量和内容给分;(5)根据给出条件绘制建筑、结构节点图(占20%),视节点难易程度和准确性酌情给分。以上考核环节均结合课堂出勤、课堂纪律、上课回答问题进行。考核形式比以前的期中测验、期末考试、外加平时表现进行总评的传统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采用分阶段考核,改变以前一份试卷定终身的形式,而是采用抄绘、识读等形式来进行考核,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担心考试的恐惧心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同时,也大大减轻了任课教师对考核出现较高的不及格率的担心。

训练时间的增加使部分学生在绘图和读图能力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以往传统授课过程中,总是将每周的4课时分两次完成,往往出现学生刚练了一两个题目,还没总结就要下课的现象,现在每周6课时,在课堂上任务布置后有较完整、系统的时间进行指导、交流、总结,因此,训练时间的增加也使一部分学生在绘图和读图能力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识图基本知识的课时、内容分配是否合理 识图基本知识是建筑制图这门课程中的知识,尽管已经对一些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做了删除或弱化处理,但还是包括了绘图基本知识、组合体投影、轴测投影、剖面图与断面图,要想在规定的20课时内,按该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力目标,使大部分学生达到掌握、能用、会用的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完全删去点、线、面投影基本特性的介绍,直接介绍形体的投影,对后面组合体投影的识读会带来影响。线面分析识读方法是识读复杂组合体较常用的分析方法,而该分析方法必须在点、线、面基本投影特性熟悉的情况下,才能熟练使用。在对建工2007高职4班学生的调查中,就问题“你觉得点、线、面的投影学习对后面的形体投影学习有必要吗?”回答“有必要”的占89%。因此,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在课时的分配和内容的安排上,还应酌情考虑。

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有何更好的方法和手段 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可以看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个难题,对于一部分先天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发生质的飞跃。课程中提供的抄绘训练,对部分学生来说只能是形式上的抄绘,没有与实际的空间形状、相互关系产生联系,对部分学生来说,抄绘只是提高了绘图能力,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帮助是有限的。因此,在课程中选用哪些更好的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值得教师思考。

考核形式改变后采用何种方式补考 考核形式改变后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补考,是笔者和其他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由于采用了分阶段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来获得总评分,这就造成一旦学生考试不及格,教师将面临补考内容多,补考到底采取哪种形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郭正烜.高职院校“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与改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4]何俊霖;蔡余萍.建筑学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1(12).

[5]张艳芳.基于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与研究——以建筑工程类专业《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为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篇9

【摘 要】本文笔者结合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联系自己在职业学校任教《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十多年的经历与感受,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和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的对比、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释,最后关于该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意义提出了一点想法。以便更高地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快地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建筑领域中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程特点;教学模式;课堂现状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1.1地位承上启下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专业中等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之一,它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设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前接的主干专业课程有《建筑识图》、《建筑测量》、《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等,后续的主干专业课程有《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等。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

1.2三维目标明确

通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完成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各工种现行施工规范、技术要求、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选择合理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能运用施工技术分析施工问题、解决问题。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实施质量监控,学会编制工程施工技术报告。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安全文明作业;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团结协作,吃苦耐劳。

1.3专业知识连贯性强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前我校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杭有声主编的第二版本),内容全面,主要有土石方工程、桩基工程、砖石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屋面与地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冬期与雨期施工和高层建筑施工等。全书采用了国家最新规范和标准、系统地介绍了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施工方法。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基础性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方案,才能将课堂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施工现场的实践操作上,比如学生在学习油毡铺设的顺序和方向时,如果他们没有掌握《建筑制图》中的同坡屋面的知识点,很难以理解并消化,再比如学习砌筑工程施工工艺时, 如果学生不学《建筑测量》,不了解水准仪和经纬仪的作用与操作过程,就难以接受抄平、弹线、摆样砖等几大施工工艺了,更谈不上透彻理解基础之上的实践操作了。

2.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元素构成。其中从苏联传来的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简单的教学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是需要灌输的知识,教师只负责知识的灌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黑板等媒体只是灌输知识的辅助工具。

这种教学模式下,我采用的课堂形式是开始上课、复习上节课教学内容与知识、引入新授知识点、新知识系统展开、概念说明、举例解释(案例分析)、知识总结、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宣布下课。

这样的课堂模式其优点是大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主宰作用,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课堂进行组织与管理,相反、其不足就是过分的给予了教师的主动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能把自己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出现了学生上课只带一本书、一支笔、一部手机。教师讲的是课本知识,学生听的是手机音乐,教师示范的是课本练习、学生看的是手机视频,甚或是睡觉、发呆、交头接耳等等现象

3.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与当前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所需人才的要求产生了供不对求的矛盾,本人在平时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国省市各级各类培训,吸收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了现代教学模式,比如德国教育双元制、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接着以实际行动实施于平时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堂中。

我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形式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为流程设计教学。比如我在讲授《建筑施工技术》中钢筋工程的加工与绑扎知识点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以职业活动为基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考虑实际教学的方式、内容、对象、组织、步骤,同时按照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做学、展示、评析、拓展为主要流程设计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小组,独立处理这个项目。在实施这一项目过程中,独立组织与安排小组学习行为,通过模仿、观看示范,达到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还运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最后进行知识总结与拓展,从而达到了既巩固本课堂所学内容,又顺利导入下一个教学项目的目的。

这种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学生呈现出的是,个个积极动手、动脑,没有人睡觉了、开小差了、手机用来拍摄课堂项目完成的过程和成果,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幕后的导演,学生成了课堂的主演,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迅速有效地学到未来工作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4.课堂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同样的授课班级和对象、当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课堂呈现了很大的差别现象。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显而易见,教学模式首先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4.1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学生考核单一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能力考核,几乎没有全面考核。

4.2传统教学模式下,不考虑职业岗位要求,只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和顺序,参照大纲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的灌输式传授,各环节都有,但不相互支持。带来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

4.3教师信息量太小、效率太低。教师不会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不熟悉实际项目,举不出课程案例,找不到实训项目。

4.4课程以老师为主体,缺少师生互动,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致。

4.5缺少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中,片面单一地追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书而不育人。

5.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意义

加拿大多伦多资深教育家佩德立曾经寄语学生:学习不是提供一份菜单让你点了吃,而是给你一份菜谱让你学习自己烧了吃。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继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填鸭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学习。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任课教师的我,清晰地意识到并力求真正的实施:

5.1将课堂中的教师由其主宰作用变为主要辅导作用。

5.2将课堂中的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完成新知的探索。

5.3将课堂中的载体由定义、定理变为完成某一项目或工作任务。

5.4将评价课堂效果的标准由教师讲得好、完成教学进度多少变为学生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大幅度上升为准。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当今科技时展的要求,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职业学校课堂质量,不断学习并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对接,为社会培养出建筑领域中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大项目 施工技术 有效性

一、项目教学的特征

项目教学法,指让学生以一个项目为目标进行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各相关课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完整的模式。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推广,正符合了新形势下地教育模式要求。

在项目教学中,人人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并从中学习,最终的评价依据并不单单是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课程内的知识和锻炼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大项目教学的思路与架构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课要完成的产品就是一个建筑物或构筑物。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绝大数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围绕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进行项目教学,形成大项目教学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项目教学中,可以通过全部的专业课模拟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比如我们上课所在的教学楼的模拟设计及施工。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与工种,甚至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三、大项目教学模式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教学中,应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选择本专业课程的大项目作为教学主题,学生参照本课程涉及到的专业问题搜集信息资料,以小组的方式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业务承揽――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组织――竣工验收的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大项目教学和课程大纲,教学过程建立起了与实际工作相紧密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高度统一的模块化教学与训练项目(如上表)。

表中体现了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这个新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工作为依据,将原来分属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重组融合而成的新的认知结构体系,实践中应避免原有课程的“拼盘”。

四、大项目教学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的有效性

根据大项目教学模式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架构来看,建筑施工技术课始终是各个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项目教学使建筑施工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更佳:

1 由于有具体的工程项目,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学生在学习施工技术过程中有特殊的积极性,各工程技术就不再是独立的课程实训,而是为完成自己的一个项目而展开的分部工作。

2 同学之间的研究更活跃,他们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对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观察,研究,建筑物的构件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运用。

3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能自觉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明确自己作为一个技术人才掌握技术的重要意义以及该课程对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

4 建筑施工技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得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得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