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核心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学的核心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学的核心思想

篇1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创新;浅谈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初级阶段,极易被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尚无法自己来制定人生理想,一切都需要教师和家长一步步地引导。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小学生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树立及美好品质的形成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由于各学校教师定编人数有一定限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任课教师普遍比较紧张,导致很多学校思想品德学科没有专职教师,学科兼任现象较多。且有些学校兼任方式比较随意,教师不够稳定,大部分教师教研主攻方向并非思想品德,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其次,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专门的教研活动较少,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思想观念依然比较传统和陈旧,一些仅仅是对理论进行讲解或对概念简单解释,很少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导致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比较空洞乏味。

再次,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较少,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比较单一,很少尝试一些有实际教学效果的新方法,如小组讨论活动法、游戏法等。还有一些小学由于客观教学条件所限,仅主科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电子教学手段,思想品德课则规定不能使用多媒体,这些教学理念和严重滞后的教学手段,都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负面影响。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创新建议

1.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性和素质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作为课堂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具备专业性和高素质,只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小学学校必须提高对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对专业的高素质思想品德教师加以配备,并立足课程标准严格保障思想品德教学课程,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品德教学的顺利实施。

2.结合真实社会生活,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同时,对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进行培养。针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脱离射虎现实的问题,教师必须将教学与真实社会生活有效结合起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真实事迹根据不同板块的不同内容进行整合,将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热心公益劳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中国环保之父” 曲格平真实事迹的讲述,让学生对公益劳动的价值以及重要性切实感受,从而促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对合理的教学规划加以制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的教学规划是必不可缺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在不完全被教案影响的前提下,对教学计划精心制定,将教学艺术与教学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使思想品德教学得到保障。教师对教学规划中应尽量与生活贴近,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更受小学生喜欢。其次,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创新传统教学观念,摈弃其落后的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教育课堂,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自主思考和发展,以使学生自身对是非和道理更加明确。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精神加以鼓励,从而养成学生遇见问题主动质疑、大胆提问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4.通过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对电子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声、像结合,有利于将小学思想品德概念的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虽然精彩的说教教学模式也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影音等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心灵带来更直接、深刻的触动。比如,在《保护环境》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美国大片《后天》的片段,这种直观的视觉感受更能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等导致的气候突然变化所带来的灾难严重性。在影片的带动下,学生的兴趣将被高度调动起来,教师可在此节点指导学生思考影片中的景象会不会出现在现实中,因而引导学生该如何保护环境才能不会使电影中的现象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对事物都处于好奇的阶段,用一颗深受震撼的心去思考和学习课本中抽象、陌生的理论,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创新”基本贯穿于当前整个课程改革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也应接受冲击与洗礼,主动直面当前教学问题,积极创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宽顺.小学思品课改之我见[J].文理导航(下旬),2012,5(11):29-30.

[2]梁清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初探[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3(03):104-105.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真心交流;开放式讨论;知行统一;人生舞台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45-01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可塑性大,可能会导致对社会主义优越性有或多或少的偏颇。无疑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转变观念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初中生思考的问题,生理、心理的变化需求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实践感性或理性的思考。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就必须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抨击思想上智慧的火花使其沿着"四有"接班人前进。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分数而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有一点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型的人才。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和能力的高度和谐和统一。

2.情理为重,变单纯说教为真心交流

我认为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有些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拜金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品德的不良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理解有较大偏颇。甚至有些任课教师也有同感,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不能寓情理、实例、案例与教学,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的学生中去,嘘寒问暖,促膝谈心,与学生们一起做卫生、做游戏、侃大山、说故事、去实践这样的感情投资,以爱生情,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拥护,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心里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浓郁的向师情怀吧。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我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深入浅出的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激情满怀的的排比,或生动形象的描述,娓娓道来,再加上授之以渔的教学记忆,使同学们的情绪随我的"导演"而变化。

我还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的内容时,我打出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讲"做负责任的公民",出示会见外宾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了他那为国家负责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艰苦奋斗精神"时,我把从校园里拾来的白花花的大块面包摆上讲台,让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的诗句,并展开讨论。

3.教学相长,变枯燥的教学为开放式讨论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的开放和追求人格的平等。他们不满足于从课堂上获取知识,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们渴望老师理解自己,平等待人,尽管学生之间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但他们却反对教师的偏爱,要求师生间的平等,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并能够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在学习中,要求优秀生和后进生能够相互帮助,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平等竞争,互相促进。

灌输式的教学则满足不了学生思想上开放和人格方面平等的要求,我们要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开放式的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在课堂上向学生开放--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基本事实,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以课本为基础,以感悟为平台,以能力为目的,以关注学生课堂动态为导向,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运用第一手资料来增加理论的可信度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纠正偏轨的认识,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4.联系实践,变空洞的说教为知行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检验,才能显示出真理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思议的力量。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产生厌烦心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期盼能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

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带来种种疑虑,也期望教师能够解惑。如果教师回避这些问题不予解答,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处处了解学生的思想脉膊,针对学生的思想疑惑,教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答,即使学生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应给予申述、辩解的自由和余地,以理服人,解除学生的思想疑惑。如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异往"、"情感困惑"、"早熟早恋"等等,以前十分忌讳的词语,现在却成了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除了教材,我们更多的是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让他们把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碰到的各式各样的的困惑、事例所分析,让大家在分析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

篇3

1 营造好氛围

在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这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建立合作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例如在讲“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时,笔者针对学生在遭遇挫折之后产生的紧张、消极、伤心、气愤等消极情绪讲了一个钢琴家的故事:“一个钢琴家到一个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谁知首场演出观众不足3成。但那位钢琴家并没有为这难堪,他在演奏前对观众说:‘你们城市的人很有钱,每个人都定了3个座位。’观众一愣,随后便会心地微笑起来,并长时间地为钢琴家的幽默鼓掌。”幽默的故事,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缓解了紧张的情绪,融洽了师生的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还应该在课堂营造心理相融的环境。要做到师生心理相融,教师必须得首先接纳学生。接纳是师生心理相融的切入点。无论学生说出不佳的观点,还是做出不良的行为,教师都应当使得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以最大的热忱帮助他们解决其心理问题。教师要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使得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他的体验,并且与他有同样的感受,能够知道他们的孤独,懂得他们的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等。分享学生的感受,能有效地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使学生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各种帮助。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重视那些品德、智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 紧扣思品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认知开始的,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正确的认知,他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表现才能表现出一定的健康水平。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思品课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七年级涉及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逆境和挫折;级则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思品教育者则要充分发挥思品教材的优势,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化,使学生的内心有所领悟,认识有所完善,干涸的心田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3 开展活动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习,而不喜欢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而且,通过活动,学生的情绪情感过程有了体现,并且有了行为训练过程,使学生实现认知(理清问题)――情绪情感(情境体验)――行为(投入情境中训练)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通过营建气氛,给学生某种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去示范去感染,可以使问题完成起来更加简单,而且在有目的、有意义的实践中,更利于学生稳固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形成。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十分积极,对于每一项活动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评价。通过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的意识也有了提高,而且学生自己较为突出的智能表现出来,寻找到成就感。

4 拓展思品渠道,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

篇4

第一,教师应该具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动意识。首先,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们要认识到: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是学生一种力图接近、探究思想品德的知识和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内容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更是推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其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是一种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思想品德思维的训练活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偏重于前者,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健康发展。最后,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素质是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思想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

第二,教师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选择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更新教学观念,欲育人,先育己。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先决条件,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教育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其次,思想品德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善思成败,把握主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采用探究科学性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3.开展活动,以育兴趣,再拓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多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德育知识竞赛、创办德育兴趣小组、举行讲文明专题讲座、进行犯罪案例问题研讨、实施社会问题调查等。

4.夯实基础,相得益彰。基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创新是坚实基础知识的升华和飞跃。大家在大谈特谈创新的同时,一定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创新是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理论的活动。但创新又是从模仿和具有坚实基础知识开始的。在思想品德课上没有定义、公理、定理作保障,学生在解题时很难突然出现灵感火花,得出巧妙的解法。因此,创造性思维与坚实的基础知识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篇5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教学;发挥;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38-02

在常规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常常习惯于教师的提问,而很少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现状,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师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对某学科了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呢?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特别迫切。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1.课前搜索,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思想品德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游戏娱乐,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表明,游戏是人的天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3.音乐感动,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4.设疑导思,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 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 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

5.拓展教学,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探亲真知、献身真理。教学不仅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学生追求真实、探亲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在全社会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小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的体验,都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人生。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问题、审视自我,在体验成功或失败的同时,领悟生命的意义,在感动的时候,产生一种愿望,并把这种愿望带到生活与学习中。课堂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努力实现三个超越,使学生努力学会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世界,努力学会知识世界与社会世界的沟通和富于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心灵世界对知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占有,使自己真正主动、生动、健康地成长。除此之外,我认为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加强竞争,将人口、生态、时空、评估预测、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的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健康发展、成长,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能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思想品德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

参考文献:

篇6

一、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

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也希望教师是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建立这样的平等交流平台,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才有保障。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体育趣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训练技能、发展体质的过程,而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练习,充分肯定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而是教学手段、方法形式多样化的聚集,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及归纳总结。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利用互补性充分肯定和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应该灵活多变

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处理好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特点,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乐此不疲。同时,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本民族、本地区及城乡的差异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开发、渗透乡土课程资源,突出自己的特点。教学活动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四、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注重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视了督促和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经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身体差异与体能的大小,这种方式不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易造成对学生人格上的摧残和扼杀。新课标提出了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同时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了解和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于合理,这种较为客观的“健康三维观”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失为教改的一次飞跃。

在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自上而下已经形成一股坚实的力量,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机遇和挑战,我们别无选择,要任重道远,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应该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余文森.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

2.教育学[M].(等待补充)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现实情况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是否感兴趣。将直接影响着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就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分析推理,以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网络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问难即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其中设疑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设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它实质匕就是创设一种以情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教师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学生提出的创造性见解要给予肯定和重视。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仅有一点新意,教师都应充分肯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即使是一些立场、观点有失偏颇的质疑,教师也要积极帮助学生分析,并加以启发诱导,以便澄清思想、提高认识、增长才干。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的观点,发表不同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勇敢地进行思考、质疑。有了学习兴趣,思维才能灵活多变,才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打开大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种、思维的起点、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作用。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所提问题主要是学生没有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针对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等提出问题。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其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如在《经济生活》有关“市场经济”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情境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不找市场找市长;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既找市场又找市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无形手”充满着无边的魔力。若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会快速发展,但市场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试问:(1)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为什么看重“有形手”――计划?(2)市场经济时期,人们为什么首先抓住“无形手”――市场,同事又不放松“有形手”――宏观调控?问题提出来后。学生马上融身于思考探究之中,我趁机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既有利于打破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想象力的发散性问题,并且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事件,大部分学生能从以下角度进行说明:从经济生活分析,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政治生活看,它标志着中国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从生活与哲学思考,它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由此可见,发散思维是一种较高层次能力的思维,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四、营造民主氛围,创设宽松环境

篇8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思品课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记忆和接受,忽视发现和探究,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种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组织的”灌输”特点,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普遍接纳,并尝试着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以要求人人都能进步为教学宗旨。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这一要求不仅是消除接受式学习的学习弊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探究性学习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更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新情况作出价值判断,其结果不是现有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体验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思品课教学中,更要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在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迅猛,生活方式变化不断加剧,必须要求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构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根本,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板报等活动,还可安排学生积极撰写小沦文、调查报告等。开展这些活动要注意针对性,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中小学课堂,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方向。传统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能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与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突破口。传统课堂教学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发挥,不利于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现代社会必须的素质的养成。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信息资源,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容量大,而且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篇9

【关键词】创新;思想品德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19-01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课堂

目前,我国的教师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整节课都是自己在讲,学生根本没有参与或者学生的参与还处于简单的层面上。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让学生参与其中,老师讲的再精彩也都是表面上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领会到其中的内涵,只单单停留在文字表面。

2.教学仍处于教材的层面上,课堂氛围不活跃

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对着书本念,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他们甚至不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学好、弄懂了。这样的课堂学生大部分都选择自己做自己的,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都不参与了,这样的课堂岂不是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3.给学生提供的信息少,学生不能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在课堂上老师只顾着给学生讲课本上的知识,对着考试内容提纲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忽略了对课外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在考试中遇到一些创新型的题目就无从下手,学过的知识倒是很多,可是面对这一块小小的答题空间,学生觉得力不从心。这样的课堂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二.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创新能力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至今都未被否认。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是一种力图使学生接近、探究思想品德的知识和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思想品德的关键,是推进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和创造的动力。这对老师的考验增加了难度,课堂上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学习基础知识之余增加一些情趣,如讲一个寓言故事让学生思考,并且要结合和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抢答;给学生展示一幅幽默的漫画,让学生自己领会画中之意;将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等融入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眼光来评判现实生活......这样,学生在上完每一堂课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和体会,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且可以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作意识。

2.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切创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牛顿之所以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美誉,正因为他敢于提出问题,苹果往地上掉在其他人的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可是牛顿却敢提出来,并用万有引力定理解释了这一现象,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因此,教师应该做一个让学生学会创新的激发者,做一个智慧源泉的开拓者。要引导学生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达到超越创新,去做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如何做到鼓励学生质疑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教导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同时独立思考、判断,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让课堂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实用价值。

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课堂学生才是主角,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预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活动量,让学生开展讨论小组,自由发言,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尽可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结合思想品德学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如讲寓言故事、欣赏漫画、辩论赛等,让学生主动在课堂活动中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这样一来,学生将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会逐步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成为创新的发掘者。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步发展,教育不仅仅依附于知识的灌输,学生也渴望得到更多的书本以外的知识。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能只把学生当作课堂上的听众,还应当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多争取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洞悉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结合教课内容和时事热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起初可以组织学生做市场调查,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对市场人员进行采访。通过市场调查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参与实践活动的感受,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和思考问题,从而向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5.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应做到以下几点:1.普及与提高结合,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注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2.共性与个性结合,教师要保证所有的学生养成基本的道德品质,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同时要面向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实施因材施教。3.规范和选择结合,教师要想学生灌输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世界观、职业观以及共同的道德规范,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展自己的优势,学会自主判断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形成其特有的思维模式。

6.充分运用先导科技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这些多媒体教室和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定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随着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查找他们想要获取的信息,从中得到想要的答案。因此,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结束语

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视为己任。要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灌输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让他们放飞思想,大胆创新,并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结合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导入要生动有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二、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思想品德课有些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较强,要把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的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变成非常喜欢思想品德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或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落实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语言要动感和彩色

许多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他们认为想品德课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可见我们的教学在过去是多么失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管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要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

教师在上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思想品德课毫无生趣的结果了。

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授课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彩色、动感的语言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放下“学究”的架子,收起习惯板着的面孔,而是要带入与课堂教学相融洽的肢体语言、情态语言,把知识的情与景用显见的情态、肢体、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既直观又形象,既活跃的气氛又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得一堂课再不会象以前那样沉闷而且无生趣,致使教师头疼而学生反感抵触。

四、学会利用学科整合优势

思想品德课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使学生从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到很喜欢,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素养的提高,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对教师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个要求,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多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达到好的教学目的。

五、上好社会实践活动课

《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无疑,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