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法

篇1

【关键词】心理疏导 农村高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农村的经济也越来越好,大家都放下锄头,走进工厂工作。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时,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农村对子女的知识教育也更加重视,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将自己的子女送进条件较好的学校学习。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服务,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高中学习,孩子们却迷茫了:为什么要读书呢?父母说“为了挣大钱”。可是高中生在想“我父母没读书,不也是一样挣钱吗!我吃得,穿得哪一样比城市孩子差呢!”甚至有部分高中生还有这样的感叹:“这书怎么这么无聊,不是我爸要我来混满三年,我才不来呢……”从这种种农村高中生的言谈举止中,我惊奇的发现高中生的改变,尤其是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勤俭、孝顺、勤劳、体谅等中华传统美德没了。多了骄横;多了无情;不管不顾父母多么辛苦,就是不能少给我“钱”。至于学习,就得看我高兴与否,高兴就学,不高兴就不学。不是我要读书,是爸我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因素:只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一点: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还需要关爱,关爱他们的心理成长。现在,大家都为了抓住改革的机会,努力积累财富。远离家乡去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留下孩子在家里。所以,孩子没有人陪伴:在孩子想吃东西的时候,还得自己弄;在孩子受到其他孩子欺负的时候,只能自己受着;在孩子烦恼的时候,只能对自己倾诉;在天黑时,孩子害怕,却找不到父母温暖的怀抱;在考试得了一百分时,却看不到父母开心的笑容,听不到父母高兴的称赞;在每次拨通父母的电话时,都是问“没钱了吗?要多少啊?”这样一次次的忽视,孩子到了高中时,心里面变的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长期失去关爱,使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

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学习缺乏学习动力;

2.农村高中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

3.农村高中学生缺乏自信,压抑,自卑;

4.农村高中学生性格极不稳定,容易走极端。

为了农村高中学生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他们,疏通他们内心淤积的心理。我认为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去疏导

一、高中学生需要“沟通”

长期父母在外务工,高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年到头很难见上一面。加上作为父母的都本着“再苦再累,也不能苦了孩子;也不能累了孩子”。父母们在外受的苦和累从不向现在的高中学生提起,甚至有些家长还怕自己的长相丢了孩子的面子,不敢到学校与孩子的老师交流。高中生们呢!凭着电视上的宣传,对外面世界有着向往,总是认为外面什么都好!认为父母在外非常幸福。怎么不带上我呢?所以很多农村高中学生提出要和父母出去打工,被父母拒绝后。更加肯定父母在外是去享福。造成了对自己父母的不理解。所以,及时和孩子沟通,让他们了解父母在外的生活情况,体验父母的那份艰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里我有一个小方法:父母可以将自己在外的生活环境,每天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拍成视频,及时传给农村高中学生。高中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拍摄下来传给父母。增进父子之间的了解,互相体验一下对方的艰辛。让农村高中学生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二、农村高中学生更多需要的是语言上关爱

在这物质横流的世界里,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对孩子的物质需求都能满足。但是正因为工作的原因,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高中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有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高中了,都16岁,什么都可以自理,我呢给点钱就行了”。其实高中学生并不能承受那么多,他们的思想正处在形成的时期,受到的关爱越多,养成关爱别人的情感就越多。而这种“关爱”往往就是一句话。在大家的印象里都有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吧:一天我翘着嘴巴走进家门,母亲一见我就问“宝贝怎么了,翘着个嘴多难看啊,给妈妈说说怎么了”。这样一句平常的关爱的话语,使我们长大后都还体验得到母亲的温暖。

三、父母给高中学生的物质要适当

经济宽裕了,父母的手也松了。往往农村高中学生向父母要钱的时候,父母都会不自觉的多给一个一两百。担心自己的孩子受苦了。而高中学生有了钱之后,他们对自己的吃、穿等的要求就更高了。甚至想去尝尝“鲜”。例如:烟抽是什么感觉呢!你看电视里面那些大哥都抽烟呢!所以,买根烟尝尝。哎!你的那个手机怎么那么酷啊!我也买一个玩玩……

长此下去,农村的高中学生将走上攀比的道路,到那时,又有谁会重视自己的学习呢。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惯了父母的钱,又有哪个高中学生想通过学习为今后拼搏呢!

四、要为高中学生树立一个伟大的目标

篇2

摘要: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因素将会对自身的身体及心理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应引导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及思想,消除这些不健康因素,从而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日常生活;生活习惯;不健康因素

1.引言

现阶段,高中生的一些不健康行为,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心理上的障碍,而这些行为都是心理异常的外在表现。正所谓对症下药,所以,应从心理调节这一角度来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将高中生们的不健康行为消除,达到治根治本的理想效果。

2. 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行为

所有违背社会公德、团体纪律、家庭伦理以及自身健康的行为及言论,均被称为不健康行为,其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分为两大类[1]。

2.1逃避

逃学、撒谎、自行了断生命、抽烟喝酒等等,都是高中生们经常出现的一些逃避的表现。这些不健康行为主要源自他们自身的自卑心理。很多高中生逃学或自杀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说谎等行为是为了脱离社会压力;抽烟喝酒这种行为的出现源自于学生想获得一时的或成人感。从这些不健康行为的成因来看,可归结为,他们主要是为了逃避个人的社会责任,采用消极的方式来将心灵上的或者肉体上的痛苦减轻。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来看,他们的非健康行为主要源自于心理压力过大,潜在的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而形成的。因而需要从心理问题上入手,对他们进行正确地教导,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2]。如果只是采用学校里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来处罚他们,那么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最终逼着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2.2侵犯

高中生侵犯的外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违背老师或者父母的意见,与他们顶撞。2、易浮躁,经常打架骂人。3、喜欢捉弄他人、破坏公共财物。4、小偷小摸等[3]。而出现以上的这些行为常常与以下的心理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2.2.1疯狂的破坏欲

处在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其情绪通常都是非常极端的,变化大,起伏大,当他们遇到刺激时便易做出一些意象不到的的事情,如将环境或教室故意弄脏,破坏公共物品等。

2.2.2畸形的自尊需要

一些身体素质稍差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且经常被大家忽略、轻视的高中生更加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大家的“重视”,便做出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恶作剧,来向大家证明自己的存在,引起同学以及老师的关注。

2.2.3童年的心理创伤

因为父母亲比较专制,造成孩子心中积压了大量的的怨恨,因此出现报复心理以及宣泄的要求。

2.2.4贪婪的占有欲

一些高中生偷钱、衣服、电子产品等东西,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还有些学生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偷盗行为被发现后,这类学生最多的回答是,虽然知道那些东西实际用处不大,但是看到他人有就非常羡慕,特别想占为已有。

3.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近年来高中生自杀比率居高不下。在自杀行为中,高中女生的数量明显多于男生,也就是说高中生在这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而在尝试自杀方面则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些数据与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报道也是较为吻合的。有国外学者这样认为,尝试自杀属于一种潜在的意识行为,很有可能促成最后的自杀行为,对青少年的健康无疑是一种危害,目前已把这种行为列入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监测指标中。

吸烟、饮酒、赌博等不良行为在中学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开始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数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存在这些不良行为的年龄越早,发展为成瘾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要及时而有效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对健康行为的认识。

中学生的不健康行为还与自身的家庭、所处的学校环境以及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关。通常来说,父母的文化程度将会影响其对子女的养育方式,进而影响子女的性格及行为。再者,如果青少年长期处在不良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之下,就很容易生成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被及时缓解或者疏导,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行为。因此,如想促进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应该为其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和学校氛围。

4.实施高中生健康干预的原则

4.1交友性原则

作为一个心理辅导员,一定要以朋友的身份来倾听干预对象,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适时对干预对象的叙述给予相应的肯定来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要对干预对象表现极大的耐心,不可以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对其给予不恰当的否定、批评和训斥。

4.2保守性原则

经过心理辅导员的循循善诱,干预对象很可能说出内心的小秘密,包括家世、个人经历、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等,对于这些非常私密的东西,心理辅导员必须要予以绝对保密,这样才能获得干预对象的信赖。

4.3助人为乐原则

心理辅导员通过心理干预来和干预对象交流,并不是强迫其改变什么,而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让干预对象领悟到自我行为之中的一些错误,从而改变不健康行为。

除上述三项原则外,还有整体性原则、预防性原则和循序性原则。

4.2.实施心理健康干预的方法

心理干预的方法有很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恰当地选择。

4.2.1疏导法

所谓疏导法指的是,通过疏导,让有问题的学生不断倾诉出心中的不愉快,最终达到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压力、适应集体、适应社会的目的。

4.2.2行为修正法

所谓行为修正法就是针对一些有随地吐痰、乱扔脏物、骂人或说脏话等不健康行为习惯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治疗,主要是不断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不断弱化学生的不健康行为。根据实际情况得知,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正负强化,能够让他们对自身的行为有一个明确且正确的认知。如果能够把行为修正方法运用到对班级的管理之中,那么,在修正学生的不健康习惯中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4.2.3视角法

所谓视角法就是通过转换视角来不断改变对象的态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主要是师生之间心与心、情与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老师以“过来人”或“精神导师”的身份不断向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不断疏导,改变其态度。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以外,还有很多心理干预的方法,比如说厌恶法、转移法、音乐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这些方法对矫治高学生的不健康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在实施每一种方法的过程中,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具体的人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在矫治高中学生不健康行为的过程中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5.结语

教师,尤其是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对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因素进行透彻分析,找出解决办法,从而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作者单位:浙江杭州第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吕鹏俊,行为危险因索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10,14(4).

篇3

【关键词】 自杀;意识;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27-0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1]。我国1995-1999年平均年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有200万人自杀未遂[2],而15~34岁的青少年占自杀死亡人数的40%,自杀已经成为18~20岁青少年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3]。为了解浙江省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依托浙江省卫生监测区抽样框架[4],收集30个监测县、区的全部学校,并分为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3个层(非普通高中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且为本省户籍人口,不包括成人初中、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残疾人学校等);在每个层中,按监测点地理位置,从北向南,从西向东,班次从低到高依次排列班级,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各层抽取135个班、68个班、46个班;对抽中班级的全部在校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 652份,回收有效问卷11 638份,有效回收率为99.88%。城市学生4 476名,农村学生7 162名;初中生6 228名,普通高中生3 419名,非普通高中生1 991名;男生5 913名,女生5 725名。

1.2 方法 采用集中调查、自我管理式问卷调查方法,问卷由调查对象在教室填写。现场调查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选择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较高、能讲普通话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作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负责现场调查;调查开始前,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介绍调查目的、意义和匿名性。每个班级按照座位分A,B 2组单独进行,保证调查对象至少1 m间距;作答过程现场保持安静。

1.3 数据处理 使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二次录入,核对检错。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过去12个月,调查对象自杀意念率为13.05%,城市学生为14.03%,农村学生为12.44%;自杀计划率为3.89%,城市学生为4.13%,农村学生为3.74%;自杀未遂率为4.13%,城市学生为4.85%,农村学生为3.69%。普通高中调查对象自杀意念率高于初中和非普通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对自变量赋值,学校类型:初中=1,普通高中=2,非普通高中=3;性别:男性=1,女性=2;自身健康状况:好=1,一般=2,不好=3;是否感到孤独:从不或很少=1,有时=2,经常或总是=3;是否失眠:从不或很少=1,有时=2,经常或总是=3;学习成绩:优良=1,中等=2,靠后=3;过去30 d旷课:无=1,1~5 d=2,6~9 d=3,10 d以上=4;过去12个月离家出走:无=1,1~3次=2,4~5次=3,6次以上=4;吸烟:过去30 d内,未吸过=1,吸过=2;饮酒:过去30 d内,未饮过=1,饮过=2;打架:过去12个月,未打过架=1,1~5次=2,6~9次=3,10次以上=4;被人威胁:过去12个月,未被人用凶器威胁=1,威胁过=2。变量选择方法采用Enter进入法。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学校类型,性别、自身健康状况、是否孤独、是否失眠、学习成绩、离家出走、吸烟、饮酒、打架、被人威胁是中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中学生自杀意念率为13.05%,自杀计划率为3.89%,自杀未遂率为4.13%。有资料表明,在有自杀意念的人中,5%会发生自杀行为,有自杀行为的人中10%将自杀死亡,而自杀之前约70%事先曾表达或暗示过自杀意念[5]。有自杀未遂史是再次发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6]。因此,对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中学生,学校、家长、社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监管,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降低自杀发生的可能性。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普通高中学生自杀意念率显著高于初中生(OR=1.236),而非普通高中学生自杀意念率显著低于初中生(OR=0.763)。普通高中学生和初中生相比,功课繁多,竞争激烈,面临高考,心理压力大,易产生自杀意念;而非普通高中学生压力相对较小。本次调查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OR=1.817),和其他文献[7]一致。可能和女生心理特征(敏感、脆弱、依赖性强等)有关。中学生自身健康状况是影响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证实,一些慢性躯体疾病、精神疾患是促进自杀的首位因素,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8]。本次调查发现,健康状况不好的中学生产生自杀意念比例是健康状况好的2.665倍。被人欺负或威胁是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9]一致。中学生是一个缺乏自我保护的群体,往往会受到周围少数同学、社会人员的欺负、威胁,且由于害怕不敢告诉教师、家长,缺乏正确的疏导途径,内心恐慌、绝望,而产生自杀意念。饮酒、吸烟和自杀意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有研究报道,饮酒的青少年更具有反抗性,更倾向寻求刺激和冒险,更冲动[10]。因此,在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时,应严格要求中学生戒烟、戒酒,以利于健康成长。

中学生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因此,学校、家长和社区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给予足够重视,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压力,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减少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翟书涛.21世纪自杀和自杀预防研究展望.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5-6.

[2] PHILIPS MR, LI XY, ZHANG YP, et al. 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1999. Lancet, 2002,359(9 309):835-840.

[3] PELKONEN M, MARTTENEN M. Child and adolescent suicid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 and approaches to prevention. Pediatr Drugs, 2003,5:243-265.

[4] 俞敏,赵华娟,饶克勤.浙江省公共卫生监测样本地区设计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2,19(3):151-154.

[5] 沈渔.精神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55-856.

[6] PHILIPS MR, YANG G, ZHANG Y, et al. Risk factor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Lancet, 2002,360(9 347):1 728-1 736.

[7] 梁军林,孙录,赵静波,等.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3):144-146.

[8] 初永华,邵建波,丁树刚.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措施.职业与健康,2008,24(21):2 309-2 311.

[9] 马琅,张建新,魏嗣琼.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受欺侮经历现状及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45-446.

篇4

我结合这几年来在学校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 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性较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因此,我们上课之前有必要先对学生个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一定的方法来了解学生。首先,在高一新生入学之后,我借助一些可信度较高的心理量表对所有的新生进行心理测试,然后利用电脑统计逐个的分析。例如,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的人格,学习习惯,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等。其次,在详细分析学生个体情况之后按班级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这样有几个好处,一方面,可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和个别辅导;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跟踪调查,同时也可以给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和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档案一定要严肃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使用,必须遵守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准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四种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学校应注意发挥各种方式与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教育效果。

1、针对大多数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目的是通过专门的课,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常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调节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此,在高中三个年级开设了不同的心理健康课。高一的新生开展学校适应的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高二的学生开展确立人生目标,自我认知等相关的心理健康的课程,高三的学生开展高考心理调适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利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专门设了一间心理辅导室,在课外活动时间,由辅导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对来访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直接的辅导,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或可能面对的问题作分析和辅导,排除其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要注意发挥学科教学中的资源,优化学科教育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可通过组织开展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班队活动和校内外科技、体育、艺术、劳动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意志和个性。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对于有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学生的家长参与到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曾经接待过一个高二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才见得到一面,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经常逃学、打架,我了解了情况之后和他的父母取得联系,经过一个学期的辅导出现了良好的效果,高三一年学习突飞猛进,高考考出了好的成绩。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准则

1、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协同进行,学校不能把它与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割裂开来。而应渗透于各门学科之中,贯穿于在课内学习、课外活动中去。

2、每个学生在成长过段中的困扰和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和其他科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困扰和问题,力求把教育、预防、疏导做在学生心理冲突或心理障碍产生之前,做到防范于未然。

3、心理健康教师应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对学生一视同仁、富有爱心。要耐心启发,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倾诉心理困惑和苦衷。要注意营造和谐的交谈气氛,切忌以命令或教训方式对待学生,而要以关爱,理解的态度接纳他们,热情诚恳地帮助他们。

篇5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我市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2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二)方法。

调查工具为SCL-90症状自评表及自制的一般项目调查表。SCL-90共有90个题目,各题目为5级评分,0=无,1=轻,3=偏重,4=严重,每个因子分最高为4分,最低为0分。90个题目分为10个因子,分别代表不同类别的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及附加项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轻度不良反应,≥3分则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问卷同时调查学生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类型、父母间关系、住地社会风气、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被调查学生出生时情况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共检出阳性38名,检出率为9.74%。

(二)不同行为问题检出率。

轻度不良反应学生检出20名,检出率5.13%;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15名,检出率3.48%。

(三)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的比较分析。

(1)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

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3.02%和55.20%;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4.50%和52.41%;两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构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职业统计结果是: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29.26%和13.53%,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8.53%和74.25%。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30.61%和16.06%,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7.18%和71.82%。两组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2)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

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达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别占31.49%、45.03%和20.18%。显然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提示我们父母对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适当的学习压力,不会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相反,如果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放纵,可能会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多,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会起到促进作用。

(3)家庭类型。

非行为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为家庭单亲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从两组学生家庭类型构成情况看,对应家庭类型的构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类型与高中学生行为问题关系不大。

(4)父母关系。

行为问题学生和非行为问题学生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分别占64.50%和77.84%,对应的非和家庭分别占23.25%和10.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2,P

三、讨论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5.67%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城镇和农村中学生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调查的家庭环境因素中,结果显示学生的家庭类型、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均没有直接关系,父母关系是影响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到他们对不同社会应激的反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轻松的氛围,定期开展心理卫生讲座,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讲,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或方法,优化心理教育环境,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对待问题的学生要多给予宽容、温暖和关怀,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正确疏导、引导,帮助解决困难,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应歧视、放任、漠视,让问题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家庭方面。

从家庭方面讲,要培养孩子正常的行为,父母应该尽力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关心爱护孩子,提高照料质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完全依赖的关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认可和存在的价值。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思想障碍 相应措施 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普遍反应出来的想象那就是学生都觉得高中物理非常的难学,我们也在这一现象中做了相关的调查,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但是从其根本上说起,就是在很多客观条件作用之下,学生在学生物理过程中,思维抽象在某个环节中出现了一定的障碍,无法用正常的思维角度和方式来学习高中物理,这样就给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和学习效率不理想的情况发生,因此,我们必须要采用相应的对策以及方法,针对学生一些思想障碍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根本上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下面我们就通过论述来加以分析和论述。

一、高中物理学习的现状

物理学在生活中来说,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现代化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基础,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物理现象,是生活不可获取的知识,在知识经济中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我国教育的高中阶段,设置高中物理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培养感知和认知能力,在学生中不断的完善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性的思维,然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创新,但是目前在我国高中物理教学阶段现状并不是特别的理想,大部分学生几乎都不能够掌握其物理知识的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和内涵,在物理学生中突显出了一些思维障碍,这种障碍的形成,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懒惰的思想,导致了对于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成绩不断的下滑,这样的发展趋势,就不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教育,更达不到我顾物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新课标改革之后,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基本操作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特别注重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思维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得到好的发展。

二、高中物理学习中解决学生思想障碍的作用

思维能力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自觉衔接和概括的主要形式,思维帮助人们认识相应过程的高级阶段,还是借助语言、表象以及动作来实现的,是学习和认知的高级思维形式,他一方面是神经生理活动和复杂的心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更是动态的关联系统,因此培养好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一些在学习生活中,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的强,因此通过这一观点,必须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文中我们也提到过,高中物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不好的物理的原因,主要是存在一些思维上的障碍,因为高中物理学科是一门逻辑性以及思维严密性非常的强的东西,它是观察和实验的思维产物,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大好学习基础,提高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发挥非常重要的位置和地位。

三、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消除学生思维障碍的条件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消除学生思维障碍,首先,必须要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以及抽象的能力,解决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台阶现象和两极分化现象,因为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高中物理不管是从难度上还是知识容量方面与初中物理相对,存在很大的跨度,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是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不具备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条件,因为想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物理,那么就必须要在生活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然后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相应的思想以及道理,这样才会方便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学生过程中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非常的高,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这样的情况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台阶现象,因此,消除这种现象解决学生思想障碍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理论性像经验型转化,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其次,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普遍的现象就是班级中学生素质差异情况非常的大,学生之间的能力不均衡,有的学生通过观察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了解知识的结构以及基本情况,但是有的同学即便是了解了知识的内容,但是对其本质问题还是没有深刻的体会和了解,为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能力,达到形成统一的目标,消除学生思想障碍,教学必须要结合方式方法,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采取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达到其消除学生思想障碍的教学目标。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心理疏导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消除学生在高中物理学生过程中的思想障碍,在心理学的角度和方面上来看,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重要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的发展可以说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核心内容,因此,教学可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物理现象分析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在物理想象分析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知识的总结、推理、归纳、分类、让学生自由发挥对知识点进行概括,高中物理教师起到一点通的作用,适当的将一些方法引导给学生,让学生能通过回答问题来正确面对高中物理学习,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良好的物理学科教育和正确的心理疏导,这一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来消除学生思想上的障碍,不要过于盲目,在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信心过程中,一定要的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题材实验,不要的太难,如果太难的情况下,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起到的一定的副作用,还可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结合一些多媒体的手段和方式,这样一方面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还方便了老师的教学,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学习阶段,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和过程,因此,消除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思想上的障碍以及更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解决和重视问题,科学合理的消除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学习,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艳玲、田亚芹.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09).

[2]王立杰. 浅析物理学习中的障碍[J].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8.(01).

[3]程霞珍. 浅议企业家的思维创新[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09) .

篇7

【关键词】 自杀;流行病学研究;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12-03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Suicidal Behavior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ZHUANG Xun*,ZHU Xiangzhu,ZHOU Yiping,et al. *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f suicidal behavior in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A key school and an ordinary school were randomized from all high schools in Nantong. An administered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3 798 students.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suicidal behaviors was 25.5%. About 17.4% of the students used to have suicidal thoughts, 5.1% used to have suicidal plans and the rate of unsuccessful attempted suicides was 3.0%. Female, lower grade, boarder, lower education for parents, family income and single parents or nonparents reported the higher prevalence. School type and birth place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 behaviors. Conclusion Education for enrollment students, various ways to re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 and improve the family environment could decrease the adolescents' suicidal behaviors.

【Key words】 Suicide;Epidemiologic studies;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自杀是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是青少年人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并呈上升趋势。从产生自杀意念到自杀身亡,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其中自杀未遂是自杀行为最强的预测因素之一[1]。笔者通过调查南通市高中生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发生情况,描述自杀行为的分布特征,探讨产生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通市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学校各1所,抽样学校的所有在校高中生都参与此次调查。共调查学生3 808人,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问卷3 798份。其中重点中学学生2 105名(男生1 048名,女生1 057名),普通中学学生1 693名(男生828名,女生865名);高一年级学生1 607名,高二年级学生1 218名,高三年级学生973名。平均年龄17.5岁。

1.2 调查内容 (1)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3个方面,分别定义为“在过去的12个月里有过自杀的念头”、“在过去的12个月里有过如何自杀的计划”、“在过去的12个月里真正尝试过自杀”。(2)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年级、出生地、家庭年人均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等。

1.3 方法 培训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生作为调查员,每班1名。统一测试时间,要求调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为保护个人隐私,采用匿名自填问卷,填写后直接交给调查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

1.5 质量控制 抽样方法严格遵循分层整群抽样;对调查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调查员进入调查班级指导问卷的填写,当场收卷;独立、匿名填写问卷,要求不讨论、不交流;自愿参加;对有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予以剔除;数据双录入。

2 结果

2.1 高中生自杀行为报告情况 25.5%的高中生表示考虑过自杀,其中男生396名(41.0%),女生571名(59.0%);在967名回答考虑过自杀的高中生中,68.1%的人产生过自杀意念,20.1%的人作过自杀计划,11.8%的人自杀未遂。

2.2 性别、地区分布 396名男生表示考虑过自杀,占男生总数的21.1%;女生为571名,占女生总数的29.7%。男、女生自杀行为的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24,P=0.000)。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报告率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20.8%的女生有过自杀意念,明显高于男生。

不同出生地高中生自杀行为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来自农村的学生自杀未遂的比例略高于郊县和城市。

2.3 高中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2.3.1 学校相关因素 重点高中考虑过自杀的学生有512名,占重点高中学生的24.8%;普通中学考虑过自杀的学生有455名,占普通高中学生的2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704)。其中重点高中考虑过自杀的男生为194名(18.

5%),女生为290名(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82,P=0.000);普通高中考虑过自杀的男生162名(19.6%),女生220名(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5,P=0.002)。进一步分析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由于年龄与年级的分布基本一致,仅分析自杀行为的年级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年级高中生自杀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一年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级。重点高中各年级学生自杀行为的报告率均高于普通高中。寄宿生自杀行为的报告率为27.0%,高于走读生(24.5%)。

2.3.2 家庭相关因素 将家庭人均年收入分为4个等级,其中收入低于1000元与高于10 000元家庭的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均较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子女自杀行为报告率越高;无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报告率分别为30.7%和33.3%,均高于双亲家庭学生的报告率(23.3%)。

3 讨论

在美国,每2 h就有1个年轻人自杀,1997年自杀导致的死亡超过艾滋病、肿瘤、心脏病、出生缺陷和肺病。青少年自杀超过任何疾病或自然死亡,已成为学校公共卫生重点关注的问题[2]。

接受调查的3 798名高中生中,20.3%的男生和28.8%的女生报告在过去1 a中考虑过自杀,总体报告率为25.5%。国外青少年自杀行为报告率为9.7%~29.9%[3],报告率的高低与调查方式、被调查者性别及种族构成有关,匿名调查的报告率相对较高。女性自杀行为的报告率高于男性,可能是女性性格相对内向,依赖性较强,不容易自我缓解负性情绪所致。

国内有研究认为,家住农村的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城市,原因是城乡经济、文化、教育、家庭结构存在差别,导致农村学生的精神、物质需求和思考问题的复杂性和精神压力与城市学生不同[4-5]。笔者抽样的学校位于市区,调查者来自城市的占54.3%,郊县占13.2%,农村占32.3%,3个地区学生的自杀行为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支持上述结论。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自杀行为有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主要与其养育方式有关[6-8],低文化水平的父母对子女同样有高期望值,且更有可能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

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自杀行为的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类学校高一年级学生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重点学校高中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讲,面临更大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据调查结果推测,高中生自杀行为的产生与学习压力没有必然的关联,所以学校更需重视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提供适当渠道,如心理学讲座、咨询、热线等,开展多项活动,以排解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寄宿生自杀行为报告率高于走读生。前者平时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后者每天回家,与父母及家人交流的机会较多,所以,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疏导,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消除消极想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家庭环境对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较大[9],无双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分别为33.3%和30.7%,明显高于双亲家庭的学生(23.3%)。原因主要为家庭中较差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内在发展与人际应对技能[10];二是单亲家庭生活压力往往较大,或由于其他原因,家长常常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三是无双亲家庭的孩子更缺少父母的关爱,或与祖辈共同生活,或与亲戚生活。有研究报道,家庭不和睦、母子关系紧张、缺少家庭温暖是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1.5和1.6[11]。

篇8

据调查与了解,我认为中学生心理产生障碍的原因如下:第一,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对子女过于溺爱与纵容,或对子女打骂与冷落,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第二,学校方面,个别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不对,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第三,社会方面,社会不良信息的引诱、腐蚀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针对上述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教育者方面

(一)父母应该做到关爱子女。不要为了赚钱而冷落子女,也不要大事小事就拿他们当出气筒,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摇篮。另外,少给孩子施加压力。父母应尊重子女的兴趣和选择,不要强迫他们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二)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讲讽刺性的话语,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家庭背景,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疏导,并适当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点赞美、鼓励学生。

2.在学习上适当减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萝卜白菜一刀切”;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否则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

(三)及时对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面对困难、挫折。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用平常心冷静面对困难、挫折,只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相信有朝一日就会取得成功。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恰当的奋斗目标。再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关系、朋友关系等。多交良师益友,不交损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就会多姿多彩。最后,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教育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尽量扬长避短。班主任对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二、学生方面

(一)加强意志锻炼,克服脆弱和胆怯心理。要让学生克服脆弱心理,首先要注意他们意志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严格的、恰如其分的要求,让学生的意志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磨炼。同时,应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正确引导,适当表扬,是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最好手段,它可以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每次的成功是靠学生自己努力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意志自然得到了锻炼。

胆怯心理往往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多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因此总表现出不愿意与同学交往,郁郁寡欢,上课时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更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自己观点正确也不敢与人争辩。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教师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关心、多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寻找成绩差的原因。同时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加强协作,克服好胜和嫉妒心理。好胜心可以使人努力,拼搏向上,但是当努力失败后,好胜心可能就会演变成为嫉妒心。嫉妒心会使人经常抱怨别人,有时甚至会千方白计地攻击对方。产生嫉妒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强烈的虚荣心、自私和占有欲。要克服这种心理,首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誉观。要求学生树立荣誉感,意识到荣誉是次要的,它仅仅只是对取得的成绩或某方面特长的一种暂时肯定,并不代表着永久。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是排除学生嫉妒心理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学生协作的机会。如:分组比赛、分角色朗读,体育活动中的分组游戏,等等。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好胜心和嫉妒心的危害,从而自觉地克服嫉妒心理。

三、培养中小学生心理技能的主要途径

(一)教师认真备课,结合课本内容联系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二)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培养中学生的耐挫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心理辅导资源教育学生,营造融洽愉快、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鼓励中学生在尝试学习和解决问题中自主学习,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三)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整合班级内外、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耐挫能力。结合中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挫折磨炼活动,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受挫后应采取的积极行为技能,提高耐挫力。

(四)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想品德课相结合。同时,利用活动课、班队活动等,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也可通过组织有关思想教育、文体娱乐等活动,让中学生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等有关基本知识,强化挫折意识,自觉增强应付挫折的能力。

篇9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调节策略

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它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而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核心地位。试想,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

一、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

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中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问题。

1.“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社会的变化,源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快,大量的农村农民由于来自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作为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少年”的数量越来越多,或把孩子送入打工当地的学校就忙着打工而无暇关心孩子,从而给社会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老师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品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加上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少年”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离家出走,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比如:有些中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放学途中进入网吧、游戏厅的普遍存在。

2.学习上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中学生自己知道努力学习,但无论怎样努力就是学不好,却不知道学习不好的原因所在,因此,产生很大的困扰。从一些调查发现,许多中学生学习时从不讲策略,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往往是导致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最直接的原因。

二、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当前许多中学生身上已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心理缺陷,认识偏颇、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情绪易激动、意志薄弱等现象,甚至遭挫折、失败就表现失常,或自杀等问题,都足已使我们教师忧心忡忡的同时,需好好反思,如果待真正发展到精神分裂以至自杀犯罪时,才矫正与治疗那就为时过晚了。综上所述的客观现状,都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抓紧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受到重要关注,这对提高素质教育及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难怪心理学家提出: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1.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中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初一《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内容,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中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中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

(1)趣味化。针对中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中学生的表现欲,让中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中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中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炼自己的意志。

(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种种对策,让中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

(3)个别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中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2.参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中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兴趣小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不仅能使中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中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以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所谓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是经受不住挫折失败的,更难经受住诱惑或压力,以后也就难立足于社会。因此,进行实践活动,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中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以及耐挫折能力,接受挫折教育,从而培养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开展咨询活动。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中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中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中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独等心理的中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中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中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运另一种是进行简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中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心理卫生橱窗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讨厌某位老师,不愿与他合作,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得好?等。

因此,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务必注意以下三原则:

(1)保密性原则。教师必须对中学生讲诉的内容保守秘密充分尊重中学生的隐私,这样方可对来访中学生消除重重顾虑,不辜负中学生的信任。

(2)交友性原则。教师应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中学生,与中学生成为朋友,才会使中学生感到亲切,真诚、热情,没有顾忌,解决心理困惑。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3-00-01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其学业情况、生活态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一些变化,加之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会变成一种无形中的压力,进而引发心理问题。若是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易对其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逐年呈现着上升之势。一些中学生或是由于家庭的压力、或是由于社会的压力、或是由于人际交往上的困难等,时常会出现焦虑、自卑、孤独、神经质等心理健康問题的发生,并伴有行为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他们已经成为了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鉴于此,无论是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还是家庭层面,都需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为他们排解与疏导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从当前的走访调研发现,有很多中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扰,若是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与排解,极易演变成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当前的中学生主要在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网瘾等方面存在问题。

1.学业方面

当前的中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等原因造成,一般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计划性,在考试中存在焦虑的情绪等。长久发展下来,很多中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也有可能导致升学失败的结果,最终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

2.人际交往方面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渴望与人进行交流,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其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极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进而发展成为害怕或恐惧与人交流。这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能够使得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他们很容易产生孤独、逃避的心理,在行为上相应的也会有着抑郁、消沉的情况,进而影响其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

3.情感方面

据调查显示,情感问题是引发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较为敏感,情绪也较为激动,他们很容易出现在情感方面的困扰。另外,存在消极情绪也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得他们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总体来说,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方面呈现着敏感而又脆弱的状态,情绪较为不稳定。

4.网瘾方面

当前,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中学生能够很便利的接触网络。很多中学生从网络中寻找快乐,沉迷于网络,进而造成明显的心理损伤。可以说,当前中学生网瘾问题危害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网瘾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强迫信息收集等。这些网络成瘾的中学生陷于网络,无法自拔,进而引发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如逃学、人际交往障碍,甚至是犯罪等。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的,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更富耐心、细心,以期及时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最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重视家庭心理教育的基础作用

一个人,生活最长时间的场所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作为父母,首先应当为中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做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平等对话关系。另外,父母应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搭建民主的教养方式。对于中学生犯的错误,应当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而不是以强迫的方式要求他们去改正错误,以期使得中学生在生活与成长的氛围中感受到关心,内心充满着爱,增强安全感与自信心,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父母还要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开设学校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层面,应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的作用。相关专业教师要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了解其内心世界,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为中学生们讲解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中学生自我心理维护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以排解他们的心理困扰。咨询的渠道可以尽量多元,可以通过个别咨询、电话热线、网络咨询等,为中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课程教学进行渗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发挥社会心理教育的保障功能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关心、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努力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全社会应该加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投入,协同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问题,急需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来帮助中学生及时排解心理困扰,消除心理疾病,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引导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妮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2]徐建民,康丽芳,许悦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