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教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程教育专业

篇1

(一)关于地质方面内容的讲述情况

对建筑用地进行地质的检查分析,主要考虑为两种其中一种为工业用地一种为建筑房屋用地。这里主要检查的建筑物分别为工厂、学校、医院等等。通常情况下,检查的这些地址为地质情况的测量、绘画,土壤的分析,房屋的检查等。紧接着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和方法,提供相对科学的方案,对土地的质量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针对每一个环节的情况确立出不同的方案内容。对施工的建筑物进行勘察的时候主要有:首先,计算出精确的地基承受能力,确定出应急的方案;其次,测量出地下水质还有其他物质的情况,从而确定出一份内容丰富,数据准确的材料,与此同时还需要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接着对防护工程高于一定界限的工程进行相关的测试,对一些潜在的危险进行排除;最后,对建筑工程的地质进行测查,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检测,并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确立处十分科学的措施。所以,在工程建筑教育时重视地质方面的分析有助于对工程进行测算保证工程顺利的实施。

(二)关于建筑物地基的讲述情况

地基是一个建筑物寿命多少的重要保障,一旦有了一个良好的地基,承重能力能够达到要求,那么这个工程的质量就有了一定的保障。通常情况下,在地基承载能力还有实际情况的影响下,就需要采取一种特定的方式,扩展地基的面积,这样有助于施工人员进行实地的操作。可是,与那些比较简单的、类型单一的样式相比较,价格比较贵的特点只有在有着特殊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案、措施,地基的主要用途就是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

(三)关于建筑物造价影响因素的讲述情况

对普通的建筑物进行价格的确定,需要相关的数据还有设施的支撑。而且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价值。所以,如果数据失实,就会产生很多后期的问题。对工程进行准确的数据统计,是确定建筑物价值的重要基础之一。除此之外,正常程序的工程造价的步骤主要包括:在最开始的时候确定好概率,在设计工程施工图纸的时候,确定好资金的使用金额,在建筑工程完工之后确定好最终所花费的金额和每个步骤花费的总量。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到的相关的工程计算的信息是一个对数据进行专门计算的工具,并没有体现出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在工程完成之后进行总结的时候,因为一些一流的问题会产生一些工程款不到位的现象发生。而且,在建筑行业并没有行成一个统一的规定,造成了工程每个环节所制造的清单也就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也就不能对建筑工程进行合理的造价调控。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建筑工程的作用十分的深厚,建筑工程公司的管理人员并没有进行改革,一直延续着以往的价格定价的标准,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变,所以在报价的方面还有待提高。现在,建筑工程采用的是根据工程的数量确定清单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规范相关人员的工作,而且在创设合同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情况添加合理的条款。总而言之,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要增加工程造价内容的阐述,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原因。

二、关于提高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改进措施

(一)重视关于工程基本构架分析的评价内容

对于建筑工程基本构架的建设方案确定不能单单的考虑某一方面的内容应该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还有该建筑物的主要用途等等来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完成之后不会出现倒塌等情况。建筑工程教育提出需要专业的人员根据工程报表的相关数据进行构架的设计,规划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方案,一旦数据出现不符的情况就有可能要重新制定相关的方案。然而,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在建造过程中一旦发现地面出现塌陷或者是地基下陷等问题应该尽快的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及时的找出其中的原因,对于问题要做出及时的修正,因此对建筑工程做好构架的分析对工程的最终建筑质量影响十分大。

(二)提高对工程材料温度的重视程度

建筑工程完成需要建筑材料,然而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问题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进行建筑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评价时,需要对材料的温度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例如,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多少合适?模板的温度为多少合适等等。当晚上到来之际,温度会相对有所降低,因而还需要对这一工程进行加湿。在进行工程材料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的搅拌对实际建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工程每个环节技术的评价

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过程还有相关的技术情况都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对每一个环节使用的技术进行评价对于工程最终的质量还有工程的完成进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的相关负责人员应该定期的进行精确的数据还有技术方面的统计,对工程建筑有一个准确的掌握。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工程项目更需要进行技术的统计和记录。这其中主要有工程建造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用到的设备还有对于已经完成的项目部分进行区分、隔开,还要对具体的技术标准进行统一等。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 实践性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91-01

0引言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三年的高职教育,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这个根本目的,关键就是看有没有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所改革和突破。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结合理论教学进行,任课老师在讲完理论课后,带领学生到实训场地或校外施工现场等参观实习。但由于受到学校硬件设施和实训场地的限制,往往出现一个任课老师带领几十个学生围绕一台设备进行实践教学的现象,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另外,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高,有的在实训操作时只是看,不愿意动手;有的每次上实训课就溜走。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操作,不够严格,没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学生容易过关。校内实训基地太少,并过于简陋,导致部分实践课不能正常进行;同时鉴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困难较多,学生很少到施工生产一线去。

2我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主,使毕业生能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际中担当技术方面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为实现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院从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入手,以学导干,以干促学,建立一个立足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和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描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主要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业务工作。主要岗位是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检测实验员,相关岗位是造价员、建筑工程现场监理员。”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在建筑生产一线从事基层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三年总计安排3963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735个学时,实践教学2228个学时(包括校外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主要环节包括:专业认知、建筑材料检测与管理集中授课、房屋构造集中授课、建筑识图集中授课、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集中授课、施工组织设计编制集中授课、建筑工程计量与结算集中授课、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

专业认知主要是指大一新生对建筑相关内容的认知性实习,主要形式包括:实训室相关结构构件的认知和施工现场总体认知等。

企业实践主要是根据工学交替需要,按照课程安排,学生深入施工一线从事基础工程、砌体结构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楼地面工程、屋面工程、脚手架工程与垂直运输等所涉及的工种进行综合实践。

顶岗实习主要是综合学生在校所学主要内容,让学生深入施工一线从事建筑施工各工种实践。

2.3 调整课程设置,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共分为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等部分,结合建筑行业实际情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中职业基础课程以《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房屋构造》为主;职业岗位课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轻钢结构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楼地面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为主;职业拓展课程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节能技术》为主。

2.4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图片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演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增加学生的施工经验。

2.5 加强实践课的考核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上,采用多种形式,合理分配考核权重。首先是技能考核,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操作技能至关重要,每讲一次实践课之后就进行相关技能的考核。其次是成果展示评比,如普通砖砌筑实践课中即要考核砌筑的操作技能,更要考核砌体工程质量。在综合成绩评定中提高实践课考核成绩的比例,按理论课考核、实践课考核、平时成绩各占总成绩30%、50%、20%的比例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分,改变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

2.6 结合校内外实习强化实践实践证明,搞好校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相关工种的基本操作等必须在校内完成,为满足这些要求,加强校内实训、实习设备与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备的实训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为止,我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已经与永城市及周边20余家建筑施工、监理、设计及房地产开发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了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先进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式,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是企业的窗口,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李竹成.浅谈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色.高等建筑教育,2003.02.

篇3

论文摘要:建筑结构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针对目前建筑结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适合该专业的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识读工程施工图能力为主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结构素养及工程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借鉴德、美、英等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随着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各个专业的不断细化,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采取何种方式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为例,人才培养必须了解社会需求及岗位需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明确教学培养目标,结合高职特色进行课程和内容设置,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建筑结构》课的教学应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鲜明的对立观点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在教学中应强调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养可忽视理论教学。实际上前一种观念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而后一种观念又忽视了理论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是摆在《建筑结构》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有必要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高职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为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分工逐渐细化的新形势,在原土建专业的基础上分支出来的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的问题上必须慎重,只是在原有土木工程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简单地删加,很可能成为一个“畸形”的土木专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价”专业。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建筑结构”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是能够识读结构施工图,熟悉相应结构的构造要求,为今后的工程造价计量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一教学目的,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精选,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结构抗震。因此本课程主要是研究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方法与构造要求等问题;砌体结构主要介绍些材料的性能、受压构件的计算及混合结构墙、柱的设计;钢结构则主要介绍钢材的机械性能、钢结构的连接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上四部分每一部分单拿出来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所以内容多,知识面广,而且这门课中公式多、符号多,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对概念、构件的破坏过程理解不清,而这些内容本身就具有连贯性,一部分学不好理解不透彻直接影响后面章节的学习效果。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由于力学基础知识较少,更是感到难学;目前适合工程造价专业学习的《建筑结构》教材较少,大多数都是把混凝土部分、砌体部分、钢结构部分、抗震部分叠加到一起,没有突出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所以课程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如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其有关构造规定要着重讲解,而对于材料的设计原理则作为一般了解内容;又如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对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内力计算和截面配筋计算等教学内容就可以简单介绍,只要求学生适当了解肋形楼盖中梁、板在荷载作用下的作用即可,而对肋形楼盖板、梁的构造要求则应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来讲授。所以在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中,对理论计算部分可少讲,重点介绍清楚规范中的构造措施及其做法。

增加“平法”识图教学内容

识图能力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 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是其难点。但是, 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限制, 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完成, 作为新入学的新生对建筑工程的构造还不甚了解,所以只是记忆了部分制图规则,还不能灵活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中去。平法施工图尤其如此。所以在学完建筑结构课程后,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形式、构造有了较清楚地认识,这时候再结合“平法”制图规则去识读施工图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 建筑结构课程必须将结构施工图的识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否则, 这一核心能力将出现“盲区”。教学中, 我们讲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三种结构类型房屋结构施工图的图示与识读方法, 其中, 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平法施工图为主。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类课程,已被实践证明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我校区还没有属于工程造价专业进行结构方面研究的实验室,而教材中的很多公式和结构的破坏过程来自于实验,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中实验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变被动为主动。要实现这一目标,采用模型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该法不同于一般的展示性课堂模型教学,其特点是学生通过模型制作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现以“建筑结构”课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为例,来分析比较课堂讲授法与模型活动教学法的课堂组织路线、特点和效果。

1、课堂讲授法

1)课堂组织路线

介绍工程实例 — 构造要求 — 实验研究 — 基本假设 — 公式推导— 公式应用举例 — 布置作业。

2)特点

整堂课都由教师讲解,在黑板上画图形及公式推导,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由于多根受力钢筋或构造钢筋在同一平面上,只能画出一根来表示,较为抽象,学生不便理解,特别是构造钢筋的布置和作用只有强记,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

3)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该法适合理论推导,对条理明晰的公式推演尤其效果较好,对本科教育较为适应。但对以培训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类专业,尤其是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由于对工程技术课程不要求达到设计深度,只需了解设计计算原理,更主要的是要看懂图纸,明白设计意图和施工方法。因此,若还是生搬硬套工民建专业惯用的课堂讲授法,对高职高专类工程造价专业是不合适的。

4)效果分析

该法对于公式推导部分是非常有效的,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替代。但对于其他部分教学效果不好,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识图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在更复杂的梁和板的配筋设计或预算中出现的漏筋的情况更多,特别是现行平法图配筋表达方法学生更是无法下手做预算。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与只注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有着根本的因果关系。

2、模型活动教学法

1)课堂组织路线

介绍工程实例 — 照图制作梁、板模型 — 分析构造要求 — 讲解受力钢筋的计算方法 — 布置作业计算受力筋 — 按作业结果制作模型

2)特点

课堂组织由教师先讲解基本要求,以学生制作模型为核心,在制作模型中理解构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讲解理论计算作铺垫,课后学生把作业模型化进一步加深理解。

3)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模型活动教学法是使学生在制作模型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提高的教学方法,与高职高专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是相吻合的。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就是一个施工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把实际中获得的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使学生达到“上手快、实际能力、操作能力强” 的高职高专素质要求。

4)效果分析

从以往的经验看,学生对现场工程实习都比较感兴趣,几本没有缺席的现象,而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学生缺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以认为学生是比较喜欢实践活动的。模型活动教学法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课,因而这种教学方法较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到主动的认知。同时,制作模型的过程也是施工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习结构知识还能学习施工知识,是一种综合训练。施工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可以探索新的工艺,这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的。在课堂讲授法中,学生作业出现的错误问题,通过模型制作将不会发生,因为有些钢筋不可能架在空中。可以预计采用模型活动教学法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模型活动教学法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理论公式推导就不能用该法来实现。在使用该法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灵活应用。

模型的制作在工程上是经常出现的,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小到一个局部建筑构造,通过模型把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是工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学活动也是需要通过教师把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简单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在教学中合理的应用模型、制作模型必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就是直观的知识,最难理解的是抽象知识,要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把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知识,这一过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模型来实现。

实践动手能力强是高职高专类学生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多数情况只停留在口头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方法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能有效结合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模型活动教学法就是一种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的教学法。

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如带领学生深入工地参观学习可以更直观的看到施工现场的结构构造,学生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随着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紧密结合工程造价人员的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持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笔者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的部分环节,进行了初步的课改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合理,教学模式多元化,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上手快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王应解.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1):91~93.

篇4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73-0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是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因此,本文试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与时俱进,准确认识职业教育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导致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践课程教学课时较少,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课程知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极少,课堂氛围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某些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构建的实训基地流于形式,该专业实践教学效率低下。学校没有加大在实训教学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实训设备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满足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智能化仪器使用较少,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利用率低下不注重实践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频繁出现故障问题,缩短了其使用寿命,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效果

在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之前,学校要全方位分析社会企业客观需求,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跟踪调查应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各方面就业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完善专业课程标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如特色专业建设情况,采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现。

在深化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学校要优化调整已设置的专业课程,客观分析当下建筑行业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该专业职业基础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构造、建筑材料等课程为主;优化调整职业岗位课程,以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技术等为主;职业拓展课程要以施工M织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为主。应根据当下建筑行业相关岗位客观要求,深化改革课程内容,促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提高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现场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图片教学法,以建筑施工现场具体情况为切入点,进行针对性地演练,逐渐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做好铺垫。

(二)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和完善,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注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必须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即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比如,校内实习工厂、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验中心为例,学校要进一步细化该类实训中心,比如,建筑施工仿真实训室、建筑模型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校内实训基地占据核心位置,而校外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并完善了校内专业教学。学校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完善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多样化的实训基地,比如,建筑工程设备实训中心、综合实训中心,定期维护保养设备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

学校要安排专业人员有效管理实训基地,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模式,将实训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训监控体系等相融合,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构建全新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促使实训基地与专业群,实训项目与具体专业课程相融合。实训室要实现内外共享,具有其开放性,更好地发挥其多样化作用,促使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建设、管理、使用”各环节有机融合,紧密相连,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生实践学习。以此,有效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

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要根据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各个方面情况,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顺利实现各方面资源共享,借助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专业学生可以采用申请、网络预约的形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顺利进入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利用率。学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控实训基地等,在校园网中开展具体特色的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构建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借助网络,随时下载实验作业、递交实验报告等,可以将编制好的实验项目、专业课程设计项目等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在校园网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的机会,而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批阅学生实验报告等,便于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三)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为基点,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客观展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率,比如,教学和培训、行业企业标准,优化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具体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具体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完善。在建筑工程技g专业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专业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学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要多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更好地了解建筑企业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客观要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提高自身综合水平,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所需的“双师型”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要多让建筑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中讲课,并担任实训教师,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优化调整教师整体结构,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化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相关的实训设施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相关的资源库,构建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此,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改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堂教学现状,顺利建设特色专业,不断增强院校核心竞争力,走上长远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韩守杰,王玉雅,丁爱霞,苗飞,张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7)

[2]胡兴福,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3]付丽文,聂立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4]邱丽辉,汪耀武.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0)

[5]王强,于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探索[J].才智,2013(25)

[6]柏翠云,赵宏旭.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基金项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12)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古建筑工程技术集中式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各地要引导示范院校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改革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依据教育部文件精神, 2010年我院开始申报古建专业,结合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同期启动,集中授课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强化学生能力为目标。现就本教学方法教学特点,试点教学实施过程,推广意义作总结说明。

剖析高职建筑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量化技能训练时间和评价标准。将课程转化为任务链。

高职建筑类专业任务驱动集中授课教学法:将建筑类专岗位技能转化为课程任务,分组完成教学任务,集中式技能训练。分析建筑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和高职职业岗位技能,将每种能力量化到对应的课程中,把课程内容转化为递进的任务链,通过对每次任务的完成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按学生的兴趣点组成团队完成任务。以集中时间、强化训练来实现技能的掌握。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巩固和强化专业岗位技能。例如,岗位基础能力中的色彩协调能力绝大部分是在美术基础课中完成的,我们将色彩协调能力转化为三个任务:单多色渐进、色块组合、色调变化。此三项任务分三周完成。按兴趣和能力分组的学生完成单向任务时会产生集体荣誉感、促发团队精神。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水平有客观的评价。并在比较和合作中促进了学生追求进步的信念。这样就实现了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感受岗位气氛,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就业能力。

能力集中授课是指将古建专业的职业基础技能课程和岗位实践技能课程集中时间,连续强化训练。将传统教学中以周别为单位的授课顺序,根据课程性质及职业能力需要,改为分任务、分阶段集中训练,将传统教学中各门课程教学时段平均分配,改革为集中时间连续教学集中时间,打“歼灭战”。

实践技能课程是推动专业学习的基础和源动力。就古建筑专业而言,美术基础、彩绘作、油漆作、木作、瓦石作、古建测绘等课程对学生从专业的感性认知到进入学习状态最终掌握职业岗位技能都起到指导性作用。我们将这些课程集中时间、师资教学,深入、深刻、深层次的挖掘专业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学到最有用的“渔”而非“鱼”。以期实现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拓宽学习思路,拓展后续学习空间和提高学生自主后续学习的目的。

二、依据职业岗位技能目标,以集中授课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倡导学生自主式学习。

古建筑专业是一门自成系统的学科,是一门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专业。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古建筑修缮和仿古建筑市场日渐繁荣,在古建筑行业中尚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规范和良好的行业竞争机制。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据有良好的后续学习能力的人才市场紧缺,高校的古建筑专业培养方案和思路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就业。国内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基本延续中专或本科教学模式。我国高职高专学制一般为三年,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让学生一技多能 ,拥有岗位职业技能和后续学习的能力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集中授课教学法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教学强度,强调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思维习惯。所有教学内容直指岗位技能。集中授课教学法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对于同类院校的相关专业有推广意义。

三、针对岗位需求的教学实践进程,工作室制教学管理,按兴趣点和任务目标分组教学。

古建专业集中授课教学思路

任务驱动集中授课教学法中,以彩绘作为例,建立工作室制,每个教师有固定的实训室,在完成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后教师可以按个人风格安排教学内容和传达个人绘画技巧。保证学生技能掌握的和审美趋向的多样性。具体教学按学生兴趣点和教学任务目标分组进行,第一周为学生讲解彩绘作的制作流程和工艺样式,将学生随机分为几个小组,教学内容以造型基本手段和彩绘三大样式为主。目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建立基础能力。第二周将前一周兴趣和基础能力表现一致的学生分配成一组,教学内容三大彩绘种类任选其一,重点突出和表扬学生的表现技能。第三周重点辅导每组表现较好和较差的学生,使掌握较好的学生作业有质的飞跃,较差的学生能加快进入研究状态。第四周安排学生依据个人所长作业风格自由组合,教学内容以技法巩固和体现个人风格相结合。四周的教学以每个小组完成指定任务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成为学生结课成绩。同时教学中另一方面是为学生说明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对其今后专业学习的作用和指导性。使学生建立长期有效的专业思维习惯。保持良好的专业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教学进度计划安排表

在每个阶段都进行小组教学观摩和公开作业讲评,教学观摩可以让学生开阔眼见,客观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公开作业讲评是让学生了解评价的多元方式,增加学习的自信。有成就感就会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评分以鼓励学习为目的,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

四、 建筑类专业任务驱动集中授课教学法是体现高职技能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古建类专业集中授课教学法是在教学实践中分析职业基础能力及职业岗位能力中进行的。古建类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性训练方法和感受性进步方式允许其可以集中授课。集中时间和精力的学习,对技法操作的掌握和专业思维习惯的形成都非常有好处。尤其是一些实践性课程连续的强化训练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其次,集中授课使课程学习周期缩短,产生学习的紧迫感。从教与学双方宏观效能来看,任务驱动集中授课教学法整合了教学资源,集中了教与学双方的精力,教学效能显著提高。从教学微观层面对比,集中式授课对绘画课程技法的掌握巩固以及专业学习的连贯效果更加明显。对于任何一种学习来说, 最大的动力莫过于自我对学习本身的内在需要, 也就是说, 对专业的酷爱是自我学习的最好教师。由于集训时学习成绩明显,业绩是兴趣的导师。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来看,集中式授课亦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同时也发现了任务驱动集中授课教学法结束后的巩固也是需要注意和加强的,否则会出现学过即忘的结果。另外,精力和时间的集中,绝大多数学生较入学前有了明显得提高,尤其对一部分入学前和基础较弱的学生效果明显,成绩的进步也增强了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对其今后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有约百分之五的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造成这部分学生进步滞缓的原因可能是操作的技术性问题,亦或是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原因。

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必修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近年来,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促进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同时促使我国建筑市场朝着国际化靠拢。面对新世纪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行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急需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一线人才。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企业单位无法直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因此,在现阶段的职业院校教学中就需要一个独立的培养阶段,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充满实践操作技术要求。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现状

在现阶段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之中,其教学内容、知识系统复杂、而且实用性较强,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教学内容,因此,调整人才培训计划和教学方法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中各种问题还较为明显,主要的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相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而言,教学内容滞后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知识的覆盖面,都有了一定的增加删减,与以往古板的教学内容方式相比而言,技术含量有所增加。同时伴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教学内容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现象,但是就目前的内容而言,滞后性还较为严重。

1.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环境呆板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法”,而对学生的“学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容易出现“满堂灌”和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教学效果往往会受到影响。另外该课程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课堂上,就很难把涉及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及施工关键点等具体问题讲清楚,同学们也难以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问题。

2教学改革和完善措施

2.1 完善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体现高等教育特色的首要问题,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相应的管理方法日趋成熟。课程内容应跟上施工技术发展水平,选择重点应放在那些先进和适用的应用技术(建设部推广的十大新技术)上,并且要兼顾传统的成熟施工技术。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各专业就业形势的具体情况,对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课堂讲授应重视基本概念、施工工艺方法及新技术,对不同的专业方向精选不同的教材内容。

2.2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现行教学中重视分析推理缺乏综合应用;采用课堂灌输,缺乏启发式教育;讲得多,缺乏讨论、实践。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变静态封闭的教学过程为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填鸭式”传授为现代的“研究性”学习。改革后应多采用下述教学方法:(1)本质内容教学法:土木施工技术部分主要围绕工艺流程、关键工序、质保措施、安全技术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土木施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施工方法。旨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员。弄清这个问题,教学思路就十分清晰,教学内容就很明确,这也是教师驾驭这门学科能力的反映。(2)学科联系教学法:《土木工程施工》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例如:大跨度薄腹式屋架梁的钢筋下料时,从《工程力学》角度考虑,接头位置应避开剪力和弯矩较大的截面;从《结构学》角度考虑,应避免发生吊装时的平面外弯曲破坏;从《材料学》角度考虑,砼所用的石子粒径要特别注意满足薄腹最小厚度要求。如此授课,学生便能温故而知新,真正将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使得日后的施工实践有理有据。

2.3注重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是紧密围绕《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开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是理论过渡到实际的桥梁。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建设实习基地。近年来由于经济效益、安全管理等原因,许多单位不愿接收学生实习,而实习经费又捉襟见肘,加之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所以实习基地较为紧张。对此,应在充分利用学院的基建工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校外可靠的实习基地。每年应联系五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工地,学生定期轮换以确保对不同的工程、不同的施工阶段、不同施工企业的不同管理方法都有所了解。

其次,改进并完善课程设计。具体做法是:(1)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2)改革课程设计的选题,使选题既能体现施工技术的发展又切合教学要求,且大大加强由学生独立思考、自选方案的设计内容,给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好的选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2.4教学与实践并重,提高教师素质

讲授《土木工程施工》这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除了需要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对于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青年教师,除提高学历层次与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外,还应加强工程实践锻炼。授课前,施工教师必须去工地实习、锻炼1—2个学期,还应利用带学生实习的机会,去工地了解新的施工工艺。另外,要求施工老师每隔2—3年外出学习、深造3—6个月,充实、更新专业理论知识,建设一支“双师(教师、工程师)型”的师资队伍。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 安全工程 专业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41-02

一、模式比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在指定的主要参考书内容涵盖范围内,以课堂讲授为主,用期末考试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评价教学效果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为基本四要素,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有如下特点。

(一) 地位不同

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配角变成了主动建构知识的主角,实现了角色转换。

(二) 方法不同

建构主义的教学法主要有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式教学等。以支架式教学为例,它是要求教师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搭脚手架:确定要建构的知识,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支架:呈现一定的问题情境,由此将学生引入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为学生的建构活动提供基础。(3)独立探索: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应尽量使学生的理解达成一致,以完成对概念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建构。(5)效果评价:进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三) 学习效果不同

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互助等方式能够使基础薄弱的学生获得知识的弥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四) 评价方式不同

建构主义教学法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三方面。对学习过程时时监控,有助于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和提高。

二、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对象是石家庄铁道大学安全工程专业0902班(共35人)和0802班(共33人),分别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课程是选修课《安全事故分析与处理》。这门课程是注册安全评价师的考试科目之一,课程内容也是保证土木工程施工安全必备的内容。整个实验周期为一个学期。通过一学期的实验,将实验结果与对照班对比。

实验之前的问卷调查显示,两班均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积极性。究其主要原因是传统呆板的“说教”模式,缺乏吸引力,课堂利用效率较低,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或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原因。(2)学习过程失控,缺少有效监督。高校的整体生源质量有所下降。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弱,加之自身不够努力,考试经常不及格。主要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估和监控。(3)学习习惯定势,缺乏高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已养成课堂上被动接受的习惯,不愿主动思考。课外自主学习性差,很少有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复习、总结、归纳,不能多途径地学习,只把学习局限于课堂、课本,几乎不查阅专业相关文献进行知识补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对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反思和评估,对学习的评估检查内容也只限于对所学知识的检查。学生所关心的只是卷面成绩,很少反思学习的态度、表现和方法。

实验班主要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中的“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以《安全事故分析与处理》第一章的“事故责任划分及处理”为例说明“抛锚法”的实践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将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公寓大楼“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介绍、承包关系、施工过程及人员资质、火灾后果)通过视频和材料介绍给学生。

(二)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对这起事故进行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在这起事故中哪些人负有直接责任?哪些人负领导责任?对事故责任人该如何处理?

(三)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独立地应用所学知识,查阅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和相关的规定进行分析后给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答案论述充分、依据准确、答案较完整,但有的学生概念模糊、依据不准确、答案模棱两可。

(四)协作学习

在合理搭配原则下组成学习小组,鼓励他们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首先从个人发表意见开始,有的学生拿着以往的事故案例,有的翻阅参考书重温以前的知识,有的翻出相关法律、法规,有的通过笔记本电脑直接查阅操作规程和相关标准。他们积极思考、言辞铿锵、气氛热烈。讨论中一些错误的观点得到纠正,一些模糊的知识得到明确,随着讨论的持续进行很多意见逐渐趋同,最后得出的结论和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的处理意见基本一致。

(五)效果评价

最后,对整个学习过程要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一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和正确的结论相比较,自我评价整个学习过程,找到所学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学习小组对成员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表现进行评价,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构建。之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最终的评价得分按一定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

三、实验课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有很大变化。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

以支架为纲,基于问题学习。教师根据已建构支架教学要求,联系具体安全生产事故案例提出问题,为教学搭建互动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来主动建构能解决支架要求的知识体系。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间的知识差距得以弥补

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互动、学生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那些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的相关知识得到补充,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得到提高

在共同的学习任务面前,小组学生都为共同解决问题努力,他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料、电子图书、杂志、其他论文等所有可能的教学资源;他们分工合作、互相探讨、积极思考,为学习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的解决而雀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提高。

(四)学习过程得到有效监控

在大学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有少量的作业外,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是缺乏评估和监控的。建构主义教学法要求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主动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都能通过教师评价和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得以体现,使整个学习过程得到动态监控,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四、注意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应把握好几个度。

1.要把握问题难易程度与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差距。差距过大,学生会感到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太难,产生畏惧心理,影响主动性,导致教学失败。

2.指导学习小组搭配要合理,在学习能力上要好、中、差搭配,男女搭配,以自动组合为主,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整。

3.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小组学生评价,发现学生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坚持表扬引导为主、批评教育为辅。

五、结论与展望

经过实验研究,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已得到了证明,它所体现的种种优点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该看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要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更应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为21 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学改革增添了活力。笔者相信随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整体改革的深入进行,建构主义理论必将为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薛国凤,王亚晖.当今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2] 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3] L.S. Vygotsky.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sity Press, 1978.

篇8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工程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1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居住、生产等对建筑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建筑能耗快速增长。目前,人类所有生产生活能耗中,建筑能耗已占到40%以上。为满足建筑节能以及新能源在建筑环境中应用的人才需求,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把建筑智能设施、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纳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专业名称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范围扩展为建筑环境控制、城市燃气应用、建筑节能、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等领域。新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多样化与规范性相统一”、“拓宽专业口径”等基本原则,“多样化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原则既是坚持统一的专业标准,又鼓励各院校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课程体系、教学重点及培养方式,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更名前课程体系及教学现状

在过去的十年中,各学校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已基本形成了以“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应用”为专业理论平台课程;以“暖通空调”、“建筑冷热源”、“建筑自动化”为主干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框架[1,2],同时兼具各自的地方及行业特色。

对于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山西等以能源、钢铁为支柱产业地区的高校,过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多是围绕着煤、电等传统化石能源的建筑环境应用技术来设置的,随着国际社会对建筑节能低碳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到2050年,化石燃料在建筑空间供热和热水制备所占比例减小到现在的5%-20%,制冷系统的平均效率将提高两倍以上[3-5]。显然,我们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在建筑能耗及经济分析、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能源转化利用模式、区域能源规划、智能建筑控制等方面是不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建设、工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公用设备人才需求锐增,仅十年,设有本专业的高等院校由1998年的68所猛增至2011年的180所。在教育教学环节,由于快速扩增,导致的突出问题是:(1)部分学校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忽视设计及实践环节;(2)大批新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和学术实践基础,教学理念和个人的学术水平跟不上时代的要求;(3)专业实践被简化为参观、参观、再参观,学生动手能力不如高职高专,思维分析能力达不到本科要求;(4)学生缺乏“工程系统”概念,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经济、管理知识欠缺。

二、突出地域及行业背景、拓展课程体系

更名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大部分有着鲜明的地域及行业特色,都较早地设置了“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暖通空调方面的专门人才。近十年间,本专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构建的大框架下,大都保留了传统的集中供热、工业通风、空调制冷技术、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等专业课及课程设计,方向比较单一,学生所接触的暖通空调系统也较为传统,没有和目前国家提倡的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结合起来,学生缺乏节能、经济的宏观意识。所以,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在必修课中适当增加以“建筑能耗及经济分析、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能源转化利用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以及“智能建筑控制、电气与自动控制”的控制课程模块。这样才能使“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及管理的过程中,具备“工程系统”的概念,能从全局优化的层面上去考虑节能或者工程可行性。

三、加强教师专业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范围宽了,增加了“能源应用技术与管理”以及“建筑节能控制”的内容。如何使专业教师提高素养,分清专业课的“课堂上该讲些什么”就成为我们应思考的问题。专业课的教学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应以工程应用为依托,介绍技术和设备的特点、原理、发展背景、应用条件、优缺点判断;应着重于技术方案分析,让学生不仅仅了解各种技术方案及设备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一个系统设计为什么选这种方案而不是另一种。而对于一些非关键的技术细节和一些设计校核计算,则应该在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中解决。这也同时提高了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要求专业教师通过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有教师具备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科学视野,具备了创造和创新意识,跟踪技术进步的意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

四、尝试多专业配合,建立“工程系统”概念,加强学生实践环节

培养高规格的实践性、应用性、实用性和工程系统性思维是工科大学毕业生的重要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工程项目”的设计成果是各专业相互配合形成的,而由于各高校有比较分明的专业分类,我们在实际“教与学”过程中,也忽视了与其它专业配合,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会对其它专业提出相关的设计要求;同时,同一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又是割裂的,例如“供冷与供暖教学”,空调课只管夏天,供热课仅管冬天,缺乏“工程系统”意识。所以我们需尝试多专业联合设计,如暖通专业、给水排水专业、建筑学专业等,共同设计一项“公用工程”,培养学生设计的“整体意识”;改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不能有割裂和鸿沟;并通过以下方法加强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1)实践环节与工程实际相结合;(2)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3)设计环节始于专业课的开始,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进度,指导学生随时将刚学到的知识用到设计之中,以强化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等。

新形势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探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专业负责人和一线专业教师经常思索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通过明确新的专业发展方向,了解新形势下专业外延和内涵的发展变化,坚持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提高教师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设计实践环节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规格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工程系统性思维相结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颖心,石文星.对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高等建筑版),2011,(05).

[2]张国强,李志生,陈友明,李念平等.基于教育国际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定位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

篇9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筑教育的现状,重点强调了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生态学等等,都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筑学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建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院建筑学专业在专业目标教学体系化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在成功素质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为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在评估的标准要求下, 培养计划逐步规范,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但总体而言,全国近80 所建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训的倾向,教学体系中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系呈纵向线型模式,基本知识的传授较扎实。但是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书本轻调研, 重表象轻能力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 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书面资料获取知识, 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表象学习, 轻视调查研究, 缺乏对深入、细致、艰苦的实地考察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而我们的设计课教学由于受课时的制约, 学生调研“走马观花”,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够深入, 势必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重成果轻过程 

建筑设计作为主干课程, 我们一贯以“最终图面成果”为评判依据, 图面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其好坏的评价。而对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或少作评判依据。在此无形的导向之下, 学生往往只注重手上功夫的技能训练, 计算机制图等手段的运用, 而淡化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而涉及问题面窄,研究问题肤浅。 

(三)重仿学轻创新, 重专业轻综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量大、速度快, 查阅资料十分便捷, 加之我国建筑知识的普及性低, 人们对建筑好坏的评价常取决于表象、取决于 “新奇”。 出现了在建筑设计中拼凑“名作”、“复制杂志”的“仿学”现象。这样一来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造成在特色与创新方面能力的匮乏。 

(四)重分值轻素质 

建筑学专业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招生按分数线自高而低进行录取, 几乎无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素质。招生中这种重分值轻素质的现象, 常常导致大学学习阶段“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 

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是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和专业的开放。如何发挥优势, 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探求自身培育特色, 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开放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值得广泛、持续和深入地研究。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2个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体现了专业间的开放性。根据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建筑经济、建筑环境心理学、西方哲学专题、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建筑文化与评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摄影等选修课,这样,既可与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接轨, 也可以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得以升华, 进而起到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的开放, 则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来源广泛和年轻富有活力的优势, 加大系内选修课的开课量。城市建设学院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属相关学科,专业间选修课甚至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亦可以有一定量的开放性, 如土木工程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道路立交设计”及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一)、建筑构造、阴影透视”等课程, 若以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选修课环境, 相信定会对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主要措施如下: 

1.贯彻整体优化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并严格执行,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改革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变类型教学为目标教学,重新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在一至三年级实行教学年级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制度,而在四至五年级则实行教学专门化制度,强调教学的环节控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4.聘任教师实行公开评图制度,加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5.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正常进行; 

6.抓紧重点课程建设,以专业主干课(含试验课) 、专业基础课和主要基础课为课程建设重点,对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配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均进行了认真研究,制订出改革措施。从而带动了各相关课程的整体发展; 

7.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组成由系主管副主任任组长的督导小组,对教学计划、上课情况、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等作出评定工作; 

8.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习中的教学环节,规范实习要求和内容,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9.构建专职兼职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三、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 

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了避免技术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脱节的现象,要求按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要求培养学生。根据成功素质理论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每个设计课程中,注重配合环境设计、建筑物理、技术、设备、防灾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按教学要求将技术基础课的知识贯穿到各个设计主干课教学环节中。该系列课程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及结构等,它的建设主要是解决与设计主干课程的配合、交融问题,使其真正起到为设计服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三年级上期的设计课中,结合住宅设计将建筑构造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完成从环境设计、建筑单体方案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系列设计。 

2.在三年级下期的设计课中,结合科技设计将工业设计、智能设计等构造知识相融合。结合博览、美术建筑将建筑物理中的光学、热工等知识相运用。 

3.在四年级的高层设计中,要求运用建筑设备、建筑防灾知识。 

4.五年级的厅堂设计中,要求结合建筑物理的声学知识。 

5.毕业设计则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 

四、几点思考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从起步到稳步发展,虽然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但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拼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解放思想,树立“可持续性”的学科发展观念,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宗旨,我们初步设想:首先,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建筑学专业在成功素质理论教学体系中求发展,以加强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立足“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要研究探索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和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只要我们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一定会显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首届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讨会、专业教育评估研讨会资料汇编. 国务院学位办编印,1992. 

[2]林涛.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1). 

[3]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欧洲教育考察团. 欧洲建筑教育考察思索[j]. 建筑学报, 2000(6). 

篇10

关键词:能源应用;建筑环境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17-02

一、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专业内涵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在以往的建筑热工环境的基础上,建筑光环境、声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及建筑能源的规划与应用等都是该专业涉及的范畴,成为一个跨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交叉性学科,既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又有关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给该专业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起着将基础知识运用于专业领域的桥梁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宽,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的改革。

二、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基本情况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该专业课程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起着将基础知识、理论运用于专业领域的桥梁作用。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经常面临的温度、湿度、压力、流速、流量、液位、热量、气体成分、噪音、放射性物质以及光照等参数的基本测量原理及方法和测试结果的数值分析,是一个跨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交叉性学科,既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又有关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建筑环境检测技术是每一个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尤其在当前,国家正在重视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

三、存在问题

以往,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手段都比较传统。一方面,测量原理抽象、内容较为枯燥,课本中相关理论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单一,主要依靠教师填鸭式教学;此外,传统考核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内容理解不深、死记硬背、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没有达到该课程教学目的。

四、教学改革内容

1.教学内容。本课程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8,实验学4。要在32学时内使学生掌握一门应用性较强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结合专业实际应用,应有重点的讲解。在建筑环境专业参数测定中,经常需要测量的参数为:温度(包括干、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压力、湿度(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速度,以及流量、热量、光照、环境噪音及空气污染物等。需要重点掌握测定这些参数的测量原理、方法及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便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空调系统安装调试等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随着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仪器的研发和更新非常快,其中建筑环境测试中空气有害物质(例如当今比较热门的VOCs)的测量、新技术(例如PIV测试技术等)等需要的实验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GC-MS)、PIV测速仪等,这些实验仪器十分昂贵,本专业实验室不具备。或者有的实验仪器操作十分复杂,不便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部分实验内容可能不便于在课内实验开出,导致学生接触新的测试技术的动手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从事的科研过程中的实例结合该部分课程内容,给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讲解,以便让他们有更加深入的学习体验,增强和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加强了学生对测试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方面,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例相结合,重点介绍各种测量技术、测量x器在工程中的应用,丰富了课堂内容。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结合课内实验和演示设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开展教学法的研究,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工学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此外,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该课程的网站,丰富电子教学内容,学生能开展自主学习。课后教师提供电子教案,帮助学生课后复习。设置网上答疑,畅通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渠道变宽了、跟老师的交流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3.考核方式改革。过程考核的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深化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改变课程结束时“一锤定音”的做法,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实施过程考核改革,一方面,通过完善习题、试题库,有助于学生复习相关考点知识;另一方面,课程全过程实施过程考核,使考核贯穿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讨论、每一次试验,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升考核的公平性、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过程考核实施以来,无论从学生反馈,还是从综合成绩来看,实施的效果均较好。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大大减少了缺勤、吃到、早退等现象。课堂气氛好,教学环节中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课堂氛围活跃,不死板。不定时的随堂测验督促学生自始至终的良好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分数显示,期末总评成绩有所提高。

4.其他践性、创新性教学改革。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学校及各个领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依托该活动或项目,学生可组成小组,对本专业目前热点研究领域涉及的课题进行立项并实施,充分运用本课程的专业测试技术,结合研究目的,开展一系列的调研、测量及系统评估工作。例如,201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七个同学的研究小组对上海市南桥医院病房为研究案例,从现场实测和实地调研的角度研究其室内空气环境的状况,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对比分析找出室内空气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病房的具体使用情况,对改善病房室内热环境提出改进措施。该过程充分锻炼了同学对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是本课程教学的理想拓展。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和方法,结合当前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先进测试技术调整课程内容。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完善课件、编写试题库、建立相关网站等多种形式,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集文字与图片、动画、虚拟与现实等多媒体素材为一体的《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系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以应用为目标,将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项目结合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学习、实践主动性,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实践技能。此外,对该课程实施过程考核既促进了教师的教,又促进了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李淑展,李淑强,李洪欣.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45-47.

[2]陈刚.建筑环境测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Test Technology to Explo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LIU Chun-yuan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afety Engineering,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