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标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基坑工程技术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标准

篇1

【关键词】下穿隧道;设计;基坑;计算;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基坑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1.1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篁庄大道下沉式隧道分布里程为K21+175~K21+715,长540m,由挡墙段和封闭框架段构成,其中K21+400~K21+500为封闭段,长100m。隧道拟采用明挖法施工。

1.1.1 设计原则

基坑设计必须与相应的节点交通疏散方案相协调,尽量减少对节点交通的影响。根据本基坑的规模和周边构筑物的情况,侧壁安全等级二级,相应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γ0=1.0;边坡整体稳定安全系数要求不小于1.3。基坑顶地面超载计算取值为20kPa,基坑最大变形控制在50mm以内。 基坑支护结构平面布置应满足隧道主体结构基础尺寸、规范允许变形、施工误差及施工作业面要求。当安全等级为二级时,基坑变形控制需满足地面最大沉降量≤0.25%H;且≤50mm;排桩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40%H,且≤50mm(H为基坑开挖深度)。

1.1.2 设计依据及标准

设计依据: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广东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J/T15-20-9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2-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BJ 15-38-2005)等其他有关的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范和标准等。

主要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一级公路;

设计行车速度:80km/h;

建筑限界净宽: 13.25m;

建筑限界高:5.0m;

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一级;

结构重要性系数:1.1;

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控制:迎水面≤0.2mm,背水面≤0.3mm;设

计基准期:100年;

汽车荷载:公路—I级

1.2 本项目设计特点及难点

篁庄大道隧道基坑平面上呈长条形,篁庄大道隧道的基坑侧壁长度为(路线左右两侧)540m,基坑开挖有效宽度(底宽)31.7~37.8m。隧道开挖深度3.73~8.35m。隧道入口东侧有约15m的边坡,距隧道入口西侧路边为平整场地,约50m为6层工业综合房。隧道出口左右侧约为2~3层砼厂房,距离路边约45m,无特殊建筑。根据已有管线调查资料,目前隧道周边存在多条市政电缆及水管和燃气管道,施工前应实地探明管线情况,先改迁基坑开挖范围内的管线,对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不能改迁的管线应做好管线保护和监测工作,避免施工过程引起管线破坏

2 基坑设计

2.1基坑支护结构形式

拟建篁庄大道隧道为城市主干道,规划道路红线宽80m,埋于地下的市政管线全部迁改。因隧道利用原地方道路,设计需考虑隧道施工期交通疏解问题,基坑支护设计按车辆在基坑顶部3m外行驶考虑。基坑开挖过程中,为保证辅道及施工便道通车安全,保证基坑稳定同时须控制基坑变形。本隧道基坑开挖范围土层主要是素填土、杂填土、强风化变质砂岩、中风化变质砂岩及微风化变质砂岩,土层均为弱透水层,渗透性很小。支护工程根据基坑地质条件、开挖深度及周边环境等分别进行分区设计,主要采用土钉墙支护形式。

土钉墙支护: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用于基坑K21+175~K21+715两侧,该段开挖土层主要是粉质粘土、全~微风化变质砂岩,地质条件较好,基坑开挖深度3.73~8.35m,开挖坡面坡比1:0.5,土钉杆体采用22,采用全长粘结土钉,土钉倾角15°,水平间距1.4m,纵向间距1.5m,面板厚120mm,C25喷射混凝土,钢筋网为φ8@200*200。

2.2 基坑支护结构计算

采用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开发的理正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软件(F-SPW V7.0版)对两种不同支护形式选取最不利断面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主动土压力采用朗肯土压力计算,砾砂、粗砂按水土压力分算考虑,其余土层按水土压力合算考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时,围护结构施工期最大侧向变形控制在30mm以内;安全等级为二级时,基坑最大变形控制在50mm以内。

基坑顶部3m范围内严禁堆载,此范围外地面荷载取20kPa进行计算。经计算施工期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均满足规范要求。

2.3 基坑降、排水设计

1、基坑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应降至基坑开挖面以下1m,开挖至基底时, 也须保证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面以下1m。降水过程应伴随主体结构施工过程的始终。

2、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做好基坑内的排水工作,如在雨季施工,必须准备足够的抽水设备,并做好基坑外的排水、截水工作。

3、沿整个基坑顶外周距离坡顶1m左右设置砖砌排水沟,水沟尺寸30cm×30cm,壁厚12cm;距基坑底边线0.5m左右设置30×30cm截水沟,并向截水沟方向设置1%的横向反坡。基坑开挖施工阶段,沿坑底设置临时集水井,且每一层土方均应设置,避免坑底积水软化边坡土体。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以后,每间隔20~30m设置一处80×80cm的集水井。

4、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做好基坑内的排水工作,如在雨季施工,必须准备足够的抽水设备,并做好基坑外的排水、截水工作。

5、基坑内外均需设置适量的水位监测孔,以监测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并可检测降水对周围水位的影响,控制周围地面的沉降。

3 结语

基坑属于临时性工程,其作用是提供一个空间,使主体结构的砌筑作业得以按照设计所指定的位置进行。基坑设计必须密切结合基坑周边环境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支护方式,辅以优化的施工工艺和信息化施工,才能达到安全、合理、经济的支护目的。本文通过对篁庄大道下穿隧道基坑工程设计,望能对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

在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是高层房屋建筑的基础,深基坑支护是深基坑施工的保障。在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施工过程中,针对每个施工环节、每个施工工序都要严格把控,对于那些关键工序和重点工序应该设立停止点,以确保基础工程的每项工序能够顺利实施。要严格管理控制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全部过程,准确选择设计参数,精确计算并控制填挖土方量,切实做好各项保障防护措施,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施工企业才能同时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土层锚杆、土钉支护、护坡桩等施工技术上,加大技术的研究与优化,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整体情况以及加强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实现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作用。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前进。

1我国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住房日益紧张,导致建筑物越来越高,地基也越来越深。我们知道,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基础工程建设是关键链接,工程施工质量建设与整体标准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基坑支护技术作为重点建设基础工程的重要施工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质量,使整个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得以有效地保证。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前,对各个施工环节所需技术作出准确判断,并做好质量保障措施,使建筑基础工程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基坑边坡支护不仅要保证在基坑内操作的人员能正常的安全作业,而且也要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在我国因为深基坑引起的坍塌事故经常发生,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和开挖后的施工还存在着基坑边坡土方不稳固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降水排水措施不到位、放坡不够或者边坡支护不满足现场的施工要求等。

2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特点与要求

目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或者是因为人们处理生活垃圾不合理,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这些原因都导致建筑地基地质条件越来越差。此外,一般建筑工程基坑周围环境较复杂,深基坑更是大多都位于城市的关键位置,毗邻众多重要的建筑物,因此造成了施工场地狭窄,基坑本身边坡稳定性差,周围建筑物的安全性也受到影响。而且深基坑工程从开挖到工程验收常常要经历数月,相对来说施工周期较长,在这期间,天气、基坑周边土料以及施工机械振动等这些都是造成基坑边坡不稳定的因素。深基坑在建筑工程中通常是指有支护结构或者深度大于等于5米的基坑。在深基坑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施工设计、检测、基坑支护等这些工作,有助于确保深基坑施工的顺利开展,除了保证周围环境的完好无损,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主体地下结构的可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深基坑支护施工是一项综合性较强、过程十分复杂的工程。

其施工特点具体有以下四点:

(1)基础工程中的基坑深度不断增加,其目的主要是保护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使用率。但是随着建筑物的不断增高,土地基础承受的压力也不断加大,这就需要不断加深深基坑的深度才可以满足施工需求。

(2)较强的区域性。地理条件、人文环境不一样,深基坑支护工程也会不同;即便在同样的地理位置,但不同的岩层,深基坑支护的性质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深基坑开始挖掘时就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开展具体的方案。

(3)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超高层建筑项目来说,通常都处于人口密度大、交通四通八达并且建筑物密集的区域,一般来说,深基坑施工工程中容易被这些因素影响。

(4)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深基坑支护工程一般都属于临时工程,很多施工单位对这些工程的资金投放比较少,这就造成安全措施防范等方面准备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的工程施工的风险性。

3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3.1锚杆支护技术

主动地加固深基坑工程中的岩土并加强其稳定性就是锚杆支技术,锚杆作为主要工具,一头插入到岩土中去,另一头与支护体系相连,并且施加相应程度的预应力。这样的话锚杆中就会形成受拉力,通过受拉力调动岩土更深层次的潜能,进一步加强基坑的稳定性。锚杆技术的适用性很强,基本上不会因为基坑深度而受到影响,并且可以和其他支护体系想结合,比如与我们生活中的土钉墙、排桩等组合使用,这样就会形成组合支护体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项技术在有机质土中无法应用。

3.2土钉墙技术

密集的土钉群、被加固的土体结构等组成了土钉支护系统,这个系统会形成一个类似于重力式挡墙的具有复合的、自稳的挡土稳定结构,从而很大程度上抵抗土钉结构背后传递水平土压力和其他力的作用,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建筑深基坑工程的前期开挖施工的顺利进行。土钉墙施工技术有助于减小墙后土体的变形程度,保证边坡的稳定性,这项技术的施工包括钻孔、插筋、注浆等过程,由于其通过土体与土钉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增强强面的稳定性,因此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是地质条件较好并且处于地面水位以上的粉土、粘性土、无粘性土中。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淤泥质土、饱和软土等环境中,不适合采用土钉墙施工技术。此外,在该技术的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控制钻机的参数,将钻进的速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埋钻、塌孔、掉块等问题的出现,一旦钻孔过程中出现这些现象,应立即处理,处理完后方可重新钻孔;此外钻杆以后,需要立即将土钉插入相对应的孔里,按照具体的注浆操作过程施工。在土钉插入的过程中,必须要按具体的技术标准组装施工,插到规定位置务必将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3.3深层搅拌桩支护技术

深层搅拌桩就是利用石灰或水泥为固化的性质,通过搅拌机器将其与软土强制性搅拌到一起,经过固化后形成桩体,使得强度、水稳性、整体性等性能指标达到一定标准。当基坑为二、三级基坑并且深度不超过7m,坑边至红线距离重组时,可以优先考虑深层搅拌桩支护技术,因为水泥是不透水的,不仅能挡水而且可以挡土,并且机械设备比较简单,操作起来也会比较容易,最重要的是其主要材料是水泥,造价相对来说比较低。对深层搅拌桩来说,其适宜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地基,优点在于:(1)它的施工工艺是将固化剂和原地基软土就地混合搅拌,因而会在最大限度上利用原土;(2)搅拌时不会将地基土侧向挤出,因而对周围已经存在建筑物的影响比较小;(3)按照不同土地,以及不同工程的要求,合理选择固化剂;(4)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较小,没有什么污染,因此可以在居民区施工;(5)在进行加固后,不会增加土体的重度,因此,不会对软弱下卧层产生较大的附加荷载。

参考文献

[1]宋玉峰.浅谈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

[2]李明,刘雪峰.探讨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J].科学中国人,2014(8).

篇3

【关键词】建筑物病害、纠倾、加固

一、建筑物发生倾斜的原因分析

1、设计部分的问题

(1)建筑物基础设计时,类比设计不严谨,论证脱节,基础形式选用不当导致事故。

(2)采用强夯处理地基时,由于夯击能量不足,影响深度达不到加固深度的要求,没有消除填土或黄土的湿陷性,如果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地基浸水,必然造成建筑物下沉、倾斜或裂损。

(3)对于软土地基或建筑物形体复杂、高度变化较大时,必须按照变形与强度双控条件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均匀沉降。如只做强度验算,将会使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或过量沉降。

(4)在深厚淤泥软土地基上,错误选用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扩桩等基础形式,经常发生缩颈、离析、断桩和桩长达不到持力层等事故。

2、工程勘察方面的失误

(1)如若勘测点布置过少,或只借鉴相邻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对建筑场地没有进行认真勘察评价,提出的地质勘察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条件,如岩溶土洞、墓穴等没有被发现,甚至旧的人防地下道也被忽视,使新建的建筑物发生严重下陷、倾斜或开裂。

(2)勘察资料不准确,结论不正确、建议不合理,给结构设计人员造成误导。

3、施工部分的问题

(1)地基施工的原因:目前地基处理手段多,这方面的问题也很多,如桩端未进到设计持力层;桩径未满足设计要求;强夯未达到有效的影响深度;振冲碎石桩未达到振密效果;检测手段不合理或未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等等。

(2)地下开挖引起地面建筑物的裂损:城市由于修建地铁、地下街等地下建筑物,或者矿区开挖采矿、采煤巷道引发地面沉降,造成地面建筑物的下沉、开裂、倾斜等损害。

(3)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低劣:施工部门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随便减少配筋,降低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劣质钢材乃至缩小基础尺寸,减少基础埋深,基础施工放线不准确等,据统计,近几年发生重大工程事故中施工的原因造成事故约占55%。

(4)相邻深基坑施工引起建筑物的损坏: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由于深基坑的开挖、支护、降水、止水、监测等技术措施不当,造成支护结构倒塌或过大变形,基坑大量漏水、涌土失稳,基坑周边地面塌陷,以及相邻建筑物基础工程的施工相互影响,都会对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相邻建筑物造成威胁与损坏,引发严重的事故。

二、裂损、倾斜建筑物治理方案的制定

1、制定建筑物正式纠倾扶正和加固方案时,应当充分掌握并具备以下各项条件:业主的要求和建筑物重要程度;实际倾斜和开裂情况;建筑物纠倾时是否有人居住;周围环境条件;地基土质和新补充的勘探资料;基础的损坏情况;原建筑物发生倾斜原因的分析结论;原建筑物检验鉴定结果及纠倾可行性的报告;经现场试验验证的纠倾技术的可行性;与纠倾工程有关各方的协议书等。

2、制定纠倾扶正和防复倾加固技术方案,要在有经验的专家指导下,进行反复分析比选。承担纠倾工程的技术主管应当充分熟悉各种纠倾方法,并对其适用条件有正确判断。对于重要建筑物已确定的纠倾工程技术方案还应通过专家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充实完善,尽可能避免疏忽漏洞。常用的纠倾方法如表3所示。

3、在制定纠倾时,应按照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高度条件,分别依据相关规范对其纠倾后允许残留值作出规定,以便确定纠倾工程的实施标准与计算工程量值,同时也是纠倾工程验收的技术标准。

房屋纠倾扶正方法

三、建筑物纠倾加固的施工技术要点

1、对整体刚度较差的建筑物,纠倾施工前先进行破损部位或建筑物整体的加固施工,防止建筑物在施工时发生倒塌。

2、要考虑建筑物地基在纠倾施工时可能产生的附加沉降,并估计纠倾后建筑物地基可能持续的变形(即滞后的回倾量),在纠倾施工时及施工后要加强现场观测,并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3、施工前要对相邻建筑物及地下设施进行一次检查或测量,要与对方协商或签订协议,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4、对于纠倾后的复倾可能性,应根据防复倾加固设计,在纠倾施工前或施工后进行加固处理。

四、典型工程实例

1、高层及超高层大厦的倾斜治理

图1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的倾斜示意

图1(a)为某高层写字楼,地上27层,高96.6m,地下2层箱基,由于地基浸水、总荷载偏心矩过大以及基础施工中偷工减料、底板挑出长度减少80cm等原因,造成建筑物向西北方向倾斜64cm。经采用辐射井法纠倾,已成功地扶正,并进行防复倾加固。南侧采用30根10cm长小型钢管压浆桩,北侧采用25根小型钢管压浆桩及10根双灰井桩加固,经观测一直稳定,效果很好,已通过验收及鉴定。挽回损失6000余万元。

图1(b)为某高层写字楼,地上17层,高71m,地下1层筏板基础,由于基础下有厚薄不均暗灰色含有机质的软土层,厚薄相差1.3m,引起楼房向西北方向倾斜20cm,主楼与副楼的连梁及地板已出现裂缝。现在观察尚未处理。

图2(c)为某高层写字楼,地上18层,高56.6m,采用366根孔内夯扩灌注桩,由于桩基施工质量低劣,大批断桩,施工后期大楼突然向西北方向倾斜,最大值达2.448m,现已爆破拆除。损失2000余万元。

图1(d)为某超高层住宅楼,地上30层,高度108m,地下箱基2层,下面采用1100余根打入10m预制桩,打桩时桩未到位,大量截桩,地基土大量隆起,桩尖下有较厚粘土层以及建筑设计荷载有偏心,目前大厦倾斜已近20cm,尚在观察中。

这四栋大厦发生倾斜都是设计工作失误、基础埋深或基础形式选择不当及偏心距过大等原因所致。

2、具有深桩基础建筑物的倾斜治理

图2具有深桩基础建筑物的倾斜示意

图2(a)为地上7层住宅楼,高21.6m,120根灌注桩基础,桩长28.5m,由于施工时桩未达到持力层,桩尖下有虚土,致使桩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房屋倾斜量达64cm,经采用截桩法、振捣射水法、辐射井法以及压重等综合方法,已将其扶正,并采用抬墙梁法,重新打入8根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作为防复倾加固措施,处理效果良好。纠倾过程居民一直住在楼内,现已竣工验收。

图2(b)为地上4层住宅楼,桩长19.5m,共布桩70余根,因桩周的淤泥土层厚,设计时未计算负摩擦力,布桩也不合理,施工时,桩未到达持力层,致使房屋倾斜39m。经采用负摩擦力纠倾法将其扶正并增设钢筋混凝土抬墙梁(置于两根新做灌注桩上),用于防复倾加固,效果良好,已竣工验收。

篇4

一、建筑物发生裂损,倾斜的原因分析

1、设计工作的失误

设计工作失误:许多设计人员对地基基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把复杂的地基问题简单化处理。据建设部1993~1996年的重大工程事故统计,由于设计工作失误导致建筑物发生质量事故的约占事故总数40%。

(1)建筑物基础设计时,没有掌握地基土性,缺乏认真方案比选、专家论证,采用的基础形式不当而发生事故。

(2)在深厚淤泥软土地基上,错误选用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扩桩等基础形式,经常发生缩颈、离析、断桩和桩长达不到持力层等事故。

(3)在填土、软土或湿陷性黄土等厚薄不均地基上,采用条形或筏板等基础方案,导致建筑物倾斜。

(4)采用强夯处理地基时。由于夯击能量不足,影响深度达不到加固深度的要求,没有消除填土或黄土的湿陷性,如果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地基浸水,必然造成建筑物下沉、倾斜或裂损。

(5)对于欠固结的填土、淤泥等软土地基,地面大量回填堆载,采用桩基方案时,如忽视负摩擦力的作用与计算,常发生布桩数量不足,导致桩基过量沉降、断桩等严重事故,使建筑物开裂或倾斜。

(6)同一栋建筑物上选用两种以上基础形式或将基础置于刚度不同的地基土层上,易发生严重事故。

(7)对于软土地基或建筑物形体复杂、高度变化较大时,必须按照变形与强度双控条件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均匀沉降。如只做强度验算,将会使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或过量沉降。

(8)设计人员不熟悉或没有认真学习、掌握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等等。

2、施工方面的失误

(1)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低劣:施工部门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随便减少配筋,降低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劣质钢材乃至缩小基础尺寸,减少基础埋深,基础施工放线不准确等。

(2)地基处理方面的原因:目前地基处理手段多,这方面的问题也很多,如桩端未进到设计持力层;桩径未满足设计要求;强夯未达到有效的影响深度;振冲碎石桩未达到振密效果;检测手段不合理或未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等等。

(3)地下开挖引起地面建筑物的裂损:城市由于修建地铁、地下街等地下建筑物,或者矿区开挖采矿、采煤巷道引发地面沉降,造成地面建筑物的下沉、开裂、倾斜等损害。

(4)相邻深基坑施工引起建筑物的损坏: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由于深基坑的开挖、支护、降水、止水、监测等技术措施不当,造成支护结构倒塌或过大变形,基坑大量漏水、涌土失稳,基坑周边地面塌陷,以及相邻建筑物基础工程的施工相互影响,都会对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相邻建筑物造成威胁与损坏,引发严重的事故。

3、工程勘察方面的失误

(1)如若勘测点布置过少,或只借鉴相邻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对建筑场地没有进行认真勘察评价,提出的地质勘察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条件,如岩溶土洞、墓穴等没有被发现,甚至旧的人防地下道也被忽视,使新建的建筑物发生严重下陷、倾斜或开裂。

(2)勘察资料不准确,结论不正确、建议不合理,给结构设计人员造成误导。

二、裂损,倾斜建筑物治理方案的制定

1、制定建筑物正式纠倾扶正和加固方案时,应当充分掌握并具备以下各项条件:业主的要求和建筑物重要程度;实际倾斜和开裂情况;建筑物纠倾时是否有人居住,周围环境条件;地基土质和新补充的勘探资料;基础的损坏情况;原建筑物发生倾斜原因的分析结论;原建筑物检验鉴定结果及纠倾可行性的报告;经现场试验验证的纠倾技术的可行性;与纠倾工程有关各方的协议书等。

2、制定纠倾扶正和防复倾加固技术方案,要在有经验的专家指导下,进行反复分析比选。承担纠倾工程的技术主管应当充分熟悉各种纠倾方法,并对其适用条件有正确判断。对于重要建筑物已确定的纠倾工程技术方案还应通过专家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充实完善,尽可能避免疏忽漏洞。

3、在制定纠倾时,应按照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高度条件,分别依据相关规范对其纠倾后允许残留值作出规定,以便确定纠倾工程。

三、建筑物纠倾加固的施工技术要点

根据纠倾工程设计方案应编制施工计划,并要注意以下内容:

1、对整体刚度较差的建筑物,纠倾施工前先进行破损部位或建筑物整体的加固施工,防止建筑物在施工时发生倒塌。

2、要考虑建筑物地基在纠倾施工时可能产生的附加沉降,并估计纠倾后建筑物地基可能持续的变形(即滞后的回倾量),在纠倾施工时及施工后要加强现场观测,并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3、施工前要对相邻建筑物及地下设施进行一次检查或测量,要与对方协商或签订协议,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4、对于纠倾后的复倾可能性,应根据防复倾加固设计,在纠倾施工前或施工后进行加固处理。

5、纠倾扶正施工前要进行现场试验性施工。以便选定施工参数,验证纠倾扶正的设计方案可行性,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补充,使其更臻完善。

6、应当具体安排现场监测方式,监测点,监测内容和手段,布设回倾率的控制装置,以便通过监测,控制回倾速率,调整施工进度与施工方法,掌握纠倾复位结束的时机,预留滞后回倾量。密切观测建筑物裂缝变化情况,根据裂缝变化规律,调整纠倾速率或采用相应的辅助措施。

四、防复倾加固技术

为了防止纠倾后建筑物再度倾斜,应在纠倾施工前或施工后,进行防复倾的加固。防复倾加固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抬墙梁法:采用预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钢梁,穿过原房屋基础下,置于基础两侧预先做好的钢筋混凝土桩上或支护墩上。

2、锚杆静压桩法:利用房屋自重,在原房屋基础两侧,凿压桩孔,埋入锚杆,借锚杆反力,通过千斤顶进行压入预制桩加固地基,该法适用于有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或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的建筑物加固。尤其对地下水位较高不便于开挖加固的地基更有效。如原为砖基时,应首先对砖基础进行外包钢筋混凝土套加固,为压桩创造条件。

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前言

虽然我国高层建筑行业在快速发展和壮大,施工技术在不断升级。但是,由于我国现有高层建筑施工理论和技术还不成熟,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理论,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和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的实践经验,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并呼吁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对高层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地、规范地管理,使我国高层建筑行业逐步迈入崭新的阶段。

一、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概要

1、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现状。在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猛,特别是建筑正向外形复杂化、功能多样化、结构类型复杂化的目标不断发展,但由于高层建筑具有楼层多、建筑高、结构复杂多样,对施工工艺和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施工工期较长,对施工完整性、结构荷载科学、施工工序等要求较高。所以,为确保高层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国家开始重视高层建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断引入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施工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强化和规范建筑工程施工,特别针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加强对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督、对施工安全的监控,并对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地、全方面地考核,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2、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依据高层建筑特有的工程施工特点,国家和建筑施工单位不断加强施工技术的研发和施工理论的革新。目前,高层建筑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并不断发展为钢结构或钢混结构,有效减轻建筑自重。针对施工材料,不断优化和筛选性能优良、便于施工和运输的施工材料,并考虑配合混凝土进行浇注或模块化处理。

一是高层建筑工程地基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地基基础是整个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的结构基础和支撑点,依据《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高层建筑的地基深度应为建筑高度的1/15左右,因此,深地基施工工程俨然成为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提条件。地基桩基施工技术。桩基施工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较成熟的一种地基处理形式。其中,发展和应用最广泛的是灌注桩施工技术,它不仅适应各种复杂地质,还能根据荷载选择施工级别。现浇灌注桩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其整体承载力可达1万KN以上,而传统桩型中泥浆护壁孔桩,因其适用性强,已成为高层建筑的主要桩型之一,国家积极推广建筑基础桩底、桩侧后注浆技术,并配合超声检测技术,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灌柱桩施工集成技术,并不断研发动态、静态测量技术,并开发相应的计算机模块,适时掌控桩基承载力的状况。地基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我国高层建筑得到快速发展,但其施工地基基坑深,开挖难度大,已成为制约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由于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是集挡土、支护、防水、监测等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研发的基坑支护系统分两种,分别是逆作拱墙和土钉墙,两种支护的造价都明显低于传统支护价格。

二是高层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相关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需要大量的土石材料,特别是在浇筑方面需要大批混凝土,而混凝土重要的指标是抗压强度,影响其抗压性能的因素主要是水泥的强度和水灰比,强化混凝土出厂的检验和混凝土制备中的检测,确保使用混凝土的性能。强化施工混凝土的泵送技术,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施工单位应积极开发研制混凝土浇筑新工艺,在确保混凝土性能的前提下,不断革新现有的支模技术,加强支模材料的优选,动力提升设备的研发,并向大模块方向发展,集约化发展拆模施工技术,确保高层建筑施工的进度。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领域,钢结构因其特有的超强度、抗压抗弯、自重小等优势,并且施工进度快、节能环保、抗震性能好,在我国得到不断地推广和发展,特别是在钢结构的吊装、连接和钢结构表面防护等方面发展迅速。

二、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引入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我国自身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理论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施工技术,充实我国现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外墙施工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建筑墙体实行全面浇筑结构的基础上,建筑墙体大模块时代已经到来,建筑施工质量不断得到改善,通过对高层建筑墙体技术不断研究和创新,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情况下,提升工程的整体性能和功用价值。

2、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中的转换层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设计、施工工艺。目前,我国现有结构转换层的形式主要有梁式、桁架式和板式。其中,梁式结构转换层因其设计简单、施工方便等优势在工民建筑中得到发展和应用。但是,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厚板式转换层设计理念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相关结构预应力技术理论研究的深入,促使我国高层建筑、特别是跨度大、高挠度、强剪切力等建筑结构问题都有较完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3、高层建筑工程中新材料的施工技术。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相关建筑材料行业也得到发展和提升,特别是在新材料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建筑材料关系到高层建筑结构本身的性能、建筑荷载的能力及其防火、采暖保温等功能。因此,对新材料的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或规范执行,加强建筑装饰材料的研发管理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新材料施工技术的研发,如玻璃幕墙的设计施工,明框暗框的设计、施工材料的安全性能等方面,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4、高层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提升。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实现必须依赖专业、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和相关工程概预算、工程图绘制和效果图设计等软件,强化工程施工的信息化技能,科学有效地编制高层建筑施工程序,科学管理施工材料、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控制,加强施工材料、混凝土制备过程的适时温控、水控管理,还包括建筑的工程测量与地基勘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核算和设计,并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施工(CAC)技术和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MIS技术,优化和完善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确保高层建筑保质、保量、高效、低成本投入的完成。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区域型经济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建筑行业不断追求体型复杂化、功能多样化,促使我国高层建筑不断向高度、外形多样、技术先进的方向发展,不断给建筑施工单位更高的标准要求,特别注重高技术、精专业、严管理,铸造城市地标性的高层建筑,并积极完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强化建筑结构、施工工艺和技术的提升,进一步完善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系统性、理论性。

参考文献:

[1]刘伟.高层住宅转换层的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J].大众科技,2006

篇6

关键词:明挖地铁站结构设计计算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大雁塔北站位于雁塔路、西影路和小寨东路交汇丁字路口,为三号线与四号线的换乘站。本工程共包括三号线车站和四号线车站两部分。三号线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结构型式为两层双柱三跨箱型框架结构,纵梁体系。四号线车站为地下三层岛式站台车站,结构型式为三层双柱三跨箱型框架结构,纵梁体系。拟建场地局部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场地无影响场地稳定的地质构造、地裂缝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本换乘车站共设6个出入口和5组风亭,三、四号线车站同期设计和施工。均为明挖法施工。

结构计算主要技术标准

地铁主体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

结构人防按抗力等级依据不同地区取值,作用在结构上的等效荷载和计算时荷载组合系数应遵守现行《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RFJ 02-2009)。

常规荷载组合下,主体结构重要性系数γ0=1.1,,人防或地震荷载组合下,相应的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为γ0=1.0;

场区抗震设防烈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抗震设防分类根据不同地区取值,从而判定结构抗震等级;

结构设计应按最不利地下水位情况进行抗浮稳定检算,在不考虑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05,当计及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15。

3、荷载组合、计算理论及说明

1)荷载分类

结构设计根据结构类型,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按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偶然荷载(地震作用、人防荷载)进行分类,对结构整体或构件可能出现的最不利组合进行计算。在决定荷载的数值时,考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车站结构计算时考虑荷载如表所示:

地下结构荷载分类表

荷载类型 荷载名称

2)计算理论

计算采用荷载—结构模型进行。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纵梁—立柱体系的地铁车站横断面符合平面应变原则,可以将横断面等效为宽度为单位长度的梁体系进行平面计算。根据有限元计算原理,将组成结构的各段梁柱分成梁单元,各单元之间以节点相连。划分单元时单元长度不宜过大,否则将导致计算结果误差增大。对于明挖车站的计算,单元长度取1米左右;

根据结构力学原理,侧墙与顶板、楼板及底板连接处相交区域需要施加刚域,刚域长度取相邻结构单元的1/2厚度。此外,结构柱与板之间不需要施加刚域;

对于车站底板弹簧刚度大小取所在土层垂直基床系数,侧墙弹簧刚度大小取所在土层水平基床系数;

底板下方及围护桩内侧用只能受压的土体弹簧模拟地基反力作用,底板弹簧受拉时失效;

围护桩与车站结构之间用链杆单元连接,并设定其沿轴向受压刚度无限大,受拉刚度为零。

车站抗浮可采用压顶冠梁,计算时于模型左、右顶点加两个弹簧,其只能受压,受拉时失效,模拟压顶冠梁作用。

3)主要荷载取值

(1)结构自重:结构自身重量产生的沿构件轴线分布的竖向荷载。

(2)地层压力:

竖向压力:按计算截面以上全部土重量考虑。

水平压力:使用阶段结构承受的水平力按静止土压力计算。设计采用的侧向水、土压力,考虑远期使用,故采用水土分算的办法。计算中应考虑地面荷载和邻近建筑物以及施工机械等引起的附加水平侧压力。

水压力:作用于顶板的水压力等于作用在其顶点的静水压力值,作用于底板底的水压力等于作用在最低点的静水压力值。垂直方向的水压力取为均布荷载。水平方向的水压力取为梯形分布荷载,其值等于静水压力。

(4)侧向地层抗力和地基反力:采用只能受压的弹簧进行模拟。

(5)人群荷载:站台、站厅、楼梯、车站管理用房等部位的人群荷载按4.0kPa计算。

(6)设备荷载:设备用房的计算荷载,一般按8.0kPa进行计算,大于8.0kPa的应根据设备的实际重量、动力影响、安装运输路径等确定其大小和范围。对于自动扶梯等需要吊装的设备荷载,在结构计算时还应考虑设备起吊点所设置的位置及起吊点的荷载值。另外尚应满足消防荷载要求。

(7)隔墙荷载:由于隔墙位置可灵活自由布置,故隔墙的自重应取每延米长墙重(kN/m)的1/3作为楼面活荷载的附加值(kN/m2)计入。

(8)地面超载:一般可按20kPa计算。盾构端头井处取70kPa。

(9)地震作用的设计。

(10)人防荷载:抗力核爆时地面空气冲击波超压ΔPm

4)计算方法

结构计算采用“荷载-结构”模型。由于车站纵向较长,故结构受力后基本上为平面应变状态,可简化为平面问题进行计算。在计算时纵向取单位长度(1米)按平面杆系有限元法进行计算。模型计算时针对不同断面进行计算(跨数、层数及覆土厚度变化,依据计算所得内力值分段配筋。

5)、计算原则

(1)构件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分别进行承载能力的计算和稳定、变形及裂缝宽度验算。

(2)结构设计应按极限承载力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取各自的最不利组合进行结构设计。

(3)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不应超过Lo/400。

4、计算工况

一般分为一下几种工况

近期使用阶段阶段(正常水位+主动土压力状况)

远期使用阶段(抗浮水位+静止土压力状况)

人防工况

地震工况

在不同工况下的荷载组合弯矩、剪力和轴力的计算值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是裂缝控制,我们可以取最不利组合进行配筋。

5、计算难点

对于地下结构的计算受现有计算软件的限制,一般都是分构件单独计算,梁、柱、墙都是分开计算,这就需要结构设计师要对受力体系非常明了,力的传递路径非常清楚,并且能对各种工况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选择最不利的工况进行结构计算配筋。下面我就自己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纵梁体系的计算,一般我们会碰到按连续梁计算或是按简支梁计算的问题,两种计算模式下,对于支座和跨中的弯矩分配差别很大,为了尽可能的接近实际受力状态,我们一般把同一轴线上纵梁放在一块进行计算,以体现彼此约束的能力,边跨一般采用铰接,端墙对纵梁的约束作用不是很大,但不能完全为零,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以往经验,灵活应用。单跨次梁受力比较复杂,单独计算很难反映真实的受力模式,需要建立一个平面的框架受力模式进行计算,或者进行三维分析。

盾构端受力体系比较复杂,且由于盾构的吊出等因素,最好是把施工工况下的结构布局拿出来进行整体计算,进行三维分析后的结构配筋也能有所减少,结构模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结论:

以上结构计算的方法是结合大雁塔北站结构设计计算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对于明挖地铁车站非常试用,希望给结构设计工作者带来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