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

篇1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50)

摘要:高职院校应基于人才需求调研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情况,准确定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与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据此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使其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关键词 :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25-04

作者简介:齐攀(1982—),男,博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光电检测技术、高职教育与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0201018);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20202021);广东省信息技术教指委教学改革项目“移动互联时代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XJS-2013—1014)

高职教育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一线人才的重任,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不适应;课程体系、教学设计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衔接;专业培养与人文精神培养不协调等。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进行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职培养的人才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区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改造升级方向,依托广东省电子行业协会和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广东省电子信息知名企业,积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报告》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基于两个报告,将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产业链中“产品生产”和“工程应用”两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与相应的职业领域对应,如图1所示。

本专业紧紧围绕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的“电子产品生产制造”、“通信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和“电子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电子信息产业职业领域,培养具备电子信息职业素质,掌握电子信息岗位综合技能,具有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员、生产制造与设计技术员、电子信息系统维护工程师、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师等岗位从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

二、“订单引领、交替顶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深度对接,学院依托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调研,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和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引领”是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基本育人方式,以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为基点,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设办公室、电子技术课题组),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第三学年教学(实习)安排、订单班必修课程、授课教师资质及酬金发放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等;校企共同管理和考核订单班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推进校企深度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使所培养的人才适用、能干。

“交替顶岗”是指根据电子信息企业生产规律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实施“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如图2所示,将校内学习与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进阶提升。“交替顶岗”培养的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提升对照如图3所示。

校内课程学习期间,实践性强的部分课程结合企业生产情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厂中校)进行。企业现场教学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共同授课,依托工作现场的环境和设备,结合实际生产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校企共育。校内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基本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校内课程学习(含企业现场教学)、校内实践与考证、校内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等。校外教学侧重岗位应用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素质的提高,主要包括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结合实习工作任务完成毕业论文与答辩。

通过“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安排,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实现校企双方协同管理、联合教学、共同育人;融入优秀电子企业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本专业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企业岗位,融入电子设计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标准,嵌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项目,构建了“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职业技能训练、考证、订单特色等7个课程平台组成,如下页图4所示。

1.将国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

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以竞赛项目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及训练环节,最后以作品竞赛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如“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课程选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常规比赛题目“电动玩具车”为主要教学项目,课程教学全过程模拟产品开发运作模式进行(如下页图5所示),最后通过竞赛形式进行总结和考核,实现学生竞赛覆盖面100%,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课程以虚拟企业的模式开设,先成立虚拟企业部门,企业的主要机构设置如下:

行政部门——主讲教师任总经理,企业兼职教师任副总经理;采购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后勤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质检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监管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产品开发生产部门——每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由四五名学生组成,共有七八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涉及的职位分别为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产品造型设计师、部门经理。

各部门职责如下:行政部门——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采购部门——按照上级批准的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活动,并向上级报告;后勤部门——联系产品设计生产工作场地,安排工具等资源的分配;质检部门——检验产品的安全性及质量,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产品设计部门反映,并跟踪改正过程;监管部门——负责每次工作的考勤情况,向总经理汇报,监督和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监督和管理工作场地的安全情况;产品开发部门——负责产品技术开发,设计与生产。

课程的教学实施模拟企业运作方式,行政部门与开发部门协同合作,最后借鉴竞赛的评分标准评价学生的作品作为本课程的成绩。整个过程中两位教师担任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的职位,对其他行政部门和开发部门起到引导、技术指导和部分监管的作用,教师的地位弱化,而学生则逐渐处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采购、后勤、监管、质检和产品开发都由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式的,具体体现在:第一,学习时间开放,学生上课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内,课余时间也在进行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安排辅导时间;第二,学习地点开放,学生上课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室,学习制作活动可以在图书馆、机房、创新实验室甚至宿舍开展;第三,学习内容开放,学生上课内容以自编教材《玩具电动避障车设计指南》为参考,但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除了规定的三个基本功能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基本功能上添加拓展功能;第四,教学资源开放,学生在产品设计、制作与调试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需要使用设备时,可以通过教师统筹解决。该课程开放式的改革实施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较好的教学评价。

2.“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本专业核心课程全部进行项目化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如“单片机技术”课程的“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制作”项目教学(如下页图6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三个阶段。在“教中学”阶段,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在“学中做”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项目,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在“做中学”阶段,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际测量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锻炼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近三年来,我院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37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14项,其中,6人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9人获省级一等奖3项;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就业对口率近90%;毕业生月收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毕业生三年内六成以上得到职位晋升;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优良率达90%,合格率为100%;订单班学生比例达70%。本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媒体纷纷报道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果,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教育网站、广东省教育厅网站、《今日花都报》、花都电视台等媒体公开报道了我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成效。

在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中,《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报告》提到:“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校企联姻,共筑平台,共育人才,共同发展。”同时,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案例入选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十大最佳案例,这是对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唐晓鸣.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0-42.

[2]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13.

[3]李陈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LED新型电光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02-103.

[4]李亚平,李佩禹.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E+”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109-111.

篇2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服务外包;优势与策略;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以“服务外包”这一崭新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服务外包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并推动实施了“千百十工程”。许多地区和城市紧抓这一历史性的机遇,积极制定对口政策,采取相应措施推动本地服务外包的发展,从而使得国内服务外包行业呈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之势。2009年离岸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27%,201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140亿美元和40%。以江、浙、沪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更是把服务外包作为经济发展的枢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行业政策并落实产业规划,业已形成若干规模大、设施全、功能齐、产业集的服务外包核心园区,形成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先发集团。[1-3]但是,应当承认,长三角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在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尽快实施,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进而可能牵制该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1]一长三角地区服务外包行业存在的。

一。差距及面临的问题(一)投资环境不理想,直接投资规模有限。

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较淡薄,审批程序复杂,相关法律不够完善,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尚需规范;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较小,服务质量较差;行业政策缺乏针对性,脱离产业实际,推广缓慢;专项政策滞后,直接投资规模较小。[2-4]。

(二)行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缺少知名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主要企业分布在示范城市),企业各自为战,集聚效应受到制约。外包企业多而不强,开发大型项目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有限。缺少旗舰式领航企业,也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创品牌或难以替代的服务,严重制约企业形成核心竞争优势。[2-4]。

(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供给呈现结构性矛盾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如软件产业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短缺,软件蓝领不足,而系统工程师相对过剩;80后外包从业人员在敬业精神、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外包从业人员的语言能力与岗位的实际要求尚有差距。[2-4]。

(四)ITO业务比重大,市场相对集中,风险应对能力较差ITO比例高达70%以上,BPO的比例不足20%,而KPO的比重更低;大部分业务来自于日本,行业应对风险能力较差。一旦IT产业运营出现异常或日本经济出现问题,对外包行业的影响不堪设想。[2-4]。

(五)企业创新意识薄弱,低层服务比重较大外包企业偏好传统的加强营销的途径来谋求企业效益的增加,对自主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自困于已有的利润获取方式,创新动力不足,不少企业侧重于规模扩张而非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自身内涵的增强。企业高端雇员流动性过大,不利于持续技术积累,影响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企业长期承接低层业务,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外包业务总量较低。[2-4]。

(六)服务外包企业融资困难由于国家或地方直接投资有限,外部投资越来越少,企业融资困难。国内企业规模较小,建设前期费用较大,低利润率又导致资金回收期较长,资金流转压力大。直接的风险投资、商业银行放贷规模较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2-4]。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性优势。

(一)政策优势长三角地区有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5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降低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其离岸服务外包收入免征营业税,同时鼓励“示范城市”良性竞争、科学发展。此外,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在经济发展中享受国家特殊优惠政策。2008年8月6日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被提至长三角地区要重点抓好的十项工作之首,这意味着国家可能随时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长三角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5,6]。

(二)区位优势长江三角洲含有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以及以宁沪杭为核心的经济发达城市群,沿海城市众多,优良港口云集。该地区自古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建立有长期的贸易合作,2008年,其出口贸易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从地理位置看,长三角地区邻接日本、韩国,独占东亚地区近岸服务外包的地缘优势。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也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服务外包提供了区位优势。[5,6](三)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1)能源供给充足。一方面,区内煤炭储量巨大,有大型火力电站4座,投入使用和在建核电站各1座;另一方面,东北的石油及西北的天然气供应不断,长三角地区发展以服务外包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能源优势彰显无疑。(2)旅游资源丰富。区内有横贯四省市的国际黄金旅游线路一条:上海—杭州—千岛湖—黄山;名山群集(黄山、普陀山、雁荡山、九华山等),两大水系聚合(长江、淮河),湖泊星罗棋布,水网纵横交错,旅游重点城市众多,旅游品类齐全(海滨游、休闲游、文化游、古迹游、山水游、寺庙游、生态游、综合游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吸引发包方的注意力和促进制造业、外包服务业、旅游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人力资源优势长三角地区当前解决服务外包专业人才供给的主要途径是对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从业培训,每个省市和示范城市均设有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如位于浦东新区张江科技园内的上海服务外包培训中心等。特别重要的是,我国第一所专门从事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的本科学院———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于2009年4月在杭州师范大学挂牌成立,2009—2010年两年招收服务外包方向的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四个专业的学生1300多人,计划四年内达到在读本科生5000人的教育规模。该院奉行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采用政府投资、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以“2+1+1”模式(两年专业基础、一年专业实训、一年企业实习)展开本科段人才培养,与IBM、Microsoft等国内外著名IT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同期启动了服务外包方向的硕士生培养工作。

长三角地区重点高校林立,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一经启动,短期内很快将形成遥相呼应、千军竞发之势,区内外包行业人力资源优势足可傲视亚洲乃至全球。[5,6](四)产业环境优势。

1交通网络发达区内有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著名的航空港,空运能力巨大;京沪铁路干线横穿全区,主要城市间高速铁路纵横交错,沪杭、沪宁、杭宁等高速公路密布全区,陆路运能强大;区内优良海港云集,河流众多,海运、水运能力在国内首屈一指,发达的交通网络是该地区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条件之一。

2经济实力雄厚以沪宁、沪杭、杭甬交通沿线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密集带,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支撑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凭借自身的力量,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始,以区域内城乡自我积累为支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吸引了跨国资本大举向该地区转移,全球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在该区建立了分支机构。良好的经济基础是该地区发展服务外包的物质保障。[5,6]。

3科技园、开发区林立,科研院所、行业中介众多科技园区遍布长三角各重要城市,如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大学科技园等;经济开发区在长三角地区可谓星云密布,各省会城市都建有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其他城市也分别建有不同级别和规模的经济开发区;另外,以中国科学院分院和工程院分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分布在区内各重点城市,分门别类的行业中介机构也布满长三角经济带。以此为基础,产、学、研无缝对接、共同发展的格局业已形成。这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服务外包中的高新技术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技术保证。

三长三角地区发展服务外包的策略。

(一)集群策略。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以下要素:1.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该领域系集群基础;2.集群内部的企业间、相关机构间、企业与机构间联系紧密,它们作为一个个关节点交织成为集群网络,各个关节点系集群的枢纽;3.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纵向和横向联系的有机整体。集群内部除企业外,还应当包括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它们都是集群的实体元素。[7,8]需要说明的是,产业集群往往与区域经济相关,它常常以科技园、产业园、开发区形成的区域经济带为基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系密切,以便及时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拓展和创新集群的业务。

产业集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形成先发性的集团优势,主要包括:1.外部经济优势(含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共享的优势);2.社会资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基于信任与承诺的合作关系、创业资源优势、共同的文化基础几个方面);3.创新优势(可迅速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主要体现为创新的激励效应、学习效应和服务体系形成几个方面);4.创新网络优势(含资源、能力互补优势以及集体学习机制等)。[7,8]。

长三角地区发展服务外包的产业集群策略。

涵盖:1.设立长三角地区服务外包协会,统筹全区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工作。利用行业协会在业内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与政府职能部门及外包企业共同致力产业集群的发展,负责诸如为外包产业集群决策提供建议,为集群内企业内涵提升、业务运营、产品交付献计献策,主导国际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2.加速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产业集聚主要是指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当前,该地区服务外包产业集聚的过程基本完成,即服务外包产业的关节点(示范城市)和空间格局已初具规模。这种布局为区内外包企业共谋发展、共享资源、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务之急是尽快统筹建立区内集聚外包产业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形成产业集群,彰显集群效应。3.建立完整的服务外包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链条和相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机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系与合作。为此,必须从宏观层面上加强总体协调,促使区内服务外包产业链条尽早形成,均衡、平稳地运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应加快建立产业链条同相关部门(政策、法律、规划等)、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银行,保险公司等)以及机构(商会、协会、咨询、中介等)的密切联系也是至关重要的。4.充分发挥区内已有的科技园、工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建设中的作用。[9-11]。

(二)层次策略。

从价值链的结构看,服务外包业务可分为高、中、低层三种基本类型。而当前长三角地区乃至中国在全球服务产业价值链中,基本处在低层的位置,业务重点是处于ITO领域的软件开发、测试等相对比较简单的低层服务外包项目,很少涉及提供解决方案等高端业务和BPO业务,KPO的业务比重更小,这种局面不利于服务外包行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分层次发展服务外包策略可以避免重蹈十多年前吸引制造业外资进程中同一层次同类型业务“遍地开花”、无序竞争的覆辙。

1业务层次策略积极推进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企业发展中高端业务。在外包示范城市中,按企业的实力和发展潜力分门别类错位布局。采取合并重组的方式,逐步降低ITO低层业务的比重,3年内降到25%以下;重点发展BPO业务,争取在3至5年内使得区内BPO业务总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50%以上;积极推进KPO、BTO(Business Transition Outsourcing,业务转型管理外包———集销售、物流和融资于一体的一种最新形式的复合型高端服务外包),力争在3至5年内使得区内KPO、BTO业务总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25%以上。

2城市层次策略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主,重点发展高端业务(如金融工程、生物医药以及组合业务等);以无锡、苏州、宁波为主,主要发展中级业务(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后勤服务、物流等);将低层次的外包业务(如软件开发与测试、呼叫中心等)重心逐步转向该地区三线城市。[9-11]。

(三)品牌策略。

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主要局限是缺少自主创新品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树立外包自主创新品牌的重任。该区发展服务外包的品牌策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长三角地区的总体外包品牌战略,为自主创新品牌的建立提供宏观规划性支持。应当明确长三角地区在国内、国际服务外包领域的价值定位,制定面向全球客户和服务发包方的广告计划,提升长三角地区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能力及优惠政策的国际知名度。建立区级、省市级、示范基地级三级外包的权威论坛,构建执行品牌战略的重要平台,树立长三角服务外包行业的良好国际形象,实现与全球业内企业及相关部门、行会、机构的信息共享。在驻外机构中设立专业部门负责宣传、接洽服务外包事宜。另一方面,与已经在长三角地区发包的全球知名跨国企业联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案例,保证整体品牌战略与鲜明区域优势的一致性和协调性。2.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致力于本土企业规模扩张、内涵提升。鼓励区内企业与技术领先的跨国公司建立新型的融资关系,或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方式加强合作,以吸引国际市场消费、树立国际品牌效应。当务之急,应借助上海的国际影响力、长三角外包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长三角地区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引领全球500强企业,尤其是目前在长三角外包市场仍处于明显弱势的欧美能力强劲的企业,以中长期合作的形式将其“准核心”或“核心边缘”业务转移至长三角。另一方面,鼓励区内行业领先企业大胆跨出国门,对国际大型企业的内部服务部门进行并购重组,通过“借鸡下蛋”的途径为树立自主创新品牌奠定基础。3.在发展较为成熟的ITO领域,建立外包示范工程,推进运营模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示范城市中,率先建立服务外包示范工程,主打1至2个自主品牌,引领全区品牌创新能力的提升,激励区内大型国有企业(如石油、矿业、建筑、铁路、航空、电信、银行等)发包IT业务,提高本土相关IT企业的知名度。[9-11](四)市场拓展策略。

1引领和巩固东亚市场由于地缘性优势,长三角地区70%以上的外包业务来自于东亚近邻的日本和韩国,日韩两国也很乐意把中国主要是长三角沿海地区作为近岸服务外包的首选地。考虑到外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的因素,长三角地区的外包企业应进一步挖掘潜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巩固自身在东亚市场的领先地位,并以此作为开拓新市场的基础。

2积极开拓欧美市场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印度和爱尔兰,长三角地区应充分认识到开拓欧美市场的艰巨性,同时应清醒看到区内开拓欧美市场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上海作为大都市的国际影响力、长三角完善的投资环境、长三角地区巨大的人力资源供给、我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等等。要真正抢占欧美市场,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在企业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可主要瞄准那些尚未在爱尔兰、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的欧美500强企业,以特别优惠措施(甚至可以考虑采取牺牲区内短期经济利益的方式)吸引它们来区内合资合作,或于欧美大型企业在爱尔兰、印度的外包业务空白处多做文章,先期建立欧美市场的桥头堡,逐步提高外包业务在欧美市场的份额。

3重视组合业务的承接,发展在岸业务转包,促进外包市场在国内向纵深拓展当前,长三角地区的外包龙头企业集中在示范城市特别是上海、无锡等城市。这些权重企业在承接外包业务时,不应局限于自身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也不必拘泥于单一的业务种类,而应当树立全区乃至全国的大局观念,利用企业已经树立的商誉大力承接高新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组合业务,在区内乃至国内根据企业的业务承担能力和特点在不同层次企业中统筹分割业务,积极发展在岸服务外包和转包,这项举措一方面有利于龙头企业增强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区内直至国内服务外包行业同步发展壮大。[12,13]。

参考文献:

[1]王哲,武亚兰。印度和爱尔兰服务外包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时代经贸,2008,(08):76-77.

[2]宋颖,刘蕊西,赵健。浅析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05):25.

[3]张国云。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8,(2):26-28.

[4]中国服务外包网。长三角服务外包产业现状与格局[EB/OL]。nbcyy.com/show.aspx?nid=4065,2008-10-18.

[5]上海市人民政府。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EB/OL]。chinasourcing.mofcom.gov.cn/content2.jsp?id=59167,2009-09-25.

[6]董芸。长珠三角洲经济发展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3):325-326.

[7]刘桂素。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J]。天津经济,2008,(08):48-50.

[8]甄翠敏,丁日佳。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03):265-266.

[9]黄烨菁。服务外包的上海机遇[N]。文汇报,2009-09-06.

[10]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2009-2012年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态势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EB/OL]。china-hyyj.com/news/r_20090210084354227096.html,2009-02-10.

[11]亚中研究报告网。2009-2012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市场发展预测与深度分析调研报告[EB/OL]。yzyjbg.cn/article/84/1195.html,200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