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

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学;现状;探索

汉字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对外汉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形式,在读写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汉字在识度、书写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文字,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时存在的最大难题。对于以字母作为母语载体的外国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见字不知音,出现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汉字教学教材的设计和课程安排方面落后,不能帮助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虽然,我国在近半个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自身的不断总结和实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对外汉字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汉字教学的现状,并且探索出符合汉字教学的新方法。

一、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现状

1.汉字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发现汉字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够完善,缺乏必要地阅读实践,海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从教材上获得少量的汉字难以形成正确的汉字结构体系,这也使海外学生的汉字积累量不足,打击了海外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产生对汉语学习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另外,在汉字形体结构的教学方法上编排欠妥,没有按照由简到繁的教学方法开展汉字教学。比如,在汉字教学的第一课教授“谢谢、你好”,虽然这两个词汇很实用,但是你、好、谢这三个字结构复杂,让海外学生难以快速接受,不利于汉字教学的开展。

2.汉字教学研究开展不足

目前,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逐渐增多。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性教学课程,应该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但是当下的汉字教学却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归根结底还是对汉字教学研究的开展不足。虽然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工作者对汉字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经常开办相关的专题研讨会,探索汉字教学的方法,并且结合新的学科知识实现教学理论的创新,出版各种专业的汉字教学教材。但是,目前的汉字教学仍然存在许多弊端,比如,既满足教学规律又满足学习规律的汉字教学素材不足;进行汉字意义教学时,缺乏对汉字的横向剖析,导致与汉字教学相关论文数量不足;教学方法落后,无法有效提高汉字教学效率。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方法的探索

1.采用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已经认识部分汉字,可以通过字形的相似、字义的相近和读音的相似进行对比联系,实现对汉字的学习和掌握。采用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是掌握汉字规律的必然要求,成人的理解能力高于儿童,通过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汉字形、音、义三者的结合,掌握学习汉字的规律。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生字的学习,而且适用于汉字的巩固和复习,可是这种方法只能应用于初级水平以上的学生。为此,在采用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的识字水平,进而确定能否使用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

2.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对外汉字教学时,老师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促进汉字教学的有效开展。在进行对外汉字教学时针对不同的文化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在进行汉字教学时无法使用声音通道,这是因为汉字本身不带拼音,学生只能依靠汉字的字形识记读音,从而了解字义,这也是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学习汉字困难的原因。所以,为了让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熟练掌握汉字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让学生尽快熟悉汉字的结构,教师可以采用及时复习策略,用学过的汉字学习新的汉字,用新的汉字巩固学过的汉字,通过新旧字交叉学习的复习策略,让学生尽快掌握汉字;其次,针对欧美学生可采用提高口语的方法实现汉字教学,这是因为欧美学生偏爱口语,可以通过提高他们口语水平的方法,提高他们对汉字学习的热情;最后,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许多有关汉字的小故事,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对于汉字文化圈内的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汉字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汉字的难度,而对他们而言,掌握汉字的读音才是他们的难题。例如韩国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掌握了1800多个汉字,日本学生也掌握了1900多个,这对他们学习汉语十分有利。可是韩语和日语只借鉴了汉字的字形而忽略了字音和字义,让其在日后的学习中容易出现混淆。为此,针对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进行汉字教学的同时进行字义的教授,让其在掌握汉字的过程中掌握字义。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要认清目前汉字教学的形势和现状,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改进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汉字教学的新方法,实现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林钊.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材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体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一、 体验性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的体验性

语言的体验性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得感知而逐步形成,归根结底,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语言符号也是这样,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的进展程序,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理可据的。[1]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强调认知主体的作用,不同民族、不同人识解世界的方式存在差异,认知结构及意义获得也就不同。

(二)建构与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内部能动地生成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不断解释和理解,通过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建构主义在教学环节中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以此观照对外汉语教学,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1、 注重汉语学习的亲历性

这是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指学生主体必须在场,真实参与言语活动过程,体现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体验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亲自体验,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性理解和对自身的回顾与反思来建构汉语知识。

2、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外汉语教学情境中的学生存在国别、民族、受教育背景、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程度上亦表现出了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主体方面寻找动力,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新理念。

3、 注重语言学习情境创设

语言具有隐喻表征,对汉语而言,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书写策略,呈现为一种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语言学习情境的创设,包括课外真实的言语交际环境,也包括课堂上借助技术及戏剧化手段为学生提供的模拟的现实环境。

4、注重学生学习的互动性

体验性对外汉语教学摒弃传统的“独白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体验和学习行为的交互性,具体表现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以及学习小组间的协作互动和结对合作,呈现为教学要素的动态性和教学行为的多元对话性。

二、体验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 体验环节。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语境的创设,具体方式如下:

(1)实物展示。对实物感或画面感比较强的教学内容,诸如名词、实义动词等采用实物、动作、图片及影像展示等方法,使学习者置身于立体的语言环境中。

(2)角色表演。组织学生在课堂开展情景剧、戏剧小品、角色扮演等语言活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创设虚拟际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把握语言。

(3)即兴语境。教师根据需要随机取境进行即兴教学,如讲解“才”、“就”的语法功能时,以学生的早到和迟到为例设计语境,让学生说出句子:“我们8点上课,某某8点20分才来。”“今天某某同学7点45分就来了。”

(4)游戏活动。课堂教学采用游戏的方法,把学过的词语或语法作为游戏项目,准备一些简单易于执行的指令,让学生分组或个体轮流完成。如学习“把”字句,可让一个学生出指令并由另一学生完成动作,如此循环,既活跃了课堂又使每人得到了句型的练习。

2、活动环节。在学生主体体验基础上,强调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并建构意义。小组活动是体验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常见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是利用多种方法给两个或多个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们通过相互协作、使用自然产生的语言完成被赋予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

这一环节中交际任务的选择与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因素。Pica,Kanangy和Falodun按照互动方式把任务分为以下五类:信息差型任务;拼图式任务;解决问题型任务;选择决定型任务;交换观点型任务。以此为参照,我们可以根据汉语的语法特点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还是“把”字句,可采用拼图式任务进行操练,将学生分成两组并把事先准备好的写有物品和地点的若干卡片分发下去,要求持有物品卡的学生用“把”字句询问放到哪里,持有地点卡的学生用“把”字句回答,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3、反思环节。这一步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学生通过先前的体验进行反思,并在一定范围内讨论交流经验和失误,进而重组新经验,这是一个学习者向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转化的过程,包含练习巩固、总结归纳、成果展示等几个方面。

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设置真实的语境,以便学生能通过练习验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或恰切与否,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表演、采访、汇报等等。例如在学完“问路”一课后,学生理解并掌握了问路所需的词汇、句法表达,随后就可以采用课堂模拟表演的方式练习巩固,或扮演问路者、路人,或暂时观看他人表演,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表现加以总结,也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自己总结,然后采用向全班汇报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活动经验等诸方面进行总结归纳,以保证学生完成经验重组的同时,达成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建构。

4、实践环节。言语要素可以传授,而言语技能是不能传授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靠的是习得而不是正式学得,而习得是建立在课外充分的语言接触和输入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后的语言实践环节就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是体验性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选择与设置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着眼于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如课堂上学习并练习巩固了“购物”的语言表达后,可以要求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到商场或市场购物,然后将购物的经历以自己喜欢的某种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供大家分享、学习、交流,这样课堂教学和课后语言实践就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为了完成语言实践任务必然会更加关注课堂所学,而语言实践又使课堂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真切的体验和强化,利用语言环境增加了自己的可懂性输入量,有效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的优势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篇3

鉴于目前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依据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和输出理论、认知心理学记忆理论和构式语块分析法,本文提出“基于信息交流”的初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模式,以图表概括如下:该模式包含三个要素:教师“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是关键,“师生、生生之间的高频互动”是桥梁,“互动型的目的语输出”是目的;一个总原则:“有意义的信息交流”。作为该模式的总原则,“有意义的信息交流”贯彻了“在用中学,在做中学”的当代语言教学理念,其中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信息、观点和意见等。“有意义的信息交流”含义有二:一是生词讲练中教师提供的例句和设置的问题应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这样的学习才对学生有意义,才会引起其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二是生词的讲练要以有意义的信息交流为手段和最终目的,即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交流活动讲练生词,使学生在“用中学”。“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是该模式的关键要素,后文重点论述。“师生、生生之间的高频互动”是该模式的运行机制,是课堂教学的推动力,是实现“有意义的信息交流”和“在用中学”的有效途径。互动性是词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互动型的目的语输出”既是“在用中学”的过程,也是结果,是“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和“互动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Swain(1983)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者只获得说话机会(opportunitiesforproductionalone)远不足以使之进步,重要的是习得者必须在“促使”之下说出准确的句子(learnerbepushedtoproduceaccurateoutput)(转引自冯胜利,2008)。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最有成效的方法。足够的“输入”与“输出”不仅是培养“生成能力”的必要和前提,而且是防止“语言残废”的有效手段。输入是基础,输出是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训练课就是输入输出课,就是“learnerbepushedtoproduceaccurateoutput”(冯胜利,2008)。

二、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

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是“基于信息交流”的词汇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教师在输入过程中应该做到:

(一)“教”立足于“学”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论提示我们,教学应立足于“学”,以学习者为出发点。“教必须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知识背景、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和情感出发。教学内容对学习者必须是能够理解的,学习活动必须是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互动有效的,只有这样,‘教’才有可能对学习者有意义,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被吸收。……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语言,更是一个语言环境的策划者、互动教学组织者。教师必须首先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参与的互动课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温晓虹2012)。新的教学理念更多地强调如何使目的语输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以便于被学生吸收。

(二)语块化

本文中的“语块”不是指词汇层面上高频出现的、具有一定习语性的词汇型语块或习语语块,而是“构式语块分析法”(construction———chunkapproach)中的“语块”。构式语块分析法所讲的“语块”(chunk)是从构式的角度来说的,是根据构式的语义配置自上而下界定出来的,它指的是构式中承担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语义单元的词项成分(苏丹洁,2012)。根据构式语块分析法,“桌子上放着两本书”中“桌子上”表示“存在处所”这个语义单元,“两本书”表示“存在物”这个语义单元,“放着”表示“存在物”的存在方式,它们分别是一个语块。语块是一种具有心理现实性的语言组块(chunking)现象,是认知心理层面的“组块”(Miller,1956)在语言句法层面的体现,是人类信息处理的实际运用单位(转引自苏丹洁2012)。一个语句表面看是由若干个词甚至说语素组合成的,在处理加工中实际的单位是语块(苏丹洁,2012)。基于此,教师在提供目的语输入过程中应对材料进行“语块化”处理。如“从你的宿舍到教室走路要多长时间?”这是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教师说第一遍后,很少有学生能够流畅地复述下来。对其语块化处理后,原句包含三个语块:“从你的宿舍到教室”、“走路”和“要多长时间”,分别表示“从起点到终点”、“行为方式”和“所需时间”三个语义单元。教师还可把三个语块进一步编码为“从A到B+wayoftheaction+time”,例句的句型化不但减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负担,而且提高了其目的语输出的流利性。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语块化练习后,学生能够用正常语速流畅地把这个句子复述出来。就该句式教师还可补充其他词语,为学生创造更多使用目的语交流信息的机会。板书设计如下面所示———教师要求学生使用给出的句型两两互动问答。

(三)不同的难度等级

认知理论认为,注意资源具有多重性,不同性质的任务需要不同的资源。对学生来说,看着PPT读句子和听后复述句子需要不同的注意资源,两者是不同的认知过程,难度也不同;听后复述句子时,教师说句子的语速不同,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设计不同类型的、不同难度的任务,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平衡发展,使其语言水平在流利性和准确性上得到同步发展。同时,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完成一个难度较大的任务后,非常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使其能够持续保持强烈的汉语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示范课视频资料中,教师领读例句的做法对学生有一定帮助。不足之处在于缺乏难度变化,对学生来说不具有挑战性。长时间跟着教师读句子,学生很容易感到厌倦,而且因为成就感不足,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从而失去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这在某些视频资料中可以反映出来。

(四)多通道

已有的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人类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知识的比例分别是83%和11%;对于同样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知识所能保持的记忆率是不同的,如图3所示(转引自郑艳群,2013):上述两个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人类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知识比例高达94%,而采用视听并用的学习方式,不同时段后学习者知识的记忆保持率远高于单通道学习方式的记忆保持率。另外,学生的母语背景、学习风格不同,汉字基础也不同。基于此,为了适应不同的学生,使其都能最大化地受益于课堂教学,教师要利用多种信息加工通道,使目的语输入的通道多样化。“基于信息交流”的词汇教学模式中,在“生词扩展与活用”的环节,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看着PPT跟读例句;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不看PPT,听后复述句子,后者的难度自然比前者大一些;最后,教师分别用较慢语速、正常语速和较快语速说句子,要求学生分别复述。虽然教师重复的是同样的句子,但是因为语速不同,对学生来说难度是不同的。在这种操练过程中,学生的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交替加工目的语输入,减轻了单通道加工信息的负担,提高了信息加工效率和学习效率;同时,反复的操练能够增加目的语输出的强度,促进目的语输出的自动化。

三、“基于信息交流”的初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模式举例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说明“基于信息交流”的生词教学模式中基本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认读生词

虽然课前学生会预习生词,对其读音、词性和意义有了一定了解,但是课堂上认读生词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二是可以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发音。示范课视频资料中教师先带拼音领读生词,然后隐去拼音再次认读的做法值得肯定。

(二)生词扩展与活用

孤零零的生词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这个生词怎么用。示范课视频资料中多数教师带领学生读例句的做法就是生词的一种运用,但是这同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交流———还有距离。教师还应为学生设计更多的使用生词进行信息交流的语境,为其创造“互动型的目的语输出”机会。下面以“有害”一词为例说明之。教师:抽烟对身体好不好?(教师边问边板书“对……不好”,该结构已学过。)学生:抽烟对身体不好。教师:这个句子用“有害”怎么说呢?(教师边问边板书“对……有害”,并说明“对……有害”和“对……不好”意思差不多。)学生:抽烟对身体有害。教师:喝酒对身体好不好?学生:不好。(也有学生说“好”)教师:示意学生用“对……有害”说句子。学生:喝酒对身体有害。鉴于学生对“喝酒”的不同看法,教师适时引入下面的问题并板书,同时补充“适量”和“过量”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说出“适量喝酒对身体有益”和“过量喝酒对身体有害”。教师:你认为喝酒对身体有害还是有益?(在此语境中补充“有益”一词,学生很容易理解其意义。)教师首先用较慢语速带领全体学生读一遍问题,然后让一两个学生单独再读一遍。这两个“读”的过程信息输入的通道是不一样的,难度也不一样。对认读汉字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教师带领全体学生齐读时,他受益较多;而对于汉字认读较好,听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在单独认读句子时可能表现更好。认读句子(黑体字标识的问题)的环节结束以后,教师把句子用书盖住,用较快语速再重复一遍句子,并要求学生听后复述;任务的难度增加,对某些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此环节中,教师可视情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把句子语块化为“你认为/A对B/有害还是有益”?最后,教师给出“吃很多肉”、“只吃蔬菜”、“喝饮料”、“不吃早饭”、“晚饭后运动”、“找个语伴儿”、“跟中国人用汉语聊天儿”、“跟朋友用母语聊天儿”等词组,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使用“你认为/A对B/有害还是有益”这一句型和所给词组“采访”同桌,并报告“采访”结果。学生互相采访是一个“用中学”的过程,教师所设问题来自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其所熟悉,且问题答案存在信息差,互相采访就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活动,这更能激发意义协商,更接近真实交际。在互动中,学生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也实现了互动型的目的语输出;大剂量的可理解性目的语输入与互动型的目的语输出有效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本文来自于《云梦学刊》杂志。云梦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中文歌曲;汉语;对外教学;辅助

如何有效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不仅需要教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还需要培养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歌曲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同时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人更容易教授,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文歌曲,有助于学生深化汉语理解,在本文中笔者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文歌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感

把中文歌曲引入对外汉语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艺术没有国界,各国的音律大都相通,因此汉语歌曲在汉语教学中扮演启蒙角色,虽然学生不了解歌词的意思,但是通过音律,大概了解其意思。

通过学习中文歌曲,再对歌曲进行练习,让学生学会听汉语、说汉语、读汉语。听歌曲能够锻炼学生汉语听力,中文歌曲欣赏的提升,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唱中文歌曲能够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锻炼,矫正发音中存在的错误,了解日常用语和书面汉语之间存在的差距。总而言之,在中文对外教学中引入中文歌曲,可以让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从整体上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汉语语感。很多外国学生都反映汉语学习难,使用中文歌曲能够把该问题很好解决,因为音乐本身具有娱乐性,让枯燥的汉语学习变得有趣,很好地消除汉语教学弊端,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中文歌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语的兴趣

首先,我们都知道艺术没有国界,歌曲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所以,即使学生的汉语言功底较差,但是这对学生欣赏中文歌曲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握歌曲情感,在缺少汉语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人和歌曲的互动,进一步理解歌曲。这让汉语学习的难度和门槛进一步降低,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和中文小说与诗词等进行对比,中文歌曲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更相符,获取更容易。

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中文歌曲,在生活中也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中文歌曲,其中媒体是最普遍的方式,我们所接触的媒体中充满中文歌曲的身影。除了媒体之外,我们在大街小巷也会听到播放的中文歌曲。因此,中文歌曲具有随心随地的获得性,保障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中文歌曲,营造全面的中文歌曲环境,让汉语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最后,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歌曲的艺术性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我国的现实情况在歌曲中清楚地反映,学生在学习汉语言的时候通过中文歌曲能够对中国文化全方位了解,同时还能够充分认识中国,为其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三、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比较中规中矩,教学内容和所学专业过于贴近。这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抵触心理,抵触是学习一门语言最大的障碍。这就导致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很多困难,学生的学习毫无激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中文歌曲,能把上述问题很好解决,让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充满激情和自信,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形式也已为中文歌曲的加入而发生一定改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中国提升对外汉语教学力度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所以,怎样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使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中文歌曲对汉语言教学的辅助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影响对外汉语的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引入中文歌曲,把其作为一种良好的辅助手段,促进汉语言教学方式和理念的发展进步,为汉语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在课堂上融入更多活泼元素。对外汉语教学不一定紧紧贴合专业知识,笔者认为应该强化其普适性,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因此,对外汉语言教育教学必须重视中文歌曲的引用和加入,积极打造快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在对外汉语言教育教学中引入中文歌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这种教育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文歌曲究竟发挥多大的作用,扮演的角色等需要更多专业人士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中文歌曲发挥的促进作用,其巨大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麒.浅析尼泊尔SaipalAcademy小学汉语课堂、课外教学及案例分析[D].河北大学,2014.

[2]李秀丽.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地位与应用[J].文化学刊,2016(2).

篇5

关键词:语块;对外汉语;教学;应用

“组块”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Miller提出的新词汇,并最终发展为当前的“语块”。近些年来,“语块”备受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也表明“语块”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其中,国内学者的重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块,针对汉语语块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且研究成果分为汉语语块的本体研究与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启示及价值研究这两大方面。综合来看,目前我国有关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即在现有汉语语块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语块的基本概况

(一)Z块定义

“语块”起初称为“组块”,主要是用以表示个体信息构成的更大单位的成果,即信息加工的记忆过程。最早在语言研究中应用“组块”概念的是学者Becher,其从语言学视角将“组块”改为“词块”,之后Lewis又将其称为“词汇组块”等。[1]人们对“语块”的定义探索从未停止过,但无论如何定义“语块”,大家都是从词汇视角对其进行的研究。在众多“语块”定义中,Wray提出的“语块”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即一连串连贯的、不连贯的、预制的词或者其他意义单位,都整体储存在于记忆中,在使用时可以直接提取,不需要语法生成与分析。

(二)语块分类

语块理论的诞生主要是以英语语言作为基础的。因而,语块分类主要是针对英语开展的,但汉语语块分类至今都没有固定标准,但大致分类有:

词语组合。对外汉语中的常用语块搭配数量很多,如根据作用发挥构成的语块,像安排工作、安排住处、布置会场、瞻仰伟人等。[2]

习惯用语。习惯性用语语块还包括谚语语块、熟语语块以及成语语块等,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失败是成功之母、螳臂当车等。

特定词语结构。例如,“不仅......而且”“只要......就”“不但......而且”等等。

二、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引导教材编写

对外汉语中的语块教学可以通过对常用句式或词汇单位的反复讲解与练习,达到让对外汉语学生既能掌握汉语语法又能开展汉语交际的教学目的。[3]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有所侧重地强化语块指导与锻炼,合理创建汉语语块资料库,能够促使对外汉语教材简要实用,最大程度避免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相互孤立的状况,提升教材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二)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的传统语法教学与交际教学法,分别存在的重语法轻交际、重交际轻语法的问题。当前应用到的语块教学法并非是对传统语法教学与交际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两者的更好结合,有助于提升对外汉语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法能力以及词汇水平。因此,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三)有益于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实践检验发现,语块教学法对国外学生学习汉语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比如,有助于降低母语对汉语学习造成的负迁移影响,提升学生汉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语言障碍等。另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语块教学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增强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与成效。

三、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语块意识

语块理论给予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启示就是记忆单元的转换,把微小词语单元逐步转化成较大语块,从而拓展短时记忆的储存量,强化记忆效率。由于人脑处理信息的规模有限,因而为了持续接受新的信息,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需要将有待处理的信息逐步转成“自动化”,以此腾出更多的容量空间来处理新信息。[4]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寻找与确定汉语语言材料中的具体语块,营造浓厚的语境,对语块实施充分练习。从中可以看出,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语块意识是有效应用语块教学法的重要路径。

(二)科学整理常用的对外汉语语块

虽然语言体系中的语块数量庞大,但如同常用词、常用字在整个字词系统中有限的数量一样,经常应用到的语块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为进一步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效率,教师有必要结合每个语块的使用频率,按层级科学整理出常用的语块表。但值得注意的是,整理出来的常用语块不但要明确难度等级,而且还应区分书面语块、口语语块、固定语块、弹性语块以及功能语块等,争取做到语块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效率最大化。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块的能力

语言中蕴含的语块数量不计其数,单凭教师的课堂讲解与训练远远不够,这就使得培养对外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语块的能力十分必要。譬如,Lewis提倡的从观察、假设到验证的语言学习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步掌握语块,而非仅仅依靠教师进行讲授。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与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汉语语块,即主动搜集各种汉语学习材料,包括口头的与书面的等,并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归纳与积累语块,以此深化学生对汉语语块的认知与理解,进而为提升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语块对外国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功能。学生在学习汉语语言过程中累积的语块越是丰富,其组块能力就越强,在进行汉语听、说、读、写时,短时记忆给大脑造成的负荷量也就越小,从而促使解码速度进一步加快,理解与表达能力也就越强。所以,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语块的地位与作用,切实提升对外汉语学生的汉语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健.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99-104.

[2]鲁川,缑瑞隆,刘钦荣.汉语句子语块序列的认知研究和交际研究[J].汉语学习,2002(02):13-23.

[3]贾光茂,杜英.汉语“语块”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08(02):64-70.

篇6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汉语办公室在世界各地开设的孔子学院及其他新型的海外教学合作项目。合作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掌握并运用好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教授汉语基础知识,传播转播中华文化,更好地进行海外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合作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师的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中国教师的外语水平,教学经验等的因素,有时在面对外国学生时,往往会产生无法沟通甚至是手足无措的情况。而通过合作模式教学,特别是合作模式中的师师协作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备课,集体研究教学方法,讨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结果,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首先有扎实的汉语基础,拥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基本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并有自己独立的教学思路和观点。

具体来说有下面几点作用:①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潜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会产生新的课题和问题。例如:怎样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教学,以往传统的单一由外国教师或教师讲述模式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中方教书会出现语言无法沟通,无法表达想要说明的意思。外方教师教授会出现本国语偏多,无法足够汉语输入;文化负迁移,导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误导学生。而通过双方教师合作教学,可以让双方教师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教学能力,不断发掘新思路新方法。②有利于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自我提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非目的语环境中,教师双方常常是不同国籍的人,这样的双方在文化、思想、教学思路和观点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综合来看,这种差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双方间的合作教学,教师一是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身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合作,可以发现自身的教学方法方面的不足,及时进行反思,以便于更好地提高。③帮助提高交际合作的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能力是教师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创建合作互动教学的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提高教师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的主要手段。通过合作教学,每一位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彰显自己的智慧。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学人所长,补己之短,提升自我。

2、对学生的作用。在现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当中,对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以往教师主导学习的模式现如今越来越需要学生本身的的参与。在合作模式中,不但有师师之间的协同教学模式,同时还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模式。不管是生生合作还是师生合作,这都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交流来习得汉语语言及文化知识,在这个讨论及交流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探索欲望更加强烈,学习的知识点也更加牢固,同时在合作交流的轻松气氛当中,学生也更愿意学习汉语知识。总体来说有几下几点作用: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汉语学习对外国学生来说是一门外语,说到底还是一门语言,怎样以更好的方法来学习,单靠学生自己死记硬背往往效果是不明显的,有时还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但一些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学习,却产生了不错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汉语词汇时,有些学生两三人或四五人组成一组,用开火车的方式一个人说英语或韩语单词,下一个人立刻翻译成汉语,以此类推。通过这种创新方式不但让学生更好的习得了汉语语言知识,同时也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创新热情。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过去一些教育几年中,过分强调了竞争意识,而忽视了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合作模式,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汉语学习,学生之间充分沟通汉语学习方法,练习汉语表达,逐步提高汉语语言及汉语语言应用能力。

3、对教学的作用:①开辟新的教学研究领域。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的参与和自主能动性,或在教育中,过分强调竞争而忽视了合作。到后来,在不断改革中,出现了强调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的师生合作模式,生生合作以及师生合作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从强调学生个体的重要性而发展起来的生生合作到现在出现的师生合作,特别是中外教师(即母语为汉语的中国籍老师及母语非汉语的外籍教师)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教授汉语的情况,这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心的研究领域。②完善教学互动理论。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互动理论,只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而随着发展现在的教学理论,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特别是身在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怎样和外籍汉语教师进行合作,找到更好的沟通交往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海外汉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因此,合作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教学互动理论。③丰富了小组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合作合作模式,将传统的小组学习模式进行了改良,不但是传统意义上学生进行的小组学习活动,同时也是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活动。教师通过选择教材,备课商量讨论,交流经验,讨论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们互相学习,汲取对方优点。

二、合作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积极运用合作模式,促进生生、师生、师师及全员的合作。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母语非汉语及第二语言的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基于语言本身学习的难度及外国人本身的特点,特别要注意运用合作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汉语教学效果。

2、在合作模式中要合理规划,确定成员的职责。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参与者既可能是外国籍汉语教师和外国学生,也可能是中外教师搭配教学,因此哪位教师应负责讲解什么部分,什么部分需要学生自己探究摸索,这都需要合理的规划。

3、要在合作模式下注意合作技巧,把握好度。在合作模式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不但牵扯到学生,同时还要牵扯到教师,很有可能还是中外教师双方,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注意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掌握好双方合作的“度”,既不能由一方承担过多的备课及教学工作,也不能让其余一方得不到任何重视,完全没有教学任务。同时也不能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而忽视了学生的作用。因此掌握教学中的“度”,也是极为重要的。

篇7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外汉语教学虽是语言教学,但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应有的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文化异彩纷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发展历史使各地区对外汉语教学在总体一致的前提下,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如何以地域文化丰富和充实对外汉语教学,如何在纷繁的文化现象中,选择最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很多地区对外汉语教学所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辽宁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在以满族文化为主体,兼具融合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清文化孕育下,辽宁地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艺术形式,而这也使辽沈地域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近现代的辽宁又先后受到俄罗斯文化、日本文化的冲击,辽沈地域文化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化的要素。同时,作为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文明深刻地影响到辽宁人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盛京文化、骑射文化、工业文化……正是多元的地域文化,为辽宁对外汉语教学拓展了更为丰富、更具特色的教学内容。辽宁高校的对外汉语教育可以将以清文化品牌为主的多元文化作为自己独特的旗帜和文化名片。

笔者认为,在汉语应用语言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传统中华文化与辽沈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发掘辽沈地域文化优势特色,探求切实可行的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体验式文化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理论的创新

在理论研究方面,本着服务国际汉语教育和辽沈地域文化国际传播事业,发挥大学社会职能的精神,围绕语言与文化传播开展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旨在发挥语言与文化传播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为汉语国际推广和国际汉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探索。着力构建国际化、开放型的研究平台,从地域文化传播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入手,探索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选定的原则与标准;地域文化传播与语言习得结合的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处理中国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不仅有助于汉语国际推广、传统文化传播,而且便于我们对自身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有助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二、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一,结合辽沈地区的文化、历史、社会情况,系统研究适合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辽沈地域文化内容。

这方面的研究以地域特色为本,以学生参与程度为标准,从古迹遗址、文化人物、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方面,确定代表性的辽沈地域文化内容。选取有价值的文化点及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作为授课内容,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精华和根基。

第二,以“中国传统情景文化教室”建设为主体,通过与留学生自学区、生活区的结合,在校园里打造一个辽沈特色地域文化示范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方式设置琴棋书画、民俗百态等文化场景,展示中华文化精华,反映中国人生活。让学生在学校内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第三,以“生活体验”为主体,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入辽沈地域普通百姓的生活,让留学生真实体验本地区各种特色文化。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为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开展学习,达到思想共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相关文化教育内容,我们将在文化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并参与到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为学习者创设丰富的实践体验的情境,帮助和指导他们建构自己的经验,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教学内容也更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这种更直接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文化知识更自然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这种教学方式辅之以课堂学习与专题讲座,将构成一个全景式、多维度的文化体验教学。

四、课程内容的更新

从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体系来看,有关文化知识的课程在种类与数量上明显不足。一方面文化课程内容庞杂,往往以中华文化的总体为依托,不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另一方面文化课程种类单一,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对文化的真实参与体验。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来华留学生往往较长时间居住于某个城市或区域,他们的汉语学习与该地区的文化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地域文化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和突破口。因此,从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传统对外汉语教学以精读、口读、听力主要的课程体系。从辽沈地域文化特点出发,以辽沈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开设更具多样性与实用性的文化课程,如民间艺术类课程、习俗文化类课程、传统戏曲类课程。在这些文化知识课程中,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文化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以知识、信息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感知特定领域的中国文化。

这种直观、明确地将文化信息传递表达出来的课程形式将是对外汉语文化类课程设置趋势。通过各类体验式文化教学模式的完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个层面的中国文化,增强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效果。

五、特色教材的编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就是文化教学中的可用之“器”。关于教材编写,笔者认为应与语言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始终牢记文化教学是为了保证语言教学更加有效顺利地开展,不可本末倒置。初、中级阶段不单独编写文化教学的课本,主要以辅助语言教学的形式出现,高级阶段可编写单独的文化教材。在编写时可结合地域特色,以民俗文化为主线,选取辽沈地区具有代表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结合语言教学,编写反映辽沈地域文化特色的汉语学习教材。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真正融合,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辽沈地域文化的精华和根基,提高文化素养,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六、特色教师的培养

在发掘辽沈地域文化优势的同时,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培训,丰富和完善其知识结构及文化素养,并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其地域文化专长,促进其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应聘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把一些辽宁民间艺人或某方面专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通过定期授课、现场指导、专题讲座等形式,将辽宁优秀地域文化直接传授给留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更要使其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成为沟通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使者和桥梁,从而促进国际交流,增进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谊。以辽沈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对外汉语体验式文化教学模式,通过体验式文化课的学习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适应性,提高跨文化背景下各国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认知能力。当然,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以辽沈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对外汉语体验式文化课程体系也是如此,笔者在此愿意与学界各位同仁探讨,以期不断完善这一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研究:认知模式与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角色定位;跨文化

一、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意识探讨

无论是哪个国家、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的文化与传统习惯。对于汉语教师来说,在教学当中,需要对这种文化差异有所警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积极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融入到不同文化交流当中,从而做到对文化偏见与歧视的有效抵抗。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教学的能力与意识,从而在课程教学当中,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做到对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教育影响进行消除。而这种能力的掌握的,对教师来说,有着较大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学生时,能够掌握不同地方的文化知识,并对这一文化有着积极、尊重的态度,为学生创造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对教材中存在的文化偏见因素,要有所认识,在对多元文化背景熟悉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策略,从而做到对中华语言与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

二、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分析

(一)语言教师的角色

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时,其本质还是一名教师,因此,对语言学结构、规律等理论知识,汉语语音、语法、语义等知识的系统掌握,则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技能与素质。此外,因为语言教学与语言学教学有着一定的差别,且对外汉语教学所教的学生,也不是本国、有着自然语感学生,从而如何使第二语言学生做到对汉语知识的有效掌握,并用汉语来进行社会交际,便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对外汉语教师若能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做到有效掌握,则有效帮助上述问题的解决。

(二)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要想对语言进行传播,则首先需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在外国人看来,深奥且神秘,这种神秘感的出现,也使更多的国外学生愿意对中国文化与汉语进行学习。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中国文化与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点有着全面的掌握与理解,从而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时,不仅能够对语言技能进行传播,也能够开展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从而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涉外人员的角色

相比较国内的汉语教学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明显的涉外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做到对对外性有效展现。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对外汉语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都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对外汉语教师身上是担负着中华文化传播、汉语推广、为祖国宣传等责任的,其不仅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更是担当着让世界认识中国及中国政治的使命。所以,对外汉语教师需要爱党爱国,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需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只有这样,方可将工作做好。

(四)学术研究工作者的角色

对外汉语教学起步较晚,因此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相关理论研究上,还存在着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课程教学当中,仍有较多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当中,既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也需要做到对教学理论的有效研究。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做到对汉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还需要其能从国外学生那里,做到对其学习汉语规律的有效把握与总结,从而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在汉语学习效率上做到不断提高,从而达到一种较好的课堂效果。当前,对外汉语教师大多都是原先的中文及外语教师所组成,这些老师原本有着很好的国内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及方式还不能做到透彻的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加强科学研究,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及发展。

三、外汉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当前,较多的学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对外教师在对外教学时,对文化多元性存在的认同度是积极的,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在教学当中,对跨文化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有着全面的认识,并期望得到相关方面的教育与培训。自上世纪八十年之后,由于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多元化知识与能力培训,开始进入多个国家教育与培训计划当中。当前,欧美等国教师培训所采取的模式主要分为三阶段、整合及单独学程模式三种,从而做到对多元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有效培养。结合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情况,在对这种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三阶段模式的实施,对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及效果。

改培养模式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师资培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三阶段培养模式总计分为学习、发展及参与三个阶段。首先学习主要是对对外汉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发展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多元文化的教学观点,能从不同族群的视角看待事物,由心理学等学科达成这一目标。最后参与,即实践阶段,通过教学实习等手段使学生形成符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要求的教学技巧、策略。这种模式与很多院校课程设计是一致的,运用起来较为容易。只需要对课程内容重新加以组织,除了汉语本体知识和第二语言教学相关方面的知识以外,将与多元文化相关的材料、经验进行整合,就可以做到。

总结

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及对自身角色定位不足。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在对国外教学经验进行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自身角色的有效定位,从而帮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促使汉语与中国文化传播的更广泛更远。

参考文献:

[1]郝丽霞.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8)

篇9

【论文摘要】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从而正确使用汉语,并快速而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但在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几点思路和建议。

对外汉语语法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学科理论体系,是专门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所编写的书中所使用的语法,它在体系、语法项目的选择以及语法的描述方式和角度等方面,都有别于中国人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所学习的语法。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也迥异于一般的语法教学,吕叔湘先生说:“汉人教汉语,往往有些彼此都知道,不成问题,就是不知道也不去深究。可教外国学生就是个问题了,就得逼着我们去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第一期)

本文旨在从现实出发去认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结合语法教学现状,说明问题

通过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现状的了解,我觉得在教学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语法教学包罗了一些在交际中不用或少用的语法项目,因而语法项目繁多、语法教学量大,从而也导致了语法教学与实用的结合度差。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界吸收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但在教学过程中照搬现代汉语语法的理论、方法、体系来进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行不通的,只会让留学生只学了一些基本语法规则,一旦运用到交际中,则错误百出。

2、语法教学分布不均。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现行的语法教学在初级阶段较多,而“进入中高级阶段后,语言水平提高了,学习内容加深了,但对初级阶段已出现过的词语或语法现象则一般都作为旧知识处理。尽管同一语法点在形式上复杂了,或表意和用法有所变化了,但也不再作为新知识处理。其结果是使学生对许多语法现象不能形成全面、完整的印象,也不能通过循环反复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学生学过的语法规律又普遍回生。”

3、语法点的安排不够合理。相比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语法教学较少,大量的语法点不问难易都集中出现在初级阶段,使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知识点分布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语法教学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不符合学习者习得汉语的过程,使语法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孙瑞珍在分析《高级汉语教程》后认为,该课本中“‘词语例解’中星星点点地也出现一些语法点,如:‘……,之所以……’,‘不是……,就……’,‘要是……还不……’等,这些表示逻辑关系的复句,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再让他们反复练习,有时会产生厌烦之感。相反,一些他们急需掌握的语法点却都舍弃了。”

二、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语法教学理论和方法上的思考与探索 2、语法教学应贯穿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同时将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使用语法术语,努力提高语法的应用性。这里所强调的语法教学的连续性是应随着习得者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由浅入深进行的。要重视语法点的重现与深入,这既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满足学习者高水平交际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深入的讲解和重复”,即语法点的循环渐进,避免过多细节的重复。

3、通过比较来教学语法,不仅能凸显汉语语法特色,同时也能让语法点更加清晰的留在学习者头脑中。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其母语影响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即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在学习中他们会不自觉地拿汉语和其母语相比较。既然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汉语和其母语进行对比分析,有系统的去教学,以突出汉语的特点,并了解学习的难点所在,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华语国语“大华语”概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53-02

一、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使得汉语逐渐成为一门热门语言,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汉语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正逐步跃升为继英语之后全球的另一强势语言。对外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由此迎来了发展的大好契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汉语教学的时刻正在到来,汉语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是在令人振奋的同时,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忽视两个问题:①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如何确立?②如何处理好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探索性的研究。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语言约有5000种以上。其中,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覆盖地域最广的语言之一。《世界汉语教学百科辞典》[6]将汉语定义为汉族的语言,中国各少数民族的通用语言。现代汉语有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等方言,其标准是普通话。而普通话作为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及其高级形式,指的是目前通行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正式交际领域,由政府提倡和推广的规范化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言规范。《语言大典》[5]中将其译为common speech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此外,由于几乎世界各国都有以汉语为母语的华人居住地,所以汉语几乎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在海外,汉语一般被称为“华语”;在港澳台地区,汉语则沿袭民国时期的称谓“国语”。那么从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看,华语和国语与汉语及普通话的差异何在?

根据《语言大典》,[5]国语(Mandarin)是中国的主要方言,全国有五分之四的地方在使用它,有一个南方变体集中在南京周围,一个西方变体集中在成都,和一个北方变体集中在北京,如今变体已成为标准语(即普通话)。由此可见,该“国语”与港澳台地区所讲之“国语”并非一个概念。后者主要是个地域概念,与“华语”相对。所谓华语,指的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华人共同语。[1]它既不等同于汉语,也不等同于普通话,且并不为中国人所特有。作为一种共同语,华语有自己的标准,所以它又是一种标准语。作为标准语的华语和作为标准语的普通话的主要区别在于,普通话的标准是社会语言权力机构对语言干预的直接结果,带有强制性;而华语则是由于历史现实的各种因素而形成,是自然的。[1]但由于华语形成的标准是以普通话标准为主导,所以两者又有深层的内在联系。

由此可见,汉语教学应以普通话为标准,这是顺理成章且无可厚非之决策。然而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是否也应以此为标准却仍值得商榷。首先,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有其自身特殊性。在国内,汉语教学主要针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借助地利之便,学习者很容易从各个层面(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以及各公共场所等)接触到标准普通话,并且他们从小熟悉并已成功习得的地域方言也能促进其普通话的学习。但对外汉语教学通常面对的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他们对汉语知之甚少,甚至没有一点基础。此外,这些学习者的母语通常与汉语相去甚远,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层面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若期望一个外国汉语学习者讲出标准的普通话,写出漂亮的汉字,听懂带不同口音的蓝青官话,那无疑是在培养一个汉学家,而非普及汉语了。[4]

其次,华语和国语与普通话有较显著的差异。由于语言受地域文化影响,海外华语及港澳台地区所讲国语就不能不受所在地区语言文化的强烈影响。虽然他们与内地普通话一脉相承,但其差异却不容忽视。当今世界对外汉语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他们所讲的汉语大多并不是标准普通话,而是带有各种口音的华语及国语。很难要求这些汉语教师教授出能讲标准普通话的学生。此外,即使在国内,真正能讲一口完全符合标准的普通话的人也不多。据估计,这一数字不超过5%。[4]绝大多数人所讲的普通话都是带有一定口音的所谓蓝青官话。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对外汉语教学要不折不扣地完全按照普通话标准来要求,这是很难实现的。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建立“大华语”这一概念,用以指“以普通话为基础而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可以有一定弹性,有一定容忍度的汉民族共同语”。[4]笔者认为,较之“华语”和“国语”,这一概念将“汉语”进一步细化,既剔除了狭隘的地域性,又保留了其民族特色。不但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且为对外汉语教学树立了更切实可行的标准,更有利于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可以将标准普通话作为较高标准,“大华语”作为基本要求。这样一来,对外汉语教学既没有脱离普通话这一规范标准,也可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三、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之关系

随着世界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形成。语言作为影响国家与地区之间交流的媒介,其地位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掌握包括母语在内的三种语言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因此,外国人学汉语,中国人学外语(尤其是英语),这是时展的必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英语热”正是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体现。加强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水平,扩大英语在国内的使用,与世界实现沟通媒介上的接轨,这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但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其地位不能与汉语相提并论,也不能滥用、乱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听到有人在讲话中夹带英语词汇以示时髦,某些街道路牌附带不标准的英文译文以彰显其现代特色。岂不知语言使用不规范不标准不但会适得其反,且严重影响语言的应用与规范,会引发争议甚至强烈不满。也有人提出“英语霸权主义”之说,认为不久的将来汉语会被英语所取缔,因而主张摒弃学习英语。那么,应如何看待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和英语学习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今信息产业之争,不但是技术之争,也是文化之争,更是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之争。因此,语言也是国家资源。[2]所以,在推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进程中,有必要进行合理的语言保护。换而言之,在国人积极学习英语的同时,要尽量注意不使汉语受到污染和削弱。在使用汉语时,尤其是在较正式的场合中(如学校、工作单位及各种公共场所),按照普通话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夹杂英语成分。遇到汉语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如看到路牌上有错别字),及时提出予以纠正。

第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世界通用语之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因为要推动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抑制其在国内发展。这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语言的强弱与语言所属社团的强弱盛衰呈正相关。[3]古罗马帝国的强盛造就了拉丁语在古欧洲的“超级语言”地位。法兰西的崛起使法语成为17世纪欧洲的外交语言。而当今的英语之所以超越法语成为世界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主要领域的第一大语言,与美国在二战后其经济军事强国地位密不可分。因此,要使汉语成为世界上的强势语言,主要取决于我们国家的强盛以及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由于对外汉语教学面向的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交流上的障碍。此时,若汉语教师能掌握流利的英语为学生解答疑难,则汉语教学工作会获益良多。

由此可见,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英语学习并不矛盾。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相互之地位均不可替代,都会对世界语言发展及交流作出贡献。此外,英语学习还可以有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使之顺利开展,并使其行之有效。

四、结 语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一方面能扩大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播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推广国内先进科学研究成果,让世界更加了解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虽然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华语”及“国语”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作用。从理论上讲,对外汉语教学应以普通话为标准,但这一标准在现实情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而笔者认同陆俭明[4]的倡导:将普通话作为较高标准,将大华语作为基本要求。如此,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就具备了一定的弹性和容忍度,有利于切实可行地开展教学工作。

至于所谓的国内的“英语热”和国外的“汉语热”,笔者认为有必要冷静地客观对待。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是“软国力”的核心。因而各个国家都在有计划地推行自己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其语言的国际影响。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但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意味着英语学习就不重要,甚至应予以取缔。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事实上,英语学习不仅不会阻碍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还能有效地对其起到促进作用。当然,一味的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汉语的地位,这也是不对的。我们的原则是: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有效地利用英语为对外汉语教学而服务,以期实现汉语早日走向世界成为另一强势语言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 熙.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

2 李宇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专家讨论会”(上海财经大学)上的主题演讲,2004.12.5

3 李宇明.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语言学名家讲座.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7

4 陆俭明.汉语走向世界与“大华语”概念.中国社会语言学新视角――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