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篇1

论文摘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越来越值得重视的问题,然而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先搞好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目前来讲,我国还处于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初步阶段,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必然会在方案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在意识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追求农村思想文化宣传的全面性、科学性,不断减少甚至避免具体工作中所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加强农村思想文化的宣传工作。

论文关键词 形势 农村 思想文化 宣传

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建设直接联系到建设小康社会的运行进度和衡量水平,经济要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要提高,政治基础就必须稳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也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则从思想文化工作的内涵、开展思想文化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阐述,具体论述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从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导。

一、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一)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体现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

确保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要求,就是实施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就是推行农村生产、生活的新理念以及健康的观念,最终将农民的思想从传统逐渐转化为现代化、新型化,从根本上促进农民群众的创新,提速农村发展。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体现出农村先进文化的核心地位。农民的创新能够直接转化为农村、农业的创新,也能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本保障。如果农民的思想道德觉悟较高,能够在生产中应用最先进的科技,就能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除了向农民宣传思想文化之外,农村的基层领导团队也需要学习、研究先进文化,先进的文化不仅能为基层领导团队带来更优秀的管理理念,还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切实理解国家的发展政策,有利于更加顺利地开展农村管理工作。

(二)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体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

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是围绕农村的经济发展形势而开展的,其内容主要包括改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创建轻松和谐的文化氛围以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的领导者,必须首先起到表率作用,认真吸收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中的要点和精髓,使自己在思想上获得本质性的提高,从而才能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针对农村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建设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设方案,引领农民在深刻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跟随领导的脚步,配合基层干部将国家各项政策完整而有效地付诸实践。同时,农村领导团队也要学会审时度势,看到农村的固有资源和潜在资源,了解到农村要实现长远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做好后期完善,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在基层领导的带领下不断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对农村经济价值进行探索,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

二、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资源与先进的价值观相结合,构建农村经济建设美好蓝图

新形势下,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改变,宣传渠道也在不断拓宽,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本上可以确保每一位农民都能够进行思想文化的感染,摈弃过去废旧的思想观念,了解国家基本的法律法规以及当前的各项政策,实现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然而,我们知道,单凭思想觉悟的提高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农民在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过程中,必须有着长远的眼光,结合所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优势,使农村的长处得以延续和发展。例如,有的农村自然景观较为美观,则可以尝试发展旅游业;有的农村气候较好,则可以发展种植业;有的农村地形平坦,草质优良,则可以发展畜牧业。当然,在意识到农村自身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隐患。旅游业的发展会对自然景观的完整性构成一定的威胁,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农村就必须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施有效的环境维护措施;种植业的耕地开发必须在符合国家政策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农村,必须预测草木的二次生长能力,根据草木的生长情况合理控制畜牧生产数量等。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阻碍,必须根据现有资源制定出有效而完整的方案,不断去克服并从中获得经验教训,切忌违反自然规律,盲目发展经济。

(二)大力宣传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利民政策,加强农民与政府的联系

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农民相信国家的政策始终都是围绕农民的根本利益而制定的,让农民摆脱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在接受新的思想观念熏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观点、新方案,从而使政府根据具体情况提取有效意见,遵从人民群众的意愿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我们强调,农民最关注的问题永远是思想文化工作开展的方向和重点,也就是说,农民关注什么,政府就引导什么,在帮助农民对关注点获得正确认识的同时,对农民存在的错误意识进行正确的疏导,当然,这就要求疏导方式必须浅显易懂、幽默风趣、能最大程度地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这样才会有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次,脱离贫穷、走向富裕是每一个农民的愿望,因而政府在开展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必须时刻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空洞的描述,注重实际的引导,把宣传的相关理论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深刻认识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再次,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贯穿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进行得如此艰难,主要是因为在宣传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农民团体的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思维被有限地束缚在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上,相关政策如果不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将很难理解,当然,要将这些政策具体落实也显得更为困难,这将成为思想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阻碍。因此,总的来说,要使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得到良好开展,就必须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基础,不断宣传利民政策,加强农民与政府的联系。

(三)完善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机制,创新农村文化宣传思想形式

我们的社会在发展、在进步,教育模式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思想文化宣传过程中不断完善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机制、创新农村文化宣传思想形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农民群众,宣传人员应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和基本素质进行指导,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一对一辅导,注意宣传方式的创新,讲究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让宣传工作达到一定的实际效果。第一,打造有实力的宣传团队,集中开展宣传工作。组建一个宣传团队,不仅有利于团队成员宣传思想、方式以及经验的有机结合,实现宣传工作的有效分工,更能增加宣传的力度和整体效果,同时还会让农民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农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第二,增加对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投资,让宣传人员放手去做。从农村宣传思想文化的前例来看,很多宣传都败在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上。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培训工作的开展,宣传媒体的租借等等,仅仅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证宣传工作的圆满完成的。因此,这就需要依靠政府在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宣传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说,完善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机制、创新农村文化宣传思想形式,有助于实现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与实际热点问题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篇2

复兴一般指曾经兴盛过一段时期,但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衰落了,再一次兴盛才叫复兴,譬如花开又花落,当来年的春风再度唤醒鲜花之时,此花既是“复兴”了。复兴的目标即把儒家文化这朵花孕育成什么样,是与百花同争艳,与各家思想平等交流碰撞,抑或是独领,独尊一家一派?儒家文化的复兴方法,在于找到这阵春风,它到底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可以从多个方向角度吹来么?若不存在,可以造出来么?

讨论儒家文化的复兴目标之前,可以先简单看一下儒家文化的内容,按先秦之后的儒者所言,可归纳为内圣外王,那么我们说复兴儒家文化,就有几个模式了:内圣外王一起全部复兴,单复兴内圣,单复兴外王,内圣外王各取一部分适用当今情况的以复兴,单就内圣中的一部分复兴,单就外王中的一部分复兴。另外还有儒家文化的复兴范围,是只在中国或东亚、东南亚等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地区复兴,还是希望在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全球范围内复兴。其中中国范围内又可细分为以儒家文化为传统精神支柱的汉族及汉化民族地区和不以儒家文化为精神支柱的少数民族地区。

根据这几种模式组合,儒家文化的复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复兴成传统中国社会的礼乐制度,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此种是内圣外王全部一起复兴,一如当年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想极力恢复周政一般。2.复兴先秦的儒家思想,并圆融儒家文化内部各家各派的说法,融为一炉,以此修养自心。此种是单复兴内圣。3.力图全面透彻的理解、阐明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并结合当今社会的情况,把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应用到社会中,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和规则,使当局和大众能够接受。此种是内圣外王各取一部分合理的复兴。

如果儒家文化的复兴目标是指恢复传统中国社会的礼乐制度,显然是很渺茫的,孔子在社会巨变中也想恢复纯粹的周朝制度,可是终究没有成功,后来历朝历代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地恢复,未全用周制。自清末以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越来越不可能摆脱世界,不管是政治、文化、经济还是军事,全球大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当代中国各个方面必然受到西方的影响,礼制本来就是为了明尊卑之别,长幼之序,以期更好的维护社会持续,唤醒人内心中的道德观念,倘若生搬硬套,反不能达到礼的作用,贻害无穷。由此可见,想全面复兴内圣外王或全面复兴外王是不合当今局势的,不管在国内外都不可行。

那么全面复兴内圣是否可行呢?以后,儒家文化遭到极大的破坏,国人渐渐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但有些人对其还是有信心的,社会各层对儒家文化褒贬不一。前面已说,当今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上也受到西方的极大影响,当今中国人虽经过千年的儒家文化的熏陶,保留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但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压力的增加等多种原因,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夹杂着现代和传统,与历史上的情况大相径庭,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即使在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保存的较好,也是杂糅了现代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意识形态。因而想单纯的全面复兴内圣,在国内外范围是不可行的。

取外王中的核心精华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复兴可能么?笔者认为,一种文化想要复兴,一定不能只是在技术层面谈问题,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内涵和精神,儒家外王本来其内核就是内圣,不能脱离内圣的宗旨而单论外王。所以外王在某些地方或许可以对当今社会建设有贡献,单论外王不仅有违儒家的初衷,而且它只是在技术层面上立足,立志不高,虽一段时期能兴盛,但不能长久。一定要连同内圣一起,才算全面。

那么剩下的就是取内圣中的核心精华,结合当今情况进行复兴;在内圣外王中各取一部分核心精华,结合当今情况进行复兴两种模式了。前者只在学术上、道德上、精神上、修养、心性上进行;而后者多出了具体的制度建设问题。这两种情况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的,不走极端,实事求是。前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可能复兴,后者在全球范围内复兴比较难一点,而在中国范围内还有可能的。

下面看看具体的复兴道路、方法。

1.可否把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在新闻杂志上,随处可见民主、平等、人权等字眼,但每个民族各有其传统,有其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其中的关键还会涉及到国家利益,如大肆宣扬普世价值的美国,其言行并不一致,未能知行合一,为了自己国家利益,打着平等民主的旗号,四处挑动战争,为了自身利益本来无可厚非,可怜的是普世价值这样美好的一个词汇却成为一块遮羞布。例如以儒家所说大同世界作为普世价值进行宣传,那么现实里的各个国家,都可以打着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口号,排除异己,把阻碍人类幸福的帽子戴在与其有矛盾的国家头上,从而名正言顺的发动战争。

2.上文引出了把儒家文化与其他文化平等看待,多多交流的道路。那么主要交流的对象想必是西方文化和了。这是极为可行的,只是需要注意,不能失去儒家的核心,不要胡乱吸收糟粕即可,在吸收交流时,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自成一家,新儒家的先辈们都做过类似的工作。如何能不丧失自我呢?这又需要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思维方式的全面解析了。

篇3

对于文化的概念,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的论断据说是最早的文化定义之一:“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是一个偏重于文化精神方面的定义。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对其环境所作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起肉体所作的各种动作的结果。”这个定义偏重于文化的物质方面。把文化理解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写道:“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文化是特定个人所达到的生活方式,并且是由他们保存下来作为社会其他的人的生活方式。”

因此,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广泛的社会现象,仅仅从某一角度对文化下定义是很难的,必须从社会的精神、物质和行为三方面来界定文化。张岱年、程宜山在《中国传统与文化争论》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典型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这里,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主要包括物质的、思想的、制度的三个层次。

如果把社会文化整体比喻成为一个圆,那么,从圆心到圆周,大体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为序,即精神文化是文化圈的内核,可称为文化的深层结构,行为文化称为中层结构,物质文化称为表层结构。

二、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语文包含于文化之中,语文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语文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文化与语文教育的相互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语文传播、继承、发展文化,语文教育的内容承载着民族文化,深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语文教育体制,不同的文化决定不同的选拔机制。教育对文化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保存民族文化传统,更主要的是起到一种强烈的活化作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活化文化的方式来保存文化传统。

民族文化传统的特定内涵,需要通过教育来传递给下一代。因此,民族文化传统将大大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另一方面,价值观念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部分,沉积于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中,成为衡量事物的基本尺度,将极大地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地位、作用、内容及方式方法的看法,从而使语文教育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语文教育对文化也有体现作用。它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体现文化的特征。下文从儒家文化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关系、中西不同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这两点加以说明。

1.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变化中,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除一个短命的秦朝主张法治、废除儒术以外,其他历朝历代没有不崇尚儒家思想的。从春秋战国的儒家到秦汉时期的经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到隋唐时期的佛家,再到宋元时期的理学、明清时期的科举,几乎无一不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积淀,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

(1)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对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关注,“仁”和“礼”是这一伦理本位文化的两大范畴。“仁”主要指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原则和要求。它以“爱人”为核心,包括礼、智、信、义、忠、恕、孝、悌等诸多内容。孔子曰:“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在诸多道德伦理原则中,儒家极为重视“孝悌”这一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认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把这种家庭伦理层面的孝悌观念推及社会政治,于国家社稷而言,就是忠君爱国。“礼”是指维护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成为对人的一切行动的约束准则。孟子在此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说,宋明理学提出的三纲五常,实质上是对儒家政治伦理化统治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总之,儒家的“仁”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最重要原则,而“礼”则是利用血缘宗法关系维护既定社会制度的一种手段。

(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人合一”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它力图探求天与人的相通之处,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以达到天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内容包括孔子的“天命观”、孟子的心性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及宋明的“天人一道说”。总之,“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内容十分广泛,但它的主导思想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便达到一种道德伦理层面人与人的和谐,最终实现天下稳定太平、统治秩序坦然的社会发展目标,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

2.儒家文化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承载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根本的而且是巨大的。下面就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几个方面来谈谈儒家文化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

(1)对语文教育理念的影响

儒家文化具有以伦理为本位的基本特征,这种伦理型的思想文化渗透着古代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德育为本的教育思想。这一教学理念强调德、智是衡量人才的两条最重要的标准,故而要求德育、智育能够同时得到发展。儒家思想认为,德育的实施也能够促进其他教学。儒家教育不仅肯定德育的核心地位,而且将智育视为德育的手段。这一原则对纠正或防止片面的知识化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导致重德轻智,过分强调语文教学为伦理、政治服务,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到了隋唐,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语文教学只重视写作,以八股文取士,使人们思想僵化。顾炎武曾经批评,这种文章训练的方法使“人才日至于消耗,学术日至于荒陋”。

(2)对语文教育内容的影响

我国古代没有单纯的语文教育。古文教育是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学科教育。比如我国奴隶社会的六艺教育,有“礼、乐、射、御、书、数”的综合性内容。春秋战国之后,教材主要是《五经》《四书》。《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讲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这段话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和古代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顺序,即:小学―四书―孝经―六经―子书―史书。

古代语文教育之所以选择《四书》《五经》作为主要教材,是因为:《四书》是儒家正统思想的精华,体现了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孟子一脉相传下来的儒家思想。其中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伦理思想、哲学观点和教育教学思想,历来被统治者所推崇,并规定为一切官办学校、私塾的基本教材。《五经》也是历代各朝宣传封建宗法思想的重要根据。《诗经》相当于文学课本,《书经》相当于政治课本,《礼经》相当于道德伦理课本,《易经》相当于哲学课本,《春秋》相当于历史课本。可见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文史哲不分的,就连当时的蒙学读物“三、百、千”也是识字教育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阐述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三纲五常。

(3)对语文教育方法的影响

儒家教育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采用了许多教育方法,并对他们进行了许多理论性的探讨和总结,如问答法、讲授法、论辩法、诵读法。这里仅以诵读法为例来说明儒家文化对语文教育方法的影响。两汉时期为什么流行诵读法呢?因为内容多是《四书》《五经》,而儒家特别强调诗书的教化作用,“以孝治天下”“以论语治国”成为当时的口头禅。所以当时盛行记诵法。

3.儒家文化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和传承力,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也会产生很强的渗透作用。儒家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其中的精华部分,如重人伦、中庸和谐、自强不息等精神,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其中的糟粕部分,如过分注重伦理、忽视新知的探索等,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负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如传统的德育理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使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始终是我们德育教育的首要内容。传统德育的方法如讲求“克己”“慎独”,对于学生养成自我约束、爱护集体的习惯,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又如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如“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对于励志、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有深刻的意义。

三、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对语文教育的思考

如今,多元文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这种景象呈现了对立碰撞而走向统一融合的多维形态。多元的文化背景促使语文教育不断更新其课程内容、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中理应填充新鲜的时代意识和价值观念。

在课程设置上,应打破旧有的模式框架,恢复语文教育应有的鲜活生机、朝气洋溢,为各种文本内容充分碰撞、交流和对话提供广阔的天地。语文教育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还应当反映当今社会时代的精神内涵,更有世界范围内优质的异国文化,促使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对国外的教育理念,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吸收扬弃,取长补短,以形成自己的强势文化。

参考资料: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儒家文化;日本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从文化意义上看,中日之间关系源远流长,其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以日本的企业文化为视角,试图探讨儒家文化在日本滥觞后,其基本精神对日本企业的影响突显了哪些特点。

一、儒家文化在日本的滥觞及其基本精神

据历史学家考证,公元6世纪初,儒家文化开始传入日本。公元5 13 和516年,百济分别派五经博士段杨尔、汉高茂前赴日本讲学。而在当时,二位五经博士轮番讲授的正是中国古典儒学。久而久之,儒家文化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日本圣德太子正式以儒家文化来辅助日本政治。例如,圣德太子依照儒家思想的“五常之德”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官僚制度,同时又大量引用《周礼》、《礼记》、《论语》、《尚书》、《孝经》、《孟子》等典籍中的经典语句制定了《宪法十七条》。从这些制度及其文本背后,我们可以挖掘出其儒家语境下的基本精神:例如,“以和为贵”、“承诏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天覆地载”、“其治民之本,要在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所反映出来的礼治精神;“信是义本,每事必信。其善恶成败,要在于信,君臣共信,何事不成?君臣不信,万事悉败”所反映出来的诚信精神;“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中央集权精神;“如身在帝国之籍,而其心欲化异邦之俗,则为国家盗贼。皇国臣民欲尽之本份,惟遵神之皇道,明报本反始之大义”的忠孝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宣扬对当时日本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积极影响。因此,儒家文化在日本萌芽后,基于国家治理的进一步需要,其基本义理一直被各朝统治者所重视,以致慢慢演变、发展并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发挥着重要影响。其中,日本的企业文化就鲜明地体现出了儒家文化的若干特点。

二、儒家文化语境下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

儒家文化在日本萌芽并传播后,其很大程度上对日本的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为有效的例证是日本企业文化所突显的基本特点。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把“人”作为宇宙的核心。正如《大学》中说:“是故君子先慎乎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从中可以看出,儒家对人的生命、权利、意志、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因此,这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则反映出,一切经济活动动均应该以“人”的正当利益及其全面实现为根本。例如,日本的丰田公司在进行企业经营时就主张以人为核心,重视人、关心人,其口号是:“既要造车,也要造人。”再如,丰田公司的第三任总经理不田退三说:“谋事在人,任何事业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必须以造就人为根本”、“人事管理的真谛就是通过由教育得来的认识,去调动每一个职工的干劲。”[1]其实,在日本企业界,企业家们都深知,只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造就更高的利润,只有对对“人”进行企业文化、进行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才能塑造一个具有文化层次的现代企业。

2、以“和”为“贵”的关系原则

儒家文化把“和为贵”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它体现了和谐的基本精神。正如《论语学而》中“礼之用,和为贵”以及《孟子》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和”都揭示出了“和”在社会关系的调整、集体秩序的维护以及各主体间合作关系的强化等方面所起的重要启迪意义。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原则已在各个大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所熟知的三菱电机公司的“养和精神”、松下公司的“和亲”以及丰田汽车公司的“温情友爱”等都体现出了对儒家“和为贵”原则的运用。因此,日本企业界则有相关有识之士进一步认为,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才能带来和谐和成功,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和合”的大家庭气氛,要把企业看做是家族的一部分,不能过分强调企业内部的雇佣与被雇佣身份,而更多地应该强调一种“和为贵”的亲情式关系。

3、以“义”为“先”的利益标准

儒家文化反映在“义利”观上,即为重义轻利。如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易其道去之,不去也。”《论语》又如,彭更曾问孔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回答:“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孟子》再如,董仲舒要求以利导义:“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春秋繁露》可见,在儒家文化视域中,利可求,但是应该以义导利,通过“义”的引导求的正当的利益。在日本企业界,基于儒家“义利”文化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家们都是用“义”来谋取企业利益。例如,从表面上看,《论语》是一部阐述“应该如何做人和做事道理的书,与讲究经济效益的‘算盘’相背离,但是,日本明治时代实业界巨头、被日本称为是日本‘空前绝后’的创业家涩泽荣一却认为,如果运用得当,两者可以相辅相成。”[2]可见,从涩泽荣一的观点中可以发现,日本企业文化中蕴含着经济获利与道德自律的“义利”标准。

4、以“集体”为“重”的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以“家-国-天下”为集体行动逻辑,如《大学》里面阐述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宗法集体主义精神的逻辑展现,它直接影响到了日本的企业文化,体现了其较强的集团意识。在企业政策的执行过程别强调相互与合作,每个人都把集体看得高于一切,每个人都以集体主义责任感为自己的企业奋斗。有学者曾指出,“在生产方面,日本企业不是只鼓励某个员工提高效率,而是注重整个集体提高效率。这种集体主义成了日本企业中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个人之间行为的基本规范。它要求员工把个人利益置于团体利益之下,做到团体利益第一,团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要求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后,做到先人后己。当然,日本企业的集体主义并不完全排斥个人主义,只不过要求个人从属于集体而己。”[3]因此,日本企业文化中体现了极强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裴毅强: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企业文化[J]学习与探索,1995(1)81-85

篇5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的鲜明特征。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不断竞争,促使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受到了文化发生多元变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文化多元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努力建设一个健康的、生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价值与观念的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历史长河中,文化不断传承、分化、碰撞和融合,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类似,也具有多元化特征。特别是21世纪以来,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呈现井喷态势。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排斥、融合,文化有如生态系统随着社会发展而进化。多元文化对于社会的冲击是剧烈的,而对于社会中的个体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传统文化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逐步形成的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所以,当前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它以做人为教育的惟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性与智慧,而不只是追求单纯的知识。它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和操守,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慨与宽广胸怀,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统一起来,把道德教育同身体力行紧密结合起来,并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看作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条件。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关系为核心的文化。譬如《尚书》中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里有“夫民,神之主也”的说法,就是说上天也要顺从人民的视听,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尤其是作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其中“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范畴,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

二、儒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巾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中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其中那些具有超越时空和等级偏见并与时进化的道德智慧,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凝聚与发展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智慧之源。同时,儒家文化也极大地影响了日本、新家坡、韩国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系统中的某些成分显然过时而应当扬弃,但其相当大的一部分具有永久性价值。在社会急剧变化、思想观念纷纭复杂的今天,尤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给人们以儒家文化精华的熏陶十分有益于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计算机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计算机不仅仅是人类解决问题的极好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在不断向人们传递着各种文化信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它将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小觑。重视与研究计算机文化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计算机文化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而形成与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其自身领域的范围,计算机文化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高科技性。计算机技术是跨学科、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具有高智力水平又具有与生产密切联系的产业特征和科技群体,它除了具有尖端性外,更具功能性和社会经济效益性,所以,计算机文化是一种高科技文化。第二是发展迅猛。计算机每年更换一代,运算能力以数量级速度增加、现在,可以模拟人脑功能的第六代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始研制,软件也以加速度发展,并且包罗万象。

四、应对多元文化应当采取的策略

一是倡导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与先进的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核心是民族独有的精神、情感、规范,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呈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营造倡导主流文化的环境,让广大高校师生主动接受和汲取主流文化的精华,引导他们抵制和批判其他不良文化,增强文化“免疫力”。同时要融入师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抵御西方消极文化的侵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二是培育先进大学文化。先进大学文化对于抵制不良文化,培育师生价值观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育先进大学文化,有助于坚定师生理想信念,满足师生精神需要,缓解在作中的压力。新时期,师生的兴趣爱好、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理想信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大学文化也应与时俱进,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师生所思所想,坚持以人为本,大胆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把献身边防事业的崇高理想寓于其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及时摒弃过时的、老套的文化活动,以满足高校师生旺盛的热情和活跃的思想。

三是反对保守和放任,坚持一元和多元的统一。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要反对保守和放任两种倾向,既不搞文化专制主义,以单一的文化主导师生的日常生活,忽视其他文化的优点;也不搞文化放任主义,对于师生所接触到的文化理念不闻不问,任其传播。要坚持一元和多元的统一。坚持一元的价值导向,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也要坚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其他优秀的文化思想,高校不再是封闭的“小社会”,要本着“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不同的积极文化,寻找多元文化和谐发展之路。要帮助师生掌握比较、选择、反思和批判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主动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

篇6

关键词:儒家文化;文化建设;综合国力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79-02

一、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均有促进作用,文化是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体,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有很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文化建设既需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也需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当代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吸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论精华。

二、儒家文化的理论精华

1.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春秋时期,人们把仁作为美德,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仁的解说是爱人。仁,就是爱人。如何爱人?孔子提出两条原则: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自己不希望的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凡事都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是爱别人的重要思路。现在的说法,叫做换位思考,不为别人考虑的人,就不会产生仁的观念,有了仁才爱之心,才会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2.义。义者宜也。宜是适宜的意思,就是合理的意思。儒家在讲义利关系时,主张重义轻利。重义轻利,并不是不要利,只是强调要拿合理的利,不合理的不应该拿。儒家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见利思义”,出自《论语·宪问》,是说见到财利,要以“义”为标准,去衡量取舍:合乎义则取,不合乎义则不取。其宗旨在于,强调“以义制利”,引导人们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讲,在利益面前是否严格按义去做,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对待义利的态度不同,就表现出了道德的高低。因此,义利之辩,成为后代判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

3.礼。礼是五常之一,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实际上,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与规范。我国古代一贯重视“礼仪”教育。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是说,恭敬而无相应的礼节,则会导致徒劳;谨慎而无相应的礼节,则会显得拘谨;勇敢而无相应的礼貌,则会造成动乱;直言而无相应的礼貌,则会出语伤人。可见,“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子贡看来,“礼”是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的关键一环,主体一旦能做到对人“敬而无失,恭而有礼”,那就可让四海之内的人都成为自己的“兄弟”。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与人交往之间,成为人行为规范的准则。

4.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智,主要是指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性,正确的道德认识是正确的道德行为的前提与保证,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智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因此他多次以仁智并举,并将智、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作为志士仁人的基本品德。智者,处事果断周密,能够细心观察,无时无刻不用理智与智慧指引自己的行动。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即为此。孟子把智看成是判别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和观念,提出“是非之心,智也”的命题。智在“五常”之中有着非常特别的地位。作为道德认识,智的基本功能就是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信。诚实守信是儒家大力倡导的传统美德。诚者,真实无欺之谓也;信者,守信而不食其言之谓也。“诚信”合起来,就是要求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真诚实在,不失信誉。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中庸》曰:“君子诚之为贵。”《大学》更明确指出“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把“诚”作为修身的起点。“诚信者,天下之结。” 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讲信用都是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三、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1.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无比巨大的深远影响,值得我们大力发掘,好好继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人类文明正向世界范围推进,儒学正处于复兴的黄金时代,我们应当通过继承与弘扬儒家优秀成果,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2.有利于提升公民道德修养。儒家经典历来是中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最好的教材。特别是儒家学者所大力倡导的一些优秀道德精神,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以义制利”的取之有道精神等等,都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精神追求。对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国民的美好品行,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念里,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和谐的资源最为丰富。儒家的社会和谐理念尤其注重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儒家的社会理想在《礼记·礼运》中作了描绘,那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儒家认为,每个人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遵循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社会便能够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 毕京京.十七届六中全会[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 周贵钿.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4] 孙钦善.论语注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1.

[5] 邵龙宝,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8.

The value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 ess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DU Ju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Heilongjiang Jiamusi 154007,China)

篇7

关键词:儒家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一 、儒家文化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精髓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进步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现代教育的功利性、竞争性、排他性丧失了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价值核心,是当代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根源所在。民众心理健康问题形形、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许多人处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求别人应该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忘记或者忽略了自己应该首先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是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价值观受推崇。再次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忽视现实的人际交往,缺乏感情依赖,在网络里追寻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国民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深层原因而言,在价值观上的矛盾、混乱与冲突,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最根本的原因。通过吸取儒家文化的精华来重塑民族价值观,化解国民在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与混乱,构建和谐的国民心理环境,是解决国民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研究国民心理形成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现实心理诉求,加强及确立传统文化教育,使国民逐步树立“修身、明理、致世”的意识,使儒家文化思想成为国民精神指南和行为规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经过千年的历史洗礼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集百家之长的正统,塑造了中国人整体的社会性格、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心理环境。儒家文化内容博大精深, 作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道德人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文化精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善于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与儒家文化的契合点,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现实问题。

二、儒家文化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1.以儒学经典提升道德修养

用儒家经典文化提升道德修养,以儒家思想的精华滋润国民的灵魂,运用儒家经典解决对应的国民道德修养方面的心理问题:基于国民普遍存在的“嫉贤妒能”、 “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等亚健康心理状态,儒家文化倡导“达者兼善天下,复合担道,利济苍生,不达严于律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用儒学“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的道德智慧化解不愉快;利用儒学的“忠恕之道”教育民众宽容、沟通和双赢是和谐人际交往的最佳钥匙。儒家文化重视内省,见贤思齐,自我磨炼。儒家文化提出了 “学思并重”、“反思自省”和“慎独”等观点。儒学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实践中纠错改过,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提升道德修养。

2.以儒家价值观塑造人格魅力

儒家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用“修身之道”使人格至善至美;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增强耐挫能力;用“经世致用”教育民众“乐群贵和、重义轻利”, 完善理想人格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些思想传递着的提升人格魅力的正能量,是塑造人格魅力的有力杠杆。

3.以儒学之人生观升华生命的境界

用“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教育国民善待生命、重视生命、 提升生命的境界。安身立命意味着人活着生命要有着落, 精神要有寄托。乐天知命是说要正视自己的生存条件, 悦纳自己。儒家这种“安身立命、乐天知命” 的人生观, 事关生命的重大课题,这种生存态度,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和谐,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于善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 不自杀和滥杀,提升生命境界的认识是大有裨益的。

4.以儒家文化修炼平和的心态

儒家文化主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要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经典《大学》把“修身”看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思内省也”。用“中庸之道”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

5.以儒学之智慧点化人生的困惑

儒家文化主张应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转换认识和积极修养来解决控制引发心理冲突或困惑的事件等心理问题。儒学的仁爱思想,提倡“仁”、“义”之信念。所谓“仁”即“爱人”,人要有“克己”和“爱人”的广阔胸怀。儒家文化强调 “忠恕之道”,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展现仁爱精神, 劝诫人们奉行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营造出互相关心、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和谐气氛。在对自我欲求的思考中,一定要重视对他人欲求的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到“善”的境界,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笔者认为儒家文化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就像举世闻名的中药针对病人一样,要对症下药才能治标也治本,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保证确实管用,因为儒学思想渗投到的心灵深处需要一个过程。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凝聚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能量,并且利用好网络平台传递儒家文化的正能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时代责任。但愿在儒家文化润泽下使得每个“丑陋的中国人”都变成“最美的人”,铸就天人合一的“中国梦”,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作者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执前 ,姜巧玲.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5-77.

篇8

关键词:国家遗产区域 美国 软实力 曲阜 邹城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地,曲阜每年接待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旅游发展红红火火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大部分游客仅仅游完三孔后便匆匆离开,对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深度体验,且重游率较低;一些体现儒家文化特色的、比较分散的资源如孟庙、孟府、周公庙、舞雩台、尼山等却鲜有人问津。在遗产资源保护方面,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零零地就三孔遗产本身讨论保护问题,忽略了对文物所处的区域价值进行保护。

1.美国国家遗产区域概述

国家遗产区域(National Heritage Area,NHA)是美国构筑的以全方位保护具有国家意义的大尺度文化遗产为目的的一项综合措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一个由国家议会所指定的,具有多样的自然、文化、历史及风景资源,反映出自然地理条件下人类行为特征的一个整体的、可以代表国家某种独具特色景观特征的区域[1]。这种方法在增强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增强各利益群体的参与性、促进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凝聚力等多个方面凸显优势。这些优势与我国针对大尺度文化遗产保护所追求的目标相契合,因此可以借鉴“国家遗产区域”的概念,结合曲阜邹城所在地域实际,以儒家文化为主题,提出在相似遗产资源密集区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的构想。

2.构建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的必要性

2.1有利于从整体上保护儒家文化遗产资源 

儒家文化遗产区域北至曲阜以北的泗河,南至邹城的峄山、邾国故城,东至尼山及尼山水库,西至九龙山以西10公里处的塌陷区。在方圆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遍布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区内分布有相距仅20公里的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和邹城,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处,同时还有大量待普查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世界上儒家文化底蕴最为集中的地区。设立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能够把区内丰富的文物古迹与博大精深的孔孟思想和儒家学说融合为一体,把有形的与无形的、自然的和文化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元素融为一体,从而从整体上更好地保护各类遗产资源。

2.2 有利于摆脱遮蔽效应影响,促进区域遗产旅游的整体发展

长期以来,除三孔外,曲阜周边的众多遗产资源如三孟、尼山孔庙等虽有较高的资源禀赋,但同三孔世界遗产资源相比,由于其在资源上具有相似性,在距离上间隔较小,加之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导致其受三孔世界遗产的遮蔽效应影响十分明显。构建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对遗产区域内所有遗产资源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如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线路的合理安排、免费景点的开放、快速方便的旅游交通体系的构建等等,将从整体上协调整个区域的遗产旅游发展,使游客对儒家文化有全面综合认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2.3 有利于强化各利益群体的参与,保护原住民利益

遗产区域的设立必然面临着移居、改变传统资源的利用方式与经济结构、文化延续受阻等困境。美国国家遗产区域规划强调保护原住民利益,鼓励政府、企业、民众、非盈利组织的积极参与,以及商业机构、教育机构、各级政府部门、历史保护部门等的相互合作。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主要分布于曲阜及邹城两个辖区内,涵盖面积很大,且有数十万人居住在这里,从事着农业或其他生产活动。借鉴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理念,鼓励各利益群体的参与,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要惠及原住民的生活,使民众参与国家遗产区域的保护并从中受益。

3.构建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的关键问题

3.1 构建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解说系统

解说系统就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3]。构建国家遗产区域解说系统将有利于加深公众对区域以及相关资源重要性的理解,增强当地居民的自豪感,提高游客的审美体验。

(1)网络解说系统: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游客旅游经验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出发之前会利用网络去搜集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如旅游目的地的区位、交通状况、酒店位置、购物信息等等。

(2)交通网络导引解说系统:包括节点和路径两方面的解说[4]。交通节点是游客的集散地,游客经由节点进入或离开城市,并从中感知到对城市的第一印象;路径是连接各遗产资源的重要的道路线,将所有的资源和解说项目串联起来。儒家国家遗产区域内的重要节点包括汽车站、京福高速公路出入口、京沪高铁出入口、集散中心、停车场等;较重要的路径包括孔孟文化景观大道、静轩路、庙前路、燕京大道、东西104国道等。

(3)向导式解说系统:不仅包括导游人员向游客进行主动的以信息传导为主的表达方式,也包括游客向当地社区居民咨询问路的向导系统。尤其在旅游旺季,自驾车的增多使得很多游客采用问路的形式来获取信息。

(4)语言解说系统:作为世界遗产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入境旅游者,客源地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完善的语言解说系统。针对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内部的入境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美国等市场,可在遗产区域内设置中文、韩语、日语、英文四种语言解说系统。

3.2 完善立法,建立国家层面的管理体制

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来看,目前主要包括国家、省、县各级文保单位以及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名目,但无论各级文保单位还是历史地区、历史城镇,实际上都是围绕某一“核心”遗产或者在某一既定的区域范围开展保护工作。与此相对应的管理体制也是如此,大部分保护单位是以“点”为性质的管理机构,缺乏跨越行政界限的保护机制,因此很难完成以“点”带动和覆盖区域的保护能力。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作为一个跨越行政界限的遗产区域,应考打破行政区划,设立国家层面的遗产区域管理委员会,负责区域内自然、 历史、文化遗产的统一保护、管理、协调与监督。同时可以制定诸如《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管理实施条例》等遗产区域保护法规条例,为儒家文化遗产区域的整体保护提供重要的法规支撑。

3.3 提升遗产区域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5]作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儒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正逐步成为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如何把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的软实力是亟需思考的问题。2008年以来曲阜的硬件环境得到了快速发展,孔子国际会展中心和曲阜集散中心的相继建成、大沂河环境整治工程、汽车站的搬迁以及城市主要道路沿街立面的整修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曲阜城市的硬件环境,但与之相对应的区域文化软环境却没有实质上的提升。为创造一个浓厚儒家文化内涵的国家遗产区域,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改善的硬环境的同时应以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来构建区域软环境。

仁,仁爱之心、以人为本。进行区域游线、旅游基础设施(如景区厕所、垃圾桶、无障碍设施等)、区域解说系统等的人性化设计。

义,先义后利、舍利取义。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上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在旅游服务中,要以提高游客的审美体验为核心,积极发展区域旅游经济。

礼,礼貌、礼节、礼仪,外在伦理和制度规范。进行旅游从业人员(尤指导游、售票员、景区服务人员、三轮车司机等)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培训;制定遗产区域的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奖罚的规章制度。

智,学习知识并掌握学习问题的方法、对知识与人才的尊重。定期对导游、景区管理人员进行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培训;充分利用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论坛、中华母亲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区域文化内涵;利用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孔子研究院积极开展儒学研究,打造儒学研究中心;大力开展丰富多样的修学旅游活动。

信,诚信、承诺。强调以旅行社、酒店为代表的旅游相关企业的诚信经营。

3.4 处理好遗产区域环境保护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关系

国家遗产区域由遗产本体与相关环境组成,在进行遗产保护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对资源本体的保护。遗产区域环境的保护是维系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关键。儒家文化国家遗产区域范围内所能观察到的植被、地形、水源或山形水系等有形物体以及空间视觉效果等均可视作背景环境要素,这些环境要素的保护整治必须在总体规划层面与地方城镇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统筹协调,才能实现遗产价值的完整保护。

4.结语

随着日本纪伊山朝圣路线、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的香料之路、加拿大的丽多运河等相继成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保护运动正呈现区域化整体保护的趋势。我国一批重要的大尺度线性遗产如京杭运河、丝绸之路、蜀道、茶马古道的遗产保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相对而言,我们更注重跨区域遗产资源密集区的本体保护,而忽略了遗产区域的系统、整体保护,本文提出的在遗产资源密集区构建儒家文化遗产区域的构想是对遗产保护区域化的一种尝试,同时也是保护整合历史文化价值巨大的重要文化遗产、建设新型文化城市的一种探索。

参考文献:

[1]奚雪松,俞孔坚,李海龙.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管理规划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0,24(4):91-98.

篇9

关键词:儒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此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由于西方文化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层出不穷,道德滑坡现象严重,连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来都成为一个问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就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运用儒家文化,充分发挥儒家文化的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如何让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一个很有时代意义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1 儒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1 儒家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逐渐对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产生剧烈冲击,使得很多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日趋淡化和削弱。他们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出现偏轨,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急需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儒家认为,爱国爱民、救国救民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肩负的责任,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息息相关。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爱国诗人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的诗句,屈原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顽强抗敌,这些思想弘扬的都是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忠贞爱国的真情流露。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群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精神,对于现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恶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治和洗涤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大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弘扬社会、国家、人民的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1.2 儒家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发展首先就应培养主客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儒家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孔子提出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严己待人之心以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诚信态度。“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孟子提出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关爱他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无不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我国传统文化的诚信、宽爱之心、孝道,谦虚谨慎等思想,对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积极的作用。

2 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互促

2.1 重视对儒家文化典籍的学习,从知识源头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直接从文化典籍中汲取理想、价值、基本道德素养,允吸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原汁原味的儒家文化经典中感受“仁”、“礼”之理,品悟出为人处世之大道理大智慧,从

而更好的为大学生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诗》、《书》、《礼》、《乐》、《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这些充满哲学思辨、人生智慧的著作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塑造人的品德的重要性。因此,重视对儒家文化典籍的学习,从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长足发展的切实立足点与内涵丰富的不竭源泉。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强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遭到冷落的普遍现象,我们应把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开设,让儒家文化普及到大学生日常课程的学习当中。大学生组建儒家文化典籍阅读爱好者社团,通过团体宣传的力量去感染每一个大学生,在寻找和发现儒家文化典籍的知识海洋中去修缮和加强自身道德水平。总而言之,我们应积极营造学习儒家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行动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习经典,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领域,从源头处发现,在行动中收获。

2.2 利用多渠道的传播方式加强对儒家文化的学习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面对传统文化在国内越来越遭到冷落的局面,大众传媒、网络绝对是一个有效传播儒家文化的有效方式,从而使儒家文化借助信息化时代的特有方式得到传承。我们应该用多渠道传播方式弘扬儒家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校园生活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看《百家讲坛》节目,从大师们的讲解中感受、学习和领悟儒家文化;在学校的班级实践活动上,也可以组织各个学习小组把通过电视、网络、杂志、论坛、广播中学习的儒家文化进行小组间的心得交流,以讨论的方式做到对儒家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扬弃,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营造良好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以促进自身思想水平的提升。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时代的要求,积极的将儒家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好的品质渗透到对每一个大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教育之中,发挥文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做到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互促,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为了将诚信思想根植于当代大学生的头脑,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信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设置儒学课程,进行儒家文化的熏陶,笔者认为这是对当今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最基础手段。只有大量地阅读,学生才能从书中汲取文化营养,丰富自身内涵,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地置身于孔子的世界之中,同孔子一起享受诚信的滋养。

(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中体现的一种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各学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力度,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方面人手,使学生沐浴在诚信的氛围之中,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影响。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教育活动。就像理论来自实践一样,学生的素质修养来自他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因此,举办各种各样的儒家经典文化教育活动,使其从活动中受到熏陶,让儒家精髓在日常生活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当中,形成他们自身的一种素质。这些活动或者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儒家诚信讲座,或者是举办各种各样的儒家诚信文化知识竞赛,或者是举办诚信演讲比赛等,更具有意义的应该是参与做一些诚信的实践。总之,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儒家文化在完善人格、开发智力潜能、形成宏伟理想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具有切实有效的作用。儒家文化中的诚信,是儒家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远来说,都能抑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中形成的名利思想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来自西方的腐朽文化的不良影响,对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篇10

儒家文化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的,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值得现代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儒家的思想文化涉及道德、政治、生活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它作为一种世俗文化,是一种关于人的文化,特别注重对人的关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其精神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概括。一是人本主义精神。就是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更多地关注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更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道德的修养的自我完善,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的一种精神状态。二是内圣外王精神。主要是培养人的奉献精神,是宣扬群体价值取向和培养一种救世主的忧患意识,能以天下为己任,以社会贡献大小论英雄的忘我精神。三是积极入世精神。就是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体验,从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出发,领悟到作为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所在,在生活中更注重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生活。总之,儒家文化理念的精神已经侵入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依然发挥着它巨大的影响力。

二、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扩展儒家文化理念的意义

如今我国高校教育是开放的,正面临多种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生都难以取舍。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具有丰富的内涵,思想博大精深,在我国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理念中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理念中的特征。在眼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就是通过“绿色、环保、健康”为主题来进行设计的,它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儒家文化精髓中的礼,是中国文化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它强调整以体秩序为最高价值取向,体现庄重之美的内涵,但在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中,通过视觉传达呈现出规范的秩序,让观赏者在设计作品中能感受到色彩表现上的朴素和浓艳、大俗与大雅的独特个性,包括在现代展示空间中随处可见的黑白对比和素雅色调都是受儒家文化中的礼的影响而留下的;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仁,也就是对万物有仁爱之美,这是儒家生命价值观,也是儒家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现代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求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自身内心修养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达到更高的视觉设计艺术境界。以儒家文化理念为依托,立足于民族文化特色,我国教育的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

目前,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就是在现代时尚元素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风格的定位即体现了时代特色,又保留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使其在设计艺术中更能展示强大的生命力。眼下多种风格并存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发展的必然格局,但也要在多元共存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一定要坚持真善美的原则,将儒家文化思想进行科学的构建,让其在当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中体现出应有的“美”。也就是说从传统儒家思想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即要吸纳儒家思想的美学精神,也要吸纳现代的美学精神,要在设计中协调出整体之美,创造出热烈之美,并将其内在之美传承开来。这也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形势所趋,渗入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风格,同时在教学创意中,也会呈现出怎样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来。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风格定位上,要遵循儒家思想的美学精神,将传统艺术设计元素与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设计风格来。如著名艺术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的作品——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就是取材于传统的凤纹,它巧妙地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当中,寥寥数笔却显得那么简洁有力,却能给人们一种舒适的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的感觉,这也体现了设计作品风格定位的重要性。

四、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思维的培养

基于儒家文化理念下,人们如何对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思维进行培养,如何开拓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也是目前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扩展儒家文化理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师在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意识的传播还不是很积极,在培养学生儒家文化思想意识上还很薄弱,以致于学生在进行展示空间设计时,很难将儒家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设计作品中去,使设计出来的作品很难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看起来缺乏强有力的生命力。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儒家文化美学思想的意识和精髓不断地扩展到设计教学思维的培养中去。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儒家文化的内容形式,去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着重挖掘具有继承价值的艺术素材,学会把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元素进行分类和总结,提高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审美意识,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能用独特的思维去树立自己的作品设计理念和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去多看优秀设计作品,了解更多的设计风格,并掌握先进的展示空间设计理念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不断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设计作品,使自己的视眼变得更加开阔,掌握的设计形态更加全面,并能对西方文化进行分解和还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有效融合。这样设计出来的展示空间艺术作品才会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风格。例如我国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在他的作品中就经常主张把中国民族艺术和儒家美学思想的精髓跟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进行结合,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处处体现儒家文化理念的“美”。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传承、融合和创新”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引导学生重新解读儒家文化理念,并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并将儒家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理念完美结合起来,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也只有在儒家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才能培养学生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又不失民族风格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来。

五、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展览会、博览会及商业展销中心如雨后春笋,这也间接地体现出展示空间设计艺术在我国各个相关产业受到关注的程度,其前景是极为广阔的。一个好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是展示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通过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融合、多元的格局,给人传递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种美正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理念下的美学精神的真实反映。如今,我国高校对展示空间设计专业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展示空间设计作为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空间艺术设计专业在内容、时间、规模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即具展览、观赏、文化教育的功效,还起到商务推广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在传统儒家文化理论的指导下,萌发了新的发展趋势,在展示设计艺术教学中要以不同的设计理念体现时展的脉络、特征,并将时代的精神、文化的观念,充分能反映出自然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可以想象得到,在不远的将来,在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将以一种竞争、融合、多元的格局呈现出来。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为一种现代视觉语言的传递方式,其特点就是不断寻求创新和求变,只有把主要力量放在多种因素的互动设计上面,使其形成相连的、内存的、互动的关系,最终体现出一种整体的作品展示效果。再说,在全球来看,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展示空间都具有历史延续性,越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对各种文化的需要就越急切。这就要求展示空间设计应该努力去挖掘关于地域、民族以及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新的诠释和传承,这是现在及未来展示设计探索面临的又一大课题,也是展示设计向地域化或者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我国现代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也要学习发达国家的长处,立足于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思想内涵充分体现在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教学上来,用儒家文化理念中的精髓来指导展示空间艺术创作和教学。笔者相信在儒家文化思想下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将会打开新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