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管理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中的管理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1.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1.1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仁学”管理思想的基本管理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现代管理文化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仁学”管理思想始于远古尧、舜、禹、汤的先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孔子只不过是中国远古以来就已经产生了的道德统治和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换言之,道德管理文化产生于中国有文字记录以来的远古文明时代,经孔子加以弘扬和发展成为系统的“仁学”管理思想,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管理原则而延续到现代。“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修己以安人”这样一些范畴和管理原则,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基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其发挥作用的根本机制在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和行为,其管理驱动力就在于管理者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从狭义讲,“仁学”管理思想是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的管理原则。
1.2儒家管理思想弥补了科学管理以来的缺陷
“仁学”管理思想对于缓解现代西方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念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弥补西方管理文化的根本缺陷,促进人类新型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仁学”的管理思想,对于长期浸染于理性化、制度化和物欲化的西方管理人群来说,无疑是极为向往的精神需求。因此,以孔子“仁学”管理思想为特质的东方伦理管理文化,对于变革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基本构造,缓解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带来的精神危机,弥补西方管理制度的根本缺陷,改善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2.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2.1儒家“重视人伦和谐”的思想可以创造企业良好氛围
个体总是生活在群体中,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儒家非常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群体生活的特征,强调人伦和谐。其主要人伦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讲求以和为贵,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和为贵的思想,是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二是讲求“仁者爱人”。仁是孔子确立的最高道德准则,其核心是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三是强调“五伦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要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就要明确每人在不同伦理关系中的位置,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将其以适当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确立下来;四是要求“知礼以立”“克己复礼”。“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制度化体现,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协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社会要安定团结,个人要发展完善,没有礼的约束熏陶是不行的。19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使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在惊叹之余开始探索“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赫尔曼·卡思首先明确地以儒家伦理来加以解释,并称日本与东亚“四小龙”为“新儒教国家”。日本筑波大学高桥进教授在分析日本企业经营与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时说,日本企业的组织原则为“集体主义”“终生雇佣”和“年功序列制”;组织伦理强调忠诚,孝顺、智慧,否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其中“集体主义”体现了“礼”“和”,“终生雇佣”体现了“仁”“孝”,“年功序列制”体现了“礼”“五伦十义”。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兼大英百科全书主编弗兰克·吉布尼则认为,日本将中国古老的儒家文化与战后的美国企业引入的现代经济观念糅合在一起并加以巧妙运用,形成东西合壁的“儒家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思想”,“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这才是日本经济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2.2儒家“育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重视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特征。儒家思想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说明了儒家进行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对事物、人心的了解(格物、至知)做到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不为各种私欲邪念所动摇(诚意、正心),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修身)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齐家)为国家的安定繁荣作出贡献(治国平天下)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性相近,习相远”等诸多教育理念从古至今对人类的影响、教育都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这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该企业创造了完善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制度,遵循着循序渐进、不断更新岗位的原则让每个担任不同职务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都受到相应的阶梯式的教育培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重视“资本知识化”,把培养人才比做“缝鞋垫”与“做西装”,首先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台阶,培养出很多复合型高层管理人才,不仅使企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观念不断更新,而且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中,教育培训是基础的、根本的环节,培训如何做事、教育如何做人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见到的,但却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依靠各领域的人才而跻身与尖端企业中,也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通过学习—探索—创新就长久不衰的,并且企业中每个个体素质的提高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教育培训人才应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使命。
2.3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倾向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主张。《大学》开篇中就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要求先做人后做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思想境界,认为“能行五者(恭、宽、敬、敏、惠)于天下,仁矣”,而“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末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等观点也是要求人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才能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仁学”管理思想虽然产生在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并且服务于其时的当政者,但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理论具有珍贵的普世价值,尤其在如今物欲化的现代社会中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仲山.美日企业文化比较.企业经济,1993,(8).
篇2
关键词:儒家思想;人才;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企业与经济发展中人才不仅是可再生、可持续性资源,而且是资本性资源,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资本,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资本。但如何发掘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等问题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可是作为中国企业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那就是用中国古代的儒家智慧来丰富自己的头脑。
一、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的内涵
“仁”在《说文》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即“仁”是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②。人是社会化的生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相互联系之中的。
做任何事要恰如其分便是“义”,否则就是不“义”,简而言之就是道义。公叔文子常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①。这些都主张在利害之际,要以大义为重,不要利令智昏,见利忘义。
《礼记-礼运》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贷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廊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①”简言之,礼是人们看不见的一条约束绳索,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所以文明的人才和本能的动物才能区别开来。
“智”通指智慧、聪明之意,体现在“仁”中有“知“的尚智精神。古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是二者弗去是也”,很好的体现出“仁”、“智”是统一的②。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的选人问题——人员招聘任人唯亲
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仍然存在在招聘过程中任人唯亲的思想。或许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习惯使得他们在选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唯亲、“肥水不流外人田”等腐朽思想③。企业过多的考虑招聘的成本、时间成本,只注重眼前利益,但忽略了企业发展的长期效益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能。这往往导致招聘的这些人在工作中常常依靠“关系户”的裙带关系,对待工作不积极、对工作没有责任感等负面影响,导致“等、靠、看”、推诿扯皮的严重现象,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 企业的留人问题——激励机制的不合理
奥尔德弗ERG理论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现在企业为了留住和吸引人才将大量的激励机制应用到薪酬福利上,薪酬福利丰厚固然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但是实践证明往往这类型的企业并不能长期留住人才。一味的物质需要上的满足,却忽略工作本身是否能给他们带来工作成就感,自我价值体现感,所以当人才对更高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常常选择跳槽。
(三)企业中发展人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合理
一方面企业主观认为:员工缺乏对自身的全面了解,难以对自己进行较好的定位,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了解员工的自我定位工作,既然员工自己都不了解自身的定位,企业就更难以迈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保障监督体系。要想使得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贯彻下去,必须要有配套制度的建设,离开制度保障,职业生涯规划会成为一句空话。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费时费钱的缘故,这些保障监督措施实施不到位,流于形式,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智”对人员招聘的应用
儒家“智”的思想在人员招聘上的用人难题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知人善用,知人善任。
首先选人标准历来是人事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古代许多学者非常强调“智”的人才兼备的选人标准,如管仲提出,君主选用人才一定要审查三个问题“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②;其次对德才兼备的人,不分出身贵贱、地位高低,要大胆提拔,破格任用,比如仲弓的父亲虽出身贫贱,但仲弓却是个“可使南面”的人才,于是孔子大胆推荐他出任政事;最后要把众人评议与工作实践考察相结合,把那些众人评价好,工作成绩佳的人选拔上来,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①。
(二)“仁、义”对激励机制的应用
儒家“仁、义”的思想在激励机制上的留人难题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情感激励。
员工的需求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少数唯一相同就是情感关注的需要。“以德服人”、“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的儒家思想在古老的时代就已经体现出它的作用,正如孔子为什么能做到“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对于管理者来说,通过增加感情投资,创造宽松工作环境,不但会使员工互爱互助,人际关系融洽,而且增加员工归属感。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第一,企业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虚心听取员工的意见、主动分享信息,让员工多了解企业,并与他们分享一些涉及其切身利益的信息。第二,培养企业经营者以身作则的工作责任心,以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员工的行为,树立榜样形象。第三,注重工作成果,淡化工作过程,给员工提供舒心的工作环境。如此这般,员工才“虽劳不怨”。
(三)“礼”对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从人性本善出发,主张人际和谐,强调个人在整体中体现价值,“礼之用,和为贵”。所以在“礼”的思想中给企业管理一个重要的方法。
首先企业要加强员工自我定位的指导,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营造一个好环境。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①,帮助员工清楚了解自己,包括自己喜欢什么岗位,有什么技术专长,优势弱点在哪,要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避免在对自身认识不清、不全的情况下作出错误选择。当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客观深入的自身分析,明白自己的长处短处,能做到扬长避短,才能更好的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避免员工的职业生涯定位不准确或者定位方向错位;其次是完善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保障体系的监管。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并沿着规划轨迹一步步发展时,企业需加强对员工职业生涯计划的实施跟踪和指导保障体系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工作进行反馈和评点,勉励和肯定好的一面,帮助其克服存在的不足,督导员工往职业生涯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总之,儒家思想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无形的资产和财富。运用好儒家思想会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只要做到企业和该企业相符的儒家思想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建设出一套优秀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一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篇3
[关键词]乡镇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研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316-01
前言
乡镇档案工作属于乡镇党委的基础性工作,真实的记录着乡镇的发展历程以及建设方面,在乡镇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及作用。在新时期,乡镇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能加强管理与服务,提升档案工作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最终提升乡镇档案管理的效率。
一、乡镇档案机构的功能定位
对于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功能来说,首先是属于乡镇档案工作管理中枢,能够将乡镇的档案工作计划、业务标准进行落实,对乡镇的各个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等企业进行监督,同时也能够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1]。总而言之,乡镇档案机构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执行者以及组织管理者,就是所谓的档案工作的中枢神经。其次,乡镇档案机构也是乡镇文化宣传与教育的中心,乡镇档案机构所保存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且形式多样,乡镇的历史进程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文件都保存在档案室,因此档案室属于一个重要的精神文化文明收藏所。所以乡镇机构必须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起到教育育人的功能。最后,乡镇档案机构也是乡镇文化的休闲场所,在乡镇的档案机构中,具有很丰富的本地区的民俗特色,对本地区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文化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所以,人们可以随时进行查看以及咨询,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
二、乡镇档案机构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对档案工作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的乡镇由于对于机构的编制存在限制,导致了很多乡镇都没有设置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而对于档案的管理主要是由党政办公室人员进行管理,但是党政办公人员比较多,导致了党政机构之间职责不明确,无法对档案管理起到有效的管理,最终出现了管理松懈甚至不去管理的状况。另外很多的领导对于档案工作的认识不足,忽视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仅仅是在表面上重视,却没有在心底进行重视[2]。
2.2 乡镇档案机构人员少无编制
对于一般乡镇档案机构的组织来说,人员少、无编制,并且很多的管理人员都是兼职,因此人员的流动性很大[3]。很多乡镇档案机构都是无专职岗位编制,是由相关的党政办公人员兼职管理,并且这些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最终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另外,是人员的流动性很强,很多的乡镇档案管理人员都是由一些退休老人进行管理,同时乡镇地区的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平很低,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培训直接上岗,对于档案业务管理不够科学。
2.3 管理制度无法得到落实
对于乡镇机关档案室的管理,一定要能够针对乡镇的特点,能够建立出关于档案管理、保密以及借阅等制度规范,以此来提升乡镇对档案的管理[4]。但是乡镇对于档案工作制度的执行却无法得到落实,各项制度仅仅是一个表面形式,相关的乡镇机关干部对制度的了解程度不高,导致了制度无法法发挥应用的效果,严重的影响了乡镇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
2.4 服务功能开发不足
对于乡镇的档案管理机构来说,很多人都是重视对档案的管理,从而忽视了对档案的利用程度,最终影响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乡镇档案机构不能够仅仅对档案进行保管工作,要能够充分的利用档案来服务于群众,档案机构属于传递乡镇文化的重要地点,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做好档案的开发工作,使其能够充分的为人民服务。
三、做好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策略
3.1 乡镇建立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
乡镇的档案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档案记录了乡镇的整个发展史,并且乡镇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在管理的职能上进行分配,属于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并且在业务上进行划分也受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在乡镇地区必须设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并且在部门的设置上一定要全面,设置一名科长以及两名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人员的选定一定要在从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调配,以此来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对档案馆厘米工作尽职尽责[5]。
3.2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对于档案管理来说,属于一项政治性强以及专业性强的工作,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非常重要,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层面以及高度的政治观念和专业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同时政府也要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为其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岗位的稳定性。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3 加强重视
将档案管理工作列入乡镇发展的规划中,政府加强对其的重视度,能够切实的解决档案库房、设备以及人员的实际问题,做好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同时也要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能够将档案事业纳入到乡镇发展的任务中,以此来促进乡镇档案事业的良好发展。
3.4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要想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那么必须要监理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对于乡镇的档案管理来说,其工作综合性很强、并且覆盖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以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能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制度中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机构设置、管理体系、管理范围、收集归档以及整理鉴定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制度保证,以此来促进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3.5 做好宣传工作
为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要能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利用广泛的宣传活动使人们了解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使档案管理工作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以此来顺利的开展相关的工作,从而来促进乡镇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促进乡镇地区的发展。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乡镇地区的经济迅速提升,但是在经济提升的过程中,却逐渐的忽视了对乡镇档案工作的重视度,乡镇档案机构记录了乡镇的发展历程,是乡镇的文化中心,因此,做好乡镇的档案管理工作十分的重要,对乡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乡镇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专业人员进行档案的管理,做好各个部门的职责分配等,以此来促进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曾晓秋.知识经济与档案工作[J].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2011,1(03):10-11.
[2] 肖聪,魏黎.试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做好档案工作[J].渔业经济研究,2012,2(02):20-22.
[3] 张卫华.浅谈高校档案工作[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1):30-31.
篇4
从20世纪开始,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及技术成果的推广,世界各国走向开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西方管理思想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变革,由原先的“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向“管理伦理”发生着衍变。管理哲学中的P原则和L原则,由过去的Profit(利润)和LoSS(亏损)转化为People(人)和Love(爱)。这表明现代西方管理思想正在朝着东方管理思想的方向靠拢,管理思想伦理化已经成为国际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伦理化的管理思想从其产生的渊源和结构特征来看,都与我国的儒家管理思想有着惊人的吻合,足见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本文试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儒家管理思想,将儒家文化中重人情、重伦理、重道义的优秀传统充分体现。现从五个方面分述如下。
一、知觉和个体决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孔子以人心的共同感受为前提,提倡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个体角度而言,儒家思想不仅仅追求经济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满足,而且追求人格的完善,人际的和谐,进而达到人伦的和善。“仁”,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基本界定就是爱人,爱人则肯定重人轻物,看中人的生命存在。如此,“仁”也就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人的内在价值就在社会中显现出来,体现在组织的价值追求中,最终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种人心的共同感受是组织行为学中知觉产生的基础。知觉是个体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和解释他人的活动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为了便于有效的判断,从而进行迅速的决策,个体会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其中“选择性知觉”、“对比效应”和“投射作用”,既是个体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推己及人”(《孟子》),进行主动选择判断的技术手段。
二、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在儒家思想看来,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核心是人的完善,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管理的目标是“安人”,明确了把人作为管理的载体,这与现代管理中组织文化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建立“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尊重人的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使组织成员的心力、潜力和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孔子说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为桀、纣失天下的原因,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这句话对奉行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人的价值的组织,起到了警示作用。传统西方管理思想认为,企业组织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将利润放在第一位,而组织中人的主体性被弱化乃至忽视,则人的工作积极性将降低甚至于丧失,最终组织单纯追求利润的目标也会落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道”,“仁道”即“人道”,“以人为本”,“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孔子也说过:“惠则足以使人”,只有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从组织、制度、授权、奖惩等方面“惠”及以人,以人为本,才能赢得人心,让组织永保活力。
三、“利”与“义”的冲突
所谓“义”,就是行为的应当或适宜标准,是指人的道德价值:“利’,也就是利益,是指人的功利价值。在组织行为学中,冲突是种过程,当一方感觉到另 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不利影响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时,冲突的过程就产生了。对于“利”“义”的关系,如果产生冲突时,儒家明确了“见利”要“思义”的思想,应该把“义”放在首位。正如“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不能只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将“义”弃置不顾,因为“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针对社会上重利轻义的倾向,儒家提出“重义轻利”的思想,强调要“见利思义”、“取利有道”,要求“利”必须符合“义”的规范,既不反对“有利可图”,但同时又决不“唯利是图”。正如“因民之利而利之”所说,聪明仁厚的人应当先满足公共利益,自己才可从中相应获益。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经济活动双方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同样是以利益为主。经济活动中的一切决策行为,应在谋求自身利益时,首先考虑的是“利他”,以“利他”的方式实观“利己”,在关注公众、社会利益的基础上争取自身的利益,达到“利他”和“利己”的和谐统一。社会互惠互利是观代管理思想中的原则要求,也是儒家管理思想中以义取利精神的体现。如果不顾公众利益,不尊重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没有“义”,最终自身也无利益可言。儒家思想并不反对发财致富,而是主张“先富后教”,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史记》)。如果连基本生活之衣食都不能保证,社会秩序就要大乱,就谈不上什么礼、义、荣、辱。现代管理思想提出的“互惠互利”以及“与公众一同发展”的原则,强调经济活动双方利益的平衡协调,根据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四、目标价值取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句中的“和”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讲求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以和为贵”,讲求人与组织的关系和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守其位,各尽其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在组织行为学中,这种“和”也是群体内聚力增强体现,是组织追求人、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氛围。例如现代管理思想中的“双向对称”模式,即体现了儒家“人和”的思想。“双向对称”模式是美国管理学者卡特利普和森特提出的,模式理论认为,组织与社会和谐的形成,要求组织一方面将信息传播给社会,另一
方面将社会公众的意愿和信息反馈给组织,在组织内迅速流动传播,以便组织吸取民情民意。通过这两方面的交流,能为调整、改善自身的有效管理找到事实依据,组织同时在良好的双向沟通中得到对称平衡。此外孔子明确了达到“和”的行为取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其中的“和”是通过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达到整体的最佳组合。句中的“同”则是不讲差别,盲目追求一致。前者是追求对立面的协调、统一,不回避矛盾,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后者却是混淆是非,无原则的调和。“和而不同”是处理矛盾,对待差异的积极态度。
五、领导
篇5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企业文化 企业家 协同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它既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国家统治和社会引导的主要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同时也是占据中华民族统治史两千多年、在不自觉中影响决定人们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因素。在当代,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就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同时,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延展。两者相容相进,相辅相成。这种协同关系作用并伴随着现代企业不断成长,从倡导“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到“团队精神的培养”和“”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中的管理思想的萌芽都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点滴体现出来。如何把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儒家思想和左右企业发展远景与使命的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是我们在现阶段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内涵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的主要论著和思想中都提到了以“仁爱”为统治和管理的基本思想,主张“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为政以德”。所谓“以民为本”即是认为人民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管理的根基,是一切管理行使的基础。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视人的作用,主张“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唐太宗时期,大臣魏征曾警示太宗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提醒他在统治国家时应该时时注意到人的作用。“以和为贵”则是儒家思想中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都是在强调儒家思想中提倡和谐,注重中庸的思想体现。另外,孔子认为封建统治者想要“为政以德”必须具备“信”的要素。所谓“国不可无信,人不可无信”,诚信成了儒家思想治国齐家的根本。无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还是“以诚为重”都是发自于儒家思想的“仁”、“爱”,都在强调一种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协调发展的思想,这些观点正同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不谋而合。
儒家文化适合于现代管理需要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孤立与隔离起来,而是沿袭了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与归属观念,这些认识对于以人为基本管理对象的现代企业文化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和亟待继承与发展的宝贵遗产。
二、企业文化塑造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企业文化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以来,就被誉为企业发展的“第二只看不见的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是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为目的,以人本管理为主体,以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共识和企业经营目标的认同为基础,以形成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是企业和职工共同自觉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目的,是企业赖以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是企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三、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企业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做一个成功的弄潮儿,靠的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企业文化凝聚力的强弱。以人为本在企业的环境中主要是指两类人,即企业内部的最高层领导――企业家和企业内部的最基本单元――内部员工。
(1)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群体,是具有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体,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特殊载体。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作为企业精神的倡导者和化身,能够根据企业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提炼和概括出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目标,让广大员工认可并心悦诚服地自觉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2)作为基础力量的员工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力量,是企业全部工作的承担者和完成者。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每个员工对于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所有员工学会,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大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达成共识,以企业发展为最根本的奋斗目标。另外,提倡人性化管理也要注重员工的参与程度、情感尊重、团队意识培养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使他们自觉地构建企业文化。
2.诚信的理念贯彻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
“诚信经营”是现代企业提倡的经营管理理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中“信”的体现。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所谓“信”也可以用儒家所说的“生财须有道”来解释,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生财有道”。企业存在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可能会受到种种不良因素的侵袭,我们现在提倡要贯彻“诚信”的理念就是要做到维护良好的经营环境,自觉形成守信不移,童叟无欺的局面。如果耍手腕,搞欺诈,企业就不可能正常经营下去。
3.企业团队中和谐共进的团队精神
“ 团队精神”是近年来管理界颇为提倡的一个概念,它讲求组织内部的成员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高级管理层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儒家思想中提到的“和为贵”的思想即是要求人们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而存小异。
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当代中国企业家应经开始注重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注意关心员工的情绪,定期组织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加活动,定期召开管理层和员工代表的讨论会,使员工有机会发表自己对于企业发展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达到管理者和员工对企业的“共同管理”。
四、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反映在文化的比拼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保持积极而正确的态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立足于儒家思想的背景,用传统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借鉴西方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创新更具特色更加高效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汪宇燕:论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9第3期
[3]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第4期
[4]张绍学:以人为本:儒家爱民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昆明: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篇6
1.1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现代儒家思想也备受推崇,儒家思想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传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儒家基本上坚持“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主张“仁治”。儒家思想中的德仁义礼等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2)儒家提倡德治主义,鼓励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教育感化人。这种教化方式,从本质而言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并教化人心向善。这是最积极,也是最彻底的方法,绝非是仅仅依靠法律的制裁就能达到的。(3)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内涵表现为“异”,即使尊卑、贵贱、长幼有序并各自遵守其特殊的约束规范。儒家主张“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从本质而言“礼”其实是法的一种形式,换言之如果违背了“礼”的约束就必然会遭受“刑”的惩罚。
1.2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作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览中国几千年的管理思想史,封建社会自汉唐以后各个时期出现的鼎盛繁荣景象,都与管理上沿袭“内用黄老,外用儒术”的思想有关,即以道家作为管理的实际指导,而儒家则是一种形式。[4]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守柔”的管理特点。“守柔”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老子之所以认识到“守柔”的重要性正是来源于世间万物由强到弱的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只有保持柔弱和谦下的地位,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处于不败之地。(2)“无为”的管理原则。道家认为“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借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来源,“无为”作为道家管理思想的根本原则,要求统治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从而在不断地变化中谋求发展。(3)“无弃人”的用人思想。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家尊重自然规律,用人方面提倡在发现和尊重人不同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不同特长和才能,以达到“因人制宜,人尽其才”的效果。(4)少私寡欲的领导品质。老子认为,让庶民过上“甘其食,美其衣”的生活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根本目。为此,好的领导者应为他人而不为自己,应为百姓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1.3墨家的管理思想
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重要学派之一,其管理思想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自然科学”,墨家力图打破尊卑、贵贱、亲疏的等级制度,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相爱平等的理想社会。[5]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针对当时出现的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认为“别”是产生各种现象的根源所在,导致了划分彼此你我,彼此间追求利益,只求爱己不求爱人,只求利己不求利人。为此,墨迹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要求由此及彼,相互关爱,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如此才能消除误会,避免隔阂,改变时弊。同时墨子认为利益是相互的,损他人之利也会损己,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以达到兼爱的目的,只有彼此相利,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整体利益相统一,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2)尚同控制,尚贤使能。尚贤在墨家管理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墨家认为对于德才兼备之人,不仅要招纳选拔储备,还要予以足够重视,并做到各尽其才。“尚同”则是要求在贤人治理国家时,应该一统天下之义,做到下级服从上级,以上级的意志为行动标准,由此才能实现政令畅通,社会稳定。“尚贤”与“尚同”是相辅相成的,是实现“尚同”的保障,依墨子而言,只有将贤能作为用人标准,同时实行自上而下的贤人政治,才能实现尚同。(3)贵义。在《墨子•贵义》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与兼爱密切相关,贯穿于墨家的整个管理思想体系之中,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部分。墨家认为义即利也,其中的利也并非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公利。“义”与“利”也并非是矛盾对立的,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为此墨子提出“志功为辩”,使“义”与“利”、动机与结果得到了有效的统一。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2.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协调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就重视关注“和”的重要性,传统的儒家思想倡导的“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为之事必须要顺应天意,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法则,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指的是“道”遵循自然法则独立运行,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兵家在军事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协调统一的重要作用。[8]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无不体现了和谐、协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对现代的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均产生了有价值的思考意义。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同样要将企业的协调管理置于重要位置,将“和谐”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只有在企业内部之间达到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部门与部门乃至在企业外部达到不同企业间、企业与社会的协调统一,才能有力促使企业的健康发展。在西方企业管理思想中,泰罗提出合作互利的“精神革命”,强调只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企业做大做强,从而使员工和雇主二者之间相互对立转化为互相协作,虽然这种“精神革命”并未出现,但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法约尔最早将协调管理纳入企业的五项管理职能之中,强调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管理中应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之上使企业部门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2.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有关于战略管理的内容最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的莫过于《孙子兵法》,虽然《孙子兵法》最早运用于军事管理,但对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也极具有重大意义。孙子作为兵家的代表人物,其在战略管理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优点就是权变性,要求根据环境展开的行动,而不是遵循既定的方针计划,但在行动的过程中也以相应的原则为指导,并要求遵循规律。这种“因变制宜”的权变思想对现代企业在实际运营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企业在制定目标计划和实施具体战略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和分析市场的变化、产品的结构和消费者的需求等因素。现代战略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20实际60年代,早期以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管理理论、伊戈尔•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自20实际9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向战略联盟、战略竞标以及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这些战略管理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已有明显的体现,如果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关于战略管理思想是灵魂和纲领,那么现代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转变则是对中国传统战略管理思想的延续和创新,但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仍然对当前企业管理和战略规划具有现实性和实质性的影响。
2.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组织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对组织结构的管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孔子提出的“五伦”追求亲密性的人际关系,对现代企业而言则是要求构建紧密的组织结构;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提出了中国古代管理组织理论中的“明分使群”的组织构建模式,阐述了“使群”的前提在于“明分”,“明分”的目的在于“使群”。[10]无论是孔子倡导的“五伦”还是荀子提出的“明分使群”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要求用“礼”和“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这样的组织模式仍然适用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以“分”达到“群”的目的,同时用礼仪道德约束组织中的人,其中华人在海外创建企业的显著特点就是,这种大“群”小“分”的组织管理结构形成了以“平均、宽厚、仁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并配合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使组织结构中的人员和组织上下层紧密配合,从而使组织的力量得以汇集和放大。[11]现代企业管理论中,法约尔最早提出了五种管理职能之中的“组织职能”,并在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提出了“等级制度”和“人员团结”管理原则,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增强的人员的团结和凝聚力,等级制度不断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马克斯•韦伯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将权力等级构成一个5级3层的金字塔,这种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职能分工和等级制度,其行政组织理论尤其是其组织模式为许多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规定化的典型,现代企业中普遍采用的低中高层管理同其理想的行政组织结构基本一致。
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3.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协调管理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等学派均对协调的重要性进行了独特鲜明的思想阐述。时至今日,直面企业中存在的客观问题,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观依然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协调管理的运用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首先,树立正确的协调观,克服工作中的本位意识。企业内部各部门都是围绕公司的整体工作展开的,因此要注重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工作,同时从企业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克服本位思想,相互合作团结。其次,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确立各司其职的思想。管理人员要贯彻落实协调工作,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后,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构建企业激励文化。从深层次而言,重塑企业文化是充分发挥协调职能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激励文化在企业协调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实现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管理,摆脱落后的被动管理模式。
3.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作为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孙子兵法》,其包含的战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军事管理领域,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宝库,为现代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参考价值。[2]中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以及飞速发展的时代有效地实施好既定的企业战略,不仅要善于在执行制定的战略决策的同时,还要时刻洞察可能出现但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变化,这就要求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孙子提出“伐谋、伐交、伐兵、其次攻城”、“因变制宜”以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战略管理思想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战略的目标和原则永远保持不变,而战略的模式和进程可以随着时间、地点、人物进行调整,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持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持续,只有如此才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朝着制定的战略方向靠近。[12]
3.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启示
篇7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和”“义”“信”企业管理
一、儒家思想内容的精髓
(一)“仁”
“仁”是儒家思想德治的核心和最高范畴。“仁”即“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精义所在,是儒家思想道德的基础,概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仁”是爱之源,本质就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在《论语》中,“仁”字出现的次数最多,也能体现“仁”字为《论语》之精髓,《孟子》中提到百余次。“仁”实际上就是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爱人”中既包含对人的尊敬、谦恭和亲热之情,也包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管理理念体现在管理原则上,即追求“修己以安人”的“内圣外王之道”。要求管理者既要“修己”或“内圣”,按“仁学”体系的要求进行自我修养,又要用“仁”的原则去“安人”或“外王”。
(二)“和”
“仁”是儒家思想核心,是人的相处,而“和”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指的是人际关系和谐,是儒家“仁”思想的延伸。“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无争”,“无讼”。“和”被视之为政、为人的基本原则之一,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礼之用,和为贵。”做到“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在群体中,每个人如果都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是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在管理中做到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关系和谐,最高管理者与各级管理者的关系和谐。
(三)“义”
“义”是最为重要的“义利”经济观。儒家非常强调义,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但要“见利思义”,反对违义求利。“义”是指社会公利及个人合乎道德的行为标准,“利”是个人私利或局部利益,因而义与利的关系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对于“义”和“利”孔子有两层意思:一是二者是相通的,互相包含,“智者利仁”。从这个层面上讲,孔子并不反对个人获得正当的利益,而是反对个人见利忘义,先利后义这种行为。二是一个人面临义和利的矛盾冲突时,应“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把公利放在第一位,把私利放在第二位。
(四)“信”
“信”是“诚实不欺”,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即人在人际交往中守信用则别人愿为你服务、为你办事。《论语》的各篇中指出,言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德,“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乱德”。因此,“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仁者,其言也”。儒家思想向来讲求诚与信,这种诚信不仅应在言行中体现,更融入在人的血脉中,将诚与信融为一体,融于生命。在儒家思想中,诚信之道不仅是“立人之本”,更是“立政之本”“成事之本”。“儒商”,就是“仁”“义”“礼”“智”“信”的集合。
二、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仁”——人本管理思想——以人为本
企业的核心和主体就是人,在管理中体现人本管理,形成人本管理理念,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力、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凝聚企业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儒家思想的精华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影响深远。1.“以民为贵”,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信念。儒家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强调尊重人性,仁爱之心,挖掘人的智能潜力。只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民为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重视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企业管理主要是对企业人、财、物的管理。企业的财和物都是由人支配的,从长久看来,最应关注的就是人才,人才创造企业的利润、财富,人才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为政在人”,主要是建立德才兼备的管理层。《礼记•中庸》篇载“为政在人”。这里的“人”指的是“贤人”,是企业的管理者。将“为政在人”的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着重强调领导层的德才兼备,强调领导应为“贤人”。在“贤人”的领导下,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可见,建立“贤人”的领导层对建立现代企业文化起到关键作用。
(二)“和”——企业团队管理——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在现代企业团队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儒家强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协调人际关系,并指导企业的建设是一种“和”的理念,必将培养一支充满凝聚力的高效团队。在团队管理中提倡“人文关怀”,强调企业凝聚力。孟子更是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思想提倡的人文关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观念,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爱和信任,促进企业内部组织和谐,使团队产生凝聚力,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团队精神培养中注重精诚合作,团队协作的培养,这种精神对企业的业绩、甚至是兴衰具有巨大作用。在企业管理中,主要培养“和为贵”的企业文化,利用文化熏陶企业员工,培养员工的团体协作“和”精神,鼓励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将企业员工融为一体。同时,在团队培养中应注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战略,在企业内部主要注重企业团队培养,外部主要强调怎样去发展,这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和谐应该是全方位的。
(三)“义”——企业价值观——以义取利
儒家思想主张“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将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融入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念中,企业要树立“以义取利”的现代管理价值观,强调义利并重,互惠互利。“义”和“利”不仅相互融合,而且还能良性的互动。即“义”和“利”是相互促进的,“利”能促进“义”的产生,“义”也能产生更多的“利”。在某种程度上企业要善于“利他”,在“利他”中讲求“义”。只有以义取利,企业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同行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誉,提高企业的品牌。
(四)“信”——企业信誉管理——以信立业
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生命,有句古话:“人无信则不立,商无信也不立。”现代企业就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现代企业只有树立“契约意识、诚信意识”才能够维护企业形象,形成诚信品牌。重约守信、诚信为本是现代企业在竞争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同时要求企业确立道德理念,维护“至诚守信”的企业信誉。儒家的“信”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强调管理单位内部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二是强调管理单位内部各成员自身必须诚实。儒家思想倡导“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义利统一”的思想,对处于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在其管理运营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儒家思想指导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8
【关键词】传统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基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在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深深的深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通过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人生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纵观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人民就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萌发了很多卓越的管理思想,既有宏观意义上的治国之道,也有微观意义上的治生之道,它们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结晶,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的起源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最早的管理思想起源于原始的农业,在刀耕火种的种植业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手工业、畜牧业等社会分工管理经营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为代表的早期的管理思想。此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导体系源于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儒家管理思想。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
企业管理从简单的角度来理解就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管理和事的管理。针对这两方面内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具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的管理特点。(1)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中国传统思想就是注重以人为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个“人”字,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非常重视人的价值。纵观历史,在治国管理方面就把人放在第一位,认为国家的兴亡与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道是“争天下必先争其人”,同时传统的管理思想具有浓烈的民本思想,如由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孔子提出的孔子主张“爱人”、“爱众”、“重民”等人本位的思想。治国方是如此,企业的管理就更应该注重人的管理。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活动中,企业最短缺的资源就是人才,同时企业管理也是人在管,因此,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的特点。(2)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和为贵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项理论就是以和为贵的和合思想,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是成事的根本原则,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协调管理包括人际关系的在内的一切矛盾因素,和气生财是企业生存发展指导,和谐管理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想要达到的最佳管理状态。(3)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德为先的特点。凡事以德为先是古今中外的定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儒家思想是道德文化的代表。我古代管理国家讲究的是以德治国,管理思想对人们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从此不难发现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最鲜明的特点。企业的管理更应该主张德的管理,强调以德服人,古语有言“生而弗有之,为而弗持之,长而弗宰之,此之谓玄德”,管理但不去主宰,不去左右,这才是企业管理中“德”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从辩证学角度考虑,凡事一分为二,中国古老的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纵观世间百态,管理是在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所衍生的产物,我国受封建专制统治多年,儒家管理思想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给现代的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首先,受传统管理思想影响,现代企业管理普遍政治化,忽略的企业的最大利益。如企业缺乏独立的一面,表现出政府化的行为,企业的管理手段、竞争方式、经营理念等受上级部门控制严重,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结构行政化,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行政化。其次,受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普遍专制化,忽略的企业的民主性。主要表现在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最后,受中国儒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重于人情化,忽略了制度管理。主要表现为,在日常管理中过于注重人情,使得企业的规章制度只是用来说、用来看、用来记录,从而导致企业中常常出现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违规现象司空见惯。(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现代很多企业遵循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把人才视为企业的核心和最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例如,海尔集团的“盘活资产首先应盘活人”。此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积极影响还表现在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等方面,正所谓和气生财,企业的经营管理要讲求和谐,再者,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很多企业在管理中注重以德为先的管理思想,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更离不开企业文化和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通过硬性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行为约束,通过企业文化来感染思想意识,鼓舞斗志。在日常的管理中需要软硬兼施,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互为作用并进行持续改革和创新。此外,规章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的约束人的行为,追求的是阶段性的项目管理目标,而企业文化则是长期对人的思想进行熏陶,追求长远效应。企业文化和制度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因此在树立企业文化和建立管理制度时要融入以人文本的思想,提倡人性化管理,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层次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团结进取、改革创新的组织。(2)倡导目标性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通常把企业目标的实现与人的需求集合起来,其基本出发点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基本管理方式是自我控制。企业的发展在于经营,经营的管理在于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讲求战术性和战略性。与传统管理思想相比,现代企业目标性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把传统方法中的“要我做”和“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做”和“应该怎么做”。(3)推崇技术创新的信息化管理思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革命带来了必然的管理革命,正所谓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双动力,正确处理技术与管理的关系,在提倡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强调管理思想的创新,全面打造以科学技术带动管理创新的新局面。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更进一步的解放和改善。这种进步和改善不但体现在管理水平、管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同时也体现在通过数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使得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更高级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双动力,运用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化管理,把技术和管理相互结合、互相促进,使得生产进一步发展、机构进一步精简、人员进一步精练,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更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整体成本,是企业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稻香.柔性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邓志辉.浅谈当代管理新趋势[J].柔性管理.2006
[4]陈雪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的启示交通[J].企业管理.2007
[5]李静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之知识管理[J].企业导报.2010(7)
篇9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企业管理企业
树无根不活,企业文化无根不立。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的灵魂,那么,中国现代企业的根在哪里?当人们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穿着西装时,是不是企业文化也全球化了?事实并非如此,文化是有民族性的,企业文化也概莫能外。中国现代企业文化也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这块沃土,才能长出参天大树。因此,在外来企业管理思想长驱直入的今天,中国现代企业仍然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以义为先” ,重视社会效益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实质是伦理文化,道义文化,主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因此,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必然是以义为先的的价值观。孔子著名的论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就是以义为先的经营之道。《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生财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财”是用来发展“仁”的事业,“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财”是实现“仁”的事业的手段,通过他们以财行仁的活动而得民心,故曰“以财发身”,这其中体现的是儒商精神;不仁者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他们把“生财”作为最终目的,为赚钱而赚钱,甚至不惜作奸犯科,以身试法,乃至亡身以获利,故曰:“以身发财”。这是儒家一贯反对的。儒商就是“以财发身”,是仁者。他们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济世救民的抱负。
企业追求利润是其天职,有利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但企业又是社会中的组织,不可能离开社会、他人、组织独立生存,因此,企业追求的利润必须是在“以义为先”的基础上获得的。就像孟子所言,不符合道义的东西,即便是把整个天下都给我,我也不要,但是如果是符合道义东西,哪怕是一文小钱我也要。儒家思想认为,追求富贵与追求道义并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体,关键是出现矛盾的时候如何抉择取舍。“儒商”是中国封建经济社会中产生的企业主代表名词,今天,这个名词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许多企业主仍然希望别人称他是“儒商”。所谓“儒商”,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儒商与一般商人最大的区别是儒商非常重视商业道德,不取不义之财。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经常不可避免地面临“鱼与熊掌”的抉择,作为有发展眼光的企业管理者,不会“竭泽而渔”,而是“以义为先”,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取得企业长远的大利。再则虽然现代社会不再用重义轻利的道德去约束以自利性和竞争性为基本特质的纯粹市场经济行为,但是,社会有时也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为了社会公义而牺牲某些利润,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也会为了社会效益放弃企业的经济利益,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主体来说,更应该做到义利兼顾,“以义为先” 。因为企业的一切决策和行为,是在关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争取自身利益。让他人先得益,最后自己得益,这种互惠互利的原则体现了现代企业发展的儒家的义利观,强调了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协调,在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上发展企业。自古以来,道德文章与功利追求、儒与商、伦理人与经济人是可以有机统一的,大量儒商的产生,即是明显的例证。可见儒与商的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二、“以人为本”,注重人本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代表的重人道、轻天道思想对社会影响很深,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万事万物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儒家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人本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人本”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固化为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
企业文化的优劣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仍然应该继承发展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的最终发展也必定是为了人。这个“人”便包括了消费者、雇员、和企业主,也就是讲企业的发展要为这三种人的利益考虑。这三种人的利益在日本的公司依次排序为:雇员第一、顾客第二、股东第三。我国企业现在大多信奉的是“顾客是上帝”、“消费者利益第一”。不管企业坚信的是雇员第一还是消费者第一,都说明要追求企业的利益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以消费者为本、以雇员为本。
近年来,我们受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将“人”视为资源管理,其实在中国员工的眼里,“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是非常可笑的。既把我们当‘资源’,就没把我们当人,这是中国员工普遍的想法。如果我们没有仔细辨清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真正内涵,盲目地用该观念来看待、处理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甚至妄想以此理念来调动中国员工的积极性,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所以企业管理者,凡事先考虑到“人”,考虑到这件事情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想法,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企业管理者要深知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即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自尊、自重,“人活脸,树活皮”、“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中国人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尊重、关怀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中国企业,管理者要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关键是要真正尊重员工,真正“看得起”每一位员工。如果上级领导非常器重某位员工,信任他,放手让他开展工作,该员工一定会知恩图报,拼命工作,以不辜负上级对自己的信任。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没有高薪,只要企业管理者真正关心员工,做到“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员工也会努力工作的。这是我们中国人“以人为本”的激励之道。
三、“贵和持中”,转换经营理念
“贵和持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在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孔子倡导“和为贵,忍者高”。强调人在交往中对他人要有包容的态度,“和则两利、仇则两伤”。孟子更是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还讲道:“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人和”(《左传昭公二十年》)。意思是讲政府要营造上下和谐、左右通达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化解社会矛盾。
现代企业管理用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和谐理念去调控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其一和气生财,企业提倡和气生财的经济伦理道德观念,可以提升企业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和谐不仅是儒商精神,也是一种管理原则和管理艺术。企业之间倡导开展良性竞争与合作,反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商场如战场”等过激口号。竞争中应“化敌为友”、“化对手为协作伙伴”,建立起广泛联系、彼此协作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市场,就是财富之源,就是儒家思想和气生财所揭示的共存性和开放性的道德价值所在。其二和谐稳定,是在企业内部培植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创造充满和睦亲情的家庭式的温暖内环境;其三和蔼可亲,既为顾客提供和蔼可亲、细致周到的微笑式服务,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又给企业带来滚滚财源。目前在国内外不少现代企业中,许多企业家遵循“和为贵”的儒家古训,将心比心的“羁矩之道”转换成“角色互换”的管理范式,成为一条成功的管理艺术,借以实现企业和谐的目标。
四、“诚实守信”,树立企业信誉
中国古代商人不泛唯利是图的奸商,但廉贾也很多,而且后者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的“诚信”德目,更受到社会的认可。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司马迁说:“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诚信可以赢来商业信誉,引来更多的顾客。
“诚信之道”对于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企业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它要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必须依赖于公平、公正和平等的等价交换。而这种交换又必须以双方诚实守信为基础,这就要求各个市场主体必须遵守“诚信立商”为重要内容的市场企业规则,像信守合同规则、平等竞争规则、货真价实规则等。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则。其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减少融资成本和增加贷款信誉。因为可靠的诚信信誉可以使融资者或贷款者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资源配置空间,更好地组织自己的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再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加快企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减少企业负担。如果各个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都能做到“诚信立商”,及时还清欠款,就不会形成三角债,进而达到经济的良性循环。第四,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节省经营者和企业经营成本,企业遵守诚信、才能带来企业的兴旺发达。明清时的晋商、徽商正是以守信重信赢得了顾客,使得生意兴隆。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制鞋业一度失信现象十分严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引发了全国性的信用危机。后来,温州制鞋业加大诚信建设,从制假到打假,以经济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温州制鞋业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学会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保证产品的质量,逐渐恢复了社会信誉,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长远战略资源。
由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积极的一面,我们要继承发展。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因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蔚:也谈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J].山东电大学报, 2006,(2):35~36
篇10
关键词:儒家思想;日本;继承和发展。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
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重新重视实际上始于日本的经济起飞。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给儒家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新领域。正是从日本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子。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继承。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化。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充分冶炼后形成的理想是相当明确的,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天下。是指当时的中国,即整个华夏民族的社会整体。“平天下”的主张带有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含义,是儒家社会理想的一种体现。日本也继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这一思想,在无法达到“大同”的现实中,日本则是用组织人本来统一思想,形成以组织为第一位,一切服从组织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儒家文化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国儒家文化的在日本的应用。
古代日本经济以农业为主,分散的小农经济并不要求强化集中的生产管理,多样性反而更适合。在这种请款下,“恭己正南面”、“无为而治”、等成为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日本的农民只要有宽松的经济环境,上交的产品少些,能维持再生产,就能迅速的发展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在行政权利的平衡方面,中过儒家思想却又有着非常精致的设计。这中设计并非儒家的专利,还包括有韩非子集其达成的法家思想等,尤其是法、术、势的思想。法家思想的主流又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思想,基本上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而设计的,所以这些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古代帝王之术又很容易被日本的封建统治者所应用。
二、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日本人自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其他们的民族精神“大和魂”在日本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这一民族精神是日本成为一个非常团且和具有向心力的国家,这就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和”文化的影响。并且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博怀、海纳百川的文化观念使得日本有着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让日本有着善于学习的精神。
(二)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在日本社会,被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日本的众多企业家。日本的长期雇佣制和年工资制实际上取消了雇佣制的作用,而企业内工会又把劳资双方的关系确定在企业内部,不需要大规模的社会力量参与。在这种情况下,调节组织与参与组织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儒家文化中的组织伦理、组织文化和管理哲学来实现。
中国儒家思想中“和为贵”思想也被日本企业所吸取并且加以改造,把“和谐高于一切”作为自己企业的目标,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关系。日本很多的企业不把管理人员与雇员之间、同事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单纯的利益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互相之间的扶持和帮助。
(三)对日本法制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对日本的法制建设有着极大地影响。在日本进入七世纪以后,当时的圣德太子对日本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十七条宪法》的制定,虽然从现在的角度去看并非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宪法,但是在当时它却是日本法制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第一条内容就是“以和为贵、无忤为宗。”这完全体现出了当时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法制极其深的影响。其第四条“群卿百寮、以礼为本。”也是儒家礼制的在法制文化中的应用发展。其第九条“信是义本、事有信”也是源于孔子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中国儒家文化思想。
三、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扬弃。
中国儒家文化的追求稳定性的目标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政治上的保守性。事实上,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无论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每有太大的创新,生产力也没有显著的进度。在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严格来说,进度也不大。甚至进入明治维新时期,还在沿用之前的组织管理措施。
在现代日本仍然重视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组织人本主义依然受关注。在现代社会,过度迅速的组织接替,尤其是巨大组织的解体,也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所以日本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大型金融集团、大型企业,维持稳定。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为了保护部分特权阶层及维持自身的道德优先地位,日本有用道德约束来代替法律约束,所谓“刑不上大夫”。由此,特权阶层的过渡膨胀反过来又侵蚀了组织,这是日本历史上的普遍现象。
参考文献:
[1]查理得·科特。《无治而治》,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2]严绍。日本儒学的近代意义[J].中日比较文化论集。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
[3]崔景明,赵秀兰。“儒家文化圈”中的中韩日[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05)。
-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现状
- 下一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